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24-10-26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共8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1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 要 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的。智力因素是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是培养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强化和保证作用,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培养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动机, 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激活情感, 增强学习效果; 砥砺意志, 保证学习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自学......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智力因素培养 兴趣 动机 情感 意志习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老师们过多的重视语文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课变成了生硬呆板的习题课。语文所特有的丰富的情感、感悟、熏陶的教育方法已经荡然无存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甚至于厌恶语文了。既然如此,又谈何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呢?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凡智力因素(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人智力因素而言的。从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以非智力因素促智力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和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开发呢?通过自己将近八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兴趣还能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兴趣的重要性。中学生的心理有好奇、求新和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而语文教学故事性又特别强,因此,语文教学就不能人云亦云,总按一个模式进行教学,而要教出新花样,使学生觉得上每一节课都有所得,感到新鲜。我的做法是:

1、激发兴趣,唤起心理需要。

刚踏入中学校门的新生,对新环境新教师都能产生一种新鲜感。教师可利用其新鲜感而激发其学语文的兴趣。第一课堂,先叫一学生在黑板上书“人”字,接着在“人”字上作文章,讲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气魄;莫泊桑的“平凡中透出神奇,质朴里窥见光华”的名篇佳作„„并相机而导:学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是学做人。最后再抛出几个问题:你们能说一说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吗?你读过他们的文章吗?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任复旦大学校长时,为什么规定进复旦大学的理科生,大一时必修语文?这些问题既能很自然地将小学学过的与初中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巧妙地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好,数理化也难以学好;语文学不好,将来工作也不易做好。中学的语文内涵丰富,只要努力,学好语文会使人聪明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下课了,学生仍在纷纷议论着。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创设了一种充满魅力的课堂,这样的因时而启,相“机”而发,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还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这正是恰到好处地培养了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一些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如果问他们原因,多数人会说,每课都是分段、总结段意、总结中心思想,老是这一套真没意思。因此我根据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避免教学程式化,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我在教学文言文《伤仲永》时,不是直接讲解文意,而是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反复诵读,领会文意,然后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结果学生学得都不错,还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和提疑问的方式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回答积极,抽象的课文变得具体易懂了。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来演故事,学生演得逼真,其他同学看得入了迷,学习兴趣大增。总之,只有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才能使学生日渐感到上语文课是新鲜活泼、充满乐趣的。

3、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

在教学《荒岛余生》一课,我在开头引入时说:“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几句简单的导入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举例导入、设疑导入、想象导入、比较导入、释疑导入等,只要你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导入,一定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精心设计回味无穷的结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结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结尾会使人有“余音饶梁,三日不绝”之感。如在教完《荒岛余生》之后,我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学生感到新奇,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学生想象自己是如何想尽各种办法,让人们发现自己,并安全获救的。好的结尾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中学生活泼好动, 富于幻想, 但注意力不够专注或不能持久, 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知识基础及心理特点, 将教学形式设计得活泼多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对学习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好争、好胜的心理,教师适时地开展故事演讲、成语接龙、改错别字、书法等多项活动及比赛。初一上学期学生自学专题《狼》后,我让学生也来一场辩论,狼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学生热情高涨,三人一伙,五人一组,查找资料,编写提纲,主持人、辩手均由学生自己推选。辩论会气氛热烈,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但道理越辩越清,最后看法得到统一: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看狼不能只看到狼这个个体,要看到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它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辩论会的成功,使学生受益匪浅,倍受鼓舞。以后,在学了《七颗钻石》和《皇帝的新装》后,又自发地进行了课本剧表演。从别班同学的羡慕眼光里,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这些活动及比赛中,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追求,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随着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师还可借助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二、激发动机,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其中包括学习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具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内需”的欲望;其次,教给学生以应有的知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1、进行学习语文目的教育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著名数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原校长苏步青教授在《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谈到: “(某些大学生)曾是数学尖子, 入大学后慢慢掉队, 有的竟然需要补考;有的论文内容相当好, 但文字表达很差;有的因没弄懂题意而做错习题;有的因语言表达不妥而将正确的题写错?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 若语文不及格, 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 杨振宁读中学时, 他父亲延师为他逐字讲解《孟子》, 他能全文背诵。他曾饱含着热情地强调, 青年时代念过的微积分等等远不如这个重要。平时多用类似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学习、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同时还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挖掘课文的思想、知识因素, 使学生认识语文是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文学素养、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意义, 就会产生学好语文的心理倾向, 进而形成学好语文的积极动机。

2、激发语文学习需要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则是一切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引发维持和加强的动力源泉。需要愈强烈、愈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就越有力。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激励,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中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单调的教学形式,激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要。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把教学内容向学生的各个生活领域延伸,课内教学也要形式不拘。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学生看到语文的广泛应用及自己的差距, 容易激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心理需要。

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是需要激励的关键。自尊是学生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愿望的心理体验;马斯洛关于需要的金字塔形象地表明,只有实现了“尊重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境界。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自尊心,也就丧失了自信力这个成功的第一要素,其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话一句,更不用说有什么成就了。

3、榜样教育,激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中学生模仿力强,又常以自己崇拜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学中我经常借助榜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教学《邓嫁先》一文时,我向学生介绍了邓嫁先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而成为“两弹元勋”的,同时,我也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熟悉的优秀同学,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在班里树立典型,以此渠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拼搏,激起酷爱学习的动机。

三、发挥情感因素,增强学习语文的效果

苏霍梅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把知识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尤为如此。常言道:“文以情动人”。哪一篇课文不饱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以适当的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呢?

1、披文入情

著名“情感派”语文教学名家于漪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谈艺录》)。教师自己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必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会激起波澜。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一定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教育。若教师自己缺乏情感,那就无法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如我在备《警察与赞美诗》一课时,深深的被作者那“含泪的微笑”所打动。我是用这样的导语引入新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有一系列小人物形象,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都有着悲惨的命运。他们为了生存,在生命线上苦苦的挣扎者:有被资本家榨干血汗而成为骷髅般的“芦柴棒”,有被社会压迫得精神上已经麻木了的阿Q,有被封建礼教吞噬了魂灵、最后沦为“木偶似”的祥林嫂,而外国文学中的那些小人物又具有怎样的命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对一些小人物的回忆,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凋动起来,学生就会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认真地阅读课文揣摩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2、语感传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于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用充满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的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她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山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他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这样的教学语言就会成为一道有光彩,充满某种精神,饱含某种情味的语流,潺潺流过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

3、评价激情

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评价要有精当的指导性。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不能笼统含糊。如评价学生的朗读,用“读的不错,谁再读一段?”就不如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望今后继续努力”的评价。这一分为二具体而辨证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朗读状况,知道了努力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爱后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化否定性评价。如“你坐下”“不对”“谁再说说”,这种倾盆冷雨式的评价就浇灭了学生求知的火苗。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分析《孔乙己》一文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写出孔乙己的什么性格?一个学生答道:“虚伪”,老师并没有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用了分析性的评价:“你想想,‘虚伪’是把真相隐藏起来给人以假相,而此处的孔乙己是真的有钱,并且一个个地捻出让人看。„„”这样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钻研的欲望。

(2)评价要有强烈地启迪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有位老师向同学们问道:为什么用“水晶”来比喻小浩波的眼睛?学生答道:“纯洁无暇”,如果到此,老师只给一个简单而肯定的评价,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位老师接着问道:“为什么不用‘玻璃’作比呢?它不也是透明的吗?”从而使学生悟出了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浩波童真的纯洁和可贵。这种启迪性的评价比老师简单的否定或一味把答案交给学生就更有启发性。

(3)评价要有热切的激励。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试想,在课堂上,你总是斥责学生东也不是,西也有错。学生见你上课心理就发怵,哪里还谈得上被吸引?如果我们多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变换角度,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走向正确,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尝试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品尝到艰难求索获得胜利的甜蜜,使之积累愉悦,积累成功,积累甜蜜,你的教学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四、磨砺意志,保证语文学习顺利进行

意志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所谓培养意志,也就是激励学生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培养自制力,学会积累知识。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学习任务面前,经常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学习的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或者觉得上课时间长坐不住,希望早点下课而神不守舍,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与困难作斗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意志品德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具备科学世界观的人,才能为伟大的目的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素材,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意志坚强起来。

2、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之自信、勇敢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必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习只能以失败告终。而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即使暂时落后或失败了,只要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成功也就不会遥远了。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我让学生思考:别人能学好语文,自己为什么学不好?一个人学不好出生以来就一直接触、学习、使用的母亲语言,自己服吗?你应当怎么办?应当急起直追!赶超他人,超越自我!然后从课本入手,从基础知识入手,在各种语文训练中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让大多数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最后结合学习中出现的难题,重点指导、突破,从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感到最苦闷和灰心的是书面表达题。大部分学生一遇到此类题目就“跳”过去,空着不做。问他们为什么这样,都说这类题太难了,就是硬答,一般也不正确。对这种望难生畏、避开难题的心理和做法,我送给学生一句话:世界上最怕的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他们敢于面对难题的挑战,把困难当作磨练意志的磨刀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说:“我行!”消除了惧怕困难、不自信的心理障碍之后,再结合具体题目从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答案。这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也进一步增强,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就不成问题了。

3、给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困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来说,好比是“磨刀石”,当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并实现了一定的目的时,意志力就会得到发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热情地鼓励他们,想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难度较大的作业,教师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如背诵较长的古文,可以把课文分割成几段,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背完指定的段落。

4、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性格

针对初中学生“三分钟热血”、毅力不强性格不定性、凡事图省事等特点,我时常送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业精于勤,荒于嬉。”“干劲,像一根奇特的焊条,它能帮助你把理想与现实紧紧地焊在一起。”并要求学生找一两个适合于自己的警句抄录在语文课本最醒目的地方,以时时激励、鞭策自己始终勤奋不懈。

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自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的目的。

1、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4、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几点粗浅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袁振国 《教学策略》

刁生富 《学会学习》

吴效峰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吴效峰 《新课程怎样教--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2

历史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阵地。首先,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历史教师本人所具有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 都直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其次, 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历史教学中,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挖掘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在听课、提问、讨论和练习等多样的教学环节中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 在锻炼中培养学习的能力。再次, 历史学科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历史知识蕴涵丰富, 历史故事生动有趣, 学生爱学乐学, 易于感知和接受, 从而使历史学科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渠道。

此外,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在集体中逐渐养成和不断发展的, 特别是一些优良的性格特征, 如诚实、责任心、自律性等, 离开班集体根本无法培养。因此,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也至关重要。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表明, 学生自我教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过程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个体行为才能发挥作用, 即外在影响 (压力) →内在需要 (动力) →自觉行为 (行动)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发展日新月异, 机遇和挑战并存, 成功与挫折同在, 作为青年学生,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品格, 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很多, 比如自我教育法、行为锻炼法、兴趣激励法、耐心说服法等。教学过程中究竟运用何种方法,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 即“教有法, 又无定法, 贵在得法”。这法那法, 只有用得恰到好处, 才能达到所期望出现的效果。

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之下,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进行自我剖析、评判和调节的方法, 它是其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内化和深化, 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主动能动性。自我教育法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自我反省。孔子说,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是自我评价。尽量公正客观地认识自我, 既不夸耀也不贬低, 善于发现长处也敢于承认短处。第三是自我调节, 善于扬长避短。此外须关注环境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身处逆境时, 不要怨天尤人, 要勇于面对, 努力以积极姿态适应环境。这方面, 教师应不时地挖掘古今典型事例启迪学生。比如屈原被放逐, 乃赋《离骚》;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孙中山“愈挫愈奋”;邓小平“三落三起”等。通过正确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磨难和挫折并不可怕, 如果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 反而更能激发斗志, 直至达到成功的彼岸。

行为锻炼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认知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这类认知活动要达到三个目的:完成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某种非智力因素对顺利完成活动的重要性;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 学习活动无疑是他们的主体活动, 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能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个人来说, 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和养成的习惯将影响他的一生。但是, 学习活动是既有趣又艰苦的事情。教师应在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指导学生锻炼的过程中, 对学生适时点拨, 使之明确持之以恒、努力拼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 终挂六国帅印”;南北朝时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隋末李密“少时常将《汉书》挂于牛角, 边行边读”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我崇拜的历史名人”等话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总之, 教师要通过多样而有趣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学习和自觉的锻炼中,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我爱学, 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新课程倡导新理念, 新理念催生新思路。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上, 这是极富前瞻性的重要举措, 是与我国在新世纪大力倡导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相应和的。面对突飞猛进的21世纪, 只有在更加科学的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我们的民族也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2]金良年.论语译注·理仁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岳麓书社, 1988.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57-02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中学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其中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理解人类学习行为的本质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识过程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种内驱力,对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做好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结合化学教学,从动机、兴趣、情感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

一、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种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必需。

1.根据学生需求,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动机。

化学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观察、调查、交流、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满足学生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比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明亮蓝紫色火焰、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在教学中还可结合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识,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水”的时候,联系附近河流的污染与防治,讲酸碱时联系洗发护发液的选择来说明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一种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及时进行反馈,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把好书面检查关,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错误实例、好的典型、特殊思路、简练解法等。在讲评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中肯的意见和恰当的鼓励。二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第一时间内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程度及知识缺陷,并及时肯定取得的成绩,纠正存在的错误。三要适时进行个别交谈,利用学生问问题、下班辅导、课余与学生相遇等时机,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以后,再提出新问题:这些不同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怎样根据反应原理、药品状态、反应条件来选择反应装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创设各种条件,强化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后,就应采取种种措施,如组织学生进行化学用语竞赛、化学智力竞赛、实验操作竞赛、化学游戏竞赛等活动,有意识地“挑起”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就能够真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

1.重视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在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课堂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以及为解决学习问题所开设的实验,我们都要重视,要有侧重点,但不能有所忽视。例如,讲氧气与空气的鉴别时,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的方法;讲序言时,先避开课本,做几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讲酸与碱后,指导学生测定雨水的酸碱度,讲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后,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银元的真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大量事实证明,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使他们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化学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做实验,可以使学生学会既动手、又动脑的本领。例如,用输液管做导管,用饮料瓶做气体发生装置,用鲜花做酸碱指剂等。此外,进行化学讲座,观看化学科普电影,参观化工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教给学生“五查”:一查化学式是否写对、写全;二查是否配平;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识记。化学计算要重点授以方法,精讲多练。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熟悉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总结规律。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子、原子等抽象的知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就可以不断化解教学的难点,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情感可加速智力活动的进行,情感既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1.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化学教材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从四大发明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从卫星的发射到“神六”飞天,从蔡伦到侯德榜再到邓稼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并及时补充最新成就,运用具体数据、生动事例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励他们学好化学、增强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的正迁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学生总是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教师,教师应主动沟通师生的感情,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的心扉,以情感人,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说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形成愉悦的情感,有效的正迁移必将变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3.实施积极的课堂评价,激励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学生良好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学生惧怕做氢气验纯的实验时,教师要鼓励、支持他,对他说“不用怕,你一定会成功的”;当学生完成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不妨说:“很好,你真棒”等赞美之词。事实证明学生每获得一次成功,都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化学,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且乐此不疲。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4

人的身心素质,从心理学角度可分为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非智力素质,那么就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性,人们在学习数学、一步步闯过数学难关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能力、智力的培养是一致的。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就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在此,谈几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坚持不懈地获得有关知识、技能。所以说,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但是,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

1、精心设计教学“前奏“。数学的特征之一是高度的概括性,所以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感到乏味。设计好的教学“前奏”,让学生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商店招徕顾客的广告和许诺,象“五折优惠“、“血本大甩卖”等,提问:商家是否无利有图?然后举出一个实际,揭示出这种让利的背后欺诈顾客的行为。

例:某商店的冰箱先按原价提高4 0%,然后在广告中写出“大酬宾,八折优惠“,结果每台冰箱反而赚了2 7 0元,试问冰箱原来售价是多少?现售价是多少?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可以运用自己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去识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骗人的假象,从而对数学及本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乐学情境。乐学情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问题。创设乐学情境的方法多样,可巧用故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利用具体事物、运用实物等。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就运用学生的饭盒摆设位置,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圆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同时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既感到轻松,又感到具体,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教师言归正传,又抽象成几何图形,再进一步研究在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时所具备的数量上的关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接受起来容易。

3、留“尾巴”,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留个“尾巴“让学生“知不足而后自省”、“知困难而后自强“。当学生学习了某个数学结论在特殊情形成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在非特殊情况下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对“一般情形下是否也成立”等问题也就容易弄明白了。如在学习了“垂径定理及推论“之后,要求学生思考还能否找出其它不同的推论。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索与思考。

二、发展和丰富学生对教学的良好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和体验。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转化,无不借助于情感因素来实现。这是因为:

1、良好的情感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在学校内,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可激发学生的学 1

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动机,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浓厚的师生情感,使学生热爱老师,进而爱老师所教的科目;教师本身酷爱数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老师的情感倾向的影响,当学生有进步时,真挚地表扬他们,唤起他们敬仰、爱慕之情;当学生学习数学受挫时,以乐观情绪去感染学生,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摆脱消极的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美充满着整个数学世界,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找不到永久容身之地。通过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题目的和谐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和数学解题的方法美,既可以诱发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情感的作用,又可以诱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让学生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

三、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制性。具备了这些品质,可以使学生自觉控制消极情绪,在困难中奋发,进而对数学有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

1、把尝试带入课堂,锻炼意志的果断性。解决数学问题,不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肯定会出现“三岔口“。因此,教师讲解问题时,如果总是朝着正确的一方,虽然准确无误,但方法单一,学生既掌握不了思维的方法,也锻炼不了意志。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

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在讲了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后,可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方程ax2bxc0(a0)有两个正实根、负实根及两个异号实根时各需具备的条件,在学生的结论中逐步分析其欠缺的一面,在共同尝试、总结的基础上,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判断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2、鼓励指导学生,锲而不舍地寻追目标。遇到繁难的数学题时,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壁之后,往往会气馁,从而半途而废。在这时,老师能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点拨,学生往往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从而会激起他们的好奇与好胜心,当通过不懈地努力,而最终 攻克难关时,学生大都会如释重负,有“原来不过如此”的感慨,从而大大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5

阜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

朱官达

邮编 224400 摘 要:在聋校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时刻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笔者认为是可以更好地提高聋校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激发 培养

严格要求 提高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所有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在聋哑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除要重视聋哑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外,教师还要注意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能用坚强的意志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聋生一旦对数学发生了兴趣,就能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聋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时使中枢神经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自然地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激发聋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完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后,教材最后的口算练习

(五)和练习六P17第17题有这样两道题:(240+36)÷6=,32×25= 一般情况下,解答前一道题前,不加训练,学生不会想到乘法分配律可以推广到除法,进行简便计算,而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数学练习课起始,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25+12)×4=(125+3)×8=(14+25)×8=(12+125)×8=(420+42)÷21=(34+340)÷34= 学生很快算完了前四题,后两题学生不能很快算出,有的学生按四则运算顺序计算,被老师否定,心里非常着急。这时教师提示学生用乘法分配律那样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犹如“柳暗花明又见一村”,心里非常高兴,兴致也很高,学得也很快。觉得这样算更简便,因而对简便计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后一道口算题“32×25”,大部分学生觉得有困难,这时教师提示学生用乘法运算定律思考,这时,学生兴趣很大,大多学生把算式改写为:(30+2)×25= 进行计算,这时,教师指第二题“ 32×25= ”,让学生想:几和25相乘得整百数,学生会立即想到4和25相乘得整百数,教师再问:32里有几个4?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想到只要把32拆成8×4进行计算更为简便。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出10道可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让其它同学练习,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思维更为活跃、集中。许多同学写出了象:16×125= 36×25= 65×99+65=(120+24)÷12= 29×6+6=(25+125)×8= 这样的题目,这时课已止而学生的兴趣不止。

笔者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认真挖掘,是不难找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被激发出来,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需要学习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学生就会从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而变得趣味无穷,从讨厌数学变为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持积极的态度。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操作,(1)要求把4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2)要求把2个平均苹果分在两个盘子里;(3)要求把1个苹果平均分在两个盘子里。第一、第二次操作,学生没有困难,第三次操作,学生觉得非常为难,纷纷摇头表示不能分了;这时教师拿出一把小刀,边拿边问学生可不可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学生纷纷做出把苹果一切为二的动作,这时教师把苹果一切为二,分在两个盘子里,又问学生:这怎么用数来表示它?学生都说不会用数表示。这时教师及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大家想不想学习它?学生齐说想学会它。

这堂课,由于教师在课始就设计了学生认知的冲突,学生需要学习的心理非常迫切,因而这堂课学生学得非常主动、非常认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了。在巩固练习及课堂作业中没有一个学生出现一点错误,学生学习的效果出奇地好,再加上教师在这节课上适时地表扬,学生从这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笔者认为:教师如果经常这样精心设计,使学生有学习的心理需求,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渐渐地学生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的。

三、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也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我们聋哑学校数学教学中更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处为学生作榜样,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影响他们;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例如:在我们聋哑学校,如果教师平时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在应用题教学中不进行审题,分析题意,再解答应用题的专项训练,中低年级学生自己解答应用题时,大多数学生是粗枝大叶地读一下题目,然后记下一个数字,再用“加”、“减”、“乘”或“除”号连接另一个数,接着解题,解完后也不检查验证是否符合题意。学生这样做错误率往往较高。我们教师不仅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示范,在巩固练习时还要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教完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五册——“万以内加、减法笔算”中的“应用题”P16的例题后,学生巩固练习和作业时,(如P18练习五第5题:书架上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少15本。有故事书32本。连环画有多少本?)应培养学生这样的解题习惯,要求学生解题时:(1)认真审题: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略);(2)认真分析,①找出关键句(书架上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少15本);②说出是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是故事书和连环画比,连环画多,故事书少);③对照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出已知哪个量,要求哪个量(已知了故事书有32本,要求连环画有多少本);④说出本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本题要求比一个数量多一部分的数量,应用加法计算)。(3)解答;(4)检查验证:是不是连环画的本数比故事书多。

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在较长时期内,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定型下来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二次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进行训练和强化。

总之,在聋校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时刻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笔者认为是可以更好地提高聋校数学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6

“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和事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基础学科和技能学科都无法相比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前所未有的被加以重视,并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那么,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呢?

一、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形成学习的良好情感基础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好恶心理倾向,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具有直接感受事物、认知事物的作用,而且还以一种心境的形式启迪、协调、加强或抑制着认知的强度和效率,是实现知行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同时,它还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即如果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信息,那么他就会义无反顾地以积极的情感去认可和接受;相反,他就会用消极的态度和否定的情感予以否认和排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在学习中如何发现,如何探究,如何创新,并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活动,尝试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教师作为教学的导演,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动机的性质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能,它能够发动有目的的某些行为,又能遏制目的的另一些行为。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中最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不到15%,而数学、英语则高达90%以上,究其原因,许多学生的回答十分干脆:语文没有数理化和英语那样用途大。这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不可否认,任何人的学习都是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无用而不学”,这当然无可厚非,同时,我们也不难找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越俎代庖,忽视主体。语文课探究性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否乐于去认知事物的意识倾向。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会和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一样自发地活跃起来,并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情感状态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同时,也对所感兴趣的事物能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一往情深地去探求,去领会。否则,他们就会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排斥等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要旨就在于此。

首先,要将探究性课题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使学生既有明确的探究科学知识的目的,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习的材料具有趣味性。”趣味性并非外加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中去挖掘,去体味,去感受,并进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内存。探究性学习对客体的确立和材料的选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角度宜小不宜大。角度小了,涉及面就小,容易取材和研究。(2)角度宜新不宜俗。角度新了,能够产生兴趣,激发欲望。(3)角度要扬己之 1

长避己之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认识深刻的,并能展示学生才华的角度。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7

关键词:电子技能,非智力因素,培养

技能教学除了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方法的学习有明显的作用之外, 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显著的作用, 而电子技能在非智力培养中作用更为突出。

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学生素质普遍下降。由于中考成绩差, 不能考取普通中学而“被”自愿报了职业中学。

1. 部分学生思想素质差, 得过且过, 不求进取。

2. 对课程缺乏兴趣, 有厌学思想, 表现为上课不专心, 作业马虎, 应付差事。

3. 对专业实践课程有学好的愿望, 但缺乏学习的习

惯和技巧, “兴致勃勃”几天后便“恢复原状”, 学习没有耐性, 坚持不了多久。

二、培养适度的非智力因素

1. 积极引导, 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职校生的学习动机复杂多样, 由于受家庭、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同认识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被动的、低层次的。作为教师, 要做好引导工作,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要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难度比较大理论推导、公理、法规、定义等要有取舍, 教师讲解问题时要避重就轻。其次给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电子技能教学大都采用项目教学, 一个项目就意味着一个产品。教师要极力引导学生完成产品组装, 为学生创造多方面的成功机会, 让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 不断地发现“自我”, 在心理上感受成功的喜悦。

2. 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感兴趣, 他就会倾全心去琢磨、去研究。如何在电子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兴趣的诱发、兴趣的培养、兴趣的巩固。兴趣的诱发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创设情景, 为教学服务。过了一个阶段, 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逐渐淡化, 作为教师要绞尽脑汁,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快乐地学习, 真正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个项目进行后, 教师可以通过评比, 或者班级技能竞赛、校级技能大赛、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来巩固兴趣, 不断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3. 倡导反思, 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作为电子技能实习教师都有一个感触:不怕学生不操作, 就怕学生找维修。职校生的意志相当软弱, 学生对操作有很大的兴趣, 一旦操作的产品不成功, 马上放弃或者向教师求救。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实习操作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藐视困难, 知难而进, 勇敢顽强, 坚持不懈。

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的反思, 反思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予以表扬, 肯定其思考问题的积极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找出相关理论的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 。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了问题, 战胜了困难, 取得了成绩, 同时也培养了学习的毅力。

4. 加强情感交流,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爱是教育的核心, 作为教师, 要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要及时表扬。学生面对挫折, 教师不能听之任之, 要积极引导, 多说些鼓励的话。教师要走进学生中, 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才能做到以爱为基础的情感教育。走进学生中, 才能了解学生, 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 因材施教。学生在练习焊接操作时, 教师尽量做到每个同学都能演示一遍, 加深感情, 增进了解。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在技能课上, 教师是一个行动的指导者, 一个项目的策划者, 起到协调、督促、帮助的作用。

5. 加强实践活动, 培养优良的性格。

电子技能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减少讲解空洞的纯理论知识, 实践中我们要改变操作方法,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原来的“理论-实践-理论”模式转化为“实践-理论-实践”。鼓励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这样教师讲解起来就比较轻松。同时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品质修养, 给学生树立榜样, 可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性格与实践活动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据此, 为了培养优良的品格, 学习者就应当参与实践活动。事实证明, 学习、劳动、社会实践等种种活动确实能使人们的许多优良特征得到培养和锻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要提高学习成效, 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运作。在认知活动中, 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以及补偿等重要作用, 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电子技能教学中培养适度的非智力因素, 对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6:400.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数学水平提升和学生智力的提升,还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同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受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高度重视,中学数学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中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中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的重要作用

1.1动力作用

学生地学习动力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地有效方式,也会极大地提升学习在学习中地积极性。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地动力,才能够在未来学习中借助自己地目标以及自身地动力,从而克服学习中存在地困难。动力作用对于学生克服当前学习中存在地困难以及制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同时学生学习地动力地强烈程度与学生在未来进行数学学习时心态具有直接地联系,从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地质量。

1.2调节作用

学生在进行枯燥地数学学习时,往往会在长时间地学习中遇到学习地障碍,从而在心里上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地阻碍。因此,学生在长时间地数学学习中一定要积极地调整心态,从而借助良好地调节作用积极调整自身地心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数学学习中积极地调节自身地心态,从而极大地减轻自身地学习压力,已达到在轻松地教学环境下迅速提升自身学习水平地目的。

1.3监督作用

非智力因素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矫正。同时,非智力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数学学习时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能够正确对待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因此,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重要的监督作用。

1.4引导作用

非智力因素能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数学学习目标,进而使学生朝着既定目标而开展数学学习。同时,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较高的想象能力,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需要学生在正确目标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地进行学习。而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过程的意志都需要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因此,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中学数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内容

2.1培养学习动机

学生地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进行枯燥地数学学习地重要方式,也是端正学生教学态度,使学生能够在枯燥乏味地数学课学习中从自身根本出发保证学习质量地有效因素。因此,教师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提升自身地教学质量,首先必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动机地建立会使得学生在日后地数学学习中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从而做到提升自身地学习水平。

2.2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地学习兴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只有学生在教学中对相应科目产生足够地兴趣,才能够彻底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可以使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地学习时,通过自身兴趣使然,极大地寻求其他地解决方法,从而做到对数学课程地了解程度,并且能够在学习中享受到数学教学地乐趣,从而消除对枯燥地数学地抵触心理,以达到促进自身学习地目的。

2.3培养学生情感

在中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学生的是学校学习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数学情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内化顺序知识而形成的对数学学科的看法和情感体验。例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一道难题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2.4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学生地意志力是指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并且敢于不向困难与挑战屈服。同时,学生强烈地意志力会使得学生在自身地心理支撑下,约束自己地不当行为,从而为学好数学奠定良好地基础。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和难度较高的逻辑推理,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3、中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

3.1介绍数学发展历史

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历史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由于数学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历史能够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定义变得形象具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来源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数学成就,进而加强对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3.2介绍数学家

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向学生介绍优秀的数学家的成长历史,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多数数学家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大挫折,而他们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勇气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识,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我国优秀数学家传记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3.3引用数学典故

在中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引用数学典故能够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例如,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引用数学典故, 向学生讲解数学鼓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引用典故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集中学生精力。同时,在中学教学的过程中引用数学典故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典故和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引入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文化的而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入数学文化,使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夹渣,加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4、结语:

本文从中学数学的角度探索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的基础。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作者希望相关研究人员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以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峻梅,李伯春.基础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2]闫冰洁.谈数学学习中如何掌握数学思想和培养非智力品质[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3]胡崇星.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宿州师专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多想花开不败初中作文下一篇:央视新年新诗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