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康震 讲稿 杜甫

2024-10-10

百家讲坛 康震 讲稿 杜甫(共5篇)

百家讲坛 康震 讲稿 杜甫 篇1

百家讲坛 康震 讲稿 杜甫03

[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3讲 杜甫辞官之谜

上一讲,我们讲到杜甫最后回到了长安,做了左拾遗,那么,在这个前后,唐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当时任太上皇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能很多当时的大臣,很多当时的诗人都认为盛唐王朝的复兴只在咫尺之间,盛唐王朝的阳光会再次地照射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说这离事实的真相差距还很大,为什么差距还很大?主要的是由于唐肃宗和他的父亲唐玄宗之间的矛盾。

收复长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杜甫满怀喜悦的带着家人从鄜州回到了长安,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杜甫迫切的希望为朝廷兴旺效力,然而,一场在唐朝新老皇帝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正拉开序幕,那么,期盼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杜甫在此起彼伏的矛盾漩涡中,能否找到稳定的支点,他的仕途将如何延续,杜甫的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彩虹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杜甫辞官之谜。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是28岁,等他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6岁,他做太子一直做了18年的时间,太子做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跟皇帝的关系越紧张,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非常紧张,唐肃宗李亨做太子的时候,他有四个字的原则给自己,要做到什么呢?要做到仁、孝、谨、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复杂政治环境当中,你要把这个太子给做稳了,用我们的俗话说,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得非常像,换句话说他也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现实的需要,作为一个太子,作为未来的君王,你不可能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君子,但是如果他本人就不是个君子呢?他就得装成一个君子,所以,我说的俗话就是,那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到底,这从他本身太子的生存环境来讲没有错,可是错在哪儿呢?就是他这孙子装得时间长了以后,他就真的成了孙子的性格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那种懦弱的,那种无能的,那种谨小慎微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因为做太子和做皇帝毕竟是本质的不同,做皇帝首先要为天下社稷,百姓着想,做太子你可以搞宫廷斗争,他搞的时间长了,做了18年的太子,性格就养成了,这在后来唐肃宗的一系列处理重大的国家问题上,都表现出这个特点。

往近了说,在处理跟他父亲的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特点,这父子俩还挺会演戏的,唐玄宗当时跑到四川去了,让太子在中原地区主持大计,好了,儿子趁机做了皇帝,而且也在他的领导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功不可莫呀,所以唐玄宗一回来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给他儿子加了个封号叫“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好皇上呀,好儿子呀,他这儿子也不含糊,马上给他父亲回敬了一个更高的称谓“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反正你总比我高,可是我们知道,这都是面上的工作,这是一层温情脉脉的很薄的一层纱,它的底下才是实质的表现。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还没有从**中恢复过来,但唐肃宗首先关心的是却是如何清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唐玄宗被软禁在了太极深宫内,那些被认为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大臣,受到了疏远或罢免。

唐玄宗作为太上皇命运如此,跟随他的那些人,命运能好到哪儿去呢?下面就该开刀了,虽然不一定都是赶在唐玄宗去世以后,但是,因为唐玄宗当时已经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权,所以,拿着开刀的是谁呢?无非就是房琯、贾至、严武,包括杜甫,当然杜甫跟人家前面三个人比,那官就太小了,处理最开始的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的春天,房琯主要有四条罪状,哪四条罪状呢?第一,当了宰相之后“率情自任,怙气恃权。”排斥“温让谨令”之士,重用“虚浮简傲”之徒,“升其亲友,悉彰浮诞之迹。”换句话说,这宰相做得不稳重啊,净提拔一些高谈阔论,没有实际才能的人,净排斥一些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净提拔自己的亲朋好友,换句话说什么正经事情都不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第二条是丧我师徒,打败仗我前面已经讲过了,连败两阵,而且都是败的比较惨烈的,作为宰相打败仗。第三条,宰相已经被罢免了,我前面讲了皇上要罢免宰相,杜甫不是出来替他辩护吗,后来皇上虽然没有追究杜甫的责任,但是宰相是罢掉了,罢掉了之后房琯还担任什么呢?担任一个虚衔,叫太子太师,这官很大,太子太师等于什么呢?等于是太子的老师,品级很高的,一二品的大员,但是没有实际的权力,现在连这也没了,一捋都捋没了,罢相之后你做太子太师依然什么呢?“乃多称疾疹,莫申朝谒,违太子奉上之体。”说你这个不当宰相也罢了,可你还是大臣呀,老不上班,称病在家,跟一些人在一起谈诗论文,有失君臣之礼,说你可以还给我皇上提意见呀,谁想给他提意见,真提意见抓起来,这是第三条。第四条是什么呢?与旧党严武等人“潜为交结,轻肆言谈有朋党不公之名。”这些人一天到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钻来钻去,肯定有朋党的嫌疑,结党营私,就这四条罪状贬为邠州刺史,也是个县级市的市长,贬严武为巴州刺史,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个很小的官,也是八品,但净管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事务。

这杜甫就很伤感了,为什么呢?他贬官的时候,离开长安的时候那门是金光门,这个很有反疯的意味,当年他从长安逃出来,去投奔唐肃宗的时候,逃的时候逃的那个门是哪个门呢?也是长安的金光门,现在被皇上贬出去了,也走的是金光门,但是他想这次离开长安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像房琯、严武这些人,都跟杜甫是布衣之叫,就是原来大家都没做官的时候是好朋友了,实际上杜甫能做官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这些过去的老朋友,你想房琯做宰相,给杜甫一个七八品的官,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现在对杜甫来讲,这是一次全面的打击和失败,整个皇帝对这一层的人,都展开了一个清洗的过程。

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杜甫在诗中也称自己是“乾坤一腐儒”,这是对他自己这种近乎于迂腐的人生观的真实写照,而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杜甫能否承受住官场失意的打击呢?政局飘摇,宦海沉浮,他的信念会有所改变吗?被贬官之后的杜甫还会遭受怎样的境遇呢?

杜甫到华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的华阴县,华山的所在地,做了一个小小的司功参军,官不大,事情多,而且特别麻烦,他写了一首诗,这诗里面说什么呢?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薄书何急来用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什么意思?正是七月份的时候,最热的天气的时候,吃饭我都吃不下去,晚上睡觉那蝎子就从墙缝里爬出来了,苍蝇多的不得了,束带发狂,就是老在腰里扎带,因为他穿着官服呀,发狂大叫,这些文书来来往往,来来往往就没个完,远远的看到山里的青松长得蓬勃,郁郁苍苍,想着什么时候不做这个官了,到山里面去在那个冰面上奔跑,多畅快呀。

这实际上诗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就是他的志向跟李白一样,都是想做宰辅之臣,哪里耐烦做这种小吏,天天今天一个申请报告,明天一个总结报告,后天又是一个汇报,没完没了,一天都没有诗情画意,写的都是公文,这对杜甫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再加上他是被贬到这儿来的,而且他心里很清楚,朝中那些跟他志同道合的房琯一干人等,现在统统地也都被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短时期内他是不可能回长安了,所以想到这里天气又热,烦燥不安呀。实际上我们说杜甫他的不做官,就是不做小官,他也包含着古代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之士的情结在里边,跟陶渊明很像,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天天让我打扮得人模人样的接待,受不了,这实际上为他后来辞官,已经打下了一个伏笔,不管怎么说暂时的这官还得做,因为你得领俸禄,领工资还得养家糊口,所以这时候可能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烦闷,也可能是离家太久,我们前面讲了,杜甫的家在洛阳,从他天宝十四载离开洛阳之后,他就已经四五年时间都没回过家,所以他回趟洛阳。杜甫被贬为州县小吏,这对于志向高远的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残酷的现实让杜甫对自己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面对日落西山的腐败朝廷,和自己日渐惨淡的仕途,情绪烦燥的杜甫决定回洛阳老家,看望家小,而就在杜甫探家结束回长安的时候,当时的战局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安禄山已经死了,这个安禄山死的也挺惨的,他自从反叛之后就双目失明,性情很暴躁,身体也不好,身体很胖,行动都不便,所以他身边的人很怕他,他手下的大臣、将领,经常都受他的鞭笞,老挨他的揍,在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人,人人自危,当时整个战争的形势对安史叛军也不利,所以当时手下的大臣就和他的儿子安庆绪商量,安庆绪心里也发毛,为什么呢?因为安禄山有个小妾生了个儿子,这个安庆绪就担心将来他不能继承大位,他操心的是这个事,手底下一帮大臣、将领就撺掇着安庆绪把他老爸干掉,这安庆绪又找到安禄山身边的一个贴身侍卫,伺候他生活起居的,叫李猪儿,李猪尔答应了,晚上的时候趁着安禄山睡觉,一刀砍在安禄山的肚子上,鲜血直流,史书上记载肠子都流在了床上,安禄山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刀,只好摇床栏子,床杆,大声喊有家贼,流血过多,躺在床上死去了,当时还不敢声张,要把他床底下挖一个大坑埋起来,过一段时间说安禄山得了重病,后来又说他去世了,然后安庆绪继承了他的位置。

安禄山死了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59年,唐朝大将郭子仪率兵围困驻守邺城的安庆绪,并在相州,即河南省安阳市附近,与安史叛军展开决战,双方损伤惨重,郭子仪被迫退守河阳、洛阳及附近地区陷入战乱。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不是去洛阳探亲吗,到老家吗,返回来的时候,沿路就看到战乱之后的情景,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三吏”、“三别”就在这个时候写的就是说郭子仪率领的九路节度使来围困安史叛军,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遭到了一次大的溃退,大溃退之后,郭子仪把军队驻扎在了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的孟县附近,在黄河北岸,所以,杜甫回长安的路上,回华州的路上,就从洛阳出发,一路走回来,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当时在河南的新安这个地区征兵,征到一个小孩子孤儿,这孩子没有家人照顾,还很小,杜甫很同情他,还鼓励了他一番。《潼关吏》是要告诫当时戍守潼关东大门的唐朝军队,要他们不要再犯哥舒翰的错误,至于《石壕吏》我们一会儿再讲。

那么“三别”就是所谓的《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新婚别》是说一个新婚不久的妻子要送自己的丈夫送前线。《无家别》是说刚刚在前面的战场上溃退回到家的战士,看到自己的家已经荡然无存,却接到了官府的文书,要求他再次参军。《垂老别》你说一个老人家里没有孩子了,也被征到兵要去作战,跟自己的老太太,老伴儿告别,上前线。我们在这儿重点的来看看《石壕吏》,因为《石壕吏》一直是流传很久的一个名篇。石壕其实就是河南省陕县的石壕镇,它正好处在从洛阳往西要回到陕西华县的路的当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很有意思呀,晚上杜甫住在这个石壕村,突然听到有官吏进来捉人呀,这哪是征兵呀,他说的是捉人,老头一翻墙就没影了,老太太出去应付,为什么呢?家里就剩下老头一个男人了,那个《垂老别》不就是老人去要当兵吗,所以老太太去应付,(杜甫)他是在那儿听,因为老太太开门在门外头说话,大家可能有疑问,杜甫怎么没给抓走呀,杜甫是世家子,什么是世家子,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都是做官的,他本人也是做官的,所以杜甫说自己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我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什么税也不用交,我也不用去服徭役,服兵役,这是第一。第二,我碰到这种情况也没事,他享有豁免权,所以他能在这儿听,而不是被抓走,他听见什么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见暴喝一声,老太太就哭了,然后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说,我们家这情况你倒是看看,还能不能再派出一个人去,怎么回事呢?就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符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他说什么呢?说我就三个儿子,他们都围困邺城,邺城的战斗是非常酷烈,酷烈到什么程度?城里人没吃的,一只老鼠要卖到四千文钱,一个儿子给我写信他说那俩兄弟都战死了,我们读到这个诗就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他实际上征兵反映了一个社会情况,唐朝的时候征兵有制度,一般是有三男出一男,就不能再征了,他三男都已经上了前线,而且两个男孩都死了,老太太说什么呢?说活着的人只不过是苟且偷生,谁知道指不定这命什么时候就丢了,死的人我现在都不想了,没了,就当这儿子我都没生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我还得给我们家保留点骨血呀,没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这孙子在,他母亲就在,那意思是如果连这孩子都没有,可能这妈妈也给你们抓走了,她都没法出去,因为什么呢?家里太穷了,没有个象样的衣服穿出去,出不了家门,这就是我们家的情况,你看抓谁吧。“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我老了,我是一个老太太,没事,你们要实在完成不了任务,我跟你们去,我连夜跟着你们去,为什么连夜跟去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刚才讲郭子仪的军队驻扎在哪儿呢?驻扎在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孟县,我晚上连夜跟着你们回去,第二天早上还能再给河阳的唐朝的军队做早饭。这个诗的主题非常的复杂,你知道吧,他是“有吏夜捉人”可是他不是在捉人,他是在什么?他是郭子仪的军队发生那么大的溃退,他在邺城那儿发生溃退之后,退守河阳,洛阳还能不能保住,这很危险了,洛阳是什么地方?是东都啊,东都失守了,哪儿就危险了呢?长安就危险了,所以郭子仪他是不是愿意晚上大半夜的派这些人跑去捉人呢?他也不愿意,所以老太太说,晚上我就跟你们走,早上还能给军队做早饭,这是处于国家的大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死了,一个儿子生死未卜,但是我依然跟着你们去,杜甫写这个诗的时候,当然是很沉痛的,就说老百姓活的这么难,可是只要国家需要,她还能去,但是有一个漏洞,老头干吗爬墙跑了呢,就是因为还得留下来一个人,来照顾这个小孙子,来照顾儿媳妇儿,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旦去前线了,就回不来了可能,我回不来可以,但是总希望家里面有个男人家,能够更好的照顾家里,所以后人在评这首诗的时候说,这个老太太有丈夫气,家里面的事情老头翻墙走,肯定是她让走的,早就商量好了,有什么事来了你就先跑,要死我就先去死,但是家里面你来照顾。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老想着这样了,就别给老太太真抓走了,没有,到了晚上的时候没声音了,恍惚之间还听见有人在哭,其实是错觉,老太太真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剩老头一个人了,这时候杜甫怎么想?这家人怎么过呀,过两天再打败仗了,又有人来抓壮丁,那是不是给老头也抓走,这家人不就完了吗,但是《无家别》里边,当战败的战士刚回家以后,他的家不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吗,我前面讲的,5200万人,最后剩下1700多万人,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家庭在战乱当中被摧毁了。但是,我们的老百姓还是非常坚决的支持这场正义的战争,有一个关键的在哪儿?本身郭子仪的这个战争是一个正义的战争,所以我们说,“三吏”“三别”它象征着杜甫诗歌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他由以前的盛唐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情绪,到后来揭露统治者上层的黑暗,到后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这样一种情怀,再到后来他的眼睛开始向下看,深入到民众当中,其实也不是他深入到民众当中,杜甫已经完全变成了这个阶层的,虽然他还是做官的,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当中,他所想的,他所写的,他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

所以,我们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而言,这“三吏”“三别”包括以后所写的一系列的诗篇,都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乱中间,饱受苦难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包括后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杜甫一个真正的,无私的仁者的情怀,这仁者的情怀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特别难,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尤其是自己还在苦难中,所以我们说,杜甫的诗他有个特点,他的眼睛越朝下看,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他看的越低,深入的越低他的境界就越高。

杜甫一直用诗歌记录着**中的大唐,鲜活真切的词句,千年之后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情境,字里行间抒发着对苦难人民的无限悲悯之情,然而,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却以身居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而无力回天,无奈绝望之极,最终他将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好了,“三吏”“三别”写完之后,他回到了华州,这时候又有个困难等着他,4月份的时候关中地区发生了大旱,旱灾,杜甫写了两首诗,一首诗叫《夏日叹》,一首诗叫《夏夜叹》早上热来晚上热,天明的时候旱,天黑了还旱,说什么呢?说:“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天上飞的鸟都热死了,水里的鱼都游不动了,为什么呢?没水了,在泥巴里头乱蹦,他就想到这旱灾就跟现在的安史乱军一样,不是糟践人吗,他想到这个心里头就特别难受,所以他在诗里接着说:“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天天看见大太阳,把我这肠子都快蒸熟了,太热,但是我热没事,关键是“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我想起那些拿着刀枪戍守边疆的战士,那比我不知道艰苦多少,我在办公室里坐着,可他们在炎炎的烈日底下还要戍守边疆,还要打仗,想到这些杜甫的心里边就特别难过。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这么几个关键字,就是杜甫最后辞官而去,“关辅饥,辄弃官去。”就是关中地区爆发大规模的旱灾,杜甫弃官而去,不干了,走了,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旱灾的原因,但是有必要澄清一下,杜甫的这收入问题,我们以前一直有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老觉得杜甫特穷,老是没钱,走到那儿都得靠别人,杜甫好歹这不是也当过几天官吗,这官的俸禄到底是多少?他跟李白不一样,我前面讲李白一直都没做过官,杜甫零零碎碎的,官不大,做的时间又特短,但做过,他做的什么官?就是这八品官,我们就来看他这八品官拿多少钱。

唐朝一个官员的工资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禄米,给你食物,发大米,发粮食,这是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土地,给你土地,你把这土地租出去叫别人来种,然后你从里面提取提成,第三部分是什么呢?叫俸料,这里面包含比较复杂,先说第一部分禄米,八品官每年供给的实际的禄米是60石,合现在7000多斤,如果没米可以拿盐来代替发。第二是土地,唐代的官给土地分为两种,一种叫职分田,还有一种叫永业田,永业田指的是有勋爵的,有封号的,这个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那个职分田是什么呢?就是你做官的时候给你这田地,你不做官了国家就收回去,这职分田,我们算低一点就一九品官,给你250亩地,然后这个田里面的每亩收六升的租率出佃,就是你这250亩地,你在这里边每亩收六升粮食归你自己,算起来一年下来也有1800斤粮食,这又是个概念。第三是俸料,包括什么?包括月钱,包括食料,吃饭用的钱,包括杂用,还有什么呢?还有一部分是雇佣奴仆的钱,有仆人,到后面我们讲到杜甫在四川的时候,他身边的仆人还不少呢。这笔钱一品大员总共这几部分钱,就是俸料算下来一个月是三万一千文,五品官每个月9200文,杜甫这八品官一个月下来是2550文,换句话说杜甫一年有7000斤,加上刚才那1800斤,8800斤粮食,然后还有2000多钱的实际发下来的现金,而按当时天宝年间粮食的价格,每斤粮食大概是20到30文,他这2500多块钱能买一万多斤粮食,很大的数字,杜甫很有钱,很有钱还在诗里面装孙子,骗我们呀。

情况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呢?杜甫做官的时间非常倒霉的时间,他从天宝十四载开始做官,一直到他去世大历五年前后,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期,延续的时期,我刚说那物价,一斤米20文到30文,那是天宝年间开天盛世的时候,安史之乱的时候,一斗米七千到一万文,我刚说了那一只老鼠还4000文呢,就是围邺城的时候老鼠卖4000文,你猜一斗米多少钱?七万文,你就算算杜甫做这官,拿那2500块钱,只够买半斗粮食,可他家里有儿子,两个儿子,原来有小儿子,饿死了,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他跟他的夫人,可能还有些仆人,根本不够用,大家说,你说的是钱,国家给他8000多斤粮食呢,发生大饥荒了,他自己地上都产不出粮食来,国家怎么能发给他粮食呢?正因为没粮食,粮食才贵了呀,如果都能发8000多斤粮食,还会那么贵吗?所以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这样的家庭就遭了难了,他没办法再在关中地区呆下去,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政治上的一系列的变动,使得杜甫感觉到在政治上没有前途,那么,在政治上也没有前途,这个地方又发生大的饥荒,长安地区、洛阳地区又陷于战乱,在这儿呆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总得养活家里人吧,不然怎么办呢?所以杜甫就毅然决然的离开长安,他写了一首诗,叫《立秋后题》,立秋了以后写了一首诗说:“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不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这话说的很有意思,就说我平生所想要的生活,叫做独往愿,就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罢官亦由人,就说我不做官,我辞官,由我自己,为什么呢?我自己能作主,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何事拘形役”,我可不愿意为了做官,而受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我要做个自由自在的人,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诗人的杜甫本质就是这样,杜甫,你回顾一下,他从一开始在长安求官求了十年,求来了一个河西尉,九品,在他的坚持下换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是个八品,还没做几天呢,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爆发了就逃难,逃难中间又让人家贼军给抓住,抓了之后又关一年,逃出来,好不容易逃到朝廷给了个八品左拾遗,还没干几天呢,又把皇上给得罪了,得罪以后又放了一个长假,等他再回到长安的时候,没等几天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不光他一个人,那一干人等全部都被贬了,贬了之后,长安、洛阳又发生大的战乱,整个发生旱灾,物价飞涨,他自己养活不了家里人,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怎么可能再写出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诗,他肯定就得老老实实的,踏踏实实的写那些反映我们老百姓生活的诗,就说他这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不是说那个时代硬塞给他的,是他在这个里面生活有所感发,他一方面是个穷人,同时他一方面又是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又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这样一个大诗人,所以身处穷困之地,心怀远大的志向,又拥有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他不做诗圣谁做诗圣,他的诗不能称为是诗史,谁的诗能够称为诗史呢。再者说,这还只是杜甫苦难的开头,后头的路还长着呢,这就是下一集我们要讲的杜甫逃荒之谜,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 康震 讲稿 杜甫 篇2

黄国文总结语篇“语篇指一系列连贯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它都必须合乎语法, 并且语义连贯, 包括与外界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连贯, 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 (黄国文, 1988) 。百家讲坛既是一个主讲人以独白的形式向观众讲解, 那它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 这些语篇内部语言上的连贯如何实现?语篇衔接手段起了重要作用。

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 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手段, 本文只探讨语法衔接手段。

根据韩礼德等的理论, 语法手段分为四类: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本文仅以具有代表性的照应和替代为例。

照应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使语篇言简意赅, 还使语篇结构紧凑。根据他们的划分, 照应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人称照应是指用人称代词及相应的限定词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表示的照应关系。如《李清照》第一集, 画外音后主讲人康震讲到:她的父亲李格非, 是一个饱读诗书, 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

这是画外音后, 语篇的第一句。观众一听, “她”是谁?找不到指称对象, 便需要从上文中寻求答案。原来, “她”指的就是该讲座的主人公, 画外音之前康震提到的李清照, 这样, 通过回指从上文寻求答案, 一个“她”字便把画外音前后的两句话连贯地联系起来了。

指示照应是指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在每一集的开始和结束时, 康震的话中体现尤为明显。如第一集结尾他说:

(1) 她岁数不小了, 十六七了, 按照咱们的规矩, 她也该出嫁了……她能看得上谁啊?……那这些呢, 就是我们在下一集《门当户对》里边要给大家讲的, 谢谢大家!

而在第二集一开始, 康震又说到:

(2) 上一集呢, 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

在例 (1) 中, 康老师用“这些”这个指示代词概括了之前提到的大家关心的李清照的问题:她到了出嫁年龄, 会嫁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用指示词“下一集”把观众的关心引到第二集, 留下悬念, 让观众期待下一集的观看。而例 (2) 中, 康震通过指示词“上一集”引出对之前内容的回顾, 再开始新内容的解读。“下一集”和“上一集”仅仅两个指示词便把两集节目连贯地联系在一起。

比较照应是通过比较词来前后照应的衔接手段。朱永生等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照应对比后发现, 在汉语比较照应中, 形容词和副词没有形态变化, 因而汉语中比较意义是通过词汇或句法来实现的。, 汉语的具体比较照应通过“更”表达, 常用的语法结构是“比……+形容词或副词”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 2001) 。如:

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最难写, 特别是些女性的内心活动, 更难写。

此例中, 康震首先说到, 写人物内心活动“最难”, 但在这“最难的事”中, 写女性心理活动又“更”难, 通过一个“更”字, 前后两句形成比较照应, 突出了写女性心理活动“难上加难”, 也就表现了李清照非凡的才华。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取代上文中的某一部分。在语篇中, 由于替代形式的意义必须从所替代处去索引, 因而替代起着不可忽视的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和英语不同的是, 汉语中的名词的替代功能往往是通过“的”“者”来体现, 还可用“同样 (的) , 一样 (的) ”来替代名词词组, 相当于英语的the same, 动词替代通过“来、弄、搞“等动词实现, 相当于英语的替代动词do, 小句替代通常用“这样”, 相当于英语的so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 2001) 。在该讲坛第六集中, 康震为了说明李清照“她不但有婉约之情, 而且有雄壮之气”, 拿她的《夏日绝句》和杜牧的诗作了一个对比, 上下文这样衔接:

……李清照不一样, 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 就是他虽然有退路, 但他不走退路……

这个例子中, “不一样”与上一段形成了照应关系, 替代了上文杜牧认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观点, 再引出李清照的观点—大丈夫不走退路。两段话便很好地衔接起来了。

本文是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 以康震百家讲坛《李清照》为例, 对中文讲座进行语篇分析, 分析其连贯性的实现。通过对语法衔接手段的运用, 该讲座结构紧凑, 实现了集与集之间的连续性以及语篇的完整性, 并实现了语义连贯和脉络清晰, 使观众领会了他的讲解意图。同时, 该分析也是证明衔接理论科学性的一次尝试, 让读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感受中文讲座的魅力。

摘要:百家讲坛是汉语讲座的典型例子,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 从语法衔接手段分析衔接在中文讲座的运用, 试图说明衔接手段的运用使中文讲座逻辑清晰, 前后连贯, 是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中文讲座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中文讲座,衔接手段,连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d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观《百家讲坛?杜甫》有感 篇3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在矛盾,一方面羡慕自在的“江海人士”,另一方面又想在长安某个官职,报效国家。人的一生最难得是战胜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都让杜甫痛苦、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的想要一份自由的心,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终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进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的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伏伏。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能容下杜甫这种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的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于是,杜甫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诗的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铸就了杜甫的人格,他将它扬于诗中,动摇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诉说。而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把风雨留给自己,彩虹留给孩子,但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优惠变得怎样呢?所以,我们应像杜甫一样有坚强不屈的人格,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百家讲坛讲稿:李白的故事 篇4

第1讲 李白出道之谜

【画外音】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而是从政。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经历怎样的坎坷与沉浮。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特有很多的诗。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魏颢是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李白。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他就到处追李白。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后来就给他追到了。李白对他也很信任。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可能是这么说的。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给我出版了吧。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这个序流传下来了。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特别有神。“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就是读chi。读chi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张大嘴巴的意思。他这个意思就是当李白张嘴的时候,就像饿虎一样,人张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愤怒的时候会吼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也包括其他的什么感情状态。

但是他意思就是什么呢?李白这个人眼睛很有神,而且发威的时候,那是有下山猛虎一样的这种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还有一面是什么呢?他说了后边这两句话。说“或时束带”。可有的时候,他穿得整齐点,腰里挣根带子。头上挣个头巾。“风流酝籍”。看上去还像个知识分子,比较文静。这么一种评价。他因为是真的见过李白的。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经常也说自己什么呢?说我“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他主要是要强调“心雄万夫”。但是,他个子不高。身不满七尺,我估计现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找对象可能都有问题。别人也说他身不满七尺,所以我们说,李白仅仅从外形上来讲,从形态上来讲,他不是个高个儿,但是他眼睛有神。他神采非常飞扬。

李白原来年轻的时候,见过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叫司马承祯。是道教界的一个领袖。当时李白很年轻啊,大概也就是二十岁左右。他见了这个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他有一个评价。说你是“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长得天生就是道士。在道士这条路上,很有发展前途。也说明他气宇不凡。而且李白自己在给别人写的诗文里面,对自己也有一些评价。他说什么呢?说自己“以天为容,以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说什么呢?说我这个人长得以天为容,以道为貌。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这是说他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为什么要花一个篇幅,一开始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发展之前,先说他的容貌呢?这就是说这个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我们都知道,叫余光中。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李白。说李白怎么样呢?说“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也就把李白给写神了。他写的就是李白的一个精神的内核。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李白。写的不是杜甫。

所以李白他的相貌,外貌、气质、个性,通过他的这个外表,我们阅读了之后,就能够感觉出来。

【画外音】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推崇。而时至今日,李白流传至今的九百多首诗文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也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并称唐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当然,后世的人喜爱李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奇绝无双的诗才,与奔放张扬的性格。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的政治失意,带给后人的反思与遐想。那么,名满天下的诗坛奇才,为什么在政治上失意重重,李白在政治上,难道真的是一个悲剧吗?

康震:我们说要了解李白政治上的悲剧,可能主要还是要先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跟我们现在人的理想不太一样。他会写诗,会写文章。可是当时没有中国作家协会。也没有什么文联。没有签约作家。有就好了,李白可以靠这个发财。当时的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官要做得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要做宰相。李白也不例外。李白的理想也很大。同时也很简单。什么理想呢?他有俩理想。第一个,就是当宰相。他说什么?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什么意 思呢?我愿意做宰相,“申管、晏之谈”,就像春秋时候,那个管仲和晏婴一样。我要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我做了这辅弼之臣,我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从此天下太平。这是第一个理想。这个理想非常大。

第二个理想是什么呢?做皇帝的老师。他有一首诗里边说“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什么意思呢?我就是唐代的姜太公,只可惜,我在这钓了好长时间的鱼,唐代的周文王还没来。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姜太公,周文王是拿他当老师看的。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讲,当宰相,做帝王师,比方说光绪皇帝,他的老师翁同龢。那就是作为一个一般的读书人来讲,你这一辈子,就算到最顶了。李白的理想就这么大。他理想大,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李白不愿意,先同科长做起,然后再做副处长,再做处长,然后副局长,再做局长。他不。他要做的是什么呢?“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也就是说,他要实现他的理想,就是从最底层的一个老百姓,突然就做宰相。这是富有传奇性的非同寻常的一种实现方式,所以李白从来不参加科举。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第一,他确实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的活动。参加过科举考试。第二,好像李白也从来没想过,比如说像有的人就发愁,成天琢磨这个事,怎么样才能考上科举,为这个也使一些手段。找一些人,求一些人,没有。李白不想这个事情。他想的是真正呢?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像我这样特别卓越的人,不能走这个凡夫俗子的路。这么说起来的话,他要走什么路呢?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画外音】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与录用人才的最重要制度。它诞生于隋朝,规范于唐朝。鼎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而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正是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上升期。社会上大批出身于寒门的职业道德,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鲤鱼跳龙门”,走向仕途。可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却偏偏不走科举。他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呢?李白的所谓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到底会给他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呢?

康震:李白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他有跨越式的发展思想。那他怎么跨越的呢?这也得有一些手段啊。李白有。他给别人写自我推荐信。其实这个自荐信,在唐代知识分子里都写。李白写的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一般怎么写呢?他一开始先介绍自己的生平。自我简介。他怎么介绍的呢?他说我是哪儿人,我是陇西成纪人。陇西,就是现在甘肃西部。我是陇西成纪人,我是谁的后代呢?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这个凉武昭王是谁呢?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所谓的“五胡十六国”。其中有什么呢?西凉国。这西凉国的国王叫李暠。他说我就是这个李暠的后代。他为什么单说是李暠的后代。因为这李暠,就是李唐宗室皇室的祖先。他也姓李。他说我们都是本家。我也是李暠的后代。至于他真的是不是李暠的后代,只有李白自己最清楚。反正我是不清楚。他这实际上是自身其说的一种办法。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当官的一看,他的自荐信,不管是真是假,起码辉煌的开头,能把对方先镇震住。这也是当时,但凡那些姓李的那些知识分子,都喜欢使用这种手段。就是老跟皇上攀亲。

这自荐信里边,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比如说李白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跟朋友在深山老林里边,养了数以千计的鸟。而且这些都是什么鸟?都是奇禽。很奇怪的鸟。他把这些鸟驯养得都很好。驯养到什么程度呢?巴掌一伸,这些鸟就停在他手上。洋鸟的。其实你说他是真的为了养鸟吗?不是。他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就是这么怪,就是引起你的注意。真的有人注意他,当地的太守,觉得他是个奇才,就去请他,请他出来做官。李白说我不去。他说这叫什么呢?这叫“养高忘机,不屈之迹。”就是说你叫我来,我还不去呢?我不稀罕你。这就名声更大了。这么有才华的深,这么特立独行的人,还不愿意做官。这个品德是很高尚的。这是他说他第一个优点

他还有什么优点啊?说自己在扬州住了一年。花了三十万块钱。当然不是三十万人民币了。他干嘛花这么多钱啊?他说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救济那些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身上。这是什么优点?“倾财好施”。就是视金钱若粪土。特别乐善好施。这是他第二个优点。

第三个优点,也比较重要。叫什么呢?叫“存交重义”。就是够朋友。他举个例子,说自己有一个朋友,跟自己一起,在洞庭湖上游览。结果这个朋友突然得了急病去世了。去世了怎么办呢?他就到处借钱,把这个朋友暂时先安葬在洞庭湖边上。过了好些年之后,他又回来为这个朋友迁葬。把这个朋友的尸骨。从坟墓里边弄出来之后,装在口袋里面,自己背着,背到这个朋友的家乡去,然后给他葬在家乡。他说这个我够朋友。这说明什么?我义气。这是他第三个优点。

他就是前面先说自己身世不凡。再说自己行为不凡。然后中间有一小段,得说那当官的不凡。他给人家写自荐信啊,他得夸对方。夸完了以后,到结尾的地方,口气就全变了。口气为什么变呢?比如说他给当时安州,就是现在湖北省的安陆县。安州长史,相当于安陆县的副县长,写的一封自荐信的结尾,口气就不一样了。他说什么呢?说“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写得挺长,什么意思啊?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前面给你说了那 么多好话,我推荐我自己。如果你在我跟前,还耀武扬威的,还不吃我这一套,不拿我当回事,那对不起,我还是很有礼貌的。他说什么呢?说“再拜而去,膝行于前。”就是我在您跟前作个揖,我再给您拜一拜,表示最后的礼貌。然后我就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去哪儿呢?“西入秦海,一观国风。”“西入秦海”指的什么意思?就是到长安。首都长安去,寻找我的政治机会。那对不起,我就永远不会再跟您简便。这个意思说俗点,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是你知道他这个信是写给对方,人家还没有给他办事呢,他就这么威胁人家。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现在说这个人也狂了。其实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一种总的精神状态。它里边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很重要。就是说说什么呢?“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用的是冯谖的典故。春酒战国的时候,有所谓战国四公子。其中有一个人叫孟尝君。这个人喜欢什么呢?招致天下名士,养了三千门客。这三门客里边有等级。有高级门客,有中级门客,有低级门客。这个冯谖拿着一把破剑,穿得破破烂烂的,来投奔这个孟尝君。孟尝君一看,这个人这个样子,下等门客。结果冯谖抱着这把破剑,弹着那个剑唱啊。第一天唱什么呢?宝剑宝剑,咱们回家。我们这个地方没有肉吃。有关人士反映给孟尝君。他要肉吃。是不是还有点本事啊。行,给他。吃肉吃了几天。又弹宝剑。说什么呢?说宝剑宝剑咱们回家。为什么呢?出门没有奔驰车。没有车马。一反映,孟尝君说这个肯定有内秀。给他奔驰。有奔驰车了。又弹,第三又弹,说宝剑宝剑咱们回家。这次说什么呢?说没有人奉养家中的老母亲。孟尝君一听,这个人肯定有奇才。所以用了一笔钱,把他的老母亲给安置好了。这回他不弹了。我们都知道,后来冯谖在孟尝君最关键的时刻,帮了他很大的忙。可以说挽救了孟尝君的政治生命。

【画外音】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冯谖归附孟尝君之后,激孟尝君的名义,在孟尝君的封地,为其赢得当地人的民心。后来,齐王听信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到了齐王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去。政治上失意的孟尝君,在封地却受到家乡人的热情欢迎。此时,众多的门客,离孟尝君而去,只有冯谖一直跟随着他。并且以“狡兔三窟”的做法,让孟尝君重新获得了齐王的信任。最后为相数十年,而相安无事。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成为人们千古流传的美谈。

康震:(李白)他用冯谖实际上就是做比喻。就是我拿着我这把剑,我还就不信,没有个地方弹,没有个地方听。他就有这个自信。其实要说,写这种自荐信,也不是李白自己的发明创造。关键是李白的这些自荐信,代表了当时盛唐是,那批知识分子普遍的一个精神面貌。什么精神面貌呢?就是我求你的时候,权宜之计。我说点软话,我说点权宜之计的话。但是你要说安全使我的人格屈服,来求你做事,那绝对办不到。归根到底,就是说他说软话,说权宜之计的话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盛唐时代的,有时代的性格。知识分子的身上,反映的是时代的性格。李白是他们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代表。

【画外音】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挥洒自如。当然,这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关。也与他远大的志向有关。还与他无人可比的文学才华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与他心中的政治神话有关。这个政治神话是,李白认为,自己不仅是一个超一流的天才诗人,而且是一个超一流的大政治家。所以,李白他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神话。公元742年,游历多年的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实现政治神话的机会。他的梦想,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康震:李白他不是说,他自己要想当作家的。他不是靠这个吃饭的。归根结蒂,他有这么高的文学才华,这才华对他来说,是要干嘛呢?是作为一个,成为一个政治家的敲门砖。因为他诗文做得好。名誉不满天下。他靠这个东西,是要为自己进身仕宦,当一块敲门砖。所以李白成天就有这样的梦想。就是什么时候,皇帝才能来找他。像周文王来找姜太公一样。他觉得,如果做了宰相,唐代的历史,就在他的手中翻开新的一页。他天天在做这样的梦,这种梦等了很长时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给他等来一个机会。这是个什么机会呢?唐玄宗的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多大?四十二岁。唐玄宗下了个诏书。这个诏书是什么内容呢?说“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翻译成白话文什么意思?就是说不管你现在是个布衣,是个老百姓,做过官没有。还是说现在已经是,国家的一级官员,只要你精通儒学,或者精通文章,或者是你一技之长。总而言之,你是个有用的人。你所在的当地政府,都可以把你推荐。

唐代的时候,皇帝经常下这样的诏书。这是求贤如渴,这是一种表现。关键在于,下了诏书以后,没人推荐你,还等于没用。李白,从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他自己的家乡,一直大现在四十多岁,这十来年他在忙什么呢?他只在忙一件事情,就是希望能找着一个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现在,谁来推荐他呢?他找的这个人是谁呢?我们说他找着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是跟唐玄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她是谁啊?就是唐玄宗的妹妹,他这个妹妹叫玉真公主。很奇怪。这个玉真公主跟李白能有什么关系?我们说玉真公主,她主要是因为她是个道士。玉真公主原来是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她做着公主做得好好的。可是她喜欢,他也崇信道教,她就要求出家。她做了道士以后,唐玄宗给她在长安的皇宫里面,修了一座道观,在别的地方也有她的道观。大家说公主出家,这不是有问题吗? 其实在唐代,王公贵族出家做道士,做僧人的非常多。这主要是跟唐代社会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以后,为了要能够,巩固他的政权,为了要能够使得他的统治在文化上得到中原地区的认同。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就把老子李耳,说是自己的祖先。他说李耳是自己的祖先。然后又把当时思想文化界里面的各种潮流,做了一个排行榜。做了一个什么排行榜呢?道教,或者道家,还有儒家。还有什么呢?佛教。这三家他做了一个排序。他把道排在第一。把儒排在第二。把佛排在第三。其实这个东西排不排,该发展什么作用它还发挥什么作用。但就说明他重视什么呢?他重视这个道教,重视道家的思想。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们的祖宗。这是他们的家业。他用这个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科举里边也有考道举的。也优越性,从考试制度上来讲,从国家的政策上来讲,对于道教、道家的思想都有倾向。这样一来,道士在当时就很吃香。其实当时有很多著名的道士都政治化,他们跟宫廷里面的人物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皇帝跟这些人建立联系,主要是出于什么目的?

第一,长生不老。跟他们炼丹啊,讲道啊。但有时候也问他们一些政治上的事情。比如究竟应该怎么样治理国家,有的道士可能就说无为而治。等等。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道教界和政界,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我前面刚才讲了司马承祯,这个人就很厉害。他跟谁呢?跟唐玄宗,跟唐睿宗,跟武则天这三朝的皇帝,都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说玉真公主,她出家做道士,之所以能跟李白搭上界,就是因为李白也是一个道教中人。

【画外音】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其他的各种文化思潮与流派。都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与发展。当时,具有“国教”性质的道教,自然当仁不让。在唐朝的皇家与民间,大行其道。而身为诗人的李白,与道教会有什么样的渊源呢?他为什么也会是一个道教中人呢?而他与道教的这种联系,对他从政会有什么帮助呢?

康震:但是李白怎么好好的,也成了道教中人呢?这里边就还有一个人。很重要。这个人如果我们不知道,那李白跟玉真公主还是没法认识。因为他们俩差距离得太远。这个人是谁啊?这个人叫元丹丘。大家可能觉得这元丹丘是个什么人呢?这个人我们肯定不知道。但是有一首诗我们知道。李白写的《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这个“丹丘生”就是元丹丘。这是李白的一个老朋友了。李白有一首诗里边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我们俩交往多少年,三十年。这三十年里边,我们的命运有好有坏的时候,但是我们一直是同命运、共呼吸。这两个人关系特别铁。元丹丘是正宗的道教里边的人物。他是个道士。李白曾经得到他的推荐,才见到那谁呢?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谁推荐的?就是这个元丹丘给他推荐的。这个元丹丘,跟玉真公主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太大了。所以我跟你说,当时做道士也不容易。你要是天天在家里边炼丹,那永远你都是个穷酸道士,没人会注意你。

当时无论是道士,还是和尚,更不用说知识分子。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跟皇帝,能够跟王室的宗亲,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一建立,对自己本门本教的发展,作用就非常大了。元丹丘跟玉真公主,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呢?通过一个例子能看出来。玉真公主不是做道士吗?她做道士也得加强自己的修养。经常也出去学习学习。她有一次就外出学习,到哪儿去了呢?谯郡真源宫。谯郡是哪儿呢?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境内。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一座道观叫真源宫。她到这个真源宫,去接受道教的培训。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受道教的培训,经常充实自己。很有可能元丹丘,就陪着玉真公主一起去的。为什么呢?因为玉真公主从那儿回到长安以后,就立了一块碑。这碑是谁立的呢?就是元丹丘立夏。他立了这么一通碑,这个碑文上记载的是什么事呢?就是玉真公主,这次到真源宫接受道教培训,和教育的整个的经过的。这样的一个任务,落到元丹丘的身上,这是不同寻常的。我们现在在推测,就是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我们可以推测。元丹丘和李白,三十多年的好朋友。当然写那个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搁现在来讲,四十二岁,也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以这样的交情,以李白在政治上的渴望,以元丹丘和宫廷中间人物密切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跟元丹丘不只一次地唠叨过,他自己想要进长安,想要见皇帝,想要图谋政治上发达这种愿望。应该说他们两个人,“荣枯同所欢”。关系这么密切。在这方面的交流,是必然的。好了。元丹丘接触玉真公主之后,也许就是在这次过程当中,向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

第一,李白的诗文写得很好,第二他本来就是道教界的人物。第三,这个人如果你推荐给皇上,肯定能够佐佑王化。肯定能润色鸿业。这些理由都是推测。因为史料里头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这是符合逻辑的。

其实要说这个李白跟玉真公主,还真有点关系。什么关系呢?就是在早先李白也来过一次长安。那是什么时候?那唐玄宗的开元十九年。当时的李白,才刚三十岁出头。他那次来干什么呢?跟这次目的一样,第二次进长安一样,也是想干什么?图谋政治上的发达。可是那次比较倒霉,因为什么呢?那时候年岁还轻。写的诗文虽然小有名气,但是名气还没有现在这样大。他到长安之后,先找了一个人。李白找的这些人,你注意,都挺关键的。找的是谁啊?玉真公主他没着。他找着唐玄宗的一个女婿,就是他的驸马,叫什么?叫张垍。张垍是当时唐代宰相张说之的儿子。宰相的儿子,皇上的女婿,那简直是权倾朝野啊。玉真公主,就等于是他的姑姑。李白就找了张垍,因为张垍当时在文人里面名气很大。可是张垍人品很坏。就没想要帮李白。他把李白安排在一个地方住下来,这是个什么地方? 就是离首都长安,有一百多里地,有一个楼观台。楼观台据传是当年老子讲道的地方。怎么安排到那儿呢?我刚才说了,唐玄宗给玉真公主修了很多道观,这就是其中的一处,叫做别馆。王维、储光羲,盛唐的很多诗人,他们的诗里边,都曾经反映过,说自己到过这个地方。可见玉真公主跟当时的一大批文人,交往都很密切。张垍就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姑姑回头来了,她肯定能进你。

李白在这个地方等了好几个月。用我们的话说,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见着玉真公主。等到他再回答长安,也再没找到张垍。这一次就算失败了。但是他当时留下了两首诗。从他这诗里边我们看出什么?当时正值秋雨连绵。这房子里头空无一人。灶台上也是很冰冷。器具上都是苔藓,吃饭都是大问题。道路很泥泞,他当时都没法从这儿出来。这次很失败。很巧的是,那诗里边也提到了冯谖。可是,那个冯谖,就是把宝剑弹断了,都没有人给他送肉来。他当时写了一首诗,叫《玉真仙人词》。

【画外音】《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康震:很显然,这首诗是献给谁的呢?献给玉真公主的。但当时没见到。我们再做一个河西的推测,也许在第二次的时候,这《玉真仙人词》被玉真公主看到了。虽然上次没见着玉真公主本人,多多少少也算是李白做过一次徒劳的努力。有点缘分。玉真公主就给她的哥哥唐玄宗推荐了李白。我们说整个过程,李白在政治上,在仕途上第一次成功的冲击,就这么就完成了。可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大家说,这么件大的事,让你说得这么复杂,你们这搞研究工作的,也太费劲了。这不是我们费劲,是李白自己造的麻烦。为什么呢?李白自己在诗文里面,从来不说是谁推荐的他。不提。他老说什么呢?说自己“久在草泽之间,诗文名动京师”。“一朝”,就有老百姓直接见了皇帝了。他就是说自己名气太大了。他为什么不愿意说?我们说想他有两个原因他不愿意说。

第一,他这次见皇帝,走的是一个后门,是谁的后门?是元丹丘的后门。元丹丘是什么人?是个道士。李白是要在政治上发达的。可他走的后门,是道士的后门。这说出去确实不大光彩。问题还不带这儿,问题是道士后边又走了一个后门,是谁呢?是裙带关系。是公主的后门。这个说出去,像李白这么自尊心强的人,我觉得有点困难。所以从来不提。他不提,别人帮他提。左提右提,前提后提,大家就胡乱猜。这些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才慢慢地把视线集中到元丹丘身上。才集中到玉真公主的身上。众说纷纭的情况才集中在这儿。可是其实李白这个担忧完全是多余。为什么呢?他比起王维来讲,他好得多。王维的出道比他还不如。怎么还比他不如呢?王维精通音乐,善于弹奏音乐。好,他当时认识歧王。歧王说是我带你去见我姑姑。他姑姑是谁啊?安乐公主。安乐公主喜欢听音乐。然后他就把王维打扮成一个什么呢?小提琴手。我们现在这样想,反正是弹奏音乐的。他有个音乐班子,就让王维混在这里边。他姑姑来了以后,听音乐的时候,也许是让王维来了一个独奏,不管怎么说,就是听到王维演奏之后,安乐公主觉得非常赏识。在这种情况下,歧王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姑姑。第二年,王维就中了进士。

你要这么说的话,王维更没法说了。所以我们说,不管横说起来竖说,李白总算是通过各种渠道,进了长安。也就是说,这一下,甭管他是什么渠道。他的结果是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了。他来到了唐玄宗的身边。可是他在唐安到底干了些什么?他的效果又怎么样。这个可就得在下一讲讲了。我们下一讲就要再接着讲,李白待诏翰林的一些故事。今天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二

第2讲 李白翰林之谜

上节课,跟大家讲到,李白进长安了。进长安对李白来讲,是一个很重大的事件。他不是说到长安来游览,那你来几回都行。他这次进长安,就是要见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谁呢?就是唐玄宗。他见了唐玄宗,他才能把他压在心里这么多年的话,讲给他听。他的抱负,他要做什么?他的规划。都要给唐玄宗说。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可是很奇怪,李白是唐玄宗的天宝元年的秋天,进的长安。天宝三年初春时节就离开了。掐头再去尾,他在长安待了就一年多,号称三年。实际上只有一年多。这就很奇怪了。他花了那么多的工夫,找了那么多的关系,费了那么大的精力,进了长安。见了他朝思暮想的人。在他身边,只待了一年多。然后就离开了。在这一年里边,李白没有担任过任何实际的官职。从现有的资料看,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能留给后人反复回味的那些政治上的业绩。没有。就这么就离开了,就觉得很奇怪,像他这样一个执着的人,这么自信的一个人,像他对自己的期望值这么高的一个人,怎么会就轻易地放弃了这个很多的知识分子,追求一生往往都追求不到的,宝贵的机会呢?这里边,就有很多的玄机。就是我们要讲的。

他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翰林的时候的一些具体表现。

【画外音】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惟一的一个。他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算是皇恩浩荡了。李白与唐玄宗,一个是名满天下,个性张扬的诗坛奇才。一个是九五之尊,开创盛世的当今皇帝。他们,会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会面呢?李白会受到唐玄宗的特别招待吗?而在长安,生性喜欢 交友,擅长交友的李白,又会与哪些人交好呢?

康震:我们得先说说,他刚到长安的时候,得到什么招待。那招待是比较隆重的。李白临去世的时候,是在他一个族叔,就大概相当于本家叔叔,叫李阳冰家里边去世的。这个李阳冰,是唐代很有名的写篆书的一个书法家。李白临去世的时候,就把自己平生所做的诗文,都交付给这个李阳冰,让他编辑出版。当时的集子的名字,不是叫《李白诗文总集》。叫什么呢?叫《草堂集》。《草堂集》这个序,对研究李白特别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李阳冰算是他同宗同族的亲戚,他见过李白。而且李白是在他家里边去世的。所以他的这个序,很有可能里边涉及到李白的生平事迹。都是李白告诉他的。它这里边有一段记叙。写唐玄宗见李白的情形。太长了。得翻译白话文才能说明白。怎么件的呢?就是本来唐玄宗是坐着轿子的。他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步行到李白跟前来接见他。这是很隆重的礼遇。

我们都知道,大家可能有的人见过一幅图。画唐太宗的,叫《步辇图》。画的是什么呢?就是唐太宗坐的这轿子有点奇怪,不像我们现在见的八抬大轿。它一个担架一样,两面几个人抬着他。他坐在上面,这就是步辇。唐玄宗就是从这个步辇上下来,然后去接见的李白。他不但亲自接见李白,还设宴招待他。里边也提到了,说什么呢?说唐玄宗让他坐在七宝床上,这个七宝床,不是他坐在床上。因为床这个字,在唐代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呢?桌椅板凳这类的坐具。睡的是什么呢?是榻。李白有一首诗,叫“床前明月光”。有的人说,月光照片我国在他们家床上,这是不对的。那指的是坐具。让他坐在七宝床上。那我们想那肯定是一个宝座,上面镶嵌着七宝的彩石。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因为他具体没有解释这个问题,而且亲自给他什么呢?调糖羹。给他吃的东西。不但给他赐御宴,而且秦德给他了一碗“八宝莲子汁”给他喝。

然后还说了一段话。说什么呢?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呢?题是个老百姓啊,可是我却知道你的名字。不是你平时道德品行高,文章做得好,咱们俩怎么今天坐到这儿来呢?因为这个东西,是李阳冰写的一个序,里边提到这么一小段,李阳冰当时并没有写一本小说叫《李白传》。如果是别了《李白传》,我们就知道得更详细。但就是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从礼遇上来讲,从待遇上来讲,从接待的规格上来讲,唐玄宗是很器重他的。除了皇帝器重他,他在长安,有一些比较有名的诗人,也对他比较感冒。这里边,有一个最退出的人物是谁呢?就是贺知章。贺知章这个老作家,我们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他有两首诗特别有名。其中一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还有一首诗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绝对流行歌曲。我们是不知道啊。贺知章这两首诗大家特别熟,可是贺知章写的大部分的诗,大家肯定不会太喜欢及因为什么呢?贺知章长期待在宫中,跟皇上在一起,他要写大量的应制诗。应制诗里边,都是一些大家不太理解的典故。不太读得懂的一些词。所以写得看上去很艰涩。大家这些诗真正流传与民间,生命力特别旺盛,一千多年了,我们大家还非常喜欢。

贺知章当时做个什么官呢?他担任的是太子宾客,这是太子的一个署官。我们都知道,做了太子以后,身边也有很多的官员。还有一个官叫什么呢?叫秘书监。这是管什么的?有一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从三品。非常大了。当时贺知章多大岁数呢?八十三、八十四了,岁数很大。老作家,见到了中年作家。他见到李白之后,对李白非常地崇敬。李白后写过一首诗,叫《对酒忆贺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了很年之后,贺知章当时已经去世了。他在喝酒的时候又想起跟贺知章的交情。

【画外音】《对酒忆贺监》(其一)。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康震:说贺知章一见他,“呼为谪仙人”。就是一见到李白,说你哪是一般的人哪?你是从天上下凡的神仙哪。叫谪仙人。然后就请他喝酒。两个人喝得很高兴。喝完发现没带钱。贺知章身上带了一个小小的佩饰之物,是黄金做的小乌龟。就把这个黄金做的小乌龟算还了酒钱。李白身上经常发生这种事。喝着喝着没钱了,要不就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老得换。但是这次是贺知章请他的客,是八十多岁的一个著名的老作家,是一个大官,请李白吃饭,请李白喝酒。也有一些资料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一首诗,非常地崇敬他。哪首诗?《蜀道难》。“噫吁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诗,我们什么时候读,都觉得李白气势恢弘,把一个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就写出来了。贺知章看了这首诗觉得,真是谪仙人。你不得了。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不但政治地位高,在文坛上地位也很高。所以当时李白是声名鹊起,本来就鹊起了。这回更鹊起了。

【画外音】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走进长安。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而李白也把这次会面,当做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当做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理想的机会。随后,李白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在宫廷中的翰林院供职。展现在李白面前的,似乎是一条通往辉煌前途的光明大道。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李白究竟在翰林院做了些什么?翰林待诏这个职位,是否能让李白一试身手呢? 康震:现在从一些史料来看,李白主要做什么工作呢?第一,据他说,他经常地出入金銮殿和翰林院当中。唐玄宗向他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他呢?经常为皇帝起草一些诏书。一般人还不知道。大体来讲这是第一个工作。第二个工作是什么呢?陪皇上,给皇上写诗。那个时候,杨玉环还没有被封为妃子。我们都知道,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寿王李瑁的妃子。唐玄宗看上她了。但是直接娶来不太好,就先给她度成女道士。由女道士再曲线大宫里来。当时杨玉环还是女道士。但是,已经到兴庆宫里边,有时候陪皇上看花。所以他有时候会给他们歇一歇诗,他这个里边,最有名的一首作品,叫做《清平调》。这个《清平调》写作的背景,也是一个醉醺醺的背景。就是什么呢?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在兴庆宫里边观赏牡丹。看着牡丹很高兴,然后就让李龟年唱曲。当时他身边的一个乐工,唱首歌吧。认为赏名花,对妃子,应该唱新词。这才把李白同酒馆里叫出来。这是杂史上面这样写的。

他来的时候稀里糊涂的,然后用凉水给他弄清醒了。他一挥而就,写了《清平调》三首。【画外音】《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康震:大体说来,他就是这么两项工作。而且李白从他自己后来写的诗里边,他回顾自己在长安这段生活的时候,很有意思。我们就从这儿也能看出李白也有俗的一面。他回忆的时候,特别得意忘形。他怎么说?他在诗里边说“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说什么呢?说我很自由地就能在宫里边走动。为什么呢?皇上看重我呀。而且我的声名很大。跟我该网的人,都是王公大臣,一般的老百姓我都不阎。看上去我马上就要凌烟阁了。我们都知道,凌烟阁,是唐太宗的时候,为了表彰功臣,把二十四个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他觉得自己马上也可以进入凌烟阁的资格。还有的诗说什么呢?说“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你看当时那些人都看不起我。现在他们主动跟我交朋友。现在看得起我。还有说“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就是说,朝中的大臣们都来巴结我。为什么呢?皇上看得起我。他这里边也有一些庸人的气息,但这个也很正常。为什么呢?他高兴啊。他刚进入长安的时候,按他自己说的,工作也很忙,社会活动也很多,大家都很看得起他。他觉得自己在长安,一定要大展宏图。

可是这有一个问题,就是李白做的这些工作,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他自己说成那样呢?还是实际上他真的帮皇帝起草诏书了。他真的就天天跟皇帝在一起谈国家大事,像宰相一样,这里边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他到底当的这个翰林,是个什么翰林?这个翰林,与他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有没有对他实现政治抱负,提供直接的帮助。这是最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我提供一个答案。就是不是那么回事。李白所担任的,并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内涵,和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他担任的是什么呢?是一个陪着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翰林待诏,或者叫什么呢?翰林供奉。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是一个重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如果说李白手里接过了皇帝递给他的一支笔,这支笔不是用来起草诏书的。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写诗文,用来润色鸿业,是用来佐佑王化的。是用来陪皇上散心的。这是一支散心的笔,不是一支走向政治前途的笔。

大家说你有证据吗?有。为什么呢?新旧《唐书》,这个官修的史书里边,没有说李白是翰林学士。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从未称呼过自己是翰林学士。李白的那些朋友,像杜甫、贾至、任华等等,在写给李白的诗文里边,他们有时候经常也诗文交往,也从来没有人称他为翰林学士。这里边有一个很关键的关节点。就是说,唐代有很多人做过翰林学士。就是我刚才说的有政治内涵的翰林学士。比如说白居易,还有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还有比方说有一个人姓丁,叫丁居晦,这个人大家不熟。他专门写过一本书,这书的作用在哪儿?就是把从唐玄宗开始,一直到往后,所有的翰林学士的名单全列出来,而且对他们有简要的介绍。后来元稹做了翰林学士以后,发现这墙上写的字,漫漶不清,就是很模糊。为了保存史料,他又在丁居晦的这个基础上,重新修订这部著作。所以我们现在对于从唐玄宗开始,一直到晚唐的时候,翰林学士的名单了如指掌,我查了这个名单,里头没有李白的名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证据。

那大家说,你说了这么长时间,这个翰林学士跟翰林待诏有什么区别呢?我听着反正都是翰林。也许互相之间还有联系,我们说这个区别非常大。先来说这个翰林待诏,也叫翰林供奉。我举一个例子吧。皇上又到公园了,又看见牡丹花了,这回不唱了。把吴道子叫来,给他画一下。叫画待诏。叫诗文待诏。除了还有什么呢?有下棋的,陪皇上下棋的。还有什么呢?算卦的。还有什么呢?讲道的。还有什么呢?论佛的。还有什么呢?求仙的。总而言之,就这个翰林待诏在翰林院里待的这些待诏们,他为什么叫待诏?就是等皇上的命令,随着应诏。这些人主要的职责,就是让皇上高兴。陪皇上玩,但是玩得高雅,玩得有层次。不像咱们动不动就卡拉OK了。这是有区别的。因为这是陪皇上娱乐。所以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们天天地就干这个活儿,他们的活动,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跟政治不搭界。皇上也不会想到,向这些人去问什么政治上的大事。因为他职责所定。你就是干这个活的。但是有一 点,这批人,跟皇上的关系很密切。这个很重要。就是他根本是个没有品级的官,他连个官都不是。大家他跟皇上关系很密切。这一批杂班子里头,地位最高的就是诗文待诏。

而且,诗文待诏里边最优秀的人,往往到后来,就发展成为什么呢?翰林学士。但是里边数量很少。他们可能有时候帮皇上起草一点文书,但绝对不是诏书,这一般性的文书,跟皇上的圣旨那有本质的区别。这是翰林待诏,就是陪皇上玩的。通俗来讲,就是陪皇上玩的。没有什么政治责任。

【画外音】看来,充满政治幻想的李白,并没有得到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只是做了陪皇帝娱乐诗文的翰林待诏。那么,表面上,与翰林待诏,非常相似的翰林学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在皇宫禁地之中,翰林待诏与翰林学士的政治责任,差别在哪里呢?而才华横溢,胸怀抱负的李白,凭什么就不能成为翰林学士呢?

康震:什么是翰林学士呢?说起来话也很长。我们知道,唐代的时候,本皇上起草诏书,这不是个简单的活。这有专门的人负责。什么人负责啊?唐代有三省六部制,其中有一个省,叫什么省?叫中书省。这个省是干什么的?这个省是管决策的。中书省决策之后,写下诏书,交给呢?交给门下省,门下省进行复核,觉得合适了,没有什么意见了,再返回中书省,中书省盖上皇帝的大印,交给尚书省。如果这是盖房子的事,尚书省交给工部了。这个决策机制是这样的。

起草诏书的是谁呢?是中书省里边的中书舍人。舍就是取舍的舍。中书省专管起草诏书的。可是有一样,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国家很强大,政务很繁忙。这些中书舍人,就忙不过来了。工作效率比较低。唐玄宗,有时候经常从现任的官员当中,临时抽调一些人,帮着起草诏书。这是临时差遣。把这些人有时候也叫翰林待诏。或者翰林供奉。但是,大家弄清楚,这些人本身就是官员,他们只是为了应付临时的差遣,帮皇上起草诏书。那也得有办公的地方啊。就跟那帮人,都待在翰林院里边,所以史书上有一句话叫什么呢?叫“人才与杂流相处”。就是这棒起草诏书的官员有时候也到翰林院的那些杂耍班子里边去,在那办公,就混在一起。这个就很混乱,不好管理。到了唐玄宗的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搞了个大动作。什么大动作呢?把这一批人摘出来,就把他们叫翰林学士。他们专管什么呢?起草诏书。别的什么都不管。然后又盖了一个办公室,办公楼。怎么盖的呢?

我们都知道,唐代的这个皇宫,它是有分别的,里边它是内宫,寝宫。外边大臣不能进去。唐代的长安城,最北边叫宫城,皇上住的地方。南边叫皇城,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务院。是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再往南边,最南边是外廓城。这是什么呢?这是老百姓住的地方。宫城里边只有两类人。一种是太监,这不说了。还有一种叫内朝官。就是什么呢?就是这帮杂耍班子的,在里边住。当时,他们有一个办公楼,叫翰林院在北边。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的时候,就在它的南边,又修改了一座什么呢?翰林学士院。北边那叫翰林院,南边叫翰林学士院,中间弄了一堵墙,开了一个小门。这就把两拨人,完全就分开了。在地理上也就分开了,在职责上也分开了。而且翰林学士,再也不会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遣职务。它成个专门的工作。它成了什么呢?成了皇上的私人政治秘书。你去查唐代的史书,你做任何一个官,都有归属的。比如我做这个官,我是工部的。我做这个官,我是吏部的。这个翰林学士,没有归属。哪儿都不归,只归谁管呢?归皇上亲自管。说白了,为什么唐玄宗这么做?唐玄宗是想夺宰相的权力。因为在中书省要起草诏书,这是谁的权力?这是宰相的权力。所以皇上要把宰相的权力收回来一部分。收归自己。他就弄这么一个翰林学士。

好了,翰林学士和翰林待诏,我刚才已经讲清楚了。这里边有一样,大家还不太清楚。就是这个翰林学士,没有品级。我话说白点,就是做翰林学士的人不靠这个拿工资。这个是个没有俸禄的位置,也没有品级。换句话来说,翰林学士都挂一个别的官职,通过那个官职去拿俸禄。这是判别这个人,是不是翰林待诏,还是翰林学士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而且在排行上也有讲究。你比方说,我是翰林学士,但是我的官是什么官呢?比如我是吏部尚书。那我在上朝的时候,要排班。就是站在那的时候,都有顺序的。我上朝的时候,我的顺序就按照我这个官的顺序来排。可是你知道,在宫城里边,在内宫里边,皇上如果设宴款待百官的时候,翰林学士坐哪儿啊?头上坐着皇上,皇上底下坐着宰相,宰相底下就是他。我们知道,我刚才讲过好几次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半。没有担任过任何实际的官职。就这个证据都能说明他根本就不是翰林学士,如果他是翰林学士的话,他肯定要另外挂一个实际的官职,他得靠那个来拿工资。

现在李白拿的是什么工资?拿的是翰林待诏的工资。拿的是陪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那个工资。所以我们说,就是前面讲这么一长段,就是为了区别开,为什么李白在长安,没有政治作为。这是一个体制性的原因。换句话说,当玉真公主给唐玄宗推荐李白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想着给他推荐一个经天纬地的宰相之才。她给她哥哥推荐了一个,陪着他哥哥进行诗文欣赏,诗文创作的这么一个御用文人。李白哪知道这些啊?李白抱着自己的想法,跑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里边。所以他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却反而怀才不遇。

而且我们说,从选拔的渠道上,也有点不对头,李白成天幻想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这是一个文学式的一个提拔方式。比方说,像他这样的,去陪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玉真公主给她哥哥一推荐,这反正又跟政治上的大事没什么关系,我可以接纳你。但是你知道,要做翰林学士,是要考试的。要给皇上起草诏书,首先你得是一个文词之士。而且,这文词还得是有相当的功夫。李白当然具备这个能力。但是第二,你必须首先是朝廷里边的官员。你首先对政治方面,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或者说在政治上已经有了历练的经历。那要经过一整套的繁琐的提拔的程序。

白居易自己在文章里面,信息地记叙过自己是怎么接受考试的。那根本不是说玉真公主一句话,她哥哥就把李白弄到翰林学士院里。所以从提拔的程序上来讲,也有重大的区别。

【画外音】既然李白担任的,只是陪皇帝娱乐诗文的翰林待诏,而不是具有重要政治责任的翰林学士。每日忙碌的都是自己不想做,也不屑做的事情。那么生性狂放,桀骜不驯的李白,会甘心吗?广招天下贤才的唐玄宗,为什么就不给文才盖世的李白,一次实现政治理想与抱负的机会呢?

康震: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他自己在长安待了一年半。所处的位置,无法帮助他实现政治抱负,如果他真的有政治才华的话。他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的工作,都跟政治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在诗文里边,一方面要极力地表现皇帝对自己的器重,自己对皇帝的感恩。但是他还有很多的诗,表现自己不满的情绪。但是这个话说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还得为自己以后着想。换句话说,李白也是个聪明人。这次机会是很难得的。他必须把这次机会,作为将来继续在政治上图谋前途的一个基础。一个什么呢?一个证明。而不是一个绊脚石。所以他必须在诗里边,始终地强调,自己在做这个翰林的时候的政治上的突出作用。我们觉得李白在长安里边待的时候,其实待得也挺憋屈的。就是完全不对号。自己的主观期许进来之后,跟客观上给他的待遇,完全的对不上号。他有很多诗,表现了自己一种既闲散又无聊的情绪。比如说他有一首诗说什么呢?《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院内诸学士》。什么意思呢?

他不是在翰林院里待着吗?那里边还有个集贤院。什么是集贤院?就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有一些图书馆员。那儿藏书很多。他跟这些人倒是有一些共同语言,给他们写了一首诗。诗里边说“观书散遗袟,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息而笑。”说他们经常在一块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像李白,跑到长安来,肯定不是来跟别人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他倒是宁可跟唐玄宗交流什么呢?该留在政治上的体会。可是唐玄宗不给他这个机会。不是说唐玄宗不给他机会。而是唐玄宗压根儿就没往他这儿搭这根弦。因为什么呢?他待在北院,他没有待在南院。他要是待在南院,唐玄宗会天天召见他。这个翰林学士,特别重要。到了中唐的时候,重要到什么程度?它里边有一个翰林学士承旨。那是什么意思?就是翰林学士院的院长,如果你做了翰林学士院的院长,快的话,三四个月里边就能做宰相。到了最后,翰林学士这个位置,便成了宰相的一个预备役。就这么重要。所以有的人把他叫什么呢?叫天子私人。就完全是天子自己的人。天子私人。也有人把他叫什么呢?叫内相。为什么加内相呢?因为我刚才说了,他的办公的地点在皇宫里边,在宫城的里边。外头有个宰相,可是从翰林学士对皇上的重要性来来讲,他叫内相。

李白肯定也想当内相。当不了。这从他进来的时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所以我刚开始跟大家说,李白翰林之谜。以前有很多的人老是说李白怀才不遇,政治很黑暗。所以他在长安里边,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有个前提,就是我上节课刚讲过了,大家的心里和李白的心理,和大家的心理,都有个政治神话。认为李白既是超一流的诗人,肯定也像他自己说的,是个超一流的政治家。可就没人想过,李白进来的时候,人家怎么看他。他光想着自己看自己,就没想过别人怎么看他。尤其是唐玄宗怎么看他。但不管怎么讲,我们说李白跟唐玄宗的关系,其实是很密切的。可惜的是,这种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密切的娱乐关系,不是一种密切的政治关系。

唐玄宗也许向他问过政治方面的事情。也许也动过心思,想要启用李白,做点实际的政治工作。但是,最后的结果,我们只看结果。到最后的结果是就像我开始说的,就只待了一年,就离开了。所以这里边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如果就像我今天说的,仅仅是因为李白没有做翰林学士,所以在长安待了这一年多,就没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这个就太片面了。我们今天所要说的是,以往人们所忽略的一点,就是什么呢?以为李白是翰林学士,所以就会导向另外一个方向,认为是有人陷害他。有人在皇帝面前进献了谗言。所以李白身在其位,却不能发挥在其位的作用。今天我要说的是,李白本来就不身在其位,他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可是我还要说,就是身不在其位,以他和唐玄宗,和宫廷的密切关系,他应该,并且我想,如果他真的有毅力的话,他也能够想法地发挥一点作用。可是这点作用,也没发挥出来。这就很奇怪了。有人就说,为什么他没发挥出来?还有人陷害他。

总而言之,李白是没有责任的。有责任的是什么呢?是黑暗的,腐败的政治环境,有责任的是周围那帮小人在陷害他。但是我们都知道有个基本的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的核心的动力是什么?是内因。不是外因。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对李白政治才能这个问题上的评价,作为研究者,作为读者,太主观。一厢情愿地认为,李白肯定是能够发挥作用。只是由于很多很多其他的什么原因,使他没发挥。我们也不是要在这个地方做惊世骇俗之语。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因此的工作,还李白一个客观的真实的面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真切地、真实地去了解我们所喜爱的那个李白的形象。也许,李白在政治上越失败,反而在我们的心目中越可爱呢?他如果在政治上没那悲剧,也许他今儿写的诗,我们就不喜欢读了。他如果做了宰相,中国文学史上就少了一位大诗人,就少了很多的华彩。所以这个问题,它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我们说他在政治上不行,就是说,对他的评价就降低了。恰恰相反,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客观的评价,我们对他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才更高。这就是特别要给大家强调的一点。

所以我们说,李白进入长安之后,他的这个悲剧也罢,他的失落也罢,仅仅就从这个体制上来讲,就把他的命运定住了,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可是李白他自己有说法啊。他有什么说法啊?他写了一首诗,里边有两句,说“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说什么呢?他比喻说,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女子,美女。说皇上虽然很宠爱我,可是有人忌妒我。有人排挤我。有人打击我。我待不下去,我走了。到底有没有人打击他。到底有没有人造成他的谣,有没有在唐玄宗跟前说他的坏话。还是说李白自己有问题,那这就不光是他担任,还是不担任翰林学士的问题。而是什么呢?而是涉及到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李白在长安的期间,跟周边的人际关系怎么样?李白在长安期间,到底是不是得罪了某些政治势力。换句话说,我们再说白一点,人家到底把李白当没当作一股政治势力。如果说你是一个在政治上有竞争力的人,那我诋毁你是有价值的。但如果说,你在政治上没有价值,那我费那劲诋毁你干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我们依然没法了解,李白在长安的真相。但是,这个内容就不是这节课内容所能容纳的了。我们到下节课的时候,会接着讲,李白遭到谗言的谜团。这节课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三

第3讲 李白遭谗之谜

上一讲我们谈到,李白进入长安,做了翰林待诏。并不是如他自己所愿那样,得到了一个,他自己想要的,在政治上有前途,有作为的这样一个职位。有资料表明,也许唐玄宗曾经有意思,想要给李白一官半职。但是我们要说一点,为什么我要说也许呢?因为在牵扯到具体的史实的问题上,还是要讲一点学术的精神。时代太久远,真的资料和假的资料混在一起的时间也太长了。我们现在要完全地辨认清楚,唐玄宗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要给李白一官半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这么一点影子,也算是一个机会。可是有一点,我还是要回到最开始的结果,他有待了一年多,还是走了。他要是没走怎么都好说,为什么又走了呢?有人说唐玄宗本来要给他,后来收回成命。不给了。为什么不给呢?就是说有人陷害他。政治环境太坏。李白不堪忍受这样的一种腐败的朝政。不堪忍受跟身边的奸佞小人,一起同处。所以最后拂袖而去。离开了长安。这是很长一个时期里面,学术界,包括有一些教科书上,对李白离开长安,所采取的态度。是这样一个认识的水平。

总之,就是客观环境太糟糕。把李白给耽搁了。但是这个客观环境不是笼统的客观环境,它得有具体的人组成客观环境。到底是哪几个人,对李白离开长安要负责任呢?大体归拢来看,有这么几个人。第一当然是唐玄宗,他是逃不掉的。第二是谁呢?是李林甫。

第三是谁呢?是杨玉环。第四是谁呢?是高力士。我们就先说这几个人。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先来看什么呢?高力士。在说高力士之前,我想先摆一摆,唐玄宗天宝元年的时候,宫廷里边朝政当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和他们在自己位置上所处的时间。这样大家就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唐玄宗天宝元年,就是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42岁,正当壮年。唐玄宗多大岁数?57岁。作为一个领袖,也是正当壮年。高力士,这时候侍奉在唐玄宗的身边,已经11年了。李林甫刚刚担任宰相,8年。杨玉环,24岁,开始以太真道士的身份,出现在新庆宫(音)里。陪侍唐玄宗。唐玄宗一手开创的开元盛世,到天宝元年的时候,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这就是当时的基本情况。当然还有两个人,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是谁呢?杨国忠,杨国忠现在在哪儿?杨国忠当时还在四川,穷困潦倒中。而后来对唐代的政坛,产生地震作用的安禄山,刚刚39岁。开始担任平卢节度使,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羽翼丰满的程度。我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大家对这个有一个概念之后,对这些人的分析,我们节有一个坐标。就好对他们做判断。而不至于处在臆想的状态。好了,现在我们先来看看高力士。

【画外音】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宦官之一。他幼年时入宫。由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收为养子。所以改名高力士。由于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在唐玄宗统治期间,他的地位达到了顶点。在皇宫里,高力士拥有特殊的地位,就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李白,见到他之后会有什么举动呢?高力士,这样一个和皇帝关系非常的人,会对进什么谗言呢?民间盛传的力士脱靴,是否真的发生在他身上呢?

康震:有很多的传说,很多的传奇,很多的小说和戏剧里面,都写到高力士和李白有矛盾。从何而起呢?这个资料的源头从哪儿来的呢?主要有两个资料。一个是当时,唐代有一个人,叫李肇。他写了一本书,叫《国史补》。他写的《国史补》,我们看这书的名字,就是对唐代的正史做一些补充。它里面记录了很多,真真假假的事情。有一些是可以作为补充的,但有一些可能会对我们认识历史,反而起到干扰的作用。这是一本书。

还有一本书,第二本书是什么呢?是唐代人,叫段成式。他写了一本书,叫《酉阳杂俎》。这两本书都属于什 么书呢?属于笔记杂史,不是正史,是笔记杂史。这两本书地都记载了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高力士,给李白脱鞋的事。他怎么记载的呢?说李白刚刚进入到宫廷里边以后,唐玄宗召见他。这个召见的时候,可不像我上一讲所说的,给李白布菜,给李白让座,没有。唐玄宗召见他的时候,那个杂史笔记里面记载的什么?说“李白神气轩昂。”就是他的气宇非常。不是一般的气象。人整个虽然身材不高,可是精神头很大。看上很提精神。唐玄宗一看见他,若有所失。不觉忘记了万圣之尊。就是说他看见李白气宇轩昂之后,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皇帝,有九五之尊。有点茫然失措的感觉,实际上是被李白的气质给震慑住了。大家记住,这是杂史笔记里面写的。新旧《唐书》正史里面,没有这样写。他一失措,就做了个什么事情呢?他就跟李白说,你可以把鞋子脱下来,意思是什么呢?你可以随意一点。北方有些农村,有土炕的,到人家里把鞋一脱,先上炕吧。不要搞得那么拘束,随便一点,说你把鞋子脱了吧。本来在皇帝的面前是不可以这样随便的。但是皇上说了,你把鞋脱了吧。好吧,李白自己解鞋带,没有。李白把脚丫子伸出去,旁边站了个高力士,倒霉的高力士。他就把脚丫子伸到高力士面前说,为我脱靴。高力士正好也是茫然失措,这就是巧劲了。要不怎么叫笔记杂史呢?大家注意,写得越生动,问题就越大。为什么呢?李肇和段成式两个人当时并没在跟前。他们也没亲眼见,他们听谁说的?高力士不可能告诉他们。自己做的这种事,怎么会告诉他呢?唐玄宗也没工夫告诉他。李白自己都不在一个年代,怎么可能告诉他呢?他写得很生动,说高力士,一时手足失措,稀里糊涂地就替李白把靴子脱下来了。一般的人,在引用这条资料的时候,戛然而止,引到这儿,不往后说。这是个很坏的习惯。引用史料一定要全。

虽然这条史料我个人认为它不算一条史料。它顶多算一个什么呢?对李白描写气质方面的一个参考资料而已。但是也得引全了。紧接着后面写了一个什么呢?有一句话不是脱完靴子了吗?不能老脱着,接见完了李白就走,走的时候肯定是穿着鞋走的。李白走了以后,唐玄宗就跟高力士说了一句话,说“此人固穷相。”什么意思呢?这种人成不了什么大气。小人得志。其实很多人引这个资料为什么不引后面这句话?因为他引前面这句话,是为了要说明李白蔑视权贵。傲然不群体气宇轩昂,神情非常,很有神采。你把后面要引了,整个前面变成穷心了,那怎么行。这个资料,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引用。为什么呢?认为高力士,在这个事情上就跟李白结了仇。可是我要说,这个故事完全是瞎编乱造的。完全是一个虚假的,没有任何事实基础的故事。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有我们的理由。什么理由?高力士是什么人?高力士是当时唐玄宗最信任的家中的老奴。这个老奴不是贬义的说法。就是他身边,最信任的就是高力士。为什么这么说呢?高力士这个人有个特点。我们都很讨厌宦官。因为宦官乱政。但是,高力士是一个例外。他不但不乱政,他还辅政。

因为什么呢?这个人的性格,有三大特点。第一,对唐玄宗是无条件的绝对忠诚。第二,这个人做事情非常的谨慎。第三,这个人在政治上特别精明。我说的是精明。不是说奸诈。也就是说,高力士从他的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有着比较正直的政治道德的一个人。这对唐玄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唐玄宗对高力士,非常信任。加官晋爵。在天宝元年的时候,高力士做什么官呢?做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爵渤海郡公。后来又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这是个什么官级呢?正三品。那很高了。在宫中的时候,唐玄宗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将军。皇太子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二哥。其他的王子与公主,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阿翁。实际上有点(伯父)的称谓。就叫他阿翁。至于那些驸马,就更不敢叫力士了。叫他什么呢?叫他爷爷。

我说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力士在宫中有特殊的位置。这个特殊的位置是谁给他的?是唐玄宗给他的。为什么唐玄宗要给他这样的位置,是由于他本人的政治品德。是由于他对于皇家,对于李唐宗室的绝对忠诚。我们就说,这样一个人,李白是个什么职位呢?李白是个布衣,他就是个翰林待诏。跟皇上一起陪着从事诗文娱乐的。他有多大的胆子。这且不说。他又有多大的必要性,费事在皇帝的跟前,让高力士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给他脱鞋子。如果说的真有这样的事情。那我们只能说李白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他的性格也有问题。因为这不符合一般的生活的常识和逻辑。而且李白根本没有必要,来这样做。我们实际上从现在,李白在宫中的表现,和他所写的应制诗来看,他的行为处事方式,都非常谨慎。他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后人因为想要造成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群的这样一种精神姿态,给他附会了很多故事。力士脱靴这种故事,安到杜甫身上没人相信。安在李商隐的身上,也没人相信。安在李太白的身上,一百个相信。就是认为这是他的性格的逻辑,会产生的一个结果。但是,糟糕的是,有的人把它作为史料来用的话,就很麻烦。大家说,那不是高力士说他坏话,你怎么不说呢?具体是怎么情况?这得跟杨玉环联在一起。

我们再来看杨玉环。

【画外音】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本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公元737年,因为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死。后宫数千宫女,没有一个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的欢心,便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懂音律,很得唐玄宗的欢心。于是,把她召入宫中。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一个妃子,作为补偿。杨玉环入宫后,深得唐玄宗的宠爱,也极有可能成为为李白进谗言的又一 人选。再加上因脱靴而对李白怀恨在心的高力士,会不会联合杨玉环,进李白的谗言呢?

康震:说杨玉环和高力士,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这的首先从高力士那儿说。因为高力士已经怀恨在心里。所以根据有的史料来记载,高力士是通过杨玉环,来给唐玄宗递话的。那他总有个说法吧。这李白这人不道德,或者不地道。不地道在什么地方呢?他举个例子。《清平调》那首诗。就是这个诗里面有点问题。他说哪儿有点问题呢?其中第二首诗,是这么写的。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肺炎倚新妆。”第一句是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一枝红艳指的是牡丹花。非常娇艳。上面有露水。娇艳欲滴。第二句说,“云雨巫山枉断肠”,这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巫山云雨,实际上指的是神女峰。我们都知道,楚王和巫山的女神之间,有一个美丽的约会。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巫山的女神这样浪漫,美貌的女神见了杨玉环,枉断肠,也没有办法跟她比。这是第二句。第三句是什么呢?“借问汉宫谁得似”,如果我要说,有谁能够跟您比得上,谁跟您长得一样美丽,绝代风华。那就是谁呢?那就是“可怜飞燕倚新妆。”就像汉代的时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一样。这就是把柄。高力士就说,你看,他把你比作赵飞燕,这是把你贬低了。你受到人格的侮辱,你要去告他。但是我们翻来《汉书》看一看,赵飞燕这个人的经历,包括她的擅长,跟杨玉环都很相近。赵飞燕出身很低微。本来是在一个宫廷的戏班子里面,演歌舞的。汉成帝路过的时候,看到她演歌舞,很欣赏她。所以,就把她召入宫中,宠幸她。后来她做了皇后。你翻开《汉书》看看赵飞燕的事迹之后,第一,她不是一个祸水的象征。如果把她比做褒姒,那就问题比较大了。或者是比做西施,或者是比做貂蝉,那这个都不好的。她们乱政,或者在政治上有不好的不良记录。赵飞燕没有。赵飞燕没参过政。

相反的,她个人的才艺,跟杨玉环还有很接近的地方。所以本身他用这个典故,没有什么贬义的意思。相反,唐代的诗人一般用赵飞燕这个词汇的时候,都是在形容一个人长得漂亮。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例子,举得也不好,因为《清平调》是李白奉唐玄宗的诏命,而写的。唐玄宗是什么人?唐玄宗也是会做诗,精通音乐。是梨园子弟的祖先。他自己博学多闻,难道他就不知道,这诗里面写赵飞燕是在讥讽杨玉环,还是在赞美杨玉环吗?如果是讥讽杨玉环,难道他还会马上让李龟年把它谱成曲,然后当场就开始演唱。那不是自己骂自己吗?所以这个可信度,就是非常低。再加上杨玉环这时候还不是杨贵妃,她是什么呢?她是太真道士。所以在这个诗里边,第一首诗里面,出现了一个词叫瑶台。就是王母娘娘那个瑶池。瑶台是道教里面的专用词汇,实际上李白是讨好杨玉环。意思说她现在还是道士,但是她是个美貌的道士。李白固然抨击黑暗政治,李白固然,对那些奸佞小人,有不满的意见,但是这个时候说白了,杨玉环如果说她坏,她这会还没显出坏来。她真正开始得到唐选最的宠信,并且由于她而兄弟姐妹,鸡犬升天。那是在什么时候?是她做了贵妃以后。

所以这个时期的李白,没有必要,去讥讽杨玉环,也没有这个基础。我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对高力士,对杨玉环的分析来看,说高力士和杨玉环曾经在唐玄宗跟前,进谗言,说李白的坏话,这个在历史上,在史实上,是很难成立的。那说完了高力士和杨玉环,接下来就该说谁了?说唐玄宗和李林甫。

【画外音】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奸相。李林甫善长音律,会机变,善钻研。是一个口蜜腹剑的阴险之人。他的政治权术,已经耍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一般人为之心惊,即便老奸巨滑者,也望而生畏。生性狂傲的李白,在李林甫面前,无疑也会成为他进谗的对象。事实果真如此吗?

康震: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期间,政治环境的新恶和腐败,主要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唐玄宗和李林甫这两个人在起作用。应该说,实事求是地讲,天宝时期的唐玄宗,和开元时期的唐玄宗,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从当时高层的政治人士的安排和调整来看,出现了一次很大的变动。这就是什么呢?唐玄宗当时罢免了张九龄这个宰相,任命了谁?任命了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根据历史的教科书,根据史料上的记载,他这个人,有三个主要特点。一,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坏话。叫做口蜜腹剑。嘴上说的时候,就跟涂了蜜一样。肚子里头全都是坏水。就是这么一个人。专门陷害忠义的大臣。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大权独揽,堵塞言论。不准大家发表意见。这确实是事实。他把从唐太宗以来,君王向大臣征求意见,大臣给皇帝无所顾忌地提意见,这个优良的政治传统给断绝了。李林甫最大的能耐是什么呢?嫉贤妒能。这个没人能超过他。

他作为宰相,不但不向唐玄宗推荐人才,反而还阻碍人才。所以研究者就认为,这么一个坏家伙,唐玄宗还重用他,而且重用的时间很长,整整16年。一直到他死。大家说16年也不长啊。问题是有短的。有长的,才能有比较啊。唐玄宗手下的宰相,一般来讲,任期就是三四年,倒不是说有专门的规定任期,就是到了三四年左右他就得换人。这都出于政治目的。比如说姚崇、宋璟,还有张九龄等这些人,大体就是三四年,都没有超过六七年的。唯独就这个李林甫,用了16年。为什么要用他这么时间?我们放到下面讲。先来看看唐玄宗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腐化堕落。那么有很多人认为唐玄宗有四大特点,就是从天宝年间以后,哪四个特点呢?

第一,不理朝政,不管事。把事儿全交给李林甫处理,自己号称无为而治。因为他是崇尚老子的。实际上不是无为而治,是什么呢?是大权旁落。这是研究者认为他犯的第一个大错误,也就是他腐败的开始。因为他纵容李林 甫。所以在李林甫做宰相期间,政治风气越来越坏。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他成天老想长生不老,弄了好些道士,成天给他炼丹。唐代的皇帝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吃药。成天炼一些药吃。很多人就死在这上面。这是第二。第三呢?他搞了大量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迷信活动。他崇尚道教,崇尚老子。到处铸造了很多造字的塑像。所以这种谶纬的活动非常猖獗。第四是什么呢?骄奢淫逸,专宠杨玉环。生活腐化堕落。

我们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四个特点。我们就发现,这其实不是唐玄宗自己专有的特点。好像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些特点。不是说他特别堕落成这个样子,而是说一般的皇帝,在不十分堕落的情况下,好像也基本上都有这些特点。所以我讲这是什么意思呢?李林甫也罢,唐玄宗也罢,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有一些造成腐败政治的因素。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他们有造成这样的因素,关键是他造成了没有?或者你刚才说了,先是唐玄宗自己政治意志堕落,他又用了一个奸相。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奸相?他用了这个奸相,整个政治风气就变坏了。这里边要稍微扯开一点,谈一谈唐代皇帝和宰相的关系。不谈这个关系,根本解释不清楚。就是干嘛不要张九龄了?干嘛要李林甫,干嘛要了李林甫,用了这么长时间,立马国家给搞坏了。这皇帝和宰相之间是有矛盾的。为什么呢?因为当皇帝,任命了宰相之后,以宰相为首,他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主的,独立的官僚体系。我举个简单例子。

皇帝任命了宰相,是因为信任他,想让他为自己服务,才任命他的。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皇帝的舅舅犯法了,犯法当诛,要杀头。宰相按照法律,应该砍他的头,皇帝说这怎么行呢?你把我的舅舅杀了,我皇帝的脸往哪儿放?你把他赦免了,以后他保证不犯错误就行。宰相说那如果这样,法律形同虚设,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戏上经常演七品芝麻官跟一品诰命夫人,在朝堂上吵来吵去,吵什么呢?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皇权要求无限扩张,没有局限,但是相权要求在限度之内,发挥皇权。所以皇权和相权这一对矛盾,在封建社会里面,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大家说这跟你刚才说的,李林甫唐玄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主要跟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他的皇权意志的转变,有很大的根本。因为到了天宝年间,我刚才说了,这个开元盛世已经维持了30年的时间。国家空前强大。唐玄宗皇权的意志也空前地膨胀,他不想再用张说、张九龄这一批宰相。为什么呢?张说、张九龄这批宰相,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才能,而且他们都是传统的儒家学说的信奉者。传统的儒家学说,不是要求皇帝要无限制地扩张权力,它是要求什么?传统的儒家学说里面,君和臣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君任命臣,并且向臣虚心地听取意见,臣看到皇帝,有不仁不义的行为,也可以给他提意见。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推翻你。这是什么呢?这是君权和相权发生矛盾之后,发生冲突之后必然的一个结果。

李林甫这个人没别的特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你说咋样都行。他为什么能当16年的宰相,就是他最后变成了唐玄宗的代言人。并不是说,唐玄宗无可奈何地忍耐了16年。而是他真的需要李林甫十六年。大家说,那不就是大权旁落了吗?错了,其实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讲,唐玄宗的权力一天都没有失落过,李林甫只不过是他幕前的一个傀儡。在为他做事情。所以说,为什么要用他十六年,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说来说去是想说一个什么问题呢?李白到了长安之后,看来整体上来说,政治环境还没有坏到,他连一点点政治作用,都无法发挥的程度。哪些人也都没有像过去所说的拉开,专心致志地去给他进谗言。没有。刚才所说的,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就是高力士和杨玉环。杨国忠现在想给他进点谗言,还没机会。他人在四川呢。所以我说的什么意思呢?李白遭谗言的,尤其在政治上遭到重大迫害这种事情,看来是没有发生。再一个就是什么呢?整体的政治环境,没有糟糕到个,没有黑暗到,也没有衰落到,李白没有一点点机会,用来施展自己才华的程度。

比如说吧,如果你真的政治才能,唐玄宗是会任用你的,安禄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知道,唐玄宗用安禄山,那真是排除万难。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看好安禄山。杨国忠,几次给唐玄宗提醒,此人将来必反。包括谁呢?高力士,也指出。但是,唐玄宗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他义无反顾地要用这个人。我说这什么意思?刚才我说了,唐玄宗57岁,还没有老到那种程度,老糊涂到那种程度。从他对李林甫的控制来看,他不但精明,而且有力。我想说明的是什么呢?以唐玄宗的精明,以唐玄宗的皇权的有力的控制,他要真想使用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呢,李白自己应该说,没有很有效地抓住这个机会。虽然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但是他没有抓住。这样以来,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李白来讲,他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文学家的这样一个资格,这样一个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承认。但是他到长安来,不是让大家承认,他是文学家,他是要得到一个像政治家一样的尊重,得到像政治家一样的使用。这对李白来说是最重要的。

【画外音】蔑视权贵的李白,没有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让身份显赫的高力士,为他脱靴。也没有写诗讥讽杨玉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纵然一无是处,但英明的唐玄宗,自会明辨是非,启用真正具有政治才能的人。可是李白还是被冷落了。最终离开了长安。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底是李白根本就没有政治才能,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康震:那么李白在政治上,没有前途。也看不到前途。在政治上,的不到重视的时候,他的情绪,节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呢?他就要宣泄。他这个宣泄,还不是光用诗来宣泄,他伴随着酒就宣泄出来了。这个东西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就他不得志,他就会写一些发牢骚的诗文。写一些发牢骚的诗文还不行,就去喝酒。喝酒之后,写更多这样的诗文。这种东西,无论是让唐玄宗看到了,还是让那些真正的奸佞小人看到了,都会给他散布一些有毁他形象的闲言碎语。这个闲言碎语倒不是像刚才所说的,高力士、杨玉环给他进的谗言,没到那个水平。但是对他的声誉,是一个很大的诋毁。李白曾经有一首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写得很好。很有气势。可是很糟糕啊,因为你天天处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里边,你只能离你自己索要的东西越来越远。好了,李白也不是说天天在喝酒,但是,他在后人的印象里边,总是一个醉醺醺的人,特别是很多的史料里边指出,李白在翰林院里边,有时候也醉醺醺的。李白有时候唐玄宗找他的时候,很多史料,虽然这些史料有很大程度上不大可信,有点捕风捉影。但是呢,它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是什么呢?就是我所看到的这些史料里边,唐玄宗找他,就没有一次直接找着他的时候。不是在长安市上的酒馆里面找到的,就是在翰林院里面找到的。而且每次找到的模式,都差不多。就是他喝着喝醉了。喝醉以后把他叫来以后,搞一点凉水,泼到他脸上。把他泼醒之后,然后他依然能够挥笔而就。诗文的才华很高,可是他越这样,大家越不放心他。为什么呢?他待在翰林院里边,虽然不是待在南边的院子里头,可是他老待在宫里边,宫里边的事儿,他老这么醉醺醺的,就怕他给说出去。有史料记载说,唐玄宗恐其言温室树。什么意思?这里边有个典故。汉代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孔光。孔子的孔,光明的光。官做得很大。休假的时候回到家里地跟家里老婆孩子亲戚聊天,聊天的时候他的夫人就问他,这个温室指的是什么地方呢?指的是长乐宫里面,有一个宫殿,我们都知道汉代著名的长乐宫。长乐宫里面有一个宫殿叫温室殿。他老婆就问他,说你们温室殿里边种了很多树,了都是什么树啊?这不是闲聊天吗?孔光嘿然不语。嘿然什么意思?就是胡打岔。不说话。说点别的话岔过去。意思是什么?这个保密的原则很强。

连宫里面种的什么树,他都不说。李白会不会说,那我不知道。他可能不但连树都说了,可能连唐玄宗跟杨玉环怎么散布他也许都会说,因为他喝醉了,所以就恐其言温室树。就是担心他在宫里边,老是醉醺醺的。他又那样一个很张扬的性格。我们猜测,他可能有些不大检点的言语。他可能有些不大检点的行为,遭到了当时一些小人的点点戳戳,反映到上级领导部门那儿去了,可能他有点恼火,他心情不大舒畅,他又不是个翰林学士。他又觉着虽然皇上用他,可老是让他写诗等等。这东西瘀积起来,他就觉得在长安待着副没意思。与其在这儿给皇帝一个人写诗,还不如面向群众。这当然是咱们的推测了。所以李白的个性,决定了虽然他有跟皇帝接近的机会,这是多宝贵的机会,但是他不大可能会有效地利用这个机会。再加上我们现在也很难说,李白有什么真正的具体的有效的政治策略。就是你作为真正政治家,你有自己的理想。还得有自己的具体的举措。你得表现出来。

还好,唐玄宗这个人还比较仁义。他一看李白确实待不住,史书记载四个字叫赐金放还。给他一笔钱,你回家搞创作去吧。我告诉你是一个非常体面的一个下台方式。他没有贬斥他,没有谴责他,没有给他赶出去轰走。而是什么呢?保全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体面。给你一笔钱,所以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名声越来越大。为什么呢?他文学上的名声越来越大。那从皇帝身边出来的人,听说皇上给他一笔钱呢。但是李白的政治名声并不大。我说名声很大,不是说他政治名气大,他从长安出来,大家对他的认识更清楚了。他真的就是个文人。他就是一个诗人。

所以李白,只能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性格没有变,他张扬的个性也没有变。他对政治的理解,依然是那么天真。这才会导致,他后来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贸然地加入永王李璘的军队。我们下一讲就要具体讲讲李白参军的事儿。他参军了以后,他参的是什么军。他参军以后,他到底落个什么结果?我们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四

第4讲 李白参军之谜

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李白参军之谜》。这个名字听上去,好像非常新鲜和刺激。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李白参军,肯定不是去当一等兵、二等兵。也不是去当中尉,或者上尉。他是在军队里边,在军队的幕府里边,做文职的幕僚。但是不管怎么讲,就他的行为本身,他是参军了。那我们就要弄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李白他离开长安之后,他怎么就去参军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最后,参加了军队。为什么他要参加军队?参军,因为它只是一个什么呢?一个结果。一个动作。但是,参军的原因,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更重要的。要讲好李白参军,就得回顾一下,李白从天宝三载,一直到天宝十五载,这十几年的中间,他基本上人生的历程和思想,是怎么发展的。

【画外音】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李白怀着失意的痛苦离开了长安。他浪漫的政治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此时的李白只好选择了漫游。就在他的这次漫游中,李白结识了两位重要的朋友。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康震:天宝三载,当时的李白已经44岁了。他离开长安之后,往东走。他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洛阳。他在洛阳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热烈的欢迎。因为李白当时名气已经非常大。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大诗人。大文学家。又是刚从 皇帝身边,不管怎么出来的吧。不管是让皇上赶出来的,还是给请走的。总而言之,他从皇帝身边出来的。这么一位翰林。所以他名气很大。他名气大,他出来是心情很坏。所以他在诗里边说,“儿戏不足蹈,五噫出西京。”就是叹着气离开了长安。长安是西京。洛阳是东都。他到了洛阳之后,对李白来讲,洛阳并不意味着对他更重要的意义。但是对研究文学的人来讲,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人来讲,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什么呢?他在这儿和杜甫相遇。

我们说这太好了,正好两个伟大的文学家相会了。当时并不能这么看。李白当时44岁,而当时杜甫也就是才三十二三岁。文学青年。名气不大。但李白当时不但诗文的名气非常大,而且在政治上有一点资本了。所以两的位置,并不是完全平衡的。所以,应该说杜甫见到李白了。就比较合适。杜甫也是非常仰慕李白。事实上是,后来李白和杜甫分手之后,杜甫写了十二首之多的诗,来回忆李白。李白是个天马行空的人。他写得就少一点。但是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就说什么呢?当时李白的出现,杜甫见到他,对他影响很大。

当时还有一个人物,也是著名的唐代的诗人叫高适。李白后来跟高适,还有一段国王。他们三个人,就一同漫游梁宋。梁宋是一个总称。这梁宋是一个宽泛的地理概念。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哪儿呢?就是河南的开封、商丘这一带。三个人诗文互相都比较欣赏。所以三个人就漫游梁宋。这个时期李白写了很有名的一首诗,叫《梁园吟》。那么在这首诗里边,他说了一些自己的思想。他怎么写的呢?这个诗比较长,我先大概地节选地给他们念一下,然后给大家讲一下意思。

他说“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动散高我十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总的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及时行乐。他有点什么意思?就是把这个给看透了。为什么呢?他刚受了打击。这打击还挺大,从很高的地方呼地一下就摔下来了。所以别人都很热情地招待他。杜甫看见他之后,觉得很仰慕他,当地的官员都很崇拜他。但是他自己心里头,很不痛快。所以他有点及时行乐。他说什么呢?“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这有点像“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有点那个意思。又是赌博,又是赌酒。可是最后最后,又露了底了。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说我唱归唱,乐归乐,我要像东晋的宰相写按一样,你看着我在东山隐居,可是只要我想要为天下苍生谋,那我还能够马上出来。他其实就是那种永远不能忘情的人。他老用这种表面上的东西来遮盖自己非常悲伤的心理。但是骨子里头,他为什么痛苦啊?他如果真的那么想的话,及时行乐的话,我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讲李白了。他就是骨子里头,还是非常深挚地个,非常深情地想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这就是大诗人,跟小诗人的不同。大诗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侧这,他心里头那点理想不会灭。但是有一些小的诗人,可能就随波逐流了。所以只有大作家这一类的人,才能留下大作品。

【画外音】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李白,看似在漫游期间有所解脱。但是,他的内心还是非常痛苦。随后不久的一件事,就反映了李白内心的矛盾。在离开梁宋后,李白成了一个名士其实的道士。这是他个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么,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康震:这块跟高适、杜甫漫游完了之后,李白他有个目标。去哪儿了呢?去齐州。齐州解决现在山东济南一带。干吗去了?就是考学位去了。什么学位?齐州有一个北海的高天师。这高天师是一个什么呢?道教方面很有名的领袖。李白就跟着他,一让他给李白授予一个道箓。道箓是什么呢?就是相当于给你这个道箓之后,你就成为有文凭的,有凭证的正式的道士。实际上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到洛阳,然后漫游梁宋,最后来到山东的济南附近,接受高天师授予他的道箓,这是他离开长安之后,第一个很确定的,具体的目标,就是奔这个来的。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李白的道教信仰,一直是比较深。但是这个时候为什么他非要选择离开长安之后,马上就到齐州来,受这个道箓呢?我们说实际上当时的李白,一方面是要通过裘马清狂的漫游的生活来麻痹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是要寻找一个精神上的支点,来为自己刚刚在政治上遭到的失败,寻求一个支点。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只不过做法不一样。那么作为李白来讲,他的个性比较奔放,他的视野比较开阔,那么他自己在当时的唐代社会里边,他的信仰方面比较开阔所以他能够给自己很快找到一个精神上的支点。没有精神支点的话,根本受不了。所以他就跑到这儿来接受这个道箓。

那么我们就说,李白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比较多元的。我们要是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看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他真正进入到政治领域里边以后,比方说他在长安,帮着皇上,从事政治事务的时候,他的思想比较单一。他就是集中在政治这一条线上,当他离开政治的平台以后,他的思想马上变得比较复杂。多元的思想因素,全部都涌现出来了。这一时期就是说,他既有道教的思想,又有儒家的思想。又有什么呢?还有一丁点佛教的思想,还有些侠士的思想。还有些纵横家的思想。那么当他的位置,不确定了以后,他的多样化的精神存在方式,突然变得封建起来。所以他有一首诗,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在中学就学习过。后来很多同学在大学里边可能也学习过这首诗。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在山东的时候,他想要漫游吴越。想要漫游吴越之前,写了一首在梦中,实际上是在想像当中,游览吴越这样的情景。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寄梦的诗。但是它把李白的 思想,暴露无遗。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他说“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怒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亲崖间。”

这全说的是游仙。他说他梦游天姥,实际上做一个游仙。他整个是一个游仙的思想在里边很重。通过游仙,在仙境里边,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很奇怪,他说什么呢?他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突然他说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在写神仙的时候事情,跟天上的事情,你为什么又跟权贵缠到一起,你要真是那么放达的话,你就在云彩里待着。在梦里边不要心来。他不。他突然非常愤怒地,止不住地说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说来说去,突然又想起这个事来。这实际上说明什么呢?像李白这样的人,他那种入世的精神,他那种为国家,或者为民生的那一点思念,他始终无法摆脱。他实际上拼命地要在这梦游天姥的这一场大梦里边,沉醉自己。但是,睡到最后,还是忘不了。止不住又说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要不是你们搅合的,我这场大梦能做得更好。但是这就是现实。

所以我们说,看上去,我们读李白诗的时候有时候感到很痛快淋漓。但是作为他自己来讲,写出来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们说,从他离开长安,到洛阳、到山东,在河南开封、商丘,包括后来又到了哪儿?到了浔阳就是九江。为什么他去九江?因为他到庐山去要找他的好朋友元丹丘。元丹丘我们原来讲过这个人,是个道士。那是个职业道士。不像李白,失落的时候,就想起道士了。得意的时候又忘了自己是道士。那么元丹丘是他好朋友三十多年的好朋友,他当时能见得着唐玄宗,那还是元丹丘给他使了点劲。我们说他走了元丹丘的后门。现在他又去元丹丘,在庐山。但是不管怎么讲,这些东西都无法摆脱,他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他的想法月份不可能消灭掉。所以到了天宝十载,和天宝十一载的时候,李白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去哪儿呢?他要去幽州。

大家想幽州不是安禄山在幽州吗?他难道去投靠安禄山?这实际上是怎样呢?就是李白经过从天宝三载一直到天宝十一载,整个在河南、山东、河北,还有江南地区的漫游之后,他发现必须给自己找一条政治上的出路。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要再次进长安,可能性很小。所以他想到什么呢?边塞。

那么我们知道李白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政治目标不一样。他是要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他也不考科举。他要通过非正常的渠道,突然性的渠道。一下子出名。那么现在他想走边塞这条路,走边塞这套路,他就去到了邯郸、清漳和临洺等地。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包括现在的河北地区。结果他不去不知道,一去就吓一跳。他来到幽州一看,安禄山的反相已显。安禄山肯定要谋反。但是当时的唐玄宗,特别宠信安禄山。实际上现在想起来,可能也不单纯是宠信,他也许是想,给安禄山更多。把安禄山笼络住。但是这个虎养虎为患。已经养得够大的时候,你再笼络他,也笼络不住。那么,凡是有人向唐玄宗报告,说安禄山要反了,唐玄宗无一例外地就把人捆着,然后送给安禄山。他可能想这种方式,来使得安禄山不至于要谋反他。但是,到后来,连杨国忠他们认为,安禄山肯定是要反的。安禄山当时控制的地区,非常大。几乎现在整个的河北。和东北地区。全都是他的地方。而且兵力很充足。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一看,国家快要出大问题了,可是没有人敢说,所以这个时候的李白思想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他处在一种观望的,犹豫的一种状态。这就导致安史之乱一爆发之后,李白就隐居起来了。

那么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时。安史之乱爆发。

【画外音】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柳城。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朝阳。他因为残酷地镇压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的野心极大,他多次到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王朝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起了灭唐的谋反之心。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他到长安奏事,博得了唐玄宗的喜欢。赐名为思明。在安禄山叛乱之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经具备了灭唐的力量。公元755年,即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骑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马十五万人。南下攻唐。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时,他才匆忙布置防御。此时的大唐王朝危机四伏,到处弥漫着战火的硝烟。而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再次燃起他内心埋藏已久的愿望。希望此刻能向皇帝献上自己的灭胡之计,拯救这个危亡的局面。于是,李白开始向长安进发,这一次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康震:可是还没等他(李白)去呢,他(李白)形势已经变了。变成什么样子呢?他自己在函谷关里边,我们都知道,这个长安有一个关口叫函谷关,秦国的时候也一样,出了函谷关,函谷关的东边就到了洛阳。到了河北和山东地区。入了关,就到了关西地区。李白自己当时在函谷关里边,朝外边看,他说什么呢?函谷如玉关。玉关指的是哪儿呢?指的是玉门关。我们知道玉门关指的就是边塞,他说他站在函谷关里向外看,觉得函谷关已经成了玉门关了。那就说明什么呢?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全部已经沦陷到敌手里边,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李白觉得形势危急。他自己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再坚持下去。向当朝的皇帝通报,或者说献上自己的锦囊妙计。所以李白很快地向东转,上了华山。在华山上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形势非常严峻,所以从华山上下来,经过商洛大道,他最后就转往哪儿? 转往到了江南,到了宣城地区。

到了宣城之后,经过了江苏的溧阳、杭州,回到了金陵。最后,到了浔阳,上了庐山。在庐山著名的静电,屏风叠隐居了下来。换句话说,安史之乱爆发了以后,李白的行踪,是由南向北向西。曾经走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形势的变化,他自己又改变了主意,又回到了南方。回到了哪儿呢?回到了庐山上。所以我们说,安史之乱刚刚爆发了以后,李白一开始的行动,跟他以往的对大唐王朝,对朝廷的态度,是完全统一的。但是后来呢?由于形势的发展,他改变主意之后,他隐居起来了。这个后人对李白有很多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当时很多的大臣,拿起武器,拿起刀枪。就跟安禄山的军队干上了。李白当时为什么选择了隐居呢?我们说这里边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想像得那么简单。关键在于哪儿呢?李白在庐山上可能,我们现在想,可能是在等待某一种时机的出现。那么这个时机就让他给等到了。不过这个时机是怎样的时机就很难说了。为什么?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长安,我们刚才说有函谷关,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关口,叫潼关。潼关如果打破了的话,长安就无险可守了。当时守潼关的是谁呢?是当时著名的将军哥舒翰。

哥舒翰守着潼关他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我不能主动出击。为什么?因为安禄山的军队,战斗力都特别强,你主动出击的话,容易中他的埋伏。而且你一对一地跟他干,你干不过他,所以固守潼关不出击。那么因为谁呢?因为安禄山反叛的时候,大的什么旗号呢?叫清军侧。就说皇上身边有小人,有奸臣,谁是奸臣呢?杨国忠。杨国忠他就撺掇着皇上说哥舒翰不出击,他有私心。他想要干什么?你让他主动出击。哥舒翰就跟唐玄宗说这不能出击。杨国忠他要求哥舒翰出击,有他自己个人的目的。有他个人的目的,有他的政治目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哥舒翰被迫主动出击,一出击一打,马上就败。哥舒翰也给抓起来了。抓起来以后,哥舒翰就投降了。拉扯在这种情况下,潼关一旦失守,唐玄宗很快就逃走了。当时带着杨贵妃,带着杨国忠,还带了很少的一部分人,当时跟随的人,大概也就是几千人。很少。他逃走了,都是很机密的。都不知道。大臣们都不知道。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这些大臣来上班。上班等半天不见皇上出来。后来到后宫一看,什么没了。这才知道皇上跑了。

这个事件在当时震动很大。为什么呢?当时唐玄宗跑去了以后,在半路上,我们都知道发生了很著名的马嵬事变。马嵬坡的事件。大家军队不愿意走了。军队发生哗变。然后把杨国忠先砍了,杨国忠砍了以后,皇上没有说什么,唐玄宗也没有说什么。但是军士要求,由贵妃侍其侧,他们觉得很不放心。杨国忠这个奸臣已经杀了,但是贵妃在皇上身边。这个也不行。唐玄宗觉得不能理解。他说贵妃并没有参与朝政。但是这在当时形势很危急,所以没有办法。那么在将士的监督之下,最后他赐死杨玉环,就把杨玉环勒死了。在这种情况下,才继续护送着他去成都,但是中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故事是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太子李亨,没有跟他一块去。太子李亨就留了下来。他任命太子李亨为什么呢?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那么他在去四川的路上,听从了当时他一个很著名的大臣叫房琯。这房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出什么主意呢?你让太子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然后让那些王子,有永王李璘,有盛王李琦,有丰王李珙。你让他们都各自在各个战区担任总司令。然后再派一些得力的将军,做他们的副手。这叫什么呢?这叫分制置诏。就是说,各自为战,各自统领一个战区。这个东西,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唐玄宗经过慎重地考虑,就听从了。其实,让很多的这些王子,担任各战区的司令,其实最关键的是两个地区,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太子李亨,太子李亨当时主要负责黄河流域。还有一个是谁呢?就是永王李璘。负责整个长江流域。可是我们知道,当时打仗主要是在哪儿打?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安史之乱的爆发,主要是黄河流域。所以李亨,当时的责任非常重大。打得好了,就统一了整个北方。打得不好了,就很麻烦。当时永王李璘,主要负责什么?是南方的长江流域地区的战备。对于他来讲,相对来说,这个工作比较有弹性,便于操控。所以应该说李璘当时,他主要的负责的什么?承担的是总战略预备队的角色。因为直接的战争,并没有发生在长江流域。最战略预备队同时也是一个后勤保障的总部。而且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如果的战事摆不平,将来要考虑以南方为中心,建立南唐或者东唐的问题。就好像南北分治一样,就像南北朝一样。这个当时从房琯来讲,从唐玄宗来讲是一个战略举措。

【画外音】分制置诏,实际上是当时唐玄宗所采取的一个权宜之计。一方面是确保自身安全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又是重新部署力量,进行反击的战略部署。它主要是让李亨等皇子们,在将军们的辅佐之下,统帅诸多道、镇的节度使军队,与安禄山的叛军作战。分制置诏下发之后,永王李璘开始执行唐玄宗的命令,在长江流域地区招兵买马,这为李白参军提供了一个契机。

康震:那么永王李璘,就在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还在江夏,就现在的武昌地区,集结兵力、招募勇士,而且筹集了大量的上以巨万的军费和粮草,沿江东下,直取广陵。途中路过江西省的九江市。李白在哪儿呢?李白在庐山上呢。李白参军的契机在这个地方。他既不像杜甫,在战乱当中,跟贫民一起颠沛流离。也不像王维,安禄山军队一到,来不及逃跑就给抓起来了。陷贼为官。也不像颜真卿兄弟,我拿起武器直接跟安禄山的叛军打起来。他是什么呢?他躲到了庐山上,静观待变。所以每个作家你注意,很多文人在大的战乱,战争到来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当然我们不能说李白躲起来了。我们说他是在等待时机,现在好了,永王李璘的军队,应该 说在当时官方的正规军里边,他是最强大的两支军队之一。他代表着南方战区的军队,他路过江西九江的时候,永王李璘就派他的一个心腹,叫韦子春,这是他永王幕府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派他上了庐山,说服谁呢?说服李白,来参加他的军队。那么李白曾经写了一首诗,叫《赠韦秘书子春》。详细地记叙了这进事情,它里边有几个很关键的句子。有一个是什么呢?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说什么意思?说我在庐山上待着,本来是挺好的,独善其身嘛。可是想想天下苍生需要我啊。大家不要觉得可笑,这种话从李白嘴里说出来很自然。李白非常自信。从来就没觉得自己在说大话。他一直都把自己当做是东晋的谢安。那样的一个大人物。而且把自己有时候还当做姜太公,所以说出来这种话,当时的人也都不以为怪。“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笔须。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起码觉得很有面子。不是他跑去死气白赖地要参加军队,是人家永王李璘,拉当时也是一方诸侯专门上山来,而且连续请了他三次。他在有一篇文章里边说“大总元戎,辟书三至。”就是聘请他的书,接连来了三封。来了三回,他才答应。走的时候给家里人也写了一封信。写了三首诗。

其中有一句叫什么呢?说“王命三征去未还。”王命来了三次我都没去。“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似须上望夫山。”他给他夫人说啊,以后你要见我,只能上望夫山看我了。整个的情绪,还是比较得意的。因为什么呢?可给他逮着一个机会,因为李白一直漫游,他在漫游什么呢?他就一直在逮机会。他漫游你注意他的路线,他没有说漫游到新疆去。他也没有说回到老家成都,每回到四川。他一直在哪儿?你注意。他就在洛阳,就在河北。就在山东,就在金陵,就在扬州,来回那儿转。你注意李白到了44岁以后,他的行踪全部集中这个地区,为什么?这个地区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你说李白飘逸、狂放,好像不谋算,他心里比谁清楚。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寻找机会,只能在这条线路上。

他第二首诗还写到“出门妻子强牵衣。”家里的孩子、老婆都不愿意让他走。“问我西行几日归。”她问我你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回来?他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他说什么意思?我回来如果配的黄金印,其实就是相印,你可别学苏秦他们家人。为什么呢?苏秦,饱读诗书,出去求功名。求得一塌糊涂,回来了以后什么都没带回来,回到家里以后,他老婆织布不下织机。理不理他。他嫂子不给他做饭,他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觉得世态炎凉以至于此。他这意思说什么?我回来的时候,不是像苏秦那样什么都没带回来。我带回来的是一颗黄金印。可我带黄金印回来,你可不要觉得我很俗气,我很庸俗。不理我。所以就说他用这个典故是翻过来讲的。从这儿我们也能看出来,可能他的夫人,对李白去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这个行为,并不是很赞同。

那就是说他指定他觉得自己肯定这回是成了。肯定就成功了。因为这是一次什么呢?这是安史之乱爆发了以后,一支平叛的军队,要求他参加。这确实对一个文人来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机会。更何况这次机会跟他上次离开长安的时候,相差也不过十二年的时间。他等待的时间还不算长。他的年龄还不算大。他还能拿动刀枪。所以对李白来讲,我们应该理解,这确实是很重要的机会。

【画外音】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李白在他56岁那年,终于等来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他到了当时朝廷一支重要的军队里边,这样他的政治理想,就找到了施展的平台。而参军后的李白,在军队里都做了些什么?他的远大志向是否能够实现呢?

康震:问题就是说,他在军队里干什么了?这是最关键的。就跟上次我问的,他到长安之后他干什么了?我们不能说他到了长安,就一切都妥了。他到了永王的军队里边,一切也就妥了。他到了永王军队里边,就写了十首诗。叫《永王队巡歌》。永王一直朝广陵在走。写了十首。这十首诗被认为是了解李白在永王军队里边,就是他参军以后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这个我没办法一首一首给他们念下来。我只能大概地说一下。就是说,第一首诗它主要讲什么呢?永王一出师,整个长江流域就被摆平了。一切的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转变。这是第一首诗的中心思想。第二首诗说,说他自己,关键军队里有我。他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这个说得化是很直露的。现在局面很乱,乱得像什么呢?像东晋南渡以后,南北朝的时候那么乱。“但用东山写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能是你找我来了,我就是现在的谢安。我谈笑之间,节把一切都搞定了。

这样的估价,很明显是一个诗人做出来的。换句话说,李白是个诗人,他对形势的估价,过于乐观,而且他完全不了解当时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下一讲的时候会讲到这个问题。第三首诗,从诗里边看,(军队)已经过了浔阳,到了现在的江苏省境内。这首诗是称赞永王的军队纪律严明,第四首诗说军队已经过了南京,过了金陵。到第五首诗的时候,他说李璘的军队,一直要到达扬州,从水陆来攻取安禄山的老巢,就是幽州。他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战略的举动。这是第五首诗,第六首诗的时候说,永王的军队现在已经到达了镇江。镇江是当时粮草的一个集散地。那么也许是永王要利用运河,因为镇江是在运河上的一个枢纽。要利用运河来输送粮草。到了第七首诗,他的诗里边写到,当时的军队可能要跨海而北征。要走海路。换句话说,他要直接从海路,水陆上去攻打幽州。到了第八首诗的时候,他节把永王比作当年讨伐东吴的西晋的将军王濬。到了第九首诗的时候,有人就认为这诗显然是伪作,伪造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这首诗里边,把永王就比作了秦始皇。还比作了汉武帝,还比作了唐太宗。这是很危险的。

【画外音】“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浔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康震:就是说他这个《永王东巡歌》这十首,可以说记录了永王的军队,行进的基本路线。李白也在这军队里,最后一首诗,一共是十一首,中间有人认为是伪作。最后一首诗说“试借”,尝试的试。“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我最终的目的是要收复长安。

当然了,李白不光是写了这十首诗,他还写了在军队里边怎么喝酒,怎么看歌舞,娱乐。也有。总的来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自己的理想伴随着军队也要快实现了。永王现在显然对他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写永王所担负的使命也是非常重大的。那么在这支担负重大任务的,非常强大的军队里边,做一个幕僚,李白认为自己确实能谈笑静胡沙,确实指日可待,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时候正有一个巨大的灭顶之灾。面临到他的头上,也面临到永王的头上。这个灭顶之灾,最终毁掉了李白这一辈子最后一次,最重要的政治机遇。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李白入狱之谜。今天这一讲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五

第5讲 李白入狱之谜

上一讲我们跟大家讲了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加入永王李璘的军队,对李白来讲,在他个人主观上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他在和平时期,有过一次机遇。就是到长安,见到唐玄宗,他就是唐代最大的头了。盛唐的时候,唐玄宗。但是,无所作为。宫里面待了一年多,就出来了。现在战争年代的时候,他又碰到了唐玄宗的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有兵权。是什么呢?是当时统驭整个长江流域,军政事务的这么一个永王。所以,应该说,以李白的个性和他平时的志向,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李白,他的确是个诗人。他考虑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他的确是从具体的政治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来考量。但不免他把一个政治的行动,军事的活动,也给浪漫化了。就是你看他诗里头就没写过一件具体的事。全都是一些打比方。老把自己比成什么呢?谢东山。就是老把自己比成谢安。要不就是静胡沙。反正就是这些事都不当事。在他来讲都很轻松。可是你知道,在其他的一些诗人的诗里边,在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里边,有些诗人的诗它是记录的。像杜甫就不一样。杜甫的诗纪实性很强。所以杜甫的诗叫诗史,可以当历史来读。但是,李白的诗就不能当历史来读,可以当作历史的情绪来读。它代表了一种历史的情怀。但是不能当历史的诗史来读。

所以我们说,这是李白诗歌,还有包括李白人生从头到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诗也是这样。我们很难从他的诗里边,看出他真正具体地落实了几件,他做过的跟政治有关的,跟他的理想有关的事情,没有。

【画外音】不管参军后的李白,能否按他所想的那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命运多舛的唐王朝,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权变动。天宝十四载,即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五日,唐玄宗在逃亡成都的路途中,将太子李亨留下,以图恢复北方。七月十五日,他在宰相房琯的建议下,下发分制置诏。这个诏书的主要内容是,太子李亨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收复长安、洛阳等黄河流域的失地。永王李璘,负责经营长江流域的军政事务。盛王李琦,负责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地的军政事务。丰王李珙,负责河西、碑庭等地的军政事务。由于唐玄宗在登基之初,就规定皇子们,在没有长大成人后,是不出阁的。也就是不能离开京城。等成年后,才能到他们的封地上去。所以盛王李琦、丰王李珙因年幼,并没有到分封地去。而是随着唐玄宗,一起去了成都。太子李亨,永王李璘,分别奔赴所任。唐玄宗的这个分制置诏书刚刚发出,唐王朝内部的政权斗争,就开始了。

康震:就是唐玄宗的诏书,就是分制置诏。这个诏书是什么时候发的呢?是七月十五号发出来的。可是,在七月十二号,在灵武,灵武是哪个地方呢?在现在的贺兰山麓东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一带。在这儿,当时的太子李亨,自己宣布继位。他自己当皇帝了。而且改了年号,改元为什么呢?改元为至德年。因为当时是什么呢?天宝年,改为至德。尊他的爸爸为太上皇。这个通报一直到8月12号,因为路途遥远,他在宁夏,他父亲当时在成都,这一直到八月十二号,八月中旬的时候,这个通报才到达成都。当时的玄宗,也没有办法。只好认可,默认了这个事实。

换句话说,当他的父亲,就是说(八月)十二号继承了王位之后,他的父亲并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七月十五号的时候,依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了分制置诏。那样一个命令。但是等到八月中旬的时候,他默认了这个事实。到八月十八号,一个礼拜以后,唐玄宗派他的心腹大臣,叫韦见素、房琯,就刚才提到的房琯。还有一个人叫崔涣。派他们三个人,将自己的传国玉玺,就是代表皇帝权威的印章,就交给了李亨。正式地将皇位传给他。

【画外音】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二日,也就是唐玄宗下达分制置诏的前三天。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尊唐玄宗为“上皇天帝”。

八月十二日,灵武即位的通报到达成都,唐玄宗只好承认现实。而此时最尴尬的,还不是唐玄宗,而是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玄宗的分制置诏下达后不久,李璘就从成都到达襄阳江夏。开始招兵买马、筹措军备。这期间他的 哥哥李亨,却已经成为了皇帝。这时的李璘会有什么反应呢?

康震:关于李亨和唐玄宗之间的矛盾,已经李亨如何巧妙地利用这次机会,继承了皇位。我们今天没有时间讲,但这显然,是李亨蓄谋已久的一个动作。因为什么呢?因为唐玄宗长期以来,对他这个太子,很不满意。而李亨一直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所以当时没有跟他的父亲去成都,而是留了下来,整顿中原的事务。他父子之间的矛盾,以李亨继承了皇位,暂时告一段落。可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呢?那个分制置诏发布的时候,说太子领一部分兵,永王领一部分兵,盛王领一部分兵。丰王领一部分兵。太子虽然是天下兵马元帅,但是他只掌管什么呢?整个北方事务。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太子变成皇上了。皇上是什么呢?就没有什么分管不分管的。天下全都是我的。所以那个分制置诏,对于李亨漓江,就失去了实际的功能。失去了效果。而当时的永王李璘对他来讲,因为我刚才讲,那个盛王和丰王,实际上都没有离开成都,所以不可能对他构成威胁。在当时除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对李亨构成威胁之外,那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弟弟了。就是永王李璘。

应该说父子之间已经如同敌国。兄弟之间就更不用说。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讲,一方面存在,跟安史乱军的作战。另一方面,李亨跟他的父亲,李亨跟他的弟弟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而且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这个是交错在一起的。你想想看,李白当时要有我在这儿,讲这么清楚的话,他不会犯这个错误。而我也是读了那些历史书以后,才慢慢清楚的这些事情的。这个很复杂。一般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呢?而对于李白来讲,他刚从庐山上下来,他参加这个军队,很正常,但是这个背景并不正常。

那么李璘到底是个什么人?其实说起来李璘跟李亨的关系非常的近。他是唐玄宗的第16个儿子。但是他小时候他的母亲早早去世了。是由谁养大的呢?是由李亨养大的。就等于说长兄如父一样。长兄从小就把他抚养大。经常喜欢抱着他睡觉。说是他的弟弟,跟他儿子也差不多。我说的意思是感情其实很好。

那么感情再好,一旦政治利益上发生冲突,那就也好不到哪去。

【画外音】永王李璘,在太子李亨即位后,继续按照唐玄宗分制置诏的意图,经营长江流域的军政事务。并迅速成为长江流域,一支巨大的军事力量。新皇帝李亨,绝对不能容忍李璘,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他命令,李璘离开军队,回到成都,侍奉玄宗。李璘拒绝了。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就要爆发了。而此时,李白还在李璘的军队当中,双方的厮杀,将给李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康震:那么在当时,天宝十五载的七月份,李璘就离开了成都,因为他父亲要派他到江南来负责整个长江流域的军政事务。他七月份到达了湖北的襄阳,九月份到达了江夏,然后史书上记载说,他招募勇士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换句话说,他到处招兵买马,收敛钱财,钱财达到巨亿,就是以亿计。都堆在哪儿?江陵。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省的江陵县。

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都是谁写的呢?都是后来宋代人,或者五代人写的唐诗。他们要维护的是谁的利益?他们当然要维护唐肃宗,因为唐肃宗是正宗的皇帝。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在史书上写的时候,说他这么强大。叫“遂有喟江左意”。就是说他有活思想了。他想占据金陵,占据广陵,就是扬州。以此为据点,来扩大他的势力。史书上说了一句话说“肃宗闻之,诏璘令还觐上皇于蜀,璘不从。”唐肃宗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给他下了一道诏书。因为当时唐肃宗已经是皇帝了。说你现在回四川去陪爸爸去,把你的兵权都交出来,陪父亲,回到成都去。李璘不从。李璘不从,他的儿子,李璘的儿子叫李易(音)。这个字怎么写呢?单立人过来一个容易的易。这个人刚愎自用,但是史书上说,喜欢作乱。其实也不是喜欢作乱,他可能自己也想当皇帝,但这就无从而知了。

他劝李璘取金陵,就是去占据金陵。引舟队下。当时一共准备了五千甲士。什么是五千甲士呢?就是精锐的部队五千名。精锐的部队,以浑惟明、季广琛、高仙琦这三个人为大将,但是,只是往广陵走。并没有说要取江东。换句话说,李白在写那个《永王东巡歌》的时候,虽然他也是在军队里边,跟着人家走。但是他并不知道,高层为什么要朝那边走。我刚才讲了,他总以为人家到那儿去,是要运送粮草。人家到那儿去,是要从海路上取幽燕之州。人家到那儿去,是要收复两京。

但是,对于李璘来讲,这个时候,他打出来的名义,说我还继续在执行唐玄宗的命令,就是分制置诏。我负责江南地区的军务。但是对于李亨漓江,分制置诏对他来说很痛苦。他已经是皇帝了,他不允许这个东西再起功能。他要求李璘,马上分会成都,把兵权交出来,但李璘不干。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你很难说谁叛变了,谁反叛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李璘在行动,李亨也在行动。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就出现了。他跟李白是好朋友,就是谁呢?就是前面跟他一起同游梁宋的高适。高适是在盛唐诗人里边,官做得最大的人之一。

这跟他的字也很相近。他的字就是达夫。所以他的官后来官做得很大。当时他(李亨)命令高适,担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掌管广陵十二郡的总体的军政事务。那就是说高适是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不光能写诗。当时年轻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玩可以。现在要为朝廷做事,他也能担得起来。我们都知道,扬州从隋代一直到唐代,一直都是唐代(和隋代)重要的经济中心。那么他担任淮南节度使,整个掌握以广陵为中心,周围 十二个郡的所有的军政事务。这是一条线。

一个,当时有一个将军叫来稹。命令江东节度使来稹,率军在湖北安陆,与谁呢?与高适会合。准备讨伐李璘。这两个人算是一条主要的干线。还有一条干线是什么呢?唐肃宗动作很快。他派宦官叫啖延瑶。姓啖,叫啖延瑶。与广陵采访使李成式联络。对李璘构成腹背受敌的包围。换句话说他采取两条线,一个是高适,与刚才我讲的来稹。这是一条线。再有一条线是宦官啖延瑶和李成式。

我刚才说这就是灭顶之灾。这绝对是灭顶之灾,因为当时出兵的时候,我刚才讲了,李璘只有五千甲兵。但是,高适手里有十二个郡的兵马。而且人家已经把布袋都装好了,就等着你来钻。在这个过程当中,李白对这个毫无察觉。换言之,为什么我今天要讲高适呢?因为大家都是诗人。但是在这样的严重的形势下,高适的头脑是很清醒的。他不但清醒,而且他付诸实施。后面我们会讲到他是怎么做的。但是李白对形势就认得不清楚。我们当然不是要责怪李白,但是就是同样地,在严峻的政治形势面前,确实有不同的表现。

中间有一个导火索,不然怎么开打啊?什么导火索呢?当时的吴郡采访使李希言。他们都传统好了,这都是唐肃宗的人,李亨的人。李希言照会李璘,这个是很不寻常的。为什么呢?因为李璘是王子,是皇族。他这个采访使,跟他相比较,是个下级的官员。那么,李希言,给他照会,并且在照会上直接写李璘的名字。给李璘看。质问李璘,为什么沿江东下,你的寓意何在?李璘看到这个信以后,大怒。说你现在有什么资格给我照会。这照会也就罢了,有什么资格直接写我的名字。就是这些礼仪都跑到哪儿去了?他一怒之下,派他的大将,浑惟明攻取李希言。这是一条线。再派第二个将军季广琛,袭击广陵。一条线打李希言,另一条线直接打扬州。这样子的话,兄弟之间就真的派打了。这就公开化了。就打起来了。

打呢你就好好打。你哪怕打出来个水平也可以。他(李璘)又不行。李璘最后率领了五坐骑个,五个人,想从丹阳直接奔鄱阳。然后打算南走岭南。但是在大庾岭地区,就是现在的,相当于五岭这个地区。大庾岭这个地区,被当时的江西采访使,叫皇甫侁。这个字怎么写?单立人过来个先进的先。皇甫侁抓住了。李璘中了一箭,倒在地上。皇甫侁上去把他的头给砍下来了。

他的儿子李易(音),也被乱军所杀。所以李璘的军队就这样子分崩瓦解了。很迅速。李白参加他这个军队,前后算起来就是两个月,还不如在长安时间长。在长安的话,一年多呢。这次就是两个月光景。这个就是李璘军队的总的下场。李璘被杀了,他儿子也被杀了。他军队也被瓦解了,所有的权力现在又都归到李亨的手里。政治高层的斗争告一段落了。但问题是,对李白来说,他的处境非常尴尬。他现在开始逃亡了。因为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很合适,他真的是逃亡。他不能再隐居起来。如果说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还能隐居的话,那现在怎么隐居?因为别人要抓他,他算是有谋逆之罪的人。所以他就开始逃亡。

但是呢?他能逃到哪儿去呢?所以他自己的内心非常痛苦。他在一些诗里边就谈到这个问题。比如说他有一首诗,叫《箜篌谣》。他在《箜篌谣》里边,用了个典故,什么例子呢?叫“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春。”当年汉文帝和他的弟弟淮南王之间有矛盾。我们前一段时间看《汉武大帝》里边也是。他的母亲老嫌汉文帝跟他的淮南王,好像其他的王子之间,老是觉得,他不爱护他的兄弟。弄得皇帝很为难。当年汉文帝和淮南王有矛盾,把淮南王发配充军到四川。淮南王的性格刚烈,绝食而死。他一死,弄得皇帝很被动。为什么呢?民间,就有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就是你这个皇帝怎么当的?有才无德。连弟弟都给你逼死了。他就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什么呢?但是李白说不出来。他这叫哑巴吃黄连,真是有苦说不出。他在错误的地点参加了一个错误的军队,最后得了一个错误的结果。但是又不能告诉别人,这个是错误是别人强加给他身上的。他又不能这样讲。李白在一些诗里边,用这样的典故,来叙说自己对当时的政治,一种痛苦的体验。但是呢?他现在才明白这些道理,很晚了。因为他是个诗人,所以他现在就只剩下要倒霉要给人家抓起来。

那么李璘死了以后,他的谋士们,逃散的逃散。杀死的杀死。流放的流放。李白逃避到了彭泽,叫人家抓起来。投到了浔阳的监狱。就是九江。

【画外音】永王兵失后,李白仓惶出逃。最终身陷囹圄。且不管李白在李璘的军队当中,有没有得到重用。不管他的政治理想,有没有实现。入狱对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他想洗雪自己,但为时已晚。参加“叛军”永王的军队,这已是事实。身陷囹圄的李白,会不会因此而遭来杀身之祸呢?在狱中,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康震:他当然还够不上什么主要的谋士,主要的幕僚。他待了才两个多月。可能什么还没来得及开始呢,就结束了。锣鼓还没敲呢,准备唱呢,结果人家说谢幕了。已经落幕了。他自己主要是名气太大,现在我们回想起来,可能李璘让他来幕府里边,主要就是借助他的名气。就是这个文化人,这个文人,也到我的军队里边来,以壮生色。当时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不见》。看不见的“不见”。有个副标题说“近无李白消息”。近来听不到李白的消息。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衰,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当时李白投到监狱里头,舆论都认为这个人该杀,太狂了。而且是牟尼之罪,正好罪名也很合适。刚刚够好。当时看来主张要杀掉他的人,而且当时有很多人确实也杀掉了。大有人在。但是李白没有死。首先咱说第一个,他没死。当时有很多的流传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叫裴敬的人,他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里说什么呢?说李白没死,主要是当时郭子仪给说的情。为什么郭子仪要给李白说情呢?是因为李白年轻的时候,郭子仪当时还小。郭子仪在军队里边当兵,犯了法,人家要惩罚他。李白当时就跟那个主事的人说了好话,就赦免了郭子仪。现在郭子仪是天下兵马副元帅,兼左仆射。权力非常大。那么就是说,以德报德了。让李白能够脱离这样一个灭亡的厄运。这个后来经过有关的研究者的研究认为,这是绝对不可信的。为什么呢?因为郭子仪大概在唐玄宗开元四年的时候,就已经应了武举。而当时的李白,还没出夔门呢,他在四川还待着呢。俩人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那就是说,这个问题翻到另一面,可能郭子仪认为李白有才,愿意帮他。但是,跟李白帮郭子仪这个荒唐事是根本没关系的。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说?我们觉得在李白身上很多传说。都很奇怪。说他死的时候是捞月亮的时候死的。也有的人说他骑了一头鲸上了天了。那么人们愿意把这些传说,加到李白的身上,这代表了人们对李白的一种看法,就是不希望李白身上发生很多悲惨的事情。希望很多浪漫的,我们平时达不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而我们又很想做的事情,都发生在他身上。因为发生在他的身上最合理,符合他的性格逻辑。所以李白就是这样,背负了很多传说的一个人物。但是如果我们都从传说的角度来认识李白,那李白也会很累。因为真的没有发生那么多的事情在他身上。但是,可以在现在确定一个事实是,李白没有死。他捡了一条命。

但是他非常痛苦。他在监狱里边写了好些诗。他的诗,“万愤结习,忧从中催”,简直苦恼死了。“举酒太息,泣血盈杯。”拿起来杯子来喝不下去水,喝不动酒。滴到杯子里的全是血,一杯一杯的。满满一杯的血。他当然快气疯了。因为对李白来讲,他是满腔的热情,是要为国朝做大事,没想到做了一个不自觉的谋叛者,他真的是一个不自觉的叛逆者。气愤归气愤。他还得求人。命是现在保住了,可是再关下去,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他当时,给很多的大臣都写信。李白架子再大,这个时候也得放下来。这里边我们要特别提到一个人,就是高适。我们还没忘了他。我们发现高适在整个事变里头,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说当年,在天宝初年的时候,他和杜甫、李白,同游梁宋。互相诗酒唱和。何其潇洒。都是很好的朋友。那么现在李白,就是当这个时候,李白在监狱里头的时候,杜甫在哪儿呢?杜甫还在长安呢。杜甫本来是要去投奔唐肃宗的,结果被叛军抓起来了,扣在长安了。说他陷贼长安。所以当时这三个人呢,李白是高适的阶下囚。而杜甫呢?被叛军关押在了长安。高适,我刚才说了,他有三个重要的职务,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是一个真正地拥有实际军事权力的一个大人物。

高适既是讨伐永王的统帅,李白就是他讨伐的一个对象。我们现在不知道,李白给抓到监狱里头,是不是高适下的指令。但显然,高适对于他这个往日的好朋友,采取的是做壁上观的态度。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李白犯的不是一般性的错误,而是谋逆之罪。李白给他写过一封信。当然是诗的形式。名字叫什么呢?叫《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因为当时高适担任御史大夫,所以叫他高中丞。当时有一个秀才,叫张孟熊。张孟熊想要去找高适。找高适干吗呢?就是请求他能够出兵洛阳,给他献计策。知道李白跟高适是好朋友,就去找他。李白就写这封信,相当于推荐信,推荐张秀才去找高适。前面有一篇小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现在关在监狱里,就在您的监狱里头正在读一本书,什么呢?就是《史记》的张良传。他读了张良传,他决个这个秀才张孟熊,就有点像张良。所以我写这首诗送给他,并且把他推荐给你。他在底下的诗里边啊,这个诗分为两段。在前面的一大段里边,就是在写张良的功绩。为了烘托张秀才。

而后面的一句,他写到什么呢?写到“高公镇怀念,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什么意思?说你高适,确实厉害,会打仗,一下就把这些妖怪都平定了。可你知道高适当时平的谁的妖怪?那不就是李璘是妖怪吗?妖氛,敌军。李白也是这妖氛里边的一部分。所以他说什么?他说,“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说我自己心情也还挺好,我倒也没有那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只是觉得有点玉石俱焚的意思。就是你们不管是玉,还是烂石头,一块儿全都给打到了。

现在落到这步田地,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我面临着目前这种危难的局面,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是这个话很明白,希望高适能拉他一把。那么这个信寄出去以后,没有任何回应。高适和李白的交游关系,就此就中断了。到后边两个人再也没有来往过。国事在广陵待了不到一年,就去了洛阳,担任别的官职。又过了一年,高适到了长安,后来去了彭州担任刺史。后来又到了蜀州,担任刺史。后来到蜀州做刺史的时候,杜甫就到了成都草堂。杜甫一直跟高适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得依靠高适,所以杜甫在四川成都的时候,主要依靠两个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一个是高适,蜀州刺史,一个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

这当然是后边的话。但是我们要说,李白和高适,这两位诗友,写诗的朋友。文章之友。最终他们的友谊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玄宗、肃宗和李璘父子兄弟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我讲这个什么意思?这就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文化和文人的命运。这个命运不由自己。高适一旦成为封建官僚体制中间的一员的时候,他的命运 就不由他来掌握。那么,如果在这个中间,出现了个人的价值,个人化的价值跟体现的时候,那毫无疑问,都要被泯灭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中。

【画外音】在新皇帝李亨,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李白不自觉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狱中的李白,悲痛万分。在一些诗作中,李白表达了自己近乎绝望的心情。那么,身陷囹圄的李白会出狱吗?这个世人皆杀的对象,会不会因此而遭难呢?他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抱负,会因此而灰飞烟灭吗?

康震:应该说,高适虽然没有帮助李白。但是当时帮李白的人还挺多的。其中特别指出的一个人,是谁呢?叫宋若思。这个人当时也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相当于什么官呢?就有点像现在的检察官一样。他对李白很好,因为什么呢?李白的这桩案子由他亲自审的,也是他直接管理的。所以在他的帮助下,李白获得了释放。不但获得了释放,而且在宋若思的幕府里边,开始担任幕僚。这个对李白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因为这叫绝处逢生。用雪中送炭不合适,用绝处逢生。换句话说,这样一个世人皆欲杀的对象,现在终于能够得到一个机会,重新站起来。什么情况能表明,重新站起来呢?他给宋若思做幕僚,文字工作。主要是什么呢?是代替宋若思写很多的东西。李白在宋若思的同情也罢,提携也罢,他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一次机会。他这个机会是怎么样,在他的文章里体现出来的呢?就是他写了一篇文章,也是以替宋若思的名义来写的。叫《为宋中丞自荐表》。这个有点奇怪。大家可能听得不太清楚。就是宋若思要把李白推荐给唐肃宗。但宋若思自己不会(去)写的,他是不会(去)写的。由谁来写呢?由李白自己来写。李白把自己写得非常好。以至于后人认为这是一篇伟作。

自己写自己,怎么能这样写呢?不是太虚了吗?但是这就是李白。我们从这办文章里头能看到,一个遭受了很多次打击的人,他依然也着超凡的自信力。这就是什么呢?李白只有一个。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前面就是一些套话,他当时已经五十七岁了。我经常在想,自己到五十七岁的时候,能不能写出这么有自信力的,还这么张狂的文章。恐怕很困难。这个五十七岁的人,写了一篇三十岁得文章,这就是李白身上的盛唐精神。盛唐精神并没有到了战乱的时候就消失了。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会体现出来。他在前面怎么说呢?前面说些套话,说原来受上皇的重视。就是现在的太上皇唐玄宗,当时很重视我。不是重视我,是重视他。要代替宋若思来说,说这个李白,当年受上皇的赏识。“润色鸿业间草王,言雍容揄扬,特见欣赏。”就是说上皇很喜欢他。把他弄到宫禁里边,起草诏书。

“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闲居制作,言盈数万。”当时有奸臣当道,不得已他回家了。回到家也没闲着,写了上万字的作品。底下他怎么说永王这个事呢?这很困难。“属逆胡**,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说什么呢?说安史之乱爆发了,我就躲在庐山上。结果永王的军队来了以后,胁迫我。因为这确实很难写。这个对他来讲,他得交代一下,胁迫他走。好在这是宋若思写的。虽然是李白起草的,但是这是宋若思的口气。胁迫他走,走到一半的时候他跑了。跑到彭泽。然后说“具已陈首”。所有这些事我都交代清了。后面的事你们都知道。

意思就是说他是被胁迫的。然后底下就开始说什么呢?说“臣所管李白”,宋若思的口气。我管的这个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说“实审无辜”,他确实是无辜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说这个人怀有经济之才。经天纬地的才能。有巢由这样的气节。他的文章可以变化风俗,他的学问可以上究天人。他的命运如果不给予公正的待遇,四海都为他称屈。望陛下“收其希世之英,以为清朝之宝。”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您得收着。

我们说,这里边肯定有夸张的成分。可是呢,这里边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不是夸张,是李白觉得自己对国家有用。就是说,他在经历了很多次的磨难之后,他依然觉得,我很爱这个国家。我很爱这个王朝。同时我认为,我还能为王朝做事情。同时他还认为王朝会用我。这个人的自信达到这种程度。这是由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在盛唐文化的这个熏陶当中,熏出这么一种性格。就是他年轻的时候说过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不是谁都能讲的。就是不管李白是不是真的有政治才能,我们姑且不说。我刚才讲了,他写的诗,不是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反映历史的情绪。这个历史的情绪是什么呢?就是盛唐精神。所以,盛唐的精神是不可复现的。李白的人生和精神,也是不可复现的。我们经常在日本生活当中都会去谈论自己会遇到很多生活中的挫折,但是我觉得,而且这些措施很容易把我们引向,对我们生活目标的一种平庸化,或者世俗化方面。日常话说那就算了吧。别那么老累着自己,干嘛非得那样。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但是李白这个人不。

他目标定得高,关键是他一直相信这个目标肯定能实现,他一次失败了,他还要再坚持,是屡败屡战。他是这样一个人。关键是在于,这种自信通过他的诗表现出来的时候,成为一种非常典型的情绪。如果他不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写出来的东西,我们读了之后感染不了我们,我们就无从去体会一千多年前盛唐的精神是怎样的。

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很充分地说明,李白是什么?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就通过这样的文章我们就能看得到。刚才说了,他好像又要能够抬头了,李白是只要有机会就要抬起头来的。两京也收复了,阳光再次照到了李白 的身上,他觉得人生可以重新开始。可以呢?稀有一个更大的厄运在等着他。这就是我们下边所要讲到的,李白的流放之谜。这一讲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六

第6讲 李白家世之谜

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就是现在加甘肃的天水一带。他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世孙。那么李唐王朝,就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也是李暠的后代,李渊就是李暠的七世孙。唐玄宗是李暠的第十一世孙,这要算起来的话,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爷爷。但是他真的叫了没有咱不知道。他这个辈分是这样。可是根据李白跟很多李唐宗室贵族的交往来看,他们交往的时候,写诗写文,称兄道弟。根据这个称呼来看,李白这个辈分,他自己也很乱。

比如说,他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兄,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还要大两辈,他有时候称呼这个人为叔,实际上他比这个人可能还要大四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主要的我们认为,就是李白的家族在迁徙的过程当中,家谱或者是族谱有遗失的现象。普遍说李白自己他清楚他就是这个凉武昭王的九世孙,这个他是确定的。但是具体你说他跟谁辈分大,跟谁算辈分小,家谱和族谱没有了,没有文字上的证据,所以就不好算了。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自己说是凉武昭王的后代,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官方,就是当时唐朝宗正寺,就算是唐朝的管的皇家的档案馆的确认,他的名籍没有进入到那个档案馆里,没有进档案。可是我们也觉得,这也不像李白自己瞎编的。因为在唐朝它有这个风气,就是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姓李,我就说我们家是陇西成纪人,我们家就是凉武昭王的后代。

因为李白跟人家都说,他诗里面也写到,文章里面也写到。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证据说,有人就站出来揭发他。告他的状,说他是冒牌货,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还得暂且相信李白自述,自己所说的,只不过我们说,他这么说自己,其实也没给自己带来过真正实惠,也许他真的是凉武昭王的后代。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李白的父亲李客,不仅相当富裕,而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正因为如此,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天分。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就是李白青少年时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开始走出巴蜀大地,踏上了游历天下,施展抱负的路途。在历时两年,走遍了长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区之后,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来到了安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安陆县。诗人的生活在这里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折。李白在安陆结束了自己的单身生活,娶亲生子。那么,个性张狂的李白,在选择妻子的观念上,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与李白结婚的这位女子会是谁呢?

跟谁结婚了?就是姓许的许氏。这个许氏的祖父是谁呢?是许圉师。是当年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当然这个时候,许圉师早都已经去世多年了。但不管怎样讲,这算一个权贵之后,相门之后。那么,李白跟许氏的结婚符合当时唐代的知识分子一般的择偶的观念。在唐代的知识分子,有两个很重要的,在政治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主题,一个是婚,结婚的婚,一个宦,就是做官的意思。这个婚对官有重大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结婚,娶媳妇,主要是瞄准五大氏族。

一个是清和,或者是博陵的崔氏,就是河北的清河,或者是山东的博陵,姓崔的人家,大姓望族。再有一个是范阳的卢氏。如果你是北京人,你姓卢,你往上查一查,你们家肯定阔过,原来也是大腕。或者是赵郡,或者是陇西姓李的家。比如你们家甘肃人,姓李,那还有戏,可以查一查。河南荥阳姓郑,郑氏,还有就是太原姓王家。他选择择偶的很关键,因为豪门望族的话,会对你以后的政治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许氏当然不是豪门望族,只不过因为她爷爷,做过宰相,算是一个权威之门,但是,对李白来讲,这也行。

他是入赘到许家的。倒插门的女婿。这个在当时的观念里边也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不会这么做但是,李白这么做,我们推测,可能这件事,他受到了西域地区突厥文化的影响。我们推测,是不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那种母系氏族社会残留的观念。但是,反过来再一想,连武则天都能当皇帝,李白倒插门做回女婿,也没什么了不起。一方面有李白自己观念上的原因,他能有这个观念这很不简单;另外一方面,整个唐代的社会的观念也是比较开放。

他们住在哪呢?就是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这名字很浪漫。结婚后,许氏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伯禽,女儿叫平阳。在安陆他看来还得很不错。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然不是说每天都喝酒,但是起码就是说,每天都喝酒的这样一个基础。说明他过得还比较畅快,夫妻感情还不错。可是可能后来过了没多长时间,具体的不太清楚。因为史料的缺乏,可能这个许氏就去世了。因为李白是倒插门过来的,这个许氏一去世之后,他可能就不便于在人家里待,而且根据李白的诗文我们判断,他在安陆,就是安州这个地方,跟当地的官员关系处理得不好。得罪了很多人,名声也不是太好。这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了。所以,李白当时就决定,把家迁到哪去呢?迁到东鲁兖州地区,有是山东兖州。

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天宝元年,李白40岁左右的时候,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让他到长安做官。所以他不得不现在赶紧安排,安顿什么呢?他的一儿一女。有一段时间,他把儿女安顿在哪呢?安顿在了安徽的宣州,宣城。后来又托人把他的子女又放到东鲁去。放到东鲁兖州这儿,后来李白一直到去世,他子女一直在东鲁地区。他要走的时候,给儿女写了一首诗,就像留言一样,说什么呢?说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们对后面这两句特别熟。但我们一般都把他摘出来念的,不知道这什么意思。他中间还用了一个典故,朱买臣的典故。后面我们会讲干嘛在诗里用这个典故。但同时我们能从这诗里看出什么呢?就是他当时这个孩子还很小,他要走了,这一双儿女,笑着牵着他的衣服,还不太懂得父亲要离开家。不太懂得悲伤。父亲要离开自己。

这时候大家要注意,这个许氏确实已经去世了,他到底托了谁来照顾这双儿女。到底我们说,许氏去世了以后,李白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李白与许氏结婚十年之后,也就是在李白40岁左右的时候,许氏因病去世。对于李白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家庭的悲剧。那么,许氏去世之后,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生活?他是会继续独身直至终老,还是会因情因事,而再度续弦呢?

当时李白有一个他的崇拜者要魏颢,他整理李白的集子,叫《李翰林集》。在这个集子前有一个序,这序里边谈到这点。这是我们现在能够依据的很重要的一条材料。他说,白石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娄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最开始娶的是许氏,虽然他是入赘,但是他还是娶的许氏这没错。这是第一。这个许氏给他生的伯禽,生的平阳。他说曰明月奴,后来我们可能会谈到,这可能这个明月奴说的是伯禽的小名。

这完了以后,我刚才说到,李白把子女暂时有很短的一段时间,要放在宣州的南陵,后来又寄放在东鲁。那么他是,合于刘,跟一个姓刘的女子住在一块,但没有说他娶,你注意一下他没有用这个词。我们想可能是处在一种准婚姻状态吧。反正在一起住着。也许是为了让这个女子照顾他的孩子。刘诀,没过多长时间,两个人崩了,分手了。次合于鲁,后来又跟,这个鲁不是女子的姓、名字,就是在东鲁的时候,他又认识了一个女子,跟她住在一块。因为他孩子现在不就在东鲁地区吗。

姓刘的这个女子,她没有生孩子。东鲁这个女子给他生了一个孩子,叫颇黎。现在看起来,就是他这个孩子,虽然李白没有在,但是中间还是一直有女子来照顾他们。只不过看起来,李白的情感生活并不顺利。就这个刘姓的女子看来是跟他感情不和,很快分手了。这个东鲁的女子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也许他们的感情还不错,但是,李白的诗文里面也没有具体说。

我刚才前面说,他用了朱买臣的典故,他那个诗里边说到,朱买臣的这首诗里边说,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就是说你一个愚蠢的妇人,看不起朱买臣。朱买臣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个大臣。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太穷了。妻子看不起他,最后离开了他。但是,后来这个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就是现在的绍兴市市长。现在看起来,可能就这个会稽愚妇,愚蠢的妇人,指的就是这个姓刘的。可能这个女子看着李白一天在外头漫游来,漫游去,钱也拿不回来多少,官也没做上去,可能是看不起他。现在可算是出了一口气。

李白这种性格是可能很讨厌别人看不起他,他还看不起别人呢。尤其让这女子看不起他,所以他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这样的话就出来了。我才不会久在寄居人下的,这样一个人。到后来的这个资料里边,再也没有出现过刘氏这个女子,和东鲁的这个女子的消息。但是我们知道,东鲁的这个女子给他生了一个孩子,叫颇黎。

现在我们知道了,李白一生共有三个孩子,许氏为他生了一女一男,女儿叫平阳,儿子叫伯禽。东鲁女子后来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颇黎。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文采超人的李白,为什么给自己孩子起的名字,既拗口又难以理解?而且,一个比一个古怪。是他要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还是另有缘由呢?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几个孩子,它这名字都起得挺怪的。这个伯禽实际上是西周的时候,很有名的周公,周公旦,是周公的长子的名字。有的人就说,李白也太狂了,当周公比吗?实际上这是种误解。李白再狂,没必要自比周公。李白也不会拿周公这样一个儒家的圣人,拿他的长子,来给自己儿子取名字。根据有的专家的考证和研究认为,周公的长子伯禽,他的名字叫什么呢?他的名字叫鲤,鲤鱼的鲤的那个字。它的谐音是什么呢?就是道理的理。又谐音为什么呢?就是李白,姓李的这个李。

在古代,这个道理的理,和姓李的这个李通用的。有的研究者就指出,李白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伯禽,实际上暗含的就是他姓李。这个资料里边从来没有说他的儿子叫李伯禽。没有。说他的儿子就叫伯禽。所以他这个名字应该是含义在这地方,我觉得这个解释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但是这个明月奴怎么解释呢?很多人认为明月奴应该算是伯禽的小名。有人说奴奴隶的奴,那不是蔑称吗?实际上这也是种误解。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起名字特别是起那种昵称的小名,特别爱用奴这个字。比如说,东晋的时候有个皇帝,明帝,他母亲少数民族人,他本人长得很像外国人,胡须是黄黄的,所以有的人就叫他黄须鲜卑奴。这也并不是说蔑称他,他是皇帝,怎么能蔑称他呢。还有,南朝的时候,宋齐梁陈的那个宋,开国的皇帝叫刘裕。刘裕长在北方,生在南方,寄养在南方。所以他的小名叫寄奴。所以我们说这个奴,它更多的我感觉像是一个爱称,昵称。那为什么叫明月奴呢?因为我们知道,李白的诗里边明月的意想,和白云的意想特别多,尤其是明月的意想。

比如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要举例子那就多极了。你要一检索,李白关于明月的诗一大堆。我在猜想,就是说李白这么喜欢明月,也许伯禽小的时候,长得很白净,看上去非常可爱,他就顺手给孩子起这么一个明月奴的小名。这当然是我们一个推测。但我们觉得这个推测听上去好像也还合理。因为明月奴这个名字,显然不是一个大名。

至于这个颇黎也挺奇怪的,很少有人会给自己孩子起名叫颇黎的。颇黎这两个字实际上谐音为玻璃。玻璃不是现在我们家里镶的玻璃,在古代,它是天然的一种水晶石,产于波斯。像韩愈,像李贺,还有温庭筠唐代这些很有名的诗人,他诗里边都提到过玻璃,这样一种水晶石。我们想李白是不是,他自己原来在西域居住过,受到西域的文化的影响,给他起名字叫玻璃。也有可能。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只能从间接地来进行一些推测。

至于它的女儿叫平阳,这个也就不奇怪了。因为我们知道,平阳本来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叫平阳公主。这个平阳公主,家里边原来有个歌妓跳舞的,叫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了以后,喜欢看她跳舞,很喜欢她。后来卫子夫渐渐地得宠,做了皇后。

他给自己女儿起名叫平阳,这个其实很不严肃。为什么呢?会让人联想到卫子夫的很低贱的出身。但也许李白根本不在乎这个。因为可能对李白的观念里边,就没有这么多的禁忌,他只需关心他的女儿够漂亮,希望他的女儿能歌善舞,活泼可爱就行,所以,就给这个女儿起名字叫平阳。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推测。因为什么呢?李白自己没有写一个说明性的文章,告诉我们干嘛给自己的子女起这些名字。但是我们进行这些推测,实际上是想还原李白的文化背景。

所以我前面讲了他真是出生在碎叶城,到了五岁头上,才跟随他的父亲一起到了四川。而四川他们所住的绵州地区周围,又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就包括现在的四川地区,也有很多的自治州,自治县,那么我们说,事实上,李白在24岁以前,一直待在绵州四川这个地方,他受到的教育,受到的文化熏陶,都是多元化的。这反映在他给自己孩子起名字上。

李白一生经历坎坷,既有皇帝亲自赐宴的荣光,也有遭人诬蔑的痛楚。既有为人父,为人夫的天伦之乐,也有爱妻死去骨肉分离的悲凉。而经历了这么多大喜大悲的李白,开始再一次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公元749年,49岁的李白在梁园,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再次结婚。那么,这次与李白结婚的女子又会是谁呢?两个人的情感会怎样?政治上屡受挫折的李白,在感情生活上算是失意还是得意呢?

在这个期间,他的家庭生活又发生了一次变化。他这时候跟宗氏结婚了。宗氏又是一个宰相的孙女,李白结婚的对象总是离不开宰相的孙女。她的祖父叫宗楚客。这个宗楚客在武则天时期,和唐中宗时期,三次被拜为宰相,关键是因为他依附于当时的权贵韦后和武三思。我们都知道,后来这个韦后想做武则天第二,想要把唐玄宗弄掉,结果,唐玄宗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不但把韦后一党全部都翦灭,就手,把太平公主也灭了。宗楚客也就被灭了。所以宗楚客这个人物,虽然做过三次宰相,但他在唐代的政治历史上,一直是个反面人物。换句话说,这比起那个许圉师来讲,这个宗楚客给宗氏家族带来的不是非常多的荣耀,而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这个也很奇怪,李白他都不管这些因素,他只盯着什么呢?只要你是相门的后代,他就认可。你还真别说,这个宗氏跟前面的许氏还不大一样。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遭了罪,给你投到监狱里。到处呼告没有人救他。当时李白被关在浔阳,就是现在的江西的九江市。宗氏当时在哪呢?在南昌市,叫豫章。这个宗氏翻山越岭为他奔走,想把她丈夫要救出来。所以我们觉得李白最后的一次婚姻,看起来还过得去。

而且我们从这些资料里头也看出来了,李白这次还是入赘。为什么呢?有的研究者指出,在李白的一首诗里边,宗氏的妹妹跟他们住在一起。我们知道,一般的妹妹,小姨子不可能跟姐夫住在一块。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李白跟人家住在一块。就是又是个倒插门。而且这次我觉得,就是宗氏她这个家族,虽然做过宰相,但是,因为是宗楚客这样一个宰相,名气并不好。名声并不好。我们说,看起来,李白在择偶方面不像别的士大夫,别的知识分子,有很多的忌讳。他也不选择那五大氏族,也不一定非得选一个门风,家风,声誉多少好的人家,只要他是权贵之后就可以。

这位宗氏跟李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有信仰道教。李白曾经在一首诗里面说,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我们这一家子,这首诗是他那好朋友元丹丘的。我们家,就全家都住在你们家了,元丹丘有庄园的,跟着你一起炼丹药,准备全家都飞到天上去成仙。从这诗里头看出来,好像这个宗氏这个继母,对他的子女还不错。可是大家别忘了,他们并没有住在一起。这时候,他跟宗氏结婚的以后住在哪呢?宗氏的家梁园,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而他的子女,我刚才一再地说过,还在东鲁地区,还在山东住着。为什么呢?大家说那不是处得挺好吗,接在一块住算了。他是入赘,入赘到宗家,他就不便于把前妻生的孩子接回去。这也是我们根据情理上做的一个推测。

这个宗氏和李白的感情挺好的。李白常年在外漫游,寻找政治机遇,老不着家。他也写诗给自己的这个妻子。说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余,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想念他的妻子。他妻子也给他写诗。妾似井底挑,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这两人还都写得情意绵绵的。看上去感情还真是可以。

现在的情况就是,他跟宗氏在梁园结婚,子女放在东鲁,这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之乱一爆发,他就带着他的妻子,从梁园向南逃,隐居到了庐山上。李白当时还派了一个人,叫武谔。是他的一个门人。到东鲁去找他的孩子。但是,后来没下文了。好像这个事没成功。所以,安史之乱期间,李白一直跟自己的子女是隔绝的。他跟宗氏就待在庐山上。这时候,永王李璘就派他的使者韦子春来找李白请他下山。请他下山,李白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一首诗,以一首诗告别。告别的时候,用一个典故说,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这反过来的,这个典故本来的意思是说,苏秦在外追求功名,回到家以后不成功,他的妻子织布不理他,不下织布机。嫂子我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都挺讨厌他的,觉得这人没出息。

他这个诗是反过来的。说什么呢?说我哪天要佩戴了相国的黄金印回来见你,你可别觉得我这个人俗,不理我。再反过来,就是他这个妻子宗氏看起来,比李白的脑子清楚,就不同意他下山。因为当时的形势比较混乱,其结果,李白下山之后,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后来就被抓了,投到监狱里,后来又被流放了。

公元757年,因为参与永王李璘的军队,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此时,李白已经57岁。与宗氏结婚已经8年,两年之后,天下大赦,李白获得赦免。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从流放西行到最终病逝,李白与宗氏再也没有见过面。而宗氏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也因史料的缺乏不得而知。那么,李白的那几个孩子,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李白究竟有没有后人传下来呢?

根据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材料,就是李白在监狱的时候被流放的时候,他的这个伯禽和平阳,这两个孩子还都在东鲁,可能还有颇黎。等到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回来了以后,这时候他的诗里边出现的一个儿子,一直在陪伴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应该是伯禽。他有一首诗叫《没有车门客》,就是说家里来客人了,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让他孩子打扫打扫院子。这个伯禽看起来一直在他的身边,一直等李白在当涂去世的时候。这个伯禽一直待在他的身边。

在这期间,就是这个平阳,前面我讲到的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说了,他有一女二,出嫁了以后去世了。可能就是这个平阳。但是,这个颇一直再没有消息。后来有人在为李白写的墓志里谈到了伯禽其人,就是他这个儿子怎么样。因为现在颇理和平阳再无下文,资料所见,再也看不到下文了。就剩下这个伯禽了。说,有子曰伯禽,长能持,幼能辩,数梯公之德,必将大其名也已矣。什么意思呢?说他性格很随和,很孝敬。侍奉老人很周到。对于自己的晚辈也非常地友悌。

伯禽定居在了当涂,我们知道,李白是在当涂去世的。伯禽就定居在了当涂,在唐德宗的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李白去世之后30年,伯禽也去世了。到后来,又过了50多年,李白去世50多年以后,唐宪宗的元和十二年,有一个官员宣歙池等州观察使,就这么一个官员,他的管辖的范围,就是在安徽一带,安徽宣州一带,他的名字叫范传正。范传正的父亲叫范伦。跟李白的关系原来不错。范传正读他父亲留下来的诗文,发现了其中的一首诗,是写跟李白在浔阳,就是他父亲在浔阳的时候,跟李白喝酒的一首诗,他觉得他的父亲跟李白有旧,他有责任为李白的后人做些什么。他就开始找李白的后代。找来找去,找了那么三四年,给他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这两个孙女都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就在当涂,嫁给当地的农民。他们的丈夫名字一个姓陈,叫陈云,一个姓刘,叫刘劝。因为范传正当时他的官很大,他统管宣州地区的,他就把这两个孙女叫到办公室里边,跟她们交谈。

说她们穿的衣服就是农妇的打扮,非常地朴素,甚至破旧。但是,进退,应对非常地闲雅,颇见她祖父的风范。儒风尚在。可是,问说你父亲呢?就是伯禽呢?伯禽我们刚才讲了,他已经去世了。她们还有个哥哥,这样说起来,伯禽为李白还留下了一个孙子,两个孙女,可是这两个孙女说,他那哥哥出游12年,不知道到哪去了,自从走了以后就再也没回来。伯禽本来是个布衣,没做过官,所以,伯禽没做过官,无法照顾他,没有办法给他的孩子们以更多的东西。她们有个兄长,好歹是个男人家,出走了,一直没回来。她们自己只能嫁给当地的农民。生活非常地窘困。

为什么说生活非常窘困呢?就是说她们的祖先,祖上,就是她们的祖父李白非常有名,但是,她们现在过成这个样子,都没办法跟当地的政府官员去说,害怕叫人家耻笑。但是,乡间农村里面的苛捐杂税一样又不能少,所以,生活过得非常艰难。李白去世的时候,埋葬在当涂县的龙山。但是,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当涂县的另外一座山叫青山。

这个青山就是李白非常仰慕的一位诗人南朝诗人谢跳。谢跳曾经在青山这个地方建过一幢房子,你这读书。所以范传正问他这两个孙女,说你们有什么要求啊?这两个孙女说,我们没有钱,无权无势,只是希望能够满足我们 祖父的生前的愿望,把他迁葬在青山。范传正就让当涂县的县令,叫诸葛纵具体办这件事情。给他迁葬到什么地方呢?迁葬到青山脚下。

范传正很同情他这两个孙女,说要不然你们改嫁算了。过成这个样子,太穷了,嫁给当地的望族。她们说,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就是夫妻之道,由天命所注。两个人结成夫妻,这是上天所命。第二,也是一种缘分。在孤穷既失身于下俚,丈威力乃求援于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于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这讲得非常地有分寸。说什么呢?说我们在贫困的时候,不得以嫁给了农民。但我们总不至于说,仗着我们祖上的门荫,现在说改嫁就改嫁到一个豪门里边去。即便我们嫁到豪门里边,苟且偷安,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呢?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做的。所以范传正听了以后很感动。就为她们免除了一些徭役和杂役。免除了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这是李白的身后事。还没完呢。这说的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的时候,在李白去世以后70多年以后,唐武宗的会昌三年,有一个文人叫裴敬。到当涂来拜谒李白的墓碑。他看到这个墓至少有五六年了,都没有人来扫墓。蒿草全都长满了。根据这个推测,李白最后的后代这两个孙女,可能也已经去世了。

所以就说什么呢,李白没有直系的后代,换句话说,他有儿子,也有孙子,但是,这一系没有传下来。在过去来讲,就是所谓的绝嗣之家。绝户了。他的孙女虽然后来再也没有可能去给他扫墓,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仰慕李白的人,都去拜谒和凭吊。我们就在想,他们可能也不仅仅是在拜这个墓,他们是在拜谒这位诗人。可能也是在拜谒那个伟大的时代。

李白虽然从家族来讲,他绝嗣。但是,他的诗歌和文章,永远都不会绝嗣。会永远流传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白是永生的,是永远不会绝嗣的。下一讲,我们将会接着讲李白的交游之谜。今天这一讲就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七

第7讲 李白交游之谜

上节课我们讲了李白的家庭生活,这一讲我们来看看李白都交了哪些朋友,也就是李白的交游之谜。李白一生结交了数不清了人。我们说,从他心里所保存的诗文里面来看,就我们所知道的,可能有四百多人。但是我们都知道,李白自己也说,平生所做诗文十丧其八九。他现在留存的大概是八百多首或者篇,诗和文章,如果只保存下来十分之一的话,也许他平生所做一万余篇首是有的。涉及的人就更多了。

这些里头有他的朋友,也有他的对头,五花八门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显然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这么多的人都端上来给大家介绍。所以咱们就有重点地介绍几个比较有特点的人。

交游是一种书面语,意思是结交朋友,多用于古人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李白作为一位个性张扬的天才诗人,他的交游怎么十分广泛。而人们对李白交游谈论最多的,还是他与杜甫两个人的交往。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与公元712年,比李白小11岁。杜甫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体则以古体,律诗见长。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然儿,杜甫在当时的时代,他的名气还远远不如后世评价的那样高。也远不如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诗仙李白,那么,这两位唐代诗歌史上的双子星,究竟是怎样相识的呢?难道,真的像有人说得那样,李白有些瞧不起杜甫吗?

杜甫跟李白第一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这一年我们知道,李白在长安没有混出个名堂来,唐玄宗给了他一笔钱,他走了,向东面走,朝着洛阳、开封、商丘这个方向。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个地方。他们在洛阳见面,然后一起漫游梁宋。梁宋就是在开封和洛阳一带地区。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还有高适,我们知道那个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45岁,也参加了这次漫游活动。这三个人除了杜甫是33岁,还比较年轻,其他这两位都是正当壮年。但是,心情不一样。李白刚刚从政治中心出来,满心的抱负没有得到施展,有些牢骚。杜甫人生道路还没有展开,对前途充满了希望。高适也是一门心思想要在政治上打开一个通道,但是,不管怎样讲,这三个人对前途还是充满了期望。

正是这样一种共同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这三个人漫游活动,变得充满了朝气。杜甫在万面的时候回忆这一次漫游活动,因为这三个诗人在后来的文学史上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他晚年写的《谴怪》这首诗,谴就是抒发的意思,说,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说他们漫游开封和商丘的时候,看到人口众多,都市繁华,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天下的舟车,船,车,都在这个城市里全都有,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里面有很多侠客。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我想起,因为杜甫自己回忆说,我跟高适,跟李白,我们几个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喝酒干什么呢?谈论古今一谈论怎么做一个侠客,怎么去打猎,也谈论做诗,做人。

他还写赠李白的诗,写到他们一起想要相约去求仙访道。其中赠李白的第二首诗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写李白的,起来就是写他们大家的。因为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他们三个人当时都有。在另外一首诗里杜甫说,他们最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晚上睡觉盖一床被子,白天出去都手拉手,诗是这 么说,但是,就是他们三个人关系很亲密。环境很近密。李白和杜甫的这次漫游活动,对于李白和杜甫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李白有四首诗是写给杜甫的,后人总有一种看法,因为杜甫后来写到关于李白的诗,有20多首呢。李白才写了4首给杜甫。后来有的人就认为,互相之间可能是不平等,或者是互相态度好像不是特别平衡,其实没有这回事,因为两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我们都注意到,其实在上一讲讲到李白的家庭的时候,李白其实写诗很少谈到自己的故乡,也很少谈到自己的父母,谈到自己的孩子也有,但是比起杜甫来说少得多了。他不是一个特别留连和牵挂于个人情感的人。性格使然。但是他也有几首诗是给杜甫的。

比如他在一首诗里面说,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同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他给杜甫写的好几首诗,都是写他们分别的时候,他心里边非常的沉痛,很想能够再一次重逢。同样的,杜甫写李白的这个诗,写得更情真意切。而且,他有好多诗,就像刚才说的,飞扬跋扈为谁雄,都成为什么了。成为名句了。比如他在一首《春日忆李白》里边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说什么呢?说李白写诗天下无敌。飘然思不群,不群,就是不跟你们一伙的,那诗是特立独行。像谁了?就像南北朝时候的诗人庾信一样清新。就像鲍照一样,写得非常地俊逸。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一起喝酒,重新细细地谈论做诗论文。然后你看他这个题目是,《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好多这种题目很很相近。特别是后来李白倒霉了,给抓到监狱里头了,后来又给流放了。我们都知道,杜甫知道了李白被抓到监狱里头,写了一首诗。名字叫《不见》。说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我很久很久没见这老大哥了,他们俩差11岁。佯狂殊可哀。我知道他发狂,他很狂傲,那只是表面的,他内心很痛苦的。世人都想杀了他,这我们原来讲到李白入狱的时候提到过。我非常地爱惜他这个才。这个人才能难得。他写诗非常地敏捷,喝酒喝得多,可是这个人不适合在这世间混。应该回到四川的大匡山去读书,所以最后说,匡山图书处,头白好归来。换句话说,李白对杜甫的情感,更多的像是一个老大哥的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说,我们两个关系很好,我也写一首诗给你,表现我们之间的情怀。但是他不留连于此。因为对李白来讲,可能永远有更多的事情,更新鲜的事情在吸引他,毕竟他的朋友实在太多了。每天都有更多新鲜的东西刺激他的神经。可是杜甫的性格到底跟他不一样。杜甫一旦跟这个老大哥认识之后,心理边就放不下,所以才却写这许多的诗,在很多种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时期都怀念他,而且我们读了这个诗以后,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他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希望李白能过得好,希望李白能真正施展他的才华,他的情感就和李白对他的情感不太一样,更加地深厚,体察得更加细致入微。尤其是他晚年写了一首诗,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诗写得很长。李白在他整个家族排行里是第十二,所以叫李十二白二十韵。

他这首诗写得很长,整个就一个杜甫版的《李白传》。他把李白的一生在这诗里边都写出来了。特别是前面有几句写得特别好。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明从此大,汩没一朝伸。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都是对李白诗的一个很经典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是从杜甫这来的。所以我们说,我们觉得,杜甫是真正理解李白的人,了解李白的人,他们虽然后来分开了,再也没见面,但是,杜甫一直以一种很深厚的情意再关注着李白的行踪。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特别难得的是,他们在一个时代里头,而且居然他们两个有这样会面的机会,虽然当时李白比杜甫要大11岁,两个人的心态经历也不相同,但是,从文学史上来讲,这真的是次非常难得的会面。

所以我们说,如果要讲李白跟诗人的交往里边,我们第一个叫讲的就是李白跟杜甫。

李白一生结交的诗人很多,既使与他年龄相仿的,也有与他年龄相差比较大的。杜甫比李白小11岁,而孟浩然则比李白大12岁。孟浩然字浩然,生于公元689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他的那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已成为千古名句。不过,孟浩然向来淡薄名利,长期隐居,他怎么会与生性狂放一心追求功名的李白交往呢?

还有一个诗人,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孟浩然。我们都知道,李白写给孟浩然一首诗,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非常流行的诗篇,读了这样的诗,觉得人生的境界为之感到舒展。写这个诗的时候,是他们两个人在哪里见面呢?就是在江夏的时候。江夏就是现在的武昌。当时的李白28岁,孟浩然是40岁。他跟孟浩然见过两次面,后来过了十多年之后,当时孟浩然已经50岁左右,李白35、6岁的时候,他们又见面了。这次见面,李白有一首诗写得也非常好。《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什么意思呢?这诗的诗眼就在头两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什么叫风流天下闻,就是后面的红颜弃轩冕,他不去做官,白首卧松云,已经是老头了,成天就在山里边待着,是个隐士的形象。结合前面的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后面这首诗,我们感觉到,他跟杜甫的交往,我们再回顾,就又有点不同。他每次跟这个人交往的时候,这些人对他的影响都不一样。像孟浩然就是风流天下闻。我们说到底什么是风流天下闻呢?孟浩然这个人,确实有他的特点。

比如说吧,有史料记载说,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韩朝宗,李白有一句话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人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奖掖后进。喜欢推荐贤才。韩朝宗约好了孟浩然,一起去长安京师,约好了知道了,孟浩然正跟朋友喝酒,喝得非常高兴,人家对面那个人还说,别喝了,你跟韩先生约好的,你们要去长安,浩然叱曰,业已欲,逭恤他。还骂他一句。说都已经喝成这个样子了,还管他的呢。卒不赴。终于没有去。那就韩朝宗在那等了半天。最后,就走了。最重要的是后面这几个字,浩然不悔也。不后悔。没什么了不起的。

后来,他自己背上长了个大毒疖子。王昌龄来看他,他一高兴,两个人在一起吃海鲜,结果就发了,去世了,52岁。我讲这个不是说让大家背上长个毒疖子,率性而为,去吃海鲜,就是说这个人的性格是怎样的一种性格。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是他的一种性格。他这种文人的性格,不是说这个人做不了官,不在这个地方,这是当时盛唐时期,文人的一种普遍的性格。你想跟人约好了你不去,他也不后悔。就代表了一种自由的,自己人格,尊重个体人格的一种精神。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说,孟浩然跟李白这种交往的关系,可能又跟李白性格里边那种狂放的,疏狂的不愿的受拘束的因素又结合在一起。

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他的擅长七绝及特别是边塞诗。其实雄浑,格调高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夫还,就是王昌龄留下的千古名句。那么,李白与王昌龄之间,到底会有怎样的交往呢?

李白因为孟浩然的关系,跟王昌龄也熟悉,我们都知道,他也写了一首很美的诗,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丞相的那个丞。在江宁这个地方做官,江宁在哪?就是现在的南京。被贬到龙标做县尉,龙标在哪呢?现在的湖南省的黔阳县。那就很差了。从南京跑道湖南的一个小县。李白有一首诗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像我刚才读的这首诗,包括跟送孟浩然的那首诗,都成为李白送别诗当中的佳作。王昌龄的故事也不少,为什么我们老讲王昌龄的故事,讲孟浩然的故事呢?讲了这些人的故事,你就知道,李白成天打交道的人,都是些有故事的人,李白自己的故事都不少。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个人,到小亭子里去喝酒,有一些歌妓在那个地方唱歌,弹琴唱歌。三个人说我试一下,看她们到底唱我们谁的诗,他们的诗都很流行。结果过了一会儿,那女子都不知道,弹琴的都不知道,他们三个暗地里约定。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女子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落玉壶。王昌龄听了以后,拿一支笔在墙上一记,划一个勾,这是一首绝句。这是他的。

又停了一会儿,有一个女子唱了,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也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大家不太熟悉,是写一个思妇的诗,高适一听,赶紧也写,一首绝句。又过一会儿,一个女子又唱说,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照样日影来。王昌龄讲这第二首了。这是他的诗,是一首宫苑词。

王之涣在旁边就没法再待着了。非常愤怒。他说刚才唱这些诗的人长得都不漂亮,品位也不高。他指着其中一个最漂亮的女子说,如果今儿她不唱我的诗,我就不写了。过了一会儿,这人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王之涣的,这包圆了。这个故事很有名,叫旗亭听唱,反应了当时文人诗歌在民间流传的程度。广为传唱。那么就是说,这本身其实也是文人雅趣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关键在于,这三个人当然其中包括王昌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我们觉得像这样的故事,在当代社会就很难发生。但是在当时能发生,大家,如果里面再加进去一个李白,我们觉得也是可能的。只不过李白可能当时没赶上。所以我们说,李白成天打交道的都是一些很有天赋,很有天才,很有激情,很有创作的灵感,每天都被生活的新鲜面所感动的这样一些人。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往往在一个大型的演唱会里,有一个领唱的人,像我们唱《长征组歌》的时候,总有领唱的人。但是在领唱的人,他之所以很杰出,关键还必须要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和声,有一个群声作为他的背景,这个个体才能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李白是在这所有的基础上,最杰出的一个人。可是,如果李白每天只是躲在屋子里,自己闭门造车,他也写不出来黄河之水天上来。

我讲的是什么意思?伟大的诗人,是由伟大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群体,酿造出来的。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作为一位天才的大诗人,李白与文人墨客的交往,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而一心想在政坛上有所作为的他,在政治上交往,同样也很多。说起李白在政治上的交往,就要谈到一个重要人物,张垍。张垍是唐玄宗的女婿,也是他宠信的大臣。但是,李白两次到长安,张垍都没有给他什么善意的帮助。人死在李白二进长安,供奉翰林的时候,张垍还在唐玄宗面前说了不少李白的坏话。那么,张垍为什么专门要给李白穿小鞋呢?张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张垍是何许人也,是唐玄宗时候,宰相张说的儿子。二公子。是唐玄宗的驸马爷。女婿,而且在当时担任着很重要的官职。我们原来讲李白的政治道路上的时候,总是在讲有什么人帮他。但是,也有很多人不但不帮他,还给他下绊子。为什么张垍是这么一个?我们说张垍的政治的品行非常之坏,就是让李白给他撞上了。怎么说呢?当时唐玄宗对宰相的人选不满意,对现任的丞相不满意,叫李希烈。他想换,突然地,他就去问这个张垍,因为张垍当时已经担任了翰林学士,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他又是女婿,又是张说的儿子,又是皇上的私人秘书,皇上特别准许他住在禁宫里面,也就是住在皇上的寝宫旁边。

皇上就问他,说什么呢?说你觉得现在的宰相不合适,辞职了,谁可以代替他?张垍错愕,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唐玄宗说,无逾爱婿矣。除了我的女婿,没有人更合适啊。张垍听了以后,非常地高兴,马上跪下磕头表示感谢。可是后来因为种种的原因,没有让张垍做宰相。当时安禄山其实也想当宰相,唐玄宗说什么呢?说安禄山不认字,让他做宰相,让天下人耻笑我。所以就没打算给他做。所以,安禄山回去的时候,高力士就跟皇上说,说我看安禄山的表情好像不高兴。知道皇上不愿意把宰相的位置给他。唐玄宗很奇怪,他怎么会知道呢?杨国忠就跟他说,张垍,张垍告诉他的。从这儿,唐玄宗就有点很讨厌张垍。因为这个人泄露很重要的政治秘密。

到后来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一爆发,皇上这一堆人都往四川跑,在跑的过程当中,就发生的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他跑得太急了,很多人跟不上,一会儿来一拨,一会儿来一拨,都跟他来。皇上就问高力士,说你觉得谁会来?高力士说,房琯肯定不来。房琯一直有宰相之望,人家都认为他能做宰相,你就是不上他当宰相。他恨死你了,他肯定不来。但是,张垍兄弟,因为张垍我刚才说,他是二公子,他们哥儿三个,张垍兄弟世受皇恩,肯定来。唐玄宗说,我看未必。还没说多久,房琯满头大汗跑来了。然后皇帝就问他说,均,垍何在?因为大哥叫张均,老二叫张垍,老三角张掓,说他们个哥儿几个在哪呢?房琯说,我刚才来的时候,经过他们家,我招呼他们一起走,那兄弟几个说,我们这马不太好,腿脚不太好,等我们选了好的马匹以后再来,以臣观之,恐不能从陛下矣。我看的话,这哥儿几个不会来跟你了。

帝嗟怅。唐玄宗很伤心。自己在那沉吟了半天。跟高力士说,我可没有诬蔑人啊。这兄弟几个自己说自己是才器双全,恨不能大用。他们老认为,我不能用他们,吾向欲始全之,今非若所料也。我一直对他们都有保留意见,今天果然印证了。所以后来这个张垍就投靠了安禄山。所以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觉得谈李白的交游,关键是他交往的这些人的品格,往往能够反这出,能够反映出,更广阔的一种背景。就李白所处的背景。

李白在政治上遇到的人物,不仅有张垍这样专门使坏的小人,也有令他重获新生的恩人。公元757年,57岁的李白因为参与永王李璘的军队而获罪,被关进监狱。就在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有一个人却伸出宝贵的援助之手,将李白营救出狱。那么,李白的这个救命恩人是谁呢?他为什么会挺身而出,救李白一命呢?

李白还交往过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太重要了,虽然这个人物我们大家都不熟悉,但是非常重要。这是什么人呢?我们都记得,李白当时被抓到监狱里头以后,到处给人写信,他给高适写信,可是你想,谁把他抓到监狱里头的?当时领导那支军队的就是高适。所以高适没有给他回信。虽然我们说,年轻的时候,他们一起漫游过,当时有一个御史忠诚叫宋若思,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宋若思不但把他释放出来了,而且还上李白在自己的幕府里担任幕僚,而且,还打算把李白推荐唐肃宗。

我们就很奇怪,这个宋若思干嘛对李白这么好?我们查了许多的资料,之后发现,李白曾经和宋若思的父亲宋之悌,跟宋之悌,有过很深的交往。宋之悌,是什么人呢?宋之悌,是著名的诗人,宋之问的弟弟。他们一共兄弟三个人,中间都有个之字。我们说,在唐代,五言律诗的这种体式,最终定型下来,宋之问的贡献非常大。但是他的弟弟宋之悌,不一样,这是一个武将。他曾经担任过益州长史,相当于现在成都市的副市长。还做过剑南节度使兼采访使。大体相当于现在四川军区的司令员。还做过河东节度使兼太原尹,相当于太原军区司令员和太原市的市长。所以他这个人,宋之悌这个人,在政治上很发达。

在开元二十二年前后的时候,也就是李白34岁左右的时候,李白曾经找不到出路,在安陆的家中他在周围走了很多地方,就是在这个期间,他和宋之悌,结交了。宋之悌,当时正倒霉着呢。为什么呢?给贬低到了朱鸢,朱鸢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安南都督府交趾郡,就是现在的越南的河内。他一下子给贬到那个地方去。那地方是当时非常蛮荒的地方。所以,李白和宋之悌见面之后,专门写了一首诗。叫《江夏别宋之悌》。说,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总的意思就是说,想到你要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作为朋友我,心里边很难过,希望你能够喝完杯中这杯酒,能够平安地上路。所以这个真是造物弄人。造化弄人。在当时李白年轻的时候,为宋之悌被贬到远方而送行,谁又能想到,过了若干年之后,正是由于他跟宋之悌之间这种深情厚谊,宋之悌的儿子宋若思才会在他陷到人生最低谷

的时候,拉了他一大把。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有宋若思,在那个时候把李白从监狱里边弄出来,那李白的亏就吃大了。所以我们能够从这也看出来,李白跟人交往,他有产生效益的。过那么多年之后,宋之悌的儿子还能想起来李白跟他父亲之间的一个情谊。

因为现在资料的缺轶,我们不可能有更多的材料能说明,李白跟宋之悌之间,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深厚的情谊的交往。但是,就通过后面的一个结果,我们就能看出来,李白跟人交往的情谊之深。那是救人命啊,不是一般的关系,他不可能伸出这个援手。因为李白当时是政治犯,是谋逆之罪。刚才我们讲了张垍,现在又讲了宋之悌和他的儿子宋若思。这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

李白除了与文坛、政坛上的这些大人物交往之外,也与一些小人物有着很深的交往。这确实很令人费解。一个狂放不羁,有时连皇上得不在眼里的大诗人,为什么会与民间的老百姓有着很深的交往呢?李白与小人物之间的这种交往,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刚才我们讲了是大人物。李白这一生也结交了很多的小人物。虽然有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但是,正是由于跟这些小人物的交往,在更让李白的身上显示出一种平民化的色彩。你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在安徽泾县的时候,桃花潭村有个村民,就是一个村民,汪伦,李白在桃花潭村的时候,这个汪伦善于酿美酒,李白写这个《赠汪伦》的时候,底下是有一个自注,有一个副题目,就是他在桃花潭村的时候,汪伦经常给他美酒喝。所以他离开的时候,他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温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简单到极点。小学生都会读懂。

我们发现就是床前明月光,这样的诗,和李白乘舟将欲行,这样的诗,真正的在中国人的心里边普遍地流传。我们都读的这样的诗是写得最简单的,最为纯朴的,最为直率的送别诗。我们不喜欢读那些充满了典故的,充满了各种学问色彩的,艰涩的诗,我们宁可去读这样最简单的诗。但是,这么简单的诗,这么直接的情感,却是李白的。

所以后来有的研究者说,到了宋代的时候,这个汪伦的后代还保存着这首诗的真迹。所以我们说他跟汪伦的这种交往,让我们感觉到李白他自己在内心的世界里边,跟一般的处在中下层民众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

还有是什么呢?他在安徽铜陵的时候,漫游期间,住宿在一个老太太家里边。住在老太太家里边晚上的时候,肚子饿了。老太太给他做饭吃。其实那个饭给他的。他这诗是这么写的。我宿五松下,五棵松那个五松,就是个地名。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所以老太太是干什么呢?洗衣服的。专门给别人洗衣服来维持生活的。

这样一个大诗人,纵横天下,皇上都不看在眼里头的人,但是,看到这个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把一碗胡米饭,实际上就是粗米饭,跪进雕胡饭,就是什么呢?就是实际上是当时的一种座姿,很尊重的一种坐姿,很尊敬的一种坐姿,就是人的屁股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有点类似于现在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那种坐姿。这个老太太把一雕胡饭,粗米饭,给这个远道来的客人。

他说,田家秋作户,邻女夜春寒。他看见这碗饭,想起每年这些农民都为了这个碗饭,要在田间劳作。他听见邻家的女子还在春米,所以他想到这些,这个大诗人吃不下去。他说,令人惭漂母,他看见这老太太,他心里觉得发愧。愧得慌。所以三谢不能餐。他再三地推托,吃不下去。

所以我们觉得,李白这人有狂人的一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能把谁放在眼里,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很小的动作,令他长久地感动。我们觉得,李白这个人,真的是情感方面,非常地丰富。所以我经常觉得李白是骄于士大夫,而亲于小民。这点倒是跟关羽很像。你越是在他跟前显示你的万圣权威,越是在他的跟前表现出你的那样一种威权的尊严,李白越是看不起你。但是,对这些老百姓,对这些给他一顿晚饭的人,给他酿一杯酒喝的人,村子里边的村民,李白却觉得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更为善良,更加让他感动的情怀。这些东西写在他的诗里边,我们读着是那么地自然,这恰恰成为在老百姓中间流传最广的诗。所以我们就说,通过一个简单的回顾,看李白的交游,我们就发现,他交往的人,阶层很丰富,很多元化。人物的个性也是多元化,地位也是多元化,性格也是多元化。多元化情感的世界,才能造就,酝酿诗人的多元化的情感世界。再加上李白本人天才的艺术的创造力,把这些丰富的情感的对象,融汇在他的诗里边,他诗的创作就成了大海了。就成了大海。

所以我们说,伟大的诗人,一方面需要天才,一方面也需要以天才的方式来接触生活。所以我们说,通过这个交游,我们对李白的性格,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今天这讲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八

第8讲 李白收入之谜

今天这一讲,我们要来谈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李白的经济收入问题。也就是李白的经济来源之谜。我们说李白从二十五岁,离开他的家乡。一生漫游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走了数不清的地方。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坎坷。最后我们知道,他在安徽的当涂去世。可是一直有一个问号,悬在我们的心中。就是支持李白漫游天下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再说一句大白话,就是李白这一辈子的收入从哪儿来。他的存折上到底有多少钱。因

为李白这一辈子没有担任过任何的官职。不是公务员。他没有固定的稳定的工资。他也不像现在的签约作家。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以李白的个性来判断,我们说,他经商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经商,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那么就是李白的钱从哪儿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同时对李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历来对李白的经济收入,都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画外音】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一生漫游四方。走过数不清的地方。他的经济收入,也如同他的人一样,令人捉摸不透。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家乡,出道漫游。据他自己说,在扬州不到一年,就三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意思是救济落魄公子,花了三十万钱。这三十万从哪里来?是李白从家中所带,还是李白有别的收入?后世的人们对李白的收入,有不同的猜测。

康震:我们说李白在四川住在绵州地区。绵州这个地区产什么呢?产铁和盐。所以有的人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客,可能从事的是盐铁的买卖。并由此发家致富。

李白的诗里边,因为他是道教徒,总写到炼丹。比如说“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那么我们都知道,炼丹其实就是铅、汞,换句话说就是有色金属的冶炼技术在里边。那么就有人认为,李白可能从事冶炼方面的手工业。并由此贩卖相关产品。因而致富。

李白有一首诗,说他写在安徽省的贵池县,写当地的工匠,冶炼铜和银的时候的景象。那么有人就认为,李白可能做这方面的生意,所以他很有钱。因为我们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说李白一直在一路地走,他不是像有的人,一路在做官。今天在北京做官,明天在上海做官,再下站在苏州做官,他虽然一直在漫游,但他中间有官俸。李白一路在走,一路没有做官。所以,必须得给他找一个经济来源。

还有人认为,李白走的很多地方,都是当时的发达城市,比如说,他去的南京,就是当时的金陵。他去的扬州,他去的浙东地区,包括他所去的长安、洛阳,这都是唐代当时的首都。还有襄阳等第,这些大城市经济很繁华、很繁荣。认为李白在这些地方,可能从事了商业的活动。李白自己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自己,“混游鱼商,隐不绝俗。青云豪士,散在商钓。”有人认为,这就是李白从商的证据。归根结底就是刚才罗里罗嗦说了这么一大堆,要么就是他的父亲,做生意的,要么就是李白自己,亲自做生意。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李白在扬州,花的这三十万钱给闹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李白关于自己消费方面,比较确凿的这么一个数字。但是如果是因为他这三十万钱,然后就推测他父亲一定是做盐铁买卖,因为他们住在绵州,做盐铁买卖。这多少有些牵强。但是有一点他的父亲很可能就是个商人。因为李白离开四川的时候,才二十四岁的一个人。他没有工作,没有正规的职业,他哪里来这么多钱,也许是他父亲给的,也许是李氏的家族,资助他的。这就是我们的推测了。

至于说到李白这个炼丹,拿些汞,拿些铅,在这儿炼丹,转而从事冶炼业。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西方,也是炼丹家。在冶炼丹药的过程中,最后逐步逐步地科学化、体系化、理论化。发展出化学这门学科来。但是,在李白来讲,他炼丹的主要目的是想长生不老。我估计,他要卖,也是卖丹药,不大可能会贩卖有色金属。更别说拿这个致富了。所以这些猜测,我们现在分析的时候,大家不要以为很离谱。因为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李白到底他的经济来源在哪里。那么,有人说他“混游渔商,隐不绝俗”。“青云豪士,散在商钓”。这个其实个就更牵强了。因为李白只不过说他自己成天地,跟一些打鱼的,卖鱼的。做生意的人,待在一块儿,但并没有说他自己就是做生意的。

李白一生确实到过很多繁华的大城市。他基本上唐代当时,有数的几个大城市他都去过。可是有一样,他去这些城市的时候,多数是待在城市郊区的名胜的地方。比如说他在安陆的时候,我们在前面讲过,他在安陆待了十年,因为他的第一次婚姻就在安陆。可是他待在安陆的,小寿山和白兆山。他第一次去长安的时候,就待在终南山。并不是成天待在城里边。那么他去的很多地方,李白自己有一首诗说“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不是成天住在宾馆里的。他去那些大城市,系要寻找他的政治机遇。同时他喜欢,比如说在金陵,在扬州,在浙东地区,他喜欢在那儿游山玩水。这个是他主要的目的。所以你要说李白去过很多大城市,并且在那儿发了财,确实很难说服人。所以我们说,上边说的很多的理由。找了很多的原因。我们认为,这没有说到点子上。大家说都没说到点子上,到底李白这张存折上的钱,他花的钱从哪儿来的?

李白离开四川的时候,我们前面说了,他在扬州不到一年,花了三十万钱。我们先要问一下,这三十万钱,在他所处的时代,它的物价水平,这三十万钱是多少钱?他当时花的钱是什么钱?叫做开元通宝。大家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的钱,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间,铸造的钱叫开元通宝。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唐代替了随,有改换朝代的意思。那叫开元通宝。这个开元通宝,一枚钱重一钱。十枚是一两,我们现在用的重量单位,一钱,我们经常说,买点东西,买一钱的东西。这个重量单位,从哪儿的呢?就是在唐代的时候,这个一钱就是从这儿来的。

那么开元通宝的这个铜钱,80%是铜。其余的成分是铅和锡。这个比例的搭配是非常合理的。不能全弄成铜,也不能全都塞的是铅。这个比例搭配得合理,这个币值在市场上消费,和流通的时候才能保持合理,才能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因为开元通宝这个钱构成合理,就是成分合理、币值稳定,而且铸造得非常精致。这个模子造得好。所以,开元通宝虽然在唐代灭亡以后,因为就不再发行了,没有新的开元通宝了,但是一直到明代,一直到明代中期之前,都和历朝历代发行的新钱币混在一块用。因为它本身是铜币,它不是纸币。它是铜铸的,而且里边有铅和锡的成分。比方说到元代,到宋代,还有人用开元通宝。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开元通宝看来还是个硬通币。一直到明代后期,才禁止不用的。

大家说你讲一通这个钱,这个钱到底值多少呢?他有30万。李白所处的开元天宝年间,一斗粮食就是十升,一斗粮食平均价格,20文到30文。就是20钱到30钱,绢帛、布匹,一匹布,大体是400文到500文。不等。奴婢,买卖奴婢,一个四万钱。一匹马,一般的马,不敢是骏马,特别好的马匹,数千钱到数万钱不等。猪肉,一斤是多少呢?五六百钱。盐,每一斗是10钱。普通的酒,每一斗也就是数十钱。你始终记着那30万的数字,然后再结合物价,你就能算算,李白能买多少猪肉,能买多少粮食,能买多少绢帛,给自己做衣服。李白经常说,进尊清酒斗十千。王维也说,新丰富美酒斗十斤。其实都是非常夸张的。真正的好酒,每斗也就是三四十文了不起了。所以从这个概念上来讲,李白喝酒还是喝得起的。这三十万可能喝一阵子。

所以我们说,之所以前面罗列了这些数字,就是想给大家说明李白的这30万钱,是个什么概念。我们要指出的是,当时资产在巨万以上,亿万以上的,有好些人。就是大符号。换句话说,从物价水平来讲,李白也并不是我们想像的特别有钱。这30万钱其实要消费起来很快。而且李白一般,在消费方面很大方。但是我们想,他当时出来的时候,可能不只带了30万钱,因为他说这30万钱没有用在自己身上。都是救济那些落魄的读书人的。可能要多于这个数字。但是再多,我们涨上一倍,六十万,了不起了。从这儿出发,也不必把他父亲非得想像成一个,资产有多么大的一个大富商、大富豪。

【画外音】不管李白的父亲是否有钱。作为李白来讲,三十万对他这样一个出手大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小数字。结果,不到一年,他的三十万就花光了。当他的三十万都散尽的时候,李白还拿什么作为路费来漫游呢?谁为他的漫游买单呢?难道李白还有什么别的路子不成?

康震:我们说,李白这个钱,花到这个程度,30万钱,能再多一点,50万或者60万钱。怎么能花得这么快呢?他二十四岁出川,等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三年了。在三年里边,这钱花得这么快。因为这跟李白的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他是只会花钱,不会积累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绪。但是我们都知道,千金散尽,回来的如果是百钱,那就是两码事。他这不是一个生意的概念,是个情绪概念。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从来都不是金钱的奴隶。他是金钱的主人。可有一样,你做金钱的主人,在消费方面,你得做他的主人。在赚钱方面,你也得做他的主人。那么李白花钱方面,消费得很快。所以他很快地就陷入了困顿。换句话说,从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资料里边来看,他就是在安陆,和他夫人结婚。跟许氏结婚之前,他是有一大笔钱。可是在那儿很快就把钱花光了。我们说李白自己,没有恒定的产业,像他这样飘转如飞蓬的人,不可能有恒定的产业。也没有商业利润的稳定来源。可是有一样,他的朋友有。这个很重要。

比如他的好朋友,也是我们前面改的一个道士,元丹丘。我们再三提到这个人,这个人是个道士,同时也是个大庄园主。在河南的嵩山,在当时的国都长安,都有别业。也就是现在的庄园。李白跟他的关系特别好,李白后来第二次能进长安,见了唐玄宗,多亏了元丹丘,向玉真公主推荐。元丹丘好几次邀请李白跟他一起漫游。李白曾在一首(序)里边写到“元丹丘家于颖阳,新卜别业。”元丹丘在新颖阳这个地方,盖一幢别墅。请李白去。

还有一次,元丹丘邀请李白的全家,都到他们家的庄园去住。李白的诗中还有一个好朋友,叫元参军。元参军邀请李白到太原,跟他一起游玩。李白在诗里边说,“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他在太原待得特别舒服,一待就待了大半年。为什么呢?因为有人给他买单。这个是很重要的。那么这样一来,漫游的过程当中,你注意我刚才说,他喜欢走大城市。他要是老是待在桃花潭村里边,跟汪伦在一块儿,汪伦只能供给他酒喝,但是不能保证他天天待在村子里,有饭吃。所以他去大城市,有两个意图。第一,当时主要的政治上的、经济上、文化上的重要的人物,都待在大城市里。第二,在大城市的郊区,像嵩山,我刚才谈到的,这不就是洛阳附近吗?在这些大城市的郊区,这些巨商、权贵们,都有他们的庄园。所以李白在漫游的时候,他是有根据地的。我们如果现在把李白漫游的路线图画出来的话,我们就会感到他每一道路上,都有他自己的根据地。只不过这个根据地,不是李白的名字,是他朋友的。

这是李白漫游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历。这个绝对是确凿的,他的诗文可以作证。还有就是他这两次婚姻。

他入赘到人家家里边。而且入赘的家族,都是权贵之后。我们现在没有证据说李白是着眼于经济上的考虑,而去促成的这个婚姻。但是显然从客观上来讲,他的岳丈的家族,比他有钱。有经济来源。所以这两次入赘,应该说在经济方面,对于李白也是一种补偿。这又是一个点。

还有一次我们别忘了,李白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时候,唐玄宗是赐金放还,让他回家做诗人去,可是有一样,给他了一笔钱。

给了多少钱没说。但是我想唐玄宗要给他一笔钱,那是比较厉害的。我们都知道,贺知章年纪大了以后想回老家养老。那么唐玄宗赐给他一座湖。皇帝要想给你赐钱,给你赐金,那是很多的。

那么李白可能用这笔钱在东鲁地区购买了田产。从他一首诗我们能看出他当时在东鲁的生活还是蛮惬意的。“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二季过旧壑,四邻驰华轩。衣剑照松宇,宾徒光石门。”田园生活。在自己的田园里边待着,甚至我们也许想像,是个小规模的庄园。总之,这笔钱不会太少。多少能花一阵子。

还有一个别忘了。就是他参加永王李璘军队的时候,韦子春上庐山来请他的时候,给了他一笔钱。

这笔钱是有数字的,李白自己说的。他后来写了一首诗,表示他根本就没把这个钱放在眼里头。换句话说他有点后悔当初不应该去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可他说什么?说“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白白给我五百块钱,我根本就没放在眼里。五百金可能是五百两黄金,跟三十万钱,那钱是什么钱?那钱可是铜钱。这个五百两金。“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这是五百金,可能是为了求其整数,也许是五六百两吧,但总也是一笔钱。我们就是一笔笔给他算,总能算出来,这又是一个点。

【画外音】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在消费方面更是如此。无论是朋友的资助,还是唐玄宗的赐金放还,都会被李白“黄金逐手快意尽”的消费观念化为乌有。但是,就这样,李白还是很潇洒地漫游了大江南北。并没有因为经济问题而停止不前。那么一生漫游,没有任何官职的李白,到底还依靠什么,来完成他的漫游之路呢?

康震:李白还有一笔收入,跟他自己的才能有关系。就是润笔、稿酬。李白在当时已经是名震寰宇的大诗人。他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应景的文字就写得多了。他说他临去世的时候,说他平生所作的诗文十丧其九。我们前面说过,他现在留下来的,我们知道的不到一千。他所做的可能有一万。这些东西,诗文给他带来不少的馈赠,有些是实物馈赠,有的就是收入。比如他的诗题目上你就能看出来。《酬张司马赠墨》。别人给他送的墨。肯定不像我们可怜兮兮的一小块墨。那要送的话,估计是批量的。甚至是批发的。很多。而且高质量的。

还说《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白鹇是一种鸟,很名贵。他想要这个鸟,那个人不给他。他说那我给你写首诗,那人就给他了。还有有个人叫殷明佐。送给他五云裘。什么是五云裘,我估计就是属于那种皮大衣之类的。我不太懂这个。五云裘就是皮大衣上绣的有五彩的云。诗人混得再不济,哪怕他把这五云裘给当了,也能拿一笔钱。

那么唐代的知识分子,通过写诗写文,获得润笔。并不少见。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有个人叫黄浦湜,他是复姓。这个黄浦湜,是当时洛阳留守(裴度)。就相当于洛阳市市长(的属官)。裴度。修改了一座寺庙,想给寺庙立一座碑。因为当时白居易在长安,求白居易写个碑文。黄浦湜知道了以后,非常愤怒。说什么呢?“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知道我黄浦湜在这个地方,隔那么老远去求白居易给你写,我不在你手底下干了。我要辞官。裴度表示道歉,说行行行,我知道你能写,你给咱们写。喝了一斗酒,喝得醉醺醺的,提起笔来就写,一会儿就写完了。裴度得给人东西啊。“度赠以车马缯彩甚厚”,给他车,给他马,给他一些绢帛。这个人又大怒。总之是大怒。“自吾为《顾况集次》,未常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说我自从给诗人顾况写过集子写过序之外,我从来就没答应给别人写东西。今天我给你写了三千只,每个字才三缣。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给他的布帛,绢帛的单位。每个字才值这么点钱,不多给点。这简直就是明着要。度笑曰“不羁之才也。”裴度不跟他一般计较。这个人有些狂放不羁。行,你要多少就给你多少。就给他钱。

白居易刚才提到了。白居易在洛阳的时候,有一座寺庙叫香山寺。他给香山寺捐了一笔钱。这个钱是有来历的。我们知道,白居易有一个好朋友叫元稹。诗也写得特别好。这元稹去世的时候,拜托他的好朋友白居易,给他写墓志文。写完了之后,元稹的家人,给他送的那些东西,就是金银财宝,我就不说那么细了。价值多少呢?六七十万。六七十万钱。李白那点钱算什么?不就三十万吗?这个写一墓志文,直接就是六十万。他说什么呢?他说我们两个是好朋友,就跟(元稹)的家人说,我跟元稹都是多年的好友,我怎么能要这个钱呢?但是你知道,这个是他的行情。他给钱的人六七十万,不能给两块钱。六七十万,这就是白居易的身价。就是他写文章的身价。他是没有要,把钱都捐给谁了呢?捐给香山寺了。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修香山寺记》。记录这个事情的整个过程。那你想想看,李白的名气那么大,虽然他自己没说收了多少稿费,但是我们也能想像,我们总能想出一个数字来。就是说这个收入,也是挺丰厚的。

当然现在没有直接的资料,我们只能是找一些间接的资料。李白在当时很受人的欢迎。也很受人的热爱和尊重。当时有一个追星族叫任华。他就是老追李白的行踪。当时也没有手机,不然打个手机,或者弄张机票就见着了。李

白到一个地儿,他就到那地儿。李白到那地儿,他老是抓不着他。后来他写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说“邂逅不得见君面,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来了又找不着你。握着酒杯,超东边望,什么时候才能见着你。我的这颗星星。他非常仰慕李白。

他印象中的李白是怎么样一个什么人?任华,这属于当时的人,说“平生傲岸,其志常不可测”。不知道李白的志向,有多大。“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底颜色”。这么多年了,就没见他低过头。未尝一日低颜色。没有一点卑躬屈膝的那个劲,始终都是很高傲。平生傲岸。更有趣的是,当时在中都,有一位小吏,小官员。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拿了美酒,美酒的颜色像琥珀的颜色一样,非常的漂亮。拿着他自己抓的名贵的鱼叫紫锦鳞。就是这个鱼,浑身散发着紫金的光芒。专门去找李白。诗里边怎么写的?李白喝了人家的酒,吃了人家的鱼,感谢这位小官员,说“鲁酒若琥珀,汷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这是形容吃鱼的过程。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我因为你这个情意深,我把你的饭全吃完了。酒全喝光了,然后我醉醺醺地上马,回我的家。你说这个小官员,他跟李白八竿子打不着的。他为什么拿上酒,拿上紫锦鳞来找李白呢?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他跟这李白,吃这顿饭之后,他不会升官发财。这是什么?当时一般的民众,对李白都有一种仰慕之情。他们热爱李白,他们喜欢李白,因为李白的诗他们爱读。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可是他在被流放到夜郎的时候,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集子里边,他写了好些,赠给别人的诗。《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一群官员送给他。《留别龚处士》、《流夜郎赠辛判官》等等等等。他这个流放的过程,就是个吃饭的过程。不断地走到一个地方,就有人请他的客。都是当地的官员。而且很多都是高官。我们说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对待李白这种态度,表明李白当时在士大夫的阶层里边,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这种声誉一方面是由于他诗文的声誉。一方面也有刚才,任华所说的平生傲岸,其志常不可测。十数年来,未尝一日低颜色。就这种傲岸不谐的傲劲儿,这种人格的魅力,吸引很多人来看望他。来跟他结交。这就很像后来的苏东坡一样。

我们说,流放夜郎这份上,李白当然没有三十万。也是谈不上什么稳定的收入。可是除了金钱之外,李白收获更多的是买不的人情。这个对李白在心灵上,在精神上,是一个莫大的慰藉和支撑。为什么人们这么仰慕他?我刚才说了,他是这个时代的歌手。他唱着人们的理想和不满。所以人们喜欢他们自己的作家。

【画外音】朋友的资助李白自己的稿酬等等,谁也说不清李白一生的收入,到底是多少?但是,李白从来没有因为经济的困顿而停下来。这不仅仅只是李白的幸运。在唐代,还有不少文人,也有过这种幸运。

康震:其实,并不是李白一个人,给我们的感觉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请他。走到哪儿,人家都请他去庄园。他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来源,不能说是收入来源。其实当时很到诗人都是这样。比如杜甫说自己“自七岁缀诗笔,向四十年矣。”就是他写诗文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常寄食于人。”我经常在人家家里吃饭。又说自己“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他没钱,杜甫有一阵子。我们回头会讲到杜甫。他在长安带着没钱,他自己卖药,他还懂一些药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靠朋友。高适自己也说,经常在酒馆,在旅馆靠着朋友的资助。在生活。特别有意思的是,唐文宗的时候有一个宰相,叫王播。他年轻的时候,穷得叮当响。他就老去扬州惠昭寺在那儿吃饭。因为那儿是免费的,他跟和尚在一块儿吃饭。和尚讨厌他,提前吃饭。等到钟一响他一去,人家已经吃完了。但是这是很辛酸的一个故事。后来,他发达了。做了宰相。再回到那个的时候,发现他题在墙上的诗,用什么呢?用绿色的薄纱遮起来了。就是像文物一样保护起来了。他很有感慨,写了一首诗“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老树无花僧白头。”他并没有埋怨这些人。但是就说明当时的读书人,其实也是蛮不容易的。李白因为民气大,走到哪儿都不低头,大家还抢着要请他,可是对一些小文人来讲,就没这么幸运了。当时也有很多富商,愿意资助文人。这是一种风气。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巨商,叫王元宝。档案的一个巨富。

唐玄宗见他,说我是极贵之人。唐玄宗说自己是极贵之人。王元宝是极富之人。我作为天子就是最高贵的了,你作为商人,就是最富有的,富可倾国。王元宝当时很喜欢跟文人交往。新进的进士,新考中的进士,在他家里聚会。中唐的很多的史料上记载的,说这些文人“驰驱府市之门口,出入王公之第。…投刺干谒,驰驱于要津。”就是很多的高门望族,很多的达官贵人,他们也很喜欢把这些颇有发展潜力的文人请到自己家里来。李商隐年轻的时候,就是受到了当时的高官令狐楚的资助,在令狐楚父子的帮助下,他才考上了科举。这是很典型的例子。再一个就是跟当时唐朝的人才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从唐朝来讲,他主要选拔人才这样一个正规的渠道,就是科举制度,这个我们都熟悉。但是科举录取的人数很少。所以从唐高祖李渊开始,各个历史时期,皇帝都下诏书,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选拔各类不同的人才。而且,当时唐朝的经济,也很富庶发达。我们讲到这儿,不要给大家一个误解,好像就那么几个有钱人。可是这几个富翁,这几个有钱人,那些有庄园的人,还要建立在整体的唐王朝的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唐朝起码当时的庄园经济,比较发达。根据史料的记载,唐玄宗的时候,“海内富实,…道路列肆,具酒食以侍行人,店有

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什么意思呢?只要你走道的人,长途旅行的人,道路两旁都有旅店,都有酒馆。你随时想要,只要你有钱,你想吃饭,就能找到吃饭的地儿。

每一个旅店,每一个驿站。我们都知道古代驿站一站一站的,每个驿站都备有驿驴。走一千多里的路,身上不用带兵器,不用带防身的东西。那就什么呢?一个是经济比较富庶繁华。再一个社会治安也比较好。所以我们说,李白曾经说过两句很有名的诗,说唐朝是“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杜甫有一首诗很有名。回忆开元盛世。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这是什么意思呢?想起当年开元盛世,这是他晚年的时候写的诗。开元盛世的时候,那小家或者是小的城市,在一个小城市里边,都有什么呢?万家室。就是富庶的家很多。稻米收割了,在仓库里边都是满的,公私的仓库都是满的。走道的时候,不用害怕有豺狼有虎豹,也不用选择黄道吉日出门,你随时都可以出门。这些材料倒是互相都可以印证。正是因为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政治宽松,所以知识分子稍不满意,就会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那么他们这个盛世里边的文人他怀才不遇,它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怀才不遇,实际上骨子里边是更大的希望。他跟处在末世的怀才不遇,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李白才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他忽尔又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我们说我们今天谈论的是李白的收入问题。但是实际上从侧面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就是说,像李白这样一个成天生活在理想,甚至幻想,甚至自己的主观想像当中的诗人,他追求自己的政治道路。他没有一个稳定的工资来源。收入来源。但依然能够在盛唐的王朝,盛唐的疆土说,往来驰驱,行动自如。并不因为,经济上的窘困,而使得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这说明地说明,当时的唐王朝,不但在人才的政策方面,非常宽松开明。而且也有于只相应的经济上的一个制度,经济上的一个基础。正是由于这些综合的因素,我们今天再来谈李白的收入的问题的时候,才能有一种比较轻松的,甚至带几分羡慕的口吻。来谈论。而不是谈到最后觉得,李白穷得叮当响。所以我们说谈李白的这样的一个专题,对于我们了解盛唐王朝,有很大的用处。这就是今天这个话题。那么下一讲,我们要接着谈,李白的思想和信仰问题。今天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九

第9讲 李白信仰之谜

李白号称诗仙,为什么这么叫他呢?就是他的身上,还有他的诗,都散发着一种浓厚的神秘的神仙气。仙道气。这种神仙气,直接来源于他的道教的信仰,神仙的信仰。李白在四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信仰道教。他有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五岁的时候,就学习这东西了。历史很久了。那么我们都知道,贺知章见了他之后,称他为谪仙人。就好像从天下下来,下凡的一个神仙一样,就是说李白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饮中八仙歌》。写了八个诗人。写李白是这么写的。大家都很熟悉这首诗。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换句话说,特别能体现李白这种神仙气得,我看主要起来在饮酒这,后边我们会讲到他炼丹。李白是嗜酒如命。而且酒量非常大。这在诗里边有很充分的反映。我们念几首看看。“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杯一杯复一杯,千杯绿酒何辞醉。”

不管怎么说,酒量很大。当然他可能有夸张的地方。不一定每天就是照准了那个标准,拿个量杯喝上一杯,照准就就喝一杯。但起码酒量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酒对李白将来讲,简直就是一种催化剂。如果我们说水酒的话,水酒喝下去在他身上能够燃烧起火焰。能够使他的生命,焕发出更精彩的光辉。很多人都喝酒,杜甫也喝酒,而且酒量可能比李白还要大。但是为什么我们独独非常欣赏李白喝酒的这种力量和气势呢?就是他喝酒喝出气来了,喝出气派。他一喝酒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这样一种气质。但是我们也得指出一点,李白喝的酒,不像我们现在的二锅头,如果这二过一下喝三百杯的话,基本上也就抬出去了。当时的酒是一种没有蒸馏和过滤过的粗酒。我们现在的酒都是经过蒸馏的,经过提炼的,酒精的纯度很高。所以你那火柴扔进去,一点它就能着。当时那个火柴仍进去,可能就灭了,没有那么高的纯度。所以他有这个基础,可以喝那么多酒

不然非酒精中毒不可。这是喝酒。作为一个道教徒,有着正式文凭的道士,炼丹和吃药是李白必修的功课。有一种药,实际有一种植物,叫菖蒲。李白说“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因为修道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什么?长生不老。菖蒲根据道教徒的信仰,吃了菖蒲,它有个时间表。十天以后,可以消食。两个月以后,不得冷疾,疾是疾病的意思。三个月以后,百病痊愈。四年以后,精神有余。五年以后,骨髓充满。六年以后,面色光泽,犹如童子。七年以后,白发变黑。八年以后,新牙齿长出来。九年以后,皮肤细腻光滑。等到十年以后,面若桃花。十一年以后,骨头变轻。那就快成了,等到十二年以后,你就长生不老了。这个目标不算远啊。所以当时为什么在唐代有那么多知识分子都去修道啊。道教它有个特点,就是给你许诺。给你开个单子。按着时间表走。走到那时候就成了。所以李白很多诗里边写自己炼丹炼药的情景。他说“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弃

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很多了。就不再解释了,反正大家知道,这个诗就说他在炼丹。

炼丹的主要的成分,就是汞和铅。因为我没炼过丹,我没办法给大家说得更细,到底怎么炼,总而言之,就是炼完丹,吃完丹药,就能长生不老。所以李白经常问自己,他也挺着急的。“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瀛。”“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一食驻悬发,再食留红颜。”第一次吃了之后,头发变黑了。再吃一次,红颜不老。关于吃丹,刚才咱们说的是吃菖蒲,那种草药。吃了这金丹,人家也有个时间表。吃了以后,一般的它叫做九转金丹。九个层次的丹。我就不给大家再念九遍了。我说最低层次的一转金丹吃了以后,三年才能成仙。九转金丹,三天就成仙。不过,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大部分这种急速成仙,速成法。都把人吃死了。唐太宗,远的我们就不说了,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求仙访道,成天想长生不老的。唐太宗、唐宪宗、唐武宗等皇帝,都是由于吃这些,长生不老药,吃这些金丹,比不吃药还死得快。

我们有理论推测,并且很多研究者也说了,李白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最后得的病,实际上是有点胸脓肿。他那个病,后来人推测第一就是喝酒喝得太多。第二就跟吃这药有关系。他实际上后来,流放回来以后,突然就病倒了以后他就到了当涂。北京病了之后很快就去世了。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白的台历衰弱得很很快,除了政治上很大的打击,生活很坎坷。这些因素之外,恐怕喝酒过量,吃丹药中毒,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一种推测。起码这种推测它是有点根据的。因为他吃丹药了,他也喝了那么多酒。当然了,道教的信仰,神仙的信仰对李白来说,并不都是坏处。它有个好处在哪儿?就是这些(信仰)到了诗里边,这些信仰,这种理念,当他写到诗里边的时候,读着这些诗令人感到非常畅快。李白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仙。他说“安得五彩桥,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他成天幻想着,他不是叫谪仙人吗?那不能老谪着呀。你谪下来,得要回去那才行。他老想着有一天那神仙就会来找他。所以他说,仙人如我爱,举手来相招。他梦想着跟神仙一起吃饭,说“一餐历晚年,何用还故乡。”他希望长生不老,说“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总而言之,就是在李白的心目当中,修道、修仙,这是他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把这种生活写到了他的诗里边了以后,就产生了一种艺术效果。我们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列很多诗。但是只要大家认真读过李白的诗,都会有很鲜明的感受,这是他的道教的信仰。

【画外音】如果说道教文化,对李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那么还有一种思想,也是贯穿李白一生的。大约在李白十八岁时,他隐居在大匡山读书,跟着一位名叫赵蕤的隐士,学习纵横术。在李白以后的岁月里,我们看到李白思想中,纵横家思想的深深印记,而这种印记对李白的影响,与道教思想一样深刻。

康震:李白十七八岁的时候,在故乡,四川的绵州,佩戴得天大匡山这个地方,跟着一个人学纵横术。大家说什么叫纵横术,纵横术不是说跑来跑去的那种技术,这个人叫赵蕤。赵蕤写了《长短经》十卷。《长短经》就是讲纵横术。纵横术就是苏秦、张仪,这些战国时代的纵横家的游说之术。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法家的王霸之道,就是法家的思想。就是往来驰骋于诸侯之间,游说他们。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治国的方略。这个纵横术特别符合李白的个性。对李白有很大的吸引力。可是有一样,纵横之术往往是在乱世当中的一种政治权谋。换句话说它是治乱之术。在和平年代里边,这种纵横之术就不适用。

所以他的这个老师赵葳蕤,在《长短经》里边列举的一些他认为的纵横家,也是英雄,无一例外地几乎全都是乱世英雄。比如他举例子说姜太公、苏秦、张仪、汉高祖、张良、韩信、诸葛亮。全都是。他写这本书要交给人家的话,先得说成功者是什么样。就跟我们现在写的很多书一样,你先得说成功者的秘诀,他列的这些成功者,全是治乱世的英雄。

我们说,赵蕤写的《长短经》介绍的纵横术地跟当时开元天宝年间的现实不大吻合。开元天宝时期,是盛唐盛世,整个唐王朝最枪声,最富庶的时候。它不可能允许这种纵横术的出现,也许这是隋唐之际,乱世留下的一种印痕。但是不管怎样讲,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李白就是把这纵横术全学到家,他没有用的地方。可给他等着一个用的地方,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了。所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在很大的程度说,他这个脑海里边,他想的概念,跟真实的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他就想这就是楚汉相争的时候。这就是战国的时代,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年代。那他这一套学的东西就全用上了,所以他满脑子战国英雄,满脑子三国。南北朝混战的居然。满脑子都是楚汉相争。他就把安史之乱比喻成什么呢?说“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是没有所谓正义的一方和非正义的一方。可是安史之乱是明显有正义的一方。就是叛军和正义的一方。然后他脑子里又浮现出了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人家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哎,正好,那永王李璘,也请了他三次。他就写了一首诗。说“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恍惚之间觉得自己就是诸葛亮。所以我们说,李白他是以自己对于历史的那种想像,和观念,来套在现实的基础上,但是这东西一套,就一个不准。这就是使得他自己,以纵横家,以侠士的那种心态,来看待安史之乱,来介入安史之乱,来解读安史之乱的话。当然有很大的距离。他这一套幻想,这一套纵横术,这套纵横的理想,在现实当中,其实也没有使用。可是当他把它写到艺术品里边,用纵横家的气派,来写文章。那就不得了。他当时给荆州

刺史韩朝宗写过一封信。写得非常有气势。他怎么写呢?他说“百闻天下谈士相距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职韩荆州之”。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然后他说自己说“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白龙溪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臣,许与气义。此畴寰心痕迹个,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那就是说他自己的写法,完全把自己想像成像苏秦、张仪那样纵横与诸侯之间的,也许一个狂士。他里边用了一个典故,是毛遂的。他把自己比作毛遂。我们都知道,毛遂谁也看不起他,不知道这么个人。平原君底下有那么多门客,后来平原君真正要挑出二十个人,跟着他去做大事的时候,才发现,挑不满。这时候毛遂自己站出来说,我能不能凑个数啊。平原君说你是哪一位啊?我怎么不认识你?我这儿的人,有才能的,就像锥子一样,早就露出尖来了。毛遂说,那你没把我放在你口袋里。我怎么露出尖来?就把他带出去了。结果就是毛遂帮着他把事情办成的。所以他在这里说,脱颖而出。这个词,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毛遂的。那么他就跟韩朝宗说,你就把我当成毛遂,我也就算给你自荐一下,你把我推荐上去。总而言之,一句话,李白希望当时的权贵,能够像春秋战国的那些贵公子一样,能够养士,养门客。可是你知道,这个在盛唐的时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战国的时候,为什么会群雄逐鹿。因为没有中央集权的政权所在。大家都想当老大,所以就在中原逐鹿。都想当最大的。可是在盛唐的王朝里边,中央集权已经有皇帝了,已经有等级制度,整个的社会政治秩序都是非常完整的。完备的、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养士啊?谁敢养门客啊?那不是公然地向门客挑战吗?

所以,他的这种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脑子里停留在春秋战国那个激烈的、动荡的,但充满机会的时代。所以,他经常在诗里边就写希望能碰到燕昭王。燕昭王当年是怎么回事呢?燕昭王想要招致天下英雄,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郭隗,他底下的一个谋士,说你要想招致天下英雄,得先重用我才行。你连我都不重用,人家就不知道你的诚意。所以他就给郭隗建了一座房子。把郭隗就安排在这房间里读书。帮助他决策。后来天下人都知道,燕昭王很器重郭隗,纷纷的像大将乐毅都来投靠他。他老举出燕昭王的例子。很多诗里边写了。

总而言之,就是还是那句老话,从文学的层面上来讲,李白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甚至是幻想主义,通过他天才的艺术的表现力,介入到诗歌里边的时候,诗歌就是杰出的艺术品,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幻想可能就是废品。没有用。这是他的纵横家的思想。这个思想对李白影响非常大。他一辈子都没有摆脱这个理想。

【画外音】曾有人把李白定位为三种身份。一是儒生。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二是仙翁,那是道家思想的外化。三是侠客。这是侠士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李白自幼喜好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的义行天下的侠客义士。他曾有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救济落魄公子的壮举。行侠仗义,也是李白一生最重要的思想体现。

康震:他的老师赵蕤,刚才我讲到了。不但是个纵横家,还是个侠士。李白这个人,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是个侠客。他自己平时的行头,打扮也很像个侠客。“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老带一把剑,不管用不用,反正老带着。他有个好朋友叫崔宗之。写给他一首诗。送给他,描写说“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辞赋凌相如。”袖子里头老带一把袖剑,也不知道干嘛呢。就跟凶器差不多。有的人说他在角色的认同上,很自觉。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侠士的劲头。他真的学过剑术。他曾经专门到东鲁地区,去学过剑。他在诗里边说“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不做官了,我来学剑。他的武艺好像也很了不得。不过李白这个人写诗,老是很夸张。弄得人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他在幽州打猎。说“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鸳。”他一射,一个箭就穿透两只老虎。这当然是夸张,但是射杀一只老虎还是允许的。

转过头来一射,两只老营给他射下来了。还记得那个魏颢,就是老追星族了都是。我们每次老说到魏颢。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边,说李白,“少任侠”,下边四个字很厉害,“手刃数人。”杀了好多人。李白自己在诗里边,也喳喳呼呼的。他说,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又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又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又说“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总而言之,他杀人了。他是个杀人犯。

我们觉得很怀疑。因为唐代的时候,法律很健全。你要老这么杀来杀去的,最后政府就把你抓起来,把你杀了。他没有杀过人可能,但是他真的有过武装冲突这是真的。其实可能李白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个侠客,他乐意这么去想像。李白有时候经常在想像当中他就觉得就是了,他是这么一个人。他做的很多的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恍惚之间,就觉得自己是侠客,恍惚之间,觉得自己是诸葛亮。恍惚之间,他如果没有这么恍惚,他就不是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我们大家特别爱读。因为我们大家也都有恍惚的时候。如果大家都活得很现实,那会非常累。我现在是要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李白不可能杀人。这是一种假设。因为唐朝的法令很严格,武则天的时代,曾经有一个人为父亲报仇杀了人,陈子昂,当时有建议,陈子昂也是初唐的一个很有名的诗人。他说什么呢?为父报仇,固然壮烈可嘉。是好样的。是条汉子。可是什么呢?还得按刑法先把你处死了,然后再表彰你。

就是分两边说,你这个行为合情,但是呢?不合理。唐玄宗的时候,有兄弟两个,他的父亲被别人冤杀了,被

仇家冤杀的。他们呢?等了好几年,逮着一个机会,把这仇家给杀了,而且自首了。当时老百姓的舆论,认为应该豁免他们。应该赦免那兄弟两个人。张九龄,当时也是宰相,也建议给唐玄宗说,要赦免。可是唐玄宗认为,就找他们谈话说,这孝子仁义可嘉,但是国法不能擅改。最终还是执行死刑。所以我说这个例子是什么呢?如果真的李白杀了很多人,早就给正法了。就不可能再写诗了。他是一种情绪。他是表现一种什么情绪呢?实际上在历史上,侠客这种现象的出现,解决跟复仇、跟刺杀、跟报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侠士。要么是报私仇的。要么是报国仇的,都有。特别是唐王朝的建立。跟山东、河北地区豪侠阶层有特别紧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说书的,说《隋唐演义》的时候,那得有多少侠客啊。秦叔宝这些人,都是侠客。那当然是说小说了。但是实际上确实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你知道,国家建立了,有秩序了,这个侠客就成了不稳定因素了。所以,侠客的实际的功能,慢慢地淡化了。可是它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一种象征。在人们的观念里边,却强化了。换句话说,我就说我是侠客,我十步杀一个人,我说出这话来我就有气势。表达一种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对理想主义的向往。这个才是后来任侠,或者说仰慕侠客,或者仿效侠客的行为的一个主要的着力点在这儿。不是说真的成天拿把剑,看见谁不如意就给他一刀,不是那个概念。

不是光李白,当时很多的诗人,都这么写过诗。你看高适说,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就连杜甫都发过狠话,“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要这么说这些人全都是杀人犯。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它就是表达一种情绪。它是一种对理想主义的,对英雄主义的那种崇高的感觉的一种追想。那么侠士和纵横家,它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追求人格的平等。这个又跟李白的特别契合。刚才讲的燕昭王,大家还没忘。燕昭王底下有个谋士叫郭隗。你先把我给恩供起来,才能把人才引来。郭隗当时给燕昭王出的什么主意呢?说你要想招人才,你得坚持这几条原则。他说了个什么原则?说把知识分子当做自己的老师,这样的人能称帝。把知识分子当自己的朋友,这样的人能称王。把知识分子当成自己的大臣,这样的人能称霸。把知识分子当自己的奴仆,这样的人要亡国。就是说你得有这么个原则。所以,才能招致来人才。这个本质是什么?要求君王必须在充分尊重士人,就是知识分子的个体人格,个体思想、个体行为的相对的独立性的前提下,他才能为你所用。

这就是李白特别向往的最理想的政治境界。他成天到晚就想当皇上的老师。他有首诗里边写的是“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我就是姜太公,成天在渭水边上,放个鱼竿。就等着周文王来呢。周文王后来找到姜太公,就做了他的老师。他说,“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我宁可在草里边,硬着被子死去,也不愿意在你绣着黄金笼子里边,苟且偷生。所以,从这角度来看,从这种人格的角度莱曼,从这种理论的角度来看,他就蔑视权贵。我们说李白的蔑视权贵,我们不是说他脾气不好。他就是那么个天生的脾气。不是。他有很深刻的文化上和思想上、信仰上的这样一个根源。他蔑视权贵。蔑视封建的秩序。一切既有的秩序在李白看来,都是强加在人的身上的羁绊。他说“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我拿着一支菊花,我看你千石俸禄的高官,我根本就没把你放在眼里。可是大家要知道,燕昭王郭隗所倡导的那样一种军陈的关系,我刚才已经说了,只有在春秋战国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因为那时候正是诸雄争霸的时候。大家都要延揽人才。曹操当年,唯才是举。但是我们提拔干部,要什么呢?要德才兼备。没有人说才德兼备。德才兼备。可是从曹操说了,要唯才是举。我不管你的深深,甚至有时候特殊情况下我不管你的品德怎么样,只要你有才。但是这对于一个盛唐王朝,已经秩序化的,纲常化的社会来讲,这种君臣关系,是不可能出现的。

【画外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性格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漫游全国。四处寻找机遇而到处碰壁,又使他的刀架思想占据上风。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是典型的道教徒,而在李白的思想和信仰中,儒家思想依然强烈地存在。

康震:李白有这么浓厚的道教的信仰,神仙的信仰,纵横家的信仰,侠客、任侠的信仰,必定会影响到他的儒家的信仰。他的儒家信仰,跟一般的人不一样。他信仰道教神仙,所以他说,“严陵不从万乘船,归臣孔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我离开皇上,我自己去求仙了。他不要在皇帝跟前,俯首为臣。他要跟玉皇大帝做朋友。所以他说,不向金阙游,思为玉皇客。”我有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他的地盘是什么呢?就是求仙访道。当他要求仙访道的时候,他就把皇帝,把君权放在一边了。他任侠,他的任侠往往跟那个死读书的读书人对立起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我可不愿意做一个读书读到头发白了那样一个读书人。“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做读书人不如做侠士好。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腐剑起,沙漠收奇勋。”九十岁了,一直读古文,做个什么?做个书生。不如我拿起宝剑,在边关建功立业。

换句话说,他的任侠的观念,跟那一批儒生,他是对立着来写。这很能说明他的儒家的思想方面,他的基本观点。但是大家也不要有误解,好像觉得李白,不信儒家思想,他不是。他对孔子还是蛮尊敬的。不过就是有时候一会儿一会儿的,没个准。他说“仲尼,大圣也,宰中都而四方取则。”他肯定孔子,制礼作乐,为天下之方则。这个

标准是很好的。他有时候用孔子做自比。自比为孔子。说什么呢?说“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像孔子人家都怀才不遇,像我这个小人物,也就没什么了。但实际上是把自己跟孔子相比还有我们原来讲过,他临去世写的《临终歌》。说“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也自比孔子。这文人一般很少自比孔子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临去世前写的《临终歌》。说孔子当年听说有人抓了一只麒麟,就哭了。认为这世道完了。为什么呢?因为麒麟是仁义之兽。盛世才会有麒麟出现。那么在孔子的时代,出现了这个麒麟,孔子认为,这个麒麟出来之后,就是找不到它能对应的那个盛世,认为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认为这个世道完了,所以孔子哭了。李白意思说什么呢?说我死了,麒麟出来了,孔子还哭。我死了之后,谁为我哭呢?我没有知音。把自己比做孔子。但不管怎么讲,还比较尊重孔子。

但有时候就不大尊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且,他有时候也讽刺那些读书人。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这个诗就写得很激烈。意思说那些读书人,成天就知道死读书。读到头发白。你真问他治国安邦之策,他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他还说什么呢?他赞扬了两个人。第一他赞扬了李斯。我们都知道,李斯是协助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人。还赞扬了汉朝的一个大臣,叫叔孙通。这个叔孙通,实际上在《史记》里边,司马迁对他认为他这个儒生,做得不纯粹。对他采取贬的态度。他也赞扬他。所以这能看出来,李白儒家的信念,跟一般传统的儒生,不大一样。为什么?我认为儒家的信仰,在李白的信仰体系里边,从来就不是个独尊的地位。换句话说,儒家的信仰,跟李白其他的信仰,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画外音】盛唐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的身上,被理想化了。他虽然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思想。但他又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也不愿走科学入仕之道。而他最终有一个理想,这就是他一生最强烈的愿望。无论如、道,还是纵横家、任侠思想,它的核心在于能够求得功名。扬名立世。为此李白也忙碌了一生。

康震:那么应该说在李白的思想信仰里边,很难确定一个真正的主导性的思想。如果说非要找的话,有一个,就是功名思想。他就是想出名。就是想建功立业。在各个方面,他想出名。这个功名的思想,并不完全就等于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是要讲安邦定国。但是神仙的思想,修仙修到名气很大,也能出名。做侠客做大侠客,也能出名。做神仙家做纵横家都可以出很大的名气,所以功名的思想,是贯穿在李白的始终的,只不过政治的功名思想,是在诸多的功名思想里边占第一位的。就是他有很多的不同类型的功名思想。但是一旦政治上的功名机会到来的话,那是排在第一位的。要说他思想里边,还有一个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人格的独立。这个是在任何情况下,李白都是首当其冲的。如果有任何的一种羁绊,任何的一种约束,对他在人格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构成威胁的话,那他绝对是不妥协的。当然我们说,保持独立性,并不是要脱离社会。但问题是,这种独立性和自立性,它的核心是不依附于任何的权贵门第。和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个性。这正是李白为代表的盛唐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今天这一讲是讲到他的思想和信仰,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李白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盛唐时代,多云文化兼容并蓄的一个成果。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伟大的象征。他去过多少地方。他出生在碎叶城。他在四川长大,他在长江流域,在黄河流域,去过很多的城市。接受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熏陶。中原地区的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江南的文化、浙东的文化等等,还有道教、儒学、神仙家、纵横家、任侠的文化,他经历很复杂,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跟皇上打交道,跟最底层的人打交道,总的来说,李白生活在幻想当中。也生活在理想中。特别是活在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当中。他从来不放弃。永远不说放弃,永远要追求,永远放前奏,这就是我们心目当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快乐的李白,也是伟大的李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十

第10讲 李白死亡之谜

康震:李白好象阳光,已经照到他的脑袋上了。他又可以翻身了,他又开始找他自己的机会了。可是这时候有一个更大的(灾难),他每次都是碰到更大的,在等着他。是什么呢?就是他要被流放了。大家不是说,他不是都被释放了吗?怎么又流放了?这不是以李白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画外音】要想了解李白流放的真正原因,我们还得把视线转回到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逃往成都,安禄山的军队两个月时间,攻陷了洛阳。安禄山便在洛阳建立燕国,自称“大燕皇帝”。在唐玄宗逃亡成都的途中,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前往西北主持军政大局,并在灵武发动政变,宣布自己即皇帝位,并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同一时间,安禄山的军队已攻陷长安,从此唐王朝的半壁江山陷入了战乱之中。为了收复两京,唐肃宗李亨重

用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在宋若思的府上,担任幕僚的李白,会因为两京的收复,而使他的命运有所改变吗。

康震:安史之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以后,朝廷有一次算帐的行为,凡是在安史之乱中间,投降的,朝廷都有一次总帐要跟他们算。当时主要定了六等罪,第一等是弃市。弃市就是砍头。第二是什么呢,是赐死,自己死好一点。第三是重杖,打板子,照死里打。下面是流放,还有贬官等,一共是(六种),我刚才讲了五种,大体就是这么六种,大体有六种。

当时有很多重量级的人物,都在这个惩罚之列里面。比如说原来担任门下省侍郎的,门下省就跟我们现在的部门很难对应,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央一级的职务,相当于我们现在怎么着,也是一个副部长级的吧。陈希烈,他担任了伪宰相,后来被赐死。

还有大诗人王维。王维是怎么回事呢?在这个之前做给事中。这个位置,我真的是很难跟大家对应,但是我告诉你,我现在说的这些人担任的这些职务,给事中也是在中央的国家机关部委里面的很重要的官职。他是没能来得及跑,唐玄宗跑的太快了,他没跟上,结果就被抓起来了。

王维这个官其实并不大,但是王维的名气更大。王维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他跟李白基本上是同岁。李白四十多岁了,才进了长安,火了一把。王维早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诗文就遍于朝野。而且当时跟很多的王公大人都有密切的交往,虽然他官一直做得不大。所以他名气大,安禄山就专门把他押解到洛阳,把他关起来。强迫他做官,王维不干。采取了很多自虐性的措施,吃了一些药,吃下去之后腹泻不止拉肚子。这个办法后来不奏效。又吃了一些药,吃下去以后话说不出来,想充哑巴,还是不行,最后强迫也还是担任了给事中的职务。像这就是被迫在伪政府里面担任公务员。

他就属于贬值官,也没有杖杀他,也没有赐死他,就是贬官。当时像王维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他不是想要投靠敌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他不幸落入敌手。杜甫当时也被抓过一阵子,官太小,又没有什么名气,偷偷就跑掉了。王维这样的人重点的看护对象。所以这是大的形势。对于担任伪职的人,当时的中央朝廷重罚。李白当然不属于投靠了安禄山的叛军,但是他是属于在朝廷内部出现的叛逆军队的一员,所以也要给他一个很重的处罚。监狱里面住了一段那还不行,所以就给他判了流放。

流放是流放到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是流放夜郎,夜郎相当于现在的贵州省的遵义附近。现在当然遵义市经济发展各方面都很快,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就连广东、海南,那都还是比较偏远的蛮荒之地。包括广西地区,贵州也是这样。所以李白本来好几次我刚才已经在前面讲过了,好几次都是将要逢凶化吉,又要开始自己新的人生的时候,总是再一次被甩到苦难的漩涡里边。李白后来就生病了,生病之后在周围的有一座山,叫宿松山还住了一段时间。但是他流放的事实已经定了,这个不能改变。所以对李白来讲,这个事情确实是非常痛苦的。

当时唐玄宗从成都已经回到了长安。那么为了表示庆贺,有一个活动叫什么呢,叫民酺五日。实际上就是吃东西意思,叫做民酺五日。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老百姓可以饮酒狂欢五天,就是庆祝上皇返回长安。

李白有一首诗叫《流夜郎闻酺不预》,他没资格参加这个狂欢活动。为什么呢?他是充军这样一个罪犯,所以他没有资格参加庆典。这首诗“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他心里很酸楚啊,他希望这种欢庆的气氛能够伴随他到夜郎,这跟他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叫“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个时候他日日夜夜思念着想要去长安,他的一颗思念之心可以随着一阵狂风,直到咸阳,借指的是长安。现在却要把这欢快的氛围能够一阵风吹到夜郎,他希望能够在大家都欢快的氛围里头,也分享其中一点的氛围。所以这个时候,他实际上是非常地痛苦。

他出发的时候,大概在当年的十二月份出发,在启程开始的一段路上他的妻子宗氏,还有他的妻弟宗璟,陪同他一直到浔阳江才停下来。他还写了一首诗是给他夫人的。在这个诗里面,他很悲观。因为当时李白已经都是马上六十岁的人了,年纪很大了。

那么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话,一个人的年寿不像我们现在平均寿命都很高。像白居易活到七十五岁,就已经是很高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杜甫说的。如果说七十古来稀的话,那么对于一个六十岁的人来讲,年龄已经很大了。再加上他这六十年并不是在办公室里头,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六十个春秋。特别是在他四十多岁之后,他就一天都没消停过。总是有不断的打击和不断的兴奋出现在他的生活里面。这对一个人来说,在情感上,在情绪上,在思想上,都是一种很大的折磨。所以这个时候的李白就比较悲观,甚至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就是他是比较绝望。这在很多的诗里边都能够看得出来。

他在去夜郎的途中,沿途有很多的官员,慕名来为他送行,或者为他举办酒宴。那么在这个活动的过程当中,他写了很多的诗,酬答的诗。比如说他有一首诗里边有两句说:“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我的命就如此,不知道这样的愁苦能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对于他这样一个本来对于生活,对于政治生活,充满的自信和前途的人来讲,42 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李白一时看不到他的前途在什么地方,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乐观的本性,这种乐观和自信成为他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性格成为了支撑李白度过难关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通过这些诗,我们能看得出来,他就要依靠他自己的,坚强的一种个性,特别是自信的这种性格。他有一首诗是写给一个判官的,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落到这步田地的李白依然很倔强地回忆自己在长安风光的时刻。他说“昔在长安醉花阴,五侯七贵同杯酒。”我当年在长安的时候,那也是个酒仙,跟我喝酒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说那些王公大臣在我看来,都不算什么。我在他们的跟前气势傲岸,至于我自己风流俊赏那种风流态度,不在任何人之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等把这个说完了,他后面突然说了两句“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说我什么时候能回来,能不能告诉我啊。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回来,他靠什么,靠对过去的阳光的生活的回忆,来支撑自己往前走。所以我觉得李白这个人,身上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现代人和当代人去回味,去借鉴,甚至说去学习。我经常在想,如果我们现在写一首诗,或者写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后,是不是还能感动某一个处在困难中间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

李白当时写这些诗的时候,或许考虑过要流传千古,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是给自己写的。我自己认为是这样。所以我觉得,李白的苦难和忧愁是最典型和真实的,这跟他的自信一样,都非常真实。他说“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回来,我只能现在朝着已经有的路走下去。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偶然或者意外出现,真给他等着了,他每次都能等着一个希望,不过往往是在这个希望之后有一个更大的失望在等着他。

【画外音】命运多舛的李白,最终没有摆脱被流放的厄运。此时的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了,流放对于他来说,将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放逐。这位已经步入老年的诗人,能忍受这一漫长的苦行吗?命运之神会给李白带来什么呢?

康震:公元759年,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这一年的三月份,关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旱情。朝廷下了一个特赦令“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就是凡是死罪改成流放,凡是流放的都免了。这个对李白来讲,简直是太意外了。但是对他来讲,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气侯适宜,他就会重新燃烧。那么事实上,他得到这个赦免令的时候,他已经到达了巫峡,他在船上已经生活了整整的十五个月。他有一首诗说“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我看见这个月亮,圆了十五次,实际上过了十五个月。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诗我们可能是最熟悉的诗,跟他的“床前明月光”是最熟悉的诗。但是最熟悉的诗往往是最陌生的诗。因为我们小时候,小学也罢、中学也罢、大学也罢,读这首诗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把它讲成一首写景的诗。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了解了在诗最后面的所有所有的一切,过往的情景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五十九岁的李白这个时候还能写这样的诗。“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个人要对自己提出巨大的挑战,才能写出这样的诗。

我们说,他是一个被流放的人,在船上度过了十五个月,他接到特赦的令,他只能说自己可能会捡一条命也就罢了,但是他却要说“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意味着所有的困难他都觉得已经又过去了,这个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大家如果稍微经历过一点生活当中苦难的话,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困难是最大的。也很少有人很真实的说“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也许有人说我没事了,但是回到家里却痛哭流涕。但是李白这样的诗人,他自己不但这样写,他还鼓舞自己,而且过了很多很多年之后,许多处在困难当中的人读到这样的诗,都觉得自己仿佛跟随着李白一起“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那么李白在回来的路上,这时候他就已经往回走了,他就又生发了很多的幻想。我们就说一个五十九岁的人,他还有很多梦想,真的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你知道李白遇到的不惜特赦,不是针对一个人的特赦。如果他是特赦令的话,就有很多文章了。比如说唐肃宗下了一道特赦令,只赦李白一个人。那就意味着朝廷要怎样呢?要用他。可是只不过是一个很普泛性的大赦令。而且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这场旱灾的话,李白可能就已经到了夜郎。

事实上在这一段经历的过程当中,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李白当时已经到了夜郎,也有人认为他还没有到夜郎,但其实这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他遇到了这样一个大赦令之后,他就认为这又是一个机会。他不知道具体的目标在什么地方,但是他认为他可以从这大赦令里面走出来,重新走向自己的生活。

所以他在一首诗里面写到,“去岁左迁夜郎道,玻璃硯水长枯槁。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说我去年的时候,我被贬都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十五个月。我去年被贬到夜郎,我的那个砚台里面的水都干了。意思是说没希望了,我不会写什么了。可是今年,当我走到巫山、巫峡的时候,遇到了大赦令,那么我的这支笔重新焕发它的光芒。他接着提了个很高的要求,“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我知道,皇上要用我了。李白愿意这么想,他愿意这么想。你要知道,在生活当中,很少有人能愿意这么想的。因为大部分人在苦难面前,就是说稍微低低头,就觉得用低头的方式可以度过苦难。但是李白是抬着头来迎接这个苦难。

他说,“圣主还听《子虚赋》”,他说皇上肯定是想看我写的《子虚赋》,他把自己比作司马相如。“相入却与论文章”,我倒是要给皇上好好谈一谈,我这锦绣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他非常高兴,43 说我跟朋友之间,要大醉一场,醉多少场?醉一百场,喝一百次酒。“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这个写的气势非常大,他原来还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现在是什么呢,一船的美酒我全部都喝光,我要花千金一掷,把所有的春色都买回来。所以我们说,李白的兴奋和李白的自信,之所以让人们感觉到非常有魅力,他里面有一种天真的成分在里面。他对待政治的态度是天真的,他对待希望也是天真的。这种天真里边,包含有幻想的成分,也有理想的成分,同时也有一个对自己的自信的成分。他是很多很复杂的心态组合在一起,更不用说,他本来就曾经辉煌过。

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所以李白在回到了湖北荆州,洞庭湖边之后,他就在那留连了很长时间,他在等待,他在等什么呢?等待朝廷有没有有关方面有个说法,他希望能够把这种幻想变成一个现实。所以,他到江夏以后,就是现在的武昌附近。他给一个朋友写的诗,里面说,前面有一篇小序。“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征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说现在战争已经快结束了需要建设人才。我就是现在的贾谊,你注意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他是谢安。但战争结束了以后,他是贾谊。当他在唐玄宗的宫廷里边的时候,他是姜太公。总而言之,李白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希望自己是顶级人才。他愿意相信,不管他是不是,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就是我刚才讲过的,什么叫盛唐的精神。

我们现在走在大街上,你说我就是姜太公,别人会笑话你。但是李白说自己是姜太公,没有人会笑话他,不管他是不是能做到。所以杜甫的诗说“世人皆欲杀”,他这样做下去,很多人很恨他,很妒忌他,他这种自信都惹人妒忌,你凭什么那么自信,你自信不就显得我自卑吗。但是因为李白是一直这样自信到底的,所以呢,他的自信也就变成了很实在的一种言论。

【画外音】公元759年,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也得到了赦免。生性自信的李白无疑又把这次赦免看做一次重要的机会。而此时的唐王朝还被安史之乱的战火所困。李白认为,他还可以为国效力,可是这样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真的能够挺得住战乱与疾病的双重考验吗。

康震:所以当时李白本来他认为,他遭到了特赦之后,他遭到了赦免之后,他回来以后希望以适当的方式重新加入朝廷的军队,但是局面很坏。所以他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两句“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晚上睡不着觉,每天晚上睡觉都要叹四五声,叹气,为什么呢?经常不知道这个国家该怎么办,这点跟杜甫很像。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他就是老想着老百姓,老想着国家怎么样。

最后两句可不一样,马上变成李白式的。他说“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旄头是什么呢?就是名列前茅,旗帜。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像后羿一样,一箭就把敌人的旌旗给射下来。他是指望着自己能够继续地去给国家效力。

那么在这个中间,他得到了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想参加李光弼的军队。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中间,大家从一般的历史常识上来讲,最熟悉的两个将军,一个就是郭子仪,一个就是李光弼。当时李光弼担任什么呢,换句话说,他就是国防部长兼天下兵马副元帅,所有的军队全都在他的统辖当中。李白就想参加李光弼的这个军队,因为李光弼的军队现在向东征,他自己就想参加这个军队。他觉得这又是一次机会。

换句话说,李白只要一息尚存,只要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他就总想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就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我们经常爱说,李白是个诗仙,其实在关键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有仙气。他当然很爱国了,但是有时候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意无意的抛弃了他,他当然很痛苦。

但是呢,从根本上来讲,李白不介意。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来讲,他一直坚持一点,就是说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参加军队。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公元761年,他已经六十一岁了,他决定到金陵去参加李光弼的这一次东征,所以他写了一首很长的诗。这个诗的题目叫《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崔侍御十九韵》,听说李光弼的军队要用兵东南,他作为一个文武书生,他请缨要参加军队。

而且他这个诗里边说:“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就是李光弼的军队一出击,范阳的乱军就会崩溃。“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军队一出来之后,黄河的水都被军马喝尽了,形容阵势很大。“赤羽连天明”什么意思呢?赤羽是红色的羽毛,就是军队旗帜上面红色的羽毛,照得天空都是一派的光明。所以李白在一首诗里面说,“愿雪会稽耻,将朝报恩荣”,我将要洗掉我参加永王李璘军队失败的耻辱,我重新的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套用曹操的一句诗来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猜测可能他在李光弼的军队里面有熟人,有一些关系,所以他去投靠。

【画外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李白幻想着在自己的暮年,能实现报效国家的壮志。他又要去参军了,此时的唐王朝还没有摆脱安史之乱的战火。李白还有希望去施展自己的报复吗?这或许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这一次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

康震:但是很不幸,他半道上病了,病得很重。所以就没有能够去成。李白当时具体得的什么病?这个不好讲。后来晚唐有一位诗人叫皮日休。他写了一首诗叫《七爱诗》,其中说到李白,他有这样两句诗“竟遭腐胁疾,醉魄归

八极”。腐烂的腐,胁下就是肋下,就是胸。

可能是有些研究者指出,我这个不一定是确论了。有的人认为可能是慢性的脓胸穿孔。酒精的中毒有的人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种化胸症它的病因有很多(原因)造成的。李白当时可能就是得了这种急性的脓胸症。病了之后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所以肺部和胸壁之间蓄脓,向体外腐蚀穿孔,就造成了所谓的腐胁疾。这种慢性疾病本来就很难痊愈,李白特别喜欢喝酒的一个人,其实后来考证发现,杜甫比他喝得还多。只不过在我们的印象里,李白好象一直在喝酒。

可以说到他的晚年,因为这样一个疾病,把他打到了。他自己也不再修仙,也不再炼丹。也没有功名富贵的心。除了写诗,就是喝酒。“而我谢明主,衔哀流夜郎。归家酒债多,门客粲成行。”想要跟他喝酒的人排队。“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喝一千杯酒。那么李白呢,他这个喝酒,其实也是跟他政治上的不得志、不得意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他病倒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去投靠朋友。去哪儿呢?去现在的安徽省的当涂县,当时也叫当涂。当涂县的县令他的一个从叔,那个人也姓李,李阳冰是唐代很有名的写篆书的书法家。这个是他的一个从叔,就是本家的叔叔。但未必这人年龄就比他大,他是当涂县的县令,(李白)就去找他了。找他就写了一首求他的诗,为什么呢?他本来不是到金陵那个地方去参军的吗,结果病倒了。现在看起来他在金陵受朋友的周济,好象也不理想。

因为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不像最开始,刚离开长安的李白,那时候皇上还给他一笔钱,他自己也许也挺有钱。他写了一首诗给李阳冰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什么意思呢?我到金陵的时候,那些人都可怜我,群凤,凤凰的凤。他们都看到我,很同情我。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每个人都从身上拔点毛,插在我的身上,他们接济我。“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可是他们给我的太少,我的花费很大。这就好比要救活一只鲸,拿勺子给它身上泼水,那怎么行呢。

“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他就像冯谖一样,我们现在还记得,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第一次去长安的时候,就用了这个典故,弹剑。但当时他像冯谖一样在弹剑的时候,一边弹,一边等待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现在弹剑,弹出来的歌声就不再是年轻的时候唱出来的,那样的理想之歌,而是苦寒之歌,要求人了。

一阵寒风吹起他前面房檐的地方。“月街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不知道生活着落在什么地方。其实他本来到当涂,是为了来投靠李阳冰的。但是他一开始,没把话说清楚,可能也是好于面子。李阳冰不大清楚他目前的状况。他临走的时候要告别了,把这个诗送给李阳冰。李阳冰看了以后就很清楚了,他现在完全很困顿,所以就挽留他住下来。那么他在当涂就过了第二年的重九。

到了唐肃宗的宝应元年十一月初旬,李白的病就很严重了。他当时就把平生所做的诗文的稿子,都交给了李阳冰,请求他为自己的诗文的稿子写一篇序,编成集子。后来,李阳冰就编了李白的第一个诗文集,名字不叫《李白集》,叫《草堂集》。他就给《草堂集》写了一篇序。这个序里面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李白写了很多诗文,现在存下来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我们知道现在现存的李白诗大概有九百多首篇,有诗有文的。那么如果是十分之一的话,那么平生所做怎么也应该在一万左右。但是我们都知道,他的生活是颠沛流离的。很多的诗文都这样遗散了。但是就是这样丢了十分之九,剩下的十分之一,也使他能够成为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最后就死在了当涂。

他临去世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叫《临终歌》,这个诗很短,只有三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在很年轻的时候,大概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写了一篇《大鹏赋》。他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是个大鹏。这当然受庄子的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纵观李白的一生,觉得他确实是一只大鹏,只是在朝着理想去飞,从来没有想过要停下来。

“大鹏飞兮振八裔”,八裔的意思是八方。大鹏飞起来之后,不飞就不飞,一飞冲天,振动了宇内。可惜啊,飞着飞着飞不动了。“中天摧兮力不济。”我没力气,飞不动了。可是,有一样,飞是不飞不动了,“余风激兮万世。”我这个大翅膀,扇起来的余风,一万年以后,一万代以后,他们都能感到我的力量。“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把自己比做孔子。这里面有个典故。孔子听说,有地方出现了麒麟,孔子就哭了。不再著述。因为麒麟出现,是盛世的标志。但是在孔子的时代,出现了麒麟,这真是生不逢时啊。所以孔子为这只麒麟感到哀伤。在李白看来,他可能就是那只麒麟。所以他一方面自比孔子。一方面又叹息,当代无孔子。他希望后任能够永远记住他,起码能有人为他哭泣。但是呢,他又怀疑这一点,所以他说,“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我不知道我死了以后,会有谁能记得我,谁会为我哭泣。但是我们想,我们今天在这里讲李白,作为学习李白诗歌的后人,的确没有辜负他。主要是,如果我们理解他,理解李白的理想,理解李白的性格,也理解李白这样一种在《临终歌》里边对自己(赞许)的话,那我们就真地是没有辜负李白自己在《临终歌》的愿望。毕竟他是唐代,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里边魅力卓绝的,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死,可以说是一个诗歌时代的终结,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格的

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3分钟 篇5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闻鸡起舞的启示》

同学们,你听说过闻鸡起舞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祖逖,他是晋朝人,他从小立志报国,为了能在战场上杀更多敌人,维护祖国统一,每天夜里只要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并且长期坚持,后来成为一位爱国将领。他那种刻苦勤奋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努力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有人认为,今天我们的国家安宁祥和,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衣食无忧,有的同学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尝过了山珍海味,对于战乱连连的情景从未想象过,认为今天的和平会永远。这样的想法错了,美帝国主义灭我之心不死,时时都在给我们制造麻烦,疆独、藏独等极端组织不断制造事端,周边国家也觊觎我们国家的疆土。我们的国家时时处在危险中,我们要有一颗居安思危的爱国之心,从小就应该心存祖国,刻苦努力,学习本领,强身健体,随时准备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没有危机意识,学无所成,身体病恹恹,一旦战争来临,我们不但报不了国,只怕最先成为枪下鬼,或者成为拖累国家的难民。

同学们,让我们以祖逖为榜样,为祖国安危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学习、锻炼吧!

同学们,加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二: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 悲情项羽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悲情项羽》

曾经伏案读汉史,痛心项王不渡江!

当年,22岁的项羽率八千子弟过江东,克城破敌。23岁渡漳水,破釜沉舟,三万士兵杀得三十万秦军丢盔弃甲。

26岁他指挥起义军打到咸阳,推翻秦王朝,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号令天下。

楚汉之争的彭城战役,霸王千里出击,衰兵作战,数万楚军打得五十多万汉军几乎覆灭。荥阳战役更是杀得刘邦狼狈逃命。

可惜他是一个不懂政治的军事家,最终他输在老谋深算的刘邦手下。垓下之战,十面埋伏,霸王自感末日尽,一曲霸王别姬,唱哭了无数骚客文人。

仓皇而逃的项王在乌江岸上,踟蹰不过,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怀念死去的虞姬呢?最终他毅然拔剑自刎,命献乌江,结束了纵横吟啸的辉煌人生,年仅30岁。项羽的悲剧启示我们干事业得讲究方法:居上者,当会用人,无知者,该努力学习,创业者,应会守业。身勇不如智勇,全面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同学们,古人的成功、失败对我们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让我们共同珍惜光阴,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让我们从读书中学习智慧,使自己的思想更加强大,从而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把我们的职业做好、做细,为国家、社会贡献我们的光和热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三: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 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3 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战国时期晋国的大夫,偶然经汉阳江,认识樵夫钟子期,于是结为知音,伯牙邀子期出游,子期以父母在不远游为理,没有承诺,怕失信于伯牙。伯牙相约来年中秋到汉阳江见子期。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约而至,知道子期中途病陨,悲伤欲绝,叹无知音,于子期墓前断弦摔琴。

这个故事看似讲谢知音,其实还有一个践行诺言的重点。今天的社会,到处重诺轻信,诺而不践。陷入诚信危机,人与人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同样诺而不信。到处搞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当初的一纸合同化为子虚。有的厂家为了利益,生产假冒伪劣药品、商品,视生命为草芥。有的人为了个人利益,置亲情、友情而不顾,骗三亲六戚参与传销组织。在当今社会,诚信已成为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我们不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为一些蝇头小利而使自己失去诚信,结果是十分可悲的。

同学们,希望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树立我们的良好人格,用我们的行为去感化他人吧!我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四: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 夜郎自大夜郎自信

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夜郎自大有感》。

夜郎贵州的古称,史记,西汉使臣经过夜郎,夜郎王接见汉使者时问他:汉朝和夜郎哪个大?如此无知的发问,引来一个流传千年的笑柄,也成了贵州落后的代称。

殊不知,如今的夜郎今非昔比了,占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五百万,世界193个国家,有105个国家面积没有贵州大,有158个国家人口没有贵州多。难道夜郎还小吗?

西部大开发为贵州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铁路交错,四通八达,高速纵横,川流不息,贵广高铁,开通运行。天堑变通途,贵州还封闭吗?

矿产资源闻华宇,水火发电西送东。世界凉都展怀抱迎四海宾,黄果树瀑布魅力接五洲朋,百里杜鹃百里红,梵净山高云里通,安顺龙宫吉祥龙,威宁草海鸟国中,荔波漳江耀明珠,雷山苗寨风情殊,侗族大歌原生态,彝族节日添风采。遵义红色遗址,赤水长征豪情。茅台醉嘉宾,毛尖显乡情。贵州景观得天独厚,贵州资源中国甲秀。

沿海工厂内地迁,栽下梧桐凤凰栖,经济连年增,涨了又涨gdp,人民康宁,欣欣向荣。我们是夜郎的后人,抹掉昔日的蒙昧,开足前进的马达,凭借开发西部的东风,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几年贵州还将改头换面。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周一煤矿安全活动的通知下一篇:商家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