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定价

2024-09-21

合同定价(精选10篇)

合同定价 篇1

1 引言

在合同管理中进行工程变更能够有效地对合同进行深化和细化, 通过工程变更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施工阶段的投资管控[1]。所以说, 在工程造价的控制过程中, 合同双方都要对这个方面重视起来, 要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 通过工程变更, 施工单位可以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 但是这会给监理的工作增加一定的复杂性, 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业主和施工单位都非常关心工程变更方面的问题, 因为工程的变更涉及到他们两方的利益, 所以双方都非常重视。本文结合实践经验, 对工程变更的定价进行系统探讨。

2 工程变更的审查和管理

公路工程的变更如果出现在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经过工程监理师的审查。监理工程师在进行工程变更审查时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从投资、质量以及进度等方面对工程变更进行充分的论证, 看能不能进行变更。如果确定需要变更, 监理工程师要本着合理定价和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对工程变更的投资管理进行分析。在进行工程变更结算时, 不仅应确保有理有据, 还应满足公平合理的要求, 确保工程变更的定价反映施工成本、竞争等因素的合理影响[2]。

3 合同中有相应计价项目时的工程变更定价

1) 以合同单价为计价依据。根据FIDIC的相关条款要求, 如果合同中出现相应的计价项目时, 对于计价的标准, 要按照合同确定的单价为标准。这部分以合同单价为计价依据的便跟工程一般情况下包括标高、基线、尺寸等因素的改变进行相应的工程变更。对于有相应计价项目的变更工程以合同单价为依据,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合同的权威性, 从而发挥招投标所确定的合同的效力, 从另一个方面讲,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合同双方因为价格问题产生争议。合同上的单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变更工程的单价。合同上的单价合理, 工程变更的单价就相对合理。

因此, 遵循以合同单价为计价依据的原则是合理的。如果合同单价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则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单价的确定就会给业主或者施工单位带来损失。但是, 只要不损害公平原则, 还是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2) 合同单价的变更原则。当发生以下几种情况时, 可以对合同中所确定的单价进行适当的调整: (1) 变更所引起的工程量变化较大; (2) 变更所引起的工程项目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采用不合理的合同单价进行计价, 则会损害公平的原则。所以说, 在出现工程变更的情况下,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合同单价进行调整。如果合同上的单价较高, 就调低一些, 如果较低就调高一些。

4 合同中无相应计价项目时的工程变更定价

1) 以计日工为依据定价。以计日工为依据的定价方式并不是很广泛用于工程的施工中, 主要是用于一些小型的工程变更, 大的工程就不适合[3]。这种以计日工为依据的定价方式需要先对工程量进行分解, 要从人工、材料、机械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计算出一日的工程单价, 然后进行计算。这些计价方式不适合在大型的变更工程中应用。因为这种计价方式工作效率低, 同时还会影响计日工数量计量的准确性。

2) 协商确定新的单价。如果合同中不存在相应的计价项目, 则往往采取的主要确定单价的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1) 以合同单价为基础的单价确定法。这种方法较为简单, 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 还是需要以合同为本。协商确定新的单价, 也要以合同上的价格为基本。因此, 在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单价确定时, 应以准确合理的原单价为基础才适合采用。如果合同中的原单价不合理, 则所确定的变更工程的定价就会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2) 单价确定法。它以预算方法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这样计算确定的价格相对合理。因为它能较为合理地反映变更工程的成本和利润, 但是, 有一点需要注意, 就是因为施工的方法不同, 往往会产生施工的单价不同。另外, 使用单价确定法还有一个弊端, 就是不能充分发挥公平竞争和招投标的作用。一旦在施工单位应用不平衡报价方法时, 这种单价确定方法会给总投资造成不利的影响。

以上这两种定价的方法主要适合在新增工程中的定价。

3) 加权定价法。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 此时可以采用加权定价法。加权定价法就是在保持原有报价的基础上, 对新增加变更的工程部分按照概预算的方法推理, 加权确定工程变更的单价。加权定价法的不足之处就是对规模效应和成本价格等因素考虑得不十分周全。加权定价法适合在原有合同工程做设计修改时的定价。在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 但是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变化, 在进行投资管理时应遵循价格公平的基本原则。

5 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总价的定价控制

在变更工程的投资管理过程中, 不仅应加强工程变更的定价管理, 同时还应对总投资加强管理和控制[4]。一旦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 应注意由此所产生的索赔和反索赔的可能性。不管是索赔还是反索赔, 其基本的原则应是确保投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根据FIDIC的相关条款可以知道, 如果在工程交工结算时, 由于工程或者变更工程的工程量估算出现错误而导致工程结算款项的偏差超过有效合同价的15%时, 则应对超出部分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消除其对总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条款有效确保了工程造价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在具体的公路工程实践过程中, 如果严格执行这一条款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 监理工程师应尽量将变更的规模控制在有效合同价的15%以内。对于所发生的工程变更, 应先对公路工程项目进行投资分析, 从而确保一个科学合理的总投资, 然后对发生工程变更的总投资与原有投资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发现变更之后的总投资超过原投资的15%时, 则对于超过15%的部分, 进行适当的调整, 调整要遵循公平性的原则。调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程序, 因为要充分考虑总价格, 这样就会对投资管理等方面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确保总价调整的正确性, 监理工程师应对总投资的合理性进行正确的估计。因此, 在很多公路工程项目中, 在招标文件中会将这一条款删去,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省投资的目的。

6 结语

在某种程度上, 工程变更所产生的工程造价占工程总造价中的一定比例。基于此, 对工程变更项目采取公平合理定价是控制工程造价以及确保双方利益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 针对工程变更的定价进行系统探讨, 分别就合同中是否存在相应计价项目而提出合理的工程变更定价方法, 同时, 提出应基于施工成本、竞争等因素的合理影响而确定工程变更定价。

摘要:在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 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工程变更的管理, 其对提高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阐述了工程变更的内容, 并分别介绍两种工程变更定价, 这两种定价是合同中有相应计价项目和无相应计价项目的计价, 讨论了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总价的定价控制, 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工程变更,公路工程,合同管理

参考文献

[1]贾勇.公路工程变更中如何确定变更单价[J].山西建筑, 2012 (8) :261-262.

[2]程渝波.浅谈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 2012 (13) :64.

[3]闫帅.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管理影响的探讨[J].交通科技, 2009 (3) :128-130.

[4]余金乐.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公路造价管理中应用[J].中外建筑, 2011 (4) :86-87.

合同定价 篇2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Black-Scholes模型;红利;定价

Abstract:Convertible bond are a kind of hybrid financial instruments,including corresponding call option embedded in the traditional corporate bonds. The enterprises and investors gradually focuse on the problems of pricing on convertible bonds in China financial marke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icing theory of convertible bonds based upon the Black-Scholes model,amending the model in order to manifest the influence of adding the dividend factors.

Key Words:convertible bonds,black-scholes model,dividend,price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78-03

一、相关研究综述

可转债一方面是固定收益类证券,它具有确定的债券期限和利息率,投资人可以获得固定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可转债的持有人有权利按照约定的条件将可转债转换为股票,通过行使转换权,投资者可以充分分享发行人业绩增长和股价增长的潜力。这种双重性质使得可转换债券在资本市场上有筹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双重功能,这种优势也使得可转换债券在资本市场中有很大的发展。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为股票市场的运行提供稳定机制。

对可转债的研究所涉及的最根本问题是对其定价的研究,由于可转债首先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债券,可转债的定价必须采用一种既能反映公司违约风险的暴露,又能描述来源于公司股票行为的上升的潜力的模型。首先考虑违约风险结构型模型。Merton(1974)是最早提出该模型的人之一,他假定只有债务到期时违约才会发生。后来的结构型模型放松了Merton(1974)模型中不切实际的假定,认为违约可以发生在债券生命期的任一时刻,并且在公司债务达到某个极限值时违约就会发生。但是,不可观测的变量和复杂的资本结构一直限制了模型的实际应用。信用风险的现代可转债理论从Ingersoll(1977)和Brennan及Schwartz(1977,1980)有关可转债的定价开始,Ingersoll利用Merton(1974),Black和Cox(1976)建立的用于风险债务估值的结构化方法的思想建立公司价值模型。他们的模型里由于公司价值是不可交换资产,因此它的参数估值很难确定,而且也没有考虑利率的变化对可转换债券的影响,即假定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水平的,从这一点来说,他们的模型本质上是单因素模型。Brennan和Schwartz(1977)在单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将利率的不确定性引入到定价模型中,使用Vasicek利率模型提出了双因素定价模型。考虑到可转债虚实的不同会导致信用风险的不同,Tsiveriotis和Fernadez(1998)提出了一个将可转债分解为两部分的估价模型,这两部分分别发生在债券最终成为股票的情形和债券最终成为负债的情形。他们指出由于不管票息和其他主要支付如何,可转债发行者都可以交出他们的股票,所以股票部分并没有信用风险;但是当发行者需要现金周转时,信用风险就产生了。为更确切地描述,Tsiveriotis和Fernandes将可转债两部分分别定义为带来信用风险的纯现金部分和无信用风险的股票部分。

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引进可转换债的现实性、可能性;可转换债券在我国发展的特殊性,因为我国开始选择非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这与国际上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不同;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投融资策略、投资价值分析以及相关的法律会计问题。至于对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研究还很滞后。如郑小迎,陈金贤(1999)在详细考察基础变量利率和股票价格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无套利原理推导出可转换债券的双因素定价模型;范辛亭,方兆本(2002)把利率看作一个随机过程,发展了随机利率条件下企业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离散方法。

二、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选择与修正

本文运用Black-Scholes模型计算可转换债券期权部分的价格,并且根据我国情况对模型加以修正,使其更符合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

可转换债券的价格由普通债券的价格与看涨期权的价格两方面构成。其普通债券部分的价格等于投资者持有债券期间能够获得的现金流贴现值,用公式表示是:

其中 为普通债券价格; 表示为债券每年利息;

表示为债券本金; 为债券持有年限;为贴现率;

表示为从现在起至到期日剩余年限。

Black-Scholes模型具有以下假设:(1)股票价格服从几何正态分布: ;其中、

为常数, 代表股票的收益率, 代表股票价格波动率,为维纳过程;(2)证券允许卖空;(3)不考虑税收和交易成本;(4)在期权存续期内,股票没有分红;(5)证券交易是连续的;(6)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7)无风险收益率在期权存续期内是常数,及无风险利率具有水平的期限结构。

从Black-Scholes模型的假设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对基准资产没有收益的欧式期权定价。Black-Scholes模型是对欧式期权的定价,我国投资者可能在可转债到期之前行使可转债赋予的选择权,亦即可转债所包含的可能是美式期权。但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提前行使可转债选择权放弃了股票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的获利机会,即放弃了买入期权的时间价值。故对我国的可转债定价可以利用Black-Scholes买入期权模型。其定价模型如下:

其中:

股票期权为,无风险利率为,期权执行价格为,股票的市场价格为 ,股票波动率为 ,可转换债券存续时间为 ,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为 。

对于我国而言,各转换债券都会发放红利,所以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可以看作是发放红利的看涨期权,红利的发放将导致标的股票价格的下降,因此对模型进行调整,形式如下:

其中:

为红利收益率,经以上推导可得,可转换债券的价值。

三、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参数估计

(一)波动率的确定

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是股票价格波动率,因此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准确的价值分析还依赖于基础股价波动率的合理估计。定义为第i个时间间隔(例如每天,每周或每月)末的股票价格, 为第i个时间间隔后的连续复利收益相对率的自然对数: ,根据下式可以得到股价日波动率的估计值:

其中,,计算出日波动率后,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股票的年波动率。,其中 为每年的交易天数。

(二)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无风险利率是指投资者能够按此利率进行无风险借贷的利率,由于期权定价模型是独立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这样就可以在风险中性的市场考虑问题,而在风险中性中的市场得出的结果应对所有风险偏好的市场都有效。所以无风险利率r是期权定价模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这对可转换债券的定价也同样重要。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确定无风险利率,一种观点是用短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第二种观点是利用利率期限结构中的远期利率估计无风险利率;第三种观点是用即期的长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即以长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并将其转换成连续复利率。

四、实证分析及结论

我们采用市场上三个可转债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数据选取时间截止为2009年1月5日,具体的可转债样本如表1所示。

(一)计算纯债券部分的价格

由于本文所选取的可转换债券平均为5年期的,所以我们在下面所采用的无风险利率 是与可转债到期日相近的可交易国债利率,选取2.51%作为无风险利率。根据公式计算纯债券部分理论价值如表2所示。

(二)计算期权部分的价格

利用Black-Scholes模型对期权部分的理论价格进行计算。其中,需要计算的两个参数分别是无风险利率及股票价格波动率。由于模型中用到的无风险利率为连续复利率,于是将五年期国债年利率转换为连续复利率,得到的无风险利率为: ,

对于股票价格波动率,在实证分析中取前一年的天数作为一年基本时间,取值247天,即可计算出可转债所对应的股价波动率如表3所示。

本文利用改进后的Black-Scholes模型,选取近期所发红利,得出相应的年红利率,并将其转换为连续复利率,求得期权理论价值如表4所示。

根据分析,为了求得可转债的理论价值,只需将求得的可转债债券部分的价值与期权部分的价值相加,并且与现值做比较,结果见表5。

从计算结果来看,修改后的模型更加合理,理论价值更加接近市场价值,但仍然存在差异,这说明以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估值并未得到市场认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 这段时间内,投资者可能出于避险的要求,投资于更加安全的债券产品。而可转换债券不但能够锁定风险,而且具有巨大的盈利潜力,使得投资者对其显示出偏好,从而造成了可转换债券被过度高估。

2. 由于我国可转债市场还只是在起步阶段,各种条款所带的期权价值非常小,投资者对这一产品还缺乏理性。我国可转债市场条款设计得过于复杂,这一因素也使得不容易对可转债进行定价,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对理论价格的偏离。

参考文献:

[1]Merton R,1974,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ournal of Finance,Vol.29,No.2, pp.449-470.

[2]Ingersoll,1977,An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Call Policies on Convertible Securities,Journal of Finance, Vol.32,No.2, pp.463- 478.

[3]郑小迎,陈金贤.关于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1999,(3).

[4]范辛亭,方兆本.一种随机利率条件下企业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离散时间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8).

合同定价 篇3

1. 建筑止“营改增”的工程造价变化

在“营改增”前, 建筑业缴纳营业税, 工程成本含进项税, 工程造价是含税价, 存在着重复纳税问题营改增”后, 建筑业缴纳增值税, 工程成本不含进项税, 工程造价是不含税价, 避免重复纳税。建筑业“营改增”前后的工程造价构分析

(1) “营改增”前, 不含税价款人工费3%营业税

(2) “营改增”后, 不合税价款3%或11%增值税

(3) 税金3%营业税11%增值税

(4) 机械费;租赁机械不含税价款5%营业税, 改后;不含税价款3%或17%增值税

(5) 自有机械;不含税台班费1.7%改后, 不含税台班费1.7%

(6) 材料费;不含税价款0%-17%增值税, 改后, 一样

(7) 管理费;人工费3%营业税, 材料费0%-17%增值税, 改后;以3%或11%增值税, 3%或17%增值税,

(8) 税金;改前3%营业税, 改后;11%增值税

注: (1) 劳务分包企业属于建筑企业的其中一类, 税改前按3%营业税缴纳, 税改后增值税税率为11%。 (2) 机械租赁企止以前营业税税率为5%, “营改增”后机械租赁属于有形动产租赁, 适用17%税率。 (3) 建筑企业自有机械, 在购直时需支付17%均值税, 但其使用年限较长 (一般10年) , 应乎均分摊到各使用年限。

2. 建筑业“营改增”工程合同定价方式

(1) 增值税合同定价方式。建筑业“营改增”应采取增值税状况下价税分离合同定价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根本不存在税负问题。实际上, 根据增值税实施条例, 处于中间环节的建筑企业, 增值税 (税率11%) 包括进项税和建筑企业应纳税额两部分, 即实际销项税由下游环节承担, 建筑企业是纳税人但不是实际承担者。在这种情况下, 建筑业税金来源为从下游环节取得11%增值税;税金支出为支付上游环节进项税和应纳税额, 其中应纳税额为11%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如果支付上游环节的进项税均能得到抵扣, 则建筑业税金收支平衡, 建筑业“营改增”并不存在税负问题。

(2) 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根据现行增值税实施条例, 建筑工程属于不动产进项不得抵扣, 下游企业不愿意直接承担建筑业销项税, 建筑业并非是真正的中间环节, 建筑工程合同定价不可能采用增值税状况下价税分离方式。建筑业“营改增”后, 下游企业仍按营业税的含税价支付给建筑企业。

二、不同合同定价方式的建筑业“营改增”税负测算

1. 不同合同定价方式下, 下游承担的不同税金

(1) 在增值税合同定价方式下, 下游环节承担销项税11%, 但价税分离不承担进项税。 (2) 对于成本增加1, 由建筑业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 下游环节虽然不直接承担销项税, 但支付建筑业3%营业税和营业税状况下的进项税, 由此可见, 在后两种合同定价方式下, 下游环节虽然不直接原担建筑业销项悦, 但实际支付了部分进项税税款。

2. 不同合同定价方式建筑业"营改增税负

增值税合同定价方式下, 应纳税额=11%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进项税是增值税状况建筑业进项的税金, 按理想状态考虑全部可以抵扣, 不存在税负。建筑业“营改增”后, 进项由营业税状况转变为增值税状况, 需要支出进项税增加部分, 但建筑业可从下游获得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

对于成本增加由建筑业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 建筑企业支出进项税增加, 实际只是取得“营改增”前进项税, 即增加进项税部分由成本建筑业承担。

对于成本增加由下游环节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 下游环节支出进项税增加, 实际可取得“营改增”后进项税, 即增加的这部分进项税由下游企业承担。

三、不同情况下建筑业“营改增”进项税分析

1. 建筑工程的进项税“营改增”变化及其构成

“营改增”将引起进项税变化如下: (1) 劳务分包企业可能存在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两种情况, 但民期随着建筑企业需求 (可获得进项税抵扣) , 更多的将转变为一般纳税人。 (2) 材料的简易办法征收和不能开具发票情况基本上属于客观存在, 可不考虑改变。 (3) “营改增”后, 材料免税和小规模纳税人销售企业将处于市场竞争劣势, 长期来看将转变为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转变为一般纳税人自身可以得到进项税抵扣, 免税材料销售企业很可能将通过国家其他税收优惠政策转变为一般纳税人。两者均可不考虑建筑企业或下游环节承担成本增加。 (4) 机械租赁企业情况基本上与劳务分包企业相同, 但其由营业税转变为小规模纳税人还可减少纳税, 短期小规模纳税人存在可能性更大, 但长期将逐步转变为一般纳税人。 (5) 自有机械通常有较长的使用周期 (10年) , 购人的营业税状况进项税税率取1.7% (17%/10) , “营改增”新购饥械虽一次性可抵扣, 但使用年限内的有效抵扣率仍为1.7%。

以房屋建筑为例对工程项目的主要进项构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按其分析结果可以列出主要进项占工程造价的百分比分别为:人工17.85、材料66.82 (免税部分3.44、简易办法征收11.l3、不能开具发票26.46和小规模纳税人2.76) 、机械6.37 (2.46) 、自有 (3.91) 。

2. 住建部测算方式的进项税

目前, 住建部测算方式并未明确不同定价方式, 对11%增值税和进项税由谁承担、人工和租赁机械的进项税如何考虑也没有说明, 只是采取11%增值税——可抵扣进项脱”方式计算税负。多数认为人工、机械和大部分材料小规模纳悦人不能取得进项税抵扣, 万元工程产值的进项税为466.60元。

3. 成本增加由建筑业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的进项税

当材料的小规模纳税人、免税状况不变, 劳务分包和机械租赁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时, 建筑企业的进项税较小, 万元工程产值的进项税为539.1元。当材料的小规模纳税人、免税状况转变为一般纳税人, 劳务分包和机械租赁企业也为一般纳税人时, 建筑企业的进项税较大, 万元工程产值的进项税为597.6元。

4. 成本增加由下游环节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的进项税

当材料的小规模纳税人、免税状况不变, 劳务分包和机械租赁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时, 建筑企业的进项税较小, 万元工程产值的进项税为539.1元。当材料的小规模纳税人、免税状况转变为一般纳税人, 劳务分包和机械租赁企业也为一般纳税人时, 建筑企业的进项税较大, 万元工程产值的进项税为808.5元。

四、建筑业"营改增"税负分析

1. 不同情况下建筑业"管改增"税负测算

建筑工程项目万元产值是包含营业税的, 故其销售额为9700元, 销项税额为:9 700Xll%=1 067 (元) , 应纳税额税率为 (1067-可抵扣进项税) /10 000。营业税状况建筑业缴纳3%营业税由下游环节承担, 实际不存在税负。

2. 建筑业“营改增”的税负分析

(1) 住建部提出的税负测算方式, 得到的建筑业“营改增”税负较重 (3%) , 未对“营改增”前后的进项税和合同定价方式变化进行分析, 缺乏真实性和说服力。

(2) 采取增值税合同定价方式, 目前不动产不能抵扣情况下难以实现。随着房地产业“营改增”和工商企业的不动产可以抵扣, 将在部分建筑工程中可以实现增值税合同定价方式, 建筑业中的部分建筑工程将不存在税负。

(3) 建筑业”营改增上游劳务分包和机械租赁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材料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存在是短期的, 从长期来看它们将转变为一般纳税人;采用简易办法征收也是一种过渡。因此, 建筑业“营改增”成本增加, 由建筑业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的税负为1.31%, 成本增加由下游环节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的税负为一0.41%。

(4) 建筑业”营改增如果戚本增加由下游环节承担, 营业税状况万元工程造价将增加238.2元, 一般来说下游环节是不愿意承担的。因此, 成本增加由建筑业承担的营业税合同定价方式较为贴近实际, 建筑业“营改增”税负为1.31%。

随着建筑业“营改增”的推行, 建筑业对上游销售企业的选择, 势必将会引起其中部分材料销售企业成为一般纳税人, 建筑业“营改增”税负将小于1.31%。

摘要:将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 有利于实现第二产业货物和劳务税的统一。笔者分析了建筑业“营改增”的三种合同定价方式及其建筑业“营改增”税负含义, 将建筑业“营改增”前的实际税负和最终税负, 测算了建筑业“营改增”后适用当前不同增值税税率情况下的建筑业税负, 通过对改革前后税负的比较, 从而得出建筑业“营改增”后的增值税税率为13%比较合适, 未来则应过渡到适用17%的标准税率。

关键词:建筑业“营改增”,不同合同定价方式,核算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威扬.建筑业实行“营改增”的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 2012, (35) :36-37, 38.

寻找科学定价机制 篇4

“我们打表的,不讲价,讲价坐黑车去。”4月26日早上,记者打车去新大都饭店,故意跟出车司机讨价还价,被他严辞拒绝。这位新出车不久的师傅还不知道,记者此行就是去参加北京市发改委召集的出租车调价听证会,在政府定价这件事儿上,也可以讨价还价了!

0.4元叶落知秋

一场以上涨4毛钱为主题的听证会,被如此广泛地关注,是因为出租车价格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这一步虽小,却是一系列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的开端。从去年秋天开始酝酿的“资源价格闯关”终于影响到了寻常百姓家,从这一天起,成品油涨价就不仅仅是“有车阶级”的闹心事儿。

被称为最后一次“价格闯关”的资源价格改革发端于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开始了对价格双轨制的一次新的冲击。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提出了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煤炭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路线图,希望促使扭曲的资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现行《价格法》规定:“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资源产品就属于由政府主导制定价格的“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在国家发改委的那次研讨会上,一些资深经济学家把投资冲动难以遏制、环境污染、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等当前经济运行最集中的问题都归咎于资源价格太低,纵容了高能耗、低技术企业。专家们建议把环境成本纳入价格形成机制。

资源价格体制问题重重,改革不能延迟,令人们担心的是,资源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必然增加购买支出,以煤炭业为例,如果每吨煤增加100元环境补偿费,以2005年原煤产量21亿吨计,购煤支出整体上要增加2000亿元。水、煤、电、油、气,这些产品都将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增加的支出,最后由谁来分担?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研讨会上强调,“任何一次大的价格变化,都是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主体和不同人群利益此长彼消的过程。”资源性产品价格作为基础价格,涉及面尤为广泛。正确的改革路径、方法、步骤和时机决定了这次“价格闯关”的成败。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东琪认为,涨价本身不是目的,更不能因为资源价格改革增加人民生活负担。资源价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增长方式转变,挤压扭曲价格形成的利润,迫使一向由低价资源供养的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如果企业总能找到趋利避害的途径,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头上,价格改革就背离了它的初衷。

寻找科学定价机制

4月中旬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出台了《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和《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在资源价格改革逐渐推开之际,连续出台规范政府制定价格行为的行政规定,目的何在?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政府定价问题专家刘树杰的解释是,这说明决策层认识到,稳妥有效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必须先找到科学的定价机制。

发改委出台的系列文件从严格成本核算和提高政府制定价格的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两个方面规范政府的定价行为。确保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会在即将展开的公共产品价格改革中受到损害。《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严格限定了政府定价的程序,要求所有定价方案必须采取统一形式,应当载明现行价格和拟制定的价格、单位调价幅度;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经过成本监审的,附成本监审报告,制定价格后对相关行业和消费者的影响,经过专家论证的,附专家论证意见纪要;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经过听证的,附听证会纪要。

政府定价不能独断,一般要经过成本监审、专家论证或听证会程序,是新修订的规则中的一大亮点,是对近年价格改革实践中,公共产品定价事先召开听证会,让社会公众与闻其事这一惯例的认可。

听证会寓言

价格听证会制度是一种模拟市场的定价形式,通过随机抽取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代表,模拟出一个市场,进行自由竞价,作为定价的依据。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教授介绍,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是必须由政府主导定价的领域,政府也愿意采取模拟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决策。

姚洋认为,像水、煤气、公共交通这类公共产品和出租车这样虽不属于公共服务产品范围,但是有很强的外部性,会对城市交通和普通居民出行产生很大影响的行业,应该采取政府定价。但政府定价绝不意味着政府随心所欲定价,召开价格听证会模拟市场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在刚刚实现完全政府定价向模拟市场定价转型的中国,听证会制度起到的作用并不只限于通过消费者和经营者博弈,产生合理的价格。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将这个新制度与旧的定价制度作一番比较。北京市的这次出租车价格听证会突然让人们意识到,北京保持6万辆出租车总量和12元、16元每公里的价格水平,究竟是怎么确定下来的,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在舆论压力面前,出租车公司发现连自己的生存都成了一个问题,以取消“油补”为目的的调价申请,竟然产生这样的效果,真可谓始料未及。

听证会举行的同一天,自谓是北京十家出租车公司联盟牵头人的北京市中实出租汽车公司总经理张宝恒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非常激动地说:“我们也没有违法啊!我们是依法成立,正当经营的企业,凭什么取缔我们,你们这样对我们还尊重不尊重,我们招谁惹谁了?”

如果不是价格听证会,消费者可能永远不知道出租车公司的利润为什么那么“低”?永远不知道“管理及营业费用”的构成可以这样多姿多彩。如果涨价仍然采取“内定”模式,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但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疑问就会一个接一个飞出来:北京应该有多少辆出租车,这需不需要听证?能不能增发个体出租车牌照,为什么不能?“黑车”、“白车”之间的界限怎么确定,谁来确定?

完善定价机制尚有空间

从当前的实践看,听证会制度仍有改进的空间。作为对市场定价机制的模仿,听证会主持者应该具备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价发言权一般是加权平均,交易各方按实际出席人数有一定的权重关系,比如,一百个出租车公司老板与一位乘客一起参加听证会,取得100比1的投票结果,也只相当于1比1。不能参照政治学标准,闹出人数简单相加的笑话。

学者们普遍关心的是听证会的程序问题。为了真实模拟现实市场,选择各交易方应当采取随机方式,不能在听证会前给代表预设立场。在北京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上,第一个表示反对意见的北京市交通大学法学院教师郑翔女士,就是一个完全随机产生的代表。郑翔告诉记者,她偶然接听到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电话,被确定为参加听证会的市民代表。市工会推荐的出租司机代表胡永薪,则在数月前就与北京市发改委和市交委的调研组有过接触,胡永薪向记者表示,调研组向他介绍,政府将加大打击“黑车”的力度,并且提高二环内停车场地收费价格的配套措施也将很快出台,能够保证出租车载客率,他对政策吃得比较透,所以倾向于支持调价。

合同定价 篇5

一、美国APA转让定价方法的应用

(一) APA转让定价方法的分类

美国自1991年实施APA以来, 按正常交易原则对关联企业交易进行调整的方法较多,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以交易为基础的方法——比较价格法, 包括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价法等;另一类是以利润为基础的方法——比较利润法, 包括可比利润法、利润分成法等。对其转让定价方法的实践情况进行汇总, 如表1所示。

(二) APA转让定价方法的特点

根据表1, 可以发现APA转让定价方法的特点包括:一是比较利润法的使用数量超过比较价格法。从1991年以来, 比较利润法使用数量是比较价格法的1.95倍, 自2000年以来, 除2002年外, 各年比较利润法使用数量都超过了比较价格法。二是在比较价格法中, 成本加价法采用数量最多, 居二、三位的分别是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和再销售价格法。自1991年来, 成本加价法的总数 (244) 远超过了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和再销售法的总数 (163) , 证明该方法比后两种方法应用的更加广泛。三是在比较利润法中, 可比利润法采用数量最多, 它是美国1994年修改转让定价规章时新加入的方法, 利润分成法次之。

二、转让定价方法应用情况的原因分析

(一) 应用比较利润法超过比较价格法的原因

一是比较价格法在现实采用过程中存在困难。从APA理论和原则两方面看, 比较价格法是最合理、最简便的方法, 但以非关联企业之间交易数据为基础的比较价格法,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适用的可比价格, 其可靠性程度取决于受控交易与非受控交易之间的可比程度, 可比性越高可靠性越强。但由于一些原因, 导致这种可比程度较低, 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主要有: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同于完全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 作为参照的非受控交易与作为调整对象的受控交易之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存在一些只在关联企业内部进行而独立企业之间不会进行的交易, 很难找到适用的可比价格;美国APA中关联方间关系的性质适于应用比较利润法, 关联企业间的交易经常具有独特性, 关联企业间经常共同开发无形资产, 开发的成本需要在各企业间进行适当分配;纳税人负有拟采用转让定价方法的举证责任, APA需要付出成本和时间, 纳税人的关联交易一般都是非常规方法所能解决的, 而比较利润法的较多应用, 也正是这种非常规性的一种反映。二是1994年美国新的转让定价税制规定了最优法原则。此前规则中对调整转让定价的具体方法, 规定了优先顺序, 其中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为第一选择, 其次为再销售价格法或成本加价法, 而这些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则被排在第三顺序。1994年新规则改变了这一规定, 认为某些类型的交易并不和特定的方法相对应, 对于具体的情况, 需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这使得转让定价方法的确定有了很大的灵活性。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都同意灵活的方法安排, 这也是预约定价协议实行的初衷, 避免了事后调整所带来的争议。三是比较利润法适应了美国转让定价税制的需要。该法的大量适用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二十世纪90年代后, 跨国公司的结构与内部交易活动日趋复杂, 内部交易所占整个公司交易的比例越来越高, 且难以在外部市场上找到可比交易, 比较价格法的适用越来越困难;外国企业在美国境内的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若通过转让定价将利润转到国外, 美国的税基将受到严重侵蚀, 比较利润法是提高美国跨国公司所得税的一个有效办法;比较利润法从比较具体交易项目的利润入手, 反证交易定价的不合理, 并将不正常的应税所得调整为正常的应税所得, 能排除功能等差异对可比性的影响, 因而容易被使用者接受。

(二) 比较价格法中各方法结构的原因

一是关于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应用情况的原因。该法依赖于产品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分析。在签订APA时, 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需要紧密合作, 以便找到最适合的参照物。根据APA实践,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大部分都是内部交易的可比性, 由于很难找到与受控交易非常类似而不对价格产生影响的产品, 再加上非受控交易的资料获得往往涉及到商业秘密, 因此在实践中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所适用比例不高。二是成本加价法与再销售价格法应用情况的原因。与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相比, 这两种方法对产品的可比性要求较低, 更依赖于功能分析和会计方法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程度。在APA中, 成本加价法采用数量相对较多,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关联买方与关联卖方之间的交易并没有可比非受控交易, 且关联买方在购进产品后作进一步加工然后出售的情况下, 采用该法比较适当。因为在适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时, 一个基本的条件是在关联企业之外存在可比非受控交易;在使用再销售价格法时, 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关联买方在出售其从关联卖方购进的产品时未对该产品增加重大价值。当这些条件都不存在时, 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适用, 而实际的关联交易中较难找到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中所需的非受控交易价格, 以及再销售价格法中买方再销售给第三方的价格。另一方面是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款项不是单笔结算, 而是按一定的安排进行交易和结算, 如关联企业之间签订有联合使用设施协议或长期购买与供应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成本加价法最为适合。

(三) 比较利润法中各方法结构的原因

一是可比利润法。可比利润法是利用可比非受控纳税人的利润水平指标, 对受控交易的价格进行调整的方法。与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相比, 可比利润法对“可比性”的要求更具弹性, 可比利润法要求的关联企业与独立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将大大低于其他方法, 其适用范围更加灵活, 而独立企业的行业分类、业务描述和营业利润比率可以相对容易获得。二是利润分成法。在可比利润分成法下, 首先要进行可比性分析来判定非受控纳税人和受控纳税人之间的可比性程度。由于此法基于受控与非受控纳税人的营业利润的比较, 特别依赖于所用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因素, 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非受控可比方的合并营业利润数据, 就不能应用, 因此在APA中较少使用。在APA中剩余利润分成法的应用较多, 它可以避免逐笔审核关联企业之间交易定价、逐笔分配国际收入与费用的复杂且繁重的工作, 从而简化税务管理。同时关联方关系中大量的母子公司关系, 使得关联企业在营业活动类型上经常很类似, 加上该类关联公司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转移、管理费往来、成本分担等情形, 使其具有适用利润分成的基础。

三、美国预约定价中转让定价方法应用的借鉴意义

美国实施预约定价已有十几年的时间,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采用的转让定价方法呈现的特点对我国APA中转让定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关注转让定价调整与预约定价协议中转让定价方法的区别

一是适用目的不同。对于转让定价税制, 其转让定价方法是一种事后调整, 而预约定价协议中的定价方法则是事前调整, 适用目的不同将使得在调整中纳税人与税务当局各自的角色有所不同预约定价安排实施的数量要远远少于一般纳税调整, APA申请人往往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二是预约定价协议中转让定价方法适用往往需要国际合作, 双边及多边的预约定价协议需要涉及双方或多方之间签订有相关协议。三是预约定价中转让定价方法确定的难度更大。预约定价协议的签订需要纳税人付出相当成本纳税人会对是否签订预约定价协议进行权衡, 因此决定签订预约定价协议的关联交易比一般交易复杂。

(二) 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中关于转让定价方法的规定

目前, 涉及到预约定价制度中关于转让定价方法的法规有:2004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 2008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目前的法规中, 一方面没有规定APA中转让定价方法优先顺序, 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另一方面没有对APA转让定价方法与特别纳税调整中转让定价方法进行区分。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APA中转让定价方法运用的具体指导性文件, 以保障预约定价安排的顺利实施, 维护国家税收利益。

(三) 加强比较利润法等转让定价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我国转让定价税制中, 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价格法, 而较少利用比较利润法。由于采用比较价格法操作的难度加大, 存在的争议也很多, 需要加强对比较利润法等其他方法的研究。随着我国的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市场, 将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投资, 同时我国企业也将走出国门向外投资。涉及双边甚至多边的关联交易调整及预约定价协议的采用, 亟待建立完整极、灵活的转让定价方法运用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永伟:《我国与西方国家关联企业间有形财产购销业务转让定价方法的比较探讨》, 《涉外税务》2002年第12期。[1]刘永伟:《我国与西方国家关联企业间有形财产购销业务转让定价方法的比较探讨》, 《涉外税务》2002年第12期。

合同定价 篇6

审计定价或审计收费研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竞争行为和审计执业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审计学术和实务界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的学者纷纷就该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共识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现实的审计市场的发展。现有的国内文献普遍表明,我国民间审计市场尚处在买方市场,审计的定价权主要受到客户的巨大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激烈竞争更加剧了定价权的进一步向审计客户的转移。这些剧烈的市场变化,导致了审计收费的逐年下降趋势,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无序的审计市场竞争态势。就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审计收费自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期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图1表明2008年的审计收费明显位于图形的最低层,2007年的审计收费在某些局部同样也位于2006年的下面,表现出一定的审计收费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来看年和年差距不是太大。这不符合现实的客观环境,因为国家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要统一转换为新的会计准则,因此这种新老制度的转换可能带来某些转换风险的提高,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然而,审计费用却没有明显提高,进而表明我国的法定审计行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定价问题。国内外的审计定价实证研究普遍认为,审计客户的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为了排除审计客户规模对审计定价趋势的影响,本文计算了每单位资产的审计费用,并画出了相应的年度间变化趋势图标,如图2所示。从图2中明显可以看出,在排除规模影响后,同样存在2008年审计定价降低的趋势,因此,进一步说明我国的民间审计定价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动机。

2 文献综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外的学者都对审计定价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比较早形成了一些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研究结论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具体有:审计定价总水平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主要的发现有:Maher,Colson和Broman(1992)的研究表明,美国审计市场的审计定价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比例;学者Craswell,Francis和Taylor(1996)研究了澳大利亚1982—1987年的审计定价的数据,同样发现审计收费相对于审计范围表现出了上升幅度跟不上公司规模的上升的态势。

第二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Simunic,他在1980年发表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上的经典论文“ThePricingofauditservices:Theory andevidence”最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定价的10大因素,引发了国内外大量学者开展相似研究,成为了在审计定价实证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派。之后的学者有Francis(1984)、Firth(1985)和Johnson,Walker和Westergard(1995),Taylor和Baker(1981),Anderson和Zeghal(1994)等,他们分别对Simunic回归模型进行了本国化的改良,具体考察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加拿大等审计市场,得出了影响各国审计市场定价的变量,一致的研究结果是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的个数是影响审计定价的两大重要因素。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审计市场竞争与审计师变更的审计定价研究。该类研究由于考虑更多的研究背景和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指导意义更大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学者参与研究DeAngelo(1981)发表了题目为“Auditing independence,`low balling',anddisclosureregulation”的经典论文。在此后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审计定价的环境进行了深度研究,具体有:Magee和Tseng(1990)、Dye(1991),Kanodia和Mukherji(1994)运用了分析性研究方法;Schatzberg(1990)运用了实验的研究方法;Simon和Francis(1988)、Craswell和Francis(1999)运用档案研究方法等,都创新性地提出了审计定价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第四个方面主要是考察非审计服务收费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程度和方向。Simunic(1984)、Palmrose(1986),Parkash和Venable(1993),Davis、Ricchiute和Trompeter(1993),Barkess和Simnett(1994),Sharma(2001),Frankel、Johnson和Nelson(2002)等都开创性地进行了本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最后一个方面主要是从审计客户的角度来观测公司治理和专家效应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外对审计定价研究的热点,具体涵盖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董事会特征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审计定价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等等。

从国内关于审计定价的研究来看,起步较晚,主要研究成果的划分可以以2001年为时间点。在2001年前,关于审计收费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以规范研究为主,主要集中于审计定价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论性探讨;2001年之后,由于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强制披露审计费用等信息,因此审计定价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形成了许多适合我国审计基本环境的研究成果。本文把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Simunic(1980)的多元回归模型为研究框架,加入一些影响审计定价的本地因素后直接分析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主要有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韩厚军和周生春(2003),伍利娜(2003a)、朱小平和余谦(2004),郝振平和桂璇(2004),张继勋和徐奕(2005)以及朱小平和郭志英(2006)。

第二类主要是分别从审计客户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角度,来分析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主要包括:李补喜和王平心(2006),张奇峰、张鸣和王俊秋(2007)以及蔡吉甫(2007)研究了公司治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伍利娜(2003b)、刘运国、麦剑青和魏哲妍(2006)以及钱春杰和周中胜(2007)专门研究了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李爽和吴溪(2004a)、宋衍蘅和殷德全(2005)以及韩洪灵和陈汉文(2007)研究了审计师变更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张继勋、陈颖和吴璇(2005)以及刘继红和周仁俊(2007)分析了企业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漆江娜陈慧琳和张阳以及李连军和薛云奎(2007)则专门分析会计事务所特征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两个部分,可以看出我国民间审计的定价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广大的理论学者主要是专注于对影响审计定价因素的全面考量,尚没有提出一种全新的解决审计定价的研究框架体系。本文认为仅仅关注于对现有审计定价体系的缝缝补补,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定价的难题。因此,本文试图从根本上打破现有的审计定价模式,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审计定价模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定价的难题。

3“做市商”双向报价审计定价模式的构建

做市商机制原本是用在证券市场上的一种典型运作机制,也被称为报价驱动市场。在一个典型的做市商市场,证券交易的买卖价格由做市商给出(双向报价),证券买卖双方并不直接成交,而是从做市商手中买进或者卖出证券,做市商在其所报的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或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做市商机制可以起到稳定市场、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以及价格发现的功能。本文认为,这种证券市场的做市商机制经过改造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审计市场上来,利用该种机制的价格发现的功能,可以解决审计定价的基本问题。具体的应用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做市商机制应用的前期准备环节,主要包括:现有审计服务买卖关系的调整;审计定价交易系统的开发;法律、法规的局部修整。第二步,做好在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中起到核心双向报价作用的做市商的选择和动态调整。最后一步,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动态监管体系的构建。

在第一步当中,前期准备环节相当重要,它构成了审计定价新模式的应用前提要件。首先,交易规则应做相应的变化,即取消审计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直接的委托关系,改为双方都直接与审计做市商发生委托关系。接着开发相应的适合审计竞价的交易系统,该系统应该能够做到连接事务所、审计客户以及监管机构,正确准时地记录双方的交易,及时对外报告审计业务的交易结果。最后是适时修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允许某些审计做市商有一定的集中规模和双向报价收益;增加适应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审计各方的责、权、利,特别要注意制定适合审计做市商的法律要求,包括:稳定审计定价、连续不间断的审计报价以及承担信息披露的义务等。

第二步是审计定价模式的关键所在,要求做好审计做市商的选择和动态调整。由于审计做市商要承担连续报价以及协调双方交易的职责,同时作为审计做市商还应有一定的信息处理优势,以便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就整个审计业务的链条来看,会计师事务所是充当审计做市商的最佳人选。一方面,他们具有审计定价的信息优势,便于理性评估审计定价的高低;另一方面,事务所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督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事务所本身监督机制、行业自律以及政府监管的三维一体的完善模式。当然,并不是每一家事务所都能成为审计做市商,应该从整个民间审计行业当中,选取那些业务规模比较大、风险机制完善以及信用记录良好的事务所作为审计做市商。就我国现有的审计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审计做市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在整个上市公司分类审计行业中,业务收入排名靠前且在该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2)自身风险体系完善且最近3年没有重大审计违规行为;(3)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审计特长且得到相关业内人士的认可;(4)事务所审计人员规模、职称比例以及以往的审计经验达到最低要求。作为审计做市商的事务所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实行动态的调整,建立做市商进入、退出机制,从而优化做市商模式价值,发挥合理的审计定价调整能力。

最后一步,应该建立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动态监管体系。具体应该包括:审计客户、事务所、行业监管机构以及政府财政部门所形成的综合监管体系。该体系应该能够接受审计客户以及事务所的监管意见,对这些建议进行客观处理;在整个监管体系当中,应以行业自律为中心,通过自律性的组织监管实现审计新模式的动态流转,对于违规情节严重的应由政府部门给以必要的监督惩戒。

以上是关于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整体系统的描述,具体的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流程如图3所示。在该审计定价模式当中,首先审计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接受审计做市商的买卖报价,接着根据报价及其自身需求将数据输入竞价数据输入端口,接着由审计做市商审查双方的基本情况,确认事务所是否具有审计业务的能力并决定是否接受各方指令,按照资格能力优先、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来撮合双方的交易,如果成功就通知各方签订委托审计协议,将不成功的交易重新报价进行竞价交易。应当注意该种模式下仍然允许充当做市商的事务所从事自身的审计业务,但必须与委托交易的其他业务相分离,且审计定价要参照同类审计业务的平均水平由监管部门来决定。

4 审计定价做市商模式的理论经济后果分析

制度机制的改变,将会改变利益相关人的博弈均衡结果,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经济后果。如果审计定价的模式由原来的直接商议的定价模式改变为以审计做市商为中介的间接定价模式,必将造成各相关方的利益均衡的改变,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本文的经济后果分析,遵循产业经济学相关的逻辑理论:结构、行为、绩效。该理论认为,市场的结构会影响市场参与人的行为进而产生一定的绩效效果。就审计定价做市商机制模式应用的情况来看,由于引入审计做市商,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的集中度,从而提高了在审计过程当中审计人员的讨价还价能力,进而改变了原有的以审计客户为定价主体的审计定价结构。结构的改变一方面促使现有事务所做大做强,目的是能够竞争审计做市商的位置以及提高自身的讨价还价能力;另一方面审计劳务的供给由于集中度的提高而降低,而相应的法定审计业务是一种刚性的需求,从而变化不大,根据供需平衡的原理,审计定价必然上升,进而产生审计收益上升的绩效后果,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我国的审计低价竞争的问题。

5 结论语

我国审计定价问题由来已久广大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和解决审计定价的难题,形成了一些颇具借鉴意义的研究结果,然而,我国审计定价的难题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来解决。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适合我国审计基本国情的一种全新的定价模式———做市商机制的审计定价模式,并且进行了理论经济后果的分析,表明该种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存的审计定价偏低的问题。虽然本文系统性地构建了新模式的理论流程图,但是,仍然可能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刘慧龙.中国审计实证研究:1999-2007[J].审计研究,2008(2):36-46.

[2]张奇峰,张鸣,戴佳君.中国审计定价实证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6(6):87-93.

[3]胡波.独立审计定价悖论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61-76.

[4]隆武华,陈炜,吴林祥.海外做市商双向报价规则及其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5(7):61-69.

[5]赵骅,张宗益,杨武.做市商制度下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7(2):90-94.

[6]徐正旦,谢荣,朱荣恩,唐清亮.会计研究前沿丛书: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合同定价 篇7

关键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因素模型

一、前提假设的比较与分析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是由夏普(Sharpe,1964)、林特勒(Lintner,1965)和莫辛(Mossin,1966)等人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前提假设主要包括:(1)完美市场假设;(2)投资者均理性;(3)对各证券的收益和风险具有一致性预期;(4)各种证券的投资期限相同,并且仅考虑单一投资期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5)投资者可以按照相同的无风险利率进行无限制的借贷。

套利定价模型(arbitrage pricing model,APM)是由罗斯(Ross,1976)在套利定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前提假设主要包括:(1)完美市场假设;(2)投资者对各证券的收益和风险具有一致性预期;(3)在风险既定情况下追求尽量多的财富(但没有对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做出明确规定);(4)投资者相信各种证券的收益率均受到k个共同因素影响,但并不在意总共有多少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什么。

通过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前提假设较多而且比较苛刻,很难符合投资的实际情况。相比之下,套利定价理论的假设条件较少而且更为宽松:它不要求将投资分析限定在“单一投资期”;也不需要投资者可以按“无风险利率无限制借贷”;同时对投资者的风险态度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允许投资者持不同风险态度;而且也不需要投资者按照风险-收益的权衡构建最优投资组合,因此,模型的成立并不依赖最优投资组合—市场组合的存在。这些假设条件的放松大大的提高了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二、模型推导过程的比较与分析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要求的市场均衡表现为一种静态的效率均衡。其均衡是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都持有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的状态。各个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组合的构建都以马科维茨(Markowitz)的分散投资与效率组合投资理论为基础。当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持有了最优投资组合时,市场达到均衡。通过对均衡状态的分析,逐一推导得到以下结论:(1)所有投资者持有的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即:有效组合)都是由无风险资产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构成;(2)每个投资者持有的最优风险资产组合都相同,都等于市场组合;(3)市场组合是充分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仅包含系统性风险,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仅被系统性风险解释,而市场组合中的每个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也仅被对市场组合的风险有贡献的风险部分(即单个证券的系统性风险)解释;(4)在上述3点的基础上,最后推导出:各种风险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与代表该证券系统性风险大小的系数的线性关系式,即CAPM模型。

套利定价模型所要求的市场均衡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套利均衡,理性投资者总是试图通过套利活动获得无风险的超额利润,而随着套利者构建套利组合时对证券的买进与卖出,有价证券的供求状况将随之改变,套利空间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有价证券的均衡价格得以实现。因此,这种推论实际上隐含了对一价定律的认同。套利行为有多种形式,这里的套利基于因素模型的假设。因素模型是指各种证券都随意受到k个共同因素的影响,各种证券的收益率之所以相关,是因为会对这些共同因素起反应。因素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其中,rit表示证券i在t时期的收益率;Fkt表示第k种因素(称为系统因素或宏观因素)在t时期的值;bik表示证券i对第k个因素的敏感度;为证券i在t时期的随机扰动项(由随机误差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其均值为零,标准差为;ai为常数,表示要素值为0时证券i的预期收益率。因素模型认为,随机扰动项与因素F是不相关的,且两种证券的随机扰动项之间也是不相关的。这样投资组合的方差可表示为:;其中,表示投资组合对第k种因素的敏感度,它等于组合中每个证券对第k种因素敏感度的加权平均值;表示组合的随机扰动项的方差,若投资组合中证券的数额为N,并且每个证券的投资比例相同,都为,那么,当N→8时,将趋于零。也就是说,当投资种类非常多的时候,资产组合的风险将主要来自因素风险,非系统风险将会非常低。换句话说,多元化可以有效消除非系统性风险,使投资组合仅剩下系统因素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这一结论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结论一样。每个投资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元化组合,这些多元化组合的预期收益率都仅包含因素风险补偿,而不包括非系统性风险补偿。每个投资者都想使用套利组合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增加现有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由于投资者总是愿意尽可能大的拥有套利头寸,以获得最大的套利收益,并最终使市场达到无套利的均衡状态。通过分析最大化套利收益的实现条件,就可以推导出套利定价模型:证券预期收益率与k个因素敏感度之间的一元线性关系,即APM模型。

两个模型建立过程中的相同点在于:模型的建立均依托于均衡市场环境。这里的均衡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和信息有效的市场,所形成的价格都是使得市场出清的供求均衡价格,该价格也是全面反映各种可得信息的价格。

二者的区别则体现在:均衡建立的方式不同。CAPM的均衡是一种绝对的静态的均衡,它将均衡市场看成是一个静态市场,它的实现要求每个投资者都按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持有最优投资组合,这个最优投资组合都必须由无风险资产和市场组合构成。APM的均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均衡,它将均衡市场看成是一种“失衡-均衡”不断转化的动态市场,它是借助于套利行为实现的,表现为一种无套利的暂时稳定状态,这一均衡状态并不要求每个投资者都持有最优投资组合,投资者可以根据各自的投资偏好分别持有不同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并通过套利行为使得所持有的组合的效用最大化。

三、模型形式及内涵的比较与分析

传统的CAPM模型的表达式为:其中,为证券i的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利率;为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证券i的系统风险系数(或证券i与市场组合的协方差系数)。传统的CAPM模型揭示了均衡状态下,证券的预期收益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Rf,或者说时间补偿;二是风险溢价其中,风险溢价仅补偿证券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并与代表系统性风险大小的系数成正比关系。CAPM模型还有许多拓展形式:如行为CAPM,零贝塔CAPM和多要素CAPM等。

APM模型的表达式为:其中为证券i的预期收益率;为无风险利率;表示对第j种因素的敏感度为1,对其他因素的敏感度为0的纯因素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对第j种因素的单位风险溢价;为证券i对第j种因素的敏感度。该式说明,一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k个因素的风险报酬。当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只有一个时,就可以得到APM的单因素模型:。此外,APM还有两因素模型和多因素模型。

两个模型相同之处以及联系表现为:证券i的预期收益率都由时间报酬(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报酬两部分构成;都将风险区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报酬都仅体现对系统性风险的补偿;都体现了预期收益率和系统性风险系数的线性均衡关系;传统CAPM是APM在更严格假设条件下(只存在一个风险因子条件)的特例。

二者的区别在于:系统性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包含的范围不同。CAPM模型所指的系统性风险综合地体现为市场风险,即市场总体收益率水平变动对证券收益率产生的影响,用某证券收益率变动相对于市场组合收益率变动的敏感度—系数衡量。也就是说,CAPM模型仅用市场风险代表系统性风险,来分析系统性风险与证券预期收益率的对应关系,而对系统性风险的具体引发因素并没有做进一步阐述。作为CAPM的一种延伸,APM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缺口—它将系统性风险,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细分成k个系统性因素,而且并没对因素的类型做出限制,从而扩大了因素考虑的范围。这些系统性因素不仅可以包括市场性风险的引发因素(也就是各类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率的变动、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以及利率水平的变动等),还可以包括人们普遍关心的市场外的风险因素(例如:与未来的收入变化、未来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化以及未来投资机会变化等相关的风险因素),还可以包括某些具有市场普遍性的“市场异象”的引发因素(如:公司规模、股票帐面价值和市值之比B/E等)。虽然多因素CAPM也在传统的CAPM模型基础上扩展了风险的考量范围,使得其形式与多因素APM非常接近,但多因素CAPM与多因素APM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多因素CAPM中指明系统风险之一是市场风险,而多因素APM并没指明系统风险是什么。

四、模型应用的比较与分析

CAPM模型在实际应用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值的估计。由于值是预期值,人们无法得到投资者的预测值是多少,只能更具历史数据估计过去一段样本期内的值,并把它当作预测值使用。具体的方法是:以市场单因素模型为基础,收集证券i和某一市场指数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估计出市场单因素模型的参数,从而得到值。

APM模型在实际运用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模型的影响因素。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某个具体投资组合的影响因素,进而确定套利定价模型的具体形式。然后,再采用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法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敏感度。

通过比较CAPM与APM的具体应用方式,可以看出,这两个模型都具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就是用历史值代替预测值。其中的偏差显而易见,严重的影响了模型预测功能的发挥。

从模型适用的领域来看,CAPM可适用于各种企业,特别适用于对资本成本数额的精确度要求较低,管理者自主测算风险值能力较弱的企业;而APM适用于对资本成本数额的精确度要求较高的企业,其理论自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其仅适用于有能力对各自风险因素、风险值进行测量的较大型企业。

五、结论

通过上诉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尽管CAPM模型和APM模型存在着种种的不足,以及解释能力有限的缺点,但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运用中的地位还是不可替代的。CAPM因为其标准化,简单化的特点而取胜。而且CAPM不单适用于证券市场,对评估不动产等同样适用,其公式的深层含义就是投资者要为所承担的系统风险而得到相应的补偿。而APM从另一个角度导出了CAPM,是复杂化多元化了的CAPM,它适用于任何资产组合的集合,因此在检验该理论时不必去衡量全部资产的集合。而且APT更容易扩展到多时期收益的情况。因此在内涵和实用性上更具广泛意义。APM既是以地CAPM的肯定,更是一种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Sharpe,W.Capti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Journal of Finance,1964,19:425-442

合同定价 篇8

1.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于1952年后由威廉·夏普, 约翰·林特和简·莫森等人分别独立导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的均衡价格是怎么形成的, 以此来找出证券市场中被错误定价的证券。它在现实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普通投资者、基金管理者和投资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重要工具之一。

1.2 CAPM的实证检验

(1) 陈小悦、孙爱军于2000年选取269支A股票和63支B股票以1994年9月到1998年9月的月收盘价作为样本, 无风险利率选用了3个月的定期存款平均利率, 以全部A股和B股的收益率作为市场收益率, 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这期间, CAPM无法通过有效性检验, 说明此模型在中国A股和B股市场上均不成立。

(2) 阮涛、林尚宫于2000年选取了上海股票市场四十支股票, 并以1996年到1998年的收盘价作为样本, 以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市场指数, 得出结论:上海股票市场不符合CAPM模型, 所有的资产的收益率不符合正态分布。

(3) 施东晖讨论了Beta系数和相关系数R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中国证券市场不符合CAPM的结论。

2 套利定价模型及其实证检验

2.1 套利定价模型

套利定价理论在直观上很合理, 而且要求的假设有限。APT由Ross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1996年首次发表。APT建立在诸多模型的基础上, 并由此导出了套利定价模型, 利用这一模型可以进行无风险套利操作。APT试图提供一种比原始的CAPM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资产定价模型。

2.2 APT的实证检验结论

Roll和Ross最早使用统计法检验了APT模型。他们使用最大似然因子分析法来估计因子载荷矩阵, 然后利用估计的因子载荷在每一时点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横截面回归。运用这种检验方法, Roll和Ross的实证结果支持了APT模型, 因为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至少可发现3个“定价”因子。

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比较分析

3.1 CAPM和APT的区别

(1) 基本假设不同。简单形式的CAPM的若干基本假定的核心是尽量使个人相同化, 这种行为是短视的, 因为它忽略了在持有期结束的时点上发生任何事件的影响, 短视行为是非最优行为。

(2) 投资者投资范围仅限于公开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资产, 譬如股票、债券、借入或贷出无风险的资产安排等等。这一假定排除了投资于非交易性资产如教育、私有企业、政府基金资产如市政大楼、国际机场等。

(3) 不存在证券交易费用及税赋。

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联系

CAPM因为其标准化, 简单化的特点而取胜, 而且CAPM不单适用于证券市场, 对评估不动产等同样适用, 其公式的深层含义就是投资者要为所承担的系统风险而得到相应的补偿。

而APT从另一个角度导出了CAPM, 是复杂多元化了的CAPM, 它适用于任何资产组合的集合, 因此在检验该理论时不必去衡量全部资产的集合。而且APT更容易扩展到多时期收益的情况。因此在内涵和实用性上更具广泛意义。APT既是对CAPM的肯定, 更是一种补充和修正。

4 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缺陷的对策

(1) 提供广义的风险度量, 一种有效的风险度量方法可运用于各类投资, 无论是股票投资、证券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 因为这些投资都在争夺既定数量的投资资金。

(2) 区分可补偿风险和不可补偿风险。一般认为, 并非所有的风险都会得到补偿,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能区分有补偿的风险和无补偿的风险, 并对此做出直观简明的理论解释。

(3) 使风险度量标准化, 以便于分析和比较。既然风险总是相对而言的, 一种好的风险度量方法应予以标准化, 使得投资者在衡量任何一项投资的风险时, 能得出该项投资相对于其他投资的相对风险程度。

(4) 将风险度量转换成期望收益。风险度量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估计。如果一个模型只是指出高风险可以得到好回报的笼统论断, 而不能有助于风险溢价的估计, 则该模型是不全面的。

5 结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处于发育阶段的证券市场不仅规模还小, 法规和管理机制也不健全,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过多, 具有信息传递的结构性和技术性障碍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 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及其投资组合的非有效性, 市场的过度投机难以满足CAPM的假设条件, 减弱了CAPM模型的适用性。因此, 我们应该通过对资本资产定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我们逐步分析和理解影响资本市场定价的多方面因素, 有利于决策者采取各项措施, 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 推动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汰渍为何这样定价 篇9

汰渍新上市的三重功能洗衣皂价格标签标明,238克一块装是3.2元。按常理,两块装应当是6.4元或更低。

大家猜猜两块装的标价是多少?

6.9元。

这个标价超出了常理和人们对产品价格策略的理解。是不是写错了?我正在疑惑时,旁边一位中年女顾客手中各拿一块洗衣皂,询问营业员价签是不是写错了,营业员看了看回答说,没错。

这位中年顾客把两块装的放下,拿着一块装的洗衣皂走了。

为什么一块装标价3.2元,两块装的却标价6.9元呢?

是不是价签写错了?

不是,因为一周后我再到此超市,看到价签依然如故。如果真的是价格标签写错了,一周后肯定会被改过来。

如果价签没有写错,那是不是宝洁公司制定价格策略的人头脑发晕,犯了糊涂?这个可能性基本上为零。

汰渍三重功能洗衣皂为什么这样定价?这样定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种促销手段吗?宝洁公司在这家新开超市对一块装产品进行特价促销,同时保持两块装产品原价不变,这样来刺激消费者购买一块装汰渍三重功能洗衣皂。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在杭州一个小山村,人们世代以砸石头并把石头卖给盖房子的人谋生。村里一位年轻人,看到这些石头奇形怪状,想到杭州市许多人喜欢这种石头,于是就把这些石头卖给那些喜欢奇石的人,卖了一个大价钱,盖起了全村的第一所楼房。

该村产的梨子很好吃,倍受客商欢迎,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自家地里栽上梨树。就在梨树长大、挂果时,这位年轻人做出一个令人惊异的举动:把梨树全部砍掉,种上柳条。大家议论纷纷,不明白年轻人要干什么。到了夏天梨子成熟时,人们再次为年轻人精明的生意头脑所打动。原来,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客商在村里买了梨子后无法运出去。年轻人砍掉柳条,编成柳筐,卖了一个大价钱。他在镇上买套房子,搬到了镇上。

日本本田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听说这位年轻人的故事后,佩服他的生意头脑,决定见见他。于是,来到年轻人所在镇上,这时的他开了一家服装店。

本田公司首席代表走进年轻人的服装店,看到他正在与对面一家服装店老板吵架。

原来,这位年轻人在马路一边开了一家服装店,有人在对面也开了一家服装店,两家卖的衣服一模一样,但对面的店价格比他的便宜。如一件衣服,他卖100元,对面就卖80元。顾客都到对面去买衣服,他的店顾客寥寥无几。因此,他常常骂对面服装店的老板。

本田公司首席代表看到这一幕,大失所望,怀疑以前讲故事的人是不是在骗自己。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按照故事上的说法是,本田公司首席代表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他。原来,对面的服装店也是他办的。

这个故事是我20多年前看到的。几年前,我看过一则新闻,讲郑州健康路上有两个服装店紧挨着,卖一模一样的产品,一个店的价格高,另一个店价格低。一男一女两个店老板常为争夺生意吵架,男老板骂女老板不会做生意,价格卖得这么低,还不亏死?两个老板的大吵大闹,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人们明白情况后,都拥进女老板的服装店。男老板一看顾客进店了,心里偷着乐,原来这两个店都是他开的,女老板是他老婆。看过这则新闻,我会心一笑,故事有了现实版本。

今天,在超市中看到汰渍三重功能洗衣皂价格标签,我知道这则故事有了最新的“宝洁版”。

营销人中流传一句话,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要的是感到占了便宜。人们都喜欢占便宜,当顾客觉得占了便宜,就会爽陕掏钱包。那么,营销人如何做促销,才能让顾客觉得占了便宜呢?

合同定价 篇10

中国进入世贸后, 金融领域逐渐对外放开, 近十多年来金融衍生证券在国内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同时国内的金融市场上对于期权定价问题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在一切衍生证券的定价问题分析里, 对于期权定价的研究我们最早能够追溯到1956年克鲁辛格 (Kruizenga) 的发现, 后来在1973年Black2 Scholes关于期权定价理论论文的发表。早在公元前1200年的古希腊和古腓尼基国的贸易中就已经出现了期权交易的雏形, 只不过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对其有深刻认识.期权的思想萌芽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的《汉穆拉比法典》。1973年B1ack和Seh01es在有效市场和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假设条件下, 运用连续交易保值策略推出了著名的B-S期权定价模型, 这是期权定价的初始模型, 而后对于期权定价的研究在世界上诸多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上的匹配和发展, 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本文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 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行了一个综合的分析, 在完全市场状态下, 满足无套利假设的条件下研究了二元证券市场的期权定价问题。本文根据离散时间进行了一个期权定价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在通常状态下给予了复制期权的融资策略, 同时根据既有的融资策略获取了期权定价公式。本文一个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依据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就期权定价理论进行了一个综合的分析, 追本溯源的就其产生和发展进行了一个介绍, 详尽的介绍了期权理论研究的现实动态和期权定价的通用方法, 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核心, 通过自融资条件下的交易策略来定义等价条件, 通过模型和公式的建立证实了期权的存在性和独有性;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最后一部分, 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同时针对于后续的研究进行了陈述。

二、概念解析

(一) 期权的历史追溯

期权作为选择权来讲给予的是其拥有人可以在未来的指定时间中通过特有的价格来进行买卖交易的权利, 在买卖过程当中对于价格和数量上有着一定的权属。期权有着义务的不确定承担性, 因此在金融领域的市场条件下我们可以将期权看作是具备特殊价值的金融衍生品或工具, 但是期权赋予权利的同时在市场当中的买卖过程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代价的, 这种代价我们称之为期权费或手续费。

期权的交易最开始是在十八世纪后期的欧美市场当中出现。因为出现伊始受到了制度不完善和交易人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在期权交易之初, 其发展比较缓慢。自1820年开始, 出现了期权自营商和许多职业的期权交易人, 当时的交易过程没有如现今这般能够不间断的进行价格的更新, 那是交易人仅仅是根据时机 (利于己方时) 才会提出报价。当时的期权交易没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在期权的交易上十分的不灵活,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就令期权无法很好的在市场当中流动起来。

上述的困难情况直到1973年4月26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 (CBOE) 开张而打破, 在当时针对于期权交易的弊病进行了全面统一的处理优化。期权合约的有关条款, 包括合约量、到期日、敲定价等都逐渐标准化。起初, 只开出16只股票的看涨期权, 很快, 这个数字就成倍的增加, 股票的看跌期权不久也挂牌交易, 迄今, 全美所有交易所内有2500多只股票和60余种股票指数开设相应的期权交易。之后,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放松了对期权交易的限制, 有意识的推出商品期权交易和金融期权交易。由于期权合约的标准化, 期权合约可以方便的在交易所里转让给第三人, 并且交易过程也变得非常简单, 最后的履约也得到了交易所的担保, 这样不但提高了交易效率, 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 期权定价的方法论

就期权定价的方法论来讲目前最为科学的就是在无套利假设中的定价问题, 遵循着投入产出原理也是现代化金融经济学理论中的基础。但我们所遵循的上述原理是需要在完美的市场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相对来讲大多数的市场是以不稳定形态存在的, 因此就期权定价来看在这样的市场下定价是有着灵活多变的形式。就定价问题的理论来看, 就是在稳定市场下进行的无套利假设研究, 而在灵活市场状态下我们需要就投入产出进行相应的模糊无套利假设,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点:

第一, 未来价值需要在现今定价。设置两个组合θ和ξ的未来价值相同, 而两者现今的价值则是θ比ξ低, 因此投资者能够通过买θ卖ξ来获得即时收益。如果不去考虑交易费用的话, 那么买卖应该趋向等同, 否则就可通过买卖差价来获得套利或交易费用。

第二, 就组合的价格来讲, 倍数的当前价值和该组合的当前价值的倍数应该相同。如若两者不同则组合的整体买入价和拆分零售价会出现差异。这样投资人就能够通过这之间的价格差异来获得收益, 最为常用的策略就是整体买入价进货、拆分零售价卖出, 以此来获得套利。

第三, 组合θ和ξ的现今价值需要和组合成分的当前价值之和相匹配, 未来的价值需求为正, 即现实价值为正数。符合上述条件就会呈现一种当前即便是没有指出在未来也能够获得收益。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期权的风险在市场价格的变动当中能够获得充分的反映和表现, 同时对于价格的预期有着重复性的标准性。价格的上下浮动是期权定价的中心点。假设性的期权标的物的交易规则能够掌握一定的市场规律, 从而针对于市场的价格能够相应的给予系统性的假设条件, 这样相对于股票和债券的价格有着一定的标准作用。比对整个期权的定价过程, 通过针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来建立Black-Scholes随机微分方程。这个模型在现有市场的使用还是十分的频繁, 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此方程仅仅只能保持无套利均衡的规律。

同时还有一种不同的定价方法能够帮助期权在出手阶段获得绝对收益, 通常我们将其设置为无风险保值方案, 接下来通过资金的吞吐量来确定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通过即有的收益保值方案来灵活的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后直至期权到期来获得即有收益, 上述的期权定价方法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双向式模型”。

三、二元市场中的期权定价研究

(一) 环境条件

二元市场的重复期权定价需求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 这种条件一般情况是指股票和债券双重交易费用下的操作。通常我们所说的二元市场是指存在证券资产和债券资产两者的市场环境。通过重复定价、定制的思想来进行相应的期权定价, 这里面的诉求条件便是一种完全市场的概念。在上述条件中所有的价值体现都是和股价的变化相关, 因为有着未定权益的产生, 所以需要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建立一种股市交易策略来进行重复性的操作定价。而期权定价在这种市场环境条件下取决于股票交易的波动, 通过策略上的线性定价法则来进行定价。

(二) 期权模式架构

期权的模式架构取决于其衍生工具的特性, 因此根据其特性来进行相应的分类, 在一定的标准上划分如下:

第一, 根据期权合约具备的权利进行分类, 一般情况下分为涨或跌两种, 这种权利上的划分令期权持有者获得了买卖的相应权利。

第二, 根据期权权利行使权进行分类, 通常在市场上流通的不过于欧/美两种期权。美式期权能够在时效时间内随意的将权利实施, 而欧式期权只有在期权结束时行使权利。

第三, 根据资产来进行期权的划分, 在这里我们需要将其性质分类为商品期权和金融期权。根据其性质和执行手段能够分类为美式涨、跌和欧式涨、跌四种。在公式上我们设置为:F (S, t, T, X) , f (S, t, T, X) , G (S, t, T, X) , g (S, t, T, X) 公式上显示的均为在T时刻期限下的权利操作价格为X≥0,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体现出美式涨、跌和欧式涨、跌四种期权在f时间的价值, S则是f时间下的股价, 这里的环境则是无税收和交易费的完全市场状态下的交易形态。

(三) 二元市场模型

二元市场模型的建立需要进行证券市场 (B, S) 的设置, 我们在B= (Bn) 中表示为债券, S= (Sn) 则是风险资产, 时间设置上则为n=0, 1, !, N。因为在证券交易中有着费用的支出, 而各个银行存、贷利率上又有着显著的差距和变动, 因此我们在公式B= (Bn) 中使用如下公式:

在公式中前后为贷款和存款的关系。而在风险资产S= (Sn) 中针对于买卖过程的公式我们同样需要有所设定, 针对于基础模型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分析来获得有价值的公式:

在公式中前后为买入和卖出的关系, 通过二元市场当中的特性, 我们能够把握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同时利用公式的设定来完成二元市场模型的建立如下:

(四) 市场模型分析

通过上述的模型我们后续就需要根据市场来就模型进行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假设在初始阶段的拥有者的资产为x.而x的变化考虑的因素即为股票价格和相对应的交易费用, 通过在完整的投资过程中获得的资金不动量来进行操作。因为在股票和债券的市场当中有很多不定因素, 因此我们在时间的设置上暂定为n=0, 在操作过程当中操作人将现有资产进行操作, 设置为现有资产状态下购买了γ1份股票及β1份债券, 据此就产生了投资组合π1= (γ1, β1) , 当时间n=1的情况下自由变量设置为0或1, 因为股票的价格会有更新, 因此操作人需要进行重新计算投资组合, 在这里我们将新的投资组合公式设置为π2= (γ2, β2) ,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完全可测。

通常情况下可测自变量πn= (βn, γn) , 而将n=0, 1, !, N进行相应的计算处理, n-1时间点所持有的债券和股票需要进行计算。因为操作人从投资组合πn= (βn, γn) 到新的组合πn+1= (βn+1, γn+1) 的变化就需要考虑从到不同的决策:γn+1≥γn:为了能够满足充分的交易可能, 操作人需要进行另外的操作, 即为购买额外γn+1-γn份股票, 因为资产的固定性, 因此我们需要将债券进行卖出处理:

在上述的情况下, 我们是通过恒定的资金来进行操作, 这样来令投资组合进行合理的变化。γn+1<γn投资者进行股票卖出的操作和购进债券:

因为市场当中的资金存、贷利率会出现变化, 因此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将记号公式进行代入:

通过记号公式的引入和数值的变化我们在二元市场当中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下:

通过上述投资组合的变化能够引出充分必要条件是成立且在实际操作当中能够获得标准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确定二元市场的期权定价模型能够在未定权益情况下获得成立, 这种未定权益定价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支付的未定权益获得现实支持, 同时对于支付的费用的计算上能够获得理论上的支持, 同时确定来我们所研究的二元证券市场中期权的定价问题。

(五) 二元市场期权定价

我们通过实例来进行相应的二元市场期权定价, 设fn (ω) = (fn1 (ω) , fn2 (ω) 为二元市场的期权, 通过上述的定价策略和市场模型公式我们来进行期权复制, 具体操作如下:将ωεΩ对应假设来进行设置, 其中包含了fn=πn+1, 通过逆反递归的形式来将期权fn (ω) = (fn1 (ω) , fn2 (ω) 进行投资策略的整合, 将其中ωεΩ通过公式假设为βn+1 (ω) =fn1 (ω) , γn+1 (ω) πn+1=fn2 (ω) , 这样我们通过设置fn为全面的变化量βn+1, 而γn+1则是要去满足βn+1 (ω) =fn1 (ω) , γn+1 (ω) πn+1=fn2 (ω) , 据此来进行下一阶段βn和γn之间的讨论。

βn和γn中的ωεΩ已经成立, 这即是说ξ1, ξ2, …, ξn已经建立, 因此βn=βn、 (ξ1, ξ2, …, ξn) 和γn=γn、 (ξ1, ξ2, …, ξn) , 将下面的公式引入:

为了能够明晰债券B, 我们需要将其进行记号如下:

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就ξn在上述条件下的公式进行操作和加减变化, 这样能够获得加减公式如下:

通过条件的带入我们需要进行条件γn+1≥0的情况进行分类证明, 这样能够充分的将不同种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获得了如下公式:

根据方程当中的求解, 我们能够发现βn和γn之间的求解条件需要进行记录, 在这样一种条件下的kn-n时刻股票交易费比率;pn-n时刻股票交易费比率, 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我们需要根据相应的股票价格涨跌幅度来进行n时刻的市场状态分析, 可以将公式进行如下设计:

在这里我们通过假设的任意n来获得不同的时刻, 通过上下式的加减来获得不同时间段和状态的结果:

方程之间的转换需要通过特殊符号进行, 最终的γn值取决于结果, 因此我们将定价公式转化为:

通过上述的模型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在二元市场的期权定价问题, 根据自融资策略我们获得了含交易费用的等价条件, 故而也再次证明了复制期权的独有性行存在性。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的期权定价问题, 主要就满足无套利假设的二元证券市场进行了一个深入浅出的分析。根据离散时间模型来就一般条件的期权定价结果进行了股票和债券双重交易费用的考量。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二叉树模型, 此模型是现实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 同时包含了复制期权的模式, 据此来建立了具有实践意义的二元市场期权定价模型。本文当中的工作重心是通过定位一定交易费用的条件来进行独存的自融资策略设置, 以此来给予期权定价公式。

摘要:期权定价是金融工程领域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期权定价问题的研究起源较早, 而目前世界上对于期权定价的研究主要包含均值、复制和套期保值三个方面。本文主要就国内的完全市场进行研究, 针对二元证券市场的期权定价问题进行了一个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考量。首先在恒定时间的情况下通过操作者的交易策略来进行二元证券市场的期权定价;其次对于自融资投资策略当中的等价状态来证明操作上的独立性;最后通过股票和债券上的复合性来确定期权定价公式。

关键词:期权定价,二元市场,分析,策略

参考文献

[1]项立群.概率方法在一种期权定价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3 (02) .

[2]董飞.运用金融工程加强风险管理[J].北方经济, 2006 (04) .

[3]齐梅, 赵红梅.试论发展我国金融工程的必要性及途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3) .

[4]戴锋, 黄春淼, 彭旭宁.基于构造定价的期权价格行为特征分析[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5]吴波兵.分数布朗运动环境中基于风险偏好的期权定价[D].湘潭大学, 2009.

[6]彭卫.期权定价模型的优化及其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7]李存行.期权定价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2) .

[8]杨继光, 刘海龙.基于期权的商业银行总体经济资本测度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9]傅强, 喻建龙.再装期权定价及其在经理激励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 2006 (11) .

【合同定价】推荐阅读:

销售定价07-15

定价模式07-18

定价调整07-19

出口定价05-10

审计定价05-22

新股定价05-28

定价因素05-28

转让定价06-03

协调定价06-15

期货定价06-18

上一篇:牛传染性结膜角膜炎下一篇:可靠性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