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教学设计

2024-10-07

练习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

练习课教学设计1

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巩固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新授。

(1)第39页第8题。

(2)第40页第9题。

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什么?

(3)第40页第10题。

怎样数比较快呢?

(4第40页第11题。

独立完成。

(5)第40页第12题。

思考:卡片上的数可能是多少?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练习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约分的含义和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的特征。

2.能力目标:很快找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进行约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及依据,从而掌握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 15和21 7和94和24 20和28 11和13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你的依据。8/24=4/()=()/3

5/9=()/18=15/()

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实验小学正在举办春季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观看一场激烈的百米

游泳比赛吧!(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75/100,另一个认为

他游了全程的3/4。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下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组1:我们组认为75/100=3/4,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75/100=75÷25/100÷25=3/4。组2:我们组也认为75/100=3/4,3/4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5,得到75/100。3/4=3×25/4×25=75/100。

2、小兵在这次比赛中已经游了60米,他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生1:60/100 生2:他游了全程的6/10.生3:也可以说是3/5.3、那么60/100 6/10 和3/5这3个分数有什么关系?

4、同学们刚才我们把75/100化成3/4。60/100 化成 6/10和3/5。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板题:约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约分。

5、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前面接触的这些分数,想一想后面的一组分数有什么特点?小组内说一说。

6、哪个小组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7、像 3/4 3/5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板书)

8、师:哪位同学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9、练一练: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分母是10的真分数中,最简分数有哪些?(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试一试: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 24/30化成最简分数,11、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的?

12、根据同学们的约分方法和过程下面小组内讨论一下,(1)一般怎样约分?

(2)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进行约分?

(3)约分要注意些什么?

(4)怎样书写?

1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观点。生1: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一步一步去除。生2: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生3:注意约分一般约到结果是最简分数为止。生4:我们小组认为采取划线去除的方法更简洁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

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2、86页第2题。

3、86页第4题.4、一盒蛋黄酥,哥哥分得3/5盒,弟弟分得4/10盒,谁分到的蛋黄酥比较多?(用两种方法解答)

5、动脑筋:

有一天,蛋糕痁的老板想招聘一名服务员,来应聘的人还真不少。老板准备了一个磨盘大的蛋糕,要求应聘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出这块蛋糕的 45/60。大家都觉得这位老板在故意为难大家,因为认磨盘大的蛋糕要完整地切出它的45/60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何况还要在2分钟内完成。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小伙子走到蛋糕前,用了一分钟的时间把蛋糕切了下来递给了老板,大家都愣住了。你知道小伙子怎样切的吗?

(四)、全课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问?篇三:小学五年级约分教学设计 课题: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意义。(教材第84页例3、教材第85页例4及教材第85页“做 一做”)

练习课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看线段图解题

1、口述线段图意义。

2、要求列出算式。

3、小结(两种解题思路)。

二、应用题练习

1、一袋面粉重15kg,一袋大米的重量事面粉的4倍。大米和面粉一共重多少千克?大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4—45.5、6、7

练习课教学设计4

上课意图: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对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够明确。例如,同样是用15÷3=5这道算式计算“一共有()个桃子,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份()个”和“一共有()个桃子,每个盘子里()个,分成()盘”时,对两题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对于“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这些问题理解不透。这节课,我们将试图沟通“除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分”的运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运算,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把知识教“薄”。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练习课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课本第91-92页练习十九的第4-12题,名数的改写的练习课。

教学目的:通过名数的改写和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将一些复习题和练习十九的第7题制成投影片,将练习十九的第6题做成卡片(每题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投影片:

1千米=()米 150厘米=()米()厘米

1吨=()千克 l公顷=()平方米

l平方米=()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l平方千米=()公顷 180分=()时。

5分=()秒 7日=()时

二、口算

做练习十九的第6题。

教师出示卡片,鼓励学生利用简便方法,出示卡片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名数的改写

做练习十九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填写,其他学生填在教科书上。

本题各小题所用的进率不一样,提醒学生应先弄清每道题需要用到的进率是多少。

教师要注意巡视和集体订正: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小学数学教案《名数的改写的练习课》。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九的第4题。

这是需要进行名数改写的应用题。本题的难点在于条件和问题所涉及的计量单位都不相同,要引导学生认真考虑应如何进行改写。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1平方米收960克稻谷,那么1公顷收多少克呢?合多少千克?该怎么算?算出l公顷收多少千克后,又怎样将千克改写成吨呢?

2.做练习十九的第5题和第8题。

这两道题都是涉及将平方米数改写成公顷数的应用题。由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像米和千米那样明显,在实际测量和计算中的应用又比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熟记二者间的进率。这里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这两道题,再进行集体订正。并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3.做练习十九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再进行集体订正。教师要注意巡视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对千克和克间进率的掌握情况,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

4.做练习十九的第10题。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再进行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5.做练习十九的第11题。

题目里的两个条件都是复名数,都要先改写成单名数,才能求出平均每分行多少米。这里可以先指名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做,再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6.做练习十九的第12题。

这道题要从分变成几日几时几分,两次用进率去除用的进率不同。从分到时除以进率60,得到小时后再除以24才能得到几日;如果有学生先算出日与分之间的进率;用该进率求出有几日后,再用余数求得几时几分也是可以的,只是这种算法难度较大。这里要先让学生独立想办法做,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

五、思考题

第92页的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其计算方法是:把所求的那个月的日数和表中那个月份下的数加起来,减去1以后用7除。看余下的数是几,就表示那天是星期几。

如果加、减后所得的`数比7小,那么得数是几,这天就是星期几。如果能整除,余数是0,这天就是星期日。

以上规律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并且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编制一个当年的表,放在铅笔盒里,便于随时查看。

名数的改写的练习课

练习课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2、5、3、的倍数的练习(P21题6~11)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70

80

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习

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

1.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

2.第10题: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数据填在书上。

全班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同时请找3的倍数较快的学生介绍方法。

(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3或者5就可以了)

(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0或者4就可以了)

(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的倍数特征,个位数字是偶数就可以了)

(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考虑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者5就可以了)

(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的倍数特征)

(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先考虑3的倍数特征,哪3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只有4、3和5,再考虑2的特征,个位是偶数)

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偶数和奇数的性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理解。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的练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练习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统计表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2.口算乘法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3.练习课教学设计范文

4.年月日练习课教学设计

5.名数的改写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6.《复式统计表》练习课教学设计

7.第10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

8.应用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9.《质数合数》练习课教学心得

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寻找“短板”

1. 整体寻 “短板 ”

整体寻“短板”, 要求老师根据孩子们的课堂反应、作业反馈结果……找准“短板”.这里的短板, 既可以针对全班学生———“谁”是班级整体这个木桶的短板, 也可以针对全班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什么问题”是全班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知识点的短板. 因此, 作为老师而言, 一定要从大处着眼, 将吃力的孩子、薄弱的知识点给“寻”出, 为下面加长短板工作做好准备.

2. 个 体找 “短板 ”

个体找“短板”, 要求孩子们学会自查及自我总结, 会学习的孩子往往都是善于观察与总结的. 对于反复出现的知识点, 或由此及彼产生的知识点, 孩子们还是深有感触的. 这时, 我们可以将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孩子们, 让他们将知识点举一反三、全盘托出. 比如教学“圆柱与圆锥的整理与练习时, 老师放弃题目叠加题目的枯燥练习, 而是出示一个圆柱体木桩, 让孩子们看着木桩, 思考你想对这节木桩怎么样. 基于这一单元的学习, 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提出打算刷、削、切挖等动作, 这些动作的背后又可以牵扯出一系列的知识点刷可以刷出表面积做装饰品, 也可以刷出侧面积做柱子;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 切成两个相等的圆柱或两个相等的部分……当孩子们提出相应的问题后, 老师给这个圆柱添上了底面直径和高的具体数据, 并请孩子们解答. 这里, 孩子们在交流中收获了别人的“长板”, 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短板”, 这是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找”短板方式.

个体找“短板”还可以这样, 比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时, 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练习部分的, 他让孩子们找出一两题自己认为薄弱的练习, 当然, 为了照顾到孩子们的面子, 保护孩子的自尊, 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这位老师进而这样改进设计———请找出一两道你认为大家容易出错的题, 这样不敢将自己“短板”亮出的孩子, 也能大胆亮出了“大家”的“短板”.

以上两种练习设计都以孩子为主体, 紧紧围绕着孩子们的需求展开, 正是有了找短板的需求, 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 这就好比销售某项产品前进行的市场调查. 个体找短板以其独特方式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 互 相觅 “短板 ”

互相觅“短板”, 我们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对于本单元你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或细节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这种互相觅“短板”的方式给孩子一个机会去发现自己或他人的“短板”, 这不是互相揭短, 而是在真诚提出问题后共同进步.

二、加长“短板”

针对以上找“短板”的三种方式, 我认为要加长“短板”也有相对应的三种方式, 即整体“加”、个体“长”、互相“增”. 下面我结合两个课例设计说一说以上三种方式的尝试.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练习”中, 我先呈现了一个长方体玻璃缸, 让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提出数学问题有孩子提出了要求玻璃的面积, 有的提出了求鱼缸的容积水的体积、底面积等问题, 接着我又添上鱼缸的长、宽、高、水面深几分米这四个条件, 这里既是我整体无形的“加”, 也是孩子个体有形的“长”. 接着, 我由无形逐渐过渡到有形, 将孩子们平日里容易错的两个题型以生物小组同学市场调查结果的方式呈现:每平方米玻璃售价40元, 每2.5平方分米玻璃的售价1元, 并提问要做这样一个金鱼缸要花多少钱. 对于这块, 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乘法, 什么时候用除法, 这里的练习指向性很明确, 所以他们在练习中也逐渐明白. 接着我开始了另一个整体“加”———在生物小组的鱼缸内注入4分米高的水后 , 又放入一些装饰用的小石块 , 鱼缸的水上升到5分米高, 放进鱼缸里的小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这里的“加”也是个重点、易错点. 这个课例 , 我侧重用到了整体“加及个体“长”的两种方式, 并且用一个金鱼缸串在了一起,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互相的交流中加长自己的短板我的引导, 看似无心, 却使学生在无形中加长了短板.

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整理与练习”中, 我让孩子们每人收集一两道你认为易错或是重点的题目 (问题) . 孩子们的心思是缜密的, 有些孩子提出了进一法和去尾法的问题, 这让孩子们将所有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整理, 容器盛水求水的体积时应该去尾, 做东西准备材料时应该进一;有些孩子提出了计算中要注意单位换算的问题;有些孩子提出了圆柱形物体求几个面的问题; 有些孩子提出了具体的题目让大家讨论还有些孩子提出了在一般题目中不可能遇到的测量问题 (学具圆锥的高) , 接着我又顺势问怎样测量一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这样的练习设计更突出了互相“增”长板方式的优势, 它在短时间内, 可以增大孩子复习的容量, 可以呈现出孩子最需要的知识, 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平台修补自己的短板.

“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练习十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面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面积的有关知识,加深对面积知识的理解。

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三、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展示台。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知识归类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学校综合楼和乐学楼示意图,我想知道综合楼和乐学楼哪个建筑物占地的面积大。想要解决这问题,我们需要用到所学的哪方面的知识呢?

生:面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面积”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练习。(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与练习)

2.知识归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稿纸,把你想到的与面积相关的知识点写下来。

(二)讨论难题,群体互补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所写的知识点在小组内汇报交流,在汇报的过程中,小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修改。

预设:学生汇报的知识有:面积的定义,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各小组内把所有组员的知识点按相关联的知识整理在一起。整理要求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老师指名让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并说说理由。)

(三)展示交流,查漏补缺

1.根据汇报,形成知识网。

师问(1):借例说说什么是面积?

预设: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师问(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问(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生: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问(4):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问(5):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变式练习,强化认知

(1)面积

师:请大家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数学课本的面积与周长,并说一说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面积单位:填上合适的单位。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5题。

大树高( ) 字典厚5( ) 蜡笔长1( )

学校占地面积是9000( )

小结:我们在填单位时要看清是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3页第1题。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00厘米=( )分米

(4)面积的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刚上课的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出示题目:乐学楼是长45米,宽16米的长方形;综合楼是40米的正方形。哪个占地面积大?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

(五)综合应用,总结提升。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师: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9题。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用8个正方形平常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 )

2.解决实际问题。

(1)请大家完成课本74页第8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洒水6分钟后,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长和宽是多少?

(2)请大家完成课本75页第10题。

注意提醒学生先想象,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解答。

使学生明确: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用知识网整理知识点。

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4

加法和减法的练习是属于练习课,因此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三个阶段的练习。第一阶段是基础题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多种题型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各部分的数量关系,懂得做加法算式时关键抓住两个部分数,做减法算式时关键抓住原来的总数。

基础题到提高题之间要有一个坡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提高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加法基础训练后,我设计了按颜色分、按大小分两道题。让学生明白按颜色分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按大小分也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减法基础训练后我又出示按颜色分要求学生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为第二阶段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阶段是提高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让学生懂得一道题可以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白天鹅、黑天鹅、大天鹅、小天鹅同时出现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列出很多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即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能力是否提高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也就有了第三阶段的练习。

第三阶段是拓展练习。用学生身边的素材、生活的素材编写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用男生、女生编写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思维更活跃的学生用教室里的电扇作素材编写加法和减法算式……

总之,每一节课总有满意和欠缺的地方。这节课的不足学生没有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叙说应用题的三句话,有待今后加强训练。

我想谈一谈教学中的两个困惑与大家共同探讨

困惑之一:

练习课是巩固、提高、拓展新知识,还是补新授课后的漏洞?如果新授课的漏洞很多人们不仅要问你上新授课时在干什么?

练习提高,是逐步提高还是拔高的越高越好?拔得很高就是练习课所需要的吗?

困惑之二:

《位置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5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不足:一、太过拘泥于课件和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不注重课堂生成。如当学生自由介绍自己的位置时,已经有几个学生会用行和列表示自己的位置,这时就应该让这些学生说说对行和列的认识,及数行和列的方法,然后老师再加以点拨,而不是还是由我来引导学生认识行和列。二是在教学认识行和列的顺序性时,老师讲得不清楚,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法引导不够。三是本课的难点在方格纸中用点描出物体的位置突破不够,应该引导学生对比具体情境图和方格图的区别,对在方格图中如何确定位置讲得不细致。四是老师引得较多,放得太少,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五是评价较单一,语言不精炼的等。

“折扣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10页练习三的第5-9题。

教材学情分析:

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本节课是上一节基础上的安排练习课,旨在让学生熟悉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相应的技能。

练习三第5题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实际问题,两小题的条件类似,但问题不同,思考方法也不同;第6题也是一组对比题。通过练习重点帮助学生沟通“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实际问题思考方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第7-9题与例题相比稍有变化,需要学生更加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信息,并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熟悉列方程或列算式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⑵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⑶继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流程:

一、回顾知识,揭示课题。

⑴回顾关于“打折”的知识。

说说“七折”的知识。重点抓住“七折”的含义展开,如重点句子现价是原价的70%,数量关系式是原价70%=现价等;体会表示“七折”的各种方式,有“七折”、70%、7/10和0.7四种。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折扣问题练习课”。

二、集中练习,内化知识。

⑴完成练习三第5题。

独立完成,反馈算式或方程;比较两小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条件都有原价和折扣,不同点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第一问求的是现在的价钱,第二问是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⑵完成练习三第6题。

独立完成,反馈算式或方程;沟通两小题之间的联系,它们的相同点是“一律九折”,第一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第二题是已知现价求原价,刚好相反。

⑶完成练习三第7-9题。

独立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第7题抓住每张反馈,现价54元是2张足球票的价钱,和前面不同的是要注意2张票,先或者后要算出每张票的价钱;第8题从“贵宾卡”的不同之处切入,体会贵宾卡的九五折是在八折优惠的基础上再打的折。

三、阅读课本,拓展学生的视野。

⑴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你知道吗”,准备交流。

⑵交流“你知道吗”。

成数的产生,产生于农业;成数的表示方法,如有三成、3/10、30%和0.3四种;成数的意义,表示十分之几;成数应用的拓展,工业生产,形容旅游事业、交通事故等。

关注初中英语练习课教学 篇7

因此,我们就要对死的材料进行加工,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可操作的材料,并使练习材料能够有序地进行。我们知道练习课课堂活动设计主要涉及教学目标、练习类型、处理方法、活动形式和活动方式,那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一、练习课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练习课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不仅有层次、有坡度,而且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多层次练习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技能的转化,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造应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多层次练习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满足,有收获。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练习的方法

1. 督促学生提高做题效率

很多学生做题时总喜欢拖拖拉拉,特别是中下层学生。这个时候教师应对练习题目数、计分和时间安排的要求了如指掌。在给学生习题时,告诉他们应在多长时间内做完。所以,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加强时间观念非常有必要。否则,学生在平时题做了不少,但一上考场,要么紧张不起来,要么过于紧张,成绩将不如平时。

2. 培养学生解题之后的再思考

解题的时候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诱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把死的词汇、语法、句型变换成活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少学生通常会出现局部性的单向思维。于是遇到这样的题目会,然而题目稍稍转变一下,下次就不会做了。因此,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解出一道题后,更应注意再思考,总结规律,探索技巧,多方面、多角度、多变换地寻求结论,这样才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一道完成句子“明天我要去公园”,如果学生能在解题之后再思考,便会发现这个句子其实有多种表达方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如:

(1) Tomorrow I will go to the park.

(2) I will go to the park tomorrow.

(3) I am going to go to the park tomorrow.

(4) I’ll go to the park tomorrow./I’m going to go to the park tomorrow.

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讲评方式

1. 直接讲评法

对于一些大众题目,教师应当让全体同学进行参与。把握重点题目的同时,紧凑地做好讲评某些题目。比如,可以在学生边做题的过程中,老师边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争取时间做到当场批阅,找到一些学生错题的共性并当堂分析点评,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发现有些题目正确率很高的话,就不必集体讲评,课后单独点评。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突出对象。

2.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充分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做题目的时候,遇到难题特别容易放弃。这个时候教师就该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小组合作,一起解决问题,以帮带帮的形式,一方面,鼓励学困生积极努力思考不会做的题目,另一方面,倡导优生主动担负起帮助学困生的责任。在活动中,学习优良的学生自然充当了教师的角色进行分析、讲解。这样,既锻炼了优生的能力,也帮助了后进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之自主学习。

3. 教师在课堂中可适当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来评说

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职责,一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调动气氛,由简到难引导学生敢说会说,不怕说错。鼓励学生不再单纯回答问题答案,而是让他们有发挥的机会,解释解题方法或是答案的原因。当学生评说出错时,教师不应立即制止或指出其错误,而应一方面引导,另一方面待其说完之后,再分析错误所在,以免打消其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练习课中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反省

教师组织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质与量的兼顾,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并为学生留足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每次学生完成练习的解答后,还不能算结束,要让学生理解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能力优先的原则,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反思成小结。这环节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解答练习时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怎样搞好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饱满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8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比重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抓好小学数学练习的教学效益,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把练习的内容通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增强练习的乐趣。例如:在上现代小学第十二册圆柱和圆锥的练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给每个小组同样大的一大块橡皮泥,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捏一个圆柱及与它等底等高的三个圆锥,再捏一个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很兴奋,都纷纷行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对“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在等底等体积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要发掘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练习设计之中。

如在秋游活动中,每个小组活动经费50元,请你思考这些钱如何合理安排?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学生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如口味、营养、实惠、合理、节约等方面叙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只要方案合理就可以。

三、既尊重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课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强化主干练习,删减繁琐内容,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化繁为简。这是上好练习课的关键。

如:在设计解方程的练习时,可以设计这样两组习题:

A组:2X+6=21.60.2X-5.6=1.678-1.6X=14

B组:0.3X-0.4×3=2.19.2+0.2X=21.842.4×()+1.4=8.

学生根据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选择题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设计开放题应注意: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解法活的开放题。

如把一个边长分别为3、4、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饶着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发现答案是不唯一的,分别有一个圆锥的,也有两个圆锥的组合体,由浅入深,既复习知识又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让学生少做题多受益。

五、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者意图,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六、设计综合化练习

练习的综合化是指练习的编排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使练习更具思考性。

如还是在圆柱和圆锥的练习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9.2平方米,高是1.5米.(1)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则这堆沙子有多重?如果派载重量是4吨的汽车来装运,应派几辆?

(2)用这堆沙子在8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通过本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教材例

1、例2及练习十六的3、4、6、7。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课,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了解求圆环面积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3、能灵活运用所学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并计算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点。

1、口算: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二、新知探究。

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1)分析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

(2)已知周长求面积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周长—直径—半径—面积

已知: 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1256(平方厘米)答: 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平方厘米。练习: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面积

(1)R=5cm(2)d=8dm(3)c=18.84dm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小结:计算圆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R=6厘米 求: s=?

①3.14×62 ②3.14×22 ③113.04-12.56=100.48 =3.14×36 =3.14×4(平方厘米)=113.04(平方厘米)=12.56(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3)环形面积: S=π(R2-r2)

四、作业:课本P70第4、6、7题。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练习课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 r2

练习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直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写出数量关系

1、路程 相遇时间 速度和

路程=-------- -----------

相遇时间=---------- ---------

2、根据问题写算式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8分钟后相遇。

提问:甲乙每分钟一共行多少米?

相遇时乙行了多少米?

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二、组题练习

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 车每小时行50千米,2小时相遇。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45+50)*2 或45*2+50*2

2、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 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90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190/(45+50)

3、比较1、2两题有何异同。

学生同桌互说

4、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8分钟后相遇。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你能把这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吗?

三、变式练习沟通联系

1、先补条件再列式计算

⑴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端对挖一条水渠,甲每天挖48米, ,10天挖完。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⑵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两个车站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8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2千米。 ?

2、某零件加工厂要加工零件1200个。第一车间每天能加工190个,二车间每天能加工210个。现在两个车间共同加工这批零件,要加工多少天?完成时每个车间各加工了多少个?

四、课堂作业

浅谈数学练习课的设计 篇11

关键词:数学;联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45-01

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呢?

一、崇尚自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需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9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家有9把椅子,他家也有9把椅子,一共有18把椅子,算式是9×2=18。”“三(三)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9人,一共有9×5=45(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开放课堂,倡导练习的“百家争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所谓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其特性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三、立体整合,步入练习的“你中有我”

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天春日春水流,春原春草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山上,春鸟落在春枝头。”问题:①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②“春”字共有几个?③“春”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④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数的1/5。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环境。

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原汁原味的而非抽象的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加强实践,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实现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 篇12

一、练习要有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 增加练习的开放性, 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在省城一次听课时, 有位教师在“元、角、分”教学中, 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练习:她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 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 每生准备5元钱, 4个学生为一组, 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在这一过程中, 一要算好总价, 二要注意数量, 三要注意品种。这个教学实例证明, 一个开放的练习空间,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要“你中有我”

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同构, 练习也应考虑这一点。我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 特备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 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 春鸟弄春色。”然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 哪一个字出现的最多?

(2) “春”字共有几个?

(3) “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这似数非数的练习, 新颖独特, 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 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三、练习的“民主自由”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 练习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如在教学“正比例应用题”时, 我给出两组对应数据,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3个数自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

(1) 10 25 (2) 20 50

学生在思考片刻后就说出了:“我用20元钱可以买到10本同样的笔记本, 买25本这样的笔记本, 需要多少元?”“我家买回20斤大米, 可以吃10天, 照这样计算, 买回50斤大米可以吃多少天?”“妈妈的青菜每10把卖20元, 今天共卖了25把, 一共收入多少元?”……这样的练习, 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 活动是自主的,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四、练习莫要“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 布置学生去观察学校内纪念亭的六根柱子, 看清涂漆的是圆柱的哪一面;教学“统计”后, 让学生统计学校门前公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教学圆的周长时, 组织学生去量一量篮球场中争球圈一周的长度……这样的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 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 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

上一篇:阿信励志语录下一篇: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