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让英语充满魅力

2024-06-07

交际让英语充满魅力(共7篇)

交际让英语充满魅力 篇1

引发学生思考的课堂, 是充满魅力的课堂;时时欢歌笑语的课堂, 也是令人回味的课堂。如果你的课堂充满趣味, 学生喜欢上你的课犹如喜欢吃棒棒糖。调动课堂气氛的法宝之一是音乐, 把音乐融入到英语课堂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有研究证实, 合适的音乐可以加强人的注意力, 提高记忆, 使人们疲惫的身心放松, 让学习变得有趣。

一、魅力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是学生时代非常重要的阶段, 直接面临着高考的压力, 也有着入学心仪高等学府的美好前景。因此, 无论是学生、家长, 还是老师、学校, 甚至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为了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英语水平,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压力成比例增长。这样的生活难免有些缺少乐趣, 容易使学生产生疲乏、焦虑等情绪。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把听歌曲, 跟着唱作为课堂开始的准备活动 (Warming up) , 而其中最常用的歌曲之一就是雪绒花 (Edelweiss) 。歌曲短小精悍, 曲调优美, 歌词简单易记, 其中的歌词还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祝愿我的祖国春常在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一开始同学们还有些不好意思, 声音小, 没有信心, 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几位活跃分子的带动下, 终于大家都能张开嘴大声歌唱, 下课之后许多邻班的同学都聚拢过来, 找相熟的同学问:“你们唱的是《雪绒花》吧, 还是英文版, 挺好听的。这样上课真有意思”。在邻班“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下, 我们班同学唱的更起劲了, 每次唱完歌之后同学们都神清气爽, 注意力集中。之后我们陆续又学唱了“晚安, 再见 (So long, farewell) ”/“玛利亚 (Maria) ”等歌曲。而在年末学校的元旦庆祝晚会上, 我们班的“金嗓子”雯雯上台献唱了一曲雪绒花 (Edelweiss) , 曲毕, 场下掌声雷动。

二、听写英文歌曲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是用的越多, 越熟悉, 用的越好的知识。所谓“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在第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之后, 因为是学生喜欢的音乐, 他们在课余时间也会去听, 去唱, 对曲调, 歌词, 和语音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有更加强烈的感觉和印象。

在第一步之后,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可以开展“听歌写歌词”的活动。要知道, 由于英文歌曲存在大量连读, 跳读等语言现象, 比一般的英语听力还要难上许多。所以听歌写歌词的活动需要循序渐进, 首先, 可以在歌词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打上空格, 请学生听写并填上。如在选用歌曲“晚安, 再见 (So long, farewell) ”中笔者就出了这么一道题。

So long, ______, auf Wiedersehen, goodbye

I______and heave a sigh and say goodbye--Goodbye!

I'm glad to go, I cannot tell a lie

I flit, I____, I fleetly flee, I____.

其次, 为了考察并提高学生的断句功力去掉标点符号, 请学生填上。

最后, 在学生对歌曲非常熟悉, 对歌词了解清楚的情况下, 可以全部进行听写。

三、魔力歌曲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很多高中同学都会有背单词的误区, 把单词单独的去记忆。许多非常用功的同学会把英文单词抄写在本子上, 利用排队、跑操等待等时间来背诵记忆。这种精神十分可嘉, 可惜方法不对。因为如此学习, 把原本是语言中有机元素的单词割裂成单独的单元, 分散, 零碎, 非常容易遗忘。费了大工夫背的单词几天后再看时就忘了大半, 十分让人受挫, 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 学习信心大打折扣。这股劲头是非常好的, 可惜没有用对方向, 找对方法。更高效的方法是背句子, 而单词就在该句子中, 而且是在情境当中记忆, 自然记得牢, 记得准。

而歌曲则恰好印证了这一现象, 似有魔力一般。在吟唱歌曲中, 所有的演唱者都是以句子、段落为单位记忆的。而且歌曲中很多句子都是十分值得记忆的, 并且会给人带来画面感, 更加有助于记忆。这样一来, 学生们在唱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就记下了歌词, 也就记下了单词。在不知不觉中单词词汇量稳步增加。从词汇还可以推广到短语, 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 3中的重点短语have confidence in恰巧就是“音乐之声”插曲之一的《我有信心 (have confidence in) 》歌曲中不断重复的歌词。其中的精神积极乐观, 而且have confidence in后的搭配也示范了许多。

学习从来就不是枯燥的事情, 只要找对方法, 调整好思路, 即使是相对记忆量大的英语语言学习也能在“音乐之声”中绽放魅力与美丽, 并一直美丽下去。

参考文献

[1]宋金燕.以歌为伴学英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洁.利用英文歌曲促进英语教学[J].职业技术, 2006. (20) .

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篇2

在语文每一条迷人的雨线下面,都有生命的风韵妩媚,道不尽说不清的充满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因此,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课堂是一个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艺术场所。所以,语文教师也应成为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节奏美等综合形成教学美,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从而产生教学魅力。具体来说,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要使自己富有魅力。要想使自己富有魅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必须全面加强美学修养,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内容时就可以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而且可以顺手拈来一句名言、一个典故、一首古诗、一个俗语,从而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

其次,语文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教学语言的艺术、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艺术精品,储藏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情节曲折的小说,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所以,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认识到文字的形象美,感悟到语言的节奏美,品味到词语的意蕴美,领会到句式的变化美,并能把这些静止的内容转变成鲜明可感的形象,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创设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简单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总重复同一个模式,而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模式,从而把语文课教出诗意,教出美感,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最后,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因此,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渴望与憧憬,感受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先成为他们的益友,关注学生的成长,以自己无穷的魅力和完美的人格,通过语言以及外貌、神态、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受,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

让作文语言充满魅力 篇3

我们的同学在作文时, 常常感到自己的语言枯燥, 形同嚼蜡。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鲜活起来, 吸引读者呢?方法之一就是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

一、推敲词句求色彩

“词的形象色彩”是指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 引起人们产生各种感官上的联想。语言中, 用摹状、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 也即可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等方式, 达到语言的形象化。

1. 绘形

绘形即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来达到语言的形象性。如看到“鹅卵石”一词, 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鹅蛋一样的椭圆光滑的石头;看到“狮子狗”一词, 人们脑海中就会联想起外形像狮子、毛发蓬松的可爱小狗。另外像“马尾松”“席卷”“鼠窜”“鼎立”等词, 都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各种丰富的联想。美好的事物, 用叠加形容词来描述, 固然可以, 但终归空洞。但是, 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形象来描写, 会立即容光焕发。如“姑娘16岁”, 旧小说称为“二八妙龄”, 现代作家说是“芳香的年龄”, 后者自然韵味足多了。作家谢璞在一篇散文里写道:“姑娘到了花一般的年纪, 她爱上了水生。”“花一般的年纪”, 耐人寻味, 读者不仅会想到“美丽”“红润”“光艳”“芬芳”这些词, 而且脑海中会浮现姑娘俊俏的脸庞、羞涩的情态和婀娜的身影。

2. 绘色

绘色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色彩来达到语言的形象性。如描写黄色, “鹅黄”会使人联想到小鹅绒毛的颜色, “杏黄”会使人联想到杏的颜色, “橘黄“会使人联想到橘子的颜色, “金黄”则会使人联想到黄金的颜色, 这里每个词都会使人联想到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种联想就是词的形象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 色彩词被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走进手机店, 你会发现一款款手机都有一个个靓丽的颜色名, 如骑士灰、精灵蓝、欢乐紫等, 这些手机颜色词将人们思维中的颜色概念与能代表颜色的事物联系起来, 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征抽象的颜色, 如:烈焰红、秋枫红、炫枫红、激光红、雷射红、艳阳红等, 分别用“火焰”“枫叶”“激光”“太阳”等具有红色这种自然属性的事物加上“红”这个基本颜色词构成。这些手机颜色词带有很强的形象色彩, 极具感染力, 给人愉悦的心理联想, 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我们的作文语言不妨也借鉴一下这些词, 定能让人眼前一亮。

3. 绘声

绘声, 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声音即运用拟声词来达到语言的形象性。如“笑”这个词, 由于“笑”的情景不同, 心理状态不同, 笑的声音也应有所不同, 一般“笑”的形象描述是“哈哈大笑”“嘿嘿冷笑”“嘎嘎傻笑”“嘻嘻顽皮地笑”“咯咯天真地笑”“吃吃忍不住地笑”, 同样是“笑”, 由于摹拟定了不同的声音, 笑的形象内涵则全区别开来了。

拟声词的巧妙运用, 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作家张扬写一对意中人, 相爱日久却又互相深锁心宫, 忽然一天, 姑娘想大胆表达, 可念头刚起:“不觉怦然心动”, 这个“怦”字是用得很有功力, 它把爱的骚动、女性的羞怯、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全部包孕其中。马雅可夫斯基也是这方面的能工巧匠, 他有一句著名的诗:“我们应该向明天前进, 让裤子在行军中嚓嚓地响!”“嚓嚓”一词突现了行军队伍的威武、整齐、雄壮, 简直无可更替, 它令一切形容词羞赧自愧, 显得极为传神。

学生作文中, 适当用些拟声词, 能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而且对大自然中声音的摹拟, 我们也很容易做到。一名学生习作, 这样描写一位青年工人:“走起路来‘通通通’, 干起活来‘刷刷刷’。”象声词用得很准确, 这位工人的豪迈气概, 干活时的麻利劲儿, 呼之欲出。又如“他的脸‘刷’地一下红起来”, 通常情况下, 脸红我们只能用视觉来感知, 它是不会发出声的, 用上一个象声词“刷”, 使读者的视觉与听觉沟通, “脸红”变得更形象了。

给语言灌注声音, 涂抹色彩, 描绘形状, 充分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 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 如见其物, 如闻其声的感觉, 使原本枯燥的语言一下子充满魔力。

二、巧用修辞添神韵

巧用修辞, 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而且能恰到好处地“状难言之状”。如写“愁”这种抽象的心理状态, 李煜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运用比喻, 将“愁”比作一江春水, 写出了他眼中的愁思浩瀚绵长, 东流不止。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王实甫写道“四围山色中, 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两位词曲家都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愁情之重之深。假若不用修辞, 语言恐怕会显得相当乏味无趣。

平常的作文训练中, 要教会学生用大自然中实实在在的事物来替代一些早被人熟知的东西,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便可以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

如一篇《春暖》的学生习作, 这位学生在开头写道:“春天来了, 姹紫嫣红, 百花齐放, 天渐渐地暖和起来。”写得也还可以, 但从语言的形象性来说, 写得还不够, 经过启发, 这位同学写道:“春天, 它像一首欢快的歌, 叮叮咚咚地淌过了冬天的河, 流进了人们的心窝。”修改后, 用了比喻、拟人“欢快的歌”“淌过冬天”, 使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春天的温暖, 为下文的发挥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还有一位同学写过一篇题为《新居》的参赛自选作文, 写的是遭受火灾, 人们捐款, 重建家园这样一件事, 结尾原先描写新居的富丽堂皇, 寓意善良的人们慷慨解囊这样一种心态。乍看之下, 也过得去, 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后来, 经过启发, 他从一层一层紧密的红砖中找到了突破口, 用形象的笔墨, 重新构思结尾“望着一层一层的砖墙, 我心潮澎湃, 这一层, 不正是小学里弟弟妹妹的零钱叠成的么?那一层却又似乎是从那些白发老太太牙缝里抠出来的;那砖, 一块块的, 紧紧挨着, 任凭风吹雨打, 却动摇不了它半丝半毫。”此刻, 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再是新居的外壳, 却是一张张或稚嫩、或慈祥的面孔, 将“大家庭的温暖”这个主题展现得一目了然。

妙用修辞, 往往可以化平庸为生动, 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

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篇4

那么, 该如何让数学课展示魅力呢?现在就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特作简要分析。

一、让数学思维碰撞出课堂的魅力

散发魅力的数学课必须是一堂能让学生体验到快感的数学课, 而数学思维的激情碰撞就能给学生带来这样的快感。那种难题求解豁然开朗时的激动喜悦是难于言表的。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数学知识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让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碰撞的火花。在很多公开课堂上, 不少教师为了呈现课堂的多姿多彩, 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流于形式, 失去了许多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实际这些都是错过了思维碰撞的大好时机, 只有保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才能产生更大的思维动力。数学课上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 这内容就变得有价值了, 将成为承载学生思维的载体。素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曾执教了一堂深厚的“可能性”。特别欣赏张老师在课堂里让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智力历险, 考验了学生的思维神经的最高承受力。通过“摸球游戏”和一次次精彩到位的提问, 把学生摇摆不定的“可能”彻底道破, 让人不禁感叹这样的课堂上的思维含金量。很多时候, 我们教师都应该力求做到透过“简单”看“本质”, 把教材当成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然后让自己很努力地去挖掘这个窗口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最终抓住学生的那根“软肋”, 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学生个个学得积极, 学得主动, 学得热情。

二、让数学游戏展现出课堂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 寓教于乐,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游戏的贯穿, 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 我发现, 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 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 还会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就如黄爱华老师曾经执教的“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 让人深刻地体会到知识与游戏是能够如此完美结合的。黄老师就像一档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一样, 组织着学生经历着一个又一个“娱乐环节”, 学生在这样的环节中学得既快乐又扎实,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更加根深蒂固。但是游戏不是纯粹的“玩”, 它是数学学习的载体, 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游戏的完美结合的课堂, 孩子们会忘记这是一个课堂, 他们的热情会迸发出来, 他们的智慧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他们的快乐也会让人感动……这样的课堂是最具魅力的课堂。

三、让生活气息涂抹出课堂的魅力

一堂没有生活气息的数学课, 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不愿意学, 学了也觉得没用, 就连教师讲起来也会觉得干巴巴的, 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一堂有魅力的数学课必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的那样:教学中,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富有生活味。正如一勺盐或许难以下咽, 但放入汤中就会鲜美无比。细细品味华应龙老师曾经执教的“分数的再认识”为什么如此美味可口, 他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在华老师的课上, 不是急急匆匆地直奔知识目标, 而是让学生从生活着手, 慢慢地欣赏、慢慢地长大……“密位”的引入让学生借助感兴趣的生活题材真正思考起陌生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课堂就是充满魅力的课堂。很多学生害怕数学, 不喜欢数学, 其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 很抽象, 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 不知道如何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要改变这种状态让数学课堂散发魅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魅力。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联系实际, 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 从中去学习知识, 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四、让教学语言折射出课堂的魅力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的魅力大部分来源于语言的魅力, 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也是发挥语言魅力的好途径。例如, 张齐华老师干脆利落的语速, 评价丰富的语言, 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张老师一开口说话学生就会被牢牢吸引, 他自然贴切、极富深厚文化底蕴的及时评价让我们真真实实地品味到了一堂课的魅力, 课后给人带来的思考也令人陶醉。数学教师的语言就是这样, 要做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 有时还需要有幽默感, 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 尤其需要幽默这一润滑剂。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善于研究课堂上的语言, 巧妙定位教师的角色, 让教学语言注入爱的情感, 就能够给课堂增添独特的魅力。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说法多种多样。其实不管怎么说, 核心就是:你的教学主体———学生是不是真正进入了课堂的佳境, 真正品味和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就像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所说的:“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 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 这片花果园正是按照美的追求开拓出来的。”多么富有激情的字眼,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引领。

摘要:数学课不应该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它应是知识传授与情感陶冶的结合体, 是魅力无穷的。没有魅力的数学课堂是缺乏生机和乐趣的课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本文就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展示其魅力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究。

让课堂充满磁性与魅力 篇5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都是老话,同时也是至理。备课也是如此。教师要有大备课的观念,时时处处的学习与实践都是一种备课。阅读,交友,行走,都是备课的契机和路径。“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做后盾。一个优秀的教师,起码要精通本学科知识,不断钻研,对于不是本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为了能够解答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诸多问题,平时,我们把这些知识储存在大脑里,让他静静地潜伏,一旦教学需要,则立刻激活。有了这样的备课积累,还用花费大量时间在备课本上那些早已了然于心的知识吗?从这点而言,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课余时间大剂量地吸收百科知识,同样是在备课,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备课。

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微如草木,宏若寰宇,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它们都可能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资源。这样的备课,就像是开垦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片沃土。有了这片沃土,才可能开放绚丽多姿的花朵。不少著名的教师都说过,他们是用一生来备课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这种备课观,只把眼光落在上课前那段时间,那是很难准备好课的。因此,平时坚持学习,进修、提高、修炼,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积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认知,这既是为教学奠基,也是为专业发展积蓄能量。

二、善预设,运筹帷幄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中,发现这些精心准备、反复打磨之后的精致的课堂其实问题也非常明显。在我看来,那些课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变化,缺少“意外”,一切皆在教师的预设与掌控之中。细细思索,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备课——为“求稳”起见,教师在备课中只关注一种可能。

为了保证课堂有如课前所预料的那种效果,教师就必须通过预设非常精细的问题和环节来展开教学。这样一来,虽然课堂不会出现“意外情况”,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这样的备课无疑是框住了学生,又框住了教师。许多教师的课,尤其是那些普遍受到好评的课,在很多时候都缘于课前充分而精致的教学预设,基本上都是比较“安全”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的,也就是说,没有预设各种变化,没有预设各种可能性成为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和多种可能,课堂就缺少了那种真正的精彩。看似无懈可击的课堂,恰恰掩藏了课堂的最大问题:这样的课堂更多的是动人的吸引,是完美的控制,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从口袋里拿出来双手奉送给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难免成为只会服从命令的布偶,而逐渐丧失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则变成了循规蹈矩、步步为营的导演和指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对课堂上所有的变化、细节作出准确的预设,他必须在课堂现场中根据实时发生的情况及时作出判断与调整,也就是善于采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正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之所在。好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召唤与吸引,更是对学生的解放与激发,是激发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思维的无限世界中;课堂不是一座禁锢与控制学生的华丽建筑,而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星球,有着适合任何植物生长的土壤,而教师就是一个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要达到这个教学艺术的高峰,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他需要积累,也需要反思;需要提炼,也需要智慧,同时,还需要胆量。

三、善反思,含英咀华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感性经验而不进行理性思考,那么他原有的教育理念及不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教学工作的20次重复;如果不从经验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让美术课堂充满艺术魅力 篇6

一、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让学生体会艺术的魅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效应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因此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上欣赏课我们用到音乐,如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一边欣赏画中的境界与情趣,一边欣赏如流水般、私语般、叮咚的琴声;欣赏《梵高和他的作品》时,一边倾听波澜壮阔的《蓝色多瑙河》,一边欣赏梵高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上技能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比如:在彩色知识的讲解中,我先让学生欣赏几段音乐,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然后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学生觉得形象而相通;而在尝试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创造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米罗、达利有画作,一边欣赏爵士音乐或黑人强劲的鼓号声,学生通过音乐的陶冶,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表现出来。总之,美术课应该尽可能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觉器官,从中体会艺术魅力。

二、关注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让学生不断生成与提升个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从事美术活动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感受美,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与主动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与提升。我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本班标志,预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运动会标志、指示牌与运动服。上课时,先向学生讲清标志设计的要素,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然后分4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有了明确的目的和分工,同学们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发言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一定的责任。而教师在合作活动中,要深入各个小组,关注学生间的交流状况,了解是否相互配合,是否互通信息,是否通过争论形成统一意见,把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落在实处。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怎样帮助学生形成优良个性品质,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审美熏陶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是教育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技法,更应让学生学习前欣赏绘画,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辨美与丑。作业应尽量将画面美化,如中国画《荷塘鱼趣》的命题作业学生很难完成,找一些荷叶类的中国画给学生欣赏,并将其带入荷丛中指出怎样的荷叶中可能隐现出几条小鱼,最好找一些大家之作给学生观摩。如李若禅的《翠羽图》,借这种荷与鸟的意境展开荷丛中荷与鱼的联想,从审美的角度去看,了解到中国画“神似”的意境及布局的奇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教师在学生作业时,给学生一些赞扬,对有创造性的作业用线用色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帮助。爱表现的学生可能会在家长面前炫耀自己的画,或让家长给评评画,有些家长喜欢泼冷水,将学生的作业批评一番,受此待遇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一下就减退了。那些给孩子的画予以肯定的家长则会看到孩子课堂绘画作业的进步。当然,这牵涉到家长和社会问题,需慢慢转变,但这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因此,与家长见面时不妨提出此问题。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须以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与社会相联系,上好每一堂课。

四、开放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李吉林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予激励和支持。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的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向、激励、反馈与调节作用。

有效活动让课堂充满魅力 篇7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精心设计活动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 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 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

(一) 活动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 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必须在正确了解学生真实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基础上, 然后将活动目标准确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果实”。教师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 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

(二) 活动形式要为达成目标服务

只要能有效达成活动目标, 就不应该乎活动数量的多与少, 不在乎活动形式的新奇与简朴。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时, 我把本课的目标设计为:

1. 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 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体验成长的快乐。

2. 欣赏自己的成长, 展示自己的能力, 产生成长的自豪感。

3. 体验家人的关心, 尝试着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家人。

为了使活动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巧妙地创设一个个活动情境, 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穿一穿、唱一唱中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在“穿穿儿时的小衣服……读读出生证”等活动中, 让学生非常专注地、努力地回忆, 使他们兴奋不已。之后让学生在回忆成长故事、阅读“成长感言”活动中体验、思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及家人付出了很多, 我们长大了, 应该为父母或亲人做点什么呢?课堂上, 学生讲述得很实在、很真诚。看得出, 学生的内心已充满感恩之情。就是这份感恩之情, 已然使课堂充满成长的幸福, 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以生活为基本取向, 使活动真实有效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学生。因此,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中,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习做人, 并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 使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 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 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感受春天的美。其次, 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 了解春天“不仅美, 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最后, 通过观察寻找、体验感受,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通过实践活动, 促进知行统一

(一) 实践时间要充足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 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 需要时间的磨练。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品德行为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因此, 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在对《秋天在哪里》《学做小雄鹰》《我要换牙了》等主题的探究中, 我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 让他们做好活动记录, 以及图片、资料的收集。同时, 作为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也应及时地督促, 检查、反馈, 确保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有利于学生体验更深刻, 认识更丰富, 行为落实更实在。

(二) 活动形式要丰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时, 他才会积极主动, 心情愉快地参与, 而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根据学生好新奇、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 我们设计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 我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安全小卫士”的达标闯关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兴趣盎然。再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 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 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 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 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 体验劳动的过程, 感受劳动的艰辛, 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课后活动要延续

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 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要点,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注重课后活动的延续, 它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中, 使道德规范焕发活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理解,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树立良好行为,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总之, 在我们今后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 一定要把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活动的形式。在设计活动时, 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 要考虑到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出现问题后的相应解决办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评价的激励作用, 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 关注“童心”“童趣”, 让学生在我们设计的具有生活化的活动中去感悟、探究、发现、体验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活动得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上一篇:适宜女性创业项目下一篇:英语自主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