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探索

2024-10-31

多样性探索(精选12篇)

多样性探索 篇1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独生子女也被家长和教师当作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被呵护, 他们大多娇生惯养、养尊处优, 缺乏风雨的洗礼和困难的磨砺。身体比较单薄, 心灵比较脆弱, 思想上缺乏上进, 自我意识比较强。有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因而热心于让孩子们多参加实践活动, 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当前中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 对中学生实践活动进行调查研究。

一、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表现

1. 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1) 社区公益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参加的直接服务于社会的, 以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到军烈属或孤寡病残的老人家中从事义务服务,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维护交通安全, 组织学生参加以净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地球村”等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学生社区公益活动, 一般是由学校政教处具体负责联络和组织。

(2) 实地操作活动。实际操作活动主要是指结合教材或教学活动的需要, 选取一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所开展的训练活动形式。通过开展这一类活动, 学生能够学习生产劳动、工艺制作、日常生活实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形成自我保护和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实地操作活动体现出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统—, 是学生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这一类活动也主要由学校政教处负责具体落实。

(3) 学生教育活动。学生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具有明确教育主题的活动, 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生活, 获得深刻的教育和启迪。活动教育参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参加广场升旗仪式, 祭扫烈士墓, 举办“革命圣地游”, 参与科技文体活动, 等等。通过参加这一类社会实践活动, 有助于学生关注民族和国家命运, 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 增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4) 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某一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未曾分析、未曾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现实问题出发, 经过分析、综合, 进行合理的假设, 来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新办法、新方案、新途径,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一活动多为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2. 活动组织者的多样性

(1) 中小学生活动中心。由于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局限性, 当前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学生活动中心配合学校教育组织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除学校以外的又一个青少年教育基地, 是学生校外教育的主体, 它为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建了广阔的平台。中小学生活动中心在培养学生特长、开展文娱竞技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活动方面具有较大的群体优势和组织优势。在配合学校共同组织和指导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协调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进行管理与组织, 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课外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 当前中学生活动中心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

(2) 学校及教师。学校及教师也是中小学生社会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尤其是一些具有研究性和教育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都是在学校与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开展。学校与教师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及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3) 学生及家庭。学生及家庭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其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页更加丰富, 如学生结伴春游、野炊, 或者对课本中涉及不深或没有涉及到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等。学生及家庭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意识有更高的要求。

3. 活动时间的灵活性

中小学生活动中心、学校和家长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空闲时间, 根据学生空闲时间的多少来自由选择活动形式。一些调查探究活动、公益活动、特长培训活动, 可选择在周末或者晚上空闲时间开展, 而夏令营、训练基地的活动则可以在学生寒暑假开展。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获取知识

知识的获得是不能脱离实践活动的。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获得知识, 且获得的间接经验必须通过实践的运用而得到检验、巩固、深化才能切实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 在亲身实践过程中, 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使课堂所学知识和学生实践知识能够形成互补, 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建构。

2. 有利于形成技能

不经过亲身的实践和练习, 仅靠学习别人活动的经验知识, 是无法掌握任何技能的。技能形成的惟一的办法是进行反复练习, 直到能够顺利地从事该项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切实培养学生技能, 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 有利于磨练学生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一个人不在生活中经受种种磨炼, 单凭下决心、立誓言等主观愿望是无法形成坚强意志的。学生通过战胜实践活动中的困苦和挑战, 有利于磨练学生意志, 从而形成坚毅品质。

4. 有利于形成健全品德

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培养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其中的“行”, 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 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境激励会不断发挥作用, 从而内化为中小学生健全的社会责任感和个性人格, 增强他们的爱心与热心,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论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也体现了全方位的育人意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体魄受到了锻炼, 审美情趣得到了陶冶, 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得到了增强, 这些成长与进步迁移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上, 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 学校和社会应该充分支持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满足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艳.华师一附中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杨晓虹.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邓海峰.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外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多样性探索 篇2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落后的因素,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学方式呢?笔者谈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是要求我们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⑷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体工具,使学习信息呈现的形式多样化,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如:①课本上的附图,看上去是静止的,但教学过程中,借教具分解、组合、画出图形的过程是运动的;②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添加辅助线,是十分典型的运动、变化、转化的过程;③借助于折叠、测量、检验等手段,认识、掌握两个图形是否具有轴对称的特性,这个过程是运动、变化的;④引导学生,用位似变换的方法,将一个已知图形放大(或缩小)若干倍,这个过程更是自然地运动、变化的……所有这些,都在向学生充分展示着“运动”,“变化”,“矛盾转化”等哲学思想。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形形色色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这些直观形象的图片更感兴趣,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对多媒体上课很感兴趣,因此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幻灯、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简捷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往往还会有些学生会主动问老师这些多媒体如何制作,如果能适时培养他们制作多媒体,这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具有更大的透彻性。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不能简单地停留于应用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即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竞赛,多样化评价

多样性探索 篇3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多样性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当今研究生命科学各学科和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理论为一体的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实验性课程,具有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结合紧密、动手操作能力强、实验技术要求高、实验经费消耗大的特点。因此,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会影响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学习和理解,合理地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思维能力,建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3年深圳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来,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及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实验教学,并为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挑战杯”和毕业论文研究提供实验基地。经过系统的改革建设,2006年×月,深圳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广东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对操作技能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同时本科教学又具有学时少和学生人数多等特点,给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因此,有必要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我们也不断思考,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期更好地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不断更新,推动实验教学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而言,分子生物学实验是进行各个学科研究、实践的基础。

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院从2004年开始在原有“生化大实验课”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将所含的分子生物学的各个独立实验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试验,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的脱节,各个实验相对独立、不连续和不系统的问题。同时将原来18学时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理论”整合到实验课中,合理设置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即成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在将近七年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的不断扩招,也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再加上用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经费消耗大,并且每门课程都设置创新性实验,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我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验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将实验课程设置为基础实验、综合、创新性实验,学生对于基础实验课程全部作为必修课程,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必须在规定的学科中选够学分。通过以上这种思路,既可以将基础实验与探索性实验以及科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学生对实验课学分的选择,又可以缓解实验课教学的压力,为建立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对于参加“挑战杯”及校级创新课题的学生在完成结题后,可以替代相应的创新实验课程的学分,这种分子生物学实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背景,深圳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对生物学实验课程包括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了积极地改革和探索,将实验课程基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基础实验课程;第二类为综合实验课程;第三类为创新实验(研究与探索)课程。

第一类:基础实验课程。是指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数内由教师直接讲授的单项内容的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本次实验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基本要求、实验课程在前14周完成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在基础试验中,每个实验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知识的相互联系。在单项实验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分子生物学实验最常见的实验,指导学生围绕基因工程的基本流程。设计了以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为主要的12个实验,共36个学时,主要涵盖了核酸(DNA、质粒或RNA)的提取实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实验,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实验,利用PCR扩增目的DNA实验,感受态细胞制备实验,大肠杆菌转化实验及转化实验及筛选,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实验,SDS-PAGE凝胶蛋白质电泳实验,Western杂交实验。这些实验内容虽然是独立的实验内容,但是单项实验项目是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各个环节[1],对于综合性设计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而言它们又必不可少,它们具有一定的内在相关性,涉及到基因克隆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训练,向学生强调这些实验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实验的重要性。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好实验的记录,如实记录与保存数据等工作,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重视思维训练,养成学生细心观察、周密思考的习惯,为今后进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类:综合实验课程。主要是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这是我们开设了多年的一门实验课程,该实验课程是从克隆目的基因开始一直到外源基因的表达成功及表达产物生物学活性的测定[3]。实验主要包括利用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ASF1基因或AKP基因),质粒DNA的提取、目的基因和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DNA片段和载体的回收、纯化与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体外重组及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快速提取质粒检测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的PCR鉴定和酶切鉴定分析及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的诱导表达、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表达产物。整体实验其实就是基因工程中克隆目的基因的基本步骤。从第14周开始,学生选择进入不同的创新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在综合实验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服务。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的作用就是后勤,有学生自己唱主角。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工作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类:创新(研究与探索)实验课程。在高校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由学生选择研究题目作为自己的课题,除了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以外,对于学生还要求系统学习创新实验或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探索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多样性。为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实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对于实验学时数较少且对分子生物学没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注重学生对常见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了解,如给学生开设PCR的实验,让学生了解PCR的原理及PCR仪的使用。而对实验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如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则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技术的系统性,可在开设了DNA、RNA的提取实验的基础上再开设PCR实验、质粒DNA的提取及酶解鉴定等实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训练。此外,在实验的开设上要注意实验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实验技术对今后的工作产生实质性帮助,这样的实验既符合本科教育的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以科学研究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学习。

创新实验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探究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转变。一是实行导师制,采取引导式培养模式。创新班实行导师组制,本科阶段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较早就介入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管理,按照“聚徒式”培养方式,让学生尽快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尽早进入科研状态。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强化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而且还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二是创新班实行小班上课模式,采取小组谈论模式,以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三是创新班注重本科生的过程培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提早走进科学研究、走进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在导师项目中的表现而获得学分和成绩。

四、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多样性的考评体系

不同的教学模式考评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于第一类课程体系,教师直接教授的单项内容的实验我们主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现象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报告写作的质量和规范性。对于第二类课程体系,指导教师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一个综合实验的能力,注重实验报告的写作形式是按论文格式书写。对于第三类课程体系,指导教师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选题外,以解答学生的疑问为主,学生要自己设计实验,写出实验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验报告以论文格式书写。

为了实现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验证、综合和探索三大功能,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袆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4):101-102.

[2]李燕,李绍青,刘新平,等.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58-60.

多样性探索 篇4

一、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一) 生态系统多样性。

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非常复杂, 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而森林生态系统按森林植被来分述, 它主要采用的分类单位有植被型、群系及群丛3级。根据其分类原则和广西天然植被类型的分类系统及调查获取的群落样地资料, 花坪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 7个植被型, 11个植被亚型, 45个群系, 植被群落 (群丛) 69个。花坪自然保护区植被组成多样性丰富, 类型复杂多样, 发育典型。在以古老孑遗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是构成花坪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核心, 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类型。

(二) 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

根据花坪保护区第二次综合考察的结果, 已查知的维管束植物有208科689属1, 505种, 野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较高, 种的密度9.7Km-2。全部维管束植物组成木本型的种类占43.2%, 草本型 (719种) 种类占47.8%, 藤本 (136种) 占9.0%, 草本植物略占优势。草本植物中, 蕨类植物有180种, 占草本植物总数的25%。由于花坪保护区水热条件优越, 森林植被发育完全, 非常适合各类种子植物的生长, 因此其种子植物的科、属、种组成的多样性程度较高, 是本区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之一。

(三) 物种遗传多样性。

花坪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造就了物种遗传的多样性。虽然保护区进行了第二次综合考察, 该区域发现的物种数量往往不止这些, 随着物种的天然更替和演化, 继续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十分必要。

(四) 种子资源植物多样性。

花坪保护区205科667属1, 475种野生植物中, 已知具有用途或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种类约有1, 000多种。其种子资源植物用途广泛, 主要分布有材用植物、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和观赏植物等7大类植物资源, 它们多数种类兼有多种功效, 是花坪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又一特征。

二、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一) 生物物种的稀有性。

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种多数是珍稀濒危类, 植物类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银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金毛狗、小黑桫椤、华南五针松、福建柏等16种;此外还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种类。昆虫类有14目114科470属677种, 有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重点保护种类宽尾蝶、双叉犀金龟及世界上最美丽的蟑螂之一的真鳖蠊。脊椎动物类有5纲27目91科206属315种,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9种, 省级重点保护的75种。有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和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林麝、云豹、穿山甲和苏门羚。同时, 苏门羚在ITESP附录中为I;IUCN红色名录中VU (易危) , 本区的褐翅鸦鹃、小鸦鹃也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列为易危种。足以说明花坪保护区的生物物种资源极为丰富, 多样性水平极高, 稀有性极强, 它在广西内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植被类型多样性、典型性。

花坪保护区是南岭山地的一部分, 与南岭支脉越城岭相接, 地势较高, 最高山峰海拔达1, 803m, 谷底一般高层在400~500m之间, 垂直高差约为1, 000m左右, 地形地貌对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作用引起的气温和相对湿度垂直变化, 使保护区植被分布发生较明显的垂直差异, 在以海拨1, 300m等高线为界, 自下而上依次明显地分出常绿阔叶林和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较高海拨1, 600m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地段出现有山顶矮林及一些草甸灌丛, 说明本区的植被垂直带相对完整, 也有着较高的代表性。

(三)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花坪自然保护区的丰富植物资源, 脊椎动物资源、真菌资源及其生物资源是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 它们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护区通过近53年的保护管理, 其生态系统是很完整的。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困难与威胁

(一)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花坪自然保护区虽然生物物种十分丰富, 但由于境内多数属中山地貌类型, 山体较陡, 海拔较高区域土壤贫瘠稀薄, 一旦受到破坏,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就突显出来。近年来, 由于保护区周边村民的不合理利用和保护区部分巡山护林公路的开挖, 已对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泥石流及森林植被的原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这些应该引起保护区管理阶层的重视。

(二) 社区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威胁。

花坪自然保护区周边有11个行政村139个生产小组与保护区涉及有祖宗山场关系。他们依旧沿用着刀耢火种的生活方式,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观念依旧盛行。导致周边一些村民置保护区的法律不顾, 铤而走险, 深入到保护区内砍伐林木、狩猎、采药, 破坏了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 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缺失, 给保护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困难及威胁。

(三) 生物物种数量的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带来阻碍。

花坪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种资源丰富, 多样性复杂, 但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 稀有、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数量极少。它们的天然更新和自我繁衍能力不强, 给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生物物种数量的减少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保护管理科, 保护区周边和森林生态旅游区设立若干保护站。但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机构不完善, 从事保护管理的人员太少, 管理站设置不够合理, 保护区很多地方随着发展, 现在亟需设立管理点, 增加管护力量;另外保护区管理人员和管护人员素质偏低, 保护的思想意识不高, 保护管理人员中从事社区宣传的人员奇缺, 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

(五)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国家对花坪自然保护区的投资虽然近两年有所增加, 但多年来, 基本处于维持原有状态, 用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较少, 有些设施虽建成, 但规划不合理, 造成保护设施、住房、科研、道路等工程相对落后, 保护管理条件亟待提高。

(六) 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

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只针对森林资源开展, 缺乏人为活动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 亟待建立3S系统, 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H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四、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

针对花坪自然保护区出现有人为破坏生物物种资源的情况, 保护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管护队伍, 招聘一批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 对森林管护事业怀有热心的管护人员, 同时加强教育和培训, 建立科学管理、有效监督的激励机制, 使保护区的生物物种资源确实得到保护。

(二) 加强社区共管, 发展社区经济, 缓和社区矛盾。

花坪自然保护区内的花坪、宇海两村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 小农经济意识、狭隘思维理念禁锢了农民谋求经济发展动力, 他们仍维持在“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为了帮助社区群众脱离贫困, 保护区不断扶持群众办公益事业, 扶持保护区群众发展以种养为主的经济项目, 加大保护区《花坪, 宇海两村生物多性保护与社区共建计划》的实施力度, 找准社区绿色经济的发展与扶持力度, 带领村民参观学习种养致富的试范基地, 使村民心中有底, 种养有后劲。逐渐改变村民对森林资源过度依赖的思想意识, 实现互利双赢。

(三) 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 促进其天然更新。

银杉是花坪保护区的旗舰物种, 拯救银杉及人工促进其天然更新能力是保护区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必须继续深入与科研部门的合作与交流, 争取在银杉的人工促进更新方面找出新的突破口, 壮大其物种的数量与质量, 以此来丰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四)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管理计划, 加强公众宣传力度。

结合保护区当前的实际情况, 组织人员在对保护区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管理计划, 使保护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有一个科学和规范的计划, 有利于保护区的科学发展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同时加大保护区的公众宣传教育力度, 制定公众宣传教育计划, 持之以恒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工作, 为保护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良性发展。

(五) 建立建全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争取上级支持, 尽快实施花坪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信息管理及3S系统项目建设;扩大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争取赠款和向上级争取资金投入修建各管护站点及相应的办公场所;请求上级有关部门加大对保护事业资金投入, 同时在保护区内适当开展多种经营, 增强保护区自身的造血功能。

(六) 适度开展生态旅游。

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 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以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为依托, 利用周边社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 开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旅游, 兴办农家乐休闲度假村, 开办餐饮、交通和旅游产品, 来增加农民收入和安排富余劳动力, 促进保护区和当地社区村民的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 同时, 为当地政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减少花坪周边林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 确保林区居民自觉保护好森林资源。

摘要:花坪保护区是广西第一个、全国第一批成立的自然保护区。境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保护区是银杉模式标本产地, 区内保存着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 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地处世界上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华中南区。本文就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作初浅的分析, 为保护区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桂林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广西花坪林区综合考察队.广西花坪林区综合考察报告[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2]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R].2000, 6

多样性探索 篇5

课改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的,目的是扬长克短。我们的“短”是什么呢?专家指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弱。形成这一原因有诸多因素,但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劳动,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我校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步:提供课例,进行评析。近几年来,学校投资购买、自制了相当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对这些教学资源,学校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实验年级的、非实验年级的、本校的、外校的各个学科的比较有特色的课例,组织有关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进行观看,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二步:加强集备,取得共识。拿实验年级的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许多创新之处;即使是非实验年级,也存在着运用课改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问题。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又缺少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不失为一条捷径。学校要求实验教师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只要有了问题,就提出来研讨。为了寻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法,他们曾一起备课到深夜;为了制作各种教具、课件,他们分工合作,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第三步:课堂教学,大胆尝试。教改的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提高的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领导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允许教师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操作自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分学科、分年级、分专题进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并运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析,符合课改精神的做法,及时给予认可与推广。在探讨的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区教研室的有关领导进行具体的指导。第四步:组织上好研讨课。学校领导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式进行梳理、小结,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分专题轮流上研讨课的方式,将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在全校乃至全区加以推广。

现将我校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汇总如下:

一、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描、去画。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首先较为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增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合理地运用色彩,为教学服务。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分类图色,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色彩记号,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第三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色彩,想象、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神秘的星空,太阳初升的草原、山村、森林、大海等,在孩子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机。

二、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

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戴老师在教学ai这个韵母时,她先请了一个孩子上讲台和老师一块比高矮,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

一、两句话说出来。有个孩子说:“戴老师比xx高,xx比戴老师矮”;还有一个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是a,我是i,老师爱我,我爱老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表达中,引出了ai这个韵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了ai的发音以后,戴老师又引导学生用这个音节进行组词、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拼音,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选用了大量的传统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等,还自编了许多琅琅上口的儿歌:为了让学生记住“ing”的发音,老师自编了儿歌“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儿歌、口诀大量的合理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教材选编的课文极富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识字量明显增大。实验教师翻阅了大量教学杂志和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方式,采用“听课文—读课文—讲课文—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孩子口头表达的优势,以读、讲为主,在读中理解课文,领悟课文;在反复接触课文的过程中,增加和生字见面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生字。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学习过程中,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玩、去动、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臧老师在上《复习拼音》一课时,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皮卡丘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在数学活动课《愉快的周末》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小明共掷了()分。

每人掷三支,最多能掷()分,最少能掷()分。

小红共掷了9分,她的三支飞镖掷在哪里?(如右图所示)

讲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回答上述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将投飞镖游戏直接搬进了课堂。通过亲自实践,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事件的可能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并且得出新的结论:如果一次都未投中,最少能掷0分,而不是3分。

艺术课上,即兴表演更多地被采用,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自编自演,乐在其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教师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勇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切,迫切需要教师勇于实践,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生字的分析、课文的朗读、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从知识传授着的教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校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有的作音量控制员,控制小伙伴发言的声音等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更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教师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也得到充分运用,尤其在数学课上,老师常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三、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在六年级的数学课上,吴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步骤教圆环的面积:

第一步:出示一个圆环,认识圆环。第二步:思考,老师手中的圆环是怎样做出来的?请你试着自己做一个圆环。

第三步:现在你知道怎样求圆环面积了吗?

学生独立总结得出方法,圆环面积=大圆面积 -小圆面积

第四步:扩展,求圆环的面积,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试验、讨论,进行思考。(师点拨,对圆环进行合理的变形想象)得出方法,将圆环想象成一个梯形,那么,圆环的面积=(C内+C外)×环宽×2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艺术,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的付出……

课改实施一个学期以来,我们进行了探索,有收获,也有困惑。我校有两位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与学方式,分别执教了语文、数学三节公开课;臧雪媛老师执教的《复习拼音》一课,在全国录像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艺术教师陈艳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思索与实践,撰写的论文《寓教于乐,启发创新》,在国家级刊物《试教通讯》上发表。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探索 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多样化;探索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局势下,新课改理念渗透于教育领域各个环节中,高中体育教学也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而开设的,更重要的是协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有效提升与发展。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达到上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对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高中体育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培养高中生健康的人格铺路垫石。

1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高中体育的现状是教学方法很单调,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出错误并改正三个步骤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仅是被动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1 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

不同初中学校的毕业生汇聚在高中校园,组建班级,构成集体。尤其是扩招教育政策实施以后高中学校女生的数量大幅度的增多,再加上高中生平时学习压力大,没有长期运动的习惯,所以学生之间的体能素质存在差异性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此时我们可以推测的是他们在领会体育精神、掌握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那么高中生整体缺乏均衡性发展特点现象的存在,固然会导致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吃不饱”、“吃不惯”以及“吃不下”的三类学生群体。

1.2 教材忽略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兴趣

高中体育教学应用的课本侧重点在于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体能素养,大多数是借助专项动作技能培训去落实上述教学目标的。在这种教材的辅助下,学生体能有所增强,丰富运动技能,但是并没有激发他们参与体育竞技活动的欲望,也就是说这样的体育教材没有将一定的注意力放置于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兴趣方面,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主动参与身体锻炼精神。

1.3 未重视学生动作技能知识

纵观高中体育的教学面貌,教师大都是以演示的教学方式将动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继而按部就班对其进行反复的练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了某一体育动作技能的要领,却没有提高对动作技能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只是轻描淡写的对其进行介绍,没有给予学生领悟知识与内化理论知识的时间,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对他们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扬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2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局势下,新课改理念渗透于教育领域各个环节中,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2.1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高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模式,以最强烈的职业责任心去感染与带动学生,帮助他们走进体育知识的海洋。面对性格内敛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施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他们接受启发以后,强化自身的自主性,建立健全自信心理;而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度的对其应用自由型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无拘束的环境中,自由的选择体育技能训练的形式,这一教学方法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背景中教育部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教学政策方针是基础,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进各项教学环境中中。无论是在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还是竞技教学进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尽最大努力将高中体育学科特色与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实际情况整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协助他们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为教学宗旨。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意识才有效的被强化,从而对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流程进行改革创新。笔者认为,教师确立创新理念是各种“金点子”产生的源泉,也是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应用的基础,从而达到使高中生身心素质同步发展、缓解考试与升学压力、树立团队合作观念与精神的教学目标。总之,提升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够有效的充实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程教学效率。

2.2 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总会积极的探索事物的本质,而只有在专注的情况下才会有效的吸收各种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点,打造趣味性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作,借助其声音、视频、图像的特征,将客观的事物生动、形象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丰富了课堂环境,营造了多彩的教学气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振奋人心的体育竞赛视频,使学生对体育课程有更深入的认知。多媒体还可以把教学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强化了学生对体育技能理解的程度。竞赛教学方法的应用,辅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磨砺意志,最大限度的激起他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强化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增进友谊。当然,游戏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强化学习意识的同时,也扎实的掌握了体育运动技能,挖掘出自身的体育潜质,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2.3 重视体育德育功能,促进多样化教学

与高中语数外、数理化学科相比较,体育课程在落实德育教学目标上更具有优越性,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主要是因为体育本身就是集趣味性、开放性、竞争性为一体的学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同时打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正是因为高中体育课程具有德育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实效性的取得。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为了调动参与体育知识学习的欲望,适时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如将我国优秀体育运动员刻苦训练的历程讲述给学生,以协助他们树立不怕艰苦、勇于奋斗的信念,当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彰显出来之时,高中体育教学成果将是丰硕的。为彰显体育教学中体现德育教育的优势,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展示奥运会上体育竞赛的项目、战术以及精神等内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拓展学生体育知识范畴的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体育教学的本质与内涵。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体育教学这一特质的功效,实现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的目标,从而有效的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综合的发展。

根据现今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新的教育情形下,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进程中应用是极为必要的,因其是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奉行,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优质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了他们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兴趣,丰富了业余生活。体育教师为了使更多的方法手段应用于教学环节,务必要关注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不断的提升业余技能水平,融入创新的思维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强化高中生身心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米卫杰.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

[2]杨程.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分析[J/OL].当代体育科技,2015).

[3]林招龙.高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研究[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

[4]陈进然.对微课教学与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J/OL].当代体育科技,2015.

作者单位

蓬安周口中学

多样性探索 篇7

一、教学多样的必要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革,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面普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但我国的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域差距,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信息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差距较大。

现在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流于标准化,缺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以及课程设置缺少弹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时太少,进度太快,知识消化慢;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简单,学习态度马虎,学习效果差;很多同学希望能够在计算机的知识体系和操作能力上有较大提高,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有更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甚至是更多的其他活动,如竞赛等,提高计算机能力。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开拓思路,提高教学改革意识,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既要意识到学生的差距及个性,又要利用它们,在教学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的多样性是有效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各种层次各种活动的多样性,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改革。

二、教学多样性的实现

在教学多样性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围绕本课程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在“以人为本,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梳理学生计算机知识层次结构,确定相应的教学层次模块,便于引导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水平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区域教育环境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平衡(有些地方的信息课程教完备,少量地方信息课程流于形式),家庭环境导致的计算机接触的不平衡。信息课程体系存在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计算机能力存在巨大区别。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正确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的层次划分,确定教学模块。

(二)梳理计算机知识的层次结构,确定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在进大学前计算机基础和操作能力存在差异,同时不同专业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既有相同的模块部分,在一些具体的模块上又有个性区别,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前提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梳理计算机知识的层次结构,确定各层次的教学重点,使得教学更具有个性和专业针对性。在教学层次结构的划分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异,又要注意到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结合教学培养方案,以各个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和相关材料为依据,分析专业之间的内部联系与区别,并采用聚类方法将专业进行类别划分,结合不同专业开设的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确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层次结构和教学重点。

(三)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间的联系,建立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教学体系方案,强化计算机实验的模块结构,确定计算机实践操作模块和创新性培养方向。

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传统教育下的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和教师都存在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2)实践教学重验证型实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只按照教材的实验过程,执行操作过程,完成实验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3)学生的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平衡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和专业的差异性。

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在教师和同学间建立多样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模式,包括基本操作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组织各层次、不同专业的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多样性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以百分比的方式得到该课程的总成绩。如何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在多样性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强化实验环节的考核,鼓励学生参与各项与课程相关的活动,实现成绩来源的多样性,实现多样性的考核。

摘要:由于中小学教育在我国发展的不平衡,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毕业生具有高素质的计算机能力。探讨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多样性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样性,层次性,网络化,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汪量,高玲.3G技术支持下数字图书馆总体设计和功能实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2]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4(4).

[3]阴江烽.3G业务在图书馆的扩展应用分析及其关键技术[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4]邓小善,陈海军.校园网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作者[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5).

[5]杨碧洋.校园网管理研究[J].硅谷,2008(9).

习作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探索 篇8

习作评价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也是学生通过多种反馈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正确审视的一个过程。因此, 习作评价应以激励为评价宗旨, 采用师评师改、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等多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创设和谐开放的评价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评价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强化互评互改

1. 出示修改范例

学生初步评改作文, 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阅读完全班学生的习作, 明确修改目标后, 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抄在幻灯片上, 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删、添、改、调换, 进行修改示范, 摆优点, 评不足, 提出修改意见。对学生评改得不准确、不恰当的地方, 教师进行补充、点拨、引导。这样, 使学生在今后自己修改和相互批改中有法可依、有本可循, 培养了学生自改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 相互换读, 协商修改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 学生都能迅速地听辨出来, 并能提出修改意见。我在这里受到了启发,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写完作文后, 我都要安排时间, 让他们先邀人互相换读, 协商修改。可两人一组, 也可几人一组, 由一人读, 其余人听, 发现问题互相研究, 意见一致后动笔修改;一时不能统一的问题可向教师请教或去查资料。这样做, 既能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 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热烈, 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 作文水平、修改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勾画出自己最满意的句子或片段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 或让小作者自己上台在班上朗读, 并说说构思的过程, 旨在同学间互相发现、赏析和学习他人的长处, 进一步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以实现“课标”中的习作目标———“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 面批, 鼓励二次作文

教师当面辅导学生修改作文, 听取他的修改意见, 容易对症下药, 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作文的重视。然后, 鼓励学生在第一次作文的基础上, 学习别人的优点, 取长补短, 进行二次作文。二次作文使学生学到了技巧、方法, 有助于养成向别人请教的好习惯。当然, 这样的形式每次只限几个学生, 依次轮换, 保证一个学期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与教师面对面交谈、商讨、评改的机会。

二、引导自评自改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 教师应提倡学生自读修改。可以安排早读课的时间, 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朗读。这主要是利用学生已形成的语感, 针对在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 如漏字、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或前后矛盾等问题进行修改。

1. 把握火候, 及时点评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每次作文要隔两周才讲评一次, 这样的间隔显然太长, 学生渴望了解习作成果的热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冷淡。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师要把握点评的火候。习作课上, 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 教师要及时点评, 激发其写作兴趣;对学生的困惑之处, 教师要及时解答, 评写交替, 做学生习作的引路者、帮助者。习作一般可提前三天布置, 让学生先写好草稿, 收上来后粗阅概览, 了解习作的基本情况。到习作课的时候, 发下去评讲, 让学生趁热打铁, 修改誊写, 以便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2. 捕捉闪光点

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 教师都应找出来, 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强, 写作时的成功, 哪怕是极微小的一点, 也对他们未来的写作产生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因此, 教师在作文评价中对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 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 都要给予鼓励, 培养学生的作文自信心,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这样才能开发学生习作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3. 利用成果激励

开放的习作评价注重学生习作过程, 指导学生珍惜习作成果,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辟习作园地, 学生想写就写, 想贴就贴, 想评就评,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流露真情。同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校内外的各种报刊投稿, 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和评价,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

4. 注重情感交流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 只有当学生热爱教师, 热爱写作了, 他才会努力写出优秀的习作来。在开放性习作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挖掘每位学生习作中的个性因素。教师的评价应该是“爱心评价”, 让学生从评价中读出教师对他们的爱。在评价中, 倡导用“情”去评, 去改, 去交流。对于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以一种商量的预期提出建议和要求, 指导学生从更高的标准、更广的角度去审视, 去修改, 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激发其写作热情。

美国大学招生的多样化探索 篇9

一、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引入

美国高等教育发端于1636 年创建的哈佛学院, 迄今已300 多年。在殖民地时期, 美国本土建立的学院以欧洲的教育模式为参照, 深受其母体欧洲大学“办学自主、学术自治”传统的影响, 殖民地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是自主进行, 且没有笔试, 一般由校长或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试。美国建国后, 虽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新建学院数量剧增, 但大学招生由各校自定标准、自主录取的做法并没有改变。

内战爆发后, 美国大学进入转型期, 伴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类型的多样化以及高中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大学入学率也迅猛增长。从19世纪90 年代至20 世纪50 年代, 公立大学通常根据获得认证资格的公立高中的毕业文凭来录取学生, 但东部的私立精英大学由于入学竞争激烈, 除了高中学业成绩外, 还参考其他入学标准, 如推荐信、个人信息 (含家庭社会地位) 、志愿书等。转型期间, 私立大学于20世纪初发起成立了大学委员会, 先是开发了学术科目通用考试作为入学标准, 后又将SAT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引入大学招生。SAT即“学术性向测验”, 后改为“学术评估测验”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 其最初的定位是测量固有智力天资的智商测验而不是测试学生对学术课程的掌握程度。20世纪50年代, 美国中西部的公立大学开发了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 , 即所谓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作为SAT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此后, 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便取代高中成绩成为打开大学之门的“万能钥匙”。

二、大学招生的考核指标

发展至今, 美国有入学要求的大学 (相对于实行开放入学的大学而言) 一般是通过指标多元的综合评价来选录学生, 要求申请者提供SAT或ACT分数、高中成绩、大学先修课程 (Advance Placement, 简称AP) 和国际高中文凭考试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简称IB) 等成绩、推荐信、课外活动、才艺证明、小作文等材料中的一种或数种。其中, 高中成绩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标准。但大学在评估此项指标时, 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数, 而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教育条件或家庭背景中进行综合评价。标准化考试分数是除高中成绩外的另一条主要入学指标, 也是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因子之一。此外, 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学生追求上进、挑战自我的精神, 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选修难度大的高级课程或大学预修课程, 如AP、IB等。修习并通过这些高难度课程的考试, 可以为成功申请大学增加不少筹码。课外活动也是一些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在考察学生入学申请时比较重视的内容, 它不仅有助于大学了解学生对非学术活动或在学校以外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义务、所作的贡献, 而且可以关注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推荐信在入学申请中亦占有一定分量, 一般要求学生提供由高中最后两年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所写的推荐信, 有的学校也欢迎学生提供由课余打工的雇主、才艺教练、社区宗教领袖、朋友乃至家人写的额外推荐信。由于希望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些大学还鼓励申请者提交自己在艺术、体育或其他方面的特长证明。学生的个性品质通常也为大学所关注, 主要从推荐信、中学报告以及学生所写的短文或个人自述等材料中考察, 这些材料使学校在冰冷的考试分数之外, 了解学生作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爱好、兴趣、生活经历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面试表现也是一些大学录取的考量因素之一。当然, 并非每所大学都具备面试条件, 也并非每个申请者都能得到面试机会。那些条件具备的学校或申请者, 面试并非必要条件;没有得到面试机会的申请者, 也不会在入学竞争中处于劣势。与国内高考招生的面试不同的是, 美国大学招生的面试环节一般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 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 (乃至全世界) 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因此, 面试与其说是入学条件之一, 毋宁说是架构在学生与大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或者说是大学向学生推介自己的一种渠道。

三、标准化考试的争议与大学招生改革

尽管美国的大学录取考核指标非常多元, 但在招生实践中, 由于统一考试成绩的可比性, 标准化考试分数往往成为凌驾在大学招生自主权之上的“无冕之王”。截至目前, 标准化考试分数仍被美国2400 多所四年制大学视为录取抉择的最重要依据, 并且一直是颇有影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 & World Report) 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座上客”。然而, 标准化考试在美国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20年来, 不断有学校改革入学政策, 取消对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要求, 实行所谓的“可免试入学” (Testoptional) 政策, 标准化考试分数不再是必须提交的申请材料。至2015 年, 已有800 多所四年制大学 (占该类大学总数的1/3) 在招生中部分甚至全面实行了“可免试入学”政策, 其中不乏高水平的精英大学或文理学院。

美国部分大学探索“可免试入学”改革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是标准化考试成绩对预测大学学业效果甚微, 二是标准化考试强化了社会不平等。已有的试验显示, 取消标准化考试分数的要求、主要凭高中成绩并同时参考其他指标来招录新生的“可免试入学”政策, 不仅提高了对学生大学学业和保留率的预测性, 而且招录到了社会构成更多样、学术能力更强的学生, 公平性也得到提升, 提高了弱势阶层子女的入学率。因此, 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抛弃标准化考试这一最初由私立大学设计、旨在将高收入家庭子女尽收囊中、带有社会偏见与歧视而实际上“找不着北”的“黄金罗盘”, 创新出适合21 世纪的招生方法。

除了依据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分数、高中成绩、AP成绩等选拔新生, 也有一些学校尝试采用其他方式来甄拔生源, 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 塔夫斯大学 (Tufts University) 尝试采用非认知性考试“彩虹项目” (Rainbow Project) , 来评估申请者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目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主持研究, 旨在弥补SAT等标准化考试对大学学业预测力较弱、种族得分差异较大等不足, 允许那些有原创性思想或实践性能力的学生在SAT成绩不佳的情况下也能被录取, 从而使入学测试更加科学与公平。该项目以成功智力理论为支点, 通过多项选择题与实践操作性测验, 测量学生的创造性、分析能力和实践性智力, 将智力理论与考试评估相结合, 从心理层面准确把握成功的大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水平。试验结果表明, 彩虹项目作为对单一的标准化考试分数的有效补充, 提高了对学生大学成绩和保留率的预测力, 而且更加公平, 考试分数没有性别或种族差距, 有助于提高弱势阶层子女的入学机会。该项目对美国大学招生的多样化改革起到了令人振奋的推动作用。

四、美国大学招生改革的启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探索 篇10

关键词:教学现状,学习模式,教学方案,教学方法

一、解决问题多样化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注提出: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 还要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潜能,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提高创新能力, 获得认知发展.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思维角度独特, 性格不同, 可塑性强. 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积极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取多样化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1. 教师教学单一, 理念落后.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 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仍停留在“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写, 学生记”的层面, 虽然在新课改影响下, 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理念认知浅显,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握不到位, 又长时间受传统教育影响, 小学数学课堂, 侧重于考试知识点和答题技巧的总结, 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拓展和解决问题多样化创新的能力.

2. 教学情景创设不恰当. 创设情景的方法虽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如果没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情景创设对课时可利用价值不大,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就没有必要. 情景的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 既要有趣又要有数学价值, 并与本节课密切相关, 还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疑问, 能从中提出本节课要探索的数学问题, 从而进入探究过程.

3. 只关注预设, 不注重学生. 教师在课前备案往往已经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得清清楚楚, 上课时按照预设展开教学, 循规蹈矩, 对于学生的回答出现的错误顾及不暇, 这是典型的完成任务式教学, 课堂生成不够.

4. 学生自制力差, 精力不集中. 数学是一科灵活多变, 有探讨潜力的学科, 但是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 数学是枯燥的, 繁琐的, 又由于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差, 专注力低,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 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出现精力不集中的情况, 对教学展开带来困难.

二、实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措施

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前提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 可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 然后,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杜绝出现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学生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行主动探究.

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那么他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会自主的学习, 自主探究, 积极查阅学科资料, 投入到学习中.

2.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为解决问题多样化打基础

小学数学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如果基础不扎实, 在解题时就会遇到瓶颈, 解题能力就会薄弱, 长此以往, 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知识来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佳方法, 注重教学质量.

扎实的基础知识不仅是实现解题多样化的关键, 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基础知识, 教师需要反复的强调, 多给学生布置基础性训练作业, 并定期的进行测试, 测试后对于学生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再分层进行强化和突破, 争取要每名学生基础都不会出现大问题, 这也是为解题多样化打基础,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多样化的解题就是空空其谈.

3.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实现解决问题多样化

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问题往往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解题方式方法多式多样,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经典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思想就会受到限制,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学会创新和开拓.

如: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先列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 要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选出最快捷, 最有效率的解题方法, 并对各个解法之间加以分析, 进行重点讲解, 从而锻炼学生能够采取最优化方法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

4.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高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应在对每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才能在对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培养中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案. 如: 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教学中, 部分学生用 “ (长+宽) × 2”来计算, 部分学生用“长 × 2 + 宽 × 2”来计算. 教师应尊重每名学生的思维特点,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并对各种方法利弊进行讲解分析, 加深学生对不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决问题多样化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教师应对其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加强.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着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程艳萍, 向坤.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策略[J].时代教育, 2015.08.

[2]史亚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求知导刊, 2015.08.

多样性探索 篇11

一、为学生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听赏兴趣,培养音乐想象力

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培养,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去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我引导学生去想象乐曲中的故事,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狗和小主人在做什么?有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听赏时就能在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中,想象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快乐玩耍的场景。

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的内容和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体验音乐的美感。

二、丰富音乐欣赏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多方面体验和感受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结合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多彩的音乐活动,将聆听、演唱、演奏、表演、创造等活动有机结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聆听,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再以演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仅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能唤起学生的音乐创意。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可以让音乐欣赏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1.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音乐内容

在音乐欣赏的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兴趣浓厚,但往往对乐曲的旋律特点、曲式结构及配器分析上难以理解,普通的讲解很难清晰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增大教学的知识容量,也能更直观地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听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与作品相辅相成的flash动画,使学生很轻松、很直观地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情境,再让学生去听赏音乐中不同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去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在律动或游戏中感受音乐特点

在音乐中律动和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欣赏《乘雪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用手搭好肩,跟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室随音乐动起来,在不停地律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乐曲中有特点的乐节或声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不断去感受音乐,还能加深对音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我们还可以把游戏放到课堂上来,通过游戏锻炼学生的听觉能力。如在欣赏《彼得与狼》一课中,我先采用“乐器音色我来猜”的游戏,让学生提前去熟知音乐作品中的各种乐器的音色,在“限时抢答”的游戏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猜对有奖”的鼓励措施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创编歌唱、舞蹈、演奏、角色扮演等表演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表演是检验听赏效果的有力证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听赏的音乐旋律配上肢体动作去表现旋律的动态和美感,也可以配上打击乐器来丰富音乐的音响效果,还可以创编歌词来演唱旋律,在表演中,还可组织学生相互协调,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来呈现乐曲的内容。如在《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中,不同的音乐主题,我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去体会,如A部分可用波尔卡二拍子的舞蹈来体验,B部分可加入打击乐器鼓和镲,还可以创编歌词来演唱旋律;在乐曲的整体听赏中,我还引导学生模仿演奏家演奏乐器的样子,边听赏旋律中的音色边感受音乐的跌宕起伏。通过多种形式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作品就能加深理解。

三、注重课外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

现在的音乐课堂,有一个让老师非常困惑的地方,那就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学生不爱唱,不爱听,却对很多流行音乐情有独钟。对于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课本,又要跳出课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以音乐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去不断探索。我觉得,在音乐课上,我们可以在教授音乐基础知识和经典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世界音乐,结合各类经典影视、广告宣传、文学作品、综艺节目等内容,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和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生活实践对音乐进行创造和拓展。如在学习《外婆的澎湖湾》一节课中,我就引入了综艺类节目《音乐大师课》《中国新声代》等内容中选手演唱的片段让学生去对比学习,演唱时选手是如何换气,如何控制音量,如何彰显活力,如何通过演唱的强弱去抒发内心的情感等等,在拓展了视野后,学生再去演唱所学的歌曲,就会更加有感触,更加有感情。

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探索 篇12

一、创设情境, 点燃兴趣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 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备感兴趣, 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照本宣科, 对学生一味地灌输数学知识, 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 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堂上会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关注, 使他们意识到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 笔者会让课堂不缺乏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例如, 在讲解无理数时引用希伯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引出“反证法”;让印度国王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打开乘方运算的神奇大门。充分利用故事所具有的非凡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 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

二、物为我用, 具象演示

数学世界逻辑严密, 不易想象。借助模型、实物或多媒体工具,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 可以让他们的有限数学领地彼此贯通。例如, 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木条钉成四边形、三角形教具, 让学生随意推拉四边形、三角形教具, 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四边定长时, 四边形的形状可以改变;三边定长时, 三角形的形状无法改变。这可以说明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如此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让学生易于理解。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 笔者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参与“切截”的活动过程, 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外, 还借助电脑的动画功能, 向学生演示切截的整个过程,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 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了空间想象力。

恰当运用教具, 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有着奇妙效果。一个严冬的早晨, 学生们不解地望着笔者摇着纸扇走进了教室, 当大家明白这节课要学习扇形的有关计算时, 他们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三、开展竞赛, 寓教于乐

初中生好胜心强。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比赛性、娱乐性的活动, 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进而引导学生从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 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算24比赛、速算比赛、解方程竞赛……这样, 整节课就会在轻松与激动中度过, 学生还会期盼下一节数学课。在每一章节学完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每人出一套试题, 交叉考试, 设立“优秀奖”“进步奖”, 把单一的考试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交流活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奖机会。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时, 我们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式练习:每个学生都写出一个单项式, 并找到自己的朋友, 再试着与之交上好朋友。这节课以游戏的形式结束,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课堂掀起了小高潮。

数学竞赛游戏将数学问题置于游戏中, 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的机会, 有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不断兴趣。

四、创设疑问, 鼓励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找准问题切入点, 创设出一个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 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 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 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 在“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时, 笔者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 推导出梯形的中位线, 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接着, 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 推导出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已熟练掌握的旧知识, 在推导出新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始终很高。

五、借助实验, 培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 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借助操作性实验, 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 获取新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叠合的操作性实验, 探索出公理的结论。又如, 在进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时, 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笔者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采用这个素材, 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 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说说你的折法。学生在独立思考未果的情况下, 笔者给予了恰到好处的点拨,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这一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接着, 笔者又让学生折出一条直线截这两条平行线。此时, 课本上的三线八角基本图形就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制作的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组进行了测量, 还有的学生剪下了一个角, 把它贴在和它同名的角上, 以观察比较它们是否重合, 用来验证这两个角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通过引入数学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方法以及思想。

六、变式训练, 维持兴奋

变式训练, 就是通过将原命题中的条件、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组题, 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图一题、一题多变等辨析或逆向运用等方法, 对初始题目加以发展变化, 从逻辑推理上演绎出几个或一类问题的解法。通过对一类问题的研究, 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迅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整式的运算》的教学中, 笔者在讲解平方差公式时不断进行变式, 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

学生学习了 (a+b) (a-b) =a2-b2后, 基本都能掌握。这是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习变式:通过变式让学生掌握较为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

学生掌握后, 这时已达到潜在水平, 也就是新的实际水平。这时, 笔者继续进行变式:

(a+b+c) (a+b-c) =[ (a+b) +c][ (a+b) -c]= (a+b) 2-c2=a2+b2+2ab-c2

掌握上述形式后, 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时, 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自我的能力。因此, 笔者继续进行变式: (a-b-c) (a+b-c) =______________。

通过变式,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并达到了新的水平。

因此, 教师应立足于课本, 精选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 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和改造, 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 注重剖析破题思路, 优化课堂结构,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充分暴露思维障碍, 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 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变式教学能摆脱“题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自觉的思维, 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下一篇:妊娠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