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2025-01-01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共11篇)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12-01

新的课改形势下,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与时共进。高中物理新课程实行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设计,其中必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能,为以后发展和选择打好基础。选修部分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物理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思想观念方法等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参与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活动,学习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物理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二、抓学生预习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为学好物理,必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抓好预习环节。读:要从头到尾阅读课文,圈出重点,疑点、难点,形成物理知识的初步结构,并且在听课时能有针对性地突出疑点、难点,抓住中心。看:课本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某些物理现象,插图形象生动,具有趣味,学生通过看图,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做:物理是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学,课前预习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预习好“实验”。想:教材每节后面有思考题,在看完书后可以尝试看能否解决,增强听讲的目的性,抓住重点。议:讨论的议题是学生预习中感觉模糊,疑难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重读教材,深入思考,把握物理概念的含义,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记:将课文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等多看几遍,以加深理解,以便在此基础上加强记忆。

三、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仔细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甚至自己动手做,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事物,增强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通过直观的实验验证,把难学的东西化为易学的东西,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靠,从而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课本中的这些实验主要是用来验证规律的,但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并做好这些实验,我们的收获就不仅在于验证规律,它同时能使我们发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五、灵活处理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精选习题,跳出题海,注重错因分析,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六、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新课改对我们广大教师即是机会,也是挑战,长期以来,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从总体上说,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观念,通过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2

一、注重研究物理教材, 丰富知识、拓展发挥

1. 合理安排教材模块, 因材施教。

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虽统一了教材版本, 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活动与指导空间, 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 我们教师都可以也必须根据本地乡土实际与具体学情,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实际认知心理对手里的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与调整, 通过安排教材模块来进行因材施教。

2. 注重教材的拓展发挥。

物理知识与我们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都很紧密, 我们物理教师要严格遵循“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 紧密联系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 给学生以强烈的触动, 引导他们将知识能够从书本延伸到生活, 利用生活实践来引领教材学习, 通过书本知识来深化生活认知。此外, 当前的媒体发展日新月异, 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远程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 电视讲课栏目也逐步完善, 还有各大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对于当前物理前沿知识的介绍都异常丰富多彩, 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 并有效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内涵, 能够通过它们来升华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与能力。

3. 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 注重培养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有很多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应试成绩, 将宝贵的实验时间与机会留给了反复做练习, 这样不但对于考试成绩的提高无益, 而且有悖于我们的物理教学理念, 影响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影响了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奥秘的积极性。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纠正这种不良倾向, 注重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 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二、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对于我们的生活与生存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加上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使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也成为了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当然要顺应时代潮流,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其难得的优越性给学生展示物理变化的细节, 让他们在平时的实验中对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导致现象不够明显的实验进行形象观察, 给他们以视觉的冲击与科学的再现。另外对于一些极具危险性与污染性的物理实验, 我们不便于亲手操作, 如果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与一支粉笔而忽略过去, 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与探究显然是一种损失。我们必须得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以再现, 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当然, 在当前的多媒体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与教改精神不合拍的现象, 我们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摒弃其不足, 给我们的物理教学带来一股和煦的春风, 带来一种新的气象。

三、注重实验教学

从某种角度来看, 物理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物理, 通过实验使物理应用于生活。物理教学从这个角度出发, 更应将实验教学放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实践的首位。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都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 从教学目标的设立到教学过程中的预设, 以及教学突发资源的运用上给予强烈地关注与支持。另外,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一步步地模仿, 更多地我们应该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物理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好奇心, 给他们以更多地指导与引领。还有就是我们在拓展试验领域方面也当积极行动起来, 我们要走出实验室, 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境中积极进行物理实验思索与实践, 积极进行生活化实验。

四、展示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历史重现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激励

展现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前人采用的探究方法, 更是一次对心灵的震撼与激励, 在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的同时, 让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加强。比如,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传统教材对它的历史地位、蕴含的物理思想及方法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人教版课标教材由“绵延千年的错误”开始, 展示了伽利略利用“逻辑的力量”, 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最终经过巧妙的“实验验证”, 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教材的最后还对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做出了明示, 让学生不仅获得真实的体会, 还有理论的升华。

五、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教师要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学会熟练操作计算机,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 并从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 养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在涉及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时, 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要求学生提出很有价值的意见, 不过多评论学生见解的对与错, 只要学生能在思维上放开就好;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章节内容, 完全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归纳为主, 以教师提示引导为辅, 师生适当换位, 给学生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合作;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全面推进,高中物理教学在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努力使高中物理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逐步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探索与实践的焦点,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结合本人在新课改中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努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首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提问时间,多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体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创建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要让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开展,使学生相对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想象和创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学习实践,在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知识体系,这样形成的知识才是能够灵活迁移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多在质疑诱导上动脑筋。除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对学习过程的参与不仅是行为上的直接参与,更是情感以及思维的参与。通过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思考过程,使我们的物理学习活动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必须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突破旧观念,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的构思,以教材内容为参照,不仅要关注到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以及研究科学规律的主要方法。

其次,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注意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他们参与物理学习的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紧扣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以更高的立意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和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将小组的不同思想优化整合,以群体智慧来探究、解决问题,是目前新课程教学中被最广为使用的有效教学形式。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努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获得自己最好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每个学生都当做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的教学形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社会合作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体会物理研究的科学方法

学生如果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就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积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心的物理问题情境,借此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应用,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时要善于巧妙地设置悬念,在某一教学过程将要结束时,要巧妙地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教学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师生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携手进步,共同谱写高中物理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世鸥,王辉.前沿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篇4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河北省永年县职教中心霍建蔚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气息,对教师教学观念、能力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作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来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53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16-01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观念必须改变

1.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2.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3.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4.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能力结构必须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对传统的以“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下构建的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并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阵地从教室、学校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对于习惯了讲台和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无疑必须构建全新的能力结构。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必须提升

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

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

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 一律。

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

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5

2010年秋我省进入新课改。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怎样做?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之中的点滴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勉。

1.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改对此,首先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课改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仍要求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应建立一种新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

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是学习的机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在新课改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即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运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能调节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来说只有在学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符合现代教育的学习方法,我们也才有可能培育出具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责任感的、能自主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

日常生活中蕴涵的经济现象比较广泛,市场买卖、银行交易、无处不在的广告等无不隐含着一定的经济常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采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学生列举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生活与消费之神奇的货币”时,可用小游戏《说到什么想到什么》导

入:说到“经济”,想到什么?全班同学每人说一个答案、不能重复,看哪一类词汇、现象学生列举得比较多,教师加以引导的同时大家一起分析、归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掌握理论,而且重在运用,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第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其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习方法。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教学也一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无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如:在讲“商业保险”时,让同学拿出自己的学生意外保险,让有赔偿经历的同学谈谈其过程和感受。通过一些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二,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

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余时间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仅要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

首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课内容时,就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各国之间的汇率不一样且经常会变动”这样的问题时,我就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计了这样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其次,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政性。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再次,政治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政治课,从深层次上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拼音教学 篇6

新建小学 黄淑芬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色彩明丽的插图、朗朗上口的儿歌、富有童趣的练习深深吸引着这群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整本教材无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应该体现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的价值取向。在教材开始部分的拼音阶段,呈现给学生的就是多元化的内容,它既有纯拼音的教学,又有利用拼音来认读词语、学习汉字的内容,同时还有巩固拼音、学习汉字的儿歌。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同时发展语言、形成学习能力。这样的教材,给了我们教师极大的创新空间。在教学上教师要努力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学程序,应该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注意分层整合,调动学生兴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善用比赛,体验乐趣

《大纲》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刚入学的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把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成功中体验、感受快乐呢?

在教学“ ai、ei、ui ”等复韵母之前总会有一个复习环节,我经常采用的是“游戏过关”的方式,游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长采用轮换制,我会提前告知并让他做好相关准备的,小组成员就是评委,比赛过程中大家均无异议的才能评奖,我的角色就是观察者、协调者、意见收集者。比赛结束后会有一个简单的汇报活动,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表扬优秀,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二、发展语言,训练思维

为了更加有效的将学音节、识汉字和学儿歌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我在教学“ai ”的四种声调时,我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带调韵母进行说话练习,有的孩子说“挨着我家住的是李林和他的爸爸妈妈”,有的孩子说“我爸爸说做不好作业要挨打”,有的孩子说“我比老师矮”,至于“ài”,孩子说的就数不胜数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孩子记住了“ai”的读音,还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又如在教学《小白兔》这首儿歌时,我先让“能干的小朋友”找找他认识的拼音宝宝,再大家一起交流,再让这些“能干的小朋友”找找自己认识的汉字宝宝,再次交流,这样以后,孩子不会自己拼读的音节就很少很少了„„这样既复习了以往的学习内容,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旧知识进行新知识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合作,互助探究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我将拼音教学阶段的训练基调定位于“学习合作、互助探究”,这一阶段的培养要点在于教给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拼读词语这一环节时,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始阶段我请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听,一段时间以后,我就让一个学生拼读音节,另一个学生用这个音节所代表的词语进行说话。又如在教学“我、他、你、她”以后,我让学生自然分组,每个人说出小组里的“我、他、你、她”,然后,我让学生按照男女分组,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他们”和“她们”、学生在笑声和闹声中朝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巧用动画,激发兴趣

低段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时间的拼音教学之后,大家都变现的有些懒散,那天在教学“ang”时,有一个内容是拼读“羊”的读音,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羊吗”,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由书上的小绵羊说到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只要能联系上的动画,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乐一乐,而每次的“乐乐”之后,孩子们对拼音的记忆就越深刻。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探究教学 篇7

一、亲历实验, 科学选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要具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所选择的内容必须能完全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些目的.第二: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选择的探究内容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和知识的迁移范围内, 而且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 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讲“乙醇与钠反应”时, 可让学生先阅读实验步骤, 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总结实验现象.完毕后, 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钠保存在煤油中, 说明Na不与煤油反应, 说明了什么?

2.乙醇和水都可与钠反应, 但剧烈程度不同, 说明了什么?

由此推断乙醇与钠反应时断键位置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思考, 讨论, 回答, 教师最后作总结.又如:讲“同分异构体”时可让学生通过搭C2H6、C3H8、C4H10、C5H12、C4H8等可能的结构模型, 引导学生得出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和形成同分异构体的原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因材施教、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培养探究意识,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具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成为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着,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指向选择活动, 使学习成为以件轻松快的事情.

如讲:物质的分类时, 有的学生会问:纯净水, 矿泉水是纯净物吗?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是, 而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我让会的学生解释原因:“因为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 而纯净水, 矿泉水中除了含有水外, 还含有矿物质”.我当时表扬了这位同学, 并问学生“蒸馏水是纯净物吗?我们能不能长期喝煮沸的水”?等拓展性问题, 让学生讨论.当时学生讨论激烈, 并选派代表一一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效果明显提高, 又如在讲判断同系物时, 有的学生认为是同系物, 我当时是让会的同学举手给予解释:“因为二者不同类, 一个是醇, 一个是酚.判断同系物首要条件必须是同类物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 这时把课堂气氛推到了又一个新的高潮.学生回答不完善的地方, 教师予以改正.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上化学课时总想跳一跳, 以证实自已的能力.确定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三、巩固总结, 拓展知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根据自学的东西和老师讲解的内容把任务完成, 老师还可进一步指导.如:在讲有机物实验式, 分子式的确定时, 讲例题“某有机物A中含碳80%, 含氢20%, 求该化合物实验式, 又测得该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是30.求该化合物分子式”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用大屏幕投影如下问题:

(1) 由反应产物, 能不能确定A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为什么?

(2) 能否判断含有氧元素?如何判断?

(3) 你能否求得有机物的实验式?如何求?

学生互相讨论, 派代表作答, 我做必要的点拔.点拔完毕后, 让一位同学独自到黑板板演, 其他同学在下面完成, 后师生共同评价.有了自学与教师讲解的知识, 学生再一次来完成任务, 可谓是“轻车熟路”了.完成任务后与教师给的材料相比较, 学生再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喜悦,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并产生了“我也想来试一试”的强烈的欲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及时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 《化学2》中的内容编制就很能体现探究教学理念, 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回顾与总结】等栏目, 体现了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建构, 到激发探究欲望, 引领同学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在“做中学”进行自主探究, 享受发现的快乐.通过探究, 帮助同学们开启化学思维,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增加了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篇8

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可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的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另外,教科书是根据广泛的、统一的读者对象编写的,不可能对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和情感态度的差别等某一个方面做具体的关照。然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具体的、有特点的,因此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新的课程目标。下面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对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二、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根本转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

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从线性传递到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物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该模式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动态开放的课堂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及时畅通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真正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教与学,没有真正的学,教学只能说是在教师“教”的形式上的华丽包装,没有“学”的实质性的变化。

浅谈新形式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9

【摘要】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

【关键词】英语;教学;情感

英语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需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 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全面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就尊重学生而言,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英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2.1 把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

2.2 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把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熟悉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熟悉显然是不对的。

2.3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IT技术

利用IT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1 使课堂成为布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

3.2 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假如不及时把握IT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IT技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把握运用IT技术的能力,非凡是运用IT技术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治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莨莠的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3.3 先进的英语学习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洪恩英语》,《疯狂李阳英语》,《金山单词通》,《英语听力通》,《轻轻松松学口语》,《英语口型教师》等一系列优秀的教学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电脑或上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英语教学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4.1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主要是笔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高考和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

4.2 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治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非凡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

情感原则。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发展相联系。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重情感,要注重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把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正确熟悉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设计简介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定义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作了新的界定。他认为:“教学是-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

教学设计是 “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一般来讲,有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元素。

三、教学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2、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五、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六、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每一个教师在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要写出学科特色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来。①教学设计中必须有: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各阶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5个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阶段设计意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内容。教学设计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形式可以不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

七、教学设计的撰写

(一)教学内容分析 要有章节序号、本节课在本章中的位置,以及学习内容(“学什么”)。“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每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体位置。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分析教学内容是为了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教学内容各部分的联系,回答“学什么”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

(三)课型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课的类型。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实习课、检查课、测验课、综合课、活动课等。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为目的的课。实验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检查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四)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要包含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选择,影响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是目标明确、妥当、主次分明的课,教师要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①课程目标。《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②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撰写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技能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情感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见《课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撰写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比较难写的部分。需要授课教师对此章、节的教材,要有全面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教学重点此栏目项,那么看教学设计的人就不会知道这节课到底要讲什么?还要从教学设计中自己去提炼。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学重点应当相同。

(六)教学难点 应为学生在本节课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案中设置的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同一节课,在⑴班的课堂教学中,不是难点的地方,在⑻班就有可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难点是在备课时,由教师根据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机房设施等条件而设置的。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使用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陶(táo)冶(yě)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开放方式教学法等。

(八)教学准备 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课件(要求用网页课件)等。(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通常有5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2~5分钟)

主要目的:①为化解本节课的难点而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设计程序解决问题》 本节课中,如果要利用到了数学公式,可以引领学生回忆,并将数学表达式转变为PASCAL表达式,为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做准备。②为顺利地引入新课内容而做铺垫工作。复习提问的最后一个问题,通常设计为与本节新课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引入新课)。例如:《数据的导入》 从复习文字处理的表格中的单元格的名称,引申到电子表格中单元格的名称。从复制/粘贴网页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引申到导入网页表格数据与电子表格数据的动态关系。

(2)引入新课:(1~2分钟)

手法与实例: ① 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先言其他,引出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出新课的内容。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从学生有感受的生活实例入手。

(3)讲授新课:(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内容对题目,结构要清晰。目标能操作,具体可检测。特殊到一般,规律推普遍。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分段控时间,藕断丝不连。环节紧呼应,高潮有节奏。纲要转标准,精神和理念。信息为主线,素养得提升。知识与技能,准确加精巧。教学又教法,教书并育人。

(4)总结归纳:(3~5分钟)重温结构点题目,从具体实例中上升到对知识结构化认识。余(yú)音(yīn)袅(niǎo)袅(niǎo)意未尽,从本课内容里扩展到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5)课后作业:(1~2分钟)课后作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具有拓展性、迁移性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即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三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铺垫,也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复习提问的内容。

【设计意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段一般都有设计意图,或者要想实现的理念。例如: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提出活动主题:理解„„知识(概念、原理、现象等)为„„做准备 分层教学:加深理解 提高兴趣

„„

通常按教学的五个环节各为一个时间段,其中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还可分为1~5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长短可根据内容设置,合计为45分钟。

(十)反思 根据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修正。反思的内容可包括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期的(知识、技能、情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这些)学生?是否达到了最佳效果?是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教学难点设置是否准确?应当如何修正和改变?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得是否周全?对于遇到的不定因素处理是否合情合理? 对于课堂上意外的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恰当?

教师的备课和讲课,要依据《纲要》和《课标》、依据教材,但是不能唯《纲要》和《课标》、教材,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开发教材。要发挥出自我,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让听课的专家、领导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到有悟性的您”。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详细,但是不能超过A4纸5页。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灵活多变地、轻松自如地驾(jià)驭(yù)课堂,不拘于教学设计。

1、课题应将技术标题放在前面,活动标题放在后面。

即应改: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走进“约翰·库缇斯”

2、没有教学总结

3、没有课后作业

2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教学观念;多媒体技术;形成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下,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对高中英语学科的新课改必然会加以巨大关注。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2.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3.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

4.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5.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以往的教材中很少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能让他们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二、提倡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是新课程标准新的重要特点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有效的教学途径。以应用为动力、目的和核心,为用而学,在使用中学习,学习了就要会运用。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习语言能力,牢记语言知识,熟练使用技巧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是提高教学成绩、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英语教学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我的理解是“全体学生”是量,“全面发展”是质。质和量要一起抓,一个不能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过程要经过“要我学—我要学—我能学”的阶段。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变成独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方面也产生了极大的变革。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改善英语教学中视、听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让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和教学创造性得到发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优质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训練,保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的基本技能也能得到训练,为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英语教学要改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要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进行总结,改进不足。教学的过程应贯穿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双方互评等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思想。学生能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参与的程度与质量如何,都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效。教师应针对课堂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来进行总体评价,分析教学过程的优劣,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方法。

作为21世纪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自身的能力,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探索更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新课程教学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林燕.新课标下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2013(2):114-115.

上一篇:大家庭聚餐策划下一篇:细微之处显真情 ——亲情作文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