融资经营模式

2024-10-06

融资经营模式(共10篇)

融资经营模式 篇1

一、中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现状

融资担保行业在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发挥着作用, 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架构, 在将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国法律并未对融资担保做出明确的定义。中国《担保法》针对担保仅给出一个总括的概念, 即担保又称债的担保、债务担保、债权担保。融资性担保即是担保人与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 当被担保人未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 将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担保机构即是为他人提供担保并获取风险报酬的专业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成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从时间上看, 担保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2000年以前, 1993年中国首家专业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成立, 该阶段为中国担保行业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担保公司股本结构主要为政府出资且数量少, 并在政府主导下开始在全国铺开试点; (2) 2001-2007年, 随着民营经济大潮席卷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担保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民营资本开始进入担保行业; (3) 2008-2010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异常艰难, 随着政策向担保行业倾斜, 大量境外、民营资本进入担保行业, 担保公司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同时出现了大量“异化”现象, 由于担保机构的素质和实力参差不齐, 不规范经营现象时有发生, 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无序混乱的特点; (4) 2011年以后, 在银监会联合七部委发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以后, 各地整顿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工作普遍展开, 担保行业开始进入规范运作、科学发展阶段。《办法》对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营业范围、准备金提取等都作出了详细的规范, 在加大行业洗牌的同时, 也对担保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考验。

起步于1993年的中国融资担保行业, 经过20年的发展,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对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尤其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存在的问题

融资担保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多个方面, 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06年至今,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在政府政策进一步向融资担保行业倾斜的情况下, 机构数量迅速增加, 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于此同时, 中国的融资担保机构承保金额在不断增加, 新增承保规模不断增加, 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融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能力逐步提高。但是目前的融资担保机构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融资担保行业存在以下问题:

(一) 融资担保机构规模较小, 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式

融资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越高, 规模效益越明显, 而国内融资担保机构放大倍数普遍偏低, 盈利能力较弱, 业内普遍认为, 放大倍数达到3倍才能保本, 达到5倍才能盈利, 但国外由于信用体制比较完善, 融资担保业的放大倍数可高达16-18倍。国内融资担保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 资本实力和担保能力较弱, 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二) 部分融资担保机构违规经营, 损害行业声誉

在国内, 部分融资担保机构存在着不规范经营和违规经营等现象, 严重损害了融资担保行业的形象。目前, 与银行开展合作从事融资担保业务的机构仅占以“担保”名称注册登记的融资担保公司的少数, 而大部分公司皆是“挂羊头卖狗肉”, 高举“担保”的名义, 去从事高息放贷经营, 偏离了融资担保的主业。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而且违背了成立融资担保公司的初衷,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同时也严重损害了那些从事正规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的形象, 损害了行业声誉。

(三) 担保机构专业人才匮乏

融资担保创新模式的开发、产品担保业务的复杂性和风险的管控均依赖于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 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担保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是担保机构能否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 尚未建立从业资格准入限制和严格的职位考核准入制度, 现从事担保业务的人员管理能力与业务水平有限, 应当加强担保机构人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力引进法律、金融、财务以及公司运作的综合型高级人才, 建立层次化梯队式人才储备。

(四) 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

融资担保行业以“高风险、低收益”为行业特征, 故银监会一再要求各地方监管机构要严格把控融资担保机构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潜在风险, 同时银监会对相关要求的内容规定比较笼统, 某些条款的可执行度有限, 再加上部分融资担保机构隐蔽的违规经营, 从而使得许多相关的制度、法规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遇到通货膨胀时, 银行收紧银根, 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就会相对较快, 反之当国家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 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比较容易, 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拓展和经营。

三、中国融资担保机构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研究

融资担保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 然而其在中国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预计在将来的10年内都不会改变。鉴于融资担保行业相对滞后的发展局面, 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融资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必须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商业经营模式来治理缺陷, 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新合作方式, 进一步加深“银、保、企”三方的合作

融资担保行业在确保担保业务专业化的同时, 必须各有所长, 积极扩大与政府和其他担保机构的合作面,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积极吸取其他机构的创新经验, 开发出自己更多的适合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 从而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融资担保行业的创新离不开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应当在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 积极寻求长期合作关系, 比如开发引荐风险投资和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等。同时应继续完善和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 最大程度上利用同行业的丰富金融资源, 加强和贷款银行间的业务联动, 进一步强化与金融机构的横向合作, 实现三方抱团合作、密切对接、良好互动。作为统一利益链条上的“银、保、企”三方, 只有良好合作, 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二) 创新服务方式,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各融资担保机构应当在借鉴吸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降低相互间的协调成本、简化审批程序、创新服务流程、减少企业的等待时间、积极开发集合式债权基金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必要的标准和实施细则, 解决中小企业不熟悉利息支付、缺乏信用意识等各种事项问题, 并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 以进一步规范其担保行为。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和数据库, 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信息化, 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要进一步开发融资担保服务和产品, 各融资担保机构必须开发更多的担保业务, 比如开发履约担保、工程招标担保、诉讼保全担保等, 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定期组织对中小企业相关投融资的培训, 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要逐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同时实现自身在可控风险下的盈利最大化。

(三) 改进风险分散机制, 创新管理方式

为了进一步分散融资担保风险, 国家提倡建立全国性的和省级的再担保机构, 对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 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的同时, 运用多种方式灵活使用, 完善反担保措施, 有效规避分散风险。强化对企业的融资担保前调研, 对借款人进行偿债能力评估和分析, 降低面临的各种风险。

(四) 创新经营方式, 探索开展多元化业务。

在做好做强融资担保业务的前提下, 根据融资担保机构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发相关的关联业务, 比如开发资产管理、拍卖、典当等与融资担保关联较强的业务。

成立较为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 主营短期项目投资、企业过桥贷款、处置不良资产等, 帮助企业盘活资金。

融资担保机构可以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包括企业收购兼并、企业资产重组等财务咨询服务以及企业上市辅导等投行业务。

(五) 制定法律法规, 为融资担保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以法律的形式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发展, 比政策更具有连贯性, 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也能为担保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律支撑。目前, 应结合我国融资担保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 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保护、支持和促进融资担保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融资担保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中国金融业的作用也愈加重要, 其中对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活跃经济和增长就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的融资担保行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 如何让融资担保机构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使得融资担保机构能够更有效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融资担保机构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进而为企业融资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管理依据。

关键词:信用担保机构,融资经营模式,分析,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传东.中小企业互助性融资担保及其模式选择的探讨[J].山东经济, 2006.

[2]孙和祥, 张海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模式分析及选择[J].上海金融, 1999.

[3]周平军.借鉴德国经验加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10) .

[4]张宇靖.意大利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及其启示[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融资经营模式 篇2

关键词:融资担保;经营;问题;对策

一、引言

自1993年,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专业信用担保机构成立以来,融资担保行业在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善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促进其成长,增加政府的税收以及扶持三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与信用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环节。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拨款10亿元,用于代偿中小企业信贷的损失。之后国家颁布红头文件要求各省市发展担保业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各省市的融资担保行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自2003年,大量的资金经由担保公司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受金融危机以及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同时由于恶性竞争以及盲目膨胀的影响,担保行业面临着困境,并且被欲望扭曲。2010年以来,已经高歌猛进多年的中国经济终于放缓了增速。在稳健的货币经济下,不少省市的资金链开始紧绷,各地的民间金融不断爆发出危机。为了规范融资担保公司的营业与管理,国家颁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担保公司曾经作为打开民间金融的一扇大门,在金融危机后却成为了资金链上最不稳定的一项因素,这不仅有政策监管方面的原因,行业的固有风险的原因,还与其自身经营的问题有关。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融资担保公司在自身经营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虚假注资

银监会明确规定担保机构要与银行合作,其注册资本应有1亿元以上,而且必须是实缴资本,另外对该担保机构的经营状况与管理能力,尤其是其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进行审查,防止因担保机构资本不实、管理不合理或违规操作造成银行信贷资金风险。目前,不少担保公司的注册资金与实有资金相差较大,有相当比例的注册资金是拆借的。因此担保公司的实际担保能力与赔付能力大打折扣。

2.缺乏完备的管理制度

有些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制定完备的决策机制与业务流程,内部管理不规范,不具备科学的风险计量,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制度,贷款审批制度不健全,贷款的催收难等。如果没有合理完备的管理制度的引导,融资担保公司经营过程中就会面临重重风险和问题。

3.超额担保

根据银监会的要求。融资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其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授信担保放大倍数,其给单个被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不应超过总资产的10%。给单个被保人以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保余额不能超过其总资产的15%。而给单个的被保人债券发行所能提供的责任余额不应超过其总资产的30%。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能超过总资产的10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到位,有些担保公司同多家银行进行合作,为多个借款人担保,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只有担保公司自己知道是否超出了担保额度,有时担保金额为自有金额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远超出合法担保额度,这时如果有一大笔资金无法收回,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4.不具备健全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

融资担保公司在承担了担保业务后,如果出现亏损,只能由业务经营收入来弥补。而政府只是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来刺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没有指定完善的风险补偿与分摊措施。另外有些融资担保公司没有按法律的规定,预留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赔付款。最后,融资担保公司常通过反担保的手段化解货转移代偿风险,如果提供反担保的公司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者反抵押财产存在法律问题,这时融资担保公司代偿后,没有办法向反担保公司追偿。

5.担保项目审查不力

向融资担保公司神奇贷款的企业,一般来说无外乎有自身条件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缺乏信誉,不能提供有效提押物这些情况。这时融资担保公司应首先对该公司提供的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对该公司的内部资料真实情况也应进行全面核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担保公司常常忽略了这些,碍于朋友情面或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进行盲目担保,最后有可能因为担保人信誉不高、公司经营困难等问题给担保公司带来资金链风险。

6.严重缺乏专业人才

融资担保业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对其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职业要求。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财务、金融、法律、风险、担保、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并且对自己所在行业的市场情况有着准确的把握。但大多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有些担保公司的人员构成是非常不专业,由投资者聘请一两位从事过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员工作为业务骨干,再聘请几位非专业员工。这种情况显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规范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的对策

1.规范合法化经营

合法经营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要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的要求。只有合法经营才能避免法律、法规以及监管上的风险,才能实现投资人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对象不是特定的投资人、人数较多、涉及资金数额巨大,如果违规经营,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合法经营还能避免出现重大社会风险,避免对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2.完善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

应建立合理合法的担保评估、事后追偿、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加强担保风险的评估管理,用严格的制度来防范风险发生。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而承担的是责任,在符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的基础上,努力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发生风险。

3.计提项目担保准备金、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作为一个面临巨大风险的行业,融资担保公司的每一项业务都承担着风险,主要是被担保方的经营、信用风险而带来的违约风险,一旦发生,公司就要承担担保责任。因此融资担保公司最好在财务中计提出项目担保准备金,每一项业务计提大约担保总额10%的准备金,一旦需要承担风险,有可以用准备金来承担责任,这样可以避免企业资金链的困难。

4.健全担保项目评审委员会制度

在融资担保公司内部设立担保项目评审委员会,作为担保项目的最好审查与决策机构。如果委员会举办审查会议,如有2/3人同意该项目,则可以通过审批。这项制度可以对担保项目进行全面更加全面客观的评判。另外还可以建立评审错误追究机制,以提供评审成员的责任感,降低担保风险。

5.培养专业的团队

融资担保工资团队主要由高管、业务员已经后勤组成。高管是公司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其成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营与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业务员除了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较强的行动力。后勤团队是公司业务的保障,起着维护公司形象、宣传企业文化的作用。

6.创新金融产品类担保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融资概念与模式由简介融资主机向着直接融资过度。融资担保公司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打通资金供应链,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银行贷款间接投资的方式,提供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中短期融资券、信托等直接融资担保类产品。

四、结语

综上,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经营上还存在这不少的问题,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来制定经营与管理制度,规范业务的经营、开发新的金融担保业务等,是这样行业持续发展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贾 茜: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27).

[2]严星甫: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J].经营与管理, 2011, (27).

融资经营模式 篇3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投融资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 一方面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另一方面又维系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安全。随着对林业认识的深入, 各级政府加强对林业的投入, 使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资金是推动林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当前, 我国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林业投融资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林业分类经营的角度, 对新形势下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一、林业分类经营

上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森、R·塞乔等人进行了林业分工理论的研究, 提出了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这一经营模式认为森林具有提供林产品、保持水土、发送环境、游憩等多种经济和生态功能, 应根据森林区域、林分、树种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工, 突出其主导功能, 即一方面主要通过集约经营、建立工业人工林基地, 满足社会对木材及各种林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培育公益林以满足社会的生态需求。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都属于该模式。新西兰于1985年进行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将全国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非商品林, 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仅用占林地面积18%的商品林就满足了全国98%的木材需求。

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就提出林业进行分类经营的发展思路。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是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主体功能;商品林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 主要利用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对公益林与商品林应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林业分类经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的经济效益。

投融资体制是社会经济体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投融资体制要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致, 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我国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体系没有充分体现在分类经营模式下,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投融资体制的不同要求。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二、林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林业投资总量。

随着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 我国林业资金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 (表1)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林业基本建设投入完成额分别为:80.7381亿元、155.3631亿元、441.7715亿元、1, 749.9567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投入1, 207亿元, 比2010年增长27.3%。虽然林业投入绝对额不断增加, 但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林业投入最高的2011年也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1.1%。此外, 林业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间也存在巨大缺口, 不能有效满足林业发展需要。

(二) 林业投资主体。

由于受林业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生态效益外部性等因素的制约,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2000~2010年全国林业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6, 714, 493万元, 其中国家投入19, 250, 552万元, 占72.06%。11年间国家投入占比在76%以上的共有7年, 2008年以后国家投入占比有所下降, 但仍在50%以上。可见, 我国林业资金对国家投入的过度依赖。近年来, 我国尝试通过利用外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等形式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但数量较小。

(三) 林业投资方向。

在主要依赖国家投入的林业投资体系中, 当投入总量有限时, 国家必然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各投资对象进行区别对待。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思路下, 我国林业资金主要向生态工程倾斜。当前, 我国林业投资方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重营林轻森工。2000~2010年我国完成营林基本建设投资22, 846, 398万元, 森工基本建设投资3, 868, 095万元, 二者投入比为5.91∶1。在营林投入中又倾向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11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林业资金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投入总量达444.87亿元, 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的47.08%。由于国家林业资金在投资方向上的倾斜, 同时又缺少其他资金来源, 使得商品林及森工产业得不到有效资金支持, 这也不利于我国林业整体的持续发展。

三、对分业经营模式下构建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考

在林业分业经营模式下, 应针对公益林和商品林不同的主导功能, 分别构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不同的投融资体系。

(一) 公益林投融资。

公益林是以维护社会生态安全为主体功能, 其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 为发展公益林事业, 应以国家投入为主, 充分利用国家信用逐步推进市场融资机制。同时, 保证其投入的制度化与长效性。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从投入总量上来看, 国家应逐步加大投入规模, 且应保证林业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目前, 在我国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量中, 应确保林业支出比例不低于1/3。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林业发展需要, 结合当地财政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林业资金配套。

2、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渠道。

通过市场化融资能有效解决林业发展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投入这一问题。通过发行国债筹集林业发展资金就是对市场化融资的积极尝试。一方面国家可适度增加林业专项国债的发行, 以筹集公益林事业发展需要的长期性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林业国债的偿还做好准备。我们可借鉴国外征收森林生态税的办法对国债资金进行补偿。

3、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林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是现阶段提供政策性林业贷款的两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2009年共发放林业贷款158.8亿元, 2010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3亿元, 2011年提供林业贷款8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早在1995年就开办了林业贴息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扶持。

4、通过参与碳汇交易, 实现林业发展资金的自筹。

碳汇交易是指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 森林碳汇是最主要的碳汇类型。2010年全球碳交易量已达1, 400亿美元, 这其中蕴藏林业发展的极大机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碳汇林业建设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我国应大力培育森林碳汇交易市场, 发展碳汇交易, 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和林业发展资金的有效补偿。

(二) 商品林投融资。

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是商品林投融资体系建立的根本思路, 应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林业, 促进社会林业发展。

1、国家应适度增加商品林投入比例。

国家商品林业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具有引导作用, 国家应逐渐加大对商品林及林产工业的投入, 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服务林业。林业专项国债中也就适当考虑商品林资金比例。

2、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机构林业贷款。

林业商业信贷, 是林业融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由于林业贷款风险大, 收益不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此业务的开办较为缺乏。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林业效益逐步提高, 为林业商业贷款业务奠定了经济基础。商业银行可通过林业资产抵押、林权证抵押等形式降低贷款风险。可参考央行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开办支农贷款的优惠办法, 对开办林业贷款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利率支持。

3、探索林业生态项目BOT融资形式。

BOT融资是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即政府赋予私营机构对某一项目的特许权, 由其全权负责建设与经营, 待特许期满后收回项目, 投资者因为拥有一定时期的特许权而获相应赚取了利润。这一融资模式可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林业领域, 极大节约了林业资金。项目发起人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按市场原则运营, 必然会提高林业项目的收益, 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

4、积极利用外资。

商品林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 更容易吸引外资投入。1990~2001年我国利用世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200万hm2, 2008年我国林业利用外资10.08亿美元, 主要是商品林营造和木竹加工项目, 2010年底我国进引国际金融组织林业贷款项目14个。目前, 我国林业利用外资主要有直接投资、世行贷款、国外商业贷款等类型。我国应根据林业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利用外资形式, 以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涛.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现代林业投融资机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5.

[2]刘倩, 金彦平.我国公益林投融资对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0.2.

[3]陈玲芳.新时期商品林投融资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9.12.

融资经营模式 篇4

关键词:经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公共产品

作为物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的集合体,城市是一个具有完善的经济功能、生活功能和市场功能的社会载体,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单位。经营城市是在既有的城市存量的基础上,从经营的角度使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功效,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常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经营城市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成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相关的延伸资本(如城市桥梁、道路的命名权)进行集聚、重组、营运的过程,其中对基础设施的经营主要是项目融资手段的运用。

一、项目融资的涵义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项目融资是为一个特定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贷款时,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其中蕴含着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营的理念。

在我国,项目融资起步较晚,但从现行的规定来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首先,我国若保持现在的发展,到2010年用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应接近5亿元。其次,就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以及建筑业和建材业的技术条件来看,城市建设各项费用中,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大致占35%。按乐观估计,城市化率年增长1个百分点,那么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约1400万人。以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费2.1万元计算,则每年需投资2900亿元,如果再加上现有设施的更新改造,其发展空间更大。如此巨大的项目规模,仅靠政府投资是无法满足的,开展广泛的内、外资项目融资是必然的。而地方政府较为雄厚的财政力量及对项目融资给予的必要承诺和担保,是项目融资实现的重要条件,竞争性的招标方式及其它相关政策为其提供了保障。再者,我国吸引外资连年递增,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为项目融资提供了现实的资金来源。

二、我国基础设施经营中运用项目融资的思路

1.构筑完善的制度环境

(1)明确基础设施项目分类,界定政府责任。对基础设施公共物品的界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包括的范围很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属于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应根据项目区分理论,科学的界定项目性质,对不同项目的经营采取不同方式。对经营性项目实施产业化、市场化经营,而保持对非经营性项目的运营主体地位,确保社会效益。

(2)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经营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决策不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决定的,按照公共物品决定的“多数原则”,基础设施项目要实行投票制或听证制,即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数量、规模、投资额、地点选择、运营机制等,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小型项目要进行决策前的听证,不能仅由政府决定。

(3)理顺基础设施产品的价格。基础设施产品价格机制的合理性是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的前提条件之一。由于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的目的是追求投资回报,这就需要其中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合理,才能形成预期的现金流量。理顺价格要根据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性质制定相应对策。对纯经营性项目,政府可对外招标,中标企业根据其运行成本测算,提交价格表上报主管部门审批,以公众评议的听证会形式通过,随外部条件变化而有所调整。准经营性项目,可根据相关产品或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社会承受能力,进行适当补贴或优惠,再对外招标,由企业报价、政府核价、公众议价后再定价。

(4)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改革税费制度。现行法规对项目公司运作方式、权限、债务、债权等无明确规定,容易使政府任意重组或组建新公司,或干预公司运作。因此,应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度,确保其独立性。同时,我国引入项目融资模式,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合理的支援条件。日本在《PFI推进法》中明确规定了10项支援法规,修改了12部相关法规,值得我国借鉴。另外,作为配套制度改革,要对与城市经营有关的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将土地收益专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经营,土地使用税主要用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对不动产税可按其所得、收益、价值征收。

2.加强风险管理

(1)项目风险。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项目设立、运营中必须充分注意风险。根据风险的可控制性,将项目风险划分为核心风险和环境风险。项目的核心风险管理,即完工风险、生产风险、技术风险等一系列与项目建设和经营有直接关系的风险要素的管理。这些风险属于项目投资者、经营者可以控制的风险,其处理方法和手段与这些风险要素有关的管理经验、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相关。项目环境风险,如利率与汇率的大幅波动,超过企业的控制范围,加大了风险管理难度。近十几年来,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复杂化使其在公司融资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根据其成因,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于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建议在分析项目有关的风险要素暴露程度和金融工具的性质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项目风险要素与金融工具的匹配。

(2)匹配性分析。鉴于项目融资模式发展还不完善,各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并且由于项目融资大多先兴起于国外,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各种模式与我国国情和项目实际的匹配性。否则,再先进的模式也未必成功。如某项目采用BOT进行垃圾处理,该项目在我国运行一年,进展不如预期的那样快,其原因在于环境的匹配存在问题。由此,在项目设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论证,作出可行性报告,对各种风险、制度因素充分考虑,特别是看其中的配套体系制度,我国是否具备,也即应注意模式的本土化。在模式具体运行时,可以适当变通,如引进内资进行BOT项目经营。

3.组建相应机构,培植项目主体与载体

(1)设置相应的机构以适应新模式的要求。组建一个由计划、经贸、国土、规划、物价等相关部门构成的统筹部门,作为项目融资经营模式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立投资有限公司,由其对公用设施的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对城市各类资本进行集聚、重组、营运、融资,作为项目发起人,促进项目融资的实施;引导各类中介机构成立,如资产评估机构、投招标中心、建立公司,确保其独立性,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择项目投资者、施工企业;发起、成立社会化的担保机构,可探索设立担保基金以强化偿债机制,特别是对项目信用和债券融资的担保。

(2)扶植项目主体和相关载体发展。采取有利措施扶持项目的投资者——外资、内资(私营经济),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对其投资领域、资本运营等予以必要的引导和技术指导,促进其发展;通过改革,保持金融企业正常发展,通过增资扩股,实现股本社会化,增强实力,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增进信用,以发挥其在项目融资中的参与者、担保者、融资提供者的作用。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和产权市场建设,明确界定产权主体,实现资本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发挥资本市场在融资中的作用,为项目融资的实施提供完善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张极井:项目融资,中信出版社,1997.

[2]Peter K. Nevitt,,Frank Fabozzi:“PROJIECT FINANCING ”,Sixth Edition ,Euromoney Publications PLC,1995.

[3]吴庆玲:试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2,(40).

融资经营模式 篇5

农业产业化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等阶段互相分割与对立的产业角色,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了整合,从而使各环节间之间的联系合作更加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一方面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拓展和延伸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理念、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基于前述原因,将供应链融资模式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银行应从大型农业核心企业出发,将构成产业链的成员结合在一起并提供金融支持,同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最终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对缓解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将具有积极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约束

投入资本的增加以及资本产出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本质要求,只有资金的不断积累与资本的不断形成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资金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企业发展所需之资金和资本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投资报酬率偏低,产业经营风险较高,难以有效吸纳资金,社会资金的供给受到严重制约,产业资金的积累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改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业企业的融资模式,创新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工具,增强农业产业化对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拓展农业企业的筹资渠道,对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然离不开现代金融的大力支持。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业投资的内部收益率水平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农业部门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据统计,2000年到2013年十多年间,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尽管保持在5%左右的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但呈不断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呈增快趋势;新增农贷占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例一直低于10%,在2003年到2007年间,波幅较小,但2008年以后,逐年递减,减幅较大,至2013年末,新增农贷占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例降低到了3.94%。由此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约束趋势。

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逐年降低,由2000年的6.14%降到2009年的2.25%,可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农村金融发展缺乏农业产业化的支撑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是因为我国的资金供应紧张所致。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之差:从2002年的4,6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355亿元,2012年的存贷款差额是2002年的3.6倍。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还是相对较宽裕。但是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借贷资金短缺现象普遍,从这方面来说,金融机构对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不仅“慎贷”,而且有“惜贷”行为。“惜贷”是金融机构追求资产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的必然要求。“惜贷”的原因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产业结构较单一,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较大,从而导致一些问题。一是农村金融需求的“难以缔约性”。假如仅仅从目前正规金融机构所使用的通用信贷技术来看,我国大量农村中小型企业以及普通农户往往会因为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而难以实现金融需求,这些农村中小型企业或者农户显性资本的缺乏以及原始积累的缓慢发展,因为与“现代信贷技术”的不匹配而无法转化为有效的金融需求和相应的金融供给。应该指出的是这些中小型企业的金融需求之所以无法满足,其原因并不在于需求的真实性,而是在于其需求的“难以缔约性”,出现此种状况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由此带来了产业化水平的低下,最终也就无法构成有效的金融需求。二是农村金融供给对象的“难以寻求性”。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结构单一,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尽管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主观上都存在不断扩张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在农村产业缺少理想投资报酬率和适当风险项目支撑情况下,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系统的资金出现不断流失势必就成为一种客观和必然的结果。由于资金的趋利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必然出现“城市化”和“非农化”趋势,进而使农村经济基础出现不断削弱和衰减,这种行为的结果其实是农村金融机构在“不断挖自己的墙角”。纵观国际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实现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优良的金融服务,能使更多的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入,通过不断在农村建立更多的政府资助的农村金融机构,可是最终结果往往并不能达到政府的愿望,农民所获取的资金很多时候并没有转化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力量,信贷机构所提供的贷款同样面临着无法按期收回的困境,这些资金本身也未带来农村经济中固有的内在问题的根本改变。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难以取得,客观上形成融资难;但而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又难以在农村寻找到一个较完善的投资渠道,最终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出农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恶性循环也就不可避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建立在经济基础薄弱情形下的农村金融,必然面临着效益不断下降,金融风险不断增大,最终造成机构萎缩。正确处理我国目前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因果关系,寻求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有效结合,才能不断提升两者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经济有效变革。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

从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还未找到一个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方式,虽然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其本身并不缺乏发展动力。将农村金融创新与农村产业化经营联系起来并有机结合,应当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农村金融具有资源配置和导向的功能,农村产业化经营必然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农村金融业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创造出巨大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基础。

农业供应链融资是银行通过审查农业供应链,依据于农业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以及农业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高低,从农业核心企业出发,为配套的上下游农业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作为供应链,其根本是一种各环节的信誉链,依靠这种链条,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誉连接体系,构建供应链体系的核心是供应链上多个企业信誉的共建共享。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的信用评级主要依据企业商品交易的真实背景和农业供应链条上核心企业的资本实力和信用等级水平等,不再强调企业的资产规模、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以及不再注重单个企业可抵押物的价值和担保方式。农业龙头企业处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信息交换中心和物流集散调度中心,使其成为最容易扮演农业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角色。本文选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简要设计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农业产业化主要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将与这类企业相关的企业分解为上下游企业,其中上游农业企业包括生产资料供应商以及初级农产品生产企业,下游企业是处于末端的销售企业。金融机构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针对上下游农业企业开发设计合适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

(一)上游中小型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农业产品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一般具有季节性,而农产品往往具有常年性消费、全年销售特点,因此导致上游农业企业资金需求显现出一种呈金字塔型结构。上游中小型农业企业要采购企业供应原材料或初级农产品,季节性生产时需要集中支付购买原材料及生产资料等资金,这些资金是整个农业供应链环节的“源头”,必然形成了上游农业生产企业的大量现金流出,影响到整个农业供应链的循环发展与顺畅流转。在农产品销售期间,资金需求数量将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货物库存或流通。尽管在该期间资金需求减少,但现金回收期较长,现金周转率低,从而导致上游农业企业资金占用增大,出现资金短缺。具体针对上游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的这些不同情形,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主要有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融通仓三类。

1.订单融资。其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商提供的核心企业订单进行价值和风险评估后,根据供应商的申请需要,向供应商提供一定额度的封闭融资贷款,保证其组织生产和备货需求。

2.应收账款融资。当下游企业购买商品后并不直接支付现金给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上游农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该应收账款回收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就会占用更多的企业资金,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此时上游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3.融通仓。这是一个以质押物资仓储与监管、价值评估、物流配送、拍卖处理为核心,综合运用融、通、仓的功能,在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常规物流服务的同时为其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

(二)下游中小型农业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下游的农业企业一般也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本实力较弱,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较少;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人力物力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但由于下游的农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但由于农业产品市场受自然、政策的影响,经常处于多变之中,同时下游农业企业资信等级低,难以获取针对农业企业库存的供应链融资的金融机构贷款。当市场旺季来临时,客户产生大批量的订货需求,但下游企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使企业处于交易中的弱势地位,难以获取销货方赊购商品的商业信用;另一方面由于核心企业所处的强势地位,同时存在对下游企业资信的担忧,往往要求预收货款。针对下游中小型农业企业此种困境,金融机构可以为适应和满足下游农业企业所需的供应链融资,为这些企业在此阶段提供应付账款买方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等产品。

1.应付账款买方融资。当下游农业企业在其收到销货方货物并形成企业应付账款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下游农业企业的要求预先代其向销货方支付货款;在保留货物所有权条件下,银行以信托收据方式保证为下游农业企业释放提货单据,使这些下游农业企业能够完成其商品的正常销售,直至下游企业完成销售并收到货款后银行再向企业收回贷款。

2.预付账款模式。也称“保兑仓”模式,指企业为了保证材料、产品的供应,根据需求向供货商预付账款后,可以凭借其产生的预付账款这种权利资产来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解决周转资金困难。

(三)中小型农业企业的库存商品融资。在整个农业供应链中,无论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农产品供应商还是处于下游的农产品经销商等中小型农业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必然会有大量的库存商品存在,各个交易主体一般都存在着库存融资的客观需求。库存商品融资是指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将其拥有所有权的商品货物发运委托转交给规范合法性的专业物流仓储公司进行储存保管,然后企业与相关银行、物流公司签订三方协议,进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结合筹资成本、融资风险,依据相关协议、单据等向金融机构提出短期融资申请。库存商品融资由于不会受到其所处供应链上位置不同的限制,农业产业化经营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视其自身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融资方式。库存商品融资可进一步区分为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两种操作模式。动态质押是指由金融机构确定质押物种类、数量、质量和价值的最低要求,借款人在质押期间可自由存储或提取超出规定的最低要求的部分质物;静态质押则是指在质押期间的库存商品处于封存状态,直至库存商品质物所担保的融资金额按照规定清偿完毕全部债务后方才可解除质押的融资业务。

综上所述,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较,两者在服务品种以及授信主体、授信条件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供应链融资模式除了提供传统的信贷融资服务外,还提供了包括结算、理财、代收账款等多种信贷业务,服务品种更丰富,服务效率更高。从授信条件看,传统融资模式一般要求授信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或第三方担保人有效担保,而供应链融资模式是充分有效运用产业链营运过程中产生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进一步扩大了担保范围。传统融资模式的授信主体一般是单一的的企业或组织,供应链融资模式是将整个产业链作为考察与分析对象,从而拓宽了授信范围。

参考文献

[1]杨军,冯紫琳,张龙耀.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

[2]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

融资经营模式 篇6

1科技银行是商业银行对其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大创新的结果

美国高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这要归功于其独有的融资体系。1993 年, 就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兴起之际, 当时在硅谷开设的商业银行虽有350家之多, 其中就有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的分支机构。但这些大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大企业,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无暇顾及。因此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风险投资获得融资。而对于风险投资的核心业务主要为投资而非金融, 因此其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 通常表现在创业企业贷款融资的困难, 也表现为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再融资面临的困难, 特别是那种以公司制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硅谷银行当时的决策者正是认识到风险投资的局限, 同时又洞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融资市场的空白, 决定区别于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把目标客户定在那些新创的、同时发展速度较快、但被其它商业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贷款的中小企业身上。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创新, 终于成功创建以支持创业创新为业务主体的新型金融产品-科技金融, 并据此产生全球首家商业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因此, 硅谷银行创立的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是对其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具有以下特点:

1.1一举冲破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间的限制

对于债权投资, 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客户的企业基金提取部分资金。虽然创业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债券或者股票的销售, 但科技银行会从客户的企业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未来的创业资本, 从而减少募集资金金额及募集所需费用。而后科技银行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重新投入创业企业。如果采用股权投资, 科技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相关协议, 收取股权或认股权证的方式以便在退出中获利。美国的科技银行在投资中通常混合使用两种方法:一方面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 获得高于市场借贷的利率, 另一方面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 得到企业部分股权或认股权证, 从而提高收益, 同时减少风险。

1.2进一步模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间的界限

“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直接投资到创业企业, 途中不经过风险投资基金;在产生回报以后, 由创业企业直接交给科技银行。“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 由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 同时由风险投资基金回报给科技银行, 其中创业企业不会和科技银行有投资方面的联系 (不包括科技银行对投资的创业企业开展投资以外的银行业务) 。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始终是科技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科技银行同时为风险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通常它会将营业网点设在风险投资基金附近[2]。

2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解析

从运营特征以及服务领域而言, 风险银行能够全面体现科技银行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银行, 一是贷款对象不同;二是贷款原则不同:商业银行主要按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这几个原则发放贷款, 而一般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构建自身的风险管理架构。科技银行又与风险投资不同, 风险投资通常以股权方式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参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 并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退出。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债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 从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再融资和第三方机构的投资获得偿还。最后, 在监管方面, 科技银行需要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Ⅱ》中关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而监管机构对风险投资的监管相对不多。总的来说, 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2.1主要为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 科技银行通常给与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贷款融资或者直接投资方式。其中的贷款融资, 科技银行明确将其市场定位为向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一般只考虑对处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一旦企业发展到成熟期, 科技银行就决定退出。科技银行通常是在风险投资进入之后才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当风险投资完成首轮或第二轮投资, 然后科技银行开始跟进, 对那些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 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风险投资以及第三方机构的股权再融资, 意味着科技银行的贷款终于能够得到偿还。科技银行贷款利率通常比市场利率要高出2-3%, 有的甚至高达5%。对于直接投资来说, 科技银行进行直接投资涉及两种方式:第一种为直接参与方式, 通过参与风险投资参与投资的创业企业, 成为企业参股股东或合伙人, 但其持股比例一般低于风险投资持有比例;第二种为间接参与方式, 也就是所谓的基金中的基金, 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基金, 再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企业。

2.2具有较为独特的风险管理制度

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有着不确定性, 在研发产品还未商业成功之前, 通常商业银行难以评估企业科技成果的相关价值以及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 银企间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始终是困扰高科技融资的症结所在。在这方面, 科技银行通常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方法: (1) 通过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持续风险监控。通常科技银行只向已经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银行利用风险投资筛选客户, 从而避免了授信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另外, 由于风险投资通常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 科技银行间接地利用风险投资对贷款进行例行管理,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风险。 (2) 仅参与熟悉的相关领域。科技银行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有高科技领域的背景或工作经验, 同时在该行业拥有广泛的人脉, 从而使得科技银行专业化优势更加突出。 (3) 重点关注贷款企业当前的现金流。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盈利不多甚至亏损, 同时缺少可以抵押的物品。科技银行通常不太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 但十分关注企业当前的现金流状况, 通常要求贷款企业以及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必须在科技银行开户, 以此加强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监控。同时也会要求企业在银行账户中必须留有规定数量的现金, 以防范风险。 (4) 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通常科技银行要求企业在贷款合同中需要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这样即使企业破产清算也可以将信贷损失减少到最低,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科技银行的自身利益[3]。

3科技银行是破解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密钥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需求, 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出生到成熟, 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不同特点的资金需求。尤其是进入创业后期和成长期阶段的企业, 资金需求快速增长, 资金压力空前加大。创业者们虽然真实地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需要依靠大量的外源性资金支持。虽然有风险投资基金可以进入, 但是有些企业的创业者们却产生顾虑, 由于引入外来投资使股权稀释, 从而失去企业控制权, 造成企业发展背离创业者的初衷, 因此不愿意希望过多权益资本介入, 更希望引入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但在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中, 很多企业的研发成果还处于刚投放市场阶段, 企业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及资产方面都很小, 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种高增长、高盈利以及高风险的突出特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准则之间有着结构性矛盾, 造成债权性资金不能大量进入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 由于技术发展迅猛, 产品更新换代快, 缺乏资金, 从而使一些处于创业后期或者成长期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同样面临成长瓶颈问题。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 与目前在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那些科技支行不同, 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制创新的, 具有专业化业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它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通过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机制创新, 从而使科技银行创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相应资产结构, 形成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的新管理制度。

我国科技银行选择经营模式, 既不能参照政策性银行的老路, 应该以市场机制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也不能局限于现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业务模式, 要进行制度创新: (1) 应该以民间投资为主, 结合市场主体进行股权设计, 当地政府投入要以引导为主; (2) 进行机制创新, 对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进行贷款的同时允许部分实行债转股, 使科技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企业快速成长产生的价值增长机会。政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给与科技银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者风险补偿, 引导科技银行开展一些高风险项目; (3) 进行制度设计, 从经营体制、业务内容、担保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设计上都应该保证专业性、盈利性以及风险可控性, 包括聘请行业科技和经济专家为企业把握方向、与风险投资、担保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等。 (4) 应该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园区内进行运作, 因为这样科技银行能充分了解当地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 减少信息不对称。 (5) 建立一支既懂科技又懂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目前科技银行相关经营理念已经得到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认同[4]。

4我国促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的主要障碍

针对我国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 许多专家希望成立科技银行,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 通过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试点,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引进、研发以及新产品推广等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业务提供服务。那么, 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能否得到复制?目前我国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还面临许多障碍:

4.1我国的风险投资还欠发达

科技银行实际上是建立在风险投资高度发达这一基础上的, 依托风险投资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科技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社区银行转变而来, 科技银行最初的贷款对象是已经完成首轮或第二轮风险投资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就是说, 拥有风险投资基金是获得科技银行贷款的条件之一。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 科技银行还投资其他项目。可见, 与风险投资相伴相生恰恰是科技银行的一大特色。科技银行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判断能力以及投资能力。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较好, 还可与贷款企业商讨债转股, 甚至有可能获取超额回报[5]。而我国风险投资还欠发达, 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下,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难解决, 科技银行已经承担的高风险难以得到充分的风险补偿, 导致科技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难以得到保障。

4.2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

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 成为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在中国复制的最主要障碍。在我国, 科技型中小企业尽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抱怨商业银行程序多、贷款审批慢、抵押条件高、时间长, 往往贷款通过批准却错过了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良机;而商业银行却觉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财务状况不清晰、贷款额度难掌握、担保措施难落实等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 再加上科技创新成功率普遍不高, 决定了对其贷款时面临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差小三大主要障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 企业诚信机制的缺失显得极为显眼, 这也是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经营危机时, 商业银行往往对其惜贷的主要原因[6]。

4.3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未实施

全能银行制, 尤其是银行控股公司能够提供非常全面的金融服务, 实行全能银行制是确保科技银行业务得到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混业经营使得科技银行能够利用好项目的超额利润弥补差项目的损失, 从而实现总体的平衡和盈利, 达到既发展自身业务, 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的。如果提供贷款, 不进行投资, 科技银行就难以能保证盈利, 很难持续经营。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 使得科技银行无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 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无法建立。要使科技银行能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就应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混业经营。

5 大力推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经验, 为科技型重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目前我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普遍成立了科技支行。科技支行普遍引入贷款风险定价机制, 按照企业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项目管理成本以及贷款目标收益等条件, 同时考虑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相关因素自行决定贷款利率, 对不同企业实行差别利率。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很难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因此大力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5.1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我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建立在风险投资不发达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很难完全照搬美国科技银行发展经验。必须通过现有的商业银行模式, 实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业务新模式, 使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获取银行贷款。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无形资产之一的知识产权, 如果能够用于质押贷款, 或利用自有知识产权质押或者业主信用当作反担保, 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相关产品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贷款的核心质物, 而且担保方式需要灵活处理;二是政府提供专项贴息以便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科技贷款期限与额度设计要最大程度符合企业融资需要;四是能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以及全方位金融组合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部门协调、政策扶持和服务功能, 进一步整合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等服务资源, 尽力为科技银行的业务开展和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对科技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提供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未来科技银行应该致力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 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 通过发展科技贷款业务, 从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今后, 我国政府要建立科技融资金融体系、引入贴息机制, 同时启动科技融资培训工程和相关机构展开合作[7]。

5.2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不得不承担比大企业高得多的资金成本。信用担保体系能够解决科技银行对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第三方担保机构利用专业化经营信息资源以及专门技术的研发, 从而降低信息搜集以及处理成本, 减少信用风险, 使其可对以前回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给与更大的资金支持。此外, 我国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存在统计信息较窄的问题, 征信系统对企业的评价结果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同, 因此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通常并不采用征信系统的评价信息, 而是单独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这既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 又提高银行和企业的额外成本。因此, 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8]。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才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先天的缺陷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克服, 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与征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推动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统一信息标准, 同时加强信息管理, 保证社会信用信息准确性。三是努力规范征信市场。通过政府推动, 从而使征信机构由政府主导转为半官方半民间机构, 同时逐步允许外资征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 最终使国内征信市场实现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5.3我国科技银行业务模式可借鉴桥隧模式

美国科技银行的成功关键在于银行与风险投资的紧密关系。为降低信用风险, 其客户必须是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此外, 科技银行会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 要求以专利权益作抵押担保。如果无法还贷, 公司的专利权益将归科技银行所有;如果公司破产清算, 在技术专利被拍卖后, 所得资金要先归还科技银行贷款。我国银行业因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相关限制, 直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实际上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与我国金融行业的桥隧模式十分接近。所谓桥隧模式是在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中引进第四方机构, 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或上下游企业;第四方机构事前以某种方式承诺, 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而无法按时偿付贷款本息时, 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由第四方机构购买企业股权, 通过为企业注入现金流, 从而偿付银行贷款,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 同时规避了企业破产清算, 最大可能地维持企业的潜在价值。例如当时处于初创期的杭州动漫企业-丰泽科技, 因为无抵押物和现金流, 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中新力合通过引入第四方机构-红鼎创投, 同时约定通过中新力合与红鼎创投进行共同担保, 使丰泽科技能够向商业银行融资100万;此外, 红鼎创投按照合同获得丰泽科技10%的期权份额, 丰泽科技的股权质押给另一方中新力合。可见, 我国科技银行经营可以参照桥隧模式[9]。

摘要: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业者更愿意引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债权性资金, 而不愿引入权益资本稀释股权。但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种高增长、高盈利以及高风险的突出特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准则之间有着结构性矛盾, 造成债权性资金不能大量进入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债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 从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再融资和第三方机构的投资获得偿还。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正是解决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密钥。论文分析了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 并提出我国要利用现有的商业银行模式, 建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新模式。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硅谷银行,创业投资,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李磊.科技银行:破解科企融资坚冰的密钥[J].时代金融, 2012 (10) .

[2]乐隐.硅谷银行模式渐行渐近[J].中国科技财富, 2009 (3) .

[3]徐苏江.美国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N].上海金融报, 2013-05-15.

[4]王婷.张朝晖等, 建设科技银行, 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N].中国证券报, 2012-03-04.

[5]赵策.放开信贷, 科技银行路漫漫[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4-04-11.

[6]裘伟廷.试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 2014 (12) .

[7]科技部.科技金融合作成效显著,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京启动[R].2011-07-30.

[8]李庆庆.简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N].光明日报, 2012-04-10.

企业经营投融资方式分析 篇7

关键词:投融资方式,高速公路,企业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投融资当中, 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看出企业在投融资方面需要哪些改进, 进而可以改变企业投融资的策略, 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专业能力, 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融资的效率有了影响。

一、投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融资方式单一。

现如今, 银行贷款是高速公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因为银行贷款速度较快, 且有着自身的优越性, 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资金的企业来说, 资金成本相对较低, 可以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 资金利用充分, 可使企业发展迅速。银行贷款对获得所需资金的及时性也是有保障的, 同时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首选, 银行贷款还有税收挡板的功能, 可以免交利息税, 这样一来, 又为企业降低了成本。

2. 投资收益率低。

目前,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 除却一些偏远地方的交通状况还没有得到改善, 其他主要城市之间已经建立起了高速公路网。这些地方的河流较多、山路较多, 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 这些条件无形中都会增加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与之同时, 近年来征地拆迁的成本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石料、沥青、水泥和钢材等用于高速公路的建材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 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这些地方的车流量少, 经济欠发达, 这些条件都决定了企业的收益较少, 也会使企业的投资收益逐渐降低。

3. 政府主导融资功能有限。

企业都希望将项目建设在经济发展程度高, 车流量大的地区, 反之那些地区偏僻, 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无人问津, 这不利于国家和地方公路网规划建设的实施。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由政府主导的, 能够滚动发展的融资平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筹措资金将一些效益好的公路转让给企业经营, 并没有对其合理的投资回报加以限制, 致使投资者攫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损害了公共利益, 如果再进行政府回购价格会大幅度上升, 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也不允许。同时那些由于政府压力而在车流量小的地方兴建高速公路的企业却饱受资金短缺之苦, 而无力兴建新的公路。政府要在企业的融资上发挥主导的作用, 对那些已经获得优良路段企业的再融资要征收额外的融资成本,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行业滚动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投融资对策

1. 参与地方金融经济建设。

因为银监会要求适度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和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的银行。所以, 因此建议企业与相关的银行签订合作协议, 与地方政府或者是农村合作银行共同出资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共同投资建立村镇银行。这种投资方式可以同地方政府和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企业要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时, 将会得到地方政府或者是合作银行的大力支持, 这样会不仅使企业有较强的资金支持, 还会缩短工期的筹备时间, 同时, 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把剩余的资金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 降低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2. 企业应注重多元化发展。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成功, 主要是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规模。一般情况下, 在选择国家政策扶持行业的时候, 要尽可能选择企业所处行业的延伸, 坚持谨慎性和内部发展兼并。跨入一个行业最重要的是看企业长期规划战略中的经济规模是否可以支持企业多元化的发展, 而不是单单的看企业短期的发展。同时, 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 只有企业的多元化围绕着核心价值发展, 企业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并适时的调整经营战略。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必须要在主营业务基础上寻求企业的滚动投资, 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会为企业带来风险。无论在国外企业还是在国内企业, 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当中, 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失败的缘故也各不相同, 如果没有对企业所涉足的领域和自身具备的特点有更明确的认识, 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首先要了解自身公司的特点, 再决定要不要进行长期投资。

3. 建立行业协会性质的同业拆借系统, 调剂企业资金。

建立行业协会的可行性。现如今, 各个省份的高速公路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都已经实现了联网收费。根据各个省份的模式、设置现状和特点以及运用管理模式大概分为三种模式: (1) 为政府特许批准的联网收费专营公司, 由该公司统一负责高速公路各路段的收费管理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行设立与该公司业务相关的机构。 (2) 是由政府主导的联网收费管理中心, 其特点是:“及时结算, 一票到底, 统一划拨, 集中管理, 联网收费。”它应由本省的高速公路较为密集的地区交通局或者交通厅组建, 该中心属于事业单位性质, 无偿为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服务。 (3) 以高速公路各路段联合组建的联网收费管理中心的模式, 这种管理中心是负责联网公路的收费集中管理, 具有其行业性质。

三、结语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投融资分析角度是多元化的。本文从实践出发, 主要从联网收费下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手。强调整个行业内部的合作与发展, 在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时, 也寄望于行业下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本文通过分析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指出了高速公路行业发展的局限性、优良地段的高速公路项目资源的稀缺性及特许经营权有效期限制与企业自身存在的多元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这一现象的发生要求改变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发展方式, 只有注重精细化管理, 审慎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和最佳融资方式的组合, 才能使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亦春, 郑振龙, 林海.《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张亦春, 郑振龙, 林海.《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曙光.《草根金融》.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3]王曙光.《草根金融》.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探析 篇8

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背景下, 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金额大、期限长、用途广的特点。从各地试点的情况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具有客观可行性。2009年辽宁省法库县政府成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 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补偿, 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健康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2010年重庆市全面推进“三权”抵押贷款业务, 到2013年末已累计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486亿元, 贷款余额327亿元, 对盘活农村资产,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各省试点情况来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5年国家又新增9个省区纳入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中来, 至此全国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数有1988个, 涉及到1.3万个乡镇、19.5万个村, 0.22亿hm2承包耕地。即全国2/3的县, 2/5的乡镇以及1/3的村庄开展了这项工作。试点工作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稳步推进着, 大多数试点地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流程都做出了相关规定, 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金融服务流程。

2 文献综述

张辉等 (2015) 指出农地抵押融资配套保障机制的缺乏成为金融机构难以开展抵押贷款业务的重要制约因素。罗剑朝等 (2015) 从宏中微三个层面, 比较了发达国家的农地抵押融资模式,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三权分离”视角下我国农地抵押担保融资模式的构建思路。杨曦 (2015) 针对浙江省开展农地抵押融资的现状, 总结了浙江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和运作机制。戴国海等 (2015) 对江苏13个试点地区进行调查, 认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各环节都在稳步推进, 且趋于合理化、多样化。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确界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义, 结合各地试点情况, 总结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发展现状, 在创新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具体措施。但是对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管控的研究仍相当薄弱。

3 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路径设计

3.1 以确权登记颁证为前提

确权登记颁证是解决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首要前提。中央政府要加强农村土地国家宏观管理, 出台相关法律制度, 为实现土地确权提供法制保障。各级地方政府要明确职责分工, 规范组织管理,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各项工作。农民自身要加强土地权属意识, 对权利确认问题应有清晰且相对一致的认知。

3.2 以专业价值评估机构为依托

农村土地长期归集体所有, 缺乏合理的评估标准, 土地价值难以在流转中体现, 因此缺乏有效的流转。目前各地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多以同类土地价格为基础, 在充分考虑承包经营权、租金实际支付情况和地上附着物的预期收入等因素的基础上, 抵押双方协商确定。因此必须设立专家库,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 组织专业的价值评估机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价值评估。

3.3 以风险补偿机制为保障

3.3.1 以政策性农地担保公司为主体。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中, 商业银行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地方政府应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风险担保。政策性担保公司应以注册资本长期作为担保保证金, 并由地方政府根据财政收支状况每年提取一定金额作为专项资金在金融机构专户中存储, 用于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信用担保支出, 在农户需要贷款时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 偿债能力等综合信息为贷款业务提供担保。它的组建, 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提供保障, 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土地流转的实现。

3.3.2 以农业保险为辅助。

在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 还面临着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因此更要辅以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来缓释部分贷款损失。保险部门应该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以及对农业保险日益强烈的需求, 创新利用金融知识, 增设农业保险险种, 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并尽量使得保险产品保障程度高, 理赔过程简单, 费率水平合理。

3.4 以市场化产权交易为后盾

为有效解决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处置变现问题, 应当建立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制度, 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县、乡、村三级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建立专业的销售平台, 负责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招标拍卖挂牌交易, 为供求双方及时采集提供产权流转供求信息。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的建立, 必将为农村产权要素的自由流转提供坚实后盾。

4 总结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家规定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可以突破相关法律条款, 解决了农地抵押融资中长期存在的法律障碍。但在具体实践中农地抵押融资仍存在诸多问题。从参与主体来看, 地方政府为了盘活农村资产, 促进农村金融多维度发展, 会积极主动的出台办法制度, 甚至自己承担贷款损失, 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工作。农民由于落后的教育没有学习专业金融知识的机会, 对利用农地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的意识淡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态度虽有了积极转变, 但持观望态度的仍居多, 在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比较谨慎。所以, 由于参与主体的目标多样化, 往往会导致农地抵押贷款很难实现。从操作流程来说, 农地抵押融资的相关配套措施并不完善, 土地权属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政府的确权工作尚未得到有效展开, 专业性评估机构的缺乏, 金融机构无法依据农产品的价值对土地经营权做出估价,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土地的流转。同时, 政策性农地担保公司资金缺乏, 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农业保险业务逐年下降, 最终导致农地抵押融资难以实现。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在法制的原则下开展农地确权工作, 建立科学的农地产权评估交易机制, 做好农地产权抵押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构建农地抵押融资的风险防范机制, 促进农地抵押融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金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4:138-145.

[2]张辉, 张晓云, 高锦灿.浅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问题[J].农村金融研究, 2015 (3) :64-68.

[3]罗剑朝, 庸晖, 庞玺成.农地抵押融资运行模式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15 (3) :86-98.

[4]杨曦.浙江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探索、思考及建议[J].浙江金融, 2015 (10) :68-72.

融资经营模式 篇9

摘 要 经营城市作为政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育场馆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公共设施,在目前政府财政拨款日益萎缩的困境下,利用经营城市方式建设体育场馆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投融资方式。

关键词 经营城市;体育场地;投融资方式

所谓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经营城市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或其授权的企业。经营城市的客体是城市资产,它包括城市的土地、河湖等自然生成资产;道路、桥梁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等人力作用资产;道路和桥梁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相关延伸资产。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等是有形的城市资产,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是无形的城市资产。

一、经营城市在我国体育场地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与运作方式

经营城市作为政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育场馆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公共设施,在目前政府财政拨款日益萎缩的困境下,利用经营城市方式建设体育场馆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投融资方式。

首先,体育场馆一般由政府负责修建,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其提倡运用市场化方式修建。此时,政府作为建设主体,可以充分利用其所控制的各种待开发的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为体育场馆的建设融取资金。

其次,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供给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且受益范围、程度在社会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收取一定的费用。体育场馆使用的收费机制为运用经营城市方式修建体育场馆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体育场馆的占地面积一般比较大,而且在体育场馆的周边还规划有很多配套设施,这就意味着有较大面积的土地用于建设开发,而土地正是经营城市最重要的资本,通过土地的有偿开发可为体育场馆的建设获取大量的建设资金。

最后,虽然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普遍较差,但可以通过配套一定的商业设施来增加体育场馆运营商的盈利空间,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

根据我国现有的利用经营城市模式修建的体育场馆的实践及我国部分城市经营城市的经验,经营城市方式在我体育场馆建设中的运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地置换方式,该方式主要是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体育场馆的土地以市场价格出售,然后在郊区另行征地,并借助土地出让金来新建体育场馆。二是体育场馆配套设施、商业用地的开发方式。即将体育场馆的配套设施或商业用地通过出让、出租等多种形式进行商业开发,以获得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

二、经营城市融资方式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经营城市融资方式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中已得到运用,为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增量资产运营,忽视存量资产运营。在应用经营城市融资建设体育场馆的几个案例中,普遍重视对增量资产的运营,即重视对新建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运营,而忽视现有体育场馆的运营。其实现有体育场馆也是一笔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若能采取一定方式如租赁经营、委托经营、托管等对其进行运营,则同样可以为新建场馆融资。

第二,注重有形资产运营,轻视无形资产运营。我国目前在应用经营城市融资建设体育场馆中,普遍注重对体育场馆配套设施、商业用地的商业开发,而对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依赖城市土地经营,漠视体育场馆运营。我国现有应用经营城市融资建设体育场馆中的绝大多数资金来源于城市土地的经营,依靠土地或土地依附物的商业开发获得场馆的建设资金,而对体育场馆的经营却没有引起重视,致使体育场馆的运营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经营城市融资方式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中应用的建议

根据经营城市融资方式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实,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第一,更新政府观念,注重存量资产运营。政府作为经营城市的主体,其观念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重视增量资产的运营,更要重视存量资产的经营,努力挖掘城市中现有体育场馆的价值,通过出售、特许经营权转让、托管、TOT等多种形式释放体育场馆的存量资产,为新建体育场馆融资。因此,今后经营城市融资方式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应用中,应注重体育场馆存量资产的运营。

第二,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根据经营城市的概念,经营城市的客体不仅包括有形资产,还包括大量的无形资产。在体育场馆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无形资产如场馆的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特许经营权等,众多的无形资产同样可为场馆的建设融取大量资金。

第三,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宽投资回报渠道。现有体育场馆建设中经营城市融资方式其实质是经营土地,土地出让收入是投资者的最主要的投资回报。体育场馆自身的价值被忽略,但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潜能,若能实现体育场馆的多元化、科学化经营,是可以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的。

第四,做好体育设施用地规划。经营城市融资方式在我国目前体育场馆中的应用仍多以经营土地为主,因此,应做好体育设施用地的长远规划,确保体育设施的用地。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78,185.

[2] 张伟.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03.

[3] 陈元欣,郭敏,张洪武.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应用资产债券化融资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16-20.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财务比较 篇10

租赁 (Rent) 指的是以费用来借贷实物的一种经济行为。租赁的形式主要包含两大类, 分别为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 二者主要是依据租赁目的、租赁物品所有权相关风险以及报酬等因素来进行划分。

融资租赁 (Financial Leasing) , 也叫做设备租赁、现代租赁、以及金融租赁, 指的是由出租方进行资金融通, 提供出承租方所需的设备, 出租方拥有租赁设备的所有权, 承租方在协议期间内拥有该设备的使用权, 待到期满后, 双方可根据合同内容再做协商, 最终, 资产所有权可以转移也可不转移。

经营租赁 (Operatingleasing) , 也叫做营运租赁、业务租赁、以及服务租赁, 它和融资租赁相对称, 指的是按照合同的规定内容, 在租赁双方的协议期间内, 由承租人支付一定租金, 从出租人那里获取到某资产, 此外, 出租方在提供设备租赁的同时, 也要负责对出租设备进行管理、修理以及维护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待到期满后, 承租方向出租方退还改资产。经营租赁属于短期的租赁业务, 具有可撤销性, 它是融资租赁存在的高级形式。

二、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财务比较

(一)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融资租赁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分析

首先, 融资租赁会对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承租方通过融资的形式, 获取出租方的某项资产,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承租方在协议期间内拥有了该资产的所有权, 但就实际操作情况而言, 当租赁发生时, 租赁资产的风险与报酬已经全部转移给承租方, 承租方有必要将该项资产的融资记录反映到资产负债表当中, 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出企业目前经济资源的完整状况, 才能保障财务报表所反映出的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所以, 通常情况下, 企业都会把融资租赁的资产当做是企业自有资产进行计价入账, 那么该项融资租赁资产即成为企业的负债。从实质上说, 承租方已经享有了一段时期内融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 因此, 出租方不再计提相应折旧, 此项资产折旧是由承租方计入到自身的生产费用中, 再列入损益表。

其次, 融资租赁能够健全企业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状况。倘若企业采用贷款的方式进行设备的采购, 就会加大企业的负债情况, 庞大的贷款金额会反映在财务报表当中, 从而对企业的资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 就能够防范一次性支付的风险, 在加大企业自有流动资金的同时, 还改善了企业的资信状况, 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既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又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优化。

2、经营租赁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分析

首先, 从经营租赁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经营租赁实质上是一种短期行为, 它是为了经营的短期需要而展开的, 它不会产生资产所有权转移、风险转移等诸多复杂、繁琐的问题, 所以该项资产可以不视为承租方的资产来进行计价入账, 也无需计提折旧, 企业只要按照相应的规定给予一定的租金即可。此外, 租赁合同的期限通常较短, 短期内即可取消, 所以该资产一般无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计为一项负债。

其次, 倘若承租人采用经营租赁的形式, 可能会在前几个会计期间内提升利润。承租人运用此种形式时, 企业损益表反映的是租金费用, 而承租人运用融资租赁的形式时, 企业损益表反映为折旧加利息的费用。一般而言, 租金不变, 利息应该为前高后低。在此种情况下, 企业前一阶段的利息加折旧就可能大于相应的租金费用, 从而导致企业前几个会计期间内的利润上升。

再次,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 若有证据说明企业的售后回租行为是依据公允价值得到的, 那么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售价差额要计入当期的损益当中, 这也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一定影响。

最后, 企业更愿意把融资租赁划分成为经营租赁的形式, 这种意愿可能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条款来实现, 其目的主要是粉饰财务报表。上述内容已经提及, 经营租赁无需把租赁产生的负债与资产在表内进行确认,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企业的负债, 从而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完善, 例如每股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等, 同时减小了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间的比例, 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较好地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隐藏。

(二)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对关键财务比率的影响

1、融资租赁对关键财务比率产生的影响分析

首先, 融资租赁给流动比率带来影响。融资租赁的形式能够提升企业资产流动性, 那些被认定是融资租赁的售后回租, 被承租方改变了形式, 使得企业的实物资产在会计报表里的结构有了变化, 企业出售资产, 增加了资金, 减少了固定资产, 在实质上增加了企业的货币资金。承租方出售企业的自有设备后, 从形式上变更了该设备的所有权, 将其所有权转移到了出租人手中, 在法律上该设备在协议期间内归出租人所有。而在实际操作中, 承租方是经由改变原有财务结构, 进而获取到资金融通的。

其次, 融资租赁对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带来影响。融资租赁具有的促销功能, 除了可以提升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 还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但就目前而言, 其内在的变动影响关系还没有形成一个特定模式, 无法找出其升降变动的规律。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销售收入) *100%, 我们从该公式中可以看到, 如果企业想提升销售净利率, 那么在不断扩大销售收入的基础上, 必须提升企业的净利润。相比较而言, 资产净利率这一指标反映的较为全面, 对承租方来说, 净利润是显著提高了。

最后, 融资租赁对资产负债率带来影响。租赁合同也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 它要求企业也要到期支付租金、支付利息,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所以一旦企业签订租赁合同, 就表示加大了自身的资产负债率。

2、经营租赁对关键财务比率产生的影响分析

首先, 经营租赁给流动比率带来影响。企业通过售后回租, 形成经营租赁, 这种形式下, 租赁资产所有权应属出租方, 承租人的资产使用权并未发生改变, 而使固定资产转变成现金, 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 提升效益。

其次, 经营租赁对净资产收益率带来影响。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100%, 对承租方来说, 提高利润, 而所有者权益未发生变化, 会提升净资产收益率。

最后, 经营租赁对资产负债率带来影响。经营租赁由出租人提取折旧, 同时承租人将租赁费计入成本, 但其持有长期使用权与融资租赁的形式比较,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三)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对公司收益和纳税的影响

当某项物品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租赁的话, 那么对于承租方来讲, 企业支出的租赁费是期间费用, 虽然该费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利润, 但是经营租赁产生的租赁费用在税收统计时是可以提前列支的, 所以从根本上讲它影响的是企业的税后费用。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租赁税后费用=租赁费用× (1-所得税税率) 。

当某件物品以融资的方式进行租赁的话, 那么对于承租方来说, 其租入的资产和企业固有资产一样, 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应计提折旧费用。此外, 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不确定的融资租赁费用, 此项费用可以当做摊销费用在税收统计之前列支出来。基于上述原因, 采用不同的租赁方式, 会对公司的收益及纳税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 通过举例来进行分析:

A企业现在的税前年利润为496.75万元, 每年的利息开支为20万元, 企业按2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 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直线的方式进行计提。企业预计在今后10年内租入一台设备从2012年10月1日起租, 到2022年10月1日结束, 每年需支付租赁费用50万元, 年底结算。如果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315万元, 折现率为10%, 残值为0, 那么采用不同的租赁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通过统计计算可以得到不同的租赁方式对A企业收益及纳税的影响, 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中融资租赁时的租赁费取最低租赁付款现值, 因为该设备需要每年支付的费用为50万, 支付年限为10年, 依据公式:最低租赁付款现值=50× (P/A, 10%, 10) =307.2万元, 所以第一年的租赁费用为307.2÷10=30.72万。依据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的记账价值取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现值的较小值, 即307.2万元, 所以年折旧费为30.72万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如果企业采取经营租赁的方式进行租赁, 那么每年需缴纳租赁费50万元, 实际税后租金为50× (1-25%) =37.5万元, 为企业节约所得税12.5万元。若采用融资的方式进行租赁, 则每年需支付的租金用各不相同, 第一年为30.72万, 并逐年递减;同时设备年折旧额为30.72万元。融资租赁相比经营租赁在第一年少缴纳的所得税2.9万元, 少盈利8.6万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 要区分清楚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二者的形式, 区别对待。总的来说, 若企业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经验风险较高, 最好采用经营租赁;若企业的风险较低, 经营环境稳定, 最好采用融资租赁。企业要积极结合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 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而保障自身的稳定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伟.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财务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9

上一篇:内部流场分析论文下一篇:医疗保障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