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工作的现状

2024-07-22

资助工作的现状(精选10篇)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1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产物, 指的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据最新数据, 2012年, 我国独立学院已达322所, 学生人数达186.6万人, 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政策、制度的改革, 独立学院的生源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量家庭经济困难但又想接受本科优质教育的学子进入独立学院。因此, 独立学院的困难生群体日益凸显, 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完善独立学院困难生资助体系, 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独立学院成立之初, 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没有惠及, 直到2007年5月13日,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2007年6月27日, 财政部、教育部根据该《意见》有关精神, 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才逐渐将独立学院纳入了资助体系。随后, 各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颁布了各省的困难生资助政策, 详细规定了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各类高校的奖励 (资助) 标准、奖励 (资助) 面、落实途径等具体管理办法, 至此, 独立学院的困难生越来越多地从各项资助政策中受益。

独立学院现行的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形式。这种“奖、贷、助、补、勤“的助学模式有效缓解了困难生求学的经济压力, 满足了困难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促进了校园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成效显著。然而, 这种助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困难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各省市、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划定贫困生的标准, 这套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 主要是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配套措施, 操作性不强, 如大多数学校主要是根据生源地的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来认定困难生, 一方面, 这种证明的开具, 国家并没有明确成文的规定, 更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使得在一些地方很容易开具, 加之学校管理部门不易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生活支出和家庭实际经济状况, 致使部分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申请资助。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每年新生刚入学之际的困难生认定是最难开展的。这一时期, 辅导员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入学教育、军训等方面, 难以分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困难生的资格认定, 而且新生之间相互接触的时间比较短, 彼此的了解尚浅。因此,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困难生认定小组都难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其真实的经济情况, 极易有弄虚作假的机会。另一方面, 家庭经济贫困是个相对的概念,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的经济条件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的学生, 按照生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认定, 明显不够准确。此外, 还存在部分学生自卑、要面子, 担心申请资助被其他同学知道了会受到排挤、会被看不起, 从而放弃接受资助的资格。这都影响了资助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其次, 缺乏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开始施行以来, 获贷率逐年提高, 在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伴随着大量贷款还款期的到来, 违约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就学生自身而言, 部分同学在就业严峻的大背景下, 收入较低或无收入, 无力承担定期还贷的压力;部分同学诚信意识淡薄, 恶意拖欠贷款, 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我国缺乏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制有关系, 即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惩罚制度, 无法对违约的个体进行有力地惩罚, 追究其违约责任, 这也说明个人信用系统亟待完善。就银行而言, 虽然也会对逾期不还款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曝光, 但由于毕业学生流动性比较大, 这种曝光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违约学生的信用产生影响, 影响面和惩罚力度不够, 因此, 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惩罚措施有待建立。

再次, 用于资助的经费渠道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所需。目前, 高校绝大部分的学生资助资金都是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 “教育公平是我们国家这5年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情。我们每年用了近1000亿的经费来解决8000多万学生的家庭生活资助问题, 这一点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 甚至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都是做得最好的。”但随着高校扩招, 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 加之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需要资助的学生仍不能百分百地得到满足, 而获得资助的学生所得的资助也仍不能满足自身学习、生活等基本开支, 因此需要迫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资助中来。

最后, 资助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关怀以及对困难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奖、贷、助、补、勤“的助学模式主要是对困难生物质上的资助, 工作的重点往往过多得放在申请贷款的程序管理、困难生信息库管理等事务性的环节上, 忽视了困难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一, 在独立学院, 周围大部分同学生活较为优质, 困难生由于经济差别带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 可能存在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的心理状况。然而, 现在为了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性, 困难生认定工作开展中有好多环节需要民主投票、公示,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害到这部分同学的隐私, 他们因此既不愿意让大家知道自己家庭的状况, 也担心因接受学校的各项资助而被同学看不起, 精神经常高度紧张, 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人格格外脆弱, 严重影响了学习, 影响了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此外, 资助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 缺乏受助主体责任及感恩意识教育, 也容易导致一部分困难生把接受国家资助视为理所当然, 养成坐享其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需要和感受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后, 也会缺乏一种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 从而很难对社会产生大的促进作用。

其二, 随着高校的扩招, 独立学院中困难生的比例逐年增加, 他们绝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获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 课余时间因勤工助学而无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因而知识面较为狭窄, 专业能力发展基础薄弱, 实践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 这导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相较于非贫困生, 就业劣势明显。这说明, 对困难生的资助不仅仅是从物质上予以帮助, 这种经济上的支持无法使困难生在受助过程中获得提高能力的机会。因此, 在资助过程中, 要对困难生能力提升予以关怀, 及早搭建提高困难生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平台, 助其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

鉴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校园和谐、社会和谐, 对于教育公平,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 努力探索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有效落实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完善学生资助的监督体系。各省市、各高校都要有自己的一套划定贫困生的标准, 这套标准不仅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配套措施, 可操作性强, 而且在实际资助过程中, 更要有配套的全面动态的监督机制, 如上文所提及的某些地方的贫困证明很易开具, 高校就不能仅仅凭借这一纸证明来进行判断, 而是要根据学生平时生活上的各种表现来认定, 更要建立资助后的复查环节, 监督受助学生的资金使用情况, 从而保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公平有效的开展。

其次, 完善助学贷款回收机制。一方面,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国家、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同时扩宽就业渠道, 努力开发就业岗位,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顺利就业是学生具备还贷能力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 银行应该针对不同情况丰富还款方式, 适当延长还款期限, 因为受助学生刚刚就业时, 收入较低, 且稳定性差, 按时还贷压力较大。国际上, 德国规定如果学生收入没有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 十年内可以不还款。可见, 适当延长还款期限, 缓解受助学生就业初的经济压力, 有助于还款率的提升。此外, 针对部分具备还款能力而拒不承担还款义务的受助学生, 建立全国助学贷款信用网络平台, 使其在后期的各项贷款申请时不能得到满足, 以示警戒。

再次, 广拓投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如上文所提及的, 在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 国家和高校是提供学生资助资金的主力, 社会资助力量只占很少的比例, 而随着高校扩招, 国家提供的资助金额还不能满足困难生群体的实际需求, 所以, 拓宽资助渠道, 大力开发社会资助力量, 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到资助体系中来。其实, 归根到底, 社会才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在这点上, 美国“教育成本分担”的困难生资助模式就很值得借鉴。美国的“教育成本分担”模式遵循“利益获得”和“能力支付”原则, 即高等教育的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方承担, 包括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纳税人或政府、慈善机构以及企业应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因此, 政府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最大买单者, 社会企业和慈善机构对学生资助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应很大。

最后, 更新资助观念, 强化精神关怀和能力关怀。受助学生往往承受着较非困难生更大的压力, 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困难生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压力, 全面跟进, 及时干预, 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乐观、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健康心态, 勇于面对现实,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塑造健康人格。同时, 对困难生加强感恩和诚信教育, 使其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鼓励他们化感恩为实际行动, 回报社会。此外, 高校要把提高困难生综合能力作为资助工作的重点环节来抓, 努力增设勤工俭学岗位, 拓展社会实践机会, 使得困难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团体合作技能, 实践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综之, 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和特殊困难补助为主体的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有效缓解了困难生求学的经济压力, 促进了校园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 我们要不断努力探索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有效落实的对策, 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独立学院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促进了校园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但在执行过程中尚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努力探索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有效落实的对策, 使其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资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熊丙奇.有必要建教育政策性银行[EB/OL].http://bank.hexun.com/2013-03-18/152171781.html.

[2]谭望.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D].中南大学, 2012.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对策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习及生活期间,费用缺乏固定保障的学生。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提高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1.资助模式单一

贫困大学生不仅面临经济上的贫困问题,而且也承受着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传统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是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忽视了对贫困生的思想观念引导,没有体现出育人功能,不能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还应该深入到贫困生的心理层面。

2.国家助学金的激励作用较低

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较大、覆盖面广,可以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是,由于国家助学金属于无偿性的直接经济资助,使得部分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产生懈怠心理,进而出现依赖思想。另外,由于国家助学金的金额较大,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大学生,为了获得这些利益,采取投机行为,从而影响到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公正公平。

3.奖学金的贡献力量不足

奖学金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却不具备助困的特点。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金额较大,但名额有限,家庭贫困而且成绩优异是获奖的前提条件。而事实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往往是一些成绩优异、家庭情况一般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而且,多数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往往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再加上知识基础的差异,贫困生承担着一定的竞争压力。

4.缺乏完善的困难补助机制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减免学费是一项长期有效的贫困资助方式,但是,随着高校收费体制的逐渐完善,减免学费的情况越来越少。虽然国家有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等方式可以填补减免学费的空缺,但是,这些形式的资助对象有限,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不高。

二、优化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1.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引导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高校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采用经济资助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切实做好贫困生认定和监督工作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做好贫困认定和监督工作,精简工作程序,以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调查、登记贫困生的详细情况,严格审核贫困生的资料,做好监督工作,以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3.不断提高资助工作的质量

在资助工作中,贫困大学生不仅是资助活动的最终受益者,也是资助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者,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改革资助工作,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资助工作的质量,以达到资助工作的目标。在具体的资助工作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意见信箱、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合理建议,及时调整资助政策,切实落实资助工作,以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4.不断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

勤工助学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以提高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助学、助研或者科技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以提高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开拓校外勤工助学的岗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新时期,各个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积极拓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渠道,不断创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赵磊.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优化对策[J].青春岁月,2013(8):158-159.

[2]杨俊涛,贾俊民,李蓓.河北省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90-392.

[3]白雅芬.浅谈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S2):87-89.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3

一、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独立学院的收费有别于公办院校, 主要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 收取的学费比较高, 一般情况下也很难减免, 因此,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受着远大于公办院校学生的学费压力。近年来, 随着独立学院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 中西南北各个地域贫富差距悬殊、家庭经济差异变化大, 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给学生资助与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资助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学生资助体系大部分沿袭了公办院校的学生资助体系, 配有基本的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一系列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制度, 但是整个学生资助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和公办院校的不同, 独立学院一般采用民营机制运行, 经济独立, 自负盈亏, 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生的学费, 没有政府的财政扶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等资助系统中要求的减免补助政策就不能大规模推广, 受助学生群极少, 国家政策不能全面实施。二是因为独立学院的经费非常有限, 大多数独立学院都达不到省教育厅所要求的, 拿出事业经费中的6% 用于学生资助工作的这个要求, 而勤工助学作为校内最直接有益于学生的一种方式, 经费自然也是非常有限, 校内所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必然也非常有限, 岗位报酬同校外兼职相比较也非常少, 仅仅只能帮助到有限的小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就短短十几年时间, 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 学校的奖助学金大部分还是依靠国家的奖助学金项目, 很少有社会捐赠设立的奖助学金, 所以奖学金能够帮助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作用不太明显。

( 二) 学生资助工作难开展。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资助与管理工作还不是整个学校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独立学院的人员配置不全, 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也只是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基本任务, 学生资助部门也只是挂靠在某一个附属机构, 这些原因就必然会导致独立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学生资助与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 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贫困生的各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而独立学院由于人手不足, 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 学生资助的工作重心多放在日常事务的操作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更新、助学贷款申请程序管理、救济性资助的发放等方面, 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地处理好整个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

( 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同样可以与公办院校学生一样享受国家政策, 评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 而且随着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各方面的资助形式越来越多, 资助力度越来越大, 学生看到的是各种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 虽然学生知道是恩惠, 但仍有部分学生心中却很淡漠, 对于资助他们的对象缺乏感激之情, 缺乏感恩意识。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自身利益, 乱开贫困证明, 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派上用场, 方便自己能够拿到实惠, 欺骗和不诚信的现象也很普遍。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有一些依赖情绪, 不管自身条件符合不符合, 自私自利, 完全不顾其他真正需要资助学生的利益, 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 没有感恩意识。甚至还有少部分同学存在极度心理失衡, 嫉妒、仇恨经济条件好的同学, 毕业参加工作后还继续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缺乏诚信意识。

三、做好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 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一是成立党政领导牵头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实行领导负责制度, 逐级负责各项工作任务,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独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时性、便捷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二是加强专兼职人员队伍建设并保障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待遇,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 精心组织开展各种业务培训, 努力打造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作风扎实的工作队伍。三是加大学生资助工作经费管理, 结合独立学院学费收入实际情况及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特点, 落实上级领导反复要求的一点, 按照事业收入的比例足额提取资助经费并专项用于学生资助工作。

( 二) 积极拓展社会资源, 扩大资助覆盖面。独立学院的收入来源单一, 相比公办院校独立学院要思考自己的出路, 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 重视吸纳母体学校的校友资源, 加强宣传, 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可度和声誉度, 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 增加学生资助经费的投入和使用。结合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创新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模式, 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 根据企业需要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除了加大校内勤工助学的经费投入外, 独立学院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 发动各方力量, 不管是校友还是社会资源, 大力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渠道, 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建立勤工助学信息网,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助。

( 三) 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双轨并行。独立学院的资助工作要以人为本,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使物质资助与精神引导双向紧密结合。一是要主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深处, 真诚沟通, 从心理素质、人生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思想“资助”他们。二是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志愿者之类的集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 提供精神动力, 实现教育为先导, 育人为目的。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引导学生毕业后回报社会, 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加强学生诚信意识,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加强自强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品格。

四、结语

独立学院的学生资助与管理中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问题, 尤其在我国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时期, 在我国独立学院蓬勃发展和面临改革转型之际, 我们更应该重视、研究、解决这项工作。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越来越普及, 随着高校奖助勤减贷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其他各种帮扶工程的加强, 独立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也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从松.中国大学生贫困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2]黄雪雨.独立学院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实质性刍议[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刁玉全.独立学院贫困生脱困自强途径研究——对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贫困生个案调查与分析[J].社会观察, 2008

[4]倪若花.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中的“助学”和“育人"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4

一、学生资助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各级资助机构对资助档案材料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管理混乱。资助工作人员认为资助档案材料的整理工作量大,并且不属资助工作,所以对学生的申请材料、银行的发放清单和资助报表等档案材料乱丢乱放。当相关部门检查或审计需学校提供时,无法提供,更无法补齐。

(二)大部分学校和资助管理机构无档案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学生资助活动形成的档案材料不够规范。比如:银行代发资助金额后,打印给学校的银行发放清单是“工资条”式的清单,给资助管机构的银行发放清单是几万人汇集一起的流水名册表,银行发放清单上无任何签章,佐证档案材料不规范,效力不够。

(三)大部分学校和资助管理机构没有专用档案室,“六防”设备不配套,必备的切刀、统一的档案盒,都无法购置齐备。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引起有资助档案材料的也积满尘埃,甚至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

二、学生资助项目档案管理的策略

管好用好学生资助档案,是协调单位各项管理工作、有序、高效运行的有效保证。因此,本人仅从规范学生资助项目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做法,提出以下管理策略与大家共同探讨。

策略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提升资助人员素质的措施

加强对资助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落实专人或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确保资助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资助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策略二:规范学生资助项目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资助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分类和保管期限

⒈资助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两个原则:凡是反映学生资助项目业务活动、具有查考利用和凭证作用的文件材料均属归档范围;凡是属应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建档立卷,实行单位或学校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2.资助项目档案的分类与归档标识符号

(1)资助项目档案的分类

目前,全国各省市相关管理部门对资助项目档案的分类无统一规定。因此,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档案管理法规和学生助学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的规定以及经济专项审计的要求等,设定“资助类”一级档案目录,按各资助项目的工作流程所形成的档案材料设二级类目。具体分类如下:

①资助业务活动形成档案的一级类目有:资助类、会计类、实物类和声像类。

②资助业务活动形成的 “资助类”二级档案类目有:管理性文件﹙文书类﹚、报表类、学生申请类。

③各级资助管理部门涉及资助项目的档案情况:学校涉及资助项目一级类目的档案有资助类、会计类、实物类和声像类。涉及“资助类”档案的二级类目分为:管理性文件﹙文书类﹚、报表类和学生申请类。各级资助业务主管机构的资助项目档案的分类与学校相同,无“学生申请类”档案材料。

(2)统一资助项目归档的标识符号

资助业务活动形成的“资助类” 一级类目的归档标识符号,按资助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而定。涉及的会计类、实物类和声像类一级类目归档的标识符号,分别按会计类、实物类和声像类的规定执行。

⒋资助项目归档的时间和保管年限

归档时间一般是每学期末由学校和各级资助部门整理归档,保管二年后向单位档案部门移交。由于资助项目属经济专项项目,经费来源分别来自于中央和各省市级财政。因此,资助项目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

(二)学生资助项目档案整理

将资助业务活动中所形成的管理性文件、报表类、学生申请类的档案材料,依据各类档案材料的整理办法进行收集、分类、排序、编号、装订、编目、装盒等,使之完整和有序化。

⒈资助项目管理性文件、报表类和学生申请类档案材料的整理方法

(1)整理原则: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

(2)整理流程:收集材料→分类→排序→装订→编制页码→编制归档号→编制卷内文件目录→填写备考表→装盒,共10个环节。

(3)归档要求:归档文件收集要齐全完整。按“件”收集装订保存。对破损、字迹模糊、漏页的文件要进行裱糊、复制或补齐,复制件要清楚并附于原件一并归档。长期存储的电子文件应使用不可擦除型光盘。

(4)排序:按学年、分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分别以资助项目分类编制流水件号。

(5)编号:编印页码号时,印单面的,在右下角编页码,底稿接着正文顺着编;印双面的,正面在右下角编,反面在左下角编;要求用黑色笔、钢笔手写或页码机编页码,不能用铅笔、圆珠笔、红色笔编页码。

(6)装订归档文件: 归档文件按“件”装订。文件的正本与定稿为一件; 正文与附件为一件,附件为两件以上并可单独成文的可分别计算件数; 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 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来文与复文为一件; 会议记录为一件;督查材料视具体情况合为一件或分为数件。考评材料视具体情况合为一件或分为数件;汇总报表为一件;明细表或名册表单一件;学生申请表和其提供的证明材料为一件。

装订时,正本在前,定稿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转发件在前,被转发文在后;复文在前,來文在后;汇总表在前,明细表或名册表在后。

(7)归档章式样及填写方法:在每份文件首页使用红色印泥在右上角空白处盖档号章,在盖档号章内使用红色印泥盖对应归档标识符号章。

(8)编制卷内文件目录:没有安装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单位,采用EXCEL办公软件按以下表样的格式,以盒内文件归档号顺序编制录入归档文件目录信息。

(9)填写备考表:备考表由卷内文件情况说明、立卷人、检查人、立卷时间组成。备考表填写完毕后,统一用A4纸打印,应置于卷内末页。

(10)装盒:按“类别”顺序装入档案盒。卷内文件目录置于盒内文件之前,备考表置于盒内末页之后。

2. 档案盒封面、脊背的格式和标注方法

(1)“档号”填写分类号(类目代号+项目代号)——案卷号。档案盒封皮及背脊上的“档号”填写分类号,年度——卷盒号。“案卷题名”填写资助项目名称。

(2)档案馆号: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的档案编制的代号。

(3)“案卷题名”填写本卷档案资助项目的名称或主要内容。

(4)“立卷单位”填写单位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5)保管期限:统一盖章。

以上内容需要盖章时,要用刻制的字模或阿拉伯号码章蘸红色印泥,保持档案盒清洁、美观。

(三)资助项目档案的交接和移交

1. 各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变动,必须严格履行交接手续。交接双方、单位负责人应在移交清单上签字。交接目录一式3份,单位存档1份,由交接双方各执1份。

2. 学生资助项目档案按学年分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进行归档。学期结束后,由单位﹙学校﹚资助业务部门整理学生资助项目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完成后,由资助业务部门保管二年,二年后资助业务部门将资助项目档案向单位档案部门移交。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5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优化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指高等院校中,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在校期间学习及生活费用缺乏固定保障的学生。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有保障的完成学业、进而实现学校的人性化追求与伦理关怀的价值彰显,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既重要又极具意义。但是, 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感到, 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并不理想。很有必要认真梳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 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目前, 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并不理想, 主要是存在问题多多。为了优化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 必须首先对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更有数。

1、国家助学贷款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作用不强, 这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问题之一。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作用不强是与我国贫困资助体系的发展规划思路是相悖的, 它们之所以出现不一致, 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 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运营理念必须是商业化的, 而国家助学贷款可以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很少, 从这一点上看, 两者之间存在矛盾点;第二, 国家助学贷款在设计目标上是为了给贫困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申报和审批必须经历层层关卡,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人为控制等因素, 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所追求的平等中出现了种种不平等的现象;第三, 国家助学贷款是学生向银行申请的长期且无任何担保和抵押形式的贷款, 它的运行机制还在摸索和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放贷银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贷款风险大部分转嫁于银行与学校。

(1) 申办手续繁琐

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 贫困学生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 必须要出示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现实中的问题是很多来自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很难取得这个贫困证明。同时, 要求申请贷款学生出具的材料比较复杂, 学校和经办银行在审核相关材料时工作量较大且在核实材料的真实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银行在发放的贷款金额上十分有限, 申请贷款的学生人数较多, 很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对象上比较苛刻, 目前的现状是贷不应求, 银行一般比较愿意与知名高校以及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学校合作, 在普通院校办理助学贷款的工作上名额卡的比较紧, 要求比较严格。

(2) 银行开办的项目单一

目前, 多数经办银行开办的项目仅限于学费贷款, 许多特困学生在生活上缺乏经济来源, 虽然通过助学贷款交了学费, 但是仍然无力承担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 经济困难学生希望能够获得生活费贷款。

(3) 学生信用意识淡薄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切实的解决了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困难, 但对银行来说却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 由于没有抵押和担保的顾忌, 有部分违约的学生采取毕业后销声匿迹的方式, 使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 蒙受经济损失, 这种情况的出现, 必然会极大挫伤银行继续放贷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助学贷款机制的恶性循环。

2、国家助学金激励作用不高

国家助学金在贫困资助体系中具有其独特之处, 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比较大, 国家助学金属于无偿经济资助, 这样的较大金额的贫困资助方式对减轻贫困学生经济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作用不可小觑;二是国家助学金覆盖的面很广阔, 更多的贫困学生可以获得这样的经济资助。助学金是一种无偿性的直接经济资助, 很受贫困学生的青睐, 甚至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我努力就可以获得, 这也给贫困学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助长了贫困学生的懒惰习气, 滋生了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的思想。另外, 随着助学金资助面的不断扩大, 必然会有一些不贫困的学生不知不觉的享受到贫困生的资助, 这样更多的学生会产生投机的意识, 这就扭曲了贫困资助政策的本意, 从本质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奖学金贡献力量有限

奖学金的设立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却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其贡献力量有限。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比较大, 但是名额有限, 获奖的必备条件是家庭贫困且成绩优异的贫困生, 而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学生人数并不多, 贫困生因自身的压力过大及心理方面的问题, 成绩优异者为数并不多, 因此励志奖学金最终的获得者大多为成绩优秀但家庭经济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学生。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的数额比较小, 且获取对象是所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的优秀学生, 贫困生的竞争对手是很多的, 要想获得奖学金资助,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 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才有机会, 因为不同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贫困生的成绩。

4、困难补助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 减免学费是一项长期有效的贫困资助方式, 但在目前情况下,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 高校的缴费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 减免学费的情况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形式的贫困资助。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等资助形式的出现和普及, 贫困学生获得经济资助渠道越来越广, 减免学费的作用也不再那么明显, 很多高校对减免学费的政策不断的调整和缩减。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 困难补助所占的比例一直居低不上。因此,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 国家应该在困难补助这一块进一步增加投入。

二、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体现在政策方面!财政经费投入方面和法律保障方面, 尤其是在财政经费的投入上, 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就目前情况来看, 政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拨款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 是财政拨款总量不够。这些年, 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是扶持力度还是远远达不到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求。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次, 是拨款机制不够合理。目前的财政比款模式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平均成本的依据等同于前几年的学生平均综合支出水平, 不能客观的反映高等教育成本所发生的变化, 掩盖了前几年学生人均支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不能直观的体现高校的实际成本;二是拨款的依据主要是高校的学生规模, 这必然导致高校盲目扩招。这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高校的办学动机。

2、贫困信息提供缺乏真实性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和学生在校的消费水平等。贫困信息的来源主要由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学生所在的高校和学生本人一起来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表由学生本人来填写, 家庭经济情况证明由政府基层组织出具, 学校则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开支和消费水平标准作为贫困认定的参考依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贫困资助,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时, 虚报少庭真实状况, 影响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需向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公开。要提高各类信息的真实性, 必须强化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 所有的信息真实才能够确保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从资助的实际情况来看, 一些学生为获得无偿资助提供虚假信息, 一些学校为展示资助成效伪造虚假信息,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

3、资助形式单一、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在我国的资助体系中, 各种形式的资助都是以直接经济资助为主, 且无偿资助方式占主导地位。事实证明, 直接无偿的资助方式对贫困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有些贫困学生认为接受直接的经济资助是理所应当的, 有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气, 还有些贫困学生逐渐丧失了社会责任意识。同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贫困生人数越来越多, 而国家和高校的奖贷金是十分有限的, 这有限的资助资金并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学生受资助的覆盖面也越来越窄。在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捐资助学, 拓宽贫困资助的资金来源渠道, 就显得意义非常了。

4、资助工作者责任意识不强

资助工作者在贫困资助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资助工作者包括高校直接资助工作者、高校资助主管机构和贫困生户籍或者居住所在地的基层工作者, 他们的道德境界的高低对资助工作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根据贫困资助工作的具体要求, 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各司其职, 高效的做好贫困资助工作, 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从实际资助情况来看, 虽然高校资助工作总体上做的不错, 但是也存在部分资助工作者不讲职业道德, 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在资助工作中进行人情资助或钱权交易。还有一些资助工作者玩忽职守、敷衍塞责, 使资助工作不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产生资助错位的问题, 校园中的“假丑恶”的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校园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同事关系不和谐, 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建设。

5、资助对象诚信感恩意识淡薄

贫困学生是资助工作的中心, 是资助工作者服务的对象,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目前, 高校在贫困资助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追根究底都是有其深层次的诱因, 但与贫困生本身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关联。很多学生没有感恩意识, 诚实守信意识淡薄。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为了更好的使助学贷款成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保障, 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

(1) 加大贷款力度。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定和增加每年助学贷款的政府拨款金额, 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稳定可靠的专项资金来源。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以及资金来源都有了保障, 银行放贷会更加积极。

(2) 将贫困生的还款记录纳入个人的诚信系统。银行应该可以酌情规定较小的助学还款金额, 并将还款的信息纳入其个人诚信档案, 减少贷款银行由于贷款人违约而带来的损失, 同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强制大学生逐渐建立起“讲诚信”的良好的品质, 而不仅仅依靠大学生教育来建立大学生的诚信观。同时, 提高贷款额度, 延长还款期限。针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额度和还款期限的问题, 各级政府在制定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时, 应强调保证贷款的额度。

2、规范贫困生的认定和监督工作

(1) 制定科学可行的贫困认定标准。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 制定一个客观可行的量化标准, 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也方便掌握学生所在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可以参照现行的教育部给出的有关贫困生认定的指导意见, 具体划分贫困生的标准。结合我国贫困认定的基本现状, 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来制定相应的贫困标准线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 我国高校的贫困认定工作需要搭建一个科学、规范的地、家庭成员、家庭的收入来源、贫困证明以及以前受资助的情况进行调查登记, 并请学生生源地的相关部门协助确认, 对以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区分出学生的贫困程度, 并建立相应的贫困生档案。通过记录诚信档案的方式把贫困认定中的不诚信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生源地相关的紧密配合。

(2) 严格认定程序。首先, 高校必须对贫困资助工作投入足够的关注, 成立负责贫困资助工作的专门机构, 在资助工作中做到权责明确, 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审核, 一旦认定必须做好公示, 加强对全程的跟踪与监管, 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其次, 在具体的操作上, 准确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对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同学去了解这些学生的消费状况。辅导员要认真听取班干部的反映, 深入到广大学生当中, 对贫困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最后, 高校必须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 对于提供虚假信息, 伪贫困的学生给予严肃的处理, 保证认定工作的公平和公正。

(3) 完善监督机制。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第一个环节是地方基层组织开具的贫困证明, 也是贫困认定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通过专项立法来增强此项工作的真实性。针对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 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他们的工作, 督促他们依法办事,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出具贫困证明使实事求是,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具真实可靠的贫困证明, 并对申请表格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实并存档备查。同时, 还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投诉渠道, 构建举报体系, 对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通过这些方式不断的完善监督机制。

3、加快高等学校教育配套制度改革

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行政管理方式,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我国的高校应该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 尝试实行学分制。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保留他们的学籍, 允许他们休学去参加勤工助学, 赚取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 等条件允许了再复学。还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 这不仅可以节约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经费, 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4、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在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上, 学校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规划, 努力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勤工助学岗位。在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生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 不仅仅局限于劳务性的勤工助学岗位, 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 高校应该加大对贫困生的培训投入, 提高贫困学生的技能, 为贫困学生提供智力型的勤工助学岗位, 如在高校开展助学、助研、助教活动或者科技服务等。另外, 学校还应该积极开拓校外勤工助学的岗位, 加紧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长期、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 为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有偿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

5、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

首先,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在具体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倡导文明的校风班风,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活动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定期开展各类团训活动, 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 真切的去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温暖, 消除自卑和焦虑等不良心理, 进一步的增强自信心。其次, 教育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后, 加强感恩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经济上的贫困是暂时的, 精神贫乏比物质贫乏更可怕, 应该将压力化为精神动力, 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怀着感恩的心, 学会在逆境中成才并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薛深, 胡相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J].教育评论, 2008 (03) .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6

1 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较难

如何判定一个学生是不是符合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标准问题, 就目前来看, 存在很大问题。如何将有效的资助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情。目前很多高校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提供由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但由于学校也没有亲自调查走访, 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造成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忽视, 从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1.2 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在“奖、助、减、免、补、勤、贷”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中, 由于资助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资助的效果不明显。在学校的奖学金分配情况中, 经济困难学生获学校奖学金面窄, 获奖率低, 学校奖学金的获得与经济困难学生对应度并不成正比。在国家助学贷方面, 国家执行的资助贷款政策不是很完善, 手续繁琐、时间较长等多种因素导致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 一再受得阻碍, 一拖再推, 耽误申请时间。减免学杂费这一政策成效微乎其微, 享受减免学杂费的学生比例较低, 有的高校基本不实行这一政策。在勤工俭学方面, 勤工助学岗位少, 问题突出。一般工作就是打扫卫生, 每天都打扫几遍, 给的工资也是很少。勤功减学种类单一, 稳定性差, 资金短缺的问题, 严重阻碍了勤工俭学工作的发挥。在困难补助方面, 金额低, 次数有限, 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 对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1.3 无偿资助的弊端

无偿资助虽然能解决“贫困生”的燃眉之急, 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中, “奖、助、补减”与“勤、贷”分两个层次, 前者是无偿的, 后者是有偿的。这样受资助群体容易产生当然和依赖的心理, 认为学校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产生“等、靠、要”的心理。同时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 主要体现在学生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相对更为突出, 对各类形式上不需负责的奖学金、助学金热情很高, 而对需要牺牲时间和付出劳动的勤工助学形式不太感兴趣。因此, 无偿资助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1.4 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经济的原因在文化知识、社交才艺等方面相较于其他同学机会更少而造成知识能力上的落后。由于经济能力不足, 而造成自卑、封闭、妒忌、焦虑等心理问题。现行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只是注重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 而没有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解决不当, 往往会比经济贫困的问题更严重。所以在资助过程中应该辅以相应的思想教育, 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 重视他们的心理反应。

2 资助工作对策分析

其优化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面, 既要体现公平、公正、信息公开, 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对资助申请的条件、认定程序和标准、评议结果的透明度等各方面都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申请条件上, 应该包括个人申请和诚信承诺、所在地证明、准确的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在认定程序上, 可以用消费界定法和班级民主评议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实行综合判断。同时加快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动态信息库, 让有需要的学生都能获得资助。在认定标准上, 制定出操作性强的一些指标, 实现贫困生的准确认定。总之, 国家应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证工作, 建立统一的、更加严格的、有公信力的认证体系。而高校也应该根据目前资助工作的实际状况, 摸索改善认证体系。

2.2 合理规划, 建立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全社会已经越来越关注大学生资助工作。高校应该参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 建立通畅可信的家庭经济困难信息档案, 并努力保证这一信息档案的动态性和真实性。首先, 要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可通过开学时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 入学一段时间后, 可以通过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充分了解学生在投的生活消费状况。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加工搜集到的信息。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同时对待一些问题要考究其真实性.不能完全相信学生出具的纸质材料, 对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要有质疑的过程。最后要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信息档案。高校应当建立以贷为保障, 以助为主体, 以奖为激励, 以其它方式为补充的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2.3 给予贫困生人文关怀

贫困学生是整个学生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高校既要解决贫困生物质和生活上的困难, 又要解决其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难。要创造隐形资助与无接触资助, 形成平等的社会大环境。高校需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 通过心理访谈、身心健康知识讲座、播放励志电影、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 增强对贫困生的关爱、帮扶与引导, 关爱他们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帮助他们思想上“脱困”。高校资助部门还要加强朋辈榜样教育, 通过开展“勤工之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 表彰、宣传在勤工助学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培育民主、平等、乐观、自信、感恩、自强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百万学子, 关系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切身利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学生等角色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努力才能完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需建立长效资助机制, 不但要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资助档案, 而且还要对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引导, 争取达到就业脱贫的目标。如何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合理资助, 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资助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妙.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管理研究, 2012, 11 (447) :67-68.

[2]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4) :173-174.

[3]孟祥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 2014, 3:143-144.

[4]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86-87.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7

一、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里, 在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实行了国家、社会、家庭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 支撑了世纪之交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次超前发展。与此同时, 超常快速增长的教育收费逐渐成为社会人群沉重的经济负担, 尽管同时期也出台了一些学生资助政策, 但统一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长期缺失, 一度造成大量学龄儿童少年因贫困而失学。转机出现在新世纪初, 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之后, 通过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政府财政保障的范围, 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确立后, 国家对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意识更为明确和坚定, 并及时将学生资助体系制度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非义务教育阶段。针对中职学生的新助学金政策的广度和力度都明显扩大, 资助面由在校生总数的6%提升到90%, 资助金额由每生每年1000元提升到1500元。资助方式更加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即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学生由国家助学金资助, 三年级学生要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获得一定的报酬, 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中职资助政策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教育公平, 还在于扩大职业教育生源, 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 从而与新时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重点转向契合。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中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一是因为在各级各类教育中, 中等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 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联系紧密, 承担着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 是教育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结合点, 也是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二是由于历史、观念及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个很曲折的发展过程, 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 其发展更为滞后, 非常有必要将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量更多地用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即使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 也需要面向我国产业发展需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还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 再加上社会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 如不进行政策干预, 就会有相当多的初中毕业生因经济原因或认识原因放弃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通过一定的资助政策吸引和鼓励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选择和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优先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具有直接的效果。

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展顺利。2011年, 共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348.8万人次, 资助金额223.16亿元。其中, 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906万人, 资助金额135.9亿元。中职学校免学费学生395万人, 免学费金额79亿元。各级地方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设立的各类资助项目资助学生47.8万人次, 资助金额8.26亿元。新的资助政策突出了公共财政的责任, 特别是中央财政带头落实经费投入责任, 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减轻了中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解决了许多学生的生活费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大资助力度, 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有所改变, 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三是中职学校的招生困难局面得到缓解, 促进了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四是东西部合作办学、东部地区利用本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西部地区招生的新格局逐步呈现。五是企业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提高, 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极短的时期内大规模全面推行中职资助政策,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1. 各地区财政负担苦乐不均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一是过去学杂费收入占中职总经费比例较高的地区, 在免收学费之后, 要靠财政投入弥补中职资金缺口, 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构成对所在地区财政的巨大压力。二是根据要求, 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 西部地区按在校生的25%确定, 中部地区按在校生的15%确定, 东部地区按在校生的5%确定。免费生比例较高的地区, 往往也是中职规模越大、地方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 加上中职扩招的因素, 免学费后中职学校的经费缺口也相对越大。近年来,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数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量、师生比等指标都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让人担忧。

2. 管理运行中的不合理、不规范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国家助学金预算下拨不及时, 资金发放不及时、不足额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和宏观监测, 主管部门对学生学籍变动、助学金使用结余情况缺乏总体了解, 加上学生流失、联合办学和跨区域办学等因素造成助学金异地流失、学生信息反馈推迟等, 导致助学金流失和浪费等问题。三是个别学校违反收费管理规定, 另外设立收费项目, 增加了学生负担,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助政策的积极效果。四是个别地方通过制造双重学籍、虚报学生人数等方式套取国家助学金, 有的存在截留国家助学金充抵学费的现象, 有的学校在收到财政资金后不及时发放给学生, 个别学校甚至存在克扣学生奖、助学金的问题。这些现象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 有关部门也加强了监督措施, 相关效果尚须观察。与之相反的现象是一些地方为规范管理, 在资助管理方面设置多个审批环节, 尽管减少了违规行为, 但却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 也给受益对象带来了诸多不便。

3. 资助政策的机制不够灵活, 激励作用在减弱。

根据规定, 国家助学金不与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和学习努力程度联系, 具有普惠性 (90%左右的受益面) , 主要是为了引导更多的学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但不容否认的是, 国家助学金普惠后, 区分度和激励功能会减弱, 学生努力不努力都一样, 既不利于学生成长, 也不利于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平均分配的资助方式还难以真正有效惠及困难人群,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般年龄偏小, 普遍还不能合理使用国家助学金, 一些学生将主要用于生活费开支的国家助学金用于其他方面。至于中职免费政策, 则具有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模式的特点, 虽然有利于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但也容易形成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依赖, 从而失去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也有可能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对政府的依赖, 导致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改革的内在动力下降。根据有关调查, 助学金政策已不是学生选择读中职的主要原因, 学生选择读中职的主要原因是兴趣爱好、家庭经济条件差和成绩不好等。随着高校大幅度扩招, 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预期进一步提高, 加上普高分数线划定过低, 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启动, 资助政策激励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习的效果让人担忧。

4. 中职招生的困难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招生形势依然严峻。

应当看到, 这些年中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既有资助政策的引导因素, 也有主管部门强力推动的功劳, 相比较而言, 中职学校面向市场内生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中职招生困难虽然有所缓解, 但并未根本改变, 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中职招生困难的原因十分复杂。一是社会公众从所见所闻中得出的直观感受是只有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以及经济能力不足者才会选择读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被根深蒂固地贴上“次等教育”、“二流教育”的标签。二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 初中毕业生规模趋于稳定,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人数下降的趋势。三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中职教育还处在依靠低成本、规模扩张谋求发展的阶段, 办学特色不鲜明, 教育培养模式滞后, 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联系不紧密。四是个别学校的虚假宣传和承诺、违规办学等行为进一步降低了中职的吸引力。五是一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 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本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 导致部分地方一方面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明显偏低于全国水平, 另一方面又存在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六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健全,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完善, 普通劳动者包括技能型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现实中不高。

5. 中职学生资助体系比较单一, 经办管理体系十分薄弱。

按照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都要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 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 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达到上述要求。社会捐集资收入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直较低, 并有下降趋势。2002年, 社会捐集资收入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仅有2.3亿元, 到2005年仅为1.9亿元, 所占比例也由0.6%下降到了0.4%;到2008年, 这一比例又下降到了0.3%。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用于中职教育的经费更是非常有限。一些企业怕给日常工作安排增加困难, 对于推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积极性不高, 家长也担心学生年龄小, 害怕实习工作强度大、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总的来看, 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 新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管理难度大、工作情况复杂, 现行经办管理体系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应该说, 作为一项惠及上千万中职学生的资助政策, 在制度运行初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 关键是要科学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 才能全面、准确评估政策效果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比如政策执行初期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违纪行为, 主要与中职学校的发展历程不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自身管理水平不够高、个别地方行政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等紧密相关, 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相信会逐渐得到克服。再比如中职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 则具有深刻的体制性根源和社会文化因素, 只有通过体制改革、综合治理等办法逐步缓解, 不能指望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模式、方式、重点的认识分歧, 则牵涉多重价值选择和政策选择, 需要理论界加强研究、社会各界加强对话逐步达成共识。

三、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建议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走向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1. 正确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模式。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 许多发达国家仍只将小学和初中纳入义务教育,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非义务教育的政策导向, 还需坚持适度成本分担的运行机制。从世界银行模式看, 职业教育发展可能有三种方式:一是作为基本技能训练的职业学校教育, 政府财政需要尽可能提供基本资助和补贴;二是有一定市场回报率的职业教育, 政府应通过贴息贷款或奖学金等予以资助;三是有很高市场回报率的职业教育, 政府应对学习成绩较为优异者提供全额资助。2010年底, 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 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时候, 社会人群对职业教育需求更加分化, 中高收入者阶层对高质量、有选择性的中职教育需求会逐渐多样化, 因此笼统地谈中职免费是不恰当的, 相反在资助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恰恰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非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 树立成本意识, 才能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至于现行中职免学费的范围是否扩大, 扩大到什么程度合适, 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行分类指导。比如为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动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需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探索实行一定年限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 其他地区中职免费范围则需稳定在现有水平为宜。

2. 进一步探索并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学生资助政策。

从理论上讲, 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应是面向不同群体谋职谋生需求的教育。从长期看, 职业教育应淡化学习者身份, 从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正在起草的终身学习法均鲜明地体现了上述思想。可以预见, 将来除继续关注职业教育外, 还将重点关注职业培训, 包括从业前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除继续鼓励应届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还要不断吸收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在职职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应该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开放、系统的体系。这意味着学生资助政策必须超越现行的实施范围, 全面覆盖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参与者。不过相比于中职在校学生, 针对职业培训和其他中职学习者的学生资助政策在制度设计上更为复杂, 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

3.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经费保障机制。

中职学生资助面在不断扩大、提高水平后, 已经超越了单纯增加投入的工作阶段, 下一步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搞好制度设计, 建立保障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的投入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设置在县以上, 各省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内具体的经费分担办法, 加大对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制度。二是要切实解决资助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动员社会各界提供资助, 尽快建立综合资助体系。随着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教育社会捐助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 要抓紧出台鼓励社会捐助资源投入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社会捐助优先向职业教育投入, 重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三要鼓励金融机构为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四是建立行业、企业支持, 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尽管是从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提的, 但也涉及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投入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最终要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 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从国际情况看, 行业、企业对于资助中职教育是有积极性的, 尽管参与方式不尽相同, 但都是可持续的, 机制也比较灵活。目前我国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还面临着体制性障碍的抑制, 要加快改革步伐, 尽快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

4. 在坚持基本政策统一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实行分类指导, 推进城乡、区域合作。

我国地区差距明显, 没有也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的资助政策, 必须在坚持基本政策统一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实行分类指导。一是实行有区别的资助规模和资助方式。困难地区需采取力度更大、机制更加灵活的资助政策, 经济发达地区和劳动力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地区则需发展更加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 资助规模可以稍小。二是要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等划分不同的资助标准, 体现差异性, 将资助资金更广、更深地惠及最贫困的学生。三是推进城乡、区域合作, 优化中职教育资源配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城市和东中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比较丰富, 但生源较少, 农村及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比较缺乏, 但生源较多。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西部地区等还有一批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部分地区职普比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而许多城市本地毕业生不能满足所有普高和中职的接纳量。通过建立中职城乡、区域合作机制, 让农村和西部地区学生到东、中部地区和城市职业学校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 既可以解决东、中部地区和城市招生资源下降的问题, 又解决了西部和农村缺乏优势教育资源的问题。让人振奋的是,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 从2010年起内地12个东、中部地区较发达省 (市) 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地方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2009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 该计划资助藏区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 免费到内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三年, 旨在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四川省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让藏区青少年在内地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要及时总结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继续探索建立更大范围的中职城乡、区域合作机制。

5. 完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违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有了充分的暴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除了继续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日常监管外, 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一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 严格规范中职学籍申报和审核工作。加强教育、劳动部门的信息协调, 严格区分“普通高中”学生与“职业高中”、“技工”学生与“中专”学生的学籍身份, 动态监测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情况、增减变动情况。二是要及时公示免学费学生名单及其相关信息, 要根据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及时增加公示频度, 落实学生申诉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权利。三是完善中职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与身份证认证中心的信息协调, 加强省地两级的监控功能。四是探索建立助学金集中发放机制。可以借鉴一些省份的成功经验, 利用银行卡技术和信息技术探索实行助学金集中发放机制, 将助学金直接拨付到学生银行卡上, 减少资金发放的中间环节, 减少学校骗取、套取助学金的风险点。五是建立中职学校校长问责机制。地方实践表明, 在落实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中, 中职学校始终是申请、评审、审批、发放等多个环节的枢纽, 也是各种风险的交会点, 是发生各种违规行为的重要主体。在这方面, 应强化中职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 切实落实中职学校资助工作校长负责制, 将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与中职学校评估、校长业绩结合起来。

6. 探索建立更加多样化、更灵活的资助机制。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地方在于,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于劳动力就业的一类教育,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劳动力市场的关联不是靠学校单方面的主动适应就能自动形成的, 必须通过一定的成本—收益机制才能实现。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 现行资助政策在降低中职学习成本的同时, 有可能割裂学生花钱接受中职教育与从劳动力市场获得报酬的成本—收益联系, 还会降低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变化、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自主发展的动力, 有必要进行改进。一是可以考虑在不降低受益覆盖面的前提下, 调整资助的结构, 将国家助学金划分为基本助学金和奖励助学金两块, 增加资助的区分度, 引入学习激励因素,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国家资助变为主动创造财富以解决生活和学习困难。二是引进职业教育券, 让学生自己选择接受哪个学校的职业教育, 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值得总结推广。三是调整资金结构, 提高奖学金比例。建立奖学金申请制度, 兼顾学业表现、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学生实行奖励, 将资助政策与育人结合起来。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政府补贴的贷款, 对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供本金代偿。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经过几个年头的运行, 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财政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我们相信,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前景是美好的, 它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

参考文献

[1]张力.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基本政策取向[N].中国教育报, 2006-11-24.

[2]赵永辉, 沈红.中职教育免费与地方财政投入保障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5) .

[3]张少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顺利开展[J].中国财政, 2010 (5) .

[4]佛朝晖.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5) .

[5]胡秀锦.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2) .

[6]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9) .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8

作为衡量学科发展水平以及研究领域影响力的标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基础研发、科技进步、优秀科技人才与研究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3]。相关研究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于肿瘤学[4]、真菌病学[5]、微生物学[6]等学科的持续资助促进了这些学科快速发展。而现有的研究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HTA的现状研究较少涉及。本文旨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2009—2013年资助HTA项目进行统计,了解HTA的资助现状,为HTA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考虑到卫生技术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本研究主要以医学以及卫生管理两个模块进行检索。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网站的“项目资助”板块,通过“申请代码”分别检索申请代码为“H.医学科学部”以及“G0308.卫生管理与政策”、批准年度时间为2009—2013年的所有资助类别,从两个学科立项成功的项目中筛选出历年的HTA项目。

HTA项目是指包括针对药物、医疗器械、设备、诊疗程序和组织管理体系等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促进健康的技术手段的研究项目,即涉及具体卫生技术以及对卫生组织体系的评估的项目[8]。

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课题组对于HTA项目的定义,两名筛选者依据各自的理解初步判断某一研究项目的属性(是HTA项目,不是HTA项目,不确定是否是HTA项目)。如果某一项研究项目被两名初筛者同时判定为HTA项目,则认定该研究项目属于HTA项目;如果某一项研究项目在两名初筛者中存在不一致或者同时不确定是否是HTA项目时,则交由第三者来综合判定其HTA的项目属性。

利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录入、汇总和后续处理。

2 结果

2.1 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科获资助总体情况

2009—2013年,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和项目金额总体上升趋势明显,项目总数从2009年的24项增长到2013年的70项,项目总金额从2009年的533万元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3 073万元(表1)。

从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科筛选出的HTA项目数和项目总金额也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相对较缓。HTA的项目数从2009年的9项增加到2013年的14项,项目总金额由2009年的197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707万元。无论是项目总数还是项目总金额,历年获得资助的HTA项目在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科中所占比例处于下降趋势。

2.2 医学科学部获资助总体情况

医学科学部下面共有30个细分子块,2009—2013年,该学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总数从2009年的3 473项增加到2013年的8 724项,项目总金额则从2009年的101 784.2万元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457 301.2万元,增幅较大(表2)。

医学科学部筛选出的HTA项目数和项目总金额同样处于上升趋势。除了2013年HTA项目总数和总金额有所下降外,2009—2012年项目数由5项增加到19项,项目总金额由128万元增加到1 357万元。尽管目前医学科学部受资助HTA项目数和金额所占比重较小,但是项目数以及金额的比重总体上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2.3 HTA项目的资助类别分布

将医学科学部、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科检索出来的HTA项目,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类别进行分类。结果显示,获资助HTA项目主要分布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两个类别(表3)。面上以及青年科学基金的HTA项目优势较为明显,占每年获资助HTA项目总数的80%以上。而地区科学基金中获资助HTA项目的数量有所增长,2013年甚至达到了5项。除此以外,还有极少获资助HTA项目较为零散地分布于重点项目、专项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从总的资助结构分析,获资助HTA项目呈现出以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主,其它类别基金项目为辅的局面。

2.4 HTA项目的研究机构分布

将历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HTA项目按照研究机构进行归类,目前HTA研究机构主要可以分为高校、研究所以及非附属医院三大类(表4)。而高校在开展HTA研究方面占据主导地位。2009—2013年开展HTA的研究机构从10个快速增长到27个,研究机构的数量增长相对较为迅速,研究机构开始呈多样化发展。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HTA项目较多分布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

2.5 HTA项目的成果转化

考虑到项目成果的滞后效应以及项目成果的可比较性,本研究以项目批准当年以及项目批准后两年内能检索到的文章作为考核指标,对历年HTA项目的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初略比较。以基金来源、立项负责人、所属单位作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CNKI)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统计HTA项目在限定时间段内发表的文章数量。结果显示,随着HTA项目的数量增长,所发表的文章数量也随之增长,从2009年的53篇增长到2012年的120篇(按照检索设定,2013年的项目文章需要截至2015年底,故不参与比较)。

3 讨论及建议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HTA项目的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后发现,HTA项目的现状表现为两个特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HTA项目的资助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检索结果显示,2009—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HTA项目在项目数量、项目金额、研究机构数量以及成果转化都呈现了稳步发展的态势,反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资助的HTA相关研究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HTA项目的规模相对较小。特别是在医学科学部,历年获得资助的HTA项目的数量以及总金额的比例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科获资助HTA项目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与传统的微生物学或者药理学科所获得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相比[9,10],HTA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获得的资助规模明显较小。

HTA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现状及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HTA发展现状[11]。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HTA项目的现状,为更好地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HTA学科发展的支持力度,特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3.1 加强HTA研究机构能力建设

从项目依托单位分析,获得资助的HTA项目,其研究机构主要是以高校为主。5年内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HTA项目较多的只有7所高校,但每个高校每年平均的HTA项目只有一个左右。剩下的绝大部分研究机构5年间获得的资助项目基本上只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自然学科领域的重要标杆,开展HTA项目的研究机构所能够获得的资助数量较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HTA学科的研究能力较为薄弱的局面。

尽管HTA在世界欧美国家的卫生领域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人才队伍的缺乏及制度的限制导致我国HTA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11]。研究机构对于HTA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12]。随着医改的深入,我国在卫生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人口老龄化带来压力,诊疗技术的多样化,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等。而国外的经验显示,HTA在解决这些挑战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13]。因此,未来应加强HTA研究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卫生循证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2 提升HTA学科影响力

从资助类别进行分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HTA项目主要集中在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所覆盖的范围相对狭窄。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最具学术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基金研究,面上项目在历年获资助的HTA项目中所占比例基本在一半左右,反映了获资助HTA项目的总体研究质量较高[14]。但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以及重点项目的数量缺失,反映了我国HTA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提升HTA学科的影响力,一方面需要在学术领域继续提高HTA研究机构的能力建设以及研究质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广泛传播HTA的方法以及理念,促进HTA的政策转化,使HTA在卫生领域能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HTA在卫生领域影响力的提升,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更多研究机构加入到HTA的研究中,使HTA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形势,促进HTA学科的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资助工作的现状 篇9

关键词:农林院校 贫困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21-01农林院校的贫困生作为农业人才,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都来自农村,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很深的认识,强烈希望改变目前农业增产困难、农民增收乏力等现象;因此,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逐步成为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维护高校生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是现代高校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1 我系贫困生受资助情况

2011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奖补政府专项资金80.7万元,其中1人获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38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203人获国家助学金(助学金分三等,一等4000元/人、二等3000元/年、三等2000元/年,平均3000元/人),获资助学生共242名,占贫困生总数64.02%;23名同学获得学费减免(1000元/人),占贫困生总数的6.08%;获秋季补贴资助同学201人(300元/人),占贫困生总数的53.17%;47名同学申请并成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最高6000元,占贫困生比例12.43%。我系有38名同学成功应聘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每人每月工资200~300元不等(根据工作内容决定),占贫困生总数的10.05%。

2 我系学生对贫困资助工作的满意情况

为了是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更顺利的开展,我们开展了有关贫困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占有率达94.5%,我们通过这些问卷能够了解到我校学生资助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通过努力,我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的原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资助工作比较认可。问卷调查统计表明,94.6%的学生认为有关学校资助工作的信息传达比较及时,得到的通知和信息较快,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各项资助政策;89.4%的学生认为我校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资助工作是公平且公开的;85%左右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是非常重视的。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中各项资助所占比例很大,对他们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 农林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的资助方式包括“奖、贷、助、补、减、勤”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提高和高校学费制度的全面改革,目前一名普通在校大学生一年花费大约为1.5万元左右,甚至更高,这笔费用对于一般家庭而言都是很有压力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无疑更是难以负担[2]。而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中,奖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等标准均偏低,这些资助政策在现代已经很难形成一个协调、完整、合理的整体,所有资助项目加起来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仍然相差很远。由于资助经费不足,资助力度和数量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还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名额分配平均化,即资助的名额平均分到系和班级;第二,资助评选标准不统一,依据学习成绩或是以班级投票为准。这两种情况下得到的评选结果有时候会发生偏差。

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最有效途径,但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只有1/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得到国家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可见,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现在还不能惠及全体贫困学生。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学生贷款风险大,个人信用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学生不愿意贷款;另一方面,我们农林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农业工作,收入并不是太高,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所需要的时间和其他专业相比要更长,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已经成为农林院校部分贫困生放弃申请助学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林院校贫困生有85%以上都是来自农村,他们父母受教育的水平普遍都不太高,基本不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必要的疏导,同时,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力度有限,使得许多农林院校的贫困生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障碍,他们害怕困难,害怕别人的同情,对于各种资助途径显得非常冷漠。

4 解决农林院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

农林院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而农林院校在解决农村生产等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农林院校的贫困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能力以及不同家庭情况,将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助学金)、免(减免学费)、补(困难补助)、勤(勤工助学)等资助形式相结合,各有侧重,互相弥补,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

4.2 根据物价水平和贫困生切实需求确定资助标准

贫困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基本上变化不大,但是生活费用却会随着物价水平的波动而发生变化。2010年我国CPI连续几个月维持在6%以上,而对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却没有同比例上涨,造成部分贫困生生活越来越困难[3]。调查显示,有80%以上贫困生觉得物价上涨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在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有时会忽视贫困生的切实需求。有学生表示:“画图、制表等都需要用到电脑,电脑是学习的必需品,但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时,有电脑的学生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对贫困生资助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切实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资助的标准。

4.3 拓宽校园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许多服务岗位是勤工助学的基础体现,他代表着学校资助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食堂经理助理,学生食堂劳动服务岗位,图书馆学生管理员,实验室学生助理,保卫处学生保安,教室學生保洁员,基地生产学生助理等服务岗位吸引大批学生直接参与,拓宽勤工助学岗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5 结语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对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还是围绕着基本的“奖、勤、贷、补、减”展开,而农林院校的贫困生群体较其他专业的贫困生群体又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点,需要政府、银行、高校等资助主体在这些差异性上多加考虑。本文在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的贫困生群体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希望未来有更多机构和学者来关注农林院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逐步改善农林院校贫困生群体面临的各种困境,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刘皓宇.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双线资助”模式的构建[J].大家,2012,1:230-231.

[2]张峰.辽宁省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4:116-118.

新升本院校学生资助现状及其分析 篇10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越来越多来自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学生进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在高校尤其是新升本院校受到高度重视。随着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新升本科院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也从原来的实用型人才向现在的综合型人才转变。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生源范围明显扩大,学生家庭经济来源差距增大,贫困生和农村生所占的比例上升。这些贫困生和农村生富有理想和热情,更渴望早日成才,但限制于家庭经济条件以及自尊与自卑的心理,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变化更为敏感,主体性、复杂性明显增强。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新升本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尽快与资助政策接轨,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通过“绿色通道”、“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与减免”、“国家助学贷款”和“企业资助”等渠道建立了学生资助体系,在服务型资助与育人模式上下功夫,保证每一名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学校资助中心评选并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师范类学生专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对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新升本院校而言,由于受到资助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就业压力等因素的限制,加上起步较晚、缺乏经验,使得学生资助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如何立足新升本院校的现实,搞好学生资助工作,是这类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资助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是学生资助制度、机制、程序等需要进一步规范。资助体系的多元化导致体系中多个方面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奖、贷、助、补、减”之间的不平衡,这将对资助体系中的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和资助方式产生影响,导致不同的资助效果,进而使资助制度出现纰漏。在多元化资助体系中,存在高校内部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例如我校处于闽东沿海地区,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学生勤工助学采取就近原则,这样,在物理、化学、外语、生物等专业上学生拿到勤工助学岗位较为容易,而数学、体育、教育等专业上则不易拿到。不少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他们希望通过勤工助学来改善经济状况,但因专业的不同,部分农村学生较难找到勤工助学的机会,问题较为突出。

其次,在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上,资助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也应明确。虽然大力宣传资助政策,但资助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没有明确,不仅在资助机制和程序上容易引起混淆,对家长和学生也容易产生误导。有的家长或学生并不明确资助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或只有粗浅的了解,结果把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看得十分简单:只要提出书面申请,就办理助学贷款。而且,个别家长或学生还不清楚国家助学贷款申请的复杂程序,长时间的审批和复杂的办理手续,使他们产生不少误会。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策性、商业化模式贷款,具有市场性。国家助学贷款能否顺利推进,高校作为贷款的受益机构,必须保证学费顺利收缴,这要求资助制度、机制、程序等方面应当规范化,使家长和学生对资助制度、程序有充分的认识,明确资助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配合好校方做好助学贷款工作。

再次,资助资源需要加大力度整合与投入。高等教育的财政分级体制虽然有利于地方办学,但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衡发展,引发一系列不公平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资助工作通常较有保障,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资助工作因(下转第113页)(上接第80页)缺少资金而明显薄弱。新升本院校受省、市财政支持通常较为有限,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费收入,而学费的收缴也存在一定困难,甚至出现学费拖欠的现象。学费收缴困难直接导致学校经费紧张,进而影响到学生资助工作,使之不能及时到位;加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投入十分有限,校内资助资源和社会资助资源之间缺乏关联,使资助学生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其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制约。因此,校内资助资源和社会资助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学生资助经费的来源渠道应进一步拓宽,市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力量投入也要增加。

2.2 学生信息管理欠缺

为提高资助工作效率和保持资助的公平性,学生信息管理应跟随学生生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动态信息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在实际情况中,界定为一般困难标准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突发性事件导致家庭经济负担急剧加重,按照资助标准达到特困生程度的应予以实施特困生资助;相反,有的学生因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原本按特困生标准界定,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一般困难标准。如果不能及时确定学生信息变化,则学生信息服务不完备,学生资助工作陷入盲目状态,需要资助的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帮助,而不再需要资助的学生仍享受资助待遇,产生不公平性。

另外,高校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的效率与公平性。但现在国内尚未有还没有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与办法,这给实际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较大差别。近几年,我校对贫困生认定从“贫困生”概念里走出来,逐步建立一些配套措施与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但在维度、层面和方位上仍缺全面把握,指标体系缺乏量化标准,使得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尚不完善。

2.3 学生诚信教育有待加强

贫困生资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所资助学生的诚信来完成的,这方面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贫困单方面能涵盖的,贫困生困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使其资助观念发生变化,绝非停留在单纯的经济助贫层面上。有的受助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还款,甚至一去无踪,出现了恶意欠款的现象,给资助工作蒙上了阴影。家庭经济困难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较高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若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还款意愿不强。而且,在整个贫困生群体中,这种心理困扰还会彼此影响,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有的学生为了脸面而将资助金挥霍掉,结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资助工作的安排中,应强调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为其健康成长搭建舞台。

与经办银行的协作也是学生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方面。国家助学贷款在政策上是学生资助体系的一种重要途径,由学校分配,再委托给银行经办。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属于营利性机构,尽管国家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制度,但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良性机制却没有建立,这就使国家助学贷款在学校的分配与银行的营利性之间产生矛盾,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实施面临一定困难。学校与经办银行的协作常常是临时的、脱节的,缺乏长效管理机制,贷款政策与学校发展衔接程度不紧密,经办程序繁琐,协作效率较低。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升本院校的学生资助问题已引起国家、学校等部门的广泛关注。文章结合新升本院校的特点,首先就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资助环境、学生信息管理、诚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新升本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关键词:升本,院校,学生,资助,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沈,李化树.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39-41.

[2]金昕.实施“双线资助”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3):70-71.

[3]魏德壮.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J].长治学院学报,2011(1):92-94.

上一篇:数据库加密系统下一篇:分户热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