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融资有待创新

2024-07-30

城镇化融资有待创新(共6篇)

城镇化融资有待创新 篇1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经济工作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国“真实的城镇化率”只达到了36%,整体城镇化率面临着巨大提升空间,按每年城镇化率保持1%的速度增长,就会增加6 个百分点左右的投资需求,按此预测,在“十二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就会产生30 万亿元左右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如此大的资金需求,单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显然行不通。因此,迫切需要对城镇化融资机制进行创新研究,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合理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土地财政”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重要形式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结合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大力发展“土地财政”发展模式,通过转让或拍卖土地来获取充足的城市发展资金。有关统计表明,2010 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财政预算收入占比为38%,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占比为31%,土地出让金占比为28%。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收入、转移支付、税收返还以及土地出让金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来源,中西部有的省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收入的比列就达到了40%。

(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重要模式,偿债风险凸显

地方政府通过搭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土地财政”为支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约束问题,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成为了主要的融资模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本质上是地方政府信用和市场化融资的有效结合,通过改变债券的发行主体,由地方债变为企业债,有效解决了目前预算法的相关制度限制问题,为城镇化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据统计,2012 年1 月至10 月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累计达到5792.8亿元。然而,随着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逐渐到期,隐含的债务风险逐渐暴露,对地方财政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化解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拓展规范化的融资渠道成为新型城镇化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目前城镇化融资机制存在的弊端

(一)投资主体、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基于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预算内资金不足等客观因素,地方财政无法充分满足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是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合理界定,缺乏对城市化建设项目属性的正确认识,大多数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通过地方财政投资,外部投资者不能积极引进,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负担。二是投融资方式单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对于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投资主体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加剧了地方的债务压力。目前,一些项目融资方式如BOT、ABS、PFI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但还没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筹集资金困难问题,部分原因是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量逐渐收紧。随着地方投融资平台短期债务风险的暴露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向下趋势,尤其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急剧下降,使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受相关政策法律制度制约地方债发行存在障碍。自2011 年开始,试点省市开始发行地方债券,为了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债规模通常较小,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同时,与地方债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依靠地方债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此外,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项目依然存在障碍,民间资本的准入标准有待放宽。

(三)土地财政问题突出

在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土地财政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融资的重要形式,然而由于土地财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近年来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农村征地与城市拆迁过程中官员腐败、暴力冲突等现象逐渐突出,蕴含的利益空间也滋生了官员的腐败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众的财产收益。第二,有限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都表明了土地财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一定程度推动了高房价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降低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引发了社会矛盾的产生,提高了城镇化建设的成本。

(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不容小觑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缺乏明确的风控机制和相关法规约束,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风险。首先,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责任主体模糊,操作程序缺乏规范性,都激励着当地政府过度举债,短期债务风险日益显现,最终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其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常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由于资金流向不明确,加上部分债务期限与项目投资回收期限不匹配,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使原来政府的债务风险转变成了银行系统的金融风险,严重时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最后,地方融资平台资本金不足、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也加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集聚。

(五)相关政策制度不配套

一是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对城镇化的推进起到了阻碍作用,比如,依据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国家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控制,从而制约了当地政府利用土地资源筹集资金。二是地方债的发行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地方债无疑为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融资提供了新渠道,但是目前我国只有“准市债券”,发行真正意义上的市债券受到相关法律制约,未来亟需对城市建设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在法规制度、金融体系方面给予发行市政债券创造条件。

四、完善我国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建议

(一)科学地对城镇化建设项目分类,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城镇化建设项目根据公共品理论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如城市生态建设、基础教育等)、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如房地产项目等)三类。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非经营性项目应有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于私人产品例如房地产项目就可考虑引进外部投资者,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负担,也降低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因此,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对各个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积极转换政府职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如证券市场融资、国外贷款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地方融资体系。

(二)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改革,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日渐凸显,亟需对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市场化改革。首先,应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政府融资平台的透明度,定时公开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情况。其次,积极引导外界资本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鼓励采用公私合作制模式融资和经营城市化建设项目,同时可考虑对融资平台进行证券化,积极推动地方融资平台的市场化改革。再者,通过制定风险预警指标等措施建立配套的约束机制,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倾向和道德风险的产生。最后,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加强对融资平台举债行为监督,使政府融资平台的举债规模和融资期限都控制在合理区间内。

(三)加快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的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营业税改增值税制度的应用,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矛盾将更为突出,我国应加快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财税体制体系。重点包括:适时修改《预算法》,增加地方政府的举债权,更大程度上赋予地方政府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体制,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划分标准;考虑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土地增值及商业经济的繁荣,应进一步完善地方税收制度,建立资源税、财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综合性税收体系,适度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征管权利,提高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财权”。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对金融领域的改革,不仅促进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持作用。一是依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盘活国有资产,降低和化解融资平台风险,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二是合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积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直接债务融资体系,从制度和实践上促进市政债的发行。三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基金的建立和发展,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有效管理和分散风险,同时也使新型城镇化的红利受惠与每位社会民众。

城镇化融资有待创新 篇2

摘要:小城镇建设对于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于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了小城镇建设面临的融资问题的现状和不足,并对小城镇的融资提出创新和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

一、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但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其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但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资源缺乏、投资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诸多问题,其中建设融资问题一直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实现融资模式的创新,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资金短缺刻不容缓。

二、小城镇建设融资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常用的融资模式有财政融资模式、政府债务模式、银行贷款模式以及近年来兴起的PPP模式等,其中财政融资模式应用比较多。各融资模式具体如下:

(1)财政融资模式:主要来源是财政收入,包含政府拨款、各种税收和出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给私人而获得的收益。财政融资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稳定性。

(2)政府债务模式:即通过政府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也有通过企业发行的“城投债”,但由于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背后有着政府的支持,也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准政府债券。其特点是周期较长,融资金额较大。

(3)银行贷款模式:这种模式包括政府直接从银行贷款和特许的企业在政府的相关担保下从银行贷款。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资金规模大,且操作灵活。

(4)PPP模式:即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PPP模式和BOT模式有所区别的地方在于,在PPP中更加强调政府对于项目的中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参与和管理。目前这种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的运用不是很理想。

一般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都会运用不止一种模式,而采用多种融资模式搭配使用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仍旧很难满足所需的资金要求。其主要原因是目前融资模式仍有很多存在不足的地方:

1.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单一

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首要任务。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且周期长的特点,使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十分短缺。而由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一般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很难吸引私人资本的进入,有时候也是私人资本想进入但却难以进入。这也是为何PPP等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应用较少。因此目前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为支持。

2.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小城镇建设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要资金支持的现象有所转变,但目前仍旧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又出于小城镇经济水平整体落后的原因,各种产业匮乏,税收收入也很有限,特别依靠土地收入。缺乏产业的支持自然难以加快小城镇建设。

3.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严重

造成这种“越位”和“缺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落实企业的投资决策权。虽然小城镇建设是由政府主导,但在以企业为融资主体的项目中,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并没有完全落实。实际上就是政府管得太宽泛,很大程度上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得企业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政府和企业没有明确的划分其职能,使得政府投资建设了一些竞争性项目,这本该是由企业进行投资的。于是形成了政府的“越位”;另外,对于一些营利性较低的公益性项目,政府又没有了相应的资金进行投资,形成政府投资的“缺位”。这种背离市场的现象导致了小城镇建设的效率低下。

三、融资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1.根据项目区分理论,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

项目区分理论的含义是:将投资项目区分为非经营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 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融资方式、权益归属及运营方式。划分之后,非经营性项目,即公益性项目或公益性较强的项目的投资主体由政府承担,按照政府出资的模式进行运作,资金来源以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主,;经营性项目,即竞争性较强的市场性项目以企业为主题进行融资。这些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其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均由投资方自行决策,所享受的权益也归投资方所有,严格划分政府的管辖范围。

2.PFI模式

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英文原意为“私人融资活动”,在我国被译为“民间主动融资”。它作为PPP项目融资模式的一种,是目前国际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方式,指私营企业或私有机构利用自己在资金、人员、设备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主动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这种模式来源于BOT,但相对BOT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项目主体单一:PFI的项目主体通常为本国民营企业(组合),而BOT既可以是本国也可以是外国资本。(2)项目管理方式开放:BOT模式由政府提出方案后进行招标谈判,而PFI由私人资本先提出方案,而后同政府商定。

(3)合同期满后运营权的处理方式更为灵活:BOT模式中合同期满后必须把运营权移交给政府,而PFI可以通过一些方式继续获得运营权。

在PFI模式中,私营企业(或者与私有机构组建成项目公司)负责整个项目从设计开发到融资建设的全过程,项目建成后把项目出售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将PFI 模式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妥善结合和运用,有助于拓宽基础设施建设项口的融资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高投入、低效率和资源的高消耗等弊端。

3.生产模式改革

由于小城镇没有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导致其原材料的利用率低下,无法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小城镇尚且没有走出其原有的生产模式,只是对当地产出的原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和销售,而一般只是销售到附近地区。这种模式对于原材料的加工成本大大提高,而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加速对其生产模式的改进。而要想促进生产模式的改变,必定需要从外界吸引私人资本,引入先进的生产模式和技术,形成生产方向纵向的一条龙。同时,吸引私人资本还可以吸纳农村多余的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正向循环。这样一来,有实力的私人资本就有了更强的意愿进入小城镇,加入到小城镇建设中。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了小城镇建设面临的融资问题的现状和不足,并从三个方面对小城镇的融资提出创新和建议,对于了解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

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篇3

(一) 我国城镇化仍有较大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 1978年至2012年, 我国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7.12亿, 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52.57%。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称,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是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通常城镇化率达到80%的水平相比, 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滞后, 未来还有20%-30%的提升空间, 2亿到3亿人口还要涌入城市。

(二) 新型城镇化将创造新的投资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 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 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 将创造出许多新的投资需求。

(三) 新型城镇化需要巨量资金投入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无论是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都需要巨量资金投入。以湖南为例, 2013年至2015年全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7210亿元,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城镇交通网络、产业园区、供水排水、垃圾处理、保障性住房、城镇环境整治、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等政府投资类项目领域。

二、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难以为继

在最近10多年来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尽管政府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经济增长, 预算外财政收入增长更快, 但地方政府预算内外支出规模增长更快。除预算内收入之外, 地方政府通过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各种预算外收入和对外举债 (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抵押贷款) 来解决城市化投融资问题。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 政府全额投资

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 商业银行贷款, 国债或地方债资金投入, 地方财政支持。由于政府全额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等公益项目盈利性弱, 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而项目本身要求的投资额较大, 地方财政和国家预算内、国债或地方债资金投入有限, 这些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土地财政获得的收益。据统计, 2011年, 中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已经超过3万亿元, 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超过10万亿元。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出让的政策监管, 土地财政可发挥作用的空间将逐渐较少, 依靠土地收益进行项目建设融资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 地方政府全额投资的模式当前使用较少, 主要适用公益性项目。

(二) 政府投融资平台全额投资

这类城镇化投融资模式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融资模式。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 一般包含城投或城建投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平台、交通运输类融资平台、公用事业类融资平台、土地储备中心、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等, 通过将土地、国有股权、规费、国债收入等资产划拨注入, 从而从银行取得贷款或者发行债券, 或通过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私募等方式进行融资。

(三) 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的主要形式

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主要有三种形式: (1) 银行项目贷款; (2) 发行“城投债”; (3) 融资租赁、信托私募等商业融资。在这几种方式中, 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最高, 土地抵押是获得银行贷款的常用方式。发行“城投债”方式较为规范, 但受到市场偏好的限制, 欠发达地区较难从债券市场获得资金。其他融资方式由于融资成本较高, 在融资平台债务中占据较小的部分。但是, 无论哪一种方式, 土地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资产, 都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地方政府一方面低价出让工业用地, 另一方面通过“招拍挂”高价出让商、住用地。利用此种跷跷板效应, 地方政府人为地掌控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工业制造业得以支持, 但民生工程却遭偏废, 公共服务均等进程缓慢。此外, 这种投融资模式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风险逐步累积, 这种投融资模式已难以为继。

三、因地制宜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

(一) 投融资体制改革

(1) 要用好用足目前的政策法规, 只要是目前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机制, 并且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尝试; (2) 推进制度改革, 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 如农村土地流转, 集约化用地等等。

(二) 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和杠杆资金、市场化资金为主导力量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

新型城镇化项目包括公益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 类型各异, 融资需求量大, 任何单一融资主体都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项目资金需求。在目前政府融资平台受限, 融资渠道收窄情况下, 可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政企联合等多元化投融资主体才能较好地解决资金问题。

政府主导主要是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公益性项目中的优势, 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文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可以考虑做大做强省级平台, 通过省级统筹, 市县配合等方式增强融资能力。

市场主导则是坚持以市场化公开运作为主,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按照规定的方式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 政府可通过投资补助和优惠政策等形式给予支持。

政企联合通过集合政府和市场力量联合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府在政策、财政、税收等方面和市场力量在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的放大效应。

(三) 投融资方式多样化

积极引入项目融资方式, 盘活民间资本。如采用BT、BOT、PPP (公私合营) 推进项目建设。还可以组建新型城镇化产业基金, 一方面可以吸引民间资金投资, 另一方面作为市场化的融资主体可以与银行对接, 发挥杠杆效应, 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四) 投融资市场化原则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庞大, 在现有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限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必须进行投融资模式改革, 坚持投融资市场化原则。

1. 积极探索发行城镇化债券

在成功代发地方债基础上, 财政部发布《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批准上海市等4省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所发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尽管这种债券发行试点范围有限, 发行规模较小, 短期内不宜推广, 但作为国外一种成熟的市场化融资方式, 可以创造条件发行特定市政建设债券, 这种债券与特定项目收益还债挂钩。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市政建设债券的范围, 不断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的直接融资规模。

2. 小城镇市场化融资

小城镇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有限, 将会更多地采取BOT等方式模式,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项目融资和运营能力, 同时对政府的项目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建立各类小城镇建设基金

鼓励引导市场化资金进入到污水处理、文化、医疗等经营性领域, 设立产业基金公司面向全社会发行基金份额, 吸纳社会资金, 授予其城镇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推动城镇化建设。

4.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

充分利用好国内外资本市场各种性质的资金, 还可以通过金融创新融资模式。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 应因地制宜的创新。需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诸多领域进行相应配套制度改革, 还需要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方式多样化, 坚持市场化原则, 政府主要起引导和监管作用, 集合多方力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康峰.加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力度[N].金融时报, 2013, 9.

城镇化融资有待创新 篇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还成为具有一举几得之功效的巨大问题,是我国扩大国内需求,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着力点,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依托,指引它步入正确而稳定的轨道。新型城镇化中所提及的“新”的核心是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为引领路线,以工业化为助力,全方位考虑为准则,发掘城镇所隐藏的潜力,加强各方面的能力,构筑出一套无可挑剔的城镇体系,从农民的利益和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着手,走高效集约型、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测算,“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高达11万亿元,为了保证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本文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贫困地区的现状,通过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旅游产业,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扩大民间资本等多元化措施,对融资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1)中国城镇化所属层次低于发达国家。通过借鉴《中国统计年鉴》来源数据,1949~2013年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来显现,我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4%增加到2014年的53.73%,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自1978年至今,我国连续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好成绩。即使如此,与发达国家乃至世界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9.95%,1851年英国的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了51%;1931年法国城镇化率达到51.2%;1955年日本城镇化率为56%。因此,我国必须创新融资方式,扩展融资渠道来集聚资金,以加快发展进程。

(2)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领悟到工业化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在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时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而发展到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第三产业。到了中期阶段,工业化率明显高于城市化率。而发展到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格局。具体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下同。

由图1可知,城镇化虽然一直向上游发展,但在1978~2002年间,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还是值得注意。2002年以后,城镇化水平第一次领先工业化。而城镇化率始终都未超过非农化率。

城镇化与工业化测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IU比值等于0.5和NU比值等于1.2的国际标准值法,即当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不分伯仲时,IU比率基本是0.5,当城镇化与非农化发展较为一致时,NU比基本是1.2;IU比值是指劳动力工业化率除以城镇化率的比值。当IU比值为1时,说明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结果一样;如果IU比值<1,说明工业化率比城镇化率低,城镇里有第一、三产业的劳动力;如果IU比值>1,表示工业化率高于城镇化率,农村里有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存在。NU比值是指劳动力非农化率除以城镇化率的数值。如果NU比值<1,表示城镇里的农业人口的存在;如果NU比值>1,表明农村里有非农业劳动力的存在。IU、NU发展状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我国IU比值、NU比值从1978年不断向0.5、1.2的标准值聚拢,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直到2013年这两个比值仍然高于0.5、1.2,表明城镇化仍未达到标准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通过以上方法,足以证明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一是中国三大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差异。借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我国从2009~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状况比较分析得出结果,2011~2013年三大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显然比中西部地区快。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幅度较东部地区高。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14.02、18.02个百分点。2013年分别高出7.5、7.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渐减小,有利于促进整体发展。

二是省市城镇化发展存在差异。2013年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是上海(90%),其次是北京(86%)和天津(82%);城镇化发展相对发展较慢的有贵州和西藏,其城镇化率分别为38%和24%。城镇化发展较快和较慢地区相差66个百分点。可见我国新型城镇化要想全面、快速地发展,就必须全面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度更应给予高度关注。

(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

(1)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中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国家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一直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渠道。调查数据显示,在1999~201年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分析,其中国家财政支出占三分之一、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占到三分之一。由于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力量都有限,相较于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可谓是杯水车薪。可见政府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亟需借助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来推动城镇化的建设。

(2)土地融资。城市建设与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依靠出让土地来筹措资金,以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成为众多选择。最近几年以来,地方政府主要依赖于土地财政,有效扼制了因税收收入短缺所导致的不良现象,解决了地方政府所陷入的困境。它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土地财政尽管切实增强了政府可支配能力,促进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速度,但也慢慢出现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一是耕地大量流失。有些地方政府打着发展经济为名头,修改城镇规划,扩大城镇用地规模,致使耕地大面积流失。二是城镇化发展会导致房价上涨。房屋和土地关系密切,土地价格的变动一定会导致房价的连锁反映。居高不下的房价已超出了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使实际需求持续增长的势头被压制,使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生活条件变差,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这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宗旨背道而驰。三是滋生了地方政府腐败现象,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绊脚石。此外,土地资源本身固有的稀缺性,也使其无法成为长久之计。

(3)税收融资。税收一直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无偿性,非常适合公益性的基础建设投资,因此,税收也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的来源之一。据测算,截止2013年,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仅占40%左右,而且,1994年后实行分税体制,一方面中央政府调低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事务,事权和财权的不均衡,使地方政府融资更加困难。2012年9月营业税改增值税开始试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到2016年5月1日全面实施“营改增”,进一步导致地方税的减少,在这种状况下,税收收入对城镇化建设难以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

(4)政府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资产成立各种符合融资标准的公司,通过举债融入资金用于公益性基础建设,近几年,地方融资平台举债逐年增长,2013年6月,贷款余额4万多亿元。但该融资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一是政府融资平台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财务纪律不严,融资现状不透明,操作不规范,政府信用滥用,财务风险较大。二是政府融资平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密切,很容易把其债务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稳定。

三、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融资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模式

纵观国外城镇化发展状况,金融足以赢得较高关注度。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市场相辅相成,没有金融力量的推动,城镇化发展举步维艰。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融资方式的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美国市政债券融资模式。美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包括发行市政债券、融资租赁和银行贷款等,其中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进行各项非营利性公用事业项目建设的主要融资工具,在建设城市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缩减了融资成本,还为投资者开辟了良好的投资途径。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美国是通过市政债券融资最为成功的国家,作为地方政府最不可或缺的融资平台。当然,美国的资本证券市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完善的制度环境和专业的中介评级机构为市政债券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日本地方政府公债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政府急需开辟新的路径来满足资金需求。通过发行公债成为最高效可行的方式,其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事业服务等项目所存在的资金不足方面增添了活力,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债券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或地方政府团体发行,公债的发行规模、期限、发行方式和资金用途都有明确的规定。发行公债要有严密的监督管理体制作为顺利实施的阶梯。因此,管理制度的完善、审核批准步骤的严谨性就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此外,监督管理体制还避免了地方公债规模的过度扩张和发行速度过快的问题。

(3)英国的公私合作融资模式。英国政府私人资本融资也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其具体涵义是地方政府采用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方式,通过引入私人投资和吸收民间资本来缓解并改善资金不足问题,这种方式凸显出的优势是能够将融资风险分散。这种融资模式能够使私人资本在公共建设中的作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政府根据项目的建设进度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允许私人资本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且尽可能缩短回收期。如此一来,不仅为地方政府的投资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减轻了投资负担和举债风险。最终实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赢。从英国公私合作融资模式来看,跟政府合作的各个性质的企业一般对于参与项目建设的企业或组织在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国外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比较有代表性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与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可以从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指引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方向:其一,严格遵循相关程序是债券发行的必要条件,据此可以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其二,规范的金融资本市场对融资活动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其三,对于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应该有较为系统的监督管理体制,包括债务规模约束机制、债券发行的审批制度、债务信息的披露制度以及债务风险的预警系统等;其四,充分吸引民间资本使其融入到地方政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

四、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融资模式创新

(一)大力支持资本市场

城镇化的含义在于两方面:一是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柱的结构模式逐渐转化为以轻工业、工商业为主要支柱的结构模式。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是一个主要问题,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效益。这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市场指导为主,政府指导为辅,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相结合,弥补城镇化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缺口。

(1)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是一种由政府提供的担保,信用评级风险仅次于国债,而且这种债券还有一种税收优惠的特性。这一特性将大大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首先对可以带来稳定收益的城镇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发行债券,这种融资方式主要用在欠发达地区移民搬迁、公共道路市政建设等一些大型的公益性项目支出方面。同时按照预算安排,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市区和项目单位,并督促各市区尽快将债券资金下达到具体项目,充分发挥债券资金的效益,为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其次,对于市政债券招标定价的发行方式可以参考美国一般责任债券的竞价发行和议价发行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同时加快制定市政债券信用评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政府有责任及时、全面披露已筹集资金的来源、用途、偿还债券本金和利息具体安排等信息,通过这些措施吸引社会的投资机构和个人踊跃购买,从而确保市政债券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城镇化的高效、可持续的重要融资渠道。

(2)推广公私合作PPP模式。PPP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合作关系提供城镇化发展的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一些优惠条件,政府和社会各方能达到利益共享和风险均摊,通过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供给。根据国际经验分析,欧洲诸多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财政部门基本都成立了PPP管理机构。我国财政部目前也正建立PPP工作模式,其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优先选择项目试点,应选择规模较大、现金流基本稳定、期限较长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铁、公路、地铁、电力设备、住房建设等吸引民间融资;二是充分利用政府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贴息、价格、投资补助等补偿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拓宽城镇化融资方式;三是明确财政约束,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如巴西要求PPP项目补贴资金作为偿债资金列入年度资金预算,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智利都会及时统计包括PPP项目在内的或有负债,并且按期公布数据。

(二)大力发展旅游业,吸收外来游客资金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完全迎合了当前人们所热衷旅游的潮流。因此,这对于落后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契机。近期,我国对外公布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33.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3万亿元”作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China Venture投中集团预测,随着旅游业对民营资本及外资的逐渐开放,各地的景区开发及旅游服务形式将日益多样化,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质量也会逐渐提高,各地发展较好的旅游企业也将在资本层面受到更多关注,私募融资、企业并购重组及上市均将提上日程。旅游业将通过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对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作用。从投资来看,每年1万亿元的直接投资规模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消费层面分析,旅游消费的扩大化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三)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

贫困地区山地居多,能耕种的土地较少,但它在林产品开发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要充分利用地区所拥有的优质资源,大力开发畜牧、地方特色农业产品、中药材种植及相关加工业等,吸引外来投资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次,由于贫困地区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庭基本只有老人和孩子支撑,可以对自愿放弃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以出让土地的方法来获得资金。这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以防荒废,实现社会资金的集中、有效聚集。

(四)扩大民间资本

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加快拓展融资渠道。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巨大,破解城镇化难题关键是要解决好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的制度瓶颈,通过制定和完善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的支持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而将民间资本的活力绽放。此外,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融资,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股份,成立社会发展基金公司,聚集社会闲散资金。

(1)个人、集体投资。对于贫困地区城镇中居民的住宅或者商业用房一般都是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由个人进行投资,然后集中进行建房,而且还可积极鼓励社会的私人资本向教育行业、卫生行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社会公共事业投资。鼓励并积极发动村里集体和引进一些企业投资,如城镇化建设中各类公共交通设施、商业街、公共服务产业等的建设。

(2)联合投资。积极引入项目融资,盘活民间资本。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项目融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主要适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发电厂、机场、港口、收费公路、隧道、电信、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这种项目融资方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已引起较高的关注度。当地政府也能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交给一些投资人(即项目发起人)独立或者联合其他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只负责整个项目的建造和运营。在整个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通过项目的运营从中获得一定利润。当特许权期满以后,整个项目将由项目公司无偿或以极少的价格转交给地方政府。BOT这种融资及方式还可以吸引国外资金或者本国一些民间资金,从而就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可以转嫁一些债务负担及分散多种风险,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有效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社会捐资。城镇化建设的民间融资还可以通过海外华侨在家乡捐资办学、修建基础设施,可以有力改善当的基础设施。由此可见,政府应该通过制定优惠的产业政策、完善投资法规、健全投资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财政信贷等手段,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到中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中,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农村市场。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

(4)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主要针对的是临时性资金需求者,包括家庭、个体工商户、小作坊或者小业主等。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临,以及微小企业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小额贷款也逐步流行起来。贫困地区可以以收编民间资金,设立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方式,构架起民间资金与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大力筹集民间一些闲散的资金。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并定期进行评估和风险测评,向银监部门推荐依法合规经营、无不良记录的小额贷款公司,按有关规定改制为村镇银行,以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许峻桦:《以金融视角探析新型城镇化的投融资机制改革》,《金融经济》2014年第2期。

[2]李建华:《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10期。

[3]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4]马庆斌:《中国城镇化融资的现状与政策创新》,《中国市场》2012年第16期。

[5]何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6期。

[6]刘奂成:《以金融创新助推新型城镇化》,《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37期。

[7]干婷:《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探讨》,《财经界(学术)》2013年第9期。

[8]邱俊杰、邱兆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理论探索》2013年第7期。

[9]杨慧、倪鹏飞:《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研究——基于协调发展的视角》,《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

[10]范虹钰:《中国城镇化空间发展态势研究——基于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11]陈伦盛:《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经济纵横》2015年第6期。

城镇化融资有待创新 篇5

1.大连市城镇化进程状况

大连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使得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不断聚集于此, 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

1.1大连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及规划

大连三面环海, 海岸线资源丰富, 全市海岸线长1906公里, 占东北海岸线总长度的73%。辐射我国东北、内蒙、河北, 以及日、韩、朝、外蒙和俄罗斯等远东地区, 处于我国南北通道和东北亚的核心地位, 同时占据了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以及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战略地位。此外, 大连地区土地面积12574平方公里, 其中市内6区 (含金州新区和旅顺口区) 为2415平方公里, 市辖3市 (县级) 、1县为10159平方公里, 地域面积较小。依托区位和口岸优势, 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大连, 为区域城镇化地快速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目前, 大连市城镇化率已由“十五”期末的56.2%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65%, 高于全国城镇化率17.5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城市化率4.6个百分点。

根据2011年2月出台的《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十二五”时期大连市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服务社区化和生活方式市民化, 初步建成由主城区、新城区、渤海区域、黄海区域四大城市组团和一批特色重点城镇构成的区域核心城市, 向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迈进。一个特别重要的量化指标是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 其中北三市和长海县达到50%。

1.2大连市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学术界的普遍认为, 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30%~70%为中期阶段, 70%以上为后期阶段。当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时, 城镇化发展速度就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城镇化率已经是65%, 这说明大连市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虽然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大连市的城镇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不同区的城镇化差别很大, 主城区基本上都在90%以上的水平, 但是北三市和长海县的城镇化率仅为32.3%,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个百分点, 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极为严重。

(2) 城镇基础设施不足, 制约着城镇人口的吸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配套已无法与之匹配。无论是住房、道路、水、电等硬件设备, 还是教育、文化、卫生等软件系统, 承载力都很有限, 以及现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很不健全, 这些都影响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

2.大连市城镇化的资金需求分析

目前, 城镇化发展将带来巨大投资需求的趋势已形成普遍共识, 而投资的增加必将引发如何满足资金需求的问题。为此, 从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出发, 对城镇化的资金需求进行分析。

2.1城镇化发展特征

根据国际经验, 在城市化率由50%提升至70%的过程中, 城镇化的发展有着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会发生变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呈倒“U”型关系, 而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因此, 在城镇化率尚未达到50%时, 第二产业占比最高, 是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在城镇化率处于50%到70%的阶段时,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成为驱动城镇化的主力。

第二个特征是城市发展模式会因城镇化率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在城镇化率尚未达到50%时, 城镇化主要是单个城市独立发展, 且发展速度较快;在城镇化率处于50%到70%的阶段时, 单个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态势会趋缓, 城市圈化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比较普遍的情况。在城镇化率较低时,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往往是先涌向生活成本较低、能够找到适合工作的中小城市, 部分农民会涌入大城市, 但很少能真正长期定居。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 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趋势增强。

2.2大连市城镇化对资金的需求特征

依据大连市城镇化现状分析, 提升北三市及长海县的城镇化率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两点将是大连市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基于上述城镇化发展的两个特征, 在城镇化率较低时, 要优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的发展, 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 使大量农民能够进入城市并在城市中工作、生活, 真正长期定居于此, 也就是真正的市民化。投资将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资金需求大且集中。落实到投资领域则可细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和农村城镇化三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市区内的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土地和劳动力成为了新的制约, 促使城镇化基础设施快速建设。资金需求主要涉及土地平整、农民动迁、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公共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

产业调整方面, 随着我国工业化外向型、外延式扩张模式走到尽头, 大连也面临着外需不稳和传统工业转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 创造产业聚集效应、提升龙头企业运营能力成为产业调整具体目标。资金需求主要涉及产业园区建设、重点企业搬迁改造及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建设。

农村城镇化方面, 农业现代化、农业人口逐步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现代化农业机械的配置、乡镇企业经营也成为资金需求的重点。

2.3城镇化进程中融资面临的压力

在大连市城镇化发展的前一阶段, 政府的财政资金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是城镇化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 “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是城镇化的主要融资机制。但随着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剧增、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的凸显, 以上两项资金及融资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现阶段城镇化建设面临资金缺口的巨大压力。

城镇化建设特点就是占用资金多、建设周期长、收回成本年限长, 因为前期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各区域政府的财政资金均全面铺在各建设项目上, 所以政府各项税费收入、土地出让金覆盖城镇化建设日益不足。而且由于地方债务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逐渐暴露, 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有所下降。

商业银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主要集中在信贷规模和资本约束两方面。信贷规模方面, 目前商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均有规模限制, 由于城镇化所产生的信贷需求不会减少其他方面的信贷需求, 而在目前贷存比、超额准备金等多重考核约束下, 如何满足城镇化的信贷需求就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问题。资本约束方面, 尽管银监会对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行了过渡期安排, 但资本监管标准并未放松, 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仍长期存在, 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

3.融资机制创新的理论分析

结合最优金融结构理论, 一个实体经济体的最适配金融结构, 内生决定于该实体经济的禀赋特性。从经济结构内涵而论,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村镇要素禀赋的提升 (特别是土地利用价值的提升) 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构成城镇化的重要禀赋特性, 工业产业集群构建和农业现代化是大连市城镇化中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从金融交易特征观察, 大连市城镇化聚集了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型企业发展和众多乡镇企业成长所引致的异质性融资需求, 与之相关的金融契约, 有别于现行的二元金融系统, 其资金需求规模的层次多, 风险多样化, 这决定了适配城镇化的融资机制, 不可能在现有二元金融系统中单独依靠对某种金融机构的改造而确立。为满足城镇化进程要求, 有必要建构“区域性”的“政策导引的融资系统”, 从区域政策和融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首先, 城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性工程, 地方政府需对相关政策加以创新, 引导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创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 以保证财政投入、开发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分别在公益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中发力。建立有利于新城镇化阶段融资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 通过这些政策向城镇化建设倾斜, 让公益性项目能容易获得政府最高等级信用担保支持, 让准经营性项目在信用市场与资本市场得到增信, 让经营性项目能获取各类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的青睐与投资。政策创新要尽量引导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城镇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逐步完善分税制体制, 充实地方财政, 推进有条件的城镇发行地方债。制定吸引民间资金和外资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领域的产业政策, 制定鼓励市政公用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甚至发行企业债券或到境外上市的各项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

其次, 政府需整合现有金融资源, 对现有融资运行机制加以改革, 要让多元化投资与不同项目对接, 形成更为高效合理的城镇化建设体系。对于低市场收益高社会效益的公益性项目, 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营业税、增值税等税金作为投入, 通过稳定收入预期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开发。针对准经营性项目可以采取公私合营模式, 让各主体功能区内的参与城市共同分担区域内具有中等市场收益与中等偏下的社会效益项目, 根据北三市和长海县各自区域优势, 分别制定适合各区域资信能力、区域财力的融资方案。对于经营性项目如电网、水网、公共道路等设施, 因为未来收益明确稳定, 可以地方政府发债、建立基金, 依靠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租赁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4.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相关建议

多元化、多种融资形式相结合的融资机制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要形式, 但不可否认, 在多种融资方式中, 商业银行仍发挥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支持城镇化建设, 根据商业银行的商业属性, 结合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和自身优势, 建议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1) 积极支持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项目。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是保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项目, 也是商业银行比较熟悉的领域, 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支持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项目,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 要坚持信贷原则和信贷标准, 对不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要求, 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坚决不予支持。

(2) 积极支持农业现代化项目。农业现代化项目主要涉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往往横跨城乡, 对于稳固城镇化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订单农业, 发展依托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农户贷款。

(3) 有选择、多渠道地支持自身有偿还能力的基础设施项目。对于公路铁路、土地开发、产业园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 商业银行要根据商业可行性原则, 支持土地开发、保障房、收费公路等自身有还款能力和现金流的项目贷款。

(4) 城镇化的融资需求是依靠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租赁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其在这些领域的触角, 支持具有较好商业价值但不宜通过贷款进行融资的项目。通过投行业务, 承销市政债券、平台公司发行的债券和企业发行的债券, 用金融服务支持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沈炳熙, 高弋君.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研究.2013-3.

[2]仲武冠.加快城镇化亟待投融资机制创新.经济参考报.2013-3-21.第002版.

[3]刘芬华.适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研究.金融教育研究.2011-3.

[4]武妍.重庆市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融资有待创新 篇6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融资体制,创新

一、六安市小城镇建设现状的初步介绍

六安市又名“皋城”, 属于地级市, 隶属于安徽省境内, 位于安徽省西部, 坐落于长江、淮河之间, 总面积达一万八千平方公里。六安为大别山区域的中心城市, 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 也是安徽省会合肥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六安市分为两区五县:裕安区、金安区、寿县、金寨县、霍邱县、霍山、舒城县, 各县又包含若干个乡镇。这些乡镇中包含着全国重点镇、全省重点镇、全省中心镇、全国小城镇试点镇和市级重点镇, 这些颇具特色的小镇证明了六安市小城镇建设已经初步的取得了成效。

而且, 六安市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朝着“发展特色经济, 创建产业名镇”的目标前进。就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 该市已初步建成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小镇, 其中有天堂寨、佛子岭、万佛湖、横排头, 它们分属于金寨县、霍山、舒城县、苏埠镇, 这些景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用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发展当地经济。其中苏埠镇素有“小南京”之称, 该镇有两类非常具有特色的产业, 分别是麻类制品和渔网具, 这两类产品的生产在安徽省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近期使六安频频登上新闻头条的当属毛坦厂镇的毛坦厂中学, “万人送考”的阵仗让人铭记于心, 该镇利用毛坦厂中学带来的可观收入大力发展以教育为主的特色产业, 自毛坦厂中学建立以来, 毛坦厂镇的经济也迈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金寨县油坊店乡的茶叶市场建设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因此油坊店乡的朱唐小集镇也渐渐发展为非常有名的茶乡。

六安市各乡镇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市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六安市小城镇发展现有的融资模式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分散, 投资渠道单一, 进而导致城镇建设缺乏长期稳定的专项资金, 根本无法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新建设。六安市小城镇发展亟需积极探索新型的融资方式来弥补现有融资方式的不足。

(一) 财政拨款

政府无偿将预算内资金拨给乡镇企业, 资金用途在拨款前已经明确规定, 主要用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事业, 该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二) 债务性融资

债务性融资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银行贷款、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等。其中债务性融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 银行发放贷款的硬性条件是地方政府需要作出承诺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同意将融资所得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确保还本付息, 符合这项条件之后, 就可以通过相关程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

(三) 资产 (资源) 性融资

地方政府凭借其固有资产以及公共资源筹集资金。比如:项目融资、土地融资、特务经营权融资。六安市部分城镇凭借其区域优势, 通过拍卖土地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然后用拍卖土地所得收入对城镇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三、六安市小城镇现有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 更不是简单的农村和城市问题, 这关乎一个城市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和谐进步和良好生活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市属于四线城市, 小城镇建设的起步比较晚, 再加上没有足够的经验,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 六安市中许多城镇的规模很小

城镇规模太小会限制这些城镇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区域, 使其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想要这些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并且繁荣起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规模的限制更加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使得本来就供给不足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关利民保障措施的投资成本偏高。

(二) 部分小城镇投资不足

小城镇建设过程会受资金的约束, 资金的严重缺乏会限制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 其中非常明显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本就不多, 能够自由支配的资金仅可维持政府本身的日常运转, 没有多余的闲置资金来为城镇建设作投资, 仅有的方法也只是通过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部分资金缺口。再加上小城镇建设融资的机制比较单一, 能够筹集到的建设资金根本无法完成城镇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三) 在制定城镇建设的规划时, 小城镇本身具有的独特之处被忽视

小城镇的个性特质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小城镇的建设属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规划者通常将适合于城市建设的那一套模式应用于小城镇的建设。举例来说, 城市的广场一般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建筑物一般都是十层以上的写字楼, 建筑风格也是常见的都市风格, 而把这些模式照搬到城镇的建设中去, 就会使城镇建筑缺乏层次感, 建筑物的风格也过于单调, 到了最后, 纵观整体的发展, 小城镇与城市并无多大区别, 仅仅是城市发展模式的简单缩影而已。

(四) 小城镇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产业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许多小城镇建设没有很好的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 由此导致小城镇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 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较小, 人口稀少, 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 政府没能根据小城镇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制定出特定的、符合小城镇发展特点的战略目标, 很多城镇由于发展路线选择不当, 导致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四、六安市小城镇的创新融资方式及建议

(一) 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为城镇化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首先, 政府要进行实地调研, 根据不同城镇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 然后制定出适合各个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方面, 地方政府需要出台适应小城镇发展所需要的针对性措施, 在制定政策方案的同时, 还应特别注意城镇化发展与农业、工业发展的互相协调, 力争城镇经济较大幅度的有质量增长。另一方面, 要加强政策宣传工作, 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和信息沟通工作,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其次,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科学的制定小城镇规划, 合理的分布小城镇, 秉持“方便生活, 有利生产”的原则对各个城镇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后, 在规划中, 既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还要保留部分余地, 最重要的是不能破坏耕地。

(二) 灵活收放资金, 经营城镇

多数小城镇位于农村的边缘, 土地资源丰富, 所以应利用土地资产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 将待建项目建在小城镇, 既可以使项目建设花费较少资金, 还可以使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 其中用国有银行贷款支持小城镇的发现建设就是一种成功的并且具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试点探索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模式, 也就是将待建项目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及其预计收益作为还贷担保, 然后将土地出让收益权作为质押担保, 并以运行后的实际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 由此实现小城镇发展建设投资现金流量的平衡。这样既可以帮助项目的筹建, 也可以将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也即反作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三) 扩大融资渠道, 聚集闲置资金

以政府投资为主要筹资方式, 辅之以民间投资、社会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即倡导个人投资, 支持个人将闲置资金投入科教文卫、养老等社会公共事业;倡导集体组织汇聚资金投资各类市场、商场等经营性项目。这些融资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有政府的正确引导, 避免盲目投资。

(四) 主推城镇特色产业, 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要努力发掘小城镇的特色产业, 设计城镇特色产业的宣传方案, 将隐藏在城镇中的特色产品推销出去, 如此一来, 不仅城镇经济能够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地方性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由此引发的消费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够更加有力的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五) 积极探索和尝试BOT模式 (build-operate-transfer)

为了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 我市应有足够开放的融资机制, 通过探索与创新尝试更好的融资模式, BOT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 三步走的融资机制不仅为待建项目创造巨大的资产价值, 还为项目投资者本身提供了融资便利。需要注意的是, BOT模式的实践必须以规范的政府职能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根本保障,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从小城镇经济建设这一方面来说, 政府要将从正规渠道获得的合理资金投入到城镇的基础福利设施建设中去, 使小城镇建设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政府还要承担那些企业和市场无法承担的社会性、公益性责任, 如水、电、交通、治安等准公共产品的生产。而且, 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定位, 避免越位和缺位。

参考文献

[1]万青.《六安市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12) .

[2]《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2011.

[3]毛迪方.《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J].江苏经济报, 2013, (1) .

[4]吴树波.《湖南省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探索》[J].特区经济, 2006, (10) .

[5]岳文海.《我国城镇化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J].中州学刊, 2013, (10) .

[6]王溦溦.《对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探析》[2012-08-13]http://www.docin.com/p-460767928.html.

[7]刘延杰, 王娟.《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融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3) .

上一篇:环境保护与畜牧养殖下一篇:胃大部切除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