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护理

2024-09-12

保护性护理(共10篇)

保护性护理 篇1

近年来国内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产妇对产科技术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传统接生过程中,助产者常通过保护会阴的手法(外力压迫胎头)防止会阴破裂,虽有一定效果,但易阻碍胎儿胎头仰伸,使胎头对耻骨弓的压力转向会阴,增加会阴损伤风险,同时强行保护会阴可致盆底筋膜及皮下深部肌肉损伤,甚至引起压力性尿失禁、膀胱直肠膨出、子宫脱垂等远期不良后果。因此,临床需采取更安全、科学的接生技术[1]。为提高分娩成功率,接生过程中需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笔者对胎儿大小适中且无妊娠合并症的产妇采取无保护性会阴接生及护理,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胎儿大小适中且无妊娠合并症的产妇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26.2±2.8岁,孕37~41周,平均38.3±0.7周;对照组年龄24~36岁,平均27.4±2.9岁,孕38~42周,平均39.1±0.9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为足月单胎,胎位正常,骨盆测量正常,且知情自愿,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无剖宫产医学指征。等方面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接生,即产妇右侧站着助产者,胎头拨露使阴唇后联合紧张时保护会阴。观察组采用无保护性会阴接生:①胎头拨露2~3cm时,依产妇情况送上手术台准备接生;会阴出现胎头拨露后,阴唇后联合紧张时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宫缩时双手或左手将胎头控制住,宫缩间歇时放松,及时与产妇交流沟通,增强其信心,并指导产妇正确用力;每次宫缩时胎头娩出增大应≤0.5~1cm,注意用力大小和宫缩强度。②娩出胎头双顶径时告知产妇均匀用力,若产力过强,指导其宫缩间歇期缓慢娩出;娩出胎头双顶径时避免刻意协助胎头仰伸,以防小阴唇内侧裂伤;娩出双顶径后较前略快的顺序娩出额、鼻、口、颏,娩出头后,挤净口鼻羊水,切忌急于娩肩,可稍等片刻或等一阵宫缩用辅助力助娩;将胎头用双手托住,嘱咐产妇均匀用力,不要用力下压前肩,以减轻会阴裂伤程度;娩出前肩后双手托住胎头并轻轻上抬,使后肩缓慢娩出,若产妇产力较强,嘱咐其娩后肩时暂不用力。③整个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应与产妇密切配合,充分运用腹肌力量(哈气运动产生)从阴道缓慢滑出胎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第二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产程疼痛度(10分制,分数越高,疼痛越明显[2])、会阴裂伤程度(Ⅰ度:会阴部皮肤粘膜裂伤,包括前庭、阴唇粘膜破裂;Ⅱ度:会阴肌肉、粘膜、皮肤裂伤,但肛门括约肌完整;Ⅲ度:肛门括约肌、会阴、阴道口裂伤,严重者破裂可伸展到直肠壁,导致大便失禁[3])及助产士腰肌劳损发生率(回顾性询问调查助产士20人腰背部疼痛发生率)等。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分娩情况

观察组第二产程42.3±10.1min,对照组第二产程43.6±12.4min,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会阴侧切率、助产士腰肌劳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产程疼痛及会阴裂伤

观察组产妇产程疼痛评分4.2±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2.6分(P<0.05)。观察组会阴裂伤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应避免分娩过程中过多干预,予以人性化护理服务。以往会阴保护接生技术主要针对妊娠合并症、会阴弹性欠佳、会阴过长或紧等会阴条件差的产妇施行会阴侧切。会阴侧切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严格的量化标准,易受医疗水平、助产者技术等因素影响,产科会阴侧切率高。会阴侧切术为创伤性操作,疼痛剧烈,感染率高,出血多,伤口愈合慢,不符合产科学发展趋势。会阴无保护分娩技术具有低创伤、舒适、自然等特点,能有效配合产妇顺利分娩,且对新生儿影响较小,其强调胎儿自然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可降低疼痛、出血、会阴裂伤等,注重产后护理,减少人为干涉,优化分娩结局。

本研究表明,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会阴侧切率、助产士腰肌劳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一致[4],提示产妇应用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术的效果良好。分娩过程中产妇与助产士保持良好沟通,给予产妇精神鼓励,使其理智配合,增强其分娩信心,避免增加第二产程时间。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术出现会阴复杂裂伤的机率较小,小裂伤也易缝合,故产后出血率较低;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术可增强会阴的延展性和弹性,拨露、仰伸、扩张、受力等自然充分,利于胎头娩出,减轻会阴裂伤程度或避免会阴裂伤。会阴侧切缝合术后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切口愈合时间长、感染率高,而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术可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及痛苦。笔者调查发现,约80%助产士认为临床工作量太大,长时间保持侧屈、前屈姿势和站立,造成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颈椎病等职业病。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术可减轻助产士的工作负荷,做到人性化分娩,降低助产士腰肌劳损发生率。

综上所述,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术有效安全,对产妇、新生儿、助产士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无保护性会阴接生的效果。方法:320例胎儿大小适中且无妊娠合并症的产妇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无保护性会阴接生及传统方法接生,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会阴侧切率、助产士腰肌劳损发生率、产程疼痛评分及会阴裂伤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保护性会阴接生安全有效,对产妇、新生儿、助产士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无保护性会阴接生,护理,产妇,新生儿,助产士

参考文献

[1]刘志辉,邓柳.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31):2937.

[2]潘秀瑶.无保护会阴接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延边医学,2015,21(8):100-101.

[3]黄爱.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4):3733-3734.

[4]孙晋凤,刘朝霞,王坤昌,等.无保护会阴接生法与保护会阴接生法的临床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6):24-26.

保护性护理 篇2

第一节 教老年人使用拐杖进行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拐杖的作用和种类

2、掌握利用拐杖行走的方法

3、掌握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预防跌倒的知识

4、能教会老年人正确使用拐杖 教学重点: 老年人预防跌倒的知识

利用拐杖步行的方法 教学难点:老年人预防跌倒的知识

利用拐杖步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一、拐杖的概述

1拐杖的种类 2拐杖的结构 3拐杖的主要作用

二、利用拐杖步行

1、拐杖高度的选择

老年人穿上鞋或下肢支具站立。肘关节屈曲150度,腕关节背伸,小趾前外侧15厘米处至背伸手掌面的距离即为手杖的高度。站立困难时可仰卧位测量,腋杖高度确定法相同。

2、利用拐杖步行的方法

(1)三点步行

伸出拐杖,先迈出患足,再迈出健足。

(2)二点步行

同时伸出手杖和患足并支撑体重,再迈出健足,手杖与患足作为一点,健足作为一点,交替支撑体重。

(3)利用拐杖上下楼梯 1)上楼梯

健侧手扶楼梯扶手---手杖放患侧下肢---健侧下肢迈上一级楼梯---将手杖上移,最后迈上患侧下肢。2)下楼梯

健侧手先向前向下移动---手杖下移---患侧下肢下移动---健侧下肢下移。

三、老年人预防跌倒知识

1保持活动场面地面平整、干燥、无杂物。2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 3衣服要舒适,鞋子要防滑。

4活动时避免走过陡的楼梯或台阶,尽可能使用扶手。5起床、下床、转身、转头等动作要慢。6避免去人多湿滑的地方。

7避免去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活动。8避免睡前饮水过多,尽量放置床旁小便器。

四、实践技能操作 1工作准备 2检查拐杖 3保护步行 4反馈 注意事项:

1告知老年人使用拐杖的注意事项 2遵从医生对拐杖的选择和步行的指导。3拐杖应放置在老年人随手可及的固定位置。4行走中避免拉、拽老年人胳膊,以免造成老年人跌倒和骨折。

活动保护

第二节 教老年人使用轮椅进行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轮椅的类型

2、掌握轮椅的操作方法

3、掌握老年人在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方法

4、能教会老年人正确使用轮椅进行活动 5 能正确使用轮椅转运老年人 教学重点:1轮椅的操作方法

2老年人在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方法 3老年人正确使用轮椅进行活动的方法 4使用轮椅转运老年人 教学难点: 1轮椅的操作方法

2老年人在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方法 3老年人正确使用轮椅进行活动的方法 4使用轮椅转运老年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轮椅的类型 1普通轮椅 2特殊轮椅

二、轮椅使用方法 1打开与收起 2轮椅上下坡的方法 3轮椅上下台阶的方法 4轮椅上下电梯的方法

三、轮椅转移方法

(一)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1协助老人从轮椅向床上移动

(1)将轮椅推至床尾,椅背与床尾平齐,患者面向 床头。(2)扳制动闸将轮椅制动,翻起脚踏板。(3)松开老人身上的棉被(4)护理员站在轮椅背后抵住轮椅,协助老人站起来,然后转身坐在床沿上。(5)协助老人脱去鞋子及外衣,躺卧舒适,盖好棉被。(6)整理床单位,观察病情,记录

2协助老人从床上向轮椅移动

(1)将轮椅推至老人健侧床旁,使椅背与床尾平齐,椅面朝向床头,将闸制动,翻起脚踏板,防止轮椅滑动。(2)扶老人坐起来,请老人用手掌撑在床面上维持坐姿。协助穿衣及鞋袜下地,撤盖被至床尾。(3)观察老人有无眩晕和不适等反应。(4)养老护理员站在轮椅背后,用两手臂压住椅背下面的横档,以固定轮椅,协助老人下床,转身,扶着轮椅的扶手坐入轮椅,身体置于椅座中部,抬头向后靠坐稳。(5)翻下脚踏板,协助老人双脚置于其上。(6)天冷时将棉被上端围在老人颈部,两侧围裹患者双臂,余下的部分围裹患 者上身、下肢和双脚。(7)整理床单位。观察老人,确定无不适后,松闸,推老人至目的地。

(二)轮椅与坐便器间的转移

协助老人从座便器上轮椅移动(1)将轮椅推至座便器旁斜放,使老人的健侧靠近座便器。(2)扳制动闸将轮椅制动,协助老人从座便器上缓慢站起。(3)嘱老人用健侧手扶着轮椅的扶手,老人协助其转身坐入轮椅,抬头向后靠坐稳。

四、轮椅的使用注意事项

1.坐轮椅时身体不可前倾,自行站起或下轮椅,以免摔倒。

2.对身体不能保持平衡者,系安全带,避免发生意外 3.下坡时,倒转轮椅,使轮椅缓慢下行,老人头及背部应向后靠。

4.如有下肢水肿、溃疡或者关节疼痛,可将脚踏板抬起,并垫软枕,双脚踏与软枕上

5.在推送过程中注意观察老人情况;过门槛时,翘起前轮,避免过大的震动,保证老人安全。

6.乘坐轮椅时间不宜过长,轮椅坐垫要舒适,每隔30分钟要协助老年人站立或适当变换体位,7.天气寒冷可使用毛毯盖在老年人腿上保暖、五、实践技能操作 1工作准备 2固定轮椅 3坐入轮椅 4转运 5反馈

活动保护

第三节 使用平车转运老年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车的结构

2、熟悉使用平车搬老年人的方法

3、能正确使用平车转运老年人 教学重点:

1、搬运老年人的方法

2、使用平车转运老年人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搬运老年人的方法

2、使用平车转运老年人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平车的结构

二、平车运送法

1挪动法 2单人搬运法

平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搬运者一臂自老人腋下伸至对侧肩部,一臂伸入老人股下,老人双臂交叉于搬运者颈后

3两人或多人搬运法(1)二人搬运法平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甲托住老人头、颈、肩和腰部,乙托住老人臀部和膝部;

(2)三人搬运法

平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甲托住老人头颈肩和胸部,乙托住老人背腰臀部,丙托住老人的膝部及脚部;

(3)四人搬运法,平车紧靠床边,在老人腰臀下铺中单,搬运者甲乙分

别抬起老人的头颈肩及双腿,丙丁紧紧抓住中单四角,四人同时抬起,将老人轻放于平车中央。

注意事项

1动作轻稳,确保安全。多人搬运时动作协调,轻稳注意节力。

2操作过程中要求与老人之间进行沟通,体现对老人的关心。

3对于不配合的老年人应采用适当的约束。

对传染病患者护理及自我保护浅析 篇3

【关键词】 传染病;感染;护理;自我保护

1 绪论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存在不足,当患者被诊断为患有传染病时,不仅要承担病痛的折磨而且还会收到周围人群的疏远及冷落,因此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烦闷、绝望厌世、恐惧、孤独寂寞、自卑、逆反等心理障碍。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当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关爱患者,促进疾病的转归和健康恢复。我们总结了2009年3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传染病患者356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有患者356例,其中男213例,女143例,年龄8-65岁。患者被确诊患传染病后,不仅自己要忍受疾病之苦,而且由于担心将疾病传染给别人,而产生了焦虑、烦躁、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此在护理方面主要是进行心理护理[1]。

2.2 护理方法

2.2.1 心理护理 部分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等临床特点,且治疗期间往往需要将患者与外界隔离,急躁、悲观等不良情绪会逐步困扰患者。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多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聊天、谈心等轻松的交流方式对患者进行传染性疾病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等,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相关防御知识,指导患者的饮食与休息。当护理人员接待及执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热情、大方,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掌握传染病的相关防御知识,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2 生活护理 传染病患者一般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因此对传染病患者因加强生活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环境安静、整洁,使患者能够在病房安心治疗、修养身心。并且在患者身体状况许可的条件下,估计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嘱托患者注意劳逸结合,同时加强健康生活习惯的指导工作。

2.3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尤其是传染病病房,环境的污染及其严重,细菌、病毒时刻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所以,医护人员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医院应该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对空气消毒。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在口罩的选择及佩戴上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如:选择使用20层以上的医用口罩,配戴口罩时应保持口罩的上缘距下眼睑1cm、口罩的下缘将下巴完全包裹,此外使口罩的四周与患者的面部紧密相连等具体操作。在存放口罩时,将面部接触的口罩面向内折叠并放置在无菌袋中保存,杜绝将口罩随意悬挂胸前或放置在工作服的口袋内[3]。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生活护理、输液、换药、肌肉注射等操作时不可避免的与患者有过多的、较紧距离的接触,因此护理人员的双手接触传染源几率最多的部位,因此,护理人员在严格进行护理操作后,因更严格执行洗手操作,减少传染的机会。同时在护理期间,患者需进行大量的相关检查,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针头、采血器、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也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器械的安全存放等,若护理人员不慎被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迸溅时,应即可做好消毒工作,以防被病原体传染[4]。

3 结果

传染病患者均成功治愈,无一人死亡。隔离期间,无一例患者交叉感染,无一护士被感染。

4 討论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因此传染病住院患者不适宜留陪属,患者在隔离过程中由于疾病的痛苦以及孤独等原因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根据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在做好基本护理操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关心、爱护患者,做好传染病相关知识的防御及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5]。

我院对356例传染病患者护理后,传染病患者均成功治愈,无一人死亡。隔离期间,无一例患者交叉感染,无一护士被感染。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间我们的体会是应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心态和愿望,在物质上、精神上实施有效的护理,护士须积极、主动把患者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才能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其治病的信心,以收到良好效果。同时,为了自我保护,我们应当严格遵守卫生部及医院的相关规定,在护理好病患的同时,自身也同样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科娟. 慢性传染病患者心理特征及护理体会[J]. 护理探讨,2010.4(1):78-80.

[2]黄哲梅.洪婉媚,李剑妮,等.传染病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5.4(2):37-38.

[3]刘红燕等. 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保护[J].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44.

[4]雷波,郭翠娟.人性化护理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体现[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4):78-79.

保护性护理 篇4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年1~12月在我院入住的病情比较严重的精神科患者150例, 都是男性患者, 并且把这些患者划分为2个小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人, 两组在年龄、病程、病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患者的年龄也进行平均分配。根据, CCMD-3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发现150例患者中精神分裂症为82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44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为10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为2例, 其他类型精神障碍12例;在观察组中采取人性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在对照组中对患者采取常规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1.2 方法

1.2.1 约束前准备

①在治疗的过程中转变服务理念, 树立“患者至上”的治疗观念, 是人性化的观念运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并且要把护士的服务态度.质量和个人的业绩挂钩, 在治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治疗具有人性化;②在工作前做好解释工作。要用优质的服务态度让患者知道对患者进行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 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消除恐惧, 配合护士的治疗, ③给患者一个干净温馨的治疗环境, 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要选取不同的保护用具;④对治疗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护士要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保护性约束, 不能在治疗的过程中表现出盲目和随意。对于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护士除了进行基本的精神病理论知识培训外还要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临床工作。

1.2.2 约束中关怀

①对于医院的保护性约束制度和操作规程要给出严格的规定, 要把约束的负面影响做到最低。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 当对患者的肢体进行约束时要用轻柔的动作, 约束的程度要以患者不能自伤为基本原则, 不能让患者感到很大的束缚感, 一般以能放入二指为宜, 给患者一定的活动空间, 如果患者不配合护士的治疗, 例如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感到兴奋或者出现躁动的情绪, 对于这样的患者需要对患者四肢进行约束, 局部的部位可以用棉布等柔软材料约束[1];②护士对患者的护理要加强巡视, 把基础工作做的更加完善。一般护士要每隔15~30 min进行一次巡视, 确认患者的情绪状态, 聆听患者的倾诉, 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安慰和解释, 合理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巡视期间要对患者的饮食工作做好, 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等等[2];③医院要派专门的人员对患者的肢体部位进行按摩, 并安排患者做定时的锻炼。要设立专门的褥疮监控小组, 每隔一段时间对患者进行护理, 同时在每次进行约束时, 病房指派两名恢复期患者参与监督约束全过程[3]。

1.2.3 约束后心理疏导

当对患者解除约束时, 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解释和沟通, 让患者理解保护性约束的原因, 让患者心中对约束消除疑虑, 为患者的治疗工作做好基础。

2 结果

2.1 两组实施后的心理反应比较

通过护士的认真疏导工作后两组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躁动、焦虑、恐惧、抑郁、兴奋、愤怒等不良情绪。

2.2 两组患者躯体影响和并发症比较

在观察组的治疗过程中, 由于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做的非常到位, 护理之后对患者的躯体影响很小, 这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

2.3 观察组效果显着

通过这次短暂的约束, 患者的心理.行为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并且患者几乎都配合护士的治疗和护理。

2.4 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

通过对患者实施一年的人性化约束,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基本上全部的患者和家属对这次护理工作都表示满意的态度。

3 讨论

医院的改革创新要以改革观念为基础, 要从基本做起,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一切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的约束性措施, 改善了护理工作, 使医院的护理工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增强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深入探讨保护性措施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医院中150例具有精神疾病, 并且需要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5例患者。在观察组中对这75名患者使用人性化措施进行护理, 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 重视患者的倾诉和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不能用不良的语言刺激患者, 确保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舒适。对于对照组中的75例患者仅采取保护性措施。结果 在观察组中的75名患者经过常规的保护性约束后大多数患者心理反应良好, 经过一阶段的治疗后患者的躯体影响很小, 并且患者的家属对这种治疗方法的满意度很高, 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结论 保护性约束中的人性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要求, 并且对患者的后续治疗也具有推进作用, 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很好的声誉,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秀芝, 王海龙, 李萍.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6 (5) :78-80.

[2]毛文英, 梁爽.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8) :9-11.

保护性护理 篇5

近几年医院护理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多数是由于比较低级的失误造成。使医院、科室的正常工作和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手术室近几年发生护理纠纷虽然很少,但也存在不少隐患,建立预防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纷的发生。

1 手术室易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

1.1 交接环节: 病人病情,如皮肤、血糖异常、牙齿松动、假牙等由于疏忽,没有及时发现。病人的财物未交接清楚等。

1.2 转运环节: 病人病情突发改变,平车,轮椅有损坏,导致病人坠车、跌倒等。

1.3 进入手术室: 病人带入手术室的衣物没有当面与家属交接和家属的签字。病人的观察不及时,(离开护士的视线,早上交班、巡视病人的护士少),坠床等。

1.4 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 术前、术中、术后的安全检查,输血,清点等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

1.5 护士风险、法律证据、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护士不能识别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不能沉着冷静,不知道怎样取证,更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和医院利益,这些都是护理纠纷产生的最大根源。

2 防范措施

2.1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护理行为,防范护理纠纷。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制观念也在提高,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护理活动中,强化法律意识。

2.2 手术室要完善从病人交接开始一直到手术结束,安全送回病房,各个环节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的措施,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力度,不能浮于形势。

2.3 重视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护士有独立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加强护士的自我约束能力,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能力,加强责任心的保证。

2.4 注重个人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是高风险高强度工作,护士每天面对的是重、急、危重病人,早1分钟就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迟1分钟可以失去一条生命,要教育护士珍爱生命,对待病人要像对待身边亲人一样,顺应病人的需求,护患纠纷就会减少。

2.5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合理充足的护理人力配备,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护士工作负荷过大,任务繁重,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差错的概率增加。

保护性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 其中, 男30例, 女12例;年龄24~67岁, 平均49岁。基础疾病:慢性肾炎31例, 糖尿病肾病5例, 高血压肾病3例, 梗阻性肾病1例, 其他疾病2例。内瘘使用时间5年以上10例, 4~5年14例, 1~3年16例, 1年以下2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因疾病的长期折磨, 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及恐惧心理, 医务人员要以热情关怀的态度与患者沟通,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造瘘的目的及瘘管的形成、作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以减轻或解除其思想顾虑, 自愿接受手术并在术后积极、主动地配合内瘘管理[1,2]。

2.2 内瘘术前护理

临床将动脉与浅部静脉通过手术吻合, 称为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前要指导患者纠正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 避免一切对内瘘不利的因素;患者的生命体征要平稳, 选择非惯用侧手臂做内瘘, 造瘘侧肢体要清洁;一旦确定手术部位, 要对内瘘侧肢体进行保护, 应尽量避免在造瘘侧肢体行动静脉穿刺、进行各种注射和采血, 保护造瘘侧肢体的血管, 确保手术部位皮肤无破损、感染。

2.3 内瘘术后护理

每日检查扩展静脉搏动情况、内瘘口是否通畅, 若于静脉侧扪及震颤音, 用听诊器听到血管杂音就表示瘘管通畅, 否则应怀疑有血栓形成, 应立刻与医生联系并及时处理;注意患者血压、脉搏的变化, 术侧手臂应适当抬高, 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1~2周后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愈合好的情况下, 嘱患者多握拳、使用握力球等, 尽快使静脉动脉化;造瘘侧肢体禁测血压及各种注射, 避免挤压造瘘侧肢体;不要穿袖口过紧的内衣及用力举重物, 防止内瘘闭合及吻合口撕裂[3,4]。

2.4 正确使用内瘘

内瘘的成熟取决于自身血管条件及手术情况, 若静脉扩张、管壁肥厚、有动脉震颤或搏动则表示内瘘已成熟, 一般需4~8周, 在内瘘扩张较好的情况下2周后可用静脉端, 3周后可用动脉端;新的瘘管管壁薄而脆, 要做好保护, 故在最初几次穿刺时, 最好是由有经验的护士穿刺, 穿刺时应谨慎, 仔细摸清血管走行的方向, 距吻合口较远处进针, 应尽量做到一次成功;每次穿刺前应观察瘘管有无炎症、感染、狭窄及动脉瘤等并发症, 并触摸吻合口有无震颤, 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采用阶梯法穿刺方法, 即穿刺点不固定, 且新穿刺进针点距离上次进针点至少1 cm以上, 避免在一点重复穿刺而造成该处血管扩张, 弹性减弱, 硬结节瘢痕及动脉瘤形成[3], 穿刺时动脉穿刺点应距吻合口5 cm以上, 离心方向穿刺, 以保证充足的血流量, 静脉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的距离不少于8 cm, 向心方向穿刺, 保证静脉回流通畅。穿刺的方式是促进内瘘成熟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之一[4]。

2.5 透析后内瘘的保护

透析后正确的压迫方法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透析结束后拔针时, 按压穿刺点力度要适宜, 如果压迫力度小、时间短, 可致局部渗血, 造成血管及周围纤维化, 或导致血栓形成, 时间太长, 压力过重, 则有可能阻断内瘘血流, 导致内瘘阻塞;压迫位置应在血管进针处, 而不是皮肤进针处, 以免形成皮下血肿[5]。针眼处一般用1 cm大小的正方形纱布压迫止血, 也可先用创口贴贴在上面再用纱布块压迫。0.5 h放松, 2 h取下纱布, 24 h内禁止擦洗穿刺点, 防止感染, 保持穿刺点和导管口清洁干燥。

3 结果

42例患者中, 4例发生内瘘血管阻塞, 女1例, 男3例, 其中, 1例患者由于睡觉时头枕内瘘侧肢体, 导致内瘘血管受压致血流中断引起闭塞;1例因多次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多而引起全身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诱发内瘘血栓形成;1例与皮下血肿有关;1例系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条件差;其他患者内瘘通畅, 使用良好, 本组无因穿刺及压迫不当而造成内瘘阻塞。

4 讨论

血液净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愈来愈长, 通过护理干预, 保护动静脉内瘘, 延长其使用寿命尤为重要。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通过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 精心护理, 预防内瘘阻塞,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6], 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钱文艳, 郑金徽.老年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3 (24) :2267-2268.

[2]陈万美, 孙慧.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3 (18) :1713-1714.

[3]林红英.如何延长内瘘使用寿命[J].护理杂志, 2000, 6 (8) :79.

[4]谢遵华, 沈清瑞, 朱兰英.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静脉端顺穿效果的观察[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2, 18 (5) :184.

[5]樊晓智, 李月红, 刘宇.自体动静脉内瘘堵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血液净化, 2004, 6 (3) :319-321.

保护性护理 篇7

1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血液透析中心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 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56例, 其中男106例, 女50例, 年龄10~88岁, 对这些患者在内瘘使用前, 使用中均采用了保护性护理技术。

2护理

2.1 A-V内瘘吻合术前的护理

术前患者适当补液, 血压不能太低或太高, 术前透析后体重应高于干体重。有残余肾功能患者如不能饮水, 应静脉补液避免脱水, 清洁术侧肢体, 防止感染。术前术侧肢体禁止输液, 抽血。

2.2 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护理

2.2.1 术后应抬高患侧手臂, 减轻肿胀, 伤口避用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以促进血液回流, 避免术侧肢体受压, 可采用平卧或健侧卧位, 穿袖口宽松的衣服, 患肢不可戴手表, 测血压, 负重, 不能用内瘘做静脉注射或输液, 抽血。

2.2.2 术后3 d可适当进行造瘘肢体手部锻炼, 练习次数由少渐多, 力度逐渐加大以促进血液循环。方法:手握橡皮圈, 3~4次/d, 10 min/d, 也可用手, 止血带或血压袖带在吻合口上方轻轻加压至静脉轻度扩张, 反复做握拳运动, 如用压脉带每次压迫时间不超过1 min为宜, 目的促进内瘘早日成熟。

2.2.3 术后5~7 d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潮湿, 以防止伤口感染, 若发现伤口流血不止, 疼痛难忍时, 立即与医生联系, 及时处理。

2.2.4 观察瘘口震颤与血管杂音, 每日检查内瘘血流情况, 教会患者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 每日自我检查2~3次, 若发现无杂音或杂音减弱, 应立即和医生联系处理。

2.3 内瘘保护性穿刺护理

2.3.1 穿刺时机的把握:

原则上要等内瘘成熟后方可使用, 理想的内瘘特征:静脉血管呈动脉化, 显露清晰, 有明显的震颤和搏动, 能保证穿刺成功, 提供足够的血流量, 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个月[1]。因此内瘘最好在术后的6~8周使用, 避免过早应用, 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2.3.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医源性感染:

穿刺时以进针点为中心环形消毒皮肤直径5 cm以上, 操作者左手食指探测血管走向时亦须消毒手指后方可探测, 同时做好患者卫生宣教工作, 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 减少感染机会。

2.3.3 穿刺点的正确选择:

内瘘初次使用时, 要观察血管走向, 穿刺时选择离内瘘最远且保证血流量的部位为动脉穿刺点, 动脉穿刺点离吻合口至少5cm以上, 静脉穿刺针要避开动脉穿刺点, 2穿刺点之间应相距8~10 cm以上, 切避免动静脉在同一血管上, 以减少再循环, 提高透析效果。

2.3.4 穿刺方法的正确选择:

穿刺的方法根据患者年龄, 血管条件, 选择不同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 针对老年人皮肤弹性差, 管壁硬, 易滑动, 易穿破等特点采用斜刺法, 即操作者左手将进针部位皮肤向下绷紧, 右手持针由血管旁开0.5 cm, 针头与皮肤呈20°刺入, 对皮肤弹性好肌紧张度高的年轻患者, 采用直刺法即针头与皮肤呈30°~40°在血管上方进针。对内瘘血管粗直患者应用绳梯式穿刺, 交替使用每一个穿刺点, 对内瘘血管较细弯曲的患者, 先采用点或区域式穿刺 (也成纽扣式) , 待血管形状显露后改为绳梯式。

2.4 透析结束时护理

透析结束时穿刺点常用压迫止血法, 拨针后迅速用无菌纱布卷沿血管方向放置按压, 穿刺点先贴上创口贴, 拔出穿刺针的角度与穿刺时的角度类似避免血管内膜损伤, 慢慢向外拔针, 当针头拔出体外时左手迅速压住穿刺点, 可明显减少穿刺针斜面切割血管, 一般压迫10 min以上, 具体因人而异。加压强度以不出血及能扪及血管震颤为宜。血止后再予以适当长度的弹力绷带加压固定

2.5 内瘘并发症的护理

2.5.1 血流量不足

因穿刺针的位置方向不适当所致者可调整穿刺位置和方向, 血管痉挛所致者对内瘘血管热敷缓解痉挛, 因内瘘血管狭窄者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血管扩张或者外科修复。

2.5.2 血栓

患者瘘管处表现无杂音和震颤, 内瘘血管处疼痛。对此应避免过早使用内瘘, 穿刺操作要规范, 避免内瘘侧的手臂负荷过重。准确评估超滤量, 严防低血压, 高凝者早期抗凝治疗。

2.5.3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形成后穿刺时应避开其穿刺, 小的假性动脉瘤可用弹性绷带轻轻加压包扎。以防进一步扩大, 大的假性动脉瘤应注意观察保护, 应防止外压刺伤, 当发生进一步扩张随时有破裂危险时联系医生手术切除结扎或重新吻合。

2.5.4 血肿

早期血肿 (24 h内) 给予冰敷, 24 h后给予热敷, 以促吸收, 过大血肿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2.6 患者的健康教育

注意保持内瘘侧的肢体, 清洁卫生, 禁止在内流血管上静脉注射或输液, 内瘘侧的肢体禁止测血压及提拉重物, 睡眠时勿将内瘘侧的手臂当枕头, 平时不穿衣袖太紧的衣服, 以免压迫内瘘导致堵塞, 透析结束24 h后, 穿刺处用热毛巾湿敷或喜疗妥软膏涂抹2~3次/d, 15~20 min/d, 平时加强内瘘侧肢体锻炼, 用手练习握力器或健身橡皮圈, 注意自检内瘘血管有无震颤杂音。如发生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洗澡或游泳最好在透析结束后24 h后进行, 并在穿刺处贴防水胶布, 以防感染。

3结果

采用以上保护性的护理措施, 护理了156例次采用内瘘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者, 都取得了满意效果, 仅有5例因低血压, 血粘度高等原因导致内瘘功能丧失, 其他均不同程度增强了内瘘功能, 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4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 是透析患者生命线, 它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 穿刺成功高, 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 它的功能好坏以及使用年限影响着透析效果和患者寿命, 本科通过对患者内瘘有效的保护性护理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达到了理想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A-V内瘘血管的保护性护理, 总结延长内瘘寿命的经验。方法 对156例A-V内瘘患者血管进行保护性护理。结果 156例以内瘘为血管通路患者, 都取得了满意效果, 仅5例因长时间低血压, 血黏度高等原因导致瘘管闭塞。结论 通过采用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保护性护理技术维护了内瘘功能和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关键词:血液透析A-V内瘘,保护性护理

参考文献

保护性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冠状动脉主干有病变不愿行外科搭桥的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47~72 (52.7±8.5) 岁;临床表现心绞痛Ⅱ级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所有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程度均≥75%, 病变呈对称或偏心性狭窄, 未见明显钙化灶, 其中左主干近中段病变3例、远段分叉病变2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CABG史, 造影时也未见自身右向左的良好侧支循环。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mg口服, 术前2h嚼服氯吡格雷300mg, 术中给予肝素钠1万U, 手术从右下肢股动脉实施,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按常规方法操作, 全部患者均直接植入支架, 术毕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CCU) 监护, 24h内持续肝素化, 用量为300~400U/h, 监测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 24h后改为低分子肝素钙 (5000U) , 每12小时皮下注射, 并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 每天1次。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术前行常规检查, 指导患者练习术后怎样排便、排尿。详细了解患者的状况, 给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过程和优点, 解除患者的顾虑和术前紧张情绪,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完成手术。嘱患者术前禁食6h, 禁水2h。

2.2 术中护理

(1) 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和心前区, 连接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 有创血压监测;给予氧气吸入, 保持静脉输液管道通畅, 备好各种急救药品。 (2) 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UPLMT患者易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术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率的变化, 要特别注意识别某些先兆的恶性心律失常, 并积极配合处理;术前要保持除颤仪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3) 冠状动脉内压力变化监测:患者均直接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用高压球囊再扩张时, 支架与血管交界部位和血管远端易发生痉挛, 因此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时更应注意压力的变化。 (4) 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及观察症状, 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

2.3 术后护理

2.3.1 严密监测心电、血压:

术后患者均住CCU室24h, 行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 监测生命体征、心肌酶、凝血功能等, 患者平卧24h, 观察有无心绞痛发作、有无股动脉出血、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双足温度、颜色等。鼓励患者多饮水, 据患者有无心力衰竭遵医嘱静脉补液500~1000ml, 以促进排尿, 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并注意输液速度。

2.3.2 股动脉穿刺局部拔管的准备与护理:

患者一般术后4h拔出动脉鞘管, 右下肢伸直制动8~12h。拔管时, 护士应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吗啡等急救药品, 以防发生意外。拔管后, 穿刺部位局部由操作人员带无菌手套用手指加压约20~30min, 压迫止血后用弹力绷带进行“X”型包扎, 并用1kg的沙袋压迫止血, 注意防止滑脱, 告诉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打喷嚏、咳嗽、使用便器解大小便时, 要用手按压沙袋, 防止滑脱或以免突发压力增高而引起穿刺处出血。

2.3.3 术后抗凝:

24h持续肝素化, 24h后改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3d, 口服氯吡格雷>1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及时复查凝血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4 健康教育

对患者详细讲述术后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早日康复, 内容包括: (1) 保持情绪稳定; (2) 肢体制动; (3) 合理进食及适当饮水; (4) 保持大便通畅; (5) 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 (6) 出血和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7) 早期下床活动, 行必要的康复锻炼等。

3 小 结

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支架植入术, 从手术准备到康复出院是个复杂的过程, 围术期护理和病情观察作为该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整个介入治疗的结果。这就要求护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 良好的职业素质, 以患者健康为中心, 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 可及时发现并发症, 减少患者痛苦, 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左主干病变, 无保护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护理

参考文献

对儿童视力保护的护理干预 篇9

1 儿童视力特点及视力不良的诊断

儿童视力的发育需要一个建立建全的过程, 假如把婴儿的一只眼长期遮盖, 不给建立视觉功能的条件, 它将成为弱视眼。婴儿眼球较小, 呈高度远视状态, 儿童时期一般多为远视眼, 随着身体的发育, 眼球发育变大, 逐渐变为正视。也有人发展为近视, 也有人保留一些远视。

目前, 国际上把1.0 (5.0) 作为正常视力的标准。但这只是正常视力的最低标准, 该标准对成年人适用, 对学生或学龄前儿童, 则贻害非浅。15岁以下儿童的视力标准应是:年龄数乘以0.2 (如3岁的孩子, 视力应为0.6 (4.8) 以上;5岁应为1.0 (5.0) 以上;10岁应为2.0 (5.3) 以上;15岁应为3.0) 。当然, 其饱和视力还应更高。因此, 当7~8岁的孩子视力为1.5 (5.2) 时, 已表示处于下降状态, 1.2 (5.1) 为潜伏性近视, 1.0 (5.0) 则为临界或真假混合性近视了。此时如不及时治疗, 发展为真性近视, 则度数会越来越深, 就会增大治疗难度。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 现在5-8岁的孩子, 由于超前发育, 约有50%已成为正视和近视眼了, 如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性治疗, 很容易发展为近视或高度近视。为此, 当孩子4岁左右时, 就应作一次不散瞳的电脑验光, 以便了解孩子的屈光性质, 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而对一些弱视儿童, 在5岁以前进行矫治更是治疗的关键) 。

2 科学配镜是关键

有些家长认为“近视最好不戴镜, 越戴会越深”, 这是不科学的, 超过100度以上的近视一般主张配镜, 若不配镜, 由于上课看不清楚不仅影响学习, 而且容易疲劳, 反而会促使近视的发展。还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孩子视力不好就简单的判断为近视, 并到一些不正规的眼镜店给孩子配眼镜。如果给孩子戴上不合适的近视眼镜, 为适应戴镜后的视环境, 眼球就会发生本不该有的变化。准确的验光是配镜的关键, 一旦发现孩子视力下降, 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眼科就诊, 查明视力下降的真正原因。散瞳验光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小儿屈光不正最为有效也是最科学的办法。因为只有孩子使用有效的睫状肌麻痹药物, 使处于紧张状态的睫状肌放松后, 才能确诊出孩子到底处于哪种屈光状态, 如远视眼、散光眼、近视眼还是假性近视。有了正确的诊断, 才会有正确的防治方案。

3 保护视力,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关键

视力不良的原因可归结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是眼睛对环境适应的结果。成长中的儿童更需要有正常的视觉环境来保证视力的正常发育。

3.1 注意采光和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室及读写环境的光线要适宜, 光线应从左前方来;桌椅高度要适宜。同时, 培养孩子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有劳有逸。要注意如果写字时握笔太短, 会造成读写距离过近, 也是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走路、躺着及在行进的交通工具上读写、看电视等, 都会引起视力下降。

3.2 适量的户外运动是保护视力的有效方法。

要鼓励孩子多进行室外运动, 可以消除眼疲劳, 增强了孩子的体质, 眼球的发育同样也就趋向正常。望远有益于视力健康, 走路时要抬头挺胸, 放松望远。

3.3 控制看电视、电脑、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和距离。

有调查显示:孩子们连续看电视的小时数, 即是当时测试减退视力的行数, 休息后视力虽可回升50%左右, 仍下降了50%左右。另据报道, 连续用电脑、打电子游戏10多个小时, 即可导致部分孩子暴盲。因此, 每隔半小时要休息、运动、望远10 min。看电视的距离应在3米以外, 距电脑、电子游戏机的距离应在看清的基础上尽量远些。

3.4 睡眠充足并且姿势正确

睡眠不足者很容易因视觉疲劳而造成视力减退。把两眼都压在下面的俯卧姿势是发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睡觉以多换姿势为好, 中午及课间不要把眼压在臂上休息。因为眼睛在睡眠状态下, 肌肉放松最充分, 最易消除疲劳。同时, 在睡眠时内分泌激素增多, 这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很重要。所以, 家长和教师都应当重视学生睡眠,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3.5 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和推拿学说的原理, 而成的一套保护眼睛的自我按摩法。通过按摩眼睛四周的穴位以增强眼眶的血液循环, 改善神经营养, 消除眼内的过渡充血, 达到解除眼疲劳的目的。

3.6 饮食的作用不可忽视

保护性护理 篇10

1 心理护理

老人和小孩一样是害怕打针的, 为了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护士用心记住他们的名字, 亲切地称他们为“某某大爷”“某某大娘”, 告诉他们:“不是很痛, 好像被虫子咬了一下, 我的动作会很轻。”对于过分紧张的病人, 为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主动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饮食、保健指导等, 往往针已穿刺完毕, 他们并未感觉到痛。从而避免了因紧张导致血管痉挛、穿刺失败现象的发生。

2 天气寒冷时用物理方法使血管充盈

门诊输液的病人都是坐着, 冬季时病人的手都不是很暖和, 此时如果匆忙穿刺, 很容易导致穿刺失败。笔者主动告诉病人输液前15 min用热水袋或热水浸泡, 这样病人的血管充盈度明显增大, 提高了“一针见血”的成功率。由于老年人反应较迟钝, 应注意防止烫伤。

3 选用5针头穿刺

扩血管药物的输注速度不宜过快, 选择用小号针头穿刺有如下好处:老年人的血管细、硬、滑, 缺乏弹性, 用小针头不容易损伤血管, 减少渗漏及淤血的发生;5■号针头未加控制输注的速度是45 gtt/min~50 gtt/min, 与扩管药物的性质及老年病人的滴注速度相适应[2]。缩短了护士调速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有些性急的老年病人擅自调快滴速, 有效预防了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4 优点

病人的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对长期输液的病人有效地保护了血管, 便于抢救;进针稍慢, 固定稳妥, 对老年病人血管的评估时间稍微长一些, 认真选好血管后, 告诉病人进针会稍微慢一点, 可能有一点痛, 要忍耐一下, 让病人有心理准备。穿刺成功后, 固定也很重要, 特别注意的是穿刺手指头上的血管、比较短且弯曲的血管时应小心, 必要时用夹板固定, 强调病人穿刺的手不能随便活动, 防止渗漏的发生。

5 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随时处理

多动嘴、勤动脚, 边巡视边观察, 主动向病人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老人知道我们是在关心他们, 尊重他们, 非常愿意与我们沟通。由于输液的时间比较长, 难免坐不住, 病人偶有渗漏的发生, 切勿埋怨他们, 相应的多安慰病人, 及时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同时用“欧莱”凝胶[3]消肿镇痛消炎并告知病人涂搽部位的药液保持4 h以上, 回家后无需热敷。

6 拔针时加用棉球压迫, 时间要长

我院由于门诊输液工作量很大, 护士人手不够, 病人拔针后以自己按压为主。使用一次性敷贴按压确实有诸多好处, 但对于老年病人来说由于他们行动缓慢, 反应迟钝而敷贴范围过大, 按压时针眼移位, 导致穿刺部位淤血。笔者每次用棉球对准针眼, 再用输液时固定的敷贴或透明胶带压在上面, 达到双保险。

拔针后按压约10 min。老年人大部分性急, 缺乏耐心, 稍按一下就起身走, 需对病人强调按压的重要性。通过笔者的长期观察发现如此穿刺及按压的血管部位只有一个小针眼而已。

7 人员固定

门诊输液室安排专职护士为老年病人输液, 这些护士熟悉病人的病情和血管的特点, 做事认真仔细并有连贯性。以上保护血管的细节护理只是笔者的工作体会, 有待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闫有梅, 翟颖, 王海燕.高龄病人住院期间的主要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9B) :21-22.

[2]李睿明, 禹朝霞.从静脉输液“外渗”和“外漏”称谓分析防治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5A) :85.

上一篇:数据中心机房安全监控论文下一篇:微量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