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强度(精选7篇)
国家强度 篇1
1 复验高强度钢板材料
1.1 检查钢板的外观
在对钢板的外观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要注意检查钢板表面是否有结疤、裂纹、气泡、拉裂等情况出现, 尤其是钢板表面不可以出现分层的现象, 电解钢板在基材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 可以存在适量的擦花 (深度不得超标) 。在实际检查过程中, 要认真的检查所有钢板的表面, 并对每张 (块) 钢板的厚度进行测量, 要根据GB/T 709-2006 C类表的的规定把钢板的厚度偏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根据GB/T 709-2006的规定来确定钢板的外形、尺寸、质量和允许偏差。沿宽度方向钢板宽度方向的不平度要低于6/1000。
1.2 使用超声波对钢板周边进行检测
超声波检测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钢材料检测方法, 和人工检测方法相比, 具有检测稳定性高、检测效率高、检测工作量小、节省检测成本等方面的优点, 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对检测材料造成破坏, 从某些方面来说, 超声波检测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在检测时, 使用超声波对钢材料100mm范围逐张 (块) 进行检验, 并根据JB/T4730《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来判断检测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设计的要求。如果检测为I级 (大部分要求I级) 就为合格, 反之, 就判断为不合格。
1.3 复验钢材的化学成份
在钢材料中, 化学成份的不同, 会对钢材的性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对钢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复验是非常必要的。在对钢材料进行复验的过程中, 要根据各个炉号的钢板进行检测, 每台罐和每炉号至少要复验一张, 根据设计文件《高强度钢板技术规格书》确定12Mn Ni VR (12Mn Ni VR-SR) 或08Mn Ni VR (08M n N i V R-S R) 的试验标准, 同时12Mn Ni VR (12Mn Ni VR-SR) 和08Mn Ni VR (08M n N i V R-S R) 的检测标准要和G B/T19189-2003中的要求相吻合。使用符合取样要求的电钻 (磁力钻) 把试验样品钻成粉末, 在钻取的过程中, 要保证母材不出现变色, 要先把钢材的表层彻底打磨成金属的颜色 (也就是清理干净杂物和铁锈) , 保证钢板表面的清洁和干燥, 试验的结果要和下表中的要求相符合。如表1所示。
1.4 复验高强钢板的力学性能
在对钢板力学性能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主要需要对钢板的强度、韧性、冲击值、延伸率、硬度、弯曲等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检验, 要根据标准和设计文件《高强度钢板技术规格书》中的数据要求同复验结果相比较得出结论。在进行取样时, 要根据GB/T2975-1998中的规定进行取样。如图1所示。在进行拉伸试验时, 先把测试样品拉到断裂, 然后对钢板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张率进行测量, 其中屈服强度指的是在金属材料有屈服的情况出现时, 在不增加力的情况下, 出现了塑性变形的点, 屈服强度分为上屈服和下屈服两种。伸长率指的是原始标距的伸长和原始标距之间的百分比。应力指的是在试验过程中任意一个时间段内, 使用力除以试样原始横截面积得到的结果。除特殊要求外, 一般在室内温度为11~34℃时进行试验, 如果对试验温度要求比较高, 需要把温度控制在18~28℃之间。如图2所示。试验结果符合以下要求时, 即为合格:
(1) 钢材的抗拉强度要在6 2 0~730Mpa;
(2) 钢材的屈服强度要大于490Mpa;
(3) 当钢材的厚度在20mm以下时, 断后延伸率要大于17%, 钢材的厚度在20mm以上时, 断后延伸率要控制在18%以上。
(4) 在进行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时, 要把试验温度控制在零下20℃, 一个试样的最低冲击功要在70J以上, 三个试样的平均冲击功要在100J以上, 复验后试样的缺口为2mm。
2 检测低合金钢钢板和碳素钢材料基本要求
在对低合金钢钢板和碳钢材料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要对所有钢板的表面外观进行检查, 测量所有钢板的厚度, 以G B/T709-2006 B类表的规定和GB/T 709-2006的规定对钢板表面的质量、外形、尺寸作为对钢材测量的标准, 要把测量偏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沿宽度方向钢板的宽度的不平度要在6/1000以下, 要对钢板的力学性能进行复检, 试验的结果和要求要符合《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和《压力容器用钢板》中相关的规定标准。在对钢板进行验收的过程中, 要根据《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中的要求开展验收工作, 要保证同一批钢材的牌号、炉号、交货状态、等级的一致性, 同一批钢材的重量要控制在60吨以下。
3 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1) 进行力学性能取样或试验时, 施工现场较快捷的取样方法是火焰切割法制取毛坯, 但要特别注意热影响区对毛坯件的影响, 切割的过程中, 要注意节约板材。力学性能试件分析的试样要包装好, 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损坏。
(2) 在进行化学成分试验的过程中, 要要保保证证钻钻成成粉粉末末状状的的母母材材不不出出现现变变色色的的情情况, 要保证试验材料的清洁和干燥。另外, 在取样时要考虑火焰切割造成的热影响。要将试样包装好, 防止出现外漏的情况。
(3) 在进行取样时, 要注意和吊车进行配合, 要分别组建力学性能取样小组、材料厚度和外观测量厚度、取样分析化学成分小组、质量检查小组和吊装小组等。
(4) 在对钢板进行取样切割前, 要注意对钢板进行编号, 对钢板的炉号、材料、钢板信息、规格等进行分级, 另外要将编号在试件上标出来。
(5) 对所有钢板的材料标识和质量标识进行检查, 比如钢板的炉号、数量、大小、编号等, 要确保样品和钢材质量证明书相符, 在钢板的表面禁止出现重皮、气孔、裂纹、夹渣、结疤、表面伤疤、损伤、划伤等问题。
(6) 在进行冲击试验时, 如果试验的结果和规定的要求不符合时, 要在同一个样品上取出三个样品进行试验, 在试验前后, 要将试验的平均值控制在100J以上, 最多只允许有两个试件冲击结果低于规定值, 且在这两个试件中, 只允许一个试件冲击结果小于70J。
(7) 对钢板进行弯曲试验和拉伸试验后, 如果得到的结果不符合固定的标准, 要从同一个钢板上取两个样品再次进行试验, 如果这两个样品符合规定的力学性能的要求, 就确认为合格。
4结束语
在对钢板进行复验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检查、检验, 确保钢板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以此来保证大型储罐的安装建造质量。高强度调质钢材料使用前的复验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 且能否顺利开展,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工期, 以及项目的效益, 所以组织策划好项目前期的材料检验复验工作对整个项目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钦州中石油国际储备库EPC项目 (一期工程) 42台10万方原油储罐项目
[2]中缅原油管道工程 (缅甸段) 马德首站原油罐区EPC (一标段) 工程12台10万方原油储罐项目.
[3]张艳艳, 蔡庆伍.微合金高强度船板钢轧制工艺研究[J].钢, 2006, 23 (1) :5-7
国家强度 篇2
棉织物经过褪浆、精练以后, 绝大部分天然或人为的杂质已经去除, 其白度已满足一般的加工要求, 但仍带有微黄色。要消除这一微黄色, 满足更高的白度要求, 通常采用化学漂白、上蓝增白, 但这种白色仍有灰暗之感, 不明亮。
荧光增白剂出现以后, 通过不同的染色方法, 使荧光增白剂上染到棉织物上而具有增白效果。由于被增白的织物反射可见光的能力增强, 因而其白度和亮度大增, 看上去既洁白又明亮, 其作用是其他化学品无法替代的, 因此荧光增白剂在棉织物上大量使用。据介绍用于纺织行业的荧光增白剂有42%用于棉织物的增白。
由于棉织物具有柔软、吸湿、透气等优点, 其纺织品尤其是白色产品一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使荧光增白剂在棉织物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新开发的适用于棉织物的荧光增白剂品种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目前除少数几个荧光增白剂产品标准中有棉织物检验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方法外, 还没有棉用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统一检验方法, 造成没有产品标准的荧光增白剂在质量控制方面遇到了困难, 既不利于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还容易引起荧光增白剂产品供需双方的质量纠纷,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测定棉用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统一检验方法。在此背景下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标准在2008年制定完成, 已于2009年6月2日发布, 于2010年2月1日实施。
为使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标准顺利实施, 现将该标准作一介绍。
2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和依据
2.1编写格式
GB/T 23979.1-2009标准在编写格式上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2.2试验方法的确定
棉织物增白主要是用具有水溶性同时又对纤维具有直接性的阴离子型荧光增白剂, 其主体结构以DSD酸双三嗪类为主, 特别是含有2个或4个磺酸基的产品。棉用荧光增白剂的应用方法较多, 如:⑴浸染增白, ⑵轧染增白, ⑶上浆增白, ⑷拔白印花的增白, ⑸防白印花增白, ⑹ 浅色织物的增艳等。根据现有的荧光增白剂产品标准和生产企业的检验习惯, 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标准中采用浸染法增白。
由于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效果 (白度)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染色深度, 染色温度, 染色时间, 无水硫酸钠, 染浴pH等。在标准的起草过程中, 针对主要影响因素, 选用了比较常用的以DSD酸双三嗪类为主体结构的2、4、6个磺酸基的荧光增白剂产品进行了条件的选择试验。为了减少金属离子等对增白效果 (白度) 的影响, 试验用水应符合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中三级水的规定。试验用棉织物应符合HG/T 2609-1994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棉布》中的要求。试验的设备和材料应符合GB/T 2374-2007《 染料 染色测定的一般条件规定》中的有关规定。
2.2.1 染色深度的选择
染色深度对增白效果 (白度) 的影响最大, 根据荧光增白剂的特点, 当在一定的染色深度范围内用荧光增白剂对织物进行增白处理时, 随着染色深度 (增白剂用量) 的增加, 织物的白度也随着增加, 但当染色深度超过某一值时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泛黄点) , 织物的白度不再随染色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甚至有所降低。
因此, 为了确定适宜于评定棉用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染色深度, 对荧光增白剂VBL、BA、SH、MST-H产品的染色深度对白度WCIE的影响进行了试验, 见图1、2、3、4。
由图1可见, 荧光增白剂VBL的染色深度在0.025%~0.1%范围内白度变化明显, 适宜于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由图2可见, 荧光增白剂BA的染色深度在0.02%~0.06%范围内白度变化明显, 适宜于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荧光增白剂SH染色深度对白度的影响试验[1], 见图3。从图3可见, 在较低的染色深度下, 白度值WCIE随染色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在较高的染色深度下, 白度值增加趋缓。因此为了便于评定荧光增白剂SH的增白强度和色光, 我们选择了分档清晰的染色深度0.04%。
由图4可见, 荧光增白剂MST-H的染色深度在0.02%~0.06%范围内白度变化明显, 适宜于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从上述几个荧光增白剂产品来看, 在较低的染色深度下, 白度值随染色深度的变化有较显著变化, 是进行增白强度和色光测定的适宜浓度范围。但因荧光增白剂产品的品种、剂型、规格的不同, 其染色深度可能有较大变化, 因此本标准建议染色深度范围为0.05%~0.2%, 各产品的染色深度在产品标准中具体规定。
2.2.2 硫酸钠用量的选择
硫酸钠作为促染剂用于荧光增白剂对棉织物的增白处理, 它的加入有利于荧光增白剂的上染, 提高增白效果 (白度) , 但也不是加的越多越好。为此, 进行了硫酸钠用量对白度的影响试验。
硫酸钠用量对荧光增白剂VBL白度的影响, 见图5。
由图5可见, 在较低的硫酸钠用量下, 随着硫酸钠用量的增加, 白度明显提高, 说明其对荧光增白剂的促染作用明显, 超过20%促染作用趋于稳定。
硫酸钠用量对荧光增白剂BA白度的影响试验, 见表1、2。荧光增白剂BA 在染色深度0.05% (owf) 下, 染色温度 (50℃、80℃) 、染色时间 (30min、45min) 、硫酸钠用量 (20%、10%) 对白度的影响试验。
从表1、2试验结果看, 硫酸钠用量、染色时间对白度的影响不大, 但相对来讲硫酸钠的用量大, 染色时间长略有利于染色;染色温度对染色影响较大, 适合80℃下染色。综合考虑确定表中拟选条件。
根据硫酸钠用量对荧光增白剂SH白度的影响试验[1], 硫酸钠用量对增白效果影响很大, 用量越大增白效果越好, 经进一步实验, 再增加硫酸钠的用量增白效果变化不大, 因此选定硫酸钠的用量为20%。
硫酸钠用量对荧光增白剂MST-H白度的影响试验, 见表3、4。荧光增白剂MST-H和在染色深度0.05% (owf) 下, 染色温度 (50℃、80℃) 、染色时间 (30min、45min) 、硫酸钠用量 (20%、10%) 对白度的影响试验。
从表3、4试验结果看, 硫酸钠用量、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对白度的影响都比较大, 适合在硫酸钠含量高、低温、短时间内增白。
从上述试验结果看, 荧光增白剂品种不同, 硫酸钠的最佳使用量也不同。因此考虑到荧光增白剂品种、剂型和规格的不同, 本标准规定硫酸钠用量在10%~50%, 具体用量在各产品标准中规定。
2.2.3 染浴pH值的确定
由于棉用荧光增白剂通常都在中性条件下使用, 所以在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标准中并没有规定染浴的pH值。
但对个别品种如荧光增白剂SH[1]则在微酸性条件 (pH=5) 下使用其增白效果最佳。对这种在特殊pH值条件下使用的荧光增白剂产品, 则在具体的产品标准中另外规定。
2.2.4 染色温度的确定
染色温度也是影响荧光增白剂白度的因素之一。提高温度有利于荧光增白剂向纤维内部扩散和上染;但同时, 提高温度还可以降低平衡上染百分率。因此针对不同的荧光增白剂产品应控制适宜的染色温度。
染色温度对白度的影响, 见表1、2、3、4和参考文献[1]。
从试验结果看, 不同荧光增白剂产品的最佳染色温度不完全相同, 因此确定棉用荧光增白剂的染色温度控制在50℃~90℃之间, 具体产品在各产品标准中另外规定。
2.2.5 染色时间的确定
浸染法增白一般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 但也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这要依据荧光增白剂品种而定。
染色时间对白度的影响, 见表1、2、3、4和参考文献[1]。
从试验结果看, 染色时间对增白效果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染色时间延长, 能耗增大, 因此确定棉用荧光增白剂的染色时间控制在30min, 具体产品在各产品标准中另外规定。
2.2.6 棉织物染色方法的确定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和GB/T 2374-2007《 染料 染色测定的一般条件规定》中的有关规定, 在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标准中规定了棉织物染色法测定增白强度和色光的试验条件选择范围和染色方法。
试验条件选择范围如下:
染色深度:0.02% (owf) ~0.2% (owf) ;
染色温度:50℃~90℃;
染色时间:30min;
无水硫酸钠:10% (owf) ~50% (owf) ;
染色用棉布:5g;
染色浴比:1∶40。
染色方法:见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标准。
2.2.7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经过荧光增白剂增白处理的棉织物, 其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按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3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根据荧光增白剂产品的品种、剂型、规格及性质的不同, 科学、合理地使用该方法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棉织物增白时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方法, 适用于棉织物增白的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是一个通用方法标准, 给出了试验条件的一般取值范围。但因棉用荧光增白剂的品种、剂型、规格及性质的不同, 对个别产品其最佳使用条件可能会超出这一范围或对染浴的pH值等有特殊要求, 所以在使用该标准时应注意, 在制定具体的产品标准时应根据荧光增白剂产品的品种、剂型、规格及性质的不同, 精心试验, 选择适宜的染色条件, 其染色深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硫酸钠用量等在产品标准中具体规定。
(2) 染色深度的合理选择是正确测定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基础因为染色深度对增白效果 (白度) 的影响最大,
根据荧光增白剂的特点, 当染色深度超过某一值时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泛黄点) , 织物的白度不再随染色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甚至有所降低。这也就提醒我们在选择染色深度时一定要在荧光增白剂的泛黄点以下, 选择在白度随染色深度变化明显的范围内, 否则将影响甚至无法测定增白强度和色光。
(3) 在进行棉织物的增白处理时, 房间应适当避光, 避免阳光照射测试验样品
由于目前使用的棉用荧光增白剂基本上都是二苯乙烯结构, 而具有二苯乙烯结构的荧光增白剂对光很敏感, 在光 (含有充足紫外线) 的作用下会产生顺-反异构, 失去荧光。光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改变荧光增白剂产品的外观, 而且还可以使荧光增白剂水溶液的吸光度降低。用经曝光以后的水溶液处理的棉织物与未经曝光的水溶液处理的棉织物相比, 增白效果 (白度) 要降低, 并且溶液越稀, 这种影响越大。
这就要求荧光增白剂的生产及使用单位应该注意, 在测定过程中, 从称样、溶解、稀释到染色操作必须连续进行, 不应放置时间过长, 以避免样品受光照发生顺反异构, 失去荧光而影响测定结果。
4结束语
该标准是在广泛征求荧光增白剂生产厂和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而成, 棉织物染色法模拟了荧光增白剂的实际使用环境, 方法科学、合理, 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因此, 该标准的颁布实施, 必将对棉用荧光增白剂的生产和应用企业制定具体的产品标准或检验方法用于质量控制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从而减少荧光增白剂产品供需双方的质量纠纷。也将有利于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提高以及棉用荧光增白剂的开发和应用。
摘要:本文对GB/T 23979.1-2009《荧光增白剂 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 棉织物染色法》国家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 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依据和标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该标准的颁布实施, 将对荧光增白剂的生产和应用企业制定具体的产品标准或检验方法, 用于质量控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也将有利于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提高以及棉用荧光增白剂的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荧光增白剂,增白效果 (白度) ,棉织物,硫酸钠,染色深度
参考文献
国家强度 篇3
1.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 教师点评后随即提出问题: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物、生成物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二氧化碳。
2.教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有叶绿体也有线粒体, 那么发生在叶肉细胞中的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该如何比较呢?
多媒体展示图1。
二、图形比较
1. 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间CO2的变化图, 可直观地反映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比较的关系;
由于图1仅表现出CO2 的变化情况, 图形简洁, 便于理解,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讨论图1, 得出图2的结论;如果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和表达, 教师可以选择图1中的一个图形为例进行讲解, 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出如图2的结论。
2.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如果以 O2 的变化量表现出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对照图1该如何画图呢?请学生尝试画图;然后教师点评并用多媒体展示图3。
3.教师指出:植物在呼吸作用时消耗O2 产生CO2 , 光合作用时吸收CO2 产生O2 , 因此可将图1和3合并为一个图, 即图4 (多媒体展示, 加深理解) 。
三、知识迁移
1.多媒体展示图1和图5, 请学生讨论、分析图5中A点、B点、AB段、BC段分别对应图1中的哪个图?
由于对图1有了较好的理解, 对照图5学生不难分析出:
A点:光照强度为0, 只进行呼吸作用, 对应图1-④;
B点:既不从环境中吸收CO2 , 也不向环境中释放CO2 , 对应图1-③,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AB段:向环境中释放CO2 , 对应图1- ①,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BC段:从环境中吸收CO2 , 对应图1- ②, 即光合作用强度 > 呼吸作用强度;
2.对照图6, 教师引入并分析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概念, 并可适当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变化;
3.对照图6, 教师引入并分析净光合作用、实际光合作用概念, 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实际光合作用 = 净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CO2 实际固定量=环境中CO2 吸收量+呼吸作用CO2 释放量
四、知识拓展
多媒体投影图7和图8
对照图6的结论, 学生可得出:
光合作用O2 实际生产量=环境中O2 释放量+呼吸作用O2 消耗量
光合作用有机物实际生产量=有机物积累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
五、习题巩固
多媒体投影:
例题:以测定的CO2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 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光照相同时间, 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 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通过习题练习, 可深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 篇4
根据我国相关规程的定义,高强度混凝土是指采用水泥、砂、石、高效减水剂等各种外加剂和粉煤灰、超细矿渣、硅灰等矿物掺合料,利用常规工艺进行配制的C50~C80级混凝土。混凝土结构实体强度一般是以混凝土试块强度检测结果表示,而高强度混凝土实体强度的检测方式只有钻芯法。运用钻芯法进行高强度混凝土检测,则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不适用于大范围、大面积的强度检测工作。
2 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常用的方法及设备
目前我国常用的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实体检测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钻芯法和回弹法。钻芯法的主要检测设备是钻芯机,其主要检测原理是在高强度混凝土结构物上钻取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芯样,并把芯样进行切割、修补、磨平和养护后,把经过处理后的芯样放在压力机上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混凝土抗压强度。而回弹法的检测设备主要是中型回弹仪和重型回弹仪两种。
3 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标准及原则
一般地,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在C50以上才算是高强度混凝土,而实际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远远高于50MPa,而有的则达不到50MPa。如果选用回弹法进行检测的话,则需要按照相关的规程作为基本依据,综合高强度混凝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弹仪进行检测。
3.2 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设备选择
若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是为了某些施工质量有问题、有争议或者为司法工作提供仲裁依据等情况提供结果,那么一般会选用钻芯法对高强度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使用钻芯机钻取混凝土芯样,芯样经处理后在压力机上进行试验,最后得出检测结果。如果进行强度检测是为了对高强度混凝土结构质量一般性能的检测,又或是进行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大范围质量普查,可采用回弹法进行强度检测。
3.3 回弹法检测结果准确度过低
和其他的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相比,钻芯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准确,而且其检测结果可作为混凝土强度检测的最终依据。而回弹法检测结果准确性相对较低,一旦检测结果受到专业人员争议时,还需用钻芯法进行修正或验证检测。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对60~80MPa这个范围之内的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实体,优先使用重型回弹仪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较高。
4 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的对比
4.1 中型与重型回弹仪对比
进行试验过程中,选取了两个工程的3个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样品。构件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均为C50,采用泵送预拌混凝土浇筑,粗骨料为5~25mm碎石,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洒水自然养护,龄期约为90d。其中,中型回弹仪的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较低,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平均低约12MPa。经过多次检测发现,在使用中型回弹仪时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测区的混凝土强度大于60MPa,这一问题导致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不准确,无法给出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实体的推定强度。这一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中型回弹仪的检测范围已超出了标准,所以回弹法并不适用于这些测区。因此,当高强度混凝土强度在55MPa以上,对应的中型回弹仪回弹值超过47MPa时,建议使用高强回弹仪进行检测。
4.2 高强度混凝土结构实体回弹法与钻芯法对比
在进行高强度混凝土强度检测中,选用标称动能为5.5J的ZC-1型高强回弹仪进行检测,在完成检测后采用钻芯法对检测结果进行修正。随机选取了12个测区,先进行回弹测试,然后在测区上钻取混凝土芯样进行抗压试验。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50,采用预拌泵送混凝土,预制构件采用蒸汽养护3d后出池,继续洒水自然养护至28d,混凝土龄期约180d。结果显示,回弹测区强度换算结果高,钻芯法检测结果强度低,差值平均在10MPa左右。其中有3个混凝土芯样的抗压强度比回弹结果低18MPa左右。分析原因可能是在钻取混凝土芯样时的扰动过大,芯样有一定损伤。剔除这3个芯样后,两种方法平均差值在7MPa以内。
4.3 混凝土强度检测曲线的验证
在验证混凝土强度检测曲线时,选用等级均为C50的预制混凝土T梁和空心板梁作为检测样品,并选用标称动能为5.5J的ZC-1型重型回弹仪,共检测了49片T梁和16片空心板梁,每片T梁上布置了24个测区,每片空心板梁上布置了10个测区,两种方法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结果的一致性极高,差值大部分在±2MPa以内。按测区强度换算值进行统计,共有1336个回弹测区,测区强度换算差值大于2MPa的测区有37个,仅占总测区数的3%;差值在2MPa以内的共有1299个测区,占测区总数的97%。经过这一验证结果可得,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可用范围广泛,其强度相对标准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标准中的规定值。
4.4 高强度混凝土试件回弹法检测与抗压强度试验对比
试验时,选用了标称动能为5.5J的ZC-1型重型回弹仪和压力试验机进行对比,并使用27组共81块150mm×150mm标准养护28d的高强混凝土试件作为样品。试件先放在压力机加压至100kN,用重型回弹仪进行回弹测试,然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数据汇总和这两种方法检测数据差值分布统计可得出,重型回弹仪检测结果与抗压强度结果是一致的。这两种方法差值大部分在±7MPa以内,共有59个试件,占对比试件数量的73%。有7个试件差值大于10MPa,占对比试件数量的9%。在这81个试件中,有一个试件抗压强度低于回弹强度24.7MPa,经过详细的分析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试件局部有缺陷。这个对比试验说明高强回弹方法在试件强度检测的应用中的准确度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制定回弹法测强曲线时,使用的是试件回弹与抗压强度对比,与这次实验的条件近似,所以结果接近,准确度高。
5 结束语
在建设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十分重要,因此对其强度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确保高强度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影响而降低自身的质量。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对高强度混凝土进行检测,其试件的取样、制作、养护工作以及抗压试验等多项工序都不能掉以轻心,须以科学的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工序完成,才能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GB/T9138—2015,回弹仪[S].
[2]JGJ/T294—2013,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S].
高强度齿轮单齿弯曲疲劳强度试验 篇5
为弥补齿轮表面强化的不足, 工程上常同时使用几种表面强化方法使齿轮达到较理想的强化效果。渗碳淬火后, 齿轮材料表面会形成一种软化层, 为了改善这种软化层, 通常会增加喷丸工艺提高齿轮的强度。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两种国产轿车变速箱齿轮, 齿轮材料均为应用极广泛的低碳合金结构钢, 且都经过渗碳淬火加喷丸处理。通过试验得到这两种齿轮经同种表面工艺强化后的弯曲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
120MnCr5齿轮试验
第一种齿轮材料为20MnCr5, 齿数20, 变位量1.5mm, 模数3mm, 压力角17.5°, 变位系数1.5。疲劳极限427MPa, 抗拉强度930MPa。材料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如表1所示。齿轮经渗碳淬火加喷丸处理后齿面硬度为59~63HRC, 硬度为52HRC的有效硬化层深度为0.7~1.0mm, 齿根心部硬度为36~47HRC。齿轮表面马氏体中有17%保留奥氏体。
单位:%
做试验前, 我们采取两种方法对经表面强化的齿轮抗拉强度进行预测。
第一种预测方法:根据热处理条件和硬化层深度采用查手册图表方法, 预测抗拉强度为1847MPa。
第二种预测方法:根据表面强 化后的齿轮硬度, 对照Wilson表, 将硬度转化成抗拉强度, 估算齿轮的最大抗拉强度为2305MPa。
1.1静强度试验
齿轮试验均在德国产RoellAmslerHFP100型高频疲劳试验机上完成。最大加载载荷10t, 试验用加载频率为74Hz, 试验地点及试验齿轮的装夹形式如图1所示。对齿轮材料施加静压直到断裂, 试验3个齿测定单齿断裂的载荷F。若3组测得的数据差别较大, 则需另取齿进行压断, 以减少误差。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齿轮的静压断裂载荷为26.4kN (1kN对应86.35MPa) , 屈服强度为1700MPa, 静强度均值为2279.6MPa。将两种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第一种查表预测误差23.4%, 第二种根据硬度转化抗拉强度误差1.1%。说明第二种方法预测方法准确性很高, 在工程设计中, 宜根据零件的硬度估算其抗拉强度。
1.2疲劳试验
疲劳试验仍在RoellAmslerHFP100型高频疲劳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时循环比r取0.11, 加载频率取74Hz。所有齿轮的疲劳试验中, 若加载频率下降5Hz或轮齿发生断裂则认为该齿轮发生了失效, 将失效时对应的应力循环次数NO作为齿轮弯曲疲劳寿命。当NO超过300万次后停止, 认为该应力下齿轮不发生疲劳破坏。
合金结构钢S—N曲线在中寿命段处, 双对数坐标下是一条直线。选取几组当量应力对其加载, 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对齿轮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失效率为50%时的单齿弯曲S—N曲线方程:
根据厂家提供的疲劳极限数据 (1100MPa) , 接着稍微降低应力到1100MPa以下时, 试验中循环数均超过300万次而未失效, 所以可认为厂家提供的疲劳极限是准确的, 该齿轮疲劳极限确实为1100MPa左右。
试验中发现, 当齿轮弯曲疲劳寿命大于十几万次后, 应力的微小变化就会造成疲劳寿命的巨大变化, 甚至不会失效。试验发现, 按常规材料的S—N曲线测定方法很难测到单齿弯曲疲劳寿命为40100万次左右的应力。
注:* 表示超过该循环未失效。
220CrMnMo齿轮试验
另取材料为20CrMnMo的齿轮为研究对象。模数3mm, 齿数19, 齿宽12mm, 压力角20°。疲劳极限436MPa, 抗拉强度930MPa。表面采用渗碳淬火, 渗层深度0.5mm。齿面硬度50~54HRC, 心部硬度30~42HRC。经超声波进行探伤, 未发现有缺陷。
齿轮材料的化学成分如表4所示。
单位:%
做试验前, 为证明上述试验结论, 仍采取两种方法对经表面强化的齿轮抗拉强度进行预测。
第一种预测方法:根据热处理条件和硬化层深度查手册图表, 预测齿轮的抗拉强度为1395MPa。
第二种预测方法:根据表面强化后齿轮硬度, 对照Wilson表, 将硬度转化成抗拉强度, 估算齿轮的最大抗拉强度为1742MPa。
2.1静强度试验
试验在MTS880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上完成。分别在不同齿轮上随机抽取不同的齿进行静压试验, 加载的速度为0.1kN/s。在试验过程中, 每隔1s记录一次试验的载荷及位移, 以齿轮突然断裂作为轮齿破坏的依据。加载过程中的位移—力曲线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 在静压试验过程中齿轮的塑性变形不明显, 基本上是脆断过程。静强度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
齿轮的静压断裂载荷为55.18kN, 对应的静强度值为1785MPa。将两种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第一种查表预测误差27.9%, 第二种根据硬度转化抗拉强度误差5%。
2.2疲劳试验
试验时加载频率范围为110~120Hz, 循环比r=0.15。所有齿轮疲劳试验都以试验机加载力下降到原加载力的40%~50%作为齿轮失效判据, 将失效时的应力循环次数NO作为单齿弯曲疲劳寿命。当NO超过300万次后停止, 认为该应力下齿轮不发生疲劳破坏。
结果如表6所示。
注:*表示超过该循环未失效。
对齿轮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失效率为50%时的单齿弯曲S—N曲线方程:
由表6可知, 当应力为830MPa时, 疲劳寿命为570000次, 而应力稍微低于814MPa时, 两次试验中一次循环数超过了300万次而未失效, 所以可认为热处理后齿轮疲劳强度为814MPa。
试验中也同样发现, 当齿轮弯曲疲劳寿命大于几十万次后, 应力的微小变化会造成疲劳寿命的巨大变化, 甚至不会失效。试验发现, 按常规材料的S—N曲线测定方法很难测到单齿弯曲疲劳寿命为60100万次左右的应力。
3结论
通过以上试验, 可得到如下结论:
(1) 这种表面处理能使不同材料的齿轮疲劳特性得到显著提高。采用查图表方法预测工艺处理后材料的强度特性, 预测结果存在很大误差。应根据硬度、强度转化关系预测。
(2) 对经表面强化的齿轮做疲劳试验, 疲劳失效的寿命循环次数均只达到几十万次, 然后不断降低应力, 循环次数就超过300万次而未失效。不同材料的两组齿轮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前并没有引起试验人员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石振华, 陶印华, 王越.大功率机车齿轮钢 (16Cr2Ni2A) 性能的研究[J].马钢科技, 1995 (3)
[2]廖正中.渗碳齿轮钢的冲击—弯折性能与应用[J].川汽科技, 1992 (2)
[3]李建华.汽车齿轮轮钢20MnCr5及其热处理工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3
国家强度 篇6
关键词:砌体结构,砂浆强度,标准化,砌体强度
众所周知, 砌体结构是通过泥工的操作, 用砂浆将各种类型的块材粘结而成共同受力的整体结构。因此, 砂浆的强度必然对砌体的强度指标产生重要的影响。砌体结构的各项指标, 除与块材种类、强度等级、砂浆种类有关外, 还与工人的砌筑操作紧密相关。本文就砂浆强度的变异性和影响砌体强度指标的各施工环节进行探讨。
1 砂浆强度
1.1 砂浆试配强度
根据GBJ 68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规定, 当材料的保证率为95%时, 砂浆的试配强度为:
fm, o=fm, k+1.645δ。
其中, fm, o为试配强度;fm, k为砂浆设计强度标准值;δ为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
而砂浆强度计算标准值:
fm, k=f2-δ。
其中, f2为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
由此, 试配强度为:
fm, o=f2-δ+1.645δ=f2+0.645δ。
考虑到施工现场往往缺乏砂浆强度近期统计资料这一现状, 行业标准JGJ 98-2000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列出了施工现场砂浆强度标准差δ取用值 (见表1) 。
表1中所标的施工水平, 实际上就是现场对砂浆强度变异性控制的好坏。一般变异系数在0.2左右时为优良, 变异系数在0.3左右时为较差。
1.2 减少砂浆强度变异性, 降低标准差
1.2.1 砂浆配料的准确性
拌制砂浆时, 各材料组分的计量准确与否, 是保证砂浆强度和减少离散性的重要因素。在试验室分别采用重量比和体积比计量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前者的砂浆强度变异系数为8.33%, 而后者平均为15.20%, 说明采用重量比计量的砂浆, 其强度变异性明显低于采用体积比计量的砂浆。究其原因, 主要是采用体积比计量时, 材料组分用量准确性差。因此现场拌制砂浆时, 严格做到按重量比进行计量, 是减少砂浆强度变异性的关键。同时, 因使用经过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并按规范规定, 水泥重量允许误差为±2%, 砂允许误差为±5%。
1.2.2 砂浆试块的标准化
如果在试块成型和养护上不规范, 将会使现场检测结果与试块的实际强度不一致, 试块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没有代表性, 砂浆强度产生较大离散性。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制作试块应由经过培训的试验人员去做。按照取样方法及标准规定, 施工现场制作的试样应有代表性, 不得随意加大水泥用量或改变水灰比。2) 试模内壁应涂刷隔离剂或粘度较小的机油。机油的涂刷量以手摸有较薄的油层粘附手上, 但不形成流淌为宜, 不应使用废机油。3) 底砖含水率的控制。有关试验结果表明, 以含水率2%的底砖作为标准, 当含水率在5%时, 强度约降低5%;含水率在10%时, 强度降低20%左右;含水率大于15%时, 强度可降低40%~50%。4) 试块养护条件的控制。砂浆试块成型后应在20 ℃±5 ℃条件下停置一昼夜脱模, 气温较低时适当延长脱模时间, 但不应超过两昼夜。脱模后应在温度为20 ℃±3 ℃、相对湿度60%~80% (水泥混合砂浆) 或相对湿度90%以上 (水泥砂浆) 的环境中养护28 d。
2 砌体强度
砌体结构的强度指标, 主要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轴心抗拉和弯曲抗拉) 和抗剪强度。这些强度指标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有具体规定, 抗压强度取决于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 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只与砂浆强度等级有关。砌体强度尚与砌筑技术密切相关。下面以砌体抗剪强度为例, 对砌筑施工技术有关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讨论。
2.1 块材湿润程度
由于砌体中的砂浆为约10 mm厚度的薄层, 且上下两面均与块材接触, 如果块材为干燥状态, 必然会很快吸去砂浆中的水分, 这样, 一方面使砂浆因水化作用所需的水分不足而造成砂浆强度降低, 另一方面又使砂浆与块材的粘结减弱, 砌体抗剪强度随之降低。
2.2 铺砌到砌砖的间隔时间
砂浆摊铺到砌体上后, 由于砂浆中水分很快被吸收, 加之水分蒸发使砂浆和易性变差, 如不及时将砖砌上, 将会影响砖与砂浆的粘结, 不能保证砂浆的饱满度, 导致砌体抗剪强度降低。
2.3 砂浆拌和后使用时间的控制
拌和后的砂浆随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 逐渐失去流动性而凝结硬化。但为保证砌筑施工的可操作性, 而补充一定的水分, 使砂浆保持一定稠度, 这样, 拌和的砂浆随停放时间的增加, 强度将逐渐降低。因此, 在砌筑施工中, 对拌和好的砂浆应尽快使用, 并在施工规范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 即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3 h和4 h内使用完毕;在气温30℃以上时, 分别在2 h和3 h内使用完毕。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将会造成砂浆强度明显降低。
2.4 砌筑技术水平
砌体是通过瓦工砌筑而成的, 砌筑质量直接影响到砌体强度。因此, 瓦工的砌筑水平也很重要。衡量瓦工技术水平的高低, 就是其砌筑的砌体是否灰缝饱满、接缝均匀一致、墙面平整、砂浆与块材粘结良好。为定量得出砌筑技术水平对砌体强度的影响, 有关人员曾作过专门的对比试验。试验是在块材和砂浆完全相同的条件下, 分别由长期从事砌体试件制作的高级技师 (1类) 、技术水平较高的瓦工 (2类) 和技术水平较低的瓦工 (3类) 来砌筑计划试件。通过试验, 得出3类瓦工砌筑的试件的砌体抗剪强度比值 (见表2) 。
从表2可看出, 瓦工砌筑水平的差异对砌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相当明显, 技术水平较差与水平较高的瓦工砌筑的砌体, 抗剪强度相差30%左右, 其影响接近于砂浆强度等级由M10降低到M5的情况。
3 结语
1) 在保证块材强度等级的前提下, 砌体的强度指标绝非仅与砂浆强度等级有关, 还必须考虑施工操作方面的因素。如果对此不予高度重视, 其对砌体强度的影响可能远超砂浆强度的影响, 这一点对砌体抗剪和抗拉强度尤为突出。
2) 减小砂浆强度变异性是降低砂浆试配强度, 节约水泥用量的唯一途径。因此, 施工现场拌制砂浆时, 除严格进行配料计量外, 还应按相关标准的要求, 进行试块制作和养护。
参考文献
[1]GB 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J 68,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S].
[3]JGJ 98-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S].
国家强度 篇7
任何混凝土结构主要都是用于承受荷载或抵抗各种作用力的, 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工程上对混凝土的还有其它性能要求, 如不透水性、抗冻性等, 而这些性能与混凝土强度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 混凝土的强度愈高, 其刚性、不透水性、抵抗风化和某些侵蚀介质的能力也愈高;而强度愈高, 往往其干缩也较大, 同时较脆、易裂。因此, 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评价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指标。
1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1 水泥的强度等级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活性成分, 其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强度的高低。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fcu.o=A·fce (C/W-B) 可以看出, 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 所用的水泥标号越高, 制成的混凝土强度越高。水泥强度主要来自于早期强度 (C3S) 及后期强度 (C2S) , 而且这些影响贯穿于混凝土中。用C3S含量较高的水泥来制作混凝土, 其强度增长较快, 但在后期可能以较低的强度而告终。而无论通过改变成分、养护条件或者利用外加剂而比较缓慢地水化, 都可使水泥产生较高的最终强度。
水泥细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很大。随着细度增加, 水化速率增大, 就导致较高的强度增长率。但应避免细磨粉的含量。因为当颗粒很细时, 间隙水可引起一些高W/C区域。另外, 研究表明, 直径大于60pm的颗粒对强度是没什么贡献的。
而水泥质量的波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应引起注意。水泥厂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水泥, 不可避免地会在质量上有波动。水泥质量的波动, 毫无疑问地在混凝土强度上反映出来。采用具有相同平均强度而离散系数小的水泥, 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水泥质量波动大多是由于水泥细度和C3S含量的差异引起的。而这些因素在早期的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影响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即水泥质量波动引起的混凝土强度的标准离差, 不随龄期而增大, 但混凝土强度的离散系数却因强度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小。因此, 水泥质量波动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影响大。
1.2 水灰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当水泥相同时,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毛细管孔隙率或胶空比, 但这些指标都难于测定或估计。而充分密实的混凝土在任何水灰比程度下的毛细管孔隙率由水灰比所确定。
毛细孔隙率Pc=W/C-0.36α,
胶空比x=0.68α/ (0.32α+W/C) 。
当水泥水化时所需的结合水, 一般只占水泥重量的23%左右。如果结合水较大 (约占水泥重量的40%~70%) , 混凝土硬化后, 多余的水分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气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 大大地减少了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 可能在空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因此, 在水泥标号相同的情况下, 水灰比愈小, 水泥石的强度愈高, 与骨料粘结力愈大, 混凝土的强度就愈高。如果加水太少, 拌和物过于干硬, 在一定的捣实成型条件下, 无法保证浇灌质量, 混凝土中将出现较多的蜂窝孔洞, 混凝土强度也将下降。
1.3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下, 粗骨料的强度比水泥石强度和水泥与骨料间的粘结力要高, 因此粗骨料强度对混凝土强度不会有大的影响, 但是粗骨料如果含有大量的软弱颗粒、针片状颗粒, 以及较高的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质含量、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等, 则对混凝土强度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 粗骨料的表面特征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表面粗糙、多棱角的碎石与水泥石的粘结力比表面光滑的卵石要高10%左右。
1.4 温度、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 在0~40℃范围内, 抗压强度随温度增高。水泥水化必须保持一定时间的潮湿, 如果环境湿度不够, 导致失水, 使混凝土结构疏松, 产生干缩裂缝, 严重影响强度和耐久性。
1.5 施工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入模后, 通过适当的振捣, 在激振力的作用下, 排出混凝土内的水泡、气泡, 使混凝土组成材料分布均匀密实, 在模内充填良好, 构件棱角完整、内实外光。如果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没有振捣密实, 混凝土中存在较多气泡或存在缺陷, 混凝土强度下降, 特别是抗渗混凝土容易造成渗水。如果过振会使混凝土内水泥浆上升, 粗骨料下沉, 出现分层离析导致混凝土各材料不均匀, 强度降低和外观质量差。
2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根据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分析, 提高混凝土强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 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
如:采用早强水泥, 或在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 均可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2.2 尽可能降低水灰比
为使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游离水分减少, 采用较小的水灰比, 用水量小的干硬性混凝土, 或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
2.3 采用湿热处理
采取蒸汽养护。将混凝土放在温度低于100℃的常压蒸汽中进行养护。一般混凝土经过16~20d的蒸汽养护后, 其强度即可达到正常条件下养护28d强度的70%~80%。蒸汽养护的最适宜温度随水泥品种而不同。用普通水泥时, 最适宜的养护温度为80℃左右, 用矿渣水泥及火山灰水泥时, 则为90℃左右。
采取蒸压养护。将混凝土构件放在175℃的温度及8个大气压的压蒸锅内进行养护。在高温的条件下, 水泥水化时析出的氢氧化钙, 不仅能与活性的氧化硅结合, 而且亦能与结晶状态的氧化硅相结合, 生成含水硅酸盐结晶, 使水泥的水化加速, 硬化加快, 而且混凝土的强度也大大提高。对掺有活性混合材料的水泥更为有效。
2.4 采用机械搅拌和振捣
机械搅拌比人工拌和能使混凝土拌和物更均匀, 特别在拌和低流动性混凝土拌和物时效果更显著。搅拌时间越长, 混凝土强度越高。但考虑到能耗、施工进度等, 一般要求控制在2~3min之间。利用振捣器捣实时, 能提高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 使混凝土拌和物能很好地充满模型, 排除混凝土中气泡, 内部空隙大大减少, 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 从而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强度。
摘要:本文从水灰比、水泥、集料、集灰比、养护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几个主要因素。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能。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评价各种因素影响程度的指标。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 提出了提高混凝土强度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因素影响,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3)
[2]田月华.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3]杨宗放, 方先和.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4]GBJ107-19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