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形式设计(精选11篇)
结构形式设计 篇1
我国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有其鲜明的特色, 并闻名于世。继承和发展我国建筑, 使我国的建筑水平一直保持世界前列是当前的任务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在现代, 大跨度建筑成了鉴定一个国家建筑水平与建筑素养的标志之一。大跨度建筑的设计结构比较复杂, 主要有薄壳结构、膜结构、网壳节后, 网架结构、悬索结构等。而且这些结构可以进行融合演变, 最终形成令人惊叹的建筑美感。下面我们就每个结构的具体组成方式做介绍。
1 网架结构的设计特点
网架结构是一种使用比较普遍的建筑结构, 这种结构通过较高强度的建筑材料, 以及较为合理的网格结构形式, 便于进行工业化生产。
1.1 网架结构的主要组成形式
1.1.1 平面桁架系组成的网架结构。
主要有:两向正交正放网架、两向斜交斜放网架、两向正交斜放网架、三向网架等型式。
1.1.2 四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
主要有:正放四角锥网架、斜放四角锥网架、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棋盘形四角锥网架、星型四角锥网架、单向折线型网架等型式。
1.2 网架结构的主要特点
网架结构的使用比较普遍, 其结构因为设计的合理性具有诸多优点。网架结构的杆件和节点结构比较简单, 便于进行生产, 因此生产成本较低, 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还由于网状结构的传力方式简单直接, 在新型材料的支持下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在具体安装时网架结构因为其结构的简单性, 在布置时比较灵活, 因此适用于吊顶、安装管道和设备的操作。网架结构的建筑造型简洁、美观、流畅,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网壳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曲面形网格结构称为网壳结构, 有单层网壳和双层网壳之分。网壳的用材主要有钢网壳、木网壳、钢筋混凝土网壳等。
2.1 网壳结构的形式
主要有球面网壳、双曲面网壳、圆柱面网壳、双曲抛物面网壳等。
2.2 网壳结构主要特点
网壳结构具有十分符合受力原理的外形设计, 使其在厚度不高的情况下依然会有很强的承受能力, 所以不会发生由于承受能力不高导致的建筑变形现象, 具有很高的建筑稳定性。因此在网壳结构里往往使用质量较轻, 但强度较高的建筑材料。网壳结构用较少的建筑材料可以覆盖较大的建筑面积, 在建筑空间的的利用上比较充分, 同时较为充足的释放了对材料的使用潜力, 对材料的消耗量很低, 因此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而壳体结构的造型设计因为其结构特点往往比较具有未来的科技感, 整体显得舒展流畅。
3 膜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薄膜结构也被称作织物结构, 这是因为其结构材料的特性比较独特所致。薄膜结构的材料轻巧柔软, 质地优良, 对材料的要求量较低, 建造速度比较快, 某些情况下应用为应急建筑。在上世纪中期开始使用并逐渐发展起来。薄膜结构利用膜内的气压对建筑产生支撑性效果, 使得整个建筑具有较强张力, 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 和网壳结构一样可以覆盖较大的建筑空间, 可分篷帐薄膜建筑和充气薄膜建筑两类。
3.1 膜结构按其支承方式的不同, 一般包括:
在跨度较大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气承式结构, 也就是直接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中, 注入相应的空气, 一般情况下, 屋面所表现出的拱度都较低, 这是为了能够使得气压减少。而在大跨度的情况下, 白呢可以直接在建筑的对角位置上, 布置上相应的交叉钢索, 如此一来, 便能够起到良好的膜面加劲效果。但是对于气胀式的空间膜结构来说, 则是直接制造成周围完全密封形式的圆形双层结构, 在充气之后, 能够形成相应的飞碟状;或将膜材作成半圆形圆筒, 充气后如同半个轮胎, 以此为单元组合成各种屋盖。该膜结构主要用在跨度较小的临时性建筑上。
悬挂膜结构-一般采用独立的桅杆或拱作为支承结构将钢索与膜材悬挂起来, 然后利用钢索向膜面施加张力将其绷紧, 这样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刚度的屋盖。
骨架支撑膜结构-这是以钢骨架代替了空气膜结构中的空气作为膜的支撑结构, 骨架可按建筑要求选用拱、网壳之类的结构, 然后在骨架上敷设膜材并绷紧, 适用于平面为方形、圆形或矩形的建筑物。
3.2
膜结构主要特点自重轻、跨度大;建筑造型自由丰富;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安全性;透光性和自结性好;耐久性较差。
4 悬索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4.1 悬索结构形式
悬索结构按索的布置方向和层数分为:单向单层悬索结构;辐射式单层悬索结构;双向单层悬索结构;单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辐射式预应力悬索结构;双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预应力索网结构等。
4.2 悬索结构的特点
悬索结构的受力特点是仅通过索的轴向拉伸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 结构中不出现弯距和剪力效应, 可充分利用钢材的强度;悬索结构形式多样, 布置灵活, 并能适应多种建筑平面;由于钢索的自重很小, 屋盖结构较轻, 安装不需要大型起重设备, 但悬索结构的分析设计理论与常规结构相比, 比较复杂, 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5 薄壳结构的结构设计特点
建筑工程中的壳体结构多属薄壳结构 (学术上把满足t/R≤1/20的壳体定义为薄壳) 。
5.1 薄壳建筑的建造形式
薄壳结构按曲面形成可分为旋转壳与移动壳;按建造材料分为钢筋混凝土薄壳、砖薄壳、钢薄壳和复合材料薄壳等。
5.2 薄壳建筑的建造特点
薄壳结构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结构之一。壳体结构往往能以较小的厚度经受较大的负荷。而且由于壳体结构本身较为合理的形状, 用较少的材料就能实现建筑对于强度的要求, 因此最大限度的使用了材料的潜能,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而壳体结构最终的造型往往前卫而又流畅,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建筑结构之一, 也是前卫潮流的象征。
6 结论
综上所述, 大跨度建筑是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标志, 大跨度建筑的设计在复杂中包涵着简单合理的科学原则, 与其他建筑相比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大跨度建筑中充分蕴含了现代审美内涵, 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在建筑上对于美的追求。此了解大跨度建筑, 并让我国的大跨度建筑跻身世界前列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大跨度建筑的各种设计结构一一作了解释, 以供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蓝天.空间钢结构的应用与发展[J].建筑结构学报, 2012 (4) .
[2]沈世钊.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土木工程学报, 2013 (3) .
[3]王玲, 罗浩东.简述大跨度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及特点[J].河南建材, 2010 (3) .
结构形式设计 篇2
一篇优秀的作文,在谋篇布局方面,除了做到结构完整之外,还应当对传统的文章结构形式合理改造,以求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在写作实践中,以下几种结构方式,有助于文章结构的创新:
一、题记式结构
在正文前援引他人或自撰几句富有意蕴的话,或交代写作缘由,或揭示文章主题,这样的文字,我们称之为“题记”。“题记”整齐的句式,和谐的节奏,恰当的修辞,一下子就能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不看正文,也能大致揣摩到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也能触摸到文章情感的脉搏。
当然,如能在结尾写上“后记”,与题记遥相呼应,或巧妙点题,或立章显志,就更好了。文章结尾再一次强调题记的内容,点明中心,使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小标题式结构
在一篇文章中,精心设计两三个小标题,有两种妙处:一是既可以减少过渡性的文字,又可使文章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二是能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要领。小标题的运用既显示出清晰的思路,醒目显眼,又使文章结构富有美感,令人过目难忘。
三、镜头式结构
有些作文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同学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等形式来展示作文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章往往因形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而平中见奇,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式结构,往往能减少过渡及铺垫文字,有利于集中笔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从而使文章主题更集中,节奏更明快。
四、问答式结构
以“提问”和“回答”来组成文章,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提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这样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使得文章结构井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五、回环反复式结构
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结构方式,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把各部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
当然,除了上述形式,文章结构的创新形式还有很多,主要靠在写作实践中摸索。只是不要忘记了一条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在文章结构完整、清晰的基础上去创新。
楼层: 1
[思路分析]
下面的解答供参考
[解题过程]
考场作文要想出奇制胜,新人耳目,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材料组织形式,以新奇灵动的形式吸引阅卷
者。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精心包装的中考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它给我们的作文提供了许多清新自然的结构形式:
1、故事新编续写式。如:06年河南卷,一位考生以《上帝的测验》为题,采用神话故事的文体形式行文,充分发挥神话故事的文体优势,超越时空的限制,展开丰富的联想,拍打着想象的翅膀在天庭和人世间自由飞翔,巧妙借助人与神的答卷和阅卷点评,表达小作者自己的思想。还有04年山西卷以“承诺”为话题,一位考生以《八戒、悟空经商记》为题,在《西游记》故事基础上大胆演绎,新颖别致。还有江西考生以《差不多先生后传》为题,在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基础上编述故事进行
续写,耐人寻味。
2、各种报告式。04年广东卷以“声音”为话题,一考生就以《关于笑声的实验报告》为题,全文按实验时间、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后的药品处理的结构安排或用体裁表现出作者较好的构思才华。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全文巧用谐音双关拟姓,从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个方面来描摹“无诚心”的种种表现和特点等,完全用医生就诊报告形式写的。
还有调查报告式、学习报告式、求职报告式等形式。
3、几何解题式。04年陕西满分作文《承诺是金》从数学解题中得到了启示,创新的运用了“证明几何题”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已知”“求证”“证明”“结论”的格式来写作,巧妙地将数学证明与作文结
合,结 构新奇脱俗,让人耳目一新。
4、日记体式。围绕一个主题,用清晰的时间概念展示出事件的全过程。日记是一个人心灵的真实反映,所以这种文体,既能吸引读者,增强真实感,写法上还避免了单纯的记叙形式。06年河南满分作文《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全文由五篇日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记叙自己由讨厌记日记到喜爱记日记并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的全过程。
5、片断串联式。如同电影拍摄手法,将围绕主题的文章材料进行多方位甚至是随意的抓拍几个镜头,使整个事件由孤立到联系,从片面到全面,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镜头用小标题或者序号标列,能给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又能避免单调的过渡。06年长沙一考生以《爱的传递——来自“感动中国”的记忆》,开头用题记主体把目光聚焦在田世国、丛飞、洪战辉三个个人的身上,用分节的形式组合了他们的镜头,从中可窥见小作者的创新能力。还有山西一满分作文,分别以“百花争艳——春”“绿草如茵——夏”“果实累累——秋”“银装素裹——冬”为小标题,按四季的顺序,写我分别从中学
到了竞争、心存希望、只有付出才有回报、不忘历史珍惜现在,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类似这种形式
还有散点式、小标题式、镜头组合式等形式。
6、书信交流式。06年益阳卷以“感恩”为话题,一考生以《“爱心天使”的感谢信》为题,用书信的形式,通过两件平凡的小事来写我的感动,情真意切。04年杭州一考生以《还别人心理自白》,以两地书信(学生小李给马老师的信、马老师给学生小李回信)的形式,体例新颖,结构巧妙。这种
形式便于抒情,显得亲切真实,易于打动读者。
7诗文组合式。诗文组合式就是在文章前或者后加上行数不要太多的诗歌,行成一种诗与文的完美结合的文章。这种形式的注意点是:诗的行数不要太多,最好是十行以内的。另外,诗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统一,要为文章表现主题服务。当然,诗,还要写得像诗。04年重庆一考生以《生命·轮台·黄花》为题,文章开头部分把陆游的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改写为《六月二十八日考场大作》,中间改编了李清照的《浣溪沙》,诗文结合,及其新颖。04年盐城一考生全文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组成排比段
分别以黛玉、晏殊、龚自珍的口吻来叙写,让人从中看到了作者的文采。
8、人物对话式。人物对话式就是大量使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文章的情节。这种在以往的作文中大量存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形式。但,如果这种形式运用得好,的确能给人以条理清楚、结构明晰的感觉。如《与王勃畅谈》一文,开头交待时代背景,与王勃对话的媒介物(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视),中间巧用对话的形式,将一位孤儿难于一位现代记者联系在一起,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由
于信号的不稳定,通信被迫终止”,从而结束对话,形式生动活泼。
9、剧本创作式。如04年重庆一考生以《品味生命》为题,全文分三幕,出场人物分别是:爷爷和孙子、爸爸和儿子、哥哥和弟弟,时间分别为:早晨、中午、傍晚,地点分别为:峡谷、家中、竹林,通过了三幕分别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本质、宗旨,新颖独特的形式,让人拍手叫好。
10、童话寓言式。04年河南一考生以《我是一棵酸枣树》为题,巧妙地将一棵酸枣种子拟人化,让其自叙经历表现主题,显得生动活泼。还有一满分作文《流水的故事》,文章采用童话的形式写作,由妈妈说我是一条鱼引出我对水的钟爱,然后我就跟随着流水,倾听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李煜、李
清照、李白、苏轼……用平行式的布局巧用古诗词,值得称道。
11、广告编写式。05年一满分作文《一则“卸下负担”培训班的广告》,用广告的形式,从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及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费用、注意事项、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方面一一介绍,颇有创意,新人耳目。
12、论坛竞赛式。06年广东中考作文《普希金街23号论坛》一文,将目前流行的论坛形式与会议形式巧妙结合,针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盲目跟风的现象展开讨论,新颖大胆。还有河北
中考作文《200X——200X“财富”知识竞赛试卷》,别出心裁,让人大开眼界。
13、访谈采访式。04年陕西中考作文《对“承诺”的一次采访记录》,文中将“承诺”拟人化,用采访记录的形式,通过“承诺”字属经历,表明了自己对“承诺”的坚定不移,对违背“承诺”的人的谴责。
河北一考生的《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也是用这种别致的形式来反映生活。
浅析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设计 篇3
【关键词】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设计要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为了满足社会及人们的需求,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类型不断发展。现阶段,大跨度空间结构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有五种,即网架结构、网壳结构、膜结构、悬索结构、薄壳结构,另外还有一些结构形式是在上述五种结构的基础上组合并演变的新结构形式,也正是因为这些结构形式,使当前的大跨度建筑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网架结构的形式及特点
网架结构是技术人员根据某种规律将若干根杆件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网格结构,其中技术人员将这些网格结构组合起来形成多层结构,也就被我们称之为网架结构。其施工材料一般是由钢管或者钢材制作而成的。
1、网架结构的形式
网架结构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种:1)平面桁架结构,其中主要包括双向正交正放网架结构、双向斜交斜放网架、双向正交斜放网架结构以及三向网架结构等。2)四角锥体网架结构,其主要包括正放四角锥体网架结构、斜放四角锥体网架结构、星型四角锥体网架结构等。3)三角锥体网架结构,其主要包括抽空三角锥体网架结构、蜂窝型三角锥体网架结构等。4)正六角锥体网架结构。
2、网架结构的特点
在大跨度建筑结构中,网架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传力途径简捷等优点。在其施工过程中,网架结构施工极其简便,极容易将结构定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达到美观的要求。另外,这一结构在施工中还能够为后期设备的安装作铺垫,提高了其施工质量,节约了施工成本。
二、网壳结构的形式及特点
在大跨度建筑结构中,施工人员一般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木材、钢材等材料进行网壳结构的施工。
1、网壳结构的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网壳结构可以分为球面网壳结构、双曲面网壳结构、圆柱面网壳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
2、网壳结构的特点
在对网壳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组成材料自重都相对较轻。相对于其他结构形式,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网壳结构的截面尺寸会明显的降低,由于壳体结构的外形具有合理性,因此它不仅能够合理分配内部结构的应力,还能够有效的保证其稳定性,在实际工程中,该结构虽然厚度小,但其覆盖的空间却非常大。
由于壳体结构的外形具有合理性特点,因此其刚度也非常大,该结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节约大量的施工材料,并且在整个工程中,因其厚度较小,承载力大,因此更加具有经济性的特点,提供更多的建筑空间。
三、膜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膜结构是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结构,该结构的制作采用的是柔软的施工材料,在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该结构是一种刚度大、覆盖面积大的结构体系。
1、膜结构的形式
根据膜结构支承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结构形式:1)充气膜结构。这一结构也就是在建筑工程的内部灌注一定的空气,由于屋面起拱的弯度相对较小,跨度大时,技术人员可以在建筑物四角的对角线设置相应的钢索,施加一定的应力。这一种结构形式在临时性建筑工程中比较适用。2)悬挂膜结构。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一般会采用桅杆将钢索以及膜材料悬挂起来,通过钢索将其绷紧与固定,从而提高屋盖的刚度。3)骨架支撑膜结构。这是以钢骨架代替了充气膜结构中的空气作为膜的支撑结构,骨架可按建筑要求选用拱、网壳之类的结构,然后在骨架上敷设膜材并绷紧,适用于平面为方形、圆形或矩形的建筑物。4)复合膜结构。这是膜结构中新的结构体系,由钢索、膜材及少量受压的杆件组成,由于主要用于圆形平面,称“索穹顶”。
2、膜结构主要特点
自重轻、跨度大;建筑造型自由丰富;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安全性;透光性和自洁性好;耐久性较差。
四、悬索结构的形式与特点
悬索结构主要由能够受拉的索构成,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将所按照规律进行布置,从而使其形成一个结构体系。悬索屋盖结构结构的组成主要有悬索系统、屋面系统以及支撑系统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悬索系统中的悬索结构的材料一般采用的是高强钢丝,将其绑扎成一个钢丝束,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强度与稳定性,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圆钢等材料进行绑扎与施工。
1、悬索结构形式
悬索结构按索的布置方向和层数分为:单向单层悬索结构;辐射式单层悬索结构;双向单层悬索结构;单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辐射式预应力悬索结构;双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预应力索网结构等。
2、悬索结构的特点
在悬索结构中,能够受拉的索通过轴向拉伸可以有效的抵抗外作用力的影响。这就可以避免悬索结构出现较大的弯矩力以及剪力效应,此时我们就可以将钢材充分利用在其中,以提高整个结构的强度。建筑结构中,悬索结构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布置灵活性大,适用于多种建筑结构当中,另外,由于钢索具有自重轻的特点,在建筑工程安装过程中可以不利用大型起重设备,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这种结构的设计理论要比普通结构的设计理论要复杂得多,这就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其应用范围。
五、薄壳结构的特点
薄壳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多特点,值得我们推广应用。首先就是薄壳结构可以凭借小厚度来承担相对较大的荷载,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好的强度以及刚度特点,只要能够在工程中合理利用这个特点可以为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经济性都带来很好的改善。这个特点主要来自于薄壳结构通过几何结构来增强材料的抗压性,是现代环保建筑不可多得的结构形式。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跨度建筑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间结构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空间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将其结构进行准确的计算,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结构的外观造型,还需要重视结构受力的合理性以及工程造价等,在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现代化建设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德生,李远瑛.新型空间结构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J].嘉应学院学报,2004(06)
[2]罗德昌,梅庭玉.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南昌高专学报,2006(06)
结构形式设计 篇4
恒大银湖城项目首期样板楼11~15号楼为32层高层建筑, 无地下室, 结构体系采用剪力墙结构。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 设计地震分级为第一组。本工程±0.000高程为54.80 m, 孔高标高50.05~62.67 m, 地质勘察由广东佛山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本着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工期短、经济性好的原则, 设计通过分析比较高强刚性旋挖桩复合地基与传统钻 (冲) 孔桩桩基础的优缺点。最终采用筏板基础+高强刚性旋挖桩复合地基, 旋挖钻孔灌注桩桩径为800 mm。
二、地质条件
根据《恒大银湖城项目首期样板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场地土层由上至下的分布大致为: (1) 素填土, 厚约1~4.5 m, ƒak=100 kPa; (2) 粉质粘土, 厚约1~6 m, ƒak=140 kPa; (3) 残积土, 厚约3~8 m, ƒak=250 kPa; (4) 全风化花岗岩, 厚约2~10 m, ƒak=350 kPa; (5) 强风化花岗岩, 厚约1~6 m, ƒak=650 kPa; (6) 中风化花岗岩, 厚约3~12 m, ƒak=2000 kPa; (7) 微风化花岗岩。筏板持力层主要为残积土及全风化花岗岩。
三、基础方案比选
1. 高强刚性复合地基
(1) 高强刚性复合地基的简要介绍
高强刚性复合地基是一种通过采用刚性桩、亚刚性桩及地基土, 以空间组合得到深层及浅层三维方向高强度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其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各类工程。该处理方法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 组合刚性桩、亚刚性桩、桩间土在三维方向约束下能显著提高地基强度;
2) 减少地基沉降与沉降差;
3) 工期短、用材少、可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
4) 广泛适用于处理岩溶地区、花岗岩球形风化孤石地层等。
(2) 旋挖桩的简要介绍
传统的桩基施工机械一直是使用简易的回转钻进、冲击钻进或冲击回转钻进技术, 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与传统的桩基施工机械相比, 旋挖钻机有以下几个优点。
1) 设备性能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 劳动强度低
旋挖钻机为履带式全液压自行式钻机, 采用全套液压系统, 配备先进的电脑操作系统。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度集中, 结构凑紧, 操作灵活方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使用凯式 (自动伸缩) 钻杆, 节省了人力和加接钻杆的时间, 辅助时间少, 时间利用率高。
2) 钻进效率高
配置不同的钻头可适用于各类岩土层, 在粘性土层可使用长钻筒, 加快钻进速度。对于砂卵石含量较大的地层, 可使用短钻筒。配置泥浆护壁, 控制钻进。与常规钻机相比, 旋挖钻机回转扭矩大。以宝峨BG-15旋挖桩机为例, 其扭矩最大可达到180KNM, 是一般钻机的10倍 (一般钻机只有18 KNM) , 并可根据地层情况自动调整。钻压大, 并易于控制, 速度非常高。在淤泥质土层、砂层、粉土层的钻进速度可达1 0 M/h。在粘土层为4~6 M/h, 是普通回转钻进的5~10倍。岩土的强度差异较大, 一般钻进时效为1.0~3.0 M/h。而普通钻机为0.1~0.5 M/h。
3) 成桩质量好
旋挖钻进时对地层扰动小, 孔壁泥皮薄。形成的孔壁为粗糙型, 有利于增加桩侧摩阻力, 保证桩基设计承载力。孔底沉渣少, 易于清孔, 提高了桩端的承载力。同时, 成孔垂直度也相当好。
4) 环境污染小
旋挖钻进为干式或无循环泥浆钻进, 所用泥浆量仅为正反循环钻进的1/10~1/20。因而施工现场整洁, 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同时旋挖钻进振动小, 噪声低。
(3) 复合地基设计
14#楼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 筏板厚度为1 500 mm。同时, 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450 kPa。其中, 刚性桩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 桩径为800 mm, 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1) 若筏板底持力层为残积土层时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50 kP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初定为1 500 KN, 此持力层范围内采用间距2.2×2.2 m布桩。2) 若筏板底持力层为全风化土层时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350 kPa)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初定为1 500 KN, 此持力层范围内采用间距2.7×2.7 m布桩。3) 若筏板底为强风化岩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650 kPa) 或中风化岩时, 该处刚性桩可取消, 即采用天然地层。4) 若筏板底距强风化或中风化岩层不大于1 000 mm, 则采用超挖换填处理方法进行加固 (该处刚性桩可取消) , 换填材料为素混凝土。
2. 钻 (冲) 孔灌注桩
钻 (冲) 孔灌注桩是直接在施工现场桩位上成孔, 然后放入钢筋笼再灌注混凝土而成。冲孔灌注桩施工冲孔机冲击成孔, 为泥浆护壁成孔。优点是桩长和直径可按设计要求变化自如、桩端可进入持力层或嵌入岩层、单桩承载力大等。缺点是对邻近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有害影响大、灌注桩成孔工艺较复杂、操作要求较严、易发生质量事故;且技术间隔时间长, 不能立即承受荷载。
3. 工期和成本的比较
对高强刚性旋挖桩复合地基及冲孔桩基础见表1。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本工程结构基础形式的设计分析, 我们知道, 在一定地质条件下, 刚性桩复合地基-旋挖桩与传统的钻冲孔桩基础相比, 经济性相差不大, 但能大量缩减其施工工期,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具较大优势。设计人员在设计中, 应在充分比较后, 再进行基础方案的选择。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恒大银湖城高层住宅的复合地基基础设计, 详细介绍了高强刚性复合地基及旋挖桩的特点。比较了高强刚性复合地基与传统钻 (冲) 孔桩基础方案的经济性、工期等, 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钻 (冲) 孔桩,工期,成本比较,基础形式
参考文献
[1]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3]吴军利, 赵智云, 张支唐.某高层结构基础形式探讨[J].山西建筑, 2012 (19) .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篇5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全卷约23个小题。
1.试卷内容、题量及其赋分情况如下:
语言文字运用,约7题,约24分
文学常识,约1题,约3分
古代诗文阅读,约7题,约34分
现代文阅读,约7题,约29分
写作,1题,60分
2.试题类型及其赋分比例如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选择题,约24%
[古文翻译题古文断句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非选择题,约76%
3.试卷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以下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0以上(含0.70)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40~0.70的试题为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0以下(不含0.40)的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附录:
一、2013年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
二、古诗文背诵篇目
三、名著阅读目录
附录一
2013年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推荐的篇目
1.《论语》十则 《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 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
4.曹刿论战左 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 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 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
22.次北固山下王 湾
*23.使至塞上王 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 白
26.望岳杜 甫
27.春望杜 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 贺
35.赤壁杜 牧
36.泊秦淮杜 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 煜
40.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 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 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 轼
45.游西山村陆 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 子
*3.师说韩 愈
*4.阿房宫赋杜 牧
*5.赤壁赋苏 轼
*6.氓《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 原
*8.蜀道难李 白
*9.登高杜 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 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 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至5册规定的背诵篇目
*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短歌行曹 操
*3.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4.秋兴八首(其一)杜 甫
*5.咏怀古迹(其三)杜 甫
*6.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7.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 谊
*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10.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11.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1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 勃
*13.陈情表 李 密
(四)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规定的背诵篇目
*1.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
*2.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4.登岳阳楼 杜 甫
*5.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韦 庄
*6.李凭箜篌引 李 贺
*7.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周邦彦
附录三
名著阅读目录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课外读物
1.《孟子》
2.《庄子》
*3.《呐喊》鲁 迅
4.《边城》 沈从文
5.《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6.《老人与海》 海明威
7.莫泊桑短篇小说
8.泰戈尔诗
9.《西厢记》 王实甫
*10.《雷雨》 曹 禺
11.《茶馆》 老 舍
(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至5册“名著导读”
*1.《论语》
2.《大卫·科波菲尔》
3.《家》
4.《巴黎圣母院》
*5.《红楼梦》
6.《高老头》
*7.《哈姆莱特》
8.《三国演义》
9.《堂吉诃德》
【注】附录二和附录三中加*号的列入2013年度考试范围。
结构形式设计 篇6
关键词:注塑模具,浇口位置,结构形式,选用
浇口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对于保压压力还是流动前沿都会产生直接地影响。浇口位置选择合理必然会提升注塑制件的整体强度和性能。一般来说, 影响浇口位置的主要方面包括注塑制品的形状、壁厚以及尺寸等等。除此之外, 还包括对浇口的加工以及清理等方面。如果浇口位置选择正确, 就会降低不稳定影响因素出现的几率。
1浇口的类型和位置
1.1直浇口。直浇口就是主流道浇口, 这种浇口类型主要是以非限制性浇口为主。主要的优点就是阻力小, 流程相对较短, 而且补给的时间相对较长。这种浇口主要是从熔体的底面流入到分型面。可以提升排气的畅通性, 还可以提升模具本身的紧凑程度, 保证受力程度的均匀性。在清除浇口痕迹时, 不仅难度相对较大, 其美观程度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因此, 较大的浇口往往都会直接应用到流程较长以及筒形等类型的注塑制品中。在对这一类型浇口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技术人员应该尽量降低塑制品和浇口接触的面积, 减低缺陷出现的可能性, 同时还应该选择2°-4°的锥角, 同时减低定模扳的厚度。见图1。
1.2侧浇口。侧浇口就是人们常说的标准浇口, 一般情况下, 在分型面上可以看到侧浇口, 塑料熔体的截面主要是以矩形为主, 可以直接改变浇口的厚度以及熔体冻结的时间。在注塑制品中, 侧浇口的应用范围也相对较广, 无论是从其形状上, 还是从加工的便利性上, 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侧浇口优点和缺点并存, 其主要的优点就是浇口本身的截面相对较小, 消耗量较低, 而且所留痕迹不明显。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注塑制品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 主要的缺点就是无法实现自行分离, 压力损失相对较大, 排气不是很畅通。见图2。
1.3扇形浇口。一般情况下, 扇形浇口主要应用在分型面上, 浇口方向在加宽的同时厚度在降低。直接进入到型腔内部的熔体相对比较平直, 可以降低变形的可能性。从以上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 扇形的浇口可以在宽度较大的注塑制品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1.4薄片浇口。薄片的优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这种浇口和型腔的侧面呈现出一定的平行关系, 因此其宽度相对较大。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熔体直接进入到型腔当中。使得熔体呈现出平行的方式流动。这样就可以直接避免翘曲出现变形的问题。最好的应用领域就是平直的薄壁塑料制品。但是, 这种浇口由于祛除方式较为复杂, 因此, 直接增加了制作的经济成本。
2常见塑料制品进胶形式的选用
对于一些转速相对较高的注塑制品来说, 其表面的光滑程度相对较高, 而且很少会出现气泡的现象。因此, 这类注塑制品对于浇口的平整度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浇口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到隐蔽, 不能以潜伏浇口的形式存在, 同时还不能使用祛除难度较大的浇口形式, 一般来说, 选择月亮型浇口是比较常见的。对于不同类型的注塑制品来说, 选择的浇口类型也不同。对于管型制品来说, 浇口形式多以盘型、伞形或者是环形为主。对于杯形制品来说, 浇口的位置往往会在底座周围, 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空气穴的出现频率。另外, 在实际的应用中, 点浇口或者是潜伏浇口也都设置在同样的位置。另外, 如果制品呈现出细长的状态, 则多采用侧浇口的形式。除此之外, 潜伏式的浇口或者是月亮形的浇口都可以直接应用到其中。网状注塑制品采用的是多点式浇口形式。
一体式铰接制品应使熔接痕远离铰接点。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将熔料停止流动部分设计在铰接点附近, 可采用侧浇口或潜伏式浇口。 透明塑料制品为了避免制品出现蛇纹等缺陷, 常使用护耳浇口。电镀塑料制品采用侧浇口连同塑料制品一起顶出, 在流道上做电镀挂点, 电镀完毕即去除浇口。薄壁制品点浇口适用于薄壁制品, 若以高速注射, 可能会出现喷射的情形。将浇口设置在制品最厚部位, 且要保持厚度均匀, 以免导致变形。
3浇口位置选择原则
浇口位置主要是根据制品的几何形状和技术要求, 并分析熔体在流道和型腔中的流动状态、填充、补缩及排气等因素后确定的。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1浇口应设在塑料制品断面较厚的部位, 使熔料从厚断面流入薄断面以保证充模完全;2使熔料充模流程最短, 流向变化最小, 能量损失最小, 以减少压力损失;3有利于排除型腔中的空气;4浇口不宜使熔料直接冲人型腔, 否则会产生漩流, 在塑料制品上留下螺旋形的痕迹, 特别是窄的浇口更容易出现这种缺陷, 最好从正对型腔壁或粗大型芯的方位进入, 改变流向, 以低的流速平稳地充满型腔, 可避免熔体破裂现象, 消除塑料制品上的熔接痕;5应防止在塑料制品表面产生熔接痕, 特别是对圆环或圆筒形的塑料制品, 应在浇口面的熔料浇合处加开冷料井;6带有细长型芯注塑模的浇口位置, 应当离成型芯较远, 不得使成型芯受料流冲击而变形;7大型或扁平塑料制品成型时, 为防止翘曲变形和缺料, 可采用复式浇口;8浇口应尽量开设在不影响塑料制品外观的位置, 如边缘、底部;9设计多型腔注塑模时, 结合流道的平衡来考虑浇口的平衡, 尽量做到熔料同时均匀地充满各型腔。
4结论
浇口的设计与位置的选择恰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塑料制品能否被完好、高质量地注射成型。浇口的形式和开设的位置不仅会对翅料制品的成型性能及成型质量有很大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到模具的整体结构。 因此, 合理地选择浇口形式和开设位置是提高塑料制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浇口形式和位置时, 需要根据朔料制品的结构、工艺特征和成型质量要求, 并分析塑料原材料的工艺特性、塑料熔体在型腔内的流动状态及成型的工艺条件综合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蒋继宏, 土效岳.往塑模具典型结构100倒[M].北京:中倒轻工业出版社, 2012.
[2]王文广.熔料注射模具设计技巧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成都科技大学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2.
[4]钟志雄.塑料注射成型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3.
结构形式设计 篇7
关键词:高层住宅,结构
1 普通框架结构和普通框架柱-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用于单元式住宅时, 因为房间开间大小不一, 柱网很难对齐, 导致结构受力不尽合理。由于框架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全部由框架柱提供, 随着层数的增加, 柱断面也会增大很多, 但因为填充墙厚度较小, 框架柱大部分暴露在室内, 影响家具布置及室内美观, 这是住户所不愿接受的。
从受力角度来看, 框架结构在水平力作用, 整体呈现剪切变形特征, 抗侧移刚度低, 水平位移大。虽然通过增大柱断面、采用高强度钢筋和混凝土、增大结构配筋率可以使框架结构获得更大的延性。但当高层建筑遭遇到更大的地震作用时, 结构的变形会很大, 导致非结构构件的严重破坏, 带来更大的次生灾害。
目前普通框架结构在高层居住建筑使用很少, 大多数工程为层数不太多且存在将来有可能改变使用功能的中高层公寓或宾馆中。在普通单元式住宅中, 基本上不再采用此种结构体系。
在矩形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可以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 这种结构既有框架结构布置灵活, 使用方便的特点, 又有较大的刚度和抗侧移能力。如果把剪力墙集中布置在电梯井、楼梯间、管道井等部分形成筒体时, 就形成了抗震能力更强的框架-筒体结构, 因为筒体的剪力墙空间协同工作, 较单片剪力墙承载能力的承载能、侧向刚度、抗扭转能力都大大提高。
框架-剪力墙在水平作用下, 框架呈剪切变形, 剪力墙呈弯曲变形, 二者通过刚性楼板协同工作, 共同抵抗水平作用。由于两个结构的协调工作, 使框架和剪力墙变形趋于一致, 减小层间位移及顶点位移, 对抗震非常有利。
使用框架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大空间, 框剪结构同样如此, 所以框剪结构主要用于为了获得地上几层商业使用空间的商住楼。这种建筑的布局主要是满足下面几层的商业功能, 上面的居住房间同样存在普通框架结构住宅的各种问题。该结构体系一般用于繁华商业区或一个楼盘的“金角银边”位置的个别楼座, 不是高层住宅普遍采用的结构体系。
2 异形柱框架结构和异形柱-剪力墙结构
异形柱框架结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结构体系。所谓异形柱是异形截面框架柱的简称, 这是指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 根据房间布置情况以及柱子具体位置需要而采用的肢长与肢厚比小于4, 截面几何形状为L形、T形、Z形或十字形的柱子, 柱肢厚及梁宽与填充墙等厚, 形成了不露柱子的隐型框架承重结构。相对于矩形柱框架结构, 异形柱框架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框架柱凸出墙面的问题, 满足了人们对居住性建筑舒适美观的要求, 异形柱结构在9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中关于异形柱的结构体系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框架结构, 另一类是异形框架-剪力墙结构。对于纯框架结构, 规程对其最大高度限制很严格, 在六度区异形框架结构与普通砌体结构适用高度相同;七、八度区异形框架结构适用高度低于普通砌体结构;在九度区则不允许使用异形框架结构。
规范的这种严格要求是有理论依据的, 对于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与“强节点弱杆件”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异形柱结构则在这两点上相对矩形柱结构都有一定的差距。据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所作的大量理论分析与实验分析结果证明:
(1) 异形柱截面缺失部分是对截面惯性矩贡献最大的边缘部分, 整体上异形柱承载力弱于矩形柱, 由于多肢的存在, 剪力中心与截面形心不重合, 在受荷时会产生翘曲正应力与剪应力。剪应力的存在使柱肢产生腹剪裂缝, 导致异形柱脆性明显, 变形能力降低。
(2) 异形柱的双向偏压正截面承载力随荷载作用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在L形、T形、十字形三种异形柱中, L形的差异最为显著。当异形柱结构中混合使用等肢异形柱与不等肢异形柱时, 则差异情况更为错综复杂, 成为异形柱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3) 在截面面积和配筋相同的情况下, 双轴对称“十”形断面承载力大于单轴对称的“T”形断面, “T”形断面承载力大于无对称轴的“L”断面。异形柱的延性弱于矩形柱、轴压比及荷载角对异形柱的延性影响较大、“十”截面延性好于“T”, “T”断面延性好于“L”。
(4)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规定柱肢最小厚度为200, 最大厚度为300, 且一般情况下梁宽与柱肢厚相同, 这就造成节点区钢筋锚固施工难度加大, 施工质量不易保障, 不易满足抗震规范对框架结构“强节点、弱杆件”的基本要求。试验证明截面积相同的“L”形柱, 其梁柱节点承载力比矩形柱节点承载力降低33%。
由以上结论可知, 异形柱因其截面不对称, 导致其承载能力低于矩形柱。为满足建筑平面布置的需要, 异形柱体系的住宅中, 占比例最大的是“L”柱和“T”柱。在地震作用下, 角柱是受力最复杂的部位, 但这个部位恰恰也只能布置受力性能最差的“L”形柱。作者个人观点认为, 异形柱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异形”, 异形柱完全满足了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但最大的缺点也是“异形”, 异形柱的使用降低了结构的整体安全度。所以异形柱结构的产生是结构工程师向建筑师妥协的结果。在我国结构规范体系中, 除《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第1.0.2条中规定“本规程主要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计烈度为6度、7度 (0.10g, 0.15g) 和8度区 (0.20g) 抗震设计的一般居住建筑混凝土异形柱的设计及施工”, 其它规范均没明确规定某种结构体系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类型建筑的条文。
据资料统计, 对于多层的住宅, 采用纯框架异形柱结构住宅, 其土建成本约是普通砌体的1.3倍。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推出后, 异形柱框架结构处于一种高层不能用、多层成本高的尴尬地位, 现在工程中很少采用。异形柱-剪力墙结构的原理与框架-剪力墙相同, 在楼梯间、电梯间、分户墙、结构角部等位置布置一定数量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 承受大部分地震作用, 框架柱只承担部分水平作用, 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很大改善, 规范对其适用高度较纯框架结构提高约50%。以2.8米层高计算, 在6度区可用于16层以下, 7度区可用于12~14层, 8度区可用于10层以下。
3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是指纵横向主要承重构件和抗侧力构件全部为钢筋混凝土墙的结构, 墙体同时又起到空间分割和外维护作用, 墙体高度自基础至屋顶从几十米到一百多米不等, 厚度一般为200~350mm左右, 最小可到160mm, 剪力墙结构的墙间距一般在5~8米, 施工方便, 这些特点很适合在住宅、公寓等类建筑中使用, 我国目前高层住宅建筑中, 剪力墙结构所占的比例最大。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普通现浇剪力墙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 现在广泛应用在小高层住宅, 我国目前规范对此种短肢剪力墙没有相应的系统设计规范, 在实际项目中, 结构工程师对短肢剪力墙的判定存在很多误区。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又称为混凝土空心砌块配筋砌体结构, 简称为RM结构, 在西方属于很成熟的结构体系, 在美国已建成28层的配筋砌体结构。RM结构的本质还是剪力墙结构, 但其用墙体钢量约为现浇剪力墙的1/2, 基本上取消了墙体模板, 但砌筑质量要求较普通砌体更加严格, 构造较复杂
参考文献
新型海堤结构形式探究 篇8
关键词:新型,海堤,结构形式
1 建造新型海堤的重要性
1.1 材料转型的需求
海堤建造的材料短缺要求改变海堤结构模式。传统的海堤建造采用的材料主要是石料,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城市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石料导致石料紧缺、成本上涨。石料的开采造成的山地破坏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不符合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 导致了政府对石料开采的限制。新型海堤建设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传统的石料, 在运输上更方便, 在施工上更容易, 在结构上更坚固。
1.2 沿岸土地开发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快, 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高, 对沿海区域的开发要求也更加迫切。开发沿海区域, 要求低滩围涂, 而传统的海堤在低滩围涂方面, 由于使用的材料开采难、运输难、建造不方便造成工期过长, 影响开发的进程。
1.3 提高施工效率的需求
传统海堤采用的施工材料是石料, 石料的开采、运输和建筑都非常困难并且很难进行机械化建造, 所以传统海堤建造主要靠人力施工, 人力施工的速度慢, 质量也应个人施工技术而参差不齐, 导致海堤建造难度大、进展慢并且无法保证质量。采用新型的海堤建造结构和方式能够促进海堤建造的机械化, 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提高海堤建造的效率并保障海堤的建造质量。
1.4 建造多功能海堤的需求
传统的海堤在功能上局限于防止海潮, 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对海堤的要求不断增高, 不仅要求海堤能够有效阻挡海潮的破坏, 还要求海堤能够与周围的相关设施结合起来, 例如与海港相结合, 发挥海堤的多功能应用能力。
1.5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
传统海堤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一方面传统海堤建造所需的石料开采导致了对周围山体的破坏, 另一方面传统海堤的建造破坏了滩涂的生态环境。
1.6 加强海堤防潮能力的需求
传统海堤的地基建造模式导致海堤在建造过后会有所下沉, 下沉过后为了满足防潮要求再对海堤进行加高, 这样就在防潮能力上有所不足, 为了长久防潮的需要, 要求建造新型机构模式的海堤。
2 新型海堤结构建造特征
2.1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的取代石料具有不损害当地环境、运输方便、适应机械化建造、可塑性强、强度高等优点。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是当今各种大型施工工程的共同选择,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使用能够实现新型海堤建造的机械化, 能够满足新型海堤的各种建造要求, 能够提高新型海堤的整体质量并延长海堤的使用寿命。钢筋混凝土式的防波堤能够有效减缓波浪的冲击力, 起到长久的防潮作用。
2.2 建造复合型地基
新型海堤的下部基础主要是复合型地基, 复合型地基的不同与传统的地基, 复合型地基包括各种地基桩。采用复合型地基能够有效的阻止海堤下沉, 并且给海堤地基上的其他设施打好牢固基础。
2.3 采用机械化设备施工建造
机械化设备施工是新型工程建设的标志, 机械化为新型海堤建造节约的劳动力, 促进了海堤建造的效率, 降低了海堤建造的难度, 保证了海堤建筑的质量。是新型海堤建设的技术保障。
2.4 堤坝与港口相结合
新型海堤的建造必须满足人们对多功能海堤的要求, 海堤和港口都是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海堤和港口的分离导致海堤对港口无任何帮助, 降低了海堤的使用效益。海堤与港口相结合能够为港口提供相应保障, 促进港口安全, 是新型海堤结构模式的建造需求。
3 建造新型结构海堤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注意波浪冲击力分析
防波堤的建造要建立在对波浪冲击力的分析基础上, 根据对当地海域长时间的监测和分析, 判断波浪冲击力的力度范围, 保证防波堤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抵挡波浪的冲击和侵蚀。
3.2 注意建造地基的地质特征
因为每一个地方的地质特征都有所不同, 所以在建造地基的时候要首先分析当地的地质特征, 根据地质特征来选择地基的建造模式。注意一些地质疏松的地区要建造范围广的地基, 并多采用辅助措施, 保证地基建造的稳固性。
3.3 防止渗透
由于堤坝不仅面临着海水的压力而且还要经受海水的冲击, 所以堤坝一旦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导致海水的渗透。渗透会严重侵蚀堤坝, 而堤坝作为一项大的工程, 渗透难以避免, 所以要在建造堤坝的时候注意做好相应的防渗透措施, 提前预防渗透发生。
3.4 充分模拟实验
由于海浪是一种较复杂的力量, 所以在建造堤坝前仅凭预测和分析无法保证堤坝后期的实用性能, 只有在建造前对堤坝采取模拟实验的方式, 模拟海水的冲击力和堤坝的防冲击能力, 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堤坝的实用性。
4 总结
新型海堤建设是我国沿海建设的重要安全保障和基础, 关系着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系到沿海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新型海堤结构形式探究, 促进新型海堤结构建设, 能够给沿海城市人民提供安全保障, 能够满足我国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愿望, 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谈汉英熟语的结构形式 篇9
1 汉英熟语的格式类型
从整体结构来看, 汉英熟语可分为“词组型”和“句子型”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可以根据内部结构关系, 分为若干不同的结构类型。
1.1 词组型熟语
在结构上相当于词组的汉语熟语, 大部分是惯用语和成语, 还包括少数俗语。根据内部组成成分的组合方式及其形成的语法关系, 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1 主谓式
(汉) “耳朵软”、“脸皮薄”、“气宇轩昂”、“野心勃勃”
(英) one’s horn is exalted (洋洋得意, 趾高气扬)
One’s sin will find one out (坏事终要败露)
1.1.2 动宾式
(汉) “打光棍”、“挤牙膏”、“扣帽子”、“颠倒是非”、“步入后尘”、“大快人心”、“吃大锅饭”、“戴着有色眼镜”
(英) saw dragon’s teeth (播种龙牙;挑起争端;煽动战争) ;
reap what one has sown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自食其果)
1.1.3 偏正式
修饰语是定语, 修饰名词性中心语。如:
(汉) “徐榻”、“月老”、“座右铭”、“耳边风”、“花花公子”、“倾盆大雨”、“风流人物”
(英) Sphinx’s riddle (斯芬克斯之迷) ;
Altheae’s brand (阿尔泰亚之薪;不测风云)
1.1.4 联合式
联合式, 成分之间地位平等、并列地排列在一起。如:
(汉) “豕亥”、“藩篱”、“推敲”、“损人利己”、“安家立业”、“吹胡子瞪眼”、“缺胳膊少腿”
(英) “cake and ale (吃喝玩乐;悠闲自在) ”
“David and Jonathan (大卫与约拿丹;生死之交) ”
1.1.5 兼语式
兼语式, 熟语内有的成分既充当前面成分的宾语, 又充当后面成分的主语。
(汉) “放虎归山” (“虎”是兼语, 既是“放”的宾语, 又是“归”的主语)
“认贼作父”、“请君入瓮”、“引火烧身”、“拿着鸡毛当令箭”、“赶着鸭架”
(英) drink the cup to the dregs (喝干;不幸到极点;备受辛酸)
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
2 句子型熟语
很多汉英熟语采用句子型结构 (汉语熟语, 大多是谚语和俗语, 包括少语以及惯用语) 。从结构类型上着, 句子型熟语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种形式:
2.1 单句型熟语
汉英的单句型熟语, 其内部结构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主谓句
汉英单句型熟语的主谓句是指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如:
(汉) “一刀两断”、“叶公好龙”、“一寸光阴一寸金”、“川流不息”、“野心勃勃”
(英) “The herring man hates the fisherman (同行是冤家) ”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美) ”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世上原无新鲜事) ”
2) 非主谓句
它是由主谓词组以外的词组组成的无主句, 这类熟语要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独立成句。如:
(汉) “没有过不去的河”、“青红皂白”、“老掉牙”、“乱七八糟”、“睁着眼睛说瞎话”
(英)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马丢后才锁马厩的门, 意思相当于汉语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
“Learn to walk before you run (先学走再学跑, 意思相当于汉语的‘循序渐进’) ”
2.2 复句型熟语
复句型熟语内部的语法结构, 从并列结构看, 可分为“并列句”和“非并列句”两种:
1) 并列句
这种形式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部分组成, 前后相同, 形成对称结构。如:
(汉) “白刀子进, 红刀子出”、“睁着一只眼, 闭着一只眼”、“刀子嘴, 豆腐心”、“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英) “A 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s of none (样样通, 无一精) ”
“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去得快) ”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
2) 非并列句
前后两部分语法地位不平等, 没有对称的结构。如:
(汉) “拼着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是可忍, 孰不可忍”、“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英) “The tongue is not steel, yet it cut (舌头非钢, 但能伤人) ”
“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in it. (自食其果) ”
2.3 多重复句型熟语
汉英多重复句型熟语数量不多, 大部分谚语属于这种类型。如:
(汉) “茶壶里煮饺子, 肚里有货, 嘴里倒不出来”、“活到老, 学到老, 还有三件没学到”、“拆东墙, 补西墙, 结果还是住破房”
(英) “A father is a treasure, a brother is a comfort, but a friend is both. (父亲是财富, 兄弟是安慰, 朋友兼而有之。) ”
“Old wood best to burn, old wine to drink, old friend to trust, and old authors to read. (老柴最好烧, 陈酒最好饮, 老友最可靠, 老作最好读。) ”
3 汉英熟语的特殊类型
以上我们所谈到的是汉英熟语的构词方式的主要相似点, 当然还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汉英熟语都存在各自独特的构词特点, 我们称为特殊类型。特殊类型指的是一些典故词语根本不能按照惯常分析规则和标准进行结构和语义关系的分析和归类, 故将其单独列出来, 以示区别。
现代汉语常用词里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周荐先生 (2004) 在分析《现汉》中的词汇结构时指出, 除了八种有规律的结构类型之外, 还有第九种类型, 就是不能按八种意义和结构关系概括的无规律型, 并将其归为“其他”类复合词, “它们或截取自古代文献上的语句, 或纯属意合, 单凭字面难以稽考, 或虽明了其意义却无法就其结构关系进行归类。……共有1109个, 约占全部复合词的3.4%。”比如“木耳”是指“长在木材上的, 耳朵形的食用菌。”, 其结构方式就难以划定, 另如典故语“弱冠”“皮傅”而立”“友于”和“麟邹”等。
英语熟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介词加宾语的结构, 我们在这里称为介宾型如:
“after one’s own heart/soul (称某人的心;中某人的意) ”
“under the rose (在玫瑰花下;私下地, 秘密地;暗中) ”
“in Abraham’s bosom (在亚伯拉罕的怀抱里;在天国;在幸福的长眠中) ”
“in sackcloth and ashes (在悲哀中;在忏悔中) ”
参考文献
[1]范开泰.《语义分析说略》, 《语法研究与探索》 (四)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2]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 (修订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华泉坤盛学莪等.《英语典故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8。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5]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 北京语文大学出版社, 1996。
[6]刘顺.《现代汉语语法的多唯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西方建筑结构技术与建筑形式 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技术;建筑形式
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每一个新建筑呈现我们眼前时,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建筑的外在的结构。在普通人对于无关自己的建筑评价往往局限于建筑外在的形式。建筑物本身最基础包含是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三者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而非孤立的局部的。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古往今来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材料创、新工艺铸造新的建筑形式。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都为土、木、石,因为文化、地域的差异,中国式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现主要对西方建筑结构进行表述。
建筑的发展经历一下阶段: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建筑形式以保障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为主,如利用地形、植物、动物皮建造穴居、巢居、帐篷屋等。
2.奴隶社会的建筑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变强,建筑的类型、规模、形式都随之发生变化。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除日常居住外,最典型的建筑就是神庙和陵墓,主要建筑材料为石材,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两个同为梁柱体系的古国,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希腊人将梁柱结构发展到美学角度,如古典的三柱式、女像柱,两种典型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所限,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比较小,导致建筑内部空间不是很大,通常希腊人会选择利用对外部进行装饰,例如雕刻;埃及人则将内部狭小空间的更加神秘化。
在古罗马文化时期,在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下,逐渐形成了罗马典型拱券结构。随着新建筑材料的运用到建筑中,混凝土给了拱形结构新的发展空间,使人们解决大跨度屋盖的难题,建筑空间也由狭小、单元化变成了连续、复合性,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欧洲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和罗马开创欧洲建筑形式的先河,欧洲在继承与发展中,结构技术的创新领先于建筑形式的创新。。罗马的建筑是在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柱式结构的运用。虽然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原来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首先这种三柱式结构已经转化成壁柱,变成一种装饰,例如古罗马五柱式,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成为一种装饰;第二由于罗马建筑的空间、建筑的层数的变化,又使希腊的女神柱,又在罗马发展成为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
3.中世纪的建筑
在神学统治的中世纪欧洲社会,教堂成为建筑的主流。将建筑设定为与神沟通的介体。最典型的为哥特时期的建筑,尖顶高耸的向上指上苍,使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
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的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文艺复兴造就了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形式,巴洛克建筑便在这段历史时期风靡一时,这一时期的设计师热衷与对古典文化建筑模仿,但是形成的原因是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人们在不改变结构的情况下,已经无法创造出新的形式,只能做些表面的功夫,这从巴洛克建筑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因为早期的巴洛克建筑是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
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建筑界因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给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所谓的新的材料就是由机械化制造的人工材料,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制造出来的,最终的表现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取代。由于这种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并大量应用在新兴建筑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对现代建筑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当然作为附属材料的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的普遍运用,及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的发展,也为提高了建筑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建筑材料将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复杂。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虽然依旧是表现了古典神庙的气氛,但是与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建筑材料集中了多种功能,建筑形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建筑外墙形式变得更加轻盈、通透,整个建筑形式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给人以一种全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所带来的必然是灵活多样,构造精致的建筑形式。
6.结论
文化,技术的作用下,结构技术影响了建筑形式,在建筑中的展现的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技术本身的发展并非同步的,且在建筑中各类技术相互结合的程度也不同,在对建筑的形式的决定作用中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数字化技术将领导建筑领域的新的发展,建筑形式内所包含技术内容将有更大发展空间,更新的频率也更快。如何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最先进的生产力运用到建筑中,将成为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黑白装饰画的形式结构 篇11
黑白两色互为对比,处于色彩的两极。由黑白所构成的装饰画面,最易产生明快、对比鲜明的效果。因此,黑白装饰画具有简洁、明快、朴素、强烈而又优美的艺术特点。同时黑白装饰画制作方便、工具简单、效果明显又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
一、黑白装饰画的构图
构图,又称布局,是指在一个视觉空间内,有意识地安排形象的位置、大小、主次、呼应、对比等关系,形成有机的整体艺术效果。装饰构图有理想化、秩序化的基本特点。理想化指的是它不受自然景象、空间、时间条件的限制,也不受透视学的约束,充分调动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是装饰构图中最自由的一种构图形式。秩序化是自然结构的动态规律,如鲜花的结构是环绕式的秩序鸟的飞翔是连续式的秩序;人的舞蹈是流动的曲线秩序。秩序化不但是自然结构的基本规律,也是装饰设计的形式结构规律。它要求有规律、有秩序地安排处理各种形象。它的艺术语言是程式化的,即是按照一种从生活原型中提炼加工成的美的格式去再现宏观世界的具有强烈节奏感、韵律感的和特有艺术魅力。
装饰画一般是追求平面感的,把形象平面分开,既没有它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三维空间,又没有它自身的体积,所要的只是平面范围内的空间占有,但这并不是说装饰画就不要空间。装饰绘画把空间提到同形象同等的高度一起研究,它要求形象与它所处的空间互相适应,形象适应空间,空间创造形象。装饰绘画对空间美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进行构图时,对实体与空间形的关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所追求的是形体间组合关系的紧密感,对于每一根线的曲与直、每一个形的宽与窄,都要经过反复推敲,一丝不苟。
装饰绘画的构图还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一些不同过程、情节的场面组织在一起,或将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物象进行组合。这类似于中国画中"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构图法,以及电影"蒙太奇"式的自由组合构图法。这种人为的组合使构图形式灵活多变,画面内容丰富。这些不同的内容不受同一瞬间的约束,而是多瞬间场景的组合,表现出了时间的延续,拓展了空间的范围,破除了客观自然逻辑对构图的束缚,从而成为超越客观时间,超越自然逻辑的自由创造。这种自由构成的形式使不同内容相互穿插,共用画面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使内容丰富、统一、完整。
二、黑白装饰画的构图形式
以不同的取景角度或处理手法会形成不同的构图方法,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综合传统的装饰构图的几种形式和现代装饰艺术常见的构图形式,可以将其归纳为平视体、立视体、自由体三种。
平视体构图主要是对自然序列作平面处理。它的构成方法是视点不集中,对所描绘画面中所有的形象均作平视,视线始终与物象立面的各个部位垂直,不画物体的顶面和侧面,只画最能体现物象特征和姿态最生动的一个面;形象自身的各局部、形象与形象之间一般都不重叠,而是巧妙地进行交错穿插,使形象的主要特征全部呈现于画面之上,有时还使相邻的形象合用一段轮廓线或一块面积(这种"公共线"或"公共形",可以把不同的形象紧紧地联系起来,组成和谐的整体)。这种构图形式不受时空的限制,一目了然,物象互不遮掩、重叠、既可重复,又可任意伸展连续。如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民间的皮影、剪纸等,国外古埃及及欧洲的一些工艺绘画、装饰雕刻等,都采用这种构图形式。
立视体的构成方法是由平视体演化而来的,画面有侧面,或俯面,或仰面,有透视线并表现三维空间。它不同于绘画中的客观表现,而是经过归纳和概括并重新组合,以装饰的特点出现的。具体的画法是物象立体的立面的顶点向左或向右或同时向左右画出45度倾斜的平行线,形成顶面和另一侧面。这种构图要求作者的视点总是高于所画之景,而且采用了没有灭点的平行透视法,画面上下左右可以无限延伸,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构图。由于采用平行透视,因此不强调近大远小和物象的真实比例,人物的比例往往大于环境。中国传统绘画、木版画插图以及现代工艺品、书籍插图常采用这种构图方法。典型的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夏圭的《长江万里图》等,我国传统的漆画、陶瓷等也采用这种装饰构图形式。
自由体的构成方法是在一幅画面上同时出现几组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一定的直线或曲线分割画面,或直接用色块按照一定形式规律有机连接组合在一起。它用色彩的浓淡、层次的虚实来完善形象,画面有渗透、叠加、连贯的效果。这种构图根本不需要考虑透视问题,远景与近景,天空与地面,实景与虚景没有界限与区分,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的作用。
三、黑白装饰画的形式结构
黑白装饰画的形式结构是指黑白装饰图形在平面空间中的结构形式。在统一的装饰设计结构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受到视觉引力的支配,设计者也正是利用这种视觉上的动力,创造出装饰设计的形式结构。
(一)重复与渐变
黑白装饰画常运用一种或几种形态结构的重复来构成画面,把视觉形象秩序化、整齐化,以取得和谐、统一的装饰效果。重复的方法不同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不同。相同形态结构的重复也称为对称,是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独立结构单位进行不同的重复。常见的有,左右重复、上下重复、方向转换重复、多面重复等等。这种构图在民间图案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形式不仅美观,也为制作带来了方便。渐变是规律性的无限变动,可以造成视觉上的幻觉,以及进展的速度感。它表现为连续出现的群化形象的变化,以及同方向的递增和递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渐变可分为形状渐变、大小渐变、位置渐变、虚实渐变、增减渐变等形式。
(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常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指中轴线两边的形象作对称的排列组合。它是对图形的逆向重复,极具装饰性和简洁性,结构框架较为清晰、明确,在一些地域性及民族性较强的装饰艺术作品中较常见。对称形式给人一种安定感和统一感,但必须注意调整上下、左右的动势,以避免拘谨和刻板。均衡是指依据中轴、支点,靠重心保持平衡,以求得同量不同形的组合状态。与"对称"相比,平衡式构图自由生动、活泼丰富,具有现代美感。均衡作为一种形式美,在黑白装饰画中表现在力与量的分配上、面积和形状的比例关系上、动态支点的变化上、色块的大小等关系上。应用时要尽量避免变化过多,应做到活面不乱,否则,将会破坏画面的统一性和完美性。
对称与均衡在同一构图中可以相互使用,使用时应以一方为主,可以在均衡中寻找对称的因素,在对称中也可以存在平衡的形象。
(三)形态的层次关系
形体与形体之间的重叠,有时形成一个新的重合形象,有时是互不影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象同在一个构图中透叠存在,重叠后可理解为上下、前后的关系。重叠不能没有,否则没有层次,但不能太多,重叠太多,遮遮掩掩就会使形象和结构混乱不清晰。当大面积重叠形象轮廓和结构不清晰时,也可采用"透叠"处理,"透叠"可打破大面积黑影沉闷,增加黑白或色彩层次,活跃画面气氛。
(四)适形
适形是形象尽可能在适合构图的某一形体或画面边框,在事先界定的装饰空间内,将所要表现的物象安排于其中,并巧妙变形以适合其外形。或在构图中,为了体现形的完整,处理好形与形的关系,根据某一形的轮廓边缘创造另一形,使形与形相互适应。适形是变形加工后的适合,不能是勉强的适合。这种构图形式因没有多余的空间,形象一般比较集中,视觉冲击力也比较强。通过适形,物象得以充分地表现,形与形之间相互错让,自行调节,空间得以合理地利用,形态紧凑完整,其结构随意又不无规范,形态自由而呈现出天然的秩序。
以上这些形式结构有时会被单独使用,有时也因主题的需要而进行综合性对比,交错处理,从而唤起人们的庄严、悲壮、温柔、甜美等各种情绪,产生均衡的美感和有韵律的节奏感。
参考文献
[1]戚福光.黑白装饰画技法[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
【结构形式设计】推荐阅读:
结构与形式09-28
建筑结构形式11-23
空间组织结构形式08-18
新型建筑结构形式08-22
建筑新的结构形式10-19
建筑艺术与结构形式09-04
建筑结构形式及发展01-04
膜结构包括哪些形式和特点?06-15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副梁失效形式和结构改进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