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民俗谚语

2025-01-16

中国古代经典民俗谚语(共10篇)

中国古代经典民俗谚语 篇1

一、宋词对节日民俗的描写

综观宋词中的节日民俗描写, 大体有如下两种:

首先, 对当时节日热闹喜庆的盛况进行整体的描绘和记载。无论是民间百姓的节日生活, 还是宫廷皇帝的节日庆典, 在词作中都有反映。刘将孙在《六州歌头》 (天涯倦客) 中这样写道:“天涯倦客, 如梦说今宵。承平事, 车尘涨, 马鸣萧。火城朝。狂歌闲嬉笑, 平康客, 五陵侠, 闲相待, 沙河路, 灞陵桥。万眼琉璃, 目眩去闲买, 一翦梅烧。数金蛾彩蝶, 簇带那人娇。说著魂销。掩鲛绡。”词中详细、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除夕之夜的盛况:车马喧嚣, 尘土飞扬, 马嘶人嘈, 整个城市一片通亮, 人流如潮, 甚至连妇女的头饰都成了“金蛾彩蝶”。这是对民间节庆场景的描绘。毛滂在《水调歌头·元会曲》中则记载了宋宫廷元旦大会的盛况:“朝远去, 锵环佩, 冷云街。芝房雅奏, 仪凤娇首听笙竽。天近黄麾仪晓, 春早红, 鸾扇暖, 迟日上金铺。万岁南山色, 不老对唐虞。”

其次, 对当时不少民间风俗的记载。端午节有很多民俗, 吴文英《澡兰香》 (盘丝系腕) “盘丝系腕, 巧纂垂簪”就是其中一例。盘丝即盘卷的五色丝, 相传端午日用盘卷的五色丝带缠臂膀, 可以驱鬼避邪;巧纂是写有符箓或咒语的小笺, 端午佩此可避开兵气。词中还记载了“熏风燕乳, 暗雨梅黄, 午镜澡兰帘幕”等风俗。

二、宋词描写节日习俗的目的

首先, 在宋词中, 有一部分词作描写侧重于或纯粹咏唱传统节日的习俗风情和应景的赏心乐事。辛弃疾在《青玉案》中用比喻扩张的手法极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的热闹景象, 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宋时上元佳节的习俗风情。词中所记“蝶儿雪柳黄金缕”等习俗风情与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载:“时元夕节物, 妇女皆带珠翠, 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同。北宋毛滂在《玉楼春·已卯岁元日》中写道:“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真实地记载了当日 (春节) 进椒柏酒的习俗。赵长卿的《探春会》 (笙歌间错华筵启) 咏唱了春节家人团聚、祈愿新春吉祥的赏心乐事。南宋范成大在《打灰堆词》中把人们在除夕之夜打灰堆、乞如愿的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二, 词人借节日民俗风情的描写来讽刺世相, 特别是宋朝的腐朽统治, 有深刻的讽喻意味。辛弃疾《太常行·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篇首问月:“把酒问姮娥:被白欺人奈何?”抒发了恢复中原之志未酬、虚掷年华的愤懑和愁思。接着又借月光如泻驰骋想象:“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在这首词中, 作者满怀雄心壮志, 决心要砍去桂树, 驱除阴影, 使清光更多地洒向大地, 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表达了作者扫除误国奸邪的强烈愿望。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指出:“桂婆婆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 可见本篇借词讽世是人之所见。

其三, 词人借节日民俗这一特定的时刻, 抒发一己的思想感情, 此类甚多, 以苏轼、李清照词作为最, 不多赘述。

三、宋词中多见民俗题材的原因

在节日活动中, 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节日活动时, 词作家往往有意识地、主动地借助传统习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表达自己的信念、理想、愿望, 如赵长卿《探春令》:

笙歌间锗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 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以后, 吉吉利利, 百事都入意。

新春之节, 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是万象更新、生灵复苏的起点。作为四时之首, 春节给家家户户带来新的向往和期待, 男女老少, 无不兴高采烈地迎接它、欢度它, 祈祝新的一年平安和顺。因此, 每逢春节, 人们身着新装, 家人团聚, 会亲访友。赵长春这首词正反映了这种民风民俗, 也表达了作者对新春的良好祝愿。据说, 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写给丈夫赵明诚的, 全词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深沉思念。词人有意识地借节日民俗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宋词中比比皆是。

仲秋季节, 天空晴朗, 月光皎洁。人们仰望如盘之月, 顿生团圆之情。民间中秋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食月饼组成总称“圆月”的习俗活动, 因为与团聚的愿望相合而盛行不绝。苏轼著名的怀人之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即通过满月当空和亲人离散的对比, 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聚首既不可得, 只好退而祈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而这里的“婵娟”, 也是指中秋之夜的团圆明月。唯有中秋之月, 必定千里共赏。此夜明月有情, 足以沟通两地思念之心。同样, 李清照《醉花阴》下片“东篱把酒花昏后, 有暗香盈袖”, 赏菊花而独酌, 更愁上添愁。

理学大家朱熹曾面奏宋孝宗:“大学之道, 在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平治之效, 所以未著。”即要求用“三纲领”和“八条目”为指导, 讲求“忠孝”。重礼节, 是“忠孝”最具代表性的外在表现。对于重礼节的中华民族来说, 一切礼节都会在民俗节日中完完整整地“粉墨登场”。记载生活的文学——宋词, 作为流传一时、兴盛一世的文学样式, 必然大量记载礼节很隆重的节日、民俗事项。同时, 无论是士大夫, 还是平民百姓, 也只有这一天才能得到少有的清闲, 才可以陶醉于“丝竹”声中。所以, “为艳科”的宋词大量记载了这种闲情、闲趣、闲事。

最后, 由于宋政权、特别是南宋政权中主和派占上风, 统治者毫无进取之心, 国土被外邦强占, 人民心中不满而又不敢言, 使得诗词作者借民俗这样一个题材来倾泻内心的愤懑不平。前文所举《贺朝圣》《太常引》即可为证。

四、宋词中节日民俗风情描写、刻画的意义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中提到:“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科学的一个共同特征, 就是在其研究对象中都囊括或者部分涉及民俗文化事名。”宋代节日民俗词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民俗文化研究资料, 为我国的民俗学、民俗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甚至成为注释、研究我国古代一些典籍的工具。很多已不复存在的节日风俗在词中被生动地记载下来, 为今人研究民俗、文学提供了方便之门。

中国古代经典家规家训 篇2

周公旦的《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世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识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司马谈的《命子迁》

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汉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汉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后成文为《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

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希望儿子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7卷计20篇,谈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颜氏家训》一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唐太宗的《诫皇属》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

帝王家训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

【圈点】唐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包拯以公廉著称。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即: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中。这条家训被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欧阳修的《诲学说》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其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采的《袁氏世范》

作者:袁采,宋人,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

袁采任乐清县令时,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袁氏世范》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推崇该书。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可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朱子家训》全文500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等,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李毓秀的《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在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民俗谚语 篇3

2.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乡中水。

3. 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蒙古族)

4. 不想爷娘想地方。

5. 没有当过流浪汉的人不知在故乡的幸福。(维吾尔族)

6. 不作异乡人,不知故土亲。(维吾尔族)

7. 利刀难断东流水,天涯难隔家乡情。

8.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9. 金窝银窝,比不上家乡的穷窝窝。

10. 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狗窝。

11. 出门一里,不如家里。

12. 不到异乡看看,不知故乡的美丽。(维吾尔族)

13. 骏马怀念草原,勇士怀念故乡。

14. (柯尔克孜族)

15. 隔条坳,不同道;隔条江,不同腔。离乡不离腔。

16. 丢了家乡口,不如守家狗。

17.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18. 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1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20. 百里不同天。

21.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22. 离城十里路,各有各乡风。

23. 乡风处处异。

24. 一乡一俗,一湾一曲。

中国古代民间谚语 篇4

2、要得好,问三老。

3、少年不用功,到老一场空。

4、有钱莫买年下货,石头也贵三分钱一个。

5、公不离婆,秤不离铊。

6、恶婆娘痛男人。

7、不怕穷咯家,只怕木咯崽。

8、象不象,学爷样。

9、小人爱财,君子重德。

10、一个鸡蛋呷不饱,一世的名声能到老。

11、爬得五山过,砍得六山柴。

12、打得一场开,不怕百场来。

13、学问学问,一学二问。

14、事要做得坎子上,话要讲得点子上。

15、一回生,二回熟。

16、一句话冒讲好,得罪人不少。

17、犯法的莫做,有毒的莫呷。

18、人心换人心。

19、走路屙不得尿,做事打不得吊。

20、无债一身轻,有债处处重。

21、每天省一元钱,三年并一千。

22、货买三家不呷亏。

23、好婿半边子。

24、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25、三分人才,七分打扮。

26、六月苋,当鸡蛋。

27、嘴上冒毛,做事不牢。

28、舍不得盐做不得酱,舍不得脑壳做不得和尚。

29、好汉做敌三把手。

3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1、打虎还靠亲兄弟。

32、树大不怕风摇。

33、一粒老鼠屎,打烂一锅汤。

34、蛇冒头不行,车无头不跑。

35、三勤带一懒,连咯个懒的也不懒。

36、三懒带一勤,连咯个勤的也不勤。

37、一只钉子一只眼,一个萝卜一个坑。

38、好呷必定懒做。

39、人生一世为名声。

40、好男不要祖传田,好女不穿嫁时衣。

41、禾怕苞里坏,人怕老来坏。

42、养崽不教是祸害。

43、人看即小,马看蹄爪。

44、三年烂饭买匹马。

45、大呷犹于小赌。

46、旱起三朝当一工。

47、力气用不尽,井水挑不干。

48、懒人子不要困,三担黄泥巴当担粪。

49、呷不穷,用不穷,盘算不好一世穷。

50、做点好事积点德,人不晓得天晓得。

51、狗尖冒屎呷,人尖冒饭呷。

52、崽大爷难做,弟大兄难为。

53、婆媳好做崽难当。

54、鸟怕离群,人怕单帮。

58、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59、夜不耽工。

中国经典谚语 篇5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拓展延伸】

一、中国谚语的渊源及分类

(一)中国谚语的.渊源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中国的谚语源远流长,根据《古谣谚凡例》记载,“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说明谚语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了文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先秦古籍中都早已经有了谚语的存在,至宋、明、清时期,谚语进一步发展成熟,新中国建立之后,对谚语的研究得到了重视。斯大林曾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随着社会的发展,谚语在数量上有增加,且在质量上也有飞跃。

(二)中国谚语的分类

1、自然谚语

自然谚语即认识自然和总结自然的谚语。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谚语也异常丰富,有农作物、节气、耕作等方面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如“稻花要雨、麦花要风”;“浅水插秧,寸水返青”等等。

2、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即总结社会生活及社会经验的谚语。揭示社会生活中的处事原则及客观真理,为后来人们处理相关事件提供参照。如“夫妻反目,犹如狼虎”表明夫妻间要和谐相处,才能促成家庭的和睦。“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表明用合作原则来解决遇到的困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表明再也不敢尝试曾经历过的痛苦。

3、表达情状的谚语

谚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了一定的情状。其反映人们所处时代生活的现状,反映人们对事件的态度,且表明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状况。如“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表明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对人民大众的剥削。

4、成语、俗语和歇后语

《辞海》“成语”定义是:“熟语的一种。所指多为特定的转义,有些可从字面解释,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要知道来源才能懂,如“患得患失”出于《论语、阳货》。”《辞海》“俗语”定义是:“也叫‘俗话’、‘俗言’。”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辞海》“谚语”定义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易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二、中国谚语的语用意义

中国谚语富有丰富的社会意义、情感意义、修辞意义、审美意义和文化传承意义等。

(一)谚语的社会意义

谚语的社会意义大体上包括对社会生产、社会平等、社会认知以及权势地位的揭示。社会生产上,通过谚语,农民能很准确的把握农时,进行收种;社会平等上,主要指古代封建王朝时,一些古谚反映出古代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及农民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社会认知上,谚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和社会认知的产物,是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思维能力互动的结果。

(二)谚语的情感意义

谚语的情感意义指通过谚语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情绪,如高兴、兴奋、愤怒等。语境不同,反映的情感态度也不同,而语境与人们的交际密切相关,交际语境不同,反映的情感就不同,由此可见,语境不仅是语用学的核心,也是谚语交际的核心。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表明人多智慧大,是一种赞赏的态度,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反映懒惰和依赖的性情,是一种谴责的态度。因而语境的不同影响交际时谚语的使用,正确能受益,错误则失败。

(三)谚语的修辞意义

谚语的修辞意义指谚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更好的展示人们需要表达的事物及道理的内涵。谚语中含有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谚语要表达的意义。古代有许多谚语与黄河有关,多数使用其比喻意义,如“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修辞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加入修辞的作用能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

(四)谚语的审美意义

作为一种民间审美文化形态,谚语大多采用民众的口头语言,因而显得生动、活泼、形象、感人。在传承与完善中,不断提炼、加工和浓缩,使其变得更为准确、简明、精炼。而此特点的实现需靠各种修辞技巧,这就使谚语有了极为鲜明的修辞美,而这种修辞美,给我们带来了审美感受。“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一种简洁美。

(五)谚语的文化传承意义

谚语的文化传承意义主要指谚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在浩瀚的“谚海”里,一条谚语可以折射出一段历史风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指宋朝时期,随着程朱理学思想的宣扬和普及,读书考取功名被认为是当时出人头地的一条绝佳出路。“要想富,先修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落后的交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成了那个时期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普遍共识。不同时期谚语表达了不同的文化社会内涵。

附:英语谚语

1. Grasp all, lose all. 样样都要,全部失掉。

3. Art improves nature. 艺术使自然更完美。

4. Every man is the son of his own works.人人都是自己的塑造者。

5. Force can never destroy right. 暴力扼杀不了正义。

6.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时光一去不复返。

7. A wise head makes a close mouth.智者寡言。

8. 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房倒鼠搬家。

9. A little field may grow good corn.耕地虽小,能长禾苗。

11.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12. He that talks much errs much.言多必失。

13. He who respects others is constantly respected.敬人者,人敬之。

14. He who gains time gains all.赢得时间就赢得一切。

15. He is a fool who cannot be angry, but he is a wise man who will not.愚者不会怒,智者不发怒。

16. Those wh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ir time have none to spare.善用时间者,总觉得时间不够。

17. 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甘心当绵羊,早晚要喂狼。

18. None are so blind as those who will not see.不愿看者眼最瞎。

19. He who will seek may find.有追求必有所得。

20. He who knows nothing but pretends to know everything, is indeed a good-for-nothing.不懂装懂,一事无成。

21. He is a good friend that speaks well of us behind our back.背后说我们好话的人才是好朋友。

22. 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事生非。

23. A word spoken is past calling.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4.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想。

25. The darkest hour is that before the dawn.黎明之前天最黑。

26.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

27. 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ill easily find his stick.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28. A bow long bent grows weak.常拉满弓弓无力。

29.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风平浪静时,人人能开船。

30. Anger and haste hinder good counsel.气恼与匆忙,拿不出好主张。

31. Better be unmannerly than troublesome.情愿有失礼貌,不可使人烦恼。

32. Not to advance is to go back.不进则退。

33. A hero is nothing but a product of his time.时势造英雄。

34. A long tongue is a sign of a short hand. 舌头长的人手短。

36. Two sparrows on one ear of corn make an ill agreement.两雀一穗,相争不已。

37. Character is the first and last word in the success circle.品德是达到成功的决定条件。

38. It is merry when friends meet.朋友相逢分外亲。

39. Book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but good.书籍和朋友,在好不在多。

40. Joys shared with others are more enjoyed.与他人同乐,更加快乐。

41. Better to ask the way than to astray.与其迷路,不如问路。

42. 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无论在何方,家是最好的地方。

43. Wit and will strive for the victory. 智慧和意志是胜利的保证。

44. Have an aim in life, or your energies will all be wasted. 人生应有目的,否则你的努力将属徒劳。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 篇6

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

(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 篇7

年代: 唐 作者: 窦群

一旦悲欢见孟光,十年辛苦伴沧浪。

不知笔砚缘封事,犹问佣书日几行。

2.《野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别行简》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

筋骸已衰惫,形影仍分诀。

梓州二千里,剑门五六月。

岂是远行时?火云烧栈热。

何言巾上泪,乃是肠中血。

念此早归来,莫作经年别!

4.《人日寄杜二拾遗》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5.《牡丹种曲》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

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6.《与琳法师》

年代: 唐 作者: 毛明素

冶长倦缧绁,韩安叹死灰。

始验山中木,方知贵不材。

7.《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8.《秋浦寄内》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9.《感情》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

10.《追和何谢铜雀妓》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

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似?

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

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篇8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⑤言必信,行必果;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⑦满招损,谦受益。

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值得收藏、细品、转发!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100句中国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2.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句

3.每日古代经典励志名言

4.经典古语励志名言

5.古代经典励志名言佳句

6.古代名人名言励志座右铭

7.精选经典的励志名人名言

8.优雅的励志名言

9.古文 奋斗的励志格言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篇9

古时候,一天,有个鲁国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开始的时候,他竖着拿竹竿,可是城门太矮,竹竿太长,进不去城。于是,他就灵机一动,横着拿竹竿,可是城门太窄,竹竿太长,还是进不去。这可把鲁国人难住了。怎么才能进去呢?竖着拿不行,横着拿还是不行,难道竹竿就拿不进城里去了吗?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从乡下扛来的竹竿却拿不进城,鲁国人垂头丧气,坐在城门边。过了一会儿,有个老头儿从他面前经过,见他唉声叹气,就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怎么回事。鲁国人告诉了他竹竿拿不进城去。那个老头很自信地说:“我不是圣人,但是见识过的事情比你多得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把竹竿从当中截断,再拿进城去呢?”那个鲁国人竟然依照老头的主意,把他长长的竹竿截断了拿进城去。好好的竹竿再也不能发挥它的作用了。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篇10

有一回,阿凡提路过一家饭馆,见一群人围着饭馆吵吵嚷嚷,阿凡提挤进人群一看,看到饭馆老板正揪住一个流浪汉,狠命地揍他。

阿凡提拉住饭店老板,问他:“你干嘛打他呀?”

饭店老板气势汹汹说道:“阿凡提,你来评评理:这穷鬼在我门前足足站了一个钟头了,我问他在干嘛,他说在闻饭香。我说你闻我的饭香,你要付十个铜板。没想到这穷鬼转身逃跑——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他不付钱,别想离开这里!”

“你说得有道理。”阿凡提说,“我说呢,他确实应该为饭香付钱。”

那流浪汉跺脚叫起来:“可是我一个钱也没有啊!”

“这好办,我来帮你付。”阿凡提取出自己的钱袋,钱袋叮当响,里面满满的都是钱。

饭店老板眉开眼笑,立即伸手来拿。

“且慢。”阿凡提左手揪住他的耳朵,右手举起钱袋,在他耳朵旁晃了几下,“你听,里面满满都是钱,你听到钱响吗?”

“听到了,听到了,快把钱给我吧!”

“我已经帮他付帐了——他闻了你的饭响,你听了我的钱响,这帐就这么清了。”

说完,阿凡提带上那流浪汉,朝前走了。

2老月亮

有个小孩问阿凡提说:“阿凡提,今夜的新月亮出来了,昨夜的老月亮哪去了呢?”

阿凡提朝天空看了看,回答说:“新月亮出来以后,那老月亮呀,天帝就切碎它做星星啦!”

3搬家

一天夜里,一伙贼偷偷跑进阿凡提家,悄悄将屋里值钱的家什收拾打包,然后一股脑搬起来往外走。

那伙贼刚走出屋院,阿凡提两手提着贼拣剩的东西,紧跟在贼身后跑出来。贼看见他,很诧异:“阿凡提,这么晚了,你去哪呀?”

“我早在这里住得不耐烦了,只是这阵没驴少马,没法搬家,现在借大伙的光,可总算搬成啦。”

4泥坑驴

一天,天正下大雨,阿凡提赶着他的驴子,艰难地走在路上。

道路积着深水,水里全是泥浆,驴背上又驮着重物,走着走着,那驴子脚下一滑,摔倒在一个泥坑里。

阿凡提绕着泥水坑大声吆喝,驴子不起来;阿凡提走到驴前面拉驴绳子,驴子不起来;阿凡提走去驴后面拉驴尾巴,但那驴子还是一动不动不起身。

阿凡提对驴子说:“老兄,快起来呀,继续往前走呀,再这样子,我老婆给我舀下的肉汤就要凉了呀!”

驴子扇扇耳朵,不听他的。

阿凡提便提起棍子,朝驴打去。

就在那会儿,国王路过泥坑,见阿凡提痛打驴子,十分生气:“阿凡提,你为什么要折磨可怜的驴子?做人要仁慈!神不是说过吗,驴子也是我们的兄弟。来人啊,像阿凡提打驴子一样,打他一顿,让他尝尝棍子的味道。”

国王的随从一拥而上,把阿凡提按倒在地,狠狠打了几十棍。

挨完打,阿凡提从地上爬起身,他对泥坑的驴子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啊,驴子阁下,原谅我有眼无珠,我不知道你是国王的同胞兄弟!”

5鹅汤

阿凡提身体不舒服,去找大夫看病,大夫说:“你这个病很好治,喝些鹅汤就会好。”

阿凡提家里穷,哪有钱买鹅呢?所以他拿了根长棍就朝大湖走去。

远远看到湖里有一群鹅,阿凡提拔腿朝那鹅群跑过去。可是他跑到湖这边,鹅就游到湖那边;他掉转头跑往湖那边,鹅却又游回湖这边。

阿凡提遗憾地在湖边坐下来,拿出自己带来的馒头,蘸着湖水吃。

这时湖边走过来一个牧鹅人,问他道:“阿凡提,你干嘛呢?”

“我正蘸着鹅汤吃馒头哪!”

6锅生娃

阿凡提有个邻居,是个放高利贷的家伙,有一天他来敲门,对阿凡提说:“我家锅穿洞了,借你家锅用用。”

“现在不能借给你哇!”阿凡提说,“我家锅正生娃娃哪!”

那放高利贷的家伙吃惊极了:“哎,阿凡提,你不是开玩笑吧,铜锅怎么能生娃娃?”

上一篇:新品发布会公关策划下一篇:综治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