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考试技巧

2024-05-08

高中数学考试技巧(共12篇)

高中数学考试技巧 篇1

高中数学考试成绩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高考总分480分中, 理科生有200分、文科生有160分是数学成绩, 很多文科考生的语文、英语成绩都很不错, 主要是数学分数的差距导致总分的差距, 因此, 数学考试成绩对学生高考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都很清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后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做数学题, 目的就是在考试中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但在教学中发现, 有的学生上课时反应很快, 能够快速准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解答同学的数学疑问, 平时做题也很好。但考试时, 有时发挥得很好, 考出的成绩也很理想, 有时就发挥得一塌糊涂。当拿到试卷再做这些题时, 发现每道题做起来都很顺手, 而且准确率也很高。有不少学生遇到这种情况给自己归纳考试失败原因的时候, 总认为是自己比较粗心, 只要下次细心点就行了, 但下次考试时还是犯一些低级错误, 因此要考好数学, 既要学得好, 还要会考试, 即要掌握数学考试的技巧。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及针对本课题的研究, 总结出一些考试技巧:

一、考前准备工作

1. 调适心理, 增强信心

(1) 合理设置考试目标, 创设宽松的应考氛围

考前要抛弃各种杂念, 不要给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如果某学生正常发挥可以考120分, 那考前给自己设置的目标最好为110分, 这样能增加自信心, 在考试时振奋精神, 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即使遇到难题也不会过于着急, 影响发挥, 但如果将目标设置为130分, 反而会导致紧张过度, 形成怯场, 产生焦虑, 从而抑制思维。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目标设为110分的学生有时能发挥得超过预期, 甚至达到130分, 目标设置为130分的学生有时反而会考出低于110的分数。但是设置目标时应该根据所处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 在准备复习时应设置略高于自己水平的目标, 目的在于自己放松时鞭策自己, 但开考前的目标切忌设置过高, 应略低于自己的水平, 这样才利于自己的发挥。

(2) 以平常心、自信心对待考试

考前要告诉自己, 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这样才能发挥出一个人真正的水平, 但不可以患得患失, 盲目地猜测未知的事情。相信自己只要每天把所学知识都消化掉, 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往前走, 就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何况从小学到高中, 经历了上百次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 每次考试都是这无数次考试中的一次练习, 所以只要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 必然能发挥出自己应用的水平。

(3) 要合理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1) 知识上的准备:临考前不要做生题, 因为考前做的题目基本老师不会讲, 如果考前会做考试时还是会做, 考前不会做的, 反而会影响考试情绪。但考前不是不做题, 在考前我会发给学生少量的题, 我称这些题为“考前保温训练”, 保温训练的题目主要是以基本题为主, 目的是让学生练练手, 以便能够很快进入考试状态。考前还可以看一些数学的公式、已经考过的典型试题, 把经常出错的地方再强化一下, 这样做可以使自己心里更踏实。

(2) 考试用具方面的准备:考前应由考生自己准备好考试工具。

(3) 生理方面的准备:考前很多学生因为紧张而频繁上厕所, 导致考前厕所也比较“紧张” (厕所里挤满了学生) 。要想不影响考生发挥, 上厕所的时间也要有合理的安排:最佳上厕所时间是进考场前, 即开考前20分钟。如果上厕所过早, 考试时如有其他同学上厕所, 可能由于条件反射也会觉得自己想去上厕所, 从而影响自己正常发挥。如果上厕所时间过晚, 在往考场去的路上就比较着急, 进入考场后不能及时进入考试状态, 影响考试情绪。

二、考试过程中

1. 考试时间安排的技巧

(1) 正式开考前的时间安排技巧

高中数学考题一般是14个填空题, 6个解答题, 其中, 每个填空题5分, 而前几道填空题都是比较简单的题目, 属于送分题, 但有的学生后面的中高档题做得很好, 前面的送分题得不到分, 这是很可惜的, 而同等水平的学生竞争的往往是填空题的得分率。但有的学生填空题会而得不到分的原因, 不是不会做, 而是刚开始考试, 学生不能很快进入状态, 有的学生甚至于刚开始考试时“脑中一片空白”, 因此, 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 一定要让学生尽快进入考试状态。考试时, 提前5分钟发试卷, 拿到试卷后, 要先把姓名等个人信息填好, 把答卷要求、注意事项等记住, 再把前面的题目简单地浏览一遍, 但不要过多关注后面几个解答题, 因为数学考试的后几道解答题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 过分关注这些题会加大紧张情绪, 大致浏览后, 开始口算前面的填空题 (正式开考前是不可以动笔答题的, 但可以看题, 因为前面的填空题比较简单, 可以口算出结果的) 。

(2) 正式开考时的安排技巧

开考铃响后, 不要急着把刚才口算的答案填上去, 因为刚开始考试时比较紧张, 口算出的结果不一定准确, 但一个填空题填下去就是5分, 对于前面的送分题, 一定要确保是正确的再填上去, 所以开考后要再笔算一遍。这样, 口算一遍, 再笔算一遍, 基本能确定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了。这样心算和笔算相结合, 既能确保前面填空题的准确率, 又能稳定考试情绪, 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振奋精神, 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之后做一题得一题, 不断产生正激励。

(3) 考试后半段的安排技巧

有的学生在听到提醒“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时, 便开始紧张, 有的学生可能紧张得手发抖,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高中数学考试时间是120分钟, 其中15分钟相当于整个考试时间的, 如果合理用好这15分钟, 能使分数提高很多。考试的后半段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率, 如剩下的题都会做, 先做高分题, 后做低分题。研究发现, 一般考试题 (包括高考) 的最后一题较难, 但它的第一小问还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倒数第二道解答题不能全部做出来, 不要在一道题上纠缠太久, 最好先做最后一题的前面小题, 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2. 减少不必要失分的技巧

考试粗心是考试发挥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的时候看错题目, 有的时候运算错了, 有的时候在草稿纸上写对了, 往试卷上誊错了。总之, 这类因粗心而导致的错误是很多的。有人说, 所谓的考试时超常发挥, 并不是本来不会做的题在考试时突然会做了, 而是如果能把会做的题全部做对, 那就是超常发挥了。这说明粗心的问题是在大多数考生都存在的问题, 因此, 考试时想完全避免粗心是很难的, 我们只能减少粗心。我们在考试时要尽量看清题目, 将题目中关键的、易错的字词划出来以提醒自己注意, 考试时经常算错、看错的地方更要仔细看清。在考试时看到貌似做过的题目, 一定要更认真仔细审题、分析, 不能凭着记忆把答案写上去, 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经常看错题目的学生最好养成边看题边画关键词的方法, 尤其是考试经常看错的地方更要引起重视, 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 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看清题意。高中数学对于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和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由此可见, 高中数学考试中对于运算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有的学生运算能力过不了关, 不是不会算, 而是经常算错。比如填空题, 只要算错一小步, 所有的运算都是做了“无用功”。因此, 一定要确保运算准确。在考试时, 遇到运算量比较大的题目, 在运算过程中边做边想, 弄清自己每一步的意思, 确保上一步正确后再写下一步, 步步为营;对于草稿纸上写对了, 但誊到试卷上誊错了的学生, 草稿纸上一定要认真写, 字迹要清楚, 草稿应“草而不乱”, 写上题号便于核对检查, 切忌乱七八糟和节约吝啬。

3. 在解题规范上的技巧

对于会做的题目, 要解决“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有的考生拿到题目, 明明会做, 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有的考生答案虽然对, 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 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因此,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的准确、考虑的周密、书写的规范、语言的科学, 防止被“分段扣分”。如有的考生在做应用题时不写“答”, 但在评分标准中, 一个“答”要扣1分, 失之可惜。比如:江苏高考2008年第16题:如下图,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E, F分别是A1B, A1C的中点, 点D在B1C1上, A1D⊥B1C, 求证: (1) EF∥平面ABC。

本题第 (1) 小问比较简单, 基本上所有考生都能做出本题, 但很多学生被扣分, 原因: (1) 是在证明EF∥BC时, 没有先指明“E, F分别是A1B, A1C的中点, 则EF为△A1BC的中位线, ”考生在答题时一眼就看出EF∥BC, 但因为缺少必要的步骤而失分。扣分原因 (2) 是在由“EF∥BC”得到“EF∥平面ABC”时, 没有指明“EF埭平面ABC”。由此可见, “做得出来的题目得满分难”。考生在考试时一定要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必要的步骤不可丢。

4. 在答题上的技巧

(1) 正确对待难易题的技巧

答卷中, 见到简单题, 要细心, 小心陷阱, 不犯审题和计算的低级错误, 能做对的题尽量做对, 谨防“大意失荆州”;面对偏难的题, 要有耐心, 不能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 要获得最佳效率, 人的动机强度应偏低一些, 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过难, 人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焦虑状态, 这时如果动机强度过高, 反而妨碍问题的解决。所以, 遇到困难的题目, 要尽自己的能力解出这些题,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抱着非解出此题不可的心态,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 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 只有“舍”掉一棵树, 才能“得”到一片森林。但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 力求有效, 不能走马观花, 有难就退, 伤害解题情绪。考试全程都要确定“人家会的我也会, 人家不会的我也会, 如果我不会, 别人肯定不会”的必胜信念, 使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2) 解题中“快”与“慢”的技巧

解题实践表明, 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 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一步要“慢”。找到解题方法后, 书写要简明扼要, 快速规范, 不要拖泥带水, 啰嗦重复, 尤忌画蛇添足。一般来说, 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 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知识, 可以直接写出结论。高考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为了提高书写效率, 应尽量使用数学语言、符号, 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而严谨。

(3) 灵活运用多种思想方法的技巧

数学思想方法总论中提到:函数方程最重要, 分类整合常用到, 数形结合千般好, 化归转化离不了;有限自将无限描, 或然终被必然表, 特殊一般多辩证, 知识交汇步步高。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考试过程中,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思想方法, 必然能给解题带来方便, 但在运用这些思想方法时也要注意一些技巧, 如: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时, 要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尽量把图形画得相对准确、规范一些, 尽量地使用一些作图的仪器进行作图, 有些问题可以直接从图中看出来, 如果作图不很准确, 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4) 尽量多得分的技巧

经验表明, 对于考生不会做的题目, 阅卷老师则更注意找其中的合理成分, 分段给点分, 要知道“做不出来的题目得一二分易”。在这种情况下, 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 (1)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 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 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 但分数却已过半, 这叫“大题拿小分”; (2) 若题目有两问, 第一问想不出来, 可把第一问作“已知”, 先做第二问, 这叫跳步作答; (3) 如果目标很明确, 但不能证明, 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 再继续往后推, 这叫缺步作答; (4) 如果要得到一般化的结论, 可以先从特殊问题来解决, 从特殊问题中得到启示或答案; (5) 遇到实在没办法的题目, 能写多少写多少, 尽量不要空白, 阅卷老师肯定会按点给分, 此时能拿一分是一分, 这叫“抢分”; (6) “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 会适当提高分数。

(5) 考试快结束时的技巧

考试快结束时要认真检查一下, 看是否有空题, 答卷是否准确, 所写字母与题中图形上的是否一致, 格式是否规范, 尤其是要审查字母、符号是否抄错, 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高中生在数学考试时, 除了必需的知识外, 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考试技巧,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用正确的方法轻松上阵, 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高中数学考试技巧 篇2

这是数学老师的要求,一开始觉得即便我基础差,课后练习未免也太low,不愿意做,但还是在高三开始前的假期完成了。教材毕竟是教材,看似和考试要求相差甚远,实则是打基础的最佳材料。(这一点高考菌深以为然,切忌眼高手低~有时候做一遍心里会更踏实~)

研究透真题

我对比了十套高考数学卷,发现几乎都是一个套路,于是我开始集中练习。我是这样做的,比如大题第一道总是三角函数,我就把所有三角函数一起做,不会就看答案,再做,循环往复,十套卷子的三角函数都会了,这时再做新的卷子上的三角函数题时,就觉得完全没难度了。

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书

高中数学考试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考试策略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33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关乎到学生整体学习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数学的学习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是在近些年,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新课改的实施,数学在各类考试中的题目设置呈现出越来越灵活的趋向。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这种情势下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同时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换句话说,学习数学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历尽坎坷艰辛,最终因为数学难学而选择了放弃,最终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同时也有的学生知难而进,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挫越勇,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府。这些事实向我们证明:数学不是难学,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态。在高中的各种类型的数学考试中,我们应该如何助力学生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呢?在笔者看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精准讲解,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在考试中考试方法的传授。接下来,笔者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学生如何在数学考试中取得高分的相关问题。

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与否,首先与教师平时的讲课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程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满堂灌式的教学,当然教师自古以来在教学上下的功夫就非常大,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式,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将问题的解答方法通通告知学生,一个习题的解答方法有的多至七八种。但是如此多样化的解答方式对于学生而言真的都可以消化、吸收吗?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学生在高中阶段都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压力,除了数学之外,还必须面临着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科目的学习。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以最简便、最高效快捷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的向学生传达一些便利的解答方法。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一定要上心,唯有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才能紧跟教师的步伐,学生才能在不同类型的考试中取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讲解,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抽查。教学的过程是双向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而学生不进行回应,那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课堂变得沉闷、无趣,造成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的学习、吸收、理解相挂钩,在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逐步施展教学进度。比如说,当教师讲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时,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一味的宣讲而不在意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般来讲,教师讲完这一部分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习题或者让学生背诵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只有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掌握的情况,学生在考试中才能披荆斩棘,为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然教师除了平时上课时对学生数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及时检查,教师在平时的班会或者是在上课时间或者是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当然也可以在每次讲解具体试题的情况下,及时的向学生传输一些考试技巧方面的技巧和知识。比如说在考试中每一种题目的答题模式,哪些部分的知识点需要重点掌握;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对历年考试真题进行把握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现在高考中,对于知识的考查灵活度要求更高。其实不管是数学还是其他科目,在出题的难度和灵活度上较之以往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做的首先就是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对自己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摸底和考察。在平时的备课中要注意抓住重点,学生要学的知识有很多,但是总是有重点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对历年高考的真题和模拟题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进行备课。这样有的放矢的备课方案对学生学习重点的把握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方式便于学生在考试中减轻压力,在保证基本分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能力。

一般而言,高中数学考试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大题等。在选择题的解答中我们可以使用排除法、套用法等方式,为解题提供便利,节省答题的时间。在填空题的解答中,学生一定要注重关键词,同时需要对基本的计算和公式等基本内容有所熟悉和了解,一般而言,选择题和填空题相对容易一些。对于数学考试,大题是关键,教师在向学生传达大题的解题方法时,要注意策略。首先不能让学生瞎编,因为在很多文科类的考试中,教师经常告诉学生即使不会答题,也一定要把空余的位置编满,这样可以得到一些辛苦分和卷面分数。但在数学考试中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数学等理工科类在考试中最讲求的是准确性,看要点得分的严谨性在学理性强的数理化科目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数学是按步骤得分,这一点你答出来了且答对了才有分数,若是胡编乱造的结果就是这道题目以零分处理。这就是理科和文科的区别。因此,在数学的答题中,学生一定要注意数学答题的严谨性,严格按照步骤解题,但也一定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比如,在解答大题时首先应落在纸上的是“解”这个词,之后在卷面的书写时也要工整。现在考试都是有卷面分的,这一点不要求学生能把字写得多么漂亮,但是工整是必须要达到的一点。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4

一、紧扣目标, 讲究问题的针对性

在新课改下, 数学课堂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故而有的教师认为, 课堂中师生交流越热闹越好, 而交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问, 于是, 课堂中问题的密度较大, 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解决了, 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 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但这种提问多是为提问而提问, 对目标的达成度作用不大. 另一种现象则是课堂中的提问过于随意, 没有关注目标, 甚至是口头禅似的提出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 不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

提问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而问”, 这就自然涉及目标问题, 即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分析而初步掌握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画出y=log2x和的图像, 此时提出问题“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所过点等交流, 如果已知y=log3x的图像, 能不能作出, 以此引导学生作图, 然后结合y=log2x和和的图像归纳其性质.如此,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图像展开交流, 在交流中能更好地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二、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目标的达成度, 还要充分考虑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 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否则, 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 启发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 当然, 如果问题太难,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 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在梯度上要利于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在数学实践中,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结合目标而让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而难的问题探究而更深入地去探究知识, 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掌握.

以《数列》巩固环节的提问为例, 其中问题的题干为“已知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 给出既定条件为a4+ a5= 0, 要学生比较S7和S1, S6和S2, S5和S3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将它们的关系整合为一个等式或不等式. 对于这个问题, 只要学生能根据数列的知识稍加思考就能解决, 但如果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是否也要一一去推论呢? 此时就可提出问题“如果存在正整数k, 要使ak+k + 1= 0成立, 是否可根据上述问题的结论而得到推论?”以此问题而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推论并推断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合作对等比数列{ bn} 作类似研究并写出结论和理由. 如此, 有点向面, 以问题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构建, 更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时机是较为关键的,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似懂非懂”的时候提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也才能通过问题思考而更好地得到所要的答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这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 在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究后结合a是锐角时的情况进行交流, 那么, 如果只知道角终边上的一点, 但这个点不是交点 ( 终边与单位圆) , 此时又怎样求三角函数的值? 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而理解三角函数和实数函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 即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 在对三角形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探究基础上思考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的计算公式, 然后再探究三角函数线. 在该课时中, 对定义的学习并不难, 但要理解三角形函数和实施函数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困难, 故而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 接着围绕“终边”和“点”的关系对同一三角函数值展开讨论,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公式.

四、讲究方法, 关注学生差异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提问, 因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 故而在提问方式上也得考虑, 不能“一刀切”, 以相同的问题去问全体学生, 而要根据课堂中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探究情况, 及时诱导学生, 以问题追问学生, 启发学生, 甚至可以用反问的形式和学生形成互动, 帮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般而言, 在复习导入或概念学习中, 针对基础知识点, 可用询问的对话进行, 可对全体学生进行, 也可对学生个体进行. 对于易错点, 则可先诱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找出错误点, 根据错误点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针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 可根据学生的描述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思考. 在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以追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如“求圆的切线的方法”的探究中, 对于“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的 “几何法”, 引导学生设出切线方程y - y0= k ( x - x0) 后追问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什么? 由此可以求出什么, 进而可求出什么?”通过追问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法”的关键.

高中数学答题技巧 篇5

1、缺步解答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你可以在实战中运用分析一下。

2、跳步答题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事实上,某步可证明或演算如下,以保持卷面的工整.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的方法。

3、退步解答

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如果你一时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参变量退到常量,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特殊的`思考与解决,启发思维,达到对一般的解决.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

4、逆向解答

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如用分析法,从肯定结论或中间步骤入手,找充分条件;用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入手找必要条件。

5、辅助解答

刍议高中数学的复习技巧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知识体系 典型例题 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50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很大,再加上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强、知识点不易理解,因此成为许多高中学生的弱势学科。在这些学生的眼中,高中数学更像是他们高考过程中凶猛的拦路虎,因此很多学生到了高三,会对数学学科的复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不想复习数学而产生不自信、焦虑等不良心理。不仅在高考关头学生排斥数学的复习工作,在高中平常的考试中,也会有很多学生觉得复习起来有点力不从心,不知从哪里下手,也不知道复习的重点在哪里,因而每当考试临近,高中数学的复习都会变成学生心目中嚼不烂的“硬骨头”。其实不然,高中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思路,按部就班地就能够轻轻松松完成高中数学的复习计划。

一、划分所学知识点,列出知识体系和大纲

高中数学虽然看起来繁冗复杂,但其知识点的设置相对固定,我们可以很容易将知识点划分开来,并且划分出的每一部分知识点都有自己的公理公式和解题思路。我们老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知识划分成几个小部分,然后将这些小的知识点加以结合,便可以列出整个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和大纲,拿着这样一份条理分明的体系大纲,复习自然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高中数学的小部分知识点往往可以划分成数列、立体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等,我们可以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分知识点进行复习和记忆。例如立体几何部分,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记忆公理公式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记忆这一部分题目的解题思路。

高中数学课本中出现的公理公式往往复杂而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成为很多学生眼中的洪水猛兽。有一部分学生花了大把时间将课本中出现的公理公式全部整理出来,但是在记忆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太多的公理公式堆砌在一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记忆的混乱,甚至对于公理公式的理解更加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分模块整理公理公式,某一部分的知识点是什么,主要题型是什么,需要记忆的公理公式有哪些,结合这一部分知识,这些公理公式的应用原理是什么。学生将公理公式分体系整理,更有助于学生对于公理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除了公理公式,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还应当适当整理出一两道典型例题,列出自己容易理解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就拿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来说,学生需要在平时练习和提高自己的三维立体感,然后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画上几个典型的、常考的立体图形。除此之外,在立体几何解题时还需要用到三维的坐标系,学生可以在立体几何这一部分的知识体系中标注出常用的建立坐标系的规律和技巧。

二、反复做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往往很强,但是对于我们所接触的知识点来说,考试中常考的题型相对固定,往往集中于几个大的知识点,高中数学的考试,无非就是将我们上一条所提出的知识体系,抠出几个小知识点来进行考查,而且所有大题中考查的知识点我们平常接触的也很多,只不过考试的时候变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例如解析几何这一部分,我们所学的无非就是圆、双曲线和椭圆,在高中数学的考试卷中,最后一个大题往往是解析几何题,然而这个题的得分率往往是整张试卷中最低的,很多学生反映这个大题太难,解答出第一小题之后就卡壳了,再也解不出之后的题目了。其实解析几何这一类题目我们平时接触的很多,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们也会对学生加大题目的训练力度,平时解答的几何题往往比较典型,解题思路较为清晰。解题过程往往就是列出解析几何的公式,建立坐标系,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求出公式中的未知量,绝大部分几何题目的解析都可以概括成以上三步。

虽然在平时训练时,学生都能将题目解答出来,但是一到考试,换一种类型和已知条件就不懂了,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没有总结和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只是就题论题,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反复解答典型例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公理,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这些公式公理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典型例题往往对于学生学习高中数学起着引导的作用,这些题目之所以能被称为典型,往往是因为这些题目的解题思路较为清晰,答题方向较为明显。因此学生必须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积累典型例题,等到复习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对于某一题型的典型例题能够反复解答,进而吃透这一类题目,掌握其中蕴含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培养自己的数学逻辑,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三、举一反三,在掌握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多做练习

整理知识体系和反复解答典型例题是高中数学复习的最基础的步骤,然后就可以进行第三个提高阶段,即在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基础之上,举一反三,多做练习,逐步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高中数学之所以难度较大,是因为它考试的题目形式多变,虽然题型不变、考查的知识点不变,但是其出题形式往往是多元化的,偶尔会出现几个思维跳跃一点的题目,让学生转来转去摸不着头脑。

要想拿到高中数学的高分,在复习中一定要下狠工夫多做题目,题海战术往往是拉开学生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比普通学生做更多的题目,他们的练习资料往往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和练习册,他们常常会在课后自己找一些作业之外的题目来练习,因此见过的题型较多,在面对跳跃型题目的时候也能够不慌不乱,镇定自若地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这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题目做的多了,自然见识就多了,类似于语文中所说的“见多识广”。题目做得多了,在考试的时候往往思路更加清晰,在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时,也更容易类比自己做过的题目,一点一点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举一反三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期间找些有意义的题目练习,除了能增强学生对题目的熟练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增强学生参加考试的信心。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探微 篇7

1.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在开始新课程的教学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将要学习的内容, 并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 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这种方法是课堂导入教学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虽然传统, 但由于能够开门见山地阐释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而深得教师的广泛使用.在学习高中数学第八章《三角函数》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来一段顺口溜:“边角角边细推算, 弧长面积巧周旋.小小三角多奥妙, 品味佳酿越千年.近测高塔远看山, 量天度海只等闲.古有九章勾股法, 今看函数正余弦.”既将三角函数的性质囊括其中, 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缩小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2. 温故知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项新内容都是和旧知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探索, 只有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 才能一步步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 如果没有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很容易就会出现知识的断层.在教学中, 要求老师在课堂导入时特别注意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 在高一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中, 在开始对数函数的学习前,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函数的基本方法, 也对指数函数进行了深入学习, 教师可以将两个函数进行对比, 帮学生认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不同, 从而达到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理解.具体做法, 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 提出问题, 让学生去回忆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 回忆之前学过的指数函数所具有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 赞赏他们对函数五个性质的熟练掌握, 然后开始导入重点.在即将开始的对数函数的学习中也是离不开这五个基本知识的, 这样新旧知识就有效地串联到一起,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函数非常重要的五个性质, 还让学生很轻易地就接受了对数函数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度减小了, 学生也意识到只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自觉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开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注重举一反三的能力.

3. 生活经验导入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接触很紧密、应用很强的学科,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经验, 去引导学生探索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 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新知识的接受更加通俗易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是对“集合”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上体育课经常听到的集合、解散等指令来导入将要学习的集合知识.这样就将原本枯燥、抽象的集合概念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表现了出来, 学生感觉到与数学概念的距离缩小了, 理解数学概念的难度也降低了, 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就能够主动去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 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进行数学实验的重点在于: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数学现象和规律.抽象的数学概念很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但是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 就能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 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例如, 在讲解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立体几何初步》中, 在学习棱柱、棱锥的体积之前,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两个等底等高的三棱锥、三棱柱体, 进行装水实验, 在装水的过程中, 让学生去观察它们两个之间的体积关系, 通过进行简单棱锥棱柱体的体积关系实验,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其他的等底等高多面棱锥棱柱, 让学生上课之初就对将要进行的棱柱棱锥的体积充满好奇.在这里运用的是教师实验法, 由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去观察并思考.实验导入中还可以让学生来亲自做实验,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然而, 目前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还是以复习旧知识这种单一的方式开始课堂教学, 这种传统的讲课模式没有将课堂导入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 不能快速地把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 教学效果不明显.本文首先探讨在实际教学中, 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进而探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希望能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借鉴, 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家访.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0) .

[2]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 1997 (5) .

[3]王焕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导入[J].山西教育, 2002 (2) .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8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 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 这些提问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问题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 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在数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 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 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 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 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 控制提问的节奏, 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如果在教师提问后,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就会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则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创造愉悦的情境, 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这时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 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 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四、提问要新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动力。“一个人对数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 从而有力地应用和发展他的能力”。因此, 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胜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问要有针对性, 不能模棱两可

提问必须准确、清楚, 符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知水平, 切忌提出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的问题, 让学生无法回答或答非所问。如在复习“三角形分类”这部分时, 若提问:“三角形分几类?”这样的问题就模棱两可, 学生答案也不统一,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

六、提问要能抓住恰当的时机

有的教师从上课到结束, 动不动就学生这个问题是不是, 这样做对不对?提问过多过滥。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是说当学生思考而产生烦闷心情, 想说又说不出来时, 教师把握火候, 提出恰当而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七、提问的语气要温和, 态度要亲切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提问时, 表情要和蔼可亲, 不要摆出训人的姿势, 更不能因学生回答错误而责罚、挖苦、嘲弄学生, 让学生产生紧张、畏惧和逆反心理。相反, 教师若在提问时能鼓励性地对学生说一声“试一试”、“答错也没关系”之类的话, 则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消除其紧张心理。总之, 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激励学生大胆思维, 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教学程序, 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看似随机应变, 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按照教学规律, 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参与学习, 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数列问题的解题技巧 篇9

一、数列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想要掌握数列知识的相关技巧, 就要首先了解它在高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地位。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迈入到大学校园当中, 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而高中数学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 都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数列是高中数学中比较关键的一个部分, 它在教材里是一个独立的章节。由此也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对于知识的交叉性来讲, 许多综合性习题都以数列知识作为背景。通过数列能够考察整体知识的灵活应用性与变通性。例如:数列中包括不等式、函数、几何、向量等问题, 也能够根据考察对象实现知识的横向链接。从本质上来讲, 它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表达形式, 为构建知识的良好体系奠定了基础[1]。

二、数列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研究

(一) 基础概念、性质的考察

近两年来, 数列在高中数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也成为了我们数学成绩评估的关键。为了能够做到知识的灵活性应用, 对数列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 基本概念与性质的明确必不可少。第一, 直接运用求和公式与通项进行计算。针对此类问题, 除了在技巧的应用方面, 也要做到基础性质的深化。

例如:在一个等差数列当中, 前n项和设为s1, 已知n属于自然数, 若a2=10, s20=30, 求得s10的总和。在这个数列问题中。我们首先要对相关公式进行分析, 把能够涉及到的项目依次列举出来。如:通项中的求和算法、以“首项”为基础的数列条件, 以及公差比等等。明确了以上问题, 就可以将数据直接带入到其中。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掌握能力, 以及能否按照已知条件进行计算[2]。

(二) 通项公式以及方法考查

通项公式以及方法考查是数列中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它也属于高考中的必考点之一。例如: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s1, 已知a1与an+1的数值, 前者的数值为1, 后者的数值为二倍的sn, 求得数列的通项an的数值以及数列的前n项和为多少。在这道题中, 主要考察的是我们对数列技巧的了解。首先, 在数列当中, 每个数值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从形式上来看, 两个数列相乘的方式与等比的表达非常相似。因此, 在解题过程中, 我们采用错位相减法来实现具体的规划。

第一步, 将其中的对应项提出, 再根据已知条件中涉及到的等差与等比数列进行判断。以等比数列为基准, 提取其中的首项与公比。接着, 利用方程式算出n的数值。最终将两式相减, 算出数列的前n项和为多少。这种方式的技巧体现在我们是否能够对已知条件进行总结, 并在其中找出一般规律[3]。

(三) 分组求和法与合并求和法

分组求和法与合并求和法也是数列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从形式上来讲, 分组求和法不属于等比数列的一般规律, 它通常都是以数列的组合状态呈现出来。因此, 对于这种题型, 我们要善于动脑, 挖掘知识当中的联系性。将具有共同性质的等比或者是等差数列进行分组, 选取每组中容易拆分的部分, 分别求和, 最终合并到一起。而合并求和法则是将数列类型中比较特殊的部分提取出来, 针对每个单项中的共同特点, 找出相通性。最终将个体转换为整体, 引入相关的解题公式, 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4]。同时, 我们也要学会两种方式的对应, 挖掘计算中的相通处, 深入到数列的本质当中, 在重点解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法, 以建立正确的解题思维。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从数列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入手, 对数列问题的解题技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在数列的学习中, 我们要善于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结, 选取与一致条件相似的部分, 针对不同的习题类型进行整合, 以分组求和法以及合并求和法为突破口, 注重性质的灵活应用, 为数学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羿汎.探讨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6, 11:32.

[2]曹金停.探讨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 15:103.

[3]张书铭.例谈高中数学数列的解题思路和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6, 09:93.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与原则 篇10

我们知道, 一节课到底应该怎样开头,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由于教学内容不同, 教育对象有别, 每节课的开头必然会有所差别。因此, 课堂导入的技巧, 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唤醒学生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它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 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课题的教学过程。

实际上, 课堂导入的过程, 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 即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这个“不协调”是通过设疑置问,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运用于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中, 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 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等凝聚在一起, 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 课堂教学有了好的导入, 就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使学生形成一股乐于探究的内驱力, 以极大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对课堂导入的技巧作了一些探索, 经常运用的有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一是创设实际问题情境。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讲“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 我先给学生介绍一个事实:建筑工地上的泥瓦匠在砌墙时, 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 经常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细绳来观察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 然后问学生:“他这样做, 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学生点头称是, 但不懂其中奥秘 (理论依据) 。这样, 从实际问题入手, 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讲述数学家的故事, 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且数学家的创新意识也会给学生以启迪。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 先给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 老师让学生算“1+2+3+……+100”的故事, 当学生觉得饶有趣味时, 教师适时指出:“这种思想方法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我们来推导公式, 用理论说明问题:比高斯进步没有?”学生就极易进入思维状态。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俯拾即是, 诸如讲“平面解析几何”起始课, 介绍笛卡尔发明坐标系的故事;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 等等。数学家的创造看似偶然, 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数学家的灵感源自长期的思考、观察与艰辛探索, 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

三是利用矛盾引入思辨。利用矛盾, 犹如引水击石, 能诱导学生迅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讲“曲线的参数方程”之前, 教师先设计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 要求学生求物体运动的曲线方程。当学生运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办法去思考时, 是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的。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 能否间接去找?这就促使陷入矛盾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得新的发现:运用力学原理, 借助时间参数, 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 从而间接获得了运动的曲线方程, 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参数方程”的认识。

四是巧设悬念诱导探寻。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知识, 从学生常见的“折纸”活动中, 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 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的事实, 告诉学生1毫米厚度的纸板, 只需对折23次, 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巨大反差, 从而造成悬念, 思维就会迅速进入亢奋状态。这样通过巧设悬念, 诱导学生探寻答案, 进而导入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课堂, 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恰当而适度, 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通过以上案例可见, 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是富有创造性的。但透过这些技巧也容易发现有着共同的目的, 既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促使学生联想, 发展学生思维。因此, 设计数学课堂的导入, 应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一是兴趣性原则。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凡成功的导入技巧, 总是从兴趣入手,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求知欲望;学生有了求知欲望, 就会化为自觉行为。

二是思维性原则。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发兴趣”的层面还不够。启发学生思维, 以揭示数学现象蕴含的客观规律, 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要优化设计导入, 以激发兴趣为契机, 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分析 篇11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是否学生活动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重提问而轻反馈

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

有的教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有的只注重问,不注重讲,简单认为提问的多就是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提问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

4.先点名再提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尤其是在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当中,常常会先叫起某位同学,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回答。一方面,被点名的学生不知所措,而其他的同学同时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而仅仅充当了一个听众的角色而缺乏了对以往知识的自主性的回忆。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在提问的互动过程当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往往会对提问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从在提问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方面阐述笔者的几点想法。

1.教师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教师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外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而,在设置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所采用的一切教育措施、教育手段,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在具体的提问的互动过程中,很多老师存在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经常在多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没完成时,就由少数已经基本完成的学生加以回答,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较薄弱,在回答问题是表述不清楚,此时,有些教师就会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老师代为回答,或者换其他的同学进行回答,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卑心理,还可能造成其他同学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心理.这也是在课堂提问当中,常常出现回答的学生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位的一个原因。因而,在对待学生的回答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尊重。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

学生由于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影响,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馈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些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较快,而且比较着重问题的结果,在问题提出来后,不经过深刻的思考,就给予简单回答,常常得到得仅仅是问题的皮毛。这类学生往往体现在比较浮躁,甚至对别人的回答不屑一顾,容易造成自身对问题的一知半解,同时也容易对其他学生的思考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不信任,害怕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反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自己越不敢回答问题导致表述能力越薄弱,而表述能力越弱就越没有自信,让学生在问题当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的目的就不能加以体现。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被别人认可,被老师认可的愿望,从学生的心理上看,如果在数学课堂提问的互动过程中,自己的价值能够体现,能够获得成就感,学生对于投入到这个互动过程也乐而忘返。

四、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2)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

(4)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小结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分析 篇12

一、高中数学选择题的特点

在高中数学中,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应用等掌握情况. 高中数学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教会学生们解题的各种技巧和策略,能够使得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使他们不断增强征服数学的自信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数学考试的成绩. 高中的数学考试题量很大,如果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按部就班的解答,这就会造成时间的紧张,所以说,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是学生提高解题速度的关键. 所以,我们要根据数学题目来选择不同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选出最适合我们使用的解题技巧.

二、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的使用

1. 直接法

直接法是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解题技巧. 直接法相比较其他解题方法,是比较好理解的,主要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运用课本上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按照正常的步骤作出推理和运算,然后根据所的结论选择答案即可. 对于一般性的概念辨析、简单运算类题目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就能使得学生快速容易地得到答案. 例如,已知半径为4,7的两个圆相切,则它们的圆心距为() .

A. 3 B. 11 C. 3 或 11 D. 5 或 8

我们就可以采用直接法,当两圆相切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切,一种是外切,当两圆内切时,圆心距为7 4 = 3; 当两圆外切时,圆心距为4 + 7 = 11,所以本题选C.

2. 排除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筛选法或者是淘汰法,如果我们能确定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那么选用排除法就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先把自己能够否定的档案和干扰项进行排除,那么剩下的答案选择范围就非常小了,比如4个选择答案我们如果能排除两个,那么剩下的两个档案经过简单的运算就能得到,如果4个档案中能排除3个,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正确答案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做选择题的效率. 例如,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讲述了六大民生的新亮点,这其中的一项就是免除西部地区和中部一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大于52000000名学生的学杂费,这个数据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

A. 52 × 107B. 5. 2 × 107

C. 5. 2 × 108D. 52 × 108

因为题中要求按照科学计数法来表示,那么首先就要排除A,D,然后再根据科学计数法定义,得知正确答案为B.

3. 特殊值法

特殊值法就是用特殊来判断一般规律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一个特殊的值或者是图形来替换题中普遍的条件,以此来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再对照得出答案. 特殊值的选择越简单越方便,这就能使得结果清晰明确,也可以避免复杂的运算过程,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们的计算量,还缩小了答案的选择面,提高了学生们的解题效率. 例如: 已知二次函数y =ax2+ bx + c,且a小于0,a - b + c大于0,则一定有() .

A. b2- 4ac > 0 B. b2- 4ac = 0

当a小于0时,抛物线的开口朝下,且当x = -1时,ax2+ bx + c = a - b + c > 0,即y > 0,显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而且我们知道b2- 4ac > 0,所以本题的答案应为A.

4. 估算法

对于有一些运算比较困难的题目,进行精确的计算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那么采用估算法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替代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估算出一个正确的范围,然后我们对比答案进行取舍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估算也是一种数学能力和意识的体现,学生们要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这样才会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上一篇:钢结构立柱下一篇:带血管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