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城镇化(精选7篇)
再城镇化 篇1
按照重庆拟定的目标, 今年, 将力争引导30万农民到区县城和小城镇安家落户。从农民到居民, 一字之差, 其背后包涵的是地域景观、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也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走向现代城市社会的一次大转变。
“五个重庆”提升城镇化品质
4月16日, 江西上饶一个考察团赴永川学习考察。汽车从成渝高速永川新出口驶下后, 满目葱郁的景致令车内一片惊呼:“简直不可思议, 没想到这座城市如此现代和大气!”
守护着永川门户的是一条森林景观大道, 如今, 它俨然成了这座城市的一张新名片。4月9日, 市领导视察永川时, 对森林景观大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百米森林大道还仅仅是永川打造精美城市的一个起点。今年10月1日前, 距离成渝高速永川出口不远处, 一个人工湖泊——兴龙湖, 将在“百米森林大道”旁“横空出世”。此外, 神女湖、凤凰湖也将在今年内揭开面纱——永川新区规划的“三湖时代”, 将由此变成现实。“之所以提出‘三湖时代’的构想, 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载体, 提升城市品质, 让全体市民在高品质环境中, 共享幸福生活。”永川区委书记胡际权表示。
事实上, 在重庆各区县城市, 积极提升城市品质的并非永川独有。九龙坡“四规叠合”方案通过市级部门初审;綦江首次将县城内重要片区规划进行国际招标……
“五个重庆”建设也确实为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理念。围绕这一任务, 今年, 重庆将完成拆迁改造主城区危旧房400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70万平方米;完成主城居住小区1000万平方米环境综合整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7天。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
对于区县县城的建设, 则要求充分利用好2500万元专项资金, 优先启动作用大、见效快、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项目, 完善城市功能, 使其尽快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增强其统筹城乡能力。
小城镇活力四射
小城镇, 城市之尾, 农村之首。推进城镇化就是扩大小城镇容量,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让农民能进镇求生, 安居乐业。
“然而, 我市的小城镇如同小马, 目前根本拉不动大车。”有专家表示, 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但目前全市596个建制镇, 平均镇区户籍人口只有0.49万人, 其带动力十分有限。
据悉, 重庆将合力打造大足龙水、万州分水、黔江濯水和九龙坡白市驿4个重点示范镇。“围绕‘示范什么’‘怎么示范’的主题, 突出区域特色, 彰显示范作用, 确立示范镇发展总体思路。”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助理张其悦解释。
除了示范镇外, 对于目前确定的105个中心镇也将继续执行扶持政策, 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五个有” (有市场、有学校、有卫生院、有小广场、有商业街) 基础上, 逐步实现“五个一” (一处镇区公园、一批居住小区、一定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一所公共交通服务站、一个文化场所) , 进一步改善中心镇基础设施条件, 完善城镇功能和提高聚集能力。达到力争创造60万个就业岗位, 吸纳转移农村人口120万人的目标。
然而, 不少区县似乎更为急迫。“我们将以县城标准打造精品特色城镇。”渝北区建委负责人表示, 该区将采取财政担保, 国有投资公司融资推进建设的方式, 4年内投入2亿元重点打造统景、茨竹两镇。
“巴渝新居”构筑农民美好未来
再过不到1个月的时间, 大足雍溪镇石堡村村民施文章一家就要搬进新家了。新家是一栋充满着浓郁川东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 白墙青瓦, 绿荫掩映。“就像城里人住的别墅一样。”看着即将入住的新家, 施文章有些按捺不住兴奋。
与施文章新家紧挨着的, 还有25栋同样的两层小楼。这些房子由村里26户居民联建, 一栋挨着一栋, 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崭新村落。雨污管网、垃圾收运、沼气池等环保设施, 走进这些庄户人家;便民超市、卫生医疗所、休闲娱乐室, 也会首次进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石堡村村民的美好生活图景, 正在重庆市掀起的“巴渝新居”工程中徐徐展开, 从图纸走向现实。
去年11月, 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2万套。并要求新居功能完善, 环保节能, 风貌突出, 村容整洁。而石堡村则是市里确定的8个巴渝新居示范点之一。
大足石堡村的“巴渝新居”示范工程, 一直是雍溪镇的工作重点。对于即将入住的这26套巴渝新居, 镇党委书记王培刚认为, 这些新农房联建在一起, 就成为了一个小区, “地下管网、垃圾收运、生化池, 水、电、通讯、主干道等基础设施, 以及便民超市、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器械等公共服务设施, 都会配套进去。”
王培刚更看重的是它所带来的示范作用。届时, 这个聚居点将实行社区管理。王培刚说:“这里离重庆主城只有1个小时车程, 地势平坦, 拥有大足现代农业展示区, 花卉、苗木产业已起步, 以后完全有条件发展‘美丽乡村游’。”
而王培刚对雍溪镇即将到来的变化所作的描述, 正是这项被称为农村“居住革命”工程具有的深远意义, “它不仅仅在于新建房屋, 还将引领农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事实上, 按照市里的要求, 遵循“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集约建设、改善人居”的原则,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组织推进康居农房建设工作, 今年将完成1000个康居点建设规划, 推动8个巴渝新居试点区按期建成, 推广建成巴渝新居3万户, 再加上对农村危旧房改造, 我市将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纳入全国农村危旧房改造试点城市, 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万户。“随着这些成片的巴渝新居的站立, 势必使以‘乘数效应’激活诸多要素, 刺激农村消费市场, 带动农村大发展。”重庆市建委有关人士表示。
围绕重心大力发展城乡经济
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是今年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这一重心工作, 重庆各地区将大力发展城乡经济,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今年内, 重庆市将组建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大力发展生产营销型、综合服务型合作社, 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支撑服务机制建设, 重点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机制、农村人才支撑机制、动植物疫病防控机制、农业机械化服务机制六大服务机制。
在抓好六大支柱产业,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互动的同时,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心企业。要特别注重把区县作为扩大开放的主战场, 提升特色工业园区承接转移的能力, 建设16个加工贸易承接地。通过壮大二、三产业, 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
同时, 在相对集中区域打造县域返乡创业平台, 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回引生产力。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 树立一批同乡创业典型, 营造良好氛围, 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此外, 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惠农工程”、“雨露工程”等, 逐步建立把农民工、农村新生劳动力纳入系统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 支持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 以培训促就业, 以培训延缓当前的就业压力。
再城镇化 篇2
(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桂林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规范城镇低效用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21号令)、《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06〕114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国土资厅发〔2013〕2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桂国土资发〔2014〕96号)、《桂林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暂行办法》(市政〔2014〕43号)等相关规定和土地估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以优化桂林城市布局、合理调整土地用地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及品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破解桂林市改革开放以来,因历史文化名城和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等原因,造成的城镇用
地再开发工作专项规划(2014-2018年)》(下简称《专项规划》),并向土地使用权人出具同意增补纳入低效规划意见通知书。
第三章
再开发改造方案及审查
第十条
已纳入《专项规划》和同意增补的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由项目意向业主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开发申请,经土审办审核后,由市国土资源局致函市规划局申领的规划条件。
申请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单位、企业,应书面承诺按本规定缴纳(补交)土地出让金,如不能按规定缴纳(补交)或无力开发的,由土地使用权人向市土地储备交易管理中心提出申请,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由市土地储备交易管理中心按照《桂林市土地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暂行规定》(市政〔2002〕79号)及《桂林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市政〔2009〕57号)的规定进行土地收储和招拍挂出让。
第十一条
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取得规划条件后,由项目开发业主委托委托有资质的作业单位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改造方案》(下简称《改造方案》)。《改造方案》经土审办初审后,报市土地审查委员会审核。
第四章
项目土地评估和土地出让金缴纳(补交)第十二条
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取得规划条件后,由市国土资源局以抽签方式选取3-5家中介评估机构进行土地价格评估,中介评估机构出具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报土审办审议,提出土地出让底价建议和应缴纳(补交)土地出让金额;报市地价审核领导小组审定。
(二)现状为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补交公式为:新土地使用条件土地使用权正常市场价格-原土地使用条件下剩余年期土地使用权市场价格-经核准的其它成本。
(三)已出让的工业用地,地上无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参照国土资厅发〔2013〕20号和国土资厅发〔2015〕12号文缴纳土地出让金。
(四)按上述方法缴纳(补交)土地出让金的再开发项目,缴纳(补交)土地出让金金额不得低于新土地使用条件土地使用权正常市场价格的40%。
第十五条
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价值评估、其它成本审计,评估或审计期日应以市国土资源局通过《改造方案》审议后,确定的补缴地价时间为准。
第十六条
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应依法依规缴纳相关税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减免。
第五章
再开发项目用地审批
第十七条
市国土资源局根据通过的《改造方案》和低效项目的土地出让底价,编写供地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复。
第十八条
供地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后,由市国土资源局通知项目业主办理用地手续,并依规定缴纳(补交)土地出让金。办理用地手续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项目用地申请书;
(二)拟开发土地的权属材料。如属拆迁收购多宗土地合并开发的,还应提交拆迁补偿协议和将多宗土地合并后的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
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可以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改造范围。如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所在城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用地申请。
第二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申请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具备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须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表决同意后,再依法按规定办理征收手续,涉及农民住宅或企业房屋拆迁的,还应与原产权人达成拆迁安置协议。
第七章
土地置换
第二十二条
因低效用地再开发改造的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通过土地位置调换等方式调整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第二十三条
相互置换的土地应同时具备土地使用权证。第二十四条
置换土地权利人应本着自主互利的原则签订置换协议,明确相互权利、义务,涉及房屋拆迁的还应签订拆迁协议。
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少量土地置换时,集体经济组织和附着物权利人无异议,在不少于30日的公告后,可经市人民政府土地权属确权后实施置换。
第二十五条
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置换不得涉及农用地,土地置换手续由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土资源厅备案。
第二十六条
置换土地双方应共同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申
地块供地方式办理供地手续。对于原有存量建设用地也可通过土地位置调换进行调整使用,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
第十章
违法用地的处理
第三十条
本规定所指违法用地适用于2009年12月31日之前发生的违法用地。
第三十一条
违法用地处理操作流程按照2014年9月10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规程>的通知》要求执行。
第三十二条
低效用地再开发改造涉及的违法用地行为的处理具体参照《桂林市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涉及违法用地处罚及补办审批手续办法》执行。
第十一章
再开发项目用地管理
第三十三条
经政府批准同意协议出让并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7日内,应将协议出让结果通过中国土地市场网以及土地有形市场等指定场所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公布出让结果应当包括土地位置、面积、用途、开发程度、土地级别、容积率、出让年限、供地方式、受让人、成交价格和成交时间等内容,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日。
第三十四条
再城镇化 篇3
“过去5至10年, 再城镇化的趋势在德国非常明显。”德国城市研究所所长马丁·苏·奈登说, “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促使人们做出这种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比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 德国人现在重新涌入大城市的速度要慢得多。这与德国早已结束传统的城镇化有关。
伴随着德国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城镇化发展启动, 并逐步建立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镇村较为协调的发展格局。上世纪70年代, 德国城镇化达到阶段性顶峰。城市人口激增、居住条件不理想、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 并驱使人们离开都市的尘嚣, 到城市周边地区寻觅清静。德国城镇化由此也经历了向郊区发展的阶段。
时过境迁, 德国的城市眼下又开始焕发活力。便利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再次吸引人们迁回城市。
柏林工业大学大都市研究中心城市研究专家克劳斯·布拉克教授指出, 一般而言, 人们越不受地点约束, 思想上越自由, 就越趋向于聚集在城市。互联网、电子邮件、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后, 曾有专家预言, 地理位置不再成为限制人们的因素, 在哪里生活“都一样”。然而, 现实发展却走向了另一面, 人们反而更倾向于聚集在城市生活。布拉克认为, 这是因为城市生活更能给人一种活在当下的归属感。另外, 城市生活也能更好地把工作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生活质量是驱动人们选择在城市还是周边地区生活的重要因素。”奈登说。上世纪70年代德国大城市普遍出现“城市病”, 城市周边地区更好的自然环境、更低廉的居住成本, 吸引人们离开城市。在郊区拥有独栋小楼、让孩子在自然怀抱中成长, 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理想。汽车的普及, 也为这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人们过足“自然瘾”后, 城市里日益便利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以及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文化设施, 促使人们再度选择在城市居住生活。生活在郊区, 不管上班、送孩子上学还是购物、运动, 都要开车。“别的不说, 时间成本就越来越高昂。”奈登解释道。
这一过程是在城市发生悄然变化的同时发生的。因为污染工业逐步外迁、公园和绿地增加, 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自然环境不再是乡村的专利, 在城里也触手可及。合理的城市发展布局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拓展, 增加了城市的承载能力。
“城市的优点越来越明显。”奈登说, “城市集中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被年轻人看好。”德国联邦建筑、城市与空间研究所研究发现, 城市就业市场的繁荣以及高等院校的存在, 是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这个研究所调查的德国近10座核心城市中, 18~29岁的年轻人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体。调查还指出, 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周边的自然和休闲环境也是其魅力的重要体现。
奈登认为, 城市对老年人和家庭都有吸引力。随着德国人口老龄化发展, 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也逐渐发现乡村的医疗和购物等条件都不如城市, 无人照料的老年生活十分困难。因此进入城市成为明智选择, 而且离子女也更近。城里的幼儿园、儿童游乐区、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配套设施齐全且方便, 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许多家庭也越来越感受到城市的优点, 重新迁入城市居住。
人们回流城市, 势必对城市承载能力造成新的压力。目前, 德国大城市房价连续上涨, 已经引起民众不满。“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城市生活, 城市能否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质量, 十分关键。”奈登说。为此, 许多城市都在加快住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柏林市内就有很多工地正在建设之中。目前, 德国一些大城市可以利用城市废弃用地、工业外迁形成的土地, 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奈登认为, 按照城市的特点, 进行长期的综合城市规划十分重要。例如在规划住宅时, 要考虑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权利, 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廉租房。
城市生活的质量, 还要与人们生活理念上的变化相吻合。奈登介绍, 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曾经历过让城市适应汽车的发展阶段, 但目前在很多欧洲城市, 让城市适应自行车成为流行趋势。骑自行车上下班不仅绿色环保, 还可以让人无需制定运动计划就达到每天锻炼身体的目标。
但城市的建筑用地总体而言有限, 因此, 在考虑城市发展的时候, 还要有“区域眼光”。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经济和产业以及资源特色, 区域的发展要符合当地特点。“从根本上说,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构成这个地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奈登表示。
更多的人进入城市, 必然造成周边地区人口减少, 出现空心现象, 这样的情况在德国一些地区也存在。奈登认为, 这很自然。德国联邦政府也在考察如何应对这种发展局面, 并尝试了多种办法。“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把人吸引到这些地区的做法并不明智。”奈登说。是否要介入一个地区人口流失造成的空心化发展, 要看整个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前景。政府要做的首要工作是保障留守在这些地区人们的基本生活。
奈登表示, 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这两大发展趋势让世界更小, 联系更紧密, 而人们的眼界也更为开阔, 人们更愿意从小地方走出来。社交网络的发展使人们沟通更加便捷, 生活更加丰富。社交网络本身虽然是虚拟世界, 但它反映更多的是城市生活, 因此城市尤其让年轻人向往。
城镇化与西北经济的再发展 篇4
一、城镇化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与中枢, 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西北地区而言, 城镇化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推动人口集聚
市场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平台和基础, 规模越大的市场, 其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最终形成的产品才会强。而人口的集聚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经济本身的市场规模与人力资源储备,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西北地区而言, 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 其人口规模上相对我国其他地区较小, 要想提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就需要在人口密度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城镇化的推进无疑将使人口更多地向城市集中, 进而使城市的市场规模得到有效扩大,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 人口集聚本身, 也会降低产品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开支, 对于加快商品流通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改进产业结构
从现代经济的构成来看, 工业与服务业是经济的主体, 而工业与服务业恰恰都是以城市为中心来进行的布局。目前, 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西北各省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全部在45%以下, 宁夏甚至只有30%, 这与发达经济体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差甚远。而城镇化的建设, 将从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西北地区在服务业发展上的窘境, 通过人口的集聚与城市的扩张, 商业、金融业、城市服务业也将随之崛起, 直接带动和提高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这对于改善目前西北地区矿产、能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特征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注。目前, 西北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除了鄂尔多斯等少数能源城市外, 都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很多地区甚至还处于贫困线以下。西北地区居民收入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产业发展不充分, 收入途径狭窄导致。而城镇化的建设可以带动城市周边产业的发展和崛起, 这些产业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 使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能够通过参加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产业间的竞争带动企业待遇水平的提升, 进而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因此,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 城镇化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推动西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基础, 只有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才能够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对于西北地区而言, 自身经济实力的不足使城镇化无法全面铺开, 因此,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突出中心城市的地位, 以点带面, 促进重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从产业经济与城市公共服务两个角度出发, 完善城市建设规划, 科学设计城市未来发展的布局, 使城市建设更加协调, 更能够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突出重点城市之间交通动脉的建设, 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资金支持, 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 并围绕这些交通动脉做好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 整体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2.加快城市综合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因此,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需要以区域经济的成长为依托来开展。要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 发挥出西北地区在矿产资源与农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利用资源的开发来带动经济发展。要注重提高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利用效率, 吸引高技术企业来进行产品的产生, 使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要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 从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服务业企业更大的支持力度, 促进服务业, 特别是本土服务业的发展和崛起, 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带动城市综合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3.加快人口流动速度
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城镇化提高的标志之一。因此, 对西北地区而言, 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加快区域人口流动的速度。要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城, 特别是要支持和帮助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发展。要做好对农村进城居民的保障, 一是做好技能培训与就业保障, 使其能够在城市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起来;二是要在社会保险、医疗、就学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更大的支持力度, 使其能够获得城市进步的红利。要加大外来人才的引进力度, 通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交通网建设, 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方式, 吸引外部人才来西北中心城市工作, 带动区域经济的成长与城镇化的建设。
三、结论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 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化的独特优势,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综合经济的发展, 加快人口流动速度等措施, 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在西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推动人口集聚、改进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 西北地区要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综合经济的发展, 加快人口流动速度, 通过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慧.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015, (03) .
[2]黄明凤, 李蕾.西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潜力探究[J].开发研究, 2015, (02) .
再城镇化 篇5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 也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的农村地区和人口的过程, 因为在拉动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 城镇化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发展的城镇化, 还是城市化?中国建制镇的统计范畴是属于农村, 镇代表着一部分农村人口就地就近的转移。“城镇化”是目前中央既定政策的提法, 把城镇化的矛盾分解到小城镇会把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如果是“城市化”, 在各地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 各级城市会排斥农民工, 同时利用自己管理上的优势权力, 使得生产要素走向更多地向城市倾斜, 把发展的成果封闭在城市而不是城镇。因此, 各类城市应该积极接纳农民转移, 应当同步做好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 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再城镇化 篇6
1 资源与废物的相对性
广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也就是说,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有用物即资源, 无用物即非资源[2]。
城镇人口排泄物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被农民从城里运回农村作肥料, 属于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 城里的人们逐渐地把本该成为有用物的肥料资源当成了废物流进化粪池, 并最终排到了江河湖海里, 使水环境越来越严重地遭受到污染, 导致水质恶化和可利用的水资源不断减少, 从而影响到农业、渔业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制约工业的发展, 危害人的健康。
水污染对上诉方面的负面影响最终都会表现为经济损失。例如, 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将降低劳动生产率, 同时, 疾病多发还需要支付更多的医药费;对工、农、渔业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更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意味着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费用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 这些都直接威胁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
然而, 所谓“废物”, 实质上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资源, 它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首先, 从时间方面讲, 废物实质是仅仅在目前的科技和经济条件下无法加以利用的东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技的发展, 加之人们需要的变化, 今天的废物可能成为明天的资源。其次, 从时间方面看, 废物仅仅相对于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失去了使用价值, 而并非在一切过程或一切方面都没有使用价值, 一种过程的废物, 可以成为另一种过程的原料[5]。
对于目前城镇人口排泄物被当作废物去污染水环境, 同时浪费肥料资源的问题, 也同样有其时间背景和空间角度, 我们可以逐一加以分析。首先是它的时间背景。
我国从古代开始直至20世纪50年代, 几乎全靠以人畜粪尿为主的有机肥料养分的循环和再利用来支撑农业生产, 城镇人粪尿全部被农民运回农村当成有机肥料施到庄稼地里。到了20世纪60年代, 有机养分仍占肥料总养分量的70%~80%;20世纪70年代, 为65%;80年代还占40%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化肥生产迅猛发展, 而有机肥料的增长相对缓慢, 使我国化肥和有机肥料养分的比例大体保持在6:4~7:3之间。
有机肥在总养分投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下降, 土性变坏。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农民商品意识的增强, 仅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据报道就有两亿多人, 还有数量庞大的从事商业、运输等行业的农村人口, 使到城里运人粪尿的农民已经绝迹。有机肥料的作用正在被人们所忽视, 其价值也正在迅速下降。农民, 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对有机肥料的施用已不很重视,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机肥源大多分散, 其积、贮、运、施均费时、费工;而有机肥除营养作用外的其他多种功能也被忽视;还由于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由此导致的作为重要有机肥源的城镇人粪尿不仅数量迅速膨大, 而且其组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许多有害的生活废弃物夹杂其中, 故而或被农民拒用, 或盲目滥用而造成土壤污染。在上述情况下, 自然就引出了城镇人口排泄物去向何方的空间角度问题。[6]
西方国家中城市居民产生的粪便, 大都通过下水道输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我国城镇沿袭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 迅速完成了由农民运粪到化粪池排粪这一过程的转变, 而这一转变却忽略了外国人要将污水输入处理厂进行处理这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全国每年污水排放达360亿吨以上, 其中8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90%以上的城市水环境恶化, 因城市河流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00亿元人民币。
2 综合利用原则
所谓综合利用, 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 做到物尽其用, 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所产生和排放的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大发展, 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不少国家制定了有关废物回收、利用和处理的法律;有的国家提出了“废物资源化”的口号, 大力发展废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有的国家提出发展物料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就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样, 建立排废、利废的“生产链”。这种对资源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充分利用, 可以说是在当今和未来工业社会资源日益匮乏,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保存资源、发展生产同时保护环境而应该大力提倡的最佳生产方式。
在我国, 废物综合利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许多本该回收利用的资源大量排放, 既浪费了资源, 又污染了环境, 我国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资源浪费造成的。如果能使废物资源化, 广泛开展综合利用, 既能节约资源, 又能保护环境, 有效地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统一起来。
在生存、发展、享受这三个人生目标中, 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 那就根本无暇顾及到环境保护;而当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相应的对优美舒适的环境的需求。[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科技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变化, 使得城镇人口排泄物问题的科学解决以及把今天的废物变成明天的资源的需要和可能都到了适当的时机。[1]
任何危机都是一次改变的机会,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研究解决城镇人口排泄物的排放方式、途径、特点、规律和治理措施, 探索人粪尿的综合利用, 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改进积、造、存、运等环节的技术和设施, 发展工厂化和商业化生产, 以适应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的需求。[6]
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人类社会曾经历了几次大的从思想到方法的变革。不管采用何种对策和措施, 都不应当只治“果”而不究“因”。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已经为人类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 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即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能量转换的所有影响都可简单地归结为以下两个途径:第一, 改变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二, 制造能量和物质转移的新途径或者改变现有的路径。
正是根据上诉原理和结论, 就城镇人口排泄物问题, 我们提出了把城镇的住房和公厕的所有化粪池改造为蓄粪池, 再用吸粪车定期抽运到无害化处理工厂加工成无公害多元素速效有机肥料和沼气。这种“综合利用, 变害为利”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治本”的措施。
3 资源化的思考
化者, 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对于城镇人口排泄物问题, 要实现资源化的目标, 就应该弄清思想认识问题以及思考和探讨具体实施的措施和方法。
城镇人口排泄物——人粪尿是一种质量分数高, 肥效快的有机肥料。城镇人口排泄物——人粪尿是一种质量分数高, 肥效快的有机肥料。而施用有机肥不仅能为作物提供全面营养, 促进其生长, 而且肥效长, 可以增加、更新土壤的有机质, 增强其保水保肥的能力并促进微生物繁殖, 成为作物稳产高产, 培养地力, 增强农业后劲的关键。
在作物品种、水分、温度和光照等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 肥料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增加无公害多元素速效有机肥的施用量, 即可提高作物产量, 从面积较少的耕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产品, 起到补偿耕地不足的作用。同时, 施用有机肥还能改善农产品的经济性状, 发挥良种增产的潜力。而连续、系统地合理施用有机肥, 还是培肥土壤, 提高地力以保持土壤永续利用的最有效方式。[6]
党和政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出过“城市支援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应在所有城市都建成城镇人口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工厂, 这既是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 又是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的具体体现。同时, 在政策和法律上也应该对这一处理过程以及各类肥料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给予鼓励、导向和宏观调控。要尽快建立平衡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和农化体系, 以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 使科研、生产、流动、施用等环节密切配合, 将肥料和施肥技术同时送到农民手中, 从而提高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的水平。与此同时, 人粪尿储存在沼气池里, 制备大量的沼气用于发电以供无害化处理工厂的动力, 而其盈余的电力还可出售。
若将无害化处理工厂建在城市的上风上水, 则其生产过程分离出的大量水分也可回收利用, 通过管网输送到城市绿地、公园浇灌植物, 这样又达到了节约清洁水源的目的。
把我们这种发展环保产业, 使废弃物资源化的措施同西方国家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事后处理的办法一比较, 就可发现:我们的措施无疑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 把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协调起来, 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的, 在理论上更为有效的措施, 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N].南充日报, 2007-10-15.
[2]刘成武.资源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金瑞.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再城镇化 篇7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净转移额,内部收益率
1 引 言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而且人口老龄化也使得养老金支付压力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仅能够为改进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政策参考,而且对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模型建立及测算
2. 1 模 型
本文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构建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测算模型。并在净转移额部分重点考虑统筹部分的净转移额,剔除不具有代际或代内收入再分配功能的个人账户部分对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1]。
2. 1. 1 分析模型的建立
以参保人退休那年为测算时点,设FVC为退休时点缴费终值,PVB为退休时点领取现值,NPV为退休时人均净转移额,则:
人均净转移额NPV = FVC - PVB ( 1)
内部回报率为退休时点时令FVC = PVB的折现率i(2)
2. 1. 2 各指标计算过程
设n为缴费年数; t为参保者缴费第t年; Ct为第t年养老金缴费值; C1为单位缴费比例; C2为个人缴费比例; Wt - 1为缴费第 ( t - 1) 年本人工资性收入 ( 若缴费上限≤Wt - 1≤缴费下限,否则替换为相应上下限) ,则:
设Bd为退休后第d年养老金的领取额; r为养老金领取年限; Bd1为基础养老金; Bd2为个人账户养老金;为第d - 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参保人指数化年平均缴费工资Z为参保人各年度平均缴费基数与各相应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比值的算术平均值; 个人账户年领取额Bd2等于个人开始领取养老金时的个人账户总额除以养老金领取年限,则:
2.2 测 算
注: ( 1) 在人均领取现值的处理方面与当前计发办法略有不同,为保证养老金发放的平稳性,个人账户年领取值 = 个人账户余额/15; ( 2) 统筹部分指基础养老金部分; 个人部分指个人账户部分。
首先,设定参数:
( 1) 根据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设定20岁参保新人的退休年龄为60岁,则从2014年起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为40年; 在安徽省平均预期寿命为75. 10岁 ( 来自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 的情况下,领取养老金年限为15年。
( 2) 假设安徽省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与经济增长率大致保持同步。根据《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关于中国GDP的预测,结合安徽省实际现状,设定安徽省GDP的增长率2014—2015年为9% ,2016—2020年为8% ,2021—2025年为7% ,2026—2030年为6% ,以后各年保持5% 不变[2]。
( 3) 假设2014年参保新人工资与2013年安徽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样为47806元; 根据规定,企业缴费比例C1为20% ,个人缴费比例C2为8% ; 此外,假设以4%计算养老金收益率和折现率。
其次,将《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中查阅到的“安徽省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代入模型测算其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就人均净转移额的统筹部分而言,以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年收入50908元为界,年收入在50908元以下的为养老保险收入的转入者,且收入越低,再分配转入程度越多,转入金额最高为62. 80万元; 年收入在50908元之上的为收入的转出者,且收入越高,再分配转出越多,转出金额最高为67. 75万元。这说明安徽省的养老保险政策实现了收入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
为了进一步分析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考虑安徽省不同行业职工人数。通过查阅发现安徽省主要职工数集中在制造业 ( 120. 41万人) 和建筑业 ( 99. 59万人) ,而这两个行业均是养老保险的收入转入者; 而年收入在50908元以上的行业,即从卫生和社会工作开始 的养老保 险的转出 者,总计职工 数仅为104. 01万人,比起转入者人群仍然较少。因此,虽然安徽省的养老保险政策实现了收入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但再分配程度仍然较弱。
此外,根据2014年度公布的《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安徽统计年鉴———2014》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末,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11. 3万人,城镇就业人员人数为1226. 2万人,计算出安徽省参保率仅为66. 16% 。
3 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及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3. 1 改革方案
通过测算发现,缴费上下限、缴费率、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折现率、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都会影响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因此,本文选择缴费上下限、企业缴费率以及退休年龄三个关键因素设计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如下所示:
( 1) 方案I: 仅取消缴费上、下限的限定;
( 2) 方案Ⅱ: 仅降低统筹部分缴费率至18% ;
( 3) 方案Ⅲ: 仅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 4) 方案Ⅳ: 取消缴费下限,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 5) 方案Ⅴ: 降低统筹部分缴费率至18% ,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 6) 方案Ⅵ: 取消缴费下限,降低统筹部分缴费率至18% ,推迟退休年龄至65岁 ( 平均预期寿命设定为82岁) 。
3.2 改革方案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测算分析上述改革方案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测算值如表2、表3所示,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 1) 方案I: 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 ( 这两个小组的工资性收入均低于缴费下限) 人均净转移额的绝对值与改革前的测算结果相对比在统筹部分得到了增加。此外,其内部收益率也都高于改革前的测算结果,最高为5. 1502% 。可见,缴费下限的取消使得养老保险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增大,也更加适应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现状,增强了参保的吸引力。
注: 表 2 中的人均净转移额仅指人均净转移额的统筹部分。
( 2) 方案Ⅱ: 统筹部分缴费率的降低使得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增强,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减弱。具体而言,农、林、牧、渔业的人均净转移额统筹部分的转入额都由原来的62. 80万元上升至80. 28万元,内部收益率 由4. 7425% 上升至5. 0967% ; 最高收入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净转移额统筹部分的转出额由原来的67. 75万元下降至23. 64万元,内部收益率由原来的3. 1628% 上升至3. 4528% ; 此外,收入转出群组个数减少。
注: 表 3 中的人均净转移额仅指人均净转移额的统筹部分。
( 3) 方案Ⅲ: 退休年龄的推迟使得人均缴费终值增大,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使得人均领取现值增大,但是人均领取现值增大的幅度小于人均缴费终值增大的幅度,从而使得养老保险的收入转入者再分配程度减弱,养老保险的收入转出者再分配程度增强。
( 4) 将改革方案Ⅳ、Ⅴ、Ⅵ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相互对比,并与安徽省改革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改革方案Ⅳ、Ⅴ、Ⅵ在低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或高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上均有所增强; 改革方案Ⅳ对高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增强效果更明显; 改革方案Ⅵ对低收入群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增强效果更明显。
4 政策建议
4. 1 适度降低缴费下限
由于缴费下限的取消使得养老保险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增大,也更加适应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现状,增强了参保的吸引力。因此,本文建议适度降低甚至取消缴费下限的限定,并且,随着安徽省经济水平的发展,放宽甚至取消缴费上限的限定,以期加强高收入群组的收入再分配转出功能。
4.2 调整企业缴费率
对改革方案的分析,发现分别改革缴费上下限、缴费率和退休年龄的效果远不及同时改革以上因素的效果,而且安徽省不同时期适合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
因此,本文建议,安徽省在近期内应采取方案Ⅵ。这是因为当前安徽省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方案Ⅵ中缴费下限的取消有助于减小低收入人群的缴费负担,吸引其参保并加强养老保险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再分配程度; 统筹部分缴费率的降低有助于鼓励企业发展经济; 此外,这两个举措可以抵消退休年龄的延迟对低收入人群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削弱,从而整体上提高了本省养老保险政策的收入再分配程度。
而随着安徽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时期后建议转而采用方案Ⅳ,即将统筹部分的缴费率重新提高,加强收入从高收入群组转向低收入群组的收入再分配程度,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4.3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由于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可以在相同缴费率下通过人数的增多增加养老保险的缴费额,从而弥补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下降所减少的统筹部分缴费额。而且,安徽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仅为66. 16% ( 截止到2013年年末) ,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因此,本文建议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参考文献
[1]平清.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其收入分配效应[D].上海:复旦大学,2013(4).
[2]世界银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R].北京:世界银行,2012.
[3]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
[4]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9,26(11):75-81.
[5]彭浩然,申曙光.改革前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2):32-38.
[6]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7]杨园丽,刘晓梅.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缴费负担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