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早稻

2024-06-23

机插早稻(共5篇)

机插早稻 篇1

为提高机插早稻产量水平, 实现早稻稳产、高产, 在2010年3月25至7月30日对当前早稻主要栽培品种进行机插栽培品种对比试验, 以筛选出适合早稻机插栽培的高产品种, 为机插技术在早稻移栽中的全面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甬籼15、甬籼69、嘉育253, 以嘉育280作为对照 (CK) 。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大区对比, 随机排列, 不设重复。

1.3 试验过程

1.3.1 浸种催芽。

对实验室发芽为85%的种子进行盐水选种, 使种子发芽率达90%。3月25日用浸种灵浸种48 h, 3月27日催芽[1,2]。

1.3.2 育秧土处理。

按试验要求, 将壮秧剂与育秧土拌匀, 壮秧剂用量为92.4 g/m2。

1.3.3 播种及移栽。

播种前7 d做好秧板, 不施基肥, 3月30日播种[3,4]。每个处理播5.85 m2 (36盘) , 播种后用尼龙小弓棚覆盖保温。4月20日下行将秧苗移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桐桥镇百梁桥村的试验田, 7月9日收割[5,6]。

1.3.4 肥料施用。

大田施纯N 165 kg/hm2, 40%作基肥, 40%作分蘖肥, 20%作穗肥。具体肥料用量:碳酸氢铵39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分蘖肥:尿素144 kg/hm2、氯化钾56.25kg/hm2;穗肥:尿素72 kg/hm2、氯化钾56.25 kg/hm2。

1.4 调查内容

4月29日取样考查秧苗素质;移栽后7 d查漏插率并确定苗情记录点, 记载各处理的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数、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7月21日取样考查经济性状, 7月29日各小区收测产。

1.5 生育期气候条件及影响因素

2007早稻生育期间气温低、阴雨时间长, 气候条件较差, 有效积温与常年比较下降了59.6℃, 对早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早稻播种后连续阴雨低温, 秧苗生长较差;长达30 d的梅雨天气对早稻抽穗及灌浆产生了很大影响, 导致空秕率上升、千粒重下降。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秧率比较

由表1可知, 各品种的成秧率差异较大, 甬籼69成秧率最高, 达90.34%, 其次为嘉育253, 为80.18%, 比对照嘉育280分别增加了21.56、11.40个百分点。甬籼15小苗率最低, 仅有13.70%, 比其他3个品种低4.91~8.30个百分点;甬籼15缩脚苗率也最少, 只有1.46%。小苗率以甬籼69最高, 达22.00%。从成秧率数据分析, 各品种的秧苗耐寒能力以甬籼69最强, 其次为嘉育253, 对照嘉育280最差。

(%)

2.2 秧苗素质比较

由表2可知, 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对照嘉育280最好, 苗高、叶片数、根数、基部宽度、鲜干重等各项数据均好于其他参试品种;其次为嘉育253, 甬籼15秧苗素质最差。对照嘉育280秧苗素质较高, 与其成秧率较低有较大关系。成秧率低, 单位面积秧苗数量减少, 秧苗个体生长环境相对改善, 加快了秧苗生长发育速度。

2.3 生育期比较

由表3可知, 在3月30日播种情况下, 生育期最短的为甬籼15, 始、齐穗期与对照品种相同, 全生育期119 d, 比CK短1 d;其次为甬籼69, 始、齐穗期均比CK推迟2 d, 全生育期121 d, 比CK长1 d。嘉育253生育期最长, 始、齐穗期均比CK推迟3 d, 全生育期123 d, 比CK长3 d。

2.4 苗穗情况比较

2.4.1 基本苗。

由表4可知, 由于成秧率不同, 各品种基本苗差异较大, 最高苗差距较大, 有效穗数差距明显缩小。甬籼69基本苗达127.5万株/hm2, 较CK增加13.5万株/hm2;甬籼15基本苗最低, 仅94.5万株/hm2, 较CK减少19.5万株/hm2;基本苗最高和最低的差距达33.0万株/hm2。

2.4.2 最高苗。

甬籼69最多, 达529.5万株/hm2, 较CK多82.5万株/hm2;嘉育253最少, 为388.5万株/hm2, 比CK减少58.5万株/hm2;甬籼69比嘉育253多141.0万株/hm2, 增幅为36.29%。

2.4.3 分蘖率。

甬籼15最高, 达504.76%, 较其他3个品种的增幅在21.54%~30.57%。

2.4.4 有效穗数。

甬籼15最高, 达306.0万穗/hm2, 比CK增加22.5万穗/hm2;嘉育253最低, 为262.5万穗/hm2, 比CK减少21.0万穗/hm2;嘉育253较甬籼15减少43.5万穗/hm2, 减幅为14.22%。各品种成穗率均较低。

2.5 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5可知, 穗型最大的为嘉育253, 每穗总粒数155.8粒, 比CK增加5.2粒。甬籼69每穗总粒数149.9粒, 与CK差异不大;结实率达80.3%;每穗实粒数120.4粒, 比CK增加9.3粒, 增幅为8.37%。甬籼15分蘖率较高, 成穗时小穗较多, 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较低, 株高仅79.0 cm, 比株高最高的嘉育280矮了7.2 cm。

2.6 产量比较

由表5可知, 各品种的实收产量差距不大。产量最高的为甬籼69, 达7 225.65 kg/hm2, 比CK增产266.85 kg/hm2, 增产幅度3.83%;甬籼15产量为6 842.10 kg/hm2, 比CK略减产;嘉育253产量6 670.80 kg/hm2, 比CK减产4.14%。

2.7 抗性比较

经田间观察, 甬籼15后期抗倒性较差, 其他各品种基本相同。各参试品种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3 结论与讨论

甬籼69具有苗期耐寒性好、成秧率高、高产、生育期适中、耐肥性较好、分蘖能力较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抗倒性较好等特点, 建议作为今后早稻机插栽培的当家品种推广。甬籼15具有生育期稍短、分蘖能力较强、穗型适中、植株稍矮、抗倒性一般、产量较高等特点, 建议作为早熟品种适当搭配种植。嘉育253具有抗倒性好、植株较高、耐肥性好、穗型适中、分蘖能力较弱等特点, 但生育期较长、结实率稳定性较差, 在鄞州区不宜作机插栽培品种种植。

摘要:进行早稻机插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在早稻机插栽培中, 甬籼69表现苗期耐寒性好、成秧率高、高产、生育期适中、耐肥性较好、分蘖能力较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抗倒性较好等特点, 可作为今后早稻机插栽培的主要品种推广。

关键词:早稻,机插栽培,品比试验

参考文献

[1]王恒雨, 刘永岗, 许成军.淮北地区麦茬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23) :107, 241.

[2]钟玉祥.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85.

[3]董志新, 王小鹏.2009年灵山县晚稻新品种品比试验初报[J].广西热带农业, 2010 (5) :22-24.

[4]孙同林, 尤和平, 殷建华, 等.水稻品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3) :30, 41-42.

[5]韦红霞, 尹萍珍.2009年杨中市水稻新品种 (系) 品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8) :102, 104.

[6]石相.弘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76, 79.

机插早稻中早39高产栽培技术 篇2

1 实施过程及结果

1.1 实施过程

2015年, 赫山区分别在龙光桥镇汪家堤村和八字哨镇关王坪村机插中早39超高产攻关示范片各100亩。3月18至20日播种, 播种量每盘80~100g, 育秧分别采用简易大棚和标准化大棚育秧。4月11~12日机插, 秧龄20~22天。插前秧苗素质考察苗高13.8cm, 叶龄2.9叶, 单株平均白根数7.8条, 秧苗茎基宽1.8mm, 百株鲜重13.2g。钵毯秧返青期4月14日;毯秧返青期4月17日。插秧密度24cm×12cm, 最高苗数34.8~38.3万, 始穗期6月11日, 齐穗期6月15日, 成熟期7月13日, 生育期115天。

1.2 示范结果

2015年7月14日, 湖南省农业委、省调查总队、湖南农大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联合验收组进行现场实割验收, 百亩示范片604.9kg/667m2, 在全省率先实现机插早稻过600kg/667m2的产量目标。

中早39机插早稻栽培表现出株型紧散适中、茎杆粗壮、耐肥抗倒, 抗逆力强, 是一个升级版的广六矮四号。经对高产攻关田取样考种, 株高81.5cm, 穗长17.6cm, 有效穗25.7~27.9万/667m2, 每穗总粒数99.2~116.8粒, 结实率89%~92%, 千粒重26g, 全生育期115天。

2 中早39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总结

2.1 选用高产品种, 严格搞好大棚、育秧工具和种子消毒

早稻机插育秧采用标准化大棚或简易大棚育秧, 育秧前要严格搞好大棚及育秧工具消毒, 大棚空间消毒每亩可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g, 均匀放置后, 分别点燃, 随即密闭烟熏2~3h。大棚骨架、育秧盘、育秧工具及大棚床地消毒可用70%敌g松1 000倍液均匀喷雾或浸洗消毒, 有条件的也可撒施80~100kg/667m2生石灰进行床地消毒。我区早稻选用中国水稻所选育的中早39超级稻, 该品种易感恶苗病, 浸种时要用咪鲜胺或氰烯菌酯全程消毒, 待种子吸足水后, 可直接催芽。催芽至破胸露白90%即可播种。播种前按每15kg种子用亮盾10ml加芸苔素内酯2g或旱育保姆加适量水进行种子包衣, 提高杀菌效果和增强秧苗抗逆能力。

2.2 适时、精量播种, 培育机插壮秧

播种期以3月20日左右为宜, 秧龄控制在20~22天, 根据插秧天气条件, 插秧宜早不宜迟。秧盘选用7寸盘, 简易大棚宜选用钵形毯状秧盘;标准化大棚宜选用毯状硬盘, 播种前需铺设麻地膜, 以利早盘根、早栽插和提高栽插质量。简易大棚育秧可选用无杂泥浆基质, 标准化大棚可选用浙江或江苏育秧基质育秧。严格控制好播种量, 无论采用流水线、轨道式或手工播种方式, 都要做到均匀播种。每盘播种量控制在80~100g, 达到既能满足机插要求, 又能协调好秧苗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2.3 精细整地, 重施基肥, 增施生物有机肥

中早39机插时, 秧苗相对矮小, 要求高标准整好大田。先用大马力旋耕机进行耕整, 再用小马力耕田机平田, 尽量确保大田高低差不超过3cm。达到田平、肥匀、泥软的要求。基肥施40%配方肥40~45kg/667m2, 生物有机肥50kg/667m2, 确保基肥足, 同时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达到改良土壤结构,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在插秧前1天整好大田, 做到整好大田等秧苗。

2.4 提高栽插质量, 保证高产群体

栽插时要选用7寸久保田或井关等先进高速插秧机和熟练机手, 秧苗要做到随运随栽。在运秧过程中, 要搭架运秧, 叠秧盘数以不超过3个为宜。横向取秧量取最小值, 纵向取秧量取最大值, 确保取秧达到最大面积, 并实行浅插, 做到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株距调整为12cm, 确保达23 000蔸/667m2, 基本苗达12~13万/667m2。栽插后随即补蔸, 采用钵秧补缺。确保每亩蔸数和基本苗数, 保证高产基本群体。

2.5 早管水、早追肥除草, 促发低位大分蘖

栽插后迅速建立薄水层, 防止秧苗失水枯萎。插后5~7天立即追肥、除草。追肥施40%史丹利高塔高氮复合肥5~7.5kg/667m2加吡嘧苯噻酰50~60g/667m2加蔸都发1包均匀追施, 达到追肥速、早除草和一次性基本除净稻田杂草的目的, 促发低位分蘖和大分蘖, 为穗足、穗大、粒多奠定良好的基础。

2.6 及时晒田控群体, 看田看苗补穗肥

机插中早39在基肥足、追肥早、基本苗多、密度较大的栽培条件下, 极易造成郁蔽而影响群体结构。当最高苗数达到36~40万/667m2, 或在栽插后30天开始排水晒田, 以控制无效分蘖增长, 促进根系深扎, 茎秆健壮、叶片挺健, 增强植株抗倒能力。要求成穗率达70%以上。在基肥足、追肥早的原则下, 总纯氮量达12kg/667m2以上, 确保前期轰得起、轰而不过头。实行开沟晒田, 达到抢晴速排省时晒好的目标, 确保中期控得住。晒田复水后可施100kg/667m2草本灰, 对叶色偏淡的可施生物有机肥10~15kg/667m2, 促壮秆大穗。

2.7 搞好病虫害绿色防控, 促进青秆黄熟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 多选用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 通过增施有机肥、磷钾肥等, 增强中早39抗病虫能力。适当提高防治指标, 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和用药量,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主要防治好稻飞虱、螟虫、纵卷叶螟和纹枯病。保护害虫天敌,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目的。后期实行干湿交替灌溉, 增强根系活力, 既保持倒3叶不披, 秆健不倒, 又满足灌浆需求。破口前5~7天和齐穗期用壮谷动力30~40g/667m2兑水30kg喷施,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达到黄丝亮杆、活熟到老的高产群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方文英, 金国强, 郑洪福, 等.机插超高产早稻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比较[J].中国稻米, 2011, (17) :42-44.

机插早稻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赫山区兰溪镇一农户的责任田中进行;试验田土壤为当地中等肥力水平的典型土壤红黄泥。试验前, 取试验地耕层混合样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分别为有机质37.9 g/kg、碱解氮171.0 mg/kg、有效磷24.3 mg/kg、速效钾87.0mg/kg、缓效钾191.0 mg/kg, p H值5.8。采用钢架大棚育秧, 机插栽培。供试品种为杂交稻陵两优268、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

1.2 试验设计

采用对比试验, 共设1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均设5个播期处理:3月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4月19日同期机插, 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00 m2。

1.3 试验方法

选用58.0 cm×22.0 cm×2.5 cm (长×宽×高) 的机插专用育秧盘, 采用本丘秧田泥土育秧, 4月19日机插, 株行距25 cm×10 cm。栽插后大田管理同赫山区一般高产栽培措施[3,4,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 随着秧龄期的延长, 3个品种的秧苗逐渐增高, 叶龄增大, 茎基增宽, 白根数增多, 百株地上部分鲜重增加, 这表明秧龄期过短, 将影响秧苗地上部分的生长, 导致秧苗弱小不健壮。

2.2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知, 陵两优268于3月10日播种的大田生育期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分别短2、4、6、8 d;株两优819于3月10日播种的大田生育期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分别短1、2、3、4 d;中早39于3月10日播种的大田生育期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分别短1、2、3、4 d。这表明, 短秧龄处理大田生育期长, 长秧龄处理大田生育期短。而大田生育期的缩短, 将影响植株生物量的积累, 导致产量降低。因此, 适宜的秧龄期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6]。

2.3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植株分蘖能力的影响

由表3可知, 3个不同品种随着秧龄的延长, 最高苗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田间最高苗数以秧龄为20 d的最多, 而秧龄为40 d的最少, 这表明秧龄越短, 秧苗的分蘖能力越强。

2.4 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2.4.1 有效穗数。

由表4可知, 陵两优268秧龄为35 d的有效穗数最多, 秧龄为20 d的有效穗数最少;株两优819秧龄为30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多, 秧龄为20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少;中早39秧龄为35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多, 秧龄为20 d的植株有效穗数最少。

2.4.2 穗总粒数。

由表4可知, 穗总粒数随秧龄的增加而增加。陵两优268于3月10日播种的平均穗总粒数分别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多0.7、1.7、1.8、3.3粒, 株两优819于3月10日播种的平均穗总粒数分别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多0.6、1.1、2.0、7.0粒, 中早39于3月10日播种的平均穗总粒数分别比3月15日、20日、25日、30日播种的多2.4、3.1、3.7、4.8粒。

2.4.3 结实率。

由表4可知, 同一品种的5个不同播种期的结实率趋势不明显。其中陵两优268的结实率以3月10日播种的最低, 3月15日播种的最高;株两优819以3月10日播种的最低, 3月20日播种的最高;中早39以3月30日播种的最低, 3月10日播种的最高。

2.4.4 千粒重和产量。

由表4可知, 同一品种5个不同播种期的千粒重变化不大。不同秧龄处理间的产量均有差异, 陵两优268于3月15日播种的折合产量最高, 为8 420 kg/hm2, 3月10日播种的最低, 产量为7 900 kg/hm2;株两优819于3月20日播种的最高, 产量为8 090 kg/hm2, 3月30日播种的最低, 产量为7 440 kg/hm2;中早39于3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 产量为7 990 kg/hm2, 3月30日播种的最低, 产量为7 320 kg/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早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 在该试验条件下, 作为双季机栽早稻, 陵两优268、中早39以3月15日播种为宜;株两优819以3月20日播种为宜[7,8]。

摘要:以杂交稻陵两优268、株两优819和常规稻中早39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 在该试验条件下, 作为双季机栽早稻, 陵两优268、中早39以3月15日播种为宜;株两优819以3月20日播种为宜。

关键词:双季早稻,不同播种期,机插栽培

参考文献

[1]张洪程.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装备, 2004 (10) :52-54.

[2]张国良, 周青, 韩国路, 等.三种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05 (1) :19-20.

[3]韩正光, 韩国华, 于秀梅.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其成穗规律研究[J].上海农业科学, 2003 (5) :24-25.

[4]朱金良, 祝增荣, 冯金祥.水稻播种和移栽期对本地越冬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 2011 (2) :329-334.

[5]姚义, 张洪程, 霍中洋, 等.播种期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6) :97-99.

[6]闻章辉.直播水稻的播种期与播种量对产量和穗粒结构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6) :50-52.

[7]陈林, 王芬, 费永成, 等.播期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0) :18448-18450.

机插早稻 篇4

1 试验条件

(1) 品种:早稻品种金早-47, 全生育期118 d。

(2) 地点: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大水垅畈谢善洲户承包田块。

(3) 田块:试验对比田块总面积0.128 hm2;土质属原河床冲积沙壤土, 肥力中等;田块较方正, 适宜机械作业;前作为冬闲田, 早稻栽插前大田平整度为一般水平。

(4) 田块设计:试验田分别设置机插区和手插对比区两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分别为0.064 hm2, 且相邻;所有早稻栽插前的准备工序, 均沿袭传统农艺方法, 即采用常规的耕翻、耙碎、耖平、泥土沉淀四道工序;另外, 试验田四周未设保护行。

(5) 秧苗:由于插秧机作业的特殊性, 试验对比田块都用外购的采用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的商品秧, 床土品种为红壤, 种子播种量110 g/盘, 商品秧售价为4.8 元/盘;试验对比田块栽植后, 机插田块消耗25 盘秧苗, 而手插田块消耗33 盘。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及栽植成本

根据试验记录及计算, 机插与手插的秧苗及栽植成本对比见表1。

注:手插秧用工量为30 工/hm2, 2015 年农忙时的雇工成本费为160 元/工;插秧机机插收费为1 650 元/ hm2。

从上表说明: 同样的0.064 hm2试验面积, 机插比手插秧节省成本198.10 元;由于插秧机操作手田间作业不熟练, 机插田漏插率达16%, 需人工补苗, 用工0.25 工, 增加成本费约40 元。

在该试验中, 还反映出机插比手插节省移栽劳动力1.5 工, 由于试验用了一些辅助工, 因此预计实际正常作业还可以节省更多劳动力。

2.2 苗情及产量对比

通过试验, 机插及手插的苗情及产量情况记录见表2。

该试验在同一田块、 同一条件下, 两年重复进行。 上表结果说明: 水稻机插比人工手插秧产量有所提高, 单位面积增产555 kg/hm2。

2.3 分析

(1) 节省秧田。水稻机插的小苗采用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方式培育, 相对于常规育秧,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秧苗密度, 秧本比为1∶80~1∶100, 因而能节省较多的秧田, 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的耕地用于种植其他作物, 又可为纯务农农民增加收入。

(2) 提高水稻抗逆性。 根据农艺要求, 插秧机设计为宽行窄距。机插水稻通风透光条件好, 增加了水稻的抗逆性, 进而达到病虫害减轻、水稻不易倒伏的良好目的, 而且后期籽粒成熟色泽好。

(3) 节本省工增产。 由于机插秧速度快, 可以节本省工, 而且增产效果较明显。 对种粮大户来说, 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提高规模效益。

(4) 加强肥水管理。 机械插秧采用小苗移栽, 较常规人工插秧秧龄短, 抗性弱;因此, 在肥水管理上应掌握前稳、中促、后控的技术措施。

(5) 提高机插质量。 在插秧机的推广应用上, 需进一步探索适宜的机插时间和机插密度。 通过各种途径的试验, 总结出比较合理的工艺流程。另外要提高机械操作手的技术水平, 降低机插时的伤秧率和漏插率, 为实现高产稳产提供有效保障。

3 提高机插质量措施

机插是水稻生产的中间环节。 插秧机的作业质量受操作水平、农艺栽培、秧苗素质、农民生产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为提高机插质量, 在插秧机推广和机插作业的实际操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 床土准备。 为便于机插, 防止土壤污染和减少秧苗的病害, 床土要选用红黄壤土, 并经翻晒、粉碎、过筛, 去除水分与杂质, 拌入除菌剂 (减少病害) 与肥料 (杜绝农家肥) , 闷堆备用。这样能减少田间管理中防治病害的农药成本。

(2) 均匀播种。为保证芽种在塑料秧盘中的均匀度, 无论是手工还是流水线播种, 都要力求均匀。 这样一方面可培育壮秧, 为今后的攻大穗、促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可防止空穴而漏插, 确保单位面积基本苗和田间密度, 亦为群体优势的确立提供保证。

(3) 降低移栽起苗前的床土含水量。为保证机插质量, 根据要求, 床土水的质量分数应降到40%或更低一些, 这样有利于插秧机的作业, 也能有效减少伤秧、漏插等现象的发生。

(4) 提高栽植大田的平整度。目前衢州市相当多地方 (指承包小户经营) 的水田耖平还是以人畜力作业为主。 农民耖田技术水平的高低、田块泥质、水源条件、前作秸秆残留量等方面的差异, 对大田平整度有较大影响;因此, 要求大田耖平、沉实, 最后用长木板进行进一步的平整。大田的田面积水“宁少勿多”, 以利插秧机作业。

机插早稻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丰项村某种粮大户承包田中进行, 试验地土壤属粉泥土田, 前作为冬闲田。

1.2 供试品种

在前2年筛选的基础上, 共选取7个早稻品种, 其中生育期不足100 d的早熟组3个, 分别为金早47 (浙江省金华市农科院选育) 、甬籼15 (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选育) 、金早09 (浙江省金华市农科院选育) ;生育期大于100 d的迟熟组4个, 分别为甬籼975 (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选育) 、中早39 (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 、中嘉早17 (中国水稻所、嘉兴市农科院选育) 、温814 (浙江省温州市农科院选育) 。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采用同田块、同管理对比试验, 随机排列, 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为133.3m2, 不设重复。

1.4 试验过程

参试品种4月8日浸种, 4月11日催芽, 4月14日播种, 统一采用翻耕直播。播种量105 kg/hm2, 播后泥浆覆盖。基肥施阿康牌复合肥300 kg/hm2;第1次追肥施尿素262.5kg/hm2;第2次追肥施阿康复合肥262.5 kg/hm[5,6]。其他水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和相邻大田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表现

2014年生产试验, 早熟组3个品种实产最高是金早47, 实收单产6 603.0 kg/hm2。金早09次之, 实收产量6 537.0kg/hm2。甬籼15最低, 实收单产6 232.5 kg/hm2。迟熟组4个品种中, 中嘉早17和中早39实产相近, 其中中嘉早17实收单产7 353.0 kg/hm2, 中早39实收单产7 311.0 kg/hm2, 甬籼975和温84实产相近, 甬籼975实收单产6 960.0 kg/hm2, 温84实收单产6 976.5 kg/hm2, 与前2个品种相差300~375kg/hm2 (表1) 。

(kg/hm2)

2.2 品种评价

2.2.1 中早39。

该品种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表现为株高适中, 茎秆粗壮, 叶片挺直, 着粒较密。叶鞘、叶缘及稃尖均呈紫色, 谷粒短圆, 颖尖无芒, 穗层整齐, 穗大、粒多、青秆黄熟。参试中单产为7 311.0 kg/hm2, 位居试验第2位, 其株高95.3 cm, 有效穗数327.75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23.8粒, 实粒数107.3粒, 结实率86.7%, 千粒重24.1 g。其主要特点是秆矮, 耐肥, 抗倒性好, 适宜机械化作业;不足点是生育期偏迟, 粒籽偏小, 影响产量。该品种最佳搭配是种粮大户利用温室育秧, 采用机插、机割, 能扬长避短, 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优势。

2.2.2 中嘉早17。

该品种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嘉兴市农科院共同选育。属中熟偏迟早籼, 表现为株型紧凑, 株高适中, 茎秆粗壮, 抗倒性较强, 剑叶挺、阔, 后期转色好, 叶色清秀, 穗大粒多, 结实率较好, 丰产性好。参试中产量为7 353.0kg/hm2, 位居第1位。其株高101 cm, 有效穗数为309.0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22.5粒, 实粒数101.1粒, 结实率82.5%, 千粒重26.3 g。该品种的最大特点是大穗大粒, 只要掌握好施肥关, 易获得高产, 但成熟期相对偏迟, 早稻面积大的种粮大户可以搭配种植。

2.2.3 金早47。

该品种由金华市农科所选育。宁绍稻区已种植多年, 表现为好种好管, 是目前该区早稻的主栽品种。参试中产量为6 603.0 kg/hm2, 株高101.5 cm, 有效穗数335.4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01.5粒, 实粒数80.4粒, 结实率79.2%, 千粒重25.4 g。该品种的最大特点是早熟, 分蘖率强, 穗、粒、重结构稳定, 最适合早稻直播种植, 省工省本。

2.2.4 甬籼15。

该品种由宁波市农科院选育。属半矮生型, 叶色淡绿, 灌浆快, 着粒偏稀, 谷粒圆, 成熟期较早, 但耐肥性差, 在该试验中, 5%面积发生倒伏。参试中产量最低, 仅为6 232.5 kg/hm2, 在目前早稻面积不大的情况下, 不宜推广种植。

2.2.5甬籼975。

由宁波市农科院选育。该品种熟期较晚, 植株较矮, 属大粒型品种, 千粒重达到26.7 g, 在7个品种中是最高的, 但由于穗型较小, 所以产量一般, 参试中产量为6 960.0 kg/hm2, 但该承包大户在试验田同一区块种植3 hm2。部分田块用二甲四氯复配剂除草造成药害的情况下, 实收单产仍达8 025 kg/hm2, 有待进一步试种。

2.2.6 金早09和温814。

这2个品种在参试品种中表现平平, 缺乏个性。

3 讨论

2014年早稻品比试验, 是在2012年12个品种, 2013年8个品种试验淘汰的基础上进行的重复试验, 所以具有连续性和重演性, 通过3年的试验, 初步认为, 目前种植早稻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为主, 以温室育秧、机插、机割为主的现实下, 中早39和中嘉早17是2个比较理想的早稻品种, 虽然成熟略迟, 但通过温室育秧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而对那些不具备温室育秧的农户, 则用金早47, 采用直播形式, 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对于像甬籼975这一大粒型品种, 如何采取因品种制宜, 确定不同的栽培技术, 达到高产的目标,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摘要:在绍兴市柯桥区进行7个早稻新品种的品比试验, 结果表明:中早39、中嘉早17和金早47 3个品种产量较高, 抗病、抗倒性较好, 较为适合当地机插、直播、机收等高效栽培技术, 适于推广。

关键词:早稻,品种比较,宁绍稻区

参考文献

[1]陈立锋, 朱光锋, 虞旺引.余姚市洪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 (8) :420-421.

[2]周金富.河姆渡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生态修复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2.

[3]许猛, 郭彩红.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 2010, (8) :14-15.

[4]温娇萍, 唐杰, 谢蔚, 等.2012年萍乡市杂交水稻新组合晚稻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 2015 (1) :33-35.

[5]刘顺毅, 张勇.杂交水稻新品种筛选初报[J].耕作与栽培, 2009 (4) :48, 55.

上一篇:仲裁诉讼化下一篇:书店管理系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