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2024-10-24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篇1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内含丰富,在地理学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从而丰富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并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列举身边的实例或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城市空间布局图或相关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能利用信息技术将整理的信息表达、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通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精神; 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课时安排】 本小节教材内容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校属于全国内地西藏班校,高中全部为藏族学生,生源来自西藏自治区和全国不同地区的西藏班校。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内地西藏班特殊的教育教学体制所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储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由于背景材料的缺乏,往往容易出现只读书本、人云亦云的现象。基于这个特殊情况考虑,网络媒体以其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可交互性,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世界的意愿,又对于藏族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理解本节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西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较汉族学生还有很大差距,加之语言障碍,打字速度也不快。因此在信息技术操作上,设计流程要相对简单、易操作,减少文字输入的量。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策略: 开放、自主、互动

开放——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 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 互动——在教学中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结合自身知识分析,自主生成问题与答案。通过网络发表各自的见解。

除自主学习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资源:教材、不同城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提供的照片等 工具: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网站 学习环境和支持:学校网络机房

网站设计为可交互性,除提供大量信息资料外,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1 能够实现提交的学习成果实时存储,实时呈现。

由于藏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站设计的操作环节相对简单,学生具有日常浏览网站的技能即可操作。既免除复杂的计算机培训,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导入,展示一张拉萨的城市景观图片,再展示一张天津的城市景观图片,(均可以由学生提供,更增熟悉感)。

思考1:观察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不同,从而从感性上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有影响。] 思考2:以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地域文化”的概念,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而引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必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应该要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小结(板书):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

转承:

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了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活动:

让学生进入教学网站,打开“城市案例”页面,在给出的所有城市中,任意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城市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按照“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这个思路去分析。

学生阅读自己所选取的城市的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 2 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由结合,4~5人一组,逐步回答下列问题,通过网络提交答案。

1. 选取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某个城市地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抓住其要点,利于后边的分析和合作探究。] 2. 分析形成该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要素

(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侧重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人文地理环境侧重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宗教等要素)

[设计意图:地理条件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探讨此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 3.你认为在该城市中,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哪个方面? 提供选项: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习俗、居民心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在某一个方面会得到突出的体现。] 4.对以上你所选的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因藏族学生汉语表达水平有限,此处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摘录。)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5.你是否愿意移居到这个城市? 选项:是、否

(通过网络统计出最后结果,愿意移居的和不愿意移居的大致比例。)[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移民必然会带来这个城市地域文化的改变,但在一定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对于该城市,向你的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此题完全体现了开放性,是学生通过学习,自主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课堂现 3 场的应变和把握。] 通过以上自主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域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合作分析:

通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分析,选择两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城市进行对比,重点比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之前已经有学生单独自主的城市分析,此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合作,将多个学生的自主分析结果,整合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结果,更突出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城市的影响十分明显。

回归理论:

理论知识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案例分析暂告一段落,下面回归理论。结合刚才分析的案例,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文中,将重要的理论勾画下来并快速阅读记忆。

巩固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打开网站中“课堂练习”的页面,巩固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通过网络即时进行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弹性延伸阅读:教材P44《徽州文化》案例研究。

该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具有一定跨学科性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视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进度,设计为弹性教学,如学生对本节课接受的较好,并且进度允许,则对该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如未能达到较好的预期,则对该案例进行简单处理,留待课后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城市的案例,了解了造成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多且复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后无论我们到了哪一个城市,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那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课后作业:

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比较其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异同。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通过网络交互性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进行实时课堂评价及自我评价。即通过网络数据库将学生提交的答案储存起来,并及时呈现出来。

对于“课堂练习”,在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的同时,通过预设的参考答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和统计,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心知肚明”。

因为本课信息容量大,课程当中只能对一两个城市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利用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学生在课后仍能随时访问,可以继续学习巩固和进行课后反馈。

【设计总结】

通过学生网络资源浏览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获取、研究、整理、应用,学生能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人文观和环境观教育; 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角色转变,透过事实的互动和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是“整合”而非“替代”,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有限,组内直接交流比较多,但组间直接交流相对少一些,只能通过学生课后回顾继续交流,在今后的课程整合的时间和探索中,应注意丰富学生合作的形式,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篇2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入手, 研究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内容, 分析影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基于国内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实践的相关内容, 寻求有价值的城市设计原理和方法。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记忆的载体, 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或城市空间秩序、原始物理形式的审美模式调整或改变相关文化, 从而显示城市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在城市物质形态演变的过程中, 要确保城市整体结构朝着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

2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城市文化则是人类先进文化的化身。因此, 对城市景观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人类以成员的身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他们完全属于社会。而城市作为人类聚集的地方, 不仅要满足人的自然属性, 还要通过社会生活等显示人的社会属性。这一问题背后的物理现象对城市建设有深远、复杂的影响, 它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政治结构,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文化、科学和技术结构中发现,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规则能够反映物质结构建设。具体来说, 各种内部因素的变化都可以反映在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问题上, 而各种形式的城市美学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3 个方面表现出来。

3 营造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途径

景观与建筑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都源于自然。但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逐步分化, 慢慢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只有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 实现双赢, 才能保证社会环境。如果将景观作为视觉艺术, 那么, 建筑就是一种景观元素。建筑是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反映城市形式和文化, 而景观建筑形式则是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物质, 它由多个控制基准组合、叠加而成。

4 建筑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中, 建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 保护功能。建筑要保护景观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水土资源以及正在建设的环境。尽管楼兰古城的神秘消失有许多原因, 但是, 它与环境恶化是分不开的。 (2) 安全功能。这主要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调整景观生态系统, 保护建筑, 延长其使用寿命, 避免其被过度腐蚀和损坏。但是, 不适当的景观设计也会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比如, 对于街道绿化树木, 虽然榕树容易生存、成本比较低, 但是, 它的根有较强的繁殖能力, 经常会堵塞下水道。 (3) 体现艺术和人文功能。景观设计元素必须与当地的城市和建筑文化相适应, 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分析文化元素, 创新设计, 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例如, 深圳万科等房地产就在第五园林的设计中融入了剪纸和徽派建筑元素。

城市规划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经济、政治、环境和土地等相关内容, 但是, 其中还主要包括景观保护和恢复管理。景观设计要指导城市规划, 但它不会依赖和被约束在城市规划中。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用余教授提出的“计划”方式解决。余教授提出的“计划”并不是反对这个计划, 而是提出了对“规划”的思考——它首先反映的是城市形态, 让人们正确反思规划方法, 进而建立一个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指导城市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 规划是一种反向规划的过程, 从建设用地规划到建设, 首先要考虑的是水等生物因素, 历史、文化和休闲等生活因素, 然后考虑的是建筑、道路、广场, 等等。只有将真正需要永久保留的东西保存下来, 把事物变量作为一种逆规划过程, 那么, 这个城市才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 可以在这种方式下有“计划”地构建景观安全格局、防洪安全模式、生态安全模式、安全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休闲生活安全模式等。这些安全模式的建立就像国际象棋一样, 必须要找到关键领域, 明白保护和转换的重要性。生态规划和建设是最常见的, 也是余教授提出的“杂草”文化之美。虽然稀有物种有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 其养殖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所以说, 自然生态草是最漂亮的, 它是激活地球生命的主体。只有地球有活力, 地球上的物种才会一直存在。因此, 景观设计规划不仅要选择服从, 还要突破创新。

要想通过设计行动改变城市的形象风格, 建立独特的城市形象, 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就需要决策者、设计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作为设计的操纵者, 物理环境是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环境会阻碍或促进图像的形成。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因此, 设计师应该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也就是说,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互作用下, 可遵循基本的生理特征完成相关的景观设计。另外, 在此过程中,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组织有意义的事情。城市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意境的表达和文化的塑造, 对丰富城市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城市魅力的展现。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它能塑造城市的“性格”, 提升城市的“气质”。城市文化景观不仅包括花园、绿色广场、街道、景观和建筑草图实体, 还包含景观实体中传达出的文化价值, 即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综合素养等一系列软实力。软实力是城市文化的展现点, 对加强现代城市的精神内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善城市内部建设和外部形象能够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 彰显城市个性。

摘要:城市是在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在自然环境中建立起来的, 同时, 它也是文化积累的产物。地区、城市, 甚至国家的优秀结晶、历史文化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保护历史, 保存城市的印记, 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阿诺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M].陈盼,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米歇尔·柯南.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M].赵红梅, 李悦盈,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 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园是位于城市范围内,经专门规划建设的绿地。它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部分起到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作用。但是,在公园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化趋同现象及拿来主义的做法使公园景观缺乏地域文化内涵,地域特质被埋没,各地公园形式雷同,缺乏特色。因此,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亟须对地域文化借鉴并提炼。

2 地域文化的提炼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规划人的体验。城市公园景观中地域文化的体现是立足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通过把地域文化渗透入景观各要素的设计进而使人们产生相应的景观感受并开展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规划是为了人的体验,有效组织公园的游赏内容,注重场地设施与人的互动,让人们更好体验地域文化,通过体验触动人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获得心理共鸣。

第二,注重景观整体性,场地与周边环境融合。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设计中要以保持景观整体性为前提,对场地所处城市、区域文化背景深入研究,使场地内景观要素的设计以及场地周边环境整体协调,体现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第三,尊重场地文化,体现场地特质。场地特质反映了地域文化,现状调研时应对场地内有文化内涵的部分植被、水体、建筑等自然或人工因素予以保留或保护,使公园景观之美不止停留在表象,而更具有文化意蕴。

第四,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形式应该与时俱进,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趣,通过新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地域文化这一永恒主题,创造出符合当代人使用需求并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3 地域文化的提炼方法

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对场地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及和民俗文化三方面概括提纯,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加工并结合当代景观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创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公园景观形象。

3.1 历史文化提炼

公园历史文脉的提炼首先可通过深入剖析公园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有文化价值的现状景观而获得,如建筑古迹及古树名木的保留保护。在设计手法、空间构筑、材料选择等方面要尽量体现场地特质,反映场地历史信息,通过新旧景观的并置来凸显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已不复存在的场地,可通过新建来满足再现环境文脉的需要,但新建部分要与场地特质相协调。新建建筑及构筑物在保持原有外部特征基础上,可改变其内部结构以适应当代功能需求。其次,历史文脉的提炼还可把历史文化渗透入公园景观序列安排及游线组织之中。例如,收集场地历史信息,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组织景观序列,通过人们的游赏过程完成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历史文脉的提炼可通过提炼文化符号的方式体现,这需要对公园文化背景进行挖掘,提炼出能够体现公园特色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再经过艺术变形,改变尺度、置换材料等手法来体现公园文化内涵。

3.2 乡土景观提炼

乡土景观的提炼可从当地自然风光、乡村田野、村落、道路等方面入手,它的提炼有利于保持公园景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如乡土植物、乡土材料、施工工艺在公园景观植物配置、道路铺设、构筑物建造和小品设计中的运用。

3.3 民俗文化提炼

民俗文化提炼要以反映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为主线,在设计中主要调研当地的重要娱乐休闲活动及非物质文化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需要对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一地区人们乐于开展的娱乐活动的内容及规模,以此作为景观设施设计的依据。对于园内曾开展过的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可通过场地景观改造为活动再现创造条件,如把公园活动场地设计与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相结合来体现公园活力与趣味。非物质文化方面主要提炼民间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例如,把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运用于公园景观建筑及构筑物设计中。

4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表达

地域文化经过对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和民俗文化内容的提炼之后转变为设计语汇,然后再运用于公园景观设计的各部分,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分析地域建筑尺度划分方式确定新建建筑的尺度,从而把地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关联运用于公园建筑外立面,寻求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及相似,使传统文化的神韵融入公园建筑设计中。还可通过简化地域建筑形式,综合运用当代建筑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例如,佛山调蓄湖公园内广府食街的设计,运用岭南园林建筑特点,以建筑“三间两廊”、“镬耳风火墙”的形式营造广府特色食街。

公园景观设施及小品设计可通过地域性文化符号提纯、

简化、变形而得到。例如,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雕塑,大多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人文故事和风俗民情。

公园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以公园主题、功能和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等因素为选择依据,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并选择一些能够突出场所精神具有一定文化寓意的植物来体现公园意境,园中植物常与石景、水景、构筑物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如种植有文化寓意的植物来凸显公园文化休闲区或安静休憩区恬淡雅致的格调。

公园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建筑物、生态状况、游赏方式的特点,通过借鉴模仿地区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中自然水域形态特征的方式对公园水体面积、大小及驳岸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水体景观。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用龟纹石堆叠地形来模拟自然瀑布,水景结合色彩丰富的植物,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意境。

公园景观铺装通过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来体现地域特点。例如,把传统铺装材料砖、石运用于城市公园道路铺装设计,运用石材铺砌传统图案象征文人高雅品格、以传统做法来铺砌砖体现传统工艺。传统铺装材料还可与现代铺装材料结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公园各类道路使用特点。例如,青砖与灰色粗凿面花岗岩石材结合,以色彩、肌理的反差强调景观视觉。

公园景观色彩设计可通过对场地周边历史地段景观色彩的种类、分布位置及所占比例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色彩构成的依据。这样场地内外色彩配置协调统一,色彩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得到延续。例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园区仿汉唐建筑就以赭石色作色彩的主色,形成了庄重、典雅、鲜明的建筑色彩。

5 结语

在城市公园景观中体现地域文化,可使人们在游赏中体验场地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对城市的记忆。本文提出地域文化提炼的三种方法:第一,从场地历史文脉中提炼。第二,从乡土景观中提炼。第三,从民俗文化中提炼,提炼之后的文化符号结合场地功能,通过艺术加工以及技术、材料的综合运用,体现在公园景观建筑、构筑物、景观设施及小品、植物、水体、铺装、色彩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篇4

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若能够将生活、历史、文化等象征性元素更多地融入景观形象及设计布局之中,就能赋予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使一个人能深刻地记住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途径

设计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景观,需多方撷取各类地域性文化元素,提取后再以现代设计原则及手法分解、抽取意象并重构,生成一个新的景观作品,具体获取途径如下。

1.撷取当地最辉煌的历史中的象征性元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地域性色彩。城市景观设计要从这些丰富、海量的地域文化元素中,搜寻设计的灵感和素材。如西安的大雁塔广场就是成功传承了地域审美性的示范,此广场所有景观小品及建筑都是仿唐设计的,如仿唐朝祥龙造型的路灯,有中国戏曲文化经典脸谱造型的灯柱等,让人对西安唐朝盛世文化印象深刻。

2.撷取当地传统建筑或工艺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每个地区传统的建筑及工艺品,也是其宝贵的城市景观设计元素宝库。我们的建筑流派按地域性就可分为徽派、闽派、粤派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古民居更是文化内涵丰富。城市景观设计时从这些传统建筑或传统工艺品中,借鉴其造型元素用于现代景观设施的设计,如公交车站牌、路灯、街道围栏等景观,这些标志性文化元素最能唤起人的情感共鸣。

3.撷取当地传统纹样、图案、色彩中的象征元素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篇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门打开了,各种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影响、渗透,以致产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两种现象:一是大量地吸收各种各样的外部文化。就现在中国建筑文化而言,西方古典式样、欧陆风、东洋风、后现代的建筑思潮吹遍了祖国大地。然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现了类似城隍庙、明代一条街等仿古的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这两种现象反映了文化在演变中的一种规律,即文化像一个海绵体,一方面需要吸收外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反弹,充分表现本民族的特点。目前,中国出现的多元文化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体内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始终会影响着本国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并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地创作素材。例如,很多优秀的留洋画家,在国外所作的画洋味十足。回国后,虽然用的还是原来的颜料、工具、纸张,但所画的画洋味就少了,这说明了环境对他的影响。因此我认同中国文化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归属。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篇6

两宋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多元发展态势

福建文化在两宋时期达到高潮,但尚未形成统摄整个区域的文化中心.诸多因素的作用,使之承接又改变了唐末五代的早期雏形,由若干个文化密集地共同构成地区性的文化中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致使宋代福建文化在总体共性突出的同时,也展现了各中心地带及其影响地区的鲜明个性.

作 者:林拓 作者单位:华东师大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上海,62刊 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PKU CSSCI英文刊名: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年,卷(期):16(3)分类号:G07关键词:两宋 福建 文化格局 多元化

浅析地域文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篇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与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因此,城市园林绿地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能够提升园林品位和自身价值。文化是在一定地域环境中成长的,地域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生态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以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及社会为现实背景,依托场地具体环境集中反映地域特征。所以如何处理好地域文化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2 地域文化与生态园林建设的关系

2.1 地域文化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特色美,而城市特色正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城市特色的内涵和其集中的表现,城市特色实际就是城市文化特色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环境面貌上的具体体现[1]。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能够拓宽生态园林设计的理念,促进生态、园林与城市特色建设的协调发展。由于地域文化是在人和自然长期磨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该地域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人对自然最真实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这种文化更能让居民理解和接受。如果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既能丰富生态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又能顺应“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另外,地域文化的运用能丰富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2.2 地域文化需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来彰显其文化内涵体现其个性

城市作为文化的最高表现,应立足地方环境,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到文化创造的高度,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注重在文化趋同现象下自觉继承与发展地方特色。城市建设还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产物,要本着“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稍加修饰,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必须深深扎根于所处环境的文化土壤,才能充分展示城市魅力。

生态园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种文化。城市园林是文化的体现,它应融入历史文脉、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动态发展的统一。园林无论是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还是作为一种艺术来理解,必须以其所处民族、历史、区域的文化为底蕴,以弘扬其时代的人文精神为主旨,才能获得自身的个性和活力。

2.3 地域文化影响园林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不同地域的人经历着不同的历史,形成了各自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他们的园林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统统作用于园林,于是园林也就带有了地域文化的色彩。

在我国,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园林风格,中国园林就依据地域特征形成不同的类型。如苏州园林、北京皇家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等。作为地域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园林,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更体现了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藏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2,3]。

3 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能

政府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导者、决策者,政府的力量在城市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决定和引导作用,这个作用的重要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实践中逐渐显示出来。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引导,有相应的经济、政策作基本保障,再组织一支作风扎实研究地域文化的队伍,为城市建设献计献策。如河南省新乡成立了“新乡牧野文化研究会”拉开了新乡地域文化研究的序幕[4]。

3.2 逐步培养和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树立生态园林城市市民形象

培养和提升市民的生态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使市民认识到生态园林建设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广大市民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系数,增强市民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了解,增加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舆论支持。加强宣传引导,使城市居民逐步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价值观,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公德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活动。

3.3 提高设计师专业水平

园林是一门艺术,所以必然也会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诸多地域性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地域文化是园林风格形式迥异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对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理解、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景观处理上要下一番功夫。在设计之前要求他们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历史等与园林有关的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本土的文化特色。任何地域景观都具独有的历史、地理、人文特征。生态园林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应当尽可能的保留这些特征,避免雷同。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设计要有个性。

3.4 绿化应体现城市个性

城市的园林植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平衡都有极大益处。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绿化中尽可能应用较多的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对当地灾害性气候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同时居民对土生土长的植物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另外,与悠久的中国人文历史相联系,尤其历代文人雅士和广大劳动人民所钟情的植物种群,因地制宜,能成景、成片和寿命长的园林植物应该多考虑,这样有利于展示地域特色,让文化延续与传播。保护和利用好古树名木资源,这些资源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要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有选择地引进外来树种,以丰富当地的园林景观。

3.5 处理好地域文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关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文化的趋同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园林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会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一方面趋同是件好事,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事业的发展,更利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趋同就会泯灭了地域文化的个性,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来说地方性才是最珍贵的。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趋同又是件坏事。然而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又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对本地区园林建设有益的外来文化。

4 结语

地域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体现,可用生态园林设计手法将场所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积淀表达出来,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只有扎根于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土壤,才能突出城市个性,彰显文化底蕴。特别在当今文化趋同现象非常严重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证明了地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生命力。为了不让中国园林特色消失,就应该立足本土,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设计语言。简单的说就是新的园林设计应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5]。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园林作品,才能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朱铁臻.城市现代化与文化化[J].城市问题,2002(6):12~15.

[2]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建筑,2001(2):39~41.

[3]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01(11):173~175.

[4]崔军红.新乡地域文化简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8~90.

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篇8

地域审美观念指导城市景观设计

优秀的环境景观以及居住景观不仅是将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和人之间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功能更是具有双重效应,所谓的双重效应既包括对人们精神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包含对热门的物质功能。尤其是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经精神水平得到巨大提高的条件下,注重景观的精神功能更加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景观在设计以及营造过程中并不是单单的对某块地皮进行绿色规划。景观要素的堆砌,更注重的是对景观设中景观整体风格的一种定位,景观的设计应当是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意境。在景观之中,建筑的族群以及公共地区的建设和建筑周围的绿化等方面是极具文化特征的,这种文化特征能是人们在居住、教育以及休闲等方面寻找自我认同的文化环境。例如在景观的设计以及营造过程中使用暗喻等表现手法来传达景观所蕴含的文化,通过这样设计,将视觉以及文化环境共同融入到景观之中,不但能给人一种归属感,更是与“以人为本”的呼应,从而满足人们对景观愉快、温馨的要求。

王澍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大师,其在设计之中强调抛弃现代建筑的经典规划,利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建筑出摒弃中轴线的科学设计理念,依据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呈现出于自然与臻于平衡的设计作品,其代表作品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王澍的设计之下,象山校区已经呈现出一个桃花源般独具魅力的田园式的新校区,他在校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了因建设而拆除的旧的砖瓦,利用简单与优美的线条呈现出具有特殊魅力的大学校园。

地域环境成就城市景观设计

我国古代传统园林艺术在设计上是将自然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所以在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的模仿从而表现自然美,我国古代传统园林景观艺术是将艺术以及手法的结合的成果。例如在我国古代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任何事物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发展到极端必然会走向反方向。而“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则代表这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思想,也是我国古代传统审美思想的基础,古代学者以及哲学家都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有共同认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就是对我国古代传统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表现。

城市景观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了城市广场、城市中的商业街,以及办公环境等地方,例如,各个城市的万达广场;沈阳的中街步行街;北京的高级办公区域CBD等地方,这些地方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展现的是整个城市最为高水平的设计内容与观念。其中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集中表现在居民区、小区、别墅区等地的景观,例如杭州的“江南山水”居民区,就是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地制宜进行建设,以江南的风景为契合点,进行的居住区的规划与策划,符合城市整体文化气氛的同时,兼具自身居住区的景观特色。

人文精神影响城市景观设计

要在我国的土地上设计出符合我国人民要求的景观,其本质还是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足够并且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了解当今社会中的文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如何设计景观、发展景观,并且通过在物质以及精神两方面,打造景观的精神鱼文化底蕴。同时也只有做到将自然因素以及当今文化和科技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明确景观的设计方式,掌握打造景观的方法以及技术,提升景观之中所蕴含的我国特色。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各自的文化都在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同贡献。在这一条件下,现代景观在理念以及设计过程中也不断发展。例如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景观表面下所蕴含的社会以及文化意义,也更加注重审美对当今景观的影响。

贝聿铭是华裔设计大师,其设计的作品,兼具中西方的共同美学,同事又具有现代光影的利用,以及对于现代科技的极致使用。如果说其在国外的设计其中具有着一些江南园林的影子,那么其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之中,显然是极具中国风的。其苏中博物馆的设计之中,可以看到外形的实际具有着江南园林的古朴,欧洲建筑的大胆,在景观之中,贝聿铭大量的运用苏州园林原本的植物,进行移植,最大的保存原本忠王府的植物。使得作品本身与临近的拙政园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陇右地域文化与唐代边塞诗 篇9

杨晓霭·胡大浚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也基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既是中华民族历经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由于它在盛唐空前绝后的成功,而被文学史家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边塞诗是以题材划分的诗歌类别,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的艺术成就,与其所依托的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即使许多诗人未曾亲涉边地,但只要他系心边塞,吟咏塞上风物人事,总要以特定边塞区域为立足点。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其中尤以西北为甚。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方:阳关、玉门、敦煌、酒泉、凉州、临洮、金城、秦州、祁连、河湟、皋兰、陇坂……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

唐分全国为十道。西北为陇右道,辖地极广。唐史所谓「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指的大抵都是陇右道之地;然其军政重心则在今甘肃省区域内。《新唐书·地理志》载:「陇右道……汉天水、武都、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为州十九,都护府二,县六十。」其中除北庭、安西二都护府在今新疆东境,陇右节度驻地的鄯州位今甘青毗邻的乐都外,余下的著名州郡都分布在今甘肃境内。今人因此多以陇右或河陇泛指今甘肃省。这里,地域上与京都所在的关中接壤,唇齿相依,实为辅卫首都的肘腋。陈寅恪曾指出:「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故从太宗立国至盛唐玄宗之世,均以「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陇右实为唐王朝维护版图统一、稳定政局的要害之地。陇右的安危,对唐王朝的盛衰兴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唐代有作为的帝王莫不关注陇右。史载天宝元年十镇(统率全国边兵)兵员486900人,军马8万匹。陇右、河西两镇兵员14.8万,军马3万,均约占全国总数的1/3;若加上北庭、安西两镇,则为数尤多。这些数字明白显示出陇右在唐代边防军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唐王朝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陇右,为文士远赴河陇提供了机会,也使更多的文人心驰神往于这方热土而竞相咏歌。据不完全统计,8世纪中叶河陇沦陷前,亲涉陇右有诗传世的知名者即达数十人,初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如骆宾王、陈子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以至杜甫、李益、戎昱等等均在其中;不知名者,仅从诗人赠答送别之作考察,更难以数计。大批文士的远赴陇右,不但使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数量大增,而且诗人们亲临其境的创作,较之仅凭热情和想象,借边塞题材寄寓某种理想、心态的「泛咏」之作(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作绝大多数如此),尤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这里面所隐藏着的真情」是依靠「人类的想象力永远也不能达到的」!这更应是唐代边塞诗之所以能一举跃上边塞文学艺术之颠的「秘密」所在。比如骆宾王,那「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报国壮歌,固然激动人心,而更加摄人心魂的还是他沿陇右、河西行军远赴西域的一系列记实之作:「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汉月明关陇,胡云聚塞垣。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温。戍古秋尘合,沙塞宿雾繁……乡梦随魂断,边声入听喧。」(《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将报国思乡之情融进西塞疆场写生式的图画里,读来更觉深挚真切,成为开盛唐边塞诗风气之先的作品。又如王维,以他过人的艺术才华,不仅在诸多乐府诗里歌唱过「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侠少年;「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弃置」老将;抒发自己「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的壮志;歌颂唐军威镇西塞无可比拟的声势:「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燕支行》)而一旦踏上陇右边塞,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直寻」之作,创造了诗歌艺术的辉煌。其他如王之焕「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玉门关听吹笛》),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从军行》七首其五)等等传诵千古的名篇,也都产生于西塞生活真实体验的基础上。正因如此,有较长西北军幕生活经历的岑参、高适,其作品达到边塞诗歌的最高水平也就是必然的了。

将唐代边塞诗作总体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陇右边塞的局势,大抵规定着四唐边塞诗的主旋律。初盛唐西北国土的开拓与边战的胜利,使边塞诗高扬着理想的光芒;安史之乱后,陇右失陷,使志士扼腕,万姓怨愤,收复失地成为全民的呼声,也当然成了中唐边塞诗的第一主题。不仅陇籍诗人们魂牵梦绕,「只将诗思入凉州」,众多从未亲临西塞者,也莫不把自己的目光投向这片神圣的国土,或神往于「人烟扑地桑拓稠」(元稹《西凉伎》)、「无数铃声遥过碛」(张籍《凉州词》)的昔日繁荣;或感伤于「河陇侵将七千里」(白居易《西凉伎》)、「万里人家皆已没」(王建《凉州词》)的惨痛现实;或怒斥「连城边将但高会,无人解道取凉州」(张籍《凉州词》)、「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杜牧《河湟》)的颓靡世风。使边塞诗的题材进一步开拓,思想内容也得以深化。大中时,河湟收复,河西归唐,举国欢腾,诗人们激情洋溢的颂歌,在晚唐衰微的诗风中不啻为鼓舞人心的强音。这些又清楚地显示了陇右地区及其文化在唐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陇右地域辽阔,但大部分为高原山地、沙漠戈壁、沼泽冰川,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干旱严寒,气候恶劣。关内人士初涉陇右,首先面对的是「陇山高共鸟行齐,瞰险盘空甚蹑梯」(许棠《过分水岭》)的千岭万壑;进入河西,历经的更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无边瀚海,几乎无一不经受着心灵与肉体的巨大震撼。见惯江南秀色的岑参为之情绪亢奋,诗作生面顿开;陶醉于旖旎山水的王维,为之诗情激荡,绘出雄浑壮景;一心追逐功名的高适,为其感发,往往「登陟以寄傲」(《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序);就连那「穷年忧黎元」的杜甫,一踏上陇土,西塞山川胜迹即成为他歌咏的主要题材。面对使侏儒也能变成巨人的「这样的天地」,诗人们放情高歌,骋足风流,从「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杜甫《秦州杂诗》四)的秦州,至「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的走廊西端,举凡「丝绸之路」今日甘肃境内这「黄金路段」的主要城镇军戍和通道,高山大河,茫茫戈壁,苍凉的古战场,以至镌刻着数千年中华古史的众多文化胜迹,都无一例外地融入边塞诗的画廊。仅以岑参而言,他从「平明发咸阳」而「暮到陇山头」,「经陇头分水」而「西过渭州见渭水」;宿临洮,达金城,至凉州;「过燕支山」、祁连城,「夜宿祁连戍」,「朝过酒泉郡」;经瓜州晋昌郡而达西塞门户敦煌城;不但西出阳关到达安西都护府,又曾出入玉门关,往返奔走于丝路北道至北庭都护之地,所历所感,均一一记在诗中。呜咽的陇头水,引发的是「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壮志;大漠风沙,激起的是「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的深情;边城军幕的壮景,更酿出「一生大笑能几回」、「醉争酒盏相喧呼」(《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玉门关盖将军歌》)的豪气!在西塞严峻的地理气候背景下,众多诗人敏锐地发掘着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形之歌咏,便在苍凉的底色中,透出极瑰奇的光彩与跃动的生命力。从「悬崖置屋牢」(杜甫《山寺》)的麦积山石窟,到「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佚名《莫高窟咏》)的敦煌千佛洞;由「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鸣」(佚名《白龙堆咏》)的鸣沙月泉奇景,到「万顷平田四畔沙」、「水沙依旧种桑麻」(佚名《敦煌》)的绿洲形胜,以至传说神异的鸟鼠山、崆峒山、回中、禹穴(今炳灵寺)、积石、三危、渥洼天马……这许许多多第一次出现在古典诗歌中的「陌生」画面,揭开了古代诗歌史上崭新的一页。这些诗与岑参等描写「西域」的诗作一道,成为唐代边塞诗以至唐诗中最富奇情异彩的一部分,在「胡风」浸染的唐代社会里,广受欢迎,传诵吟唱,直至后代而不衰。林庚先生以为,如果「没有生活中无往不在的朝气,所谓边塞风光也早就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唐诗综论》);反过来说,没有浩瀚大漠的感发,雄奇艰险山川的砥砺,时代所赋予的蓬勃朝气,同样不会表现得那样令人振奋。「边塞粗犷豪放的生活情调、壮丽新奇的异域风光更适宜于诗人的想象,并常常把他们的心灵提高到超越现实痛苦的纷纭扰攘之上」(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唐代边塞诗的成就,无疑得力于陇右「江山之助」。而其助力尤深者,还在于陇右多民族杂居所形成的人文精神。

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更成了华夏文明与西域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西方把古代敦煌视为「通向中国的大门」,古代中原人士则把越陇坂至陇右看作离乡去国步入边塞的开始,一旦出了玉门关便完全置身「异域」了。这完全不能从政治学的意义上作解释,却恰恰可以窥见这个地区在文化地理上作为中原汉文化与西域文化过渡地带的鲜明特色。美国学者谢弗曾对唐代陇右「首府」凉州作过这样的描绘:「凉州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熔炉,正如夏威夷对于二十世纪的美国一样,对于内地的唐人,凉州本身就是外来奇异事物的亲切象征。凉州音乐既融合了胡乐的因素,又保持了中原音乐的本色,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这样就使它听起来既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又不乏亲切熟识的中原风格。」(《唐代的外来文明》)作为一个「典型」,我们正好借用它来概括说明多民族混融的陇右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开放特质。而这些,又正好在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陇山东麓的泾、原诸州(今甘肃泾川、平凉一带)为关中通河陇的交通要道,王昌龄等至此,所见「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王昌龄《山行入泾州》)、「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朱庆余《自萧关望临洮》),便感慨于「居人只尚武」(喻凫《晚次临泾》)、「所嗟异风俗」(王昌龄《山行入泾州》)。杜甫安史乱中寓居秦州,目睹「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的民风民情,不禁为西塞的安危而深忧。秦、原以西,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文化形态也发生着从农耕为主向农牧兼重的过渡,社会结构中少数民族居民比重愈大,「胡风」「胡俗」亦越见浓郁。王维《凉州郊外游望》、《观凉州赛神》,对「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和「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热烈场面的描摹,让我们对此地农牧骑射民情有更直观的了解。元稹《西凉伎》里那「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歌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缭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的画面,尤能传达出胡汉文化融汇的斑斓氛围。「胡腾本是凉州儿」,西域乐舞的扎根凉州并进而风靡天下,与陇右边塞诗歌的成就、影响,恰恰是同一文化底蕴的产物。生性好奇的岑参,对此最敏于感受,作了最生动、多侧面的记述:

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

(《武威送刘单判官》)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巨罗。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玉门关盖将军歌》)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敦煌太守后庭歌》)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九章 篇10

第九章 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安徽山水旅游文化有个大致的认识,对安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增进学生对安徽自然风光与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学习要求:

1、了解安徽各旅游胜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概貌。

2、了解安徽著名山水、古迹、历史名城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3、掌握安徽山水旅游文化中的常识性知识。学习建议:

1、通读本章教材内容;

2、注意对安徽代表性名胜古迹的深入学习与了解,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3、可以结合实地游览,进一步增加认识。

一般了解:安徽的名山秀水:天柱山、琅琊山、采石矶、敬亭山、小孤山;巢湖、太平湖、万佛湖;太极洞、龙泉洞、茅仙洞与花山谜窟。

天柱山:天柱山位于安庆潜山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48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之称。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封天柱山为“南岳”。因为皇帝祭岳,故又称为万岁山。隋唐以后,南岳才是衡山。天柱山还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有着“江淮第一山”之称,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1、天柱山风光

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其中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

2、天柱山文化

天柱山风景奇秀,历史上如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多位文化名人都曾登临此山,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诗中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白居易也写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天柱山的宗教文化与佛教、道教都有关联。如道家把全中国的奇山归纳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就是第14洞天、57福地。东汉方士左慈就曾在此传教。佛教禅宗也与天柱山颇有渊源,三祖寺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

巢湖: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面积约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巢湖,宛如“一面宝镜”镶嵌在江淮大地。

1、巢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巢湖之美,在于她的湖光山色,在于她深厚的文化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湖中有姑山、姥山两大岛屿,被誉为“两颗宝石”。中庙傍湖凌空而建,号称“湖天第一胜景”。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有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伯山五大溶洞,各具特色。天然组合的美景,点缀着巢湖沿岸,共同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

2、巢湖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巢湖还是个盆地。一天夜里,一个老妇焦姥梦见龙王对她说:“如果哪天城东的石鱼目赤,城将陷为大湖。”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于是她和她的女儿玉姑急忙奔走呼号,让百姓避难。忽然一声巨响,洪水横流,巢州下陷为湖。焦姥母女来不及躲避,被湖水淹没。后来母女二人化作了湖中的两座山。后人为纪念她们,就将这两座山取名为姥山和姑山。

掌握: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寿县、亳州、歙县、绩溪的概貌。安徽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中安庆、寿县、亳州、歙县、绩溪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还有九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蒙城、涡阳、桐城、和县、贵池、黟县、凤阳、潜山、宣州。安庆: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辖7县3区。安徽省名中的“安”便取自安庆。

(一)安庆的历史文化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就由此而来。南宋时始名“安庆” 含“平安吉庆”之意,别名“宜城”。

从清乾隆到民国年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历史上 “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

(二)安庆的自然人文景观

安庆山川秀美,物产丰饶。这里有一柱擎天、雄奇灵秀的天柱山;有佛教圣地司空山;有“海门天柱”的小孤山;有“南国小长城”白崖寨;有“海上蓬莱”浮山,还有大龙山、鹞落坪、妙道山、薛家岗、花亭湖等数十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庆江边的迎江寺振风塔,塔影横江。城内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还有黄梅戏艺术中心、邓石如碑馆、黄梅阁、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等人文建筑,无不体现出安庆的文化气息。

(三)安庆的特产

安庆的特产很多,像岳西翠兰、胡玉美蚕豆酱、怀宁贡糕、桐城丰糕、江毛水饺等都在全国享有知名度,还有望江挑花、潜山舒席、宿松蜡染等传统工艺品也令人爱不释手。

重点掌握:安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山、屯溪老街、三河古镇。

一、黄山

1、黄山的自然风光 黄山自然景色秀丽绝伦,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后又加上冬雪并称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2、渊源流长的宗教文化

黄山与道教和佛教均有密切关系。道教中有关轩辕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来黄山炼丹、得道升天的故事,流传千年。黄山之名及众多峰名也与道教有关,如轩辕、浮丘、炼丹、仙人、望仙诸峰。道教在黄山建立较早的道观有浮丘观、九龙观等。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庙近百座。其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号称黄山“四大丛林”。

3、人文艺术

黄山伟大的自然美,使无数文学家和艺术家为之陶醉,留下了千万的艺术作品。散文中,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是体现黄山绝美风姿的佳作。在绘画方面有专门体现黄山奇美的黄山画派。寺庙亭台这些建筑艺术也为黄山增色,在黄山景区,寺院亭阁,碑碣石刻就有200多处,也是黄山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屯溪老街坐落在黄山市的中心地段,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三代徽派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整个老街古色古香,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街道狭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徽派木雕、金字招牌、朱阁重檐,古朴典雅,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的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古老的徽州文化在老街闪现着耀眼的光彩。三三河古镇

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合肥古镇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城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光。三河城原是巢湖中的高地,古名鹊渚、鹊尾、鹊岸等。唐宋以后,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河城于是就形成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明清时三河成为巢湖西岸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有“买不尽的三河”之说。三河城的古街也十分有特色。古街从古码头起,沿小南河向南绵亘约3公里。路面全是青石板铺成,古朴雅致,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石面光滑润泽。老街两旁连片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皖中少见的明清建筑群。白色的马头墙,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梁柱上的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门前石礅旁的青苔,无不透溢着浓郁的古风神韵。

历史上三河古镇不光是商家云集之地,还是著名的古战场。镇上现存的文物古迹除古街外,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城隍庙、古碑、三县桥等。

三河美食也十分出名,属徽派菜系,像“三河酥鸭”、“三河米饺”、“三河马蹄酥”、“三河茶干”、“三河米酒”等无不显示出水乡特有的风味。

思考与练习:

1、黄山为何会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2、简述九华山、齐云山的宗教文化。

3、你认为安徽最有魅力的河流或湖泊是哪一个,为什么?

4、你是怎样理解花山谜窟之“谜”的?

5、在安徽著名的古建筑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6、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各有怎样的人文特色?

7、屯溪老街和三河老街相比有什么同与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地域文化 土特产 市场 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G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74-02

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以显著的地域烙印与独特的文化特征,时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为各个地域全面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成为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与增强地域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1 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文化都有其地域性的特点。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突出表现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地域单元,具有其自身的所属领域和范围。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吸收,同时借鉴对方文化中有益的经验,摒弃落后文化,并且加以结合,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不完全受限于自身,更好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的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单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地域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很漫长的,不断受着传统的影响、制约和沉淀,却又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发展变化。无论你走向何方、身处何地,一见到古城小镇、舞龙耍狮、张灯结彩,就会想到中国文化,就有归属感。这是社会发展不断演变而成的、群众认同的文化上的稳定性。

以南充为例,南充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年,是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它位于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古老嘉陵江畔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南充既是“三国文化”的源头和发源地,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充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些当地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又相互交叉和渗透,形成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系统,并且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展地域文化的内容。

2 南充土特产市场的现状

2.1 当地土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不法商贩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产品质量,甚至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非法加工。例如:南充阆中的张飞牛肉作为南充的一张名片,但是有些不法商家将死牛肉、病牛肉作为原材料,利用熏黑再加上其他不符合食标的添加剂制作成成品牛肉销往市场。目前在南充市从事土特产生产、加工的大小企业有100多家,却只有少数土特产生产企业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获得了食品工业生产许可证,再加上进入市场的门槛要求不是很高,很多参差不齐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最后导致当地土特产品档次混乱,大打价格战,行业利润不断降低,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2 加工技术水平有限,缺少高附加值产品

南充当地的土特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主要品种有:阆中张飞牛肉、西充黄心苕、河舒豆腐、保宁压酒、营山黑山羊、仪陇大山香米、阆中川明参、仪陇胭脂萝卜、仪陇酱瓜、南充冬菜、保宁醋、川北凉粉、营山板鸭、南充松花蛋、南充脐橙等30余品类,一百多个品种。但由于加工技术水平不够,再加上缺少新技术支持,因此,土特产大多都是直接以“真面目”示人。

2.3 以产地名称作为品牌,缺乏特色

南充本地很大一部分土特产品,还没有形成响当当的品牌。这些产品,像阆中张飞牛肉、川北凉粉等等,虽然在当地知名度较高,但大都使用当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产品名称,非常缺乏自身的特色。这就无疑影响了南充土特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和表现。

2.4 市场运作力弱,销售渠道分散

南充本地生产加工土特产的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这此企业缺乏市场运作能力。南充目前的土特产市场销售主要是以分散销售,这种销售模式效率较低。如果生产分散,销售分散,渠道分散,这将不利于品牌的运作,不利于价格的管理,更不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

2.5 产品的包装单调,宣传力度不够

南充土特产的种类比较多,但土特产包装设计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如:没有包装新意,包装过于简单,沒又档次;视觉设计没有规律,地域文化表现性弱;过度包装等。如南充的脐橙包装设计,简单的绿色调、简单的脐橙、几片树叶杂乱堆砌,不看上面的文字说明,根木看不出来是哪里生产的水果。市面上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土特产包装几乎没有地域特色,让消费者感受不到当地的地域文化内涵。

3 利用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突显当地土特产所具有的地方特色

收集土特产的自身或当地的相关资料,从当地的地域文化中提取可以进行表现的元素,比如说民风习俗、古老传说、名胜古迹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土特产包装设计时,要深入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内涵。仔细斟酌选择出几个符合土特产品的文化元素。依据这些所获元素,确定设计思路,设计出既能体现土特产地域特色,又有地域风情的土特产包装。

nlc202309031828

3.2 设计与地域文化交融,突出土特产的地域特性

地域文化是一种浓缩的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将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土特产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可以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

3.3 将情感融入设计,突显地域情怀

对当地土特产进行设计时要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中去。不同地域的土特产包装设计都有其不同的情感。在设计土特产包装时,通过对标题、结构、色彩、肌理等的设计,将情感融入到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让消费者产生向往的情感。以民风习俗、历史名人、神话传说为切入点,以故事的形式融入土特产的包装设计中,不但会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强化地域文化的表现性。讓消费者一看到土特产时就会想起其中的传说,从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另外,不同的商品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如在阆中张飞牛肉包装的造型上,可以借鉴张飞的画像、脸谱等,它们会让消费者联想到三国时代的张飞如何大快朵颐的情形。这样既起到了传承地域文化符号的作用,也能引起消费者的怀古之情。

3.4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土特产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土特产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土特产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有些当地土特产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产品质量较低。因此,在土特产品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土特产品重焕光芒,向高档次发展。

总之,如果能充分的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并能够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更深层次的分析,再将其拓展开来应用到当地的土特产品市场上,将地域文化和土特产市场融为一体,就可以促使土特产市场不断扩大,乃至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敏,闰如山.景德镇陶瓷包装的地域性和品牌化探[J].包装世界,201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上一篇:优秀作文250字:四季的风下一篇:你就是个奇迹英语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