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性制度

2024-07-06

掠夺性制度(共3篇)

掠夺性制度 篇1

一、掠夺性制度的形成

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都潜在的存在着两种掠夺, 一种是私人掠夺, 包括私人掠夺私人和私人掠夺国家。第二种掠夺是政府掠夺。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政府作为一种组织, 如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或政府整体的掠夺, 比如乱摊派、超过公共服务需要的费和税、通货膨胀等;二是政府的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各种审批权力把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的腐败行为;三是私人通过政府权力的掠夺, 比如一些行业的行政垄断, 游说政府对潜在对手设定市场准入的限制。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看到制度的力量是巨大的, 诺斯甚至认为那些被主流经济学家视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因素, 如教育、创新、资本积累等并非经济增长的原因, 制度才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因为有效率的组织会要求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 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而在一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在性质上制度是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制度, 一种是有效的支持市场发展的制度, 如各种产权制度, 而另一种则是掠夺性制度, 该制度导致社会非生产性再分配, 财富分配不公及非和谐式增长。Aron认为制度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评价:对产权和契约的尊重、信任以及公民自由。在我们这里所讲的掠夺性制度通过对比上面的标准显然它们是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 这种掠夺性制度的形成完全有利于少数人或者既得利益集团, 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公民的参与度低, 政府的权力没有得到制约。政治家或利益集团追求的个人利益可以通过社会产出的最大化来实现, 这一般会形成一种发展型制度;也可以通过租金最大化来实现, 这一般就会形成一种掠夺性制度, 掠夺性制度不仅带来再分配, 而且会造成较大的效率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是把精力用在生产性活动上, 而是用于非生产性活动上, 也就是会出现哈伯格三角和塔洛克方块的现象。在掠夺性制度下社会各阶层实际经济增长的差异可能削弱甚至抵消社会总体经济的增长对社会贫困状况所带来的改善, 有利于贫困人口的经济增长要有制度性的渠道把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要求反应出来, 要有政治性激励机制促使政府去关怀、解决民生, 而在掠夺性制度下的增长则是不平衡的增长。

这种制度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来说制度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科斯、诺斯等人的交易成本方法, 二是布坎南图洛克等人提出的寻租方法, 三是奥尔森的利益集团方法。在文中的例子中我们看到利益集团的寻租之手与政府的掠夺之手“相握”现象, 为此我们从利益集团的理论出发寻其原因。在奥尔森的《国家兴衰探源》一书中,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即一般来讲, 没有一个国家内全社会所有具有共同利益的人都能组成平等的集团, 有了这个前提后, 他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集体行动的形成取决于两个重要的条件: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 并且存在这某种迫使或诱使个人努力谋取集体利益的“选择性刺激”。拉詹认为人们在初期得到的人力和物质资本禀赋的数量有差异, 这种初始资源和机遇的差异决定了人们有不同的偏好, 并结成了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它的最大化的选择是寻租。利益集团的寻租追求与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利益集团的利益往往通过政治家转变为政策和制度, 从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体制性的影响。

二、自由的损失和正义的破坏

在上面论述掠夺性制度的形成、特点时我们已经涉及到了这种制度的形成对人们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这里之所以提出自由的损失这一概念是因为本文认为上面所论及的破坏性影响是笼统的, 缺乏细致的信息基础或者说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此, 补充这一部分内容, 为的是加深我们对这种破坏的理解。

在被索罗称之为“经济学的良心”的印度裔经济学家森那本《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展观, 即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 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其全书的中心概念自由是在实质意义上定义的, 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 实质性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而在论及自由作为发展手段的论题时森分析了五种工具性的自由, 即政治自由、社会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担保、防护性保障等。掠夺性制度恰恰损害了人们的这种自由, 被一种“权威主义”压制, 我们应清醒的是“李光耀命题”、并不是到处有其合理性的。

除了对自由的损害外, 这也是一种社会不正义的表现。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阐述的一般的正义观可以理解为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或者说基本善———自由和机会, 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 除非对其中一种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体现这一正义观有两个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是每个人对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 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即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是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差别原则) ;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 而要实现这种正义, 罗尔斯在书中论述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提出了原初状态的概念。而反观现实, 在矿山的产权、开发等等一些列的处置过程中都严重存在着程序不正义的情况, 且结果上的自由安排不平等并没有带来村民们自由和谐的发展, 或者说虽有收入上的增长, 但这是一种不自由的增长, 非共享式的增长。

三、一些措施的提出

基于对上述一些问题的提出和阐述, 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产权制度的实施要循序渐进, 要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产权

产权的转换谁应有最后的决定权?保护产权的概念是保护全社会而不是仅仅保护部分人的产权, 不是仅仅保护那些强势利益集团的产权。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权和法律体系源于对强势集团权利的界定, 而弱势利益集团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要比其权利能得到可靠保障时愿意做出的投资小得多, 也就是说, 如果社会对产权的保护即维护主要限于强势利益集团这是不利于社会协调发展的, 所以从保护强势利益集团的产权到保护全社会的产权是社会制度发展的关键。

2. 建立开放的准入秩序

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沃利斯、温加斯特等在其《诠释人类历史的一个概念性框架》一文中认为, 在历史上, 人类先后出现和形成三种不同的社会秩序:第一种社会秩序主宰了有文字记载前的人类历史, 这种原始社会秩序是狩猎采集社会的秩序。第二种社会秩序统治了过去的一万年, 这差不多也就是人类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 这种有限准入秩序通过对经济体系实行政治掌控来解决如何约束暴力的问题, 也就是通过限制进入来产生租金, 以此来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第三种社会秩序是最近300年来发展起来的, 这种开放准入秩序通过政治和经济上的相互竞争而非创设租金来维持社会秩序, 开放的准入秩序支持组织的自由进入, 这就促进了经济竞争和政治竞争, 从而造就了大批复杂的经济和政治组织。为此, 从中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在利益集团的各种博弈中如果允许一些健康合法的不同的经济组织准入, 那么就会加强竞争性, 激发民主的活力, 从而限制一些租金的寻求, 改善经济利益的分配。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Douglass North.“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March1971.

[3]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5]卢现祥, 罗小芳.掠夺性制度的表现形式、生成机制及其治理手段[J], 改革, 2008, (5) .

研发竞争中的掠夺性定价策略研究 篇2

1无融资约束的研发竞争

假设在市场中有两个企业,分别是企业1和企业2,两个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始终对称的,因此双方不可能通过 “欺骗”对方来达到任何目的。使用Hotelling模型来刻画两个企业之间的静态价格竞争[3],同时假设企业之间研发竞争的类型是降低生产成本的类型,市场融资的利率为0。把企业1作为占有优势的在位企业,企业2作为处于劣势的对手企业,在位企业有着充足的资金供给,而对手企业则可能受到融资约束。假设企业经历两个时期的生产,在每一个时期的开始,企业决定产品的价格; 随后,两个企业分别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导致第二个时期产品的生产成本分别下降了d1、d2,为此所投入的资金分别是 φ( d1) 和 φ( d2) ( φ'( . ) > 0,φ″( . ) > 0) ,其中企业2的资金投入受到自身第一个时期利润的影响。对手企业向外部传输的信号是其第一个阶段的利润,因此外部投资者会以此信号为基础决定融资约束,所以,对手企业可以投入的研发资金上限是其自身利润的函数。

假设两家企业在单个时期的静态价格竞争符合单位运输成本为t的标准Hotelling模型[4,5],由计算可以得出: 当处在第一阶段时,为了实现各自当时利润的最大化,两个企业的价格反应函数为:

pi= ( pj+ t + ci) /2i,j = 1,2而且i≠j( 1)

为了简便,假定在第一个时期的期初两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所以当均衡时有: pi= t + c, πi= t /2; 在进行研发投入后,双方第二个时期价格的反应函数是:

此时双方的产量分别是:

利润函数是:

如果考虑研发成本,则第二个时期的实际利润是:

将式 ( 4) 代入式 ( 5) 后求导,可以得出利润最大化时所需要满足的一阶条件:

上式中隐含一个反应函数:

此外, 由利润最 大化时的 二阶条件 得到:将式 ( 7) 代入式 ( 6) 之后求积分,可以得到:。为确保纳什均衡的平稳程度,假定,借此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约束条件,因为两个企业开始的状况是具有对称性的,因此均衡时有d1= d2= d*,并且 θ1= θ2= θ,且 φ'= 1 /3 ( 此时均衡状态的研发成果表示为d*) 。如图1所示。

图1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两个企业研发所降低的成本,两条斜线代表两个企业研发的反应函数,均衡点是 ( d*,d*) 。

2企业2面临融资约束的情况

假设企业2面临融资约束,可以用于研发的最大资金所导致生产成本降低的数量是m。则,如果存在m > d*,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这是由于企业所需投入的研究经费都能够获得; 如果存在m < d*,则企业2不能按照既定方案投入充足的研发经费,导致企业受到影响。此时,双方研发竞争的纳什均衡状态下,企业2的研发投入是 φ( m) ,企业1的研发投入是 φ( θ( m) ) 。因此,企业1的任何变化都会带来利益的损失,因为它的反应函数没有发生变化[6]。

2. 1企业2的反应函数

对于企业1的研发投入 φ( d1) ,没有资金约束时,企业2的最佳对策是投入数量 φ( θ( d1) ) 的研发资金,这个值可能大于企业2的投资上限 φ( m) ; 如果企业1研发投入是 φ( d1) ,而企业2在没有资金约束时的最佳研发投入超过了其融资约束,企业2最佳的研发投入是其投资上限 φ( m) 。由式( 5) 可以得到:由式( 6) 、( 7) 可知: 当d2= θ ( d1) 时,所以由凸函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企业2的最佳资金投入是最接近 φ ( θ ( d1) ) 的值,即 φ ( m ) ,因此,当企业2面临融资 约束时,由此可以得到,企业2存在融资约束时,双方在研发竞争均衡状态下的投入分别为: φ( θ( m) ) ,φ( m) ,使得生产成本减少为 θ( m) ,m。 如图2所示。

企业1的反应函数不变,但是粗线的那部分代表的是企业2的反应函数。很明显,在m > d*时,均衡点并没有改变; 但在m < d*时,均衡点在 ( θ1( m) ,m) 。需要注意的是,当m < d*时, 双方的研发投入均少于原均衡状态。

2. 2融资约束变化时的影响

3企业1如何利用融资优势

假设企业2的最大融资数量是其在第一个时期利润的严格单调递增函数,即:。 那么不难发现,在第一个时期,企业2的目标是实现当前利润最大化,但受到第一个时期的盈利和第二个时期扣除研发投入的盈利等两个方面的影响, 其中后者是第一个时期m的严格单调递增函数,故企业2的利润是m的单调递增函数,由此可知,第一个时期利润最大乃是整个经营周期的最优决策。 在此情况下,其定价受制于企业1在第一个时期的价格决策。

对Hotelling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即企业1在第一个时期的价格越高,企业2的利润就越大; 又即企业1在第一个时期的价格越高,企业2面临的研发投入资金约束越小,即企业2在第二个时期所获得的利润越高,企业1在第二个时期的利润越低。所以有:

等式成立的条件是p1的改变没有导致d2的改变。因此, 在这两个 时期企业1的利润总 和为:。

不难看出,在位企业在第一个时期的最优价格策略与单期模型中的最优价格策略存在不一致的可能, 因为在单期模型中,最优价格策略是当期利润最大化。但从整个经营周期来看,降低第一个时期的价格会增加第二个时期的利润,因此最优价格策略存在差异。具体地说,当p1< t + c时,,其中则至少存在一个区间,其区间上确界是p1= p0,在其区间下确界时,有在此区间,价格p1越低,企业1的利润越高 ( 其中p0可能是任意的一个价格,而不大于或者小于双方的成本) 。为此,显然清楚企业1可以在第一个时期通过价格战逼迫企业2面临资金约束局面,当然此举会导致企业1利润减少,但增加了其第二个时期的利润,因此当企业1第二个时期的利润增加超过第一时期利润的减少,企业1就有掀起价格战的动力。如图3所示,企业1的战略就是牺牲第一个时期的利润,迫使企业2的反应函数朝着右下方移动,以此改变研发竞争的均衡位置, 从而增加第二个时期的利润。

当m > d*时,其研发竞争的均衡点不会变动; 当m < d*时,其研发均衡点将会发生改变。当企业1掀起价格战后,两家企业在第一个时期利润都会减少,并且改变彼此双方的研发竞争状态,企业1增加研发投入,迫使企业2因资金约束而减少研发投入,因此企业1在第二个时期的生产成本优于第一个时期,即: 在第二个时期企业1利润增加,且在两个时期的总利润也增加,但企业2的利润在第二个时期下降了。

企业1的最优价格在没有具体的数据下,目前只可以确定不大于当期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所以在其取最优价格时,企业2可能是依然盈利的。所以本文所描述的掠夺性定价成功表现不是对手的退出, 而是研发竞争中的优势。在最优价格之外,还可能存在着至少一个区间,即企业1采用此区间的价格, 可以保证获得高于当期利润最大化战略时的总利润, 这个区间可能包含不会导致企业2亏损的价格,所以即使最优价格低于成本,仍然可能存在着不会导致反垄断干涉的价格策略。当然,传统的不计成本的价格战同样会对研发竞争产生影响,在本文中, 虽然企业2的利润减少了,但是不要求企业2在第二个时期亏损,所以企业2在第二个时期仍然在市场上,没有退出生产,企业1也没有获得垄断地位, 第二个时期的价格,也是双方自由竞争的结果。为此,在位企业之所以获得长远利润,所依靠的不是垄断,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增大的优势。但在模型中,随着时间的持续,在位企业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对手企业却不是必然退出,于是可能出现对手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实力均弱于在位企业,但是仍然保持一定的盈利。这恰好是一种限制性定价理论所描述的情况: 即对手企业事实上会成为在位企业刻意保留的 “竞争对手”,从而在不违背反垄断法的条件下成为在位企业阻止新的竞争企业进入的工具。

综上所述,当对手企业存在资金约束时,在位企业的掠夺性定价策略会对研发投入产生实际影响, 但不一定是可行的战略。这一点在不等式 ( 8) 等号成立的条件下不难看出,企业2虽然面临资金约束,但如果该资金约束超过了企业2实际需求,即使企业1选择降价,企业2所面临的新的资金约束仍然超过实际需求,因此双方第二个时期的竞争状态不会改变,即初始时m≥d*,当掀起价格大战以后仍然存在m≥d*。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企业2的资金约束对利润不敏感,则企业1在第一个时期的降价同样无法使企业2面临足够的资金约束,从而充分改变双方的研发竞争状态,因此不会给企业1带来第二个时期利润的足够增加,即当p1< t + c时,存在则显然不存在一个可以降价的区间 ( 一种极端的例子是即企业1第一个时期的价格策略不能够对双方的研发竞争产生影响,也不能够增加第二个时期的利润) ;当( 即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企业1无法对企业2施加足够的影响或者这个影响给企业1带来的利益不够弥补成本) ,且有一个范围因此在此范围内更低的价格是比较合适的。但从整体来看,将价格从降到将导致净利润减少,所以把价格进一步降低到虽然会使总利润增加,但降价的效果是不能确定的。

因此,企业1基于研发竞争的掠夺性定价策略是最有效的: 至少存在一个上确界是t + c的区间, 其中( 即企业2初始就面临着实际的研发资金约束,并且这种约束的变化是可以为企业1带来足够好处) 。该区间的下确界可能是高于或者低于成本的,甚至可能是低于0的,在此区间都可以保证企业1在两个时期中获得超过p1= t + c的利润,所以, 当可行区间的下确界低于自身的成本时,为了不违反反垄断法,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的成本作为定价。

4结论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 基于研发竞争的掠夺性定价策略是最有效的。这一结论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竞争策略是可行的。该结论对于企业定价策略的指导有以下意义:

( 1) 本文研究了在对手企业可能受到研发资金约束的情况下,在位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融资能力的优势,通过价格战来削弱对手长久的研发能力,从而在没有迫使对手退出的情况下获取更高利润。最主要的结论是: 在位企业没有初始成本的优势,也没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而且在位企业不是通过对手退出后形成垄断价格获取利润,而是通过研发竞争优势来获取利润。

( 2) 该结论尤其适合于研发竞争激烈的市场。 在研发竞争并不激烈的市场上,在位企业制定低价格未必会使对手企业的研发投入受到实际的或者严重的影响,而研发上的优势也未必可以带来足够的可以弥补第一个时期损失的利润,但是在研发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可以观察到很多符合本文结论的现象。 此时,在位企业通过制定较低的价格使对手企业的利润减少,可以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减少,虽然这不会导致对手企业的立即退出,但是随着双方的研发投入差距的扩大,双方的技术差距在扩大,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在增加,总的利润也在增加。

( 3) 在该模型中,不需要竞争对手企业退出市场,主动实施方也可以获得利润,但主动实施方事实上影响了市场竞争,逐步强化了寡头地位,降低了市场的有效竞争。在精典模型中,领先方不会轻易实施价格战,但在该模型中,领先方更加可能实施价格战,其目的不是直接使竞争对手退出,而是占据在下一轮市场竞争中更有利的地位; 如果价格战既可以使部分竞争对手退出,也可以使企业在下一轮市场竞争中取得进一步优势,那么价格战就更可能发生/更加可能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选择。因此, 在考虑是否降价时,领先企业除了考虑原有的因素外,还要考虑降价能不能给竞争对手带来财务上的压力,迫使竞争对手降低研发投入、降低品牌推广, 总之迫使竞争对手为了生存而放弃长久的竞争力, 从而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掠夺性制度 篇3

关键词:清末,英国,中国东北,矿业掠夺

1861年,英国强迫营口开埠,自此打开东北地区大门,英国资本大量输入,开始在东北市场上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过程。与此同时,在其他领域,英国凭借攫取的特权、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也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本文主要评述英国资本在中国东北对矿业方面的掠夺情况以及与其他列强的争夺过程。东北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矿业资源更是丰富。自牛庄开埠、外国侵略势力涌入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需工矿原料的增加,外国资本不可避免要对东北丰富的矿业资源有所觊觎。

一、英国资本对东北地区矿业的掠夺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开始关注东北的矿产,在1871和1872年的牛庄领事商业报告中就提及英国商人对本溪湖的煤矿进行了初步勘探,认为该地煤质优良,可与英国加的夫(英国南部港口,临近威尔士南部煤田,是英国著名产煤地)煤矿相媲美[1]392。 1873年,东北地方煤矿更加引起了英国往来商船和军舰的注意。 该年4月24日,英国军舰Thistle号在离开营口港时从本溪运了一车当地所产原煤进行试验,该军舰工程师普里格(Pringle)在致舰长利特(Leet)的报告中谈到:“我认为这些煤完全符合军舰锅炉的使用,在烟囱中有很少的烟尘残留,燃烧得很快,使蒸汽机工作良好。如果能与我国北方产的烟煤混合使用,将使燃烧更加迅速。 这种煤超过所尝试过的中国和日本的任何品种,烟很小,颜色青灰,煤灰只占4%-5%,非常适合蒸汽机的使用。”[2]116在另一艘英国军舰Saku号首席工程师麦克德(Mcleod)的报告中也谈到“英国的怡和洋行完全有能力进行东北的煤矿开发”,麦克德在报告中提到,他对本溪湖所产的煤进行了两次实验,每次用煤40吨。经过实验,他认为此地煤矿与英国威尔士煤非常相似,适合蒸汽机使用,如果与台湾基隆所产煤混合使用,效果更佳。最后得出结论说本溪地区所产的煤比他所见过的任何中国、印度和日本的煤都要好。英国驻牛庄助理领事哈维(Alexs Harvey)认为“满洲的煤炭贸易才刚起步,但如果中国人把真正的煤炭引入市场,而不是采取欺骗手段对付外籍船只的工程师,那么中国的煤炭将大有市场”[3]117。同时,美国、德国等国船只也都普遍反映虽本溪煤与其他不易燃物质混合后燃烧缓慢,但本质上是一种好煤,适合轮船的使用。因此,英国驻牛庄领事就谈到,“如果中国煤能降低价格(当时中国煤每吨0.672海关两,外国煤0.05海关两),必将占领外国轮船的用煤市场”。同时他也向英国政府建议支持英国商人开发本溪等满洲煤矿,以获取高额利润[4]119。可见,英国早就对中国东北煤矿等矿产觊觎已久。在清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的抵制下,英国资本投资开发中国东北煤矿的野心并没有立即实现。

1894年,又有英国人庞氏投资开办奉天的烟台镇煤矿。牛庄(营口)英商班忒藐向华人租得辽阳一处煤矿(疑为烟台镇煤矿), 设立福昌公司,进行煤矿开采,1898年,班忒藐又另外租得矿产5处,相继开办。1899年,俄国禀请奉天将军坚欲争租此矿;1900年英商煤矿荒闭后,俄商即开始在该煤矿西部重新开发新矿,大力经营,并准备重金购买英商荒矿,以便扩大生产规模,但英商并不愿意看到俄国势力在南满地区矿产开发中占据优势,因为此时俄国政治影响日益在东北坐大,这是英国方面极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英商坚决不肯出售。1898年,京奉铁路局为了铁路用煤便利,与英国怡利洋行合办奉天朝阳锦西之间的暖池塘煤矿;后清政府以145000两白银赎回自办。1899年,营口的英商同福公司收买了本溪湖煤矿西山区域的24枚龙票,1902年与清人刘富卿等合办开采,至1903年约采煤1200万斤,次年4月休业,日俄战争后被日商大仓财阀占领[5]150。

二、英国与列强对东北矿产资源的争夺

英商资本在开发东北南部的矿产过程中,也展开了与其他列强的争夺。1899年,英国与美俄在南满煤矿的勘探中引发了冲突。 起因是美、俄两个矿师勘查后得知辽南盖平县火盆山煤矿煤质甚佳,准备开采,并在勘探后插上美国国旗作为标志,防止其他国家抢占。但英国矿师库克在前往火盆山煤矿勘验过程中发现美国国旗立于山岗之间,估计此处经美国矿师勘查之后必有佳矿,于是将美国国旗拔去,准备招徕英国资本进行开采。后被美国矿师发现,强烈反对英国矿师做法,声称此煤矿为美国人最先发现,将以美国资本进行开采。英国人并不死心,矿师库克在营口约集英、 日、美各领事及税务司、远来洋行等作为股东,到处勘验矿产,声称无论五金、煤、硫等何种矿产,如确有把握,即招商开采。库克组织的勘探队行至辽阳烟台镇附近时发现一煤矿,经过勘验,煤质甚佳,煤脉旺盛,准备后续开采,并插一小旗作为标志。殊不知该处早为俄矿师皮条生勘探完毕准备开采,并向当地政府报明,不过并未插旗作为标志。听说此矿被英国矿师占据后,急忙赶到烟台煤矿与英国矿师争论,认为此处“余业经验妥,何得相夺”,库克以无插旗标志为理由,各执一词,相持不下。1903年,清政府办理奉天通化、怀仁等县金矿的矿务委员因亏赔停办,至营口等处召集英商股本,订立合同,成立中英合办全利公司,以局中股本及借款作为中方资本20万两,由英商垫办并准备资本银30万两,作为复行采勘试办工本;1906年,奉天官方调查全省矿产时,以其原订合同内矿区28处占地太广,饬再核减,该员未减,1907年经外务部奏明将中外合办全案撤销[6]2755。

1907年,英国拟与中方合办辽宁阜新新邱煤矿,未能进行。又有中国人胡学粹招英国人合办热河冰沟煤矿,拟定借款200万两,矿区58处,亦未办成。1908年,英国人柯敦与上海商人唐元湛等合办中英美公司,开采奉天省海龙县全境金矿,资本100万两,定期50年。东三省总督锡良在奏折中认为中、英、美三国合办可使中方监督矿产开发,更重要的是可以牵制日本势力,以夷制夷。 因此,锡良声称“……本部章规定,华、洋合股开矿,以股本各占一半为度,该公司华商资本有三分之一,似尚未合部章,惟我既收平分之利,复有监督之权,即与华、洋各半无疑。况奉省时局已在日人范围之中,非招徕欧美人多投资本不足以牵制势力,该职商等请办海龙金矿,地处奉、吉之间,我先开采,足以扼其要领,而日、 俄南北势力平均,或因此稍有顾忌。”清外务部经过核议认为:“东省矿产殷富,日、俄两国乘间觊觎,不免有侵我利权之处,该督抚等以海龙府属金矿足资开采,令华商联合英、美人组织公司,就地开办,自是开辟利源之要义。现在矿务新章尚待修改,所订合同, 既于监督权限、平分利益无所损失,且复缩短期限,更较加密,应即照此订定,以赴事机,而兴矿业。”因此,至宣统二年(1910年), 海龙县金矿仍留归三国合办[5]154。

【掠夺性制度】推荐阅读:

对内掠夺造成国人道德滑坡06-16

上一篇:资助工作研究下一篇:厌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