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故事《遭遇》

2024-08-23

经典历史故事《遭遇》(通用7篇)

经典历史故事《遭遇》 篇1

18岁那年,柱子参加了八路军。

一天,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柱子所在的那个连接受了艰巨的任务,在紧靠公路的一个高地布防,阻击敌人。

这是柱子参加的第一次战斗。

战斗从早上打到晚上,进行得异常惨烈,战士们打退了鬼子一次又一次进攻。战斗从最初的枪战到后来的肉搏战。在与敌人拼刺刀时,柱子的大腿处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然后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柱子睁开眼,天已经大亮,周围静悄悄的,横七竖八的全是尸体,有鬼子的,有战友的。他突然意识到只有他一人还活着!

寒风吹过,柱子猛地打了个哆嗦,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又伤得很重,怎么办?突然,柱子眼睛一亮,不远处有一个鬼子的尸体,身上的黄呢子大衣竟然很干净,柱子连忙爬过去把那件大衣扒下来穿在身上。柱子又摸过鬼子的三八大盖,还有一包子弹,戴上他的钢盔,重新爬回了战壕。他想好了,这地方扼守公路,一定还有鬼子经过,消灭一个够本,消灭两个赚一个,就在这儿为国捐躯吧。

真让柱子猜着了。天快黑的时候,一队鬼子,有七八个,匆匆地从山那边跑来。

柱子屏气凝神,等他们进了射程内“叭勾”就是一枪。鬼子们慌忙卧倒,与柱子对射起来。突然,柱子的脑袋重重地挨了一家伙,一下子昏了过去。

记不清过了多久,柱子被人摇醒,睁眼一瞧,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自己躺在一张床上,旁边围了五六个鬼子,自己成了俘虏!

鬼子们见柱子醒了,显得很高兴,其中一个瘦高个鬼子还端给柱子一碗小米粥,并叽里哇啦地朝柱子嘀咕了一通。

柱子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看柱子身上穿的日本军大衣,把柱子当成了鬼子兵。

嘿,干吗不吃饱喝足再和他们斗呢?想到这儿,柱子端过碗一仰脖喝了下去,然后示意还要。鬼子又递过来一碗粥和几个馒头,柱子又是三下五除二消灭掉了。当柱子又做出还没饱的手势,他们却不耐烦了,瘦高个鬼子又朝柱子叽里哇啦地叫唤开了,他问的柱子不懂,也不想懂,只好用仅会的一句“八格牙鲁”来回敬他。

这一帮鬼子终于忍无可忍,把柱子吊起来,一边对柱子拳打脚踢,一边向柱子提问题。柱子琢磨着,反正是一死,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于是,大喊一声:“小鬼子,我操你们祖宗,我是你八路爷爷,有种的就冲我开枪……”

屋子里突然静得出奇,他们面面相觑了好大一会儿,突然扔掉了家伙,手忙脚乱地把柱子解了下来。

柱子被送进了八路军野战医院。这时候他才知道,原来这几个“鬼子”是一个八路军侦察小分队,准备捉一个“舌头”了解敌情,结果把穿着日本军大衣的柱子当成了鬼子兵。

柱子所在连队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军区,医院首长安排最好的医生为柱子做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一个细高个儿、面色白净的护士来给柱子打针,她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也就20岁出头的样子。她麻利地把针头一拔,疼得柱子差点叫出来,心想,不能让人家看扁了咱,再怎么疼也得忍着。

事后,别的伤员告诉柱子,她叫杏子,是这里的护士长,她对伤员们可好了。可柱子发现,杏子给柱子换药打针,却凶巴巴的。

这天,杏子给柱子换药,本来托着柱子的伤腿,不知怎么突然一松,伤腿重重地落在床沿儿上,疼得柱子忍不住叫了出来:“哎哟,你能……能不能轻点儿?”

“疼,是吧?”杏子冷冷地说,“怕疼还当什么八路军,回家抱孩子算了!”

这叫什么话!柱子的怒火噌地蹿了上来,拄着拐杖,找院领导告了杏子一状。之后,他们安排了别的护士给柱子换药。

人就是这么怪,看不见杏子,柱子倒时不时地想起她,想起她那幽怨、满腹心事的大眼睛,她去了哪里?

这天,柱子拄着拐杖一直走到了河边,突然,一个在河边洗衣的身影引起了柱子的注意。杏子,柱子叫了一声,可声音小得只有柱子自己听得到。

就在这时,响起了一阵凄厉的轰鸣声,鬼子的轰炸机!

杏子站起身,突然看见了柱子,愣在那里,偌大的河滩上,只有他们俩傻呆呆地站在那儿。

还是杏子先反应过来,对柱子大喊:“快跑呀!”说着,她跑过来,搀扶着柱子,试图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

可惜已经晚了,一道巨大的黑影咆哮着掠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杏子猛地把柱子推倒在一个低洼处,并扑在柱子身上。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柱子的耳朵嗡地一下失去了知觉。

过了好大一会儿,柱子听到了附近的说话声,这才感到有重物沉甸甸地压在身上。

他用力一推,扭头一看,大吃一惊,那是一个血肉模糊的人——杏子,杏子用自己的身体救了柱子。

柱子带着哭腔喊:“杏子,杏子,你醒醒!”

杏子吃力地睁开了眼,惨白的脸竟然露出一丝笑:“那几天……我对你不好,别、别怪我。我死了……帮忙把我和徐成……埋在一起,好吗……”

柱子不知道徐成是谁,但他不停地点头。杏子好像放心了,缓缓闭上了眼睛,脸上安详、平静。

随后柱子打听到的事情令他目瞪口呆:徐成是杏子的未婚夫,在八路军某部当侦察排长,那天,他带着几个战士,换上日本军服,去侦察敌情,没想到被柱子当成了鬼子兵,结果死在柱子的枪下。

经典历史故事《遭遇》 篇2

教学案例1:重要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

在新课程《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复习中,笔者选了一个所谓的精彩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并把答案写在纸上。

试题1:某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取N a、N a O H、和新制的C u (O H) 2分别与等物质的量A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理论上需N a、N a O H、和新制的C u (O H)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选择答案的理由。

生1:因为与N a能反应的官能团有醇羟基、酚羟基和羧基, 与N a O H反应的官能团有酚羟基和羧基, 而新制的C u (O H) 2能与酚羟基、羧基和醛基反应, 根据反应的计量系数关系不难算出答案为3:2:3。

生2:我认为这个答案应是6:4:5,因为生1所讲到的“新制的C u (O H) 2能与酚羟基反应”是不可能的,因为酚的酸性很弱,不可能与难溶的碱C u (O H) 2反应使之溶解。

师:大家仔细考虑,这个答案到底应该是什么?

生3:我认为这个答案应该是3:2:3,我赞同生2的观点,新制的C u (O H) 2不可能与酚羟基反应,但醛基被新制C u (O H) 2氧化后生成的羧基继续与C u (O H) 2反应,所以根据反应的计量系数关系,正确答案应该3:2:3。

(讲到这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满意地宣布本题的正确答案为3:2:3,这也是很多参考书中的参考答案。就在此时,一位学生举手示意,想发言。)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4:我看这个答案有问题,不应该是3:2:3。

师: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4:新制的C u (O H) 2中有N a O H溶液,有机物与新制的C u (O H) 2反应时,要不要考虑有机物与N a O H溶液反应?如果要考虑,有机物与新制的C u (O H) 2反应时,羧基应该先与N a O H溶液反应,如果N a O H溶液足量,还可以跟醛基被新制C u (O H) 2氧化后生成的羧基反应。这样的话,本题的答案应该是3:2:2。

(学生们感到这个问题的有趣性,急忙开始查找相关的资料。)

生5:生4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我已查阅到课本的依据了。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80页中醛与新制的C u (O H) 2溶液反应中,生成的羧基还要与N a O H溶液反应的,所以我认为这个答案应该是3:2:2。

(真是出乎意料,在老教材中,一般是不考虑这个问题的,可是……,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大家对这个答案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6:我看这里面是否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师:什么问题?

生6:在上面的讨论中,在考虑有机物与N a O H反应时,好像没有考虑到N a O H与醇的反应,在我的印象中,课本上曾提到过N a O H能与醇反应,工业上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制取醇钠的……如果要考虑这个问题,答案是不是又有新的变化?

(课后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的确有这样的说法,见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第68页:工业上,乙醇钠可由乙醇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笔者曾在宁波慈溪和象山有关中学调研时,曾有许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句话没有必要在教材中出现。否则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误解。)

生7:我认为羧基与N a O H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羧酸钠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继续与N a O H反应(脱羧反应),如果要考虑这一反应,那么答案是什么呢?

(虽然下课铃声已响起,但同学们讨论的热度似乎还在升温,这个答案到底是什么,结果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节课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

案例评析

此题选自20世纪90年代初各种复习用书上非常流行的一个经典题目,此题考查学生对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的化学思想。从统计情况来看,此题主要有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是6:4:5,另一种答案为3:2:3,也是参考书中的答案。前者虽没有考虑酚羟基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但忽视了醛基被氧化后的羧酸后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后续反应,后者却在两种不同思路背景下得出相同的答案。本题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此,而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提到的后面的其他答案。为什么会有多种答案呢?这就是新课程遭遇经典试题的尴尬之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同阶段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由上面分析可知,不同阶段的教材对相同内容的知识要求是不同的,如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反应除在1987年版的高级中学课本(下册)中有要求外,其他教材均未涉及。关于氢氧化铜与醛基的反应的实验三种教材均有涉及,但在实验内容的叙述、化学实验的条件及化学反应式的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该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就可以理解了。笔者认为,此题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开放性思考问题是有益处的,但对于考试题的选择是否适合值得研究。

教学案例2: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

投影试题:海洋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海水中蕴含80多种元素。氯碱工业和金属镁的制备原料都来自于海水。

I.在氯碱工业中,曾用石棉隔膜电解槽来电解食盐水(如下图1所示)

(1)写出两极电极反应式,阳极________,阴极_______;

(2) 图1中a和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石棉隔膜的作用________。

Ⅱ.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解工艺不断革新, 电解效率和产品纯度得到提高。20世纪80年代起, 隔膜法电解工艺逐渐被离子膜电解技术取代。

(4)离子膜电解槽(如图2)中 (6) 、 (7)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个电子的电量是1.602×10-19C,在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通过电子1.929×105C,则产生氯气________m ol,氢气________L(在标准状况下),N a O H________g。

(5分钟后,教师把相关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生1: (1)阳极:2C l--2e-=C l2↑,阴极:2H++2e-=H2↑

生2: (2)饱和NaCl溶液、NaOH和NaCl溶液

生3: (3)阻止气体通过

生4: (4) NaOH溶液、Na+

生5: (5) 1 22.4 80

师:对以上答案有疑问吗?

生(齐):没有……

案例评析

本题是高一学生在学了苏教版化学1专题2“氯气的生产原理”这一内容后,教师选择的一道练习试题,本题选自衢州市2009年高一化学竞赛试题。从学生反馈信息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是不错的,令我们担忧的是,这样不错的背后却隐藏着教师违背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分层教学,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教师如此选题,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显然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笔者选取了苏教版06年版(第3版)和苏教版09年版(第5版)的教材作了详细的对照,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内容上,06年版的教材,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完成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写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而在09年版的教材中则直接给出实验的结论。06年版教材在“拓展视野”栏目中给出了“离子交换膜电解食盐水”的阳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并对其原理作了简单介绍。而在09年版的教材中却完全没有交待。其次在要求上,不同阶段对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要求是不同的。从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体系来看,至少有三个地方出现了相关内容,其要求见表3。

由表3不难看出,教师在选题时,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以及有关离子膜电解槽中有关问题的考查,在这里显然是超要求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化学1中讲到这一内容时,给学生介绍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在化学2中讲到这一内容时,却去讲离子放电顺序,导致这样的结果是,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此,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为高考而教”的是非功过。退一步说,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结语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不是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化学习题的选择与编制是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是中学化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是应用系统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习题设计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整合、合理安排和计划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作业质量、

作业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命题者的教学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以及终身发展。《化学教学》杂志开辟了一个“好题赏析”栏目,每期提供一个好题,从命题意图、试题点评、解题思路等视角,让读者感受化学试题的魅力。也为每位教师编制试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遭遇艳遇的经典场景 篇3

雪山上

艳情指数:★★

爱情指数:★★★★★

没有比在雪山上更适合说我爱你的地方。雪山洁白,纯洁的爱情也一样。天气晴好的时候,你可以看到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时候你会听见自己的心跳,如果相伴多日的是个有好感的异性,面对雪山,面对万籁俱静,你的身心得到解放,感情也在奔腾,恍忽间,谁不想牵着他(她)的手,一起陶醉于周遭如梦似幻的绚光。

几千米的高度,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点点的高原反应。在一刻体会到的不单是高原的眩晕,还有她(他)在身边带来的眩晕。

不过不要到如此纯洁、亘古不变的地方寻找艳情,因为把与雪山一样的刻骨铭心的恋情当做快餐吃很伤人。

自驾途中

艳情指数:★★★★

爱情指数:★★★★

自驾路上也有发生艳遇的经典场景:坏车。这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此时孤零零的车停在了崇山峻岭间,冷风吹过,群山无言,人与人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交流,渴望相依相守;遭遇修路甚至是转折性的情节。在等待的时刻,你有足够的时间发呆,有足够的时间想想过去、现在和未来,艳遇往往在这时乘虚而入。

游轮上

艳情指数:★★★★★

爱情指数:★★

在游轮上遭遇艳遇的机率很高。有人夸张的说,女性有80%的机率,男性有60%。在浪漫的大海上,看蓝天看大海,又是一个比较密封的空间里,来来往往也就这点人。每个人都在微笑,都很投入这段旅程,所以自然容易产生艳遇。不过很难把这种美好延续下去,因为那始终是一种梦幻旅程,比较封闭的环境下,世界都失了真,只在那段时间有效,看起来很美但不太真实。当一切回归现实,又有很多事情要面对,就不再像旅程中那样简单了。

火车(或汽车)上

艳情指数:★★★★

爱情指数:★★★★★

大学生诉说找工作遭遇故事 篇4

我所在的高校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学的电子专业,已经投过简历的单位有八家单位,都没有收到offer。期望的月薪是1000。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是开绐有一定的希望,后来没有找到工作。我和几个同学睡在马路边上的空地,天桥边上,难。――小王

我所在的高校是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历,学的化学专业硕士,至于投过多少简历我自己也记不清了,简历满天飞却杳无音信。一家offer都没有收到,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月薪的期望应该是不算高。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是我的要求不高,一开始给我2000就行,现在只要有单位1500每月也行啊。读这些年的书,越读越输。――小李

我所在的高校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的应用电子专业,我的学历是专科。投过北京金石诺威和上海广达简历,已经收到了offer。我期望的月薪是1500左右。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是:太不容易了!!!――小薛

我所在的高校长江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农学,学历是本科。投过很多简历都没有收到offer。我期望的月薪是2000。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是:眼高手低,想找份好点的工作真的不容易,一个岗位不知道有多少人竞争。――小陈

我所在的高校是中国政法大学。我所在毕业班的人数是35,班上已经找到工作的有12个人。学校没有任何的帮扶就业的措施,我找工作动用的社会关系有亲属、导师、学长。我认为求职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经验,用三个词语概括我求职的心情:郁闷,郁闷,郁闷。

可能有很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生活还算惬意的同学,但是这样的少之又少的人。尤其是悲观失意找到不到工作的同学,可能会更有共鸣。对于大学生找工作处境难的外部影响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你不可能让现在回到分配工作的时代。只有从自己身上来寻找突破口。

“工作经验”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方面,但是很多同学却错误的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用人单位的工作经验和学生理解的工作经验是不一样的。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工作经验来检验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是为了冠上一个“工作经验”的帽子去实习。但是到最后面试的时候,用人单位可能会发现学生虽然工作过,但是毫无经验可言,学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去工作,却也没得到经验。因为大部分公司的实习生是没有资格去真正的实战,只是干着打杂或者最基本的工作,职业能力完全得不到提升。

经典历史故事《遭遇》 篇5

在一幢华贵的公馆旁边有一个美丽整齐的花园,里面有许多珍贵的树木和花草。公馆里的客人们对于这些东西都表示羡慕。附近城里和乡下的村民在星期日和节日都特地来要求参观这个花园。甚至于所有的学校也都来参观。

在花园外面,在一条田野小径旁的栅栏附近,长着一棵很大的蓟。它的根还分出许多枝丫来,因此它可以说是一个蓟丛。除了一只拖牛奶车的老驴子以外,谁也不理它。驴子把脖子伸向蓟这边来,说:“你真可爱!我几乎想吃掉你!”但是它的脖子不够长,没法吃到。

公馆里的客人很多——有从京城里来的高贵的客人,有年轻漂亮的小姐。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来自远方的姑娘。她是从苏格兰来的,出身很高贵,拥有许多田地和金钱。她是一个值得争取的新嫁娘——不止一个年轻人说这样的话,许多母亲们也这样说过。

年轻人在草坪上玩耍和打“捶球”。他们在花园中间散步。每位小姐摘下一朵花,插在年轻绅士的扣眼上。不过这位苏格兰来的小姐向四周瞧了很久,这一朵也看不起,那一朵也看不起。似乎没有一朵花可以讨到她的欢心。她只好掉头向栅栏外面望。那儿有一个开着大朵紫花的蓟丛。她看见了它,她微笑了一下,她要求这家的少爷为她摘下一朵这样的花来。

“这是苏格兰之花①!”她说。“她在苏格兰的国徽上射出光辉,请把它摘给我吧!”

他摘下最美丽的一朵,他还拿它刺刺自己的手指,好像它是长在一棵多刺的玫瑰花丛上的花似的。

她把这朵蓟花插在这位年轻人的扣眼里。他觉得非常光荣。别的年轻人都愿意放弃自己美丽的花,而想戴上这位苏格兰小姐的美丽的小手所插上的那朵花。假如这家的少爷感到很光荣,难道这个蓟丛就感觉不到吗?它感到好像有露珠和阳光渗进了它身体里似的。

“我没有想到我是这样重要!”它在心里想。“我的地位应该是在栅栏里面,而不是在栅栏外面。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里常常是处在一个很奇怪的位置上的!不过我现在却有一朵花越过了栅栏,而且还插在扣眼里哩!”

它把这件事情对每个冒出的和开了的花苞都讲了一遍。过了没有多少天,它听到一个重要消息。它不是从路过的人那里听来的,也不是从鸟儿的叫声中听来的,而是从空气中听来的,因为空气收集声音——花园里荫深小径上的声音,公馆里最深的房间里的声音(只要门和窗户是开着的)——然后把它们播送到远近的地方去。它听说,那位从苏格兰小姐的手中得到一朵蓟花的年轻绅士,不仅得到了她的爱情,还赢得了她的心。这是漂亮的一对——一门好亲事。

“这完全是由我促成的!”蓟丛想,同时也想起那朵由它贡献出的、插在扣子洞上的花。每朵开出的花苞都听见了这个消息。

“我一定会被移植到花园里去的!”蓟想。“可能还被移植到一个缩手缩脚的花盆里去呢:这是最高的光荣!”

蓟对于这件事情想得非常殷切,因此它满怀信心地说:“我一定会被移植到花盆里去的!”

它答应每一朵开放了的花苞,说它们也会被移植进花盆里,也许被插进扣子洞里:这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光荣。不过谁也没有到花盆里去,当然更不用说插上扣子洞了。它们饮着空气和阳光,白天吸收阳光,晚间喝露水。它们开出花朵;蜜蜂和大黄蜂来拜访它们,因为它们在到处寻找嫁妆——花蜜。它们采走了花蜜,剩下的只有花朵。

“这一群贼东西!”蓟说,“我希望我能刺到它们!但是我不能!”

花儿都垂下头,凋谢了。但是新的花儿又开出来了。

“好像别人在请你们似的,你们都来了!”蓟说。“每一分钟我都等着走过栅栏。”

几棵天真的雏菊和尖叶子的车前草怀着非常羡慕的心情在旁边静听。它们都相信它所讲的每一句话。

套在牛奶车子上的那只老驴子从路旁朝蓟丛望着。但是它的脖子太短,可望而不可即。

这棵蓟老是在想苏格兰的`蓟,因为它以为它也是属于这一家族的。最后它就真的相信它是从苏格兰来的,相信它的祖先曾经被绘在苏格兰的国徽上。这是一种伟大的想法;只有伟大的蓟才能有这样伟大的思想。

“有时一个人出身于这么一个高贵的家族,弄得它连想都不敢想一下!”旁边长着的一棵荨麻说。它也有一个想法,认为如果人们把它运用得当,它可以变成“麻布”。

于是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树上的叶子落掉了;花儿染上了更深的颜色,但是却失去了很多的香气。园丁的学徒在花园里朝着栅栏外面唱:

爬上了山又下山,

世事仍然没有变!

树林里年轻的枞树开始盼望圣诞节的到来,但是现在离圣诞节还远得很。

“我仍然呆在这儿!”蓟想。“世界上似乎没有一个人想到我,但是我却促成他们结为夫妇。他们订了婚,而且八天以前就结了婚。是的,我动也没有动一下,因为我动不了。”

又有几个星期过去了。蓟只剩下最后的一朵花。这朵花又圆又大,是从根子那儿开出来的。冷风在它身上吹,它的颜色褪了,美也没有了;它的花萼有朝鲜蓟那么粗,看起来像一朵银色的向日葵。这时那年轻的一对——丈夫和妻子——到这花园里来了。他们沿着栅栏走,年轻的妻子朝外面望。

“那棵大蓟还在那儿!”她说,“它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花了!”

“还有,还剩下最后一朵花的幽灵!”他说,同时指着那朵花儿的银色的残骸——它本身就是一朵花。

“它很可爱!”她说。“我们要在我们画像的框子上刻出这样一朵花!”

年轻人于是就越过栅栏,把蓟的花萼摘下来了。花萼把他的手指刺了一下——因为他曾经把它叫做“幽灵”。花萼被带进花园,带进屋子,带进客厅——这对“年轻夫妇”的画像就挂在这儿。新郎的扣子洞上画着一朵蓟花。他们谈论着这朵花,也谈论着他们现在带进来的这朵花萼——他们将要刻在像框子上的、这朵漂亮得像银子一般的最后的蓟花。

空气把他们所讲的话传播出去——传到很远的地方去。

“一个人的遭遇真想不到!”蓟丛说。“我的头一个孩子被插在扣子洞上,我的最后的一个孩子被刻在像框上!我自己到什么地方去呢?”

站在路旁的那只驴子斜着眼睛望了它一下。

“亲爱的,到我这儿来吧!我不能走到你跟前去,我的绳子不够长呀!”

但是蓟却不回答。它变得更沉思起来。它想了又想,一直想到圣诞节。最后它的思想开出了这样一朵花:

“只要孩子走进里面去了,妈妈站在栅栏外面也应该满足了!”

“这是一个很公正的想法!”阳光说。“你也应该得到一个好的位置!”

“在花盆里呢?还是在像框上呢?”蓟问。

“在一个童话里!”阳光说。

这就是那个童话!

①蓟是苏格兰的国花。

《蓟的遭遇》英文版:

The Thistle’s Experiences

BELONGING to the lordly manor-house was beautiful, well-kept garden, with rare trees and flowers; the guests of the proprietor declared their admiration of it; the people of the neighborhood, from town and country, came on Sundays and holidays, and asked permission to see the garden; indeed, whole schools used to pay visits to it.

Outside the garden, by the palings at the road-side, stood a great mighty Thistle, which spread out in many directions from the root, so that it might have been called a thistle bush. Nobody looked at it, except the old Ass which drew the milk-maid’s cart. This Ass used to stretch out his neck towards the Thistle, and say, “You are beautiful; I should like to eat you!” But his halter was not long enough to let him reach it and eat it.

There was great company at the manor-house—some very noble people from the capital; young pretty girls, and among them a young lady who came from a long distance. She had come from Scotland, and was of high birth, and was rich in land and in gold—a bride worth winning, said more than one of the young gentlemen; and their lady mothers said the same thing.

The young people amused themselves on the lawn, and played at ball; they wandered among the flowers, and each of the young girls broke off a flower, and fastened it in a young gentleman’s buttonhole. But the young Scotch lady looked round, for a long time, in an undecided way. None of the flowers seemed to suit her taste. Then her eye glanced across the paling—outside stood the great thistle bush, with the reddish-blue, sturdy flowers; she saw them, she smiled, and asked the son of the house to pluck one for her.

“It is the flower of Scotland,” she said. “It blooms in the scutcheon of my country. Give me yonder flower.”

And he brought the fairest blossom, and pricked his fingers as completely as if it had grown on the sharpest rose bush.

She placed the thistle-flower in the buttonhole of the young man, and he felt himself highly honored. Each of the other young gentlemen would willingly have given his own beautiful flower to have worn this one, presented by the fair hand of the Scottish maiden. And if the son of the house felt himself honored, what were the feelings of the Thistle bush? It seemed to him as if dew and sunshine were streaming through him.

“I am something more than I knew of,” said the Thistle to itself. “I suppose my right place is really inside the palings, and not outside. One is often strangely placed in this world; but now I have at least managed to get one of my people within the pale, and indeed into a buttonhole!”

The Thistle told this event to every blossom that unfolded itself, and not many days had gone by before the Thistle heard, not from men, not from the twittering of the birds, but from the air itself, which stores up the sounds, and carries them far around—out of the most retired walks of the garden, and out of the rooms of the house, in which doors and windows stood open, that the young gentleman who had received the thistle-flower from the hand of the fair Scottish maiden had also now received the heart and hand of the lady in question. They were a handsome pair—it was a good match.

“That match I made up!” said the Thistle; and he thought of the flower he had given for the buttonhole. Every flower that opened heard of this occurrence.

“I shall certainly be transplanted into the garden,” thought the Thistle, and perhaps put into a pot, which crowds one in. “That is said to be the greatest of all honors.”

And the Thistle pictured this to himself in such a lively manner, that at last he said, with full conviction, “I am to be transplanted into a pot.”

Then he promised every little thistle flower which unfolded itself that it also should be put into a pot, and perhaps into a buttonhole, the highest honor that could be attained. But not one of them was put into a pot, much less into a buttonhole. They drank in the sunlight and the air; lived on the sunlight by day, and on the dew by night; bloomed—were visited by bees and hornets, who looked after the honey, the dowry of the flower, and they took the honey, and left the flower where it was.

“The thievish rabble!” said the Thistle. “If I could only stab every one of them! But I cannot.”

The flowers hung their heads and faded; but after a time new ones came.

“You come in good time,” said the Thistle. “I am expecting every moment to get across the fence.”

A few innocent daisies, and a long thin dandelion, stood and listened in deep admiration, and believed everything they heard.

The old Ass of the milk-cart stood at the edge of the field-road, and glanced across at the blooming thistle bush; but his halter was too short, and he could not reach it.

And the Thistle thought so long of the thistle of Scotland, to whose family he said he belonged, that he fancied at last that he had come from Scotland, and that his parents had been put into the national escutcheon. That was a great thought; but, you see, a great thistle has a right to a great thought.

“One is often of so grand a family, that one may not know it,” said the Nettle, who grew close by. He had a kind of idea that he might be made into cambric if he were rightly treated.

And the summer went by, and the autumn went by. The leaves fell from the trees, and the few flowers left had deeper colors and less scent. The gardener’s boy sang in the garden, across the palings:

“Up the hill, down the dale we wend,

That is life,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young fir trees in the forest began to long for Christmas, but it was a long time to Christmas yet.

“Here I am standing yet!” said the Thistle. “It is as if nobody thought of me, and yet I managed the match. They were betrothed, and they have had their wedding; it is now a week ago. I won’t take a single step-because I can’t.”

A few more weeks went by. The Thistle stood there with his last single flower large and full. This flower had shot up from near the roots; the wind blew cold over it, and the colors vanished, and the flower grew in size, and looked like a silvered sunflower.

One day the young pair, now man and wife, came into the garden. They went along by the paling, and the young wife looked across it.

“There’s the great thistle still growing,” she said. “It has no flowers now.”

“Oh, yes, the ghost of the last one is there still,” said he. And he pointed to the silvery remains of the flower, which looked like a flower themselves.

“It is pretty, certainly,” she said. “Such an one must be carved on the frame of our picture.”

And the young man had to climb across the palings again, and to break off the calyx of the thistle. It pricked his fingers, but then he had called it a ghost. And this thistle-calyx came into the garden, and into the house, and into the drawing-room. There stood a picture—“Young Couple.” A thistle-flower was painted in the buttonhole of the bridegroom. They spoke about this, and also about the thistle-flower they brought, the last thistle-flower, now gleaming like silver, whose picture was carved on the frame.

And the breeze carried what was spoken away, far away.

“What one can experience!” said the Thistle Bush. “My first born was put into a buttonhole, and my youngest has been put in a frame. Where shall I go?”

And the Ass stood by the road-side, and looked across at the Thistle.

“Come to me, my nibble darling!” said he. “I can’t get across to you.”

But the Thistle did not answer. He became more and more thoughtful—kept on thinking and thinking till near Christmas, and then a flower of thought came forth.

“If the children are only good, the parents do not mind standing outside the garden pale.”

“That’s an honorable thought,” said the Sunbeam. “You shall also have a good place.”

“In a pot or in a frame?” asked the Thistle.

经典历史故事初三 篇6

瓦岗寨守将马三保闻报,令众军士紧闭城门。

众好汉赶到,头领徐懋功派程咬金前去讨战。咬金纵马一溜烟来到阵前,大叫道:“喂,哪个不怕死的快出来跟爷爷打一仗!”

马三保闻报,先遣马金宗出战。马金宗手持大刀出城,一见程咬金的模样,大叫一声道:“哎哟,你是哪里来的丑八怪?”程咬金一听此言,气得哇呀暴叫,二话不说,抡斧照马金宗头顶砍下来。马金宗慌忙举刀来挡,没想到刀被砍成两段,马金宗一愣神,被咬金趁势砍下人头。

马三保在城楼上看到马金宗被程咬金砍死,气得又派一个族弟马有周出阵应战,没想到这人更加不济,刚到阵前,便被程咬金一斧拦腰斩为两截,摔落马下死了。

马三保见又折了一个兄弟,勃然大怒,亲自披挂出城。程咬金见马三保上阵,抡斧劈面就砍,马三保忙举刀来迎,只见金光四溅,火星乱飞。程咬金又连砍三斧,直震得马三保双臂发麻,慌忙拨马逃走。徐懋功令众将一举攻下了瓦岗寨。

当晚,众将在帅府内摆酒庆贺。正在饮酒热闹之间,忽听演武厅后面发出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众将循声跑去一看,只见地面裂开一个约一丈宽的大洞,里面黑咕隆咚的,什么都看不清。

徐懋功一见便道:“此洞裂开,定有玄机,不知哪位兄弟愿意下去一探究竟?”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徐懋功又道:“既无人愿下去,只好抓阄决定。我现在写下纸阄,只有一个写着‘去’,哪位拈着‘去’,就该他下去。”众好汉都道:“有理。”

徐懋功便写下纸阄,众人轮流拈起。真乃天意,唯独程咬金抓到了“去”字。

徐懋功立即令人取来一个大筐,在筐上绑了一只金铃,又系上几十丈粗绳,命程咬金坐进筐里,几个将士提着绳索,将他送下洞去。程咬金下洞六七十丈深才到达洞底,摇了摇金铃,上面便住了手。

程咬金爬出大筐,提斧在手,但见眼前黑糊糊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只得摸黑向前走。

转过两道弯,忽见前方出现两点亮光,程咬金心内惊慌道:哎呀,莫非是妖精的两只大眼睛?遂提斧在手,壮着胆子走上前,猛地抡斧照亮光劈去,只听“咔嚓”一声响,劈开了两扇石门。

程咬金走进门,看到眼前现出三间大殿,便径直走进中间的大殿,见桌上摆着一顶金幞头、一件杏黄龙袍、一条碧玉带、一双无忧履、一块玄圭、一张写有字的纸条。

程咬金不识字,他穿上杏黄袍,戴上金幞头,系上碧玉带,套上无忧履,拿上玄圭和纸条,这才走出大殿。

他走到石门前,刚好迈出双腿,只听“轰”的一声响,石门又紧紧闭上了,将程咬金吓了一跳,忙走到大筐里,用力摇了摇金铃,上面闻知,又七手八脚将他拉了上去。

众好汉一见程咬金上来,一身奇特的打扮,尽皆惊讶不已。

程咬金拿出玄圭和纸条,徐懋功接过去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程咬金举义集兵,为三年混世魔王,搅乱大隋天下。”众将一听皆大惊,便知这乃是上天之意,纷纷上前要拜程咬金为王。

程咬金百般不从,徐懋功无奈,只得指着一面杏黄大旗道:“我们每人轮番冲着这面大旗来拜,哪位拜得这面大旗飘动,谁便为王。”众人皆赞同。徐懋功、秦琼等都已拜过,轮到程咬金。他正躬身下拜时,不料猛然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竟将杏黄大旗给吹得飘动起来。众将一见,便都俯身冲程咬金下拜,程咬金无奈只得应允,却说道:“我可不愿做皇帝呀,等有了愿做的人,我就让位。”

中小民企遭遇历史最大困境 篇7

外需尚未恢复 资金岌岌可危

近期,制造业重镇东莞接连出现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恶性倒闭事件,引起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广泛关注。2008年,外需虽然缩减,信贷却有放松,中小企业没有感觉资金面紧张。当前,企业面临的处境是:外需尚未真正恢复,银根紧缩接连发生,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岌岌可危。

全国90%以上的受访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小微型企业的融资状态更为窘迫。中小企业能从银行拿到2-3分利(月息)的贷款,已经相当不错,浙江地下金融的月息利率,已经高达5分以上。现实情况是,贷款也难,不贷也难。

对中小企业面临的整体困境进行梳理后发现:除了融资问题,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人民币升值、用地成本导致企业经营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的产品价格却难以同步、同幅提升,企业利润遭到严重挤压,不少小微企业出现大幅下滑,相当部分企业处于亏损边缘。

有的企业表示,囤积、倒卖原材料,所获得的投机收益,也远远高于将材料生产加工后,销售成品获得的收益。往后,中小企业处境,将会更加艰难。温州企业的崩盘、东莞恶性倒闭事件,印证了这一判断。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的经济省份,曾经出现过一轮企业倒闭潮,广东省超过1.5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东莞素艺玩具有限公司、定佳针织服装公司倒闭的直接原因,都是资金链的断裂。

2009年以来,订单持续缩减、内部股权纷争,素艺在韩国的投资方,已经没有再向江苏和东莞的两家工厂打款。定佳订单数量接连下降,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余下供应商的货款、债务,无法偿还。

企业员工数量 2000降到500

素艺在东莞历时18年,生产的玩具,主要出口欧、美、日三大市场。金融危机之前,这家工厂的员工规模超过2000人;2009年以来,素艺仅有员工500余人,订单每况愈下,信誉一直良好的工厂,开始拖欠供货商货款,经营的惨淡可见一斑。

素艺的投资方是韩国人李载成,公司在香港注册,在广东东莞设有两家工厂,另一家工厂名为东莞素艺儿童用品公司;在苏州设有一家工厂,法人代表为韩国人金在千,由韩国人李载成、文种官、金在千、洪舜德共同投资。

素艺的资金链紧张,早有先兆。2009年7月开始,素艺一改过去50天结算的惯例,声称资金链出现问题,开始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在各方勉强维持了一年半的合作,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翌年年初,各大供货商,暂停对素艺供货。

7月14日,东莞素艺的六位高管“落跑”之前,同一资方的苏州素艺玩具公司的三个韩国人,也在一夕之间消失,拖欠货款和工人薪酬1000多万人民币。7月15日,东莞当地法院查封、扣押、冻结了价值110万人民币的资产。素艺尚有1300万元人民币货款未清偿,100多万元房租、150万元工人薪水,尚未支付,严重资不抵债。

玩具业在商业银行被列入高风险区域。出现经营问题的企业,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仅从玩具行业来看,类似事件还会在珠三角密集上演。导致企业步履维艰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是融资难题。

玩具这类行业,过去可以通过订单,质押获得订单金额六成贷款,用于先期支付工人的薪酬、电费、供应商货款,待出口完成后、再偿还利息。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一些出口商很难通过这种渠道,获得贷款的支持,不得不投向民间借贷市场。

一票货出现问题,买方违约,遭遇质量退货,企业的资金链就会面临断裂。中国玩具的主要消费市场——欧盟,于今年7月20日执行一项史上最为严苛的玩具安全指令,特定重金属的限制,从8种增加到19种,首次禁用、限用66种致敏性芳香剂。

中小企业倒闭,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部分外资企业,实际是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迁出,进行策略性的转移关闭;第二类,撑过2008年金融危机,却撑不过当下,不得不两手空空的破产倒闭。耐克集团曾经表示,越南成为耐克鞋类第一大来源地,中国制造退居第二。

融资成本攀升 借道民间融资

现在,民间年利率12%都借不到钱。银行信贷资金紧张,一般都要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0%,还需要排队,看企业资质和项目好坏。事实上,进入2011年来,央行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上升至历史高点:21.5%。加上日均存贷比监管新规等各种考核压力,银行也正遭遇一场流动性危机。众多商业银行为此拉开了“揽储”大战,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上,一些银行出现了“变通”。

今年,通过银行做委托贷款的很多,当地有钱的老板,将资金通过银行做委托放贷,银行充当中间人角色,收取手续费,又没有什么风险。想要贷到款,需执行很多附加条件,贷款利率在基准上上浮30%,购买理财产品,办理信用卡,接受银行增加的手续费等。

在银行信贷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下,很多中小企业只能借道民间借贷,融资成本虽高,中小企业只能饮鸩止渴。通过民间借贷、担保公司来做,一般借款半个月至一个月,月息达3.5分(月息1分相当于年利率12%),超过一个半月就无法承受。

佛山、中山、东莞的企业,都找民间借贷,一般月息3分,5分的也有。中山的民间借贷年息,一般在30-40%。东莞民间借贷利率月息,已从前几个月的2-4分,上涨到3-6分。这种利率,只能是急用,在等待银行贷款发放的过渡期用。

担保公司的担保费,从原来2.5%上涨到了3%,涨幅20%。从担保业务来看,市场需求量暴涨,实际发生业务量,未有大幅上涨,担保公司的利润,肯定是上涨的。温州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比例为56:28:16,银行贷款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民间借贷提高了6个百分点。东莞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民间借贷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成本挤压空间 五因造就困局

生存压力骤增,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共同心声。在佛山做服装辅料生意的王老板,今年倍感艰难。他所在的公司,拥有不乏森马这样的大客户,在同行业中算是“很滋润”,很多同行生意不尽如人意。他的滋润,就是“每个月成本和利润能持平,就不错了”。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压力不是“融资难”,而是“原材料涨”。“原材料是棉纱,80%的成本支出都在棉纱上。去年棉纱价格为1.8-1.9万元/吨,去年六七月份棉价上涨,棉纱价格也一路上涨,到十一二月份达到顶峰,约4.7万-4.8万元/吨。做出来的衣领,从1.5元/条到2.5元/条,价格只涨了1元,大大挤压了利润。

一般情况下,原材料上涨,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服装价格上涨不少,消费者接受能力不稳定,造成公司的总体客户,订单减少10-20%。企业都生存在上下游产业链上,你的资金不紧张,不保证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合作者资金不紧张,有时产生传导效应。厂家先拿预付款,下家储备一定货,往往又赊欠资金。资金周转在库存,库存需要很谨慎。有些企业倒闭了,再这样下去,死掉会更多。

五大原因是中小企业眼中的“五把刀”:(一)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扬,利率明显下降; (二)融资更加困难,财务成本明显加重;(三)税收政策改变、人民币升值,使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四)《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工成本明显提升;(五)政策的一刀切、文件精神不落实,造成相关中小企业运行困难。

扶持中小企业 资金投向变化

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以轻工、纺织、电子信息行业中小企业为重点,用于新产品、新技术,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等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中小企业划分,新增了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未明行业提出了标准。

过去在中小企业贷款时,银行系统提出,500万元以下的贷款,都给了中小企业。实际上90%中小企业没有拿到贷款。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很难拿到贷款。政策扶持更倾向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政策。

原标准中的中小企业面过宽,致使企业群体中最弱势、最需要政府扶持的企业难以享受到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新标准细分了企业规模类型,将企业分为大、中、小、微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将成为今后政策扶持的重点。国家将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着重从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研究出台普惠性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

据了解,中小企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上交税收超过全国税收总量的50%,进出口额达到全国总量的60%,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解决了全国75%以上的就业问题,新确定中小企业,特别是划分出微型企业,说明政府发展小企业的用意是好的。

上一篇:小学艺体特色汇报材料下一篇:文明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