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形式设计(共9篇)
练习形式设计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以“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计划(本课侧重体能维度),以常态课“七项评价标准”设计课时教学。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以趣促学,以游戏作为动作学习、体能发展的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发展学生的平衡、灵敏、协调能力。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省编教材水平一必学内容之体操类教材中的“多种形式的滚动、滚翻方法及游戏单元”,此单元一共12课时。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属于第5课时。在第5课时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直体滚动的动作基础上,更注重用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及组合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直体滚动的实际应用以及发展学生的体能。同时为下一课时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2做准备,从而逐渐拓展学生的项目本体感知和运动思维。
授课教学班是浙江省温岭市锦园小学二(2)班学生,年龄在8岁左右。该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易分散,喜欢玩,学习状态趋向情绪化和兴趣化。本单元教学中,学生已经进行了前面多种直体滚动的动作方法、左右直线滚动、多种团身滚动、趣味前滚翻等4个课时的学习。同时,学生团体意识逐渐加深,对团体竞争也产生了兴趣。在进行练习时采用分组轮换的形式,学生既要单独练习,又需要合作练习。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营造游乐场为主题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情境设置下得到直体滚动的练习和巩固,提高体能,实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直体滚动时滚得快、滚动圆滑、上体绷直很重要,因此,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上体绷直、滚动圆滑;难点确定为肩、腰合理发力,着力于练习方法及游戏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动作练习中提高技能,发展体能。
五、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说出至少三种以上的直体滚动的游戏名称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在“穿越火线”、“圆筒滚滚”、“穿越森林”、“身体书法”等游戏中做出直臂、屈臂、双人合作滚等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的动作,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素质。
(三)情感目标:在游戏活动中能大胆展现自己,并能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动中有序
教学内容:课堂常规、队列队形。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师生问好。教师用语言导入,引入游乐场主题,提示进入游戏场地,走成两个同心圆。
练习要求:精神饱满,热情互动。
练习次数:1次。
安全防范措施:课前检查服装、场地。练习中,教师提示注意前后距离。
设计理念:精心布置场地,引入游戏场主题,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队列队形的练习过程中,在精神饱满的齐步走和原地踏步的过程中融入路线的变化和学生之间的击掌、交换位置等互动,使队列练习不再枯燥,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
(二)准备部分:无痕渗透
教学内容:模仿动物走。
组织队形:分8个小组,根据音乐中动物叫声的提示,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模仿小鸟、小鸭、小青蛙、小狗、小马等小动物走路。
练习要求:注意力集中,模仿动作形象夸张。
练习次数:1次。
安全防范措施:地上铺上跆拳道垫子,以防学生在地上滚动时受伤。根据课前分工,组长带领,组内的安全提示员在遇到即将碰撞情况时可以提醒练习伙伴。教师边做示范边观察并提示避免碰撞。
设计理念:在轻松愉悦的模仿小动物过程中,直体滚动时需要用到身体各个关节部分,以达到热身效果。如模仿小鸟,通过“翅膀”的挥动来活动肩关节;通过模仿小鸭子走路的扭动活动髋部;最后模仿小狗在地上打滚为课的主体部分——直体滚动埋下伏笔。因此,看似简单的动物模仿,实质是达到了无痕胜有痕的准备活动效果。
(三)基本部分:形式多样
教学内容: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及游戏。
组织队形: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阅读规则,分别在四块区域内的场地进行直体滚动的游戏挑战任务,并根据音乐及教师的提示进行分组轮换练习。综合大挑战的游戏是两组合并一组,把全部练习内容进行综合练习。
练习要求:遵守规则,在游戏过程中相互帮助,善于创新。
练习次数:每个区域练习6~7次,综合大挑战1次。
安全防范措施:在地上铺上垫子进行直体滚动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过程中进行保护与帮助。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安全提示员时刻观察组员情况,提示及时避让。
设计理念:笔者设置了游乐场形式的主题乐园,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活动场景、不同的挑战任务。从动作、路线、器材、人数着手,设置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及组合练习,让学生在玩中练,并在教师的适时示范、帮助与点拨下加强和巩固直体滚动的练习方法。场地分成四块练习区域组织教学,每块区域设置一个游戏主题,每个主题都设计了一个基础的直体滚动练习,然后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增加难度的练习,达到直体滚动当中的动作要求。比如在第一区域内设置滚过横杆的练习,达到学生身体绷直的动作要求。第二区域设置了“滚草地”、“滚斜坡”等让学生体会主要发力部位肩、腰部用力大小的不同。第三区域是在大小不同的滚筒内进行直体滚动的游戏,在要求身体绷直的基础上又可发展多人协调合作能力。第四区域设置不同路线的滚动,让学生体会通过对身体肩、腰协调发力来控制直体滚动的方向。
(四)结束部分:轻松愉悦
课的最后,在轻松愉快的《蝴蝶》音乐声中,师生齐做一段简单的体育小舞蹈,并一起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设置的项目过多,导致学生每项练习时间有点紧,没有更多的空间留给他们自己创造。但我相信在课后,这样的组合练习方式对学生肯定有一些的启发和帮助。此外,在一些细节方面,如,在课堂中对学生贴“小棒”的奖励考虑得不是很周到,贴在衣服上的小棒,在学生滚动过程中有许多掉落,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今后,笔者须加强自身修炼,加深对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解,处理好课的每个细节,提高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呈现更加精彩的体育课堂。
指导教师点评:本课时是单元第5课时,属于复习课。李老师设计了多种练习方法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们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有效度、发展项目背后的体能增量,以“玩”、练为主题,减少教师的语言讲解留给学生们尽可能多的练习和思考的空间,环节衔接顺畅自然;本课主要的练习形式是循环练习,分八小组四大组,练习形式决定了课的整体连贯性和熟练程度。
需要改进的地方:李老师在每一次活动组织的时候要加强环节语言的设计,比如下面我们做什么、大家需要注意什么、全体学生向左转、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你们下一个活动站等语言连接组织调换必须要强调,落实任务才会清晰到位。
点评人:浙江省温岭市三星小学张朝辉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形式的探索 篇2
一、基础型练习
基础型练习是指运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这些练习形式,题型覆盖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点。实践证明,初中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与定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如果教师一味单纯地讲基础知识,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我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主要是运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进行复习,通过这样的小练习,一是让学生能够对初中所学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复习,二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形成准确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类似型练习
类似型练习是指与例题类似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采用类似题型可以使学生用已有的认知方法去同化新知识,这样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失去平衡后,学生会以旧的认知经验同化新知识,从而找到新的平衡去掌握新知识。
例1已知:如图AB是圆O的直径,CD是弦,AE⊥CD,垂足为E,BF⊥CD,垂足为F。
求证:EC=DF。
例2已知:如图直线MN和圆O切于点C,AB是圆O的直径,AC是弦,AE⊥MN于E,BF⊥MN于F。
求证:(1)AC平分∠BAE。
(2)AB=AE+BF。
评析:例2只是把例1中的EF平行移动到与圆O相切的位置,因此他们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所以是类似型练习。
三、阶梯型练习
阶梯型练习是指题目难度一步一步提高的练习形式,众所周知, 一是学生解答一道题目是需要进行思维操作的,有时在解决问题中,因问题不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故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如果问题离学生的认知能力太远,就必须搭引桥把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到要解决问题的标准上来。三是教学实践表明,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是不容易发生跳跃式发展的,必须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因此,设计阶梯型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由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到解决复杂问题,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解方程
(1)x2=5 (2)2(x+3)2=5
(3)x2+12x-15=0
评析:以上三道小题一步一个台阶,后一个问题可转化为前一个问题的类型进行解答,学生在解此类题时,从最低要求出发,其认知结构不断丰富,最后逐渐建构起解答此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四、提高型练习
提高型练习是指针对班内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综合型练习。这类学生,如果只做基础的习题,会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为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要适当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练习题,以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动点类综合题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获得解题思路,可设计如下练习题以提高学生解答动点问题的能力。
例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4cm,∠A=60°,BD⊥AD,一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作直线PM,使PM⊥AD。
(1)当点P运动2秒时,设直线PM与AD相交于点E,求△APE的面积。
(2)当点P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从A出发沿A→B→C的路线运动且在AB上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在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匀速度运动,过Q作直线QN,使QN//PM,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七秒(O≤t≤10)直线PM与QM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cm2。
①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②求S的最大值。
评析:此题是比较综合的动点题型,动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惟妙惟肖,此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需发现问题中的动态不变性,才能顺利解答此题。
五、纠正型练习
纠正型练习是指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根据练习情况进行错误率的统计,对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要分析其错误原因,然后设计练习,从而纠正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错误的练习形式。众所周知,只要通过多练习,学生才能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在练习中,要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针对错误情况,分析思维障碍的原因,对症下药。一是练习是发现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不完善的有效方法,二是针对学生认知结构情况重新设计此类练习题,可以把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进行调整使之形成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三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双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51-■=
错解:1-■=1-■
评析:造成上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地掌握绝对值的意义,因此导致运算错误。没有掌握法则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点:一是学生没有理解法则,学生要理解法则必须以准确、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如果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不合理或有错误,这样在同化新的法则时,就会出现错误;二是粗心造成的组织错误,虽然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正确的,但在理解新的法则时,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在重新组织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三是在建构新的法则时所运用的认知图不正确因此产生了错误。
纠正练习如下:1-■0;■-10;1-■=;-1-■=。
六、归类型练习
归类型练习是指同一类习题的集合,可以是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或者是本质相同而条件不同的一类习题,对其归类进行练习。一是运用变式题进行教学,这是初中数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变式题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好变式题,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运用多题一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效地减少练习的数量,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是对条件不同而本质相同的题目进行练习,既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生成发展的规律特点为学生创造练习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练习内容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练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而打下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练习形式设计 篇3
1.家庭生活, 孩子成长离不开家庭生活, 让孩子观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 不仅可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 还能丰富作文题材。在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后, 布置学生观察家庭环境、家人个性、生活情趣等。如, 学习《黄山奇松》,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 并写成状物类作文, 让观察方法得到具体应用。
2.引导观察校园生活。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要让孩子们去观察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 观察运动会、文艺晚会、班队主题活动等, 为写作准备素材。
3.引导观察社会生活, 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了解社会。这样才能思考问题, 对社会现象有独特见解, 倾吐出来的话语才会有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 洋溢出生活气息。
二、操作型练习———深化知识理解, 激发探究意识
1.画一画, 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 获得新知。如, 教完《燕子》一课, 让孩子回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用水彩笔画出文中描述出来的燕子外形, 学生很感兴趣, 作业反馈回来, 虽然有的学生画得不是很美观, 但大都画出了燕子的形状。同时对春天的美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做一做, 激发探索。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 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 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 让学生在家里试着按书上的方法切一切苹果, 看能否看到“五角星”,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最直接的认知。
3.养一养, 体会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状物课文, 课外要求学生开展养殖活动,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 获得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三、表述型练习———学习言语交际, 锻炼表达能力
孩子们以后要踏上社会, 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尤为重要, 因此, 将课文学习的语言, 合理地加以运用和创造是表述型练习的重点。
1.演一演, 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对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 设计演一演的课外练习。具体形式有:自愿组成小剧组, 编成课本小品剧、对感兴趣的话题组织专题演讲。例如, 教学完《负荆请罪》后, 让学生自由组合, 布置学生回去演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负荆请罪》课本剧时, 分工合作, 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来表演,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揣摩得相当到位。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 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知识。
2.辩一辩, 培养辩论习惯。争议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由多种能力构成, 可以反映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3.谈一谈。通过孩子们的交谈, 孩子与老师的交谈, 孩子与家长的交谈, 锻炼表达能力, 这种练习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在谈话前总是要有些准备, 而这个准备也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阅读型练习———拓展知识领域, 增加知识积淀
语文教学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早成定论。因而要将课外阅读做细做实, 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如, 学习《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 可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引导学生看《水浒传》……通过广泛的阅读, 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 思想得到升华。练习形式:1做摘抄;2写读书笔记;3反复背诵精彩语段;4试着写说明文和议论文。
五、调查型练习———引导关注现实, 培养合作精神
调查型练习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础, 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 有利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布置调查型练习时, 可以变个别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 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
1.练习形式:1深入社会参观访谈;2走近大自然进行考查探究;3仿照课文, 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和合理想象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4尝试写简单的新闻报道等。
2.设计举例:1选择科普类小品文让学生探究。2选择课文中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考察和探究, 撰写简单的考察报告或小论文。3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经常写简短的新闻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的, 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无论是人物、事件或是问题、现象均可写下来,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流,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六、查阅型练习———学会搜索信息, 提高信息素养
孩子们的生活无处不藏着语文知识, 要引导孩子们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 学会应用, 比如写给父母的留言条, 写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等。同时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 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设计举例:选择课文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从图书馆、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图文资料, 充实课文内容, 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总之, 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选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练习, 调动学生的作业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谈一谈、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演一演、问一问、查一查、画一画、做一做中, 不断巩固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思维, 提高能力,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以趣味性课外练习体系进行教学, 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 并且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摘要:目前, 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难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业形式单一, 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 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 抑制学生主体意识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就小学语文课外练习内容形式的优化与设计谈谈管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练习,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练习形式设计 篇4
一、“活动体验”在练习系统上的优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与传统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不同,苏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不再只放在每篇文章的后面,而是转移到每个版块的后面,并以文本研习形式、活动体验形式、问题探讨形式以及积累与应用的形式出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研习指对文章的阅读、研究和欣赏。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和研究,学生情感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如苏教版教材《斑纹》的课后习题有一道“文本研习”题:《斑纹》描写了什么事物和现象?“斑纹”的含义是什么?找出文章的议论语句,并说出他在文中的作用。
活动体验主要是指在语文阅读活动时的亲历和体验,在活跃的语文活动氛围下用心倾听、开口阅读,以动手记笔记等形式来学习语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图片两组》的“活动体验”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对于一个时代,一幅照片能体现的内容有限,但他却记录了历史的真相,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对照片进行评论,说出他们从哪些角度记录了战争带来的苦难。
问题探讨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文中发现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意识,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寻找文章蕴含的真理。探讨问题的关键在于探讨,在《安妮日记》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问题探讨”习题:通过阅读安妮的日记,体验安妮的遭遇和心灵的痛苦,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什么还能说出“我必须执着于我的理想”?表现安妮怎么的精神境界?
积累与应用是指在听、说、读、写中积累知识并加以应用,如在《报任安书》中有关于“积累和应用”的习题:朗读《〈报任安书〉节选》《渔父》,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二、“活动体验”的特征
教材文本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得“活动体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选择,不同专题采取不同的体验方式,同一选文可以选择不同的体验方式,也可以综合多种方式,只要选择合理恰当,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活动体验”强调的就是体验,突出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果。
例如在“走进语言现场”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和辩论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有关语言的视频等,使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黑暗给我们带来的不便,切身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并得出感悟。在《老王》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去领悟和模仿教材中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和心情,让朗读变得细腻、深刻。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教师可以配上音乐给学生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景色之中。
三、“活动体验”的开展
只有有了活动的运行才会让学生生成体验。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要想活动开展好,首先要分析研究其运行机制,进而掌握其中各环节的开展和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和疑问的时候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在《祝福》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言语情景让学生展开思维延伸和交流:“假如祥林嫂没有死,又会有怎样的后续”“如果祥林嫂逃离了婆婆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得到更真实、深刻的体验。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以及探究活动等,认识了对象,并使其主体化,再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理解,获得符合自身需求和兴趣的“活动体验”,并加以内化,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进而实现“活动体验”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品析文本,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获得个人体验,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吟诵青春”专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朗读活动,根据教材中活动提示设计朗读提示,让学生相互较量,通过恰当的声音传递情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读出了青春的激情。
总之,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这一练习形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材编写者提供的体验素材和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专题内涵,不断地总结、整合、感受和领悟,设计出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个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数学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篇5
一、需要确定练习内容
1.以巩固新授课为主要目标
当一节课主要内容讲授完毕后, 应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 以巩固当堂知识为主要目标, 布置课内练习, 一般情况下, 课本中的练习可以直接采用, 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有目的的改编或自编过渡题、练习题、延伸题等等, 从而达到循序渐进, 巩固和消化所学新知识的目的.
2.模式练习和变式练习相结合
新授的法则、公式、定义和定理的辨析和直接应用, 常规题的一般解法, 属于模式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及时巩固与消化, 有利于练好基本功, 但若局限于这种练习, 也会促使学生生搬硬套, 浅尝辄止, 宜辅以趣味性、多样性、灵活性、技巧性的变式练习, 如判断、改错、选择、填空、作图等等, 促使学生对概念、法则、定理等的理解深化, 并激发其兴趣, 发展其思维能力.
3.练习要有层次性, 深浅宜适宜
课内练习题的选用应慎重, 一般情况下它所涉及的知识面不要太宽, 运算量不能太大, 综合性不要很强, 在练习要求上不要搞一刀切.对优生可以提供比较难的题目, 对学困生可提供较浅显的题目,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信心, 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供难度稍大的练习, 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刺激他们的进取精神.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的时候, 我出了两组计算题① (-5) (-8) 、 (-17) 14、-9 (-14) , -10 (-16) .②-10 (-15) , -0.72 (-2) , -3/816/7, 1.38 (-0.14) .在两个班进行测试, 结果 (1) 组测试效果比较好, 而第 (2) 组在测试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有差别?主要是 (1) 组中基本题占多数, 而 (2) 组中基本题占少数, 所以练习的内容还是要面向大多数, 抓中间, 兼顾两头, 立足于双基.
4.练习的量要适度
太多了学生不能完成, 教师不能充分得到反馈信息, 也没有机会纠正练习中的缺点错误, 太少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基本功的训练.通常情况下, 一节课要有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安排课堂练习, 但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掌握, 一般地说, 多数学生完成练习任务, 并有时间进行总结和讲评是最理想的.
5.练习的安排要有计划性
在课内练习安排上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先讲后练, 先练后讲, 也可以边讲边练, 边练边讲, 将口答、笔练、板书等结合起来, 但需要精心策划, 要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合理安排, 做出符合认知规律的安排, 从而增强练习的效果.
二、课内练习的形式
讨论式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或全班一起讨论, 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通过口头的阐述争辩, 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 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其思维的品质, 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形式, 可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采用的教师不多或者即使采用了多半流于形式, 原因是怕失控造成混乱, 其实只要精心组织, 引导得法完全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问答式练习.教师提问, 学生齐答或者抢答, 指定学生个别答.也可以由学生提问, 别的学生回答, 这种形式快速及时, 讲评方便, 但是也会造成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不动脑筋.
操作式练习.包括使用工具的练习, 度量长度和角度的练习, 画平面或立体图形的练习, 画图表, 做模型等.这种练习一般在几何课上采用较多, 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操作水平.
巧设练习形式提升学习能力 篇6
1.绘制概念图, 获悉思考过程, 提高归纳能力
概念图就是利用圆或方框等图形, 加上连线、连接词将一些数学概念予以表征, 形成概念结构网络。 概念图可以形象清晰地表达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绘制概念图, 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意义的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概念图的绘制可以反映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 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绘制概念图的练习, 让学生在自我回顾反思中将知识系统化,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中, 教师让小组合作讨论并绘制出本单元的知识概念图, 随后组织全班交流, 邀请一些绘制得比较好的小组介绍绘制成的框图状、阶梯状和放射状图形。放射状的图形将一些有涵盖性的概念建立起上下层关系, 从 “多边形” 开始, 下层有 “ 三角形” “ 平行四边形” “梯形”等, 在这些概念下又分别连接着“支概念”, 如 “三角形”下接“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 在“三角形的分类”下面又有“从属概念”如“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等, 形成了一个有条理的网状概念图, 清晰地显示出本单元知识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可以看出该小组的学生通过了缜密的思考、精心的梳理, 对本单元知识完成了有效的建构。
2.编制练习题, 获取思维信息, 提升应用能力
练习题是学生巩固新知的载体, 课堂上的数学练习题通常都是由教师设计编制。若采取角色更换, 让学生自己来编制练习题, 实质上是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一种较高要求的练习形式, 是改变盲目做题和提高学生解题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从有效地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出发,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中, 学生学习了数对并用数对来确定位置。为了巩固新学的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练习时并未采用书本中的题目, 而是让学生自己编制练习题。一些学生现学现用, 将例题1的学生座位图迁移到实际生活中, 编制练习题: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 (3, 6) 这个点, 请大家猜猜他是谁?有的学生模仿例题2中的平面图, 在方格图中设计了一些景点, 让大家用数对来表示各景点位置;有的学生给出了数对, 要求在方格图上描点表示;还有的学生竟然利用教室内的围棋棋盘, 玩起了“五子棋”, 并让其他同学用数对来表示每颗黑棋子和白棋子的位置。
编制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独立的思考, 利用个性化的语言, 或模仿或创造, 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发展了学生多向思维,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3.同伴间互批, 合作共享资源, 提升学习能力
数学练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源, 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作业, 可以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材施教。除此之外, 教师要利用学生练习这一资源, 适当放手由学生互相批改作业, 锻炼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互批作业,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学习了列举的策略后, 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两道练习题:1张大叔用18根1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2有三种不同的杂志, 至少订阅1本, 最多订阅2本, 有多少种不同订阅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然后请同桌互相交换批改, 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 他们模仿教师用红色水笔为同伴批改练习, 在批改过程中, 有的学生还主动提出疑问并询问对方, 互动交流, 他们或多或少地从同伴的练习中学到了不同的方法。同伴互相批改作业不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节约了教学时间, 增加了教学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摘要:数学教学中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 应加以利用。
练习形式设计 篇7
所谓组合练习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性地将同一类别或不同类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连接,形成新的练习形式,并且是在严格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地有机组合。
为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堂教学体现“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的实施构建,在对《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也提出了“教材三个一”的指导性建议,即教师围绕“教材三个一”在技术维度设计时有一定的基本要求,其中指出“有单一的身体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等”。因此,合理、适宜、有效的组合练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技术的掌握、体能的发展、运用能力的提高。反之,仅仅是机械性地按照“教材三个一”来套用实施,教学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二、“组合练习”运用中的误区
(一)重表象而疏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会忽视组合练习的作用,会问“这样设计是为了干什么,有什么用?”疏忽了组合练习设计对课堂教学的促进或达成效果,只是随意将两个或多个动作予以组合,有的甚至是勉强地凑在一起,不仅破坏了动作本身的结构,而且忽视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这种随机式的教学组合不仅可能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能力的发展。
案例:在研讨活动中,某区在单元展示中,其中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单脚站立拍击球的练习方法》。从教学内容上看,单脚站立拍击排球这个动作有点牵强。在拍击排球的过程中,为了排球能精准地击入对方场地,肯定是越稳定越好,但单脚站立的方式势必会影响拍击球的稳定性,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教学内容不可取。从组合练习的方式来看,原地单脚站立拍击球接拍击球走接力,这种组合方式不仅破坏了排球拍击球本身的特点,还会因学生完不成动作失去学习兴趣;从学情的角度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够做到连续拍击球已经很不错了,拍击球走这个动作有点拔高难度,而且还要接力,对于低段学生而言,一旦接力,他们会认为跟速度有关,有时会为了加速而破坏游戏的规则。
(二)重形式而忽差异
《纲要》提出了《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材三个一”(单一的身体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和一个游戏),所以很多教师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组合练习进行教学,尤其在展示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拘泥于教学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有些组合的难易度决定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当他们无法克服心理障碍时,容易选择放弃或消极对待。
案例:在本次研讨活动研讨课中,A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两人之间的“火速抢棒”、四人同方向“火速抢棒”、四人不同方向“火速抢棒”后,设计了加大距离直线跑+小猴跳的组合练习。在大量的跑后,班里身体素质相对薄弱的学生出现了减慢速度,小猴跳自然也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但一个身体肥胖却咬牙坚持的学生,感动了在场看课的教师。如果教师在设计课的时候,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采用目标认领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会完全不同。
(三)重体能而超负荷
在部分组合练习中,我们常常会运用到技术与素质的组合,但往往会演变为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这种重体能、超负荷的组合练习,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还会使学生的身体机能超负荷,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说并不利于学生身体技能的恢复,更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技术动作。
案例:在本次研讨活动展示课中,B教师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材三个一”设计的。单一的动作练习,围绕单一动作衍生的组合练习和一个游戏。但整个教学过程可能因为过分紧张,漏了部分教学环节,导致后面教学时间过多。在课的设计中,有“爬行+拍击球”和“滚动(横向)+拍击球”这两个组合练习,在教学时间充裕以及教师没有强调练习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专注于爬行与滚动,对于该如何拍击球已经抛之脑后,身体机能超负荷运转,部分学生练到最后疲惫不堪。
三、“组合练习”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一)明确方法,注重实效
部分教师在设计课时会出现为了组合而组合的情况,例如前滚翻+接力,学生在单一动作练习时,团身很紧,但在游戏中,学生为了追求速度,破坏了前滚翻原有的动作结构。所以,明确组合的方法,准确把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实施。组合的方法如下:
1. 叠加:
指同一技术的叠加。如连续前滚翻2次或3次,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这种组合练习的方法适用于技巧类动作。在初步掌握技术阶段,为了更快更好地形成对技术动作的完整表象,进一步巩固动作,最适宜的方法就是叠加法。不必过多地追究技术细节,通过连续练习完整动作,提高技术水平,体能也相应提高。
2. 主从:
指技术与素质的组合,即技术为主,素质为辅。如“前滚翻+原地高抬腿”等。在改进技术提高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技术基础,可以通过技能+素质的方法,不断细化技术本身,通过多种组合协同强化技术,增强体能。
3. 融合:
指两个不同技术的组合。如前滚翻+燕式平衡等。在巩固技术定型阶段,在叠加法、主从法的基础上,使所学的技术具备实用性,这就要将两个不同技术进行融合,甚至是三个、四个不同技术反复地进行强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重视差异,及时调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学生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对运动能力相对薄弱或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切实考虑学生的感受,及时调控课堂并改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让学生更有信心学习技术动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法如下:
1. 组合的调整变化
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的组合练习方式是A+B或A+B+C,甚至是A+B+C+D的组合;反之,对于运动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选择的组合练习方式是A+A或A+B。
2. 器材的调整变化
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组合练习时,增加器材运用的难度,如《鱼跃前滚翻》一课,可以通过增加鱼跃前滚翻撑的远度或障碍物的高度等来提高难度,增强学生挑战的欲望;反之,对于运动能力相对薄弱或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组合反复练习。虽然前者与后者的组合练习动作相同,但通过器材的调整变化,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方法如下:
1. 充分了解学生。
学生身体机能的好坏决定执教教师上课的练习量。尽管有时是借班上课,但作为执教教师一定要做好备学生的功课,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询问了解、课前对学生的谈话询问以及课前的试教等,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2. 根据学生的身体机能设计组合练习的内容与次数。
如果该班学生的身体机能普遍较好,组合练习的难度与次数都可以相应提高与增加;反之,该班学生的身体机能情况一般,组合练习的难易度与次数都要相对控制;当该班学生的身体机能情况出现两极分化时,教师在设计组合练习时,则要区别对待,设计不同的组合练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及技能。
3. 对每一个组合练习设定有层次、有梯度的任务要求。
对于学生而言,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设定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的任务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动作,并在无形中提高体能。
参考文献
[1]杨瑞发,朱从德.中学体育教学中组合练习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
[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练习形式设计 篇8
关键词:系列服装,设计形式,设计风格
在服装设计中, 服装的造型、色彩和面料构成服装的三大要素。这三者之间是一个综合处理运用关系, 包括造型与色彩、造型与材料、材料与色彩等进行相互转换的运用, 而每一种服装都包含这三方面的特点, 设计师正是利用这三种特点去贯穿不同的设计风格, 完成设计任务的。
1 系列服装的设计形式
服装的造型、色彩、面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系列的服装设计过程中, 根据不同内容, 以不同形式去表现。所谓系列服装设计应该是至少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服装设计。当然, 有些服装为了提升表现的气势, 增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有多达二十套或更多套系列服装设计。系列服装对人们形成的审美冲击力的效果, 是单套服装无法达到的。一般来说系列服装的设计有如下几个表现。
1.1 造型系列是服装外在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
造型系列形式所表现的是服装的外在造型特点基本相同, 并突出表现同样的风格和特点, 使几套服装款式有着共同的特点。这样可以塑造的特点是一致的系列服装设计, 这一系列的服装可以改变服装的局部结构, 如高、低领口, 口袋的大小, 袖长, 门襟等。处理改变外形设计, 虽然与服装的外形一致, 但局部结构的变化是不同的, 因此, 在保持一贯的特点时仍然有丰富的变化, 并能增加服装的表现范围。对于特色风格相同的系列服装, 也可使用丰富的色彩变化的手段来表现, 这个不用考虑颜色是不是成系列, 也没有必要考虑是否是属于同一种面料, 而是要注意在服装的造型上必须有较强的特性, 不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效果, 而影响形成系列。当造型系列呈现时, 同时还应注重外形的完整性, 因为整个服装明显的特点表现在外形, 内部和外部的局部变化结构不影响服装外部的形状。如果要突出系列感, 在色彩表现和面料的选择上可以是一致的, 以更好地实现统一的效果。
1.2 色彩系列是表现服装魅力的方式
色彩系列的表现形式, 是根据不同级别的功能性服装的设计而决定的, 与整体的配色方案, 以及服装系列的色彩纯度, 明度, 冷暖的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系列服装的特色可以不同, 但色彩表现都具有相同的魅力, 同时可以影响改变服装形状, 从而使每个造型以不同特征出现。色彩系列的服装设计, 可以使几套服装形成交替的颜色变化。如淡绿色的大衣服装和白色的下装;而另一套服装可以是上衣白色, 裤装是浅绿色;第三套可以是上装白色和浅绿色相拼使用, 下装浅绿色或白色, 这样就可以使色彩更丰富, 更具表现魅力, 而不影响整个系列的效果。
1.3 面料系列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的因素
服装设计中面料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因素, 选择合适的面料对于表现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服装造型的特点和颜色的运用都依赖于面料的特点来表现。面料系列服装的形式是通过面料的织物特点或是一系列形式的组合作为其表现形式, 所以面料的特点必须比服装的形状和颜色的强度更强。因为在系列服装中的表现形式, 造型特征可以不受到任何限制, 色彩也可以自由地运用, 因此只有全部依靠面料的视觉特点, 以突出其系列形式;如果面料没有很突出的特点, 没有强烈的个性和风格, 那么这一系列难以成立。如一些面料有较强的风格, 通过改变服装形状, 色彩表现性能, 则更能增加其出色的个性和风格。在服装中使用的面料, 无论是什么样的形状和颜色特征形成都不会影响其材料特性的存在。
1.4 装饰系列是服装设计常用的手段
在服装设计中, 装饰使用是表达的常用手段, 它不仅可以搭配服装, 为服装的有机结合增添魅力, 同时也丰富了服装的表现性。装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通过在面料上的的原始加工和点缀, 使面料更加丰富多彩, 并以其特殊效果增加服装的表现力。这意味着在系列服装的表现中, 一定要注意内容的表现, 让内容与表现的形式达到统一。有些通过某种形式的装饰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 并与内容结合成一体, 因此服装通过这些饰品的表现形成服装的系列形式。当然, 要做到以装饰手段完成的系列服装, 一定要注意装饰在服装上的使用, 作为主要形式, 才会使整件服装的视觉点形成一个装饰的力度;如果经过服装造型的配合和色彩的表现, 不能使系列服装达到装饰的效果, 只是以点缀的形式出现在服装上, 那么就不能完全形成明显的装饰效果, 也就失去了装饰所需要表达的意义。
1.5 主体系列是使服装成系列感的重点
主题是服饰设计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系列的服装设计中, 使用形状, 颜色和其他性能因素来完成的主题内容, 从而使主题内容被突出呈现。这方面,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不管什么样的造型和色彩特性, 都应该树立一个目的, 那就是主题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否则, 系列服装的造型和色彩的搭配就算是表现得再突出, 如果不能考虑到主题意义的存在, 就会使系列服装的设计变得缺乏主题设计感而毫无设计意义。
2 系列服装的设计风格
不论哪一种设计形式都离不开风格与流派的表现。其风格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一方面是作者的艺术追求, 另一方面是时代、民族、文化乃至作品的载体对创作的规定性。服装设计中的风格是指所选用的设计手段, 充分体现出着装者的服装审美趣味和个性特征, 并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在系列服装设计中, 更能突出设计的形式风格, 这样才能使服装设计显得个性更突出, 手段更丰富。设计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 宏观设计
宏观设计是属于体现设计倾向性、趋势性和指导性的整体主动设计。目前国内外著名设计师所进行的时装设计, 基本属于这类设计形式。如每年的流行趋势都是来自这些设计师之手, 他们推出的具有强烈特点的服装造型和着装效果去引导人们, 并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服装时尚, 很快传遍世界各地。在宏观设计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可分为流派设计、抽象设计、写意设计、即兴设计、怀古设计、主题设计和表演设计。
2.2 微观设计
微观设计是在宏观设计指导之下, 或依照宏观设计的意图去作局部设计或单独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遵循宏观设计的模式, 对局部加以修饰和个性的变更, 去补充宏观设计的不足, 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具体设计方式, 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在设计日常生活服装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 并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创举, 使人们乐于接受, 又不出现过于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常表现在单独设计、适应设计、复合设计、借鉴设计和配套设计这几个方面。
2.3 服装设计的时代感
在当今的时尚服装设计多样性和艺术性的发展时期中, 服装设计师以服装作为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们以个性化作为着装的风格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其目的是表现视觉情绪, 展现形象, 以这个来影响旁观者。当然, 服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现代服装的设计, 继续接受新的思想, 新的观念和冲击的新流派, 使传统的服装意识和原来存在的社会功能不断地添加新的内容, 与时代的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设计意识。值得一提的是, 在现代设计中, 表现时代特征的因素, 仍然离不开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整体运用。在这三方面的因素中, 每一项都必须与时代感相互一致。要做到每一项因素都表达出时代的语言, 使服装真正成为时代的窗口。
3 结语
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服装发展, 给服装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同时也为个性化的服装和多样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服装设计的风貌也不再被任何权威界定在固定的形式和手法之内。在众多的消费心理上更多地由被动变为主动, 而服装在设计是以系列服装的表现形式更能给消费者带来审美的震撼, 能更好地带动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也能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呈现得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于国瑞.服装延伸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1.
[2]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企业组织形式转变规则设计 篇9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完善或种类的稀缺或多或少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自由。不同投资者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 如资本形式、数量与投资目的等的不同会产生多样投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则资本投资激励不足, 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组织形式单一, 则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狭小, 投资积极性的发挥自然受到阻却。”[1]因此, 法律应适应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和投资者的多样需求, 尽力设定足够丰富的企业组织形式, 并允许这些企业组织形式间进行有效率的转变。
1.1 法律应设定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1.1.1 法律应正视社会需求设计企业组织形式
“马克思在分析法律现象时, 始终将法律放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强调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指出法律应该是社会需求的表现。”[2]需求是指能够实际满足的需要, 有需求才有市场。不难理解, 主、客观情况相异的投资者,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也自然不同。正如国家努力使当事人间订立的每一个合同都成为有效合同一样, 国家也力图使每一个投资者对于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得到满足。因为, “企业法律形式的稀缺意味着投资者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 不同投资者因为资本形式、数量与投资目的不相同而产生的多样投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资本投入激励不足, 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为了激励投资, 就应当给予投资者‘量身定做’的较大的自由。”[3]而换个角度看, 完善的市场应给予市场主体足够多的行为选择。有学者认为:“市场的高度发展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 要求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使投资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4]由此推知, 正视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应是法律不容懈怠的分内之事, 为每一个投资者找寻到最适合其自身情况的企业组织形式, 亦应是法律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简言之, 法律应“顺其自然”并有所作为。
“企业形式多样化即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企业形式多样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不能人为地、强制性地要求某种企业形式一统天下。每种企业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不存在一种绝对优越的企业形式, 只有最适合投资者自身情况的企业形式。”[5]可见社会生活中并没有一种“万能”的通用企业组织形式摆在那里, 任投资者取用。法律必须设计出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有学者认为:“企业形态应该满足资源组合的不同需要, 因而企业形态必然是多样的。相应法律规定必须为具有组合不同资源功能的企业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制度设计。试图将企业形态统一为某种单一、严格的模式不仅是徒劳的, 而且往往是有害的。”[6]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区、各阶层因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收入状况存在较大差距等因素,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和偏好必然具有多样性。故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实际国情, 要求企业的形态多样化, 不仅将公司制企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 而且也要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合作社等非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法律空间, 为不同境况的投资者在投资方式上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7]
1.1.2 法律应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组织形式
“从企业的发展历史看, 作为早期企业组织形式的独资与合伙, 作为近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无限公司等, 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自然产生, 非立法的产物。”[8]后来, 随着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守夜人”角色的转变, 在企业形态法定原则的作用下, 独资、合伙、公司等现实存在的企业形式渐次被各国立法所确认, 开始披上合法“外衣”, 而未得此待遇的企业形式却“相形见绌”, 即使在实践中存在, 其也不会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由此可见, 世界各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投资人自行创设到法律进行限定的共同发展过程。这样发展的合理性主要在于:“当事人可低成本地获得与之交易的企业的基本信息, 确保交易安全。法律在限定企业组织形式的同时, 明确规定了每一种组织形式的出资形式、出资者责任、法律地位等重要事项, 使其定型化。因此, 第三人在知道企业采用的组织形式时, 即便利地获得了该企业的上述信息, 有利于交易安全。各国法律一般均要求企业在名称中表明其法律形态, 意义即在于此。”[8]然而, 这样的发展过程亦有其不足。因为在法律确认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时, 通常其已经在现实中以“非法”身份存在一些时候了, 这当然会对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造成冲击与破坏, 毫无疑问应予相应法律制裁。但让法律“矛盾”的是, 这样的企业形式虽然“非法”,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其所以没能获取合法地位, 恰恰可能是因为法律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设计不尽合理, 或者没能及时跟上时势的变化所致。“赫斯特在《法律和19世纪美国自由的条件》中指出, 当时美国法律的一大工作原则就是‘保护和促进个人创造性能量的释放’ (there lease of energy) 。”[9]故有学者云:“尽管商法应采取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 但同时应适应市场经济实践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而进行积极的制度创新。”[10]因此, 法律也要“内省”, 不应“睡在”条文堆里止步不前, 而须与时俱进, 适时创新企业组织形式, 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对此, 世界各国都概莫能外。
我国立法在公司企业和合伙企业组织形式上有着创新之举。“西方国家对一人公司的态度经历了从完全禁止, 到有条件的承认, 直至立法上的确认和保护这样一个过程。现在, 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11]我国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并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 历经10余年, 到了2005年修订该法时, 一人公司制度得以在其中确立。我国1997年颁布的《合伙企业法》本来只规范了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企业即普通合伙企业, 并未规定有限合伙制度。但随着后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风险投资得以快速发展, 市场上需要有限合伙企业这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将负无限责任的出资者与负有限责任的出资者有效结合起来, 使能人与富人能够在风险投资的大舞台上“共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虽然不见中央立法, 但有限合伙地方立法活动却日渐活跃。“1994年3月2日, 深圳市的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合伙条例》, 该条例的第三章规定了有限合伙企业制度, 明确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经济组织均可成为有限合伙的有限合伙人, 这是我国地方立法第一次赋予有限合伙的合法性。2000年12月,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2001年2月21日, 北京市政府第 (9) 号令又公布了《有限合伙管理办法》, 对中关村内的有限合伙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规定。紧接着, 杭州市、珠海市、包头市都通过了类似的规定。”[12]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地方性立法突破当时《立法法》、确认有限合伙法律地位的做法, 学界仁智互见, 聚讼纷纭。有的对此大加鞭笞, 批评该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有的对此予以支持, 赞扬该做法的制度创新精神。还有的认为, 上述做法固然不合法治精神, 侵害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 但在中央立法不允许、甚至禁止有限合伙的情形下, 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其创造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 实在是出于无奈之举。”[13]可见, 法律的创新有时也有“被动”的因素在里面。“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之下, 我国立法机关终于顺应潮流, 在2006年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中明确规定了有限合伙制度。”[14]同时, 还在该法中对普通合伙企业的特殊变形有限责任合伙作了明确规定, 并最后定名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上述的一人公司、有限合伙企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都是我国法律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组织形式的表现,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法律还会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之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毕竟, 不断适应和调整社会现实才为法律的第一要务, 而对待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 “堵”不及“疏”。
1.2 法律应允许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相互间便利转变
1.2.1 成本、效率是法律允许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的决定因素
一个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体系, 可以使每一个出资人都能够迅速地筛选出最适合自身情形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就是说, 企业组织形式本身并无优劣而言, 因为优与劣始终是相对的, 任何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利弊集合体。一个企业组织形式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 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此一时彼一时, 并无定论。“显然, 公司制企业的有限责任相对于独资和合伙企业的无限责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创业初期, 由于资本条件限制, 投资者不得不选择独资或合伙制的企业, 但是, 出于风险控制或风险回避, 投资者会在适当的时机将企业组织形式变更为公司制。”[1]根据企业形态法定原则, 一个投资者要创办企业, 只能在国家给定的备选项中选择一种具体的企业组织形式。但在选定某种企业组织形式后, 因主、客观情况发生变化, 投资者能否改变初衷, 将企业改办成其他形式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投资者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两种选择: (1) 将原企业解散, 再“不厌其烦”地按设立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条件和程序创办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2) 不须解散原企业, “简明扼要”地直接将原企业的组织形式依法定程序转变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较起来, 笔者认为后者更为可取。因为前者程序繁琐, 成本高昂, 且企业经营出现中断, 不便于商誉积淀。因此, 基于降减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商事交易要求, 法律没有理由不允许投资人将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故有学者言:“通常一个国家的企业法往往设计多种企业组织形态, 供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投资者选择时常常考虑企业的设立条件、法律地位、责任形式和国家的税收政策等因素。然而, 这种选择并不是一次选择而定终身, 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形态可以转化。这种企业组织形态的变更, 可能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需要使然, 也可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的结果。”[7]
1.2.2 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对法律的具体要求
“在商主体严格法定原则下, 要设立作为商主体的企业只能在法律规定的企业形态中作出选择, 不允许在法律规定的企业形态之外另行创设一种企业形态, 或者将法定企业形态作出违背既有规定的变更。”[11]可见, 企业形态法定原则映衬出企业组织形式的严肃性, 投资者在此领域不能随意自治, 即不可私自造出一种法律所没有规定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这方面的任何主张都要依法进行。因此, 投资者要想将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就必须按照现有法律规定的条件与程序进行。不管是否出于本意, 既然投资者对法律是如此尊重与信任, 法律就应作出积极回应, 努力使自己更完备、更确切、更具操作性。对一个意欲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投资者而言, 其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他从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到另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法律所明确允许的;他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过程与解散原企业再设新企业的程序, 是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如若转变企业形式尚不如企业重设经济, 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多此一举”地作出当时的选择。由此可见, 对于企业组织形式转变, 法律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就应做到以下两点: (1) 明确规定企业组织形式相互间可以进行转变; (2) 规定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转变程序。
2《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的框架设计
2.1 我国应出台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专项法律法规
投资者创办企业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实际上, 不同形式的企业法律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仅仅反映了投资者选择投资方式创造财富的愿望。”[15]而投资人是理性的, 现实的, 他并不总是乐于选择外观“华美”的企业组织形式, 因为对他而言, 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未必就是最有实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有学者认为:“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并无固定的模式, 只有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没有哪种企业法律形态是尽善尽美的。”[16]因此, 面对林林总总的企业组织形式, 投资人必须从自身的主、客观情况出发, 深思熟虑, 方能作出适宜的选择。然而,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可能很快就会时过境迁, 使得原先的企业组织形式难再成为投资者们的主流选择;另一方面, 投资者的立场亦非始终不渝, 有些时候, 他们也可能会改变“初衷”, 开始“青睐”起其他一些企业组织形式。毋庸讳言, 投资者的热情是必须肯定的, 因为无它则无市场;投资者的自由是需要维护的, 因为无它则失人权。所以, 法律没有理由不允许企业主作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否则, 它就是不人道的, 是恶法。西方国家的法律给投资者创造了较为宽松的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环境———从独资企业转变为普通合伙企业, 从普通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合伙企业, 从有限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 甚至反向转变, 都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难事。应该说, 不同企业组织形式间存在着诸多的共性, 如它们都是人、财、物集合而成的组织体, 它们都以营利为设立目的, 它们都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等。基于此,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项法律, 对企业间的变型问题作出规制。例如, “对于企业持续存在的组织形式转变, 德国有专门的《转型法》加以规定。该法允许德国企业法人的各种各样的转化方式。对一般合伙转化成有限合伙再转化成股份公司在该法的第5版中有规定。”[17]相形见绌的是, 我国既欠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方面的专项立法, 寥若晨星的几个条文内容又太过简单, 令意欲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主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同时, 也对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颇为不利。基于此, 为了统一规则, 优化立法, 笔者建议国家出台转变企业形式的专项法律法规, 或可命名为《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
2.2《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的内容安排
依笔者拙见,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可规定以下内容:
2.2.1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原则
根据法学理论与实践要求, 可为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设定以下两项原则:
第一, 依法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投资者应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及程序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根据企业形态法定原则要求, 投资人不仅应在法律给定的企业形态范围内选设企业组织形式, 还应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 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因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应当依法进行。同时, 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 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毋庸讳言, 不保护债权人就没有了下一次的市场交易。但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过程中, 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 有些投资人甚至以逃避债务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终极目的, 即“假变型, 真逃债”。为此, 法律应未雨绸缪, 及早防范, 预设举措, 去伪存真,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
2.2.2 可供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种类
根据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 可供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种类有: (1) 个人独资企业; (2) 普通合伙企业; (3)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4) 有限合伙企业; (5)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6) 有限责任公司; (7) 股份有限公司; (8) 其他企业组织形式。
2.2.3 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条件及程序
以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有限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如投资者创设的有限合伙企业意欲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则应当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下列设立条件: (1)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2) 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3)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 有公司名称, 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5) 有公司住所。同时, 除遵守以上5项条件外, 投资人还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行事。可见, 企业如由一种组织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组织形式, 必须符合拟转变组织形式企业的各项设立条件, 并依照法定程序办理。通常, 法定程序有企业决策机关作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决议、政府及有关机构许可、通知或公告债权人、办理变更登记等。由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中可以设有这样的原则性条款:“企业转变组织形式的, 应当按照拟转变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 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并提交有关文件。”
2.2.4 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
“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式, 要从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所以更正确地说, 是比较哪一种法律形式更会适于本企业的现状或者想要达到的组织结构。”[18]企业主有权相机转变企业组织形式自无疑问, 但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 还要顾及债权人的感受。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而言, 债权人不求有利, 但至少应当对其无害。否则, 这项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法理基础。因为失去了债权人的理解与信任, 企业即便转变了组织形式, 也无法挽回积淀已久的商业信用。同时, “无理”的法律也会打击意欲进行商事交易的市场主体的信心。因此, 在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过程中, 必须要加强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以免顾此失彼。
归纳起来,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应当规定以下制度和措施以保护债权人合伙权益:
第一, 企业附条件维持运营。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期间可以维持其经营, 但应当将具体情况告知相关当事人。以往的法律未明确规定企业如公司转变组织形式期间的持续营业问题, 使得市场上的第三人容易将该期间理解为欲变型企业的经营“中止”阶段, 这可能会让该企业丧失许多交易机会, 不利于其营利目的的实现。但反过来, 如果允许这样的企业像以往一样继续经营, 就可能会出现因第三人未能知悉该企业的变型情况而致利益受损的局面, 这对其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基于此,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应允许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期间维持正常经营, 并要求其将与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有关的情况告知相关当事人。
第二, 企业依法清理财产。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时应依法清理其财产, 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通知、公告债权人;清理债权、债务。如果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后的资产、负债状态不能明确, 债权人对与转变组织形式有关的情况毫不知悉, 一则其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二则当投资者对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后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 无法真正将其责任落到实处。所以, 企业转变组织形式时应依法清理其财产, 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告知债权人并清理债权、债务。
第三, 企业负债保偿。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转变后的企业承继。投资者在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后, 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如发生变化的, 对转变组织形式前的企业负债, 按照在前责任形式承担责任, 对转变组织形式后的企业负债, 按照在后责任形式承担责任。因为转变组织形式的企业并未终止, 市场主体资格自然延续, 故其转变前的债权、债务理应由转变后的企业承继。同时, 有些企业在转变组织形式前后, 其投资人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发生了变化, 如普通合伙企业转变为有限合伙企业后, 有些合伙人对企业负债承担责任形式由无限连带责任变成了有限责任。这时, 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前所负债务, 该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对于企业转变组织形式后所负债务, 该合伙人应承担有限责任。
第四, 投资人承担违规责任。投资人违反本规定, 隐匿、转移企业财产, 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 或者私分企业财产, 损害债权人利益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因为设计再精巧的制度, 没有责任约束也是无法落实的。《企业转变组织形式规定》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 是为了防止投资者滥用转变企业组织形式的权利, 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练习形式设计】推荐阅读:
形式与设计07-23
设计原则与形式09-02
漆器设计形式语言研究08-17
形式语言艺术设计06-09
版式设计中的形式原理09-18
场景设计的形式美元素论文10-17
浅议项目形式的培训课程开发设计07-30
形式美法则在园林设计的应用论文09-21
计算练习设计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