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技术

2024-08-28

摄像技术(精选12篇)

摄像技术 篇1

对于什么是高清,很多人也只是大概知道高清是指高分辨率,而分辨率越高,图像也就越清晰逼真。至于高清技术所体现出的优势,人们也大致知道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图像清晰度高能更好地捕捉细节;二是色彩还原逼真给人更好的视觉享受;三是运用了高清技术后动态画面表现更流畅等。具体高清指的是什么,它的标准又是什么,还有在高清摄像中运用了什么技术,这些都将在下文给予详细分析。

高清的概念和标准

最初,“高清”的概念和标准是由电视广播业提出的。日本最先开始研究高清并试播高清电视,随后欧洲各国也开始进行高清研究计划,后来在1990年美国一举推出了数字高清电视HDTV。高清摄像技术在广播电视业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摄像的不足,使得整个电视画面质量更上一层楼。人们开始日益接触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享受,对高清的了解也日益加深。

美国的电影电视工程协会确定的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格式被称为高清电视,也叫“HDTV”。电视的清晰度,是以水平扫描线数作为计量的,它的集中高清划分方式如下。(1)1080i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宽高比是16:9,分辨率为1920×1080,隔行/60Hz,行频为45KHz。(2)720p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750条垂直扫描线,72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宽高比是16:9,分辨率为1280×720,逐行/60Hz,行频为45KHz。(3)1080p格式,16:9,分辨率为1920×1080逐行扫描,专业格式。

高清摄像的技术分析

现阶段,高清摄像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广告类节目之中,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我们时常能看到高清晰度的身影。对于高清摄像技术,我想我们感触最深的就在于观看好莱坞大片时所享受到的高清晰度逼真的视觉效果。好莱坞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早就开始使用高清摄像技术来提高影片的质量。由于高清摄像技术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它已经成为连接电视和电影的数字纽带。那么在高清摄像中到底使用了那些技术呢,下面本文将例举几个技术方面的问题来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1.高清摄像中的聚焦技术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摄像时摄像机的分辨率越高,画面里所包含的景物内容就越多,这样一来画面中的重点就不易显示,这对摄像机的聚焦造成了一定困扰。高清摄像机由于分辨率较高,所以它的聚焦问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建议摄像师在使用高清摄像机的时候借助标准监视器,以此来帮助更好地找到画面的焦点,使主体摄像内容清晰可见。因此,为获取最清晰的影像,使用高清摄像机在进行摄像时要先借助标准监视器来进行精确调焦。

2.高清摄像中的曝光技术

摄像时,一个正确的曝光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画面的质量。在一般的摄像过程中,摄像师在面对被摄事物时,必须要考虑当时的光照条件和被摄事物所反映出的明暗程度,然后利用寻像器中的斑马线和自动光圈来确定被拍摄物体的曝光程度,即曝光值。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摄像师将最有效的亮度范围摄取到CCD界面上,形成良好的视频画面。对于如何确定曝光值,笔者建议摄像师除了要拥有对摄像画面过硬的观察处理能力,还可以在摄像时使用参考工具,比如色彩监视和示波器。

3.高清摄像中的照明技术

高清摄像机在同样尺寸的器件条件下成像面积小,像素高,因而灵敏度会有所下降,其对景物光线强度要求也会较高。因此我们的摄像师在进行摄像时,要尽可能地在良好的光线条件下进行。被拍摄物体的明暗对比度大可以使摄像画面更清晰,观众的视觉真实感也会更强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会利用照明技术来处理被拍摄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以此来达到想要的预期效果。具体做法是在拍摄现场布置出范围大、层次多、亮度高的光照条件。

结语

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清摄像技术的应用也开始普及。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基于对其特点的准确把握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高清摄像技术的应用,实现高清摄像技术的突破。而电视摄像师也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摄像技术知识,并将艺术与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大众奉献出更优秀的节目作品。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经济条件的好转,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的科学技术也日渐发达起来。最近,高清摄像机逐渐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然而,对大多数的家庭来说,高清到底是什么他们还不是很了解。本文主要针对高清的内涵和标准以及高清摄像的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摄像技术 篇2

姓名:李玉堂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学号:***

课程名称:电视摄像技术 课程归属:技能技巧

摘要: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

关键字: 摄像

摄像技术

电视摄像是指运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掌 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 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际操作。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 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使得我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关于摄像机结构构成,物体部件的操作,以及如何通过调节摄像机拍摄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从而提高拍摄能力,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方面阐述自己通过《电视摄像技术》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

摄像机是我们这们技术课的绝对主角,通过老师讲解,我知道了摄像机有寻像器、机身、镜头三部分组成,而且摄像机根据不同的分类角度,有不同的类型。按用途来划分,有家用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按摄像器件分类,则有摄像管、CCD、CMOS三种类型;按摄录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摄录分体机、摄录一体机;按记录格式分类,有DV、DVCAM、VHS、Hi8、DVCPRO、BetaCAM 等不同的类型。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摄像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即景物的反射光经由光学镜头收集、汇聚,经过滤色处理后到达光电转换器件,在转变为电子流形式 的图像信号——视频信号之后,再经过放大、校正、分配、转换,就可以信号流形式被记录 或输出。知道咧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我们特别被提醒注意运用变焦距镜头,它的作用很强大,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实现变焦距推拉。

(2)实现追随运动中的主体,保持主体画面景别的相对稳定。(3)调整画面构图选择最佳景物,突出视觉重点

(4)急推急拉可以产生新的影片节奏。

(5)推拉与其他运动形式相结合可以构成更多复杂的运动镜头,使画面内部的蒙太奇更为 丰富。

通过合理合适的运用变焦距镜头,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效果,但是在使用变焦距镜头是我们也注意这样3个问题,否则,可能使拍摄效果适得其反。一是要正确控制变焦动点、动向、动速。同时推、拉起幅、落幅要果断。而且不动机位的推拉最好跨一级景别。

认识了摄像机工作原理以及变焦距镜头的运用,我们接下来主要学习了画面拍摄的构图方法,拍摄画面气氛十分重要,因此画面构图十分重要。电视摄 像属于动态拍摄,可以解释为被摄物 体和画面结构发生变化的构图拍摄手段。首先一种情况就是摄像机处于固定状态,被摄物处于运动状态。摄像机在此状态下展示的是固定的空间范围,在拍摄构图过程中要给 留出被摄物的运动空间。当我们拍摄以动作为主的被摄物时,首先要 了解被摄物的动作幅度,之后再根据此依据留出画面的边框范围。当被摄物进入画面时,就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在我们拍摄 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一些黄金分割图的一些构图技巧,毕竟把被摄物 傻傻的放在画面的最中央一点儿都没有美感。根据黄金分割图的标 示,尽量不要把被摄物放在画面的正中心即可。

构图这个名称,还源于西方美术,学习西画,这是一门课程,叫 做构图。构图这个名称在我国使用的不怎么普遍,原因是在中国画论 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摄影构图是从美 术的构图转化而来,在摄影界用的也不多,习惯叫法是“取景”。不 论是国画中的“布局”、“经营位置”,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 只到的部分内容,对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意,所以画面构图是摄影 技术范围内摄影师最不愿意讨论的问题。人们公认,有些人生来就有 对一幅构图完美的图画的感受力,而另一些人却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 才能,对于构图,只讲授几条基本 原则就够了,此 外再教也无用。俗话说:“画无 定法”。构图是 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构图是一个组织过程,它 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织成一个可以的整体”(本.克莱门)每一 种艺术形式都具有它独特的规律和原理。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 成方圆”,摄像艺术也不例外,它绘画、电影构图规律--原理,形 成摄像构图的规律和原理,称它为摄像构图的章法。有些电视作品,虽然主题选择的很好,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但由于在构图上不够讲究,光线处理上没 意,表现形式上欠思考,视摄像与图片摄 影构图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拍摄表现形式有差异,使它构 图章法也存在一些差异。照片是瞬间固定画面,而电视摄像是运动静 止画面。关于动态拍摄的学习,老师主要介绍了镜头动态拍摄的四个方 式:推、拉、摇、移。关于推镜头的应用,往往是表现被摄物的重点。主要对象在推镜头就要选准,切勿在推的过程中再进行选择,漫无目 的的推镜头会令人感到晕眩。列举两张推镜头的画面:

推镜头前的拍摄画面;推镜头后的拍摄画面。另外,我们学习了关于摇镜头,摇镜头拍摄整体跟推镜头差不多。摇 出被摄物的时候要干净利落。还有一种切换主体的情况,那么就要在 推拉镜头的过程中,增加摇的镜头成分才能尽快完成主体位置的转 换。以下是我从网络上寻找到的关于摇镜头的资料照片,相对比较可 观可感得表现推摇镜头的技巧:

镜头从左摇到右侧(非推镜头)

镜头从左摇到右侧(推镜头)

电视画面的结构成份主要是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主体是指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画面的结构中心。陪体是相对主体而言,是辅助主体表现主题内容的对象。一般,陪体的作用是:1.对主体补充说明作用;2.渲染、烘托主体形象;3.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靠近镜头前的人、物、景就是前景。前景主要有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表现时间、季节、地方色彩;强化 画面纵深和空间感;均衡美化画面; 与主体形成特写关系;增强节奏的作用。学习了构图的主要成分,还要了解构图的形式。构图形式包括很多,像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单构图、多构图、水平构图、垂直构图、斜侧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构图(外国)、九宫格式构图(中国)等。

通过学习《电视摄像》这么课程,并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在实际的拍摄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的还有很多很多,毕竟将理论学习附于实践,还是需要过程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以下方面做到重点关注,我们的拍摄技术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1.正确运用光线的角度;2.注意色调上的变化;3.利用好拍摄角度和方向;4.不同高度的意境画面。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于摄像机工作原理,摄像机拍摄中的构图,光与色彩,以及如何构景都有了自己的知识,揭开了之前自己对摄像机拍摄相关知识的面纱,作为一个对摄像工作深感兴趣的同学而言,我相信它对我的作用是巨大的。同时,感谢老师辛勤的工作。

参考文献: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任金洲,陈刚.电视摄影造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实用电视摄像》,苏启泰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年出版

小议电视摄像的技术及艺术技巧 篇3

一、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要求

(一)镜头要稳、重视移镜头

镜头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起落不稳”的镜头很难进行组接,这样会给后期的剪辑造成很大困难。拍摄运动镜头时镜头运动速度应该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拍摄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甚至出画。

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移镜头。移动镜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移动摄像能形成多样化的视点,通过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让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更为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二)正确曝光,准确聚焦

影视艺术是一门用“光”作画的艺术,曝光的控制影响了影像的画面构成,形成了特定的造型形象特色、造型力度感觉、造型美感乃至整个画面的感情类别和情绪强度。曝光准确性越高,画面层次越丰富,色彩还原越鲜艳,画面品质越佳。曝光过度,画面色彩饱和度下降、图像泛白,没有层次感;曝光不足,画面灰暗,尤其是暗部层次不能充分体现。曝光调整所需的高清摄像机参数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现场情境的变化、光线的差异、色温的强弱等进行差异式调整。

随着高清时代逐步迈进,高清摄像机广泛应用于各类影视艺术形态的创作,高清摄像机能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物体影像的明暗过渡更加的“圆滑”,但高清摄像机焦点也更难以控制或不易对准,这对影像摄制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尽可能使用高清色彩监视器,以便准确把握画面的焦点和色彩;另一方面如没有良好的现场监看设备时,则尽量不要用大光孔进行拍摄,虽然大光孔带来的小景深会有一定的“艺术感觉”,但是大光孔往往会使焦点更加难以把握,往往会使画面出现虚焦的现象。

(三)色温片平衡光圈的调整

在电视摄像中,色彩能否正确还原与两个素有关,即白平衡和色温。白色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反射光线的颜色是不同的,摄像机的CCD感光元件没有调适能力,白色就发生了偏色,那么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这种色温条件下的白平衡来还原白色。

色温不是光线的温度。而是光线颜色的一种标志,一天之中色温是不均匀变化的,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必须要对白平衡进行调整,将白平衡调整环境色温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色彩的正确还原。

二、电视摄像的构图处理

摄像主体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明确画面的主体,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又能在结构上分清主次,合理构图。陪体在画面中能对主体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内涵,比如新闻事件现场的地域标记季节特征等,帮助主体,使得报道内容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真实。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作用,使主体的表现更鲜明充分,比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环境的氛围等。环境是指画面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能表现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写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

安排构图还要考虑到画面中线条的构成形式。如主体是什么样的线条,前、后景是什么样的线条,美不美,重不重,有没有呼应,有没有对比。线条是有属性的,不同的线条确定,给人不同的视觉形象。如浓线重、淡线轻、直线刚、曲线美、粗线强、细线弱、虚线动,弯曲线条又给人一种不确定的艺术感觉。又由于人们审美习惯及思维的作用,会对线条形式产生联想静与孤独、动与激烈、疏与宽阔、密与拥挤、直线的挺拔、平行线的平稳、斜线的速度感、弧线的运动感、曲线的韵律感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线条让人产生相关的有机联想。线条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 ,它为摄像造型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无尽的选择。

在拍摄构图过程中,静态物体要有静感,而动态的物体要有动感,要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效果。如一粒种子在三五秒内破土而出。一些生活中被看成是静止的物体,通过电视摄像艺术变成了富有变化的不断运动的物体,从而展现出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构图画面要有层次感,主体形象突出,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处理恰当,光、色、影调、线、形等造型元素尽可能与内容高度统一。如拍摄奥运会上射击选手举枪瞄靶、子弹待发的动作时,我们可以使用固定镜头引发趋于“动”的态势,比较好地表现出了现场比赛中选手们屏息静心、全神贯注的动态和射击过程。

三、摄像过程中色彩和光线的选择

光是画面造型的主要元素,是画面的灵魂,光线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构图的完美。光线有揭示、突出、隐蔽、修饰、弥补和表现拍摄对象的作用,从光线中我们可以确定拍摄对象周围的气氛、天气、时间、环境特征、甚至当时的所处时代,作为深化主题的表现方法,照明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揭示和刻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也可确定影视剧的基调。例如电影《黄土地》中的光线处理,就以“柔和”为主,外景多用自然光,拍出土地的深厚感和温暖感。《秋菊打官司》主要依靠自然光线照明,保持生活的毛边感以及原生态感,使得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色彩配置作为影视镜头的构成元素,同样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表意效果,可以使作品的深层意义和创作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可以说不同的色调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色调是主题思想在色彩上的具体体现,画面中主要色块的组合,构成了作品的总体色调。总体色调是根据内容所决定的。由基本气氛来确定的,并取决于黑、灰、冷、暖等色块面积的大小。把画面的不同色度、明度、色性(冷暖)、色相(颜色)和色块组成形象,按表现需要适当安排,以达到色调的均衡与统一。《 仙剑奇侠传三》中不同的颜色搭配采用冷暖相宜的方式,使演员的性格、环境氛围、剧情关系、故事情调得到了有层次性的表现。

四、取景范围及拍摄角度的选择

角度分为水平角度(正、侧、背、斜)和垂直角度(平、俯、仰)两大类,有其一般规律,如正面拍摄易表现被摄对象的基本特征,利于人物与观众的交流;斜、侧方拍摄则增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而平摄合乎日常生活视觉习惯,画面真实;仰摄则可表达崇敬心情等等。角度是摄像师传达意识的有效手段,不同的取景范围,可突出要表现的主体。同时也能去掉不需要表现的景物,在—个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化、摄像角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观众的视点,从而改变画面的内容。取景的变化不仅直接左右着观众对被摄景物的观看范围,而且赋予人们崭新的视听方式。如拍摄盛大集会,要从空中、地面、主席台、人群中等备个角度拍摄,使观从不同的视野和视觉方式感受盛况的规模和各种细节。

《 三国演义》摄像过程中各种场景与设施交相辉映,相互融化、相互衬托而达到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生活,创作的意识也跳入电视画面,视觉效果在这中表露无疑。在“火烧连营”一场戏中,动用了四台摄像机,除了升降机外,地面设两台 ,还有一台流动的带稳定器设备。当数百只火把扔向蜀营时,利用升降车运动和角度的变化,展现出地面上星罗棋布的上百顶军帐,长约几百米的刘备旱寨中的辕门、望楼等喷发的熊熊大火,火光中人叫马嘶、刀光剑影的壮丽场面,紧接着利用不同机位的角度,拍摄了局部火烧、捕杀征战的场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同期声的采录

同期声包括人物现场声、环境音响、现场音响等多种声音和动作效果。生活中的形象是包含着声音的,同期声能够起到传递和增加画面信息量、烘托气氛、表现环境特点等重要作用。在剪辑新闻纪实性节目时,插入电视画面同期声,可以增加面的真实感,对新闻纪实类节目来说,同期声是要的、极富表现力的创作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从晓阳,郭艳民.高清电视时代的影像摄制艺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6).

[2]刘祥龙.浅谈摄像技巧[J].中国有线电视,2002(15).

(作者简介:郭 浩(1973-),男,河南中牟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副主任, 讲师。)

摄像技术 篇4

因此, 摄像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而是运用拍摄技术的一种艺术创作, 其最终的意义在于传情达意。而我们评价一个影像作品的标准运用得也是艺术标准:有没有准确的表意、有没有表达出某种微妙的情感, 有没有感染力, 而不是一个技术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摄像基础这一门课程, 就必须走出之前的技术本位, 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在教学思路上首要的一点, 就是暂缓专业级摄像机这个“明星”的出现。学生由于其好奇的天性, 对于平常接触较少的摄像机总是抱有新奇的态度, 摄像基础课程没有正式开课之前, 学生也总是会问, 使用怎样的摄像机, 摄像机的操作复杂与否。在授课的一开始, 就先不要一上来就亮出专业级的摄像机, 而是转移一下学生的关注点, 从欣赏影片开始, 任何创作开始都少不了模仿的痕迹, 模仿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学习。在欣赏影片的同时, 再进行视听语言的讲解。影片的选择尽量不要以电影为主, 电影过长, 整体的表意系统太过复杂, 最好选择创意突出且比较容易理解的影视广告或者学生当下热衷的影视片断。看完先让学生表达一下整体的观影感受, 再找出影片中最突出的表现元素 (景别、色彩、光影等) , 并分析如何才能创作这种表现元素。学生在这样的反复的分析锻炼中, 逐渐明白视听语言表达的要义。以泰国创作的sony摄像机广告片《女大十八变》为例, 这是一则具有比较强烈的搞笑效果的片子, 学生看到之后通常会哄堂大笑。在笑完之余, 在老师的提示下会进一步分析“笑果”是怎么来的。在内容上, 效果来源于前后强烈的意想不到的反差。这种意外对比的效果, 又通过景别镜头的精心选择、光照的反差和声音的对比等视听综合因素得以呈现。分析的多了, 这就成了一种创作范式的反复解读和有意识的学习。

慢慢的, 在对视听语言的逐渐理解中, 开始使用摄像机和相关的拍摄技巧进行视听语言的练习, 并通过学生的表演来营造更加热烈的课堂氛围。不以技术为本位, 但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在单独的视听语言的练习中, 技术的掌握的功力和表意的明确直接关联在一起, 一个镜头才有了表达意义的可能。比如说:移焦镜头, 从技术的处理上来说, 是拉长摄像机的焦距, 让镜头画面的一部分清晰一部分模糊, 并逐渐改变模糊和清晰的主体。在学会了基本的操作之后, 让学生为这个技术运用设定一个合理的情境。假设是甲乙二人的谈话, 一开始甲在说话, 是表现的主体, 让其清晰呈现, 乙为模糊呈现;当乙的反应表情成为重点时, 迅速的让其清晰, 甲变为模糊状态, 移焦在这里运用实现的表意目的是画面表现主体的变换, 从而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假设另一种情境, 在西湖的风景 (亭子) 当中, 让镜头前的柳枝前景为虚焦状态, 亭子为清晰状态, 然后转换焦点, 这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感的呈现, 镜头富于变化、画面更加的优美。

在一些能够实现的场景中, 让学生设计表演, 不但直接强化训练了学生的拍摄技能, 效果直接, 而且学生的投入度很高。还是在甲乙谈话的例子, 两个在一起以怎样的关系展开谈话 (恋人、父母、师生) 、谈话的内容是怎样的基调 (悲伤、讽刺、搞笑等) 、在表演中两个人的姿势和站位怎么安排, 以及移焦的时机如何掌握, 诸如此类, 与实际的影视剧的拍摄过程相似。对学生而言, 通过这样的练习, 不仅仅学会了一个移焦的技巧, 而是学会了一个拍摄和创作的思路。

用故事版来强化整体逻辑的表达, 这是单独的视听语言训练一段时间之后的一个提高练习。单个镜头的学习和掌握总是相对简单的, 就像学习绘画中的线条和色彩, 难得是如何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有限表现要素, 创作出富有影像吸引力的作品。单个镜头的练习像语言训练中的组词, 而故事版的绘制则是书写一个完整的句子。在书写的过程中, 需要有合理安排多个镜头的逻辑能力, 而具体的画面安排, 又考验着学生安排视听语言中各个表现要素的功底。这种情况下, 可以引入学生从小熟知的语文片断 (名师名篇) 的文字片断, 根据片断画成系列的图画, 再把学生的作业展示对比, 学生自然会有启发。

摄像机技术指标 篇5

为了规定摄像机的等级,国家颁布了摄像机技术条件的规定。可是在电视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规定已相对落后,灵敏度、分解力和信杂比这三大技术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摄像机的质量。

一 CCD器件和图像像素

这一指标给出CCD器件的数量、尺寸和电荷转移方式的种类,以及图像像素的数量。广播级和许多业务级摄像机一般都是3块2/3英寸CCD,电荷转移方式或IT(行间转移),或FT(帧转移)、或FIT的都有,等级稍高的取FIT,稍低点的取IT,而FT CCD摄像机亦不乏佼佼者。与IT相比FIT残留电荷少,图像惰性小,但价格之贵也自不待言。而IT在采取了微透镜等技术后提高了灵敏度,减少了图像惰性,更具竞争力的当然还是价格。FT CCD的摄像机种类较少,但尺寸相比FIT小,残留电荷少于IT,灵敏度和动态范围均高于IT。加上设置了机械快门,利用机械快门在场消隐期间对感光部遮光,减少拖尾。据有关公司介绍,其FT CCD由于取消了FIT CCD的垂直移位寄存器,增大了CCD像素窗口,因而增加了像素的有效受光面积,使更多的光转换为电荷,提高了灵敏度。此类摄像机的性能,指标均高于IT CCD摄像机,而并不弱于FIT CCD摄像机。

图像像素数量是CCD器件的一项重要指标,像素就是CCD表面上的感光单元,像素数量越多,越能分辨景物细节、感光密度也越大。因此像素数量不仅与图像清晰度有关,而且与灵敏度也有关。20年前2/3英寸CCD器件的像素数量通常在40万左右,分解力仅为250至350线。而今天CCD器件的有效像素可达60至70万,分解力可达800至900线;HDTV的CCD器件的像素甚至多达200多万。分解力高达1200线。CCD器件的像素数量与分解力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经验公式:水平像素乘以四分之三等于该CCD芯片的水平临界分解力。CCD器件对于摄像机性能之关键,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将此项目做为摄像机的首要技术指标也顺理成章。

二 数字量化和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量化和数字信号处理的等级是数字摄像机出现后新增的技术指标。众所周知,CCD器件产生的模拟信号必须转换成数字信号,再进行数字处理,这一转换和处理的精度对信号的技术质量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加以限定。ITU—R601对演播室数字信号编码规定的最低要求是8bit量化,摄像机作为信号源理所当然地要高于此要求。模拟信号和数字处理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信杂比和动态范围与在转换成数字信号时使用的量化级数成正比。因为量化级数是转换成二进制码值的,所以级数增加一倍,信杂比和动态范围增加6dB,而只需要在二进制编码数据中增加一个bit。因此一个10 bit的数字信号比8 bit在信杂比和动态范围方面有12 Db的改善。今天广播级的数字摄像机A/D转换的量化级数多为12 bit,这样与ITU—R601的要求相比,可以在信杂比的动态范围上增加24 Db的优势。使用12 bit的A/D转换器,可对600%视频电平采用动态压缩算法进行处理。

90年代中期,大部分摄像机厂家开发的摄像机多采用10 bit A/D转换器,再用13 bit数字处理。到90年代末期,各摄像机厂家开发的摄像机几乎都采用12 bit A/D转换器,而且为了保证更为精确的伽玛、拐点、轮廓等信号的校正,在信号处理上都用更高的量级,少则14—16 bit,多的可达20—30 bit。在摄像机上采用如此之大的数据量进行处理,具有相当的难度,除非开发专用超大规模的数字处理集成电路之外,别无良策。因此各厂家都为此花大气力,开发了专用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处理量级可达20—30 bit,电路细微可达0.6--0.3微米,门数可达180万门。

三 灵敏度

这一摄像机指标属老生常谈,对于20年前的摄像管摄像机应属主要指标,而今天的重要程度或人们的关注程度已经降低,但是依然出现在今天的数字摄像机技术说明书中,在未来HDTV摄像机技术指标中也未见删除。

这一指标描述了摄像机对所拍摄图像的照度的反应能力。测试也简单易行:在标准照度条件下,(即2000lux、3200k色温下)拍摄89.9%反射灰度卡,视频幅度达到0.7V时的光圈指数,即是该摄像机的灵敏度。今天广播级摄像机的灵敏度通常在F8至F10之间。

灵敏度的测量,除了测量标准照度下得到的额定信号电平时的光圈指数外,通常还要测摄像机的最低照度。这一指标将灵敏度和信杂比联系起来,使灵敏度和信杂比之间存在着某些互相牵制的关系。

最低照度是在增益开关处于最大、镜头光圈也处于最大的情况下,拍摄灰度卡,视频信号达标准幅度(0.7V)时所需的照度即最低照度。广播级摄像机的最低照度通常7-8 lux(F1.4 +18dB),最低可达1 lux(F1.4、+36dB)。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最低照度并无统一标准,特别是摄像机输出电平,是标准电平100%(0.7V),还是70%(0.49V)尚无定论。一般广播级摄像机输出电平为100%,业务级摄像机就要求各异了。因此当我们分析某一摄像机的最低照度时,可不能掉以轻心。

一般情况下希望最低照度指标要低一些,可是最低照度越低,要达到视频电平0.7V,增益就要加得越大。增加增益的结果是降低了信杂比,使杂波增大,图像颗粒增粗,使技术质量恶化。这样的恶化是显见的,γ=1时,增益提升多少Db,信杂比就降低多少Db时。Γ=0.45时,信杂比下降得更多。例如一摄像机的信杂比为60dB(增益0 db,γ关)那么增益+18 Db时,信杂比为42 Db。但在γ=0.45的情况下,信杂比下降到36 Db。在增益+30 Db时,信杂比只有24 Db,这将严重影响图像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保证图像信号的信杂比,最低照度还是不要过低。为了降低噪声,摄像机还增设了图像噪声抑制开关,在使用增益时降噪。

同样是广播级,数字机的灵敏度并不比模拟机高许多,而是几乎相等,这是因为F8的灵敏度已经够用了。有趣的是有些业务级摄像机却一味追求高灵敏度,甚至达F11还多,这样做似乎是考虑到业务级摄像机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吧。

四 分解力

分解力又称分辨率,解像力,通常分解力指水平分解力。有人将分解力与清晰度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需知,这实在是两个有关联而又不相同的概念。分解力是指电视设备所能分解和重现细节的能力,而清晰度是指人眼对电视图像所见的清晰程度。分解力越高清晰度也越高,对摄像机来说,分解力是摄像机分辨黑白细线条的能力,广播级摄像机多在800线以上。

测试也简单,即在标准照度条件下(2000lux、3200K色温),镜头光圈置于5.6与8之间,(依最佳观察效果而定)拍摄分解力卡。在镜头最佳聚焦情况下,从精密黑白监视器上读取分解力线数。

必须强调的是,应从黑白监视器上读取分解力,因为摄像机编码输出是R.G.B三路叠加,而分解力的指标是Y通道或G通道;如若用彩色监视器读取的分解力,则低于黑白监视器的读取值。同样应注意的是摄像机输出信号也应从Y或G通道接出,而不能从编码输出接出。

在测试时,人们不仅要测摄像机的分解力,还要测摄像机在5MHZ(约为400线)时的调制深度,简称调制度。

实际上调制度是比分解力更实质地体现摄像机性能的重要参数。这是因为摄像机的输出信号,在送达家庭电视机之前,要经过电缆传送、记录、编辑、地面传输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受到带宽的限制,结果使摄像机原有的高频分量损失。但是反映在传送带宽内,5MHZ处振幅大小的调制度却不受带宽限制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400线以上的信号衰减较大,而400线左右的信号几乎没有衰减。人眼对400线左右的细节又较敏感,有时即使分解力线数较高,而400线时的调制度不太高,人眼的主观感觉并不认为图像质量好。因此调制度就成了左右电视机清晰度的重要参数。这一指标的测试也很简单,摄像机在标准照度下拍摄多波群卡,通过示波器取其行频波形,以最低频0.5MHZ的幅度为基准,去除5MHZ的幅度,再乘上100%就是调制度(MTF).80年代摄像管摄像机的调制度仅30%,CCD摄像机调制度可达70%,而数字摄像机可达80%。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在上文说到的水平分解力在800线以上,这一分解力确切地说是极限分解力,也就是人眼在高精度监视器上观察黑白相间线条隐约可见时的清晰度,此时如果从示波器上看,调制度大约在5%左右。而标准分解力则是调制度为50%的分解力。通常说明书上给出的都是极限分解力。由此可使我们得以在无高清晰度监示器的条件下,检测具有800至900线分解力的摄像机。

五 信杂比

信杂比是指在标准照度下摄像机输出信号(Y通道)的峰峰值与视频杂波的有效值之比。这一指标是不同档次或等级摄像机的主要技术标志。广播级摄像机的信杂比一般在60 Db上下。

摄像技术 篇6

关键词:色彩构成;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创新研究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其中色彩构成就是新引进的一种教学内容,色彩构成与以往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迎合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创新是大势所趋,现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

一、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的概述

就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色彩构成课程而言,它最早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包豪斯设计艺术学校,并且由色彩学家伊顿创立开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色彩构成课程传入到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当中。色彩构成是此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主要强调的是以知觉效应为出发点,在科学性的原理和艺术性的形式相结合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抽象性思维,从而形成的一种理想性和审美性并存的设计色彩。就色彩构成的作用来看,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分析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色彩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与创新方法探究

就摄影摄像专业的色彩构成课程来看,它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仍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中,需要我们对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色彩构成与创新进行探究。

(一)明确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中,色采构成课程时其中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就它的教学目的而言,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并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拍摄、后期制作、作品输出三个步骤中对色彩控制、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掌握;除此之外,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摄影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色彩,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品位的提升。

(二)加强对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

加强对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也是创新的方法之一,就其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的基本性质;(2)色彩的知觉;(3)色彩的对比和调和;(4)色彩的心理。针对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中色彩构成课程而言,它的改革工作必须从教学内容入手,对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好地与摄影摄像专业特点相结合。摄影摄像专业具有一定的特点,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增加,比如“不同类型胶片对摄影色彩的影响、色温、白平衡、照片的后期处理和输出”等内容,这些都是与摄影色彩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通过这种系统性的摄像知识和色彩知识内容,能够有效的提高他们对摄影色彩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色彩构成教材的编撰要增加大量的配图和实践内容,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实践性和引导性。

(三)通过完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色彩构成课程刚传入到中国的时候,色彩构成练习是用颜料来完成和实现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流行,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面临着深刻的教学改革,增加了对电脑技术的应用程度,因此在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的创新方法中,可以采用完善教学方法的形式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性。其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色彩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图片拍摄和电脑后期制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训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2)在学习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选取同一张照片,采用不同的后期操作方法,形成不同的色彩偏向。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色彩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采用色调控制来调整整体的情绪,在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中提高训练的效果性和强度。(3)带领学生尝试不同的拍摄方法,让学生获得不同场景的照片,在后期的处理工作中,也尝试不同的方法,了解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之间的对比训练工作。采用这种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能够提高色彩构成教学课程的实用性和創造性。

(四)结合时代的发展突出色彩构成的数字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的社会,数码摄影已经逐渐的普及开来,并成为摄影摄像专业中的一项新兴内容。与传统的摄影摄像相比较,现在社会的摄影摄像技术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它不仅能够提高色彩处理的科学性,还能够提高色彩处理的精准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色彩构成的工作能够由拍摄者自己完成,具有较强的操控性。因此在摄影摄像技术专业色彩构成与创新方法中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突出色彩构成的数字化,将色彩管理、摄影色彩的处理工作与数字化有效的结合,使其发展成为色彩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特色。

三、结论

探析新闻摄像的技术与技巧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新闻摄像方面的技术逐渐的趋于成熟, 摄像的功能也逐渐的完善, 这就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对摄像中的技术与技巧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对其进行掌握, 以此来加强新闻创作的质量与效果。

新闻摄像中的技术与技巧

新闻摄像主要就是将图像之间进行衔接, 以此来对主体内容进行表达, 这对新闻摄像的工作人员就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对技术与技巧方面, 只有工作人员对技术与技巧进行有效的掌握, 才能从根本上加强新闻拍摄的质量。以下对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分析。

1.保障镜头的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想要加强拍摄的质量首先就应该对镜头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根本上加强对拍摄效果的控制。

(1) 首先要保障镜头的稳, 也就是说在拍摄的过程中, 保障拍摄出的画面相对较为平稳, 尤其应该注意在进退、移动、推拉以及摇晃的方面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只有镜头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画面的平稳与质量。一旦镜头出现不稳的现象或者是摇晃的现象, 就会直接对新闻的质量产生影响, 降低收视率与关注的效果。

(2) 其次就是要注意移动的效果, 由于拍摄中离不开移动的效果, 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镜头进行移动与变化, 在移动拍摄过程中可以加强内容的丰富化与多样化, 进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并做好画面之间的衔接, 将空间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最后需要注意的技术与技巧就是画面的构图, 也就是对画面进行合理的安排, 加强画面的立体感与美感, 并能明确的突出主题。这对画面人员的技术是有一定要求的, 由于新闻摄像多是将社会上的事物以及情况进行真实的反反映, 这就应该加强构图的效果, 通过新新闻摄像来起到揭示的效果, 提高摄像人人员的技术, 以此来提高画面的生动性与与说服性, 进而加强画面的质量。

2.新闻摄像记者自身需要的技术与与技巧

2.1创作性

在进行摄像的过程中, 不仅对镜镜头等方面有要求, 对摄像记者自身方面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创作性。进行行新闻摄像的人员自身就应有一定程度的的创作灵感, 并善于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观察, 可以对拍摄的时机进行准确的捕捕捉, 以此来对新闻画面进行补拍, 加强强摄像的效果。

2.2创作意识

新闻摄像所制作的节目是一项相相对较为系统的工作, 而摄像工作就是新新闻制作工作的基础, 这就对拍摄人员的的创作意识有一定的要求。在进行拍摄之之前, 就要求摄像人员对画面进行构思, , 对拍摄的大框、角度、场景、光线以及及局部进行特写等等方面都应提前做好构构思, 构思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拍摄的效效果, 这就要求加强拍摄人员的创作意识。

无剪辑拍摄的应用

无剪辑的拍摄是新闻拍摄中重要形形式与方法, 这一方式对摄像人员的技术术与技巧有一定的要求, 拍摄人员在进行行拍摄之前要对所拍摄的内容进行构思, , 明确拍摄的总体结构, 并按照自己的的构思来进行拍摄。这种方式相对较为实实用, 主要是由于这种拍摄方式在一定的的程度上降低了拍摄人员的时间, 同时, , 也确保了拍摄的质量, 这是一种提高新新闻质量与效率的方式。

(1) 首先在进行新闻拍摄之前就应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拍摄人员应做好对无剪辑技术应用的意识, 并在新闻拍摄之前, 做好对镜头进行处理的工作;

(2) 明确主题, 在拍摄之前就应该对拍摄的主题进行明确, 并根据要突出的主题与内容来对拍摄进行设计。尤其是在对一些具有突发性的事件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应该对新闻的具体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 之后在进行拍摄, 避免出现盲目进行拍摄的现象, 影响到主题。

(3) 在进行拍摄之前对镜头进行有效地处理, 这是无剪辑拍摄意识的重要体现, 也是将画面进行有效连接的重要方式, 通过不同的形式、光线以及角度来突出主题, 加强拍摄的效果。

(4) 这种方式可以将拍摄人员的技术与技巧进行充分的体现, 这就要求拍摄人员不断的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加强, 并可以对拍摄的技巧与技术进行熟练的运用, 同时具有对节目进行策划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新闻报道的质量。

个性化行为特征的应用

新闻摄像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自身的艺术性, 强化摄像的个性化特点, 拍摄中的个性化就是在画面内容上的体现, 例如构图方面、画面的角度等等。在此基础上, 摄像人员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此外, 还应充分发挥摄像人员的想象力, 这主要是源于摄像人员对生活的理解, 选取可以引起观众关注的素材进行拍摄, 这就要求拍摄人员对生活进行关注, 并加强对经验的积累, 拍摄出高质量的画面。

结语

关于数码摄像技术的探讨 篇8

2012年后, 苹果先后开放了其多项先进的数码摄像的专利, 包括其《音圈马达致动器》与《光学稳像模组》等专利技术, 由于专利技术的不断解密, 它们在将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在大量的数码摄像产品中。

两种技术混合使用, 就会形成镜头对致动器模块产生自动对焦机制以及光学稳像机制的效果, 并且能够实现可以在五个不同的方位上调整摄像镜片与相对图像感应器 (ccd) 的位置, 并且制动器能够实现在至少三个不同方向的移动, 并实现可以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 进而调整摄像清晰度。

音圈马达制动器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械装置, 能够实现直线型以及有限摆角的运动, 使用来自永久磁铁磁场与通电线圈导体产生的磁场中各个磁极间的互斥与互吸作用, 产生有效并且有规律的运动的超精密集成装置。

音圈马达理论上是一种被动非线性型驱动装置, 其运动定位精度完全取决于感光反馈及磁场电流控制系统, 与音圈马达本身特性无关。采用合适的定位反馈感应装置进行运行, 其定位精度可以轻松达到最小0.01u M, 和最大加速度可达300g, 以下图片展示其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 。

2 最新软件对焦技术

数码相机的智能成像效果一直是各个生产商关注的焦点, 苹果最近获得了一项和相机成像技术有关的最新专利, 这项新专利也已经公开, 将在今后大量应用到现代智能相机上, 它允许使用者在照片拍摄之后根据软件数据储存结果对整个照片进行重新对焦。

事实上拍摄后再进行对焦并不是最新新发明, Lytro光场相机早在2011年时就被提出来并实现, 不过最新的对焦技术和Lytro光场相机相比实现方式又有所不同, 光场相机主要是利用传感器前端的显微镜头来捕捉光强并转化成记录位置和角度的数值, 然后微镜头阵列再根据镜头光圈来调节光线达到用户的精准度要求, 但在最新的的专利技术中几乎是完全不一样, 每一个微小镜头都对应一组固定的数码成像像素, 当记录下光线信息后, 通过软件筛选后, 可以用来调整对应数码图片的焦距数值, 并确定那一个数据是你所需要的 (如图2所示) 。

在这项最新技术中, 最大的特色是在数码相机系统中将配置方式分为两种, 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方式。低分辨率可重新对焦, 高分辨率不可重新对焦。在低分辨率的模式下, 光学模块被放置在镜头和传感器之间创建多个光学传感器, 在拍摄时, 该传感器会记录下光线数据以及入射的角度数据, 多个数据被一次性记录下来, 以供在后期软件修改数码照片时使用这些数据, 因为这些数据被全部记载到数码相片数据中。

而所谓的光场技术就是有大量微镜头在传感器前面布置,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光线感应器群, 其特色简单的说就是“复眼拍照”。复眼是仿生学中模仿苍蝇的眼睛的一种多次成像技术, 使用这个功能能够捕捉一个场景内的正向方向的所有光线, 同时将数据储存起来, 这样就可以轻易在拍照后调整焦点, 以获得最理想的拍摄效果。已故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经对这项复眼技术表示出了强烈兴趣, 并且苹果的研究团队一直在这个方向努力。

在现有的技术下, 高分辨率模式时, 光学模块被透镜所取代, 这样拍摄出的数码照片就和普通数码相机没有任何区别了, 但在现在纳米技术以及微驱动器日趋成熟的今天, 在将来的数码摄像机制造中, 将大量使用高新技术, 所以将来的高分辨率模式即是现在的低分辨率模式。

3 结语

先拍摄后对焦, 是将来摄影摄像的大趋势, 虽然有着储存数据巨大的缺点, 但是随着快速存储设备的不断发展, 拥有超大容量的相机内存装置必将出现,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来容量会越来越大, 速度会越来越快, 阻碍摄像的大数据瓶颈就会得到根本解决。将来摄像摄影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不会再受光线和焦距所拖累, 光线和焦距调节将全部由相机的微芯片控制, 人的主要作用将是按下快门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杨凡著.《光场相机成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2011年.

[2]《告别失焦-----光场相机初探》.2008年, chopper著.

浅析摄像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篇9

1 艺术在摄影之中的作用

1.1 艺术在摄影前中期的作用

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电视作品的优秀与否和片中镜头运用技巧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后期制作中使用的图像处理和特技设置等也对电视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视作品从拍摄到后期制作,配音配乐等不但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还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工作。视觉艺术的正确运用是摄像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重点,摄像师对镜头运用的技巧是摄像师对摄像技术的正确应用的关键。镜头是摄像师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是摄像师经过构思后创造的有自身创意的产物,摄像师在服从于构思并且从整体着眼的基础上对镜头进行运用,在表达内容需要的同时考虑镜头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表达摄影要求的同时彰显艺术的魅力。

1.2 电视摄影在艺术方面的要求

相对于电影艺术而言,电视作品更加倾向与艺术方面的加工,它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从而产生的产物。只有对相关技巧和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才能拍摄并制作出相对高水平的作品。电视和电影的拍摄技巧有着共同点,所以在制作的技巧上,摄像师一般采用推拉变焦等手法,这就需要摄像师在取景和构图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其中,艺术的眼光和处理手法更容易使得摄像产生出类拔萃的效果。

电视作品中的每一镜头都是相关联的,在镜头设置中更应该从整体着眼,将空间的深度表现出来,使观众感觉作品有深度。镜头内容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从而将镜头所表达的内涵体现给观众,使观众对作品有更深刻的印象。

2 艺术在拍摄中如何体现

摄像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大对自身的培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2.1 电视构图要有研究

摄像师要对电视构图有一定的研究,可以在镜头之中将要拍摄的景物艺术地体现出来,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美的感觉。对每一幅画面都进行较为具体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研究画面的布局情况。此外,摄像师的作品可以在后期制作时通过对不同镜头的重组,使画面更加生动具体,将一组画面的表现力完全发挥出来,通过艺术加工使画面展现出摄影师需要的艺术表现力。

2.2 在拍摄过程中运用艺术

摄像的过程不单单是生活本身的再现,更是在艺术层面上进行加工之后的升华和发展。通过光与影的协调,透视效果和景深的处理,都可以在艺术的层面上对作品进行加工,而这些都对摄像师在艺术方面的修养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更需要摄影师用心去体会和学习。

电视作品讲究对于光线的运用,要求摄影师在摄影过程中必须注重艺术的发展。不同的光线交织在一起,形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景物造型,尤其是在演播厅或舞台上,光线运用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摄影师在生活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光线所表达的不同意境的反映;同时,电视中的透视也要遵循相应的透视规律,对广角和长焦等镜头的把握也要到位,才能在摄像师摄像时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摄像师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艺术素养进行培养,这也是摄影师自身对于艺术培养的内在要求。

2.3 后期制作上运用艺术

摄像师在将拍摄技巧以及拍摄技术掌握之后,也应对后期制作进行学习。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型创作工具必将为电视工作者所掌握,适当的后期艺术处理在电视节目的播出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使用特技可以使画面更加鲜活出彩,使艺术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摄影师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体验,进而形成独特的创作思维和风格。另外,将摄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在摄影中添加艺术的成分,更容易使作品获得一定的艺术气息,进而创作出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3 结语

摄像师对艺术各个方面的知识要有不断的提高,才是提自身高艺术素养的根本方式。摄影师在艺术鉴赏上有一定的经验,才能拍摄到具有艺术气息的影视作品。因此,摄影师在平时就应积累艺术知识,善于从其他地方汲取灵感,才能将摄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进而拍摄出好的影视作品。

摘要:摄像技术,通常是指用电视摄像机产生黑白或彩色的电视图像信号。这就要求摄像师在拍摄景物的时候,要在研究电视画面构图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形式安排在镜头之中,使景物产生艺术的美感。目前,摄像师更应对节目的后期制作有着特殊的感觉,计算机进行的后期编辑更使得影视工作者对创作工具有着更好的掌握。经过艺术的处理,创作者更容易使节目更加绚丽,更容易表达作者的思想。

关键词:摄像技术,摄像艺术,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杨恒.浅谈电视摄像的技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李伯平.浅谈电视摄像的画面构图[J].有线电视技术,2006,(12).

新闻摄像技术及技巧的分析 篇10

一、电视新闻的摄像技术及技巧

电视新闻用来表达内容的方式是将各个图像进行连续的衔接,这就要求广大的摄像记者能够熟练地运用拍摄技术以及相关技巧,并且能够较为快速地捕捉新闻事件最本质的特点,同时能够很好地运用图像、声音去创造声音以及图像同步的新闻视频画面。这样一来才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把我们的观众带到新闻现场中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业务突出的摄像记者一定要懂得怎样很好地运用“稳、移、构图”等摄像技术以及技巧。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为以后的电视新闻节目服务,而且还可以为以后的编制工作提供良好的制作空间,以便创作出更好的电视新闻节目。

(一)在拍摄时良好地掌握“稳”这个技巧

新闻摄像记者在拍摄的时候,要良好地掌握“稳”这个技巧。所谓的“稳”,通常指的是我们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在平时拍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摄像机器以及画面的平稳,即在进行“推、拉、摇、移、跟、进、退”等动作的时候,要保持机器以及画面的平稳。从开始到停机的整个过程都要保持画面的平稳。如果有画面晃动的情况出现,那么观众就可能会产生一种厌烦感,达不到节目制作的要求。

(二)在拍摄时良好地掌握“移”这个技巧

在拍摄的时候,要良好地掌握“移”这个技巧。所谓的“移”,指的就是通过移动摄像机的位置来变换镜头的角度,如果我们想很好地运用“移”这个技术,就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摄像技术的基本功。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不断变换摄像机的位置,以便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通过“移”,我们可以很好地弥补固定摄像机拍摄时的劣势,也可以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移动镜头拍摄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大场面或者较为复杂的场景,而且有助于创造恢宏的气势。

(三)在实际拍摄时掌握良好的“构图”技巧

在实际拍摄的时候,我们要掌握良好的“构图”技巧。构图可以很好地增强电视视频画面的表现力,良好的构图可以使电视新闻视频内容有一个更加完美的表现,也会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更加鲜明。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与普通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所不同的是,电视新闻视频画面的构图要求画面的结构相对简单,而且电视新闻视频画面不应具有多个主题,否则就会出现主题混乱的情况。

二、无剪辑拍摄意识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无剪辑拍摄,是拍摄工作中一种比较高效的拍摄方式。摄像记者如果要想具有无剪辑的拍摄意识,就需要具有良好的摄像技术与技巧。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这种无剪辑拍摄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广大的摄像记者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摄像技术以及技巧。

三、在实际拍摄时,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摄像技术

我们在实际拍摄工作的时候,应该具备良好的摄像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包括“稳”“移”“构图”等基本的拍摄技术,而且还包括摄像机构成原理以及应用技术。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技术,我们在进行拍摄工作的时候我们拍摄出来的画面才能生动、有内涵。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们在进行拍摄工作的时候还要具有敏锐的新闻判断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摄像记者要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很好地拍摄这个新闻事件。此外,电视新闻摄像记者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新闻编辑能力,这样一来才能够很好地掌握新闻选材的条件以及标准。

四、结语

不难看出,良好的新闻摄像技术是一个优秀的摄像记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不应把摄像技术看做纯粹的一种技术,而应把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电视新闻报道效果,就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做好电视新闻视频的拍摄工作,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摄像技术以及技巧,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到良好的新闻画面。

参考文献

[1]陈留留.现场与过程——浅论电视新闻摄像[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12):33.

[2]王韧钢.浅谈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2-13.

[3]郑向阳,郝奇.电视摄像技巧“五字诀”[J].新闻传播,2009(2):105.

[4]张睿麟,张春梅.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与艺术[J].青年记者,2007(22):124.

[5]王韧钢.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探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5.

摄像技术 篇11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浅谈新闻摄像的技术与技巧 篇12

一、新闻摄像的特点

新闻摄像是通过视频图像的形象报道新闻的。它有两重属性:

1新闻性。新闻摄像属于新闻采访范畴, 它必须遵循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真实性, 即时性。这是新闻摄像的首要特点, 尤其是现场直播能够使观众产生最为强烈的现场体验, 而且这种“即时性”是以视听并举的方式体现的。

2、形象性。新闻摄像是现场的形象报道, 它必须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 以一种“时空并举”的传播形式作用于观众视听感官, 使新闻的即时性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新闻效应。

新闻摄像和艺术摄影有共性又有区别。新闻摄像和艺术摄影都必须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 这是它们的共性。但新闻摄像是事件发生的现场纪实, 是以现场的真情实感来反映事实, 必须严格地遵守新闻的各项原则;而艺术摄影是通过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来反映现实的, 容许作者在拍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 这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新闻摄像必须严格处理好新闻性和形象性二者的关系, 否则就会变质。

二、摄像记者的形象观察和形象判断

新闻摄像是通过形象报道新闻的, 作为一名摄像记者, 形象判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摄像记者同文字记者、艺术摄影工作者等不一样, 文字记者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和采访以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写稿。艺术摄影工作者可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以后, 经过艺术构思来进行创作, 在拍摄过程中允许组织加工。而摄像记者与文字记者不同, 他必须在现场当机立断, 不失时机地抓住能够体现报道主题思想的重要情节和关键瞬间拍摄, 来不得半点犹豫。瞬间的消失即永远的消失, 错过了时机就再也回不来了, 留下的只能是永远的遗憾。所以人们称新闻摄像是“瞬间艺术”, 这也是新闻摄像的魅力所在。

怎样培养新闻摄像记者和新闻摄影师的形象观察力和形象判断力呢?

一个摄像记者和摄影师的形象观察力和形象判断力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水平、生活体验、艺术修养等因素。

思想水平的提高, 关键是要认真学习, 提高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要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 边学边用, 要认真学习党在每一时期的方针政策, 这关系到一个记者在一个时期对大局的认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时时关心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这些不是客套话, 这样认真做了会终身得益匪浅。

三、如何使自己拍摄的图像真实感人

要使我们拍摄的新闻图像真实感人, 必须抓住几个环节:

1、要多着眼于人, 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传达给观众, 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这样的图像既生动, 又不会千篇一律。

2、要采用抓怕的手法, 切忌干涉被拍对象, 作为记者要锻炼抓拍本领, 尽量做到眼到手到, 当眼见典型瞬间出现时就能立即拍摄, 俗话说“熟能生巧”, 多锻炼不难做到。

3、在表现形式上要大胆创新, 给人以新意。要在构图和画面上下功夫, 能够表现出鲜明的主题思想, 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上一篇: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宣教下一篇:陕西佛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