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分析

2024-08-18

定价分析(精选12篇)

定价分析 篇1

2009 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公租房概念,公租房成为了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对象。公共租赁住房是推行时间最短的保障性住房,也将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主要类型。随着“三房并轨”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今后公共租赁房将是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主体。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竣工入住后,房屋维护、物业管理、特别是租金能否维系日常运行费用,将是考验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一个长期问题。一方面,大量保障性住房竣工后,势必拉低市场出租住房的租赁价格;另一方面,保障对象的支付能力问题,都是考验租金偿还利息和运营费用的关键。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选择是否合理涉及到多方的利益,直接影响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权益与公租房的后续建设等,因此公租房的租金如何定价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公租房租金定价的理论探索

2010 年10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提出,“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水平由市县人民政府统筹考虑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和供应对象的支付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按年度实行动态调整”。因此,公租房租金定价标准的制定,既要以人为本,低于市场价或租户的承受价格,也要有利于吸引出财政资金外的社会资金进入并促进公租房的发展。按照2012 年6 月住建部出台的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应低于市场价格”,对于具体标准,《办法》只提出“按照略低于同地段住房市场租金水平的原则”。按照公租房建设“保本微利”,以及其自身的福利性质,租金标准的确定既要能维持投资方的持续运转,又要能体现政府福利工程之实。制定合理的公租房租金标准是各地公租房管理中的难题。目前各地的标准都不一样,有按市场租金计租的,有按略低于市场租金计租的,也有低于市场一定比例计租的,还有些地方公租房租金保障设置的范围太窄不够合理。

近几年,关于公租房租金定价的研究,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公租房定价方式或模式进行研究,可理解为“3+1”模式。其中3 表示为成本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与支付导向型三种,1 表示为在针对上述三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在综合此三种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公租房租金定价的研究。二是针对公租房租金影响因素进行租金定价研究。三是针对国外对国内保障性住房租金设定方式进行研究,如剖析了国外租金定价的成功经验并分析我国内地公租房定价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内地公租房定价机制的对策。针对公租房租金的设定不仅是对租金影响因素与租金定价模式进行考虑,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当前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的“三房并轨”以及共有产权的提出与实施,应在研究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租金设定方式,通过共有产权式的公租房租金交纳促使我国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合理化,为我国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提供一种借鉴与参考。

二、国内外公租房资金定价方式的实践探索

1、发达国家或地区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与标准

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地区进行了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梳理,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与地区,即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通过不同国家或地区公租房租金定价的管理方式与标准的整理与梳理,指导我国的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详见表1)。

2、国内代表性城市公租房租金定价标准异同

我国公租房租金定价政策刚刚起步,其政策方法与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公租房租金确定得合理与否,关系到公租房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本文主要梳理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八大城市公租房租金定价标准(详见表2)。

3、小结

从表1 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地区公租房的租金定价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列举的五大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公租房定价方式主要是三大类型:一是根据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而定,政府提供租金补贴,如美国通过自身收入水平的核定进行相应的租金补贴与调整。二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公租房租金的定价,如英国采用记分制度来调整社会住房的租金水平;德国租金标准则由政府核定,一般为市场平均价格的50%—60%。三是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房屋本身的情况等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后确定公租房的租金价格,如日本与香港地区。从国外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来看,其公共住房的指导思想为住宅产业,不应仅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居住需要的帮扶与支持。在制定公租房租金时,充分考虑不同需求的阶层的实际情况,租金基本是以家庭收入支付能力与市场租金进行核定,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以及管理机构进行核定,租金基本在市场租金的60%以下。

由表2 可知,我国八个城市公租房租金确定方式有四种类型:一是略低于市场标准,政府给予租金补贴。代表城市有北京、厦门、武汉。二是实行市场租金,政府无补贴。代表城市有上海、天津。三是低于市场租金一定标准,政府无补贴。代表城市有深圳、重庆。四是按收入不同以低于市场租金一定标准分档计租,代表城市为成都。国内定价方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公租房租金定价基本相似。

三、我国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的不足

总的来看,无论是按市场租金先缴后补,还是直接按低于市场租金一定比例执行,或者对租金定价不同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这三种计租方式都体现了公租房对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性和保障性。实行市场租金、政府无补贴的计租方式,使得公租房保障性的意义并不大。目前来看,我国公租房定价的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

一是部分地区公租房定价存在分层不够合理的现象。例如,厦门的公租房租住者最低可获得相当于市场租金70%的补助,相对那些收入水平或住房面积略高因而不能享受租金补贴政策的家庭,显然有失公平。因此,在层次设置及补贴标准上,我国公租房的租金定价仍然需要继续发展与创新。

二是公租房租金定价标准市场波动现象明显,其保障性难以固化。尽管国内外的租金定价方式与标准一般都是参照市场租金予以确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国内各地在确定租金水平时均提出需要考虑同地段市场租金水平、租户承受能力、房屋类型等因素。但是由于各影响因素之间都存在差异性,致使参考市场租金来确定公租房的租金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房价和租金的同步波动性较大。当市价偏高时,租金可能超出中低收入家庭支付能力,导致其无法缴纳租金情况的发生。

四、完善我国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的建议

通过分析与论述可知,公租房租金定价本身涉及较多内容,即租金标准、主体、来源以及与政府补贴的两条线并行方式等。因此,针对公租房租金标准的设定需要进行多重考虑,按照当前公租房发展的大背景趋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

1、在进入端弱化收入标准,适当提高租金补贴标准门槛

除收入标准之外,这包括住房支付能力、人口结构和资产标准等。一些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中增加了对家庭资产的界定,如北京和广州市就设置了家庭净资产值准入标准。弱化收入标准限制,收入标准主要是将高收入人群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收入是一个隐形指标,准确核查保障对象的收入水平行政成本非常高,而效率低。家庭收入波动性大,复核成本高且不科学。为了防止超过收入线的家庭进入保障体系,在面积标准方面,弱化收入标准,强化面积标准的甄别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公租房所处的环境、位置、户型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应在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公开透明的定价与实施机制的前提下,限制高收入家庭进入公租房体系之内。针对收入略高而不能进入体制之内的人群,在准入线的设定时应因地制宜,适当的提高收入补贴限制的准入线,将所有中低收入人群全部纳入公租房准入目标人群的体系之内,再在此体制框架内,根据目标群体不同的收入水平来设置梯度化收入水平,确定相应的租金标准,分层级进行租金的补贴。

2、合理确定租金标准,不同收入水平设置梯度化租金政策

公租房租金的确定应以建设成本为基础,充分考虑承租人收入状况,参照市场租金水平下浮一定比例,同时考虑回报率与投资回收期。租金确定后,应建立公租房租金的动态调整制度,可参照物价指数的标准,每年调整一次。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可选择两种方式之一。一是实行高租金标准,按收入分档补贴,先交后补。考虑上述4 种因素,将公租房租金确定为较高标准,对承租人按收入水平进行分档补贴,收入越低补贴越高,收入超过一定限额不予租金补贴。二是分档租金制度,按收入不同实行不同租金标准,收入超过一定限额按略低于市场租金计租甚至直接按市场标准计租。不管是先交后补还是直接定价,在公租房租金设计上,都必须强调住户自身对住房支出的责任,政策补助水平与其所处收入阶层应呈负相关,家庭收入越高,自身承担租金比例应越高,租户承担租金标准应体现梯度性。此外,在综合考虑各因素层次设计上应体现合理性和政策公平性,原则上,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应该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租金按廉租房标准收取,对高收入者租金可按照市场标准收取。具体操作中,受托运营机构负责公租房住房日常运营管理,按市场机制运营,依规定标准收取租金。政府(或用工单位)向承租人发放的租赁补贴,专项用于支付房租,可以直接划到受托运营机构或出租人的账上,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也可以到市场上租赁相应标准的住房,并申请租赁补贴。

3、基于共有产权的公租房租金定价

由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的性质可知,保障房住户可以通过提高收入购买公租房部分产权,当收入水平超出租赁式保障房标准时,按照市场水平缴纳未购买产权部分的租金,直至完全买下保障房产权(见图1)。即在阶段1,由于保障房住房的收入未超出收入标准门槛,按照租补分离的方式对公租房住户进行补贴。在此过程中,住户可以在缴纳最低租金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收入进行缴纳,对其缴纳的租金额不设置上限,其多缴纳的租金用于购买产权的积累资金,在遇到房地产市场波动时,当市场租金过高时,可以利用积累资金进行缓冲抵押。此种租金定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公租房住户的退出,也保证了公租房租金缴纳的灵活性。

在上述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的基础上,随着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共有产权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在适度提高收入补贴线标准门槛的基础上,随着公租房住户收入的增加,逐步购买部分产权。当收入超出收入标准门槛时,即进入阶段2 时,则取消已购买产权部分保障性住房补贴,按照市场租金标准;对未购买产权比例进行相应比例的租金支付与补贴。随着保障房住户购买公租房产权比例在阶段2 与阶段3 范围内的逐渐增加,最终保障房住户获得保障房住房的完全产权,住户获得完全产权而取消租户的缴纳。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实现了保障房住户的退出和财富的积累,也保障了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的合理化,促进了社会公平。

摘要:当前是我国公租房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我国共有产权制度的推进,公租房定价方式是否合理涉及多方利益,直接影响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权益与公租房的后续建设等,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问题亟待改进与优化。本文在进行了公租房租金定价机制研究理论探索与国内外的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公租房定价方式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共有产权提出了完善我国公租房定价方式的几点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公租房,租金定价方式,租金制度

参考文献

[1]孟卫东、柳歆:城市公共租赁房租金定价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2).

[2]林金忠、袁国龙:公租房租金的定价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4(2).

[3]卢为民、姚文江:中外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机制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11(5).

定价分析 篇2

其中Y轴是学生们愿意支付的价格,X轴是支付价格从高到低的学生。这是经济学上最基础的需求曲线。现在,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老板,或者更简单一点,假设你已经购买了这趟旅行,因此你的边际成本为零。此时设置什么样的价格最优呢?如果你将价格设置在500美元,那么那些愿意出500美元以上的学生会购买这趟旅行,而其它部分不会。

那么你的所有收入(假设边际成本为零)以及利润将是绿色矩形部分(数量*价格)。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绿色矩形以外的部分,右边部分为愿意付费去旅行但是由于价格太高而无法成行,因此是错失的销售机会;而在上面部分,则是那些愿意付更高费用的学生,这部分为收入损失(Lost revenue)。由于低价让客户受益,绿色矩形上方部分也被称为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在选择你确定的价格后,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针对绿色上方部分采取措施: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 不同的价格。在理论上,做这样事情的最好方案是,根据每个学生提供的答案采取收费,同时收费的价格比他自身预期的价格再低10%。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这样做(尽管通过询问顾客对某产品的支付意愿可以非常接近这种价格策略)。一些公司如非常著名的Amazon曾经尝试过采取这种价格歧视政策,对不同顾客采取不同价格,但是这导致顾客非常愤怒,甚至与现行法律相抵触。

因此正确的定价策略需要在需求曲线内尽可能多的增加区域面积。而事实上,最好的方法在于找出顾客的意愿支付价格,而这在实际情况下是比较容易观察的并且客户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航空公司知道商务顾客比旅游顾客更愿意付更多费用。因此,寻找商务与旅行顾客均可接受的不同价格有助于扩大绿色区域上方的部分。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越早订机票,价格越便宜的原因,航空机票的定价模型是假设你为一位度假游客。书籍出版商也可以根据顾客的不同热情度来对书籍定价,那些希望能第一时间获得某种书籍的粉丝一般愿意付更多的费用,而一般的休闲读者则愿意等待。当出版商对同样的书籍采取不同时间不同价格的策略时,其价格歧视将显得非常明显因而往往出现很多争议。然而有趣的是,电影的窗口售票策略却不会引起太多争议。因此,书籍出版商不得不通过其它形式,比如为早起购买的顾客提供精装版。

企业软件公司的定价则往往根据顾客的预算来做,甲骨文(Oracle)数据库的定价是根据处理器的数量,Salesforce则根据终端用户(或者“Seat”)数量来定价。许多企业软件公司往往将其定价策略模糊,让客户提供自己的预算,再根据客户的这种预算来提供不同的价格。

很多时候,对定价方案的细细搜索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我(作者)曾经听到别人谈及一个非常著名的硬件公司的故事,该公司提供两款不同版本的打印机。除了在每分钟打印速度上面不同外,便宜的那款和昂贵的那款在硬件软件上没有什么实质不同。而为了让便宜的那款速度慢下来,该公司在那款便宜的打印机上多安装了一块芯片,强制使其速度慢下来。在成本上,这款便宜的产品比那款昂贵的产品反而更高。事实上,成本与价格呈零或者负相关关系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普遍。

信息商品捆绑定价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商品 捆绑定价 策略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商品。信息商品的一个显著的特性是,生产的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复制成本。而在以往的价格系统中,产品的价格是取决于生产的边际成本,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果销售商还沿用以往的定价方式,信息生产的高固定成本不但难以收回,而且也无法获利,更无法激励创新。近年来捆绑定价已经成为企业常用的销售策略。无论是书报期刊业、电信业、还是旅游、快餐业、乃至信息技术业、都在广泛地使用捆绑定价销售策略。捆绑是一种特殊的定价方式。不同的产品被打成一个包裹以一个价格出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信息商品实施捆绑定价非常有助于提高销售收益。

一、捆绑定价的内涵和实现条件

捆绑定价是指生产者将一种商品与其他产品组合在一起以一个价格出售。捆绑采用一价通用的方式,不像单独出售需要对每种商品分别定价,这种策略有利于销售者更大地获得消费者剩余。捆绑定价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捆绑定价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力。企业能够依据这种市场支配将产品进行捆绑定价,以实现自身产品与竞争产品的价格差别。

2、捆绑定价产品之间的关联性。捆绑定价的产品最好是互补性的。不仅仅是指产品之间的功能性互补,还包括捆绑定价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被联系在一起或可以被联系在一起。

3、捆绑定价产品目标顾客的重叠性。在捆绑定价中,两种产品的目标市场应有较大交叉的部分,这样才能保证两种或几种同时捆绑定价销售的产品是目标消费者所需要的。

4、捆绑定价产品之间市场定位的同一性。信息商品有适合捆绑定价的特点

捆绑定价可以增加收入是因为降低了支付意愿的分散程度,使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产品。通过减少消费者剩余和净额外损失,来实现增加收益的目的,捆绑定价是基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而不是成本。通常,当价格高于或等于边际成本时,产品才会获利。如果边际成本非常高,消费者对捆绑产品中每件产品的估价高于边际成本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捆绑就难以获利,当捆绑产品的平均边际成本高于消费者对捆绑产品的平均估价时,捆绑将导致获利减少,因为实物产品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边际成本,使得捆绑销售受到限制。

而同实物产品相比,信息商品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极低的边际成本;低交易成本;存在相对高的支付意愿。

二、信息商品捆绑定价销售的常见方式

1、信息商品组件捆绑。信息一般是捆绑出售的,例如杂志是由文章捆绑而成的,而订阅是由杂志捆绑而成的。用户为一本杂志中不同文章的支付意愿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把信息捆绑在一起同样减少了支付意愿的分散性。

2、信息商品用户捆绑。在销售过程中,有的用户支付意愿非常高,而有的用户只是偶尔使用,希望能以较低价格获得其所需要部分。所以公司可以选择以一个固定价格向团体出售,使所有潜在使用者都可以使用这一商品,价格则是所有个体支付意愿总合的估计值,尽管这样定价存在一定困难,但可以获得的利润通常大于向每一位单独销售所可以实现的利润。这时捆绑对象不再是产品本身,而變成了不同的消费者。

3、信息商品定制捆绑。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应用的发展,定制捆绑成为一种可能。供应商提供可以自我选择的捆绑菜单,消费者从中选取和设计自己要购买的捆绑产品包。产商可以允许消费者自己从商品其中挑选满意的一部分商品,再由供应商捆绑制作一起出售。这种定价策略将确保更高的利润,因为当消费者选择定制捆绑时,已经显示了自己的支付意愿信息,为供应商提供了进一步差别定价的机会。

三、信息商品捆绑定价的效应分析

1、信息商品捆绑定价对厂商的效应。(1)对企业而言,捆绑定价给予企业获得利润更大的自由空间。由于捆绑定价是将产品作为组合进行销售,因此,生产者可以通过操纵产品组合中的不同产品价格,以实现自己的利润,扩大自己的盈利空间。(2)吸引消费者,取得更为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捆绑定价通过产品组合,降低了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尤其在基本产品与捆绑产品互补性很强的情况下,这种交易成本的节约更加突出,消费者的购买欲会增加。

2、信息商品捆绑定价对消费者的效应。虽然捆绑销售是作为一种价格歧视和市场圈定行为,会一定程度上限制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但捆绑在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的同时,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总福利,这一点在信息商品消费中更为明显和更容易实现。(1)捆绑定价可以增加企业对低需求消费者的供应。在分开定价的情况下,生产者可能对某些产品只提供高需求的消费者,而不供应低需求消费者,生产者可以在榨取高需求消费者净剩余的同时,仍然向低需求消费者进行销售,这在一定条件下可增加社会总福利。(2)捆绑定价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捆绑定价通过产品组合,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尤其是在基本品和捆绑产品之间互补性非常强的时候,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省就更加突出。

捆绑是信息商品聚合销售的方式之一,信息商品采用捆绑销售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消费者剩余,同时减少商品销售的净额外损失,提高了销售商的竞争力。对信息商品实行捆绑销售的定价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商品边际成本的优势,使信息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购买者都取得一定程度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曹洪,夏丽萍.捆绑定价策略探析[J].价格与市场,2004(6)

[2]杨万停,靖继鹏.信息商品的价格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03(9)

[3]曾楚宏,林丹明.论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J].企业经济,2003(9)

[4]王琰彬,郭超.捆绑定价策略的厂商效应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

转让定价税收效果分析 篇4

一、转让定价策略

转让定价可以用于跨国企业之间的各项交易, 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发放贷款、转让技术等。在这些交易中, 通过实施一定的转让定价策略, 跨国公司就可以把公司集团的利润从一个国际的关联公司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关联公司的账上。例如, 为了使海外某一子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 跨国母公司可以低价销售产品零部件, 或由子公司向母公司高价销售产品。又如, 为了减少海外子公司的利润, 跨国母公司向其提供劳务、贷款或专利使用权时可以收取较高的劳务费、利息或特许权使用费, 把子公司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母公司的账上。此外, 在关联企业的运输费、保险费、管理费、佣金等项费用的支付上也可以采用上述转让定价的策略。

二、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

利用转让定价手段在集团内部转移利润, 使公司集团的利润尽可能多地在低税国或避税地关联企业实现, 这是跨国公司最常用的一种国际避税手段。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在低税国或避税地关联企业的账上认为的表现出来的利润有时又被称为“诡设利润”。跨国公司把集团内部的利润通过转让定价从高税国关联企业转移到低税国关联企业, 低税国的关联企业税负比以前有所增加, 但与此同时, 高税国关联企业的利润及税负都下降了, 高税国企业的税负的降低幅度必然大于低税国税负的增长幅度, 其最终结果将会导致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整体税负下降。

为了进一步说明转让定价的税收效果, 下面举一例说明:

假设A和B是跨国关联公司, A为母公司, B为子公司, A所在国公司所得税税率为15%, B所在国的税率为30%。在某一纳税年度, A公司所生产产品100万件, 要全出出售给B公司, 再由B公司对外出售。如果A公司以每件15美元的价格出售给B公司, 然后B公司再以22美元每件的价格出售给一个非关联方公司 (方案1) , 则A、B两企业的纳税总额为240万美元, 税后利润为760万美元。然而, 如果如果A公司以每件18美元的价格出售给B公司, 然后B公司再以22美元每件的价格出售给一个非关联方公司 (方案2) , 则A、B两企业的纳税总额为195万美元, 税后利润为805万美元。则公司集团整体少纳税45万美元 (195万-240万) , 税后利润总额也有原来的760万美元上升到805万美元。

单位:万美元

可见, 公司A通过转让定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45万美元从B公司所在的高税国转移到A公司所在的低税国。在实践中, 出于避税考虑跨国母公司A甚至可以让B公司出现亏损, 而把利润关不转移到A公司的账面上。如果A公司所在地国是不争所得税或者是税率很低的避税地, 则这种转让策略可以给跨国公司带来更大的税收利益。而且这种策略不仅仅适应于关联企业之间的产品销售, 而且也适应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其他交易, 如劳务提供、贷款、无形资产转让等。

三、存在关税条件下的税收效果分析

跨国公司在安排企业的交易价格时不仅要考虑到有关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问题, 还要考虑到进口企业所在国的关税。如果进口企业的关税税率过高, 那么用很高的转让价格向该国的关联企业出售产品就不一定有利。还有继续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定B公司所在国对进口A公司所产产品征收关税税率为10%, 则A公司向B公司出售这批产品单价为18美元 (方案2.1) 仍比15美元的单价有利, 这时A公司和B公司总体的税后利润仍比方案1增加了24万美元, 因为A公司和B公司总体所负担的关税和所得税总额减少了24万美元, 如表2所示。

单位:万美元

但是如果假定B公司所在国对进口A公司所产产品征收关税税率不是为10%而是为15% (方案2.2) , 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 A公司和B公司整体所负担的关税和所得税共计384万美元, 与单价15美元时 (方案1) 的相比, 虽然所得税减少了81万美元, 但关税却增加了120万美元, 所以A公司和B公司整体所负担的总税款增加了39万美元。税后利润与方案1相比下降了39万美元。所以, 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 跨国公司向所得税适应税率低的关联企业销售产品并不是转让价格越高越有利, 还必须考虑进口国关税的税率。

四、考虑所在国推迟课税规定的税收效果

跨国公司利用转让定价人为的把利润转移到低税国或避税地自公司去实现, 并将这种诡设利润长期滞留在海外子公司, 实际上是规避了母公司居住国的当期税收, 今后这笔利润一旦汇回母公司, 母公司的居住国仍要对其征税。

但这种延期纳税仍可以给跨国公司带来许多利益。首先, 跨国公司实际上等于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 税款的缴纳推迟得越久, 这笔无息贷款的期限也就越长, 利益也越大。第二, 在母公司居住国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的情况下, 跨国母公司就其海外所得延期纳税还可以降低居住国所得税的实际税率, 税款缴纳推迟得越久, 海外所得应纳的居住国税款的实际价值就越小。例如, 假设贴现率为10%, 那么纳税人如果把100元的税款推迟到5年后再缴纳, 那么这笔税款的现值只有62元, 相当于纳税人减少了32%的纳税义务;如果推迟到10后再缴纳, 这笔税款的现值仅为39元, 相当于纳税人减少了61%的纳税义务。第三, 跨国母公司将其未分配利润滞留在海外子公司, 子公司的留存收益就会增加, 母公司虽然没有得到子公司的利润分配, 但可以从对子公司的权益增加额中得到好处。假如今后母公司出售其在海外子公司中的股权, 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利得。而目前一些国家规定, 资本利得可按较低的税率纳税, 有的国家还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资本利得免税, 这样跨国公司通过积累海外利润和出售海外子公司的股权就可以得到一笔额外的税收利益。

摘要:转让定价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在跨国公司集团内部的管理和国际避税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施一定的转让定价策略, 跨国公司可以把公司集团的利润从一个国际的关联公司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关联公司的账上。通过人为的利润转移, 可以降低跨国公司集团整体税负, 以达到整体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转让定价,跨国公司,定价策略,税收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勇平, 杨贵松.转让定价税制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J].涉外税务, 2010 (5)

[2]陈翰麟, 苏学敏.全球转让定价新趋势[J].中国税务, 2010 (2)

[3]姜凌, 王君.跨国企业转让定价避税理论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0)

[4]曹冰.经济全球化下转让定价引发的利弊探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

济安动态定价分析报告 篇5

深市正偏离度前20只股票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最新价格 济安定价 偏离度

000633 合金投资 36.59 14.51 60.34%

000503 海虹控股 19.75 9.95 49.62%

000676 思达高科 18.73 9.78 47.78%

000720 鲁能泰山 15.94 8.43 47.11%

000653 ST九州 2.51 1.38 45.02%

000555 ST太光 20.18 11.17 44.65%

000013 *ST石化A 4.50 2.52 44.00%

000416 健特生物 17.92 10.47 41.57%

000549 湘火炬A 16.3 19.53 41.57%

000826 ST原宜 10.60 6.26 40.94%

000839 中信国安 17.88 10.56 40.94%

000502 恒大地产 17.07 10.18 40.36%

000670 *ST天发 4.78 2.98 37.66%

000626 如意集团 20.52 12.91 37.09%

000901 航天科技 14.58 9.20 36.90%

000970 中科三环 15.80 10.03 36.52%

000906 南方建材 13.80 8.78 36.38%

000554 泰山石油 10.65 6.79 36.24%

000951 *ST小鸭 9.69 6.23 35.71%

000675 ST银山 7.94 5.11 35.64%

沪市正偏离度前20只股票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最新价格 济安定价 偏离度

600890 中房股份 20.57 8.66 57.90%

600764 三星石化 12.13 5.13 57.71%

600386 北京巴士 12.24 5.27 56.94%

600182 *ST桦林 6.54 3.13 52.14%

600090 啤酒花 16.59 7.94 52.14%

600737 新疆屯河 13.84 6.63 52.10%

600228 昌九生化 18.09 8.75 51.63%

600038 哈飞股份 23.74 11.99 49.49%

600217 秦岭水泥 14.72 7.46 49.32%

600062 双鹤药业 18.64 9.93 46.73%

600679 凤凰股份 20.49 11.05 46.07%

600086 多佳股份 12.85 7.11 44.67%

600645 望春花 15.99 8.85 44.65%

600339 天利高新 14.64 8.22 43.85%

600829 天鹅股份 13.07 7.34 43.84%

600588 用友软件 38.80 22.26 42.63%

600831 广电网络 23.21 13.73 40.84%

600551 科大创新 23.90 14.29 40.21%

600100 清华同方 16.10 9.72 39.63%

600085 同仁堂 21.19 12.81 39.55%

深市负偏离度前20只股票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最新价格 济安定价 偏离度

000660 *ST南华 5.23 8.75 -67.30%

000916 华北高速 5.06 8.25 -63.04%

000536 ST闽闽东 5.26 8.28 -57.41%

000629 新钢钒 6.42 10.06 -56.70%

000592 ST昌源 4.13 6.34 -53.51%

000417 合肥百货 6.19 9.46 -52.83%

000709 唐钢股份 4.66 7.10 -52.36%

000573 粤宏远A 4.34 6.54 -50.69%

000961 大连金牛 5.24 7.86 -50.00%

000527 粤美的A 6.79 9.96 -46.69%

000014 沙河股份 7.97 11.65 -46.17%

000420 吉林化纤 4.53 6.53 -44.15%

000568 泸州老窖 4.63 6.66 -43.84%

000687 保定天鹅 5.62 8.08 -43.77%

000655 华光陶瓷 4.61 6.61 -43.38%

000759 武汉中百 5.37 7.68 -43.02%

000700 模塑科技 6.39 9.11 -42.57%

000677 山东海龙 6.15 8.67 -40.98%

000856 唐山陶瓷 5.52 7.76 -40.58%

000721 西安饮食 6.11 8.58 -40.43%

沪市负偏离度前20只股票&n

bsp;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最新价格 济安定价 偏离度

600050 中国联通 3.27 5.93 -81.35%

600868 梅雁股份 3.81 6.37 -67.19%

600029 南方航空 3.93 6.57 -67.18%

600028 中国石化 3.68 5.96 -61.96%

600010 钢联股份 4.79 7.56 -57.83%

600581 八一钢铁 5.94 9.32 -56.90%

600697 欧亚集团 6.47 9.76 -50.85%

600693 东百集团 6.21 9.23 -48.63%

600630 龙头股份 5.69 8.27 -45.34%

600295 鄂尔多斯 6.14 8.91 -45.11%

600556 北生药业 8.44 12.24 -45.02%

600005 武钢股份 4.49 6.50 -44.77%

600355 精伦电子 7.72 11.15 -44.43%

600103 青山纸业 3.64 5.25 -44.23%

600282 南钢股份 7.72 11.10 -43.78%

600338 珠峰摩托 6.03 8.66 -43.62%

600019 宝钢股份 5.53 7.91 -43.04%

600670 *ST斯达 3.92 5.60 -42.86%

600569 安阳钢铁 6.70 9.53 -42.24%

600233 大连创世 6.14 8.73 -42.18%

(以上定价分析计算日期:08月11日)上期动态定价分析报告中正向偏离度靠前的股票,其跌幅超过10%的有:*ST小鸭(000951)(跌幅14%左右)、长安汽车(000625)(跌幅17%左右)、ST百利(000927)(跌幅11%左右)、公用科技(000685)(跌幅16%左右)、ST中燕(600763)(跌幅37%左右)、太极集团(600129)(跌幅13%左右)。

本期动态定价偏离度随市场的.调整整体在偏离度上有所下降。

正向偏离度靠前的股票中合金投资(000633)、新疆屯河(600737)依然榜上有名,但新添了如中房股份(600890)之类的新面孔。其中ST股票在深市占有一定比例,但总体而言,依然是板块现象凌乱。

从偏离度来看,除深市合金投资(000633)鹤立鸡群,偏离度高出第二位十多个百分点外,其余偏离度均相差不大。负向偏离度靠前的股票多以大盘基础类股票居多,沪市则钢铁股占据一定的比例。中国联通(600050)、*ST南华(000660)偏离度分别在深沪两市独占鳌头,引入灼目。

汽车新产品定价方法分析 篇6

【关键词】汽车新产品;定价策略

2012年3月7日,全新速腾汽车在光与影的交织中隆重登场。在此之前,媒体大众都试驾过新速腾,也都领略过新速腾的强劲动力、优雅的外型和宽敞的内部空间,因此,大家都期待着新速腾给出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最终,新速腾的定价为13.18~15.08万元不等,媒体大众普遍反应是“价格偏高”。然而,无论是从新速腾简洁分明的单纯设计以及对创新科技的运用,还是舒适程度,还是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了创新升华,还是一汽大众的目标市场定位,毋庸置疑,从新速腾的订单数目上,预示了新速腾的前景一片光明。而为什么新速腾在减配的基础上制定“偏高”的价格,依然会取得成功?汽车新产品价格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它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期望为汽车企业制定新产品价格给出一定借鉴。

一、汽车新产品的价格组成

汽车新产品的价格包括汽车生产成本、汽车流通费用、企业利润和国家税金。其中,汽车生产成本,是汽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汽车价格的重要依据;汽车流通费用是指发生在汽车从汽车生产企业向最终消费者移动过程各个环节之中的,并与汽车移动的时间、距离相关,因此它是正确制定同种汽车差价的基础;汽车企业利润是汽车生产者和汽车经销者为社会创造和占有的价值的表现形态,是汽车价格的构成因素,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国家税金是汽车价格的构成因素。国家通过法令规定汽车的税率,并进行征收,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汽车的价格。

二、汽车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

随着车市竞争愈演愈烈,新车上市一段时间后,价格依然坚挺的越来越少。新车定价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汽车成本是价格的基础,同时,企业的目标,市场份额、汽车的价值等也决定了汽车新产品的价格。

(一)汽车成本

汽车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要耗费一定数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了汽车的成本。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上,汽车企业想通过降低价格的方法来提高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需首先降低汽车产品的成本,只有成本减少,才能为汽车产品降价奠定可靠的经济基础。汽车成本是一个复杂的价值系统,是影响汽车价格的实体因素,涉及到汽车制造的全过程和企业经营的各方面。汽车成本:一是生产成本:简言之就是生产汽车的料、工、费,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力成本、设备与产品均摊成本、零部件成本、技术研发成本等;二是销售成本:它包括广告费与公关费及储运费、免费保养的费用、驻外人员的工资福利等;三是税金分摊:如增值税、消费税等;四是其它相关费用。努力降低汽车成本也是目前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汽车成本的影响因素又包括生产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质量水平、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和产品的成本结构等多方面。

(二)企业目标

汽车企业在进行价格决策时,首先应该明确期望价格所产生的市场营销效果。汽车企业面临不同的营销环境,价格制定的目标会又所差别,所采用的定价方法及策略也不同。汽车企业通常的目标都是利润和销量。(1)以利润为目标。以最大利润为汽车定价目标通常是已成功地打开销路的中小汽车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并不等于追求最高汽车价格,最大利润既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又有汽车企业全部汽车产品和单个汽车产品之别。此外还有以预期的利润作为汽车定价目标,要求汽车企业把某项汽车产品或投资的预期利润水平,规定为汽车销售额或投资额的一定百分比,即汽车销售利润率或汽车投资利润率。(2)以销量为目标。以销量为目标是汽车企业希望获得某种水平的汽车销售量或汽车市场占有率而确定的目标。增加或扩大现有汽车销售量为汽车定价目标的方法一般适用汽车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汽车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只要降低汽车价格,就能扩大销售,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汽车企业总利润增加的情况。汽车市场占有率一般比最大利润容易测定,也更能体现汽车企业的努力方向了,因此,有时汽车企业把保持或扩大汽车市场占有率看得非常重要。其次,它是汽车企业经营状况和汽车产品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直接反映,对于汽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资金雄厚的大汽车企业,喜欢以低价渗透的方式来保持一定的汽车市场占有率;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在某一细分汽车市场获得一定优势,也十分注重扩大汽车市场占有率。

(三)市场份额

汽车产品的价格与其市场份额的关系十分密切。2012年初,奔驰掀起了高档车价格战,公众对于奔驰发起高档车的“价格战”非常好奇。原来,作为德系高档车三强之一,奔驰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相对而言是三强中最低的,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市场形势,奔驰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将被奥迪宝马进一步侵蚀,在低端将被沃尔沃、雷克萨斯、英菲尼迪渗透。对奔驰而言,如果其他条件无法改变,比如渠道整合、品牌定位都保持不变,要保护市场份额,它唯一该做的正确市场策略就是价格战。因为在产品性能同质化的情况下,价格战是获取市场份额的有效工具。其次,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关于“市场份额与营销费用及销售利润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市场份额对于投资销售额、税前利润销售额和营销费用销售额的影响。

(四)汽车的价值

大多数厂家都希望新车上市后,能保持一段时间内的价格稳定,这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但是,要想保持价格稳定,汽车的价值就必须跟上去。

在新车繁多的汽车市场上,丰田是价格相对稳定的品牌。究其原因,就是汽车价值所带来的消费影响力。一汽丰田常务副总王法长认为,营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不是取决于商品力,而在于商品力和营销力的相互匹配。王法长补充说明,商品力是前提,体现为汽车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而价值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性价比、故障率、使用成本、二手车残值和售后服务。对于新车的定价来说,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广州本田也是以较高的产品价值来维护价格稳定的企业,雅阁、飞度等拳头产品让很多消费者成为其拥趸。对此,广本一内部人士也表示,广州本田的产品在价值上有充分的保证,技术含量、性能、服务就是汽车的价值所在。广州本田从来都是将最先进的技术引进中国,而且在性能和服务上也有保障。

(五)相关的政策法令

国家的法规税费是影响汽车价格的一个因素。由于我国的税费比较高,且既有价内税,也有价外税,税费抬高了车价。对于汽车消费,我国目前实际实行的仍然是“高税费限制政策”。国家规定,购买一辆轿车,要承担车价17%的增值税、3~8%的消费税和10%的车辆购置税,还有车船使用费;再加上各种地方性的收费,购买一辆轿车的价内外税费可以达到车价的30~40%,有的地方甚至达50%。而在国外,购置汽车的税费一般比例较低,如日本,一般轿车的汽车所得税税率为轿车售价的5%,微型轿车的税率仅为其售价的3%。因此在价格调节上,除厂家通过积极加强管理以降低成本外,政府也能通过理顺税费关系,取消不合理税费来降低价格。

三、汽车新产品的定价方法

1.成本导向定价方法。成本导向定价方法就是一产品的成本为中心的定价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定价方法。它是以全部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作为基础,按三步来确定价格。(1)估算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2)估计固定费用,然后按照标准产量,把总固定成本分摊到单位产品上,求得平均固定成本AFC,再加上平均变动成本AVC得到平均成本AC;(3)在平均成本AC的基础上加上用目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额,得到价格P。这里的目标利润率通常指平均利润率。即:P=AC(1+),市场价格=成本+利润+费用。上式中成本为汽车制造厂的制造成本,利润为汽车制造厂的目标利润,费用为企业的三项费用。按照成本计算方式的区别可以分为:平均成本加成定价和可变成本与边际贡献定价。

2.需求导向定价方法。需求导向定价方法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感觉差异来确定价格的方法,包括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价定价法和逆向定价法。其中,理解价值定价法是以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理解为定价依据,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认知,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价值观念,再根据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来制定价格。这种定价方法关键是获得消费者对有关商品价值理解的准确资料,那么企业就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判断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理解,从而来制定商品的价格。而需求差异定价法则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对同一质量、功能、规格的汽车新产品采用不同的定价方法。比如,对新老客户、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价格等。逆向定价法则是根据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逆向推算出中间商的批发价和生产企业的出厂价格。这种定价方法的价格能反映市场需求的情况,有利于加强与中间商的良好关系,并可以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及时调整,定价比较灵活。

3.竞争导向定价方法。竞争导向定价方法是企业依据竞争产品的品质和价格来确定本企业产品价格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市场竞争激烈的汽车产品。在竞争的汽车市场中,任何汽车企业为汽车定价或调价时,必然会引起竞争者的关注,为使汽车价格具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汽车定价或调价前,都要对竞争者进行分析,包括同类汽车市场中主要竞争者是谁,其汽车产品特征与汽车价格水平如何,各类竞争者的竞争实力如何等等。从根本上来说,企业使用竞争导向定价方法是为了利用价格来为本企业的产品适当定位,同竞争者抗争。

四、结语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增速的逐渐放缓,汽车消费者的消费也逐渐趋于理性。对于国内汽车市场,汽车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普及阶段,因此,汽车价格是汽车消费者购车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汽车定价方法也是汽车营销的重要内容。由于汽车产品的价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定价方法必然将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汽车企业要保持产品的竞争地位,就必须根据产品以及市场情况,来制定合适的价格方法。

参考文献

[1]方涛.汽车新产品定价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6(10):18~22

无功辅助服务与定价分析 篇7

无功需求是多层次的, 包括:容量需求, 包括使用容量和备用容量、感性容量和容性容量、无功容量的位置;备用需求, 主要由发电机、调相机和SVC提供;使用需求;响应需求。

无功市场构成:

买方:电网公司或其下属部门。买方对无功市场的要求:一个真正竞争的市场机制;无功供应应有可靠的保障;没有任何一个无功供应者可垄断市场。

卖方:无功市场潜在的卖主。如:发电厂;电网公司 (作为线路、变压器、SVC、电容电抗器的所有者) ;同步调相机的所有者;安装自动切负荷或功率因数校正设备的用户。

无功市场的特点:电网公司作为单一的无功购买者, 既购买无功容量又购买无功功率;无功生产的费用与无功的价值有很大不同;无功设备投资较大;发电厂的无功费用必须从无功容量收费和使用收费中得到完全补偿;有功的收入与无功的收入关系不大;地区内的无功供应是有限度的竞争。

2 目前的无功定价方法

2.1 基于功率因数的定价方法

负荷的无功需求往往与其有功使用相关联。该方法为无功负荷和发电厂建立一种无功标准, 对所有供应者与消费者明确其无功责任和限制。当无功发电和负荷在允许范围[一般为0.9 (滞后) ~0.95 (超前) ]内时, 无须对实际的无功生产和消费付款。当该标准被违反时, 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当提供额外无功容量时, 应给予鼓励。

2.2 依据区域无功市场的无功定价

由于无功传输是不现实的, 应该鼓励区域无功市场。发电厂、负荷和其他第三方都可参加。如果用户的无功需求由自己满足, 也必须与输电公司很好地协调。在这种方法中, 费用责任归于用户。无功需求用RPAF (无功调整因子) 算出, 而且只要不危及系统的可靠性, 不同区域间可交换无功容量。

RPAF的定义为:

式中QLoss代表系统无功网损;∆Pi、∆Qi代表节点i的无功、无功变化量;α、β为用微增网损计算系统总无功网损造成的偏差;εi、σi为以调整∆Pi、∆Qi, 使之满足指定的功率因数的系数。

可以用RPAF来评价各区域中无功容量的价值。对整个无功市场来讲, 依据RPAF算出的区域乘子可被视为无功的当地价值。

为防止由于区域无功市场产生地区性垄断, 可使用相当长期的无功容量作力无功定价的依据, 而不是根据实时的无功生产。这将导致无功价格对短期无功变化不敏感。

2.3 边际节点无功价格 (实时无功电价)

实时电价可以被视为节点注入对总生产费用的微增:

式中ρip, ρiq为节点的有功、无功价格;F为目标函数;iP, iQ为节点的有功、无功功率。

其求解可以被定义成如下形式的优化问题:

式中z为牛顿法OPF中所有变量;g (z) 为等式约束向量;h (z) 为不等式约束向量;lh、uh为不等式约束的下限、上限向量。

现有的无功定价方法多是基于实时电价概念, 使用最优潮流法进行计算。有功电价表达式如下:

式中λP (t) 、λQ (t) 分别为对应于有功、无功功率平衡方程的Lagrange乘子;Ploss、Qloss为系统的有功、无功损耗;Pdg、Qdg为有功无功负荷;µ为对应于网络约束的Lagrange乘子矢量;Z为网络约束, 其中包括线路的安全约束、无功电压约束、稳定约束、网络的维护费用等。

与此类似, 无功电价模型可以定义为:

上式中, 每个节点的实时电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边际发电费用即系统微增率 (式右端第一项) 。此部分费用对系统中的任一节点均相同。第二部分为网络运行费用。该部分费用又可分为有功、无功网损边际费用 (式右端第二、三项) 和网络约束费用 (式右端第三项) , 网络运行费用随着节点的不同而不同。

其有功、无功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均为:

式中∆C为总成本变化量;∆Psg、∆Qsgc为有功、无功出力变化矢量;βp、γP为有功成本特性系数;βQ、γQ为无功成本特性系数。

分析了同步发电机的容量曲线, 给出了一个无功投标价格模型:

上图的投标曲线可以分为三段:QMin≤Q=Q1≤QBase:当发电机的无功出力在这段范围内, 其无功成本可以忽略, 因此用户无须付费;QBase≤Q=Q2≤QA:当发电机的无功出力在这段范围内, 无功出力的改变不影响有功出力, 其无功成本可以看作不变;QA≤Q=Q3≤QB:当发电机的无功出力在这段范围内, 无功出力的增加导致有功出力减少, 减少的有功出力所造成的损失应在无功价格上得到补偿。

第一步, 计算各无功服务的边际利润。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发电机最小无功出力限制:

通过最优潮流计算得出以下几个指标:

无功平衡约束的对偶乘子:λ单位无功需求变化所引起的网损变化量。ISO计算无功需求变化所引起的边际利润为:

发电机的无功容量限制的对偶乘子:γ单位无功容量变化所引起的网损变化量。ISO计算无功容量变化所引起的边际利润为:

发电机最小无功出力限制的对偶乘子:µ单位最小无功出力容量变化所引起的网损变化量。同样有, MBi=µiCL其中CL为成本系数 (单位:$/MW) 。

第二步, ISO的社会效益函数 (SAF) 。

目标函数:

其中Q2gen、Q3gen分别代表无功出力在上图的第二段和第三段范围内。最后, ISO以SAF最大化为目标计算无功出力。

3 电压控制

无功服务包括无功传输和电压控制, 因此, 应该对发电商的无功电压控制服务有所补偿。

下面介绍两种无功电压控制的补偿方法。

考虑稳定运行点的线性化潮流方程:

假设∆P=0, 可以推出下式:∆Q=[JQV-JQθJPθ-1JPV]∆V

整理得:∆V=[JQV-JQθJPθ-1JPV]-1∆Q=JR-1∆Q

定义JR-1的对角元素为各母线的电压灵敏度因子 (VSF) :

则分配到每个节点的电压控制和无功功率费用为:

其中R为系统总的电压控制和无功功率费用。

3.1 无功传输费用

利用无功部分的快速解耦方程, 可以推导出节点无功注入增量对节点电压增量的灵敏度系数:

假设∆GV=0, 则有:

则发电机对应于负荷母线i单位无功需求增量的无功出力增量

其中, ie=[0, …, 0, 1←ith, 0, …, 0]T, aij为无功灵敏度因子。

从发电机I传送到负荷母线j的无功功率为:

则负荷j应付给发电商i的无功功率费用为:QGi, Dj×ρQ, GiρQ, Gi为节点无功电价。

3.2电压控制费用

4 结语

总之, 目前电力市场下的无功管理和定价对电网公司的运行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到目前为止无功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提出有必要建立无功单独收费的市场, 并且对无功收费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对无功市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开, 于尔铿, 刘广一, 等.电力市场中的输电服务 (三) ——无功管理与定价[J].电网技术, 1997:21 (5) .

[2]戴彦, 文福拴.电力市场下的无功电价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0 (3) .

转让定价的税收影响分析 篇8

伴随着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日益深入, 转让定价 (Transfer Pricing) 成为跨国企业集团以及各国税务机关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企业来说, 转让定价可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集团总体税负的工具。而对于税务机关来说, 转让定价则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税收利益。因此, 各国税务机关都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规以及进行转让定价调查等方式来对转让定价问题进行监管。

二、转让定价的概念及其理论模型分析

(一) 转让定价的概念及其税务流程

居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转让定价的定义阐述也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转让定价是指跨国关联企业之间通过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方式转移资源或义务的关联交易价格。转让定价已成为跨国公司避税的一种常见方法, 转让定价的方法有很多, 其最一般的方法是利用各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差异来进行避税。

资料来源:OECD Tax Database 2011, Parts:Taxation of corporate and capital ineome, Table.II.l。

如表1所示, 正因为不同国家公司 (企业) 所得税基本税率的不同, 导致跨国公司利用税率的差异进行转让定价, 转让定价的税务流畅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A和B企业是关联企业, 它们同属于一个跨国集团的母公司或子公司, 从整个集团企业内部出发, A企业因所在国的税率较高, 为逃避高税率所带来的税收负担, 其以较低的价格向低税率国家B公司转移资源或义务, 相反以较高的价格向低税率国家B公司吸收资源或义务, 使跨国集团的利润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其税负的目的。

(二) 转让定价的理论模型分析

利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雷弗尔在1956年提出的边际分析方法, 假设Q跨国集团只拥有在甲国的A母公司和在乙国的B子公司, 且Q集团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母公司占有B子公司60%以上的股权, 能够对其进行控制。现在假设A母公司主要生产中间产品, 并且大部分销售给B子公司, B公司用进口来的中间产品进一步加工成产成品, 并且销售给A母公司。这就产生了转让定价的关联方交易, 见图2。

为了简化分析, 本文仅分析A母公司销售中间产品给B子公司这一环节所产生的利润差额和所逃避的税收总额。假设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为p1, 转让定价的关联交易价格为p2, Q集团总的应交所得税为T, 总的税后利润为R。A母公司共销售q单位的中间产品给B子公司, 甲国的A母公司所得税税率为t1, 出口关税税率为0, 固定成本总额为M1, 可变成本总额为C1 (q) , 税前利润为W1, 所得税为T1, 税后利润为R1;乙国的B子公司所得税税率为t2, 进口关税税率为v, 关税税额为V, 固定成本总额为M2, 可变成本总额为C2 (q) , 税前利润为W2, 所得税为T2, 税后利润为R2, 销售产成品的价格为p0。另外不考虑汇率的收益和损失及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单位的中间产品只能生产出一单位的最终产品。

设△p=p1-p2 (p1≥p2) , △t=t1-t2 (t1≥t2) , 由表2可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Q集团公司由于转让定价使集团整体税负减少△T:

第二, Q集团公司由于转让定价使集团整体利润增加△R:

第三, △T=△R, 即利润的增加额正好等于税负的减少额。并且, 随着转让定价的关联交易价越偏离正常交易价或两国所得税税率差异越大时, 即△p越大或△t越大时, 转让定价所产生的税收负担规避的越多和利润增加的越多。因此, 制定合理的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税制尤为重要。

三、转让定价的税收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跨国公司不断增加,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也不断的涌现。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 利用外资迅速扩大, 如表3所示, 2004-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的个数虽然有所下降, 但是实际使用外资额不断增加, 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企业年底登记户数和投资总额都快速增长, 均大约比2004年翻一番。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11)

但是, 面对如此好的外资情况,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我国的税收贡献并不大,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较少, 且所占的比重上升较慢, 2007年还出现负增长。另外,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占内资企业所得税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由2003年的30.11%下降到2007年的25.26%, 下降近5个百分点。这些都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增长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外资不相适应, 而最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在我国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影响, 使原本应该在我国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通过转让定价的关联交易所规避, 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税收损失。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以上分析均表明,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收征管存在很多问题, 对在我国的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方面没有完善的税收制度规定。致使跨国公司税收流失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亏损严重, 并且逐渐上升, 1988-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亏损面为35%-45%, 1994年为63%, 1995-1999年上升到70%, 个别地区甚至达到90%。近几年资料显示,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自报的亏损额平均每年超过1000亿元。

为什么会导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亏损如此严重呢, 不排除个别企业真正是由于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来说, 看起来经营非常的成功但是账面却显示巨额亏损, 尤其近几年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 很多都是连年亏损, 但连年追加投资, 许多亏损的三资企业的投资增长率平均每年都达到了30%-40%, 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属于长亏不倒型, 这说明这些外资企业肯定是虚亏实盈, 存在避税行为。这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税收权益, 造成我国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这不外乎是企业内部转让定价所制定的关联方交易价格过低规避了大量的所得税税款, 而我国对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造成的。

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给我国税收造成了严重的利益影响, 归结起来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严重削减了我国税收收入, 影响政府的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二是跨国企业利润转移至他国, 严重侵害了我方投资者、合资者和合作者的利益, 使外商投资没有在我国、在当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三是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及税收的不正常流动, 使我国国际收支恶化;四是跨国企业的内部转让定价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使我国的相关民族产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等。

参考文献

[1]Robert.G.Eccles, "The Transfer Pricing Problem A Theoryfor Practice", Lexington, Mass:Lexington., 1985

[2]OECD, "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 (OECD Guidelines) , 1995

[3]徐勤.跨国公司转让定价反避税研究[D].同济大学, 2007

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分析 篇9

关键词:企业集团,转移定价,市场价格,跨国集团

0 引言

在企业集团内部, 当集团下属成员企业业务关联度很高、产品的交换繁多时, 集团总部或下属子公司的一些策略可能会对某些成员企业有利而对其它成员企业没有什么好处, 总部的某些决策执行不到位还会影响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避免这样不利局面的出现, 集团总部应当通过制定合理的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策略, 在完善公司内部财务核算制度基础上, 以达到充分挖掘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潜力, 降低内部交易的成本和费用, 从而实现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业务协调发展、企业集团整体管理秩序化, 最终提升集团总体价值。

1 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概述

集团内部转移定价是指企业集团内某个成员企业或责任单位因给同一集团内的其他企业或责任单位提供产品或劳务而制定的内部结算价。其主要特点是只反映企业集团内部各责任主体之间的经济业务关系, 一般不直接与外部客户发生联系, 只是为集团内部企业之间产品转移提供定价指导。

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可以为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两大类。

1.1 以成本为基础的内部转移定价

这类定价的共同点是以各类成本为基础, 依据定价的方式和选择的成本不同, 又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①实际成本定价:即以产品或劳务提供方实际消耗的成本多少为定价依据。②标准成本定价:即以产品或者劳务提供方标准消耗成本为定价依据。③成本加成定价:它是在产品成本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利润, 以计算其内部产品转移价格。

以成本为基础的内部转移定价主要优点是成本资料易收集, 使用比较简单方便, 选择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缺点是选择的成本标准不一致, 有一定的随意性, 易于被管理人员进行利润操纵。

1.2 以市场为基础的内部转移定价

集团内部转移的产品或劳务也存在一个竞争性市场, 以市场为基础的转移定价方式更加有利。内部的市场价格可以来自外部市场公开发布的同类产品或劳务的价格表, 也可以是生产或加工部门对外部客户收取的价款。以市场为基础的内部转移定价的主要优点是比较公平合理, 有助于客观评价责任单位的业绩。以市场为基础的转移定价的局限性是当中间产品或劳务的公允市价无法获得时, 市场法就失去效用法。以市场为基础的内部转移定价有以下四种形式。

①以市场价格定价:以产品或劳务的现行市价作为内部转移定价基础。外部市价是制定内部转移定价的较准确的依据, 因为市场价格较为客观, 对提供和接受商品或劳务的双方均是公平的, 不存在欺诈行为, 而且能促使买卖双方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努力降低成本费用, 以获取最大利益。②以市场价格减去一定折扣定价:以现行市价为准, 加一定的折扣率作为调整的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的基础。③以双方协议价格定价:集团内部“卖”、“买”双方协商得出一个都愿意的接受的结算价格。这个方式尤其适用于专门生产、具有特定规格的或者不存在外部市场的商品, 由于协议定价结算, 兼顾了双方的利益因此能够满足不同方面的利益需要。④双重定价法:对同一样中间产品用一种标准对转出单位定价, 用另外一种标准对转入单位定价。其目的是为了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业绩进行评价考核, 通常都是选用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定价方式作为本责任单位内部交易计价基础。

2 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的作用

集团内部的转移定价格可以提高企业集团内部的竞争力, 同时还具有节税、风险的转移、客观评价各责任主体经营业绩、调动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等作用。

2.1 减轻企业集团总体税赋

一方面是跨国集团通过设在避税地的子公司低价收购高价卖出来实现, 尽管货物和款项均不通过避税地, 并且低价卖出子公司没有利润同时高价买入的也无效益, 但是设在避税地的子公司取得了双方利益从而降低了企业集团的总税赋;另一方面是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税率的差异提高利润, 通常的赢利是从高税率国转移到低税率国家, 从而减轻了整个企业集团的税赋而增加利润。

2.2 适当规避风险

①减少或避免外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危机以后, 各国货币汇率波动较大, 使跨国企业集团面临外汇变动风险, 合理利用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和采取一些套期保值措施, 可以降低一些外汇变动风险。②避免政治风险对集团的影响。东道国政府没收或国有化企业资产是跨国企业集团最为担心的, 尽管一些跨国企业集团也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 但在具体投资中, 跨国企业集团常常使用内部转移定价对子公司实行更高的销售价格、索取高额管理费、降低子公司出口商品价格等使子公司陷入严重亏损状态, 甚至成为空架子, 从而将投资利润从东道国转移到集团总部, 将资产损失风险降至最低。③应对价格管制。为维护本国市场和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 保护国内工业, 东道国往往制定一些市场价格控制政策。为避免东道国倾销等指控, 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利用转移定价来提高产品价格, 将产品或生产该产品的中间产品以高价转移给子公司, 形成高成本, 从而可以提高产品售价, 赚取超额利润, 又可以防止子公司售价过低, 受到东道国的制裁。

2.3 实现跨国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合理转移

跨国企业集团的全球经营需要利用资本市场, 以实现集团内部各单位统筹资金, 并能尽早收回投资成本。但是不少的国家都实行一定的外汇管制, 因此, 合理利用集团内部转移定价, 使各子公司对集团总部的各种生产、科研、管理等支付高额费用, 对子公司高价售货或低价购买, 可以从子公司逐步抽回资本。跨国企业集团在海外新建子公司时, 可以凭借整个集团系统的资金等实力, 运用转移“低价”, 为新建子公司供应低廉的原料、产品和劳务, 高价买进子公司产品, 帮助子公司迅速打开局面, 树立良好信誉, 站稳脚跟;当跨国企业集团的某个海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时, 集团总部以转移低价, 高成本付出, 维持低价销售, 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在那里开拓市场的子公司, 直至把对手挤垮, 最终占领市场, 取得市场单键的优势地位。

2.4 有利于集团总部公证评价各责任主体的经营业绩

集团内部提供产品或劳务的责任单位可以根据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及内部转移定价计算销售的“收入”, 并可根据各生产耗费的数量及内部转移定价计算自己的“成本”。这样各责任单位虽然没有对外实现销售或提供劳务, 但也有自己相应业绩。所以正确制定内部转移定价是评价各责任单位的工作业绩, 明确划分经济权责, 使各责任单位的工作业绩评价公平、公正的基础。从而有利于调动各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出正确的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顺利实现企业集团总体发展目标。

3 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策略运用不足之处

3.1 跨国集团对内部转移定价的认识不深入, 利用有限

我国部分跨国企业集团已在避税地设立了一些子公司, 为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将利润转移到避税地, 但这仅是转移定价策略作用发挥的一部分。我国跨国企业集团对转移定价的使用仅仅还局限于避税层次上, 不少企业集团对转移定价的深层次的作用了解不够, 当然也无法合理地加以利用, 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服务。

3.2 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对转移定价利用不充分

跨国企业集团内部各生产、销售单位之间的产品划转和协作越紧密, 业务往来越频繁, 内部转移定价的运用也就越有成效。而我国目前大多数跨国企业集团的国外子公司主要还是国内集团总部的必须补充, 只进行单一的分割式的生产经营, 国内集团总部对海外子公司很难实施有效的控制, 其业务往来也不多, 跨国企业集团未能形成国际化经营销售网络, 也就是说, 跨国企业集团内部进行内部交易不多, 特别是和国外子公司的交易更少, 集团的内部分工和合作体系不够完善, 还不具备成熟地运用内部转移定价的条件, 因此对集团内部的转移定价利用不充分, 使集团内部的转移定价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3 信息系统快捷反馈机制不健全, 影响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的高效使用

快捷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促进集团内部转移定价有效实施的条件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跨国企业集团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管理者对东道国的政策、法律不够了解或了解得不够透彻, 缺少高水平的会计、税务、法律等专家的协作, 再加上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不够, 网络安全和管理存在隐患, 使我国跨国企业集团很难取得外国投资环境的全面、详细的经济信息, 有时得到的经济信息也不能充分及时地反馈回国内, 错失一些良机, 影响集团对海外子公司转移定价的制定, 从而也影响企业集团在海外的竞争能力。

3.4 企业集团对集团责任主体业绩评价重视不够, 致使内部转移定价使用不够

一个企业集团下属可能有很多的成员单位, 各单位的经济交往也非常频繁, 企业集团总部可能为了减少麻烦, 对下属成员单位之间产品和劳务转移定价缺少统一指挥, 每个单位随意为之, 和预算指标脱离, 内部利润计算标准不一, 使集团对成员企业的业绩评价无统一的标准可寻, 经营业绩评价重形式, 走过场, 甚至轮流坐庄, 最终导致集团内部的交易和资产转移混乱, 使集团内部的转移定价策略完全失去作用。

4 合理运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 实现集团战略发展目标

使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的优势得以发挥,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加强学习与实践, 提高对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认识

要努力学习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集团的管理经验, 多考察, 多总结, 特别关注集团内部的转移定价的使用。结合自己集团的实际发展需要, 合理、巧妙地利用各国家、各地区税制不同, 税率差异, 选择税收优惠地区进行投资, 并通过集团内部转移定价调节利润, 节约成本, 增加企业资本积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164家美国跨国企业集团的调查结果, 在集团内部交易中采取正常交易价格的只占35%, 而其余集团主要是采用非市场价格的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策略。

4.2 加强一体化管理, 构建跨国企业集团科学经营模式

集团总部应对海外成员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 加强跨国集团内部业务指导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促进内部交易市场的协调发展, 这样能够充分利用集团内部化优势, 减少海外投资的经营成本, 从而使企业集团的海内外经营一体化, 形成集团优势, 增加集团总体价值。跨国企业集团为了协调集团各部门之间利益的关系, 实现集团在全球战略目标, 要充分利用行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策略。跨国集团各单位间的内部交易, 是跨国集团的一项整体功能体现, 反映了集团内部分工与合作的要求, 只要有内部交易就有交易的定价。

4.3 建立适应内部转移价格需要的信息系统, 培养高级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为了有效地利用集团内部转移定价谋求全球利益, 集团总部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来进行决策管理, 因此, 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信息系统, 及时把握世界各市场状况是实施内部转移定价策略成败的关键。

4.4 把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制度作为集团的基本管理规范

企业集团内的成员单位一般比较多, 他们之间内部产品转移也非常广泛, 因此集团应充分挖掘集团内部管理潜力, 加大管理控制力度, 制定和完善内部转移定价政策, 并且落实到具体经济责任制考核之中, 把成员企业的财务业绩计算建立在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的基础上, 统一计算口径, 使集团内部的转移定价成为一种基本的管理规范, 让企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单位内部交易严格按照内部转移定价去执行。同时还应根据自身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结合集团经营发展目标, 不断地调整和完善集团的内部转移定价的政策。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使不少企业资金链紧张, 出口困难, 加之内需饱和、通货膨胀等因素, 导致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企业集团要向国际化发展, 必须治理好集团内部的环境。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就是企业集团内部治理和调整的一项重要决策, 合理的使用集团内部转移定价不但能集团调动各预算责任主体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更能建立起集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以实现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翠云.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研究[J].企业研究, 2012-12-20.

[2]万善军.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6.

[3]吕振宇.集团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 2011-06.

[4]周谦.浅谈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策略的制定[J].大众科技, 2010-04.

[5]王辉.浅谈分权体制下的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J].网络财富, 2010-23.

股票定价相关模型分析及应用 篇10

股票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 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既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 也时时影响大众的财富变化, 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股市风云变化莫测, 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8月, 只有短短的多半年时间, 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跌到2000多点, 同时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 外围的暴跌再度将A股拖入深渊, 无数人的财富梦想化为泡影。股票价格的大幅度变化给投资者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股票的价格是怎样确定的?今后股价将如何发展?到底该怎样来分析和判断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对于投资者, 可能时时都在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由于经济活动的错综复杂, 决定了认识和评估股票证券的价值变得极其困难, 如何科学、客观的评价股票的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模型去合理的估计股票的价值, 以便能够在投资时作出正确的选择。股票的定价模型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定价模型。并以中国石化股票价值分析为例, 重点分析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1 股票定价相关模型

1.1 股息贴现定价模型

1.1.1 股息贴现模型介绍

股息贴现模型是对股权资本进行估价的基本模式, 它主张股票的价值是预期股息的现值。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就是现值原理:资产的价值就是预期的系列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 通常根据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确定贴现率进行折现, 它假设普通股的每股价值是其未来股息收入的现值, 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报酬受到预计持股期间分得的股息和未来出售股票时售价的影响, 而股票出售时的售价也是由股票的未来预期股息收入决定的。在实际运用中股息贴现模型根据时期不同有多种表现形式:

(1) 单一时期的股息贴现公式:

P0=D1/ (1+KS) +P1/ (1+KS)

其中, P0为股票的当前价格;P1为1年后预期的股票价格;D1为1年后预期每股股息;KS为该股要求的回报率。

(2) N个时期的股息贴现公式:

P0=∑1ΝDt/ (1+KS) +PN/ (1+KS) N

其中, P0为股票的当前价格;PNN年后预期的股票价格;Dt为在时期t预期的股息;KS为该股要求的回报率。

(3) 无限期股息贴现公式:

由于:P=∑∞N+1[Dt/ (1+KS) t-N]

因此, 可以得出:

P0=∑∞1[Dt/ (1+KS) ]

上式可以看出, 股票的价格实际上是股票未来能支付的所有股息贴现值加总。

(4) 应用广泛的股息贴现模型——稳定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设股息按照一个稳定的速度g增长, 即第t期的股息Dt= (1+g) t-1D1。

在这种情况下, 股票当前价格应该按照永续增长年金的公式进行计算, 即:

P0=D1 (KS-g)

该模型就是高顿增长模型, 其中, ks是股票要求的回报率, D1为第1期的股息, g为股息增长率。

1.1.2 股权必要收益率的估计方法

在任何一个绝对价值评估模型中, 所选取的贴现率既要反映投资风险, 也要反映时间价值。在这里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来计算股权必要报酬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仅仅取决于市场风险, 而且还取决于无风险利率和市场风险补偿程度, 根据CAPM理论有:

E (ri) =rf+βi[E (rM) -rF]

由此看来, 应用CAPM需要知道3个数据:无风险利率、股票的β值和市场风险溢价。

估算无风险利率。一般认为国债是没有风险的, 至少从信用角度看是这样的。也有人选择3~5年短期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与短期国债利率相比, 长期国债的期限与待折现的股权投资的期限更为一致, 但长期国债的利率市场不活跃, 不能反映市场变动情况。而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充分反映和解释了债券市场运行和发展的总体特征, 反映市场细分状况, 体现了市场有效原则。因此我们认为, 选择短期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可能是比较恰当的股权必要报酬率。

估算股票的β系数。β系数是衡量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报酬率之间的相关性的指标。β系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使用回归直线法计算, 即:通过同一时期内的资产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历史数据, 使用回归线预测出来, β系数就是该回归线的斜率;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资产与市场指数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市场指数的标准差和该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直接计算β系数。β系数经济意义在于, 它是度量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的指标。它告诉我们, 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 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是多少。

估算市场风险溢价。根据CAPM, 市场风险溢价定义为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差别。通常使用市场平均预期报酬率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差额来估计市场风险溢价, 在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市场风险溢价时, 仍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CAPM是个单一期限模型, 这一特点允许它使用算术平均值, 但股票投资通常是长期投资, 这时用几何平均法更好。

1.1.3 股息增长率估计方法

(1) 用历史数据对股息增长率进行估计

如果公司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 股息有相当稳定的增长率, 那么恒定增长率的估计, 可以用这段时间实际增长率的几何平均值来表示:

股息的平均增长率=nDnD0-1

显然, 在上述公式中盲目的使用历史增长率是不合适的, 预期增长率的变化是源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结构和公司竞争力的变化。因此在对股息收益率的估计时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基本面的定性分析来做调整。此外, 还有一种来源于财务理论的增长率估计, 下面对此做简单介绍。

(2) 用财务数据对股息增长率进行估计

从企业的角度看, 企业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①企业的留存收益并用于再投资的数量;②再投资收益率。所以, 公司再投资越多, 其增长潜力就越大;在一定的再投资水平下, 如果公司再投资收益水平越高, 公司的增长速度就会越快。因此, 股权利润的增长率是两个变量的方程, 即企业的留存收益率和企业的股权收益率 (利润被留存就成为企业权益的一部分) 。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g=RR×ROE

式中RR是留存收益率, ROE是股权收益率。他们的计算公式如下:

RR=1-RΟE=

在实际运用中, 可以从公开的企业财务报表中方便的查到这两个数据, 从而计算出企业的潜在可持续增长率。

但是, 需要明白, 从概念上讲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增长率可能并不完全统一, 方法一来源于历史数据对未来的估计, 方法二来源于再投资对未来的影响。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 相互修正, 从而可以估计出更为有效的企业股息未来增长率。

不管怎样, 由于股息贴现模型简单易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方便的做出调整, 也适用于各个行业,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市盈率定价模型

市盈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 亦称本益比, 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 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 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一般情况下, 一只股票市盈率越低, 市价相对于股票的盈利能力越低, 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 投资风险就越小, 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结论相反。

以下是市盈率的基本公式:

市盈率=

用市盈率对股票估价:

股票价格=市盈率×每股收益

市盈率有两种计算方法: (1) 股价同过去一年每股盈利的比率; (2) 股价同本年度每股盈利的比率。前者以上年度的每股收益作为计算标准, 它不能反映股票因本年度及未来每股收益的变化而使股票投资价值发生变化这一情况, 因而具有一定滞后性。买股票是买未来, 因此上市公司当年的盈利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种市盈率即反映了股票现实的投资价值。因此, 如何准确估算上市公司当年的每股盈利水平, 就成为把握股票投资价值的关键。上市公司当年的每股盈利水平不仅和企业的盈利水平有关, 而且和企业的股本变动与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市公司股本扩张后, 摊到每股里的收益就会减少, 企业的市盈率会相应提高。因此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送红股、公积金转送红股和配股后, 必须及时摊薄每股收益, 计算出正确的有指导价值的市盈率。

2 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的应用

以2006年中国石化股票为例, 利用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对中国石化股票做股票估价, 并对结果和市场价格进行了实证对比, 以确定所讨论的模型和方法的效果。

2.1 运用高顿增长模型确定中国石化股票价值

根据前述的股票定价模型, 利用高顿增长模型估计股票价格主要是要估计两个变量:必要收益率K;股息增长率g

2.1.1 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估计必要收益率

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

E (ri) =rf+βi[E (rM) -rf]

因此, 要估计出必要收益率E (ri) , 需要确定中国石化股票的β值和市场无风险利率rf

首先用市场数据估算β值。

上证指数标准差计算:

中国石化股票标准差计算:

中国石化和上证指数协方差计算:

中国石化的β系数计算:

βs, z==36.2926.39=1.37

市场收益率估计:

由于市场收益率从长期看将和国民经济一致, 考虑价格因素, 取中国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为年持续增长率为10%, 而无风险利率取银行一年期债券利率为2.94%。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

E (ri) =rf+βi[E (rM) -rf]=2.94%+1.37 (10%-2.94%) =12.6%

也就是运用资本资产模型估计出, 由市场相关风险确定的中石化股票的必要收益率为12.6%。

2.1.2 用几何平均法估计股息增长率

在这里用前面介绍的几何平均法计算:

股息的平均增长率=nDnD0-1

中国石化股票从2004年以来的年中每股收益率数据如表4:

之所以选择这3年的股息为核算依据, 是因为高顿增长模型是一种恒定股息增长模型, 考察中石化的历史收益数据, 会发现中国石化的收益受政策影响波动很大, 而近年, 随着国家对中石化公司的市场化改革越来越完善, 中国石化的收益水平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故这几年的数据更加符合模型的假设条件。

根据上式, 可以计算股息增长率g为12.4%。

2.1.3 用高顿增长模型确定的股票价值

根据高顿增长模型, 假设未来中国石化股息具有稳定的12.4%的年增长率。中石化股票2006年的当期价值为:

Vj=D1Κ-g=0.17 (1+0.124) 0.126-0.124=9.56 (元)

即由高顿增长模型, 中国石化股票2006年当期价值为每股9.56元。

2.2 用市盈率估价模型确定中国石化股票价值

中国石化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91亿元, 净利润396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35%和23%, 净资产收益率18.3%, 每股收益0.46元。2005年中国石化油气开采、炼油、销售、化工板块EBIT分别为469亿元、-35亿元、104亿元和143亿元, 所占比重分别为70%、-5%、16%和21%, 虽然油气开采板块销售收入占比仅3.67%, 却贡献了近70%的利润。

2005年中国石化炼油及成品油销售两个板块销售额高达5582亿元, 但仅实现EBIT 69亿元。虽然收到94亿元补贴, 但炼油板块仍然亏损35亿元。本应最赚钱的业务出现了“政策性”利润缩水。

2006年国际油价仍维持高位, 布伦特原油全年均价与2005年基本持平, 保持在55美元/桶左右。在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框架内, 2006年中石化炼油板块将逐步扭亏, 油气开采板块继续保持高盈利。

当年, 中国石化发布公告称, 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5亿m3、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m3的大气田, 虽然该气田尚不能对2006年、2007年的业绩构成显著影响, 但对解决中石化上游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十分有益, 可使其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自2006年3月26日起, 国家已开始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 (40美元/桶) 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石油特别收益金实行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计征, 按月计算、按季缴纳。征收比率按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原油的月加权平均价格确定。假设2006年原油均价55美元/桶, 则征收特别收益金对中石化和税后利润的影响分别为-41亿元和-128亿元, 经测算每股收益将因此约分别减少0.05元和0.07元左右。

本次原油销售征收特别收益金是当年3月26日成品油调价的配套措施, 由于中石化成品油产量及销量较大, 汽油、柴油价格上调经过相关测算可增加其税后利润约70亿元左右, 因此成品油价格上调的正面影响大于此次征收特别收益金的负面影响, 但正负相抵后, 正面影响较为有限。因此在2005年EPS为0.46元的基础上, 中石化2006年的EPS为0.57元/股。当时其动态市盈率10倍, 作为一家拥有资源垄断、销售渠道垄断等众多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公司, 其当时的估值水平仍然偏低, 其市盈率在2006年达到12倍以上。

中国石化2006当时股票价格=估计市盈率×估计每股收益=12×0.57=6.84 (元/股)

2.3 股票价值模型估价和市场价格的实证对比分析

中国石化股票当时股价波动空间为6~8元/股, 从以上估值可以看出, 中国石化股票还有上升空间。下图为中国石化股票2006年4月28日的月K线图。

从前文对于中国石化各个方面的价值分析, 在此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结论:

(1) 当时沪深两市总市值35000亿, 中石化一家公司的总市值就高达4800亿, 占比13.5%, 超过某些行业全行业的总市值, 对沪深指数的影响巨大, 是国内资本市场上不可多得的战略品种。另外, 中石油、中海油当时尚未回归A股市场, 而中石化对旗下公司的整合下市又在加速进行。可见, 优质石化上市公司的数目大幅减少, 中国石化的行业战略配置地位愈发突出。中国石化2006年的EPS为0.57元/股, 考虑到公司拥有资源垄断、销售渠道垄断等众多竞争优势, 且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战略地位突出, 如果考虑股改因素, 其股价在当时价格水平上应该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2) 根据估价模型计算的股票价格, 中石化股票市场价格如果在每股7~10元左右的水平上, 已经较好的反映了其真实的内在价值, 从当时的市场表现看, 该股已经接近被市场合理定价, 短期投资价值正在逐渐丧失, 如果股价上涨过快, 投资者应该警惕投资风险。

(3) 由于前文运用的高顿增长股票模型依赖于公司β值和增长率的估计, 这两个值的变化将导致结果的显著变化, 本文在估计股息增长率时, 采用的数据仅仅是3年的数据, 其代表性似乎不够, 但从本文前面的介绍知道, 只有这3年的数据能够看出股息增长的趋势,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模型估价的局限性。但从估计价格区间和实际价格区间的较好吻合, 说明尽管模型非常简单, 但如果合理的估计相关变量, 该模型对投资者分析股票价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本文用股息贴现模型的估价和市盈率估价有较大差别, 反映了各种股票定价模型由于估价的理论方法和切入的角度的不同, 将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在本文中, 用贴现模型的估价远高于用市盈率估价, 就其原因, 应该是对中国石化的β系数估计值较高, 之所以有此判断, 是因为中国石化是超过10%的权重股, 按照常理推断其β系数应该和市场指数的β系数接近, 也就是应该接近1的水平更加合理。探讨本文系数值接近1.4, 我认为是在取样时样本太小的原因。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运用中需要尽量的扩大样本, 这样估计值才会更加接近实际。这两个值的较大偏差, 也说明在实际运用中, 定量的分析一定要结合定性的价值分析, 才能够对股票价值有更好的把握。单纯以某一种模型定价可能会造成投资的误导。

(5) 以上的股票估价和中石化的市场表现是大致吻合的。这个结论从一定的角度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存在的,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信中国股市的行政化色彩将减少, 而市场化特征将加强, 也就是说, 中国股市将逐渐褪去政策市的外衣, 将进一步增强其作为投资工具的可分析性和可判断性。因为一个有效性水平高的市场, 股票的价值将更多的依赖其所代表的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特性。现阶段, 投资者正在密切关注美国的经济前景和金融市场动向, 以及中国经济的大趋势。相信中国的股市表现将越来越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股票定价模型: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估价模型。选用2006年上海股票交易所的中石化股票作为研究对象, 以中国石化股票价值分析为例, 重点分析了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运用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估计出中石化股票合理的市场价格, 并对结果和市场价格进行了实证对比, 以确定所讨论的模型和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股息贴现定价模型,市盈率定价模型,中国石化

参考文献

[1].Black, Fischer.Return and Beta[J].Journal ofPortfolio Management, 1993, 20 (1)

[2].Fama, Eugene F., Kenneth R.French..MultifactorExplanations of Asset Pricing Anomalies[J].Journal of Fi-nance, 1996, 51 (1)

[3].Lintner, John..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Budget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5, 47 (1)

[4].钟丹心.股票定价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实用性[J].世界经济文汇, 2001

[5].刘毅.资产定价发展的理论基础溯源[J].北方经贸, 2001, (200)

[6].张广裕.现代股票定价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2)

[7].许涤龙.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 2005, (2)

[8].张志强.市盈率与增长率关系的探讨———兼论股票定价的有关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1)

[9].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 2004, (7)

[10].中国统计摘要, 2006

地方政府债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篇11

5月12日,江苏省财政厅发布相关公告,披露将在5月18日发行第一批总计522亿元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可以预见,地方政府债将快速扩容,成为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如何定价,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地方政府债发行环境发生变化

2014年,财政部推出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试点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和青岛,发行总量1092亿元,期限包括5年、7年、10年,结构比例为4:3:3。

从发行结果来看,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认购倍数基本都在2倍以上,只有6月23日发行的广东债略低,这与当时市场对经济企稳预期较强、恰逢半年末市场预期资金紧张等因素有关。从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的中标利率和当日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之差来看,前者几乎都低于后者(见表1)。

2014年地方政府债发行火爆,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当地财政厅很重视试点发债工作,并可能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如对中标银行做出财政存款承诺等;二是主承销商数量较多,竞争提升了申购的踊跃度;三是由于试点期间发债量有限,地方政府债在定价上并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差异,地方政府债也被市场当作了无风险的利率债;四是试点发行期间债市多头氛围浓厚。

但2015年,地方政府债发行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财政部印发的《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债发行利率在承销或招标日前1至5个工作日相同待偿期记账式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之上确定;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对财政存款支持的承诺可能将出现分化;最后,由于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债将集中在三季度到四季度发行,而三季度经济很可能企稳,预计下半年资金将逐步流出债市,债券市场的有效需求并非十分充足。

地方政府债溢价因素分析及预测

从理论上看,地方政府债的收益率应由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三部分构成,即:

地方政府债收益率=国债收益率+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

此外,考虑到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存在资本损耗,且银行是其最大投资主体,所以地方政府债对银行的资本占用也应一并考虑。由于银行债券投资大部分是持有到期,所以对银行而言:

地方政府债收益率=国债收益率+资本占用溢价+信用风险溢价从试点地方政府债券的实际发行和交易情况来看,一级市场主要体现信用风险溢价因素和资本占用溢价,二级市场主要体现流动性溢价因素。此外,发行时期债券市场的供需情况、市场氛围等多种因素,也对债券发行定价有重要影响。

(一)溢价因素分析

1.信用风险溢价

如前文所述,在当前宏观及债市背景下,2015年一级市场上难现2014年的火爆行情。但短期来看,市场可能还难以完全明确中央政府债和地方政府债的信用风险差异。综合来看,地方政府债在一级市场的信用风险溢价可能仅为0~5BP。

2.商业银行资本占用溢价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对国债的风险权重为0%,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国债和地方政府债都免缴地方税。按照2014年上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18.59%、最低资本充足率9.5%计算,地方政府债的风险溢价=9.5%×18.59%×20%=0.35321%。也就是说,如果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4%,则地方政府债的收益率应达到3.75%。

3.流动性溢价

从2014年的情况看,尽管在一级市场上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中标利率大都低于当日国债收益率,但在二级市场上看,同期限地方政府债和国债的利差基本都在[20BP,30BP]区间(本数据未区分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和财政部代发代还的地方政府债)。

从2014年的具体成交来看,无论是自发自还或是代发代还地方政府债,其二级市场交易都非常不活跃,全年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成交天数最多的为16天,是5年期浙江债;其次则是5年期上海债,成交天数已经下滑到只有7天。2014年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总共发行2908亿元,全年的成交量只有202.3亿元。

地方政府债交易的极度不活跃,一是与其持有人结构过于单一有关——基本由商业银行持有,以持有到期为主;二是该类债券体量太小。

2015年,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的流动性溢价有望降低。首先,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的体量将快速膨胀,预计2015年发行量接近1.7万亿元;其次,地方政府债投资者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社保资金已经被纳入地方政府债投资者范围,未来鼓励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投资地方政府债的政策都有望出台。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地方政府债的配套制度还未完善,特别是在流动性方面。目前市场预期,地方债将被纳入人民银行抵质押品范围,纳入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和试点地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抵质押品范围,且可以在交易所展开回购交易。如果预期成真,那么地方债的流动性溢价也将下降。

(二)对地方政府债溢价的预测

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的最大需求者,其对地方政府债定价决定权相对最大。由于商业银行通常会将大部分地方政府债持有到期,所以地方政府债和国债的利差主要体现在资本占用上,约为35BP左右。而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地方政府债和国债的利差则由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组成。考虑到一级市场上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信用风险差异体现不明显,以及二级市场上地方政府债的流动性溢价今年有望降低,预计地方政府债相对于国债的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合计在20BP左右。

整体来看,二级市场上地方政府债相对国债的均衡利差波动区间可能为[20BP,35BP]。一级市场上,由于银行可能考虑到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综合收益,包括财政存款、项目融资等因素,银行认购将较为积极,一级市场的发行利差区间将略微下移,笔者预计在[15BP,25BP]。

当然,根据目前媒体披露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库﹝2015﹞102号),定向发行的置换债和公开发行的置换债以及一般债券会出现不同的价格和不同的流动性。预计人民银行会通过PSL等方式给定向发行债券提供流动性,并且会再度降准、降息对冲地方债供给增加可能产生的影响。再贷款的规模、价格未知,而这会影响定向置换债的定价,央行流动性配套措施的及时性也将影响地方债的短期价格。

地方政府债券定向发行对市场的影响

(一)可能推高操作成本

根据财库﹝2015﹞102号文,与银行贷款相对应的部分采取定向方式发行,与信托、证券、保险等方式融资相对应的部分也可以采用定向方式。由此推断,由于置换债务中贷款可能占到一半以上,因此定向发行将成为2015年置换债券的主流。

但这一方案的操作成本可能较高。由于债券发行与债务置换挂钩,可能导致前者可能影响到后者。首先,地方政府在发债之前要明确置换债务的明细,这需要地方政府与债权人进行协商,而本来置换债券是给地方政府的一个额度,是化解风险的手段,并不需要提前对应债务明细。其次,银行可能不愿意将已被纳入政府性债务的到期贷款置换为收益较低且流动性较差的地方债,征得银行的认可和配合会增加协商时间和成本。最后同时,每次债券发行因涉及更多的债权机构,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协商确定发行时间、利率的成本也会提高。

(二)纳入抵质押品范围的作用相对有限

虽然根据媒体报道,人民银行将自发自还的地方债纳入SLF、MLF和PSL的抵质押品范围,但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还不完全是价格调控,投放基础货币的创新工具都有额度控制,且银行的抵质押品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债、金融债及其他高等级信用债,也包括财政部代发代还地方债,并不缺少质押品,因此,预计地方债进入抵质押品的实际作用相对有限。

(三)可能影响市场定价体系

从目前的发行方案来看,债券发行与所置换债务挂钩,且定向发行的置换债和公开发行的置换债以及一般债券的价格和流动性可能出现不同的价格和不同的流动性,因此整个利率债的定价体系都可能受到影响。

地方政府信用水平分析

与发行试点有所不同,随着供给增大,未来各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差异将逐步体现于市场之中。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及地方财力,笔者对地方信用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债务率指标

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可用财力

这一指标反映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债务率越高,表示偿债能力越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越高。根据2012年全国性政府债务审计结果,全国总债务率为113.41%。国际货币组织确定的国家债务率应控制在90%~150%之间,因此从全国来看,整体债务风险可控。

根据各省审计报告,2012年北京、重庆、贵州、云南、湖北、上海等地的总债务率较高,均在85%以上;甘肃、河南、宁夏、山西、安徽等地的总债务率偏低,均在53%以下(见表2)。

(二)土地财政依赖程度指标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地方政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公共收入

土地财政形成的地方基金性收入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等土地财政收入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具有较大波动性。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地区,未来收入波动的可能性较大,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经测算,截至2013年末,青海、重庆、陕西、上海、北京等地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广东、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低(见表3)。

(三)非信贷渠道依赖度

非信贷渠道依赖度=非银行融资/债务余额

从债务来源分析,各省债务主要来源为银行贷款,其次是发行债券和信托融资。如果非信贷渠道依赖度较高,那么区域内金融风险较高。因为非信贷渠道依赖度低表明该区域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内,政府控制能力较强,出面解决问题的概率较大,风险相对较低,反之则反是。

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在直接债务中,贵州、甘肃、内蒙、宁夏、河南等地非银行融资占比较高,均在63%以上;天津、上海、广东、海南、辽宁等地依靠银行贷款融资的比重较高(见表4)。在或有债务中,山西、云南、江苏、重庆、安徽等地依靠非银行融资占比较高,在40%~50%;青海、上海、新疆、辽宁、海南等地依靠银行融资的比重较高(见表5)。

综上,相较而言,重庆、贵州、青海的信用风险较高,而江苏、浙江的信用风险较低。2015年地方政府债规模会大大超过2014年,因此其发行利率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是考虑到央行会对供给增加提前进行对冲,笔者预计分化的程度较为有限,很可能在20BP以内。

作者单位:中信建投证券

专利定价模型比较分析研究 篇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自199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之后,在2016年由国务院进一步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规定》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操作措施,强调要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在转化过程中有天然的优势:专利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有明确的产权属性,专利权人作为专利技术的所有者,可以对持有的专利进行处置;与其他的科技成果相比较,专利的市场价值更直观,并且专利“以公开换保护”的属性,也让投资者更方便地了解专利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便于寻找到合适的专利进行投资。因此,专利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扮演了相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目的

在中国制造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专利的保护和运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交易价值正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在1996年颁布的公司法中也明确规定无形资产要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其公平的价值。无论是质押融资、作价入股,还是公司企业中对专利发明人的激励,专利资产的定价一直是热点话题。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展了对专利资产的定价研究,从多个角度对专利如何定价、怎样组织开展专利定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就专利定价问题形成共识。与股票、期权、期货等金融资产不同,专利虽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但是在技术转让市场中,专利资产的价值规律却难以捉摸。以期权市场为代表的金融资产,通常可以与布朗运动相类比,其变化服从随机过程的规律,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Black-Scholes公式为代表的期权定价公式,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期权定价的数量化。然而,专利的定价却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仅仅是一次对专利权的询价就足以改变专利在技术转让市场的价格。

正因为专利的“不可捉摸”,以及其在技术转让市场体现的价值,才使得专利的定价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1.2 研究意义

这篇文章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的三类专利定价模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其研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对典型模型的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对专利定价问题的发展脉络。

(2)专利定价本身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在模型演进过程中,可以对导致专利定价变化的因素有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从而对专利定价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3)通过开展对比分析,比较各类定价模型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启发后续专利定价的研究。

2 专利定价模型分析

对于专利的定价,主要有三类经典的定价模型:成本法模型、市场价值法模型和收益法模型。这三类模型都对专利的价值进行了直观地衡量。以下分三个部分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分析。

2.1 成本法模型

成本法模型是最早对专利进行定价的方法。这一方法以计算一项发明在进行创造和形成专利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为基础,附加上一定的利润率,以此确定专利资产的价值。[2]其定价模型表述如下:在成本法模型中,X的价值由专利权人确定,取决于专利权人的预期边际利润水平,这一模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分析过程直观,便于实际测算专利的投入费用。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无形资产要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其公平的价值,因此成本法为专利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相对直接的计算依据。

(2)将专利与前期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了有效衔接。成本法以实现一项专利成果所投入的成本作为计量的依据,实现了专利成果与科学研究的前后衔接,将投入与产出直接关联,为对专利的实际发明人进行奖励提供了依据。

此外,在不考虑专利的产业化实施和转让等市场化操作的情况下,成本法是衡量一项专利资产价值最直接的方法,可以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行专利定价提供了有益参考。成本法的缺点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预期边际利润水平X的测量。在成本法中,发明创造过程产生的费用以及专利形成过程产生的费用均可以做有效的归集,但是预期边际利润水平本身是一个难以衡量的因素。不同类型的专利、不同行业的专利、不同时期的专利,对于X的判断和测量均不相同。在预期边际利润水平无法确定的条件下,成本法本身无法对专利的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计算。

(2)缺乏对专利形成后的经济效益的判断。成本法本身没有考虑专利的需求情况、使用周期、技术转让中买家的风险因素,仅对专利产生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了测算,缺少对专利转让过程中的各类相关因素的测量。

(3)成本法自身的计算过程意味着对专利资产的价值判断与投入年限成正相关的关系。成本法本身是线性的计算模型,投入的年限越高意味着费用越高,则对于同一类专利而言,在预期边际利润水平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投入年限越高的专利价值就越大,这种错误的信号可能导致专利权人轻易放弃一项极具市场潜力的技术。

成本法来自对有形资产的定价。相对于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本身的估值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和测量标准;但是与有形资产不同,专利难以简单地用投入成本体现价值。专利的价值仍然需要充分考虑专利权人利用此项技术获得的收益。

2.2 市场价值法模型

市场价值法侧重于对专利的市场价值进行测量。这一模型充分考虑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区别,将专利的价值与公司对专利的运用水平联系在了一起[3]。其定价模型表述如下:市场价值法以特定时点各项因素的价值为计算依据,这一模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了专利的经济效益。正如前一部分所表述,成本法对专利价值的判断缺乏对其经济效益的测算。市场价值法模型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实现了投入成本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任何时候,单个股票的市场价格都反映了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但市场预期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专利也不例外。当公司获得一项专利后,市场价值法可以通过公司的股价波动,有效反应市场对专利的态度;整个计算过程均可以采用公允价值,便于公司科学计算专利的实际价值。

(2)直观地体现了专利的价值链。市场价值法将专利从产生到运用的全过程全部包含在专利的定价机制过程中,将为实现专利价值而投入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全部纳入了考虑范围,有助于专利权人完整地认识专利对公司市值的贡献。

(3)确认了专利的资产属性。专利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市场价值法将专利完全视为资产进行处置,实现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分离、专利与其他无形资产的分离,有助于专利权人科学有效地评判专利的资产价值,并组织开展专利的价值评价活动。

市场价值法充分认可了专利的资产属性,并可以通过这一模型进一步衡量专利对专利权人的市值贡献率,为计算专利成果的转化率提供了依据,可以为市场化的公司进行专利价值的定价提供参考。市场价值法的缺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衡量专利价值。市场价值法依赖于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因此并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和高等院校、各类研发机构等其他组织。

(2)缺乏对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的预期判断[4]。即便是上市公司,其市值的变化也不是稳定的,从短期上看,市场波动会对公司的市值产生影响;从长期上看,经济周期的变化会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判断。在这一模型中,专利本身并不具备逆周期的属性,因此可能存在因泡沫而高估价值、因萧条而低估价值的情况。

(3)难以区分专利与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除专利外,公司主要的无形资产还包括商标商誉、人力资本、版权以及其他发明创造等方面。市场价值法可以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对公司市值、有形资产价值进行测算,但是在区分专利与非专利无形资产方面并没有提供有效的区分方法。

市场价值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专利的定价进行了模型化处理,有效地规避了在成本法中对“预期边际利润水平”的主观测量,直观地表述了专利的整条价值链,特别是体现了专利在市场化条件下的贡献率。但是这一方法受制于适用范围、外部环境以及与其他无形资产区分等问题,本身的实际操作性较低,难以为企业提供有效地指导。

2.3 收益法模型

收益法在市场价值法的基础上,将专利的价值与资金的时间价值结合在一起,既充分考虑了专利资产对企业的贡献能力,又有效地规避了外部环境风险[5]。这一方法获得了金融界的认可,作为投资公司计算专利价值的一种有效工具。其定价模型表述如下:收益法模型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将专利产业化后的收益按照使用年限进行折现,计算的结果体现了专利的现值。在这一模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折现率,折现率水平的高低体现了投资者对专利价值的预期收益。在更为复杂的模型中,还考虑了税收补贴以及专利成本分摊对现金流的影响效果。

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价值计算模型,收益法将专利价值与使用年限相关联,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限的波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专利定价分析模式,便于专利权人测量其专利资产的价值,更有助于买家和卖家在技术转让市场中进行协商确定折现率水平,进而明确计算出专利的预期价值。

与成本法和市场价值法相比,收益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泛,不仅可以为上市公司使用,也可以为科研院所开展专利定价提供有效参考。根据收益法计算的价值,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模型本身具有很高的可量化性。

收益法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对影响净现金流的因素分析上[6]。在专利投入使用后,每年的净现金流变动情况与专利自身的关联性并不明确。当企业应用一项新的专利技术后,预测科技进步对收益的贡献率存在市场风险。即便可以用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这样计算出来的专利价值仅对专利权人自身有意义,忽略了专利的“机会价值”,即如果专利权转让给另一方,可能产生更高的现金流。

收益法实现了将专利价值与专利权人的利润相挂钩,体现了专利价值实现的根本目的:为专利权人创造更高的利润。然而根据收益法计算出的专利价值,并不是一项发明成果的实际市场价值,而是这项成果的最小市场价值。

3 专利定价模型比较

第二部分针对三类专利定价模型进行了阐述,为方便对其进行比较,将其特点列出如表1。

成本法侧重于对发明创造的投入成本进行核算,因为预期边际利润水平X由主观确定,因此成本法的计算虽然最为简单易行,但是本身的人为因素也最为显著。此外,成本法并没有考虑专利在技术交易市场上的转让价值。

市场价值法关注了专利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专利经济贡献率的测算方法,但是市场价值法本身无法区分专利和非专利无形资产。因此虽然可以通过这一概念开展专利的价值测算,但是实际操作性很有限。

与前两种采用线性计算的模型不同,收益法充分考虑了专利资产的时间价值,完全将专利当做资产来看待,因此这一方法在计算上更加精确,也更有利于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收益法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强调专利对专利权人的利润贡献,忽略了专利自身的“机会价值”。收益法得出的专利价格应为此项专利技术的的最小市场价值。

4 建议及启示

通过对三类经典专利定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专利定价模型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对投入成本的认知,到随后对其市场价值因素的识别,再到市场机制挖掘,专利作为一项易于识别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影响因素正逐渐被识别和判断。

专利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成果,传统的定价方法过于直接地将专利与其他商品等值处理,忽略了专利本身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在开展专利定价的研究过程中,建议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考虑专利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殊性:一项专利技术本身不具备反复生产的特性,因此无法简单地将其价值用传统的资产评价方法进行类比。专利权本身是一种垄断使用权,由专利权人享有此项技术所包含的权利要求,并以此作为创造新收益的实现方式,因此专利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2)充分考虑专利定价的全过程要素:专利的定价过程不仅与投入的成本直接相关,更与专利权的使用、处置有关,且存在“机会收益”的问题。在开展专利定价研究时,建议将专利当做特殊的期权,体现其交易和转让价值。

(3)充分考虑定价的适用范围。除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需要通过测算专利价值之外,非营利的研究机构同样需要通过开展专利定价,对研发的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考核,因此专利定价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技术交易市场的价值发现上,更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逐渐成为焦点话题之后,专利的价值评价直接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Smith G,Parr R.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ible Assets[J].Wiley interscience.1993.

[2]E.F.Sherry,D.J.Teece,Royalties,evoving patent,rights,and the value of innovation[J],Res.Policy,2004,vol 33.

[3]A.Arora,A.Fosfuri,A.Gambardella,Markets for technology: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strategy[M],MIT Press,Cambridge,2001

[4]Parr,R.L.and Smith,G.V.Quantitative methods of valu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M],The New Rol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ommercial Transactions.New York:John Wiley,1994.

[5]Brealey,R.A.,Myers,S.C.,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M].Mc Graw-Hill Press,2003.

上一篇:资源管理控制下一篇:做好施工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