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练习设计(共12篇)
小学练习设计 篇1
小学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练习。练习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智力、学会数学方法的有效途径。那么, 什么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练习呢?笔者认为凸显新课程理念, 内容丰富, 贴近生活, 形式新颖并且具有针对性、探索性、层次性、生活性、开放性的练习才是有效练习。
一、以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练习中体现趣味性, 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彰显“趣味”, 使学生一看到练习就有一种做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 教师可以设计“为小朋找门牌号”的趣味性练习。即:小朋接到了小青打来的邀请自己到他家附近的书店去买书的电话, 小青说那个书店的门牌号是206。然而令小朋想不到的是小青居住小区附近店铺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设法为小朋找到小青所说的那家书店。这种将计算题融合在游戏中的演算活动一改以往计算呆板的现象, 学生演算兴趣盎然, 运算方法运用得法, 计算能力有效提升。
再比如学习完《认识物体》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来认识物体:一位学生上台摸黑袋里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快速、准确地说出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并说出分辨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于这种体现课堂教学后续延伸活动的练习既感到新颖, 又很喜欢去完成。
二、以练习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教师要切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为中心, 在设计练习时要有梯度, 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对不同梯度与层次的练习, 教师可以尝试这样设计:
一是“套餐”型的层次性练习。这种层次性练习, 教师可以把练习的形式设计为:模仿性的基础练习——提高性的变式练习——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例如, 可以这样设计二年级上册的“认识除法”的练习:
例一:
(1) 有10棵青菜, 平均分给2只兔子, 每只兔子有几棵?
(2) 有6名学生, 每3人分为一组, 可以分成几组?
例二:
(1) 大卫和他的4个同学折千纸鹤, 一共折了20只, 平均每人折了几只?
(2) 把3个荔枝和5个草莓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 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水果?
例三:
18名同学去公园观赏植物需要租车, 大车可以坐9人, 小车可以坐6人, 他们可以怎样租车?
学生根据当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答这些练习题, 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二是“多味”型的层次性练习。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异, 教师要设计有多种解题方法的练习题,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教学乘法之后, 向学生提供新华书店的价目表: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书籍名和价格信息设计提问, 并进行解答。这样“多味”的、有层次性的练习设计, 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三、以练习的生活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 又必须运用于生活。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有效地拓展和延伸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设计练习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丰富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假如我们全班48人去参观上海世博会, 门票每人50元, 56人以上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你认为如何买门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之间不同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生活经验, 因此他们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购买门票方案:一是全班48人不足56人, 不能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买48张共花50×48=2400元;二是因为56张可以享受七折优惠, 所以就买56张, 需要花50×56×70%=1960元, 比第一种方法少花440元;三是买56张花去1960元, 然后把多余的8张按原价转卖给其他游客, 得到了400元, 那么买48张门票实际只花了1560元。教师在设计这一练习中还融合了“打折”等知识, 很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四、以练习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完成数学练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索、积极实践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具有探索性的学习,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 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师要强化学生探索性的练习, 训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在探索中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轴对称图形”教学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请你用心观察飞机、风筝、燕子等平面图形的形状, 你发现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同样的例子?在“比例尺”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校的宣传画廊制作一个平面图, 并提出改进方案。
五、以练习的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可以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条件明确, 答案唯一是传统练习设计的显著特点, 这种练习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变化, 形成了思维定势, 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性能力的发展,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 无论是遴选练习内容, 还是呈现练习形式, 都要凸显开放性, 都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给学生有深邃思考的空间。例如:设计练习题“我们班有60人, 想去公园划船游玩。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 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一条小船需要3元, 租一条大船需要5元。你准备怎样租船?”这种练习题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提问方式和解答策略, ①全部租小船60÷4=15 (条) ②全部租大船60÷6=10 (条) ③租 (大船+小船) 60÷ (4+6) =10 (条) ……
教学实践证明:灵活多样, 形式新颖, 联系生活, 融知识、技能、创新于一体的练习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关键。作为数学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 精心设计练习,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使每一次练习对学生都是一种反思、巩固、促进与提升。
小学练习设计 篇2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 t2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一提桶水重10()
一支钢笔重150()一艘轮船重50()
一袋水泥重50()一台拖拉机重2()
(2)练习书p91 t3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吨()千克,3吨45千克=()千克
3000千克=()吨,7千克430克=()克
7500克=()千克()克,2吨=()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2)一扇门高2米。()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4)一桶水重10厘米。()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6)一架飞机重15吨。()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吨()千克,1吨340千克=()千克
2395米=()千米()米,6千克254克=()克
8040千克=()吨()千克,5千米60米=()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 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练习重在使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练习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数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开放性、探索性、趣味性、生活化、实践性的数学练习,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有时候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即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都能够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是鉴于传统数学教学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湮没在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致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练习要现实、有意义,讲究实效,富有探索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练习应具备的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一味机械、重复地练习,也不能只顾追求新颖,而偏离了数学学科的核心思想。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单纯地安排一些简单机械、缺乏探索性的练习,以避免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兴趣。数学练习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各方面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小学数学练习应具备如下特点。
1.典型性。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数学练习,不应“一刀切”,必须优化练习设计。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还要注意练习之间的联系,又要避免重复练习,要尽量使练习少而精。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练习易出错的题目,通过对学生错误练习的讲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活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数学练习时要注意联系生活,使练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即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出发,抽象出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形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物体表面,想办法求出其面积。这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积公式,而且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3.趣味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他们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由探索而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也要注意使练习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这样,学生会被这个游戏深深地吸引,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急切想知道被纸覆盖的三角形的形状,课堂气氛活跃。当学生猜错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这样的数学练习就非常具有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开放性。教师要通过练习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使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让他们在模仿中走向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安排练习内容。比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教师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性练习,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设计数学练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探究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最终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加大研究性、创新性习题的比重。教师应根据现代教学论、课程论,设计多样化的数学练习,加大研究性、创新性习题的比重,使学生积极探究,巩固知识,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创新性练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搜集、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加工、利用信息更加方便。教师可在教学有关数字文化知识之前,引导学生课前通过书籍、网站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陈钰茹.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J].克拉玛依学刊,2012(4).
[2]郑秋珠.农村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4(11).
[3]廖创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3(7).
小学练习设计 篇4
一、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练习总是和教学如影随形,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要一一考虑到.因此,新授课的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练习课的练习设计应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数学活动课的练习设计应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点时,我安排了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安排的课堂练习就是看图求各图形的表面积,同时改变题目为主要形式,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解题,形成基本的解题技能.第二节课是变式练习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饼干盒贴标签、楼房的下水管用料、长方体的水槽、长方体的玻璃鱼缸等,把对表面积的理解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既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第三节课是动手活动课:表面积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议一议,发现其中的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颖有趣,注意趣味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性练习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书面作业,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项制作.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演变、补充,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状态.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我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学大国的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统计图”后,我布置学生把本班学生喜欢上的科目制成统计图,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向相应的科任老师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等等,做到教学相长……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数学练习,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差异,注重人文
以往的练习大都是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课堂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要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供学生选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个性.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整理与练习课时,设计了以下一组题:一张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铁皮,张师傅用它来做一个高是1分米的无盖铁皮盒,你知道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有多大吗?大部分孩子想到在铁皮的四个角剪下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求出长方体的容积.少部分孩子探讨出“容积最大是多少”,尽量不浪费材料:剪下4个长为6分米,宽为1分米的小长方形,以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作为底面,四个小长方形作为侧面.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争着让我出难题考考他们……
四、注重实践,体现综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使学生从传统的模仿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练习课上,设计了这样一题:
给你以下5种型号的纸板,你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设计练习 篇5
[摘 要]:练习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所以,对于这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如何巧妙设计练习,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 练习设计 巩固练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每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认为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作业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数学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实施新课标中,我们的教师怎样精心设计自己的练习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这样就可以做到练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不平均使用力量,容易的少练,较难理解的重点练、反复练,加强估算,巧算,心算练习,使计算逐步达到熟练形成技能,做到听到或看到题目,就能迅速地说出得数。目的明确,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内练习变为学生自觉的活动,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的。同时,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要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首先应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其次,还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练习。根据作业中普遍存在的薄弱进行专项习题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识点.例如,在“平均数应用题”中,关键之处在“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可以针对这个重难点设计寻找总数量和总份数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练习中明晰概念。又如,学生学习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后,容易把它和前面的“质数”混淆起来,也可以设计专项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准确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刚教学 的新知很快就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延伸题时很多学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由此可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实质。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
教师在设计数学的练习时要考虑到对于每个学生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要使人人都掌握必需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他们在智力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表现在认知水平上,技能的掌握上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每节课对学生的练习搞一刀切,布置作业同质同量,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老师仍然要求做一遍,不仅学生觉得无味,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智力。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老师还是要求其完成,同样是一种空耗,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一般可以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或拓展练习——实践练习。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两只小猴子太小不懂得谦让,家里又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使学生对本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直观、生动、有趣的题目,如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轻松、愉快有效的完成练习。如在教计算题时,我常常设计“欢乐大比拼”,“勇攀高峰”,“给小象治病”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性的氛围中做题,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很好。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开放题的设计是开放式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开放题来为开放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现孩子的个性。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所谓开放性练习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如:教学了《千克与克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体重、一袋大米、一袋洗衣粉、一个梨„„的重量是多少。想学生更好的掌握准确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准确的去了解自己的体重和这些物品的重量,从中也可以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开放性的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例如:两步计算式题教学中,设计这
样的练习:18()3()2,答案可以是:18—3*2 18+3*2 18/3+2 18*3—2 18*3+2等。
四、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的创新性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就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责任感都会大大加强。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物品的重量;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
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总是将一些现实的题材改编成有意义的习题增强学习的动力。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我设计了中国北京奥运会的情景,出示参加奥运会的观众人数,阅兵人数等等,来让学生进行读数写数练习,使得练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与“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使学生从小就关心社会生活,又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 篇6
一、周期反复。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学生学习总是先是对某个知识有一个表象认识,然后在多次反复应用中,加深认识,逐步内化为自己思维里的东西。因此,在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周期反复再现。例如:在新内容时,练习题中要适当穿插一些前面学过的内容,让有一个反复接触的机会,寓复习于平时练习中。
二、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小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多考虑从实际问题出发,明确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例如:在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我班计划星期六粉刷课室的四周墙壁和天花板,现知道每平方米大约需要石灰200克,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大约需要买多少千克石灰?我拿出卷尺,让学生亲自测量、计算。
三、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小学生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除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提高的综合能力。另外,在解题时,新旧知识容易相互干扰。例如: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后,有些同学就会分不清什么时候求周长。什么时候求面积。因此设计练习时,就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让辨别、判断、分析。
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平常,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老师所讲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调研题时,很多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对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常常易错的或预测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
五、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认识事物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过程。同时,学生的素质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強,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例如:可先设计一些模仿性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富有变化和发展的练习,这样就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所得,让优生能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差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山西省柳林县三交镇中心校)
作文与生活
孙立平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舌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生活就是作文,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作文如果离开了生活,其内容是空洞的,读起来是干瘪的,枯燥无味的。如果离开了生活,作文再好也发不出耀眼的光芒!
一、用自己的兴趣。对生活再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减轻了学生“写”的压力,缩短了“生活”和“作文”的距离,也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学生的生活空间虽然比较单调和狭窄,但在学生单调的生活里一样能产生喜怒哀乐。狭小的天地里同样能发现善恶美丑,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里鲜活的素材,也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善于对学生生活中这些热点进行探索,对焦点进行挖掘,然后可以通过生活再现(回忆生活、生活情境演绎、实践等途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把他们的生活兴趣与需要迁移到写作上来,同时也让他们逐渐理解,平常的生活一样有亮点,有生活就有作文,作文是件愉快的事。
限于生活阅历较少,和学生知觉事物具有无意性的特点,学生的兴趣范围较为狭窄,兴趣层次自然不高,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才会容易被他们所感知。一味地顺应学生的意念,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为学生的作文开辟多种生活渠道。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尊重他们在体验生活中的独特感受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扩大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发现平时生活中易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感受深刻的韵味,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生活的奥秘,找寻到新鲜的作文题材。
二、记录生活。积累生活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记录积累生活。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想法,学到的新知识,要随时记录下来。记录生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摘抄词句、剪贴报纸杂志、资料卡片、写日记等。根据生活素材的类型还可以分为生活见闻、动植物趣闻、自然风景、社会经纬等等。不管使用什么方式,内容属于哪一方面,都要做到每天写一些学到的知识,学校的见闻或实践感受等等,篇幅内容不限。这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和思考。如重视在生活中积累好词好句,让他们在写作文时自觉地去查找自己平时记下的词句,并且感受到积累的好处。
作文教学的方法不胜枚举,我们不要奢望能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也不要奢望穷尽所有的方法与策略。因为任何方法与策略是伴随新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不管哪一条策略,我们都要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地表达,而不是要孩子“邯郸学步”,患上“失语症”。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把生活写进作文,这应是作文教学策略中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练习巧设计 篇7
一、结合实际设题,激发学生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才是 “真”问题,只有多从“真”问题出发, 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使我们的教学走向宽广。结合实际设计问题,需要我们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培养起“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大胆地利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谋求解决的方法, 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知识。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其中涉及的对称、平移和旋转。视频中小明推开快餐店的门, 看见时钟指针指在11:30上,他径直走到柜台前点了餐后,坐在靠窗桌边的转椅上,看着外边的一幢幢大楼和大街上行驶的小汽车,用完餐后乘电梯到了十楼的健身房运动了一会儿。看完视频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看到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并不断补充,真正将知识融入到解决问题中。
教师就应这样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想到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起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现象的习惯。
二、挖掘习题内涵,激活学生思维
课本上的习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还要挖掘其内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挖掘习题内涵的同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还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从而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细胞,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
如在处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方程一》整理与练习时,其中第8题给出:a、b、c表示3个自然数,任意写出三组这样的数,并求出各组数的和,你有什么发现?如果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中间的数是x,你能列方程求出这三个数吗?如果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55,中间的数是n, 你能列方程求出n的值吗?这道练习题学生完成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仅仅完成还是不够的,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让你任意写出几组数来观察?为什么设中间的数为x,而不是第一个?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有可能是130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发现整个题目体现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设中间的数为x是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就可以得出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不可能是130。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由具体的题目把握了其中的内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由特殊到一般地把握了三个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或连续偶数的和的本质,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会了方程的思想。
三、设计多种形式,培养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和作业设计时只注重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形式,殊不知实践作业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去做一做、画一画比单纯的计算更有效果。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时充分调动了手、脑、口,使作业的完成更加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知识的应用也就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如教学六年级《测量物体的体积》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实践作业《生活中的物体体积》,让学生观察、测量、计算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来感受体积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作业展示时,有的同学测量了储物箱的体积,得出可以盛多少米;有的同学测量了饮水桶的体积, 得出大约可以盛多少水;有的同学测量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西葫芦的体积,并简单进行了演示,得到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有的同学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相同,对于这一发现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他是“善于发现的小天才”。
由此可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整理总结,可以激励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大胆地发现与想象,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在不断的成功收获中激发起更强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 篇8
教师针对授课内容,根据认知规律以及知识点,可以在知识的核心问题上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争取在短时间内将重点部分突出练习也就是专项训练,以达到巩固概念,抓住基础知识的效果。
在教师引导学生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新知后,教师出示练习题。
第一,师:老师要看看同学们学会没有,这组题是我们前面做过的通分题,看谁能口算出结果?
第二,大屏幕出示判断题:
第三,出示例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生活垃圾。(1)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当学生回答后,师:先不着急计算,大家看看第(2)问,你知道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怎么判断呢?
教师精心设计的三道练习题从不同侧面综合地检测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第一道题有效地利用了课前复习中的通分题,在数学知识前后呼应的同时使学生更能进一步体验转化思想的应用价值。第二题主要强化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即基本技能的掌握。三题教师能够注意挖掘教材中例题的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与主体相适,注重学生学习的规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接收新的知识后学生虽然能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但这种结构是处于一种框架状态下,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夯实和完善。通过对练习题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这个认知结构变得更加自然、灵活、高效、稳定。
如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一般有这样的几种情况,一是一个乘数末位有0,另一个乘数末位没有0;二是两个乘数末位都有0;三是相乘时第一部分积的末尾有一个0,也就是第一次相乘时又出现了一个0,如450×40。如果学生掌握了第三情况的计算,就说明学生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教师出题时要突出这种题的练习。在小数乘法中感到困难的是,乘得积的末位有0,到底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划0。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在教学时把相关问题讲清楚外,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三、与整体相联,注重前后知识的沟通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都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才能得到巩固、运用、提高,注重前后知识的沟通,促使知识系统化。
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中的一道练习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1)3,4,5 (2)3,3,3
(3)2,2,6 (4)3,3,5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该练习时可作一些补充。
第一,补多几个练习题,如第5组小棒的三条长度是6、8、10,第6组小棒的三条长度是4、4、7。
第二,让学生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判断解答并在小组交流自己判断的结果和理由。
第三,用课前准备好的相关长度的小棒试摆三角形,特别要注意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在用小棒试摆三角形的环节,学生又有了惊喜的发现,第1组和第5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2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相等;第4、6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学生甚至直接说出了这几个三角形的种类一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从这个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在参与练习的过程中,会积累一些数学经验知识,但这种数学经验知识是零散的感性认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不同练习进行深化比较,以便上升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这种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四、与思想结合,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就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在后继认识运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策略 篇9
一、在“点”上突破
所谓“点”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难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现状出发,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练习,对难点内容可采用分散练习.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 验证性练习
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计算方法,再让学生用画画、算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2. 专项性练习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重点花时间进行专项练习.如在教“分数应用题”时,找出题中“单位1”的量是正确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学中对如何找单位“1”可以进行专项练习.
3. 反思性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如在计算以下题型时学生容易出错:
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这样一些反思性练习,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感知就能逐步达到准确,从而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巧”上探索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盲目地练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 对比性练习
教学中有一些题目从字眼上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对比练习.通过对比练习,既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 发现式练习
如在教“9加几”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9加几的计算规律:9+2=11,9+3=12,…,9+9=18.
3. 变式性练习
通过一些变式的练习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如教学“化简比”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20=4:5=8:().
4. 反馈性练习
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拿出来,让大家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非常有效.
三、在“趣”上调控
课堂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工夫.如果练习缺乏精心设计,只是重复的、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习题的本身,应设计一些新颖的、有趣味性的、富有挑战性的练习.
1. 花样性练习
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如果一味地进行高密度的练习,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可设计一些小游戏.抢答等花样性的练习,虽然从时间上来说是低效的,但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这样的练习还是有效的,因为兴趣比知识更重要.
2. 一题多练
如果呈现给学生很多练习,首先在学生情感上就产生反感,如果给学生一道题,把几道题目融于一题,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就会大不相同.如学了分数后,在复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哪几个?它们的和是多少?
(2)再任选几个整数,分别写出用这几个数做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每组真分数的和.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样的习题不仅练习容量大,探究性强,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四、在“展”上延伸
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一定思考性的题目,用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种高层次的练习,既可拓宽学生思路,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一题多变”练习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如在教“两步复合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一题多练.先出示:(1)学校声乐队有24人,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将原题变为:(2)学校声乐队有男生11人,女生13人,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再根据分总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还可以将(1)题分别改编为:(3)学校声乐队每排6人,排成4排,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4)学校声乐队比舞蹈队多16人,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5)学校声乐队人数是舞蹈队人数的3倍,舞蹈队有8人.学校声乐队和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
2. 开放性练习
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0
一、以“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 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 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 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 正是“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 大力倡导, 如何在练习中体现“新”字.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 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就习题本身而言, 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 在挖掘快乐因素上主要应在组织完成练习的形式和对习题处理方法上下工夫.比如说, 可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 让学生“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 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前进, 共同提高;让学生“炫”, 使学生在考别人中进步, 取得成功的满足;让学生“用”,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创设题型时, 要关注学生, 让他们快乐学习.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练习操作中, 也要尽量创设能让学生更多参与进来的形式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 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 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 除此之外, 在练习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创设游戏性, 娱乐性较强的练习, 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 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 课堂要开放, 学生思维要开放”的思想, 寓“新”于“教”, 寓教于乐.
二、以“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的方法, 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 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一) 方法的灵活性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 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题.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时,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人人都有收获.
(二) 层次的灵活性
由于受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使每名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心设计练习层次, 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 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三、以“亲”缩短学生的距离感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 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 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 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是快乐的.比如说, 学生熟悉的情境、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 这样的设计, 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 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 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处理书上的练习, 使之更加丰满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 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 就显得抽象而呆板, 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经过教师智慧的闪动, 使数学题耳目一新, 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
2.运用生活经验, 寻找练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不难发现, 老师只要精心设计, 练习无处不在.课堂生成的这些练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数学的应用意识.
3.创造练习材料, 感受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 只是留意, 就会发现, 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 具有活力的东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一个生成练习的平台,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比赛, 产生数据, 再生成和本课时有关的练习.
关于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问题;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教学具有举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教学,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现实教育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也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与教学行动不相适应
从目前小学练习设计的情况来看,现阶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的实际行动不相适应,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应该承认,新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旧有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其理念更多的是关注小学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数学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在练习设计的教学方面更多地体现在重视练习的数量,而忽视练习的质量,导致现有的练习设计不尽如人意,目前,学生虽然练习的数学题不断地增加,但是练习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尽管教师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小学数学练习教学中的应用却不多,教学行动与教学理念严重脱节,这对于小学数学练习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极其不利的。
2.在小学数学练习内容方面比较随意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在练习课的教学内容方面缺乏深入的规划,练习的内容安排缺乏统筹,练习的内容相对来说随意性较大,这种缺乏规划的练习内容的实施,对于小学数学课的有效开展是极其不利的,对小学数学练习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一种阻碍的因素。其随意性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练习内容的随意性表现在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来整合练习内容,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根据课后习题的安排次序,不加选择、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练习,对课后习题的安排意图,设计需要,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在具体的练习教学实施中,实效性不强,目的性不强,教学也就自然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2)对于模仿性的练习内容安排的数量过大,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比较普遍的,在小学数学练习教学中,模仿性的练习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练习的内容过多,反而对学生学习是没有好处的,因为模仿性的练习多数是对基本题型的模仿,这类题型的安排不宜过多,主要掌握了那些基本题型的基本做法就达到了目的,如果这类模仿性的习题过多,学生就会对练习失去原有的兴趣,教学也逐渐变得机械而缺乏生气,同时,这样的练习教学也会让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受到影响,对于长远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教学的策略
1.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开展小学数学的练习设计
练习的目标性缺乏是现有练习设计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新教材中的练习题安排与教材的例题内容有时并不是完全呼应的,有的练习内容其跳跃的跨度还非常大,与原有的教学内容很难找到必然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很难收到练习的实效,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练习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对这样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明确本课教学的教学目标,依据确立好的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编排的意图,了解教材编写的优势与劣
势,找到不利于练习设计教学开展的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以教学的目标为依据,开展小学数学的练习设计,在设计中要突出教学重点,要精心设计能突破难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题的设计中,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关的问题,再根据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2.优化原习题,学会自编习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习题并不是最优化的设计,在习题的设计中,往往一些习题与教学的内容关联并不是太大,教材中习题设计的目标不够明确,这种情况让习题的练习实效性大打折扣,在实际的习题练习中很难收到预期的练习效果。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对书上原有的习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与教学关联紧密的习题并把它们留下来,把与教学内容不太适应的习题大胆地舍弃,把一些原习题进行实效性的优化,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要,进行自编习题,让小学数学的练习设计更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优化原习题与主动的自编习题,提升小学数学练习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对推进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本文从现阶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实效性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王坦.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学生理解知识, 形成技能、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认知建构、思维训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就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只有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 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科学设计练习内容, 精心组织练习形式, 才能优化课堂练习, 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切记平均使用力量。设计既要有梯度, 又要有层次;既可集中训练, 又可分散训练;既要突出教学重点, 又要突破教学难点。
1. 自主验证。
对新授课, 上课伊始, 教师可让学生先猜想, 再验证。教师先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再让学生在自主验证的练习中理解知识,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教抽屉原理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测把4枝小棍放进三个玻璃杯中有多少种方法,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放一放, 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多次摆放, 发现把四枝小棍放入三个玻璃杯中, 总有一个玻璃杯里至少有2枝小棍, 从而深刻理解了“总有”“至少”的含义。这样的验证练习, 虽然费时多, 但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验证, 这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更加直观有效。
2. 专项训练。
一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能力点, 但是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轻有重。有的是知识目标, 有的是技能目标;有的是教学的重点, 有的是教学的难点确定。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们要花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对一节课需要通过专项性训练突出哪些重点, 突破哪些难点。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总体规划, 才能提高练习效率。例如, 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教学中, 教师就不能让学生死记口诀。因为死记口诀在应用过程中出错率很高, 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每一句乘法口诀时, 教师要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专项练习, 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真正含义。
二、设计要讲究训练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 还要讲究技巧。对于那些难理解、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训练。巧妙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对照练习。
教学中有些题目从文字上看好像区别不大, 但实质上差别很大,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对照练习。在学习了乘法与除法计算后, 教师可以这样整合训练:已知甲数是乙数的整数倍。当已知乙数, 求甲数, 用乘法计算;当已知甲数, 求乙数, 用除法计算。这类题目学生犯错误率往往比较高, 教师要经常把这类题目进行对照练习, 这样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 探索练习。
数学练习设计要讲究层次,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要让学生在练习之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例如, 在教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 教师出示下列练习:20×5=____, 40×5=____, 8×50=____, 250×4=____, 50×40=____, 60×50=____, 让学生算一算,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 为什么按以前的规律计算, 积中会多出一个零呢?通过讨论, 使学生清楚多出零的原因;进一步练习:25×4=____, 125×8=____, 250×4=____, 1250×8=____, 说一说积的末尾有几个零?通过合作讨论, 最后总结出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的计算诀窍。
3. 多变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 经常有这样的学生, 通过学习例题, 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 随堂练习都能做对, 可是, 条件的顺序一变, 或把条件与问题互换, 就感觉解题很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发展其变通思维。例如, 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 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就是:底×高÷2, 而没有掌握高与底必须是对应的这一教学难点, 从而在解题中经常出错。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变练习:给出三角形的两条底、一条高, 或两条高一条底的长度 (有一组底与高对应) , 计算面积。这样的多变练习, 不仅让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 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反馈练习。
在每堂课的主体教学完成后,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份反馈练习, 让学生自主检测、自我评估, 这既利于学生迅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又有利于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特别是练习课上, 教师更应该找出学生作业或练习中的的错误, 因材施教, 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要力求新颖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练习不能只求数量, 而应该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性的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趣味练习。
小学低年级阶段, 学生活泼好动, 如果长时间进行高密度的训练, 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抢答等练习活动,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 在小学低年级认识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例题后, 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在教室墙壁上按颜色规律挂气球, 先让学生分组去挂, 再让学生分组汇报为什么这样排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广, 兴趣高, 学习效果好。
2. 一题多练。
做课堂练习时, 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太多, 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反感, 如果我们把几道题目整合为一道题, 学生的练习兴趣就会大增。例如, 在教完100内加减法时, 教师可出示这道题:把11、12、13、14、15、16、17、18、19这九个数填入九宫格里, 使每一横行、竖行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等于45。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热情很高, 他们经过反复的计算调整, 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 就改变了单一、枯燥的题海战术, 达到了一题多练的教学目的。
【小学练习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06-28
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09-15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09-06
苏教版小学四年下册科学课题《骨骼》练习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10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07-19
小学数学练习优化09-10
小学数学练习题库07-25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08-06
小学语文练习题09-01
小学成语练习含答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