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语的跨文化交际

2024-10-13

客体语的跨文化交际(精选3篇)

客体语的跨文化交际 篇1

一、委婉语的定义

“Euphemis” 一词源自希腊语, 词头“eu”的意义是“good” (好) , 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 (言语) , 整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 “word of good Omen” (好的说法) 。委婉语最初源自于文化、宗教、政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禁忌, 采用温和的、不触犯他人的词语来替代那些表达残酷的或令人不快的事实的词语。它属于一种修辞格,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委婉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委婉语的功能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避讳避俗功能。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谈到禁止或忌讳说 (或写) 的某些词语 (或话语) 时, 即可使用委婉语来避免交际中可能出现尴尬和唐突现象。其次是礼貌功能, 即在交际中避免冒昧和无礼。第三大功能便是掩饰功能。当涉及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物, 用委婉语来表达, 则较为中听。

三、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三个原则

1 . 对“合作原则”的违背。合作原则 ( Cooperative Principle ) 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 (Grice)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要使交际顺利进行, 说写者应遵守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Grice, 1975 ) 。而实际上这些准则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必须遵守的交际规则。委婉语涉及到历史、文化、民族、心理语境目的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委婉语的使用恰恰违背了合作原则的四个次准则。因此, 听话人须从委婉语的背后领会“话外话”, 从而推断出说话者的实际意图。

(1) 对数量准则的背离。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要求说写者提供的信息不能低于交谈所需要的信息量, 而省略法、首字母缩略法和缩写法都是构成委婉语的基本方法。如execute代替execute death penalty, S.O.S.代替son-of-a-bitch。为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委婉语会因需要而采取省略手段, 省去某些字眼, 使其语义含混或隐去卑俗、刺耳或不礼貌的部分。

(2) 对质量准则的背离。质量准则要求说话要真实。有时说写者有意不说真话, 以便让话语产生特定的语境效果:或幽默、诙谐或掩盖动机、粉饰现实。如掩盖战争的委婉语有Military operation (军事行动) , international armed conflict (国际武装冲突) , strategic withdrawal (战略撤退) 等。三个委婉语中没有一个包含英文 “war” (战争) , 实际上这是政治上别有用心。由反语构成的委婉语违反了质量准则, 听话者要经过揣摩才能明白说话者的用心所在。

(3) 对关联准则的背离。关联准则要求说话要与谈话有关, 但委婉语的使用有时恰恰表现为交际的一方有意回避话题, 说一些貌似与谈话无关的内容, 答非所问。

John: When some grounds from the coffee beans are left stuck in the grinder, how do you get them out?

David: I don’t grind coffee beans anymore.

“I don’t grind coffee beans anymore.”这个貌似与问题无关的回答在隐性的前提下能与对方提出的要求建立最佳关联性。因此, 在交际中托辞、答非所问以避免正面回答或表态的语言行为是间接拒绝对方的一种交际策略, 可以为说话人自己提供托词和退路。

(4) 对方式准则的背离。方式准则的总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直截了当。这一总则之下的几个次则分别是:①避免晦涩;②避免歧义;③避免罗嗦;④井井有条。但是委婉语背离了前3条次则, 表现出用语模糊、晦涩, 贬义褒说, 语符值大的特点。

2 . 对 “ 礼貌原则” 的遵守。 英国语言学家里奇 (Geoffrey N·Leech) 提出一套各社会、各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极其相关的准则。 (1) 得体原则, (2) 慷慨原则, (3) 赞扬原则, (4) 谦虚原则、赞同原则、同情原则。前面阐明了委婉语的定义, 它是出于尊重、礼貌、同情或顾及受话人感受的心理。因此在交谈时人们尽量遵守礼貌原则, 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例如一些形容人外貌特征的委婉语-:用plain looking代替ugly, 用plump代替fat等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

3.对“自我保护原则”的遵守。Leech认为整个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交替下进行的。通过对委婉语使用的情况分析, 束定芳提出了自我保护原则。其内容为:人们在交际中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保护自己的利益, 维护自己的尊严, , 顾及自己的面子, 不用粗俗字眼或表达法谈论有关事物, 而尽量用好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自我保护原则与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相互补充, 相互制约。当礼貌原则与自我保护原则发生冲突时, 礼貌原则应服从自我保护原则。在英美社会里, 属禁忌语的绝大部分是有关性、排泄等人的生理机能, 人体的某些部位、不容亵渎的神灵鬼怪的词语。用委婉语代替这些禁忌语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 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得体, 即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 而不是合作原则。只有深入研究指导委婉语使用的语用学原则, 才能对其本质有正确、深入的认识, 为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Cambridge:CUP, 1983.

[2]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3]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外国语, 1989, (3) .

客体语的跨文化交际 篇2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称呼语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重视。布朗和吉尔曼认为, 某些欧洲语言第二人称代词用法到了现代所起的变化, 是随着使用者不自觉的同感而产生的, 他们意欲相处时, 扩大同等关系, 缩小权势悬殊。在各种语言结构中, 称呼语清楚地显示有关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例如, 欧文·特里普所提出的流程图呈现出静态的特征, 它们逐级排列, 构成社会结构, 美语称呼系统据称就是孕在这个结构里。后来Braun等发表了一部专著《称呼语》, 详细描写了英、德、法、俄等语言里称呼或称谓的使用情况。

2 国内语言学者对称呼语理论体系的研究

近些年, 由于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我国学者们开始注意日常言语交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及其意义之变化。祝畹瑾先生仿照上述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份汉语称呼流程图, 认为“在我国的称呼系统中, 辈分和年龄或年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待亲属、邻里和师长”, “对待其他的社会关系, 级别与身份以及谈话是否正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遆永顺在《称呼语及其使用》一文中指出, 称呼和称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称呼语就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而称谓语则是对他人介绍, 表示身份的词语。称呼语如爸爸、老师、大爷、阿姨等;称谓语如父亲、教师、老人、保姆等。“称呼”和“称谓”的界限很难划清, 各家使用不一。一方面, “师傅”、“厂长”是称谓, “同志”、“哥哥”也是称谓;另一方面, “师傅”、“厂长”也可以用作称呼, 而且是很通用的称呼。

3 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理论体系

随着当前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增多, 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与自己文化不同的称呼语体系, 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在实际交往中, 使用称呼语总是双方的, 而双方使用的称呼语可能是对等的, 也可能是不对等的。英语中最能体现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的语言标记是使用人名的称呼语。交际双方不对称使用头衔+姓 (title+last name, TLN) 或不对称使用名 (first name, FN) 表明了在权势上的不平等;互相用TLN称呼对方表明双方地位不相同或相互不熟悉;互相使用FN表明双方的地位相同、相互熟悉。随着社会的发展, 同等关系所起的作用大于权势关系。英美国家中称呼语使用的发展趋势是在年龄、地位都不对称的交际双方中, 相互使用FN。现在许多陌生人初次见面相互介绍后以FN相称的频率已逐渐增大。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语体系, 而按自己的方式称呼对方, 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结果。我们应该了解并掌握双方不同的称呼语体系, 以便使双方交流成功, 杜绝不必要的误会。英汉语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方式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表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属称谓

称呼语中有一类亲属称呼, 即亲属称谓用作称呼, 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汉语中许多亲属称呼语可用于非亲属关系, 用这种特殊的亲属称呼语表示了说话者对对方表达尊敬、亲近等意愿。中国人遇到一位不认识的人可称为“大爷”、“叔叔”“阿姨”等;但在英语文化中这却是很不妥当的。

3.2 表示非亲属关系的称呼语

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支配着对称呼语的选用:某个特定环境;对方的社会地位或级别;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职务等级;种族;亲密程度等。由于这些社会因素, 英汉语中有多种不同的称呼语使用方式: (1) 用人名称呼对方。用人名称呼可分为以对方全名称呼和以对方名 (FN) 称呼。如小赵、老钱、王明、明明、小明等。英语中如:Tom, Mary, Susan, John Smith等等。 (2) 用表示身份的名称呼对方, 如先生、女士、同志、老师、教授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 或冠以姓氏, 如李先生、王女士等。英语中有用Mr./Mrs./Miss/Prof.+姓等。友善好客的中国人在一些场合会用亲属称谓称呼那些年长者, 以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美文化中, 小孩可对老头直呼其名, 只要名前有Mr, 便无不恭之嫌。一些老年人更愿意年轻人称呼其名, 而不愿接受“爷爷”“奶奶”的尊称。 (3) 用表示职业或职务的名称称呼对方, 如司机、经理、大夫、护士、民警、主任等。表职务的名称可单独用作称呼, 或冠以姓氏。但民警、护士等称呼又有些特殊, 只能称呼“民警同志”, “护士小姐”。英语中有:waiter, driver, conductor, nurse, officer等。 (4) 用爱称称呼对方。汉语中有:宝贝、心肝儿、亲爱的等等。英语中有: (my) darling, (my) dear, (my) dearest, (my) love, honey, (my) friend, (my) sw eetie-pie等。 (5) 用通用头衔和人名连用称呼对方。汉语中有姓 (或全名) +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英语中有用Mr./Mrs./Miss+姓等。 (6) 用昵称、别称等称呼对方。 (7) 某些等义于名词的词汇形式, 如“骑自行车的”、“孩子他爸”等, 以及各种绰号, 如“瘦猴”“胖墩儿”等。这一类称呼的特点是缺乏普遍性, 只能用来指某个特定的人。 (8) 用普通名词称呼对方。汉语中有:朋友、孩子、女士们、先生们、姑娘等。英语中有:brother, buddy, girl, guys, lady, son等。

综上所述在跨语言文化交际中, 要特别注意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习惯, 了解不同文化的称呼语系统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适当地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兴红, 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0) .

[2]陈夏芳.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使用与语用失误[J].东北师大学报, 1997 (04) .

客体语的跨文化交际 篇3

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以相关的语境理论为依托, 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动态差异进行尝试性的研究, 以有助于跨文化背景下交际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禁忌语作为文化差异的产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随着语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禁忌语的内涵和外延在语义上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禁忌现象的多变性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休克”的直接原因之一。禁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而遭受的禁忌程度也有所不同。对于甲文化是禁忌的东西在乙文化中就未必遭到禁忌;同样, 在乙文化中备受禁忌的话题在甲文化中可能就不怎么遭到禁忌, 甚至是非常安全的交际语料。即便在同种文化形态下, 禁忌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文化背景相同的甲乙两个交际者也可能由于紧急问题而出现交际障碍乃至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无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失败, 还是同种文化条件下的交际冲突, 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缺乏对对方的禁忌话题有所了解而造成的。因此, 要想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研究掌握一定的禁忌问题的知识至关重要。所谓“入国问禁, 入境问讳, 入乡问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讲, 禁忌语一经产生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遵守它;二是违反它。两者都可以引起禁忌语的动态变化。因此, 本文就这两条路引起的禁忌语动态变化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

一、相关研究的语用学理论基础

禁忌现象的变化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要对禁忌语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就离不开一定的交际语境。因此本文的相关研究以下列语境理论为依托:Sarbough的跨文化 语境理论;Firth的语境理 论;Lyons的理论。

(一) Sarbaugh 的跨文化语境理论

为了实现跨文化背景下的顺利沟通, Lawrence E.Sarbaugh基于其交际理论和研究提出了十八条交际原则并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这些原则的应用须考虑的有:交际者的人数, 交际渠道, 交际码系统, 交际角色期待以及交际者之间的关系。Sarbaugh的理论极大地方便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沟通 (Jean M. Civikly, 198:295-274) 。

(二) Firth 的语境理论

J.R.Firth作为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进一步发展了Malinowski的理论。他 认为语义 存在于语 境当中 (Eggins:1994) 。Firth对于语境 理论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语言的应用和语境, 特别是与情景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如何讲对方所讲的一个过程 (Eggins:1994) 。其次, 情景语境包括诸多因素, 但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交际。Firth因此提出了影响语言运用的一些因素 (Firth:1957) 。

(三) Lyons 的理论

Lyons认为语境只是一个理论概念, 它的组成成分则是语言学家从具体的语境中提取来的罢了, 而这些成分从系统的角度影响着交际者语言的形式、意义以及是否得体等。交际者本身的语言应用能力直接决定着相关语言的得体程度。因此Lyons超越逻辑和语言应用的一般原则之外大胆地归纳总结出了六种语境知识:角色和地位, 空间和时间的方式、正式程度、媒体、恰当的主题和恰当的语域 (Lyons, 1977a:574) 。

二 、禁忌语的动态变化研究

常规情况下, 人们对禁忌语的态度首先是遵守, 所谓“入乡随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遵守禁忌所引起的禁忌语的动态变化是指一种禁忌现象由于其使用者故意违反而直接完成了由禁忌向非禁忌的转变。这种变换一方面体现了交际双方人际关系的亲昵和融洽。例如:一位妻子, 假如她平时与丈夫相亲相爱, 可以对她的丈夫这样说:你这个死鬼!滚哪去了?“死鬼”、“滚”在一般情况下被人问是冒犯他人的。因而应在禁忌之列。但是此言处于这位妻子之口, 则并没有冒犯其丈夫之意;相反, 它更能够反映出夫妻关系的亲密程度。另一方面, 这种线性变化还可以显示交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敌视和愤恨。例如:一位彻头彻尾的贪官污吏最忌讳被人称他为贪官。因此像“行贿受贿”、“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等字眼对于他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禁忌语。而老百姓为了表示对他的愤恨, 往往公开地犯他的忌, 当中斥责他——“你贪污, 你腐化堕落, 你罪有应得。”这种禁忌语的动态变化特征可以体现在各种语境当中, 特别是社会语境、文化语境和政治语境中。

(一) 社会语境中禁忌语的动态变化

社会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其实就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Mey, J, 1993:286) 。简言之, 如果脱离开社会的存在, 那么语言研究的工作就不可能进行, 至少是很困难的。一个从事语言动态变化的语言学家应该描述生活在社会中个体是如何使用语言的, 或是维护语言的本质 (何自然, 1997:147-148) 。

像所有语言形式一样, 禁忌语在社会中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我国建国之初, 较之解放前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解放前正式的称呼如:先生、小姐、太太、少爷、公子等都变成了禁忌语, 因为这些称呼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旧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等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 最流行的相关称呼则被同志所取代。在那个年代, 先生、小姐、太太、少爷、公子都是中国社会所禁忌的。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社会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又一次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 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在所难免。西方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词汇大量涌现, 如:合资企业、优惠政策、顾客至上、提高利息、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等;与此同时, 令西方人困惑万分的词汇也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公社社员、工分制、五七干校、牛鬼蛇神等。 (王宗炎, 1991:1)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人民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同时也引起了语言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称呼语同志又发生了变化, 被师傅所取代, 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全新的和谐关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这种称谓又再一次回归到了先生、小姐。虽然人们知道先生、小姐以前曾是被忌讳的, 但他们大胆地运用它们。那么人们为什么公然违反这些禁忌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与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动了禁忌语的动态变化。

(二) 文化语境中禁忌语的动态变化

文化语境是影响语言的语用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Firth, 1977) 。脱离文化环境的人就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脱离特定文化, 或者说没有该文化成员的合作, 任何一个单独个体不可能真正理解该文化的任何一个侧面 (Hall, 1976)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 文化环境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引起禁忌语的语用变化。

根据传统的禁忌,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与性相关的禁忌是冒犯人的语用忌讳。众所周知, 美国是一个文化观念和社会观念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美国人随时敞开胸怀欢迎和接受任何新颖的观念, 无论是文化的还是社会的。他们可以随时创造一个与性相关的禁忌, 然后又非常大胆而随意地去违反它, 特别是年轻的美国人。比如, 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全新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冲击和挑战。对性相关禁忌的违反冲破了美国传统的界限与限制, 受到了美国人的欢迎或吹捧, 特别是具有反主流文化思想的年轻人。在他们眼中, 一些忌讳的词语完全失去了禁忌, 而变成了一般语汇。比如:bitch, shit, screw, score, fuck you, sleepover dates, sissy, piss on, hell with, bed wetter, fuck off, mother fucker, haveit, make it等。而且, 此时的美国社会中, 吸毒和同性恋也变成了美国年轻人的非常热衷的话题。他们对此可以侃侃而谈, 不加任何避讳。这些由禁忌转变成非禁忌的语汇如下:precious, fruit, pot, coke, hashish, Quaaludes, joint, doobies, dope, cocaine, m a r i j u a n a , p o t h e a d , b u r n o u t s , d o p e r s , s q u a r e , straight, jerk, OD, to be high, doped u, lesbian, queer, pansy, fag, queen, pervert, bugger, fairy, puss, priss (刘锦明, 1995:41) 。

这种禁忌语的动态变化也同样发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当中。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坚守性方面的道德观念, 因此该方面的词语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们的书面交际或口头交流当中。但是, 现在有些性禁忌语被忌讳的程度不如其他禁忌语那么强烈。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 人们故意违反这些禁忌反而能体现交际者之间的深情厚谊或亲密有加, 至少在一个特定范围的交际场合, 一个禁忌语就变成了非禁忌语汇。比如:“狗日的!哪去了?”这句话显然违反了禁忌, 但这种违反在一定场合 (比如两小无猜的伙伴之间的对话) 中并不会传达人负面的或辱骂等的信息, 反而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亲密无间。这种由于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禁忌语的动态变化在日常生活当中屡见不鲜, 俯拾皆是,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存在这种现象。有些语境严禁使用忌讳词;而有些则鼓励忌讳词的使用 (Jay, 1977:236) 。禁忌语因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动态变化因此而产生。

(三) 政治语境中禁忌语的动态变化

语境是由语言因素或社会因素构成的 (Firth, 1977) , 而社会因素中的政治因素在研究当今社会中语言的变化时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政治因素影响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 包括语言。

上世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的经济一度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和繁荣。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戛然而止, 美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迅速飙升, 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因此人们对无望的未来极度悲观。随之而来的是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新的禁忌词汇大量出现:吸毒贩毒, 卖淫, 抢劫, 谋杀等, 这些词汇充斥了整个美国社会, 而且更让一般民众更难以忍受的是政府滥用职权。缘起1972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水门事件震惊了整个美国社会。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遭到了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成员的集体弹劾。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政治禁忌词汇还有:extortion, perjury, conspiracy, subverting the course of the justice, misuse of campaign funds , ill egal wire tapping , tax fraud, baby-kisser, backroom politics, behindthe - scenespoliticking , corruptionist , bribery , corrupt practices, crafty politician, dirty business, fraud upon the public, officialdom, play politicaltrickery, power broker, power game, power play, undermining of political opposition by dirty tricks, vicious politic, well-organized fraud等 (郑立信, 顾嘉祖, 1993:117) 。当时的美国政客们非常反感和憎恶这样的政治语汇, 但是美国普通民众故意违反这些政治忌讳, 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此, 这些政治语汇自诞生之日起, 对于美国普通大众来说就已经完成了从禁忌到非禁忌的转变。

结束语

上一篇:基层医院医师下一篇:物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