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通用10篇)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 篇1
一、设计背景与思考
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二小幼儿园坐落于骆马湖畔的皂河古镇,古老的大运河穿流而过,丰富的沙、水、泥资源唾手可得,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幼儿园新园区于2015年春季投入使用,教学楼后面近2000平方米的户外场地正待设计与施工。基于如何充分地挖掘当地教育资源,最大化地盘活幼儿园现有的空间、场地资源,充分满足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需求,确定了各个活动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材料使用。我们的户外环境创设总体上力求突出开放、多元、自然、生态、丰富、有趣等设计要求;材料使用上尽可能地体现乡土资源和废旧资源的挖掘利用,广泛搜集、使用农村常见的乡土资源,如黄沙、黏土、木墩、稻草、秸秆、旧木船、树桩、旧轮胎等;在花草、植物选用上充分考虑四季有花、有果,植物品种丰富多样,充分满足孩子观察、探究、采摘等多种需求,真正打造一个适合乡村孩子的游戏乐园。
二、主要活动区域设置情况
1.开放性沙水(泥)区:开放性的大型沙池、水池、泥池有机相融,整体形状似一条箭鱼,前端设置的长长小溪可供孩子们赤脚玩水、捉鱼捉虾、搭梯建桥。圆圆的水池似鱼的眼睛,可供孩子们自由地划船、戏水。通过手压水井、木水槽等巧妙地将水引入中间的玩沙区,满足孩子挖河造渠、栏水筑坝等用水需求。中部的玩沙区场地开阔,可充分满足孩子们自主玩沙、合作建构的探索需求。鱼尾处则设置为玩泥区(黏土区和沙土区),投放了农家搜集来的石磨盘、石滚、木墩等,供孩子肆意和泥、摔泥、塑形、探究。
2.多功能攀爬区:沿着大型沙池周围的道路,有机地设置了四组宽度两米,可满足孩子们运动、采摘、欣赏、休憩等多功能攀爬廊架,一侧安置在沙池中,解决孩子攀爬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侧安置在草地上,设置悬吊、荡秋千等运动功能,自然、安全。同时,考虑悬吊能力是孩子们的弱项,利用廊架上部的横杆添加了可供幼儿悬吊行进的吊杆、吊环等运动设施,充分发展孩子们的悬吊等运动能力。
3.轮胎荡桥区:结合旅游景点中的大型探险类轮胎荡桥创意,在小溪两侧堆积两个有高低落差的土坡,利用钢索、轮胎建造了简易的轮胎荡桥,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运动能力和勇敢的品质。
4.山坡钻爬区:利用大山坡、水泥管道等建造可供孩子自由钻爬的山洞,水泥材质的山洞内侧平时又可作为孩子们随意涂鸦的快乐天地。同时,在小山坡上增加了不锈钢板皮做成的滑坡,轮胎、粗麻绳、木梯等做成的多种攀爬设施,满足孩子们自由攀爬的活动需求。
5.开放式创造活动区域:在开放式的创造活动区域设置一些小木屋、茅草亭,提供纱幔、木板、砖头、秸秆、各种绘画工具等。可根据当前教育主题及幼儿的探索兴趣,将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安排于此,如建房子、造汽车、童话剧表演、艺术涂鸦、艺术造型,等等,真正打通室内外活动,更好地满足孩子们自主建构、自由表演、大胆创作的活动需求。
创造性生活区:
提供木桩、磨盘、轮胎等材料替代生活中的桌椅;收集投放旧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炉等生活用品,玉米秸秆、玉米皮、玉米瓤、小木块、小石头、树叶、野草等废旧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求。
创造性表演区:
搜集提供一些生活中废旧的锅盖、盆、铁盒等作为打击乐器,供孩子自主选用,提供纱巾、彩绸、手甩花、化妆品等材料供幼儿自主表演。
创造性建构区:
提供不同的建筑材料,如砖瓦、木棒、木板、稻草、玉米秆、各种砌墙工具等,支持孩子们自主为小动物搭建房子。
乡土资源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篇2
关键词:幼儿;乡土资源;游戏活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拥有游戏的生活是灵动的、快乐的。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料,挖掘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优势,走进幼儿世界。在幼儿游戏中让我们用心感悟孩子喜欢的、需要的游戏,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游戏材料和处理游戏情境,以观察或直接参与的方式帮助幼儿提高能力,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为他们开启一趟快乐的游戏之旅。
一、利用乡土材料丰富幼儿的角色游戏
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它的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他们的自主性在游戏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当幼儿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活动时,就有了很高的自主性。幼儿在被许可的、自由的、安全的游戏环境中要充分保护幼儿按照自己的意图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何种玩具材料的权利。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大小的基础上满足幼儿的愿望。例如在超市游戏中,有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包装盒;在医院游戏中,有一次性纸杯做的听筒、纸盒做的X光机器、废旧报纸做的各种药丸。上过医院看病的幼儿会提出玩“医院”的游戏;个性内向胆小羞涩的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等。因为区域主题是按幼儿的意愿确定的,那么幼儿一定喜欢这个角色,因此不存在角色的分配问题,按幼儿自己的愿望选择角色即可。当然这里会存在一个矛盾:许多幼儿都想当一个角色怎么办?这个矛盾是在幼儿中产生的,可以让幼儿自己解决。组织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办,或者让争执的幼儿谈谈自己为什么想当这个角色,要怎样把这个角色当好。幼儿正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和观察力,在摆弄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动作与物体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促使其在自己在已有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二、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的区域活动
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为孩子创设富有特点的区域。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布置游戏的环境。在布置的过程中,运用幼儿已有的社会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按照他们的意愿布置环境。给幼儿的玩具安排一个固定的“家”,如各种各样的包装盒经过教师和幼儿的加工后,变成了娃娃家里的电脑、电视、洗衣机、灶具、开放式的玩具柜等。在布置娃娃家时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怎么才能让“娃娃家”好看,尊重他们的想法,为他们挑选出适合他们的色彩。在娃娃家里,有美丽的窗帘、可爱的带有卡通图案的桌布、全家福的照片、漂亮的小画册、各种各样的玩具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是自制的,于是在玩的过程中充满了满足和快乐。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不仅感受到美,还可学会用各种手段去创造美。
三、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的户外游戏内容
为了让每个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教师、幼儿、家长收集各种无毒无害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制作形象逼真、色彩鲜艳、适合农村孩子实际情况的户外游戏材料,充分发掘废旧物品的教育价值。如废旧自行车轮胎可以钻山洞,也可以做滚圈;汽车轮胎下面装上轮子可以做小车,两边系上绳子可以荡秋千;将大纸箱制成活动汽车、坦克;将自行车外胎涂上颜色,可以进行呼啦圈、跳圈活动。又如树枝,用绳子穿连成梯子的样子,平放在地上,让幼儿进行跳格子。总之,废旧物品在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利用举不胜举,我们还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对学生来说,游戏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快乐。
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游戏活动
孩子在游戏时,教师应将指导的意识、指导的作用隐性化,让孩子更快乐地享受游戏。我们利用周围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老师们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对面的摩托车维修站参观,看到地上各种各样的零件,孩子们特别好奇,忍不住地问这问那,有的幼儿专注地玩着螺丝落帽,有的在敲敲打打,别提有多高兴。
游戏是幼儿获取经验、发展智力,促进幼儿好奇心、想象力、大胆探索的重要过程,我们应坚持变废为宝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让幼儿在玩中有乐、在玩中有学、在玩中有得、在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 篇3
一、重视乡土美术教育走出农村教育的特色
农村幼儿在广阔的农村这块沃土上土生土长, 幼儿的身边处处有淳朴自然的文化艺术, 他们天天浸染其中, 被润物细无声地熏陶着。而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 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 因此农村的幼儿对朴素自然的美感有更深的认识与体验。同时, 这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 是对幼儿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二、“走”向自然, 拓宽审美视野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 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清清的小河、幽幽的树林、曲曲的小路、起伏的山峦和丰富的色彩, 这是农村幼儿园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教师应以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给幼儿提供宽松愉悦的创造环境, 以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展示。如在一节美术教学活动《石头会说话》中, 笔者想妙西地处西部山区, 山上、河边, 不同的质地, 形状、色彩、纹路都有所区别, 有的细腻, 有的粗糙, 各具特色。孩子们从小到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摸、爬、滚、打, 嬉戏玩乐, 有着很深厚美好的感情。而《石头会说话》这个活动是以石头为教学内容, 通过对石头的欣赏、认识和了解, 并通过对石头的造型表现来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开拓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和造型能力。笔者惊喜地发现对于这个美术活动幼儿很有视觉与生活上的经验, 但他们的认识都是表面的, 所以有可以让他们深入研究的地方。面对教材内容, 笔者想起了《幼儿园美术教学法研究》中说到的:“培养幼儿对自然美的感受, 教育幼儿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听和看是通向美的第一窗口, 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无处不在, 关键是要有教师对幼儿好的诱导。”
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许多教材都来源于大自然, 特别是工艺美术教学对农村幼儿园来说更具优越性。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树皮、树根, 不同形式的瓜子壳、玉米皮、麦秸草、野草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瓜果、蔬菜、粮食等, 经过我们的巧妙构思, 精心制作, 都能变成一件件富有情趣的工艺品。
三、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追求的理念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广泛的美术情境中认识美术, 使幼儿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促进幼儿发展而进行评价。这就要求老师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幼儿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们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美术兴趣方面, 要注意应用合理的方法, 使我们的美术活动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满堂灌”, 提倡因材、因人施教, 深入浅出, 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从而引起、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和城市孩子相比, 农村的孩子们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少了些。城市幼儿园教师会通过自己找些资料, 如找一些画册、光盘、光碟、网上下载资料储存在电脑硬盘中等途径, 来制作PPT课件, 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幼儿, 激发幼儿兴趣。而这些都是我们农村幼儿园所不具备的, 致使很多教材上的美术活动不能开展。因此, 我们也只有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从自身出发, 了解幼儿, 转变观念, 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农村的自然资源, 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 培养他们的兴趣, 才能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四、农村幼儿园美术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关心
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研究 篇4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30-01
农村幼儿园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陈鹤琴先生指出,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建设乡土课程,对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笔者对开展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的几点浅见:
一、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农村乡土课程,强调的是农村本土的特色,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等,这些都是孩子身边实际的生活现象,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早已经接触到。而乡土课程的创设意义,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有效的引导孩子去认识生活,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使他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从而获得全方面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生活化这一原则,既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又要对孩子有教育作用。
2、兴趣原则
兴趣是促使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潜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孩子,他们的有效学习更需要浓厚的兴趣来带动。只有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的去探究发现。因此,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建设中,教师还应遵循兴趣这一原则,尽量多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乐学。例如:春节期间放烟花爆竹和元宵节的灯展都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欣赏过一个个漂亮的花灯,孩子们会对那些惟妙惟肖的灯记忆犹新,还会吵着要。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些幼儿感兴趣的民间风俗活动纳入课程内容范围,围绕这些幼儿熟悉的事物开展主题活动,以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情感体验。
二、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创设策略
1、合理运用多种途径,充分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域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受自然环境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各个地域的风俗各异,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以及形态各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村,更是突出这一特点。因此,在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运用各种途径,充分的去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了解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自然的物品等,充分地了解本地的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合理的整合这些资源运用于教学,才能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和谐发展。
2、结合幼儿各方面特点,科学选取本土资源
在教师对本地的各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后,接着教师要做的就是资源的筛选,还须要考虑整合各领域的教育目标,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选用本土资源。只有在孩子发展各个阶段进行特别的教育,才能有效的发挥出乡土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如实的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出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取教学资源。如,在一些农村,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自然资源常常成为孩子们热门的话题和游戏的材料。夏天到了,大人们用的麦秆帽受到幼儿的特别青睐,时值麦子收割季节,麦秆到处可见,随手可得,这时教师就可以同家长收集材料投放到班级上,整合各领域的目标,和小朋友一起开展多项探索活动:认知领域的科学探索活动《麦子成熟了》、科学小实验《吹豆豆》(把空心麦秆的一端分成几叉向外稍压后,放上豌豆,然后向上吹气,豆子会随着气流的强弱一高一低地飞跳)等。这样,以一种资源为基点,在使本土教育资源作为我们幼儿园教育内容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横向或纵向联系起来,并利用适合的现成的教材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让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各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有机的整合。
3、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引导孩子学习
(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悟生活
对于大多数的乡村来说,其最丰富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生来就是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大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农村的孩子,他们接触频繁而广泛的是大自然,如野花、野草、各种树叶、果实、鸟儿、家禽、昆虫等等。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运用好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积极的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自主的去大自然中探索种种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在对大自然的有效探索中渐渐感悟生活,愉快心情,培养能力。
(2)利用民间游戏,充实幼儿体育活动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简单易学,富有趣味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民间游戏入手,将乡土材料与民间游戏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家长收集民间各种无毒无害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引导认识民间各种材料,并充分运用材料制作器具,组织开展明间游戏,丰富幼儿的体育活动,充实幼儿的生活。
总结:幼儿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并且合理加以利用,创设乡土课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给这些祖国的花朵奠定结实的基础,促进他们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 篇5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乡土资源,价值,应用
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农村地区乡土资源优势,实现乡土资源与幼儿教育活动的整合,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推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水平及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 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通过积极参与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投入到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工作中,不仅可以推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形成独具本区域特色的幼儿课程,使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更加乡土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更能够在不断地参与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加深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提升幼儿教师对乡土资源的兴趣,扩大幼儿教师之间关于乡土资源的交流与探讨。
2. 推动农村地区幼儿的全面发展
农村幼儿教育中,充分运用幼儿身边他们所熟悉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有助于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具体而言,乡土资源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如下三点: 一是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 二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农村本土文化的热爱和精神认同; 三是有助于幼儿接受来自乡土资源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土资源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幼儿教育中运用乡土资源对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挖掘农村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在农村幼儿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丰富的、鲜活的乡土课程资源; 不仅有助于加深幼儿对其身处环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和认识,更能激发起幼儿对乡土资源的兴趣和热爱; 从而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形成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农村幼儿教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应用建议
1. 正确认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教师是乡土资源纳入课程资源予以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具体应做到:
第一,深入学习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知识,明确农村地区乡土资源开发在对幼儿发展、幼儿教学改进以及幼儿园的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形成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并在具体的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和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
第二,重视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创设的教育性。在幼儿教育中,家长、教师以及所处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和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其中,环境是本部分的论述重点。在农村幼儿园,通过运用一些安全且有价值的乡土资源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透过乡土资源营造的幼儿园环境来发挥乡土资源的内在文化特质形成对幼儿的熏陶和教育。同时,通过环境创设向幼儿及其家长传递来自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所要表达的教育内涵。
2. 充分利用家庭及社区村落资源
农村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以及村落的乡土资源,树立起家园合作意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主题活动,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带着学生深入到农村自然环境和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让更多的乡土资源进入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趣味。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教学内容,降低幼儿园教育成本,更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幼儿的趣味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 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 1) 空间布局。为使幼儿可以在更加舒适、自然、愉快、温馨的氛围中学习,在对活动区域布局时应当坚持美观、和谐、色彩柔和的原则。例如,可以在孩子活动的区域采用玉米叶子、花生等来进行装饰,也可以采用玉米秆作画饰来进行装饰。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 篇6
一、五十镇阳光幼儿园概况
阳光幼儿园位于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的五十村内。五十村因所在位置距离平安县城和互助县城均为50公里而得名。村上生活有土族、藏族和汉族, 是多民族聚居的村落, 其中较多的是土族, 其次是汉族, 藏族在这里的人口最少。阳光幼儿园入学幼儿147人, 其中土族78人、汉族61人、藏族8人。园中共有教师6人、保育员3人、炊事员1人、司机2人。阳光幼儿园作为五十镇上的公办幼儿园, 其只属于五十镇中心学校管辖。在幼儿园12名工作人员中, 只有三位是公办教师, 由中心学校指派, 其他人员均是园长招聘的聘任制员工。这一地区学前教育的乡土性与科层化也主要表现在教师之间的工作工程中。
二、学前教育发展中的 “乡土性”与 “科层化”对接
所谓乡土性, 根据费孝通在 《乡土中国》中的阐释, 笔者总结即依托土地 ( 即农业) 生存的社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运行规则, 如以“土地”为纽带维持生产生活、强调 “人情社会”、重互帮互助等。而科层制是17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 是 “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2。
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 “乡土性”与 “科层化”对接首先表现在其依托场域的乡土性发生变化。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2010年以前, 阳光幼儿园所在村落五十村是较为原始的农村社区, 社区中生活的均是农民, 且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村中的闫书记表示 “在1996年以前, 每个出生的幼儿都会分到土地, 但是1996年以后, 国家政策调整, 取消了这一分配土地的制度。现在五十村人均耕地面积是4亩。所以这里的生计方式和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土地”。但是近五年, 这里发生了一些变化, 人们开始外出打工, 或者自己做些小生意, 对土地的依赖度降低, 人们开始有了商业社会的生活模式。这一生活模式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城市社会的思想, “乡土性”的社区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挑战。家长们思想的转变带来的对幼儿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外出经商的家长将新的教育思想带给孩子, 开始不再只是关注 “土地生产”, 相信存在更多的生活的可能。
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 “乡土性”与 “科层化”对接的第二个表现在幼儿园教师工作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工作模式的变化。在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未进入农村社区之前, 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圆珠笔、纸等开展; 且教师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其相处模式更多的倾向于 “礼俗”化社会: 除了课程之外, 幼儿园中的行政类工作均是所有教师一起承担, 互帮互助。但是今年, 幼儿园中引进了新的现代化的办公器材, 如电脑、投影仪、监控设备、打印机等。面对这一变化, 教师们均表示难以接受, 因为年龄较多, 所以教师们均认为学习起来比较慢。电脑不会用、电子表格的制作、打字、打印等工作难度较大给她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且教师之间因上级要求有了明文规定的职责划分标准, 彼此之间因忙于自己的工作, 不再愿意彼此帮忙, 感觉人情冷淡。教师心中出现的这一心理负担主要源于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 “文化震惊”。所谓文化震惊就是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 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3。由此可见, 国家在推广现代化办公工具的同时并未考虑到这一地区的实际工作环境。
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对这一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言有利有弊。之前那种机械团结的社会交往模式, 在这里依然存在, 人们习惯了互帮互助, 习惯了以人情为基础的工作, 没有十分明晰的“职责”划分概念。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 教师们工作的更加舒服, 但是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且诸多文件都习惯手写,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负担。然而每日需要提交的打印版工作表格时刻提醒着这里的教师工作者 “人们工作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已经是一个喜欢用 “机器”多过 “笔”的时代, 科层化的工作模式使得职责明确, 工作效率相对较高,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这一由 “机械团结”模式向 “有机团结”模式、“礼俗社会”模式向 “法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使得大家的心中多了一些芥蒂。
三、结语
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碰撞, 相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汉文化而言, 五十村作为土族文化为主的地域属于文化的边缘地带, 其乡土性正在逐渐消失, 正在渐渐被科层化趋势所取代。教育社会学中关于这一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中央民族大学的滕星教授在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研究上投入诸多精力, 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研究正在受到关注。
摘要:社会转型期,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转型。以“重礼俗、轻法治”为特征的乡土社会学前教育工作模式正在向“明职责、晰法理”的科层化工作模式转变。本文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阳光幼儿园为田野点, 以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文化阐释。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学前教育,乡土性,科层化
注释
1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 第五卷[M].群言出版社, 1999, P:316.
2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214.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 篇7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游戏,问题,建议
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活动。 但是农村幼儿园的条件相对于城市幼儿园来说, 存在着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园条件落后。 资金投入少, 游戏的材料和玩具贫乏, 活动场地及设施不足。 二是教师观念落后。农村幼儿园地处偏僻, 信息闭塞, 资金短缺, 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 专业素养低, 对游戏的认识不足, 组织游戏活动随意性强, 往往只把游戏作为儿童放松的手段。 三是大部分幼儿园不具备日托条件, 往往和附近的小学一起上学放学, 这样便不能适合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四是师资力量不足。 城镇幼儿园一个班往往配备至少两名人员, 而农村幼儿园多数为一名教师。 上述这些问题都会给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活动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上课, 忽视游戏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 》明确将游戏确定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然而, 不少教师和家长在观念上仍然存在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 有些教师对游戏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不全面, 忽略了游戏的教育手段, 认为游戏只是纯娱乐的活动, 存在着片面的误解; 或者认为每天游戏就是玩, 对学校、家长不好交待, 觉得自己不负责任, 相反, 经常上课, 孩子能学到一些知识, 比如会算数、会背诗、会写字, 教师便觉得是工作有成绩了, 会得到上级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多数家长认为入园就是上学了, 上学就意味着写字算数, 如果游戏多, 就会招致家长的反对, 家长的观念和态度严重阻碍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使得农村幼儿园不得不为了迎合家长而减少游戏活动, 更多的是以读、写、算为主的知识技能训练。 因此, 开展游戏活动也必须要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二) 游戏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有些教师对游戏活动理论缺乏学习和研究, 没有理论的支撑, 对游戏活动对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认识失之偏颇, 事先没有游戏活动的目的和计划, 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游戏。 有的教师认为游戏就是自由活动, 让幼儿自由随意地玩, 放任自流, 这样的游戏, 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忽视游戏环境的创设
受条件所限, 农村幼儿园的设备比较简陋, 游戏器材及玩具比较缺乏, 加之教师对游戏活动重视不够, 所以游戏活动随意性较大。 园内和室内环境布置、 氛围的衬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 有的幼儿园除了有少数游戏器材外, 其他装饰等非常欠缺, 看不出和小学有什么区别, 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 幼儿怎么能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
(四) 游戏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幼儿游戏往往被人们笼统地称作 “玩”, 也往往被成人异化为“瞎玩”, 殊不知, 在这种玩中, 幼儿学到了很多知识, 发展了技能, 强化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丰富了自身的个性。
拿民间游戏来说, 它来源并流行于农村。对玩具缺乏的农村幼儿园来说,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游戏资源, 可在农村幼儿园里, 民间游戏几乎销声匿迹, 被人淡忘。 这些民间游戏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意志力。 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有些幼儿园对此重视得远远不够, 另外其他游戏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开发不足。
上述这些问题在广大农村幼儿园不同程度地存在, 只要教育者和管理者重视问题, 多加研究, 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法的。 我们要充分重视农村幼儿园的特点, 找到适合农村幼儿园游戏的途径。
二、对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游戏
农村幼儿园最贴近大自然, 在这片广阔天地中, 大自然的景色缤纷多彩, 令人心旷神怡, 非常适合户外游戏活动。 春暖花开, 可以欣赏野草鲜花, 近距离接触各种动物, 应该开展与季节相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万物蓬勃的盛夏, 河边戏水, 捞鱼捕虾, 感受自然界的生机。 秋收时节, 可以摘果子, 收获粮食, 享用果疏。 冬季可以溜冰赏雪。 这些户外活动非城市幼儿园所能比拟, 特别适合农村幼儿园, 可以说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 重视乡土材料和身边玩具的教育价值
农村常见的庄稼秸秆、果实、叶子等等就是很好的游戏材料, 比如, 玉米叶子做成花朵、坐垫, 有些植物的秸秆可以用来编织东西、做装饰品等等, 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 可以开发成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 比如, “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可让幼儿用树叶做菜, 沙粒做米饭, 树枝当筷子, 泥巴做锅, 石片当菜刀, 有人扮爸爸和妈妈, 还有人扮孩子, 另外还有亲戚串门做客, 这样幼儿的社会化成长在自然材料做支撑的游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 三) 大力开展民间游戏,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民间游戏适合地方特点, 简便易玩, 因地制宜, 投入很少, 可以多方面促进幼儿发展。农村流传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 教师要善于搜集整理。 如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游戏:跳皮筋、跳房子、抽陀螺、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等, 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如拍手歌、五子棋等。 结构游戏是儿童非常喜欢的, 农村幼儿园缺少积木、 积塑等, 但自然条件丰富, 如泥、沙、石头、木头、树枝等, 都是很好的游戏材料, 可以组织幼儿泥塑, 捏成各种形状, 可以组织幼儿用沙土筑路等, 可以引导幼儿用树枝拼凑各种图形。 幼儿在游戏中还会自主生成新的玩法和规则, 这都有利于提高幼儿游戏的认知和技能。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 篇8
关键词:区域游戏,区域游戏环境,互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 基于区域游戏在幼儿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区域游戏”有别于传统的直接教学、分科教学模式的幼儿教育新思想、新方法开始在我国幼教界广泛传播。区域游戏具有“游戏性、教育性、主体性、灵活性、整合性、开放性”等本质特征, 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区域活动材料的个别化教育价值, 思考区域活动中环境的教育价值, 思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新型角色, 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导师”引导下的,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 “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是幼儿创造性地模仿成人劳动, 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 是教师为幼儿高效学习, 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区域活动能够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幼儿的决策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 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观察了解幼儿最近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 设计出更适宜幼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 赣榆县农村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偏颇
连云港市赣榆县是苏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城镇,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大多数家长仍沉溺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中, 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上特长班或兴趣班”, 家长关注幼儿认知的学习、技能技巧的训练, 家长以“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个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家长不支持、不参与区域游戏。教师的决策常常受到家长的影响, 教师常常以课程取代游戏, 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利。
3. 赣榆县农村幼儿教师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能力亟待提高
(1) 一味模仿苏中、苏南一些城市幼儿园的做法, 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2) 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 为幼儿创设的区域游戏环境不能与幼儿的经验有效互动。
(3) 忽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充足的室外环境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有效利用, 无法解决幼儿人数多、室内空间狭小的困难, 造成幼儿与环境的低效互动, 区域游戏活动无法深入。
4. 赣榆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严重不足
刘占兰指出“幼儿班级质量的突出问题”有“各种游戏材料拥有情况不均衡, 重要游戏材料存在缺失现象;角色游戏活动材料的拥有和使用严重缺失。”
由于赣榆县许多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经费紧张, 区域游戏中的许多设施和游戏材料几乎全靠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 废旧材料的收集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帮助, 可是由于家长对区域游戏的不认可, 常常对废旧材料的收集怨声载道。
综上所述, 在赣榆县的许多农村幼儿园内设置的游戏区, 呈现出“孩子没有时间玩, 没有机会玩, 不会玩, 不愿玩”的现象,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变成了一种摆设。
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综述, 如何在赣榆县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环境中, 实现幼儿与游戏材料、幼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游戏有效互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因此确立了《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 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
区域游戏环境:是指影响幼儿区域游戏的所有外界事物。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本课题研究的是:影响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物质环境包括游戏材料、游戏玩具和游戏场地, 社会环境包括影响幼儿区域游戏的教师、家长和同伴和社会文化。
互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 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 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 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不仅研究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与人的有效互动策略, 也要研究幼儿与区域游戏中的物质环境的有效互动策略。
苏北农村幼儿园:赣榆县实验幼儿园隶属于苏北赣榆县城的一所公办幼儿园, 按照行政地理位置划分是一所城镇幼儿园, 如果按照当地的经济收入应属于农村幼儿园。因此, 此课题的研究针对范围为我县县城 (包括县城) 以下的农村幼儿园。
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研究赣榆县农村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创设区域游戏环境的过程中, 如何确立幼儿作为区域游戏中“互动中心”的地位, 实现幼儿与区域游戏环境的有效互动。
三、课题研究的相关政策依据及理论支撑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有效健康刺激的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材料运用和空间布置的方方面面。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人际关系的氛围, 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 幼儿同伴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区创设的基本思路是: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 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活动, 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活动区创设的原则是: (1)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2) 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 (3) 同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和目标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要求:“环境是重要的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 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 (时间、空间、材料) 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 鼓励幼儿制作玩具, 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 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 保持愉快的情绪, 促进幼儿能力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启示:其一, 开放的、新形态的学习环境。首先, 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学校的建筑结构, 空间的配置, 材料的丰富多样性, 以及备置许多吸引幼儿探索的物品和设备, 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摆放, 以传达沟通的意图, 激发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次, 经过细致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及幼儿园周围的空间都加以利用, 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 具有教育性价值。其二, “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 而是在诸多条件下, 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 儿童既是受益者, 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 充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合作, 才能使幼儿得到最好的发展。
因此, 区域游戏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 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 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 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 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家长、幼儿、社会是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共同体, 共同体中的各成员之间要达成一致, 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才能促进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
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
人类发展理论生态学认为个体儿童的行为是与环境不可分离的, 儿童与空间环境的之间的交往应看成是双向的环境在大多数时间内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儿童则会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适应环境, 环境对身处其中的儿童来说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随着幼儿对他的态度和探索方法的变更而具有不同的内涵;环境不应被局限地看作为单一的空间环境因素, 而应包括各个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产生大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姚铮 (1994) 从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分析入手, 将幼儿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幼儿园人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了师幼关系对幼儿社会交往方式的促进或促退的影响。庞丽娟 (1992) 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教师的期待”这一隐性教育力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机制的分析, 揭示了幼儿与教师在教育进行中各自内隐的心理运作过程以及双方之间外在的行为交互作用过程等“师幼互动”的相关理论。
综上所述, 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 是在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产生的, 幼儿园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 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 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环境不仅影响幼儿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使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效应, 从而在环境中受到启迪和教育。需要我们为幼儿建立有效的、积极互动的区域游戏环境, 才能体现区域游戏真正的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形成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 实现区域游戏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家长、社会”成员达成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共同目标, 实现“有趣、和谐、全面、完整的幼儿游戏世界”的美好愿景。开拓“具有本土特色、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游戏为主自主学习、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苏北农村幼儿区域游戏建设的新天地。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改变班级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 以崭新的、开放的区域游戏环境和姿态接纳、欢迎家长参与班级的区域游戏建设, 让家长成为区域游戏建设伙伴, 形成教师、幼儿、家长与区域游戏物质环境有效的互动, 教师和家长树立更全面、更适宜的幼儿游戏观, 真正成为幼儿区域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促使教师和家长充分挖掘农村当地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 关注幼儿的真正需要、经验、情感、兴趣, 将这些资源应用于幼儿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中, 在幼儿与资源的互动中, 增强成人对教育资源的敏感性, 优化成人尊重幼儿区域游戏特点的观念、关注幼儿区域游戏本质的教育行为, 完善参与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区域游戏环境, 让区域游戏成为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天地。
六、课题研究内容及策略
解决当前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找到区域游戏环境因素之间有效互动的策略, 探索苏北农村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方法、原则及程序。
1. 教师、家长、幼儿与区域环境中物质因素的有效互动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互动”的前提是“参与”与“合作”。因此, 教师、家长和幼儿必须共同参与到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中, 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
研究重点:如何让社会和家长认识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重要性的研究;如何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及区域游戏材料收集的研究;教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怎样的区域游戏环境才是适合农村孩子经验的, 让孩子真正喜欢、感兴趣, 引发孩子与游戏环境互动, 促进幼儿发展。
2. 区域游戏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等成员之间有效互动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的研究
研究重点:教师和家长如何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 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 成人以何种方式、怎样的态度介入幼儿的游戏, 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状态。教师和家长如何当好幼儿区域游戏中的配角, 成就幼儿区域游戏中主角地位, 帮助孩子建设好自己的游戏生活。
3. 区域与游戏环境与当地教育资源、课程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
研究重点: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物产资源、民间习俗、民间小吃、民间游戏、民间艺术等环境因素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有效互动, 同时关注区域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有效策略, 形成区域游戏、教育资源、课程之间的互动体系。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 考虑“互动式”的区域游戏环境满足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需要, 实现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解决苏北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面临的困惑和困难。有利于构建具有园本特色区域游戏教育模式、园本区域游戏课程, 拓展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新领域。因此, 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对苏北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开教师思维之缰绳, 拓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新境;依幼儿经验为葫芦, 画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玩’瓢;呼家长以新教育观, 唤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良朋益友;取本土资源之长为我用, 补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之短肋”。
参考文献
[1]李会敏, 侯丽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2) .
[2]刘占兰.三地幼儿班级状况的考察评定[J].学前教育, 2009, (5) .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
[4]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 (幼儿教育卷)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9.
[5]潘洁.“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01, (8) .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 篇9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乡土资源
近几年,我们在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对贴近儿童生活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进行了发掘和利用,发觉农村的部分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我们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大仓库”,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也为他们探索性、体验性学习营造了条件。在较好的乡土资源支持下,我们幼儿园各班级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较好地贯彻了《纲要》精神,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制作绘画,放置盆景,营造富有乡土气味的环境氛围
俗话说:环境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老师要常常有意识地创造设计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环境,对儿童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
1.制作绘画,激发兴趣。用具有乡村特色的原料制作成漂亮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的四周,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兴趣。例如:具有童趣的的豆贴画、布贴画、草编画等等,零距离的呈现在幼儿们的眼前,启发了他们探索的愿望与兴趣。
2.放置盆景,间隔空间。我们在各个区的角落位置,全部放置了用农村植物栽插的盆景,或者是挂着修饰过的生活物品,这样一来,巧妙化解了空间分割造成的生硬感,给活动室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开展各种活动,多途径挖掘乡土资源
有位国外专家说过:能把竹竿当马骑,是真正富有创造的玩具。我们在小时侯玩耍过的推铁圈、打水漂、抽陀螺等游戏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它曾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梦想与乐趣,也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与主动性。由此可见,区角活动的素材不在于有多么的高档,而在它是否有助于孩子们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发掘区角活动材料时,有目的地从农村蕴含的乡土资源着手,通过幼儿、家长、教师、社区的共同努力进行收集。
1.收集区角操作材料,激发孩子们的认知兴趣
乡村自然风光优美,四季特征明显,农作物、树木等乡土资源丰富多彩。我们经常指导孩子们到工厂、户外、社区、家里去收集可以利用的区角使用材料。例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带着儿童去采集树叶、麦穗、花朵、麦管;夏天引导儿童收集河蚌壳、螺丝壳;秋天指导幼儿把树枝、落叶、稻草带回来进行制作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孩子们采集种子、果实等,特别是稻穗、棉花等,用此来增加区角的材料,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乡村资源的丰富,在增进儿童对身边环境认知的同时,也引发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发挥家长的积极性,丰富收集充实区角活动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本领,无暇也不屑地去关心乡土材料,有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有点不可思议,如何让家长配合我们的采集工作,一定要在沟通上做文章;因此,我们向家长开放区角活动,幼儿们美丽多彩的作品、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家长们立即明白:原来家中那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原来也是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好帮手。所以,向家长们提出的收集各种物品的要求也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
3.采用教师收集,合理投放区角材料
老师收集活动区角材料,主要是通过老师自身及老师潜在的引领作用实现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采集、制作区角活动材料,例如,在“美食一条街”的区角活动中,老师依据乡土资源,利用废旧材料为孩子们制作了他们喜爱的烧烤、饺子、包子等,这些手工自制的材料得到了小朋友的喜欢。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逐渐丰富,孩子们在开放的环境中有较多的材料,畅游在更加宽广的创造天地间。
4.利用综合教育资源,让区角活动走进社会
伴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幼儿园已经由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教育,尤其是扩大了与社区的联系,增强了社会服务的功能,为了满足幼儿认知世界的需要,我们在区角活动中,有意识地综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逐步丰富孩子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增强孩子对自身、社会、他人的理解。社区资源包括孩子周边的设备、设施,还有工作人员、居民等。我们通过建立各种社区活动网络,让他们把已有的经验应用到社区服务中,获取新经验,例如:三八妇女节,我们组织孩子到社区工厂、医院,为奶奶、阿姨表演歌曲、舞蹈,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她们阵阵的喝彩声。
三、开办多种区角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
俗话说的好“心灵手巧”,我们常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朋友肌肉的发展。为此,我们有目的地开办了各类操作区,让孩子们有一定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认知区”:由小到大的种子粘贴,水果、蔬菜、根的分类等;“美劳区”:有各种树叶贴画、各种种子制作的项链等;在建构区:“小小建筑工”们会变着法子地运用牙膏盒、牛奶盒等搭建出一座座高楼大厦;计算区:小朋友又挥着笔,来探知水果的分类、种子集合的奥秘;科学区内,孩子们更是“潜心钻研”,制作了蛋壳不倒翁,在制作过程中,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主动积极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也在逐步增强,还能够互相帮助,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开发和利用乡村蕴藏着的乡土教育资源,为幼儿园节省了较大的教育经费,这也是符合了纲要精神。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通过材料的收集和活动的“创造”,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探索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保险.浅谈幼儿区角活动环境的创设[J].时代教育,2013(16).
[2]赵海燕.幼儿园乡土教育的价值及内容选择[J].基础教育研究,2012(2).
乡土游戏校本化的途径研究 篇10
一、整合资源合理取舍, 重拾乡土游戏
乡土游戏作为一种民间游戏, 渊源流长, 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融趣味性、益智性、群众性为一体, 特别是在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活动中通过大力普及乡土游戏推进学校阳光体育的发展, 锻炼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坚强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观念都是行之有效的。作为一种本土化的运动项目, 根植于民间, 但发展、传承靠孩子。对于伴着电脑长大的00后的孩子们来, 乡土游戏无异于新鲜事物。而在乡土游戏中长大的60、70、80后的教师则是开发乡土游戏的主办。2014年6月学校向全校师生发起征集乡土游戏的号召, 学校成立了乡土游戏开发领导小组。为使乡土游戏科学、规范地融入校园、进入课堂,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考证, 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发动学校教师搜集;二是发动学生家长搜集;三是访问全县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四是到县史办查找、印证;五是通过网络查到相关的游戏资料。对搜集到的乡土游戏学校组织专人进行筛选、分析、整合。从项目的名称、技术要领、运动强度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记录, 对一些不受场地、空间、器材限制的游戏, 如“跳房子”“丢手绢”“抓石子”“滚铁环”“绞花子”等, 由于简单易学且安全性较高, 我们原汁原味地直接拿来, 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保持原貌。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内容、形式、规则不符合时代特点和儿童认知特点的游戏, 如“跳山羊”“赶猪”“鞭赶老牛”“斗鸡”等游戏, 我们组织专人进行了重新改造加工, 取其长弃之短, 提高了游戏的安全性与趣味性, 使其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 并赋于其一定的教育意义。大量乡土游戏的征集, 极大地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的种类与形式, 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创新,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整合活动整体推进, 乡土游戏遍地开花
城区的孩子受居住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很难在校外体验到乡土游戏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因此我们将乡土游戏的开发与推广纳入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一是提供场地。有些乡土游戏开展时需要一定的场地、图案、器材做保证, 如“跳房子”“滚铁环”“鞭赶老牛”, 我们组织专人在校园四周空地上用油漆为学生画好了玩“跳房子”所用的图案。在专用场地为他们准备了滚铁环所用的环和钩, 赶老牛所用的鞭子和陀螺, 并放在孩子们随意能取到的地方。学生只要下课想玩就能在指定场地无需准备快速进入游戏。二是将乡土游戏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中。我国现行的体育课内容大多源于西方, 侧重于学生体质技能的训练。长时间单一的训练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而我国传统的乡土游戏大多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 易教易学,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我们明确规定每班每周必须上一节乡土游戏课, 要求体育教师将乡土游戏和体育课内容有效整合, 在课前、课中、课后适时安排一定的游戏, 调节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智的学习目的。三是将乡土游戏纳入学校大课间活动, 使乡土游戏开展常规化。学校教导处、体育组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活动为学生喜爱的乡土游戏, 活动内容每天不重复, 每周小调整, 每月大调换。每天下午固定时间孩子们老鹰捉小鸡、丢手娟、踢毽子、跳皮筋、抓石子、滚铁环……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操场上学生挥汗如雨, 呐喊声响彻校园。学生付出的是汗水, 收获的是开心, 是快乐。四是鼓励学生制作乡土游戏器材, 创新乡土游戏形式。学生开发乡土游戏器材有着非常广泛的空间, 他们在家长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喜好潜心研究、精心设计, 认真实践尝试。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必定要进行缜密的思考, 在实践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创新的东西在里面, 这样的活动, 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学生制作的“套圈”游戏中的“圈”, 有铁丝圈、有塑料软管圈、有竹篾圈、有高压锅内的密封圈, 有铁片圈等, 面对学生自制的各种各样的圈, 就有一个甄别实践的过程,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圈去套时, 有的轻、有的重, 太轻、太重都不合适。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明白了, 任何游戏都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里面, 简单的套圈游戏, 大小轻重必须要合适, 学生在简单的器材制作中悟出的哲理远远不止这些。
三、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 乡土游戏落地生根
乡土游戏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期体育文化的积淀, 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开发、挖掘各地的乡土游戏有助于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因此乡土游戏是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我校是张掖市校本课程示范校, 近年来我们不断依托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着力打造学校特色。一是抢抓机遇打造跳绳特色。2013年8月全国跳绳协会举办的全国性大型跳绳比赛花落高台。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精湛的跳绳技艺深深震撼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我们以此为契机, 开展了全校性花样跳绳普及月活动。8字跳、单摇、双摇、花样跳、绳中绳跳……一根短绳创新了孩子们的思维, 承载了孩子们无穷的萌动与神思。学校组织教师创编了《花校跳绳》校本教材和大型团体操《韵律绳操》。二是以地方特色打造学校特色。高台县地处西北边陲, 特有的地域文化造就了高台人民乐观向上、能歌善舞的淳朴民风。西北大秧歌是人们休闲时最欢喜的运动之一, 学校将秧歌做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开发了《西北秧歌》校本教材, 开设了《秧歌》校本课, 每天早操时间学生手执彩扇, 翩翩起舞, 千姿百态, 美不胜收, 成为学校特色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乡土游戏作为校本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地促进了乡土游戏的传承性和传播性, 使乡土体育牢固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使民间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摘要:乡土游戏科学、规范地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是阳光体育校本化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逐步加以研究。
【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游戏】推荐阅读:
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幼儿游戏活动08-15
农村幼儿园的发展07-04
农村幼儿园的创新教育06-18
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教学10-31
农村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08-02
从乡土生活体验中,提高农村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06-02
浅谈农村幼儿园园长的管理原则与方法06-26
农村幼儿园招生方案09-16
农村幼儿园安全论文10-01
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