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文化论文

2025-01-13

讲坛文化论文(精选12篇)

讲坛文化论文 篇1

传播模式决定传播力, 电视栏目的传播力是栏目的生命力。《百家讲坛》从开始的低收视率到迅速火爆, 当下面对审美疲劳的传播困境, 本文借传播过程理论, 对比了文化传播模式的大众化与精英化的不同影响, 提出了产业化传播模式的构想。

一、《百家讲坛》的强势传播力

评判电视栏目传播力强弱的因素中, 收视率和知名度是首先要提到的两个因素, 然后就是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

第一, 收视率。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个量化指标, 收视率是深入分析电视收视市场的基础, 是节目评估的主要指标;也是制定与评估媒介计划、提高广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更是节目制作、节目编排及调整的重要参考。虽然时统宇教授曾经尖锐的指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但是, 收视率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央视“末位淘汰制”的推行也主要是参考收视率。就电视栏目收视率来看, 根据权威央视索福瑞CSM的全国数据, 知《百家讲坛》在2005-2007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19%, 相对来说收视率还是一直不错的。

第二, 获奖情况。《百家讲坛》自走红以来获奖很多, 在此仅举有代表意义的两项。

2008年6月, 在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三家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中, 位居榜首, 与其他重量级栏目《同一首歌》《艺术人生》《动物世界》《对话》等一同被选中, 可见其影响力不凡。2008年7月, 《百家讲坛》又荣获《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中国标杆品牌”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国家名片”。应该说, 《百家讲坛》的入选, 是在国际层面上的认可, 其影响力的辐射度可见一斑。

第三, 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作为一栏电视节目, 在传播文化方面, 《百家讲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比较典型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 促成了“学术明星”群的产生。文化学者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于丹、王立群、马瑞芳等人, 凭借《百家讲坛》迅速成为耀眼的明星, 也成就了央视的这个文化传播栏目品牌。在这里, 学术明星不仅仅是《百家讲坛》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者, 他们本身也成为知名品牌, 爆发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

其次, 对出版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在《百家讲坛》受欢迎的同时, 带动了图书、音像等衍生产品的销售, 出版界涌现起一股经典文化“通俗读本“出版热潮。易中天在上海书展上创造了签售4000册的纪录, 2006年11月26日, 《于丹〈论语〉心得》, 上市刚一个月销量就突破100万册。随着该书在中国的持续热销所引起的广泛报道与雅俗之争, 也拉动了欧美市场的需求。至2009年6月4日, 《于丹〈论语〉心得》已经签订了21个语种、26个版本的国际版权, 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成功的原因分析:大众化模式

《百家讲坛》的巨大成功, 源于栏目的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自2001年7月诞生以来, 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十年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可谓一波三折, 有过默默无闻、有过如日中天, 也受到种种质疑。始以“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 是继湖南卫视《千年论坛》和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之后, 央视推出的重量级讲坛类节目, 经过四年低谷摸索, 转变只唯精英式知识讲授的传播理念, 注入更多大众化运营思路, 至2006年收视率高涨而迅速走红。

究其成功的原因, 主要在于大众化知识需求和大众化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这一模式的确立。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切入分析, 认为增强栏目影响力, 《百家讲坛》得益于内容定位、传播方式选择和品牌影响力打造三个环节的重视。

第一, 内容传播力:大众化内容。对于将目标定位在经典文化传播的栏目, 与大众需求特点切合是材料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栏目的发展历程, 可以清晰地分为传播学问、传播故事以及传播思想两个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以传播学问为主旨, 追求“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即“三品”, 以国内外著名学者, 各学科领域内顶尖专家作为主讲嘉宾, 选题方向以专业化和多元化为特征, 在讲述方式上也倾向于高端的学术化。直到2004年5月前, 《百家讲坛》一直处于艰难维持局面。第二阶段, 传播故事。从选题方向、结构方式、表达模式方面的大力改革。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的推出是《百家讲坛》一次重要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自此, 以普通人群为目标观众、以设置“悬念”讲故事的形式解读历史、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的模式逐渐显现。从2004年5月至2006年底的《百家讲坛》各期内容中, 社科人文题材占到全部节目的89.7%, 其中历史文化题材更是以多于83%的比重独领风骚。收视数据显示, 改版大大提升了节目收视率。1这之后又有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等, 将该栏目的影响力大幅推升。由此, 内容的调整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显现了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 表达传播力:大众化表达方式。“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是适应大众对经典解读的需要, 用白话文的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经典的事件, 这显然是一种创新。实践证明, 精英文化只有走向大众, 提高大多数人的知识文化素质, 才能更有效推动社会文化的整体进步。《百家讲坛》栏目的定位价值正在于此。按照5W模式, 接受者是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部分, 如何对传统的经典文化进行解码, 是时代的需求决定的, 而主讲专家的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大众需求适时调整。不管是易中天讲的“三国”还是于丹的“心得”系列, 即独出心裁又贴近现实, 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满足了观众求真知、开智慧的多方面心理需求。中华书局总编李岩认为, “传统文化的根是深植在人们心中的, 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2

三、未来发展模式初探:以品牌化之路创新产业化模式

然而, 《百家讲坛》从2008年9、10月份, 其收视率已经排在央视科教频道的前十名之外。面对危机, 只有面向市场需求, 以品牌化策略创新产业化传播模式。

第一, 加强品牌传播力, 构建人格化品牌身份。对于栏目品牌来说, 品牌的明确定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发展摸索的过程中, 《百家讲坛》不断地宣示品牌概念和品牌定位。尤其在综合栏目组对调查结果出来后, 人格化品牌认知更加清楚。制片人万卫指出:“《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应该是——一个学识渊博, 观点独特, 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科学历史观为己任, 具有大家风范的智者。拥有了品牌身份, 才意味着成为真正的自我, 从而区别于其他品牌。”众所周知, 品牌是一个全方位的架构, 牵涉到观众与电视栏目品牌沟通的多个方面。大卫·艾克教授认为品牌就是产品、符号、人、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联结与沟通。以易中天“讲三国”和于丹“讲《论语》”为核心, 加上多种传播渠道和触点的运用, 《百家讲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就表明, 品牌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捷径。

第二, 实施栏目品牌延伸策略。电视节目品牌不是一个单一、静止的概念, 而是一种长期的价值投资;栏目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品牌的成功阶段, 而是要充分发掘品牌价值, 以品牌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进行战略布局。正如有学者所言:“结合一个强势的、知名的品牌, 可以对这一既有品牌的潜力进行开掘, 形成新的相关品牌, 从而形成良性的品牌经营链, 这就是电视品牌延。”在完成品牌定位和品牌打造后, 《百家讲坛》这个栏目需要在价值延伸策略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需要结合网络数字技术来实现。学术明星的走红, 就是借助了互联网传播, 当《百家讲坛》刚被关注时, 网络上各种论坛、贴吧、社区等的涌现, 助推了该栏目在电视媒体的影响。当下, 对接新媒体也是品牌延伸的一种必然要求。2012年7月, 我国网民就已经达到5.38亿, 手机用户和微博用户等移动多媒体迅猛发展, 实践证明, 这种力量不可忽视。面对这种态势, 《百家讲坛》可以考虑加强互动, 在栏目、主讲人、阅听人之间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摘要:十年来, 《百家讲坛》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传播之路, 其传播模式的调整是不断研究大众文化需求的过程。本文以《百家讲坛》这一典型电视栏目为分析的范本, 从其历史成败、原因分析和未来应对策略三个层面展开对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探讨。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众,精英,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任中峰:《〈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传媒》2006 (3)

[1].参见魏淑清:《谈<百家讲坛>的“以思想引领故事”——兼议高品位电视节目的高收视之道》, 《电视研究》, 2010年10月第62页.

[2].孙展:《2006年的最后一场文化高烧》,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 (1) 第25页.

[3].雷蔚真:《名牌节目的策略与衍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61页.

讲坛文化论文 篇2

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宣布宁县二中首次“文化论坛“正式开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文化论坛是我校育人的一项新举措,也是我校的对外交流的窗口。本着“服务学生,发展教师,传承传统文化,打造宁县二中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质量”的目标。文化论坛在形式的选择上力求灵活多样,在内容的安排上瞄准高考,在内涵的拓展上坚持丰富新颖,在品牌的打造上着眼德智并举。

曹操是一个历史人物兼文学形象,他是复杂多面的,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研究对象,所以,他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论坛的焦点话题。

今天,我们论坛为大家请到的是我校资深的葛自勇老师,葛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擅长诗词文赋的解读与创作,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将以全新的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引领大家《走近曹操》,为我们揭开曹操之谜,大家欢迎,欢迎葛老师上台演讲!

结语:好,感谢,感谢葛老师!在葛老师刚才的精彩讲解过程中,想必大家对曹操这个历来被称之为“奸雄”的形象从内心深处又进行了一番新的审视,也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可能也有许多问题要提出来,那就请现场提问,葛老师将为你面对面解答。

政治:考场兵法讲坛 篇3

政治考卷有两类题型,即客观题和主观题,解题时,都有一定的策略或者套路可以讲究,运用得当,既可保证思路清晰,迅速果断解题,又可提高准确率。

客观题篇

【兵法一】

做选择题通常有两“招”:

1.先排除,后优选。“先排除,后优选”适用于解普通选择题(少数直选题除外)。也就是,先排除明显错误、与题干无关、对题干变相重复、主体搭配不当、指向不同的,然后对照题干的规定范围斟酌剩下的,选出最符合、最优的。

2.抓明显,找重点。“抓明显,找重点”是应对组合型选择题的常用思路。“抓明显”就是找突破口,即明显有逻辑错误和知识性错误的一定不能选;“找重点”是指对于有些题,排除明显错误项后,剩下的就要看哪一个的侧重点与题干的侧重点一致了。在实战中,一般操作流程是:先找到明显错误——排除关联——选择明显正确的——分析剩余的侧重点,然后选择与题干的要求完全一致的。

例1“民间借贷”是2011年度热门关键词。小型企业融资难催生了“地下高利贷”。近来,陆续有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的事件被披露,银行信贷收紧带来的风险因素开始抬头。下列有助于弥补民间借贷带来不良影响的措施是()

A.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市场流动性,保证小型企业有充裕的资金来源

B.发展民间借贷行为,形成较为成熟的小型企业融资市场

C.规范股市等金融市场,为企业公开筹集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

D.加大财税及金融政策对小型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

【学以致用】此题如果用直选法,是很难选对的。针对当前物价上涨过快的经济形势,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故我们应该首先排除错误选肢A。“规范股市等金融市场,为企业公开筹集资金创造良好条件”与“小型企业融资难”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只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才能公开上市筹集资金,故再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的C选肢。然后,优选剩下的B和D两个选项。B项“发展民间借贷行为”不一定会“形成较为成熟的小型企业融资市场”,从题干可知民间借贷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加大财税及金融政策对小型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有助于解决因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造成的小型企业融资难的困难,故排除B、D项正确。

例2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调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关键是要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从哲学上看,这一发展思路()

①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重视“优化结构”,以期实现事物的质变③主张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④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学以致用】首先,判断出明显错误的③,因为“主张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错误的,意识要通过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这样,就可以排除含③的C、D两个选项。剩下的A、B选项都有①项,可见①项是正确的。现在,只需要在②④两项中优选一个即可。②的侧重点是“实现事物的质变”,④的侧重点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②更符合题干“从哲学上看”这个指向。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

主观题篇

一、文字材料题要“一审二划三联”

题型的特点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文字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回答。

【兵法二】

答题时,要直击问题的关键,体现一个“准”字;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体现一个“清”字;答题的角度要面面俱到,体现一个“全”字;要求语言简约明了,体现一个“精”字。答题套路如下:

第一,审设问。明确三要素:①知识范围——明确考查的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生活与哲学中哪个模块的内容;②设问类型——明确是考查“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办”,然后“对症下药”;③具体要求——确定本题的答题倾向,有针对性地答题。

第二,划材料。就是要对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法用适当的标记划出来,以免遗忘和偏离。

第三,联系知识点。就是要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与对应的知识或原理联系起来,适当地合并文字材料中若干个相近的说法,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采用“原理+材料”的模式答题。

例3由于联合国安理会在关于叙利亚问题决议的草案中明确要求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下台,并且为将来的军事干预提出了条件,这超越了安理会的权限,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原则。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安理会成员国,投了反对票,这完全是根据中方的原则和立场自主做出的决定。

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简述我国在叙利亚决议草案问题上投否决票的理由。

【学以致用】第一,该题考查的范围是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的内容。第二,该题要求“简述理由”,即属于“为什么”的题型。第三,该题针对的是“我国在叙利亚决议草案”的问题。题中关键句是“军事干预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原则”、“中方的原则和立场”和“自主做出的决定”,对应的知识点为:军事干预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中方的原则和立场——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自主做出的决定——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参考答案】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在叙利亚决议草案问题上投否决票,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的,也是符合叙利亚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②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叙问题上投反对票,有利于叙利亚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中东和世界和平;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们一贯主张尊重叙人民的自主选择,反对外部对主权国家内政的干涉。③联合国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主权国家必须履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叙利亚问题草案含有进一步干涉叙利亚内政的内容,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所以中国投了反对票。

二、数据图表题要“三读”

此类题目具有时效性,主要反映当年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重点,体现党和政府当前的经济政策,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文件以及每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通常以热点问题为背景,围绕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编制数据图表。

【兵法三】

第一,读图表的标题(即名称),明确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第二,读图示或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对表格内容要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从比较中找出数据变化的趋势、相互间的差距等。

第三,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达,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帮助。

例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今后应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注:①目前,全球饥饿人口已经达到9.25亿,世界粮食安全形势越发严重。②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上述图表(含备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学以致用】该题的主题是“我国粮食产量总量”。通过横向比较知“粮食产量总量持续增长”;通过纵向比较知各年增长幅度大小不一。通过读“注”知世界粮食安全(包括中国)形势非常严峻。

【参考答案】从2006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总量持续增长,但各年增长幅度大小不一;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粮食安全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3.综合探究题要“三明”

此类题目又称探究与实践题,是以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背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兵法四】

第一,明确立场。依据教材、题意和自己的认识,适当表态。很多探究题要求根据题意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等。

第二,明确设问的方向。应根据设问的限定要求,确定答题所要使用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解答综合探究题虽然可以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进行解答,但不管怎样解答,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防止脱离学科知识进行不着边际的随意“探究”。

第三,明确答题指令。依据题意及指令要求,精心组织答案。

例52012年2月,福建归真堂股份有限公司因“活熊取胆”而陷入舆论的漩涡。该问题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活熊取胆是与非”为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围绕“活熊取胆”问题最终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饲养一头黑熊取胆汁可使220头黑熊免遭猎杀,饲养黑熊取胆汁等于保护了野生熊;另一种观点认为,熊胆的功效仅为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只要敢于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就完全可以找到可替代熊胆的药品。

(1)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运用所学的辩证法的观点加以说明。

有专家指出,长期以来,动物药被西方利益集团歪曲炒作,以打压民族中药,我国养熊业如被打垮,153个含熊胆的中成药将不存在,一百多亿元的市场将拱手相让,数万工人将失业。但如果“归真堂”上市后,企业的发展规模将迅速扩大,受它折磨的熊会从400只上升到1200只。

(2)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企业经营者如何去担负社会责任?

网友“我爱熊宝宝”发起了“万人签名征集”活动,呼吁社会和政府抵制“归真堂”上市。他认为活熊取胆极其残忍,并且熊胆功能被过分夸大,并不是无可替代的“神药”。

(3)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公民和政府角度谈谈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学以致用】该题第一问就要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三个问题必须分别用辩证法、经济学、政治学(公民与政府)等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1)备选答案一: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功能。活熊取胆是以小种群保护大种群的很好的措施。

备选答案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如果我们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研制出人工合成熊胆等替代产品,就能很好地保护黑熊。

(2)公司经营者应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革新,做到可持续发展;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遵守市场道德,诚信经营,操守为重;经营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符合法律规范;经营者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考虑社会效益。

例谈电视讲坛类节目的文化意义 篇4

关键词:《百家讲坛》,电视讲坛类节目,文化意义

《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 是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档学术普及性栏目。八年来, 该栏目几经改版, 从反响平平到站稳脚跟再到火爆荧屏, 如今已当之无愧成为一个名牌栏目。[1]于是, 电视讲坛节目的出现,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电视在图像、声音的优越性使它比文字更具有传播优势与吸引力。电视灵活、丰富的制作包装方式也使经典文化在这里更为平易近人、深入人心, 精英文化通过电视媒介为更多人所接受。[2]而《百家讲坛》现象却在不经意间似乎隐约地昭示了解决精英与大众文化之争的捷径。电视传媒的优越性使讲坛的传播更加行之有效。《百家讲坛》让专家为百姓服务的节目定位, 让平民学者参与其中, 好莱坞式悬念的突出, 故事化宣讲方式的运用, 主题和内容与社会文化热点的交合共同造就了社会文化热点的王牌节目。

一.讲坛类节目的特征

1. 故事化叙事

《百家讲坛》的讲说过程更像是在讲故事, 呈现的是一种故事化的叙事过程。所谓故事化叙事, 就是借用故事的悬念、冲突、情节等元素, 使叙述的内容曲折生动, 引人入胜。《百家讲坛》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始终讲究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以故事来建构每讲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使节目线索明朗, 人物突出, 矛盾集中, 每讲内容基本上可以单独成篇, 观众无论什么时候打开电视都不会觉得不知所云, 并且会被迅速吸引。作为一档学术性较高的栏目, 《百家讲坛》把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变成了通俗故事, 并坚持以野说正, 即在戏说成风的影视氛围中, 针对戏说和传说的内容, 以故事的形式把历史真相告知观众。这种故事化的传播技巧, 不仅满足了人们爱听故事的愿望, 也让人们在享受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2. 悬念的设置

将悬念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 使观众永远都处在一种探求的心态里, 是该栏目赢得观众的手段之一。《百家讲坛》就如同一部好莱坞大片, 把每期的节目内容编织成一个故事, 并在每期的节目开头设置一个悬念。该栏目的制作者像制作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每三到五分钟有一个悬念。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对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的误解和谬论, 栏目的主讲人多采用说故事的方式来戏说历史, 在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告诉观众的同时, 兼顾史实与细节, 并披露出最新的研究成果, 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历史经验逐渐接近历史真相。

3. 视觉与语言相得益彰

《百家讲坛》所处的当代中国置身于一个消费文化语境中, 是一个视觉文化开始超越语言而成为文化主流的时代。视觉以其娱乐化、商业化和形象可感的特点为武器开始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猛烈攻击。视觉的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和商业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品位的降低。语言文字具有严肃、高雅、独立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追求, 在传承文化经典、形成主流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尽管电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影像化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视觉与语言的矛盾,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百家讲坛》独僻蹊径, 达到了视觉与语言的暂时和解。该栏目用语言保证了文化经典的严肃性、历史性和审美性, 避免了电影和电视改编娱乐化、低俗化的不良后果, 而影视镜头和图像的穿插、戏剧化的讲解结构以及视觉化的传播方式, 又弥补了语言文字艰涩与深奥难懂的缺陷, 显得更加生动和引入注目。《百家讲坛》将传统的文言故事用文白并举的讲述方式重新建构了观众的文化信息地图, 使视觉和语言达成了微妙的和谐共处, 各自的优点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4. 选题符合受众的认知结构

中国人非常迷恋历史, 这跟中国多年的传统有关, 电视剧中的古装戏就一直深受欢迎。《百家讲坛》的众多选题都源自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 以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同需求。人们不仅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而且在欣赏思维和欣赏习惯上, 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知识和信息要符合观众的认知规律, 只有找到与受众主体现有的知识相互关联或匹配的信息, 受众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第二次解码, 电视传播的知识和信息才真正有效。[3]该栏目的选题多以历史文学为主, 契合了中国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现有的文化知识储备。不仅选取了中华文化为经典的内容, 而且是选取其中具有趣味性与传奇色彩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述。《百家讲坛》不仅传递知识和文化, 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认知需求, 因而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问题与危机

1.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百家讲坛》的日渐红火, 各级各类电视台纷纷效仿, 相继创办了各种讲坛类节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覆盖全国, 占尽资源优势, 既有充裕的创作经费, 又有最优秀的节目制作人员。《百家讲坛》身处这样的全国性媒介平台, 它的栏目定位和价值取向对其他电视讲坛类栏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电视讲坛类节目盲目地克隆、抄袭已经成功的栏目, 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特点以及收视群体的实际情况, 导致内容定位和形式的单一和雷同, 栏目的盲目开发和数量上的简单扩充并不能扭转电视讲坛节目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新的现状。

2.专家资源的抢夺

《百家讲坛》的成功与它所邀请的主讲人是密不可分的, 该栏目遵循可信和权威的选人原则, 邀请的都是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百家讲坛》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 逐渐摸索出一条选拔专家的标准和程序, 栏目的主讲人都擅长用平民化的语言化解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 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人魅力。这些已经成名的专家、学者纷纷被其他讲坛类栏目争相邀请, 成为了被抢占和争夺的对象。这对于最先启用他们的栏目来说, 意味着专家和学术资源的流失, 而对于后聘用他们的栏目来说, 虽大大节省了节目运作的成本, 但却极不利于栏目的品牌建设。

3.选题的盲目开发

《百家讲坛》多以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作为选题, 原因在于这类题材往往具有故事性, 蕴含一定的矛盾冲突, 非常适合电视这种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表达, 易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百家讲坛》成主题、成系列的节目有助于养成观众的收视兴趣和习惯。节目主讲人讲述的过程中, 大多会适当穿插与节目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以及背景音乐等。然而, 现在大多数电视讲坛类栏目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单调而重复。在当前电视频道数量过剩的情况下, 只有对栏目不断进行差异化创新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解决路径

首先, 坚持走精品化的道路。当前大批电视讲坛类节目的出现反映出栏目组对自身媒介所处环境和当前的电视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其从别的栏目的收视份额里抢夺一部分观众, 不如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个性精品栏目来分流受众, 以获得稳定的拥护者。在媒介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 电视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充满创意和灵性的电视节目, 因而认清自身的媒介资源和优势, 基于目标受众进行市场细分, 努力打造精品节目, 才是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

其次, 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百家讲坛》等栏目因其身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传播优势。各地方电视台的讲坛类栏目应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以及与当地观众与生俱来的贴近性, 突出地域特色。这样, 就具有了其他同类栏目无可取代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不仅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使栏目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这是各地方电视台应当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最后, 将传播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创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电视讲坛类节目不仅要向公众传授知识, 还应该将传播文化知识与彰显人文精神并重。电视讲坛类节目应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 将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 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电视讲坛节目要关注受众的现实生存状况、精神欲求, 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完善人们的道德理想。

要把各种深奥复杂的文化知识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通过当下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来展示历史与文化的现实意义, 必然会对电视讲坛类节目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

[1]易前良, 《透析电视讲坛现象关于<百家讲坛>的思考》, 《中国电视》, 2007。

[2]胡忠青、郫顺峰, 《电视讲坛——深度娱乐下的文化传播》, 《社会科学论坛》2007。

《昭阳讲坛》讲述泰州历史文化 篇5

本报讯(记者 张娈鸾 实习记者 陈华)4月11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第二十四期《昭阳讲坛》开讲,特邀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副院长徐金城教授作了题为“文昌水秀,祥泰之州”的专题讲座。

泰州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制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泰州“开放包容、安定祥和、崇文尚德、传承创新”的城市精神。徐金城教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从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七个方面讲述了泰州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徐金城认为水是泰州文化的根源,更是兴化文化的灵魂,自古兴化的文化中就流淌着一种水的灵性,在兴化“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兴化人民形成了在困难中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性格。徐金城说:“守住文化根基,传承历史文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进一步继承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名城,促进和谐发展,铸就新的辉煌。”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立华主持活动。

他就是“百家讲坛” 篇6

我最喜爱的语文老师

还记得他们带你认识语言的美丽与灵动时的欣喜吗?

还记得他们带你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时的自豪吗?

还记得他们为你开启文学殿堂带你感悟不一样的世界时的悸动吗?

此刻,你可以用他们教会你的文字、语言来抒写他们带给你的鼓励与希望,让他们知道:因为有你,我的生命才更美丽!

稿件要求:所写老师最好是现任的语文老师,内容积极向上,真实可信,有时代气息,字数:500-2500字。稿酬丰厚。

稿件如被选用,所写老师将有机会获得由本刊赠送的3-12期杂志。

来稿地址:(450014)郑州市金水路16号《时代青年》下半月《哲思》编辑部王春地(收)

编辑部电话:0371-65525676

投稿邮箱:zhesi88@tom.com 请注明“征文”字样。

PS:请写清你的真实姓名、作者署名、地址、电话及所写老师所在的学校、班级及电话。

他没有炯炯有神的双眼,有的只是一双眯缝眼;他没有英俊的外表,有的只是一张最朴素的脸;他胖乎乎的,腹部由六块腹肌团结而成的肥肉,总是伴随着他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回摆动,他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林科。

他博古通今。我还记得那节语文课,他为我们分析《陈情表》的脉络,当他讲到李密当时所处境况时,便滔滔不绝地分析了三国后天下大势,他的眯缝小眼这时也张大了许多,手中的书本仿佛也成了他用来横指天下的剑,剑锋一指晋文帝的灭蜀吞吴,二指中国的“分久必合”大势,颇有君王气势。

他富有哲思。他常用“人生不只是一个过程,还需要你为其付出汗水”这句话去与学生交谈。黑格尔哲学、对位法、笛卡尔的怀疑精神等这些哲学术语都在他上课时时常引用。在他看来,教师的授课及所谓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在下面呆若木鸡地听。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现在就置身在亚里士多德的学院里,因为这不像上课,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交谈。这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他巧舌如簧。他把讲课进行得和演讲无异。20世纪有希特勒,21世纪有他,不同的是希特勒是鼓舞德国青年去做“炮灰”,他却是在用他的人格魅力向我们诠释语文的力量,给予我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他高山仰止。他上课总会给我们带来充满他风格的语文阐释。古人有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很庆幸自己每天都能听到只属于我的“百家讲坛”。

良禽择木而栖,古人也常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是他,一个应该能在其他领域发挥才能,一展抱負的人,却选择了当一名教师。

讲坛文化论文 篇7

精英文化是社会道德和社会良心的守望。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 “以天下为己任”, 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 发挥着价值规范导向的功能。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文化, 它为全社会确立一种普世的信念, 并负责向全社会提供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向民众传递社会理想和理性精神、确立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由于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主要形态, 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 因此其传播方式和社会大众有很大的距离, 基本没有进人大众的视野, 进而造成了一种社会大众和社会小众知识分子之间的断层。比如我们的民族精英文化———京剧、越剧等已濒临灭绝;国学研究被外文研究远远地压在了下面;精英的学术专著无人问津。无论从哪个领域看, 精英文化都处于传播、传承的深度困境之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媒体改革逐渐推行, 各家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大众传媒追求市场效益, 不断迎合普罗大众的口味, 将精英文化的高雅、艰深、晦涩消解为通俗易懂、娱乐搞笑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大众化成为传媒获胜的法宝, 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百家讲坛》即是在这种语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宠儿, 它集寓教于乐、娱乐趣味与知识于一体, 既满足电视媒体追逐商业利润的需求, 同时也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

《百家讲坛》也曾经历过从精英文化蜕变为大众文化的过程。其开办之初表现的是知识精英的理想———“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节目主要面向中上层知识分子, 试图构筑一所全民的大学。但精英文化的传播随即遭遇了大众口味的滑铁卢。接近零收视率的惨痛现实迫使制片人反思, 市场经济的利益链条最终决定了编导重视受众群体的口味, 重新调整节目制作思路。随后, 《百家讲坛》便以观众趣味为导向标, 不断调整节目内容和表达形式, 刻意将学术的思想深度浅薄化、娱乐化, 以满足公众的审美能力和精神需求。《百家讲坛》定位的调整可以看做是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妥协和让步。

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解构塑造了《百家讲坛》

制作理念———学术通俗化。《百家讲坛》开办之初确定的宗旨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精英文化“三品”高定位, 结果因为收视率等原因经过了三次改版, 内容历经了由“系列专辑”到宽泛零散节目的转变;学术性、专业性向大众化偏移;主讲人也由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泰斗向易中天、刘心武、金正昆等文化生活“讲学大师”转化;受众也由“教育金字塔”顶端向底端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们扁平式发展;同时采取简化文本的方式, 抽取主题中比较有趣味性的内容进行加工后传达给大众。

《百家讲坛》完成了从“学术电视”到“电视娱乐”的转型后, 便把传统文化通俗化、历史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传奇化当成该节目的制胜法宝和制作理念。在所有对学者的要求中, 编导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淡化学术味道, 如何讲细节、加悬念, 使讲稿变得和剧本一样, 却唯独不对学者的思想进行测度。不仅如此, 但凡有一些思想的萌芽, 编导也要对它进行修正和调理。 (1) 我们来看一看制片人万卫的说法:“他们的提纲都做得比较学术, 内容也基本上是论文的方式。然后我们告诉他们哪些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 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 ……我们觉得观点可以在讲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往外倒, 主要是细节的东西。”

从制片人的思路可以看出, 《百家讲坛》的节目录制出来是给大众上知识普及课而不是思想启蒙课。所以, 我们看到《百家讲坛》的讲述中, 细节成为讲述的重点, 观点隐藏于背后或被细节完全淹没, 思想变得支离破碎, 成为叙事细节的牺牲品。而学者进入《百家讲坛》开坛讲课既不是幕后策划者, 也不是作为嘉宾的点缀者, 而仿佛就是电视节目的主人———他可以用45分钟的时间从容展开, 详细讲解。这似乎给了主讲者以绝对的优势传播其思想学说。但长时间成为镜头中人并不能保证他主体性的发挥, 因为讲什么和怎样讲并不是学者可以自己做主的, 而是受到《百家讲坛》制作理念、节目定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因此, 我们看到《百家讲坛》表现得通俗易懂, 甚至模式呆板, 缺乏思想。不是进入《百家讲坛》的学者缺乏思想, 而是节目制片人阉割了学者们的思想。

筛选机制———重学问, 轻思想。《百家讲坛》的理念和机制其实对思想型的学者天然地进行着某种排斥。由于转型之后的《百家讲坛》注重历史故事的讲述、注重传统文化的呈现, 被它选中的学者便以文学、史学研究者居多。概言之, 这些学者都可以被称之为人文学者。我们以2004年~2007年在《百家讲坛》上特别走红的三位学者 (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 为例, 从其专业背景、学术旨趣、研究路径等方面看, 他们都是学问型学者, 而不是思想型学者。学问型学者重知识的积累, 重史实的考辨。

而思想型学者既能让思想照亮学问, 又能让学问滋养思想, 他们不光是专业领域中的领跑者, 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的思考者和发言人。如五四时期的鲁迅和胡适是思想型学者;50~60年代的陈寅恪和顾准是思想型学者;80年代的高尔泰和李泽厚是思想型学者;90年代的李慎之和钱理群也是思想型学者。他们的思想溢出了狭窄的专业范围, 成为知识界乃至全社会的宝贵财富。然而, 《百家讲坛》所选中的却大都是学问型学者, 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是这样, 其余如刘心武、于丹、纪连海、毛佩琦、孟宪实、马瑞芳、隋丽娟等人也莫不如此。

《百家讲坛》成为精英文化大众化的标志, 显然与它的筛选机制有关。谨慎地选择演讲题材和主讲者类型, 杜绝艰深、晦涩的思想在节目中传播, 以免造成观众的理解障碍。于是, 大量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历史题材进入讲坛备选之列。主讲者只需输出知识点, 激起观众兴趣点即可, 不必传播艰深、晦涩的思想。这是电视媒体导致精英文化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制作模式———重形式, 轻内容。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娱乐性、消费性。而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工具, 其传播的节目不可避免地必须具备大众化特征。因此, 《百家讲坛》节目的特点也必然打上娱乐化的烙印, 以形式上的新奇、独特来吸引观众。本是一档科普节目, 却制作出电视剧的效果是《百家讲坛》的一个亮点。如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系列、历史教授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系列、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 等等, 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交流, 不如说是在向观众讲故事、说评书。故事的“脚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 一切电视剧的元素一应俱全。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些所谓精心制作的电视剧。《百家讲坛》的每期节目都有一个悬念性的问题贯穿其中, 整个讲座可以分成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段式的结构。观众完全沉浸在“说书人”的表演中, 无暇顾及演说的内容是否精辟、独到或值得推敲。

精英文化大众化的社会根源

知识分子的主动蜕变。中国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阵营的分化, 同时也经历了“思想家淡出, 学问家凸显”的过程之后, 原来那些热衷于思考社会问题的知识分子大都在专业和体制中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 他们也逐渐丧失了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基本冲动。专业化和体制化本来就是知识分子的大敌, 而越来越汹涌的商业化进程又把他们卷入其中。在西方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 知识分子也变得崇尚物质、拜金、奢靡、腐化……价值观的扭曲造成的负面影响波及甚广。学术精神的崩溃、学术偶像的坍塌是当代学术界的现状和窘境。

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中, 《百家讲坛》捧红的学术明星们, 在一个个光环照耀下变得身份游离, “他们游走于学府和市场、书斋与传媒、讲坛和秀场之间, 他们无所不知, 处处发言, 以知识来投资, 把自己的名声当做品牌来经营。” (2) 学者介入电视确实有利于改变电视的生态环境, 提高电视的文化品位, 也是传播精英文化, 以学术精神唤醒民众的良方;从学理的层面思考, 这也是精英文化改造大众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然而学者介入电视之后对学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学者还能保持精英的姿态, 完成伟大的梦想吗?

在多数情况下, 专家学者的被邀请只是为了增加话题的权威性和电视节目的可信度, 仅仅起一个摆设的作用。陈力丹教授曾有如下感言:“我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专家访谈节目, 策划人事先早已确定了节目的基调, 我基本依据写好的步骤和要点说话, 几乎不可能使用学术性语言, 20分钟的时间也不可能谈出多大深度……” (3) 教授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电视台的工具性符号。尽管需要放下知识精英的架子, 放弃学术的坚守, 但为了头顶的光环, 不少知识分子还是对电视媒体趋之若鹜。可见, 知识分子的主动蜕变是精英文化大众化的一个首要社会根源。

电视媒体的“平面化”传播特性。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电视媒介的优势即在于其突出的视觉性。与印刷媒体的想象空间丰富不同, 电视作为视觉媒介, 其流动的画面作为线性传播方式没有给人的思考留下任何余地。其内容的不可逆性迫使人们只是被动地追随画面, 剥夺了人们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尽管电视可以发挥很多功能, 从本质上讲, 它却最适合作为娱乐工具。媒介学者波兹曼写道:“电视需要的内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 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哲学是水火不容的。”因此, “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 (4) 。因此, 媒介特性决定了电视讲坛的主持者只能充当电视传播的符号工具。

电视其实是拒绝或者排斥思想型学者的, 它们不可能给这样的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其思想的平台。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电视并不太有利于思维的表达” (5) , “电视是一种极少有独立自主性的交流工具”, 在电视领域, 那些戴着光环的专家、学者只是受操纵的“木偶而已” (6) 。《百家讲坛》按照明星机制对主讲者进行包装和推介。电视媒介具有强大的“赋予功能”, “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 凡是没有成为电视所指涉的认同原则, 凡是没有经过电视处理的现象与认识, 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 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力关系的科技器物。在后现代的文化里, 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 恰恰相反, ‘社会是电视的反映’”。专家、学者只是电视组织为增加节目的权威性, 作为招徕观众的符号。一旦进入电视传播领域, 他们便不再是专家、学者, 也难以担当精英文化的代表。

长此以往, 学者的思想被平面化、片面化了。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工业文化、市场文化, 其生产机制遵循的是价值规律。《百家讲坛》是追求收视率的节目。精英文化大众化固然可以创造高收视率, 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 但同时也可能造成文化庸俗化、浅薄化的高风险。

摘要:大众传媒时代精英文化大众化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百家讲坛》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糅合——既是学术传播的需要, 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需要。其制作理念的通俗化, 筛选机制的重学问、轻思想以及制作模式的重形式、轻内容等特征解构了精英文化的独立、自由和艰深。探究该现象的社会根源, 既与精英们的主动蜕变有关, 也是电视媒体“平面化”的传播特性使然。

关键词:《百家讲坛》,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平面化,解构

参考文献

[1].方健文:《学者介入电视的思考》,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7 (1) 。

[2].王俞波:《略谈精英文化大众化的风险及防范原则——以〈百家讲坛〉为视点》, 《湘潮 (下半月) 》, 2007 (11) 。

[3].赵海萍:《从“知识分子”到“知道份子”》, 《咬文嚼字》, 2006 (6) 。

讲坛文化论文 篇8

1 打造校“百家讲坛”品牌化的思路和做法

自校“百家讲坛”成立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对百家讲坛的扶持力度,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截至目前,讲坛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行各业杰出代表及该校优秀师生共277人次,举办多领域、多层次、多内容的专题讲座、报告会及访谈等活动217次、播放视频资料328场,听讲人数15.8万人次,成为吸引该校大学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之一。

1.1 内容丰富,满足师生文化需求

作为理工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难免存在有如学术氛围浓厚,严谨科学的理性思维有余,但校园文化沉闷、不活泼,人文精神构建有“短板”等一些特点。师生需要一个更为贴近自我生活,而又超越自我知识领域的平台去丰富自身的思想。校“百家讲坛”围绕前沿资讯信息、学校办学特色,注重“品位高雅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与师生兴趣和接纳程度相结合,听取师生心声,接地气的举办了内容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讲座,涉及文体艺术、政治法律、哲学历史、教育经济、成长感悟等多个层面,从不同领域丰富充实师生的思想与心灵世界。

1.2 形式多样,文化育人赢得支持

校“百家讲坛”不断提升活动品质,通过专题讲座、访谈、视频播放等形式传播优秀思想文化。专题讲座上,请著名学者漫谈人生,与广大师生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交相辉映,师生们从古典中感悟新知,向新知中注入信念;让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共话职业规划、奠基创业,谈天地之广阔、看前程之锦绣、思求学之真谛。一路步履坚实地走来,校“百家讲坛”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备受学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潜移默化地使优秀的文化深入人心。

专题报告拓宽了师生们的视野,让大家汲取“百家”思想精华,而访谈类活动则更为贴近大学生的心灵。出席访谈的嘉宾在大学生中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访谈的内容设计是根据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更容易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VCD播放是百家讲坛讲座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至今播放视频已经有328场。不同的形式在拓展师生视野方面有着同样的作用,校“百家讲坛”的文化育人工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人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感悟。

1.3 打造品牌,形成独特讲坛文化

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对于加深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和示范性以及提升高校育人成果、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校“百家讲坛”成立之初便设计了寓意深刻的标识和特色鲜明的讲座入场券及学分认证卡;建立网站、人人网账户,开设微信交流平台、申请飞信账号。多种渠道的渗透宣传以及高质量的讲坛活动,无一不树立校“百家讲坛”形象,使之深入人心。校“百家讲坛”品牌的构建,在长期反复的探索中得到不断升华,独特的讲坛文化也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来源于讲坛人的敬业、奉献、求知、向上的精神,来源于对“百家讲坛”的爱与责任感。校“百家讲坛”各部门分工合作纪律严格,形成了一个以文化交流传播为目的,活泼向上、团结一心的优秀组织。邀请高水平的人、办高质量的讲座,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子插上了翱翔的翅膀,校“百家讲坛”用独特的讲坛文化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 校“百家讲坛”育人效果启示

通过举办各类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校园讲坛”活动,致力于让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尽快摆脱迷茫和恣意,开启如何实现个人价值、认识外界、登高望远之门;让身处大学不同求学阶段、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把外在的压力转换为内在的动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于渴望了解更多、知晓更多。校“百家讲坛”深受学生喜爱的关键点在于办成了“开放式的育人大讲堂”,自开办以来最大特色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多年的积淀,校“百家讲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2.1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讲坛科学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保证讲坛持续科学发展的基础。校“百家讲坛”不断创新思路,丰富载体,所举办讲座无不彰显办学特色、紧贴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形成了良性运行服务机制。师生们通过宣传海报、微信平台、校园网主页、校“百家讲坛”主页、人人网等多种渠道在何时何地都能获取讲座信息,前来听讲的人不断增多,讲坛地点只得从阶梯教室换到学术报告厅、校俱乐部,但总有一些同学因“抢”不到座位而站着听。为掌握听报告学生人数、规范会场秩序,同时也为了鼓励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讲座,百家讲坛按座位数量特制了可循环使用的“入场券”,定时定点发放,观众按时有序排队领取,并明确规定凭券入场,凭劵加入相应的社团活动学分。

通过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促进了同学们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解决了曾经出现的观众多秩序差的情况。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入场券”是学生给“百家讲坛”留言最多的内容;有学生在微信交流中感慨:百家讲坛“入场券”一券难求。

2.2 弥补文化短板,增强校园文化引导力

校“百家讲坛”的活动成为青年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知识的途径。讲坛处处以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为使命,贴近了学生生活、化解了学生思想困惑、启迪了学生心智,打造了一批深受师生喜爱的品牌项目。校“百家讲坛”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素养培养上的“短板”,通过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杰出青年代表,形成学科荟萃、专家云集、百家争鸣的局面。嘉宾们不仅向学生传播人生哲理和文化科技知识,其睿智和风范、健康向上的情怀,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格情操等的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校“百家讲坛”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增强了校园文化引导力。

2.3 提升育人质量,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校“百家讲坛”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入手,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多年来,该校多次被评为辽宁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校团委多次被评为省级、市级先进团委,2012年该校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共青团工作最高荣誉“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校“百家讲坛”在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不断深化文化育人内涵等方面不断做出积极贡献。

百家讲坛学生管理团队至今已换了十届。讲坛的学生干部中多人获得省市级表彰,涌现出以市学雷锋先进个人、辽宁省大学生道德楷模、市优秀团干部、“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获得者等一批典型。同时,百家讲坛也促进了该校大学生群体整体精神风貌。许多优秀毕业生感言:当年是听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改变了象牙塔“骄子”的心态,走出了“井底之蛙”的视野;专家学者们的讲解弥补了我们认识上的“短板”、理解上的偏差;英模典型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热血沸腾,圆满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张建国,陈成立.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J].当代青年研究,201O(5):60-63.

[2]裴印山,武士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8):80-81.

[3]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1.

讲坛文化论文 篇9

本期讲坛由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和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的入室弟子,梁式八卦掌、吴式太极拳(北派)第四代传人,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传统武术擂台赛专家评委、总裁判长张全亮担纲主讲。来自新加坡、北京、上海、江苏、河北、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四十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

本期讲坛主要教授梁式八卦掌的定式转掌和直趟八卦64掌。教学过程中,张全亮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歌诀,一掌一式地对64掌进行深度解析,反复示范演练,还让学员们分组练习,相互观摩。其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生动有趣,很善于博采众长,广征博引,常用易理、事理、自然科学等知识来阐述拳理拳法,让参学者受益匪浅。

本次讲坛呈现出几大亮点,一是张全亮老师和其弟子朱文龙、王卫兵的收徒仪式在五月一日的大讲坛开班典礼上隆重举行。师父与徒弟同时收徒,一起举办仪式,在武术圈尚属首例,而今在名家讲坛的开班仪式上,在天南海北众多学员的共同见证下,举办的这三场收徒仪式就更加显得意义非凡。二是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和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上海虹口区辅导站成立也在此间授牌,王卫兵女士被聘为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李美英女士为上海虹口区辅导站站长,并颁发会旗和聘书。

通过五天的培训学习,学员们掌握了定式转掌和直趟八卦64掌的基本要求和习练要领,步入学练八卦掌的正确轨道,圆满完成了本次大讲坛的教学目标

张全亮老师亲授

集体合影

张全亮收徒仪式

言传身教

朱文龙收徒仪式

教学示范

“百家医院管理公益讲坛” 篇10

_iff PEKING UNIVERSITYJUMPCAN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医院科学管理进程, 自2007年3月起, 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 倾力推出“百家医院管理公益讲坛”活动, 该活动充分优化整合全国众高校、企事业单位优势教育资源, 邀请国内知名师资力量, 引入国内外前沿课题, 为医院提供系统的管理培训, 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2014, 我们期待与您健康同行……泰州市四院廉江市人民医院镇江市中医院邢台市清河县医院毕节市中医院惠州惠阳区人民医院上海市奉贤区中医院廉江市人民医院敖汉旗医院如东县人民医院镇江市中医院周口卫生局足逸上海市奉贤区中医院瑞金医院嘉定北院南通市中医院泰州市四院平泉县医院惠民县人民医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吴川市人民医院瑞金医院嘉定北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句容市人民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贵州省中医院胶州市中心医院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郸城县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苏州九龙医院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南通市中医院»联系电话:0523-80728179

《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篇11

《百家讲坛》的改版革命

《百家讲坛》作为一挡带有学术性的电视栏目出现在公益性质的央视教育科技频道,决定了它的经营策略、目标受众定位、内容定位、节目形式会与其他类别的电视栏目有很大的不同,也决定了在收视率的评价指标上,《百家讲坛》无法与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相提并论;《百家讲坛》的首播时段是午间,此时段播出的节目竞争十分激烈,除了央视自己CCTV-1《今日说法》、CCTV-2《经济半小时》、CCTV-8电视剧、CCTV新闻频道《共同关注》等王牌节目,还有地方台的北京电视台-1《特别关注》、湖南卫视《音乐不断》、上海东方卫视《律师观点》等新锐主打栏目,造成观众群的严重分流。因此在开播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百家讲坛》一直出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有时收视率甚至为零。

2002年12月31日,央视实施以收视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末位淘汰制”,老牌读书栏目《读书时间》被淘汰出局,处于淘汰边缘的《百家讲坛》不得不慎重思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百家讲坛》在4年内有三位制片人分别接手,2002年4、5月份和2003年9月份进行了两次改版,收视率逐步攀升,特别是第二次改版后2004年5月由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一度将《百家讲坛》推向了科技频道收视率的头把“交椅”,最高收视率为0.57%。改版前后的《百家讲坛》在各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

选题策略——从零碎、杂乱到系列化整合

一挡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背后创意团队的努力,特别是选题的策划已经成为节目能否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决定性因素。三个版本的《百家讲坛》在选题策略及主讲人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版2001年7月9日~2002年4月26日的205期节目大部分节目虽然也是以“系列专辑”形式出现,例如:地球日专辑、WTO专辑、“现代战争与大众传媒“系列”、“科学的对话”系列,但不同于第三版的“系列”,第一版的“系列”选题有浓厚的专业学术味道(如“实验物理学与物理前沿”、“社会、战争、传播三种形态的关系”、“磁悬浮列车原理及经济意义”等),并且在同一主题下往往多个主讲人各讲一节,实质上此时的所谓系列仅仅是提供一个框架式的大题目将多期独立、松散的节目容纳进去,各期内在联系性较弱。

第一版的“系列化”不太理想,第二版《百家讲坛》从2002年5月17日至2003年9月12日的275期则大大减少了“专辑”形式,各期节目互不联系的居多,选题范围更加宽泛、零散,同时节目的学术性降低。第三版从2003年9月15日到2005年12月24日(至今)的480期节目,尤其是04年12月后的《百家讲坛》呈现出稳定、成熟的系列化意图,从“广种薄收,跑马圈地”转向“集中火力,精耕细作”,系列化的节目一度占据了节目总量的84.6%(见下表)。此时的同一系列由同一个主讲人完成,内容是同一题材纵向延伸。

《百家讲坛》各系列节目所占比例(表1)

据2005年11月7日登录央视科教频道网站所获得的《百家讲坛》前十个月的节目单整理

通过成功的系列化选题,《百家讲坛》首先实现了主讲人的“明星化”,借助各自的系列节目,周思源、易中天、阎崇年、毛佩琦、刘心武等专家、学者在《百家讲坛》中频频亮相,积累起了相当的知名度,在观众中汇聚了一定的人气。他们的学识、口才、气质、魅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栏目的“明星人物”,观众对栏目的忠诚度逐渐在这个“明星化”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很大程度上观众正是冲着某个主讲人而选择收看节目的;第二,系列化扩容了信息量,系列化增加了同一题材节目的总时长,给更多量的信息输出提供了可能性,为演讲人的表演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为例,他用了37期节目把清王朝十二帝的民间猜想和正史考证以及答疑从容不迫地讲述出来,讲得妙趣横生、酣畅淋漓。假如将他的演讲限定在一次节目时间里,他就不得不仅仅着力于对历史人物浮光掠影、浅尝即至的综述性描述,而舍弃很多观众十分感兴趣的稗官野史;第三,系列化增强了节目的“厚重感”。分散的主题往往容易陷入单薄的陷阱,很难像系列化节目那样集中火力就某个专题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强烈的冲击和震撼,《百家讲坛》系列化运作增强了节目的纵深感,使其作为学术性栏目的厚重感得到体现。

节目内容的集中化趋势

按照讲演的内容侧重、所属的不同系列以及主讲人的研究领域对《百家讲坛》所播节目进行分类,大致可以细化为九个类别:历史探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文学经典(文学作品、作者作家、思想观点等);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哲学伦理;艺术研究(电影、书法、舞蹈、音乐等);经济管理(经济形势、经济现象、管理理论等);时政话题(政策分析、政治形势、时局变动等);现代生活(涉及公关礼仪、健康生活、吃穿住行等);其他,主要指无法归入前面八类的题目,以及一些交叉性的社会人文学科的节目。

依据2005年12月21日登录央视《百家讲坛》网站所得到的往期节目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发现第一、二版各类别节目的比重没有显著的差异,乃至到第三版的2004年10月份之前,仍然是延续着一个相对平均的状态。从十月份开始,历史探秘类节目急剧增多,2003年9月15日到2004年9月的210期节目中,仅有15期历史探秘类节目,比例为7.1%(见表2),此后的270期节目中,此类别的节目为106期,比例大幅提升到39.3%,文学经典类也从23.3%提升到33%,两类合计占到72.3%;与此相反的是,自然科学类的比例大幅下降,从24.8%跌为2.2%,“其他”类节目从19.5%下降为2.6%。

第三版《百家讲坛》两个时间段的节目类别比例分析(表2)

据2005年12月21日央视网站上2003.9.15到2005.12.24《百家讲坛》的节目单整理

节目内容更多地向历史探秘类和文学经典类集中,同时自然科学类和“其他”类节目数量削减,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到解释:第一,观众对于各类别节目的兴趣是不平衡的,因此不可能平均安排所有类别的节目;其次,历史探秘和文学经典类节目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观众都多少有所了解,讲者和受者的知识阈限有一定的契合度,因此在传受关系上存在较少障碍。此外这两方面的内容有很强的故事性,对观众吸引力更强;第三,自然科学的内容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不可避免会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观众带来挫折感,使他们失去对节目的兴趣;第四,“其他”类节目减少说明《百家讲坛》的经营者们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分类方法,经营思路已经成熟。

连续的讲述让“学术戏剧化”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之初,没有人认为在电影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人们会在“盒子”(电视机)面前等着看这种新的节目形式,它被断言一定会销声匿迹,但事实上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不被看好的电视剧现在竟成了各电视台的收视支柱。特别是在我国电视剧对观众的号召力更为明显,排在各频道收视榜首的正是那些五花八门的电视剧场。《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科普性”的节目的选题策划,在某些方面也借鉴了电视剧制作的经验,这一点从其第三版在内容上加大文学经典和历史探秘类节目的比重可以得到体现。例如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系列、历史教授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系列、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易中天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等等,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交流,不如说是在向观众讲故事、说评书,故事的“脚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一切电视剧的元素一应俱全。这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名学者描绘起来有理有据、引人入胜,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些所谓精心制作的电视剧。《百家讲坛》把学术成果变成了“剧本”。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们同样把电视剧制作的悬念手法也引入到了自己的讲述中去。第三任制片人万卫认为,《百家讲坛》作为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实际上这个讲座节目我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讲座节目和论文不同的地方。”每期的节目都有一个悬念性的问题贯穿其中,整个讲座可以分成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段式的结构,每期节目既是独立成篇,又可以同一主题下关联到一起,这样既保证了每期都为观众呈现一段完整的内容,同时又借助讲座的连续性稳定了特有的收视群。那些看腻了清宫剧、爱情戏、古装片、嬉闹剧的观众们,《百家讲坛》为他们提供了一道能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既营养又美味的“午间快餐”。

品牌经营与包装

品牌是产品品质和市场号召力的保证,电视节目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存在着生产者、购买者以及消费者,电视节目想有优异的收视率表现必须在观众中成为“畅销品”,从品牌经营的角度来讲必须塑造自己的核心价值,加强在节目包装和宣传推广的力度。第三版的《百家讲坛》在节目的策划推广也作出了努力和尝试。首先在节目中恢复了下集预告片,增加了片尾片花,利用滚动字母介绍片节目内容,重点突出各集节目的看点,通过这些措施扩大了节目的知名度,力图激发观众收看兴趣、培养他们和节目的约会意识。

在主讲人的选择上,遵循了名家、名人、名流的原则,甚至《百家讲坛》以自己的节目为阵地有意地向观众重点推介某些主讲人,这些主讲人在节目中频频曝光,成为所谓的“明星学者”。《百家讲坛》和主讲人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度,展示了研究成果和个人魅力,学术成果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市场价值,栏目也由此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节目主题的选择上《百家讲坛》一改以往过多关注自然科学,避免闭门造车与时事脱节,而是紧紧抓住当下社会、传媒、观众中的热点和疑点,善于借力发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清宫戏在各大电视台热播时,趁势推出了“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收视率就立刻提了上去。

《百家讲坛》综合利用电视制作手段,着力在增强节目的“易读性”上下功夫。《百家讲坛》不是远程教育式的函授讲座,既然依托于现代电视媒体传播知识,也必须体现电视传播的特点。在节目的后期合成制作中,制作人员大量剪入了与演讲内容有关的影视片断,按照演讲的结构在各章节利用画外音和画面不断设置悬念和疑问,引入图表、数字、图片、flash、三维动画等表现手段突出重点,这些都很好地使节目更具表现力,使观众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

从“雅”、“俗”到“雅俗”

喻国明教授在《百家讲坛》的研讨会上对“雅俗共赏”一词作了精彩辨析,“我想到一个词叫做雅俗共赏,现在理解雅和俗是两个词,我理解雅俗是一个词,跟恶俗相对应,包含着高雅的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又为社会普遍享用的文化产品就叫雅俗。”他认为把高雅的文化通达社会的时候,关键就在于突破两种文化形式之间的壁垒,就像女子十二乐坊打破了表演艺术和演奏艺术的壁垒,就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笔者深为赞同喻国明教授的观点,《百家讲坛》应该以“雅”来苛求节目的格调品质,以“俗”来追求收视群的多样化,“雅俗”即是要避免“恶俗”的节目倾向,以更为亲和的传播方式来传播品调高雅的文化。

中学语文课堂不是“百家讲坛” 篇12

有一次在和学生的交流中, 学生说:我们学生都觉得上语文课最清闲了, 可以一边听语文老师讲课, 一边做数学或别的科目的作业。听了后, 我觉得很震惊, 也令我这个语文老师羞赧。

确实, 不少语文教师总喜欢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尽显教师“风采”, 大有百家讲坛上讲学的教授的范儿,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了。我们要知道:中学语文课堂可不是“百家讲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不能像于丹、钱文中等教授在百家讲坛上那样讲课。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 是背负着考试任务的, 教学面对的学生也是基础薄弱的中学生, 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还不是很强。中学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老师的一言堂, 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如果要使语文课不至于使学生觉得是休闲时间, 语文教师就不应该把语文课堂上成像百家讲坛那样的“一言堂”, 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看书、思考、探讨、质疑和练习。

一、明确学习目标

每堂语文课的开始先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些什么, 要掌握些什么。例如, 教学《劝学》的第一课时, 你就要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要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这篇课文并准确地翻译第一、第二自然段。让他们知道这堂课如果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那就要补课了。当然每堂课教师都要设计相应的练习来检查学生是否都达到了学习目标。如果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目标, 就一定要找出原因, 再安排时间来补课。

二、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在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讲, 我们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让他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提高能力。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 (叶圣陶语) 。因而, 我们教师不能把语文课堂当成“百家讲坛”, 在课堂上应少讲精讲。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大小小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来回答, 而应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自主学习后, 自己思考提出问题。问题可以先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解答, 教师不要轻易地公布答案。《论语》也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有些问题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不需给出标准答案, 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引起深究性反射, 产生思维活动。“一言堂”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在无疑的状态下被动接受, 盲从依附, 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上课容易分神, 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会被束缚, 个性受到压制。教师如果把课文咀嚼很细, 学生无须咀嚼, 只要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 这样学生就无需思考了。所以, 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 还要教会学生提问,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 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 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的过程, 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每堂课都应该有课堂练习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要会学, 学生就要不断地实践, 因为“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地练习, 锲而不舍, 养成习惯, 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叶圣陶语) 所以, 课堂练习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40分钟的课堂应安排15至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练习方式包括听、说、读、写的练习, 教师要根据当堂课的教学目的来选择恰当的练习方式, 特别要加大写的练习。有关阅读和写的练习要人人动笔, 而且练习题要优化。所谓优化的练习题就是不仅要体现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运用能力, 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难度要适当, 题目有典型性, 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题优化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优化的练习题的设计应体现现代科学系统论的整体、有序和反馈等原理, 还应服从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整体优化的需要。恰当地、多样化地设计出最优化的课堂练习题, 使之成为教师利导、学生乐学、教材优用、教学省时高效的最佳手段。

上一篇:热阻模型下一篇:中晚熟马铃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