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13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宗旨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文化,这正与“三尺讲台”的神圣使命不谋而合。而“百家讲坛”主要内容是围绕文学经典和历史知识展开,这也与语文教学有契合之处。另外,“百家讲坛”形式上是由一位主讲人在“讲坛”上将知识、思想、情感传达给听众和观众,语文教学也是要立足课堂,学生的眼睛也聚焦在“三尺讲台”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百家讲坛”开播初期收视率一段时间曾跌至0.02%,几乎为零。在央视末位淘汰的严酷机制下,它岌岌可危,面临生存危机。然而,绝处逢生之后,便一路红红火火,成为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权威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是怎样的改革使节目改头换面,收视率飚升,让受众从对节目兴趣不大到充满期待的呢?这尤其值得我们深思。既然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妨一一分析“百家讲坛”的变革举措,并从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
一、从“受众定位于普通观众”到“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新的“百家讲坛”之所以大获成功,首先是对栏目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新的制片人万卫上任后,突破思维定式,给制作人员和主讲人转变思维,作出了“受众不再定位于社会精英,而是普通的电视观众”的全新定位。栏目内容学术性降低,对于内容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口味,而非正统的学术观点。“百家讲坛”改版之后,收视率直线攀升,使这个曾经徘徊在淘汰边缘的栏目一度登上科教频道收视率的冠军宝座。
这个成功的举措启示我们,课堂讲授内容要尽量贴合当代学生的欣赏趣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要。新《课标》的核心是教育必须立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成长需要。因此,教师要让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和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用美文浸润青春的心灵,用经典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周全,不仅具有科学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备课中要潜心寻找范文和学生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要像“百家讲坛”那样,秉承兴趣原则和亲近原则,首先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充满兴趣。
当然,“满足学生”这一概念需要有多方面的内涵,有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被尊重需要等基本需要,也有成功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教学内容如能从学生需要的高度去生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幅提升,就会主动地探索,积极地去接受。
二、从“主讲人完成同一主题系列”到“语文专题教学”
同一主题的节目由同一个主讲人完成,所讲内容侧重于同一题材的纵向延伸,培养受众对于节目和主讲人的忠诚度,“百家讲坛”的这一尝试大胆新颖。事实证明,这样的“系列专辑”能牵引观众的目光,抓牢观众的心,观众陪伴主讲人也陪伴某一主题深入其中。收视率证明,观众反而更能接受小信息量的演讲方式,信息量小、信息内容扎实的演讲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由此我们联系到语文教学。课堂讲授量如果较大,在特定的课堂时间里内容就不容易讲述得深透,有如浮光掠影,吸引不了学生。其实,课堂讲授应该本着信息量小一点、知识点疏一点的原则,知识点要少而精,对于某一个知识点要讲深讲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专题,值得教师带领学生在某一点上向纵深延伸,譬如:月亮、亲情、秋天等。我们也可以界定其为专题性学习,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对知识点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从“故事化讲述”到“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在讲述方式上,“百家讲坛”打破了原有模式,用“故事化”重新解构栏目,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制作每期节目。用悬念隔断、牵引,使讲述方式不再平铺直叙;有了故事,偌大的讲堂不再沉闷,内容不再乏味。表现方式上,吸收评书和电视剧技巧,巧设悬念,多讲故事,多讲细节,吸引观众。后期制作更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穿插有趣生动的画面或Flash动画,使节目更加生动可感,趣味盎然。
反观语文课堂,教师也应该抛弃老生常谈、平铺直叙的做法,采取设悬念、讲故事的方法。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似乎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题解、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写作特点、布置练习。凡此种种,单独看来均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用之于许多课文教学也不无收效。但是,篇篇这样,堂堂如此,课堂模式凝固化、公式化,则违背了教学规律,遏止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灵活多变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的五官就都被调动起来,学习更轻松,更主动了。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恰当而又适宜地使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当然,提倡多媒体的使用决不是鼓吹泛滥使用,无效使用。若多媒体的使用违背了辅助教学的初衷,篡夺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只是堆砌炫耀,就喧宾夺主,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四、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主讲人”到“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百家讲坛”有今天的辉煌,一批“学术明星”功不可没。用制片人万卫的话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主讲人”。刚开始节目组邀请的是李政道、周汝昌等世界级大师,但是播出效果不尽人意,观众反响平淡,兴趣不高。改革后,通过遴选,阎崇年、于丹、易中天等讲师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和追捧。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普通学者的风头反而盖过了那些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呢?
其实,“百家讲坛”改革的关键就是提炼了一套选择主讲人的特有模式——三维空间选择法:学术根基(y轴)+适合大众的表述能力(x轴)+人格魅力(Z轴)。“名嘴”易中天也在其博客中说,一个主讲人受到观众欢迎靠的是三条:学问、见解、个性。
无独有偶,语文教师薛瑞萍也说:“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就是语文。”的确,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语文课要让学生充满兴趣,最终还要看语文教师自己。作为“语文代言人”的教师,将语文的美充分展现给学生的确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不妨也从“百家讲坛”的三维空间模式中总结出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1. 不断读书积累,不断提升修养
站在“百家讲坛”上,面对亿万观众传播文化,传播思想,没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恐怕是站不住或站不稳的。说到底,是主讲人厚重的学识使观众产生了信任。所以,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面对一批批莘莘学子,语文教师不管目前教学任务、日常事务多么纷繁复杂,在日常教学之外一定要努力汲取古今中外典籍的精华,大量读书,积淀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造诣,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有背后的广度,使自己丰盈饱满,这样才能厚积薄发,稳稳地站在讲台之上。
2. 锤炼课堂用语,熟练表情达意
课堂用语是否得当,是否精彩,教师能否准确、熟练和生动地表情达意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尤其应该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讲文学,只有严谨之美还不够,还要有趣说妙解,给人以愉悦和深刻之美。现在的学生都很挑剔,而且兴趣多元化。有的老师感叹:“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了。”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也曾感慨:“在急功近利、讲究实用的年代,文史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讲兴趣,所以只好搞点包装,添加点佐料。”真是深谙了其中的奥秘。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若能严谨、亲和、富有生趣、幽默风趣,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锤炼课堂用语,追求高效低耗的表达方式,养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要素养。
3. 追求教学风格,彰显个性魅力
“风格即人。”“百家讲坛”主讲人风格迥异,各具魅力。阎崇年持重,易中天机智,于丹聪慧,王立群厚道,纪连海另类……,他们独特的个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追求并发掘自我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的风采。或是对语言的独特感觉,或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或是语文方面的特长。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与教师真诚对话,深刻交流,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领略语文的美好风光。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
“百家讲古”?
据《南方周末》报道:“百家”即言多也,各路精英都在这讲坛上一展辩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百家讲坛”似乎应该更名为“百家讲古”,因为它所讲的,不是汉唐,便是明清;不是《论语》,便是《三国》;不是司马迁,便是曹雪芹;讲了慈禧还不够,还要讲光绪……新闻出版事业要“三贴近”,电视应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最应该贴近大众的所思所想。
不是说古代名著不要介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只在中国的旧典籍中讨生活。“古为今用”,是不是还要“洋为中用”?除了古典名著外,能不能介绍一些外国名著呢?能不能介绍一些外国最新学术动态和科学成就呢?甚至,能不能介绍一些外国最新社会思潮呢?还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似乎也可以请名家到“百家讲坛”上做一番介绍。
概而言之,“百家讲坛”要真正体现“百家”,不能只是传统文化一家。
为“豪华课本”瘦身
据《光明日报》报道:新学期伊始,江苏省就公布了2007年春季江苏省中小学教材零售价格及课本费标准,明确规定各地严禁使用《江苏省2007年春季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书目》以外的教材,课本费实行“多退少不补”原则,按学期与学生结算,公布结算清单,凡结算清单中列支不属规定范围内的书款必须全部清退给学生。这使得2007年春季入学的教材价格,比2006年平均降低了约17%。定教学用书和课本费标准,意在遏制人人诟病的“豪华课本”,还课本本来面目,为学生及家长减负,豪华课本走上了回归质朴本色之路。对此,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必须推进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工作,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经营。由多个部门联合招标,使得采购价格降到最低,这样书商的贿赂空间就缩小了,课本就再没有豪华的必要了。”
创造文艺健康发展的
社会文化生态
据《文汇报》报道:盲目制造“粉丝”和“粉丝”追星而引发极端事件,已成为一种公害。今天需要重视的是在文艺市场和大众文化的条件和氛围中,创造一个文艺健康发展和优秀作品不断出现的社会文化生态问题。如果不在这样一个文艺生死攸关的大课题中着力用功进行研究和策划,那么,明星迷、网游迷等等各种“粉丝”的走火入魔,不但无助于相应文艺和文化的健康和繁荣,而且,会冷不防地闹出点小小大大的事情出来。今天,也许就是提升我们文艺和娱乐品位的契机。
青春文学创作
不必锦上添花,更需雪中送炭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评论家近日呼吁,出版界和媒体对青春文学推波助澜多,冷静分析少,青春文学的发展已经到了急需理论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评论家表示,中国文坛向来就不缺乏“神童”,现在也不必对哪位青年人动辄冠以“神童”美称,当务之急是给予必要的引导。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说,“一批有才情的青年人组成了青春文学庞大的创作队伍,对他们予以关注、引导是必须的。”因为现在一些媒体有“捧杀”他们的倾向,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够,如果头脑发热,以后很难成为大家。河北省作协陈冲说,青春文学作者的很多东西是不自觉的,他们很难自己从理性上进行把握,这就需要评论界加以引导,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会非常有利。
六小龄童:
请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开涮
据千龙网报道:针对当下流行的戏说名著,六小龄童表示,有人创作《西游记》后记、新记他都不反对,但应该有基本的创作底线。“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也不是胡说,改编名著是有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变。
我觉得,改编者一定要笔下留情,千万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甚至恶搞。”六小龄童认为,“现在一些改编者让孙悟空跟女妖谈恋爱,或者写孙悟空的‘一夜情’,令读者津津乐道于孙悟空对情爱的追逐,这样的戏说和恶搞就不恰当。现在有太多年轻人不读原著,所以这样的误导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传统文化教育遭挑战:
九成孩子知圣诞不知端午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4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
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5
这是迷信吗?应该说不是,因为从老百姓到当官的祈雨应该是过了很久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也许本来就是到了该降雨的时候,再者嘉庆本身就有点心虚,如果说他对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自我检讨非常不容易,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直到这场大旱让他把这份内疚显露无遗。
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牵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也会让自己倍受折磨,当自己无法逾越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恐惧,于是就会用一些行为救赎自己。于是人的信仰便产生了,不断的用一些行为来救赎,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 篇6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浅析《百家讲坛》的电视语态 篇7
关键词:电视语态,悬念,视听形式,嘉宾,选题
2004年前,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徘徊在将被“末位淘汰”的边缘,如今它却一跃而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它开创了以说书的方式来讲述历史的方式,《百家讲坛》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其中,诸多因素影响着栏目的转变过程。
《百家讲坛》通常在讲述中设置层层的悬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演讲者如抽丝剥笋般解开重重迷雾,将受众牢牢吸引在电视机前,这是讲坛类节目成功的关键。《百家讲坛》开播初期因为沿袭了讲座节目的传统模式,曾一度陷入困境。之后,它采取了引入悬念贯穿全片的措施,才使节目重新焕发活力。《百家讲坛》根据讲座的内容首先设置一个总的悬念,这个总悬念往往体现在片名之中,是这一讲座的总纲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神秘的金字塔》、《秦可卿之死》等。单从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兴趣。此外,在讲座进行当中设置分悬念,每一个分悬念成为讲座内容的转折点,以吸引受众、保持其收视的热情。以《二战人物希特勒》这期讲座为例,首先片头设置总的悬念“走近希特勒,了解他谜一样的人生,探究他不同常人的生命历程”,接着每一节中设置分悬念,如“他从不讲自己的身世,也从不允许别人议论他的身世,这是为什么?这个人类最大的魔王究竟有什么难以启齿的身世呢??”,“在维也纳这个尽情享乐的天堂希特勒又将如何面对新的生活?这个想当国家元首的希特勒首先成了一个阶下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样,受众随着讲座的进程,解开重重分悬念,直至最终破解片头设置的总悬念。这种悬念式的叙事结构目的是使叙事变得更有趣,更易于受众理解,更好地吸引受众。
我们一般在电视上看到的讲座类节目,由于其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适合用电视这种视听媒介传播,而《百家讲坛》却将电视的视听元素巧妙地融合进讲座之中,使得节目的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生动。在视觉方面,《百家讲坛》充分利用画面穿插的剪辑手法,将事先制作好的关于讲座内容的背景资料和形象片断适时地插入讲座之中。历史类题材一般是当年的记录片断的再现,名著类题材则播放以该名著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片断。即使是难以表现的自然科学类题材,也可以用表格、FLASH图画等来弥补视觉上的缺陷。对于画面背景音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因此音乐的搭配要为画面的内容表达和讲座的整体节奏服务。急促的音乐易使人产生紧张感,低沉悠扬的音乐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泼跳跃的音乐又让人感到轻松。视听元素和学者们的讲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节奏变得更加明快。以理性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形象的画面与相应的音乐,这些都契合了受众的收视期待。
《百家讲坛》节目虽然把讲述者所说的每句话都以字幕方式呈示,对其中某些必须解释的概念与必须引用的原文,也都以字幕形式加以强调,观众也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内容,但总体而言,这还是一档以听为主的节目,以口语方式亲近观众,就应该尽量让最没有学术训练的人士也能大体听懂,而且听了几句就愿意再试着往下听,这就应该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榜样,他每写好一首新诗,往往并不是去念给同行或知识水平相当的人听,而是去念给文盲听,他要求自己的诗从听觉效果上达到“老妪能解”,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并没有降低他诗歌的艺术质量,而且使他的诗流传得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百家讲坛》就应该成为一档“老妪能解”的节目。
《百家讲坛》的嘉宾一般都是在各自学术领有卓越成就域的人物,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阎崇年、周思源等学术名流,也有邹静之、张维迎、戴锦华等少壮派学者,就是最一般的主讲人也都不会低于相当于大学博导一级的学术水准。名家的魅力非同一般,他们的讲座在任何地方都是场场爆满,但是即使是在万人礼堂,也不过就是这么一万个受众有幸聆听他的演讲而已,而《百家讲坛》则是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可以“面对面”地看到他们的讲演。?
《百家讲坛》的选题大多是我们在大学课堂上都能接触到的内容,社会上有影响的专题讲座,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及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的主题报告等等,内容大体分为人文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以及边缘学科、交叉科学等等。总之,只要与学术领域沾边儿的知识内容都在我们的选题之列。同时,这些选题都非常注意时代性的特点,如江南大学文学院姚淦铭教授所做的题为《老子智慧与现代式离婚》的讲座,将老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和现代人的离婚现状相结合,把老子的话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作为现代人的心灵鸡汤推出。有理有据,娓娓道来,非常吸引人。选题独辟蹊径,效果很好。
一个电视栏目能否成功,需要考虑栏目的形式、内容、公关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内容选择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电视媒介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许多媒体要么因为内容太过高端、深沉而失去了受众,要么为了迎合受众的一些低俗品味而放弃了传媒的社会责任,走向了媚俗化道路。很多时候,这样的栏目只是县花一现,缺乏维持其长期生存的生命力。其实,栏目内容做到兼顾受众和媒介责任并不是矛盾的。只要学会选择好的节目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兼顾受众和媒介责任反而会成为栏目成功的重要策略。《百家讲坛》的成功绝非偶然,值得所有电视媒体的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吴文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百家讲坛》燃起“一把火” 篇8
很多人是在知道易中天之后,才知道《百家讲坛》的。其实,《百家讲坛》的创办远早于此。
2001年7月9日,基于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以弥补许多观众无缘进入大学的遗憾的想法,《百家讲坛》正式创办,当时的口号就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做学术大师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开播伊始,担纲主讲者皆为各学科顶尖学者,比如霍金、杨振宁、李政道、童庆炳、叶嘉莹、莫砺锋等名家都相继到节目做客。专家讲课的内容也比较杂,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常识、饮食起居、养生保健,几乎全都进了“讲坛”。
“其动机很好,不想观众并不买账,原因是听不懂那些过于专业的东西,收视率极低。”《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
为了提高收视率,《百家讲坛》开始在形式上做一些变化,将主讲人由一个变为好几个座谈。“但效果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好在那时央视领导对其收视率要求不高,权当它是一个公益性栏目。”万卫说。
《百家讲坛》创办初期是没有收视率指标的。2003年央视开始用收视率作为衡量栏目的指标,实行末位淘汰制,《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不行被淘汰了,眼看就要轮到《百家讲坛》,编导们有些急了,开始研究观众,研究市场。2004年,在第二任制片人聂丛丛的主持下,《百家讲坛》推出了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迎来了较高的收视率。
在这种变化的节点上,《百家讲坛》迎来了它的第三任制片人——万卫。面对着收视率这把高悬的长剑,万卫开始重新定位《百家讲坛》。他觉得当时节目的方向是百科,打造的东西不明确,所以他上任的首要任务是着手打造拳头产品。在研究了过去收视率高的几期节目之后,万卫将栏目的定位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并将读者划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四十岁左右爱学习的女性。她们一般不太爱看电视娱乐节目,或很少看电视,喜欢看书,但对历史不太了解。第二类是众多的老年知识分子。他们有书,爱看电视连续剧、新闻,以此消磨时光,一辈子渴望学习,但学的知识比较杂,缺乏系统。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十分清楚。第三类是一些文化不太高,甚至相当低的人。这些人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不是书本,而是民间的口头传说,这些传说跟历史真实不一样甚至相反。
在将“大众”放在首位,将“学术通俗化”这个方向下,《百家讲坛》栏目组开始四处物色合适的主讲人。《百家讲坛》一共有四个栏目组,每个组都到大学去找主讲人,他们请校方推荐、通过学生推荐,由双方推荐他们学校的名嘴。然后栏目组跟这些名嘴见面,给他们录像。回来之后他们根据录像研究面对镜头时这些人的表述能力、人格魅力,之后再看他研究的学科有没有目前大众感兴趣的内容。然后他们敲定一个试讲的选题,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编导和主讲人不断地沟通和交流。《百家讲坛》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2005年4月,被栏目组在凤凰卫视节目中发现的易中天正式登上《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语言风趣幽默,《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路攀升。而随后开播的《品三国》,更是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也创下了《百家讲坛》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度。
2005年7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走上《百家讲坛》,创下了该栏目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率。而他,更是因此也成了全国名人。
2006年国庆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于丹出现在《百家讲坛》。从一个不为很多人知道到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于丹只用了7天时间。
人气也带来了图书市场的火爆。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竞标价500万元、首印55万册夺得易中天《品三国》(上)的版权,据说销量已近200万册。于丹的《论语(心得)》由中华书局出版,起印数为60万册,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销售100万册。这些明星学者的受追捧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优秀的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9
百家讲坛观后感1
暑假的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讲的《我的历史观》,他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比如: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善是后天形成的,一个人如果想作恶,能作恶,会作恶,也敢作恶,但是他就是不作恶,这就叫善。易中天在讲《我的历史观》时眉飞色舞,手不断地比划着,语气抑扬顿挫。我听得津津有味,节目放完了,我还意犹未尽。于是,我记住了栏目名称:《百家讲坛》;播出时间:12:45至13:28;频道:CCTV10。以后每天一到那个时间我就会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
但是,问题出现了:开学了。怎么办呢?我想了个办法:上网看。于是我就上网搜,终于在土豆网上搜到了几集《品三国》,我欣喜若狂。但是由于网速的限制,那些视频总是放一会儿,停一会儿,非常不爽。怎么办呢?
一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想给我买些文学类的书。但是,我一进门就看见了几本《百家讲坛》的书,我如获至宝,脚像生了根一样,再也无法挪动。我捧起一本《品三国》,贪婪地看了起来。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极不情愿地来到了文学类书的区域,可这时的我哪里还有心思看这些书?我站在这些书中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走马观花匆匆转了一圈,就迫不及待回到了《百家讲坛》的书旁。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妈妈终于同意我买《百家讲坛》的书了。我一口气买了《玄奘西游记》、《品三国》、《唐高宗的真相》和《康熙大帝》这4本书,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一到家,我就埋头看了起来。
《百家讲坛》为我展示了一个精彩而新奇的世界。看了钱文忠教授的《玄奘西游记》,我知道了玄奘法师是个勇敢坚强、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与《西游记》中窝囊的唐僧大相径庭;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我知道了汉末三国的一些历史真相,与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大不一样;看了赵晓岚教授的《李煜》,我知道了南唐后主李煜虽然在政治上是个庸才,但是在词坛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称为“词中之帝”,我还把他的一些词放到了我的QQ空间里……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这酒甘甜醇厚,而且富有营养;《百家讲坛》是我的老师,用知识的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百家讲坛》还是我的朋友,陪我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我爱你,《百家讲坛》!我永远是你忠实的fan。
百家讲坛观后感2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中华民族的璀璨五千年历史,象一卷优美动听的乐章。然而在这跌荡起伏的乐章中,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朝政中的贪官。
他们象一只只害虫,侵蚀着繁荣昌盛的国家。而我看的历史节目:《百家讲坛》中,也披露了和坤这个大贪官。这期节目主要介绍了:在偶然的一次护皇上出宫的过程中,和坤因为好记性,回答了皇上的难题,因此被皇上看中,后来他掌管朝廷中的重要职务,贪赃枉法,横行霸道,谋害忠臣,甚至还偷穿龙袍。
当他后来被皇帝抄家问斩时,人们在他家里竟发现他的家产有白银8亿到10亿两之多,抵得上朝廷10年的收入。看完电视后,我禁不住倒吸几口冷气。和坤贪污的东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数目大得令我震惊。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和坤搜刮奇珍异宝时的情形。我闭上眼睛,努力回忆着和坤步步高升的过程。
可8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总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它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使我对和坤这样的人了解得越来越透彻。和坤从一个小小的护轿士卫,到朝廷里的大官,令我困惑不解的是,举报和坤的人不止一个,为什么皇上宁可相信一个贪官,也不愿相信身边的忠臣呢?也许是因为皇上被他的甜言蜜语所蒙蔽;也许是和坤掩人耳目、不断变化的花招;也许……
我愤慨地做着各种推测,但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难道和坤从一开始就有那么大的野心吗?不是。在朝廷这个利弊分明的环境中,清官常常受苦受难,而贪官却能凌驾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便十分容易被诱惑,而和坤就是在白花花的银子中越陷越深的吧。贪官,是摧毁国家的头号“原子弹”,一个集体中,如果冒出一个小和坤,这个集体的后果就不堪设想。每当我看到“贪官”这两个字,我就总会联想到我们班的班长。
我们的班长大多数都是“老好人”,办事看关系,你跟他要好,他就帮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要跟他关系不好,他就处处抓你的“小辩子”。虽然我对这些作法有看法,但有时自己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掩面而思,不禁想到:“贪字就象毒品,会使人越陷越深。只有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才能真正为祖国效劳”。所以,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不能忘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过收看《百家讲坛》,使我明白了许多,了解了许多,知道了许多……
而今天我所受到的启迪,可能使我终身受益。
百家讲坛观后感4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
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将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
得。
《天地人之道》:您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吗?我们一个生命个体,在浩瀚的宇宙中意味着什么?
《心灵之道》:人生不如意事常九,当遇到人生的缺憾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处世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君子之道》: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呢?
《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
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理想之道》:“匹夫不可以夺志”,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但我们该怎么理解
“理想”的含义呢?
《人生之道》:您知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
逾矩。”的真正含义吗?
这两天,看到于丹教授的讲课,很精彩!她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一个学者,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在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政府也在逐步引导,把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个物质至上,道德沦丧的时代作为一个软力量在宣讲,不但在国内宣讲也越来越让“孔子文化”对国际上在宣讲。在听的同时,自己也感受到对圣经知识的缺乏,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匮乏。
教授讲解的《论语心得》,我被深深的吸引了。这部在中国传承了近2500多年的《论语》,诠释了人类的道德品质,净化了人类的灵魂。而教授把先贤那些精辟的理论转化成了大众易于接受的平民化的内容,影响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同时也深深的影响到了我。更令我感触的是教授讲课时的气概,真是一种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对我来说真是来自于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教授讲解的过程中有一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就是泰戈尔说过的: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可能失去星星。这是教授在讲解《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时引用的一句话。孔子曰:人生百年,熟能无憾?教授是这样给我们诠释这句话的含义的: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也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学会宽容的看待学生,看待工作,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会变成一件其乐无穷的事,也会让我们乐在其中的。
教授讲解的《论语心得》精髓不是我们能立刻领悟的,但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却是实实在在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5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百家讲坛》观后感800字 篇10
简介:《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百家讲坛》是个开放的节目。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百家讲坛》背后的国学热 篇11
这一轮国学热本身是卑怯媚权的现实选择。无论是新儒学者对封建专制的颂扬,还是电视屏幕对皇帝奴才戏的偏好,或者是《百家讲坛》对经典的“改造”,都是这种心术不正的根子上生出的枝叶
阎崇年被掴掌,于丹受威胁,易中天再次上阵,这些利于炒作的题材,并没有给央视的《百家讲坛》带来生机。据媒体报道,这个曾经火爆异常的栏目颓势难挽,收视率大跌。
我不是央视领导,不大关心一个电视栏目的盛衰,但是在它弥留之际,禁不住要回想它在盛极之时都干了些什么。这是因为,《百家讲坛》的自我定位,是“一座让专家通向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这个美妙的定位并非画饼充饥。在讨论《百家讲坛》为什么盛极而衰时,和它关系密切的出版家顾青说:“作为一个栏目,《百家讲坛》讲了很多年,到了阎崇年、易中天、于丹,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大火。但国学热也是有起有落,如果很长时间的书在畅销前列,本身都不正常了。大众图书市场总是一波波的,大众的阅读趋向会有变化,观众的口味也会发生变化。”
我不相信顾先生言语中所暗示的国学热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是认同《百家讲坛》受惠于国学热的看法,甚至认为它本身就是国学热的一个成果。于是我就有了以下疑惑:国学热到底干了些什么?在一阵轰轰烈烈之后,它将留下些什么?如果在学术层面,留下的就是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人的著作;在社会生活层面,留下的就是祭祖大典、古迹再造和抵制圣诞;在精神层面,留下的就是虚幻的民族主义情绪,那实在是令人悲哀的事情。
《百家讲坛》是国学热中“取巧”的一个典型。它在早期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我听过的叶嘉莹讲王国维、戴锦华讲当代电影都很不错,既有学术底蕴,又通俗易懂。但是,更多的时候,它跟这股国学热的许多勾当一样,借学术之名行名利之实。说得严重一点,是打着学术的幌子糟蹋学术。也可以说,是打着学术通俗化的幌子歪曲学术的通俗化。
《百家讲坛》摆出一付推介大家的姿态,而实际上又有文化垄断的霸权,因此像刘心武那样歪解经典的做法,就被包装成别无选择的正道,怎能不让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我并不认为刘心武等有多大的问题。毕竟,从学术自由上说,谁都可以来讲,什么观点都可以讲出来。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在《百家讲坛》心术不正。
传统国学最讲究心术端正,所谓“做学问”之前先“做人”,惟有修身养性才能学有所成。孔子从世界观上要求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从方法论上强调说,“君子不器”。
而《百家讲坛》不仅主讲权谋,而且进行过度化的市场包装,显然是重“利”轻“义”、重“器”轻“道”的典型。不仅如此,和这一轮国学热一样,《百家讲坛》最大的问题,更在于卑怯媚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产生的原因,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作了分析,大家的共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让国人找回了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造成道德滑坡,因此人们既有信心也有动力去重温传统文化。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一轮国学热本身是卑怯媚权的现实选择。
当时有个说法是“思想淡出,学术凸显”,背后没有说出来的现实原因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流行”的“思想危险,学术安全”。再后来,很多学者文人干脆变成了“真学术淡出,假思想回归”。无论是新儒学者对封建专制的颂扬,还是电视屏幕对皇帝奴才戏的偏好,或者是《百家讲坛》对经典的“改造”,都是这种心术不正的根子上生出的枝叶。
在这轮国学热中,我的确不知道有多少机构和专家诚心诚意地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有多少学子兢兢业业地读了几部古代经典。当然,我知道也总是有一些人在努力。
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2
一、《百家讲坛》的强势传播力
评判电视栏目传播力强弱的因素中, 收视率和知名度是首先要提到的两个因素, 然后就是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
第一, 收视率。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个量化指标, 收视率是深入分析电视收视市场的基础, 是节目评估的主要指标;也是制定与评估媒介计划、提高广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更是节目制作、节目编排及调整的重要参考。虽然时统宇教授曾经尖锐的指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但是, 收视率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央视“末位淘汰制”的推行也主要是参考收视率。就电视栏目收视率来看, 根据权威央视索福瑞CSM的全国数据, 知《百家讲坛》在2005-2007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19%, 相对来说收视率还是一直不错的。
第二, 获奖情况。《百家讲坛》自走红以来获奖很多, 在此仅举有代表意义的两项。
2008年6月, 在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三家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中, 位居榜首, 与其他重量级栏目《同一首歌》《艺术人生》《动物世界》《对话》等一同被选中, 可见其影响力不凡。2008年7月, 《百家讲坛》又荣获《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中国标杆品牌”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国家名片”。应该说, 《百家讲坛》的入选, 是在国际层面上的认可, 其影响力的辐射度可见一斑。
第三, 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作为一栏电视节目, 在传播文化方面, 《百家讲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比较典型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 促成了“学术明星”群的产生。文化学者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于丹、王立群、马瑞芳等人, 凭借《百家讲坛》迅速成为耀眼的明星, 也成就了央视的这个文化传播栏目品牌。在这里, 学术明星不仅仅是《百家讲坛》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者, 他们本身也成为知名品牌, 爆发出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普及。
其次, 对出版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在《百家讲坛》受欢迎的同时, 带动了图书、音像等衍生产品的销售, 出版界涌现起一股经典文化“通俗读本“出版热潮。易中天在上海书展上创造了签售4000册的纪录, 2006年11月26日, 《于丹〈论语〉心得》, 上市刚一个月销量就突破100万册。随着该书在中国的持续热销所引起的广泛报道与雅俗之争, 也拉动了欧美市场的需求。至2009年6月4日, 《于丹〈论语〉心得》已经签订了21个语种、26个版本的国际版权, 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成功的原因分析:大众化模式
《百家讲坛》的巨大成功, 源于栏目的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自2001年7月诞生以来, 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十年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可谓一波三折, 有过默默无闻、有过如日中天, 也受到种种质疑。始以“建构时代常识, 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的《百家讲坛》, 是继湖南卫视《千年论坛》和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之后, 央视推出的重量级讲坛类节目, 经过四年低谷摸索, 转变只唯精英式知识讲授的传播理念, 注入更多大众化运营思路, 至2006年收视率高涨而迅速走红。
究其成功的原因, 主要在于大众化知识需求和大众化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这一模式的确立。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切入分析, 认为增强栏目影响力, 《百家讲坛》得益于内容定位、传播方式选择和品牌影响力打造三个环节的重视。
第一, 内容传播力:大众化内容。对于将目标定位在经典文化传播的栏目, 与大众需求特点切合是材料选择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栏目的发展历程, 可以清晰地分为传播学问、传播故事以及传播思想两个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以传播学问为主旨, 追求“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即“三品”, 以国内外著名学者, 各学科领域内顶尖专家作为主讲嘉宾, 选题方向以专业化和多元化为特征, 在讲述方式上也倾向于高端的学术化。直到2004年5月前, 《百家讲坛》一直处于艰难维持局面。第二阶段, 传播故事。从选题方向、结构方式、表达模式方面的大力改革。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的推出是《百家讲坛》一次重要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自此, 以普通人群为目标观众、以设置“悬念”讲故事的形式解读历史、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的模式逐渐显现。从2004年5月至2006年底的《百家讲坛》各期内容中, 社科人文题材占到全部节目的89.7%, 其中历史文化题材更是以多于83%的比重独领风骚。收视数据显示, 改版大大提升了节目收视率。1这之后又有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等, 将该栏目的影响力大幅推升。由此, 内容的调整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显现了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 表达传播力:大众化表达方式。“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是适应大众对经典解读的需要, 用白话文的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经典的事件, 这显然是一种创新。实践证明, 精英文化只有走向大众, 提高大多数人的知识文化素质, 才能更有效推动社会文化的整体进步。《百家讲坛》栏目的定位价值正在于此。按照5W模式, 接受者是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部分, 如何对传统的经典文化进行解码, 是时代的需求决定的, 而主讲专家的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大众需求适时调整。不管是易中天讲的“三国”还是于丹的“心得”系列, 即独出心裁又贴近现实, 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满足了观众求真知、开智慧的多方面心理需求。中华书局总编李岩认为, “传统文化的根是深植在人们心中的, 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2
三、未来发展模式初探:以品牌化之路创新产业化模式
然而, 《百家讲坛》从2008年9、10月份, 其收视率已经排在央视科教频道的前十名之外。面对危机, 只有面向市场需求, 以品牌化策略创新产业化传播模式。
第一, 加强品牌传播力, 构建人格化品牌身份。对于栏目品牌来说, 品牌的明确定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发展摸索的过程中, 《百家讲坛》不断地宣示品牌概念和品牌定位。尤其在综合栏目组对调查结果出来后, 人格化品牌认知更加清楚。制片人万卫指出:“《百家讲坛》的品牌身份应该是——一个学识渊博, 观点独特, 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科学历史观为己任, 具有大家风范的智者。拥有了品牌身份, 才意味着成为真正的自我, 从而区别于其他品牌。”众所周知, 品牌是一个全方位的架构, 牵涉到观众与电视栏目品牌沟通的多个方面。大卫·艾克教授认为品牌就是产品、符号、人、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联结与沟通。以易中天“讲三国”和于丹“讲《论语》”为核心, 加上多种传播渠道和触点的运用, 《百家讲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就表明, 品牌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捷径。
第二, 实施栏目品牌延伸策略。电视节目品牌不是一个单一、静止的概念, 而是一种长期的价值投资;栏目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品牌的成功阶段, 而是要充分发掘品牌价值, 以品牌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进行战略布局。正如有学者所言:“结合一个强势的、知名的品牌, 可以对这一既有品牌的潜力进行开掘, 形成新的相关品牌, 从而形成良性的品牌经营链, 这就是电视品牌延。”在完成品牌定位和品牌打造后, 《百家讲坛》这个栏目需要在价值延伸策略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需要结合网络数字技术来实现。学术明星的走红, 就是借助了互联网传播, 当《百家讲坛》刚被关注时, 网络上各种论坛、贴吧、社区等的涌现, 助推了该栏目在电视媒体的影响。当下, 对接新媒体也是品牌延伸的一种必然要求。2012年7月, 我国网民就已经达到5.38亿, 手机用户和微博用户等移动多媒体迅猛发展, 实践证明, 这种力量不可忽视。面对这种态势, 《百家讲坛》可以考虑加强互动, 在栏目、主讲人、阅听人之间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摘要:十年来, 《百家讲坛》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传播之路, 其传播模式的调整是不断研究大众文化需求的过程。本文以《百家讲坛》这一典型电视栏目为分析的范本, 从其历史成败、原因分析和未来应对策略三个层面展开对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探讨。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众,精英,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任中峰:《〈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传媒》2006 (3)
[1].参见魏淑清:《谈<百家讲坛>的“以思想引领故事”——兼议高品位电视节目的高收视之道》, 《电视研究》, 2010年10月第62页.
[2].孙展:《2006年的最后一场文化高烧》, 《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 (1) 第25页.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500字 篇13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百家讲坛观后感】推荐阅读:
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06-27
百家讲坛嘉靖往事观后感08-29
百家讲坛论语一观后感11-18
初中看电视百家讲坛观后感11-24
《百家讲坛》节目的个人观后感600字08-25
百家讲坛11-30
百家讲坛目录09-08
小小百家讲坛总结11-02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11-08
百家讲坛节目列表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