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工作研究

2024-07-06

资助工作研究(共12篇)

资助工作研究 篇1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自2005年以来,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资助工作, 先后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办法、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办法》等。2007年新资助政策出台后, 学院及时进行了修改, 并建立了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和“奖、贷、助、减、免”等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学院党委明确要求, 全体教师要深入学习并准确把握国家资助新政策的内涵, 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 讲原则、讲政治;一定要把学生资助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 当作理想信念教育来抓, 当作学习纪律教育来抓, 当作感恩励志教育来抓。要坚持“育人是资助的灵魂”这一核心理念, 努力构建“资助———育人———引导”三级工作模式, 逐步形成“在资助中育人, 在育人中资助, 在资助和育人中注重引导”的工作局面, 真正做到物质上帮助、精神上鼓励、能力上培养, 充分发挥资 (奖) 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 特别要本着“优中选优, 困中选困”的原则, 把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做得“公开、公平、公正”, 做得党和人民放心, 做得学生和家长满意, 确实能起到激励优秀学生成才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 确保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全力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一、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规范运作

学院领导历来对资助贫困学生高度重视, 特别是新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以后, 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资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明确强调要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学生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来抓,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相关政策,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这一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五年来, 学院结合实际, 先后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暂行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暂行办法》和《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等, 并编印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和《学生手册》上, 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运作规范。

二、建立完善资助机构, 加强资助工作管理

为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管理, 经学院党委研究, 于2008年成立了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组长, 学生、教务、财务、系 (部) 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及资助管理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在学生工作部, 由2名教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在学院人力总体趋紧的情况下, 整合管理资源, 将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工作统筹归为学生资助中心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职责范围也由原来主要管理学生助学贷款扩展到管理学生资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建立, 保证了学生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 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精心组织, 明确重点, 全面完成各项学生资助工作任务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 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成效。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文件要求, 学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 成立了院、系、班三级认定组织, 严格工作制度, 规范工作程序, 全面细致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此基础上,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同时实行科学、动态管理, 对受助学生既要每学年进行一次认定, 又要定期按一定比例进行资格复查, 及时对家庭经济发生显著变化的学生做出调整。学院各类资助项目也能有针对性的对已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

(二) 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学院要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要熟悉并掌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具体规定, 热情为学生服务。特别要向学生讲清楚签订借款合同的重要性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学生要详细阅读合同条款, 遵守合同约定, 告知学生带齐签订借款合同和划拨款项所需的证明资料, 争取申请贷款的成功。在工作中, 抓重点、讲实效, 配合县 (区) 资助中心做好贷款政策宣传, 在贷款经办银行落实的基础上, 认真把握每个学生的贷款额度, 指导学生按照“奖学金、助学贷款主要解决学费和住宿费, 助学金、勤工助学等主要解决生活费”的思路来申请贷款。在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对象时, 坚持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着想, 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毕业后的还款压力, 认真审核申请贷款学生资格, 指导学生顺利办理贷款。

学院高度重视资助政策的宣传, 主动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工作, 按要求寄发《资助宣传手册》, 制定《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流程》、《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 加强贷前贷后管理, 并依托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 使学生资助工作逐步由单纯的“资助”转变为双重的“资助与育人”。

(三) 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补偿代偿工作

按照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积极向学生宣传政府代偿政策, 讲明代偿资助申请和审查、材料报送、还款协议签订、资金的管理与支付等具体要求、规定, 确保符合条件的贷款毕业生都能享受政府的代偿资助。

(四)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

学院根据《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及发放办法》, 并按“资金落实到人、身份落实到学籍”的要求, 严格标准, 规范程序, 力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首先, 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 学习传达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办法和学院的实施细则, 公开分配名额;其次, 各班召开主题班会, 传达学院资助工作会议精神, 使学生明白评审的程序、条件等;第三, 由学生本人写出书面申请, 励志奖学金申请者并附村、乡 (镇) 、县 (区) 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由班级评审小组进行摸底、推选;第四, 由系评审小组进行初审, 确定出本系国家奖助学金的受 (奖) 助人选, 在本系范围内公示;第五,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各系报送材料召开专门会议,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复审, 确定候选人, 并在全院范围内公示, 无异议后报学院院务会议审定;第六, 学院审定后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准备材料, 报省教育厅审批;第七, 省教育厅审批后, 向受 (奖) 助学生家长邮寄喜报, 并按时发放。

(五) 贫困学生信息资料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学院建有校内困难学生信息资料库, 将学生的申请表、证明材料、审核结果和资金发放记录等有关材料按年度归档。二是做好资金发放管理。学院认真核实每位学生的申请, 详实核对信息, 核对受助学生人数, 从未有过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助学金的情况, 从未发生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 抵顶或扣减国家奖助学金的行为。学院还主动联系当地农行为学生办理农行储蓄卡, 能按时、足额将国家奖助学金、学生各种补贴等发放到学生手中。三是做好资助报表数据报送。资助报表既是资助工作成果的体现, 也是财政分配资助经费的依据。学院高度重视资助报表和信息的报送工作, 安排专人负责, 以保证资助报表和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六) 学院资助工作

在认真落实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 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新资助政策体系为基础, 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探索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除了将国家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体系中相应的资助项目外, 学院按照政策从学院事业收入中提取5%以上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每位学生每月发放生活补贴22元, 同时以每生每月25元作为学院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每年以“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个人”评选等形式发放奖励资金11万元;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特困学生补助”, 分等次资助家庭特殊困难学生。

(七) 社会资助工作

学院通过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拓宽助学渠道, 争取社会资金, 设立多种形式校内奖学金和社会、企业奖助学金, 合理运用减免学费和特困补助政策, 不断扩大受益学生的覆盖面。2005年, 学院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合作, 设立了“大北农助学金”, 每年3万元, 解决2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从2004年起, 何康农业教育科研基金会设立“何康助学金”, 支持涉农专业学生完成学业, 每年有11名学生每人获得2000元, 已连续资助了8年, 共计88人;从2007年起, 每年有10多人获得“深圳—甘肃”助学金, 每人每年1000元;2010年, 与北京伟嘉集团、陕西青松集团、山东威龙集团、兰州海宏、武威禾丰公司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设立相应助学金, 每年累计资助资金约10万元。同时, 为保障学生入学无忧, 学院认真落实高校新生“绿色通道”政策, 在寄发新生录取通知书时, 同时寄发助学贷款和资助政策的宣传资料, 新生入学时, 在新生报到处设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服务, 免费提供部分学习、生活用品和临时就餐补助等。为确保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的新生顺利入学, 对部分学生实施了减免学费和缓交学费等措施;2010年, 对发生泥石流灾害的舟曲籍56名学生减免了学费;每年缓交学费人数多达200余人, 确保了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八) 勤工助学活动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保证学生的安全, 不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及有碍学生健康的劳动,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能及时、合理发放勤工助学金。对校外勤工助学活动, 学院十分慎重, 必须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 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院积极挖掘可以利用的工作岗位, 合理设置助学岗位,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条件, 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能勤工助学。如在学生食堂、图书馆阅览室、门卫假期值班;学院猪场、鸡场、奶牛场、动物医院、实习工厂等设置岗位。目前, 在校内为学生提供的长期勤工助学岗位有200余个, 年累计报酬达30万元。学院与有关企业积极合作, 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2009年组织学生600人 (次) 利用社会实践 (周) 到武威威龙公司劳动, 每人每天30元;2011年与黄羊河集团公司、今麦郎食品、威龙民勤基地签定勤工助学协议, 安排学生开展勤工助学, 每人每天获报酬40元, 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勤工助学。

(九) 开展资助育人系列活动

通过开展以“四项思想教育”, 发挥“四种效应”为主题的资助育人系列活动, 逐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成才、诚实守信、感恩回报、自立自强、责任使命等意识, 促进学生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1. 强化“励志自强”教育,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学院充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带动功能, 把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作为改进学风的重要抓手, 教育学生热爱学习, 遵守纪律, 推进优良学风形成。大力开展“励志自强”教育和贫困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五年来, 学院受助学生80%能够刻苦学习, 成绩优异, 遵守纪律, 生活简朴, 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是班级、学生社团等组织中的骨干分子。其中, 有500多人被评为学院“三好学生”;150多人被评为学院“优秀学生干部”;300多人被评为学院“优秀团员”;有200多人成长为中共预备党员。被励志奖学金资助的多名学生被评为贫困生“自强之星”, 并对优秀的典型学生的事迹通过网络、广播、事迹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 发挥了典型示范效应。

2. 强化“诚实守信”教育, 发挥信用资本效应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育人为本、诚信为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发挥信用资本效应, 对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学院始终坚持把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坚持把扶贫励志与学生的学习、文明行为、道德礼仪等学生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 开展诚信教育。如通过开展受助学生“志愿者、读书月、公益劳动”等活动, 把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费缴纳、助学贷款偿还、诚信考试结合起来, 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3. 强化“感恩回报”教育, 发挥资助循环效应

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学院抓住学生资助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对学生开展“感恩回报”教育, 发挥资助循环效应。在校内, 诸多受资助学生通过担当青年志愿者, 积极组织并参加学校的各项公益活动, 如公共卫生的打扫、校园通的管理、食堂和乘车秩序的维护等。在校外, 服务队还将爱心带进周围的社区、福利院和敬老院, 在社区开展科普、普法等教育活动, 提供义务家教服务, 利用周末到福利院、敬老院, 陪护那里的孤残儿童和老人, 给他们带去了欢乐和温暖。学院每年要召开“国家奖助学金颁发仪式及感恩教育大会”、受奖助学生座谈会, 并通过主题班会、学生“爱心捐助”、“关爱老人、奉献爱心”、“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新时代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等志愿服务和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自强不息的热情, 使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发挥奖助与育人双重作用。

4. 强化“责任使命”教育, 发挥主体意识效应

通过结合大一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和大学 (职业) 生涯规划活动, 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先制定每学期学习计划, 然后每学期末进行“学习成果与计划”的核实, 借以约束学生对自己负责;通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学期往家里写一封信的形式, 告知自己在校表现情况, 以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通过为敬老院做义工, 开展义务家教等活动, 帮助贫困学生树立关爱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责任感等形式, 强化“责任使命”教育, 发挥主体意识效应, 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摘要:落实好各项学生资助政策, 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各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人是资助的灵魂”这一核心理念, 努力构建“资助——育人——引导”三级工作模式, 逐步形成了“在资助中育人, 在育人中资助, 在资助和育人中注重引导”的工作局面, 真正做到了物质上帮助、精神上鼓励、能力上培养, 充分发挥了资 (奖) 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 确保了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

关键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

资助工作研究 篇2

光阴如梭,回首过去的一年,倍感时间紧迫,按照教育局结算资助中心的总体部署和文件要求,本着“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2017年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2017年春季学期免学费上报审核通过

人,助学金上报审核通过

人;2017年秋季学期免学费上报审核通过

人,助学金上报审核

人;2017年秋季学期共计采集资助考勤学生信息

人,2017年参加郑州市教育局资助结算中心资助考勤

次。

资助工作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做好资助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学生资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的: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资助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始终把学生资助工作摆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我们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高国召校长任组长,为资助工作第一责任人,副校长,校办 主任、学生处副处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领导、班主任、学生代表为成员,做到了机构健全,以确保学生的助学金、免学费按政策按时、足额,准确的发放,切实推进和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

为了使资助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我们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我校资助工作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制订为资助工作的宣传、落实以及检查提供了参考,使资助工作能够做到制度化。

二、严格申请程序,实行阳光操作。

1、资助宣传、申请方面

各班班主任为宣传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开展好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按照教育局《关于做好学生资助宣传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制订了学校资助宣传方案,通过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网站、微信公众号、班会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资助政策,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资助政策。

2、资助申请审核的组织实施

每学期开学初,资助管理科组织班主任召开资助工作专题会,把郑州市教育局结算资助中心文件及资助的申请流程印发给每一位班主任,对国家的资助项目、受助对象、受助范围、申请资助的学生需要交纳哪些证明和材料向班主任进行了详细的培训讲解。在资助的申请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了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会议,让班主任真正理解免学费和助学金申请的每一步操作的程序。在会上我们明确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按照资助政策的文件和学校的要求认真开展免学费和助学金的申请工作,要对每一位学生的资助申请逐一审核。

学校坚持受助学生本人申请,班级上报,严格按照国家资助政策界定资助对象。各班级按照国家政策,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公平、公正、公开按名额评选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政策要求的学生,上报学校资助办初审,后交学校资助申请审核小组审批。审核小组认真负责审查学生资料,及时把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名单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要求班主任做好记录,及时将资助审核情况向学生和家长反馈。对资助申请材料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进行公示(五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由资助办上报市资助结算中心。几年来,由于严格执行政策,从未受到过学生及家长的投诉,从而让助学金、免学费发挥了良好的促学作用,让国家的助学政策落实到了实处。

三、资助档案管理情况

学校资助管理办公室将学生的申请材料、汇总表、上级领导部门下发的各类文件、学校资助的各类文件都分年度装订,建档备查。财务室建立了规范的台账,账目清晰。

四、资助考勤情况 每次接到上级部门的考勤通知后,及时让班主任通知到每一位享受资助的学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勤,如果学生请假或因多次识别失败,能够按时做好记录并向上级部门反馈。

五、资助育人活动开展

积极参加了郑州市教育局结算资助中心组织开展的“国家资助 助我成长”主题征文和演讲活动,征文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六、校内资助工作

学校每学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主要用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

七、严格管理,坚决杜绝违反政策的情况发生

1、严格学籍管理

按照市教育局结算资助中心的规定,严格规范对我校的每个中职学生的学籍申报,及时将流失学生的学籍注销,保证了资助经费准确无误地发放到学校学生的资助卡上。

2、严格发放程序

学校严格按照市教育局结算资助中心的文件要求,在申报过程中做到“不虚报、不瞒报、不漏报”,以免在上级领导部门发放资金的过程中重发和漏发。

学校资助办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学生信息,通过银行将助学金、免学费发到受助学生的卡上。关于转学、休学、退学的学生,我们及时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里面维护,对转学、休学、退学的学生助学金和免学费停发。

八、不足之处

1、我校档案装订采用线装,经常翻阅有时容易松散,需要进一步完善。

2、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助学金时上交的贫困证明不及时,下一步会对上交贫困证明时间上进行强调和要求。

九、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免学费和助学金档案的整理和装订。

2、注重新生资助政策宣传,提高认识。例如举行资助主题班会,通过学生座谈等形式宣传资助政策。

3、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使各班主任认识到做好资助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具体传达资助政策,介绍最新资助动态,按照上级的要求安排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各班无拖延、漏报现象,把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十、建议

1、建议学生的资助考勤系统能够进一步完善,避免学生多次考勤失败影响学生的资助发放。

2、由于学生班级多、人数较多,汇总请假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延长考勤时间,以便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做学生的请假名单。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认真落实上级的指示,取得了应有的成绩,但距离上级要求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付诸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把各项资助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以上是我校2017年资助工作的总结报告,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篇3

关键词:资助育人;诚信感恩;心理健康;理想信念

时任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的崔邦焱曾说过:“中央领导多次强调……高校开展资助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1]。”可见,资助工作不单单是简单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自2007年后,各大高校陆续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免、减”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绝大多数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硕果累累。但是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诚信感恩意识,存在消极心理等。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贫困生存在消极心理

大多数贫困生不仅经济贫困,还存在精神贫困的问题。大学生物质贫困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现有经济能力难以支撑学业和生活开销;而这种物质贫困又存在地域差别和家庭环境差别。而精神贫困的表现则是多方面的,比如,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自卑、消极、封闭等。存在“双贫”现象的贫困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困难,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养成了依赖思想[3]。还有些贫困生自卑与自尊相互交织,自我消极与自立自强两极分化,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他们容易隐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掩盖家庭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实事。

(二)缺乏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各大高校存在多种形式的补助。如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困难补贴、爱心物资、助学贷款等。贫困生诚信缺失最集中体现在助学贷款的偿还上,部分贫困生毕业后贷款违约,躲避债务,目前高校的助学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淡薄;在助学金评选过程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提供虚假的贫困证明,骗取助学金,也反映了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缺失;还有些贫困大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获得奖学金,存在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等恶劣行为,这同样是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

部分贫困生受到社会资助后毫无感激之心,从未主动和资助人取得联系,对他人和社会上的资助都觉得理所当然;在校受到国家资助后,不懂得感谢学校、国家和老师[4]。

(三)以个人为中心的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青年在党中央的号召和引导下,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家庭经济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摆脱个人贫困为奋斗目标,一切行动和努力都以金钱为导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也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拜金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严重缺乏社会理想和爱国信念。

二、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

所谓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指的是在资助方给予受助大学生物质资助时,在大学生思想认识层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作用,这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心理上的疏导、认识上的引领和行为上的促动[2]。

(一)开展心理疏导,促进贫困生形成并保持积极心态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专题讲座、心理沙龙等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宣泄自己,缓解心理压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

注重团队建设。贫困生往往因经济差距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加强班级和团队建设,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班团活动,有利于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逐步敞开心扉,重建自信。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引导贫困生提高诚信意识

贫困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淡薄与传统道德约束力的下降有一定关系,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开展法律大讲堂,用法律的威慑作用来提升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推进实践工作,通过健全个人征信体系,增大不诚信记录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粘度,用法制推动诚信行为,在行动中提高道德约束和诚信意识[3]。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5]。学生在开展班团和社团活动时,不能单一追求活动的趣味性,指导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提炼思想精髓,贯穿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与此同时,理想信念教育应与“中国梦”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

增强感恩回馈意识。贫困生不懂得感恩,这与理想信念的缺失有一定关系。贫困生受家庭经济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以摆脱个人贫困为奋斗目标,久而久之,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割裂开来,理所当然的向他人和社会索取,却没有感恩回馈和自我奉献意识。应该将理想信念与感恩教育相结合,通过类似于“感恩父母”、“服务社会”等活动,让贫困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帮扶工作,通过帮助他人,从而知道自己从别处获取了什么,并由此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格,帮助贫困生树立社会理想、提升感恩回馈意识[2]。

(四)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资助

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应该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学校不仅需要在校内设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还需要与社会上一些个人工作室、企事业单位等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勤工助学机会和实习机会[4]。这不但能减轻学生经济上负担,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

[2] 王力. 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以艺术类髙职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 刘畅. 高校助困育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4] 王文丽.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新[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5):18-20.

资助工作研究 篇4

资助工作从来都是千头万绪, 在琐碎的任务面前, 我从不敢有一丝的怠慢、一丝的推脱, 唯恐有一点差错, 辜负了重托。回首过去的资助工作, 心里充满欣慰, 为自己工作时的兢兢业业, 为学生收到资助款后露出的笑容, 为学生顺利毕业走到工作岗位, 同时也为自己因资助工作而获得的成长。

资助工作, 保证了制度建设, 就会保障它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是郑州测绘学校资助工作能顺利进行的关键。资助工作是一件大事, 我们必须做好这项工作, 让资助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是我时常从领导那里听到的教诲。领导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在资助工作的开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7年, 国家助学金资助工作伊始, 郑州测绘学校就专门针对如何开展工作成立了“郑州测绘学校国家助学金评审委员会”, 校长任主任委员, 并制定了国家助学金评审办法的相关政策。2010年,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工作开始, 学校成立了“郑州测绘学校免学费工作领导小组”, 校长亲自挂帅, 并制定了免学费实施办法的相关条例。资助工作落实在学生处, 学生处长具体负责, 主管校领导亲自督查, 力争工作有条不紊。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变化, 学校组织人员认真学习、深入探讨, 将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新的时期、新的政策带来了新的变化, 学校制定了新的国家助学金评审发放办法和免学费实施办法, 以便指导学校的资助工作。每当和同行交流的时候, 我都会提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而郑州测绘学校在这一块, 责任部门和主管领导恰恰是给予了资助工作最有力的保证。

资助工作千头万绪, 就像一团麻, 但拧成麻绳, 就会加强它的凝聚力。资助工作中的每一个人, 履行了相应的职责, 不做推诿之事, 这个资助工作团队就会有很大的战斗力。每当遇到难题, 我都会去寻求团队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 我的领导总是会选择同我一起面对, 给我指导。我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 很累很辛苦, 也很幸福。

资助工作, 更重要的是在其中体察到的人情、感恩、努力和奋争

最初接触学生资助工作时, 我被它的琐碎吓到了。这项工作和教书工作截然不同, 努力的方向也不同。我几乎每天都面对学生说着重复很多遍的话。中专招收的学生年龄偏小, 他们的问题, 我总是解释一遍又一遍, 他们还是会来问你怎么做。面临诸多学生的询问, 时间久了, 有时真的会疲倦。在这样的时候, 我的同事、领导, 还有我的学生, 都给予我无限的帮助。梳理问题, 理顺关系, 化繁为简, 寻求帮助和支持。尤其是我的学生参与进来后, 分担了很多工作。我们互相打气, 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 把资助工作做到更详尽、更完美。

资助工作, 是具有爱的色彩的工作。资助工作者肩负着使命, 将爱带给更需要得到帮助的人。能够站在队伍里, 体会到这份爱, 愿意传播这份爱, 让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经受住琐碎事情的打磨, 依然乐观地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这样的人, 也应该是具有仁者之心的人, 是心有大爱之人。

在这里, 我要讲一个故事。郑州测绘学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中专学校, 每一年都有少数民族学生来这里上学。在为他们办理资助卡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名字太长, 2013级的一名学生就是这样。这名学生拿到中职资助卡, 刚开始限于不满16周岁年龄不能激活, 到了2014年6月份还是不能激活, 因为银行系统自动过滤, 将特殊符号过滤掉了。这名学生汉语说得不是很流畅, 在说这件事情时显得很着急。我联系了开户行的王行长, 将这种特殊情况说明, 行长很理解, 并且特意提醒将他的手机号留给学生, 让学生携带证件去解决此事。因为距离开户行远, 加上考试临近, 这名学生没能及时解决此事。再开学已是9月份, 学生又来找我, 王行长已调任他处, 联系时依然热情地帮忙, 帮我顺利联系到了行政区支行的行长。这名学生后来告诉我, 问题解决得很顺利, 也非常感谢老师和银行工作人员。能够帮助到他人带来的快乐绝不是仅仅完成一个任务这么简单, 我相信, 这种爱会在更大范围传播。这样的故事在很多学校都有, 资助工作者们谈论起来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但都是用最饱满的状态完成了繁琐的工作, 帮助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流程 篇5

一、成立各校领导小组和评审小组,制定本校的贫困生资助制度

二、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将助学金政策传达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明白申请条件和程序。学校、幼儿园要做大量细致调查工作,将贫困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避免资助工作结束后,个别贫困学生得不到救助和投诉事件的发生。以上两项任务已完成

三、公示。对审核认定的贫困生填好公示表(非寄宿生样表和寄宿生样表的“附件三公示表”),打印后对名单进行5个工作日的公示,并拍照(有家长和学生围观),打印后存入档案。

四、公示后无异议后,(一)寄宿生需完成 “寄宿生表”中的“附件一、二、三”,“学生明细汇总表”,“附件四资助资金申请表”,“

5、评审认定表”。

非寄宿生需完成“非寄宿生样表”中的“附件一、二、三、四”、“资金申请表”,(二)通知需办卡的学生到邮局办理资助卡(本周先把需要办卡的人数报给我,下周分批办卡)。寄宿生填好“寄宿生表”中的“领卡表”,“非寄宿生样表”中的“资助卡领取明细表”、“附件六汇总表”

五、档案材料:

1、本校学生资助制度细则

2、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园长)、分管领导、纪检干部、财务等人员组成,负责资助工作的组织与监管,学校校长(园长)任组长,对学生资助工作负总责;)、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学生资助负责人、班主任代表、家长(学生)代表(高中、职业学校为学生代表)7-9人组成(其中家长或学生代表不少于3人),分管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学生资助评审工作。)等名单;

3、承诺备案表;

4、评审小组评审推荐书(说明本校所推荐学生符合资助认定政策,小组成员签字)

3、工作小结;

4、公示表(含照片);

5、样表中的各种表格;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研究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存在弊端 解决措施

一、关于高校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现状分析

存在于各个高校之中的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一个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内容。对于高校而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设置以及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将特困生的问题解决,更是为了向广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服务,以便能够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发展。随着全国范围内各个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贫苦生的人数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随之显现的便是贫困生资助的问题,而经过实际调查发现,笔者所任职学校所实施的勤工助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将贫困生自我困难解决的能力提升,而且还有助于将贫困生的思想意识进行由内到位的转换,缓解了他们的自卑心理,直接或间接的对他们自身的独立意识进行了培养,从而达到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及能力锻炼的双重目的。

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高校都将遵循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主体的学生资助制度建立了起来,其中包含了勤工助学、国家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社会资助以及学费减免等体系的立体式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并且还将教育育人同学生资助有效的衔接了起来,根据相关的新资助政策的要求不断对内容和工作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丰富。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目前,国内的高校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于勤工助学一个管理体系,但由于管理经验的缺乏使得该体系还有待完善,此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避免勤工助学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以上问题的制约,各个高校负责人就必须从我国所建立的有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政策的角度出发,针对实际发展情况,从多个方面对当前资助体系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如:作用影响、助学资金的渠道来源以及分配的形式等,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从政策性的层面将有效地贫困生资助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运作机制以及基本原则等内容提出来,从而有助于将本校贫困生的问题合理化解决。然而从实际的调查中不难发现,依然有几大问题存在于各个高校日常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当中,其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各个高校有限的资助金额以及资助人数,难以全面的使贫困生需求得到满足;

(二)较大的贫困生认定难度是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中贫困生资助管理的工作当中;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一个贫困生组织管理以及资助体系,其具体的表现就在于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难以将编制问题解决;

(四)缺乏贫困生资助资金;

(五)没有完善的贫困生资助的运行机制,使得某些行为表现的不规范,如:怎们发放助学资金、怎么评定贫困生资格等,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一个要求和规范,使得某些学校的贫困生认定流程缺乏公平性;

(六)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并且这些岗位一般不具备智力性锻炼的功能,如:安排学生在食堂打饭、安排学生负责寝室卫生等;

(七)狭窄的社会捐助渠道,难以获取足够的社会支持率以及参与度;

(八)极少有高校以动态管理的形式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以致难以准确判断出学生实际家庭情况。

三、解决措施分析

针对于以上种种存在于各高校日常贫困生资助管理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科学化手段的运用下将以上问题合理解决,尽可能地在将相关的管理工作改进并完善的同时,能够将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做得更加新、更加细及更加精。

(一)创新资助模式

应当从实际的工作情况出发对学生资助的工作进行管理,只有在资助工作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之下,各个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才能够依托于制度化的创新模式,将科技手段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以此将全校师生动员起来,一起为学校良好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添砖添瓦。笔者认为只有将新的观念树立起来,研究新的思路,使用新的手段,才能够使管理工作科学化的水平整体性提高,不断满足人性化、信息化的要求,从而将高效、科学、透明以及公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有利于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高效、快捷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深入到细节之处

古语有云:细节决定成败。在高校日常的工作当中,工作质量是由工作细节所决定的,因而我们需要从细节层面抓起,不断拉近资助对象同资助工作组织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具体的家庭情况引导深入了解,以便针对不同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从而确保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于实际的学校管理情况,应当将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将管理细则不断的细化,同时加大对学生奖学金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力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学校也应当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有利于能力和智力得到锻炼的勤工助学岗位,以便学生能够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够使自身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全方位发展。

(三)精益求精

为了使各个高校中有关于资助工作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得到增强,就需要在计算机技术的依托下将人性化的一个体系构建品台建立起来,专门用于学生的资助,并且这种资助不仅仅是限制在经济上,还应当包括能力培养(即勤工助学岗位)方面。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各个高校而言,校内存在贫困学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学校应当保护这类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加顺利的将学业完成走入社会。因而,存在于高校之中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应当尽快将完善的一个管理体系构建出来,提供学生更多的帮助机会,无论是社会资助,还是勤工助学岗位的提供,都需要从学生全范围的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并感知到来自学校真心实意的关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景娜. 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杨迎. 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王科. 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王超. 基于.NET平台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资助工作研究 篇7

一无偿资助的弊端

相对于有偿资助, 无偿资助在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第一, 无偿资助使国家、政府和学校投入不断增大。无偿资助的赠予性特征, 使投入资金单向流入, 不能循环, 无法回收周转使用, 这样就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不断投入大量资金, 以保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不至于降低。但同时也造成国家、政府和学校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 无偿资助有悖教育公平原则。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学生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支付学习经费时, 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帮助, 然而高校的经费, 无论是国家拨款还是学生缴纳的学费, 都是用来为全体学生服务的, 每个学生对学校的经费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 政府的资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每一名贫困大学生都是一个健全的人, 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 从某种角度看不应提倡无偿的资助方式。

第三, 无偿资助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操作简便, 只要是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符合成绩要求并提出申请, 一般均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给予的数额不等的资助。这一类受到资助学生不用归还。因此, 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无偿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 不要白不要, 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 甚至故意不交学费等着学校给予资助。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 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也不利于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二有偿资助是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国外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大学生贷款人数占各类学生总数的60%以上。助学金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正在淡出资助体系, 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正在成为国外普遍采用的资助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走出以往单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误区, 在给他们经济资助, 努力使其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 更要注重变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因此,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 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有偿资助顾名思义是受资助人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 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该义务可以是助后还款, 如国家助学贷款;也可以是完成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或指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勤工助学等。

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现时代的价值取向, 还折射出高等教育资助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既是按劳分配要坚持的原则, 也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 正如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的义务之后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一样, 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相应的义务, 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1]

三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有研究表明[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 例如在对资助方式的认可上, 他们倾向于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 而不是无偿资助的助学金、困难补助等;他们更愿意主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隐性资助等有偿式的资助。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出, 当前贫困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 降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遍赠予, 而加大有偿性资助, 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资助模式。

1 加大勤工助学力度, 探索勤工助学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机会, 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克服依赖心理, 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勤工助学是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模式, 它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 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很多发达国家, “契约性”的社会服务是实施勤工助学方案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方式。比如美国政府发起的“社会服务计划”, 是由政府与学生签订服务契约, 学生要获得资助必须从事为中小学生当暑期的数学和语文教师、为青少年提供咨询辅导等工作。

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现实显示, 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 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比例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二是勤工助学与学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 在比较繁重的学业环境下, 学生可做兼职的时间不多。为此, 勤工助学外延发展需要解决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拓展等问题。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 在扩大和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 共同创造条件, 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工, 拓展勤工助学社会岗位, 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走进企业生产实习, 边提高专业知识边增加实践经验, 缩短社会适应期, 提高就业能力, 以实现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三赢[4]。例如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院暑期组织高年级受助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不仅为学生解决了暑期工作的问题,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运营过程的机会。从一份份感恩学院、感谢企业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2 成立资助服务中心, 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 为学生提供平台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隶属于学生会, 是学院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 对全院的资助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类志愿服务团队是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 接受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它的宗旨是“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是受到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同学必须承诺完成规定时间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以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为例, 获奖受助学生按类别组建了“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资助义务工作团”, 在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下, 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类活动。“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工作内容主要是宣传获奖同学先进事迹, 与新生转型教育、本硕博论坛等系列活动相融合, 举办系列报告会, 展示国奖获奖同学风采, 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朋辈辅导, 让励志奖学金获奖同学与学习困难的同学自愿结对, 与党员“1+1+1”活动和“学业辅导员”制度相结合, 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学院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资助义务工作团”是除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 获得其他资助金的同学必须参加的团队。凡申请各类资助金的同学必须按要求做满相应义务劳动工时。这些义务劳动可以是学院指定的, 也可以是自己申请的。以上团队全部由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每次活动派专人记录考核备案, 每学期小结, 一个学年做一次总结评定, 评定结果作为下一学年各类资助金评定的参考。通过这些团队工作, 将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充分唤醒, 更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回报意识。

3 建立爱心基金, 保证无偿资助金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爱心基金是各高校践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是由大学生个体和学生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一种互助性公益组织, 秉持“取之于生, 用之于生”的原则, 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宝鸡文理学院在贫困生获得无偿资助时, 监督其签订承诺意向书, 承诺其完成学业走向稳定的工作岗位后, 向学校捐赠爱心款, 数量不低于其曾经在校获得的无偿资助金。这笔爱心基金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资助压力,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无偿资助金额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也使一些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尽管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靠学生自觉性、诚信感恩的情怀, 可能会遇到学生不能践行的困境, 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无偿到有偿的探索。又如, 燕山大学“希望基金会”, 学生可自愿加入成为会员, 有向基金会借款的权利。每学期会员必须储蓄一次, 数额不等, 下限20元, 毕业时一次性返还。基金会由辅导员专人负责, 监控资金的周转, 以保证基金的正常回收和最大限度地流通。当会员特别是贫困生遇到生活困难或遇到突发事件时, 都可以向基金会借款, 以解燃眉之急。借款学生可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还清借款, 一般每个学期清算一次, 遇有特殊情况基金会可视其情况准许其延期还款或适当减免。除此之外, 会员们每学期还组织参与许多公益活动, 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不仅使受助对象感受到了温暖, 也感染了周围的广大师生, 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并参与其中。资金来源除学生储蓄款外, 师生和社会捐款、各项有组织的劳动创收也是基金会的重要资金来源。[5]

通过以上实践, 在资助过程中把经济资助、能力锻炼与责任意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变无偿性资助为有偿性资助, 使救济性资助成开发性、扶持性、循环性资助, 全面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 如何更好地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问题, 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 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稳定。高校资助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 顺应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 努力推动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英, 邱伟青, 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 2009 (16) :182-183.

[2]陈洁, 贾平, 等.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新探[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9) :74-77.

[3]赵艳, 唐晓育.地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15-116.

[4]王意明, 李世光.我国高等教育助学体系定位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3) :5-7.

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在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的同时, 来自经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也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 目前在我校10427名在校本科生中, 经确认的家庭贫困学生数量达1949人, 贫困生所占在校学生比例高达19%。与此相伴生的是国家、教育主管机构、各高校对资助育人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都在不断加大。2004年, 中央颁发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方筹措资金, 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而要确保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不让一位学生因贫穷而失学”, 促进资助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就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一理清观念, 正确认识资助育人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对资助工作有了完整、正确的认识, 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完善、高效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首先, 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学生提供适度的经济补贴, 以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的生活、学习需要, 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所以, 资助更多的应该是雪中送炭, 而不是锦上添花, 资助的补贴标准应是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方面的基本物质需求, 对于某些贫困学生的过高要求则应给予坚决的拒绝, 避免一些学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 事事都向学校伸手。

资助育人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助, 抛弃那种享受资助理所当然、自己的一切需求学校都应无条件满足的心理。总之, 资助应该是“保障为主, 改善为辅”。

其次, 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就读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 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而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满足困难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才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所以, 对贫困生的资助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综合问题。对贫困生的资助, 简而言之, 就是要努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经济问题, 二是思想问题, 三是发展问题 (知识、技能) 。因此, 在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校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三重“育人”职责:既要发挥资助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授人以鱼”, 又要通过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实现“授人以渔”, 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二健全机构, 合理配备工作人员

健全的机构, 合理的人员配备是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资助育人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组织保障和人力保障。随着国家的重视、困难学生数量的增多, 以及社会发展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都决定了我们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并配备合理而充足的人员专门负责、牵领引导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同时,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系统工程, 很难单靠一两个部门单独完成, 通常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为此, 在设置专门的资助育人工作机构之外, 其他职能部门也应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 财务处应有专门人员分管该项工作, 各个学院也应配备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 最终在全校上下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 专项工作由专人负责, 使资助育人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 努力做到组织到位、保障到位。

三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机制, 应助尽助, 但不滥助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第一个环节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切实掌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的前提, 也是国家、学校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而要使认定工作更加准确、客观、公正, 就需要在资助育人工作中, 完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机制, 既要避免一些学生从中浑水摸鱼, 同时也要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合理、及时的资助。

我校制定并颁布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认定工作实施办法》) 是一部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办法, 其能够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认定工作实施办法》不但较为合理、动态地确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 同时也设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组织机构, 并严格规范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

第一, 认定材料准备。每学年结束前, 申请认定的京外生源地在校学生需登录我校学生处网站下载《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京外生源地新生的表格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送。需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京外生源要如实填写《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 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 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申请认定的北京生源地学生原则上需提供由北京市民政部门核发的《北京市城市 (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北京市城市居民生活困难补助金领取证》或《北京市低收入家庭救助证》复印件, 或其他能够充分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材料。

第二, 学生本人申请。每学年开学初, 学校启动当学年认定工作。班主任组织本班提出认定申请的学生填写《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并负责收集认定工作所需材料。辅导员或班主任要根据我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条件与标准与每个新申请认定的学生进行一次谈话, 以充分了解学生具体的家庭经济情况, 并将掌握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给学院认定评议小组。

第三, 民主评议。各学院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材料, 用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比较学校公布的该学年学生基本支出参考值, 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 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以及班主任或辅导员介绍的情况, 认真进行民主评议, 确定本年级各档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评名单, 报学院认定评议小组审核。

第四, 学院审核。学院认定工作组应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评结果。如有异议, 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第五, 认定结果公示。学院认定工作组应将审核通过的认定结果以专题会议的形式, 在学院班主任、辅导员、认定评议小组成员范围内传达。如师生中有异议, 可通过有效方式向本学院认定工作组提出质疑。认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学院认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 可通过有效方式向学生处提请复议。学生处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反应情况属实, 学校将对认定结果做出调整。

第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建立。学生处负责汇总各学院的认定结果, 并将有关材料整理存档, 同时向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本学年认定工作开展整体情况及认定结果。经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确定最终认定结果, 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合理设定贫困标准, 加强组织领导, 尤其是严格认定程序, 力求从多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价,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结果的客观公正。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不但为困难生的认定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同时也为整个资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贫困生受助档案,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管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确定之后, 就要加强对贫困生的管理, 建立贫困生受助档案, 学生在何时何地受到过何种资助以及学生自身的经济情况如何, 都应该在贫困生受助档案中一目了然, 从而使资助管理部门能够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受助情况, 合理地分配、调节资助资源, 避免将各项补助措施都集中到某一位学生身上, 出现“困难贵族”。

同时, 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对贫困生的管理应该实行动态管理, 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 以便在贫困生之间合理调节、分配各种资助资源。

五完善资助体系, 确保保障性资助

资助育人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但每个学生的经济困难状况又各不相同, 甚至每个学生贫困的发生与持续时长也千差万别, 如有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 但有的学生是因为遭遇突发事故致贫的, 有的学生的经济困难是长期持续的, 有的则是暂时的, 所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有相对应的资助对策。为此, 完善资助形式, 架构起立体的资助体系是资助育人工作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在学生入学时, 开通绿色通道, 确保“一个学生都不能少”; (2) 架构立体资助体系, 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

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勤工助学为主导, “奖、贷、勤、补、免”五位一体的助学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不同情况, 同时给予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专项补助 (春节慰问及路费补助、寒衣补助、军训补助、保险费补助等) 等, 全方位、多渠道的保证学生日常生活, 满足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经济需要。

六拓宽渠道, 搭建平台, 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育人是学生资助政策的内在要求和终极目标, 资助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在保证经济资助的同时, 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 把教育和引导困难学生“做怎么样的人, 如何做人”摆在突出位置,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资助政策的成效应主要体现在育人效能上。

虽然一个人的思想看不到、摸不着、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但思想道德教育本身不能是抽象的, 否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虚无的泥潭, 因此, 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具体的、可感的。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应该有平台、有依托、有抓手, 只有建好了平台, 有了依托, 找准了抓手, 育人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不断拓展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 不断探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努力搭建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平台。 (1) 开展“诚信有为, 励志成才”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并使活动常态化, 努力打造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2) 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实践环节, 实施“实践育人”。

首先,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有偿”性质的假期社会实践项目, 按照项目的要求以不同的形式去亲身实践, 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体验经济资助的来之不易, 并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自强。其次, 组建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参与“志愿者服务队”, 开展义务助学、义务服务、爱心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为学生回馈母校、感恩社会搭建平台, 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资助”的同时,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 逐步实现其“自助”向“助人”的转变。

七突出勤工助学的重要作用, 实施发展性资助, 使其成为锻炼学生、发展学生的有力抓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整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学生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同时,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 而且还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交际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因此, 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同时也在发展学生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大有可为。除了尽可能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培训、社会实践机会之外, 勤工助学应该成为资助育人工作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最有力抓手。

与培训、社会实践等活动相比, 勤工助学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抓手, 优势明显:

第一, 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较多, 覆盖面相对要广。我校设有勤工助学固定岗位500余个, 与此同时还设有临时岗, 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勤工助学机会, 我校每年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达2000余人次。众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第二, 勤工助学工作内容多样。不同的用工单位、用工部门所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性质差异很大, 工作内容也各不相同, 这使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工作, 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社会, 勤工助学广泛的涵盖面是其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 勤工助学持续性、连续性强。

第四, 勤工助学是一项“双赢”的实践活动。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这一活动提升、锻炼了自我, 同时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获得了一定的酬劳,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的经济压力, 可谓一举两得, 甚至多得。

第五, 勤工助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适当报酬从而缓解自身经济压力,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立自强、勇于奋斗的精神, 从而消除有些学生的“等、靠、要”思想。

由此, 在资助工作中, 我们应该突出勤工助学的重要作用, 组织管理好勤工助学活动, 使其成为锻炼学生、发展学生的有力抓手。 (1) 转变思想, 将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加强勤工助学育人功效宣传及加大岗位开发力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的同时, 对有条件参与勤工助学而不愿从事勤工助学, 或虽从事勤工助学而不尽责尽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视情况降低其困难资助等级。 (2) 健全制度, 科学规范的管理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成立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 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具体策划、组织、安排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对从事校内外勤工助学学生提供必要的岗前知识培训及法律知识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 积极推进勤工助学信息化管理, 通过网上申请、网上招聘等网络化管理来加快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 使勤工助学工作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 (3) 保障经费, 为勤工助学这一“造血型”的资助措施地位提升提供坚强的后盾。

总之, 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中, 应坚持把加强思想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通过经济救助、学习扶助、精神扶志和知识能力发展, 将帮困、助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建立起功能强大、积极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敖洁、伍运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教育现状的访谈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2]张立英.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与育人”长效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3]萧莉、刘伟、徐沙.贫困生教育创新模式思考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6)

这十年,河南学生资助工作 篇9

2004年,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 至今已整整十年。

十年风雨兼程,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下, 在学生资助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在曲折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 逐渐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十年春华秋实, 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和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 河南省资助水平快速提升, 有效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十年耕耘, 十年收获。据统计, 从2007年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到2013年全省资助经费的总投入超过300亿元。仅2013年, 河南省资助经费总投入就达到68.6亿元, 比2006年增加了3.3倍, 资助学生1017.万人次, 比2006年增加了4.2倍。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赞誉。

2014年, 是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 正是在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的背景下, 河南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十年来, 河南省按该模式累计发放贷款47.6亿元, 不仅实现了“应贷尽贷”, 而且回收状况良好。而今, “河南模式”实现了良性运行, 为全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十年不短,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已经响彻全国,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 财政投入日益加大, 惠及数千万学子十年不长, 河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刚刚起步, 学生资助工作仍面临诸多新情况, 完全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依然任重而道远。可谓, 发展还在路上, 同志仍需努力。所以, 十年, 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发展研究 篇10

1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高校贫困生通常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法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水平, 无力或难以支付受教育费用的学生。2007年5月,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颁布实施, 标志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该意见指出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意见还指出要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学生向学校所在地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相比有一些优势。首先学生有法定意义上的担保人, 可以避免不还贷款的情况;其次银行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提高贷款原始信息的准确性;三是可以保密学生的信息, 避免了学生的家庭情况被其他同学知道所带来的自卑心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实行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虽然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资助体系, 但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 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资助资金和工作岗位有限

首先, 目前我国用于贫困生资助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和学费提成, 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总额与贫困生的数量相比, 金额比较小,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 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 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较少, 无法满足贫困生群体的需求。勤工助学岗位大都属于服务性工作, 报酬较低。同时, 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2.2 贫困生身份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 贫困生在身份认定上没有明确标准。高校贫困生来自全国各地, 各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造成了贫困生身份认定的不确定性。其次,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依据学生自己反映和递交的由家庭所在地居委会和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对于学生递交的证明, 不可能进行实地调查确认。因此, 在贫困生的身份认定上难免存在谎报现象, 部分不贫困的学生混入了贫困生的队伍, 拿到了资助资金, 挤占了原本有限的资金。

2.3 无偿资助方式引起的依赖心理

无偿的资助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依赖心理, 许多贫困生以贫困作为资本, 不愿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而是消极等待。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出路

3.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增加贫困生资助资金总额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企业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 对这样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企业可以直接对高校进行资金援助。二是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贫困生基金, 资助本企业所需专业的优秀贫困生, 这样既可以树立企业形象, 起到宣传作用, 又可以吸引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为企业发展提供忠实的员工。三是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形式, 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 同时贫困生在毕业后到该单位服务一定年限。

3.2 发挥各方力量, 增加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数量

积极开拓稳定的勤工助学途径, 在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 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岗位。首先建立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机制, 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尤其是有技术或知识含量的岗位, 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使贫困生既获得了经济收入, 享受到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 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力量, 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专业课教师一般有科研或校外合作项目, 对于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承担, 为高年级贫困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 既可以达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3 加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管理, 增强贫困生身份认定的准确性

(上接第41页) 生出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时, 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审核, 确保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其次, 在学校认定贫困生时, 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可从学生平时的基本消费情况, 如饭卡等方面进行考察。

3.4 建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 加大对优秀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缩小助学金的金额, 减少学生被动接受资助的情况, 发挥奖学金在资助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 鼓励贫困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取高额奖学金, 既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 又能实现鼓励学生学习的目的。

3.5 树立正确观念, 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

在贫困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从贫困生的角度出发, 想贫困生之所想, 急贫困生之所急。在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引导, 既要解决好贫困生当前的经济困难, 又要着眼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1)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其树立积极地心态。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有属于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 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培训,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要注意发掘贫困生身上的优点, 并以此为出发点, 树立贫困生勇于面对挑战的信心。

(2) 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各高校可通过评选“自强之星”之类的活动, 对贫困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树立自强、自立的榜样, 激励贫困生积极地面对困难, 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摆脱被动的资助局面。鼓励贫困生充分发掘自身资源, 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 创造各种机会锻炼自己, 提高综合素质,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教育贫困生妥善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 合理安排时间, 真正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达到自强、自立的目的, 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3) 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引导贫困生善于发现校园内部或周边的商业机会, 鼓励他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尝试自主创业。学校应对贫困生的创业计划大力扶持, 给予一定的孵化基金。同时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增强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多思考和多分析, 推动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促进校园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邱建玲, 盖玉先.帮扶贫困大学生的七大工作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40) :176-177.

[2]杨安民.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看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7) :107-109.

[3]陈新, 赖中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122-124.

高校研究生资助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研究生收费 资助育人 对策

一、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本科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由此造成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为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这就意味着他们将继续无法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特别是2014年研究生全面收费后,贫困研究生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升级,这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焦虑和心理压力,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话。在这一背景下,资助政策显得极为重要,只有采取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研究生,才能消除这部分群体的后顾之忧,保证高等教育公平性,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率。

二、 当前我国研究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我国研究生资助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其他社会力量资助渠道较少、占比很低。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逐渐转变依赖政府的传统思维方式,致力于挖掘社会资源,但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实际情况依旧是政府扶持资金僧多粥少,无法满足所有贫困研究生的需求。

2、 资助力度不高

当前的主要资助方式分为奖学金、“三助”岗位和导师资助三大类。研究生奖学金目前集中在国家奖学金和校级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上,而其他奖学金形式少、金额少、受奖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学校提供的“三助”岗位数量有限、工作层次不高、内容单一、报酬偏低,不足以调动广大贫困生的积极性;导师资助机制目前还不完善,由于学科差异的存在,不同学科的导师所获得资源不同,某些基础学科的项目资助额度较小,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3、 资助机制不完善

各高校对于贫困研究生的资助方法基本参照本科生,具体标准和程序没有明确依据,导致研究生资助工作开展不顺利。且无论是在指标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倾向于本科生。同时,以奖学金为主的无偿资助,在研究生资助体系中占据比例过大。

4、 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导向

目前社会各界对捐资助学的认识还不够,多数捐赠者处于一种无序和自发的状态。他们缺乏信息渠道,无法明确了解需求群体的情况,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部分捐赠都集中于名牌院校,普通院校获得的资助计划或项目较少,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这亟需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组织引导,促进社会捐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效率最大化。

三、解决研究生资助问题的对策

1、增加资助主体,拓展资金来源

在学校中建立捐资助学管理机构,积极合理的向社会公开学校捐资助学方面的信息和需求,改變一直以来被动等待的局面,增强学校自筹资金的能力;加强校友会工作力度,以校友会平台定期开展相关慈善活动;利用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从经济收益中划出一定百分比作为助学资金,同时也吸引企业成为贫困研究生资助的主体;联系各类社会慈善团体,争取他们对于研究生资助工作的关注,合作设置各类奖励基金和助学基金[1]。

2、减少无偿资助比例,完善研究生“三助”制度

无偿资助可以改善部分贫困研究生的经济状况,但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滋生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负面思想。而“助教、助研、助管”的资助体系,不仅可以改善研究生的经济条件,同时还可以将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拓展知识领域与学术视野,完善知识体系,锻炼他们认识自我、走向社会的能力。因此学校应当适当减少无偿资助的比例,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与学习、工作业绩挂钩的“三助”形式中,使其真正起到助困育人的双重目标。

完善研究生“三助”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增设“三助”岗位,在严把审核关的基础上,优先聘用那些未获得或少获得奖学金且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

(2)结合各年级各类型研究生特点,合理设置岗位。研究生一年级以课程学习为主,能够胜任的多为综合管理类岗位;二年级研究生将进入科研或实习状态,对于助教、助研的岗位需求将会增多[2]。

(3)制定岗位标准,进行岗前培训,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提升研究生的实干能力,确保“三助”工作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4)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三助”薪资待遇,为研究生“三助”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3、创新资助形式,扩大奖助金覆盖面

(1)增设奖学金种类。目前,研究生奖学金种类较单一,且针对性较弱。如优秀奖学金只有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获得,而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的却不在奖励范围之内。应当根据学校鼓励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实干型、文体型等不同类型的单项奖学金,完善奖学金资助方法,提升各类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技术能力优势,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联系交流,吸引单位来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对于已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在读研究生,可以与单位签订协议设立定向奖学金,在读期间由单位支付其上学费用,学生毕业以后到该单位工作一定年限。这样既可解决贫困研究生在校时遇到的经济问题,又能较好地满足某些地区和行业的人才需求[3]。

(2)强化导师资助制度。导师可以在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将科研项目细化,分配给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承担,并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发放相应的科研津贴。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还能较好地解决研究生资助问题。

(3)对不同学校和专业实行差别收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受教育成本高,入学率低,不仅对教育公平不利,也不利于教育效率的提高。根据高校所在地区的不同实行差别收费,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间也存在着办学成本差距,而现行的政策是各专业间收费差异不大或无差异,这就造成了教育成本补偿不公平现象。对于竞争性较强、就业后收益较高的专业,收费标准也应提高,使教育成本与预期收益相对应;对于个人收益低、但国家建设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则应降低收费标准,提高资助力度,保证这些专业人才的供给。

4、国家立法完善资助体系

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全面施行,我国需要构建针对研究生的专项资助体系。同时我国的慈善减免税额度过低、程序复杂,阻碍了慈善捐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首先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倡导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捐资助学;其次要改革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提高慈善捐助的免税额度,鼓励更多的捐款应用到教育事业上;最后应合理减少慈善捐助免税申请的流程环节,建立绿色通道,确保捐赠者能够简便易行的办理相关手续。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更多的慈善捐赠投入到研究生资助事业上来。

参考文献:

[1]赵海利.研究生校外兼职现象透视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2(6):50-51.

[2]杨溪.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收费标准研究[D].湖南大学, 2006.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篇12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完成大学学业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困难的学生。据统计, 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30%, 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 近几年该比例有所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一个特殊群体。

2007年, 我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立, 逐步形成了“奖、助、补、免、贷”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校贫困生存在的经济问题。

1 高校贫困生目前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从内心深入认为自己比别的同学低一等, 缺乏自信心, 慢慢形成自卑、焦虑、自闭的心理障碍,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自由散漫、不参加集体活动、独立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更有部分贫困生, 诚信意识淡薄, 享受到资助之后, 一味的盲目攀比, 追求过度消费, 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2 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笔者工作于西部某高校, 我院本专科生共计1747人, 2010年认定贫困生747人, 其中特困226人, 一般贫困521人。最终享受国家助学金同学为524人。2011年认定贫困生787人, 其中特困213人, 一般贫困574人, 最终享受国家助学金同学为533人。

不难发现, 贫困生比例已经接近全学院人数的50%, 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生认定工作不仔细, 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高年级学生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 小组认定时优先考虑给与自己关系好或者同宿舍的人投票, 这就造成了票数的集中; (2) 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很困难, 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 致使认定时票数较少; (3) 唯一可以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失去了意义。由于种种原因, 某些地区民政部门在这一环节把关不严格, 90%的学生都可以弄到这张表。这就导致认定中调查表的参考依据所占比例降低, 而且也提高了认定工作的难度。

同时, 从2010年与2011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认定的贫困生人数增多。其中, 特困生人数下降, 一般贫困生人数提高。对于特困生的认定要严格把关, 要综合各方面因素, 如学习成绩、是否参加活动等。一般贫困生人数的增加是由于部分学生要申请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在贫困生小组认定时要给其认定贫困生资格, 否则这部分学生就无法贷款。

认定的贫困生人数与最后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人数相差较大, 这就导致在评选助学金的时候要大面积刷掉很多已经认定为贫困生的同学, 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 在小组认定时要统一尺度, 严格把关。其次,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矛盾逐一化解。最后, 重视感恩教育。

结合自己两年负责学院资助工作的经验与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高校各学院为基础, 现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

2.1 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九月份开学以后, 学校相继要进行一系列资助工作, 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其他社会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学院为单位成立专门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是高质量、高效率的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

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的相关领导与各年级辅导员组成, 同时指定一位辅导员作为学院资助工作联络人。当评定各项奖助学金时, 资助联络员负责将学校的各项要求传达给领导小组各位成员, 通过会议讨论后, 确定出各年级的金额、名额分配。随后, 各年级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 最后将资料上交给资助联络员, 负责汇总、备份后将学院的各项材料上报给学校。同时, 在各项奖助学金评定时, 对出项的突发状况要及时上报给领导小组, 以会议的形式商讨处理方案, 及时、准确的处理好各个问题。

2.2 建章立制, 制定相关政策

各学院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关的资助政策。2010年我院颁布实施了《机械工程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条例》, 这样使得各项资助工作有章可循, 大大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 提升了我院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水平。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制定相关条例约束, 督促其在享受资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在贫困生认定时,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实很困难, 但是学习成绩很差。这些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认为这些贫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不应该享受资助。针对这种情况, 可制定一些条例, 如:给这些贫困生一定的积分, 根据平时上课考勤、参加义务劳动与公益活动情况、考试智育成绩等进行减分, 当积分扣完时可取消其认定资格;当积分过少时, 可调整其贫困等级, 这样可督促其努力学习、多与同学交流, 克服其自闭的心理障碍。

2.3 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落到实处的基础。此项工作的充分与否, 直接关系到后续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 以及评定结果在学生当中的影响, 由于全国各省经济情况差异极大,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 如何认定贫困生, 全国至今无法制定统一的标准, 各校、甚至是各专业之间也难以做到统一。

目前, 国家资助力度逐步加大, 对于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可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为3500元, 而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 相差较小, 部分学生产生了投机的心理, 想尽一切办法认定为贫困生, 而忽视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 我认为工作原则是:将助学金发给生活最困难, 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小组认定时, 认定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关键, 应包括:不同地区的学生、党员与非党员、普通同学与班干部、宿舍成员, 但前提是这些成员是不参加认定的非贫困同学, 他们朝夕生活在一起, 对申请认定同学的饮食起居了解, 最具有发言权。

在补助信息通知下来时, 首先通过班级QQ群、飞信群、公布栏等渠道对信息进行发布, 让所有的同学尽可能的都知道评定补助的事情, 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 最后将名单公示, 通过辅导员了解、班委商议、同学监督后, 确定出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名单。

2.4 关注贫困生动态

在寒暑假结束之后, 要及时摸排学生中的情况, 部分学生原来不是贫困生, 但由于家庭受灾或者出现重大变故, 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同时, 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但是由于自卑等心理原因不愿参加贫困生认定, 从而没有享受到资助。对于这些情况, 要及时了解, 情况属实的各学院根基实际情况应给予相关的临时补助, 关注其思想动态, 对于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要及时解决,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2.5 重视感恩教育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 部分贫困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认为资助他们是应该的, 不能树立感恩社会、感恩学校的意识, 一味的只是想更多的享受资助。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金融专业下一篇:掠夺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