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育秧

2024-05-28

早稻育秧(精选5篇)

早稻育秧 篇1

过2年来的试验摸索, 形成了一整套工厂化秧苗培育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流程, 彻底解决了早稻育秧难题。2011年镇海区共有4个工厂化育秧中心进行早稻规模化育秧, 其中九龙湖3个, 蟹浦1个, 拥有育秧大棚面积2万多m2, 规模化育秧面积达到5.7 hm2, 共可供大田机插400多hm2, 集中供秧能力占全区早稻面积的40%以上。工厂化育秧具有用种量少, 占地面积小, 缩短秧龄, 节省时间, 减少病虫害,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有利于统一管理等优点。工厂化育秧, 不仅推动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 而且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早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 篇2

一、揭膜前的死苗原因及对策

归纳起来,揭膜前死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盖膜过早。播后如果苗床水分过多,立即盖膜会造成农膜与苗床贴得过紧,容易导致秧苗因缺氧窒息而死。因此,播后只要待苗床晾干后再盖膜,就可防止因缺氧窒息而造成死苗。

2膜上盖草过少或未盖草。旱育秧床播种盖膜后,膜上没有及时加盖稻草或其他秸草遮阳,有的盖草过少或根本不盖草,在遇到晴天高温暴晒后,苗床内部温度上升过快,造成局部秧苗烫死。因此,苗床盖膜后,应及时加盖适量的稻草以防高温烫苗。

3苗床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用时期晚,盖膜后苗床温度升高。有机肥料在土壤中腐熟分解过程中,与幼苗争夺水分,局部高温产生高浓度的氨或其他有毒物质。侵害秧苗根部,对幼苗造成毒害、灼伤甚至死苗,防止措施是:在苗床上不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或在播前一个月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并盖膜增温促进肥料分解转化,使之尽快与土壤融合,饼肥必须经过泡沤堆制后才能施入苗床。

4施肥不匀。整地施肥后,翻耕次数少,土肥拌和不匀,秧苗1叶1心后,秧根下扎接触到肥团被烧伤,导致地上部分生理性失水而死苗。另外,苗床施用含氯的复合肥料,且用量较大,如果梳耙不均匀,就会使稻种与复合肥直接接触,影响发根而引起局部死苗。防止措施是:苗床施肥要均匀,注意多梳耙几次,施用复合肥应在播前7~10天施下,梳耙均匀作中层肥。

5化肥表施。播种前将化肥表施苗床上,未能均匀施入0~15厘米土层内。容易导致种子萌芽后胚根被灼伤,造成幼苗有芽无根,成片枯死。而化肥作基肥如果施得太晚。而且用量大,施入的氨态氮未能转化为硝态氮供种苗吸收,氨在秧苗根系中积累就会造成“氨中毒”而死苗。

6追肥不当。旱育秧一般不需要追肥,但有的人习惯水育秧方法,在齐苗后一次追肥过大或施肥不均匀,如采用撒施后又不及时喷施清水淋洗,就可能出现秧苗成片或呈带状死苗。防止办法是:严格控制追肥,只有在秧苗生长偏弱瘦时,才可在秧苗1.5—2叶期施用少量的“断奶肥”,以用0.5%的尿素液喷施为宜。

二、揭膜后死苗的原因及对策

有的育秧户在揭膜前秧苗生长良好,因忽视揭膜后的管理,结果出现死苗,严重影响早稻的插秧。揭膜后死苗有以下几种情况:

1揭膜过早。秧苗根系尚未完全形成,遇晴天高温易造成僵苗和生理性失水死苗。因此,揭膜不能过早,应掌握在播种后10~12天。当秧苗第2片真叶展开即将进入3叶期时揭膜为最佳适期。

2中午揭膜或揭膜后没有及时浇水,秧苗遇高温后造成生理性失水死亡。因此,最好在傍晚时揭膜,并及时浇一次揭膜水。

新建县早稻塑料软盘育秧技术 篇3

1 种子处理

常规稻大田需备种子45~60 kg/hm2, 播前晒种1~2 d, 然后用盐水或泥水选种;杂交稻大田需备种22.5~30.0 kg/hm2, 摊晾通气1~2 d, 用清水浸泡2 h后去秕谷。用50%多菌灵、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稻种, 或用强氯精 (1 kg种子用药3 g) 对水浸种10~12 h进行消毒, 浸泡后用清水洗净。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秧率, 需进行催芽[1]。一般早稻浸种需2~3 d。经过药液消毒浸种的种子, 即可用清水漂洗后进行催芽;如果未吸足水分, 需继续用清水浸种。将浸胀的种子在50℃热水中淘种预热2~3 min, 然后入堆, 保持谷堆温度35~38℃, 一般经过15~20 h, 种子破胸露白达95%以上时用10℃冷水浸泡5~10 min, 再摊晾稍干后播种。

2 整地做厢

秧田要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 秧田按300 m2/hm2抛秧大田准备。播前2 d耥平做厢, 使厢面沉实, 以防秧盘下沉过深。厢宽根据秧盘的排列方式和覆盖薄膜的宽度而决定, 一般1.2~1.6 m, 以竖放3盘或横向2盘为宜, 厢沟30~40 cm, 厢面整细整平。秧田基肥施碳铵375kg/hm2、磷肥300 kg/hm2、钾肥150 kg/hm2加锌肥15 kg/hm2。

3 营养土配制

营养土选用稻田土、菜园土, 晒干研碎过筛 (营养土用泥浆的要选择粘度适中) 为宜, 一般准备营养土1.5 kg/盘左右。按每50 kg细土加130 g壮秧剂[2]、0.5 kg复合肥 (或尿素50 g、氯化钾50 g、磷肥200 g) 反复混匀配制营养土, 可装30~35盘。塑盘选择质量好的434孔或561孔软盘。

4 精量播种

水稻播种期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前后作物茬口确定。当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 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一般在3月25日前后大批播种, 最迟在4月5日前播完。种粮大户 (7 hm2以上) 要分期分批播种, 做到播种期、秧龄和抛秧期“三对口”。播种时, 首先放入配制好的1/2营养土, 然后将种子定盘定量分次均匀撒播在塑盘内, 保证95%以上孔洞有杂交种子2~3粒, 最好用播种器播种, 确保均匀。再把剩余营养土装满孔, 刮除盘面多余泥或土, 防止盘面串根, 尔后将塑盘摆放在厢面, 同时用手轻压, 使秧盘与厢面密切接触, 让塑体沉实入泥1/4, 用干营养土的要洒足水分。播后用老熟的竹片 (长2 m, 宽1.5~2.0 cm) 拱架盖膜。

5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膜内温度控制在35℃以内, 气温过高时揭开膜两端通风降温, 如遇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 每隔3~5 d于中午揭开两端通风换气1次;一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内, 超过25℃, 揭开两端通风降温;二叶期通风炼苗, 促根下扎, 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三叶期揭膜炼苗, 控上促下[3], 增强抗逆能力, 培育壮秧。炼苗时起点温度为12℃, 随叶龄增大, 逐步加大通风口和延长炼苗时间, 根据天气情况, 做到晴天多炼, 9∶00后全部打开, 16∶00前盖好;阴天少炼, 中午打开1~2 h;雨天隔日炼, 中午只揭开两端换1次气, 寒潮时3 d通风1次。同时, 针对特殊情况, 晴天大风适当少炼, 久雨初晴缓炼;弱苗少炼, 壮苗多炼。

6 水肥管理

新建县大部分是用稻田育秧, 全过程应以半旱式的湿润水管为主。出苗前湿润为主, 二叶期前还未形成通气组织, 仍保留沟水, 不淹秧板, 以促进发根。进入三叶期易发生青枯型急性死苗, 此时如温度低于15℃, 可建立水层育苗, 之后保持湿润。在起秧前5 d灌最后1次水, 让其自然落干, 以利起苗抛秧。二叶一心期施断奶肥, 秧田用尿素45~60kg/hm2配成溶液喷施, 直到起秧前3~5 d施送嫁肥, 用稀薄人畜粪水泼施最好, 或用尿素50~60 kg/hm2配成溶液与送嫁药混合喷施, 可带药、肥下田, 起到早生快发和防病灭虫的功效。喷施时需灌水, 切忌化肥直接撒施。

7 化控与防病

为了培育多蘖壮秧, 秧苗在一叶一心期秧田用15%多效唑1.8 kg/hm2对水1 000 kg均匀喷雾, 但不能重复喷[4]。喷施前先排干田水, 喷施后再灌水。秧苗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 做好防治工作。在二叶期可用1∶800倍的敌克松对水喷施预防青枯病、立枯病;移栽前用叶枯灵预防稻瘟病、细条病和白叶枯病。

参考文献

[1]蔡燕华, 李冠伟, 陈燕秋.水稻塑料软盘育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 2007 (4) :14-15.

[2]王朝晖.早稻塑料软盘育秧技术[J].作物杂志, 2004 (6) :31-32.

[3]王吉祥.水稻塑料软盘稀植早育秧技术[J].农村新技术, 2003 (1) :6-8.

早稻育秧 篇4

1 病原及主要症状

立枯病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围广,除茄科、瓜类蔬菜外,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目前,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一般来说,立枯病的病原主要有2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原,如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覆土过厚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原,主要由丝核菌、镰孢菌、腐霉菌等引起。这些侵染性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因此,土壤带菌是该病的主要来源。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发病时,在谷壳或秧苗颈基部产生赤色绒毛状霉层(分生孢子),发病秧苗枯萎,基部腐烂,拔秧时易断。

2 发生原因

2.1 苗床土壤消毒不充分或未消毒

苗床使用前不消毒是造成黄化死苗的重要原因。在铜陵县王松镇,多数农户选用蔬菜地作苗床,但忽视了对苗床的消毒问题,造成土壤中存在大量病菌,这些侵染性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活,在保温育苗的条件下,病菌繁殖快,从而引发立枯病。

2.2 管理不当造成立枯病发生

引发立枯病的病原除了土壤带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如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徒长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在苗床管理上松懈大意,是造成本地早稻苗床立枯病频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 应对措施

3.1 选好苗床,细致整地

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旱地作苗床,尽可能避免在连作地,以及易感病植物的栽培地块和洼地育苗。一般1hm2大田需苗床300m2左右。苗床要在育苗前2个月翻耕晒垄、整理,床宽一般1.2~1.4m,长度不能超过8~10m,沟宽0.4m。苗床地要平整,深翻细耙,以免播后高低不平而积水,土块太粗造成漏风,影响出苗;整地宜在土壤干燥和天气晴朗时进行,以免水分太大造成板结,幼苗不能出土。

3.2 做好苗床消毒

土壤消毒是旱育秧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播种前用70%敌克松600倍液喷雾消毒苗床,播后盖细土。每次喷雾后都浇1次清水,使药液充分与土壤融合,以达到杀死土壤病菌的目的。此外,还可用70%敌克松2.5g/m2掺细土7.5kg/m2均匀混合后与农家肥一起施在苗床上,再与床表10cm厚的土层多次搅拌,充分拌匀,浇透清水后播种。或在稻苗一叶一心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3.3 选择良种,适时播种

要选择品质好、抗病性强的优良稻种,以确保发芽率和齐苗率。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从病原上把立枯病的发生几率减小。具体用强氯精拌水浸泡24h后,用清水淘洗2次,然后晾干。浸泡的时间不能够过长,否则对种子发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适时播种,铜陵地区薄膜覆盖旱育秧一般应选择在3月下旬播种。

3.4 合理施肥

施用农家肥一定要选择充分腐熟的,并在播前至少1周施用,施用后应至少进行2次以上翻土并混匀。同时可根据土壤肥力,合理施用化学肥料,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苗床施硝酸铵40~50g/m2、过磷酸钙100~150g/m2、硫酸钾(或氯化钾)20~30g/m2,硫酸锌3~4g/m2,再翻锄3次,将所施肥料与10~15cm深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另外,施用肥料不能过多,确保苗床地力适中即可。

3.5 苗床用水管理

播种至现针前,以保温、保湿为主;现针后,严格控水,促进根系下扎。苗期灌水要注意勤排勤灌,经常晒秧脚,防治秧苗过分伸长和“软脚”,并可增加土壤氧气,消除还原物质;排水口要不高不低,既要保持一定水层,又要让降雨能随时排除;大雨时要彻底排净水,薄膜要密闭,压好膜脚,防止膜内外水分对流。揭膜至抛栽前的水分管理尤为重要,一般在出现秧苗叶片早晚无水珠或早晚床土干燥或午间叶片打卷时,选择傍晚或上午浇水1次,以3cm表土浇湿为宜。只有严格控制苗期水分,才能增强本田期的生长优势。

3.6 加强出苗后薄膜的管理

及时揭膜炼苗、培育健壮秧苗是防治立枯病的重要技术措施。从出苗现青开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阴天雨天不必揭膜。晴天盖拱膜的揭开两头降温,气温升高快时全揭,如出苗阶段遇晴天,气温较高,一定要在膜上加盖遮荫物(如秸秆、稻草等)以降温。如果气温较低,可以连续日揭夜盖3~5d,以后全揭。盖平膜的从现青开始揭膜,连续日揭夜盖2d, 80%出苗后即可全揭膜并进行炼苗。切忌不能长期盖膜,以免秧苗细长柔弱,抗病性差。

3.7 药剂防治

可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施药间隔7~10d,视病情连防2~3次。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

摘要:介绍了早稻旱育秧立枯病的病原、主要症状及发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 以期为早稻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稻,立枯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许永久, 王长征.水稻旱育秧苗床期死苗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下半月刊) , 2006 (2) :32.

[2]郁晓斌, 吕宏生, 张葵, 等.水稻旱育秧黄苗、死苗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下半月刊) , 2006 (2) :61-62.

[3]任玉才, 付永平.水稻旱育秧立枯病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J].陕西农业科学, 2003 (5) :80-81.

[4]夏元兵, 冯军.水稻生产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上半月刊) , 2005 (9) :19.

早稻育秧 篇5

笔者主要从早稻不同育秧方式 (旱育和水育) 、不同秧龄等方面, 分别采取机械栽插和手工栽插方式, 研究对水稻产量、叶龄、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的影响, 以期对于安徽省北缘双季稻区全程实行机械化栽插提供一些理论支持。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池州市贵池区观前圩 (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 进行, 试验地土壤属于潜育型水稻土, 沙泥田土种, 土壤肥力中等, 试验前土壤 (耕层20 cm) 含有机质32.1 g/kg, 碱解氮165.7 mg/kg, 有效磷10.3 mg/kg, 速效钾112.7 mg/kg, p H值6.1,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年均气温16.1℃, 年降水量1 400~1 700 mm。供试作物为早稻, 品种为早籼7099。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分别为:旱育秧龄25 d机插 (A) 、水育秧龄25 d机插 (B) 、旱育秧龄25 d手栽 (C) 、水育秧龄25 d手栽 (D) 、旱育秧龄20 d机插 (E) 、水育秧龄20 d机插 (F) 、旱育秧龄20 d手栽 (G) 、水育秧龄20 d手栽 (H) 。小区面积为60 m2 (4 m×15 m) , 随机区组设计[1,2,3], 3次重复, 各小区间走道为40 cm, 重复间走道为50 cm。各处理间肥水管理一致。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4年3—7月实施。育秧均在育秧大棚中进行, 第1批播种时间为3月30日, 第2批播种时间为4月4日, 机插播种均在井关THK-3017KC机上实行, 育秧基质均为营养土, 播量均为芽谷130 g/盘, 手栽秧播种密度均为150 g/m2, 旱育秧大棚管理为摆盘时沟内灌水, 秧苗现青后缺水实行人工喷雾, 水育秧大棚保持沟内灌水, 直至栽插前2~3 d断水。统一于4月24日栽插, 插秧机为井关PZ-60型, 机插行株距30.0 cm×11.5 cm, 手栽行株距19.6 cm×17.4 cm, 为保证栽插基本苗, 于栽后第2天进行查漏补缺。大田肥水管理为基施45%复合肥450 kg/hm2、尿素112.5 kg/hm2, 5月2日拌优草龙除草剂、施尿素37.5 kg/hm2, 5月25日施尿素60 kg/hm2、氯化钾60 kg/hm2;水浆管理采取湿润分蘖、分次烤田、有水孕穗、浅水抽穗、湿润灌浆至结束的方式;5月20日防治二化螟, 6月11日防治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4,5,6]。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移栽当天 (4月24日) 机插秧每个处理取生长均匀的3个秧盘, 每个秧盘取10 cm×10 cm面积的秧苗, 考察单位成苗数、秧苗整齐度 (以各处理群体的平均株高为基准, 将秧苗株高在平均值的±20%范围的苗划为标准苗, 高度高于平均值20%的苗和低于平均值20%的苗分别划为大苗和小苗, 统计各种苗在群体的比例) 。机插及手栽秧每处理取50株秧苗考察秧苗苗高、第一鞘叶高度、茎基宽、叶龄、根数。烘干后测定地上部干质量及根量。秧苗栽插后主要调查返青期、败苗率、分蘖动态、关键生育期、叶龄及水稻成熟后每个处理取20穴稻株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并进行小区测产及实收。

1.5 数据处理

各处理试验数据在DPS7.05软件及Microsoft Excel 2003上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水稻秧苗素质的好坏对水稻栽后的管理及产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旱育方式能较好地提高秧苗的素质。由表1可知, 大棚旱育秧苗均表现为根多、苗重、第一叶鞘高度低, 根冠比高, 出叶速度较水育秧慢。从秧龄上看, 25 d秧龄的早稻秧苗素质均强于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在栽插标准上25 d秧龄的水育、旱育秧及20 d的水育秧均能满足机插的要求。

2.2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大田茎蘖动态的影响

分蘖动态曲线图1、图2表明, 25 d秧龄的早稻大田茎蘖动态:从栽插方式上分析, 手栽秧比机插秧分蘖快, 高峰苗比机插秧早5~7 d, 且大田群体茎蘖苗比机插秧多70.8万株/hm2;从育秧方式上分析, 旱育秧分蘖均比水育秧早, 水育手栽秧高峰苗比旱育秧推迟5 d左右, 且群体大于旱育秧方式, 机插旱育秧分蘖比机插水育秧分蘖早、快且群体高于水育秧, 后期分蘖消亡也比水育秧慢。

20 d秧龄由于秧龄短, 叶龄小, 栽后前期受温度影响比25 d秧龄大, 分蘖速度慢, 但温度上升后, 分蘖速度快于25 d秧龄, 大田茎蘖高峰苗高于25 d秧龄54万~108万株/hm2。但旱育方式及栽插方式对早稻大田茎蘖的影响均与25 d秧龄相近。

2.3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叶龄的影响

由表2可知, 育秧措施及秧龄长短对早稻叶片总数无影响, 但对早稻同一时间叶龄却有影响, 具体表现为:从育秧方式上看, 旱育秧在苗床上的叶龄小于水育秧, 其中, 机插旱育 (25、20 d秧龄) 叶龄比机插水育秧叶龄分别减少了0.4、0.2叶, 旱育手栽比水育手栽秧减少0.7、0.2叶,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旱育措施胁迫秧苗水分吸收, 促进水稻地下部分生长, 根系发达, 地上部分生长相对较慢。栽后, 由于旱育秧受水胁迫解除, 生长速度加快, 叶龄 (出叶速度) 增长反而快于水育秧, 到生长后期, 水稻叶龄也趋相同。从栽插方式上看, 由于手工栽插, 秧苗机械受损轻, 缓苗期短, 水稻生长相对较快, 叶龄也相对较大。从秧龄上分析, 20 d秧龄由于播种推迟, 前期叶龄较小, 栽后受温度的影响, 水稻叶龄逐渐与25 d秧龄之叶龄接近, 至6月9日 (孕穗期) , 两者机插水育秧的叶龄持平。

(叶)

2.4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从育秧方式分析:育秧方式对早稻全生育期没有影响, 但各生育阶段表现不一样, 如25 d秧龄中机插旱育与机插水育相比较, 移栽期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延长2 d, 始穗至齐穗期延长1 d, 齐穗至灌浆期缩短1 d, 但全生育期相比较无差距, 20 d秧龄的也有类似规律;从栽插方式上比较, 机插秧均比手栽秧的全生育期延长2~3 d, 其中25 d秧龄延长3 d, 20 d秧龄延长2 d, 从秧龄分析:25 d秧龄全生育期比20 d秧龄全生育期延长4~5 d,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播种时间提前受前期低温影响所致, 另一方面则是因生育后期温度较高逼熟而致。

(d)

2.5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 栽插方式、育秧方式及秧龄对早稻株高影响不大, 对早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影响较大, 从而导致对产量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从育秧措施进行比较, 旱育较水育的产量增产1.2%~14.3%;从栽插方式进行比较, 机插较手栽方式增产0.2%~13.1% (除20 d机插秧外) 。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区组间差异不明显, 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土壤肥力无差异, 表明引起产量差异的原因是处理间形成的。再进行新复极差分析, 25 d旱育机插产量最高与25 d水育机插差异不明显, 但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呈极显著, 结果表明在早稻生产上, 秧龄25 d采取旱育机插或水育机插均能取得较高产量。

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性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旱育措施能够培育壮秧, 延长秧龄弹性, 提高产量。本研究中通过旱育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插盘育秧苗素质、增加根冠比, 并且25 d秧龄的秧苗素质明显优于20 d秧龄的, 增产幅度为6.3%。在短秧龄中, 旱育机插盘秧比水育机插盘秧的分蘖快、有效穗数增多, 产量增幅达到14.3%, 本研究也表明应用中熟偏迟品种, 适当提前播种, 延长秧龄, 可以提高产量, 这也是安徽北缘双季稻区实现机插秧创高产的关键技术点。而目前, 农户在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方式中主要采取水育秧为主, 其原因是由于旱育秧前期操作繁琐, 后期补水多, 用工相对较多, 农户不愿意采取旱育秧。目前, 部分农户在工厂化育秧的苗床选择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苗床秋季不培肥, 苗床临时采用水稻田或生地, 而不是熟田或熟地, 土壤通透性差, 保水能力弱。因此, 在选择好苗床的基础上, 有必要加强育秧大棚苗床的管理及培肥工作。

早稻机插增产显著。本研究中, 在栽培密度相近的情况下, 机插方式较手栽方式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及粒重, 从而增加了产量。由于受农业劳动力的制约, 人工栽插时水稻移栽密度大幅下降, 一般早稻栽培密度24万~27万穴/hm2, 而机械栽插最多能够达到33.3万穴/hm2, 有力地保障了大田基本苗, 因此采取机插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

早稻机插方式延长了水稻全生育期。本研究中通过统一播期、统一秧龄并分别采取早稻机插与手工栽插的试验方式, 表明早稻机插延长了水稻全生育期2~3 d, 与唐海明等[7]早稻机插延长全生育期结果相近。

摘要:早稻在工厂化育秧大棚中分别采取旱育秧及水育秧措施, 通过25 d和20 d的秧龄控制, 对机械栽插及人工栽插方式进行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在2种育秧方式及秧龄栽培中, 早稻机插均比人工栽插全生育期延长23 d, 可以有效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 提高产量0.2%13.1%, 25 d秧龄机插较20 d秧龄机插产量增加6.3%19.9%。

关键词:早稻,育秧措施,秧龄,栽培方式,农艺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薛艳风, 于惠林.2000年水稻机插秧试验小范中有关技术问题初探[J].江苏农机化, 2001 (6) :16-18.

[2]沈建辉, 曹卫星, 朱庆森, 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6 (3) :7-9.

[3]李世峰, 刘蓉蓉, 吴九林.不同播量与移栽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杂志, 2008 (1) :71-74.

[4]徐光良, 马荣荣, 舒巧云, 等.杂交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初报[J].杂交稻, 2001, 16 (2) :31-32.

[5]景启坚, 薛艳凤, 钱照才.不同播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化, 2003 (2) :13-14.

[6]毕春发.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型机插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 (13) :30-31, 66.

上一篇:创新电视新闻下一篇:广告实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