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片摄像

2024-08-18

新闻片摄像(精选9篇)

新闻片摄像 篇1

摘要:电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果,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观众们对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画面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电视的摄像工作者,如何提高摄像质量、如何结合摄像艺术元素,拍出漂亮的画面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新闻摄像,画面语言,视觉效果

电视是声画并茂的大众传媒,作为展示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专题节目、记录片不同,电视新闻摄像,一直被人们当做一种记录的手段,甚至有业内人士把它仅当做是对文字稿件的依附、说明,作为一名电视摄像从业人员,笔者不能苟同。作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一员,笔者想把所学到的、在实践中感悟到的、思考到的尚不成熟的罗列出来以供朋友们探讨。

一、画面语言的个性化

画面也是一种语言,它不但应当真实再现新闻现场的原貌,更应该相当地传神,这就需要画面语言必须富有个性。要努力抓取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因素,重视环环相扣的情节。文字对形象描述的再生动、再细致也不及一个画面来得写实和传神,能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比如战争或灾难场景,通过电视画面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或通过电视画面观众可以如同亲历的感受到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与惨烈。其实从某种意义来讲电视所吸引受众的就是可视性及可参与性。如何发挥好我们有别于其他媒体的优势也就越显重要。我们的摄像机要用什么样的视角去表现所要带给受众的新闻也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摄像机都是处在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来反映新闻,而忽略了受众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受众也越来越多地喜欢“参与”到我们的新闻中来,潜意识里无不以“我”的视角取代了摄像机的视角,产生出“我在”的幻觉。这也就给我们的新闻摄像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就应以受众想要了解的视角去调动我们的摄像机视角。通过情景渲染,受众很容易将自己放到那个环境里去设想,更加深刻领会那里发生了什么事(具体涉及到日常生活上的),以主动思维去看待新闻,这才是新闻节目吸引人的地方——让受众设想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之一参与创造。因事实变动而产生的一种势能,与新闻受众的某种强烈的心理状况相契合,使新闻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二、场景的表现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考虑画面构成,为了叙事表意与视觉的审美需要,并不是所有的物体和被摄主体、景物都要一起纳入画面的范围,而是要运用景别进行有效取舍,选择最有特点,对被摄主体最有价值的场景来表达。说到景别大多数人都可以背出许多书上教的东西来(如全、中、近、特等各种表现意义),然而运用到实践中却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表达、变化和排列关系。全景系列的景别镜头能具体地交代、展示场景关系及场景中的主体关系和空间构成;近景系列的镜头虽然不能具体、明确地做出场景展示,不能在景别范围内表现透视关系、背景关系、主体的位置关系和立体的空间构成,但它却有突出主体、强化视觉的效果。合理地运用景别既能使画面表现流畅又可以突出要反映给观众的表现内容和主题意义。所以,场景的表达与展现,以及画面中所要表现的其他视觉元素,必须是一种有目的和有序的景别变化与排列。

三、镜头的变化

作为拍摄画面的一种手段,我们把它基本分为推、拉、摇、移(其中还可以细分),已被广泛地运用。它同上面说的场景表现有着相同的表现意义,也有场景广度、深度的表现和场景各种关系的交代、展示;也可以起到突出和强化作用。只是它利用了镜头内部的机械变化,把所表现的内容更层次化、渐进化。使我们更好地展现场景、表现主题。但它作为一种拍摄手段也被一些人泛用和滥用了。满画面充斥着漫无目的的推拉、毫无意义的摇移,使受众困惑不已,不知所云。我们在画面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段、手法都应该是有其意义的。在这里笔者冒昧地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说到“推”镜头,它应该是突出主题、主体的一种表现,如拍摄“被喻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的画面,我们可以连续运用几个快推,来反映出这种现象给城市带来的危害和触目惊心。作为“拉”镜头也就是交代主体位置关系、背景关系、透视关系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把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清楚地交代给观众。还有“摇”镜头作为一种展示的手段它充分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要求,可以更好地展现场景的广度和多主体、主体和次体之间的关系、位置。“移”镜头同“摇”镜头有着相同的表现作用,它更偏重于一种浏览的表现方式。总之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拍摄画面,都是要更清晰、更有效,有目的地把你所要展示的东西反映给观众。漫无目的地推、拉、摇、移,不但不能把观众想看、想知道的带给观众,还会使观众产生误解和反感,合理的运用镜头是展现我们所要报道内容的基本。

新闻片摄像 篇2

大一的时候我们专业的专业课程并不多,除了平时上课,我们还有很充裕的课余时间。那么电视摄像课是我们这一专业的重点,如何学好电视摄像也成了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我们把学习电视摄像课分为两个方面来看待:

第一、理论知识的学习。电视摄像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枯燥的,并且有些浅显。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都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电视摄像这门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点。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不断积累,把这些理论知识烂熟于心,在操作的时候才能够运用自如,不然,等到实践的时候你再去接触已经来不及了。

新闻片摄像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摄像;技术探讨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不断进步。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电视新闻的高度覆盖性和即时性让其在电视传媒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通过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小情,提升政治素养,从另一个角度关心国家发展。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播放质量,更好地与观众互动,电视新闻在拍摄技术上不断作出改进,使观众可以通过构图重点、图像内容感受真实场景,了解新闻内容。

1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新闻拍摄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同样需要专业人士在拍摄中对光影明暗、色彩变换、构图要素作出专业选择,确保画质清晰,与新闻内容相互呼应,互相配合。因此,电视新闻在拍摄时要运用到“稳”“移”“构图”这三项技巧。

1.1 稳

电视新闻在播放过程中,一边通过文字叙述,一边进行画面转换,将观众带入到新闻中。这就需要新闻播出的图像,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图像一样,保证画面平稳。为保证画面平稳,摄影机在摇、移、跟、进方面都要做到稳,这同时也要求摄像人员有一定的技术与体力。[1]一般情况下,严肃性较强的新闻,其画面也越平稳,如《新闻联播》。因为平稳画质不仅具有较高观赏性,也和新闻叙事风格有关。即使在叙述新闻故事时,播报者也要保证情绪平稳,客观地报道故事内容,而新闻画面相应也要求客观、平稳、自然地展现事情发展。

1.2 移

移,指的是摄像机需要跟随新闻内容的深入,变换机位,移动镜头。通过这些移动,首先从多角度全面展现新闻的叙述重点,弥补定点的拍摄不足,使观众深度了解事态发展;其次,变换镜头可以更好地调整采光度、色彩展现能力,使画面质感更清晰、更稳定。[2]例如,央视新闻在做我国一些如孔庙等大型古迹修缮完成后的报道时,通过镜头移动体现出了整体建筑庄的严肃穆之感,营造出一种恢宏大气的场面。还有一些报道需要街头探访,这更是展现了摄影人员镜头移动的技术功底。这种移动将画面很好地衔接在一起,配合新闻同步报道,保证清晰流畅。

1.3 构图

如果说“稳”和“移”是摄像技术外在元素,“构图”则是一种综合应用了。首先,构图中也会用到机位移动和镜头变换,来更好地展现画面布局,让观众能一直将注意力放在重点报道对象上,而不被画面中的其他事物吸引;其次,构图同样对画面平稳性有较高要求,应通过不同取景角度,凸显画面内容,加深观众了解;第三,构图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摄影人员的专业水准与摄影经验,用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摄影视角,帮助新闻进行叙述。

2 电视新闻中无剪辑拍摄技术

无剪辑拍摄是一种新闻拍摄运用中特有的拍摄技术。所谓无剪辑,是指拍摄完成后不需要后期剪辑,也就是指拍摄人员在拍摄前已经订好拍摄思路,使拍摄与剪辑同步进行。[3]相对于以往的拍摄技术,无剪辑拍摄技术有三个特点:首先,拍摄人员在拍摄前就做好规划,在拍摄时找准切入点,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拍摄画面,节省了拍摄时间,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拍摄过程中会同步剪辑,这个编辑过程提升了后期新闻制作的效率;最后,无剪辑拍摄技术在新闻采集过程中,要求采集者充分发挥逻辑思维、构图能力、画面展示能力,选取合适的摄像角度,这都提升了拍摄人员的专业素养。

2.1 电视新闻无剪辑拍摄镜头剪辑方法

第一,叙事蒙太奇。如小说叙事一样,新闻拍摄也需要运用逻辑能力,理清故事发生脉络,使观看者不会认为事情发展突兀,保证故事发展连贯、通畅。主要分为三种叙事过程:前进式、后退式、片段式。[4]前进式:前进式叙事,主要以前进角度来叙述,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展现再到细节描述。一些新闻纪录片会采用这种叙述风格,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新闻报道中,就按照时间顺序由建中国建成到现在回顾了我国的重大历史时刻,并详细介绍了我国现代经济、文化、工业的发展情况。后退式:并不是与前进式完全相反,而是对一些事件的报道顺序作出调整,以抓住观众注意力,突出新闻主题。如在一些灾难报道中,会先报道当地受灾情况及房屋损毁程度,再报道救援情况及领导探望镜头,这都是为了帮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灾难发展状况。片段式:又称组合式,是将一系列片段组合在一起进行相关报道。这种剪辑方法需要剪辑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抓住叙事关键因素,将片段整合在一起。

第二,表现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如同小说在叙述中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或背景烘托或正反对比,都是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强调主题,加强说服力。对应到镜头组合则有叠加、冲突、对照、落差,加强作品感染力。这种镜头组合运用提高了新闻叙事的连贯性与紧凑性,通过细节刻画加强新闻纪实性。

2.2 电视新闻无剪辑拍摄手段

第一,核心镜头。核心镜头在整个镜头叙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镜头刻画出主题,核心镜头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抓住重点。在拍摄过程中应及时捕捉核心镜头,加强新闻拍摄效率,并将事情发展第一时间报道出去。[5]

第二,成组镜头。成组镜头是镜头叙事的叙事大纲,能很好地展现拍摄人员的逻辑能力和构思能力。比如在会议报道中,成组镜头可分别设置为会场布置全景、主席台近景、重要人员姓名、会议参与全景、重要领导讲话近景、会议人员反映近景、领导退场全景。这种组合镜头使画面层次感强,减缓了视觉疲劳,突出了播报重点。[6]

第三,长镜头。相对于前两种镜头,长镜头具有较强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叙事感染力强,适合用于纪录性新闻报道,以冗长的叙事风格推进内容发展,使故事更显真实。

3 提高拍摄水平的一些建议

3.1 摄像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些现场报道在拍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突发状况,拍摄者应提前做好准备,设计好构图布局,紧扣拍摄重点,使自身不被外界因素打扰。而且在无剪辑拍摄过程中,拍摄者也需要先拟定拍摄顺序、表现手法,依据新闻重点设计好可行的拍摄计划。这些能力都需要在长久的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拍摄者在平时也该加强专业学习,训练自己适当运用光线、线条等表现元素,提高画面拍摄质量;运用过渡镜头,增加画面的完整性、延续性。

3.2 更新思维意识

现代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摄影课程,虽然培养了大批摄影人才,但学校一般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容易使学生思维固化,导致画面表现单一。拍摄人员在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后,不断更新思维模式,学习新拍摄方式,尝试不同角度的拍摄,丰富视觉效果,更好地烘托主题,使新闻画面既真实生动,又有较强感染力。

4 结语

新闻报道具有时间短、信息量大等特点,这也要求拍摄人员要用最简洁有力的画面辅助新聞报道。拍摄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学习,使拍摄技巧和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增加新闻收视率。

参考文献:

[1]王成良,吴苏苏.影响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探析[J].视听,2015(01):178-179.

[2]吴祺.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J].才智,2015(12):306.

[3]乌日根.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D].中央民族大学,2005.

[4]张福伟.刍议电视新闻摄像技术特征及摄制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4(05):123.

[5]郭洋.提升电视新闻摄像质量的方法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1):108-109.

浅谈民办高校校园新闻片摄像问题 篇4

一、新闻片摄像在基本操作方面的要求

首先, 要对摄像机有基本的了解。摄像机根据性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广播级、专业级、家用级和高清晰度摄像机四个档次。家用级:经济实惠、便于携带和操作简便。广播级:功能齐全、画面质量高,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但体积往往较大。专业级:在元器件质量上一般低于广播级, 但全面高于家用级。从目前新闻片摄像领域来看, 四个档次的摄像机都在使用, 但最多的是广播级和专业级摄像机。摄像机主要由镜头、机身、寻像器、录放机、话筒以及电源等部件组成。

在了解了摄像机的基本知识后, 新闻片摄像还有许多问题要注意, 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1.使用摄像机前要检查好摄像机的各个部件是否完好并是否在正常状态。比如, 摄像机有一个前置话筒的音量控制键, 注意要是打开状态。如果设置到0, 前置话筒就录不上声音, 摄像机是否在待机状态, 如果开关在SAVE上, 需要调整至STBY, 否则开拍时会变成“强起”状态, 会有几秒钟的等待时间, 可能会遗漏某些重要的新闻画面。2.注意白平衡的调节。3.注意检查话筒以及音量是否合适。有线话筒注意检查是否有接触不良等情况。无线话筒要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测试话筒时要注意音量是否合适db表, 音量在0-20db为正常音量。4.寻像器及菜单的设置。检查寻像器及菜单的设置是否在正常的或熟悉的设置上。

二、摄像机操作的基本要求:平、稳、准、匀

1. 平:

指镜头画面中的地平线要保持水平, 如果有三脚架, 应调整云台中的气泡, 使它对准水平标志中的小圆圈, 可以保证拍摄画面的是水平。如果没有三脚架, 就必须观察寻像器中的是否与画框的横边保持平行, 或者观察垂直线条, 如房屋的墙线是否与画框的竖边保持平行。2.稳:指画面的稳定性, 即不晃动。如果没有三脚架将如何保持稳定? (1) 持机姿势很重要。如果是专业摄像机, 持机时应用右肩正面对着被摄对象, 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 身体直立, 重心落在两脚之间, 右手握住手柄。可将手柄的带子拉的稍紧一些, 用手掌控牢手柄, 左手握住聚焦环, 右眼贴在寻像器上, 右肩和两臂肌肉稍稍绷紧。 (2) 注意呼吸的方法。应采用腹式呼吸, 胸部保持不动, 利用腹部做均匀较浅的呼吸, 防止引起身体晃动。 (3) 利用广角拍摄, 拍摄时实用镜头的广角端。 (4) 尽量寻找和依托物体, 如墙壁、桌椅、树木、栏杆等。3.准:通常指运动画面的落幅要准, 落幅不准会使构图方面出现偏差和缺陷。要做到准就要培养一种运动构图的感觉, 熟能生巧, 平时经常练习, 琢磨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的原因。4.匀:是指画面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匀称一致, 不能忽快忽慢。匀不是一种运动速度的机械一致, 而是一种运动的和谐美和整体美。

三、校园新闻片摄像在画面构图方面的要求

构图的对象一般分为:主体、陪体、前景、背景四种类型。

其中主体分为单一主体、联合主体、群体主体等多种类型。校园新闻片中通常都有一个新闻线索。新闻片摄像要处理好主体与新闻线索之间的关系。要抓住新闻线索在画面中常常是以突出主体而实现, 而如何在画面中突出主体呢?1.利用位置突出主体;2.利用面积突出主体;3.利用光线突出主体;4.利用色调突出主体;5.利用焦点突出主体;6.利用运动突出主体;7.利用静止突出主体;8.利用声音突出主体;9.利用拍摄长度突出主体。而在新闻片中最常用的是利用位置和面积突出主体。

陪体:陪体是画面中与主体有紧密联系构成稳定关系, 同时辅助主体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对象, 例如新闻片中采访时的外反拍, 就会有记者和被采访者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此时, 画面中的记者就是陪体, 起到一个过渡画面并反映与主体之间有一种联系的作用。

前景是画面中处于主体的前面, 并且与主体没有直接联系的对象。前景的功能与作用:1.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2.帮助画面趋于完美;3.帮助突出画面主体;4.增强真实自然的表现效果;5.交待地域或季节信息;6.增强和体现一种运动的节奏;7.含蓄地表现主体;8.丰富主体信息;

9. 表现一种寓意。

校园新闻片背景:背景是画面中处于主体后面以及两侧, 同时与主体不发生直接关系的对象。新闻片中的背景包括实际存在的和由摄制人员设计处理出来的 (强化、弱化) 。客观现实性背景的作用:1.交待主体所处的环境;2帮助主体阐明观点;3.表明主体所处的季节时令;4.体现空间纵深感;5.帮助调整构图;6.形成一种节奏和韵律;7.增添画面信息;8.表达附加含义;9.用来突出主体形象;

1 0. 抒情或写意。

新闻片中记者出境或采访画面的背景往往都选取与记者出境或采访有关联的内容, 表现出一种空间的关联性, 背景与记者出境或采访有紧密的联系。

总之, 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 摄像过程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校园新闻片的质量高低。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悉心学习, 做得更好。

摘要:本文首先对新闻摄像进行了基本介绍, 再通过新闻片摄像在基本操作和画面构图以及在工作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对新闻片摄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民办高校,摄像分类,新闻片摄像

参考文献

[1]李华春.数码摄影技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321-332.[1]李华春.数码摄影技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321-332.

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 篇5

一、景深的概念

1.焦点 (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 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 再以锥状扩散开来, 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 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 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 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 形成一个扩大的圆, 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3.景深 (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 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 即:在被摄主体 (对焦点) 前后, 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 就是景深。换言之, 被摄体的前后纵深, 呈现在画面的影像模糊度, 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简单地讲, 景深就是影像的清晰纵深范围。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的计算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前景深△L1=FδL/ (f+FδL) (1)

后景深△L2=FδL/ (f-FδL) (2)

景深△L=△L1+△L2=2f×F8L/ (f×f-FδL2) (3)

其中δ是允许弥散圆直径, f是镜头焦距, F是光圈值, L是对焦距离。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 (假定其它条件都不改变) 的关系:

1.镜头焦距

焦距越长, 景深越小;焦距越短, 景深越大;

2.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 景深越小;光圈越小, 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被摄主体越远, 景深越大;距离被摄主体越近, 景深越小。

三、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

电视新闻摄像的景深控制涉及到两方面, 一是大景深控制, 二是小景深控制。

(一) 大景深控制

电视新闻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 作为电视摄像要随时准备拍摄身边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 捕捉精彩瞬间。这时电视画面的美感已经退为次要地位, 能拍摄到正在发生的新闻画面才是重点, 大景深是能否拍摄到新闻现场的关键。要得到大景深就要短焦距、小光圈和远摄距。

1. 短焦距

电视摄像机都是采用电动变焦镜头, 通过电动马达可以控制镜头在广角端和长焦端之间变化。所谓广角就是视角大于60度, 焦距小于25 mm的短焦镜头。短焦镜头具有视角宽、景深大的特点, 摄像机在短焦距亦即广角状态下所拍摄的画面角度最广, 景深最大, 清晰范围最远。

2. 小光圈

光圈是光学镜头用来控制通光量的机械装置, 也就是镜头用来控制光线进入成像系统的装置。光圈是由一组弯月形的金属叶片组成, 调节这些叶片能构成不同大小的镜头的口径。光圈大, 通光量大;光圈小, 通光量小, 光圈的标准用光圈系数 (F) 表示。摄像机的镜头光圈系数分为若干档, 标刻在镜头的光圈环上, 常见的有1.4、2、2.8、4、5.6、8、11、16、22等。较小的系数表示口径较大的光圈, F值每增大1.4倍, 镜头通光量减小一半, F2.8的通光量就要比F4的通光量大一倍。光圈系数F值越大, 光圈孔径越小, 通光量就越少, 景深越大, 容易得到大范围清晰的画面, 所以要得到大景深, 就要用F值大的光圈。

3. 远摄距

距离被摄主体越远, 越容易得到大景深。在新闻事件现场中要尽量占据能够通观全局的有利地形, 不漏过每个细节每个精彩瞬间。

(二) 小景深控制

如果说突发性新闻的美感来源于新闻的现场性和纪实性, 那新闻专题类节目画面的美感就来自于对细节的体现。用小景深可以使主体突出, 更好地表现细节, 充分发挥电视摄像镜头的叙事能力。使景深变小就要采用长焦距、大光圈和近摄距。

1. 长焦距

所谓长焦距镜头就是视场角小于40度, 焦距大于25mm的镜头。长焦镜头具有视角窄, 物体成像的面积大, 景深范围小的特点, 特别适合拍主体突出的特写画面, 能有效地虚化被摄主体的背景。通过摄像机镜头的推拉控制杆, 可以在广角和长焦之间无极变化。

2. 大光圈

由于光学镜头的物理特性, 大光圈可以使景深变小。在实际拍摄中, 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镜头的通光量, 使光圈变大。

(1) 设置滤色片

从镜头进来的光线要经过滤色片, 进行色温校正, 再让感光元器件如CCD感光, 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 然后记录在介质上。一般电视摄像机有四档滤色片。1档:3200K, 因摄像机采用300OK———3200K为典型的平衡色温, 所以这一档是无色透明的, 适合于光源色温为3200K的灯光照明时使用;2档:5600K+l/4ND, 此档为一片琥珀色的色温转换滤光片与一片阻光系数4倍灰滤光片合二为一的复合镜, 它可以使光源色温从5600K降到3200K。1/4ND是中性灰阻光片, 它可以将投射影光路内的光通过1/4, 使亮度减弱2级。此档适用于较明亮的外景自然光条件下拍摄;3档:5600 K, 此档只装了一块降色温的雷登85B色温转换滤光片, 它适用于较暗的外景自然光条件下, 在阴雨天拍摄效果较好;4档:5 600 K+1/16ND, 此档还是一块降色温的雷登85B滤光片和一片中性灰阻光片。这块阻光片的密度更大, 仅通过1/16的光线, 使亮度减弱4级。在同样是日光色温5600 K的环境中拍摄, 3档滤色片没有复合中性灰阻光片, 光通量最大;2档滤色片因为与一片阻光系数4倍的中性灰片复合, 通光量次之;通光量最小的是4档滤色片。通光量小了, 摄像机的光圈自然就会放大, 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光圈孔径变大意味着景深变小, 因此在实际拍摄中, 同一环境下, 在2、3、4档滤色片之间进行转换, 在获得正常曝光的前提下, 尽量使用阻光系数强的滤色片, 让摄像机的光圈放到最大亦即光圈系数值最小。

高级别的电视摄像机中滤光片往往采用两组滤片进行组合, 一组是CC FILTER即色温滤片, 分别是A:十字滤镜、B:3200K、C:4300K、D:6300K;一组是ND FILTER即中性灰滤片, 分别是1:CLEAR (无校正) 、2:1/4ND、3:1/16ND、4:1/64ND。通过对这两种滤片进行有效组合, 更容易获得小景深。

(2) 调整快门速度

电视摄像机的快门速度可以在1/60秒、1/120秒、1/250秒、1/500秒、1/2000秒与1/5000秒之间进行调整, 越高的快门速度需要越大的通光量。这就好比接同样一桶水 (获得同等曝光量的画面) , 如果水龙头开的时间短 (快门速度快) , 水龙头的孔径就要大 (光圈的孔阑要大) 。所以调高快门速度可以开大光圈, 获得小景深, 取得很好的虚化效果。

(3) 使用增距镜

电视新闻摄像的“三要素” 篇6

本体特征“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的本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 即忠于生活的纪实性、源于声画的真实性和限于时空的单向性。

忠于生活的纪实性。电视新闻摄像首先要遵循新闻规律, 镜头反映出来的必须是现实生活本身。客观现实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逻辑, 它不以摄像机的拍摄与否而发生转移。电视新闻摄像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的纪实优势, 按照生活自身的发展逻辑, 捕捉生活流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源于声画的真实性。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第一属性, 电视新闻也不例外, 只不过跟其他新闻报道方式相比, 电视新闻摄像通过视听双渠道、声画一体化的传播方式, 使其携带的信息量最大、产生的真实感最强。

限于时空的单向性。客观世界流程一去不复返的运动规律, 决定了电视新闻类节目在记录表现上的一次性, 同时也限制了电视新闻摄像不能采用影视剧那种导演摆布、演员扮演、组织重演的拍摄手法。

摄像采访“三要素”

“身入”、“心入”、“情入”是电视新闻摄像采访的三要素。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共同缔造身行则动、心诚则灵、情真则美的摄像采访境界。

“身入”是摄像采访的基础工作, 摄像师必须在事件发生前或发生时尽可能快地赶到现场, 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报道, 这样拍出的画面才能既真实又具感染力。

“心入”是摄像采访的重要环节, 在“身入”的基础上, 摄像记者要尽量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 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 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情节。

“情入”是摄像采访的根本要求, 摄像记者只有把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融贯于采访拍摄的全过程, 让情感始终溢于心间, 让镜头常带情感, 才能拍摄出令人击节赞叹的新闻画面。

现场应变“三要素”

挑、等、抢是新闻摄像记者在复杂多样的拍摄现场所应表现的应变能力的经验总结。

挑, 即通过深入生活,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的基础上, 挑选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典型形象, 选择新闻人物最富有个性的动作和表情, 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向等。

等, 即在不影响事件的自然流程的前提下, 随时做好拍摄难备, 等待拍摄富有新闻价值和表现力的时机, 等待新闻人物的出场和活动等。

抢, 即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把典型的、感人的现场情景和人物瞬间活动抢拍下来, 把稍纵即逝的新闻画面抢拍下来等。“宁抢三分, 不让一秒”是新闻摄像采访应具备的意识。

运机原则“三要素”

稳、准、匀是电视新闻摄像的拍摄要领和运机原则。

稳, 即画面平稳, 无论采用何种拍摄方式, 持稳摄像机不使画面产生上下左右的晃动, 这是摄像师最起码的技能要求。

准, 即画面构图完美、曝光控制正确、拍摄意图明确、落幅镜头到位、图像清晰明了及色彩还原真实等。

匀, 即运机速度均匀, 画面节奏统一, 起落幅镜头速度要缓慢, 加减速变速要均匀等。要避免忽快忽慢、大起大落、犹犹豫豫以及痉挛式、刷墙式、拉风箱式的拍摄。

画面造型“三要素”

摄像景别、摄像方向、摄像高度是电视新闻画面造型的三要素, 每一个画面都包含了这三个要素。

摄像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画面框架中所呈现的范围和大小, 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等类型。不同的摄像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摄像方向是指摄像机在水平平面相对被摄对象所处的方位, 有正面、侧面、斜侧及背面等角度。摄像方向发生变化, 画面中的形象特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在垂直平面相对被摄对象所处的方位, 有平摄、俯摄、仰摄及顶摄等形式, 不同的摄像高度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型效果。

镜头叙事“三要素”

镜头叙事“三要素”也被称为“三镜头法”。三镜头指的是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及半主观镜头。

客观镜头, 是依据常人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 强调旁观纪实性, 在新闻摄像中应用最为频繁。在拍摄电视新闻采访场景时, 也叫做定位镜头、关系镜头, 用以交代摄像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站位关系。

主观镜头, 是模拟被摄主体视点而进行的参与式拍摄, 追求主体表现性。被称为“第一人称视角”, 反映采访对象和摄像记者的主观视点。

半主观镜头, 被称为“第三者视角”、“旁听者视角”。犹如两个人正在对话, 第三个人站在旁边好奇地聆听。一般被形象地描述为过肩镜头, 用于交代两个人物的交流过程。

执机方式“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的执机方式一般分为固定执机、肩扛执机、徒手执机三种。

固定执机是将摄像机架在三脚架等支撑辅助设备上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稳定、运动均匀, 同时能让摄像师从负荷状态下解脱出来, 使之更能轻松自如进行拍摄。

肩扛执机是将摄像机扛在拍摄者肩膀上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调度灵活、画面自然。拍摄中尽量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移动, 多采用广角镜头, 以保证画面稳定。

徒手执机是用手持的方式进行的拍摄。有较大的机动性, 可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下拍摄。

运动摄像“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有固定和运动之别, 其划分依据是拍摄时摄像机的机位、光轴、焦距三个要素是否发生变化。拍摄时, 机位、光轴、焦距都不发生变化, 称之为固定摄像;当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机位, 或者变动光轴, 或者变化焦距所进行的拍摄称为运动摄像。

当摄像机机位发生移动时, 可以产生机位推、拉、移、跟、升、降等镜头效果;当镜头光轴发生变动时, 可以产生摇、甩等镜头效果;当镜头焦距发生变化时, 可以产生变焦推拉的镜头效果;当机位、光轴、焦距有两个或三个要素同时发生变化时, 就可以产生综合运动镜头效果。

运动摄像通过机位、光轴、焦距三要素的变化, 产生了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 形成了多变的画面效果。

机位设置“三要素”

在拍摄采访、谈话类新闻场景时, 根据轴线规则, 在两个人物关系轴线的一侧可以设置三个机位, 这三个机位构成了一个底边与关系轴线相平行的三角形, 这就是机位布局的三角形原理。三角形原理可以演变出外反拍、内反拍及定位三个镜头, 也称机位设置的“三要素”。

外反拍镜头, 是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分别处于被摄人物的背后, 靠近关系轴线向里拍摄的镜头。每个画面包含两个人物, 但其正背远近不同, 用于交代两个人物的交流过程。

内反拍镜头, 是位于三角形底边上的两台摄像机处在两个被摄人物之间, 靠近关系轴线向外拍摄的镜头。使得每个画面只有一个人物, 用于细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神态。

定位镜头, 是机位位于三角形的顶端, 画面同时表现两个人物, 使得两个人物处于同一平面, 所占画面空间相等的拍摄镜头。定位镜头用于交代环境和确定人物的站位关系。

拍摄技巧“三要素”

电视新闻摄像常用的拍摄技巧有偷拍、抓拍、摆拍等三种形式。

偷拍。在大多数情况下, 当摄像机直接面对被摄者时, 任何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收敛自己, 或者由于羞怯、紧张而产生不自然的情绪和举动;或有意去掩饰真实内心、夸张表现, 难以达到记录真实的效果。电视隐性采访运用隐藏的摄像机偷拍, 正是为了不破坏新闻事实的自然进程, 获得正常拍摄难以获得的素材。

抓拍。抓拍是指摄像师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以任何干预而进行有选择的记录的拍摄手段。抓拍除了要求摄像师有敏锐的眼力和熟练的摄像技艺外, 还要有果断灵活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

摆拍。摆拍是对某些电视新闻摄像表现的补充, 指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出于对主题思想表达或是主体、陪体关系处理等因素的考虑, 采用设计、调整、整理、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的局部和全部干预的一种拍摄手段。摆拍的原则是不能弄虚作假, 不能制造新闻事实、夸大内容。

“三要素”虽为电视新闻摄像的要点所在, 但在实际拍摄中, 摄像记者一定要灵活掌握、恰当应用, 切忌死搬硬套、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郭艳民:《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2].周毅:《电视摄像艺术新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探讨 篇7

一、电视新闻摄像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拍摄过程中应当坚持三位一体的拍摄原则。三位一体的原则即是两条活动线的同步, 这两条活动线分别指的是新闻事实自身发展变化的活动线和新闻拍摄记者对其进行观察拍摄的活动线。根据新闻传播规律以及图像纪实原则来进行分析, 新闻图像拍摄过程中两条活动线之间的关系如下:新闻事实发生变化的活动线处于统治地位, 起主导作用;图像拍摄的活动线一般为从属地位, 起服从作用, 往往会受到新闻事实发展情况的影响。

上述两条活动线在新闻现场同时进行, 但却具有相互不同的运行特征。新闻节目现场的图像拍摄首先会受到新闻传播原则的制约, 一般反映在对新闻事实真实客观记录传播这一要求上。新闻摄像记者应当时刻跟随新闻事实的发展情况, 借助于对新闻事实外部形态与内部逻辑的观察和分析来挖掘出真相。而新闻节目摄像又应当给结合图像拍摄规律来完成, 摄像记者的观察和拍摄操作都应当集中在拍摄点与拍摄时机上。另外, 新闻摄像记者还可以依靠一些必要的拍摄器材来予以辅助, 从而将事实的原貌用磁录图像或者胶片图像的形式进行记录。[1]

二、电视新闻摄像需掌握的技术

(一) 中全景及特写拍摄技术

全景拍摄也可称作大景拍摄, 通常指的是拍摄新闻现场全貌的画面。全景拍摄因为空间较为宽广, 可以直接展示出新闻现场的整体原貌, 对于新闻时间的地点、过程能够全方位的交代, 同时有助于氛围的凸显, 让电视画面中的元素更为全面, 因此这一拍摄手法在电视新闻节目摄像中较为常见。

中景拍摄相对全景拍摄的场面略小, 对新闻人物拍摄时一般每幅3~5人左右, 针对场景拍摄时仅选取其中的重点部分。中景拍摄往往是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给予衔接, 让观众能够关注更多的细节, 集中观众的注意力, 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画面的感染力。

特写镜头一般指的是拉近拍摄的方式, 即是把新闻人物、事物给予局部放大, 进而形成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达到更加震撼的效果。另外, 特写镜头还可以准确地还原新闻人物的情绪变化, 体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动向。若将特写镜头与中全景镜头交替拍摄, 能够营造出大小、远近、强弱等差异性感官, 产生蒙太奇效果, 让电视新闻的画面更加丰富。在一般的新闻摄像过程中, 特写镜头主要是为了突出新闻人物情绪和心理变化, 所以必须合理应用, 若盲目使用则会适得其反。

(二) 构图技术

良好的构图技巧能够给受众一种稳定与和谐的观感, 有助于新闻主体的突出。在新闻摄像时可选择以下构图方法:画面中心法, 即是突出画面中心, 将新闻摄像目标放置于画面正中, 给受众更稳定的感觉;对称法, 当存在两面主播时, 尤其是一男一女两人同时播音, 一般选择对称法进行拍摄;井字构图, 在拍摄新闻外景过程中, 为尽可能突出新闻主体, 可以将主体放置于画面视觉的兴趣中心, 我们假设用四条交叉直线将屏幕划分为九个放个, 则纵横交点则为画面的兴趣中心, 把新闻主体放置于中心点, 能够让电视画面更具有美感。

(三) 准确的用光技术

在摄像过程中应当结合摄像机的具体型号以及自身拍摄经验来选择正确的曝光值。光线可以说是电视新闻画面的灵魂, 如果不能正确地用光, 画面表现就会变得很差, 摄像构图也会成为无米之炊。当光线发生改变时, 电视新闻画面的构图效果以及体现出的艺术氛围也会有所改变。我们在摄像过程中应当坚持光线先行的原则, 必须要认识到准确地用光不仅能够有效地烘托新闻画面的艺术效果, 更关键的是光线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出新闻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例如, 对自然光的应用包括了正面用光:拍摄时顺着光线照射方向进行拍摄即为顺光, 能够让新闻主体受光均匀;侧面用光:拍摄方向和光照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 能够营造出明暗效果, 提升新闻对象的立体感;逆向用光:拍摄方向和光照方向相反, 能够形成剪影效果, 提升电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四) 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镜头处理能够直接体现出无剪辑意识的重要作用。电视新闻拍摄的镜头处理一般有:摄像过程中注重画面的衔接性与完整性;处理好分镜头;剪辑必须满足“动接动, 静接静”的基本原则;适当地运用同期声;每一个镜头中所蕴含的信息不能过多;越轴拍摄时应当拍摄中性镜头画面来进行过渡;各个阶段和不同角度的画面之间应当有过渡画面。

镜头处理结束之后, 新闻摄像记者应当第一时间对画面的质量进行检查, 如果存在不满意的镜头或者新闻对象拍摄不完整的问题, 应当及时地进行补拍或者对镜头予以一定的修改。需要注意的是, 补拍仅仅适用于非突发性新闻事件, 突发性新闻如果补拍则会失去时效性, 所以要避免在一些直播新闻节目中使用。[2]

三、结语

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是摄像记者应当牢固掌握的专业能力, 但必须看到, 新闻摄像记者不能够仅仅把摄像技术当作是纯技术操作, 而应当将技术的运用与实际的新闻事件联系起来。所以, 要确保电视新闻报道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新闻摄像记者不但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准确客观传递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让受众看到更优质的新闻画面。

参考文献

[1]吴祺.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J].才智, 2015 (12) :31.

电视新闻摄像“镜头语言”的运用 篇8

电视节目是一种视觉文化产品, 镜头语言是电视节目表达的本体语言。新闻是比较特殊的电视节目类型, 以“事实”说话、反映现实生活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核心原则。因此, 在运用镜头语言记述和表现新闻事件时, 应充分了解镜头语言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遵循镜头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律, 掌握镜头语言运用的实际技巧和有用策略, 切实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与丰富度,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精品做出积极的努力。

电视新闻摄像中运用“镜头语言”的

相关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新闻类的电视文化产品, 在使用镜头语言的具体实践中, 既要符合新闻节目的真实叙事原则, 同时又要遵循一定的镜头语言运用规律。

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基本标准和重要底线。运用好镜头语言, 以技巧和手段相对“真实”地描述“真实”的个体生命和整个现实社会, 更为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真实性, 这对维护并提高电视新闻的权威和公信力非常重要。

2. 主题突出原则

电视新闻节目是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运用镜头语言的具体工作时, 一定要明确新闻事件的主题和主体对象, 运用镜头语言的各种技巧和策略使新闻中所需要传递的事实更为醒目, 使广大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相对复杂的信息资源中, “一眼”就能够把握到主要的“信息资源”。

3.逻辑主线明确

镜头语言是按照一定逻辑线索而组合起来的有机系统。在使用镜头语言时一定要严格把握逻辑线索, 使新闻叙事的逻辑清晰、衔接巧妙, 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技巧、主题明确地描述新闻事件, 反映新闻主题, 并使广大受众更加乐于认可和接受这一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摄像中运用“镜头语言”的

几点策略

镜头语言的“匮乏”将会导致电视画面的平淡无奇, 也就很难真正“抓住”受众的注意力、锁定他们的“目光”, 电视新闻节目也就难以在数量众多的视听节目中脱颖而出, 更遑论生存与发展。因此, 要在把握和遵循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 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 提高电视新闻制作的水平,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1.“无技巧”的技巧策略

无技巧, 是指在运用镜头记录现实生活时, 以尽量直观、节奏平和的镜头语言进行相对客观、“真实”的表述。所谓的“无技巧”, 其实质是对镜头语言的要素、技巧、策略有着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尽量“真实”性还原的一种新闻叙事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摄像中, 通常可以采用抓拍、长镜头等来实现。其中, 抓拍, 需要摄像师具备一定的画面捕捉能力和娴熟的摄像技巧, 通过抓拍记录下真实场景、定格真情实感的瞬间, 所拍摄到的画面往往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长镜头, 是指持续30秒以上的画面。长镜头是与“人眼”最接近的一种镜头语言, 镜头始终在不间断中进行游动拍摄, 连贯性地表现和展示着外部客观世界, 这对摄像师的摄像技巧也是一个挑战。

2. 灵活适度地运用摄像技巧

摄像技巧是指运用镜头语言的策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镜头语言是承载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 电视新闻节目工作者应当在突出新闻事件主题的基础上, 去发现、挖掘最能表现主题的拍摄对象, 再遵循统一的逻辑主线来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地组织镜头语言, 使所拍摄到的画面更加引人入胜、更具说服力, 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新闻事实并获得某种启示。例如, 采用一些对比镜头, 使新闻事实的特征更为突出;还可以增加一些场景描述, 使受众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提高新闻事件的信服度;或者对新闻事件进行略带叙事情节的拍摄, 增强新闻事件的叙事性, 扩大并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包容性与表现力, 等等。

3. 与其他造型“语言”相配合

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工具, 但并不是唯一的“语言”类型。其他的造型语言在电视新闻叙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如主持人、字幕、音效等等。电视新闻节目创作者不可以只就“镜头语言”进行孤立的思考, 一定要密切注重镜头语言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尽量使自己的“镜头语言”与之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使整个新闻节目成为一个和谐的系统, 更为全面、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当今新闻摄像记者素质培养分析 篇9

1 摄像记者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质

作为我们摄像记者, 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党和人民, 要谨记党的方针政策, 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 才能更好的贴近百姓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并且及时地进行报道新闻。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如果这方面不能很好的遵照执行,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人民群众。

2 摄像记者要树立时刻学习的意识

为了适应不同电视节目的要求, 摄像记者应该成为方方面面知识的“杂家”。何谓“杂家”?其实说白了就是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 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与职工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这样, 在摄像采访中才能做到从容不迫, 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确保拍摄到地画面清晰准确, 画面信息量充足。

3 摄像记者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电视摄像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同时又是充满艰辛的职业。电视摄像师所要前往拍摄的画面, 可能发生在炎炎假日, 也可能发生在寒风凌烈的冬日;可能需要妻离子别数月不能团聚, 也可能需要跋山涉水;对一个摄像师来说, 每天外出采访背负三十多斤重的东西东奔西跑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 很多摄像师退休后这样总结, 做摄像这一行, 其实是最有情也是最没有情的, 是最舒服的又是最辛苦的。说没情, 就是说一个突然任务抛下一切立马回到工作岗位, 也行此时你刚完成上一个任务在回家的路上, 或许回到家中还没有来得及陪家人吃顿热饭等等这情况常有。说有情, 就是在自己付出努力和牺牲之后, 当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家所认可的时候。舒服, 是说在条件允许的环境中拍摄, 只需把摄像机固定三角架上对准要拍摄的人物或事物就可以完成那种简单任务的时候;辛苦, 是你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 经常要肩扛几十斤重的摄像机冒着严寒又或许是酷暑拍摄, 而累得腰酸背痛大汗淋漓的时候。

4 摄像记者编辑意识的提升

新时期的条件下, 要求摄像师拥有良好的编辑意识。俗话说的好爱好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 在爱好的驱使下每一个摄影记者首先得学会“主动拍摄”。所谓的“主动拍摄”呢就是指在实践拍摄过程中, 无需循规蹈矩, 死板的按照文字表面要求进行, 而是要在深刻领会编导的意图为前提, 紧紧围绕主题, 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主动寻找和观察生活和工作中与片子主题相关的内容和题材, 然后及时准确的拍摄下来。

同样, 摄像师能很好的与编导默契配合, 这样既可以增强摄像的编辑意识, 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重要一环。作为摄像师开拍前首先要做到胸有成竹。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努力去了解主题思想、编导的意图和拍摄重点, 经过仔细的琢磨与思考形成执导拍摄思路。

有了摄像与编辑人员良好的沟通, 有了他们之间默契的配合, 有了创新编辑意识的增强, 摄像师们就会拍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节目。

5 摄像记者要善于总结和研究采访中的技巧。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及根本。要想把握住新闻的时效。就要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平时注意总结和研究采访方法与技巧非常重要, 比如说在采访前要多收集资料, 寻找线索, 构思主题。做到胸中有数, 拍摄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有的放矢;相反, 没有做到事先了解被采访对象和内容, 只是胡乱拍摄几个画面, 而导致采访失败。同时, 还有要善于研究受众心理, 知道受众心里想的是什么, 想要的是什么。受众是我们观众。离开了受众, 我们新闻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上面已经提到了受众是新闻工作的源泉, 受众的问题应该放在第一位来研究。我们新闻记者要深入到受众中去, 首先也很有必要了解清楚观众的喜好, 俗话说得好,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我们只有认真并详细地研究我们的观众心里, 知道我们观众的心里喜好, 才能源源不断地报道出更多更好的新闻。

6 摄像记者要提高艺术修养

在电视行业里, 摄像记者往往得不到重视, 认为只是个“体力劳动者”, 只要按照编辑的文字要求拍摄画面就行, 不用讲究拍摄艺术性。但我认为只有我们的摄像记者在工作上多实践, 多积累经验, 用心去拍, 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都知道, 一部好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摄像师的艺术修养和节目表现形式。一部好新闻才能使观众产生震撼力和感染力。要想获得满意的构图, 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处理好环境因素。在抓拍社会新闻的时候, 就要看摄像记者是否反应机敏, 感悟性好, 拍摄技术过硬, 具有迅速地应变应急能力。根据该新闻事件的需要来确定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段, 是用长焦还是短焦?是俯摄还是仰摄?是拍全景还是拍特写?用中景镜头还是近镜头合适?因此, 平时多学习些艺术方面的知识, 积累点构图知识对新闻摄像会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 摄像记者还要有创新意识。正如“新闻摄影之父”埃利希·萨洛蒙说地那样:“如果一个摄影记者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工匠的话, 那么他就必须为形象的创作做不懈努力, 应该反复地思考如何才能获得‘独特’的照片。”我们要多想一想为什么人家能够如此巧妙地运用摄影的手段来表达主题呢?我们以后要大胆地借鉴大师的创作思路去拍摄新闻, 要想创新首先要不落入俗套, 改变以往的老套路, 开阔视野, 摄像记者拍摄的节目还要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加强自身修养, 在新闻采摄过程中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建立党群桥梁, 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也可以说摄像记者应做到“三勤”, 即“脑勤、腿勤、耳勤。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拍摄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来。

摄像记者是电视媒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时常奔走于大街小巷, 无时不在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努力为观众朋友提供视觉盛宴。

摘要:根据新时代电视媒体的现状, 进一步审视我们摄像记者整体队伍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从而对我们摄像记者队伍素质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摄像记者,素质培养,电视媒体

参考文献

[1]摄像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新闻知识, 2009 (9) .

[2]张骏德, 刘海贵.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3]电视画面美学.朱羽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4]摄影艺术构图.马棣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数字化三维人体模型下一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