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护性耕作(共12篇)
农业保护性耕作 篇1
旱作农业, 顾名思义就是非灌溉农业, 主要依靠农田土壤接纳并储存的自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农业, 又称为雨养农业, 多分布于降雨300~750 mm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0%。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来看, 通过机械手段促进旱作农业发展, 已经成为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供应的关键所在。
1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技术的核心内容
机械化旱作农业是指在旱作农业区以机械设备为载体, 实施旱作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理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将残茬覆盖地表,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 通过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施保证免耕播种质量。其技术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地表, 保护土壤, 减少水土流失、风蚀、水蚀、地表水分蒸发, 节省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 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兴起, 并逐步实施和推广开来, 到2008年底, 我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已达204万hm2。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 年增产粮食40万吨以上, 节省灌溉用水12亿m3, 节省用工1.2亿个, 节约生产成本9亿元, 节本增收总效益15亿元, 减少水土流失3 000万吨, 减少农田扬尘60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25万吨, 基本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但从整体来看, 我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依然偏小, 传统的铧式梨耕作方式在一些地区依然在采用, 加剧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可以说, 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作用体现在它摒弃了传统耕作法对土壤伤害的弊端, 有利于土壤耕作环境的恢复和再生,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点如下:
(1) 蓄水保墒。据降雨模拟器显示, 在80mm/h大雨情况下, 保护性耕作的地面径流减少70%, 可起到蓄水保墒作用。据测定, 秸秆粉碎还田后大于0.25 mm的水稳性团粒数量比未还田地块高出3%~7%, 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 有利于蓄水保水, 可保证春播后种子发芽和苗期正常生长。
(2) 培肥地力。试验表明:0~20 cm耕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未还田地块高0.40%, 20~40 cm耕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出0.11%。玉米根茬粉碎还田后, 比对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0.06%~0.15%, 每年可补充土壤有机质矿化量73%, 具有明显的培肥效果。
(3) 保护耕地。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次数, 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缩短了作业时间, 防止风蚀、水蚀发生, 节约机耕作业费用, 提高作业效益。
(4) 促进增收。秸秆中的有机质、有效元素相当于给土壤增施有机肥375 kg/hm2, 保护性耕作地块的旱地玉米比未实施地块平均增产18%, 小麦平均增产12%, 玉米和小麦生产工序分别减少4~6次和2~3次, 降低生产成本32%和23%, 使农民每公顷土地纯收入增加44.8%和19.6%。
3 基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旱作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以科技项目带动培训, 采取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千万机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培养人才。不断完善课题组长择优任用、技术人员择优选送深造等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科技人员培养, 通过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现场示范等方式,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技术队伍。
3.2 加强示范区建设
试验示范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切忌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广, 切忌为了单纯完成项目而搞推广。要建立省、市、县三级示范区, 在示范区上进行技术试验、熟化、宣传、推广、培训, 并形成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技术服务模式。
3.3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一方面农民转变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发挥保护性耕作优势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 要加强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主体的素质, 使其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和操作要点。鼓励各级服务组织参与此项工作, 通过实行有偿服务, 扩大服务领域, 增强自身实力。
3.4 加强组织领导
领导重视是保护性耕作顺利实施的保证, 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重点突破, 循序渐进。同时, 保护性耕作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 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尤其是农机与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合作, 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各市县应成立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 自上而下建立起市、县、乡、村4级管理体系, 形成上面有人抓、下面有人干、具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3.5 开展技术宣传
一项新技术的推广, 一靠示范, 二靠宣传。前者是做给农民看, 后者是讲给农民听, 双管齐下, 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宣传方面, 各级农机管理、技术推广部门一要把保护性耕作技术传播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 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报、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 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 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二要结合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 分区域建立培训中心, 开展技术培训, 培养技术骨干, 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 引导农民转变耕作观念, 并调动各级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
3.6 加快机具研发
要注重机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加强保护性耕作持续性研究, 加大对耕作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的投入, 使保护性耕作持续稳步推进。同时, 要进一步促进保护性耕作机具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提高机具的适应性、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强化创新意识, 研发适合我国不同地域、多种作物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机具。
农业保护性耕作 篇2
工作总结
一、项目完成情况:
(一)面积实施情况。
于2001年起,就开始大面积推广实施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技术,因长期坚持秸秆还田,土壤的团粒结构、疏松度、土壤有机质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土壤抗旱能力增强,已被广大职工群众所认可和接受。
保护性耕作是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工增收的有效措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了耕地作业,降低了机械作业成本;由于表土未进行耕翻,特别是次生油菜的发生量明显减少。****2010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计划9万亩,其中新增面积3万亩。实际实施面积9万亩,其中新增面积3万亩,完成任务的100%。2009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6万亩,经过示范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较成熟的技术模式,现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计划2010年新增面积3万亩。实际完成3万亩。
2010年团场分项完成作业面积是:少耕深松3万亩,免耕播种3万亩,秸秆还田面积18万亩,杂草病虫害防治面积达18万亩。
(二)机具推广情况。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团场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65台(架),实际投入65台(架),投入率达100%,其中:计划投入免耕播种机6台,实际新增6台,达100%。型号分别为:中农机美美诺6119型免耕播种机3台,现代农装科技2BF3620型2台,德国阿玛松32行气吹式免耕机1台,每班次作业达300亩以上,可满足3万亩地的作业需求。计划新增机具6台,实际新增机具6台。从而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资金投入情况。
2010年,续建项目计划总投资121万元。实际完成121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拨款10万元,项目团场配套资金10万元,职工自筹101万元。购置保护性耕作机械107万元,占总投资的88.4%,其中职工自筹101万元,团场配套6万元,国家农机购置补贴20万元;作业补贴3万元,占总投资的2.4% ,全部为团场配套资金。项目组织管理、检查验收资金1万元,占总投资的0.8% ,全部为团场配套资金。中央资金10万元,其中,宣传指导2万元,占投资的20%;技术培训投资2万元,占投资的20% ;示范区建设投资6万元, 占投资的60%。
二、项目实施效果:(一)经济效益.农四师****建设9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农田 , 保证出苗率95%以上,减少一遍耕地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和化学除草成本11-15元, 增产增收5%, 每亩可增收25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四师****地处昭苏盆地中部偏北,土地总面积89.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8.7万亩,牧草地60.6万亩。农作物除小麦、油菜、青贮玉米、马铃薯外,其它农作物难以成熟。
传统的铧式犁耕作技术,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分含量, 裸露的耕地表土被大风扬起,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保护性耕作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旱区节水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团场每年因干旱减产造成的损失超过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0%。免耕施肥播种能够降低成本11-15元/亩,增加天然降水入渗,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抗旱节水能力,提高产量4%以上,增加了职工收入,壮大农垦经济,改善项目团场的生态环境。因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三、主要做法及措施。
(1)为确保该项目顺利进行,团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团长担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团长任副组长,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产业化办公室,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产业化项目办和发改科等部门领导6人,项目示范区技术人员13人,共19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负责示范区各项具体工作。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依托团场农机的有利优势,积极引进、试验和探索适合本团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机械,研究和制定适宜本团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3)整合农机管理、推广、科研和大学等单位的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积极开展免耕播种机具的引进、试验和改制工作;组织团场技术人员和农机户外出考察,为农机户推荐先进、适用、可靠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保证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产品质量,满足团场生产作业技术要求,充分用好现有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科学配置,提高效率,合理使用。
(4)做好培训和宣传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板报、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编印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料2000册,发放到技术人员和职工手中,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使项目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5)项目技术依托兵团农垦科学院农机化所, 石河子大学机电学院、师农业局等科研、农机推广单位。各科研推广单位负责牵头组织项目规划、申报;承担项目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与交流、实施情况检查、材料汇总等具体工作; 承担试点试验数据监测、技术咨询、新技术工艺的研究和机具开发、改进等工作;技术专家组全面负责对项目团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项目技术依托兵团农垦科学院农机化所, 石河子大学机电学院、师农业局等科研、农机推广单位。各科研推广单位负责牵头组织项目规划、申报;承担项目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与交流、实施情况检查、材料汇总等具体工作; 承担试点试验数据监测、技术咨询、新技术工艺的研究和机具开发、改进等工作;技术专家组全面负责对项目团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四、采取的主要技术模式及作业质量。
建立示范区11个连队,面积9万亩,其中小麦4.5万亩,油菜4.5万亩。2010年新增面积3万亩,其中小麦1.5万亩,春油菜1.5万亩。采取的主要技术模式分别是;
油菜耕作技术模式:
(1)2009年10月前收获春小麦(留茬高度不低于20CM)机械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播种机施肥→2010年4月免耕播种油菜→机械喷洒除草剂、杀虫剂及叶面肥(2-3遍)→机械收获。
(2)2009年10月前收获春小麦(留茬高度不低于20CM)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机械施肥→2010年4月机械喷施除草剂→2010年4月免耕播种→机械喷洒除草剂、杀虫剂及叶面肥(2-3遍)→机械收获。
面积10000亩,其中2连5000亩,6连5000亩。
春小麦耕作技术模式:2009年9月收获油菜(留茬高度不低于20CM)机械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整地机耙地、梳草→免耕播种机施肥→2010年4月免耕播种→喷洒除草剂、杀虫剂→机械收获。经过对各作业层次的跟踪检查,作业质量完全符合要求.五、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存在的问题
1、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还不足,有些同志把免耕播种或秸秆还田或深松单项技术就认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
2、免耕播种机具有待完善提高。个别工作部件强度不够,容易变形,作业可靠性差,播种机易出现涌堵现象,对作业质量有一定影响,建议组织力量研制性能先进、作业质量好、使用方便、可靠性高、价格低的免耕播种机。
3、项目投入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资金。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主要用于项目推动,对于技术体系完善和研究没有明确的资金支持,造成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后劲不足,适应性、广泛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促进保护性耕作的长效发展。
(二)建议
1、加大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科研开发。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开发研究。使机具的性能不断适应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需求,为保护性耕作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保护性耕作 篇3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问题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30-1
我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东与宽甸县界,西与岫岩县相邻,南部与丹东市振安区、东港市,北与本溪县接壤,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南端,海拔高度为1208m,平均海拔为200-500m之间,形成北高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低山丘陵区。自然情况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东径123°32’到124°32’、北纬40°02’至41°06’之间,南北长117.2km东西宽83.5km。其中粮食作物6.2万hm2,玉米作物面积达4.2万hm2。年平均气温8.9℃-10℃,年积温3468.3℃,平均降水9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72%,年均日照2279小时,无霜期169天。
旱地垄作在我地区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春季保苗率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垄作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有着重要位置,在机具开发和研制过程中,从垄作这个前提出发,做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配合,这是一个重要的集结点。
垄作栽培开沟起垄,增加耕地表面积达40%,提高阳光利用率10-15%,有效增加积温,垄台起到人工挡板的作用,延长自然雨水渗入时间,减少径流。有耐旱,抗涝和很强的抗倒伏作用,有利于杂草的控制,减少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是免耕或少耕。免耕和覆盖,着重强调地表覆盖秸秆,根茎,给农田穿上保护衣,固土护田。测试表明,实施保护性工作可以使农田扬生降低60%以上,是有效的对农田防护治理技术,另外,农作物秸秆,根茎还田分解后,可使大量碳元素以固态形式留在土壤中,减少由于秸秆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向大气排放。
同时减少了机械作业次数,解决了垄作栽培的不足,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成分,是增温、保墒、聚肥、改土、集流、防蚀等有效地解决了地温低、墒情差、肥力弱、水土流失等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处理秸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选用什么样的农机具进行秸秆,根茎作业保证种质量,关系到该技术的推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几种措施:
(1)采用的机具是农民认可的;
(2)在处理秸秆的同时,以不影响春播为前提;
(3)一般秸秆覆盖达到30-35%之间。
主要覆盖技术的作业中农机具一般以直刀切茎精播种施肥复合作业,用园盘耙和镇压器进行耙压。
在多年实施保护耕作技术推广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直接影响该项工作中有诸多因素,如行政手段、资金扶持、宣传鼓动、技术培训、机具定位、运行机制等。只有确立好适合本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机具以及运行机制,才能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本地区实际推广应用,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逐渐成熟,机具逐渐完善,农民观念不断转变,出现了一大批掌握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大户。其中,农机大户与农民联手共建,自我服务、互惠互利,良性互动的良好运行机制,自觉开展保护性耕作,使农民手中现有机具发挥了最大作用,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也是继续完善做好该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实行保护性耕作通过免耕少耕,可大大简化生产工艺,减少工序,降低作业成本,是一项重要的节约型农业技术,据统计,采用保护性耕作可降低作业成本30%以上,还可节省燃油,化肥和水灌溉消耗。同时,保护性耕作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在5-15%之间。另外,采用保护性耕作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节省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的人均收入。因此,实行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耕技术,保护性耕作以现在科技为支撑,以保障农业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作业服务社会化为手段,通过更新和优化农机装备,使农业机械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农机户承担作业任务,实施新的种植技术和模式,有利于统筹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农业装备水平。
综上所述,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本地区耕地减少,地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实行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统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环保型对保障“十二五”时期全市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刘娜(1969-),女,辽宁省凤城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化管理和技术推广。
谈农业保护性耕作新技术 篇4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 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 由于深耕细耙, 破坏了土壤结构, 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 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2005年, 处于干旱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 积极引进保护性耕作新技术, 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结果显示,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 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 减少土壤流失80%, 减少大风扬沙60%, 还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减少作业工序, 增加农作物产量, 能够有效地改善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2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
国际上对保护性耕作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 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
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 有2个关键词, 即“覆盖”和“大量”。
“覆盖”。保护性耕作强调的是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其首要目的是加强对地表的防护;常规的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秸秆残茬的处理则主要是“翻埋入土”, 其目的是培肥地力。二者的形式和目的都不同, 这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秸秆还田的主要区别所在, 不能混淆。至于保护性耕作的“覆盖”形式, 可以是秸秆粉碎铺放地表, 也可以是留高茬及秸秆直立或压倒覆盖等, 但无论何种覆盖形式, 都必须保证地表的覆盖度不低于30%, 覆盖度过低就不足以发挥对土壤的防护作用了。
“大量”。一是“尽可能多”, 这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种植模式等条件进行判断。水肥气热条件好, 有利于秸秆腐烂分解, 可多留些秸秆根茬;土壤养分消耗大、补充少的田块和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 也应加大秸秆覆盖还田量, 以加强地力培肥和田面防护。二是“地表的覆盖和覆盖量不低于30%”, 要求“秸秆覆盖量不低于秸秆总量的30%, 留茬覆盖的高度不低于秸秆高度的1/3”。综上所述, “覆盖量30%”、“覆盖度30%”和“l/3秆高留茬”是国际国内对保护性耕作“覆盖”的最低要求, 低于这3项指标就不能算是保护性耕作了。
第二句话“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要达到这一要求, 就应尽可能地减少除播种以外的耕作, 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 减少机具对土壤的压实, 即便是播种也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土壤的扰动。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土壤自然状态, 保护土壤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平衡的能力。这是保护性耕作理念的核心, 代表了人类通过对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反思所形成的现代农耕观, 也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农业耕作习惯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 搞保护性耕作就必须实行“免耕”和“少耕”。
“免耕”。就是完全取消铧式犁耕翻, 并且不进行其他土壤作业, 国外称之为“免耕法”。实行免耕法的农场使用的农业机械仅有3种, 即播种机、喷雾植保机械和联合收割机, 这种“免耕法”是保护性耕作的最高形式。
“少耕”。就是在取消犁耕的基础上, 为保证播种和疏松土壤、除草等农事而保留少量土壤作业, 其要点是减少耕作次数和强度。这种“少耕法”是传统耕作向“免耕法”转化的过渡型保护性耕作形式。少耕主要包括深松、浅松及浅旋、浅耙等播前表土整备耕作等。
在此, 深松表示使用各式专用机疏松深层土壤, 破除犁底层, 加大土壤中气体和水分上下流通孔隙, 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 增加土壤含水量。对深松的要求是尽可能减少对土壤上下层结构的翻动, 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 深松的深度不必太深, 只要深度大于耕层厚度、能破除犁底层即可, 过深其实是一种浪费。浅松是指耕层内的松土作业, 其松土深度不超过耕层厚度。浅松的作用除疏松耕层土壤外, 还可除草 (利用浅松机的水平翼铲切断草根) , 是机械除草的主要形式。有些凿式深松机也可加装单层或双层水平翼刀, 除草效果也不错。浅旋、浅耙, 属播前表土整备耕作, 作用主要是碎土、破茬和除草, 其要点是“浅”, 是表土作业, 耕作深度不宜超过5 cm。过深地翻搅, 尤其是深旋, 不利于保持土层的稳定, 容易杀死蚯蚓, 破坏土壤的自然恢复能力, 还会降低地表的覆盖度, 影响保护性耕作的防护耕作的防护效果。可以说, 浅旋、浅耙等播前整地作业有浓厚的传统耕作味道, 是为常规播种机顺利作业而采取的不得已做法。随着通过性能好的新式免耕播种机的不断出现, 旋、耙等播前表土耕作将会逐渐减少。
对新式免耕播种机的要求, 首先是通过性好, 能够在秸秆粉碎覆盖、高留茬或整秆立、卧覆盖的地块顺利通过;其次是动土要少, 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目前国内开发了一些采用前置带状旋耕装置来破除播种行秸根茬的免耕播种机, 使用效果不错, 但其带状旋耕的工作宽度和深度差异较大。关于这个宽度, 国外有一种说法是“应小于作物行距的1/4”;带状旋耕的深度, 应与浅旋5 cm以内的要求一致, 宜浅不宜深, 至于种子的播种深度, 可由开沟器保证。
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或少耕, 减少了土壤耕作, 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 因此防治病虫草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其中, 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并不突出, 而控制杂草是主要矛盾。
控制杂草的措施有2类:化学除草和机械除草。采用化学除草, 首先要针对杂草类别及其不同生理阶段选择除草药剂, 再选择气候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喷洒时机, 以最低的投入达到高效除草的目的。化学除草搞得好, 还可以免除或减少中耕除草作业程序。因此, 在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 要重视合理使用除草剂防治草害, 同时要重视在接茬、倒茬等关键时节, 利用机械除草手段, 抑制和防治草害, 降低保护性耕作发生草害的危险。
3 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及实施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篇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
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土壤深松技术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玉米收获机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
秸秆覆盖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知道,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部分。
一是径流消耗。径流消耗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以上。
二是地表蒸发,也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60~80%,是主要消耗。
第三才是供给作物生长的有效耗水。根据测定,有效耗水仅占降雨的10~20%。所以,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少径流、减少蒸发。
传统耕作,地面没有秸秆保护,在雨水直接拍击下,表面很容易结壳,产生径流。
而保护性耕作强调秸秆覆盖效果,能减少水蚀,减少地表径流。
另一方面,因秸秆覆盖明显减轻了阳光直射地面,降低了风力直接吹拂地面,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因地表的秸秆覆盖,增加了阻隔层,降低了蒸发散失的速度,使蒸发减少。
其次,把大量秸秆还田,直接增加了土壤里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注意:秸秆残茬处理技术适合在年降雨量达到250~800mm的地区应用。
麦茬地播种玉米
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
是在保证种子能够发芽的前提下,不耕翻或者少耕翻土地,将种子和肥料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主要方式有:
免耕播种是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我们可以看到,免耕基本不扰动地表,保持了一个持久的作物残体覆盖层,使土壤免受太阳、雨水和风的破坏,保持了土壤的营养平衡。转而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来承担“耕作”任务,使土壤保持疏松和透气。
带状旋耕播种是一种少耕方式,适合在少风多雨的季节和地区应用。带状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完成带状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注意:免耕播种技术适合在地表平整、覆盖物分布均匀的地块应用。使用时一定要避免深浅不一,缺苗断垄现象。
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
杂草和病虫害控制是保护性耕作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历来,我们都是用土地深翻根除、斩断和深埋杂草的方法,消灭杂草和病虫害。实施免耕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其实,耕作对除草有利也有弊,有时可能还促进了杂草的扩散。例如,农具可以将杂草的根或茎斩成断节,使每节都有可能长成新的植株。再例如,耕作可能将杂草的种子扩散到整个地块,加剧了多年生杂草的发生。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呢?
种子处理
播种时,我们可以选用防病、抗病的种子。也可以采用药物拌种消毒的方法,防止病虫害发生。
喷洒化学药剂
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有效方法。通常在播种前,向前茬作物的根茬喷杀虫剂,可避免病虫害危害后茬作物。播种后的一周左右,喷洒除草剂,可全面封闭地表,有效防止杂草出苗。地表秸秆覆盖多的地块,喷药时应加大剂量。
当作物的苗出齐后,再喷施一次除草剂,抑制杂草生长,可基本解决杂草问题。两次喷施除草剂,次数增加了,使用的剂量可以适当减少。
轮作
防治病虫害不能不提到轮作。我们知道,连作种植时,昆虫和病源会聚集在土壤中,危害下一茬作物。轮作则打破了许多病原菌的寄生周期,使新生昆虫更难找到它们偏好的食物,因而控制了昆虫和土壤传播的病害。另外,在一块地里轮流种植多种作物,增加了使用药剂的种类,有利于防止杂草和病虫的耐药性。例如,采用谷类、豆类、油料作物轮作,在免耕条件下,杂草和病虫害明显减少。注意:喷施除草剂和杀虫剂时,不能中途停车,避免药剂过量,导致药害。
土壤深松技术
是使用深松机械,在不扰动耕作层土壤的情况下,疏松耕作层以下5-15cm的犁底隔离硬层,加厚了耕作层,使降水渗入的速度和数量大幅度增强,避免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减少了由于翻耕裸露造成的水份蒸发,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
常用的深松机械有多种,我们可根据土壤、作物、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深松机。
V型深松器的特点是,可以将耕作层全面疏松,使耕作层有利于接纳雨水。下部深处有鼠道,洪涝时可成为排水的通道。V型深松器适合密植作物,例如小麦等。
单柱式深松器的特点是,只松动作物根部正下方的土层,属于间隔深松。单柱式深松器适合于宽行作物,例如玉米等。
翼铲式深松器比单柱式深松器松土面积大,比V型深松器节省动力,所以应用比较广泛。
土壤深松是一个选择性项目,可2~4年进行一次。由于深松的成本与耕地的成本相当,所以,从多年种植的角度看,成本还是降低了。
农业保护性耕作 篇6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铧式犁耕翻和裸露休闲越冬制度的变革。核心内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降低对土壤的耕作强度和次数,并用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保护土壤自然功能和土地产出能力,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农业机械化实现较早的西方国家先产生的,由于大规模使用铧式犁翻耕土地导致土壤流失,土壤耕层越来越薄,环境恶化。频频发生沙尘暴,给农业和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们总结了传统耕作存在的问题,意识到不适当的耕作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土壤地力持续下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大力提倡保护性耕作。
目前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停留在抗旱稳产增收目标上。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有了较大的好转,环境恶化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环境保护功能、可持续发展功能才进一步为人们重视。河北、山西等地实施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十几年,已初具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证明开展保护性耕作:一是有利于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基础地力,长期以来,土地大量施用化肥,增加耕作强度,对农田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地力持续下降,土壤退化严重。实施保护性耕作,大量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农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0.01~0.06个百分点,土壤肥力及养分构成得到有效提升和改善,不仅恢复和提高基础地力还降低了农业对化肥的依赖。二是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近几年我国饱受沙尘天气的危害,沙尘天气中的尘埃70%来自于不合理开垦的土地和过度翻耕的裸露农田。三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通过地表覆盖和深松,可增加天然降水入渗,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抗旱能力增强,水蚀(水土流失)减少80%。蓄水量提高16%~19%,水利用率提高12%~16%。四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沿用传统“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也是主要原因,工序繁复,用工量大,能耗高,成本达产值30%,实行保护性耕作可降低作业成本30%,节省燃油、化肥、灌溉用水,增产幅度5%~15%。
二、保护性耕作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由四项关键技术组成: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深松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
1.技术路线
土壤耕作原则: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保护性耕作为方向,蓄水保墒提高地力为核心,实现深松、原垄种、浅耕,同时配套实施免耕播种等项技术相结合的“三三”轮耕制。
轮作方式为:玉米→玉米→大豆
第一年:玉米:灭茬深松→提墒→免耕播种→药剂除草→联合收获→秸杆还田
第二年:玉米:免耕播种→药剂除草→联合收获→秸杆还田
第三年:豆茬;灭茬浅耕→免耕播种→药剂除草→秸杆还田
2.免耕播种技术
应用免耕播种机在有秸杆覆盖的地表上一次性完成切断秸杆或切开根茬、开沟、施肥、播种、压种、覆土、镇压作业。对机具要求是要具有清草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种肥分施功能,地面仿形功能,这次试验田使用的免耕播种机是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免耕施肥播种机。
3.秸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
用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高留茬,残茬不低于30cm。同时将秸杆粉碎抛撒在地表,如果不能联合收获可分段进行,用秸杆还田机实施还田,春季采用原茬播种。
4.病虫杂草控制技术
用机械喷药进行杂草控制,在苗后进行机械喷施农药封闭处理,注意土壤深度和有机质含量进行有选择的喷施,确保药效发挥。
5.配套机具
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根茬粉碎还田机、喷药机、玉米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机械深松技术是选择大型深松机具,在地表秸杆覆盖的情况下3~5年进行一次深松,深度要达到20~35cm。
6.效益分析
整个试验过程严格按技术流程及技术内容进行,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数据跟踪记录,达到了预期效果。春季苗期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的玉米明显好于对比田玉米,长势喜人,真正显示出抗旱保全苗的明显优势。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
(1)减少地面径流40%~50%,减少土壤流失30%~40%。增加休闲期土壤的贮水量、提高水利用率15%~17%。
(2)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试验田平均亩产485kg。对比田平均亩产400kg,平均亩增产85kg,亩增收76.5元。由于每项农机技术对增收的贡献率为13%左右,保护性耕作包括4项技术,因而保护性耕作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2%,亩增收为39.8元。增产机理:一是用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了雨水利用率。二是秸杆腐烂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三是减少了因多次耕作给土壤造成的破坏,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田间持水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四是深松能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生长,提高雨水的贮量,建立土壤水库,从而达到蓄水保墒增产目的。
(3)降低生产成本效果明显。传统耕作需翻地、耙地、镇压、起垄、垄上镇压,播种,秸杆运输等,玉米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作业工序4~5道。节约人畜用工20%~30%。
(4)连续几年作物秸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蓄水保墒能力,增肥地力。
三、推广前景
我国近些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增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农业、社会、共赢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措施。
从自然状况看,我市位于松嫩平原,属半干旱耕作区,每年平均降水350~500mm,且降水不均,春旱秋涝。每年3~5月平均降水12%左右,秋季降水70%左右,对农作物播种和生长非常不利,春旱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每年因干旱减产、绝产造成的损失超过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0%。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篇7
关键词:农业,保护性耕作,推广
1 引言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 粮食供应难免成为一大难题。基于此背景, 相关的部门一定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我国的耕作水平, 与此同时, 我国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粮食浪费的现象, 耕种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也相对较多, 所以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推广。
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
所谓保护性耕作技术, 是为了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 通过对传统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改良而形成的。该技术当前已经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2.1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杂草控制技术, 病虫害防御技术和免耕播种, 基本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这三种方式在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 务必要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选择使用, 从而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较为突出: (1) 对土壤的土质进行分析后, 可根据耕作物的培植特点, 通过一些化学方式对土壤结构进行预处理, 提高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含量, 使之更适合栽种农作物; (2) 对水资源的利用体现了节约的原则, 防止了资源浪费; (3) 保护性耕作技术最具有革命性的一点, 是它将大量的农机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由机械力取代人工劳动力。除解放了劳动力之外, 还节省了工作人员薪金的开销, 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率, 减少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质量。机器投入农业生产将是我国农业生产大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与意义
3.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
从近年来各地农业生产的情况看, 干旱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抗旱节水、保墒方面的效果毋庸置疑, 有效遏止了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现象。在实际应用中, 节水抗旱与治理农田扬尘等, 都是进行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3.2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
(1) 社会效益
减少径流 (水分流失) 60%、水蚀 (土壤流失) 80%左右;减少风蚀 (农田扬沙) 60%, 抑制沙尘暴;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2) 生态效益
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0.05%, 速效氮提高, 速效钾提高。
(3) 经济效益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3~17%;减少作业工序, 降低作业成本10~20%;增加农民收入20~30%。
3.3 保护性耕作的增产原理
(1) 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2) 保护性耕作减少蒸发。
大量试验表明, 秸秆覆盖使地面温度降低、风速减小, 无效蒸发减少。例如中国某冬小麦测试, 休闲期内传统耕作地蒸发量217.6mm, 保护性耕作地蒸发量为197.9mm, 减少蒸发损失19.7mm、减少蒸发9%。
(3)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保护性耕作使径流减少、蒸发减少, 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为增产创造了条件。某试区的保护性耕作小麦, 10年来保护性耕作的休闲期蓄水量高于传统耕作15%, 水分利用效率平均高于传统耕作19%, 小麦产量增加18%。
(4) 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提高
保护性耕作把大量秸秆通过覆盖的方式还田, 直接增加有机质。减少耕作、特别是取消翻耕, 可以间接增加有机质。
(5) 简化作业、缩短农耗、延长生育期
有利于选择高产优质品种、或改革耕作制度, 由两年三熟改一年两熟或一年两熟间套作改一年两熟平作。
4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问题与对策
4.1 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较早开始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模式, 但受我国传统耕作模式和耕作习惯的影响,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4.1.1 耕作理念落后
农民往往很难得到接受新知识的机会, 因而难以掌握种植新技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教学, 很多农民一开始都是排斥的, 他们被禁锢在传统的耕作模式里, 认为只有靠自己经验总结的种植方法才是正确的, 不愿意接纳新的种植方法。因此必须先改变落后的耕作理念和传统的耕作习惯。
4.1.2 政府扶持政策欠缺
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不能没有政府的推动力。为了鼓励农民接受新技术, 学习新的种植方式, 政府应出台一些有利于农民的优惠政策,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新技术的推广。
4.1.3 优惠政策不足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由于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存在不足之处, 加之人们守旧, 不愿接受新事物的思想观念影响, 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落实情况。
4.1.4 缺少农业示范点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新技术推广至今, 大面积的小范基地始终都没有形成, 每个地方只有少数的农民愿意尝试新技术, 不能带来小范效应,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加以改善。
4.1.5 相关机具的服务不完善
在推广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时, 相关机具的服务存在-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售后服务问题, 机具在使用过程中, 会受到南北方、东西地区气候的影响, 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是现阶段, 许多乡 (镇) 没有设立售后服务点, 导致许多机具出现损坏后, 不能进行修理, 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使用及推广。
4.2 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方案
4.2.1 大力宣传和培训新技术
加大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农村广播, 基地观看等方法鼓励农民使用新技术。此外, 定期组织农民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提高农民的认识。
4.2.2 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使用, 涉及土肥、农机、气象以及农艺等多个部门, 农机部门单独完成保护性耕作的可能性较低。所以,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措施来对该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 扩大其使用的范围。
4.2.3 采用多样化, 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模式不能一成不变, 应该具有多样性。同时, 应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4.2.4 开展节水抗旱工作
从近年来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分析, 干旱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抗旱节水、保墒方面的效果显著, 但总体上还缺乏详实的数据依靠, 所以, 需要部门在生产工作中加大监测力度, 提供保土保肥、节本增效等方面的数据监测数据, 以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4.2.5 抓好核心示范区的建设
要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就必须在规模应用中进行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同时, 对各项先进技术进行比较, 择优选择, 从而促进该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中, 检验此技术的关键, 是看有多少农民应用这种技术及其综合效益。从示范区的功能和机械化的服务角度来看, 连片的农业种植, 必须要求有一致的示范区, 这样不仅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的生产利用率。同时, 要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要建立集中边片的示范区, 将大多数的农民组织起来, 引导农民正确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并正确使用相关配套机具, 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推广与应用效果。
4.2.6 选好配套机具
选好保护性耕作机具, 在性能和机型方面,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动力条件。同时, 不能忽视当地的农艺要求, 比如当地作物的栽培行距、播种量、施肥量等因素, 还要充分考虑机具的通过性和防堵清草能力。要根据当地农作物秸秆的覆盖情况, 选择合理的机型, 其中免耕播种机应重点考察机具的破茬与切茬性能。另外, 如果是深松机型, 应考虑深松部件的人土性能和阻力大小、作业后土地平整度等方面的因素。最后, 要保证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搞拉性能。
5 结语
总而言之,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国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 它具备了保土、保水、改善生态效益的特点, 不仅能够给农作物带来好的收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而且能够打破农民传统的耕作模式, 转变陈旧的种植理念。因此,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必须大力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
参考文献
[1]车密双.设施农业耕作技术及装备的选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3 (5) :71.
[2]李恒全.井田制变革前农业耕作技术的缓慢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 2015 (05) :67~68.
可持续农业与保护性耕作发展分析 篇8
1.1 技术内容
秸秆根茬整株或粉碎还田后, 不再进行耕作, 直接进行播种 (免耕播种) , 药剂灭草免中耕, 直致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耙茬作业, 使部分秸秆和残茬混于表层土壤, 然后进行播种、药剂灭草免中耕或行间除草、中耕培土作业;在前茬垄作地块, 播种前将秸秆残茬耢到垄沟, 然后在垄上直接播种, 或在播种机上安装除障推平装置, 同时进行播种、药剂灭草免中耕。
1.2 技术要求
一是配备免耕精播机和药剂喷雾机;二是选择前茬有深翻或深松基础, 土壤通透性较好的地块, 连续2~3年使用;三是为了防止土壤碳氮比失调, 应增施52.5 kg/hm2纯氮, 使碳氮比保持在25∶1。
2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2.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前面加上机械化, 并不是突出农机的作用, 而是推行这项技术离不开农机。没有适用的秸秆还田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 保护性耕作技术只能停留在试验田里。保护性耕作集秸秆粉碎还田、精量播种、药剂灭草免中耕等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 以不破坏土地、涵养土地为前提, 用技术手段保护耕地, 提高土地产出率,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改变传统耕作习惯的一场革命
2.2.1 有利于涵养水源改善土壤墒情
秸秆粉碎后覆盖于地表, 一方面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地表雨水径流, 另一方面改善了土壤结构, 有利于蓄水保墒, 为春播后的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2.2.2 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强土壤活力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后, 非腐解有机物直接施入土壤, 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较多碳源和能源, 使土壤生物活性明显增强, 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2.3 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省作业成本
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次数和机械对耕作层的破坏, 缩短了作业时间, 减少风蚀与水蚀发生的概率, 同时, 也可节省机耕费用, 提高农民收益。
2.2.4 有利于增产增收提高农业效益
秸秆中的有机质、有效元素相当于给土壤增施375 kg/hm2有机肥。实施保护性耕作, 旱地玉米平均增产18%, 小麦平均增产12%, 玉米和小麦地休闲期蓄水量分别增加35.7%和24.8%, 水分利用率提高22.6%和11%。
3 保护性耕作发展措施
3.1 提高认识是关键
实施保护性耕作之初, 农户与机手没有实际操作经验, 加之秸秆覆盖地表对播种等机具作业带来负面影响, 以及病虫害防治困难, 可能导致不增产甚至减产。为此, 农机部门应舆论先行,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引起社会关注, 利用展览会、科普赶集等发放科普资料, 使社会各界和项目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逐步接受。
3.2 技术培训是手段
在生产实践中, 要加强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主体的素质, 使其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和操作要点。推广部门要深入探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技巧, 以确立与技术、机具及发展机制相适应的培训体系, 使这项利国利民的新技术能够被农民真心接受。
3.3 领导重视是保证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坚持不懈地抓好抗旱保增产工作, 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农业部门应大力推广高产、稳产、耐旱品种, 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服务;农机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保护性耕作经验, 并把成熟的技术传给农民。应把保护性耕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指标, 建立自上而下的省、市、县、乡、村5级管理体系, 形成上面有人抓、下面有人干、具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3.4 典型引路是捷径
农业保护性耕作 篇9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 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 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 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 以有效培肥地力, 蓄水保墒, 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实践证明,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保护性耕作的作业程序:作物收获后不进行耕翻, 秸秆整株或者用机械粉碎后覆盖地表, 然后喷施除草剂, 防止杂草生长而消耗地力;播种时, 使用免耕覆盖播种机直接播种。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1. 保持土壤水分
传统的耕作方式, 是在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焚烧, 然后旋耕、播种。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 浪费物质资源, 也烧掉土壤水分, 影响土壤微生物繁衍和土壤团粒结构。耕翻土地不仅增加能源消耗, 还会带来水分的散失。以秸秆覆盖和少、免耕为中心的保护性耕作, 抑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保护了导水毛细管, 有利于地下水上升, 土壤持水孔隙多, 团粒结构好, 持水能力强。秸秆覆盖地表, 大幅度地减少了水土流失, 减少了大部分的田间起沙, 在解决沙尘暴问题中起了突出作用。保护性耕作还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加了土壤蓄水量。试验证明, 与传统耕作相比, 实施保护性耕作径流量可减少70%, 土壤流失量减少80%, 土壤蓄水量增加9%~13%, 播种期土壤含水率高3~5个百分点。
2. 增加土壤肥力
秸秆覆盖还田, 虽然当季作物不能利用, 但年复一年坚持下去, 就会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
(1) 养分效应。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硅、铁、锰、锌等元素, 这些都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以玉米秸秆为例, 通过测定, 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有机质15%, 氮0.61%, 磷0.27%, 钾2.28%。以玉米秸秆平均产量6000 kg/hm2计算, 还田后可使土壤增加有机质900 kg/hm2, 氮元素36.6 kg/hm2, 磷元素16.2 kg/hm2, 钾元素136.5 kg/hm2。另外, 秸秆中还含有硅、铁、锰、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也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所以说, 秸秆本身就是很好的肥料资源, 把它还到田里可以有效地补充土壤中的养分。
(2) 改土效应。众所周知, 使用化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 但不能增加有机质含量, 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秸秆还田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秸秆还田后在土里腐解时, 不仅要矿质化, 释放养分, 同时又进行腐殖质化, 使有机质增加, 从而使土质变得疏松。经过几年的秸秆还田, 土壤的孔隙度增加2%~7%, 吸水率增加大约10倍,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秸秆还田能使板结的土质逐渐变成海绵田, 不仅能使地温提高1°~2°, 而且还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 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提高了土地的生物活性。
3. 提高作物产量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水、保墒、保肥, 长期坚持下去会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 这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此外, 降低农耗, 抢住农时,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也是使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原因。以夏玉米为例, 夏种时节最忌耕后遇雨, 贻误播种。采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就能避免这种情况, 麦收当天就能播种玉米, 还能比常规播种提早出苗2~3天, 提前成熟5~8天。这样, 在1年两熟制中, 增加了晚玉米可利用的有效天数, 使种植生长期较长的高产品种成为可能。一般情况下,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小麦增产15%, 玉米增产18%。
4. 节省作业费用
农业保护性耕作 篇1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一是不用铧犁耕地, 实行免耕或少耕, 免耕就是除播种以外不进行任何的耕耙, 少耕就是只对土地表面耕作, 不破坏土壤结构;二是把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在地面上;三是利用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复式作业, 减少机械进地次数;四是用灭草剂控制杂草的生长, 或者是用机械表皮控制杂草, 包括玉米免耕播种和小麦免耕播种。
1 秸秆覆盖技术
1.1 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1.1.1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适合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 如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 粉碎还田后可以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春季地温太低时, 可采用浅松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与秸秆粉碎机作业2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 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1.1.2 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适合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土地又比较肥沃、疏松的地区。地表不平或杂草较多时可用浅松作业, 秸秆太长时可用粉碎机或旋耕机浅旋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2种。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 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1.2 留茬覆盖
在风蚀严重及以防治风蚀为主, 且农作物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机械收获时高茬+粉碎浅旋播种复式作业2种处理方法。
留高茬即在农作物成熟后, 用联合收获机或割晒机收割作物籽穗和秸秆, 割茬高度控制在玉米至少20 cm, 小麦至少15 cm, 残茬留在地表不做处理, 播种时用免耕播种机或者旋耕播种机进行作业。
2 免耕与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是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少耕播种是指经必要的地表作业进行播种。
2.1 玉米免耕播种作业
2.1.1 播种量
春玉米一般播量为1.5~2 kg/0.067 hm2;夏玉米一般播量为1.5~2.5 kg/0.067 hm2;半精密播种单双籽率大于90%。
2.1.2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 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 cm。
2.1.3 施肥深度
一般为8~10 cm, 种肥分施, 即在种子下方4~5 cm。
2.2 小麦免耕播种作业
2.2.1 播种量春小麦一般播种量为18~20 kg/0.067 hm2。
2.2.2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在2~4 cm, 落籽均匀, 覆盖严密。
2.3 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
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播前应适时对所用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
3 深松技术
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 打破犁底层, 增加降水入渗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 动土量小, 减少了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深松系选择性作业, 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
3.1 局部深松
选用单柱式深松机,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
3.1.1 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3.1.2 作业要求
宽行作物 (玉米) 深松间隔40~80 cm, 最好与当地玉米种植行距相同;深松深度23~30 cm;深松时间为播前或苗期进行, 苗期作业应尽早进行, 玉米不应晚于5叶期;密植作物 (小麦) 也可以局部深松, 但为了保证密植作物株深均匀, 应在松后进行耙地等表土作业, 密植作物 (小麦) 深松间隔40~60 cm;深松深度23~30 cm;深松时间在播前进行。
3.1.3 配套措施
条件适宜地区在作业中应加施底肥, 天气过于干旱时, 可进行造墒。
3.1.4 作业周期
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密度, 一般2~4年深松1次。
3.1.5 机具要求
一般机具为凿形铲式, 密植作物地区可采用带翼铲的深松机。
3.2 全面深松
选取用倒V型全方位深松机, 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土壤条件进行相应的深松作业。
3.2.1 适耕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3.2.2 作业要求
深松深度为35~50 cm;深松时间在播前秸秆处理后作业;作业中深松一致, 并不得有重复或漏松现象。
3.2.3 配套措施天气过于干旱时, 可进行造墒。
3.2.4 作业周期
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强度, 一般4年深松1次。
4 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成熟效果显著
4.1 保护性耕作增强土壤持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
由于保护性耕作使作物的秸秆与残茬覆盖于地表, 覆盖物起到减少水分蒸发、减缓地表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实验地测试得知:作物秸秆的吸水能力是自身干重量的2.5~4倍, 降雨强度在50 mm/h时不产生径流, 降雨强度在80 mm/h时地面径流减少70%, 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6%~19%, 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
4.2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
例如, 每0.067 hm2产量500 kg的玉米田, 秸秆全部还田, 平均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05%~0.08%;水解氮增加6.6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5%。
4.3 可减少风蚀与水蚀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性耕作的地块, 秸秆覆盖率在70%以上时, 可减少大风刮起的土壤颗粒60%以上。
4.4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保护性耕作浅析 篇11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術基本资料 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信息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耕翻、深松、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其效果主要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水蚀的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农田改造,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冲刷流失。
1.操作规程
(1)深耕翻作业。作业深度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情况不同有所变化,一般耕深为20~25厘米。深耕作业可每隔2~3年进行一次。
(2)深松作业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
(3)垄沟种植法。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垄距为90~100厘米;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区,垄距为80厘米,垄距标准一致,行间平行,行距相等,同时要精心播种,保证密度,玉米亩播量一般控制在2~4千克,留苗2500~3000株。
(4)采用水平等高耕作,耕作深度为25厘米,应进行分期深耕。
(5)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时,沟宽46厘米,沟深40~50厘米,垄底宽34厘米,顶宽18厘米,梯形垄高出地表15~18厘米。
2.注意事项
(1)深耕时要掌握适宜的深度,耕层过深,将生土翻到地面上来,对幼苗生长不利。此外,耕深深度还与土壤特性有关。黑土土层厚,土质黏;盐碱土耕层紧实,耕层应加深;砂土通气性好,雨水下渗快,不宜深耕。
(2)在进行水平等高耕作时,应注意:①水平等高耕作适用于坡度25度以下的坡耕地;②顺坡改横坡时,应在秋耕时进行,以减少跑墒;③改耕后2~3年,应种小麦等密生作物,加强水土保持;④坡地深耕作业要及时,应在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春季气候干旱时不宜深耕,深耕应结合耙耱,并应增施有机肥,加速土壤熟化;进行深耕松作业时,应注意喷洒除草(虫)剂,减少病虫草害。
(3)在进行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时,要选择坡度5度以下的旱干平地和秋后未耕翻的地块。作业前,先将底肥均匀地撒到田里,经耕作把肥土拌匀,集于种植沟内,耕作时间一般在夏秋季进行;若春季进行,则应适当增加镇压力,一般压下5厘米左右为宜,耕作周期为3年。
3.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1)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秸秆覆盖和深松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2)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3)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耕、少耕和复式作业,简化工序,降低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4)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防治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保护性耕作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农民抢农时赶季节焚烧秸秆。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5)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耕作观念,实现科学种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总之,通过几年的实践得出结论,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节本增效、增产增收、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今后我们还要更加努力,把保护性耕作这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得更好。
农业保护性耕作 篇12
ervation保护性耕作理念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
Til观的需求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统计并在世界各, 20地得世纪到广泛推广应用80年代至今, 。age保护性耕作已逐步推广到70多个国家, 应用
面积达到1.69亿hm2。美国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已接近适宜区域面积;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的应用面积均超过70%。我国从1992年在山西开始进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 到2001年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 至2009年, 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355.1万hm2。山西省2009年在全省104个农业县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57.54万hm2。多年不同区域的实践证明, 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 提高耕地质量,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功效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技术核心是通过机械免少耕播种、化学除草、作物残茬处理、深松、表土耕作等技术的应用, 尽可能多地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 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和地表水分的蒸发, 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 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山西省近20年的示范推
是论衡
广经验证明, 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以下5项功效。
1. 节本增效
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节约能源30%左右;减少作业环节, 每0.067 hm2省工5~8个, 农田作业时间缩短约66%, 节省作业成本20%;每0.067 hm2节水35~65 m3, 减少化肥投入量近10%;增产粮食5%~15%, 玉米增产5.8%, 小麦增产7.6%, 小杂粮增产10.1%, 大豆增产18.7%。综合各生产要素, 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一年两熟区101元/0.067 hm2, 一年一熟区为53.5元/0.067 hm2。
2. 蓄水保墒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 少了耕翻, 多了作物残茬的覆盖, 可明显减少径流和土壤蒸发, 增加土壤含水量。同时,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当年进行深松, 打破犁底层, 提升了土壤蓄水能力。实施保护性耕作蓄住了“天上水”, 保住了“地中墒”, 提高水分利用率15%以上。忻州市忻府区、代县等地的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实践表明, 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玉米生长期的土壤含水量比对照增加2%~5%, 自然降雨利用率提高20%。临汾市尧都区小麦试验区的土壤蓄水量 (小麦播种前0~50 cm土层) 从1993年的75 mm达到2007年的119.7 mm, 土
3. 培肥地力
实施以秸秆还田、少耕免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可减少土壤侵蚀, 避免土地生产力下降;可增加土壤有机碳输入量, 减少有机质的侵蚀损失, 调节土壤有机质转化,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土壤养分输入量, 减少土壤养分的侵蚀、挥发和淋洗损失,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增强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及减少耕作扰动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并减少团聚体的破坏、改善土壤结构;可调节土壤温度, 改善土壤耕作性能, 增强土壤自我恢复功能。山西省原平、五台3~9年的玉米保护性耕作实践证明,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66~1.2g/kg, 土壤全氮含量提高0.08~0.13 g/kg, 有效磷含量提高1.4~4.6 mg/kg, 速效钾含量提高5~10 mg/kg。
4. 保护生态
保护性耕作由于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的配合, 可明显减缓水土流失, 有效减轻风沙扬尘和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 可减少水蚀50%、土壤风蚀40%。山西省长治市、壶关等县的试验结果表明, 免耕覆盖比传统翻耕减少径流量52.5%, 减少土壤流失量80.2%, 降低径流强度14.6%。1991年隰县城北坡地 (10°) 玉米秸秆整秆覆盖保持水土效果研究表明, 1991年该县全年降水量381.3 mm, 6月8日—10月2日, 有水土流失的降水6次, 共降水108.7 mm, 免耕秸秆覆盖区每0.067 hm2水的流失量1.704m3, 比对照区的2.992 m3减少43.04%;土壤流失量为0.055 t, 比对照区的0.1 t减少45.0%。
5. 节能减排
农业废弃物的还田利用, 特别是作物秸秆的直接还田是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我国国土面积占到世界的1/15, 但土壤有机碳库仅为世界的1/30, 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低, 土壤碳库的扩容潜力特别大, 仅农业生产系统内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每年就有约48.8亿t。增加废弃物还田利用, 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减轻环境污染。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估算,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每年每0.067 hm2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0 kg左右, 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石油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实行农艺与农机结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保护性耕作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 面对我国目前普化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步伐, 必须实行农艺与农机的一体化。
1. 播种质量及时间、品种的选择问题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田, 由于地表不平整、覆盖物分布不均匀等原因, 有可能出现播种深浅不一、种子分布不均匀现象, 从而造成缺苗断垄。因此, 要在改进机具性能、改善地表状态的同时, 针对实施区域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播量, 确保出苗效果。另外,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田块早春地温低, 对于春播区应适时调整播期或合理更换作物品种, 为提高产量奠定良好基础。
2. 调整C/N比问题
实施保护性耕作, 使大量的作物秸秆直接还田, 作物秸秆的C/N比高达60~80∶1, 土壤有机质C/N比为10∶1, 土壤微生物为8∶1。作物秸秆翻入土壤后迅速分解, 当年约消化66%, 土壤温度高, 水分适宜时则残体分解更快。当作物秸秆的C/N比大于30时, 翻入土壤后将与作物强烈竞争土壤中的氮, 以致翻入后第1年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或减产。因此,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翻入秸秆时必须配之以适量的氮肥。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研究得出, 秸秆还田配合氮肥的数量以占秸秆风干后质量的1.7%~1.8%为好。
3. 种植模式与机具配套问题
目前, 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种植模式和种植制度多样化等问题, 一方面, 农机部门要因地制宜地研制适合于不同规模、不同种植模式和种植制度的配套机具, 另一方面, 农技部门也要积极探索适合于不同区域的规模化、模式化种植制度, 实行农艺与农机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耕作的效益。如:玉米保护性耕作水地可推行宽窄行种植, 旱地可推行沟垄种植等模式, 基本技术是种植耐密型品种, 实施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深松、深施肥、秸秆粉碎还田。
4. 病虫、杂草控制问题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田块, 由于秸秆的直接还田, 使部分病源、虫卵残留在土壤中。同时, 由于少耕、免耕, 相对来说失去了一项控制杂草的手段, 其次由于秸秆遮盖, 药液不易直接喷到杂草上, 对除草效果会有一定影响。因此,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田块, 要在播种时进行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作物生长期间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
三、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对策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体系, 大面积推广应用必须实行试验示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要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种植作物和种植制度等特点, 研究开发和试验确定适用的保护性耕作
少地2要表.选好重点区破突坏出是重主点要, 域矛分盾步, 通, 过试验示范实不施宜采用旋耕, 等作业方法确立本区域行。之Cons机具及与其配套的农艺措施。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矛盾, 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路线和操作规范。如冷凉风沙区, 保护性耕作重点在控制沙尘暴和农田沙漠化, 减
有效的推广模式, 在此基础上进行典型引导, 规模示范, 整体推进。要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水平和特征, 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 根据试验、示范、推广不同阶段的差异, 分区域规划、有步骤地实施。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种粮专业户、乡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不失时机地扩大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
3. 政府引导, 完善机制
要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原则,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广泛吸引农民和社会力量加大投入, 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保证。要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种粮大户、规模农场、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开展市场化、社会化服务, 逐步建立起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宣传培训,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转变传统耕作观念, 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4. 强化合作, 不断创新
要强化农机与农艺、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 充分发挥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的专家和机构的积极性, 集成和配套应用良种、水肥、植保等农艺技术, 推动技术集成, 促进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要结合区域实施和农民素质及接受水平, 不断完善和创新技术模式, 并根据农民的愿望, 做到标准化、简单化、通俗化,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在探索中发展在应用中创新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内蒙古的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程国彦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 草地资源丰富, 农田面积广袤, 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和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草地面积8 666.7万hm2, 可利用面积6 818万hm2、人工草地保留面积443万hm2;农田面积722.4万hm2, 可利用面积676.9万hm2。
【农业保护性耕作】推荐阅读:
农业贸易保护05-26
农业植物保护07-26
保护性耕作机械08-02
垄作保护性耕作10-05
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06-15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论文08-16
保护性耕作与环境保护08-11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06-15
保护性耕作播种机介绍09-01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建设农村生态文明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