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的研究现状

2024-10-17

麝香的研究现状(精选6篇)

麝香的研究现状 篇1

麝香为麝科( Moschidae) 动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 、马麝( 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 或原麝( M. moschiferus Linnaeus) 成熟雄麝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其性辛、温,归心、脾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 瘕、难产死胎、胸痹心痛、心腹暴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痈肿瘰疬、咽喉肿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1]。

目前,有关麝香( 包括天然麝香和人工麝香) 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药学、药理毒理、临床应用、新药研发四大方面,其研究、开发、利用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麝香的溯源、麝香的物质基础与毒效相关性、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成分—功效”差异等研究报道极少。本文就麝香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质量鉴定、含量测定、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应用、中成药制剂研发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并结合现有研究指出问题所在,针对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1 麝香的研究现状

1. 1 药学研究

化学成分: 麝香主要含大环化合物、甾体化合物、多肽蛋白质类化合物等。大环化合物包括麝香酮( 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和芳香成分) 、环十四酮、3 - 甲基环十三酮降麝香酮、羟基麝香吡啶A、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B等; 甾体化合物包括△ - 雄烯- 3β - 羟基-17 酮、3β - 羟基雄基- 4 烯- 17 酮、3α - 羟基- 5α -雄甾烷- 17 酮、3β - 羟基雄甾- 5 烯- 17 酮、5α 雄甾烷3,17 - 二酮、3α - 羟基- 5β - 雄甾烷、雄甾4 烯3,17 - 二酮、3β - 羟基- 5α 雄甾烷- 17 酮、雄甾4,6 二烯3,17 - 二酮、5α - 雄甾烷- 3β,17α - 二醇、5α - 雄甾烷- 3α,17β - 二醇、胆固醇脂、胆固醇、胆甾醇等;多肽蛋白质类化合物包括甘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麝香- 51、麝香- 65 等。此外,麝香尚含有甘油二软脂酸、棕榈二油酸酯、磷脂等脂肪酸与酯类化合物,K、P、Mg、Ca等无机物,脲素、脲囊素、纤维素等其他化合物[2,3]。

提取工艺: 麝香的提取工艺研究报道不多,主要有麝香酮、麝香总多肽、麝香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报道。崔文花等[4]研究了麝香酮的提取方法,采用乙醚置Soxhlet提取器回流提取,提取液用石油醚和少量蒸馏水萃取除杂质,点在硅胶板上即可分离出麝香酮。徐志伟等[5]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麝香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之一的麝香总多肽的提取工艺,采用福林酚法测定麝香总多肽含量并以其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溶媒种类、提取溶媒用量三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发现其最佳提取工艺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 p H8. 0、0. 025mol/L) ,料液比1∶ 100,研磨时间3 小时,放置过夜,麝香总多肽平均质量分数达20. 71% ,经冷冻干燥技术处理后麝香总多肽收率为62. 4% 。吴芬宏等[6]采用超声、冷浸、热回流三种提取方法及乙醇、乙醚、正己烷三种溶剂对麝香中脂溶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并采用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比了不同提取方法和溶剂提取麝香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薄层层析后,各种方法和溶剂提取的麝香脂溶性成分均呈现6 个斑点或7 个斑点; 而经气相色谱分析后发现麝香乙醚提取液的色谱峰比乙醇和正己烷更丰富,超声提取的效果比冷浸和热回流好。

含量测定: 在麝香的含量测定文献中以麝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报道居多,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扫描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等[7 - 14]。如冷玉静等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开展了麝香酮在灌胃给予人工麝香的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测定条件为色谱柱选用C18 柱,柱温为35℃ ,流动相选用乙腈—水,流速为0. 2m L / min,使用APCI (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离子源并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麝香酮的血浆质量浓度在0. 076—3. 78μg /m L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 05μg /m L。不同麝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各具优点,气相色谱法具有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专属性强的优点,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简便、灵敏、快速、准确的优点,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具有测定方便快速、专属性强、灵敏度较高、稳定可靠的优点。此外,尚有麝香总多肽、麝香中脂溶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报道[5,6]。

质量鉴定: 在麝香的质量鉴定方面,周健等[15]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 FTIR) 光谱法并结合二阶导数技术测定了中药天然麝香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发现天然麝香中代表蛋白质、甾体类、大环酮类等主要成分的主要特征峰分别为3284 /cm、2923 /cm、2851 /cm、1655 / cm、1546 / cm、1400 / cm、1038 / cm等吸收峰。 杨弘等[16]以乙醇超声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野生国产麝香、进口麝香、家养国产麝香的多组分进行了研究,发现野生国产麝香的色谱峰数量、种类与麝香对照药材分离出的23 个色谱峰是相同的; 进口麝香色谱峰的数量、种类与麝香对照药材的色谱峰有一定区别; 家养国产麝香色谱峰的数量、种类与麝香对照药材的色谱峰基本相同,认为通过对13 个主要色谱峰的定性分析可为麝香的质量优劣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其多组分主要是大环化合物、脂肪酸类、雄甾酮类和胆固醇类化合物。

1. 2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有关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较为广泛。据报道,麝香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麝香或天然麝香酮或合成麝香酮灌胃或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对小鼠、家兔等动物具有双向调节睡眠、增强耐缺氧、保护脑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麝香或其有效活性成分Musclid - A、Musclid可使离体蟾蜍心脏、离体兔心心肌收缩振幅增加、收缩力增强,可使培养的心肌细胞自主节律减慢、加速心肌缺血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具有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或产生心肌细胞毒等心血管系统作用; 麝香蛋白可增强小鼠免疫溶血反应,麝香糖蛋白可抑制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具有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 麝香可增强儿茶酚胺致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麝香和麝香酮可增加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具有兴奋呼吸系统的作用; 麝香对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离体子宫均呈现明显的兴奋作用,麝香酮对孕鼠表现有抗着床和抗早孕的作用,麝香醚提取物、麝香酮油剂对去势大鼠有似睾丸酮样的雄性激素作用。此外,麝香及其不同溶剂提取物或其化学成分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溃疡、抗肿瘤等药理作用[17,18]。

毒理作用: 据报道,麝香水提取物静脉注射、麝香酮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LD50) 分别为848 ± 104mg /kg、152—172mg /kg、270—290mg /kg,较大剂量的麝香酮可使小鼠四肢伏倒、震颤、闭目、呼吸抑制而死亡; 麝香60mg /kg灌胃大鼠、62mg /kg灌胃家兔连续15 天,试验动物体重、血液、肝、肾均未见异常改变; 麝香55. 56mg /kg腹腔注射大鼠可见其肝、脾增大,边缘厚钝,但病理组织切片未见异常; 麝香90mg / kg、180mg / kg、360mg / kg灌胃小鼠连续5 天,其骨髓嗜多染细胞微核率分别为0. 28% 、0. 13% 、0.1% ,骨髓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 0% 、0. 8% 、1.2%[19,20]。含麝香酮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 / L、80μmol / L、160μmol / L的胚胎养殖水液,每24 小时更换麝香酮养殖水液1 次,对受精后48 小时的斑马鱼胚胎发育表现出脊柱弯曲、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游泳异常、心率减少等毒性症状,高浓度下畸形率与死亡率达100%[21]。

1. 3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 在临床上,麝香因其辛温香窜,且入心经血分,常复方用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开窍醒神,治疗闭证。如《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至宝丹、《外台秘要》的紫雪丹治疗热闭神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合香丸治疗寒闭神昏。二是活血化瘀通经,治疗瘀血诸证。如《圣济总录》的麝香汤治疗胸痹痛,《古今医统》的穿山甲散治疗瘕,《医林改错》的通窍活血汤治疗经闭、痛经,《良方集腋》的七厘散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扭伤。三是消肿止痛,治疗疮痈、咽喉肿痛。如《外科全生集》的小金丹以麝香、乳香、没药等配伍为丸,治痰核、流注、瘰疬、乳癌等,《雷公上诵芳堂方》的六神丸以麝香、珍珠粉、牛黄、雄黄、蟾酥、冰片等配伍,治疗咽喉肿痛。

临床新用: 文献查阅发现,麝香保心丸、复方麝香注射液、麝香镇痛散、麝香乌龙丸、麝香海马追风膏、麝香壮骨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中成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多。其中,源于安宫牛黄丸方研制的复方麝香注射液对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梗死、肾绞痛、三叉神经痛、重症中暑、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均有较好的疗效。由麝香、苏合香脂、冰片、人参、蟾蜍、牛黄等研制而成的国家中药保密品种麝香保心丸是临床防治冠心病的经典药物。麝香保心丸单独用药对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急性脑梗死、高血压、眩晕急性发作、顽固性高血压、脑血管性痴呆、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腹痛、偏头痛、慢性胃炎、室性早搏、面瘫、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2 -29]。

1. 4 新药研发

中成药制剂: 在卫生部颁布的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收录的4055 个中成药制剂中有209 个中成药制剂使用了麝香或人工麝香,占收录中成药制剂总数的5. 15% 。209 种中成药制剂包括稀莶通栓丸、子宫锭、药墨、抗栓胶囊等功效以活血凉血化瘀为主,通窍散、卫生散、武红灵散、人参至宝丸等功效以开窍醒神为主,麝香止痛贴膏、麝香活血化瘀膏、麝香虎骨膏、麝香跌打软膏等功效以消肿止痛为主,珠珀惊风散、参麝活络丸、回春丹、育婴丸、广羚散等功效以镇惊化痰为主,阿魏麝香化积膏、胃肠安丸、百效丸、小儿健脾贴膏、金衣至宝锭等功效以化痞消积健胃为主,八宝拨云散、拨云复光散、拨云眼膏、麝雄至宝丸等功效以祛暑清热退翳为主,活络丸、抗栓再造丸、散风活血膏、麝香风湿跌打膏、麝香追风膏等功效以祛风止痛舒筋为主,胡氏六神丸、麝香丸、喉药散、绿萼点舌丸、五粒回春丸等功效以清热利咽止痛为主,周氏回生丸、玉枢散、庆余辟瘟丹、行军散等功效以辟秽解毒为主; 黑虎散、复方蟾蜍丸、蟾蜍锭等功效以消解疮痈疔毒为主,所治疾病涵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耳鼻喉科、眼科、普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系统疾病[30]。

2 麝香研究存在的问题

麝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香味浓郁芳馥、经久不散,位居四大动物香料( 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 之首。《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增订伪药条辨》等历代本草对麝香的功效主治均有记载,其临床用药已有2000 余年历史,在急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屡现奇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麝香的古籍文献系统整理不够。对历代文献关于麝香的记载及其复方应用沿革脉络不清,有关麝香的溯源未见报道。这些资料的掌握是深入研究开发利用麝香的基石,也是我国开展动物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麝的规范化养殖基地建设的基石。二是对麝香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基于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现有中成药制剂多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 国家仅批准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八宝丹等4 个品种使用国库配额供应的天然麝香,其他中成药制剂品种只能使用由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等量人工麝香) 。尽管卫生部于1994年颁发的卫药发( 1994) 第17 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人工麝香属一类新药、国家保密品种,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人工麝香的新药研究结果证明其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但有关人工麝香缺乏天然麝香中某些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已是不争的事实,人工麝香长期应用是否对人体具有危害尚存疑虑,至今未见有关麝香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报道等。三是人工麝香没有法定的质量标准。2005 年7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了《关于中成药处方中使用天然麝香、人工麝香有关事宜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我国每年使用人工麝香的制药企业在400 家左右,但至今人工麝香还没有法定的质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含有麝香的中成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信性。

3 麝香的研究思路

3. 1 麝香的溯源研究

研究思路之一是进行麝香的溯源研究。中医药领域有关产学研单位对任何一味中药材的认识、应用、开发都离不开对文献的梳理,对麝香的系统研究应从探求本源开始。通过对各类医药书籍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有关麝香的产地、归经、功效与主治、临床应用、不同病症的使用剂量等记载的全面分析,结合实地考察( 包括某些地方文献资料查阅) ,梳理出麝香的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与治疗胸痹心痛、中风痰厥、跌扑伤痛、经闭、痈肿瘰疬、咽喉肿痛等不同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为麝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

3. 2 麝香的有效物质基础与毒效相关性研究

研究思路之二是进行麝香的化学成分与药效、化学成分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众所周知,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合效应”的复杂作用方式,麝香中含有大环化合物、甾体化合物、多肽蛋白质类化合物、脂肪酸与酯类化合物、无机物、脲囊素、脲素、纤维素等多种化合物,具有双相调节睡眠、抗炎、强心、抗菌、抗溃疡等多种药理作用,但目前对天然麝香的复杂化学成分还没有研究清楚,对麝香各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使机体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效应物质还模糊不清,对针对特定病理状态下麝香或其有效组分或其有效成分与毒效的相关性研究欠缺。以麝香强心功效为例,应深入开展麝香或其有效组分或其有效成分对各类心脏证候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或某类心脏疾病患者“多靶点”作用的整合效应研究,这是以麝香为原料的创新中药开发、麝香类中药制剂国际化的必需。

3. 3 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比较研究

研究思路之三是进行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比较研究: 一是进行两者成分比较研究。目前已知人工麝香中缺乏天然麝香中的麝香吡啶、三甲基- 环十三酮、抗炎蛋白等有效生物成分,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天然麝香生物活性成分分析,加强等量条件下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不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两者毒—效作用比较研究。何玲玲[31]通过不同剂量的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对戊巴比妥钠致大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研究证实,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对大鼠中枢神经均有明显影响,但天然麝香优于人工麝香。既然人工麝香中缺乏天然麝香中多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成分,故应进一步加强应用不同动物模型在抗炎、抗菌、内分泌与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抗溃疡等两者在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加强应用正常动物与模型动物的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在同等剂量、不同给药途径下的毒性比较研究等。三是应进行两者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目前中医药界认同许多中药药效成分是在体内产生或是代谢而来或是在肠道菌群激活下产生的,故应加强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或两者同一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两者或两者同一活性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异同。

3. 4 人工麝香的质量标准制定研究

研究思路之四是开展人工麝香的标准制定研究。当前含有麝香的中成药制剂多以测定麝香酮的含量多少来控制质量,由于麝香酮的工业化生产给麝香的质量控制增加了难度,在当今人工麝香逐渐替代天然麝香的趋势下,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在依靠现代检测手段与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人工麝香的标准制定研究,争取人工麝香能早日进入《中国药典》。

4 结语

麝香属于贵重中药材,药用临床基础良好,我国所产麝香的质量与产量均居世界之首。随着近年来麝香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质量鉴定、含量测定、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应用、现代制剂等研究的逐渐深入,随着以麝香为原料开发的麝香保心丸、复方麝香注射液等中成药制剂在临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以及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国内有关科研工作者对麝香的溯源、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效应物质—药理毒理”比较研究、人工麝香的标准制定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探索,麝香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指日可待。

摘要:麝香是名贵稀有的中药材,有“诸香之冠”的美誉。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麝香的药学、药理毒理、临床应用、新药研发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麝香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质量鉴定、含量测定、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常用、临床新用、中成药制剂等研究进展,指出麝香的药用历史沿革、现代系统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开展麝香的溯源研究、有效物质基础与毒效相关性研究、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比较研究等新的研究思路,以期为麝香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麝香,研究现状,名贵稀有中药材

麝香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篇2

1 主要鉴别方法

1.1 性状鉴别法[1]

主要从形态、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方面对麝香进行鉴别。麝香分为毛壳麝香和麝香仁两种形态。毛壳麝香为猎取野麝后割取香囊阴干后得到的类椭圆形的囊状体, 内含麝香仁。近年来主要使用从活麝香囊内撮取的麝香仁。毛壳麝香直径约3~7cm, 厚约2~4cm。囊中央有1小囊孔。香囊皮膜分三层, 外层残留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中层呈棕褐色或灰褐色, 半透明;内层呈棕色。囊内除含麝香仁外, 还有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麝香仁呈不规则颗粒状 (颗粒习称“当门子”) 或粉末状, 颗粒外表多紫黑色、光亮, 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多棕褐色或黄棕色。质软、油润、疏松;气香浓烈特异, 味微辣、微苦带咸。通过性状鉴别的方法, 可初步鉴定麝香的真伪。

1.2 经验鉴别法

除性状鉴别法外, 医药工作者们在长期用药实践中还总结了许多经验鉴别的方法。如刘安柏[2]在《麝香鉴别八法》中提出口尝、试重量、手搓、槽针抽验、棉线燃烧、葱汁穿透、推灰检测、旋转试验法等八种经验鉴别法;施美琴等[3]在《麝香真伪鉴别十一法》中介绍了观毛壳、试抵抗、水分检查、嗅觉检查、弹性检查、火试、水试、荧光观察、化学检查等十一法。这些经验是对性状鉴别方法的补充, 对鉴别麝香的真伪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1.3 显微鉴别法

由于麝香伪品种类较多, 有用麝皮毛包裹植物粉末伪制;用空香囊塞纸片、泥土、砂粒等杂质伪制;在麝香囊中掺入桂皮粉、锁阳粉、动物的血块、肝脏、蛋黄粉、铁末等杂质伪制, 掺伪品的外形与麝香相同, 通过性状鉴别法不易鉴别出真伪, 所以尚需结合显微鉴别的方法。

1.3.1 光镜法

麝香仁粉末用水合氯醛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呈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树脂状团块, 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附有柱形、方形或不规则的小晶体。尚可见圆形油滴, 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陈俊华及傅颖等[4,5]通过显微实验发现, 伪品镜下有的可见淀粉粒, 有的为石细胞、纤维、花粉粒, 有的为动物的肝脏组织, 无不定形颗粒状团块、柱晶、油滴、内层皮膜组织等鉴定特征, 据此可快速鉴别麝香的真伪。

1.3.2 电镜法

为进一步研究光镜下不定形颗粒状物的构造, 倪荷芳等[6]根据分泌形成麝香的麝香腺囊形态学和麝香分泌形成原理,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麝香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麝香腺囊主要由香囊和香腺两部分组成。香囊颈部除有香腺包绕外还有丰富的皮脂腺, 因此香囊腔内除有香腺分泌物外还有皮脂。麝香即为麝香腺囊腺泡细胞分泌物和麝香囊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在麝香囊腔内形成呈堆叠团块状 (云团状) 物质。伪品熟麝肝与劣质品香囊口的皮脂和麝香有相似处, 麝血与麝香结构差异明显。因此扫描电镜能准确可靠地鉴别麝香与伪劣品。

1.4 光谱鉴别法

1.4.1 红外光谱法

药材的成分不同, 表现在红外光谱中有不同的吸收峰, 通过比较麝香红外图谱的峰形、峰位, 能够有效区分麝香的真伪。周健等[7]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 (FTIR) 光谱法结合二阶导数技术, 测定了中药天然麝香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 伪品麝香的3292、1464、1415cm-1的吸收峰分别和正品天然麝香的3282、1452、1400cm-1的吸收峰相差了10、12和15cm-1, 而且伪品麝香没有1546cm-1处的吸收峰, 初步表明伪品麝香的多肽蛋白质与大环酮类成分和天然麝香有明显的不同。可见红外光谱法鉴别麝香真伪是可行的。

1.4.2 荧光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鉴别主要步骤为:超声振荡提取样品上清液与相应空白溶剂放入荧光分光光度计中, 选择激发波长EX-max为254nm或365nm, 比较正伪品的荧光光谱。李峰等[8]通过研究发现麝香正品与伪品的荧光光谱有明显差别, 伪品比正品在340nm处少一特征峰及两个肩峰。可见该法灵敏度高, 而且操作简便、用样量少, 为麝香的鉴别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1.5 色谱鉴别法

1.5.1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法

麝香酮为麝香主要成分之一, 以往多以麝香酮含量多少作为鉴定麝香真伪优劣的指标。但麝香中麝香酮含量差异较大, 且麝香酮已人工合成, 可随意掺入伪品中, 因此应以多种成分作为鉴别指标。吴芬宏等[9]分析了10份正品林麝麝香的气相色谱图谱, 选定16个共有色谱峰, 并从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两方面进行比较, 建立了林麝麝香的指纹图谱, 该指纹图谱反映了麝香挥发性成分的全貌, 专属性、稳定性高, 可作为麝香鉴别的方法之一。

1.5.2 气相色谱-质谱法

魏宁漪等[10]运用GC-MS和顶空进样、固相微萃取进样相结合的技术, 鉴定出伪品麝香中存在樟脑、龙脑、液体石蜡、甘油、苯甲酸、苯酚等一系列性状、显微鉴别无法鉴定的新的掺伪物质。

1.6 DNA条形码鉴定法

DNA条形码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分类学技术, 尤其适用于来源为生物体部分组织或器官的中药材的真伪鉴定。线粒体COI基因是对动物界绝大多数物种存在显著的序列变异的基因, 能够有效鉴定物种。国内杜鹤等[11]从毛壳麝香外层的毛皮提取DNA, 从麝香仁中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提取DNA进行鉴定。利用麝香及其常见混伪品的COI基因序列进行DNA条形码鉴别, 分析药材正品来源的种内变异与混伪品的种间变异情况。结果表明, 麝香种内COI序列变异很小, 种间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 种间的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 使正品与混伪品能够明显区分开。该方法尤其适用于掺动物肝脏、羊粪、血块等动植物来源的伪品鉴别, 为麝香的鉴别提供了新方法。

2 结语

麝香作为珍稀名贵中药材, 自古便有伪品相随。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掺伪方法层出不穷, 单靠单一的性状鉴别、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等方法有时无法正确鉴别。可在传统方法鉴别的同时, 进一步结合红外、荧光光谱法、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技术等先进的技术进行鉴别, 确保麝香品种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一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360-361.

[2]刘安柏.麝香鉴别八法[J].医药与保健, 1997 (4) :44.

[3]施美琴, 周佩文.麝香真伪鉴别十一法[J].浙江临床医学, 2001, 3 (4) :248.

[4]傅颖, 杨弘, 叶愈青.麝香真伪的现场快速显微鉴别[J].药物分析杂志, 2012, 32 (4) :706-708.

[5]陈俊华.麝香正品及伪品的显微鉴别探讨[J].重庆中草药研究, 2005 (2) :7-8.

[6]倪荷芳.麝香分泌形成和真伪的扫描电镜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9, 10 (5) :306-308.

[7]周健, 金城, 罗云, 等.应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别中药麝香的真伪[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 (9) :2368-2371.

[8]李峰, 叶向荣.八组名贵中药材的荧光光谱法鉴别[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6, 20 (3) :204-207.

[9]吴芬宏.林麝麝香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及麝香质量鉴别[D].成都:四川大学, 2006.

[10]魏宁漪, 段天璇, 杜首颖, 等.顶空进样和固相微萃取进样鉴别掺伪麝香[J].中药材, 2004, 27 (1) :10-12.

麝香的研究现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人工合成麝香组和天然麝香组,各30只。每组大鼠均为雌雄各半,对照组的30只大鼠,平均体重(187.3±3.5)g,人工合成麝香组的30只大鼠中,平均体重(185.7±3.7)g,天然麝香组的30只大鼠,平均体重(186.1±3.9)g。三组大鼠再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15只,六组大鼠各项基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大鼠均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入睡,所有组别的大鼠入睡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后分别采用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进行静脉注射,其中小剂量组给药剂量为0.002 mg/kg,大剂量组给药剂量为0.02 mg/kg,后将六组大鼠在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的效果、10 min躁动次数等进行研究及比较。后将大鼠海马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研究,将星状胶质细胞数目进行随机视野平均计数,并将计数加以研究及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低剂量时各组睡眠时间、10 min躁动次数及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比较

将低剂量时各组大鼠的睡眠时间、10 min躁动次数及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进行研究及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小剂量人工麝香组和天然麝香组均较对照组缩短大鼠的睡眠时间,躁动次数多于对照组,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或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

2.2 大剂量时各组睡眠时间、10 min躁动次数及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比较

将大剂量时各组大鼠的睡眠时间、10 min躁动次数及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进行研究及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大剂量时人工麝香组和天然麝香组均较对照组延长大鼠的睡眠时间,躁动次数也少于对照组,但均可降低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经比较,P<0.05或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麝香主要含有麝香酮、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A、羟基麝香吡啶B等大分子环酮等。相关报道称麝香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麝香或麝香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报道不完全一致,作用尚不清楚。麝香水剂、混悬剂静脉注射50 mg/kg或侧脑室注射2.5 mg/kg,可使安静清醒兔皮质脑电图(EEG)短时间去同步,部分动物伴有行为躁动,处于清醒警戒状态,表明能兴奋大脑皮质增强皮质电活动;麝香水剂对戊巴比妥钠麻醉兔有明显唤醒作用,侧脑室注射比静脉注射更有效,说明麝香可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近年来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的作用差距越来越小,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中笔者就人工合成与天然麝香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发现,小剂量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均有缩短大鼠的睡眠时间、增加躁动次数的作用,而大剂量时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均可延长大鼠的睡眠时间,躁动次数也大为减少,但是不同剂量时均可降低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说明不同剂量时麝香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分别有不同作用,同时其在降低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方面的作用说明其在中枢神经保护中的作用,而天然麝香的作用较人工麝香作用明显。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工合成与天然麝香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均较明显,但以天然麝香更为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1.

[2]Salaria S,Badkoobehi H,Rockenstein E,et al.Toll-like receptor path-way gene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J].J Neurovirol,2007,13(6):496-503.

[3]陈琴华,李鹏,张卓,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麝香中麝香酮含量[J].医药导报,2009,28(5):65-648.

[4]王志文,韩炳生,贾秀荣,等.麝香乌龙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5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0,18(4):18.

[5]Zhang Q,Sun P,Zhang S,et al.Effects of propofolon the mRNA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4in BV-2cells during mim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vitro[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08,28(6):711-713.

[6]谭银合,郭建生.全蝎的化学成分及其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5):210.

[7]Fuller GN,Scheithauer BW.Symposium:The2007revis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wly codified entities[J].Brain Pathol,2007,17(3):304.

[8]朱莉,董秋立.麝香保心丸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LOX-1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3):43.

麝香的研究现状 篇4

1 不稳定CAS的危害

CAS病变的基础上, 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变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密切相关, CAS发生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者非完全性闭塞, 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

2 增加CAS斑块稳定性的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血管内炎症反应导致的。综合目前现代医学对于不稳定斑块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的结果, 任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斑块内基质的合成增加和降解减少、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措施, 都能使斑块的稳定性增加。

3 麝香保心丸稳定CAS的研究进展

3.1 减少CAS内基质的降解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作为强大的蛋白酶几乎可以降解所有的细胞外基质,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活性增高势必使纤维帽内的胶原纤维等结缔组织降解增多, 以致纤维帽变薄, 易于破裂, 形成不稳定斑块, 导致ACS的发生。

目前认为,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可以增加斑块局部的MMP分泌, 从而加强斑块内的细胞外基质分解, 使粥样斑块趋向不稳定;而降LDL-C治疗本身就可以改善病变血管重构, 降低斑块内部的MMP。

李天奇等[1]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能降低血清LDL-C和降低动脉粥样斑块内的MMP阳性面积。在高血压合并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病人的治疗中发现, 在常规降压降脂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麝香保心丸, 治疗8周后明显降低LDL-C和血压水平。故麝香保心丸通过降脂和降低MMP以减少CAS内基质的降解, 从而对CAS起到稳定的作用。

3.2 抑制炎症反应

目前发现炎症在动脉硬化的病程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各种细胞因子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徐立新等[2]将8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服用常规治疗药物, 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 每次2粒, 每日3次。两组共治疗6个月, 结果发现治疗组病人血清E-选择素、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1) 、血管黏附分子 (sVCAM-1) 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洪永敦等[3]将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1例给予麝香保心丸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1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病人均连续用药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 (CRP) 、纤维蛋白原 (Fg) 、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 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抑制动脉壁炎症反应, 降低了炎症反应对冠状动脉的损害, 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血管内皮细胞。

3.3 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病理学研究发现, 人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新生血管数量和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同时另一些研究证实, 促进血管新生的重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含量也与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

李天奇等[1]对20只新西兰兔以高脂饮食和股动脉球囊扩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分为对照组 (10只) 和麝香保心丸组 (10只) 。对照组不给药, 麝香保心丸组每天给予1粒加生理盐水2 mL灌胃, 给药4周。测定药物干预前后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指标, 包括与斑块内新生血管有关的指标——血管内皮细胞抗体CD34和VEGF;结果发现麝香保心丸可以降低粥样硬化斑块内CD34、VEGF的阳性面积, 抑制斑块内胶原增生, 从而起到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

以往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心脏的血管新生, 但它却又可以降低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推断一是由于机体各部位的血管新生机制不同;二是麝香保心丸本身可能含有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的成分。

3.4 阻遏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贾连旺等[4]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随麝香保心丸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薄, 说明麝香保心丸可有效阻遏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 结 语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特别是不稳定斑块, 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如何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的形成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

麝香保心丸是根据祖国医学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的原则, 选用人参、麝香、苏合香酯、冰片、肉桂、蟾酥、牛黄提炼研制的中成药。芳香温通治疗侧重于对“脉” 的作用。现代医学证实本药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减少脂质浸润、抑制炎症反应等对血管壁的保护作用, 而且能使增厚的IMT消退。

另外麝香保心丸能促进斑块内基质降解减少、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上述的诸多作用, 有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加强斑块稳定性。

使用麝香保心丸进行早期、长期干预, 对于改善冠心病病人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长期使用可以降低远期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天奇, 李勇, 范维琥.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对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5) :296-299.

[2]徐立新, 李美, 张素燕.麝香保心丸对老年冠心病病人血清E-选择素、P选择素、sICAM-1、sVCAM-1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5, 21 (1) :54-55.

[3]洪永敦, 吴辉, 赵萍, 等.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9) :780-783.

麝香的研究现状 篇5

近几年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麝香保心丸的临床应用及病理研究有了深入的提高, 使得对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作用开始重新认识。

1 麝香保心丸迅速改善临床症状

1.1 快速起效, 作用持续时间长

上海市麝香保心丸临床科研协作组经过大量的研究与临床实验, 研究表明:与传统治疗冠心绞痛药物消心痛相比:在改善冠心病缺血症状以及心电图改变等方面, 并且具有起效迅速 (83.4%患者在5min内缓解症状) 、药效持续时间长 (6~7h) 等特点。王受益等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后, 最快者30s起效, 86.3%在5min内起效, 其中55.2%在3min内起效, 其作用时间可持续达6.4h。与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 (消心痛) 的生效时间相似 (P>0.05) 。研究者对25项与麝香保心丸预防心绞痛发作相关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与抗心绞痛的阳性药对照组 (n=1181, 西药和已经上市的中成药) 相比, 麝香保心丸组 (n=1396) 预防心绞痛发作的作用更强,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0001) , 提示结果有利于麝香保心丸治疗组。

1.2 提高稳定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

麝香保心丸能快速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表现, 提高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辽宁中医药大掌附属医院心脏介入治疗中心张明教授从16项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中发现:起效时间与硝酸酯类药物接近, 在临床上可见经过疗程治疗后, 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运动平板试验显示患者对缺氧耐受性提高、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王受益等的研究纳入11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予以麝香保心丸治疗2周的结果显示, 与服药前相比, 患者服药后运动至ST段压低1 mm的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发作时间、总运动时间均显著延长, 运动终点至ST段恢复时间均显著缩短。

2 麝香保心丸整体血管保护

麝香保心丸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早期的血管保护作用,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到抑制炎症反应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都贯穿于疾病发生的全过程。

2.1 保护血管内皮, 抑制血管壁炎症

麝香保心丸通过提高NOS基因表达,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成NO并增强NO的活力, 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李祖纯等对6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予以麝香保心丸组或单硝酸异山梨酯 (异乐定) 治疗4周。结果显示, 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组相比, 麝香保心丸组患者NO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内皮素显著减少 (均P<0.05) , 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两组相似 (分别为87.5%和87.1%) , 麝香保心丸能缓解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改善其内皮功能, 提示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通过增加NO, 抑制ET而介导的。

动脉壁炎症是最重要的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之一, 可以激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造成动脉突然阻塞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 (ACS) 。吴剑芸等在11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麝香保心丸治疗30d后, 检测了其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麝香保心丸组患者的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D-dimer) 水平明显下降。这表明, 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抑制动脉壁炎症反应, 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2 稳定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肩部聚集的巨噬细胞所表达和分泌的炎症介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可降解几乎所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促进细胞增殖、迁徙、凋亡及基质重构。冯培芳等对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自身交叉对照研究, 结果表明: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 常规治疗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 可有效抑制MMP的分泌和表达, 从而稳定斑块, 防止其破裂。罗心平等通过对高脂模型动物的研究显示麝香保心丸可增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保护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完整、抑制胶原纤维和内膜增生并对血管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3 麝香保心丸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地被引起重视, 这种治疗方法被形象地称为"药物促进的心脏自身搭桥"。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从分子水平、组织水平、解剖水平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上证实了麝香保心丸具有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同时, 临床研究也从不同方面佐证了麝香保心丸的这一作用。

目前在众多的具有促进血管生长的因子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长因子并已被应用于促进血管新生治疗。汪珊珊等研究发现:在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研究中发现, 麝香保心丸能明显促进vegf和bfg的mp, na表达, 增加在培养上清液中vegf和bfgf的含量 (jd) 。麝香保心丸 (50g/L, 10ml) 可使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模型的一、二级血管数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这表明, 麝香保心丸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

4 结论与认识

麝香的研究现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和专科门诊病例, 诊断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中劳累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男性78例, 女性42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65岁。合并高血压病60例, 糖尿病25例, 高脂血症48例, 病程4个月至20年。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抗血小板予阿司匹林100 mg, 每日 1次;调脂药辛伐他汀20 mg, 每晚 1次;抗动脉硬化治疗。针对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等合并症者应用相应药物控制使其达标。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应用麝香保心丸 (上海和黄药业) 2丸, 每日 3次, 对照组予消心痛10 mg, 每日3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周复查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 观察ST-T改变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频度和持续时间;每日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服药后缓解时间, 每个疗程结束时复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消失, 心绞痛分级降低2级;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间期延长>70%;静态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消失或ST段回升>0.1 mV, T波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由倒置或平坦恢复到直立;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恢复>80%。有效: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间期延长50%, 心绞痛分级降低1级;静息心电图ST-T回升>0.05 mV但未达正常标准, 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恢复50%~80%。无效: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及等级无变化或加重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电图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用配对 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

(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变化比较

(见表2)

2.3 起效与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组服药后起效时间为5.6 min±5.2 min, 在3 min内起效占40.6%, 在5 min内起效占78.8%。对照组用药后起效时间为6.4 min±5.4 min, 3 min内起效占38.7 %, 5 min内起效占79.3 %,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持续时间为6.5 h±3.8 h, 对照组持续时间为5.8 h±4.0 h,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实验室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血脂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6例 (10.0%) 出现口唇麻木, 2例 (3.3%) 出现上腹部不适;对照组12例 (20%) 出现头痛、头昏, 8例 (13.3%) 出现心慌、心动过速, 4例 (6.6%) 出现上腹部不适。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 论

麝香保心丸由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等组成, 具有芳香温通, 益气强心的功效。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 麝香保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等作用[1]。本组资料显示, 麝香保心丸缓解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91.6%, 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80.0%, 均明显高于消心痛组 (P<0.05) 。但两组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麝香保心丸组明显低于消心痛组 (P<0.05) 。贾连旺等[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以麝香保心丸为治疗组与阿司匹林作对照观察治疗1年的效果, 结果麝香保心丸组治疗后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P<0.01) 。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治疗不仅具有速效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还有预防复发, 从而降低冠脉急性事件的发生。这可能是麝香保心丸不仅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缺血, 而且还具有对血脂的调节、对内皮细胞保护、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促进缺血区血管再生、保护心功能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3]。

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 既可急用缓解症状, 也可常服预防复发。

摘要: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60例, 在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2丸/次, 3次/日。对照组加用硝酸异山梨酯片 (消心痛) 每次10mg, 3次/日。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评定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1.6%和68.3%;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80.0%和60.0%,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起效和持续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毒副反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冠心病心绞痛,硝酸异山梨酯片

参考文献

[1]王受益, 戴瑞鸿, 金椿.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12) :717.

[2]贾连旺, 杜永远.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J].中成药, 2004, 26 (Supp1) :36-39.

上一篇:绿色节能环保下一篇:组织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