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精选9篇)
保护性耕作的特点 篇1
与传统的农业耕作相比,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应用方面有更多的优势, 能让劳动者花费更少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工作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资源, 值得被大力的推广和使用, 可以为农民劳动者创造更高的效益。但是保护性耕作并不是完全完美的, 在这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解说。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特点
1.1 可以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耕作技术来讲, 更符合一项公益技术的标准, 因为就目前来看, 我国对于农业的主要要求仍然是对于环境的影响小和保证粮食质量的安全。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 虽然占地面积较大, 但是我国的人口密度仍然很巨大, 所以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的要求一直是我国对于农业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 稳产高产, 保证粮食质量一直是我国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除此之外, 相比于传统的农耕技术对于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保护性耕种在这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 因为它作为一项生态友好型技术, 其独特的生态经济效益还是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和推崇的。现阶段, 由于我国的农业面临着土壤质量下降、产量不高、成本高且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等诸多弊端,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最需要做的事情。
1.2 技术种类繁多复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并且气候多样化, 很多地方的温度差异比较大, 故而我国各地农业所需要面对的气候环境也各不相同。北方的一年一熟制, 到南方的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制, 所以各地的土壤环境也各不相同, 导致了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多样化。在国外, 很多国家坚持的是保护性耕作一熟体制, 所以与他们相比, 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技术多样且品种较为复杂, 我国各个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农业区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可以使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1.3 省工、省力又省时, 符合现在农村的基本要求
虽然我国人口众多, 且是个农业大国, 但是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 许多农村人员进城务工, 使得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被转移到城内, 所以目前我国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难题, 所以农业生产区十分迫切的需要一个省工、省力又省时的新的耕作技术, 而保护性耕作解决了这类的问题, 在工作时可以减少耕作的次数、耕作的面积从而减少了工作时间, 适应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少的现状, 满足现在的农业发展需求, 深受广大的农民劳动者的喜爱, 可以说是农业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2 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秸秆量大, 无法处理
虽然发展新的耕作技术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但是, 随之而来的是要面临有关农业废物处理的新问题, 比如, 由于作物产量高, 造成的秸秆量太大, 在保护性耕作新技术中对于秸秆的处理难度很大,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新问题。在单产作物这一领域, 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所以作物产生的秸秆量很大, 而保护性耕作主要是对于秸秆的有效处理且不能对环境带来太大的影响, 导致目前如何对秸秆进行处理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如何对于秸秆进行因地制宜地有效处理, 是目前农业专家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2.2 耕作思想有些保守
经过近些年我国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力推广, 已经有很多的农民在一定的程度上开始接受并肯定这项新的耕作技术了, 并且他们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也逐渐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但是有些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传统的耕作技术发展和流传了几千年, 对于许多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人们的思维无法立刻做出更好地选择, 所以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在推广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很顺畅地进行。有一些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不能够和新技术很好地进行融合, 使得他们并没有完全接受和从根本上去愿意使用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 保护性耕作技术若是想完全的被人们所接收和使用, 还是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的。
2.3 优惠政策不足
在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国家给予的相关的优惠政策并不能完全地对农民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并且人们并不愿意放弃使用已久的耕种技术, 去学习和使用一种自己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耕种方法, 所以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去接受新的耕种技术并加以使用, 这就使得新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又加大了难度。所以适当地加大对于使用新技术的农民们的相关补贴,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于保护性耕种新技术的使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 保护性耕作可以给我国农业带来多方面的有利影响, 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并且对于农民劳动力的要求大大地减小了, 节约了一定的人力资源, 可以作为我国农业一次重要的变革, 对其大力推广, 可以使我国农业技术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汲文峰, 黄海东, 黄小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南两熟区的应用及发展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 (05) :134
[2]周勇.我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0) :258.
[3]宋祈言.浅谈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12) .
保护性耕作的特点 篇2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新民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玉米种植面积135万亩,以沙土、盐碱土和沙壤土为主,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尤其进入春季为甚,5—7级大风常见,气候干燥,降水量逐年减少,春旱严重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秸秆的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新民市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0000亩,辐射带动480000亩,依据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便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原则,统筹考虑我市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基础较好的卢屯乡6000亩,兴隆堡镇4000亩,姚堡乡6000亩,东蛇山乡4000亩,梁山镇4000亩,兴隆镇5000亩,金五台乡4000亩,大柳屯镇3000亩,大红旗镇4000亩,正在在建设的玉米滴灌项目的于家乡10000亩等10个乡镇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依托农机大户计划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650-850亩6个,1000-2000亩以上2个,总示范面积5万亩。培训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员360人,农机手125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在项目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73台,其中主要是玉米联合收割机33台,免耕播种机30台,秸秆还田机10台
二、采取技术模式及人员培训情况
(1)完成5万亩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全部实施秸秆全覆盖模式(套秆、碎秆)和深松整地任务。
(2)购置各种农机具:
玉米深施肥播种机24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7台。
(3)示范区人员培训:项目任务下达后,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培训活动,即发宣传材料,达到示范区内每家农户一份,我站计划在8月份召开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培训机手和项目区的农民276人次。
(4)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覆盖法: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药剂灭草
三、资金预算及用途
(1)项目总投资300万元购置新机具,其中:政府补贴资金100万元,农民自筹200万元,(2)省对该项目投资100万元,根据省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要求,用作该项目区农户作业补贴费,每亩补贴20元。
四、实施进度
(1)2011年8——9月份,开展培训宣传活动,落实机具。(2)2011年10—12月份,按计划面积逐块落实秸秆、根茬地块并组织作好秸秆远田,秋季表土处理作业,召开保护性耕作秋季作业现场会,开展监测工作,作好效益分析,进行阶段总结。
五、项目组织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新民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农村经济局主要负责项目的全面规划,及时决策项目内的各项工程实施,并负责指导,检查和验收工作。组 长:苗初印(副市长)副 组 长:郑伟 郑恩祥 组 员:刘振权 喻润海
项目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工程实施组、财务组负责完成
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工作任务。综合办:周波 李 彪
工程办:周文和 梁小东 牛艳玲 财务组:喻润海 聂 静(2)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县与乡签定项目协议书,乡与农户签订项目协议书,保证完成作业量,建立资金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专款专用,并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发挥投资效益。(3)加强宣传培训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操作规程的技术骨干和机手,为农民提供标准化的规范作业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保护性耕作氛围,加快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普及。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产量问题。保护性耕作如果不能增产会直接影响农民的需求。解决农民的需求问题,关键在增产增收。现在的保护性耕作在增产方面还有些表现不足,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技术培训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其他农业增产的技术推广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共同推进,实现倍增效应。
2、长效机制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核心是增强服务能力的供给问题。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鼓励服务组织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形成社会化服务市场运作、合作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睥良性循环机制。
3、技术模式标准化问题。目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仍然比较复杂。要结合农民素质和可接受水平,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模式要根据农民的愿望,尽可能简单化、通俗化、标准化,技术路线要简洁明了,简单易行,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4、地块条件问题。我市南部胡台镇大部分土地种植水稻,少部分土地种植玉米,地块面积小,对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影响很大。
(二)下一步打算。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中来,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及早行动,统筹安排,采取多种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不断深化
保护性耕作的特点 篇3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优势,性质,特点,主要技术
最近几年保护性耕作在辽宁省彰武县双庙乡发展特别快。通过2008—2011年连续4年的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 仅玉米作物每年都要增收35~50 t。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要想多收获粮食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 建立一套适合该地区旱作农业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对农田实行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少耕, 控制沙尘污染和土壤风蚀、水蚀, 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 以及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的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2008年开始双庙乡保护性耕作在白家村、三台子村、明水村, 继而又在杜家村、任家村、二台子村全面铺开。2011年在二台子村、杜家村又实施了666.67 hm2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项目完成后, 项目区旱地玉米平均增产20%, 玉米降低生产成本10%~15%, 增加农民收入20%~30%, 特别是双庙乡玉米面积每年达到2 000 hm2, 仅保护性耕作一项就使农民增产玉米2 000 t左右。现将保护性耕作的优势、性质、特点以及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1 保护性耕作在农业方面的优势
一是保肥。地表覆盖的秸秆腐烂后形成大量有机肥, 可明显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 同时速效氮、速效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使土壤结构明显改善。二是保土。由于秸秆覆盖地表及不翻转土壤, 减少了地表径流及风蚀、水蚀造成的土壤流失。三是保水。由于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雨水的地表径流和蒸发, 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四是减少劳动力、机械投入及作业程序, 节约生产成本。五是保护生态环境。由于根茬固土和免耕秸秆覆盖, 土壤不再翻耕裸露, 减少风、沙、尘的扬起, 保护了生态环境[1]。六是增产效果明显。双庙乡杜家村一农户在自己家的土地上连续3年进行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试验。保护性耕作区的玉米与传统耕作相比, 平均增产25%。特别是在大旱之年, 抗旱效果更加明显, 在前年后期作物干旱情况下, 试验区的玉米产量达到10 125 kg/hm2, 而传统耕作产量仅7 350 kg/hm2, 产量提高了37.8%。
2 保护性耕作的性质及其特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人蓄力的保护性耕作而言, 其主要作业如深松、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需要使用机械来完成[2]。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 并且主要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一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二是免耕施肥播种;三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四是合理深松[3]。
保护性耕作技术特点:一是秸秆腐烂形成大量有机质, 增加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二是深松打破犁底层, 有利于雨水下渗保存和作物根系的生长, 提高雨水的贮量;三是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 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四是减少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 降低生产成本[4]。
保护性耕作过程为:表土处理 (浅旋、耙压或者深松) —免耕播种机播种—除草、防治病虫害—联合收割机收获 (秸秆粉碎一次完成) ;而传统的生产过程为:深耕翻—耙压—运土杂肥—施肥整地—播种—镇压—防草、病虫害—收获—拉运秸秆[5]。从两者的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其区别:保证足够的秸秆覆盖地表、减少耕作次数、生产成本低、粮食产量增加。
3 主要技术
3.1 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覆盖按覆盖量可分为:全量覆盖、部分覆盖、留茬覆盖。按照覆盖状态可分为:立秆覆盖、倒秆覆盖、粉碎覆盖。
3.2 免耕及少耕技术
免耕是除播种之外不再进行任何耕作, 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免耕需要一定的条件, 否则长期免耕可能发生土壤板结、播种质量下降、作物根系发育变差、早衰减产等问题[6]。免耕要求的条件有:土质为砂壤土、有足够的秸秆覆盖、腐烂较快, 机具性能过关, 驾驶员和农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等[7], 否则应该开展深松作业。深松一般采用间隔深松, 30 cm即可, 3~4年进行1次。少耕作业是表土耕作, 播种前进行地表浅松以提高地温和消灭杂草, 浅松机的平铲从地表下8~10 cm处通过[8]。
3.3 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
杂草种子大部分分布在土壤5 cm以内的浅表土中, 向下呈递减分布, 且萌发比较集中, 主要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针对恶性杂草和大型杂草要进行人工除草[9]。
4 结语
双庙乡乃至彰武县是以农业为主的乡, 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灾害频繁, 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灾害。一是水土流失严重, 沙尘暴猖獗。二是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农业水利化设施基础薄弱,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三是土壤瘠薄, 有机质含量低。保护性耕作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思达, 车晓刚, 计晓明.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促进可持续性粮食生产[J].中国农业信息, 2011 (4) :34-36.
[2]赵玉敏, 辛艳梅, 刘艳红, 等.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促进可持续性粮食生产[J].中国农业信息, 2010 (7) :34-35, 43.
[3]李晓安, 李俭丰, 马秀中.保护性耕作技术抗干旱优势明显[J].农机科技推广, 2009 (3) :29.
[4]王玉玲, 刘桂芝, 王爱萍, 等.少免耕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252, 254.
[5]刘斌, 张绍飞.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规程[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2 (3) :4-5.
[6]杨宗信.宁夏海原县保护性耕作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2 (13) :48-49.
[7]秦红梅.旱作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 2012 (5) :64-65.
[8]闫凤宇, 翟长海, 赵福胜.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湖南农机:学术版, 2012 (1) :33-34.
保护性耕作的特点 篇4
我省从2003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05年实施面积达16.3万亩,其中惠民、章丘、昌邑三个农业部示范县(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4.6万亩。连续两年地多点测产和实收统计,小麦免耕播种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幅度大都在5-10%,亩均降低作业成本30-40元,亩均增收节支100元左右。三年的实践证明,我省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能省心、省力、省工、省时、省水、省肥、省油、省钱、增产、增收、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年山东省农机办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全面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意见”,可以说我省一场耕作制度大变革的帷幕已经拉开。但是要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问题,须认真研究解决。
一、发展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问题分析
1、受传统耕作习惯及农民素质的影响。我省传统农业的色彩很重,搞保护性耕作首先要推行免耕,改变传统的犁耕和精耕细作习惯,其难度很大。而且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受到局限。农民眼见为实,推广保护性耕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进行多点示范,让农民看到效果,得到实惠,才能使农民自觉接受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2、受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推行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覆盖播种,原有的部分机具要淘汰,需配备大型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机具更新量较大。目前我省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推广,购买力受到一定限制。
3、受技术及机械装备的影响。一是只在少部分县对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进行了试验示范,其它农作物尚未进行试验,;二是综合配套技术缺乏系统试验研究,如不同条件下的作物品种、播种行距、施肥量的选择等,盲目照搬容易造成减产;三是我省还没有生产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的企业,引进的机械设备品种少、价格高,性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各地不同条件和农艺要求,有的关键机具可靠性不高,这是影响保护性耕作全面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4、受宣传和政策方面的影响。目前我省农机系统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政府分管领导仍有相当一部分不了解保护性耕作,绝大部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不了解,更不要说主动接受了。示范县还有部分机手技术掌握不够扎实,作业质量也没有完全达标,影响了实施效果。保护性耕作由于宣传不到位,争取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至今我省各级政府还没有较大的财政投入,也未列入长期的投资规划。财政投入少,将影响发展进度。
5、受组织管理方面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是一涉及机械工程、农艺栽培、土肥、植保等多学科的现代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组织管理工作的环节多,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任何疏漏都会直接影响到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质量和进度。目前多部门合作的机制尚未建立好,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不到位,这将影响实施效果。
二、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宣传,扩大社会共识。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农民意识中具有强大的惯性,要改变农业生产的传统习惯,树立科学种田意识,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科学耐心的示范引导。此外,发展保护性耕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营造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舆论氛围,争取各级财政支持,都需要我们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因此,必须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搞好保护性耕作的大宣传活动。一是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一把手,要尽快了解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技术内容,亲自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汇报宣传,积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力争政府下发文件,出台政策,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二是结合科教兴机战略的实施,搞好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行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宣传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效果和有关政策,提高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科普教育。各级农机部门都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扩大社会舆论。
2、狠抓培训,保证技术应用效果。推广人员和农机手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的成败。必须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机手的培训,让技术人员全面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让机手熟练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领和机具操作规程。一是要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抓好对市、县、乡农机部门负责人和科技推广骨干的培训;二是要深入乡村地头,贴近机手、农民,通过现场会、短训班、科技入户和赶大集等多种形式,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将技术切实传授给机手和农民,解决好技术推广“最后一道坎”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既要注重农机操作技术的培训,也要注重与之相关的农艺知识的培训,如病虫草害的防治,种子的选用、播量的确定等,要把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整套技术交给农民和机手。培训工作要特别注重抓好对机手和农机大户的培训,发挥好农机大户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带动作用。
3、抓好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各级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把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计划、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创新示范工程”等项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制订保护性耕作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特别要抓住“农机购置补贴”这一有利时机,做到宣传到位、工作到位、服务到位,实行资金集中投放、购机优先报名、工作重点督导,以此推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总量实现大的发展。
4、整合技术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因各地条件不同,需要的技术模式,特别是一些综合配套技术也不一样。目前我省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还不完善,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是需要进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的配套研究,如对不同地域及旱田、水浇田的最佳配套良种、种植规格、施肥量、播种量、病虫草害防治、秸秆还田形式等试验研究;二是需要对小麦少耕与全免耕播种、沟播与垄作等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以确定最佳模式和适宜推广的条件;三是需要研究高效低成本的机械化作业成龙配套问题,形成机械作业环节科学合理的配套和衔接,充分发挥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效果;四是需要进行其他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试验研究;五是要加强技术集成,运用农业、生物、化学、机械等综合措施,通过对土壤、水肥运移、环境、作物动态变化的基础性研究,优化育种、栽培、配方施肥、轮作间作、节水灌溉等技术,科学组装配套成新的高效低耗生产技术模式,力争取得最佳综合效益。建议省农机办牵头成立由农机、栽培、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松散型保护性耕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指导小组,将科研院所、企业、大学和推广服务机构的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对保护性耕作的一些综合配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
5、联合攻关,加快小麦免耕播种机及成龙配套机械的研发和改进。我省保护性耕作才刚起步,今后将大面积推广,新式机具需求量很大。研制生产适应性、可靠性、经济型好的保护性耕作机械,是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实施效果、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普及的关键。近几年我省从省外引进的机械,价格高,可靠性、适应性均不能满足用户需要,急需研制生产适合本省各地的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只有把科研开发特别是机具开发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才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中少走弯路。当前急需研制开发的机具:一是适合旱地的全免耕型小麦、玉米通用施肥播种机;二是适合垄作的小麦、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三是改进完善目前的小麦苗代旋耕施肥播种机,提高作业效率、播种质量和机具质量;四是研制适合垄作固定道作业的播、收成龙配套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农机科技推广系统要发挥对农民的需求和目前机具使用情况了解比较准确的优势,支持和引导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机生产企业,实行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我省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加大机具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机械装备研发水平,为我省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良好的装备保障。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广阔前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各地农机企业要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尽快生产出性能先进、价格低廉、品种多样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在为农民和农机手提供高性能机具和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6、科学选点,搞好示范基地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是宣传领导、示范群众的阵地。要改变几千年的传动耕作方式,必须让农民看到效果、得到效益,让农民知道如何做、怎样干。要把科学选点作为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示范点选择最好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所在乡、村领导有积极性,班子有战斗力;二是所在村机手、农民认知程度相对较高,能够全面配合项目的实施;三是交通便利,位置显眼,周边地区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能发挥示范点的辐射推广作用。要精心组织实施,把示范区建成较高标准的样板田。搞示范基地不要承诺包产,否则有的农民少施肥、少浇水,田间管理跟不上,会影响示范效果。不要只注重机械作业,还要加强田间管理的检查督促。每个市、县、乡都要建好示范基地,乡镇示范基地可大可小,重要的是立即起步。应根据不同季节利用示范基地召开保护性耕作演示会、观摩会,宣传领导示范群众,以示范基地带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
7、坚持五个结合,搞好示范推广。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农机技术人员要与栽培、土肥、植保等专家密切合作,主动请教,相互配合,共同搞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的技术指导工作。二是坚持政策引导与尊重农民意愿相结合。推广工作既要积极主动,又要防止急于求成,要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保护性耕作实施的主体是农民,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采取强迫手段,否则农民有情绪,管理跟不上,造成减产,容易产生不良后果。三是坚持示范推广与培育市场相结合。各地应在示范推广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机手是最重要宣传推广员,要注重扶持农机大户,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和保护性耕作协会,提高农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四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把保护性耕作与玉米联合收获紧密结合,大力推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以秸秆还田的大发展,带动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大推广,实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整体推进。我省东西部经济条件差别较大,自然条件各异,种植习惯不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8、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化管理。各级农机部门应把保护性耕作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重点搞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增加技术推广经费。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协调机制,明确工作承办部门和责任人具体抓,制定计划,实行目标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把推广工作落到实处。要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技术方案的调研和起草、示范区建设、技术和机具的引进、技术指导、培训宣传、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为确保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对实施小组成员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将任务指标通过行政手段落实到乡镇、村、户,及时搞好检查、督促和落实。要把保护性耕作作为考核各地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注意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
9、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应成立由农机、栽培、土肥、植保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情况,提出技术政策建议,研究制定技术路线、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推广方案等有关技术文件,对关键机具进行选型,检测技术数据,研究解决有关技术和机具存在的问题,负责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各地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支持,发挥专家在技术咨询、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作业季节,技术人员要及时对农民购置的新机具进行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等技术指导,确保机械的使用效果和作业质量。
10、重点扶持农机大户,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要注重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借助行政力量的督导作用,资金的引导作用,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农民和农机手的利益驱动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距离农民最近,关系最密切,最懂得农民实际生产中的需要,农民对他们也信任,他们是最好的新技术推广者,应是我们鼓励发展的重点。这部分人的积极性能否保证,利益能否体现,是保护性耕作能否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关键。我们可以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为突破口,使他们掌握这项技术,熟练使用机具,从中受益,进而带动周围农户应用这项技术。要合理配置农业机械资源,对条件基本相同的自然地块尽量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播量,减少换种换肥时间,科学选种和施肥,形成规模化作业、专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调动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要借鉴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经验,将农机专业户、乡村农机队组织起来,与周边农民签订作业服务协议,扩大作业规模,提高作业和服务效益。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循环型农业、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举措。我省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条件已经具备,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加快发展具有相应的对策,各级农机管理和科技推广部门一定要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农机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建华主任在全省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研究 篇5
山西省孝义市属半干旱地区, 全年无霜期170 d, 年降水量550 mm, 年均气温10.3℃, 对春玉米在当地连续进行4年试验, 种植制度为一年一作玉米。
试验所用机具包括旋耕机、间隔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 配套主机为天津—60拖拉机。
试验时间为2006年—2010年, 试验选择3种耕作方式进行对比研究, 即传统耕作 (以下简称传统法) 与保护性耕作的2种模式 (即深松覆盖, 简称深松法和免耕覆盖, 简称免耕法) 。其中, 传统耕作是在人工收获上茬作物后, 进行秸秆粉碎、深翻处理, 来年春季旋耕施肥播种;深松法是在作物秋收后, 进行秸秆粉碎, 用间隔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 并用旋耕机进行浅旋作业, 使地表土壤与碎秸秆混在一起, 来年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免耕法是前茬作物收获后, 作物残茬全部留于地表, 不再进行其他任何耕作, 来年春季用免耕播种机在原残茬地表上直接进行播种施肥。
在试验中, 对比分析了3种作业方式的土壤物理性状、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
2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1 土壤物理性状
2.1.1 土壤密度
3种不同方式下的土壤体积质量对比见表1。表1测试数据表明, 由2006年收获时3种不同处理方式的体积质量都相同, 由于秋季翻耕、深松, 播种前传统田、深松田土壤体积质量降低, 而免耕田由于地表土层未被翻动所以最高。3种不同处理方式的体积质量都在适宜作物生长的范围内 (1.1~1.3 g/cm3) , 虽有高有低但都不会对作物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且都是收获时高而播种时低, 与玉米生长对体积质量的要求相符。传统田均体积质量偏低, 深松田由于其在收获后的深松耕作使土壤形成虚实相间的结构, 体积质量高于传统而低于免耕。
g/cm3
由表1可以看出, 免耕田体积质量变化量最小, 为0.015 g/cm3左右;而传统田最大, 为0.05 g/cm3左右;深松田居中, 为0.02 g/cm3左右。说明在没有压实情况下, 土壤内微生物、作物根系、土壤冻融等作用下耕层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免耕田最好, 深松田次之, 而传统田最差。
2.1.2 含水量
3种耕作状态下的土壤含水量对比见表2。由表2可知, 收获时各种处理下含水量无明显差别, 但到第2年4月份下种时, 由于深松田与免耕田有残茬覆盖, 比传统田含水量高出1.3~1.4个百分点, 说明这2种处理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 蓄水较多而利于作物播种发芽。
%
2.1.3 地温
地温测定在播种后进行, 每天6时、13时和18时各测1次, 共测30 d。3种耕作播种后30 d内0~20 cm土层的地温对比见表3。
表3地温测试结果表明, 由于免耕田地表有秸秆覆盖, 阳光难以直接照射到地面, 加上土壤相对紧实, 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较少, 地温普遍低于传统田与深松田。而深松田由于深松后覆盖率降低, 土壤透气性增加, 可提高地温, 比免耕田温度高, 特别是在试验前10 d, 地温平均高出0.5℃, 说明在春季地温较低的情况下, 表土作业可以增加表土透气性, 减小覆盖率, 加大阳光照射面积, 提高地温。
2.2 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率的比较
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率见表4。
2.2.1 作物产量
表4显示, 保护性耕作2种处理方法的产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的产量, 深松田比传统田平均产量高出13%, 免耕田则高出传统田23%, 而免耕田比深松田均产量高出9%。免耕田产量最高, 深松田次之, 传统田最差。
2.2.2 水分利用率
从表4来看, 免耕田与深松田的水分利用率差别不大, 免耕田略高, 而传统田则要低得多。
从土壤蓄水力及水利用上来看, 深松田产量不应低于免耕田太多, 而试验结果却表明深松田产量低了近10个百分点, 由于深松作业造成了地表的平整度降低, 使得播种作业难度增加, 播种质量下降, 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2.3 经济效益分析
以2008年为例, 3种作业的产出与投入对比见表5。
3种方式所用种子、化肥费用相同, 而机械作业投入也相差无几, 虽然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多了一项化学剂除草, 但在人工方面的投入, 却省得多, 总投入也比传统耕作少, 而收入却比传统耕作高。因此, 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保护性耕作的优势
与传统耕作相比, 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产量。
4.2 适宜地区应进行深松与免耕模式
在目前的生产体系下, 在适于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旱作农业区, 有必要进行深松、免耕, 既能减少劳动强度, 又能增加收入, 还能很好地保护环境。
4.3 增加表土作业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思考 篇6
保护性耕作又叫做保护性农业, 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 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 并每隔两到三年进行一次深松整地, 通过药剂或机械防控杂草和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目的:一是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增强土壤抗旱能力, 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减少作业环节,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的基本特征是:不翻耕土地, 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 采用药剂或机械等方式防控杂草病虫害。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已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农机化生产技术, 通过近几年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稳产增产、保护生态、节本增效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广泛的接受。总结出了适合我市特点的以深松整地、免耕播种、药剂封闭灭草、秸秆覆盖等四大核心技术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同时也探索出了几种机械化保护性栽培技术模式。一是原垄少耕灭茬播种, 就是在秋季收获后, 秸秆覆盖越冬, 春季用灭茬机浅灭茬, 然后用免耕播种机在原垄进行播种, 苗期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该模式通过秸秆根茬覆盖越冬控制农田土壤风蚀, 增加了农作物秸秆还田量, 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二是原垄错行免耕播种, 就是在秋季收获后, 秸秆覆盖越冬, 春季播种时, 错开原有根茬5~10 cm播种, 苗期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该模式比较上一模式进一步减少了动土量, 也就减少水分蒸发和作业能耗,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三是原垄免耕播种, 碎秆或留茬覆盖越冬, 春季在原垄上直接免耕播种, 苗期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以上三种模式都是在播种同时进行分层深施肥, 在田间管理期进行间苗、追肥、病虫害草防治等。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 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 可进行深松。
2 取得的成效
2.1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有效形成地下水库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 深松深度达到了35~40 cm, 打破了多年形成的犁底层, 增强了土壤的上下通透性, 土壤蓄水能力和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 有效建立了土壤水库, 大幅度提高了天然降水利用率。同时, 通过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 阻碍了阳光的直接照射, 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经检测, 经过机械深松且达到作业标准的土壤, 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2.6%, 天然降水利用率平均提高13.8%, 减少表面径流40%以上, 减少雨水蒸发35%以上。一次有效降雨过后, 深松地块比未深松地块抗旱能力平均延长13天。土壤水库的建立, 既有效地利用了天然降水, 也充分地利用了地下水。
2.2 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传统的玉米生产方式中, 收获后产生的大量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 而且作为废弃物在焚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机械化收获后秸秆覆盖地表。有效地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和土壤水分蒸发, 秸秆腐烂后还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目的, 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3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减少了生产工序, 降低了生产和维修成本, 同时粮食产量也稳中有增, 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明显。经检测, 同传统种植方式相比,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作业工序4~7次、节约用工40%~53%、节约用水20%~25%, 每亩可节约生产费用30~55元;每亩可增产粮食26~50 kg, 增产幅度4%~10%, 每亩可增收40~80元;合计每亩节本增效可达70~115元。由于减少生产工序, 节约了生产用工, 促进了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 存在问题
(1) 思想认识问题。由于传统种植模式已形成了多年, 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 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 还需要一个过程。
(2) 机具价格问题。保护性耕作机具价格都比传统机具价格高出很多, 农民购买有一定的困难。
4 建议
(1) 加强技术宣传和示范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和政府领导认识到该技术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技术;二是注重示范基地建设,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循序渐进, 引导农民逐渐实施。
(2) 给实施户以作业补贴。由于该项技术在实施的头几年投入较大, 增产效果不太显著, 各级政府应给实施该项技术的农民予以补贴, 首先让实施该项技术的农民尝到有补贴的甜头。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篇7
1 选好免耕播种机
在保护性耕作作业中, 免耕播种环节最为重要;要实现高质量免耕播种, 首先要选好高质量、满足农艺要求的免耕播种机。综合对比各地同类机具应用效果和农民接受程度, 吉林康达公司研发制造的重型两行免耕播种机能够较好地满足耕种要求, 各地普遍较为认可, 该机具已成为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机型, 但在低洼地不宜使用这种播种机。
2 把握好播种时间
根据各地主栽玉米品种的生育期, 为改善秸秆覆盖后或平作播前土壤温度比无覆盖、起垄的地温回升慢、温度略低的问题, 最佳的播种时间一般应在4月15日前后, 力争在5月5日前全面完成播种。通过采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 激发种子活力, 提高种子在田间快速出苗长成正常植株的能力, 改善保护性耕作地块苗期生长略慢的问题, 促使苗齐、苗壮。
3 科学合理保苗株数
根据选用的玉米品种对密度的要求, 无论是玉米宽窄行休闲种植, 还是均匀垄垄侧种植, 依据田块地力等情况, 从近年的示范情况看, 玉米公顷密度应在5.5万株以上, 在无喷灌溉的情况下, 最多不能超过7.0万株;玉米宽窄行一般有效株数以6~6.5万株为宜, 这样才能确保粮食产量。对于采用玉米宽窄行即大垄双行模式的地块, 为了利于秋季机械收获作业, 种植行 (窄行) 可确定为50 cm, 宽行80 cm。
4 加强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在杂草的防治方面, 秋季注意减少玉米机收获散落玉米, 春季一般可改在玉米出苗后使用高效植保机械喷施除草剂, 即所谓苗后喷施除草剂灭草工艺。为更好地开展病虫害的防治, 可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 在播前7~12 d进行种子处理, 也具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种子药剂包衣、丸粒化处理是防治地下害虫、苗期病害以及因苗期病菌侵入引发的病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在播种施种肥时, 在化肥中拌施少量农药;玉米抽穗前, 采用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式喷药机第二遍施叶面肥时同时有针对性地喷施农药。
5 重视苗期深松追肥
为确保稳定增产,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中应增加并切实做好苗期深松追肥这一环节。在玉米拔节期结合追肥进行深松, 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层, 改善耕层物理性状, 减少径流, 接纳和储存更多的降水, 形成耕层土壤库, 可做到伏雨秋用和春用, 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同时满足玉米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 确保增产。该过程不应采用深松与追肥同一工作部件的深松机具, 这种作业方式易造成施肥过深、距离苗带过远, 影响肥效, 农民也不易接受。
6 合理进行土壤深松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第一年即实行免耕, 由于犁底层的存在和土壤尚未得到任何改善的影响, 有可能出现减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之前数年多是用复式作业机进行整地替代深松, 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松的要求。因此, 对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在初期先应进行1次超过25cm以上的深松作业, 以后再视土壤情况决定是否深松和隔多少年深松1次。
7 把握好秸秆覆盖与留茬数量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应用 篇8
宁夏本地耕作田地多数以旱作为主, 旱作约占耕地面积的86.4%以上。传统的连年耕作制度, 自建国以来延续到现在。采用此种耕作技术, 有其固然的优势点, 为本地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 同样存在诸多弊端, 比如:犁层坚硬、作业层次多、土壤板结、能量消耗大、机具压实土壤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 有必要探索最新的耕作制度。近些年, 以免耕、少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应用而生。用这些机具进行耕作, 机具碎土能力强, 不破坏土壤层次, 即能提高土壤蓬松度, 又能增强土壤通风透气性和蓄水保墒抗旱能力。
2 保护性耕作浅析
保护性耕作的提出, 以倡导少耕和免耕为核心理念, 在国际社会有着极高的声誉, 被视作耕作领域的新革命。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受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采用先进农机具将收获秸秆残茬, 直接播撒覆盖地表, 为种子发芽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 降低了用农药控制病虫害的频率。采用此项操作技术的地块, 更有利于保水、保土, 由此, 称之为“保护性耕作”。经多年的实践和调查证实, 经保护性耕作的土壤, 不需要连年耕翻, 仅此一点, 严重冲击着年年翻耕、勤耕多锄的传统耕作理念。而且, 自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少耕、免耕、覆盖技术, 必将逐渐成为新农业生产发展的导向标。此项技术的先进性, 更体现在:以农业机械为载体, 采用较适用的农艺技术, 组装成具有提高作物总体生产力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和潜力, 争得农时、节水、节能、省工、增加土壤有机质, 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保水抗旱, 减轻水土流失等综合性效益的田间作业技术。
3 保护性耕作的优势
自大量推广实践证实, 保护性耕作下的壤土, 大大降低养分损耗。通过机械化的作业, 土壤的渗透和吸收能力得到改良, 进而最大限度地保存土壤中的水分。同时, 有利于土壤生态平衡性的保护, 确保壤土中生物的多样性。就劳动输出而言, 省时、省工、省料, 减少对机械的损耗, 节省早期成本投入, 大大提升生产利润, 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鉴于上述利好, 保护性耕作正逐渐被广大种植户所认可和接受。
此外, 随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栽种壤土的渗透能力增强, 蓄水层涵水量增加, 大大提升土壤的抗旱抗涝能力。
4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特点
4.1 加深耕作层, 确保增产效果
经保护性耕作机械作业后, 土壤的深翻深度能达35~45cm, 较耕翻深度至少深8~15cm。通过深翻打破犁底层, 创造更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而且, 深翻后作物根系经深扎, 能有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为后期增产奠定基础。
4.2 多功能复式作业, 保护土壤团粒结构
传统耕作下的壤土, 土壤更容易板结, 将形成坚硬的犁底层, 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保护性耕作下的壤土, 经联合复式作业, 机械作业层次增加, 更有利于保护土壤团粒结构, 促进土壤结构的团粒化。
4.3 改善土壤蓄水能力, 增强土壤抗旱性
保护性耕作作用壤土效果明显, 大大改善土壤蓄水能力。经改良后的土壤, 遇到雨季能更好接纳雨水, 渗透雨水达35cm以下, 形成蓄水的地下水库。而且, 经覆盖秸秆的土壤, 形成的雨水不易径流, 保护播种地土壤, 避免水土流失, 降低风蚀、水蚀等水分的散失。
4.4 减少作业层次, 作业成本较低
比较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 至少减少3~5道作业层次, 降低作业成本。而且, 操作机械的燃油, 仅为传统燃油的50%~70%, 节约生产成本效果显著。
5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机型和作业效果
较为适用的使用机械是进口凯斯系列拖拉机, 配套机具凯斯9300等系列联合整地机, 是针对环保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而引进国外开发设计的一种高科技创新产品, 它具有一次性完成土壤耙茬、深松、合墒、碎土平地等多项作业适合于农场的的旱作农业作业, 是保护性耕作核心机械之一。其核心技术采用“x”型灭茬耙片组, 深松碎土部件, 合墒器及平地碎土辊相结合。以凯斯9300联合整地机为例:工作幅宽6.9m, 耙茬深度8~10cm, 深松深度35~45cm, 作业效率达5.33~6.67hm2/h, 其突出特点作业效率高、松碎土壤能力强, 土壤粉碎率达到50%~70%, 秸秆残茬覆盖率50%。使土壤更透气, 更松软, 更肥沃, 能充分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的要求。
5 结论
经过近几年实践证明, 以少、免耕为主要技术内容的保护性耕作, 具有保土、抗旱、低耗、省工、节能、高效、技术简便、可减轻劳动力的紧张矛盾等优点, 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前景广阔。
摘要:保护性耕作以高质、高精度、高通过性的机械, 替代传统的田间作业机械, 实现少耕和免耕, 被视作耕作领域的新革命。此项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 由此, 称之为“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下的壤土, 能大大降低养分损耗, 改良土壤的渗透和吸收能力, 确保壤土中生物的多样性, 这些年正逐渐被广大种植户所认可和接受。文章分析保护性耕作的技术特点——加深耕作层, 确保增产效果;多功能复式作业, 保护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蓄水能力, 增强土壤抗旱性;减少作业层次, 作业成本较低。介绍了保护性耕种的配套机型及作业效果, 为今后此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广才, 马兴林.作物栽培研究与现代生态农业[J].作物杂志, 2003, (1) :8-10.
[2]康红, 朱保安, 洪利辉, 等.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2001, 1 (9) :1-3.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景分析 篇9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1.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分别是: (1) 减少了秸秆燃烧量及大气污染; (2) 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水蚀以及风蚀 (农田扬沙) ; (3) 抑制沙尘暴。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 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来实现的, 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减少农民对秸秆的燃烧, 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而且地表上的秸秆残渣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 阻挡了雨水在地表的流动;同时也起到了抑制沙尘暴的作用。
2.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分别是: (1) 增加土壤贮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节约水资源; (2)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秸秆残渣覆盖地表, 有助于减少径流和蒸发, 利于水分的渗透储存, 从而起到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节约水资源的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结构、pH 值、容重、孔隙度、土壤肥力及生物生化特性等几方面的有益影响。一般情况下, 人为耕作对土壤的结构改变很大, 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就相对减少了这方面的影响, 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同时对土壤的pH 值、容重、孔隙度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如此, 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3.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经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提高作物产量, 因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了土壤环境, 改变了作物生长的条件; (2) 减少作业程序, 降低作业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存的问题
近些年来, 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面积逐年增加, 同时, 各级政府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耕作技术, 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机械耕作模式的新型耕作技术, 短时期内农民无法适应, 就连一些农业部门的领导, 尚未做到完全认识这种新生的耕作模式。而且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本应建立的一些示范推广基地也没有建立起来, 这严重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广。
2.专项资金欠缺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一笔数额较大的资金,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农机经营投资的主体是农民, 农业机械投资较大, 利用时间较短, 资金回收期也较长, 导致农民在此项技术上投资较少, 再加上政府每年对专项资金投资有限, 这严重的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3.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分别是:
(1) 耕作技术不够先进。 不同的地区, 农业生产情况也不同,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耕作技术进行保护性耕作。但目前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够全面, 不够先进, 不能适应所有地区的农业生产要求, 这严重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
(2) 相关的技术人才欠缺。 保护性耕作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现代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它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与之快速发展相适应。但是目前就我国这项技术水平来看, 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不能跟上保护性耕作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 因此, 要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 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
(3) 制造机具的技术落后。 制造机具的技术较差, 也是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这种技术落后, 它决定了机具性能和制造质量不能很好的满足作业要求。如:机具切草和抗堵塞性能差, 播种后出苗不均匀。
三、解决措施
1.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实行宏观调控, 使农机部门的领导充分认识到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从而使农民真正的认识保护性耕作技术优点, 逐渐适应并加以应用和推广, 促进这种技术的发展。
2.加大专项资金的投资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一笔数额较大的资金, 不能仅仅依靠农民的投资, 要从多方面开辟筹资渠道,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
3. 强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装备
强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装备就要做到: (1) 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高科技队伍; (2) 加快农机具的研制和技术创新。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前景
虽然现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它的优点远远大于缺点,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这些问题将会得以解决。并且它在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因此,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保护性耕作的特点】推荐阅读:
保护性耕作与环境保护08-11
保护性耕作机械08-02
农业保护性耕作08-08
垄作保护性耕作10-05
保护性耕作播种机介绍09-01
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范文08-12
无损的保护05-25
保护的原则06-30
现代档案的保护05-10
耕地保护的途径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