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定价权(精选9篇)
金融定价权 篇1
1 铁矿石定价权的演变
全球铁矿石长协谈判开始于1981年, 由铁矿石主要供应方与需求方参与, 其中铁矿石主要供应方为澳洲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 主要需求方为亚洲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欧洲的德国。谈判规则为需求方的1家钢厂代表全球钢厂与3大矿商中的1家进行谈判, 最终谈判结果将在全球推广, 其他钢厂只能接受最终谈判价格。
2003年底, 宝钢开始代表中国钢铁业参与亚洲铁矿石价格谈判。从铁矿石历史谈判表可以看出, 2003-2008年中国一直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虽然中国粗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约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0%;铁矿石进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约占全球铁矿石总贸易量的70%, 但最大的铁矿石需求方却在谈判中没有话语权, 反而被铁矿石供应商占据主动。
2009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钢铁企业大面积减产, 铁矿石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中国在谈判中提出要降价40%以上, 但随后新日铁与力拓达成降价33%的首发价, 中方拒绝接受。但金融危机影响迅速减弱, 铁矿石现货价逐渐超过长协价。最终中国钢企也按照日本的首发价进口铁矿石。这一年中方与三巨头的铁矿石谈判实际无果, 长协机制溃堤加速。2010年, 三巨头先后放弃长协机制, 一致推行与现货市场紧密挂钩的季度定价方式。全球钢企无一例外反对这一新体制, 然而经济复苏, 钢铁行业大量增产导致铁矿石供不应求, 钢企最终被迫接受季度定价, 季度定价正式取代执行40年的年度定价基准体系, 长协机制至此崩溃。
2 中国铁矿石定价权长期缺失
作为铁矿石进口大国的中国, 在铁矿石定价上, 始终没能拥有与其体量相匹配的发言权。从历史上的铁矿石价格谈判看, 中国钢厂很少有赢得话语权的机会, 基本上都是三大矿山单方面向下游钢厂宣布价格, 下游钢厂只有接受权, 没有否决权。作为最大需求方的中国, 定价权缺失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 行业集中度过低。10年前, 宝钢铁矿石进口比重高达全国总量的1/3, 而2009年全国6.2亿吨的进口铁矿石中, 宝钢仅占6%。这使得在铁矿石谈判中, 我国钢厂很难形成统一行动, 加大了谈判难度。集中度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兼并重组进程过慢。国内钢厂有隶属于国家的, 也有地方的, 出资人层级差别过大, 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难症结所在。
其次, 铁矿石供应商采取各种手段制造舆论, 为长协谈判涨价做铺垫。主要包括在媒体放出涨价风声进行试探, 通过集中采购、集中租船等方式抬高铁矿石现货价格, 制造铁矿石供应紧张局面等。比如2009年11月, 在铁矿石下游需求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BDI指数大涨。受其影响, 铁矿石价格上涨, 后来确认为两拓在海运市场上大量租船炒作推高BDI指数, 以此来方便铁矿石长协谈判和推高铁矿石现货价格。
再次, 我们没有跟上国际铁矿石定价金融化的趋势。中国对铁矿石金融衍生品一开始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国际上铁矿石普氏指数推出仅两个月, 五矿商会便专门发出通知, 要求会员企业不境内外参与铁矿石的掉期交易, 因为这一交易模式存在较大风险。2009年, 日照国际铁矿石交易中心成立, 准备推出中国版铁矿石价格指数。十几天后, 中钢协发布一份声明称其违反相关规定, 属于明显的炒卖进口铁矿石、扰乱市场行为, 日照这个中国第一个铁矿石指数化实验, 一开始便遭叫停。由于我们长期没有跟踪预测和跟踪这一趋势, 仅仅依靠钢铁行业独自应对, 在知识经验、研究探索、人才储备方面都捉襟见肘, 越来越被动。
3 铁矿石金融化的现状
随着铁矿砂金融及衍生品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 围绕铁矿石产生的“季度定价-铁矿砂指数-铁矿砂掉期合约”的金融链条正在形成, 铁矿石定价方式将会越来越金融化, 就像石油等众多大宗商品一样, 这一趋势不可避免。
2008年, 普氏能源资讯向全球市场推出了世界首款针对海运铁矿石的每日价格评估服务。2009年此项服务被必和必拓采用, 成为其全球铁矿石定价指数的依据。然后德意志银行、巴克莱、新加坡交易所根据指数产品分别推出和参与铁矿石掉期产品以及相关衍生品。
2009年, 新加坡交易所 (SGX) 率先推出了铁矿石掉期合约的OTC结算服务。有了铁矿石掉期清算所后, 掉期交易为可以任意选择对手进行交易清算。新交所规定, 每月月底以合约月份铁矿石价格指数 (普氏指数) 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进行结算。铁矿石掉期交易以铁矿石价格指数的月度平均值为标的, 但指数无法交割, 因此到期日合约均以现金方式结算。在以现金结算的过程中, 涉及两个价格:一是合约约定的买入 (卖出) 价格, 另一个是是CFR月度均价。两者之间的价差, 就是掉期交易者的盈利或亏损, 这相当于在以上两个价位上进行了一买一卖的现货交易, 省去了现货交易牵扯到的相关成本, 结算时双方既不发生铁矿石的实物转手, 也不发生铁矿石购买本金的转移, 仅就合约规定数量的铁矿石两个价格的价差进行结算。
2011年1月, 印度商品期货交易所 (ICEX) 推出铁矿石期货产品, 成为世界上首家推出铁矿石期货的交易所, 印度也因此率先迈出了将铁矿石变成强有力金融工具的第一步。根据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 (MCX) 的统计, 截至2011年3月25日, 铁矿石期货推出两个月以来, 其铁矿石交易量已达到258800吨, 而MCX的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只占印度铁矿石期货总交易量的20%, 另外80%属于ICEX, ICEX预计, 在日本重建需求的影响下, 铁矿石期货交易量年底前有望增加20%。
4 积极利用金融手段增强铁矿石定价权
铁矿石从年度谈判, 到季度定价, 再到期货定价, 铁矿石金融化逐渐变成了现实。顺应这一趋势, 我国要健全期货市场, 增加铁矿石期货品种, 建立铁矿石“中国价格”, 结合巨量买家的地位优势, 建立世界性定价中心, 争取成为世界铁矿石市场资源配置中枢, 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定价权竞争。从钢铁业未来的发展来看, 铁矿石期货市场的资源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必须有一席之地。
利用期货提升定价权,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对石油价格施加影响的经验。美国在石油问题上与中国在铁矿石问题上非常相似, 都拥有巨大的国内产量, 是该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 面对高度垄断的供应巨头。美国在石油价格的确立方面能够与欧佩克分庭抗礼, 甚至有些时候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主要由华尔街所操控, 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美国有全球最大的石油期货交易所, 每个工作日都产生着成千上万笔石油交易, 产生新的价格行情, 成为国际市场石油买卖双方的定价依据, 美国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交易, 每一次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后面, 都可以见到高盛、美林、摩根史丹利等投行的炒作身影。美国规避石油市场风险的经验, 给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管齐下的铁矿石市场运作体系提供了参照样板。
基于此, 建议中国在金融市场上探索推出以人民币定价的铁矿石场内期货和场外调期交易, 在现有期货交易中增加铁矿石期货品种, 积极设立自己的铁矿石期货定价中心, 最终获得国际市场的话语权。通过铁矿石期货, 协助钢铁企业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规避风险, 使生产经营成本或预期利润保持相对稳定, 从而增强企业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企业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铁矿石商品期货合约, 以期在未来某一时刻通过对冲或平仓补偿的方式, 抵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即用一种较小的风险替代一种较大的风险, 用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差别风险替代现货价格变化风险。
铁矿石期货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价格发现;而能否充分反映出来, 最终要看交易量和参与者是否足够多。中国推出铁矿石期货, 一个重要优势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国, 除了国内钢铁公司、钢铁贸易公司之外, 还有众多金融机构和期货交易机构参与, 而且国内的铁矿石供应商都可以参与,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背景下, 也会逐步带动国际资本介入中国铁矿石期货的交易, 交易量的提升将提升中国铁矿石期货的国际影响力, 并最终跻身铁矿石国际价格。
与此同时, 探索推出铁矿石掉期交易。掉期合约又称“互换合约”是一种内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 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合约。铁矿石掉期交易的积极意义在于, 它能够让交易参与者对冲铁矿石现货市场上的风险。目前全球已有4家交易所推出铁矿石掉期交易服务, 即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伦敦清算所和美国洲际交易所。
利用铁矿石掉期交易, 可以有效规避铁矿石价格波动风险。钢企作为铁矿石的使用者, 可以与交易所签订掉期交易合约, 以某种品味的铁矿石价格指数为标的, 向交易所支付事先商定的固定价格, 而交易所将会向钢企支付随市场变化的浮动价格。通过这种方式, 钢企可以将铁矿石成本控制在自己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而不会在面对铁矿石现货市场剧烈的价格波动时束手无策。另一方面, 矿商会成为掉期协议中浮动价格的支付者, 从交易所获得固定价格, 以此为手中大量的铁矿石保值。
配合铁矿石期货和铁矿石掉期合约的推出, 需要实施三个方面的举措:首先、深入研究中国的铁矿石价格指数, 目前国内不少机构已经在积极筹备, 2011年3月12日, 新华社正式发布“新华-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该指数通过对中国铁矿石交易情况及港口库存情况的深入分析, 采用多种综合的计算方法, 将铁矿石交易价格根据不同品位指数化处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提升指数的质量。其次、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钢铁又懂金融期货的复合人才, 尽快提升钢铁行业铁矿石采购人员对指数化定价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熟悉期货和掉期合约操作, 增强基于金融化的定价能力, 再次, 积极推进建立铁矿石战略储备、推动海外勘探和投资矿产、加大行业集中度等举措, 增强铁矿石定价权。
参考文献
[1]张向东, 郑奕.铁矿石金融化之路[J].经济观察报, 2011, (4) :9.
[2]王红英, 裴毅飞, 刘洁.“铁矿石金融化”的本质及潜在风险[J].期货时报, 2010, (8) :9.
[3]王红英, 刘洁.进口铁矿石, 我国钢铁行业心中的“痛”[J].期货日报, 2010, (2) .
[4]安夏青, 卜强, 程明英, 刘秉永.铁矿石期货市场形成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金融, 2010, (9) .
金融定价权 篇2
金融产品定价策略
第一节
金融产品价格概述 一 金融产品价格的种类 1利率 2 汇率 证劵投资收益率 4保险费 5手续费或佣金 二 金融产品的定价目标 1 维持生存 2 利润最大化 3 扩大市场份额 4 适应市场竞争 5 稳定产品价格 6 树立良好形象 三 金融产品定价的特点
(一)自主性和强制性相结合
(二)规范性与扭曲性并存
(三)公开性与隐蔽性共存
第二节 金融产品定价的方法
一 金融产品定价需考虑的因素
(一)成本 1 固定成本 2 变动成本 3 准变动成本
(二)客户需求 需求的价格弹性 E=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1 富有弹性 需求量的变动幅度超过价格变动程度 E<1 缺乏弹性 客户对价格变化反应不强烈 E= 1 标准弹性 2 需求的交叉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关联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三)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特征 1 无形性 2 不可分割性 3 金融服务的叠加性 4 金融产品需求的不稳定性 5 易模仿性
(四)市场竞争
如何避免竞争的伤害,以较小代价达到经营目的?
如果公司已有或可通过低价策略创造绝对的成本优势,竞争者没有能 力抗衡它的减价。
如果公司的产品仅在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有吸引力,企业可以推断竞争者无法对自己的威胁做出反应。
如果公司对价格战的承受能力比竞争者更强,可以主动地以亏损价格销售某一产品。
(五)营销组合情况
(六)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产品价格——利率、汇率、服务收费尚未完全放开。利率改革的顺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浮动后自由、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农村后城市。
目前贷款利率基本上实现自由化。约束主要在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汇率、服务收费等。
利率是宏观调空变量,基准利率调整权利由中央银行决定,其他金融机构无权调整。二 金融产品定价的步骤
(一)数据收集 1 估算成本 2 确认的需求 收集竞争对手定价策略的相关资料 4 其他信息
(二)战略分析 1 选择定价目标 2 测定需求的价格弹性 3 确定盈亏平衡点
(三)选择定价的方法与策略
(四)确定产品的最终价格
(五)灵活调整产品的价格 三 金融产品定价的基本方法 1 成本导向定价法 1)成本加成定价法
成本加成法是最基本的定价方法。金融企业在完全成本(直接成本加间接成本)的基础上加一定比例利润制定价格。此种方法关注的是成本的回收和利润的获取。2)目标收益定价法
价格=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销售量 3)收支平衡定价法
盈亏平衡定价法也叫保本定价法、均衡分析定价法或收支平衡定价法,是指金融企业在销量既定的条件下,金融产品的价格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做到盈亏平衡、收支相抵。既定销量称为盈亏平衡点,如果价格低于这一界限,就会亏损;如果价格高于这一界限,就会盈利。
(二)需求导向定价法 1 感受价值定价法 2 需求区别定价法 3 竞争导向定价法 1)竞争性定价法
2)随行就市定价法
随行就市定价法又被称做通行价格法。
采用这种方法的企业主要根据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来定价。
第三节 金融产品价格制定策略
一 金融产品定价策略的含义 二 金融产品定价策略的种类
(一)撇脂定价策略
(二)渗透定价策略
(三)适中定价策略
(四)差别定价策略 1 顾客差别定价 2 产品形式差别定价 3 销售地区差别定价 4 销售时间差别定价
(五)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六)折扣定价策略 1 现金折扣策略 2 数量折扣 3 季节折扣 4 价格折让
金融定价权 篇3
【关键词】随机偏微分方程;金融衍生产品;定价
一、引言
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其定价偏误是最为关键的技术性环节,虽然Black和Scholes提出了期权定价公式,但未能解决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定价问题。面对复杂的现代金融衍生产品,为了提高了定价的准确性,应积极利用随机偏微分方程。
二、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研究概况
在金融市场中,期权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一种,具有广泛性、丰富性与复杂性。期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定价问题得到了数学家、金融学者的普遍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起,期权交易日渐规范,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其期权交易仍处于发展初期,为了推动期权市场的健康、稳定与有序发展,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多,如:Black-Scholes模型、不完全市场的期权定价、带违约风险的期权定价及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交易等,在研究过程中,具体的方法有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方法、有限差分方法、二叉树方法等。
随着期权的发展,根据其权利可以分为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根据其执行时间可以分为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在金融市场日渐完善的背景下,新型期权不断增多,如:障碍期权、回望期权及一篮子期权等,虽然期权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也推动了期权定价理论的完善。但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环境下,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为了抵御风险,需要研究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问题。
三、随机偏微分方程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随机偏微分方程主要是对物理学、生物学中的重要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以此掌握其量化规律。它作为概率论的一部分,其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如:随机Burgers方程与Kuramoto-Sivashinsky方程,前者的研究对象为流体力学,探究了物理问题,让人明确了对流与耗散流二者间的综合过程;后者的研究对象为电磁场,阐述了物理学问题,使人掌握了电磁场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偏微分方程应用日渐广泛的情况下,它在金融问题方面的重要性日渐显著,特别是面对期权定价问题,国外学者Black和Scholes以欧式期权定价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Black-Scholes模型,进而有效解决了期权定价问题。例如:以某投资者对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由期权与原生资产构成的无风险交易组合,以此获得相应的期权价格表达式。随着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期权原生资产价格的特征愈加显著,即:随机波动率或者重尾。
目前,欧式期权定价应用着众多的模型,主要有随机波动率模型、跳扩散模型与Levy过程模型等。例如:以同一投资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模型分析,通过比较可知,Levy过程模型中涉及的金融市场为不完全市场,因此,不存在完全对冲策略,而Black-Scholes模型的市场为完全市场,因此,存在完全对冲策略。面对不完全市场,对冲策略应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减少投资风险,通过方差最优研究可知,亚式期权与目标波动率期权是最为有效的对冲策略。
当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较为频繁,特别是在场外市场,金融机构与企业所进行了期权交易,由于缺少保证金制度,导致期权持有人需要承担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的损失。在此情況下,为了减少风险损失,需要对具有对有风险的期权实施定价,通常情况下,利用跳扩散过程以此掌握原生资产与交易对手的资产过程,此时为系统性风险,同时借助经典的结构化方法,以此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违约,此时为特性风险。在随机偏微分方程的支持下,将获得具有对手风险的期权价格,再次价格表达式下,便可以明确不同跳部分所带来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全球范围内,金融衍生产品相对较多,其交易量相对较大,为了控制交易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Black-Scholes模型的提出,相关的模型不断涌现,但金融衍生产品定价仍缺少准确性与稳定性,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阐述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运用,通过不同模型的运用,充分发挥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作用,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相信,随着随机偏微分方程研究的日渐深入,其应用效果将更加显著,我国金融衍生品定价将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1]王兴春.几类随机偏微分方程及金融衍生产品定价[D].南开大学,2014.
[2]黄文礼.基于分数布朗运动模型的金融衍生品定价[D].浙江大学,2011.
金融型保险产品定价模型研究 篇4
一、保险的基本概念
所谓保险是一种商业保险行为,它是由投保人支付保险费,在特定情况下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内容给予投保人的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简单来说,保险是一种商业保险行为,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种风险管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安排。
二、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保险业务在国民经济体占有一席之地, 保险的投资渠道在近几年,逐步向银行、债券、证券、股票等方向发展,这样不仅使国家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保险业本身也提高了利润率,优化了自身的资产结构,虽然我国的政策水平,监管力度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我国保险业起步较世界同行业水平要晚一些,所以发展程度受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的保险业开发潜力是巨大的。
三、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型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述, 可以得出在如今的保险业和金融业不断迅猛发展的今天,将金融经济融合于保险经济当中,利用金融理论和手段进行保险产品的定价,这样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定价模型产生的缺陷, 使投资收入不再被忽视。 下面将通过几种定价模型进行保险定价,以期能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进。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最基本的原理, 它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之上,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资本市场状态,没有摩擦,不存在交易成本, 市场只有一个无风险利率; 投资者选择的资本产品有既定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投资者具有相同的期望收益率、标准差等;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永远都追求收益最大化,在收益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永远都站在规避最大风险的角度。
基于以上种种假设,CAPM表示为: 某种资产的期望收益率=有效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某种资产的市场风险系数*(有效的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资本产品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系统风险指标来确定。 对于任何一种资产来说,风险系数越大,风险就越高,则其预期收益率也就随之越高。 这种模型在20世纪的中后期才被应用到保险定价中。
保险产品的价格(总保险费)=纯保费+附加保费,就目前我国的保险产品定价原则来看, 纯保费是根据给定的赔付率和投资回报率为基础平衡计算出来的;而附加保费是利用纯保费为前提,再通过某一固定比率进行计算得出。 这种定价制度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在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中通过节约成本、 提高投资收益率和严格核保等手段来获取利润,这里边不乏人为因素而使投保人会觉得事有不公。 所以,在种种疑问的基础上, 采用CAPM理论投保人进行选择产品的同时体现出相应的利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套利的情况出现。
(二)期权定价模型
期权定价模型,是在考虑保险人持续经营过程中,在保费收取的时间点和索赔支付的时间点是存在时差的, 所以期权定价模型是证券市场中用以评估具有到期日或者执行日等特征的一种投资模型。 这种模型基本假设为保费的收取是在期初(比如月初或年初),而支付赔偿的时间点均在期末(月末或年末),这种假设就使模型变得简单一些。
(三)套利定价模型(APM)
套利定价模型是一种通过增加一些因素或风险, 而不仅仅是靠协方差来确定证券的收益情况, 这种模型在CAPM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使该模型具有了一定的可适用性。 但同时由于增加的是没有限制的其他因素,就某一方法缺少了一定的控制,随之会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从而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或者效果。 在应用套利定价模型来进行保险定价存在着一个与CAPM类似的问题, 都需要将保险定价中涉及到的市场风险因素转换为会计核算因素的问题。
(四)评估模型
评估模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资产负债模型,一种是贴现现金流模型。
资产负债模型公式为:公司价值=资产总计一负债总计,这个公式一般是来确定保险公司的评估值。 金融机构中资产的评估相对来说是容易得到的,而负债的评估却相对困难。 在评估时,资产和负债的评估价值不是账面价值或账面余额,而是实际市场上的公允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长期债券的市场价值不是分期偿还的价值,而是利用适当的贴息率计算出的摊余成本。 对于负债来说,确定起来更为困难,因此报告得到的数据与真实的价值可能会相差很悬殊而导致最终结果不够准确。
贴现现金流模型:这个模型需要确定适当的贴现率,而这个贴现率的实现还是要依赖于CAPM中的假设问题来进行, 所以这个贴现率的准确度也有待商讨,同时,贴现现金流的时间必须精确,否则也会影响到这个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的定价模型自身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何能将保险理论与实际的定价模型达到协调一致, 将是今后金融型保险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基于投资理论的保险定价模型[N].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2]王波,史安娜.保险定价模型的模糊化及其应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策略 篇5
一、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机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体制较为僵化
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依据,还是围绕人民银行出台的利率政策来开展,而在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特点上的关注度不够。 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资金成本核算、管理费用统计、目标收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考虑不多,使得定价机制的灵活性不足;而在定价方式的选择上,又过于生硬,对农村经济数量多规模小的实际状况考虑不足,仅简单地以是否符合“规定”来操作,造成了一刀切的局面,一些亟需贷款的企业得不到扶持。同时,由于对客户相关信息了解、调查的不足,无法对客户风险进行准确评估,使得贷款的风险增加。
(二)风险意识不够科学
风险意识是贷款定价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方式多以固定式为主,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农业贷款金额少、数量多的实际,在一些贷款项目中无疑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而一些机构往往以稳为主,宁可不贷,也要确保资金安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风险,但却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立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一些贷款客户,金融知识不足,对于利率等信息的了解关注度不够, 敏感度不强,自身资金的安全性风险增大,加之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处于卖方市场,而造成了贷款风险的增加。
(三)定价体系不够完善
贷款定价体系的确定需要多种要素来支持,但由于在信息平台构建、定价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定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垄断地位与市场因素的矛盾。由于相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垄断地位的存在, 使得贷款定价缺乏市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贷款定价的市场化原则失灵。二是信息获取不够全面。受到自身经济实力、人员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于基础资料、数据的收集、保存、分析、 处理等能力还比较弱,给予贷款定价的辅助力度不够。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在农村金融合作机构中不少信贷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不高, 认为利率定价只要按照上级的规定执行就行,而在实际操作中,执行的力度往往不能达到要求,缺乏利率管理的经验和知识,影响了贷款定价工作的开展。
二、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因素分析
(一)成本因素
成本因素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需要考量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资金管理费用成本等内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资金渠道复杂、融资难度大,因此资金成本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较高,而管理成本方面由于贷款客户主要是农户、农村企业,客户群分散,管理过程相对繁琐,费用也就相对较高。
(二)风险因素
贷款本身就存在不少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 这些客户往往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村经济行业,而农业的相对于工业、服务业而言,稳定性相对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也就造成了更多的贷款风险。
(三)效益因素
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策,而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必要的利润也是其内在要求,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就成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贷款定价方面,必须要对两者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实现贷款定价的合理性。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对策研究
(一)注意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而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其特殊性,在融资渠道、资金来源、投资方向方面更加灵活和多样,因此,在贷款定价机制方面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突出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结合、经济性和服务性的统一、安全性与风险性的协调。在贷款定价确立的过程中,将综合成本加定价法、基准利率加点法等多种定价方法相互结合,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经济利益与国家对农业政策性扶持的协同,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二)注重对基础工作质量的提升
一是要加强数据采集整理。逐步建立服务对象的数据采集工作, 密切与市场、相关金融机构信息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贷款客户资料的整理,掌握详实的资料,提升工作的效益。二是要加强人员素质提高。特别是信贷人员不仅仅要培养相关的金融知识,更要让其了解贷款对象、贷款项目,从专业和实际的角度出发,为贷款定价提供详实信息。三是要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有条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建立自身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自己的违约数据库,积累相关的数据和经验,降低信贷风险,合理区分定价定级,实现贷款定价的科学性。
(三)注重贷款定价模式的构建完善
科学有效的贷款定价模型,是制定合理贷款利率的基础。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象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模型要以风险和成本因素的计算为基础,通过有效计算贷款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资金成本率和经营成本率,综合考虑目标利润率以及综合影响因素来确定最终贷款利率。而且不仅对定价模型中风险、成本等因素的计算要准确,还要求计算方法和过程简单易懂,具备较强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于丽红.村镇银行贷款定价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2010(9)
[2]尚志.农村信用社贷款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金融定价权 篇6
2009年,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体系创伤和经济萧条将使资本市场面临极大的考验。风险成为投资者进行资本投资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从目前的形式上看,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相比较,套利定价模型更适合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运用。
首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建立在“八个有效假设”基础上由数学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定价模型,假设环境与实际的资本市场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这些假设成立的条件严重不足。早在20世纪,质疑效率市场假说的经济学家就曾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批评。蒂尼奇和豪根等人也先后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对此模型提出了质疑。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和缺陷。
其次,在金融市场运行受阻及资本市场风险剧增的今天,规避风险成为投资者普遍持有的投资倾向。在增值与保值的选择上,大多数的人都会采取相对保守的预期。不增加风险成为投资策略的第一要义,这一点与套利定价模型的假设是一致的。与CAPM相比,套利定价模型唯一的假设条件就是:每个投资者一定会利用不增加风险,但能增加收益的机会,实现机会的途径就是进行套利组合。显然,这个假设与目前条件下投资者的心理是比较接近的。[1]
此外,套利出现要求资本集中投资组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1)能够利用零财富或自融资,即投资者不用额外筹集资金,购买一种证券所需的资金由卖出另一种证券来提供;
(2)投资者不承担额外的风险且能带来收益的增加。可见,套利出现在资本市场的不均衡状态,增加风险带来的收益不属于套利收益。这与金融危机中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不谋而合。
2 套利定价模型的理论内容
(1)建立套利证券组合。
考虑多因素套利定价模型,多个因素会产生系统风险。假设:多个因素ri=E(ri)+βi1F1+βi2F2+βi3F3+…+βikFk+ei;[2]其中,ri为第i种证券的收益率,E(ri)为第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βik为第i种证券对第k个因素的敏感程度,Fk为第k个因素,ei为人们对第i种证券的预期。
首先,假设资本市场有M种证券,Xi是指投资者对证券持有权重的变化。根据套利策略必须是自融资的,因此得到:
其次,根据套利的定义,假如存在套利机会,那么套利组合p不承担额外风险,且对于任何因素的敏感程度都是零,得到:
其中:M必须大于K,即证券的种类数大于因素的数量。[3]
此外,套利又必须获得利润,因而得到:
当投资者设计的投资组合满足式(1)、式(2)、式(3)三个方程时,就存在着一个能在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收益的套利组合。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到多因素套利定价模型为:
其中:rf是指无风险收益率,θk是指因素组合的预期收益,这就是套利定价方程的表达式。
(2)规划套利定价线。
在建立了套利组合的基础上,经过数学推到得到套利定价线的表达式为:
其中:E(Ri)为第i种证券的期望收益值,RF为无风险收益,bi为系数。
根据套利定价原理,当任何资产的因素敏感程度和预期收益率不再套利定价线上的时,投资者就面临着建立套利证券组合的机会。[4]如果资产A价格被低估,投资者可以购买资产A,出售价格被高估了的资产B,构成一个证券套利组合,如图1所示。由于套利不存在风险的增加,因而投资者无需使用新的资金。同时,资产A和资产B相同的因素敏感程度使得投资者设计的套利证券组合因素敏感程度之和等于零,并且这个组合有着明显正的预期回报。当套利组合中三个条件任何一个丧失时,套利活动就失去了机会。
3 金融危机中投资者对套利定价模型的运用
(1)规避风险。
在金融危机投资者可以利用套利定价模型来满足自身的风险保守型倾向。危机意味着大的风险,套利定价模型为投资者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收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只要满足X1+X2+X3+…+XM=0,βi1=0,j=1,2,3,…,k,X1E1+X2E2+X3E3+…+XMEM>0三个基本条件,投资者就可以在获得充分的资本市场信息的条件下,运用套利定价模型来寻找投资的套利证券组合。[5]在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出现动荡,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发达的情况下,投资者选择一个理性的投资战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2)进行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外资本市场的APT模型比较分析。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者必须把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外资本市场(以美国纽约为例)进行比较。例如,我们通过实证检验结果比较发现,国内D证券市场APT模型的线性关系十分显著,F检验及显著性水平较高,考虑到样本因素,其拟合程度与国外N证券市场相当。第一步是计算R平方值:假设D用超额收益做样本时为0.543,用实际收益做样本时为0.741;N最大值为某个时间段的0.2784。第二步是进行验值:D各因素的T检验值及显著性皆较为理想;N各因素的T检验值不是很大,同样时间段里较为理想。[6]假如经过比价分析,我们发现D证券市场已初步具备了运用套利定价模型进行理论研究与实务探讨的基础,那么投资者可以迅速地了解到国内D证券市场与国外发达证券市场的成熟度之间的相似度。当然,完全运用套利定价模型指导进行投资、并购选择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3)确定高估、低估资产的处理方法。
如果投资者发现存在着套利组合的机会,就可以按照套利定价线的理论来进行资产的处理。在套利决策做出以后,对于价格被低估的资产,其预期比其他资产高,投资者就可以卖掉一部分其他资产,而购买价格被低估的资产。同样,对于价格被高估的资产,其预期比其他资产低,投资者可以卖掉一部分价格被高估的资产而购买其他的预期比较高的资产,构成一个合理的套利组合。当套利机会消失的时候,投资者可以坚持保值的原则,在资产不能转为他用的时间内等待套利的机会的出现,以在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收益。
摘要:金融危机给资本市场投资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也使得证券投资在定价分析上更加复杂化。从现代投资组合模型的演化和目前投资人普遍规避风险的倾向来看,套利定价模型是更有效的分析模型。投资者可以在结合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和偏好的同时运用套利定价模型,以便在危机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金融危机,套利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线
参考文献
[1]郭敏等:《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4。
[2]王一鸣:《数理金融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23。
[3]T Hens and K R Schenk.An Evolutionary Portfolio Theory[M];NCCR FINRISK working paper,2003:51.
[4]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6-110。
[5]邢天才:《中外资本市场比较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2-34。
金融定价权 篇7
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方法与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较科学完备的贷款定价理论, 建立了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贷款定价方法。[1]
1.成本加成定价法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属于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型, 要求贷款价格要弥补银行提供贷款服务的成本, 并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目标利润。在这种模型中, 贷款价格包括4部分:①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②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营业费用;③贷款的风险升水, 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的必要补偿;④目标利润, 即银行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收益。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营业费用率+贷款的风险升水+目标利润率
该模型属于“内向型”定价方法, 主要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 考虑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来给贷款定价, 虽然能够保证银行在贷款上有利可图, 但没有考虑银行同客户的关系以及行业的竞争程度, 贷款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容易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和客户流失。
2.基准利率加点法
这种模型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 然后针对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客户确定不同水平的风险溢价, 以基准利率加上风险溢价作为该笔贷款的实际利率。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该模型属于市场导向模型,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制定的价格既反映了银行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平均水平, 又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状况, 较容易为借贷双方所接受, 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但这种“外向型”的定价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借款人的综合贡献度和银行的经营成本。
3.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法
该模型认为, 银行贷款定价要从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入手, 全面分析借款人对银行的贡献度, 这些贡献包括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在综合计算与客户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 根据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风险水平等给贷款定价。其中, 银行提供服务所耗费的成本包括该客户存款账户的管理费用、支票账户的服务费用、贷款的管理费用、贷款所需资金的利息成本、贷款的违约成本。银行从业务往来中获得的收益, 有客户存款的投资收入、各种服务费收入、贷款的利息收入。
贷款利率= (银行的目标利润+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提供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 ÷贷款额
这是一种客户导向模型, 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贷款定价模式, 通常应用于中小型企业贷款。该模型体现了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试图从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全部业务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采用这种模型, 可能会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1.贷款定价遵循的原则
(1) 利润最大化原则。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是企业, 实现利润最大化始终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信贷业务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 存贷利差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定价时, 首先必须确保贷款收益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和各项费用, 在此基础上, 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 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
贷款业务是一项风险业务, 保证贷款安全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除了在贷款审核发放等环节上严格把关外, 合理的贷款定价也是保证贷款安全的重要方面。贷款定价的最基本要求是使贷款的收益可以弥补贷款的各项成本, 除了资金成本和各项管理费用外, 还包括因为贷款风险而带来的各项风险费用, 如为弥补风险而计提的呆账准备金, 为管理不良贷款和追偿风险贷款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等。可见, 贷款的风险越大, 贷款成本就越高, 贷款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 银行在贷款定价时, 必须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 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3) 就高不就低原则。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生产经营对自然条件及生产经营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 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市场行情的左右。因此, 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成本更高, 贷款违约风险更大、更复杂。因此, 贷款定价应就高不就低。长期以来, 各国政府大都通过福利性的政策, 如发放低息贷款形式来支援农村经济, 但实际效果都不理想。贴息扶贫贷款自始至终伴随着权力寻租, 或者被基层政府官员层层截留、挪作他用, 或者优先贷给了富裕户。而最需要贷款的真正穷人很难得到贷款, 如果想获得贷款, 不得不付出“灰色支出”。廉价信贷资源的分配容易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干预, 因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不应有任何优惠色彩。另外, 对农村贫困人群的低息贷款福利主义行为, 会养成受惠人群的依赖性, 从而产生惰性。制订较高的贷款利率可以有效避免非目标人群套取低息贷款现象, 而高利率带来的利润可以有效填补较高的风险成本。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
(1) 资金成本。
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成本存在着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筹集资金的显性成本大都是一致的, 而隐性成本却有很大的不同。村镇银行是新的金融机构, 形象、信誉不为人们所知, 发放贷款不需要知名度, 但吸收存款却需要更高的知名度, 因而比起大银行, 吸收存款的成本更高一些;农村资金互助社仅以其法人财产作为存款支付保证, 与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大银行机构相比, 存款利率没有体现风险溢价, 社员一般不会将大额款项存入资金互助社;[2]贷款公司没有吸收存款的功能, 只能从母银行那里得到批发贷款, 再贷给农户, 充当贷款零售商, 筹资成本也不低。由此可见,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筹集资金的隐性成本较高, 在贷款定价时要充分考虑。
(2) 业务操作成本。
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贷款, 需要在贷款之前和贷款过程中做大量工作, 如进行信用调查、分析、评估、管理, 对贷款所需的各种材料、文件进行整理、归档、保管等,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花费人力、物力, 发生各种费用。在贷款定价时, 应将这些费用考虑进去, 作为构成贷款价格的因素。
(3) 贷款风险程度。
发放贷款就会产生风险, 银行的贷款业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 它让渡的是资金的使用权而不是资金的所有权, 因此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就要面临形成不良资产及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由于贷款的期限、种类、保障程度及贷款对象等各种因素的不同, 贷款的风险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 银行为其花费的管理费用或对可能产生的损失的补偿费用也不同。这种银行为承担贷款风险而花费的费用, 称之为贷款的风险费用, 也是贷款的风险成本。银行在贷款定价时, 必须将风险成本纳入贷款定价之中。
(4) 借款人的信用。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主要是指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如果借款人信用状况不好, 过去的偿债记录不能令人满意, 银行就应该以较高的价格和较严格的约束条件限制其借款。在许多人眼里, 农民和穷人总是与无信用联系在一起。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穷人是有信用的, 我们中国搞的扶贫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实践也证明, 越是贫穷的、闭塞的地方, 穷人的信用就越好。农民的信用好是指他们的偿还意愿较强, 并不等于他们的偿还能力较强, 因为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 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 一旦遇上风不调雨不顺, 就可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被动性违约情形就可能出现。因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对农民的信用因素还不能忽略。
(5) 目标收益率。
贷款是金融机构主要的资金运用项目, 贷款收益率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总体盈利目标能否实现。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自负盈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也是要追求利润的。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从股东回报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来看, 其定价必须保证实现利润。农村资金互助社虽有互助性质, 但毕竟不是福利、慈善机构, 其贷款定价也要保证盈利, 以实现良性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方法的选择
在目前流行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基准利率加点法和客户盈利能力分析法中, 相对简单和广泛应用的是美国的彼得·S·罗斯提出的成本相加贷款定价法 (Cost—Plus Loan Pricing) 。这种定价模型认为, 对任何贷款的利率应包括4部分:①银行筹集可放贷资金的成本;②银行的非资金性经营成本 (包括贷款人员的工资以及发放和管理贷款时使用的用具和设备成本) ;③对银行由于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必要的补偿;④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必需的每一贷款项目的预期利润水平。每个部分都可以利用贷款总额的年度百分比值表示, 将以上4个部分相加便是贷款利率水平。
之所以选择成本相加贷款定价法, 一方面是因为相对简单和应用广泛;另一方面, 该种贷款定价方法虽属于“内向型”定价方法, 主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来给贷款定价, 因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属于新设立的金融机构, 还在试点建设期, 除了研究如何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外, 主要还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贷款定价问题。有人认为, 该种贷款定价方法虽然能够保证银行在贷款上有利可图, 但没有考虑银行同客户的关系以及行业的竞争程度, 因此担心贷款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容易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和客户流失。其实,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 主要是贷款难的问题, 而不是利率高的问题。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正是因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 国家有关部门才从增量改革入手, 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因此,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不必过多考虑价格竞争力、市场份额等因素, 应主要从资金成本、业务操作成本、风险补偿、客户资信和实现利润等因素出发, 为贷款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2.试点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实践
截至2008年12月31日, 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 其中, 村镇银行89家, 贷款公司6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据统计, 已开业的105 家机构共吸纳股金40.4亿元, 吸收存款42.8亿元, 贷款余额27.9 亿元, 累计贷款39.7亿元, 96.8%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 初步实现了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
在贷款利率上, 村镇银行大多低于当地农信社。由于农业的弱质性特征, 农民的债务承受能力较弱, 如果村镇银行贷款利率过高, 将会导致借款人的逆选择。另一方面, 由于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成本高、风险大, 基于覆盖成本和风险的需要, 其贷款利率通常高于基准利率一定幅度。因此, 多数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 将贷款利率确定在基准利率和当地农信社利率之间的水平上。例如, 吉林省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种植农户发放的1年期万元以下贷款利率为8.37%, 比当地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低1.71个百分点。[3]
吉林省的农村资金合作社实行差别的市场利率定价机制, 参考银行和民间贷款利率, 采取相对灵活且能促进正向激励和约束的贷款定价方式:10日内免息;10日以上, 按月利率计算:1个月6‰, 2个月6.6‰, 3个月6.9‰, 6个月7.2‰, 9个月7.5‰, 12个月9‰, 逾期月利率18‰。这样, 一方面可以鼓励社员向合作社融资, 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成员从合作社借款后去搞民间再融资投机。
3.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贷款定价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5月8日联合下达《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以指导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的业务, 其中规定“四类机构的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 利率下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四类机构应建立健全利率定价机制, 按照贷款定价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并且符合司法部门的相关要求。”而目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高利贷的司法解释规定, 贷款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由此可知, 四类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4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不能仿照大型商业银行的做法, 可以参考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目前,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2.3倍。[5]自2005年12月以来成立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平均年利率为18%。通过对某市辖内农村信用社的调查, 2007年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年息12.02%。[6]有人提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尽快开拓市场, 其贷款定价要比农村信用社低一些。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也不尽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组建背景各不相同, 制定贷款利率时也要有所区别。村镇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 其贷款定价要高一些, 可以超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贷款公司虽不能吸收当地存款, 但有母银行充裕的资金, 其贷款利率可与农村信用社持平;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成本较低, 由于机构本身具有社员互助性质, 因此其贷款利率应该低于农村信用社。
贷款利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成本精算、风险量化的基础上, 要注重建立和积累辖内分行业、分信用等级、分贷款品种等的贷款风险数据和拨备数据, 借鉴保险公司保险费率精算的流程和方法, 通过计提经济资本回报、确定合理的贷款本金回收期来反推适用的贷款利率, 搭建动态的利率管理平台, 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信用等级、期限匹配, 促进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化, 提高贷款收益率和经营效益。
在经济落后县域的贷款利率水平要高一些, 因为经济落后县域的投资机会相对较少, 并且以农业为主, 贷款对象的风险相对较大, 因而其贷款的利率水平应比经济发达县域高。对农户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要相对高点, 因为农户贷款的金额相对较少, 贷款期限以短期居多, 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单笔成本较高。
农村和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在零售层面上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 因此需要较高的利率才能使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 对农户和微小企业来说, 重要的是方便、快捷、可靠地获得融资。如果对利率进行管制, 会导致农村地区信贷供给不足, 或者转向民间借贷, 承担更高的利息支出。因此, 建议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以便有效地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
摘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 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贷款业务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主要手段, 贷款价格是信贷资源配置的核心因素。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方法, 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应该遵循的原则, 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 针对各种定价方法的优劣, 选择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方法, 介绍了试点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实践, 并参考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订贷款利率的观点。
关键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贷款定价
参考文献
[1]陈忠.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理论与实践[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11) .
[2]王苇航.关于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8) .
[3]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J].河北金融, 2008, (08) .
[4]孙立明.关于发展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唐立新.村镇银行运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0) .
金融定价权 篇8
一、以“会计的稳固性——定价和解决——投资者保障”为主要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会计是投资者自身的保护工具之一,其中投资人员的保护效用能够通过会计信息的定价和治理制度来完成。因此,稳固的会计信息是怎样影响投资人员对效益成本的确定的呢?我们认为,稳固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影响投资人员确定企业的投资成本的。第一对将来资金流量的影响;第二对将来资金流量方差的影响;第三是企业和相关企业在资金流量协方差方面的影响。也就是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的稳固,就会给外部投资人员带来三方面的估值预期,分别是:一是对将来企业资金流量的预期就会提升;二是将来资金流量的方差预期就会下降;三是企业的资金流量和市场中有关企业的资金流量的协方差预期就会下降。从而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现在,会计目标主要是在通过“委托责任——有效的决定——投资者保护”的转化过程。企业是其中的结合体,稳固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的解决信息的不相称、合约健全程度较低的问题,从而有效的进行内部的调整。并且,稳固的会计信息能够利用治理制度来完成企业的优化治理。所以,会计的稳固性主要进行内部治疗和外部治理的相互融合,从而有效的实现投资者的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稳固的定价和治理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所以构建会计稳固性经济的主要理论模式是:会计稳固性——定价和解决——保障投资者。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就是:一是会计稳固性的高低,它是定价与治理水平之间联系密切;二是外界制度和环境转变,以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为基础,对投资者的保护效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发展环境与稳健会计信息的定价在保护投资者方面的作用
早在2001年和2007年的时候Healy和Palepu;魏明海,就指出会计信息主要是利用定价效用和治理效用对投资者进行保护。高水准的会计信息就是要有强大的稳固性,稳固性的会计信息的定价作用主要表现在处理事情之前信息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它能够给投资人员进行正确的资金预估,为相应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减少内部问题的出现,使得投资者的权利得到保护。会计稳固性的保护作用不但表现在定价和治理两个方面,还能对风险进行防范。金融体系的发展、创新会让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问题,其中的风险资产就具有相关和可靠两方面的计量和报告属性。公允价值计量注重的是会计信息的相互联系,但是会计稳健性注重的是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在注重联系性的时候可能会忽略准确性,。但是过分稳固的会计信息也会给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严重的误导,容易出现盈余管理的行为。在现在的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计量共同存在的社会,需要强化会计的稳固性,从而更好的减少金融风险的出现。
三、制度转变中金融发展环境与稳健会计稳固性的经济结果推测
(一)会计稳固性和股票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
稳固性的会计信息是高水准会计信息的重要特点,所以一些高稳固性的公司,就要拥有更高的已经实现的经济回报。所以研究会计稳固性和股票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可以对投资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会计稳固性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权益资本成本主要是对企业预期风险的评价,我们认为,会计稳健性越强,其信息不相吻合的状况出现的机会就会越少,其中的抵抗风险能力就会相应增强,相应的权益资本成本就会降低。反之,如果会计稳固性如果不够,抵抗风险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弱,最终造成相应的权益资本成本就会升高。因此,要通过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来达到减低权益资本成本的目的,就必须提高会计的稳固性。
(三)会计稳固性和代理成本、合同有效性方面的研究
稳固性的会计信息能够减少代理成本,加强合同的有效性。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会计信息能够有效的加强合同的效用并且降低代理成本。针对会计稳固性对代理成本的影响,可以使用多种案例探索的方案,探究会计稳固性、大股东占有和经理占有之间的关系,研究高水准稳固信息的实际效用。评价公司合同的有效性是和决策的正确性密切相关,对管理层进行监管,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效率。我们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合同的有效性,稳固的会计信息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式来进行保护:第一,减少契约方信息不相吻合的状况,进行监督和激励;第二,通过利用企业的治理制度,来减少监督缺失和激励失误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罗书章,叶陈毅,陈爱英等.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再思考[N].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3):81-84
金融定价权 篇9
一、贷款利率定价方法
目前, 基本定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以国家公布法定利率为基础, 根据不同因素进行不同幅度的浮动;二是贷款定价能力较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进行的贷款风险定价。四种模式:“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成本-收益定价模式”、“价格领导模式”、“最优惠贷款利率定价法”四种方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遍采取以国家公布法定利率为基础, 根据不同因素进行不同幅度的浮动。如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实行法定贷款利率加点浮动的贷款定价方法。即贷款利率=法定贷款利率× (1+浮动幅度) 。浮动幅度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允许范围内[0.9~2.3倍]。贷审会原则上每年确定一次最低浮动幅度和上浮单位的值, 以文件形式下发要求下辖支行执行, 如有需要, 也可随时调整;下辖各支行、信贷员通过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或财务状况、贷款方式、贷款种类、金额等指标确定执行相应的浮动利率或优惠利率。
二、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和利率风险防范
目前,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根据贷款种类、贷款对象、方式、担保物、信用记录及贡献度等因素, 结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产业政策、行业风险、产品市场等多方信息, 对不同种类的客户实行了差别化定价。但目前尚未建立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 在实际操作中, 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和信贷管理系统客户信息记录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和参考信息。
为防范利率风险, 一般采取的措施:一是设立贷款浮动利率管理台账, 加强对档案资料的分析利用, 按季开展利率分析, 定期通报利率市场趋势、利率变动对业务经营产生的影响、基准利率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适时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 规避利率风险;二是通过对利率敏感性分析, 预测未来某一期限内将会发生利率调整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业务重新定价的情况下, 计算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之间的缺口, 并对利率变动因该缺口的存在而可能带来的损益情况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情况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增加利差;三是实施业务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贷款利差依赖度比较高, 与资产、负债关系不密切的中间收入占比很低。因此, 积极发展结算清算、银行卡、代收代付、保管箱、财务顾问、信息服务等中间业务, 拓宽业务收入渠道, 从业务结构上规避利率风险。
三、利率风险定价情况评估
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 利用利率定价的主导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适时调整利率定价, 不仅可以调节资产与负债结构, 平衡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 而且还可以发挥利率杠杆在信贷资产优化、增强客户关系, 促进业务增长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目前,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虽然根据贷款种类、贷款对象、方式、担保物、信用记录及贡献度等因素对不同种类的客户实行了差别化定价, 但由于没有科学具体的定价浮动标准, 在定价前虽进行周密详细测算, 但缺乏较为具体的浮动幅度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利率风险定价情况评估没有系统、专门开展, 主要是以利率定价执行情况分析、财务收支分析、信贷跟踪检查等工作部分反映出利率风险定价评估情况。
四、存在问题
(一) 科学、规范、系统的利率定价制度未建立
目前尚未建立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 形成利率定价实际运作中不能充分体现成本、效益和风险匹配原则, 市场化定价原则, 差别化原则, 分类指导原则。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和信贷管理系统客户信息记录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和参考信息。缺乏能够覆盖经营管理贷款所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和期望的资本回报, 在有效管理贷款风险的前提下,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可以量化的定价标准。
(二) 缺乏利率定价评估规范统一标准
目前不论是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利率定价评估规范统一标准。如何评估?怎样评估?评估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在管理层面、操作层面仍然处于概念模糊和探索阶段。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评估仍然停留在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和信贷管理系统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和参考信息上, 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统一的利率定价评估标准。
(三) 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定价能力重要性认识不够
利率风险的识别和定价能力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最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 是参与市场竞争, 调整信贷结构,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控制风险能力和提升财务利润水平的关键。在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的活动中, 重拓展业务、重占有市场份额、固守传统的利润观念等意识仍然存在。认为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作为贷款的预期损失, 再加上依赖经验判断和信贷管理系统客户信息记录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基础, 可以实现利润和覆盖风险。随着经济金融发展,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人为因素等潜在风险的压力会进一步日益加大。
五、建议
(一) 建议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利率定价制度
建立利率定价基础信息系统, 促使利率定价能充分体现成本、效益和风险匹配原则, 市场化定价原则, 差别化原则, 分类指导原则。
(二) 建议尽快建立利率定价评估规范统一标准
解决实际运作中如何评估?怎样评估?评估要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改变目前依赖经验判断和仅有信贷管理系统作参考信息的现状。
(三) 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定价能力重要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