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教学

2024-05-24

英译汉教学(精选12篇)

英译汉教学 篇1

1 概述

在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 英译汉往往不受重视。一方面是因为, 中西翻译界都认同一个观点, 即顺向翻译相对而言比逆向翻译简单, 也就是说译入语为母语的翻译比译入语为外语的翻译难。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译入语为汉语, 学生英译汉时在表达层面遇到的困难的确较小。然而, 从学生的实践体验来看, 由于语言理解能力弱和训练不足, 学生的英译汉水平不高, 很多时候弱于其汉译英水平。因此, 英译汉课程需要突出训练重点, 帮助学生探索应对思路。何三宁指出“调研与学生作业主要错误显示, 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翻译实际中存在着一些非常基础但非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揭示了学生的真实情况。翻译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调整矫正我们的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方面培养正确的意识观。” (何三宁, 2008:55) 笔者近6年来一直从事英译汉教学, 该文正是基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提出英译汉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阶段, 必须切实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 形成从整体到细节 (top-down) 的翻译思路。

2 学生英译汉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翻译教学研究蓬勃发展, 不少学者都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提出了创见, 笔者也做过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模式研究 (李宁, 2010:76-80) , 但如何将教学模式具体化到实际教学中去, 需要探索多种途径。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进行英译汉时存在一系列问题, 若不加纠正, 必然成为学生翻译能力提升路上的绊脚石, 影响到学生翻译水平的的提高和策略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理解原文时缺乏整体观的问题。

首先, 对文本独特的语境缺乏整体理解。这里谈到的理解问题不包括由于词汇量过小造成的理解中断, 而主要指在有工具书可依赖的情况下, 由于学生对篇章结构和篇章主题没有把握好而产生的理解错误和翻译错误。理解问题原本不是个新问题, 这里特别要讲的是整体的理解, 即能够在总体上把握源文本 (source text) 的文体类型和文本类型, 并以之为基础实现文本转换。

其次, 只顾个别词句, 缺乏翻译的整体意识。除翻译方向的学生外,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英译汉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翻译课, 因此学生容易出现“翻译症”。这种“翻译症”表现为陷入翻译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会从翻译中跳脱出来审视自己的译文质量。在翻译时这类学生往往只顾找到原文字词的对应中文, 完全不顾译文的语言组织和质量是否达到了原文的水平。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相比语境意义, 更关心一个词的词典释义, 其翻译效果可以想见。

再次, 缺乏语篇衔接的整体观。学生翻译时整体观的缺乏体现在词义确定、搭配关系、衔接关系和主题相关性等多个层面。通过测试, 可以看到学生在这些层面上还需要强化训练。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除了通过学习英汉翻译中的传统技巧加以克服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从整体到细节的思路训练, 突出主题和主题倾向意识的培养, 从根本上提高译文的综合质量。

中英文写作特点不同, 英文注重开门见山, 并且通常遵循主旨 (thesis) 统领, 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分述, 逻辑关系形态化的写作模式。因此, 在英译汉时若能提纲挈领, 把握主题, 必然能够避免一些理解陷阱, 减少误译。同时也能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语言组织水平。

学生的一次考试说明了整体观培养的必要性, 也给我很深的启发。2011年中联部组织了招聘预选考试, 有学生积极参加。考试后反映英译汉比汉译英难, 甚至不知该如何下手。考题的部分见例2。

例2:

Whil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united in its agreement that the crisis would be existential for many forms of life and coastal communities where billions of people live, while the entire planet was threatened as never before, the leaders of the world were otherwise engaged.If global temperatures rise another degree or three this century, 9/11 will be seen as a comparative footnote to an event that could remake the nature of life on Earth and lead to a toll many, many times greater than either 9/11 or the wars it triggered.

从考题本身来看, 并不难。但是后来在三年级的两个班级中做练习, 能准确翻译出第一句话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在“otherwise engaged”处卡了壳, 分析不出此处与前半部分和后句的关系。有的学生认为这道考题不给标题和上下文, 不好做。

学生译文:当科学界一致认为危机严重威胁着多种生命形式和沿海社区的数十亿居住在那里的人, 当整个地球被有史以来最严重地威胁时, 世界的领导者们团结在了一起。

这样的译文彻底打乱了原文的逻辑关系, 模糊了主题, 无法与后句内容衔接, 可谓是不知所云。译文读者将无法找到文章的重点。这个语段出自一篇911十周年纪念时的时评文章The Black Hole of 9/11。其中共讲了十点, 这是其中第二点The Failure to Address Global Warming中的一段文字。即便在没有标题的情况下语意也是清楚的。“while”含有轻微的转折, 当地球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时, 世界的领导者们却忙于他务。而环境受到的威胁继续发展下去, 相比较而言911的危害就非常微小了。前后部分要突出的主题就是美国过于重视911事件, 进行一系列纪念活动, 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环境问题。

所以问题还是出在了缺乏整体观。急于下手翻译而不能前后贯通, 理出整个语段的主题信息。“任何语篇都受其主题控制和支配, 对词义语境化内涵的理解与解释都必须以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为依据。” (陈忠华, 2004:181) 一个词或短语卡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握住主题。

3 主题意识培养的途径

学界对翻译教学中主题意识的重要性已有认识, 但是落到实处,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主题意识, 并使之能够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 需要多方面的训练, 尤其需要有可操作的训练方法。我们看到, 在实践中学生倾向于抱怨对方没有给出完整的上下文语境, 但在实际任务中, 译者面临的材料并非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有可能是篇章, 也有可能是一个片段, 甚至只是几个句子。学生需要学会从语段内部的关联性线索词, 推导概括出主题, 进而对要翻译的内容做进一步推定和符合主题的翻译。

途径之一为突出理解力训练, 也就是模式化语段/语篇翻译训练。有学者也谈到这个问题, 认为帮助学生找到主题和主题倾向有三个可操作性步骤:l) 迅速浏览整个语段, 对潜在的关联性线索词予以划线标记;2) 明确其内在的层次关系;3) 确立认知关联性框架, 形成命题表征。 (曾利沙, 2005:36) 这三个步骤在具体的语段翻译训练中可以重复和摹写。教师可先从整体到细节的翻译观念进行讲解, 示范语段翻译中如何确定主题并析出语段的总体框架。然后让学生参与练习。起初可将步骤和分工列出, 供学生练习时按部就班地学习。以下面这个语段为例:

例3:

Company owners, managers and supervisors have always been frustrated and bewildered by employees with little or no motivation.We have all seen the"quit-but-stay"employees who have severed their psychological contact with the organization.Nothing seems to fire them up.They firmly park their enthusiasm for life in the staff car park in the morning, re-engaging it with gusto 30 seconds after the official end of work time.

However, they shrewdly avoid doing anything that warrants dismissal and are only doing the minimum and volunteering nothing.This leaves the company with little option other than to mark them down as candidates for the next round of redundancies.

You may ask for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repair and restore motivation.Ideas in motivation get repackaged and renamed, but fundamentally remain the same as ever.The trouble is people have heard about but not seen successful motivational management in practice.

语段解析:

迅速通读这段文字, 可以找到整段文字的主题即“employees lack motivation”。语段的层次非常清晰:第一段描述了工作缺乏主动性的员工的状态;第二段讲公司与员工对对方持有的态度及恶性循环;第三段讲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然而在学生练习时还是出了不少问题。究其原因还是不能围绕主题来理解文章的组织。三段之间的关系看似跳跃, 其内在逻辑还是可以推导出来的:问题—发展状态—解决办法。要提醒学生, 第三段的论述已经把个别问题推向了普遍化, 谈的是对于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热情的普遍现象, 很多人或公司都在想办法, 但却没有进展, 在实践中还没有成功的办法。“翻译时必须根据段落的信息结构组织句子的结构, 这样才能保证句子之间的衔接性, 从而保证语篇的连贯性。” (张春柏、吴波, 2011:142)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部逻辑推演, 真正理解原文。

途径之二为训练学生的语义重组和重写能力。这看似与全面强调理解的观点矛盾, 实则不然。这里要说的是理解上以忠实为第一原则, 表达上则可以有一定的创造性。英汉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表达上死守忠实在多数情况下会降低译文的可接受度。这种鼓励创造性的翻译训练, 有助于学生适度放开原文的桎梏, 将关注重点转向主题和主题倾向。

例4:

Nepal is a small country, and from the windows of our plane floating eastward at 12, 000 feet, one can see clearly the brilliant white mirage of the high Himalayas thirty miles off the left window.

Out the right window, the view is of three or four high terraced ridges giving sudden way to the plains of India beyond.

这段文字取自2011年专八考试题, 看似简单, 实则需要整体再创作。特别是“giving sudden way to”这个短语的翻译。目前流传的各种参考答案也很难令人满意。

笔者试译如下:

尼泊尔这个国家不大, 飞机在一万两千英尺的高空向东行进, 从窗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飞机左窗30英里外雄壮的喜马拉雅山和梦幻般的云雾缭绕。

而右侧窗外, 三五条山脊一闪而过, 接着又是印度平原了。

“giving sudden way to”这个短语实际上给出了窗外景色的变化, 也突出了尼泊尔国家之小, 因此需要重构和想象完整的画面, 方可传神达意。仅凭这个短语的词典释义来翻译, 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也正是翻译的魅力所在。学生正是需要学习从文章描写的总体上去把握。

4 主题意识培养目标

英译汉教学中进行主题意识的培养, 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翻译过程三个主要阶段中理解阶段的训练, 让学生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培养的目标有两点:一是纠正学生的“翻译症”和对翻译的错误认识。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翻译实践时字对字死译, 认为翻译就把每个词对应的中文找出来。不重视译文作为一段译入语文字的独立价值。通过主题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逐渐形成较为稳定, 可摹写的英译汉思路, 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才具有良好的可接受度。

二是纠正学生认为英译汉很简单, 不需要苦练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 教师也有困惑, 英译汉究竟需不需要教。有的学生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学, 结果却不是很理想, 有的学生平常不认真, 做起翻译实践来却效果不俗。由于译入语是母语,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学生理解了表达不是问题。教师的努力不一定对学生有帮助。但是如果换个思路: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相差不多, 也是他们进行英译汉的优势, 那么可以靠努力和学习来改变的部分主要是理解部分。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 英译汉水平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学生形成自觉的主题意识后将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译汉水平。主题对语篇/段的整体连贯具有制约作用, 整个语篇/段序列为所有命题的集合, 包含状态、行动或者事件/态等方面的信息, 形成认知框架, 其语境关联性在认知框架内得到维系。在语篇/段信息处理中, 若不能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认知整合性, 语篇/段中的概念和命题就不足以构成一个目的认知框架 (陈忠华, 2004:187) 。简单来说, 围绕主题来理解语段或语篇, 对于特定语境下词义的确定、搭配的选择、语句关系的分析和整个语段或语篇的倾向性观点的把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掌握从整体到细节的翻译思路, 即主题—篇章—段落—句——词的理解视角, 学生的英译汉总体水平必然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小慰.商务语篇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4 (3) :89.

[2]陈忠华.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181-187.

[3]何三宁.翻译教学中的意识观培养[J].上海翻译, 2008 (4) :55-5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

[5]毛荣贵.翻译教学呼唤”美育”—评阅TEM8英译汉试卷有感[J].中国翻译, 2003 (1) :71-75.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88.

[7]张春柏, 吴波.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汉译英课程建设案例之一[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137-142.

[8]曾利沙.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TEM8英译汉应试教学谈[J].中国翻译, 2005 (4) :36-40.

英译汉教学 篇2

中国国家技术进口公司招标通告

编号:TCB 827010

中国国家技术进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关系与贸易部与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签订的京秦铁路、兖石铁路、大瑶山隧道以及石臼所港口四项建设工程贷款协议,被授权采用国际竞争方式对上述项目建设所需的信号设备、通讯设备、电力以及高空电力牵引线设备、电线电缆、水泵、施工设备、玻璃等进行采购。所有款项通过贷款方式实现。

本公司诚邀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制造商和(或)在合格货源国组建注册并由该国控股的贸易公司(涉及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以及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参与上述竞标活动。对此招标有兴趣的制造商和(或)贸易公司请于1983年1月20日前以函告拟供贷项目并向我公司提交预审材料。全部材料请以英文书写,一式三份。材料应涉及以下条例:

①参与竞标制造商和(或)贸易公司名称及所属国名称。

②参与竞标公司的历史简介。

③参与竞标公司的规章制度。

④竞标公司的组织结构、主要负责人及所属财团。

⑤竞标公司的实收资本,最近三年的贸易总额及净利润总额。

⑥竞标公司的绝信银行名称以及该银行所出具的资信证明。

⑦对竞标公司授权代理的相关信息以及制造商的授权书(若该竞标公司为代理)。

⑧制造商的相关信息以及其最近三年类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参照清单、质量保证书。

⑨竞标公司对以上所提供物品的供贷能力及交货时间。

凡在前两轮招标中审查合格的竞标公司需提交补充材料。

若在此招标书刊登起一年内我们如需购买上述所列中任一项设备,我们将直接向本次资格预审合格者发信任询价并不再重新刊登招标通告。

英译汉练习(1)08011班李莹莹080114124

中国国家技术进口总公司第七业务部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郊区二里沟

电报地址:TECHIMPORT BEIJING

电传:22244 CNTIC CN

英译汉翻译如是说 篇3

我从正式开始学习翻译到现在,不过两年时间。作为一个年轻的翻译爱好者,我对翻译这门让人时而绝望时而又充满希望的艺术,有着自己最真实的经历与感悟。在此想借本文与所有翻译新手共勉。

关于英汉互译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派别观点层出不穷,让后来者眼花缭乱,却又无从选择。其实从英译汉的角度来说,究其本质,过程无非就两个步骤:1、准确理解英文原文;2、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步骤,如何准确理解英文原文——这一点说白了就是考验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说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词组,译者尚且能够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解决的话,那么英语中繁复多样的句式往往就不是一本字典可以打发的了。尤其在阅读文学性较强的英语作品时,作者行云流水般的笔触通常都是借助丰富多变的句型来表现的。这些英语作品与我们日常教科书中选取的文章相比,往往来得更为艰深难懂。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从头做起:

1、 透彻理解自己在学校中或是培训班上接触到的一切阅读材料。

千万不要小瞧学校老师为你选择的阅读教材,或许它们所触及的话题不是非常新鲜前卫,或许它们涵盖的内容与你的兴趣爱好相悖。但是,它们却能在不经意间为你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来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对具体英语读物的选择其实还是有些讲究的。比如,有些学生对文学类作品很感兴趣,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开始就该选择那些厚得像砖块一样的原版名著来阅读,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自杀”。究其原因,仅其中的生词就足以使阅读者信心全无。那么,那些有中英文对照的版本是否能称为上佳之选呢?答案依然为否。因为这极易引发读者的惰性,尤其对阅读量有限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

对此我的建议是,选择那些名著的缩写本,并且是配有详细注释的版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很难定位陌生的词组或表达。比如说有这样一句话:He said that I was way out of that girl's league.初次见到这个表达的人可能以为只要查到league的中文意思问题就解决了,他们无法立刻意识到,A be out of B's league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表达式,其含义是:A君配不上B君;而句中的way一词,也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道路”或者“方式、方法”的意思,而应解释为“远远地”或是“过于”。所以,全句的正确理解应为:他说我压根儿就配不上那个女孩子。如果读者选择读物的时候能够找到有类似这样配以注释的版本,阅读起来就既不会因为生词过多而灰心,同时又能够逐渐培养定位词组的语感了。

3、将新鲜或新学的词组记录在笔记本上,并连同该词组出现的句子一起写下,以供随时温习。

有时候,仅写下词组对我们的记忆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其含义。即使当初在一旁写下了中文意思,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应如何使用它了。这时如果为该词组提供背景环境,不但能够加深我们对它的记忆,也可以为日后模仿成句提供现成例子。

对英语原文的准确理解是英译汉的第一步。形象说来,这一步就像是“踩点”,一定要踩得准、踩得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转换成中文打好基础。

如何使行文变得“地道”

英译汉的第二步是用地道的中文表达原文的含义。这对译者的中文功底是一个十足的考验。这里的“地道”指的是,译文不会让人感觉到有英语原文的痕迹,就好像它原来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样。

很多时候,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要将这粗糙、原始、零碎的理解升华为通顺、精致、具整体性的另一种语言,并用符合该语言习惯用法的表达转述出来,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当原文是以精确简约著称的英语,而目标语言是惯于华美繁复的汉语时,我们往往就得花费更多的工夫去打磨译文,才能弥合两种语言之间的沟壑。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出这种“地道”的翻译呢?

再拿前文提到过的一个句子为例:He said that I was way out of that girl's league.句中way一词若单独解释,则可以理解为“过于”或“远远地”等含义,但是如果直接放置到句中,其译文则成为:他说我过于配不上那个女孩子;他说我远远配不上那个女孩子;与我们给出的译文“他说我压根儿就配不上那个女孩子”相比,“过于”和“远远”显然都不如“压根儿”来得地道,虽然从本质上讲,这三个词的含义都很相近。你一定想问:我怎么就想不到“压根儿”这个词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成功进行角色的变换。

什么叫做角色的变换

当我们做到上文所讲的第一步“准确理解英文原文的含义”后,我们的思维会在不经意间嵌入英文语言的模式。这时,只有成功脱离该模式,进入换位思考的状态,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将原文的含义提取出来,暂存在大脑中,想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会怎样来表达这层意思;或者回想自己有没有亲历过类似的情况,自己当时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如此这般,较为地道的用语就能信手拈来了。

又如这么一个句子:But the same advantage would apply to all species, and yet we alone compose symphonies and crossword puzzles, carve stone into statues, map time and space.原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若跳不出英语的思维模式、不考虑中文惯用表达、逐字翻译,其结果就是:但是同样的优势将会出现在所有的物种身上,然而惟独我们谱写出交响曲和字谜游戏,将石头刻成雕像,划分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翻译不能说有错,但是中文的美感全无。翻译界前辈总结的“信、达、雅”是以“信、达”为基础,以“雅”为目标的三步翻译标准,其中最难把握的也就是这第三步“雅”的境界。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各个部分。

首先要注意的词是第一个分句中的would,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它除了在过去将来时中会出现以外,还会出现在虚拟语气里。在此我们可大致判断,第一个分句其实是一个省略虚拟句式,即省略的非真实条件句,而被省略的部分就是该非真实条件复合句中的条件部分,而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部分。所以有必要将条件部分还原为: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种都拥有发现美的能力,那么它们都将在进化过程中称霸一方。

第二个小分句“and yet we alone compose symphonies and crossword puzzles, carve stone into statues, map time and space”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可不少:

(1)整个句子的结构:and yet we alone如同一个统领的标志,后面的compose..., carve..., map...分别是其下的三个并列动宾词组。如何翻译此类句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类似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做法——将and yet we alone先提取出来总述,然后将后面的三个动宾词组作为分述,译文为:然而,惟独人类在演变中独占鳌头……

(2)动词compose后面跟的两个宾语symphonies和crossword puzzles该如何处理?虽然原文里只用了一个动词,但是在中文里面却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动词能够同时搭配交响曲和字谜游戏,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一个compose拆分为两个中文动词,与两个宾语分别搭配,译文为: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

(3)那么carve stone into statues, map time and space这两个动宾结构又该如何处理呢?在这里可以延续前面的主语“我们”: 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刻石头成雕像,划分时间空间,但是,这样的译本就看似平淡,没有层次感。如果我们根据意群对该分句进行二度划分,就能把划分符放在carve之前,将后两个动宾词组合为一组,与前文分开。同时,采用主宾对换的方式使得句式结构富于变换,即不再使用“我们”作为动宾结构的主语,而是让原本处于宾语地位的stone和time and space翻身作主人,这一切变换措施只需要借助一个小小的地点状语即可实现:在我们的手中,顽石诞生为雕像,时空归依为坐标。全句翻译如下:如果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种都拥有发现美的能力,那么它们都将在进化过程中称霸一方。然而,惟独人类在演变中独占鳌头:我们谱写交响曲,创造字谜游戏;在我们的手中,顽石诞生为雕像,时空归依为坐标。这样一来,整句中的小结构里又透出工整对仗之意,大结构上又十分富有层次感,也不失变化;读来全无英文的痕迹,而又忠于原文,这才是令人颇为满意的好译文。

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英译汉教学 篇4

要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水平,就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以准确地理解英文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而避免误译的产生。产生误译,尤其是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而言,多属于无意误译,其产生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学者们将这些原因大致归为三类:一,译者的疏忽大意;二,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力不够;三,源语国与译语国的文化差异[1]。然而,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的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由于译者缺乏正确认知话语结构的手段而产生误译。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这个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言语交际行为。斯珀佰和威尔逊对此有这样的陈诉:“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与之有最佳的关联性的言语交际语境。”[2]这反映了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本质特性:翻译活动是一个交际的、语用的过程。原文作者和译者构成第一轮的交际双方,译者和译文读者构成第二轮的交际双方,其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游移不定的,译者和译文读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对文本认知所涉及的最大关联也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讨论了将关联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英译汉教学的实践中,凸显出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英译汉教学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2. 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英译汉教学的意义

2.1 三元关系的关联翻译观有助于进行全面和本质的翻译活动。

关联理论产生之前,各种翻译观点采用静态描述的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翻译理论,翻译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二元”过程。但是这种二元论忽视了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过程,涉及一个明示—推理的分析过程,之后还有一个译者的再表述行为。这个过程牵涉到三个文本:1)原文作者和译者是这个言语交际的发话者与受话者,通过文本的形式原文作者把信息明示给译者;2)译者接受了作者的明示信息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推理形成图式文本;3)译者将推理出的图式文本转换成读者能明白的译语文本。例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中有这样一句话:“He’s just not a front-page person.”[3]

这句话结构简单,语境条件也不复杂,译者应该能很容易地明白它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在翻译这句话时,采用什么方式翻译就值得译者注意了。如果按照直译的方法,就应该译为“他就不是一个头版人物”。但是,这个译文本身是有歧义的,因为它既可以表示“他根本就不值得上头版”的意思,也可以表示“他根本就是一个不喜欢上头版新闻的人”。为了使译文的读者不会错误地理解这句话,译者有必要根据这句话的明示信息,参考这句话的话语语境,补充出这句话的潜在意义:“他根本就不喜欢上新闻头版。”

在这个言语交际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只是一种中间行为,译者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还要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和原文作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有所不同,他从原文和语境中通过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文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原文所蕴涵的信息和译文所传达的信息之间就不可能完全对等。此外,译文传达出来的信息内容是由译文的读者去理解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是独立于译者和原文作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之外的。这反映出翻译是一种牵涉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的三元关系,译文读者在这个交际过程中不应再是被忽视的一方。因此,我们在英译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进行翻译时考虑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参与者,这样的翻译的工作才有可能是本质的、全面的。

2.2 取得最佳语境关联效果,翻译活动才能使译文忠实地反映出作者的真实意思。

关联理论强调语境效果,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语用行为,则也要通过寻找关联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只有找到了原文与语境的关联,译者才有可能对各种有关联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认知和推理,把原文作者力图明确的事物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的读者。交际双方相互理解靠的是一种“互明”,只有交际一方的交际意图被交际的另一方所识别的时候,交际才能获得成功。翻译能否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活动能否获得成功,即译者能否按照原文作者的明示,通过努力寻找到最佳关联。

例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第二册中有这样一

句话:“...,my wife Ellen and I lived in...while studying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 and elementary schools.”[3]

在翻译这句话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其语境的正确理解,在翻译时错将“studying”译为“学习”。然而,从原文的关联语境来看,句子中的“I”指的是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再结合当时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不久,在认知心理学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没有资本足以让霍华德·加德纳来这里学习。从这样的关联信息我们可以推知,“studying”指的是研究,那么“arts...schools”就应当译为“中国幼儿园和小学里的艺术教育现状”。

这个示例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们注意到,进行翻译的前提是在原文语境中正确地理解原文,即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理解原文的最佳语境效果,然后才有可能正确地反映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意思。

2.3 关联翻译观指导下的翻译是领会原文作者交际意图前提下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究其本质来说,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冉永平认为,翻译涉及语用维度,需要对信息空缺、信息断点等进行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一方面需要对源语进行以语境为参照的信息补缺,获取交际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对译语进行以读者为中心的语用充实与顺应,选择得体的译语形式,也即寻找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4]。翻译的等效这个概念是在上个世纪由奈达率先提出。他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等效”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完全等同,而是指相近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功能上的等同[5]。从他的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翻译的对等是某种程度的语用等效,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际上就是一种语用翻译。这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交际语用等效的问题。

奈达提倡动态对等。他认为“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6],强调“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即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文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为了求得这种等效,除了上面提到的必须注意原文的“语用用意”,注意从原文的角度看待原文在语境中的意义之外,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译文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用意。这表明关联理论的等效与奈达所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两者共同强调要注意原文的语用意图。这个理论强调,译者在对译文的处理时,必须首先注意表达出原文的语用意图。例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第三册中有这样一句话:“Oh, no!Don’t you know?I am free!”[7]

这句话中有一个疑问句,而这个疑问句的语用用意不是用来表达疑问,而是表示对前一句那个少校说他疯了那句话的一个解释说明。按照关联理论的语用翻译手法,我们将此句翻译成:“哦,才不是哪!你要知道!我自由了!”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将“Don’t you know?”这个疑问句翻译成感叹句,所能表达出的黑人奴隶获得自由后的如颠如狂的极度快乐境界的语用效果,非严格比照原文的疑问句式译文所能比。

除了言语交际之外还存在一个为跨语言、跨文化的语际交际服务的社交效果翻译。如本文2.1中所述,因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相对独立的,译者的认知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文作者的认知,译文读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译者的认知。因此,虽然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对等效的追求是必须的,或者至少是可取的,但是在真正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并不能总是能使译文达到等效。换言之,所谓的翻译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而翻译的原则与翻译的策略还会因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还强调保持原文精髓,力求体现原文的文化背景。例如:《大学英语》(修订本)精读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e.”[8]

遵循关联理论观,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当老师意味着见证圣经中所描述的上帝创世纪那一刻,在那一刻泥人亚当开始呼吸。”这句话中的“creation”涉及《圣经》传说故事,“the clay”则指的是上帝用泥捏出的亚当。《创世纪》的第二篇讲述了上帝用泥土(clay)造了一个男人亚当这个宗教传说。西方人,尤其是基督教教徒不需要注明出处就知道它的意义。但在翻译时,译者有必要以更清楚的方式对原文进行表述,添加原文所没有的“圣经”、“上帝”及“亚当”,以避免对《圣经》不熟悉的中国人不明白译文意思。

这个部分的示例说明,句式作出选取,以及对词语的增减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而这也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核心。在大学英语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们学会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依据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译文作出句式改变,以及对词汇的选取,以使读者明白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而保证这个言语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关联理论对言语的交际与认知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言语的交际与认知,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作出语境假设,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求得最佳语境效果。翻译的前提是在原文语境中正确地理解原文;而语用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真髓和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关联翻译观所描述的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以最大限度地再现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英译汉教学过程中讲授关联理论翻译观对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翻译技能。应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翻译教学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交际活动, 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原文进行正确理解的习惯, 以及准确地用文字传递出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翻译素养,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

关键词:关联理论,大学英语,英译汉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195-196.

[2]斯珀佰, 威尔逊.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50, 260.

[3]李萌华.大学英语 (全新版) 第二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 34.

[4]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北京:外国语, 2006, (6) :58-65.

[5]奈达.语言、文化, 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117.

[6]金堤, 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77.

[7]李萌华.大学英语 (全新版) 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3.

名言警句英译汉 篇5

Great men have passed overprudent desert, to the glorious peak。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Man can not live like beasts, should pursue knowledge and virtue。

我常因说话而后悔,但却从未因沈默而后悔。——西那斯

I often regret due to talk, but never regret because of silence。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狄更斯

Opportunity is not going to the door to find; The only people to find opportunities。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

Only revolutionary, no matter his life or death, can give you happiness。

一次挑战就是向自己和他人证明你能力的一次机会。——乔·布朗

A challenge is to prove your ability to yourself, and others a chance。

由友谊进而为恋爱易,由恋爱退而为友谊难。——杰克逊

By friendship, in turn, to fall in love easily, by the love back into friendship。

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拉罗什夫科

Achievement persistence, fortitud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en failure。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Life is like a sea, only the strong will of people, to reach the other shore。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英译汉初译者面临的语法问题 篇6

关键词:

I.语法的定义和重要性

英语语法是针对英语语言的语法进行的研究。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是把合适的词放进合适位置的艺术,语法可分为两大部分:词法和句法。(邢福义,1991)词法包括各类词的形态及其变化,句法主要讲句子的种类和类型,句子成分以及遣词造句的规律。在翻译中语法显的尤为重要,有一些初学翻译的人,他们对翻译的认识往往趋于简单化,认为只要学会了语法知识,手头拥有一本英汉词典,便可胜任英汉或是汉英翻译了。(刘传珠,1997,6)这种错误想法会导致翻译出来的文章晦涩难懂。本文从初译者常出现的错误为例进行剖析。对语法的合理使用座椅浅析。

II.初译者在翻译中常出现的翻译问题

1. If it had not been for your help, I would not have finished the task.

误译:如果它沒有你的帮助,我就不可能完成这任务。

正译:要不是你的帮助,我就不可能完成这任务。

2. It is time that Jack began his lunch.

误译:是时间杰克开始吃午饭了。

正译:杰克吃午饭的时间到了。

这句话等于是:It is time for Jack to begin his lunch.

3. Would you like to answer the telephone?

误译:你是否可以回答电话?

正译:你是否可以接电话?

III.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法基本知识不够牢固,虽然学过语法,对时态和语气的把握过于死板,不会活用。很多人会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逐字逐句的把英语翻译过来,比如上文中的例2。

2.词汇量不够,看到一个单词很容易联想到第一次看到这个单词时候的意思。须知在英语中很多单词都是多义词,他们在不同的语境和词性中都有不同的意思,有些意思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于语境的不同,一个词或一句话往往会超出原有的表面意义而独具新意。(王林利,2008)比如sentence和try这两个单词,他们在法律用语上的意思和常见的“句子”和“尝试”大相径庭。

Ⅳ.应对策略

1.多体会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表达方式,英语和汉语的口语中都会有很多的简略语言,这些语言对于初学者而言很是陌生。每当遇到一个句子,就可以想象一下如何把这个句子还原到主谓宾都有的状态,甚至可以自己认为的把这个句子加上定状补。正所谓“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如果经常这样的话,肯定可以把句子的间架结构把握的非常透彻,长此以往,当你看到一句话时候,你看到的不是一句

话,而是由不通句子成分组成的有机体,你还知道如何排列组合这些成分,甚至可以看出原句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2.学会掌握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正如上面那个answer的例子一样,很多人把这个单词的意思理解为“回答”。这是因为第一次见到这个单词时它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中,英语中很少有单词只有一个意思。比如tell,除了“告诉”,还可以指“分辨”,如“to tell the difference”。如果把它翻译成“告诉差别”,那就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了。同样还有单词“blue”,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对话:A:How are you? B: I am blue. 很多人会想B怎么会说自己是蓝色啊。其实这里的“blue”指的是心情糟糕的意思。如果稍微联想一下“blues”这种音乐形式,这个单词在这个语境中的使用就不足为奇了。

3. 学会汉英的不同表达方式,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造成的。作为一个翻译者的前提是成为一名“杂家”,即各方面都知道的人。(何孟良,2012)

Ⅴ. 结语

语法在语言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隐藏于每一句话中。初译者在英汉翻译时,切不可轻视了语法功能,它是你理解句意的前提。本文仅是从个人教学和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不太系统和全面的体会,与读者分享,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孟良.翻译局限探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刘传珠.词典、语法与翻译.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2.

[3]王林利,姚金安.论语境与翻译.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6.

[4]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

英译汉教学 篇7

关键词:2004年专八,英译汉,翻译教学

无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活动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翻译就必然会有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与思考。那么,对于TEM-8(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对译文评分的标准则是以下两点:忠实原文(意义和文体)和语言通顺。

笔者仅以04年的专八英译汉为例,谈谈英译汉教学中应注意问题。本文是一篇关于个人生活的散文,选自女作家梅·莎唐(May Sarton)的文章《单独生活的回报》(The Rewards of Living a Solitary Life)的结尾部分。原文如下:

For me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about a solitary life, and mine has been that for the last twenty years, is that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rewarding.When I can wake up and watch the sun rise over the ocean, as I do most days, and know that I have an entire day ahead, uninterrupted, in which to write a few pages, take a walk with my dog, read and listen to music, I am flooded with happiness.

I am lonely only when I am overtired, when I have worked too long without a break, when for the time being I feel empty and need filling up.And I am lonely sometimes when I come back home after a lecture trip, when I have seen a lot of people and talked a lot, and am full to the brim with experience that needs to be sorted out. (1)

Then for a little while the house feels huge and empty (2) , and I wonder where myself is hiding.It (3) has to be recaptured slowly by watering the plants and, perhaps, by looking again at each one (4) as though it were (5) a person.

It (6) takes a while, as I watch the surf blowing up in fountains, but the moment (7) comes when (8) the world falls away, and the self emerges again from the deep unconscious, bring back all I have recently experienced to be explored and slowly understood.

散文是专八翻译的重点文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其在英文源语中会出现大量的插入语、独立结构和省略,考生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受其影响。再根据散文所具有的特征,它“美”的再现是翻译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一、文章的理解

文章的难点共有八处:

(1)本句是一个排比句,两个主句后面都带了若干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feel”是感官动词,表示主语的特征。

(3)“it”在此处,其作用为代词,指代“myself”。

(4)“each one”不定代词,其指代的是“the plants”。

(5)“as though”方式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其后如果在第三人称后使用“were-”型动词,明显是虚拟语气的用法。

(6)“it”是代词,意思是“recapturing myself”。此处考生很难把握其指代含义,错误地以为“it”指代后文的“the moment”,但是通过转折连词“but”的结构提示,“it”则表示“承上启下”的功能。

(7)“the moment”意义为“losting myself”,带有一个时间状语从句“as I watch the surf blowing up in fountains”。

(8)“when”引导的是关系分句(定语从句)对“the moment”进行修饰。

二、文章的翻译

划线部分的参考译文:

只有当我疲劳过度的时候,在我长时间工作而没有休息的时候,或是在我感到心头空虚而需要充实的时候,我才感到孤独。有时,当外出讲学后回家,见过许多人,讲了很多话,满脑子的感受,需要梳理的时候,我也会感到孤独。

屋子有一阵子显得空荡荡的,而我不知自我潜藏何处。只有去浇浇花草,或许,然后再注目每一株花草,将之视为活生生的人,我才能渐渐找回失去的自我。

找回自我,需要时间。当我看着浪花迸若喷泉,这样的时刻便降临了:身边的世界渐次隐遁,自我,再次从潜意识深处浮现,带回了最近的经历,那等待探究和品味的经历。

首段很简单,因为原语言排比修辞的使用,译者最好将其修辞再现,达到统一的效果。

中段插入语的使用使理解难度加大,译者大可不必将其逻辑化,保留其位置,可让散文的美感再现。

尾段的开头“it”最好增词,否则中文中的对比感无法还原。

所以,从事散文翻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翻译者应着眼于全篇文章所传递的信息,从整体把握和理解原文,不要被文章的插入语、独立结构和省略等问题难倒。其次,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翻译者切忌逐词逐句地翻译原文,而应从通篇考虑,注意标题与正文的内在联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的话,很有可能出现死译硬译的问题。再次,在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参照原文进行认真的校对和修改。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译汉教学 篇8

隐喻 (metaphor) 是英语中常用的辞格, 是以比喻彼 (tospeak of one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的手段, 即是在两类不一同的事物 (本体和喻体) 之间含蓄地比较, 以表明相同关系。隐喻在翻译时应注意:1.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 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2.好的译文基于对原文的切实透彻的理解;3.符合习惯表达方式;4.尽一切可能把原文的修辞美传达给译文读者;5.采取恰当的、最接近原文的处理方法, 使原文中音、形、意的修辞效果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到译文中去。

如:White House Chief of Staff John Sununu worred about thepolitical fallout when cost estimates jumped to more than$325billion. (Susan Dentser) 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担心这项计划预测费用超过3250亿美元后, 可能造成政治后遗症。

Fallout原义是核装置引爆后的放射行尘埃污染严重, 后果不堪设想。此处借代一般用语“影响”, “余波”、“后遗症”。因为形象恐怖, 所以起到的修饰效果十分鲜明有力。背景是1990年信贷业银行大批倒闭, 储户损失由政府负担, 金额庞大, 政府对此应负管理不善的领导责任, 因此说除经济赔偿之外, 还有政治后遗症。喻体是fallout, 本体是严重的扩散性后果。

二、英译汉中隐喻的分类翻译

汉语的隐喻和英语的隐喻都不露比喻的痕迹, 把甲直接说成“是”乙。常用的喻词在汉语里有“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当作”等, 英语里常用“be”作喻词, 也用“become”、“turn into”等词。接下来, 我们根据翻译理论对隐喻进行分类, 对每种隐喻的句法和语义结构特征进行浅析, 以此论述英译汉中隐喻的翻译。

(一) 从隐喻的表现形式、认知特点等角度, 我们可以把隐喻分为:

1、根隐喻与派生隐喻。根隐喻指的是一个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 如“人生是一种旅途” (life is a journey) , 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隐喻, 如“人生的起点或终点”、“生命的车站”等等就叫做“派生隐喻”。如:Argument is war.His argument came under attack.His argument was shot down.

2、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所谓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就是喻体和话题之间存在着某种方面的相似, 而这一相似性是在隐喻使用前人们就已经了解的。如:John is pig. (约翰是头猪) 利用的是pig和John之间“脏”、“懒”或“笨”的相似性。应该说, 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比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更具认知价值。

(二) 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 我们可以分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种类。

1、名词性隐喻。顾名思义, 所谓名词性隐喻, 就是由名词构成的隐喻, 并在句中充当主语、表语、宾语、同位语等成分。 (1) 充当主语。如:The row of penguins at the dinner-table nodded approvalas he sat down.其中“penguins”作为隐喻, 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成分。 (2) 充当表语。如:I am an album of snapshots, random, a whole show of trailers of old films. (3) 充当同位语。如:Director Matt Busby, the Godfather of the club.

2、动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指的是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如:There are certain areas of the syllabus that students queue upfor.其中, queue up for (排队等候) 与“大纲的某些部分” (areas of the syllabus) 的搭配属于语义异常。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 作为隐喻理解, 可以解释为“感到困难的地方”。

3、形容词性隐喻。形容词在句子中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或充当谓语的一部分。其句法特征与动词相似。如:I expect a treaty, a full-fledged treaty on medium-range missiles.其中, “a fullfledged treaty”表明这个协议非常全面。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 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本体”和“喻体”构成。有时, 作为隐喻根据的相似性也会出现在隐喻话语中, 这一构成隐喻的基础被称作“喻底” (ground) 。如:Billboards are wart.s on the landscape.其中, “BillbQards”是“本体”, “warts”是“喻体”, 而“on the landscape”则是“喻底”, 也就是把“Billboards”比作“warts”的根据。

(三) 根据语义矛盾的特点, 喻体、话题 (或本体) 和喻底出现的情况, 我们分出以下几种隐喻意义结构:

1.喻体、本体和喻底同时出现。如:My life is one long curve, full of turning points. (Pierre Elliot Trudeau, New Yorker, July5, 1969) 其中, 本体是my life, 喻体是curve,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full of turning points, 这也是该隐喻的“喻底”。

2.出现本体和喻体, 但不出现喻底。这类隐喻其实比较普遍,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需要听话者去推断和理解。如:I tell you the past is a bucket of ashes.

(Carl Sandbury) 作者只是指出the past等于a bucket of ashes.但两者之间的相似是什么, 则留给读者去体会了。

3.只出现喻体。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 本体也可能不出现, 而只出现喻体。这种情况下该隐喻往往预设着另外一个隐喻。如:He put his back against the suitcase.其中的喻体是suitcase, 话题是rock, 但没有出现。喻底应该是两者在形状和功能上的相似, 即形状像“箱子”被作为了一种“靠垫”。但喻底并没有出现。

英译汉教学 篇9

在汉英口译的过程中, 讲话人常常会引用汉语中一些名言、谚语或经典诗句来强调自己的观点。由于汉语谚语或引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伴有对仗、押韵等语言表现形式, 因此要将其内容和效果用英语准确体现出来并非易事。

一、加强积累、准确记忆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 众多笔译工作者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汉语中一些常见谚语、成语和诗句的英译版本的收集和整理。例如有口译教材将汉语谚语的英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形同意合类, 例如钱钟书先生将“吃一堑, 长一智”英译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其形式和意思和中文原文都极为契合;二是形似意合类, 例如“爱屋及乌”, 英语中早有对应的love me, love my dog;三是形相远而意相近类, 例如“五十步笑百步”对应英语中的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建议口译教师在教学时应首先要求学生先对出现频率高的内容要在理解译文的基础上最好能够熟记或背诵。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相应的背诵训练有两个目的:一、对于已有现成英语翻译或者在英语中存在对应说法可以直接套译的汉语谚语或引语而言, 最佳的口译方式就是将已有的版本原文照搬。例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14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中国和拉共体国家关系时, 引用了唐朝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现场口译员翻译的版本———Bosom friends from afar bring a distant land near已经接近笔译教科书式的精确, 在形式的对仗、押韵和语意的传达上几乎完全对等, 不难看出这并非译员临时想出的译文, 而更多是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同时教师也需要意识到, 面对现有得成百上千条汉语谚语和引语的英语翻译, 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很难全部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来判断出最常用的谚语和引语, 为学生划定一个背诵和记忆的范围。例如不少讲话人在欢迎辞里会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这句话已有固定的英语表达———It is such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此类内容。二、在教学中可以将谚语和引语的口译视作学生从笔译向口译学习转换的一个过程, 通过记忆和背诵一些常见谚语和引语的英语译文, 学生在积累背景知识的同时, 也可以从中摸索出一套这类内容的翻译模式, 比如在背诵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翻译之后, 遇到翻译意思相近的古语“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时, 可以鼓励学生举一反三, 借鉴前者英语译文中的bosom friends, afar, distant land甚至整个句式来辅助后者的翻译。

二、直译和意译双管齐下

在翻译汉语中有些谚语和引语的时候, 光是记下固有的英文表达, 然后一字不差的译出并不能完全传达出讲话人的意图影响听众的理解, 这时教师需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在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之后, 再根据特定的上下文做一个意译的补充。例如翻译老子的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果仅仅直译出字面意思To run a big country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可能有的听众由于文化差异或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领会老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用英文对这句引用做一个补充, 例如do not overdo it (不能做过头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强化了他们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又如一位中国代表在一次某国际组织召开的大会上发言时引用了一句中国的俗语“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仅仅译成Without a sheep, there can be no wool, 其他国家的代表也许不能当场理解中国代表的意图, 联系到这个会议的主题是关于提高该组织成员国的会费, 中国代表是在借这句话阐明立场时, 译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the fee will be shared by the member countries anyway。如此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就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

三、直接意译

以上介绍的两种技巧是在谚语和引语口译时应首要考虑的做法。但是前文也提到, 由于口译的特点, 译员在现场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从形式到内容的完整诠释, 译员也有可能突然忘记场下积累的固定译法的情况, 或者某些特定的谚语和引语 (例如歇后语) 根本无法通过直译的方式让听众理解。在上述情况下, 译员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采用意译的方式。

例如上文提到的记者招待会上, 王毅外长在谈到中国与拉共体国家关系时, 还引用了另一位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更上一层楼”, 由于此处引用的诗句较短, 如果直译成by climbing to a higher level, 显得有些突兀, 所以译员在现场就使用了意译的办法, 联系上下文译成taking this relationship to the next level (将这一关系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

四、结束语

汉语中的引语和谚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让口译员现场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但是这样的内容又不能漏译甚至错译, 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按照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处理, 即根据引用的语境、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翻译能力判断是使用套译、直译、意译还是几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从而保证这类特殊内容在英语的传递效果。

摘要:本文从口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的引语和谚语在英译时应遵循的一些处理技巧, 通过研究大量的口译实例为口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此类内容的专项训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案。

关键词:引语,谚语,直译,意译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系列教材-同声传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 (第三版)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英译汉教学 篇10

一、提高学习兴趣

在初高中, 英语教学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 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单词、短语及句型结构逐步积累提高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进入大学后, 学生迫切希望能有自由自主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各类学习资料。除了各类英语教材, 学生面对的英语学习资料琳琅满目, 诸如四六级、考研、BEC、口译、托福、雅思等, 这些材料涉及内容广泛, 题材大多相对严谨, 学生通常难以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生热衷于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追求。英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流行语英译, 让学生觉得大学英语课不仅仅是阳春白雪, 也很接地气。

在教学Book 1 Unit 6 Romance (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二版) , 以下同) 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类型男女生英译:凤凰男 (phoenix man) 、经适男 (budget husband) 、食草男 (herbivore man) 、乙男 (B man) 、贝塔男 (beta boy) 、牛奋男 (promising bull) 、girly girl (萌妹子) 、valley girl (脑残女) 、fashionista (御女) 、tomboy (女汉子) 等引入课堂, 既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 也贴合教学内容, 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讨学习提供素材。在课堂上, 学生会感觉英语课也有其新奇有趣的一面, 从而有意识地期待下次课的惊喜。课后他们也会自发了解、收集部分流行语英译, 开阔视野, 明白英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和老师。

二、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历时几年编纂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隔几年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再次修订。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其在2010年出版发行了最新版第二版, 这套教程1—4册32篇Section A课文中有1篇发表于1962年, 1篇1975年, 5篇1980年, 15篇1990年, 10篇2000年。由此可见, 无论专家学者如何与时俱进, 教程的编写出版发行还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比有些许滞后。流行语英译紧跟时代发展, 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适当填补教材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间隙。教师在课堂上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引入合适的流行语英译及相关知识, 无疑比等待一套更完善的教材更行之有效。广大教师处于教学的第一线, 可以随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尽可能最快速地让学生接触到最时兴、最及时的信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 生活现代化, 新的产品、服务、消费等很快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各类新的词汇纷至沓来。英语则是兼收性、包容性最强的语种之一, 很快将这些词收录进去。针对大学英语学习, 流行语英译可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 了解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独特性。例如现今人们口头常说的“土豪”一词, 很快就登上了BBC, 直接用音译法译为tuhao, 既保留了该词所表达的内涵, 也有利于该词的传播与发展, 旧词新用, 别有一番特色。教师在处理相关主题的教学内容时, 可以适当提及流行的网购方式团购 (group buying) 、秒杀 (seckill) ;与老百姓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蜗居 (dwelling narrowness;bedsitter, pigeonhole) 、吃货 (foodie;foodaholic) 、啃老族 (NEET, NEET group) 、空巢 (empty nest) 、闪婚 (flash marriage;lightening marriage) 、蚁族 (antlike graduates;tribes of ants) 、山寨 (copycat) 、自拍 (selfie) 、网民用来发表观点意见的打酱油 (get some soy sauce;pass by) 、泪奔 (tears run) 、暴走 (go ballistic, trudge) 、吐槽 (disclose one’s secret) 、菜鸟 (rookie;freshman) , 等等, 将这些生动鲜活的例子运用在课堂上, 适当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 流行语英译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英语的构词法、翻译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知识,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实例来阐述, 学生不会觉得乏味而产生抵制厌学的心理。

三、完善学习方法

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 经济教育全球化等挑战, 能够自主独立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鉴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 大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阵地。而作为学生接触、了解、习得外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大学英语教学责无旁贷。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都是语言被当做知识, 很少将语言作为技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适当地引入流行语英译,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关注、了解, 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接触倒的流行语英译以及其他感兴趣的课题。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研究:其来源出处、相关的理论背景基础知识、目前的状况和特点、发展演变的过程及特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等。学生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升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基本方法等。

如处理运动题材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适时引入foulsball一词, 与学生一起探讨:foulsball其中文的意思为中国足球, 大约产生于2010年世界杯期间, 实则是对中国足球界的一种贬义描述。这个单词分解来看:“foul ball”是“界外球”的意思。而“foul”这个单词是“肮脏的, 恶劣的, 犯规的”意思。整个合起来却可以被网友们用来代指“中国足球”。2010年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赛, 兴奋了地球人, 也兴奋了大部分的中国人。中国人充满了欣赏和参与的热情, 但是目前中国的足球技术还无法让中国人拥有参与的热情。于是网友们开始调侃, 甚至创造了“foul ball”这样的单词。通过这样的研究探讨方式, 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心中有数, 不至于茫然无措, 无从下手。术业有专攻, 闻道有先后。大学生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不少领域, 专家学者老师还未曾关注或关注不多, 学生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已有所斩获。

四、拓展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里, 考试考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以教师为权威, 以教材为圣经,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受到束缚, 教师的学习、教学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通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流行语的英译, 教师可以更好地以此为契机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做到教学相长。作为教师, 无论你智力勤奋因素如何, 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终归是有限的。而且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普遍面临超负荷的课时压力和科研压力, 在知识的更新和完善上步履艰难。通过与学生分享流行语的英译, 一方面教师教课时可以准备新的教学材料,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用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意识感染学生;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协调, 从对教师的依赖中适当得到解放, 拥有更积极热情的学习心态, 能够与教师在知识的应用和交流上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同时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和谐师生关系, 让学生拥有适当的满足感、成就感, 更有信心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 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 新的流行词汇层出不穷。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 由于其生理、心理的独特性在流行语的创造、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流行语英译, 因势利导, 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相长。

摘要:很多流行热词在运用、传播的过程中很快有了相关的英译表达方式。本文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及师生互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该类词汇的英译适当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让运用、传播该类词汇主体的大学生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去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热词,英译,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谭[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2]李敏, 柏雪, 陈芮.浅议网络流行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14 (58) .

[3]刘小华.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的英译[D].西北大学, 2014.

[4]刘彦仕.模因论观照下的流行热词以及英译策略解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12 (08) .

[5]吴忠齐.语境视角下流行语“山寨”的英译[J].榆林学院学报, 2010 (03) .

[6]张健.新、热词英译漫谈 (1) :炒鱿鱼[J].东方翻译, 2011 (03) .

英译汉教学 篇11

There was once a King who loved his wife very much. When he discovered that she was wicked,he killed her. “All women are wicked. ” he said: “I shall punish them. ”

He took a new wife each day. After one day’s marriage, he cut off her head and married again. This went on for some time. All the people in the country were very unhappy.

Now the King had a Chief Minister who had two beautiful daughters. The elder of the two decided that she would try to cure the King of his madness. She went to her father and said, “Father, I want to marry the King. Please go and tell him.”

The king was delighted when the Chief Minister told him. The marriage took place at once. After the wedding, the new Queen said, “If I am going to die tomorrow, please let me have my sister with me for a short time.”

The King agreed and the sister came. The Queen had told her sister about the plan and she knew what to do. She waited for night-time. Then she said, “The King cannot sleep. Why don’t you tell us one of your stories?”

The Queen said, “No, the King may not want to listen.” But the King said, “Yes, tell us a story.”

So the Queen began, but when she reached the most exciting part she stopped. “Go on. ” Said the King. “It is time to stop now. ” said the Queen. “What it a pity! The next part of the story is even more exciting. ”The King thought, “there is no need to kill her tomorrow. I will wait until the day after. The I can hear the end of the story.”

But the second night, the Queen finished the story and began another and again she stopped at a very exciting place. Again her life was saved. On the third night, the same thing hing happeded. This went on night after night until they had been married a whole year. Then a beautiful son was born to the King. The King now loved his wife and under-stood that there are good and bad women just as there are good and bad men. He was ashamed at his actions. He killed no more women and he and his wife lived peacefully together.

一个关于国王的有趣故事

过去有一位国王,非常喜欢他的妻子。当他发现她变坏了,就下令处死了她。“所有的女人都坏,”他说:“我应该惩罚她们。”

他每日娶一名新妻子。一天婚姻生活结束后,他就砍下她的头颅,接着结婚。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很不开心。

现在国王有一名首相,他有两位漂亮的女儿。年长一点的决定尝试治愈这位国王的疯狂。她到父亲跟前说,“爸,我愿意嫁给国王,请去和他讲吧。”

首相把这件事告诉了国王,他开心极了,婚礼马上就举行了。仪式过后,新皇后说,“如果我明天去死,请允许我的妹妹和我呆一小会。”

国王答应了她的请求,小女儿入宫了。皇后早已把计划告诉了她的妹妹,而且她也知道怎么做。她等到夜晚来临之后,说:“国王不能入睡,为什么你不给我们讲讲你的一个故事呢?”

皇后说,“不,可能国王不愿听。”可是国王说,“是的,给我们讲个故事吧。”

于是,皇后开始讲故事,但是当她说到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时停住了。“现在是停止的时刻了。”皇后说。“多么遗憾!故事的下一部分更加精彩。” 国王想了想,“明天不用杀她了,我能等到后天,然后我就能听到故事的结尾。“

英译汉教学 篇12

公示语是指公开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1]公示语的使用对公众实现交际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是特殊的公共场所之一,双语公示语的使用尤为重要,不仅能起到与外籍患者的信息交流的作用,又能树立医院的国际形象。在一项外国受访者评选在华最有效导向系统的调查中,医院排名倒数第二。[2]医院公示语翻译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了外语教学的不足。因此有必要探讨医院公示语英译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西安市医院公示语的英译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进而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最终以期改善西安市医院的人文环境,促进对外宣传与交流,塑造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安市比较有名的六家三甲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公示语标识英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手机以及数码相机拍照的方法共收集西安市比较有名的六家三甲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陕西省肿瘤医院、交大一附院、长安医院)在用的中英双语标识语样本403例。统计过程当中,同一家医院在不同地方表达相同的指向或者出现相同问题的公示语英译仅统计为一个;不同医院之间公示语翻译有相同错误的也仅统计为一个,但若错误不同的公示语则按错误的数量来进行统计。结合陕西医疗卫生领域公示语英语翻译文本和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对所收集样本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对于参照标准中未涉及到的标识,则参照Collins Concise Dictionary医学英语常用词及《新世纪美国公示语1000例》[3]来进行判定。研究文本得出的数据统一用Excel表格进行处理,并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存在问题的类型。

4.调查结果

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场合,中英双语公示语的广泛应用在及时向外籍患者提供医疗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调查的6家医院均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学科分类和服务功能都比较齐全。调查研究表明,以上的6家三甲医院均重视中英双语公示语的应用,在门诊部、住院部、病区等患者经常活动的地方普遍都配有中英双语公示语,且绝大部分公示语都符合陕西医疗卫生领域公示语英语翻译标准,突出了公示语简洁、明了的特点。但笔者在调查收集的公示语样本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具体情况见表1。从这些数值来看,这些双语公示语的应用总体上能够满足外籍患者的需求,能够体现医院对外籍患者的人文关怀。但是,一些问题公示语的使用不但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用功能,而且还会给患者造成困惑,最终给医院带来不良的影响。

公示语英译存在问题分析

1.语法错误。该类错误占公示语英译问题总数的3.81%(表2),主要体现在词性误用上。如“保持安静,请勿喧哗”被译为“Don’t Aloud,Please Keep Quiet!”,“Aloud”是一个副词,不能跟在“Don’t”后面,正确译法应为“Quiet,Please!”;“老弱病残,亲属陪护”被译为“The Old and Weak Need Attend by Family!”,“Attend”是一个动词,两个动词不能连用,正确译法应为“The Old and Weak Need to Be Attended by Family!”;又如“消毒供应中心”被译为“Sterilize and Supply Center”,“Sterilize”是一个动词,正确译法应为“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2.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占公示语英译问题总数的14.29%(表2),这类问题主要是译者不熟悉讲英语国家人的表达习惯,不了解汉语表达方式与英语表达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的,如“护士休息室”被翻译为“Nurse’s Rest Room”,而“Rest Room”在英美人的思维中是“厕所”的意思,正确译法应为“Nurse’s Lounge”;又如“产科”被翻译为“Gynecology Department”,而“Gynecology”是“妇科”的意思,正确译法应为“Obstetrical Department”。

3.不合规范。该类问题占调查样本问题总数的31.43%,主要体现在公示语英译标识没有按照医疗卫生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规定。如“病区”应翻译为“Area”,而大多数医院则译为“Ward”;住院部的“科”应译为“Department”,而大多数医院则译为“Clinic”。此外,有些公示语英译没有突出公示语简洁、明了的特点,如“耳鼻咽喉科”被译为“Ear Nasopharynx Laryngology”,按照规范,可以简单地译为“E.N.T.Dept.”;又如“中医科”可以被直接译为“TCM”。

4.制作失误。此类问题占问题总数的3.81%,该类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制作标识语牌的工作人员不懂英语或粗心造成的。如长安医院的楼层索引上把“妇科门诊”、“产科门诊”、“妇科治疗室”、“计划生育室”分别译为“Obstetrics Outpatient”、“Gynecology Outpatient”、“Birth Control”、“Counseling Room”。这些英译在位置上发生了错位,让外籍患者感到无所适从。

医院公示语英译现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公示语英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医院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其公示语英译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外籍患者能否及时有效就诊,而且影响到医院甚至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医院公示语英译现状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1.重视学生语言基础

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然而,对语言的正确运用能力是离不开扎实的语言基础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从语法、词汇等方面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如教师可以从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特点、医院公示语英文标识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正确地翻译医院公示语。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由于受母语习惯及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标识语的中文式翻译便是常见问题之一。[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其充分意识到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正如黄友义先生曾撰文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他认为“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是外宣翻译具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5]在医院公示语英译中,尽量避免语用失误,避免给外籍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惑和麻烦。

3.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英语的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6]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过级为目的。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应该讲授英语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笔者所在的医学院校,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案例分析教学活动,如医院的真实场景案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医院公示语的正确英译,而且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结语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深化,外籍人士在国内医院就医的概率会越来越高。[7]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其医疗水平居于西北之首,这势必会迎来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前来就医。西安市医院公示语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城市的国际形象,同时也能够加快该城市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作为医学院校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医院公示语英译的规律,迎合我国医院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摘要:本文选取西安市6所三甲医院的403例公示语英译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陕西医疗卫生领域公示语英语翻译文本和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的规范,在对医院公示语英译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医院公示语,英译,教学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和汉英翻译研究》,《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2期,第21-26,35页。

[2]吕和发、蒋璐、土同军等:《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第64页。

[3]周一兵:《新世纪美国公示语1000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王蕾、蒋飞、罗芳:《医院双语标识语翻译错误的思考》,《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年第20卷第2期,第96-97页。

[5]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力到外宣翻译》,《中国翻译》2005年第26卷第6期,第31-33页。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上一篇:车载移动视频下一篇:工作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