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模式

2024-07-19

价值澄清模式(精选5篇)

价值澄清模式 篇1

价值澄清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纽约大学路易斯·拉思斯教授、南伊利诺斯大学梅丽尔·哈明教授、马萨诸塞大学悉尼·西蒙教授和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霍华德·申鲍姆。一般认为路易斯·拉思斯是该理论的创始人, 拉思斯、哈明和西蒙三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笔者认为, 价值澄清模式对我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及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价值澄清模式的基本理论

(一) 三个阶段

价值澄清模式认为, 价值是通过选择、珍视和行动获得的, 不通过这三个阶段就不能获得价值, 不通过这三个阶段获得的也不能称为价值。同时, 他把这三个阶段系细化为7个步骤分别是: (1) 自由地选择; (2) 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 (3) 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4) 珍视与珍爱, 对选择感到满意; (5) 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 (6) 根据选择行动; (7) 重复这种行动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其中, 前3个步骤属于选择阶段, 中间两个步骤属于珍视阶段, 最后两个步骤属于行动阶段。以下介绍的每一种澄清方法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7个步骤, 可以说, 这是价值澄清模式的核心思想。

(二) 三个基本方法

一是澄清反应法。澄清反应法被拉思斯誉为“最灵活的价值澄清策略”, “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作出的反应, 旨在鼓励学生进行特别的思考”。其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注意双方交谈之短暂, 长时间的交流或许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再被盘问, 可能会产生戒备心理;要注意问题的刺激程度, 最好是和婉的刺激, 这样会使有所准备的学生思考自己的选择, 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要避免道德说教、批评或经行评价。可见, 通过澄清反应来进行价值观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 需要教师对工作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及价值敏感性, “教师要专门注意那些价值观似乎特别不明确的学生, 尤其要留意那些看起来态度冷淡, 或者优柔寡断或喜欢幻想, 或随波逐流的学生”, 从而能及时抓住对话的机遇进行澄清反应。另一方面, 又要求教师较高的对话技巧, 必须少说多听, 避免使用“正确的”或是“错误的”这样的判断词, 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也要认识到澄清反应是在“交谈中自然形成的, 因人、因讨论话题的不同而灵活应对, 不要机械刻板”。

二是价值单填写法。价值单填写法, 是一种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深层次的价值观思考, 主要用于那些不大适合于口头交换意见的场景和问题。价值单填写法是由教师选择“某一发人深思的陈述和一系列相关问题, 它们复制在一张纸上并被分发给学生”。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价值单, 并将答案写在纸上, 然后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以就这些答案进行交流, 或者将答案当成大规模或小规模讨论的基础。价值单填写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素材, 并指向多数学生, 这些素材是有价值意义并容易出现价值冲突的社会问题, 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二是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并谨慎地回答问题, 并把自己思索的结果写在价值单上, 这可以理解为澄清过程中的“选择”阶段;三是当学生独立完成价值单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公开自己的答案, 并与同学或教师进行小范围的交流, 这相当于澄清过程中的“珍视”阶段。当然, 如果问题涉及到学生道德行为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践行自己的选择, 这就相当于澄清过程中的“行动”阶段。价值单填写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澄清反应法还要高, 从价值单的设计到讨论的进行, 涉及到教师和学生读写说等多方面的能力, 应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其效果是相当好的, 拉思斯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三是价值连续体法。价值连续体法“是一种极为有用的价值澄清方法”, 对于一些带普遍意义的问题,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 就需要运用价值连续体法。这种方法运作过程如下:全班学生或教师确定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问题;确认两种极端的态度, 并写在一条直线的两端, 于是产生连续体;在两种极端的态度之间确定于这一问题有关的其他态度, 并把他们写在连续体上。通过这种澄清方法,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大多数问题蕴含着各种可能的选择, 其中的每一种选择又可能有其特定的后果, 其实质就是鼓励学生审慎思考各种选择。这一方法是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和填写的综合过程, 这种自主的参与过程, 无疑是对灌输的强有力的批判, 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澄清了其价值观。

二、价值澄清模式的特点

“价值澄清理论形成之后, 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褒贬不一, 但总的说来, 人们对该理论的评价还是褒多于贬”。笔者认为该模式有以下特点:

第一, 价值澄清德育模式提倡尊重儿童的个性, 从教育目标的设立到教育过程的组织无不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正是这种对儿童尊重理念的确立, 才使得价值澄清德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教育方法更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价值澄清模式极力强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注重对学生开展道德思维训练,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而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主要辅助作用, 通过暗示、询问、激励、提供资料等,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 认真做出合理的选择, 并付诸实践, 使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它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直接灌输法, 改变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被动地位, 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二,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价值澄清模式非常注意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 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种对儿童现实道德生活的关注既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其参与性, 也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形成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 当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判断与选择, 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可以说, 这种对儿童现实生活的关注是价值澄清模式的突出特点之一, 也是价值澄清模式对传统道德灌输方法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如果没有对儿童现实生活的关注, 道德教育无疑会变成单向、封闭、抽象的直接灌输。

第三, 价值澄清模式所提出的策略方法比较具体,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价值澄清法是根据当代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来的具体而详实的策略和方法。因此,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摘要:价值澄清学派, 是西方著名德育流派, 其提出的价值澄清理论, 反对强制灌输, 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 可操作性较强等特点, 对我国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价值澄清模式,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特点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52.89-91.219.

[2]冯文全.论拉斯的价值澄清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1) :56.

[3]邹绍清, 方开学.论价值澄清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 2006, (6) :52.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123.

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开展道德教育 篇2

一、价值澄清理论简介

1.价值澄清的基本含义

价值澄清即价值观的澄清, 它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方法澄清受教育者头脑中混乱、自相矛盾或不稳定的价值观念, 从而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合乎理性的价值观体系, 并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一价值观念体系的教育理论。

2.价值澄清理论的理论基础

(1) 杜威的经验论。

杜威认为, 价值观是人所固有的潜能, 它只有在不间断的社会经验中才能被逐渐认识到。因此, 个人经验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依照此观点,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价值观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并适时进行反思的结果,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通过后天的灌输实现的。

(2)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者认为, 单凭财富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足以解决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的, 也不可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 人类应该由“外部空间”的开拓转向“内部空间”的探索。因此,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 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的主体, 教育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自己认知并形成固定的价值观。

(3)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主张“自由至上”, 以自由为一切选择的价值标准。所以, 价值澄清学派强调在价值观形成时必须遵循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

3.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内容

(1) 价值观念是不能传授的。

基于杜威的经验论, 价值澄清学派认为, 人的价值观是人自身的内在价值, 它只有通过人的外在经验作用才能够外化为人的价值观体系, 不同的经验则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因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每个人的价值观对于自己来说都有其合理性。所以, 价值观是不能强迫传授给另一个人的。

(2) 价值观教育是方法的教育。

尽管个体的价值观念内容因经验不同而不同, 但人们在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时都有一些合理的方法, 因而道德教育的功用就在于训练受教育者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的方法, 教会学生从事价值判断的思维活动, 从而使学生提高价值判断的能力, 自己澄清各自价值观中的混乱, 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决策和自己的价值观的关系, 并对自己的各种价值观念内容按照性质和强度进行排序, 以便自己能按照最有价值的观念作出道德行为决策, 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念与他人的价值观念在性质和强度上都会存在差异并相互容忍不同的价值体系。

二、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必要性

1.从理论上讲, 这是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价值澄清理论以全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 指导教师设计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它很好地适应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轨迹, 就是以人的价值教育为突破口, 重视人的价值观念引导。价值澄清理论把道德教育目标重点定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鉴别、反思等形成合适价值观的能力”上, 值得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工作者借鉴。

2.从实践上讲, 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很难给学生提供一种唯一固定不变的价值评价标准, 也无法把社会中各种不良价值观——列举出来进行批驳。因而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因为各种冲突的价值观而烦恼, 难以抉择, 甚至造成严重心理失调的现象。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只是“授人以鱼”而已, 只把一些所谓的正统价值观对学生加以灌输, 却忽略了发展学生比较、分析、鉴别、反思以形成合适价值观的能力;只是解决了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 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内化成信念。因此, 如何发展学生比较、鉴别价值取向和实践价值观的能力, 促使他们形成合适的价值观体系是当下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发端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流行于七十年代、衰落于八十年代的美国“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价值澄清理论的运用策略

1.价值观澄清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价值观澄清采用的基本策略是使受教育者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 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和周围人产生积极态度。其具体方法则多种多样, 仅拉斯思等在《价值观与教学》一书中就曾提出包括澄清应答法、书面评价法、班组讨论法等在内的21种方法, 时至今日, 该学派还在不断推出新的方法。

2.价值澄清的阶段。

拉斯思等人认为, 学校价值教育中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应遵循三阶段七步骤:

(1) 选择:1) 自由的、无强迫的选择;2) 从多种可能中选择;3) 慎重考虑后果后的选择。

(2) 珍视:4) 珍视自己的选择;5) 乐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并与他人分享。

(3) 行动:6) 把选择付诸行动;7) 重复这种行动, 进而使之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通过以上价值形成的过程, 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意识, 明了自己的价值观取向及其原因。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澄清的过程。

四、价值澄清理论的启示

1.加强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自我决策能力的发展。

价值观澄清理论注重学生自身的价值, 注重发挥人的潜能, 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 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因此,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会他们澄清的方法, 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冲突的清除。

2.确立师生的平等关系,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或监督者, 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和权利, 不要一味地灌输。

3.教育方式多样化。

价值澄清学派的价值澄清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价值澄清学派注重细节, 方法非常灵活, 比如两难问题设计、唱歌与美术、个人日记与交流等。而我国的德育方法则比较简单机械, 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知识和理论排列组合起来, 由老师教授给学生, 然后再通过机械背诵应付考试, 这种方式的结果是学生不但没有从内心接受, 反而产生逆反心理。

4.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和丰富性。

价值澄清学派关于价值观的讨论, 其内容涉及到地理知识、个人生活、个性特征、人际交往、社会公德等与个人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相比较之下, 我国的德育目标过高、教育内容过于空泛, 给人以流于形式之感,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 教育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的讲授也应深入浅出, 易于学生接受和内化。

综上所述, 价值澄清理论以全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 指导教师设计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它很好地适应了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值得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借鉴, 使其为道德教育开辟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摘要:价值澄清理论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一种教学理论, 旨在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批判剖析并提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困惑, 借鉴西方价值澄清理论的精华, 辩证地吸收与运用于道德教育中, 对于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价值澄清模式 篇3

我们课题组提出“价值澄清法在高校医德价值取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命题, 旨在应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及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学生带来难以把握的医德价值问题, 将培养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作为探究目的。

1 价值澄清法的阐述

价值澄清学派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几大德育理论派别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拉思斯 (L.Raths) 、哈明 (M.Harmin) 和西蒙 (S.Simon) 。由他们合著并于1966年出版的《价值观与教学》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价值澄清理论和方法的著作, 1978年该书再版使这一理论体系更趋完整。价值澄清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柯申鲍姆 (H.Kirschenbaum) , 他于1977年出版的《高级价值澄清》一书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体系。此外, 该学派还拥有其他许多有影响的学者的数百篇论文、专著。从价值澄清学派这些论著的内容来看, 并不只是关于道德教育问题, 而是涉及到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价值及价值教育问题。他们尤其重视价值教育实践和方法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有关价值澄清课堂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使价值澄清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后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其明显优越之处:有助于化解学生价值判断中的矛盾。因为价值澄清的教育目的在于唤醒、生发和不断提升学生心中的向善性, 使学生成为价值教育的主体。在澄清过程中, 通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选择、评价和行动, 使其树立自己的价值意识, 并有效地与他人比较, 从而产生自我调节作用, 并允许学生怀疑、提问和思考, 促使他们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

2 价值澄清法在高校医德价值取向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价值澄清法在高校医德价值取向教育中的实施方法因具体情境不同, 学生实际表现不同而不同, 此文仅列举2种。

2.1 QQ价值单法

指在传统的填写价值单的基础上, 运用QQ这一现代信息通讯手段,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价值评估、价值评判、价值选择、价值反思等过程的方法。这一方法实施的现实依据是学生对于隐私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价值评析素材更加丰富多样。

实施过程由以下4个环节构成。

(1) 提出医德价值观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现象, 从医学角度提出对于人类个体关怀的道德问题。受商业广告的影响, 很多学生出现盲目轻信、攀比消费、追求短期效应心理。例如, 很多消费者为除皱美容, 盲目相信商家之言, 认为注射肉毒素就像吃维生素C一样, 什么时候、什么人注射都行, 多点少点没关系。其实不然。肉毒素不是美容针剂, 而是剧毒药物, 其归属于毒麻药物。对于它的临床应用, 有严格的规定。对于实施注射的医师, 要求有行医资格。由于消费者盲目轻信而致残致死事件, 每年都有相关报道。面对这一典型现象, 不难提出医德价值观问题。如你对除皱美容感兴趣吗?听说过肉毒素除皱吗?如果滥用肉毒素美容美体会导致伤害, 你还会选择肉毒素吗?如果你是美容机构的工作人员, 在明晰肉毒素使用范围后, 还会给顾客介绍并使用吗?

(2) 通过QQ填写。根据设计的价值观问题, 按规定的格式和表达形式要求学生真实填写。由于QQ形式相对隐蔽, 学生较容易坦露心迹, 答案可信度达到95%以上。这一环节, 重在评估, 要求客观、真实。

(3) QQ传阅、讨论。根据限定时间内反馈的答案, 进行分类汇总。从每一类里, 选取最为典型的一种说法, 放到QQ群里传阅、讨论,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观, 公开其价值选择的方法。

(4)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价值取向, 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不断转变看问题的角度, 引导学生思考, 引发学生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 旗帜鲜明地表述科学价值观的内容, 提出的依据, 运用的思维方法等。

2.2 限定选择法

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 运用经过特别设计的方式, 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相对广阔的范围内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选择, 排除不切实际的价值干扰, 实践价值澄清过程的方法。在此期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鼓励学生多作自由选择。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 目的是让学生将真实的思想、价值观点一一表明。在教师不给予任何评价的前提下, 积极创设学生间讨论的氛围, 鼓励更多的学生在互动中展示自我、评判自我、重新选择自我。

(2) 帮助学生在作选择时尽可能多地发现可供选择的项目。在学生互动中, 遇到思想上的僵局时, 教师要设法提供更多其他思想、观点和看法, 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选择项目, 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提高其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审慎地思考每一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学生往往参与热情很高, 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往往忽略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师要结合实例予以明示。

(4) 鼓励学生考虑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事。鼓励学生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 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矛盾,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能一味迁就学生已有的职业兴趣, 要充分挖掘学生所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逸闻趣事。增强专业的情趣化教育,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趣考虑专业、道德价值取向。

(5) 给学生公开肯定其所作选择的机会。可以开设公开栏, 以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与信心。公开肯定是将学生自我选择的信心予以强化, 同时会对其下一步的实际行动有所促进。

(6) 鼓励学生按其选择去行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举办辩论赛、展览会、实践报告会等。

(7)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重复和坚持这种行动。借助正确的舆论导向, 给予良性监督, 鼓励学生重复和坚持个性化色彩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道德行为。

3 价值澄清法的应用效果

(1) 清以定位。通过价值澄清法的运用, 使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现在与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关系时, 能更清楚自己的位置, 明确自身承担的生命价值、社会价值, 为学理明德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2) 清以明德。通过价值澄清法的运用,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医德价值意识, 为摒弃负面的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清以明责。通过价值澄清法的运用, 使学生更清楚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为捍卫人类生命的伦理道德, 实现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

(4) 清以拓思。在从不同视角进行自我分析、自我选择的过程中,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增强。

(5) 清以进业。价值澄清法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价值观, 更能帮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不仅选择, 更要坚持。

4 应用价值澄清法的注意事项

(1) 不能否认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方法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价值澄清模式 篇4

我国目前的大学新生主要是90后, 90后的大学生相对于80后生活更为优越, 在思想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 “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喜欢自主争论, 经过亲身实践来考察前人的结论, 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 (1) 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 也知道市场经济的特点, 所以价值观更为务实, 他们有广阔的信息平台, 对世界、国家的了解已经冲破了对教科书的认识, 他们希望也尝试打破常规、张扬个性, 创新思维。面对着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 作为引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了更为实际的问题。

2 寻找“价值澄清理论”在发挥“基础”课教学“磁性”作用的契合点

2.1“基础”课面临的“磁性”不足的困境

“基础”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 的确存在“磁性”不足的劣势, 一方面课程内容方向性强, 理论依据充足, 另一方面, 信息的多样化, 对方向和理论的冲击是多面体的。05方案以来, 我们的课程编写人员为了能够与时俱进, 整合、修改、删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 增添了许多能够代表道德风范或是时代要求的内容, 这是都是国家对培养有“思想、道德、修养”青年的关注。在教学方法上最有效的就是教师做直接或间接的价值的判断, 至于学生会不会做出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能够支持教授的观点多长时间这就不好说了, 而且学生也不能予以证明。

但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 “即时性”的思想道德观是适应不了万变的世界的, “没有转换成价值观的知识只不过是记忆中短暂的令人不满的生活方式而已, 几乎能一样被极具破坏性的和富于建设性利用 (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富有知识的德国人, 以及现在见诸报端的富于教养的人的社会责任感之淡漠) ”。 (2)

当前, 学生正“遭受缺乏某些清晰的价值之苦, 不知道支持什么, 反对什么, 不知道何去何从及其原因……他们不清楚生活方向, 缺乏决定怎样处理时间、精力及其生命的标准” (3) 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基础”课的“磁性”影响:一种从价值选择、判断、决策以至于实施到行动中培养出来的惯性力量。整个过程就像是给思想打“防疫针”, 建“防火墙”, 无论遇上排山倒海似的负面案例或是一些严重因素 (例如利、义、权、欲) 的干扰, 都不会影响人对事物的正确看法, 这就是惯性的力量。

2.2 寻找“价值澄清理论”在发挥“基础”课教学“磁性”效果的契合点

“价值澄清理论”的价值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喜欢的澄清, 这对90后的大学生而言, 具有更高的匹配性, 因为90后的大学生喜欢自由的选择, 反感空洞的说教, 他们更喜欢别人关注他们自身的价值, 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正确的价值观比他人对学生本身思想的纠正或是批判效果要好得多。“价值澄清理论”有以下7个步骤“ (1) 自由的选择, (2) 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 (3) 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做出的选择; (4) 珍视与珍爱; (5) 确认, (6) 根据选择行动; (7) 重复”。 (4) 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理论来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论这种负责暂时性的是对“错误”的“承担”进而“补偿”, 亦或是对“正确”的“肯定”进而“发扬”, 其目的还是在于“强调人们必须学会独立彻底的全面思考价值问题”。 (5)

3“价值澄清理论”在发挥“基础”课教学“磁性”作用的策略分析

“价值澄清理论”的教学策略中的“方法论”是比较具体的, “书写策略”和“讨论策略”相对而言比较适用大学课堂, 一方面, “书写策略”可以细致地了解学生个人价值形成趋势;另一方面, “讨论策略”能够通过“头脑风暴”厘清一些困惑、纠结和矛盾的思想。

3.1 关于“书写策略”

“价值单”比较适用于一个单元的课程结束留给学生的周末作业, 学生可以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审慎地作出决定, 从而形成明确的、持久的和可行的价值观。以下我们可以尝试从用舒婷的散文诗《致橡树》导入, 再利用“价值澄清理论”的七个步骤进行澄清:

问题: (1) 作者对于爱情的理解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你的理解? (步骤1、自由的选择) (2) 如果让你写一首爱情诗, 你会怎么去比喻自己?说一说比喻词的含义 (步骤2、从多种可能的选择中进行选择) (3) 如果你按照你写的爱情诗去对待对方, 你认为会有怎样的结果? (步骤3、审慎的选择) (4) 这种爱情的结果对你会带来怎样的感受, 或者说将来给你带来什么益处? (步骤4、珍视与珍爱) (5) 你愿意写下你对爱情态度的看法吗? (步骤5、确认) (6) 你对爱情的态度是否会影响你目前的生活?你希望对方知道你的感受吗?如果对方没有意向, 你会在多大程度上承受这一结果 (步骤6、依据选择行动) (7) 你认为爱情是否值得人们为之花费金钱和时间?你会坚持多久? (步骤7、重复)

这种价值单的设置有利于在私密和安全的场合下学生自由敞开心扉思考自己的爱情观, 有的学生可能已经进入了爱情的憧憬期, 有的也可能已经进入了爱情的蜜月期, 无论是哪个阶段, 仔细想想自己写的诗, 仔细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情, 没有爱情我们的生活就没有意义吗?它的存在到底改善了我们什么?这些问题, 随着学生安静的思考和教师给予完全放松的撰写空间, 学生想的可能就不仅仅是爱情问题, 还可能延伸到人际交往、奋斗、工作问题, 这些问题的影响可能就是一生的答案。

3.2 关于“讨论”策略

可以采用电影片段、无标题图片 (ppt) , 诗歌、歌曲及其背景介绍引入, 进行讨论策略, 比如在“基础”课的第七章第四节《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中导入国外经典微电影《黑洞》, 这些带有抽象性质和联想成分的视频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专注力, 而讨论理解有益于学生对事物价值的分析和认同, 微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又能够寓教于乐, 过目不忘;在“基础”课的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也可以通过布置研读计划, 比如阅读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去讨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如何认知“自然选择”与“道德”的关系。在“基础”课的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做以下引文导入课堂并使用“讨论”策略进行澄清:

“人体由氧、氮、磷、氢、碳、和钙等组成。还有47.31升的水, 足已做成1小枚小铁钉的铁、满满1盐瓶的盐以及足以制成1小块方糖的糖。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并努力把它出售, 整样东西大约值7元人民币”。

问题: (1) 看了这个材料后, 你有什么感想 (步骤1、自由的选择) ? (2) 如果让你去选择, 你会觉得人的价值可以如何体现?这种价值的体现有依据吗? (步骤2、从多种可能的选择中进行选择) (3) 如果人的价值有如你所说的那些体现方式, 人类会有怎样的生活? (步骤3、审慎的选择) (4) 你认为你的选择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 为何对你很重要? (步骤4、珍视与珍爱) ? (5) 你愿意公开你的选择吗? (步骤5、确认) (6) 你是否根据你的选择制定相关的计划做更多的事情, 这种选择是否有影响你的生活 (步骤6、依据选择行动) (7) 你认为你会坚持多久? (步骤7、重复)

从此材料所展现的人的物质价值是很低, 人的价值在哪里?通过问题讨论, 学生可能会认识到人的精神价值才是价值的最大体现, 讨论一段时间后, 可能会有这样的效果:成熟的学生想法引导了不成熟的学生, 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学生一下子从别人的回答或讨论中唤醒。若是重复使用这样的步骤去分析问题:学生将来就可以模仿在其他领域, 包括重大的问题决策, 人生、事业计划, 挫折、顺境等等, 可以说, 选择与坚持, 就是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4 对“价值澄清理论”的本真性认识以及“迁移”启示

以拉斯拉为首的“价值澄清理论”之所以被我们国家德育界多数人批判为“无导向教育”是因为拉斯拉的理论一方面不是根植于社会主义社会,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提出“价值澄清理论”“迁移”的“适应症”;虽然其理论在很多方面强调教师价值中立, 但实际上是强调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不应该有“灌输”价值的倾向;离开学生, 无论是从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主题, 还是设置的7步骤的澄清过程等等都是一个有导向的过程, 尤其是7步骤的“价值澄清”, 最终的意图是循序渐进地将学生拉回到接近主流价值观层面来, “事实上, 我们主张应把价值标准教授给学生, 并教育他们如何使价值单富于成效” (6) 可以说这是一种隐性德育手段而不是完全“无导向”, 深刻的“磁性”问题设置能够唤醒人更为理性的认知和持久的行动力。没有一种德育教学法是完美的, 他自己也非常客观地提出“价值教育——并非万应灵药”, 他的理论主要是一种通过“对话、书写、讨论”等19种策略进行“价值澄清”教学方法, 不属于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只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即可。

摘要:“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中主体, 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价值澄清理论”的背景以及方法论与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和思想有一定的契合点, 价值澄清的7个步骤在“书写”策略和“讨论”策略的运用上会为本门课程带来“磁性”的影响。

关键词:“价值澄清理论”“基础”课,“磁性”

注释

11 隋丽丽, 张艳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教书育人, 2010 (5) .

22 (美) 路易斯·拉斯拉著.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2.

33 (美) 路易斯·拉斯拉著.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2.

44 (美) 路易斯·拉斯拉著.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25-27.

55 (美) 路易斯·拉斯拉著.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48.

价值澄清模式 篇5

几十年后, 1993年冬天的一天, 张学良和爱妻赵一荻一起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台湾, 前往美国夏威夷, 并永久定居于美国。临走之前, 张学良将自己保存的许多重要资料档案, 例如手札和信件以及字画和照片, 还有日记等, 都在仔细整理后统一装箱, 并悄悄地运往美国纽约, 全部交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来进行保存。到了2009年2月, 经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前往美国, 开始收集张学良的海外档案。于是, 客居美国多年的张学良的个人档案也开始踏上了漫漫“回家”路后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也对所保存已久的张学良所赠送的个人档案进行了公开。深入分析张学良个人档案的内容, 发现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对西安事变一些疑点的澄清

西安事变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一直以来, 大量的学者都在为深入、全面、正确地研究西安事变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仍有一些疑问长期存在着。例如, 学者们普遍对西安事变的策划者到底是谁存在的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是张学良, 但还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 认为策划者应该是共产党,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杨虎城。另外, 张学良在联合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之后, 他是否感到过后悔呢?而《西安事变忏悔录》是否真的是张学良所写呢?《西安半月记》又是否是蒋介石写的?这些疑问长期以来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 但却没有一个定论。但是, 张学良个人档案的公开极好地澄清了这些长期以来困扰史学界的疑问。例如, 对于西安事变的策划者到底是谁, 我们便可以在张学良的档案资料之中发现一些线索。档案中, 张学良承认说:“西安事变绝对是我一手策划的。”而对于大家对杨虎城的诸多看法, 张学良声明“杨虎城是个好人”, 但他也很客观的说道, 杨虎城“是个粗人”, 而且缺乏理智的思考, 于是“对事情看不清楚, 英雄主义太高”, 所以, 他说整个西安事变都是“由我负责的”, 而杨虎城则“只是同意”, 只是一个“陪衬而已”。档案中还明确的记载道:“谋变事前, 并未同共党商讨。”所以, 通过这些档案的记载, 我们便可以清楚地解决以往的疑点。另外, 学术界还普遍对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态度问题存在争议。例如, 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海外学术界的一种看法, 认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是十分懊悔的。但是, 在1991年的5月11日, 当美国之音的记者问张学良是否因为当年发动西安事变而后悔的时候, 张学良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 他丝毫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和做法, 认为即便时光倒流, 他还是会选择“一样那么做”。张学良还说道, 即便再被“软禁五十年”, 甚至是被“枪毙了”, 他也不会退缩, “都不在乎。”而学术界长期以来都认为《西安事变忏悔录》作者另有他人, 并非出自张学良之手, 只不过最后是以张学良的名义来发表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忏悔录》确实是张学良亲笔所写的, 但在发表的时候被修改过, 所以最后大家看到《西安事变忏悔录》并不是原来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忏悔录》确实存在, 但内容却不够真实。而从哥伦比亚大学公开的一些档案中, 通过分析, 学者们证实了张学良的一些回忆性文章就是《西安事变忏悔录》的原稿, 但通过比对差别极大。另外, 张学良的口述档案中也记载到:“我没有搞‘忏悔录’那玩意儿, 我也没去发表那个东西。”所以, 通过对张学良的回忆资料以及口述档案的研究分析, 有关《西安事变忏悔录》的各种疑问都得到了澄清:第一, 《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文字材料中有一部分确实是张学良亲笔所写的, 而并非他人杜撰;第二, 《西安事变忏悔录》的具体内容已经被修改过;第三, 《西安事变忏悔录》这个题目是被别人加上去的, 张学良的原稿中是没有这个题目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时期对蒋介石是极为尊敬的, 并对他在当时所写的日记评价极高, 且深受感动。但实际上, 在张学良的档案资料中, 对蒋介石当时所写的日记的评价却是不高的。张学良很直接地说道, 自己看了蒋介石写的日记, 只是为了“给他一个台阶下”, 并且对蒋介石所写的具体内容, 张学良并不赞同, 对其本人的性格和行为也是不赞成的, 认为“蒋先生太狭隘了。”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所以, 我们也不难看出, 张学良的个人档案在澄西安事件中各种疑点和焦点问题的重大作用, 同时对相关人物与历史的正确评价也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历史事件细节内容的丰富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 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地盘之争。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 “郭鬼子”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 结果杨去了江苏, 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 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 心中极为不满。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 郭松龄气愤地对张学良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 安徽、江苏失败, 断送了三个师的兵力, 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 给他们去打地盘子, 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 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 请少帅来当家。”此时, 郭松龄已露出反奉的心思, 但张学良没有在意。于是, 11月21日晚, 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 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 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 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 改革东三省。而张学良的个人档案中也记载了对郭松龄反奉过程的一段回忆, 张学良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本来他们是“事先是有盟约的”, 郭松龄对他和李景林、张宗昌、韩麟春四个人都说过, “我们这次打仗都不许抢地盘”。可是, 到了最后, 当仗打完的时候, 李景林却第一个到了天津, “把人家赶跑”, 而他自己却堂而皇之地“当了天津市主席”。随后, 杨宇霆也当上了江苏省的主席, 而且“姜登选则当了安徽省主席, 张宗昌是到了山东。”这些人的做法和行为都令郭松龄十分不满, 于是, 张学良劝他想开一些, 不要计较, 但郭松龄听不进劝, 依然情绪很大[2]213。档案中记录到, 郭松龄执意要在回到奉天之后, 给张作霖“上条陈”, 告诉他“这都是杨宇霆搞的鬼”, 他决定告诉张作霖“杨宇霆管兵工厂, 账目不清”, 并希望张作霖可以把杨宇霆给撤了, 从而“可以给大家平平气”。但是, 档案中也记载到, 最终张作霖并没有听郭松龄的建议, 甚至反而在电话里把郭松龄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并要求他“赶快回奉天。”通过对档案中记录的内容的分析研究, 我们发现, 这些档案中记录的回忆真实地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 向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并将相关人物和思想以及各种复杂事件之间的关联清晰地勾勒出来,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历史事件的细节。

三、对张学良个人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

张学良是一代枭雄, 但也有着细腻的心思和复杂的情感, 但由于年代久远, 我们很难通过一些有效的文献资料和档案来深入了解张学良的心路历程。但是, 张学良个人档案中的大量日记、信件以及各种个人作品却可以帮助我们来全面地了解这位风云人物。例如, “少帅日记”是张学良在1937年, 西安事变之后, 开始接受“软禁”生活的时候开始写的。客观来讲, 这些日记所记录的内容和情节是不够全面的, 但却在分析张学良心路历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例如, 张学良曾经在日记中描写自己长期的软禁生活时记录道, 当时他长期处于幽禁状态, 行动没有自由, 甚至连见到友人也无法交谈, 于是心情很糟糕, 不如“抓诗一首”。而张学良在长期软禁生活之中, 经常会作诗抒发“大鹏有翅愁难展”的苦闷和“枕上泪难干”的伤感, 充分反映出他的真实心境[3]66。据统计, 在张学良的个人档案中, 有大约500封与蒋介石和宋美龄, 以及宋子文和孔祥熙、陈立夫, 还有蒋经国和杨虎城等人的往来信件, 在信件中, 真实地记录了张学良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抒发个人情怀的经历, 这些信件都是研究张学良心理和经历的宝贵档案资料。

张学良的个人档案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为澄清西安时间的众多疑问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线索, 并对研究其他一些历史, 以及张学良的个人心路历程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冯舫女.试析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与价值——从考察张学良晚年对九一八事变口述的真伪说起[J].北京档案, 2011 (6) .

[2]于之伟.形象、性格与命运:张学良及其人际关系初探[J].理论月刊, 2012 (5) .

上一篇:小班幼儿社会性培养下一篇:移动视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