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对策研究(共12篇)
现状对策研究 篇1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 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 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 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 近年来, 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 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 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 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 建设节水型社会, 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 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 近年来, 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 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 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 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 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 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 在一些地区和单位, 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 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 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 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 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 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 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 研究力量分散, 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 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 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 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 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 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 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 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 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 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 明确定性为公益性 (或非经营性) 事业单位, 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 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 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 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 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 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 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 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 2009 (12) :1-4.
[2]孙宝光.水利投入机制的理论探讨[J].江苏水利, 2009 (12) :40-41, 43.
[3]朱宪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加快重庆水利城乡统筹发展[J].重庆行政, 2009 (2) :22.
[4]行章寿, 王龙.合阳县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水利, 2009 (6) :52-53.
现状对策研究 篇2
室内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室内环境污染的种类繁多,污染源广泛,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已经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概括了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通过对辽阳市近几年室内空气污染调查和剖析讨论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危害,提出以通风控制、污染源控制、净化处理为主要手段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提出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对策建议,以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作 者:李斌 作者单位:辽阳市环境监测站,辽宁,辽阳,111000期 刊:科技信息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X5关键词:室内空气 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
高校体育礼仪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2.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分析法等对四川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的体育礼仪进行了统计分析,试找出当代高校大学生体育礼仪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更好的开展和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作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体育礼仪 素质
一、前言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代,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身体健康方面一般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手段。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来的素质和修养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是否全面发展,是获得身体健康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而体育礼仪的培养则可以在提高体育锻炼效率,达到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一举两得。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礼仪现状,本文揭示了高校体育礼仪的缺失方面及缺失原因,从而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使高校体育礼仪不足的方面得以改善,丰富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礼仪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体育礼仪研究开始于近几年,对于它的定义很多,但没有一个定论,现在被采用最多的即在体育活动中,所有具有的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仪表、服装、语言、举止和礼貌礼节几个方面[1]。
(二)高校体育礼仪的现状
1.高校体育礼仪的研究现状:现在的高校体育礼仪现状为教师对课堂礼仪的轻视,另一方面学生对社团体育礼仪忽视,学生对体育礼仪认识不够,多数学生还不知道体育礼仪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等;此外,没有专门的关于体育礼仪的教材,活动中体育礼仪实施很差。
2.从观察中同样得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礼仪不容乐观(以川师为例)。从看课和日常对参与体育锻炼中来看,观察到很少有学生能正确着装参与体育锻炼;一部分女妆容和发型不符合要求;在课堂中的课堂常规部分有些班级没有进行师生问好和告别;课堂纪律没有严格遵守,且在课堂中有乱扔垃圾的现象;有少部分学生对锻炼器械不爱护。从川师的运动会看,在比赛中比赛服装很不正规;比赛规则的不了解和不遵守;环保意识较差。
3.从访谈中同样得出高校体育礼仪有缺失现象。在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中访谈川师的同学,看出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有体育礼仪这一说,有的了解,也说不出它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对一些体育礼仪缺失的现象也觉得无所谓;在访谈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同学中得出,他们来自的大学的学生对体育礼仪也并不了解,在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中同样出现有服装、仪容、举止、语言不规范和礼貌礼节的不得体。
(三)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对体育礼仪的不重视,没有进行相关的宣传和规定,导致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其不重要,不愿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部分进行了宣传的高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没有给予培养的条件,例如相关的教材或讲座等,使教师和学生得不到相关的了解和培训。
2.教师方面。教师自身的体育礼仪的不够高,导致有心无力去培养学生的体育礼仪;教师对体育礼仪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在教学中体育礼仪的培养有力无心。
3.学生方面。学生不关注体育礼仪,对于相关的知识忽视;受不文明的行为影响,例如足球赛事中的黑哨、球迷暴乱等,动摇了体育礼仪的正确定义和坚持,甚至认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是一种时尚,跟风模仿。
4.社会方面。社会中的不良行为渗透到体育运动中,在体育锻炼中抢占运动器械;不爱护环境和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渗透到体育锻炼中;体育赛事中不文明行为的传播,使原本就没有多少人了解的体育礼仪更加被人们所质疑。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的体育礼仪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不管是仪容、仪表方面,还是语言、举止和礼貌礼节方面都或多或少的有缺失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建议
1.学校方面。多方面进行宣传,如广播、学报、讲座、海报等。宣传正面例子,利用榜样作用,是学生和教师都受之影响,使体育礼仪知识深入人心;在进行评价课时讲体育礼仪的好坏纳入其中,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体育课的好坏。促使体育教师关注体育礼仪,重视自身的体育礼仪和学生的体育礼仪培养。
2.教师方面。对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礼仪的培训,使其了解体育礼仪及体育礼仪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礼仪得到提高,在课内外以身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体育礼仪的意识;在体育教学的理论学习部分让学生进行体育礼仪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礼仪,重视体育礼仪,培养其良好的体育礼仪意识,结合实际进行实践。
3.学生方面。把体育礼仪作为体育课的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标准,使学生重视体育礼仪,并乐于去表现良好的体育礼仪行为。
参考文献:
[1] 许之屏.现代体育礼仪[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赵红红.现代体育礼仪[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3] 刘少英,史永.名族传统体育竞赛的礼仪文化[J].体育学刊.2013.
[4] 张宏,赵洪生,张令.高校体育礼仪现状分析[J].时代文学.2012.
[5] 童宪明.体育礼仪初论[J].福建体育科技.2010.
[6] 张洪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7] 张笑昆.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礼仪的培养[J].科教文化.
导游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一、目前我国导游素质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2006年度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指出, 2006年旅游投诉比2005年增长49.03%, 其中导游投诉占到7成。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缺乏职业道德, 服务意识淡薄。“众多导游工作起来无精打采、压迫游客购物却精神抖擞;解说旅游地文化时敷衍塞责、讲起索要小费的理由是却眉飞色舞”, 这就是社会对我国导游队伍素质现状的描述。说明我们的导游缺乏职业道德、缺乏职业责任感、缺乏为游客服务的服务意识、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已离我们的要求太远。
(二) 基本功不扎实, 知识不够丰富。旅游的六大要素中, “游”是游客的主要目的, 要想有个高质量的“游”, 就离不开导游的讲解服务。然而许多导游要么闭口不谈;要么生硬地背诵导游词几年、几十年不变;要么瞎编乱造;要么错误百出, 更谈不上生动与灵活了。
(三) 心理素质较差, 心理问题被忽略。2007年4月1日, 吉林雾凇旅行社全陪导游徐某带领旅游团在云南丽江古城四方街旅游时, 持刀伤害20人, 震惊旅游界。这个受到同事、游客好评的导游, 因心理问题引发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 说明我们导游队伍心理素质存在着隐患, 也说明管理部门对导游心理问题的疏忽。恶劣的生存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 使绝大多数导游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
(四)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学习毅力。导游这个职业是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职业。而大部分导游则表现出不愿学习, 懒于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对学习更是缺乏计划性和坚定的决心, 基本满足于过去背过的几段导游词,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周而复始, 没有新鲜的内容。
二、改善导游素质现状的对策
(一) 加强以服务意识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是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 目前导游的做法却背离了这个核心, 加强以服务意识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但简单的说教效果甚微, 只有让导游从关心自己利益的角度去关注服务意识, 关注服务对象, 才能取得积极效果。服务行业的工作, 从本质上来讲, 是一种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极其重要、极其广泛的经济活动[1]。服务者为消费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消费者支付服务费用, 彼此各取所需。但从旅游业的经营运转看, 消费者则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没有顾客, 服务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无从谈起, 服务人员就不能实现长期谋生, 小费就是对服务人员服务的奖励。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们自然就会懂得服务意识对于服务人员来说是一笔财富, 它可以给他们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导游服务意识的树立与爱岗敬业是分不开的, 没有“爱”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所以, 提高导游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是促进导游爱岗敬业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 把住导游文化素质关, 加强管理及基本功训练。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字, 截至2006年9月, 国内拥有导游资格证的人数达47.27万人, 其中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80%, 初级导游占97%, 导游队伍呈现出低学历、低等级的状况。导游的文化素质低是导致讲解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将“入门前把关”与“入门后提高”相结合。
1.入门前把住文化素质关。
第一, 提高从业门槛, 严把报名资格关。《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同等以上学历均可以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由于放宽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大量低学历、非旅游专业人员涌入, 这是造成导游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低的主要原因。导游是个特殊职业, 需要大量旅游专业知识, 没受过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的人员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因此, 要改变低学历、非专业状况, 就应从源头抓起, 提高从业门槛, 将从业资格限定为大专以上、旅游专业或与之相关的专业, 把住导游入门第一关。第二, 保证公平竞争, 把住导游文化素质关。我国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笔试后取得面试资格, 面试合格后取得导游资格证, 每年只有20%~30%的人能拿到导游人员资格证。笔试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 激烈的竞争失去了公平性, 代考、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实力派考生敌不过关系派考生而被拒之门外, 加上面试的不可控因素也较大, 自然就无法保证导游素质。国外旅游业认为导游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文化素质, 所以, 导游资格证考试主要考核考生的文化素质且考试非常严格。从报考资格的审查到考场纪律, 只要发现有舞弊现象, 一律严肃处理。考生从涉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天起, 就受到了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这种做法无论是提高导游文化素质, 还是品德素质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们应该效仿其做法。
2.入门后加强管理, 苦练内功。
第一, 管理部门要不断提出新的学习要求。目前, 导游的学习除了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和每年累计不少于56小时的培训外, 管理部门方面不再给导游增加继续学习的压力, 没有了压力, 自然就没有了动力和紧迫感。所以, 管理部门要借鉴高校的管理办法, 不断提出新的学习要求, 以提高员工素质, 如学历达标、职称达标、淡季加强学习与培训等。第二, 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对导游的督导力度。没有监督的制度是乏力的制度, 目前我们建立了投诉、挂牌服务、导游诚信网建设等监督机制, 但督导的力度尚不够, 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应成立督导组, 改变过去平时不查, 旅游黄金周集中检查的现象, 不定时地对导游进行检查指导, 加强督导力度。第三, 积极地、广泛地开展导游大练兵活动。目前, 各地广泛开展导游技能大赛、风采大赛、促进了导游服务技能的提高, 但参与的面不广, 要让每一个导游都参与进来, 并鼓励导游进行导游词创作, 淡季时加强导游综合知识的学习和竞赛。
(三) 加强导游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
导游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游客, 而且还要处理不少突发事件, 目前社会舆论对导游的承认度也很低, 这导致了导游的可变性非常大, 心理素质要求也比一般职业高。因此, 需要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对于刚刚入行的年轻人, 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容易“剑走偏锋”。旅行社及旅游管理部门要关心导游, 随时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 及时疏导情绪, 定期请心理专家上课并进行专业训练, 旅行社在招聘导游时应把好心理关。
(四) 健全激励机制, 激发导游内在动力。
1.改善导游生存环境, 解除导游后顾之忧。
由于导游的生存环境不佳, 工作非常辛苦却得不到认可和理解, 社会评价低、社会形象差, 导游出现了生存危机, 极大地挫伤了导游从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要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 就要改善导游目前的生存环境,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需要游客、社会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游客要转变旅游观念、加强自身文明修养;社会舆论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导游;管理部门要对旅行社的不规范经营加以管理, 清理整顿旅游市场, 改革不合理的薪金制度, 让他们不必为生计而影响提高素质。
2.尽快实行不合理制度的改革, 激发导游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的动力。
目前, 我国导游被戏称为“三无人员”。一是专职导游, 一般只有很低的基本工资, 绝大多数兼职导游连底薪都没有, 而且每带一个团还需交人头费给旅行社。此外, 还有管理费、社保费、入会费等零零散散的费用, 不合理的薪金制度不能全面评价导游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 不能保证导游劳动价值的补偿,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不可能安心工作和学习。所以, 要尽快实行导游薪金制度的改革, 激发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大部分导游表现出的不愿学习, 懒于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的另一个原因是导游等级晋级制度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目前市场对导游的等级并不十分看重, 用人单位对不同等级的导游也没有明显的待遇区别。所以现在的大多数初级导游都没有继续学习, 继续晋级的打算, 整体素质无法提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要改变现状, 就必须改革导游等级晋级制度, 将收入与等级挂钩, 从物质利益角度激发导游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上述两种激励方法外, 旅行社还可以采取参与激励、情感激励、奖惩激励、角色激励等手段, 管理方式向人性化管理方式转变, 从而激发导游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程度, 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导游素质现状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我们要客观地进行评价。社会在对导游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导游要对照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 不愧于“游客之友”、“游人之师”的称号。
摘要:导游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业对导游的从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目前导游队伍素质却与要求相差甚远。本文分析了导游素质现状, 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素质和基本功训练、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健全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探究改善导游素质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导游,素质,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力仁.导游业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2].国家旅游局.2006年度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2006年
[3].叶萍.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心.福建地理, 2003:18 (4) :59~61
[4].欧阳莉.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湖南社会科学, 2005, 6
[5].王有明.加快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途径.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
[6].尹敏, 谢兆元.试论高素质导游队伍的建设.价格月刊, 2004, 11
小课题研究现状及对策 篇5
三合教管中心
三月底四月初,按三合街道2012年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对全街道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全街道学校,由于全街道领导、教师、课题研究人员,对小课题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态度上、工作热情上、工作的主动性上有所不同,导致的结果是,小课题研究的效果上大不一样。
有的学校仅有一个小课题题目。
有的学校有计划、专题讨论。
有的学校有调查表、有间周一次的小课题研究、有分析对策(原因教师言解决办法)。
有的学校有小课题研究报告、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问卷调查、论文、教学设计、调查部卷结果分析。
有的学校有小课题研究方案、活动计划表、教师撰写论文、学习材料、学习记录、有研究中的困惑。本人将本次课题检查的情况毫不掩饰地罗列出来,其意是在请各位能从别人做的工作中相互借鉴点什么,从而加强对小课题的研究,把握住我们在小课题方面要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从而缩小街道内校间的差距,促使小课题研究走向良性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另外,本人认为作为小课题研究提如下意见,小课题研究必须来源于教师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热点、难点困题,学校应该设计一张表,发给教师进行调查,然后将这些众多的小课题进行分类、整理、统计,然后确定教师集中反应出来的几个课题,上升为学校或镇级研究的小课题,小课题出来以后,要组织人员马上对小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撰写。
小课题的研究报告,虽然没有县市级课题课题要求那么高,但一些基本的要素还是要具备的:如课题的表述(课题名称)、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课题提出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成果形式。
接下来是一年或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半载的研究一定要形成物化的研究成果:
⑴研究报告。每项小课题必须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字数在1万字左右.内容包括:①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③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与具体措施;④课题进程或阶段说明;⑤研究的结果、结论及其取得的社会效益。
初中历史低效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低效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59-01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困扰老师的一大难题,甚至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那么,究竟哪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初中历史课堂的低效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
(一)教师仍然习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
在现阶段,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一些年了,然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习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造成了学生普遍感觉初中历史课堂枯燥无味的现象,部分学生将初中历史课堂看作是休息的时间,甚至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睡觉。部分教师仅仅将初中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部分教师为应付考试,将初中历史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重知识框架轻教育内涵
走进今天的初中历史课堂,所听到的仍然还是一个个线索清晰的知识点: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背景如何、发生的时间、经过和结果怎样。这样的课框架结构很稳,但是总感觉缺乏血肉和灵魂。由此可见,进一步改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是刻不容缓的。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低效率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之间自我发现问题
新课改要求课堂为“学生为主,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和谐自主的新课堂。因此“小组讨论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油然而生,这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极大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之间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加以剖析。教师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历史学习资源。让学生更轻松有趣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同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会以史为鉴。
(二)教师应当提高自我教学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严谨的态度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我素养的训练。教学之前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出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十分清楚地设计出来,有效帮助学生清晰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将知识框架很好地展现出来,避免讲课的时候条理不理清。准备教材讲解之外还要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历史学科需要知识的不断整合,因此,准备课外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积累也是教师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
(三)充分应用文本插图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在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存在许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地理解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事实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插图很多,受到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会面面俱到,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对于部分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倘若并未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而在教师讲解之后,就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总结感悟
学校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感悟学习在生活中的真谛。尤其是历史学科,需要学生不断开拓自身的眼界,因此,多带领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和博物馆,多参加一些爱国主义活动,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总结出自身的感悟,对于历史的理解,注重实践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极大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是当今初中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重大话题,不断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教育永不停歇的步伐,因此,重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成果,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弊端勇于提出不足加以改正汲取教训,以史为鉴,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
(五)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距离我们时代久远,部分甚至距离我们有几千年之久,和我们之间存在着很难逾越的距离,只是凭借教师的语言叙述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也就不容易调动起学生认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此看来,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可以应用语音室、多媒体幻灯片、视频录像、录音机等等设备,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根本就不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观看《长征》电视中的有关片段,学生就能够带着极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B,2011(12):35-35.
[2]班贵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4):172-173.
[3]张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17):114-115.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毕业研究生,就业,对策
自1999年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形势一去不返, 分析和探讨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 形势不容乐观。从工作落实率看, 研究生工作落实率逐年下降。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3年6月、2005年6月和2007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003年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落实率为90.4%, 2005年为84.1%, 2007年则降至82.8%。从专业看, 不同专业之间就业难易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应用型专业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学术型专业, 理工类专业研究生要比文科专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流向看, 研究生区域流向失衡, 单位流向集中。研究生择业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 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经济环境不理想的中小城市则无人问津, 其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党政机关等工作环境好, 福利待遇优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另外, 研究生就业准备意识淡漠、消极等待思想严重;求职活动盲目, 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同时, 遭遇年龄和性别尴尬。
究其原因, 可从客观环境因素和研究生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
(一) 客观原因
1. 市场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就目前的研究生就业情况而言, 所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与人才市场所能消化吸收的数量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相当大的, 切合度是较低的。2006年, 招生规模迅速升至40万人, 2007年达42.4万人, 2008年招生规模为44.9万人, 而今年则在近47万人的招生计划基础上, 又增招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此, 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过120万人,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然而, 在就业市场上, 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还在调整, 结构性人才需求逐步趋向合理, 企业选择人才也更加理性, 研究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相对地降低。此消彼长, 研究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研究生就业优势逐渐消失, 导致研究生就业成为难题。
2. 培养单位的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当前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使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需求;另外, 某些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教学和师资水平, 开设自身毫无市场竞争力的社会热门专业, 造成了高校专业重复设置, 增加了部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3. 针对毕业研究生, 相关的就业指导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 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致使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少规范的就业指导, 不少研究生就业时, 其综合素质也受到各方质疑。同时, 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性、片面性, 以及随大流的意识,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 因此对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 引导广大研究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 帮助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4. 部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尚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 更加注重毕业生的能力, 而不像过去那样过分注重学历。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 对研究生存在着一些偏见。他们认为, 研究生年龄偏大, 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可塑性和适应能力方面不如本科生, 并且研究生的思维通常比较定型, 某些研究生还自视甚高, 不易沟通和合作, 缺乏团队精神。此外, 对于毕业女研究生而言, 在体力和精力上显然不如刚毕业的本科生旺盛, 工作几年后还要面对婚姻、生育的问题。这都成为了影响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研究生的重要因素。
(二) 主观原因
除以上几个客观原因外, 部分毕业研究生主观上存在的择业误区, 也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就业。
1. 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颇, 重个人、轻社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部分毕业研究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的选择, 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在就业问题上具体表现为他们片面追求安逸舒适, 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 缺乏诚信意识, 随意违约。这些观念往往造成个体与社会的冲突, 直接影响了毕业研究生自身顺利就业。
2. 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确, 高不成、低不就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毕业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 表现为对自身和社会认识不够, 评价不准, 就业期望值过高。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毕业研究生择业的面很窄, 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其求职的难度和失败率。
3. 研究生专业素质薄弱, 用人单位失望
近年来, 研究生大量扩招, 但导师数量没有相应增加, 且导师自身科研任务繁重, 根本无暇指导学生, 表现出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 部分研究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存在混文凭的思想,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 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下降。
二、解决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可行性对策分析
(一) 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 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 国家应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同时加强研究生的需求预测, 放缓扩招步伐, 增强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 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 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学科建设。
另外, 政府应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的合理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 尽可能地缩小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之间的差距, 增加对毕业研究生的吸引力, 引导毕业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将政策激励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建立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
(二) 培养单位应改善培养模式, 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
作为培养单位, 必须特别注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便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注重在具有科研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整合专业课程设置, 发展学科优势, 优化毕业生知识结构,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缓解就业压力。
另外, 研究生培养方还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首先建立专门的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 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 使其掌握择业技巧;其次对其进行创业教育, 为其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同时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转变择业观念, 引导其面向基层就业。
(三) 导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指导和帮助毕业研究生顺利就业
研究生导师应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并且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各种优势, 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 用人单位应改变对研究生的偏见, 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作为用人单位, 应该对毕业研究生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消除对研究生的偏见。研究生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是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研究生阶段, 通过更为系统而扎实地专业学习, 以及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机会, 能够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都是专科生和本科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研究生这一学历层次并不是专科生、本科生所能容易替换的,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五) 研究生自身要不断充实自己, 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创业意识
研究生平时要不断充实自己, 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确立学习目标, 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 研究生在就业前应该对自身做一番全面客观的评价, 以便更好的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 并且要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意识, 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另外, 研究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高, 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 参加了更多的实践环节, 其创业的成功几率高于普通创业者, 所以毕业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令南, 廖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6.
[2]、王慧春.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科教文汇, 2006.5.
[3]、张忠生.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7.
[4]、王慧娟, 赵红霞.当前中国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社科纵横.2006.8.
海砂的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海砂,钢筋腐蚀,耐久性,对策研究,危害防治
海砂作为建筑用砂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有利的一面———用海砂取代或部分取代河砂, 可以很好地缓解河砂的短缺现象;不利的一面———海砂含有的氯离子对混凝土有破坏作用, 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及安全性。如果使用的海砂在使用前经过严格的“除氯处理”, 使其达到合格标准后, 再利用于建筑工程中将是一件利国利民、“变废为宝”的民生大事。因此, 对厦门地区海砂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对海砂的利用进行规范,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海砂的利用现状和原因分析
沿海地区一直存在着淡水河砂的资源不足、从外地运砂的高成本与本地区丰富的海砂资源的利益矛盾, 使得海砂在这一地区的建筑企业中的使用一直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据调查目前天然砂的市场价格约为70元/m3, 而海砂 (未经淡化) 的市场价格为30元/m3, 由此可见, 未经淡化海砂的价格比淡水砂便宜近50%左右。据宁波市地方建筑材料管理处的调查显示, 宁波市每年建设用砂中海砂的使用量在80%左右。仅以2003年为例, 宁波市建筑用砂约为1000万t, 其中用海砂为800万t。而这800万t海砂中, 以各种理由和各种原因使用的未经淡化的海砂达520万t, 占65%之多。厦门地区淡水砂主要来自江东 (漳州) 的淡水砂, 然而江东砂要供应漳州及厦门地区, 显然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厦门地区对河砂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而沿海丰富的海砂资源也为该地区的不合理利用海砂资源埋下了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建筑规模不断扩大, 在河砂日益紧缺的矛盾无法根本解决的前提下, 对海砂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如果不下决心采取严格措施进行控制不合格海砂的滥用、偷用, 那么, 受利益的驱使, 海砂的大规模使用仍将在沿海地区大范围的存在, 同时其潜在的威胁和社会危害性也将会更为严重与深远。
2 海砂的危害及原因
2.1 滥用海砂带来的危害
海砂中含有的主要有害物质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硫酸盐及氯盐等。海砂的危害主要来自海砂中含有的氯盐。氯盐中所含有的氯离子会使混凝土中的钢筋失去钝化膜, 而使钢筋产生腐蚀, 其锈蚀产物的体积将比原来的体积大2.5倍以上, 会使混凝土开裂、剥落, 最终将导致建筑结构破坏、失效。
2.1.1 主体结构:腐蚀结构钢筋、降低结构耐久性
海砂对结构的破坏主要是腐蚀结构钢筋引起的, 而结构钢筋的腐蚀会使整个建筑物的承载力降低, 主要是:
(1) 钢筋腐蚀会使钢筋的截面积减小, 并能使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降低。
(2) 钢筋腐蚀会使混凝土引起胀裂, 久而久之会引起混凝土的剥落, 从而造成混凝土构件的有效截面积的减小, 而混凝土的截面积的减小将对结构的承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3) 钢筋腐蚀会使钢筋和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降低, 严重的会引起受拉钢筋不能起到作用, 而使受压钢筋过早的压屈, 降低结构的承载力。
(4) 钢筋腐蚀会使箍筋先于主筋腐蚀, 而箍筋的腐蚀会直接影响构件的抗剪承载力, 因为腐蚀的箍筋不仅不能有效地约束混凝土使其强度提高, 反而会因腐蚀而产生的膨胀力对结构保护层的破坏从而降低结构承载力。
2.1.2 装饰面:
间接降低结构耐久性、墙体裂缝、降低墙面腻子粘结强度
海砂用于建筑装饰面虽然不会对主体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但是当主体结构的梁、板、柱的混凝土保护厚度达不到规范要求时, 装饰面的海砂中的氯离子就有可能会从结构表面开始慢慢渗透到主体结构中, 使主体结构的梁、板、柱中的氯离子含量达到或超过其含量的临界值, 从而对主体结构的耐久性造成不利的影响。现在的工程主体多是框架结构, 墙体主要是空心砖或加气混凝土块砌筑而成的填充墙, 施工时将主体结构和填充墙的连接处用钢丝网连接,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裂缝的产生。但当采用海砂为拌合物的砂浆时, 海砂中的氯离子就可以腐蚀钢丝网, 钢丝网体积变大从而加速墙体裂缝的发展而使钢丝网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既浪费了资源, 又降低了工程质量。另外海砂的抹面砂浆的使用也会降低墙面与腻子的粘结强度, 因为腻子与抹面砂浆之间产生一层白色的碳酸盐粉末, 从而使建筑墙体的腻子大面积脱落, 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例如:2007年6月25日, 《新华纵横》记者在福建平潭县龙飞路一家名为“金海岸花园”的建筑工地看到, 墙面上多处出现了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这就是由于使用了未经淡化处理的海砂造成的。记者去的时候该工地一片寂静, 正是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海砂而处于停工状态。
2.2 海砂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原因
2.2.1 钢筋腐蚀机理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是一个电化学过程, 在阳极, 铁逐渐离子化;在阴极, 水中的O2吸收电子面生成OH-离子。阳极的Fe2+与迁移来的OH-结合成Fe (OH) 2锈膜或与水分中的CL-生成Fe (OH) CL, 而后再进一步与H2O和O2结构生成铁锈:
Fe (OH) 2+O2+H2O→nFe2O3·m H2O (红锈) +Fe3O4 (黑锈)
Fe (OH) CL+O2+H2O→nFe2O3·m H2O (红锈) +HCL
因此, 钢筋锈蚀的必要条件是:钢筋表面存在有一定的电位差;存在足够的H2O及溶解O2;阳极段表面处于活化状态。一般地, 混凝土中的液相pH值可达12.5~13.5。钢材在这种高碱的环境中能形成致密稳定的钝化膜, 使得钢筋内部无法形成腐蚀电流。只有当混凝土保护层被碳化或者积聚了足够量的CL-时, 钢筋表面才会处于活化状态。
2.2.2 海砂中的CL-对钢筋腐蚀的影响
海砂中含有超标的氯盐, 而海砂被作为细集料应用于混凝土中将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海砂中的氯盐在混凝土中对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机理如下:
(1) 破坏钝化膜:水泥水化后的高碱性 (pH≥12.6) , 使其内部表面产生一层致密的钝化膜对钢筋有很强的保护能力, 这使得钢筋在正常的混凝土中不受腐蚀。然而, 此钝化膜只有在高碱性环境中才是稳定的。研究与实践表明, 当pH<11.5时, 钝化膜就开始不稳定 (临界值) ;当pH<9.88时, 钝化膜生成困难或已经生成的钝化膜逐渐破坏。因此, 当CL-进入混凝土中并到达钢筋表面, 当它吸附于局部钝化膜处时, 可使该处的pH值迅速降低 (CL-被称为“酸根”) , 从而使钝化膜产生破坏。
(2) 形成“腐蚀电池”:这是一个电化学过程, CL-对钢筋表面钝化膜的破坏首先发生在局部, 使这些局部露出铁基体, 与尚完好的钝化膜区域之间构成电位差。铁基体作为阳极而受腐蚀, 大面积的钝化膜区作为阴极。腐蚀电池作用的结果, 钢筋表面产生点蚀, 由于大阴极 (钝化膜区) 对应于小阳极 (钝化膜破坏点) , 坑蚀发展十分迅速。这就是CL-对钢筋表面产生“坑蚀”为主的原因所在。
(3) CL-的阳极去极化作用:CL-不仅促成了钢筋表面的腐蚀电池, 而且加速电池作用的过程。阳极反应过程是Fe-2e=Fe++, 如果生成的Fe++不能及时搬走而积累于阳极表面, 则阳极反应就会因而受阻;相反, 如果生成的Fe++能及时被搬运走, 那么, 阳极过程就会顺利进行乃至加速进行。CL-和Fe++相遇会生成Fe CL2, CL-能使Fe++“消失”, 从而加速阳极过程。通常把使阳极过程受阻称作阳极极化作用, 而加速阳极过程者, 称作阳极去化作用, CL-正是发挥了阳极去极化作用的功能。然而Fe CL2是可溶的, 因为其在混凝土中扩散时遇到OH-, 立即生成Fe (OH) 2沉淀, 又进一步氧化生成铁的氧化物 (铁锈) , 由此可见, CL-并不会被“消耗”, 只是在其中起到了“搬运”作用, 这也是氯离子的主要危害所在。
(4) CL-的导电作用:腐蚀电池的要素之一是要有离子通路。混凝土中的CL-存在, 强化了离子通路, 降低了阴、阳极之间的欧姆电阻, 提高了腐蚀电池的效率, 从而加速了电化学腐蚀过程。
(5) CL-与水泥的作用及对钢筋锈蚀的影响:水泥中的铝酸三钙 (C3A) , 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氯盐作用生成不溶性“复盐”, 降低了混凝土中游离Cl-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讲, 含C3A高的水泥品种有利于抵御Cl-的侵害。海洋环境中优先选用C3A含量较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道理就在于此。然而, 应该注意的是, “复盐”只有在强碱性环境下才能生成和保持稳定, 当混凝土的碱度降低时, “复盐”会发生分解, 重新释放出Cl-来。就此而言, 保持混凝土的高碱性也是重要的。此外, 在同时含有硫酸盐的情况下, Cl-与C3A生成“复盐”, 有利于降低硫酸盐与C3A作用而发生的“膨胀”破坏。就是说Cl-在一定条件下可抑制硫酸盐对混凝土的破坏作用。条件是:必须保持混凝土的高碱度, 并且氯盐、硫酸盐在混凝土中有较低的浓度。相反, 若氯盐与硫酸盐的加和浓度过高, 将更加速钢筋腐蚀和对混凝土的破坏。
当钝化膜被破坏后, 钢筋就开始锈蚀, 钢筋锈蚀后, 其体积可膨胀2~4倍, 钢筋四周膨胀, 从而使混凝土表面开裂, 开裂后将加快结构中的钢筋的锈蚀。最后钢筋挤压混凝土保护层使之达到极限拉应变而致结构破坏, 乃至整个建筑物的倒塌。
3 海砂利用的技术措施
3.1 大部分的海砂不能直接利用
暂不讨论海砂与河砂之间还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能方面的差异, 海砂给建筑物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其较高的Cl-含量。按照国内外的有关规定, 凡是含盐量低于限定值的海砂 (如低于0.02%、0.04%或0.06%) , 都是允许在混凝土中直接使用的。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含Cl-很低的海砂, 并不是到处都有的或经常存在的。即使在同一个区域, 也可能表面的含Cl-量符合规定要求可以直接利用, 而深部的海砂含Cl-量可能超过限定值, 因为表面的海砂经过常年雨水的冲刷, 盐分下沉, 使得深部的海砂盐分沉积致Cl-含量更高。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海砂是不能直接被利用的, 如果要使用海砂, 则应该处理好海砂中含Cl-量对钢筋的腐蚀问题。
其实, 海砂的含盐量在不同地区、不同部位差别很大, 可能在0.02%~0.3%范围内。多数情况下海砂的含盐量是“超标”的, 一般不能直接采用。
3.2 利用“超标”海砂时可采取的技术措施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及相关利用海砂的经验, 根据含盐量低于限值的海砂可以利用及海砂对钢筋的腐蚀的特点, 总结五种可以采取的技术措施。
3.2.1 自然堆积法
自然堆积法是利用海盐的沉积性及大自然的资源, 将海砂自然堆积到一定的厚度, 利用堆积时间长的特点在大自然风吹、雨淋、日晒等作用下, 经过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后, 经过取样化验含盐量符合规范要求后即可使用。这种方法的缺点:花费时间长、不能解决应急需要;优点:成本低、占地不需太大。
3.2.2 淡水冲洗法
淡水冲洗法可分为斗式滤水法和散水法。它是利用淡水冲洗海砂, 使其含盐量达到标准要求。这种方法的缺点:浪费淡水资源 (斗式滤水法:每立方米砂需要消耗淡水0.8t以上, 每批除盐时间12~24h, 场地不需太大;散水法:每立方米砂需要消耗淡水0.2t以上, 而所需场地较大) 、造价偏高;优点是能满足应急需要。然而淡水资源也是可贵的资源, 因此此法的实施应具体分折。
3.2.3 机械法
机械法就是采用机械设备对海砂进行处理, 主要需要有:分级设备、离心设备、给排水设备等机械设备。这种方法的缺点:浪费淡水资源 (每立方米砂需要消耗淡水量约在1.5以上) 、造价偏高;优点是所耗时间短、可工业机械化。
3.2.4 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海砂与河砂按适当的比例掺合在一起, 其根本原理也是降低含盐量。海砂与河砂的比例可根据其混合物取样化验其含盐量 (氯化物含量) , 当其含盐量小于国家有关规范要求时, 即可使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没有具体的规范可循;优点:操作方便, 原理简单。
3.2.5 掺加阻锈剂法
掺加阻锈剂法就是在混凝土或砂浆拌合物中掺加一种叫做“钢筋阻锈剂”的化学药剂, 以抑制、消除海砂中的氯盐对钢筋的腐蚀作用。这种方法在日本使用较为普遍。这种方法缺点是造价高;优点是可操作性强、技术可靠。
以上五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具体操作利用海砂时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缺点、适用性、经济性等要素对各种方法进行比选, 从而选取综合可行的方法。
4 海砂利用的保障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采取一些简单、可行的技术措施, 海砂是可以被有效利用的。海砂的利用得当与否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若管理到位, 海砂完全能够很好地被利用, 若是管理不到位就会因海砂的不合理利用而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这一点上,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中表现出很鲜明的对比:日本目前建筑用砂中90%是海砂, 由于管理严格, 措施到位,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很好地解决了建筑用砂 (淡水砂) 的缺乏问题;而我国台湾地区, 由于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 滥用海砂, 造成了震动整个社会的“海砂屋”问题, 给人民群众、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这资源日益短缺的时代, 只有有条件地、合理地利用海砂, 才能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因此, 利用海砂不仅要有可靠、可行的技术措施, 还应有一套综合的保障措施。
5 全寿命经济管理
由于前期决策、设计和施工造成的隐患, 以及建成后维护管理不当或无序拆除, 我国一般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仅为30~40年。而一般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则为50年。粗略计算, 如按各类建筑物的平均造价为500元/m2计算, 当今城乡总建筑的资产总值约达23万亿元。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约消耗钢材50kg、水泥150kg。如果这些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寿命能够比5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增长20年, 这意味着将能节约资金9.2万亿元, 钢材9亿t, 水泥27亿t。这还未包括建筑装修、建筑设备以及建筑垃圾运输与处置的资金节约。如果本可以正常使用百年左右的房屋只使用了30年或40年就大量拆除, 很显然这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国策的基本要求。
我国亟需制订与《建筑法》及《物业管理条例》相配套的“建筑物管理条例”, 并以此作为建立和推行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 用以规范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各参建单位的行为和活动, 特别是规范施工期的质量行为, 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对建筑物耐久性的不利影响, 比如海砂对建筑物的耐久性的影响。并以此来加强建设单位及监督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使全寿命经济管理的理念在各个阶段的管理者中形成良好的认识, 包括项目决策、勘查设计, 到建造, 再到经营使用各阶段。
因此, 清华大学教授卢谦日前在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举办的工程科技论坛上呼吁:应加快研究和建立“建筑物全寿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以加强建筑物质量、安全的管理, 保证我国建设事业更加平稳、健康地发展。
6 结束语
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海砂的基础研究, 提高社会、企业、大众对海砂危害的认识, 普及人们对结构耐久性的知识, 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开展宣传、学习活动。同时加强行政管理, 加大处罚力度, 一经发现滥用、偷用不合格海砂的现象, 一定要严加处罚。
参考文献
[1]洪乃丰.海砂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与对策[J].冶金建筑研究总院.混凝土, 2002
[2]郑荣跃, 袁丽莉, 贺智敏.宁波地区的海砂问题及其对策[J].混凝土, 2004
[3]张泳.沿海地区海砂利用及所引发问题的研究[J].四川建筑, 第26卷3期
[4]吴桂芹.海砂用于抹面砂浆对建筑工程耐久性的影响[J].山东建材, 2006
灌溉水费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摘要:受传统观念、农民承受能力、供水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水费收取率不高。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许多地方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由减免了灌溉水费, 灌溉水费的征收变得更加困难。减免灌溉水费可以减少管理单位大量计征工作量, 使得管理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供水服务水准上。若财政补贴到位, 供水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也有了基本保障。但减免灌溉水费的同时, 水管单位降低供水成本的积极性下降, 水资源浪费现象加剧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 财政补贴是否能及时、足额到位也值得探讨。要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灌溉水费减免的实施, 还需要水权鉴定、总量控制、准确计量、农民自治管理等多种配套措施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灌溉水费,可行性分析,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Gabriel, L., Azevedo, T., Baltar, A.M.Water pricing reforms: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5, (21) :19-29.
[2]叶舟.农业灌溉水价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以浙江省水库灌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4) :55.
[3]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28-31.
[4]王咏梅, 张兴龙.以灌区实例分析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必要性[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 (6) :259-260.
[5]晏文莉.漳河灌区现行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区域经济, 2011, (9) :170-171.
[6]廖永松.农业水价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3) :74-76.
[7]崔智.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关系的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6, (5) :57-58.
[8]李孟孟, 王志伟.农村水价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6) :82-83.
社保基金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0
一、我国社保基金监管问题分析
(一) 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
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 是开展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基本指导。虽然我国针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以及办法, 但是这些文件不仅缺乏法律效力以及强制性, 而且也不系统完善, 导致在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开展过程中, 没有权威的法律作为支持, 部分工作甚至难以开展, 因而造成了社保基金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 社保基金监管的行政性较强
对于社保基金监管工作而言, 应该主要依靠法律、规章以及政策作为监管手段, 而行政监管手段应该作为辅助的监管手段。但是现阶段我国在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开展上, 主要是以行政监管手段为主, 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度, 但是在另一方面会造成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缺乏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强制性, 对于社保基金的规范运营管理十分不利。
(三) 在对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也是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重要形式, 然而我国在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上存在着社保基金的社会监管机构不健全的问题, 缺乏社保基金社会监督主体。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或者是规定对社会监督的职责与权力进行规定, 导致社会监督工作难以真正的落实。
(四) 社保基金的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完善
虽然国家在《社会保险法》中, 明确提出了社保经办机构应该针对社保基金定期的进行社保基金收支管理以及投资使用信息的及时披露机制,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 部分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即便是披露的信息内容也不具体, 难以满足社保基金监管部门的基本要求, 导致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在开展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上缺乏依据, 各种风险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发现。
二、强化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途径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针对我国目前在社保基金管理上存在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立法层次较低的问题, 首先国家立法部门应该结合《社会保险法》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体系建设。除了要对于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形成宏观指导之外, 还应该针对社保基金监管的具体操作环节进行细化完善, 通过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规定》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等法律, 为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强化社保基金的依法监管。
(二) 成立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的社保基金监管机构
为了避免社保基金监管工作较强的行政性, 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成立具有独立性以及权威性的社保基金监管机构, 通过客观中立的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对社保基金进行监督管理。社保基金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社保基金的安全进行管理, 确保社保基金的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合法、合规, 避免滥用基金的问题出现, 同时社保基金监管机构应该主要负责社保基金相关信息的披露, 避免社保基金出现风险问题。
(三) 拓展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方式
对于社保基金的监管应该形成内部监督为主、专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为辅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对于社保基金的内部监督, 应该确保监督管理能够贯穿于社保基金运行的全过程, 在社保基金的征缴、支付、存储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其次, 应该依靠审计部门对社保基金的专项审计作为专门的监督方式, 确保社保基金的使用符合国家政策以及财政律法规定。第三, 应该重点强化社保基金的社会监督, 依靠社会上的群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 形成对于社保基金的多层次监管, 提高社保基金的监管效果。
(四) 进一步提高社保基金管理的透明度
为了避免社保基金管理中出现暗箱操作或者是违法违规等行为, 应该进一步提高社保基金管理的信息披露程度。除了对于涉及到国家机密或者是个人隐私的信息外, 其他的各种管理信息应该按照相应的程序以及方式及时的对外公布, 尤其是涉及到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征缴、基金投资使用、基金收益以及管理成本等内容, 应该做到及时的对外公布, 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 将社保基金置于社会的监督管理之下, 确保社保基金管理的规范性。
三、结语
社保基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先决条件与物质基础, 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在社保基金在监管上还存在着监督管理效果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社保基金的违规使用等问题时有发生, 同时对于社保基金的安全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 这就要求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保基金管理工作问题的产生原因, 并通过全方位监管以及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等一系列促使, 提高社保基金的监管效果, 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写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1
一、 初中英语写作现状分析
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学生接触英语多从初中阶段开始,长期在母语熏陶下成长的学生不可能一下摆脱汉语的限制,加之在语法和词语方面掌握得不到位,寫作中就容易出现问题。
1. 习惯错误
因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而见识狭窄的中学生在写作中喜欢采用汉语的思维来进行英语写作。特别是在习惯用法、语法和词的构成方面。如“我很喜欢这条河”常说成“I very much like the river.”学生忽视了very much是修饰动词,在句子中习惯置于句末而翻译为“I like the river very much.”再如“这房间真大”学生则习惯说成“The room is enough big.”忽视了enough这个副词是起修饰作用的,应该放在被修饰语之后,故本句应翻译为“The room is big enough.”又如“我们常在放学后踢足球”学生习惯说成“We offen play football school after.”将介词after置于school之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以英语思维来进行写作练习。
2. 一主多谓
即在段落中习惯用一种主语来统领多个谓语,而英语中又以一个主语加一个谓语的形式常见,其他动词多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而出现,如“我昨天在家看了电视”说成“I went home watched TV yesterday.”中将“watch TV”这不定式短语错用。除了违背主谓一致原则外也有语法一致错误,如把“路西和李磊是好朋友”说成“Luch and Li Lei is good friend.”在本句中因由and连接的两个主语的单数名词指同一个人、同一物时要用单数形式;而当and连接的两个作主语的单数名词分别指两个物时,谓语动词则要用复数形式,故正确应为“Luch and Li Lei are good friends.”
3. 一逗到底
在汉语学习中,当学生感觉一句话还没说完(其实这句话已经说完)时,总喜欢用逗号来断开句子,以致形成了“一逗到底”的习惯。在英语写作中,学生也总感觉一句话老没有说完,不自觉地用逗号来断句,造成了句子成分的混乱,从而影响表达效果。
4. 省略不当
为了使句子生动活泼、简单明了、避免重复,在写作中也提倡省略掉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但学生在省略中往往会将不该省去的部分省略,造成语句不通现象。如“他的数学学得很好,他的妹妹英语学的很好”写成“He is good at maths and his sister English.”正确应为“He is good at maths and his sister at English. (his sister is good at English.)”
此外,学生在英语作文中还表现出较多的用语不当和谋篇能力差等现象,至于大小写错位、时间书写错误等更为常见。
二、 提高初中英语写作能力对策分析
要写出一篇好的英语作文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但只要掌握住一定的方法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要交给学生相应的写作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这里笔者提倡以启发式教学来进行英语作文写作教学。
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在英语作文教学中的优点在于通过启发来激发学生搜集材料、整理信息、建构框架、遣词造句后再进行篇章写作,摆脱了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单一讲评和鼓励的模式,让学生的主动与合作意识加强,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围绕教师提示的环节进行思考,在各个环节中通过解决不同的困难来达到对整体写作困难的削弱,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启发式教学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英语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不再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写作、教师讲评的模式,而换成写前准备、指导写作、写后修改三个环节,三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且注重启发,以列举、类比、组合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去形成英语思维。的确,在英语写作中,英语思维习惯尤为重要,从上述的现状我们也能看出,很大原因就是因英语思维习惯错误而导致的。
首先是写前准备,在以前教学中都容易忽视这一环节,而在启发式教学中,写前准备是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而进行资料收集的过程,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如以“旅游导游”为主题的作文写作,写前准备就需要对所需要导游的地方进行了解。在指导写作中,教师首先不是让学生进行写作,而是需先拟出结构提纲,并以小组的形式对结果提纲的内容进行讨论,然后着手写作;写好也不是直接交给教师批改,而是小组内互相交换阅读,以便检查彼此的错误后再呈交老师批改;在批改修改阶段,也不是单纯地对作文的优劣进行点评,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内容进行复述,以此通过口语的表达来培养用语习惯。
此外,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识记不规则动词表,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常识和交际用语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英语写作虽然难,但只要方法正确加之持之以恒的练习,相信学生会有所进步的。
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12
习作能力对小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抄袭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作文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也成为了一大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许多学生的语文老师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一、小学习作教学现状的深入研究
经学者研究:只有较少的学生对习作具有强烈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却是一般或是不喜欢。同时,学生们的抄袭现象也非常严重。学生们在作文中最主要的是缺乏感情,作文内容空乏无味,形式空洞,充斥着大话、空话,千篇一律,毫无感情可言。
当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编,而不是如何构造文章的题材和内容,“为了写作而写作”是目前小学生们存在的主要观点。有些学生习作内容真实,却在构造上存在较大的问题,考量一篇作文,不单单是看它的内容、情感,更多的是看语言是否流畅,文采如何,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组织语言。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文章中仍存在过多的错别字,词汇修饰不当,也会使作文的整体质量大大降低。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生活在非常优越的条件中,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对如今社会的认知还很懵懂,且大多来自于书本和想象,社会实践几乎很少参加,有时间的也会被父母安排补习班。如果有些作文题目脱离他们的生活,就会无感可发,避免不了的就是抄袭,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抄袭。
对于小学生,他们的习作才刚刚开始,传统的写作方法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这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写作兴趣,他们的思路也会变得狭窄。综上,综合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习作对策研究
1. 加强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了解
学生作文的感情流露源自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的小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观察和理解,现在的学习一般是机械性的学习,学生的思路也就更为狭窄,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打消积极性,更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当代的小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不再抵触写作。
优秀的作文靠的是积累,平时要多看一些对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写好一篇优秀的文章,对素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小学生的语言功底还很薄,教师可以找一些词汇让学生进行自主造句,锻炼学生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思路,加深他们对语文习作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使他们能更多的自主学习。
2. 教师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要下定决心。在完成课业要求的前提下,多读一些课外书籍,老师也可以布置每天一篇读后感,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也可要求写日记和小随笔等小任务。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积累习作的相关素材以及习作经验。
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台湾钟圣校博士强调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需要了解学生是否有内在因素和不当的思想,导致害怕写作,在帮学生克服写作历程上的困难时,要有耐心和正确的引导方式积极辅导学生,使学生能享受写作这个内心情绪复杂多变的过程。”
作文的批改也是相当重要的,改作文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修正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批改要从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上出发,想清楚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再进行改动。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多考虑考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
身为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尽自己的最大程度为每一位同学做考虑,教师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未来,要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负责。
总之,针对现在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现状,广大教师和专家学者深知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在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进步。而未来,依然会有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献身于语文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打拼出一片天地,相信他们的努力不会付之东流。在小学教学写作中,我们要注重新课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学会在活动中收获,而不是空想,并萃取其精华,目的是让学生自小建立一个独特的思维模式,抛弃传统观念,这样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要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大大降低。教师要利用多读多写等各种对策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学会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总而言之,过程中主要需要老师不断探索与引导,让学生把写作素材、所学知识、生活感想联系起来,融入进去,用自己的笔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成长的酸甜苦辣,进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教材对实现教学目的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习作材料主要是为学生们提供习作素材,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教育体制要逐渐适应新教程,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教程,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欧阳立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3(54).
[2]姚兴宇.大连开发区小学第二学段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李诗群.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现状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07-14
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06-25
小课题研究现状及对策07-11
西餐厅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08-30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9-08
杭州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0-21
宁夏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01-20
区行政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05-24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08-21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