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现状的思维

2024-06-08

打破现状的思维(精选12篇)

打破现状的思维 篇1

所谓定势,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这种准备状态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定势思维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 事先有所准备的。表现为思维方面的呆板性、不能够多角度、整体性看待问题, 易被已有的方法、思路等所束缚, 不顾及情景的改变, 死记套路, 往往容易犯错误。

笔者在教学中接触到这样一道题:

如图1所示, 一个质量为M的人, 站在台秤上, 手拿一个质量为m, 悬线长为r的小球,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且摆球正好通过圆轨道最高点, 求台秤示数的变化范围。

错解:摆球正好通过圆轨道最高点, 所以在最高点时球的重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由mg=mv02r得最高点球速度v0=gr, 人对台秤的压力 (即台秤示数) 最大最小值应该出现在小球运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 由动能定理有:

mg×2r=12mv2-12mv02Τ-mg=mv2rΝ=Τ+Μ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N最大=N , 解得:FN最大=Mg+6mg。

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 此时绳的拉力T=0, N=T+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N最小=N, 解得:FN最小=Mg。

所以台秤示数的变化范围为:Mg≤FN≤Mg+6mg。

错解分析:问题在于台秤的最小示数是不是出现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 我们知道当小球转到上半个圆周时, 除了最高点外绳的拉力都不为零, 即绳对人有拉力, 这样人对台秤的压力就要小于自身的重力Mg, 即FN≤Mg。原解错误的原因在于想当然地认为, 小球通过最高点时, 人对台秤的压力最小。

正解:设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时, 球速为v, 绳的拉力为T, 则由动能定理可得:

mg× (r-rcosθ) =12mv2-12mv02Τ+mgcosθ=mv2rΝ+Τcosθ=Μ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N=N,

解得:FΝ=Μg-3mg (cosθ-cos2θ) =Μg-3mg[14- (cosθ-12) 2],

(cosθ-12) 2=0, 即cosθ=12θ=60°时, 有:

FΝ=Μg-34mg

可见, 在小球向上转动过程中人对地面的压力先变小后变大。所以台秤示数的变化范围为:Μg-34mgFΝΜg+6mg

显然, 造成求解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形成了思维的不良定势, 认为是解决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关键点都在“能否通过最高点”, 在错误的思维引导下不进行深入的思考, 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 比如关于汽车过拱桥问题, 绝大多数都认为“汽车能否安全过桥在于能否通过最高点”,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中学生学习物理时, 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新的物理情景中去, 不善于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 因而造成物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解决。一旦形成思维定势, 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 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 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 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 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 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 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 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 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 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换个位置, 换个角度, 换个思路, 也许我们面前将是一番新的天地。

打破现状的思维 篇2

有位儿童商品生产商,偶然看见一个家长一手抱孩子,一手吃力地拿着一辆小三轮车。他猜想这是因为孩子骑车骑累了要大人抱,才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位生产商想,如果设计一种多用童车,家长们就不用挨这份累了。

他首先想像出把坐式推车和三轮童车组合起来,在小三轮童车的后面加上一个推把。后来,他又想到加一个连接装置,把童车挂在自行车上作母子车用;接着他又想到,再加一个摇动部分,便可当安乐椅;而要是前面再装一个把手,还能让孩子当木马骑。经过这些不断地组合想像,他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多用童车”。

根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人们通过组合想像,可以使已有的一些事物形成新的联系,可以构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形象。组合想像思考法在人们各方面的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打破思维定势解题 篇3

A lonely and sad pug(哈巴狗) was photographed as he waited for his owner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world’s saddest dog. Pictures of the pet taken by a passer-by have become an internet foucus after being posted on the photo-sharing website Flickr.

The dog which is nicknamed Mr Newman looks terribly upset as he sits on the pavement tied to a lamp-post with a rope.

The photograph was taken outside a café in the Californian city of San Francisco, which may go some way to explaining why he is dressed in a stylish grey and purple sweater.

“He was hanging around looking for somebody to love him. I tried to cheer him up——he seemed happy to see me,” said the photographer Chris Michael.

One of the four photos of the pug on Flickr is titled “Tough day for Mr Newman” and with some other words as follows: “Despite his cool clothes, the girls just aren’t interested in him any more.”

Dozens of people on the site said they had been touched by the dog’s pitiful expressions gaze. “I come back to see this photo every now and then because it’s too cute, so does my daughter. In fact, my family all are touched,” wrote one of the pedestrians who had seen the photo. Another viewer said that she had been moved as to buy a pug of her own after seeing the photos.

Mr Newman may have won the hearts of internet users but he is unlikely to be more famous than a cat competitor Keyboard Cat, the musical pet who has become a star on YouTube.

1. The little pug waited by the road probably because .

A. it was abandoned by its owner B. it was left behind by his owner

C. it was trapped by a passer-by D. it couldn’t find the way home

2. The writer used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from the website to .

A. add some humor to the passage B. describe the pug’s loveliness

C. help the god owner recognize it D. inform girls to adopt the dog

读完这篇文章,学生就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哈巴狗被主人遗弃,等待路人来领养。只凭着经验和感觉去做题很容易误导我们,尤其对于阅读理解更是如此。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一就是严格遵循作者陈述的意思,禁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文章。现在我们来分析本文,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章第二段的定从“which is nicknamed Mr. Newman”(绰号为Newman先生)表示出作者诙谐幽默的文风。第三段“The photograph was taken outside a cafe in Californian city of San Francisco”更能解释出小狗的主人是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时将小狗暂时留在外面。第四段“He was hanging around looking for somebody to love him”说明小狗因寂寞而四处走动想寻找路人的关爱。尤其是第五段“Tough day for Mr. Newman”(Newman先生艰难的一天)表明作者的幽默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尽管哈巴狗衣着很酷,但女孩们还是对它不感兴趣。这句话是为了更突出哈巴狗的困境,使文章更具幽默之意。经过分析我们就可改变一贯的想法,错误地认为此文是呼吁人们给予小狗关爱,领养小狗。此文只是作者对一只在咖啡店外等候主人的哈巴狗的描述。它在等待主人时的无聊寂寞之情,无耐之中四处寻找别人的宠爱,但无人理会。因此作者戏称它为“全世界最忧伤的狗”。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解题是很有帮助的,如第一题学生倾向于A“被它的主人遗弃”,通过分析文章,理顺思路之后,就会明白选择答案B的原因了。第二题学生选择B和D,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画线句子是突出哈巴狗的困境,使文章更具幽默感,所以选择A。

那么,我们再联想2011课标卷.全国I的完形填空。文章提到一位女性,年轻时,由于她的老师运用了不当的教学方法,使她对科学失去了兴趣,通过这件事,警示我们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给我们一种潜意识:第一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感知这一学科,畅游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帮助学生今后的学习。就因为这种思维定势,使众多考生虽能读懂文章,却迟迟不敢大胆下手选择。因此错误率极高,并且浪费时间,影响做后面阅读理解题时的心情。

学生在解题时应该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

打破“惯性”思维 篇4

所谓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考虑问题, 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的盲点,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要有效避免“新”与“老”的不合理, 防止“老”设施在发展中出现“新”问题, 首先要打破“惯性”思维。

在企业的设备管理中, 往往存在一种惯性思维, 那就是对一些“老”设备、设施总会“网开一面”, “主动”去降低安全标准和要求, 在设备检查、设备管理中采取“躲避”态度或“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结果“老”设备成为了各种松懈管理、降低标准和不作为的借口。管理思维的“护短”意识和“僵化”意识, 造成了这些“老”设备的“短”越拖越大, 状况越来越差, 从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管理好这些“老”设备, 就要坚决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走出“要、等、怨、靠”的怪圈, 主动适应“新”环境、形势、标准的要求, 真正站在提高设备“本质安全”的高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彻底摒弃不良习气和依赖心理, 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 以思想的转变带动观念的更新, 以观念的更新推动行动上的作为, 进而变风险为机遇。

一些“老”设备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 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具备自身特点的管理标准和习惯做法, 但随着国家、行业对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及工作环境、设备状况的不断改变, 安全管理的模式、标准和方法也应随之变更, 以避免“老”设备与当前安全管理环境和需要产生矛盾。笔者认为, 想做好“老”设备的管理, 必须要学会对标, 要对照“新”环境、标准、要求, 对设备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薄弱环节, 以“自我揭短”的形式和盘托出。多揭出一个短处, 多找出一处隐患, 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打破常规思维的事例 篇5

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前十○

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20%,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二年时,则停滞下来。董事部对此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一名年轻经理建议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总裁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这例子运用了拐个弯想中的间接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因为为了提高销售量一般都是通过投资大量资金做广告或者搞促销活动的做法来实现,而例子中的则是通过扩大牙膏开口不知不觉中增大消费者对牙膏的用量,从而间接的达到代价更小效率更高地提高营业额的目的。 或跳出框框想中的审视传统,传统的做法是通过投资大量资金做广告或者搞促销活动的做法来实现,这样做既劳神费力又费钱。

打破思维定势 破解管理困局 篇6

那是在一次电子专业教学中,我们组织机电专业一些学生参与了学校的设备检修工作,并支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学生们非常兴奋。受此启发,我们坚定了把这项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下去的决心。但学生接下来的想法更让我们眼睛一亮:苏志鹏会弹电子琴,赵利军会打架子鼓,他们想和幼师专业的几个志趣相投的伙伴组建一支乐队,在课余时间自娱自乐。一语点醒梦中人——当我们绞尽脑汁想把学生“管”在校园里时,为什么没有考虑怎么把学生“吸”在校园里呢?

按照这个思路来审视我们的学生:这些孩子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却让人刮目相看。于是,在学生处和团委的支持下,我和几位班主任鼓励机电部的学生组建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同时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参与竞争。经过积极筹备,不到一个月,机电部8个班共组建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音乐、电子制作、摄影等8个社团,再加上专业实践实习小组等,参与人数超过了200人。借此机会,我们向学校提出了关于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丰富校园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自理自治的建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一个月后,学生社团增加到15个,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学校的教务处还为各社团购置了必备器材和教学光盘,配备了指导教师。

为了把学生社团真正建设好,我们提出了“‘歪才也是才,有才你就来”的口号,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社团为媒,以自发组织训练、比赛、表演活动为主要内容,丰富校内课余生活。为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就感,保护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新郑中专才艺之星大赛”。各社团使出了浑身解数,把他们最得意的作品呈现出来,校园广播、网站也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报道,一时间,校园信息公示栏里贴满了各社团表演的广告和海报,校园文化建设搞得轰轰烈烈。

通过文体活动,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得知学生史俊贤家庭出现变故面临中途辍学的困境后,学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学生处、校团委、学生会发动各社团举行了义演,为他筹得善款2000多元,使他最终放弃了辍学的念头,重新回到了校园。经常逃课上网的学生,在参加校篮球队以后,彻底改掉了逃课的毛病——他们每天参加训练,花式篮球让他们成了人人皆知的“校园明星”。

85岁的屠呦呦发表诺奖获奖感言时说:“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反观我们的管理工作,如果学校教育活动和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自然会乐意留在校园,也会自觉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影响,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和同事们也在工作实践中形成共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学校指导协调,班主任及学科老师相互配合,组织开展既符合学生兴趣又积极健康的课余活动,逐步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学校管理到自治自理的转变。

打破现状的思维 篇7

一、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

更新教学观念就要打破那种“让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局面,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尝试探索的乐趣, 又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力争做到“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让学生带着微笑走向家庭, 让学生带着能力走向社会, 让学生带着自信走向未来”。

二、巧妙设计情景, 让学生创新精神表现出来

教学中,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后, 教师运用自我表现法可使学生在思考之后主动地去锻炼, 既可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又可培养他们机智灵活的能力。例如, 在室外课上, 让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忽然间遇上暴风雨”的情境, 并给他们5分钟的准备时间。“下雨啦!大家请快速离开!”的口令下达后, 有些学生以跳跃形式越过遐想的“小河”;有些学生抬着“病号”急速跑向“安全区”;有些学生则以冲刺的形式来逃避雨淋……如此等等。在各显神通的瞬间, 他们的力量、速度、弹跳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然后, 根据他们的表现讲评, 以使他们在今后的类似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三、大胆质疑, 从迷信权威的阴影中走出来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怀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 猜想是真理诞生的先驱。如果没有伽利略敢于对权威的大胆质疑, 意大利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铁球就不会那么的举世瞩目。或许, 至今我们还会视“物体坠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为真理。假如猜想对真理的诞生毫无意义, 歌德巴赫猜想就不会那么的光彩照人。所以,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我们应微笑着允许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不迷信权威, 大胆质疑。例如, 在韵律操课上, 教给女学生一套健美操, 全体学生积极模仿练习, 在极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此套操。为了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时间、空间和表现的机会, 在场地上放了一块“质疑板”,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和想法记录在上面, 定期予以解答。正是由于学生得出了所学的健美操不是唯一存在的结论, 所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编或多人编一套健美操并配好音乐, 然后让他们在课的准备活动中轮流带做。这些措施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体育能力, 弘扬了他们的主体性, 而且也使他们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点拨是新知识获取的必要条件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 启发学生自己改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知识—把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进行自我评价—获取新知识。点拨时教师还要以平等、商量、善意的口吻, 心平气和地、推心置腹地与学生交谈, 使其心理感到慰藉和平衡, 从而使其运动技术规范, 道德品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五、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途径

许多成功者都感到幸运, 认为他们都有一个特别的财富, 就是在人生的某些关口受到人们更多的、更及时的鼓励。教学中教师不要以为学生什么都太差了, 没什么好鼓励的, 我认为这只是教师挖掘不够。学生怎么会没有优点呢?只是教师没能很好地去发现、鼓励、启发罢了。所以, 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鼓励和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读一读”、“问一问”、“试一试”, 力求自己去解决问题。

六、团结协作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

未来的科技竞争将侧重于群体的集团的竞争, 在教学中, 教师可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互相鼓励、协作攻关, 共同奋进。例如, 在无体育器材的游戏课上,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紧紧围绕游戏的情节性、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随意性的特点进行教学, 诱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发明、创造、组合试验各种方法, 比试哪组玩的方法多且新, 在语言的启发下, 各个小组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都积极练习、演示。通过观察, 发现有的组是练习以前学过的游戏, 如“贴烧饼”、“黄河长江”、“火车赛跑”等;其中有一组玩法新颖别致, 练习“人造金字塔”, 塔底层是由4位身体强壮的同学跪在地上弯身、双手按地、背部平直并排靠拢, 爬上第二层的是3位同学, 爬上第三层的是2位, 最高层是体重较轻的一位学生, 10人共同叠成一个“金字塔”, 数秒钟后大家一起倒下, 堆成一团, 团结协作的乐趣随即体现了。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我翻新杨柳枝”, 前人尚知创新, 我们新世纪的体育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摘要: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火花 篇8

一、导奇激趣———激发创新的动力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 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 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 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 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迎来创新的使者, 奏响求知的动人序曲。

二、引导质疑———启发创新的灵感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使他们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放声高呼, 我能成功”。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明明是“骗”来的箭, 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是“借”的呢?这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我问及大家笑的原因时, 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 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 于是, 我表扬了他勇于质疑的精神, 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最终, 学生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因此, 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 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 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 才能勇于捕捉疑问。故而, 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 才能启动创新思维, 捕捉创新灵感, 从而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拓展想象———打开创新的闸门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 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 表象越丰富, 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1. 丰富表象, 唤起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 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 如山村、大海、森林等, 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 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 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等。然后在课堂上, 组织大家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接下来, 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 使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最后, 结合演示, 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 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 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 填补空白, 发散想象。

所谓“空白”, 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 发散学生的想象,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时, 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时会想些什么?他还想飞, 请你为他想想办法。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地和小乌龟连在一起, 他们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 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 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启发, 从而训练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思维

打破思维平衡 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篇9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 作为教师必须要从认知的角度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 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1. 可及性。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生活经历及环境, 等等。不宜过难, 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 让学生循此拾级而上, 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2. 启发性。尽量少设计非此即彼的问题, 提问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设计的突破口, 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 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整体性。设计的提问要尽可能组织成一连串问题,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4. 趣味性。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 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 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技巧

1. 借助学生经验提问, 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 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 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解太阳直射范围时, 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我们这里大多数房屋的门以及窗户都朝向哪个方向?为什么不朝北啊?房顶上安装的太阳能设备是怎么摆放的?学生对自己家的情况十分了解, 只不过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由此引起激烈的讨论, 得出相关知识点。

2. 设计比较性提问,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在教学中, 适时提出比较性的问题, 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产生更深入透彻的认识, 也有利于他们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例如, 在讲人口与人种时, 讨论人口问题时, 可以提出:“人口多好呢, 还是少好呢?”这时在班上形成明显的两派, 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3.巧设“认知冲突”进行课堂提问,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巧设“认知冲突”进行课堂提问, 让学生处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例如, 在讲解地球的自转方向时, 设问:“太阳相对地球是固定不动的, 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是东升西落的?”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引入坐在车上看到两边树木向相反方向运动, 最后归纳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4.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教师可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认知障碍处”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例如, 在讲解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物种时提问:“澳大利亚一开始就孤立地存在于大洋中吗?”学生产生认知障碍时, 教师要调动学生原有地理知识的储备,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最后归纳出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

三、有效提问应避免四个问题

1. 问题设计切勿细碎无味。如果课堂上教师把问题问得过细, 不但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反而会使学生感到“食之无味”, 甚至不屑回答, 更会产生厌恶心理。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将问题归类整合, 必要时应体现一定的容量或较大的覆盖面,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 问题设计切勿模棱两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 要求都应清楚明确, 切忌模棱两可。一次, 我在讲世界人口问题时, 问学生:“人类应如何控制自己?”有的学生说要有“耐性”, 有的说要有“毅力”, 还有的干脆回答要有“涵养”, 不要“急噪”, 等等。这样的提问, 在要求上就不够准确, 不仅问题过大, 而且含糊其辞, 学生不好作答。

3. 正确应对不正确或者异常回答。有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不一致, 有的教师要么是吹毛求疵地批评, 要么是态度冷漠地全盘否定, 甚至中途打断, 这些做法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可以设立一些更宽泛的标准, 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回答问题带来的快乐。

4. 及时评价提问效果。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评价, 切忌使用“不太差”“差不多”等笼统的判断语。其次要客观评价, 用词恰如其分, 既不夸大其辞, 也不讽刺挖苦。

打破现状的思维 篇10

一、教学片段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 学生通过比较, 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基本性质相通之处后, 不禁自鸣得意, 顿时班级陷入了混乱, 部分学困生也开始不够安分, 于是, 我借机出示了以下的三道习题: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已经非常熟练了, 看看这道题, 该填多少?老师话音一落, 学生们不加思考地喊起来, 填9。老师未言语, 在空白处写了9, 然后微笑着看着学生。少数学生顿时反应过来, 又再次喊道:不对不对, 这是加法, 不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仍未言语, 把9擦去。师:不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吗?班级陷入了一片寂静, “冷场”出现了。等了一会, 老师在算式后边又补写了个等号。学生顿时情绪高涨, 又再次喊道:先求分子的和。老师在算式后面写了个12。师:现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了吗?生:可以, 分子扩大了4倍, 分母也要扩大4倍, 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变成20, 所以应该加上15。师:完全正确, 想一想, 这里一定要先求出分子的和吗?学生略一思考, 不少同学概括出:分子加上自身的3倍, 分母5也要加上自身的3倍。

老师刚一落笔, 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不能填6, 这里是减法, 要先求分子的差。

学生一看, 又傻眼了, 少数学生抢答:18除以12。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得列竖式,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班级再次陷入了寂静, “冷场”再一次出现。过了一会, 许多学生开始露出无奈的目光。这时, 老师提笔在分数下面画了道线。学生顿时反应过来, 不过不敢贸然抢答, 纷纷在下面用笔算了一下, 很快,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生:先约分, 得, 分子扩大4倍变成12, 分母4也扩大4倍, 变成16, 所以应该减去8。师:比起上一题, 你有什么想法?生:比起上一题, 这一题不光要求和, 更要看看能不能约分。出示算式3:老师刚一写完, 学生不禁抢答起来, 填4。老师仍未言语, 提笔写上了4。少数学生好像发现了问题, 说填4不对, 15怎么能除以4呢?老师不置可否, 在4的旁边画了个问号。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 班级又一次进入“冷场”。很快, 沉静的气氛被一片争论所打乱, 在能不能填4的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老师待时机成熟, 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学生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老师。师:同意填4的来说说理由。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里应该填4,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 分数的大小不变。师:不同意填4的来说说。生:但是, 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应该是个分数。师:结果不是分数就意味着等式不能成立了吗?想想除法的基本性质?学生这时反应过来, 纷纷表示赞同。

二、案例分析

1. 出示第一道题目后, 学生的抢答很显然没有仔细

审题, 受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习题的影响, 这种不经仔细审题而盲目抢答的现象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道顽疾。此时, 老师并没有太多言语, 任由班级进入“冷场”, 在“冷场”的时间内, 学生开始重新审视题目, 当发现了这道题目的不同之处时, 冷场被打破, 这时的冷场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老师适时出示等号加以引导,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2. 在出示第二道题目后, 学生有了戒备之心, 开始

自觉地和上一题进行比较, 学生延续了认真审题的过程, 然而, 班级再次陷入“冷场”, 却是学生尝试后发现无法延续上题的方法, 当学生露出无奈的目光时, 启发的机会到了!老师并没有给予解答, 而老师的一道线给学生凌乱的思路指引了一条方向。学生经过尝试, 很快地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3. 当老师在出示第三道题目之后, 学生很快在能不能填4的问题上陷入了深思。

学生纷纷为能不能填4寻找理论支撑, 证明自己的观点, 寻找对方答案的错误方面, 此时的“冷场”为接下来的争论提供了论据。接下来的争论就显得异常精彩。

三、结论

如一首好的音乐需要高低音的衔接, 一幅好画在浓墨重彩旁适当留白, 一堂好课也需要一点点“冷场”, “冷场”作为平静的外在形式, 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1. 认真审题需要“冷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审题也是一种观察,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概念的负迁移, 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 鉴别, 归纳, 整理, 从而寻找到一条合适的解题思路。这种观察, 需要在“冷场”的环境下进行。

2. 独立思考需要“冷场”。

课堂过于流畅的一问一答, 或者老师的问题过于简单, 没有思考价值;或者学生足够熟练, 答案早已熟记于心, 学生“一路小跑”抵达到教学目标。这种一问一答其实学生缺少缜密的思考, 少数优等生的快速思考掩盖了全班的思考。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提问后出现的安静是学生在与自己进行对话的过程, 学生的思路被迅速打开, 题目自身吸引着学生主动思考。当穷其力而无所为时, 启发加之凸现出来, 达到了“愤”和“悱”的状态, 此时老师一点小小的引导, 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课堂争论需要“冷场”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 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而如果争论没有经过学生认真地思考,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到论据, 那么, 争论就失去了探索的意义, 变成了“争吵”。

中国企业亟需打破固有思维 篇11

羚羊和狮子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在非洲草原上。每天早上,有两类动物都在为自己担心——羚羊和狮子。狮子是草原上最强大最凶猛的动物,但它们也并不是高枕无忧,跑得慢,抓不到羚羊就会饿死;而羚羊作为弱者,跑得慢就要被狮子吃掉。

跑得快的羚羊和狮子都得以生存,我们可以理解成它们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也有弱有强,经受着弱肉强食的考验。现在,创新已经成了企业的核心,要想使自己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就必须具备这一点。

创新可以放在产品、业务模式、运营方法里面来做,但目前存在不同的理解,包括一些片面的观点,很多企业都认为创新就是“技术的创新”,这种看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广泛的方式来看创新。

中国CEO的差距

有关创新的话题,过去已经谈了不少,也有企业经常把它挂在嘴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更具体、更踏实地把创新的事情做出来。

在跟一些客户和朋友谈及创新时,我第一个建议是,把创新从一个想法变成具体可实施的项目,从公司里找一些切实的领域来做。可以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也可以做业务模式以及管理文化方面的创新,等等。

不久前,IBM做了一项有关CEO的调查,我们咨询部门的合伙人亲自拜访全球700多位CEO,其中中国地区有46位。调查发现,中国的CEO对创新有如下理解;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可以提高市场价值以及在全球供应链里的地位。

过去跟中国一些CEO交谈时,我发现了他们对创新的一些共识。认为搞创新,就得把技术跟业务整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同时,他们也认为企业创新需要协作,涉及企业的灵魂、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的人才。

从上述来看,中国的CEO们跟全球CEO一样,没有什么差别。那么,中国CEO跟其他国家的优秀CEO是不是没有差距了?如果存在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调查问卷显示,中国的企业比较专注组织结构、投资管理、业务分拆方面,如今天要拆分一些业务,明天又要买进一些业务。他们认为,这些才是公司重要的事情。而与此同时,有3个很重要的点,中国本土企业没有想过,没有提过——即使用第三方的运营服务、本地外包、离岸外包。

由此可见,在创新的想法里,中国企业还是停留在“我要创新”,我要改变“我的组织”,我要改变“市场结构”,即决定哪些生意撇出去、要买哪些东西进来。而国外的CEO,们则是比较平衡一点,有多元化的看法,他们开始想“我要不要别人来帮我做这个事情,让别人来帮我做运营”。就像孤军奋战与协作作战,后一种方式肯定更加高效。

要想使你的企业与众不同,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即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服务;二是降低价格。以IBM为例,我们能为客户开发和销售具有出色特性、低廉成本的产品。强大的Cell处理器(索尼PlayStation3游戏机的引擎)就源于索尼、东芝和IBM工程师5年来的精诚合作,这种新型芯片在图形应用方面的性能能够达到微机处理器的50倍。这主要归功于其专为网格计算而设计的独特架构,它能够使从消费电子产品到超级计算机的各类设备,共享网络上的计算资源。

用智能化手段监控国际货物运输,IBM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嵌入式计算满足了国际运输和物流公司对GPS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需求,使其能够更好地控制货物运输。IBM与马士基物流公司合作开发的此项服务,在满足全球航运不断增长的可见、可靠和高效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政府对安全的新需求。

对CIO们的忠告

我对CIO们有3个建议:把你的部门变成一个创新的部门;从基础架构里建立一个适时、灵活的架构;选择一个优秀的协作伙伴。

至于CIO们如何将IT部门变成创新部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IT的业务模式和注重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国内的CIO们,他们往往更加关注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变革。而我的建议是。必须注重观念的改变,也就是改变IT文化和IT部门的文化,使之变成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部门。

CIO一般要面对两种客户,一种是企业真正的客户,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关注自己所做的事情,帮助公司把客户服务得更好。但不要忘了,还有一种客户,就是公司里的其他部门,CIO需要更加关注IT部门跟其他部门的关系,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难,难在你愿不愿意把这些人也当成你的客户。

以上这两件事,CIO们若没有考虑清楚,先不要贸然跟CEO谈,直到想通了怎么样做,你才可以跟CEO商讨,开始把流程改变。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个观念的改变很重要,将会让CEO跟CIO的工作更加紧密,也会让IT部门跟其他部门的合作更密切。

观念正确了,接下来CIO们需要技术上的保障。CIO、技术人才需要关注两个技术方向:一个是SOA(服务导向架构),一个是虚拟化的技术。

IBM就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创新中心和开发中心,成立了服务全球的SOA中心,有近2500名最顶尖人才帮助IBM开发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但是,我还是一再向他们提出忠告——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希望他们可以出来跟客户一起解决问题。

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讲。未来充满很多未知数,但是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转变。当前,中国企业很多IT使用的建立是分散的,不管是地区的也好,部门的也好,都没有足够的财力把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重新来一遍。怎么办?唯一的方法是运用最新的技术,能够容许你有灵活的发展空间,迅速地整合你的资源,让你有办法提供竞争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与客户共享信息,让他来选择。

当然,CIO们还需要注意——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我跟很多CIO谈到,有许多采购方面的规则一定跟流程有关,如果帮助企业发展,企业的IT不能永远停留在怎样采购最便宜信息的水平上,而是怎样找一个协作创新的伙伴。

但是下一个问题会接踵而来:谁是你的伙伴?这是必须思考的事情。

忌好高骛远

在交往中,我发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中国企业家有些过于急切,认为企业的创新越多越好,刚起步就打起了组合拳。

其实,依照我的经验,对创新的理解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简单”。特别是刚开始创新的企业,更应该删繁就简,成功的几率才会大,比如IBM在供应链的创新上,经过改善后的供应链,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公司节省几十亿美元。

创新,首先得有个目标,也就是选定一条路,一直走下去。但在选择这条路时,不能因为个人喜好,掺杂太多主观因素。而要全面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别的企业对比,找出可以建立的竞争优势。如果喜欢什么就做什么,盲目行动,很容易陷入被动。

接下来,得设计一条创新的路线图。光优点比别的企业多,还远远不够,这种“优点”有可能是死的,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回报,必须设计一条创新路线图,有的放矢。

在路线图的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你有没有适当的资源、人才来帮你完成这件事?如果自己完不成,这时就要开始考虑寻求外界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力,要不一切都流于空谈。当你决定要做某事时。就要把它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每天定期去追踪。CEO以及公司高层追踪的事情,不能交给别人去做,特别是你认为对未来竞争很重要的事情,必须亲自去抓。IBM在中国跟很多企业合作过,得出这样一个规律:一件事最后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领导有没有亲自去抓。

还有一点也不能忘记,在中国,企业想要做好某件事情,一定要通过互相协作。这个“协作”,不一定是说跟外面的企业合作,同时也有公司内部跨部门、跨地区协作。

可以这样说,IBM不再是“计算机公司”或“服务公司”,甚至不再是“IT公司”。在IBM的历史上,现在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称作是“创新公司”。而且,此时的IBM是很多公司的创新伙伴——创新不再是一个公司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合作创新。

打破现状的思维 篇12

1.突破常规教法, 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大障碍, 它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它常常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 视角去思考问题, 在习作时往往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为了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打破思维定势, 使思维沿着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扩散, 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意识, 在习作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1) 命题新颖。在设计习作命题时, 笔者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 如 《书包减“肥”记》 《都是___惹的祸》 《___那些事儿》 等题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习作的命题, 如出几个关联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选择, 或请学生根据习作的提示和要求, 将命题补充完整再进行写作。

(2) 材料创新。学生作文材料常常是大同小异、 似曾相识的, 这是因为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 思维局限在已有的材料框架中造成的。要想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关键在于要指导学生学会发掘题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 积累材料, 才能写好作文。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往往都值得一写, 只要稍微加工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如学生对自己的家十分熟悉, 可以写 《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 《瞧这一家子》 《我家的星期天》 等。学生听了恍然大悟, 觉得生活中可写的事多了起来。

(3) 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作文创作的丰富源泉。 大部分学生虽然没有去过桂林旅游, 但是当读完 《桂林山水》 后, 脑海里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如画卷般的桂林山水画面:漓江的水是多么静、多么清、多么绿啊;桂林的山是多么奇、多么秀、多么险啊。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亲身泛舟漓江游览桂林山水。这就是想象力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作文, 虽然比不上艺术创作, 但是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敢想象、会想象、善想象”, 在习作教学中体现“求新、求趣、求美”。

(4) 一事多写。思维过程是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 螺旋上升, 不断深化。一事多写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 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给学生提供一幅图, 图上一位老人和一个少先队员争着清理大街上的垃圾, 让学生看图写作文。学生自由命题, 如 《敢做敢当》 《知错就改》 《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等, 学生的命题别具一格, 谁也不愿抄袭他人的。 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写, 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深化, 既活跃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续写课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及意味深长的告诫, 在学习后, 很多学生有许多心里话要劝诫课文中的角色, 或想为文中的角色鸣不平。如引导学生写 《凡卡梦醒之后》 《楚王不再好细腰了》 等, 学生就可能写出观点独到、富有创新精神的好文章。

2.归还主动权, 鼓励自主评改

将习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是培养学生习作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成为习作的主体, 才能主动融入习作的过程, 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 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达到主动参与习作的状态。这样, 他们就能冲破种种束缚, 突破层层阻隔, 在有限的范围里享有自由的时空,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且在习作中获得新体验、新方法、新感觉。

自主习作, 教师既可以根据单元训练要求指定范围, 让学生自主命题作文, 又可以根据近期开展特色活动的情况, 放手让学生自由命题作文, 减轻学生对习作的心理负担, 例如让学生用周记的形式来完成效果比较好。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自由地选材、选题, 取各自想写、爱写的材料, 各展所长, 各尽所能。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而且也能让习作达到选材多样、各具特色的效果, 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尴尬。

作文写完后, 让学生回头品味, 自主评改。改变以往由教师一改到底的习作评改方式, 先由教师标上约定的修改符号, 配以眉批引导, 启发学生自主修改; 再由单纯地给好词佳句优段加圈子加点, 改为写得好的地方圈点, 写得不好的地主划横线, 让学生自主修改, 掌握方法, 悟出道理。学生推敲、品味、讨论、 评改的过程, 其实也是自己的自信、主见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此外, 也可以发动学生之间互改互评。在互改互评的过程中, 学生热情高涨, 善于捕捉发现别人文中的优缺点, 学习别人习作的长处, 受益匪浅。在教学中, 教师把创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指点创新的路子, 让他们明确创新的法子, 鼓励他们自由作文, 大胆想象, 张扬个性, 勇于创新, 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这样, 创新作文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3.多向思维训练, 发展创新能力

上一篇:农业财务工作下一篇:建筑公司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