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译术语

2024-06-21

中医英译术语(共10篇)

中医英译术语 篇1

摘要:中医术语的英译是中医翻译和中医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医概念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医术语的一词多义和概念模糊的表述特征,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主要障碍。直译对应体现了术语翻译自然性、简洁性和回译性的要求,是中医术语英译的总原则;文化负载中医术语当以加注、意译等方式补偿其蕴含的文化色彩,以体现中医术语的民族性;中医术语的多义和模糊现象应在其使用的具体语境中体现英译的差异。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障碍,对策

基于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构建的中医术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文化特质以及古汉语言简意赅、语义浓缩、蕴含丰富的表述特征,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定性描述、用具体名词表达抽象概念的特点[1]。然而,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障碍,笔者在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医基础理论术语英译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文化内涵、一词多义、概念模糊等因素对中医概念的构建上。

1 中医术语英译障碍的成因

1.1 思维方式差异使译文“失真”

中医学是象思维和象科学的代表[2]。象思维就是以事物的各种外在表现为依据,充分借用观察者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广泛联系,旁征博引,体悟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3],中医辨证乃至中医理论的形成是象思维的最好体现。由于古代的中医学很少解释和定义概念,而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例析概念,因此,以“以象测脏、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维方式构建的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与现代医学术语有着巨大差异。

中医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结构的脏器外,更侧重以“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为其基本方式,以病理推测其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心”为例,中医之“心”除了具备解剖学“心脏”的含义,还包含了“君主之官”“主神明”“阳中之阳”“藏而不泻”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把“心”译成“heart”不够贴切,建议采用汉语拼音、拼音加注,或者大写首字母以示区别[4]。再如,中医学探求病因的基本方法是“辨证求因”,中医所谓的“风”并非自然界的风,而是取自然界风之“象”比类风邪病因的结果,把病因之“风”译成“wind”显然有失本意。尽管如此,《中医药学名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WHO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四部国内外最权威的中医术语标准却无一例外的使用了heart、wind等“对应词”作为标准译法,这种译法照顾了读者和术语简洁性的要求,但教师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解释这些“对应词”。

1.2 文化内涵难以在译文中“传真”

语言国情学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反映了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事物和现象。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和疾病,两者在专业词汇上存在许多“共核词”,翻译时可以互相借用,西医汉译的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崇尚天人合一,注重中庸平衡,中医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文化价值观上[5],因而,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概念词汇属于文化“专利”,在英译时无法找到对应词,音译或者音译加注成为这类术语翻译的首选,精、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的英译就是如此。但音译的使用应该是谨慎的,否则就会“译犹不译”,精、五行、三焦等术语音译加注的译法就是如此。

基于隐喻思维构建的中医术语也为翻译带来了障碍,如治法的提壶揭盖、增水行舟、逆流挽舟等,方剂的四君子汤、白虎汤等,以及牛皮癣、白虎历节、寸白虫等术语的翻译就难以做到既忠实原文又“传真”其文化内涵。

1.3 一词多义使译文难寻“对应词”

一词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是人类范畴化、概念化及隐喻思维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科学概念及相应术语发展的普遍现象[6]。这种意义的延伸不仅包括单个词意义的延伸和词义变迁,也包括词语搭配造成的一词多义。

例如,“命门”原指眼睛,正如《灵枢·根结》所谓“命门者,目也”;《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九难》“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开创了右肾为命门学说的先河;《针灸甲乙经》记载命门属督脉穴位,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随着明代命门学说的兴起,医家对命门的形态、部位认识不同,但多认为与肾有关。“命门”的语义变迁,使原本单纯的概念在翻译时变得复杂。再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把气定义为“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物质观”有利于理解“水谷之气”这类概念,但以部位、功能为依据划分的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等却非“物质”尽然,在翻译“气”时是否需要体现这种差异呢?此外,望文生义也会成为翻译的障碍,母病及子(误解为母亲的病遗传孩子)、带下医(误译为doctor under the skirt)、失笑散(误译为lost smile powder)、风水(误译为wind and water)等术语的误译就是明显的例子。

1.4 概念模糊难使译文“正本清源”

中医基础理论中存在大量的概念模糊现象,三焦、命门、经络有形无形之辩便可见端倪。哲学概念引入到中医学领域亦是如此,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教材对“精”和“气”的界定也相差无几,“精气学说”中的“精气”是“精”和“气”还是“精气”(气中之精)呢?

无独有偶,“脉”的概念亦是模糊不清。《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和《灵枢·经水》所谓“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的经文表明,经脉即为血管;然而众所周知,经络学说中所谓“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针刺治疗所刺亦非血管。有学者提出经络之气脉、血脉两大系统[7]也就顺理成章了,“经脉”的译文为“channel”“meridian”“vessel”各异也不足为奇了。

2 中医术语英译障碍的解决对策

2.1 中医英译的“整体观念”———直译对应

直译对应是中医英译的总原则,其主要方法包括字面翻译法和比照西医法。

字面翻译法是翻译中医形体官窍名词术语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如将皮毛(skin and hair)、关节(joint)、玄府(sweat pore)、气门(sweat pore)、腠理(striae and interstice)、脉(vessel)、七冲门(seven important portals)、五官(five sense organs)、七窍(seven orifices)、精明(eye)等术语直译为其“对应词”就是如此。

西医翻译的过程启示:比照西医法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翻译方法[8],脏腑、疾病名称等与西医吻合度较大的术语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国内外标准化术语词典对中医脏腑的英译就是如此,即将心(heart)、肝(liver)、脾(spleen)、肺(lung)、肾(kidney)等术语翻译成西医的“对应词”;词义相同的疾病,如感冒(common cold)、疟疾(malaria)、咳嗽(cough)、头痛(headache)等词译成西医“对应词”也是如此。

2.2 中医英译的“辨证论治”———补偿译文的文化缺失

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术语与西医存在较少的“共核词”,因而音译、加注、意译就成为补偿译文文化缺失的重要方法。

音译中医术语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并已约定俗成,如气、阴阳、推拿、寸口、寸、关、尺等词;有些术语采用拼音加注的方式,如典籍名称和穴位名称以及五行、命门、三焦、天癸等。这些术语承载文化内涵,在西医中无法找到对应词,当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式体现中医特色。音译虽提供了文化推广的途径,但中医术语的翻译不宜大量采用音译法,否则就会“译犹不译”。

以疾病命名为例,中医疾病的命名多以病因、脏腑、经络、临床表现为依据,这与以现代生物医学为基础,多以病因命名的西医疾病迥然不同。有些中医病名的含义与西医非常接近,为避免与西医疾病混淆,宜用直译法,如风火眼(wind fire)、消渴病(consumptive thirst)等[9]。

不仅如此,中医著作中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这给中医翻译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把《备急千金要方》译成“Important Prescriptions Worth a Thousand Gold for Emergency”虽忠实于原文,但却使人费解,倒不如“Invaluable Formulas for Emergency”这样的意译法简洁明了。

2.3 中医英译的“标本兼治”———规范术语、据语境选词

中医术语英译正确与否的关键是中医术语自身的规范性。如上文所述,经脉若为有形之物,“channel”似乎更合原意,英语文献中也多用“channel”表达“经脉”之意;“meridian”原为地球之经线,是无形之物,而“vessel”则更符合“血脉”之意了。因此,只有先弄清中医术语的本来面貌,中医术语的英译才可能正确。

另外,同一术语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不同,翻译时亦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译文。如有学者认为,“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10],因此,在不同语境中应使用不同的表达以反映原文之义。体虚之“虚”宜用“weakness”,血虚之“虚”宜用“deficiency”,脾虚之“虚”宜用“asthenia”。同理,《内经》所谓“命门”宜用“mingmen(eye)”,而《难经》之“命门”则用“mingmen(relating to kidney)”。

3 结语

中医在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与西方医学迥然不同,中医概念的表述存在模糊性和一词多义现象,这些都体现在用以表达中医概念的术语上,并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主要障碍。西医翻译的过程启示:直译对应体现了术语翻译自然性、简洁性和回译性的基本原则,是中医术语英译的总原则。最具文化色彩和隐喻内涵的文化负载中医术语当以加注、意译等方式补偿中医术语所蕴含的文化色彩,以体现中医术语的民族性特征;中医术语的多义和模糊现象应在其使用的具体语境中体现英译的差异,而非一味追求“统一”的译名。

综上所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中医语言的特点是理解中医术语的基础,思维方式、文化内涵、一词多义、概念模糊是制约中医英译的主要障碍,只有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医英译才有可能“传真”中医理论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6-8.

[2]张宗明.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访全国著名中医哲学研究专家刘长林研究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8.

[3]王永炎,张启明.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J].自然杂志,2011,33(3):133-136.

[4]赵丽梅.浅析中医英语翻译障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4):426-428.

[5]郑玲,姜德友.中医英语翻译的文化障碍及诠释学解读[J].中医教育,2011,30(4):21-24.

[6]陈雪.认知术语学视域下的中医术语[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3):25-28.

[7]邱幸凡.经络之气脉血脉两大系统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3):22-24.

[8]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

[9]朱建平,洪梅.中医病名英译规范策略[J].中国科技术语,2008,10(2):18-24.

[10]牛喘月.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特点[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3(2):159-160.

中医英译术语 篇2

【关键词】中医术语名词 英译 归化异化法

一、中医术语英译的现状调查

中医药走向世界, 西方人不能深刻领悟中医文化内涵,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是巨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用语词义深奥难懂,以及中医英译工作者多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或缺乏相关的翻译技巧,因此,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不统一乱象,使中医文化很难发扬光大。英国中医翻译家Nigel Wiseman指出: “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o do it”,除了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 一些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外, 更重要是由于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 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不仅如此,中医中大多数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它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使得中医术语翻译似乎不可为。李照国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中提到某些中医名词的“实质问题中医界本身也存有争议,翻译上的准确性也很难完全落到实处”,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医学体系和中医深层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

二、歸异化研究适用于中医术语英译的理论依据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其中,归化是指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接近目的语文化,向目标语靠拢,译者大多采用流畅的风格,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异化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达时向原语靠拢,译者故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刻意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将归异化概括地更形象,他认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从历史上看,归异化是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因为它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是突破语言因素,扩大到文化和美学之中来。同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归化和异化并非一对截然不同的二元对立体, 在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对外国文本的文化取向, 是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文化取向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在中医科技文本英译中,对文化的共性进行归化, 中医名词术语会被英语读者所共同接受, 具体表现在译文通顺易懂、语言流畅,似乎是用英语写作的一般,没有翻译的痕迹。然而中医词汇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系统,若一味迁就西方医学词汇的译法,则体现不出中医特色。

三、归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归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中不能一蹴而就,而要考虑到中医名词术语的特点。比如,在中医基本理论中,有一些概念独特、含义丰富、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名词术语,如阴阳、五行、脏腑、气、神等,都是含有国情的概念的术语,它们在英语及西方医学体系、术语中均没有对应的说法,用直译或者意译都无法阐述术语本身的内涵,对于这类词汇用归化法翻译往往不能忠实地反映其意思,而用异化法翻译却能保留原术语的原汁原味,不仅忠于原意,还能反映出中医词汇源于生活及取类比象的构建原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保持中医的异域性,采取音译的方式,即采用异化的处理方式,以利于保持其基本内涵和中医特色。如将气译为Qi,阴阳译为 Yin & Yang,并以括号形式将现行译法作为一种文内注解附于有关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而这种方法现如今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再如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其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两大类。五脏的功能特点是“藏精气”,六腑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五脏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不但包含着西医学同一脏器的部分功能,而且还概括了其它某些器官的一些功能。若将其归化译为“viscus,bowel”,则对应的是西医解剖中的内脏和肠道,与我们中医中注重于各脏的生理功能的脏腑不对等,所以不妨音译加注释为“zang-organ,fu-organ”读来更为妥帖。

然而,当目标语和原语的意思是等同的,归化不失为一种贴合的翻译策略,它既可以准确地表达原语的意思,读者一看也可以迅速而准确的捕获其意,它以一种外国人所熟悉的语言符号转换,因此更易于被外国人所认可。所以,很多中医术语有其特定的含义,用归化法不可以确切的表达它,表达出来有歧义,甚至没有英语单词或词汇与之相对应的,这时用异化法或音译法进行翻译,不仅忠于原意,也可以保留中医的特色。对于初学者,接受这样的词有一定难度,但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慢慢对中医有更深的了解以后,便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术语了。目前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多目的语读者已处于高级阶段,在对中医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很好地接受这样的译法,而这也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翻译的实践中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灵活运用两种翻译法翻译中医名词术语,并用其他方法如借用西医现成的术语、比照西医求同存异、仿照西医构词进行中医翻译。

参考文献:

浅议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 篇3

中医药对许多疾病有确切疗效, 且毒副作用较小, 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 形成了近年来的世界“中医热”。但是,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障碍等原因, 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非常不规范、不标准, 几乎每个名词术语都有多种译法, 阻碍了中医国际传播和应用, 影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 很有必要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进行规范化工作。根据中医药名词术语自身的特点, 以及学科的翻译原则, 可以总结出以下英译规范原则。

1 对应性

就这点而言, 所选英文术语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医术语内涵, 也就是中医概念与相应的西医概念在语义上完全对应。一些疾病名词, 不管如何称呼, 它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中西医在疾病名称方面, 有很多完全对应的情况。例如, 感冒cold, 梅毒syphilis。另外, 在治疗方法上, 中西医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所以这方面词语完全对应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例如, 放血bloodletting, 止血stopping bleeding, 止痛stopping pain。

2 系统性

术语是概念的指称, 这点强调保证中医学科概念体系的完整性。中医理论自成体系, 在翻译的时候, 除了照顾中西医术语的对应关系, 还要照顾要中医学术体系本身的系统性, 相同系列的概念术语翻译应该注意其系统性。例如, 可以按照这种原则进行外科术语“瘤”及其下位概念术语的英译。瘤tumor, 气瘤qi tumor, 血瘤blood tumor, 肉瘤fleshy tumor, 筋瘤sinew tumor, 骨瘤bone tumor, 脂瘤fatty tumor。

3 简洁性

中医用语的突出特点是简明扼要, 译名也应保持这一特点。译名不是辞典释义, 用词不能太长,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译名的信息密度。

早期很多词典采用解释性翻译, 以帮助英文读者理解中医术语的内涵,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现在, 中医走出国门已久, 中医药在国外广为传播, 国外的中医学校众多, 国内的医生访问外流, 外国人学成归国, 英文中医著作大量出版, 这些因素使得国外对于中医知之不少, 术语英译已经进入崭新的阶段。属于典型的辞典解释性翻译的意译法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因为它使得运载信息的原语被分解为多个译语词, 致使译语词的信息密度大为降低。要使介于自然与人文学科的中医术语的翻译逐渐由繁复向简约过渡, 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是直译法。另外, 在不影响译名准确性前提下, 利用名词修饰名词的语法现象, 减少“of”的使用。例如, 肝肾阴虚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事实上, 根据简介性原则, 此译名更好的英译为liver-kidneyyin deficiency。

4 回译性

“回译性”指的是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 这样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中, 就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国外的语言学家认为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中应该以源语言文本为导向, 字对字直译可以反映中医药原貌。确实, 具有回译性的译语能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所含信息, 减少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的损益程度。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 而中医又纯属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此强调译语的回译性有利于中医走向世界并保持其固有特色。

随着国外对中医药的了解加深, 面对中医药国际双向交流的需要, 回译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以上文提到的例子, 肝肾阴虚“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以回译性原则, 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 更好的译名为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5 约定性

早期, 很多中医术语的英译直接借用西医名词, 并不符合中医原意。但是, 根据约定俗成, 一些目前已通用的译名, 虽然与规范性原则不完全符合, 仍可考虑采用。像经络及经脉的经翻译为meridian, 这是随着WHO1981年的针灸国际标准推广的名词。学术上, 国内学者及部分国外学者都认为更早的channel, 更符合中医对经络的描述。但是, meridian已经广为应用, 约定俗成。因此, 在各个标准基本将其作为第一标准, 一些将channel作为许用词。

6 民族性

虽然可以借用西医语言翻译中医用语, 但这种借用是有一定限度和标准的。

事实上中医语言中只有一部分在西医语言中能找到对应语, 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的。因此, 在这部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就应体现民族性原则。

中医学有其自身特殊的认识体系, 在思想原则、概念范畴等方面都有自身独到的规定性。特别在文化特征而言, 中医学还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 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定名时, 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特色和中医药名词术语特征, 翻译是尽量保留中医文化特色。最能体现民族性原则的是一些人名、书名、部分基础名词的英译, 一般采用的是音译法, 这些专有名词采用拉丁化拼音作为第一标准。人名音译格式:姓+空格+名, 如张仲景Zhang Zhong-jing, 皇甫谧Huangfu Mi。书名选用公式:拉丁化汉语拼音+英译书名。例如, 《黄帝内经》Huang Di Nei Jing;Inner Canon of Huangdi。《仲景全书》Zhong Jing Quan Shu;[Zhang]Zhongjing’s Complete Book。基础名词:气qi、阴yin、阳yang、脏zang-organ、腑fu-organ。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 中医翻译兴起时间尚短, 很多术语英译仍然在争论中。为了更好地既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 又较为准确地传达中医药原意, 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化工作迫在眉睫, 需要中医界、语言翻译界、中医翻译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摘要:研究、制定并发布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标准是更好地传播中医药知识, 开展国际合作, 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根据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和方法, 总结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化原则, 并加以简要介绍。

关键词: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杜, 1993:49-50.

[2]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2.

[3]朱建平.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历史[J].科技术语研究, 2001 (02) .

《吕氏春秋》术语英译研究 篇4

(1.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 276806;2.四川省档案学校,四川雅安 625000)

目前,中国典籍英译涉及的数目和题材日益增多。典籍涉及范围广,知识量大,其英译工作更是费时费力。仅以帝王称谓为例,“齐桓公”在理雅各(James Legge)译《孟子》中为“King Huan of Qi”,翟江月译《吕氏春秋》中为“Duke Huan of the state of Qi”,王宏译《墨子》中为“Lord Huan of the state of Qi”。此类翻译方式的不同多源自译者的风格不同或对原文的诠释方法不同。笔者认为,“齐桓公”作为专有称谓,其所指只有一个。“某某公”和“某某王”之于典籍,正如“安倍、欧姆”之于物理学,“复眼”之于生物学,“星座、天体”之于天文学,“布施、宿命”之于佛学,可以成为术语中的一员。中国典籍中的此类术语浩如烟海。拥有独立的术语体系是评判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专业的工具书无疑会为译者查阅及筛选相关术语节省大量时间。同时,机器辅助的手段及相关术语库的建立,可以避免术语翻译的不一致,提高翻译质量。笔者试图以杂学鼻祖《吕氏春秋》为例,通过对其中各科术语的描述性比较,探讨术语译法统一的可行性。

一 《吕氏春秋》术语特点

《吕氏春秋》是于秦始皇八年左右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全书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气候、音乐、教育、军事、养生、土壤学以及农业生产知识,并记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1],可谓集百家之大全。其中某些典故成语仍沿用至今,例如“立锥之地、满而不溢”等。《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经典,“内中许多语言哲理性强,涉及各科的术语繁多”[3],其中包括哲学用语,如:仁、义、礼、智、信、道、天命等;天文气候用语,如:营室、参、尾、立春、宵中等;音乐用语,如:角、太簇、夹钟、姑洗等;官职头衔,如:太史、司空、乐师等。此类词汇在同时代语篇中频繁出现,其对汉语语言词汇的贡献和影响不能低估。因而选择该书术语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部分文字流失,且文字遭到后世修改,现存文本部分章节重复性强,逻辑凌乱。为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精髓,术语翻译方式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该书多数篇章如《适音》《古乐》等为介绍说明性文体,涉及名词多为中国古代的专有称谓,并有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含义,属文化负载词。就术语的“内容单义性,准确性和系统性而言”[3],多数词汇可以成为该时期术语系统中的一员,尽管某些称谓在当下已极少使用。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语言学派将翻译转换看作是以语码转换得以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4],继而奈达将此观点引进入翻译之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和静态对等。然而单从词的层面来看,凯德的主张似乎更加适用于术语翻译。他提出了语码转化过程中“量”的原则,“强调原语和译语之间量的等值关系”并做出了相应的分类:“one-to-one equivalence(全额等值),one-to-many equivalence(选择性等值),one-to-part-of-one equivalence(近似性等值),nil equivalence(零度等值)”[5]。就术语来讲,全额等值和选择性等值更能体现术语的功能。以下笔者将以《吕氏春秋》翟江月和汤博文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全额等值和选择性等值的角度,研究其中出现的术语及其翻译方法。

表1 部分术语英译对比

二 《吕氏春秋》术语英译研究

(一)全额等值

在《吕氏春秋》的两个英译本中,译者虽然选用了不同的术语翻译体系,但同一译本中的术语与其译文基本是全额等值的。其部分原因在于原文本的题材特征,即科技型信息较多,基本属于说明文的范畴。因而多数词语的意义较为独立,受上下文的影响不大。表1为部分术语英译的对比。由表中的对比可以看出,此类名词多数属于中国古代的专有称谓,其意义范畴基本明确,受语境的影响不大,因而译者大多采用了音译加注和意译的方法。造成译者选用策略不同的原因,一是译者的个人偏好,二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

(二)选择性等值

在同一译本中,某些术语在译入语中会出现不同的对应词。其原因在于此类术语在原文本中受语境的影响较大。从语篇的层面考虑,在翻译时对个别术语做策略性的调整有利于文本的统一性。

例1:

(1)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大德在木。”

Three day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Spring,the chief court historian reports to the Son of Heaven,“the Beginning of Spring come on that fixed day and the main element in charge from then on should be the Element of Wood.”[6]

Three day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Spring,the Grand Historian is to see the king and say:“the Beginning of Spring falls on such and such a day.The great virtue of Heaven is to be found in Wood.”[7]

(2)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

Regarding the value of life,everyone considers his own life to be more valuable than that of his sovereign.[6]

In importance,a rank as high as the king can not compare with it.[7]

(3)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

After king Hui of the state of Lu sent his official Zai Rang to the court of the Zhou Dynasty to learn ceremonial routines,King Huan sent Shi Jiao to Lu to pass on the routines.[6]

Duke Hui of Lu sent Zai Rang to inquire about suburban and ancestral ceremonies from the king.King Ping sent an official historian named Jiao to Lu.[7]

相较于汤译本,翟译本在“天子”的译法上更加多样。天子特指古代的君王,从(1)的语境来看,天子特指具体的人,表意具体,因而双方都选择语义对应的名词。(2)中“天子”的意义更加抽象,更多强调尊贵权威而非个体,因而两个译本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尽管选词不同,但改动的目的相同。(3)中,翟译本显然更加充分地考虑到历史因素,将“天子”的意思明确化,笔者认为此种处理,比起汤译中的统称“king”,更能够帮助译入语读者梳理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例2:

(1)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Don’t act against the principles of Heaven.Do not ignore the rules of Earth.Don’t upset order among human beings.[6]

There should be no decrees that go against the way of heaven,no reasoning that disrupt the conditions of the earth and no rules that violate the standards of human conduct.[7]

(2)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The king of the state of Lu heard that Yan He was s ensible and wise.Therefore,he was thinking of asking him to work at his court,so he sent someone there to present him with some gifts.[6]

When the ruler of the state of Lu heard that Yan He was a man of moral integrity,he wanted him to serve as an official and sent someone to see him with gifts first.[7]

(3)故曰:道之真,以持身。

So it is said that the essence of Tao is to preserve one’s health.[6]

Therefore,the essence of the True Way is to preserve the physical life.[7]

“道”作为名词的意义演变不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道”的意义主要有:道路、方法、技艺、道德、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属于道教的,等等。因此,“道”在汉语中属多义词,受上下语境影响,其翻译方式也会多样化。(1)中“道”取方法原则之意,(2)中“道”取道德之意,两译者均选择意译。而在(3)中,“道”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专有术语,翟译选择与其相对应的术语,而汤译则更倾向于意译。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典籍术语的英译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策略:

(1)意译。即将外语中术语的意义用本国语言表达出来。此译法倾向于使术语本土化,注重意义传达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度。

就术语翻译的发展来看,在译入语读者的知识范畴与术语的内涵关联度较低的情况下,意译无疑可以更好地兼顾意义的传达和读者的接受度,因此意译成为新生术语外译时首先考虑的翻译方式。例如“laser”一词,早期译名为“镭射”,后意译为“激光”,事实证明后者更容易被国人接受。在《吕氏春秋》两个译本中存在的意译,如耒耜(plough)、乐师(chief court musician)等,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目的。当然,意译也存在不足之处。这通常是译者在无法找到全额等值表达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所做出策略性妥协。某些意义高度抽象的名词,如“道”“义”“龙”等,很难用只字片语表达其内涵。经过对比分析《吕氏春秋》中的术语翻译发现,采用意译方式翻译的术语,多是表意单一具体,所指明确,如官名、乐器名、器具名等。但是,由于单义、所指明确的词语在同期典籍中比重较高,因此意译还会是典籍术语翻译的一种重要方式。

(2)音译。即用本族语言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源术语的语音译写出来。音译是术语输出的主要方式,而“术语能否输出,主要依赖于民族科学技术的领先水平”[4]。虽然中国现代科技的整体水平不高,但是中医中药、传统哲学、传统语言学等都独具特色且不乏术语输出的成功案例,如:茶(tea)、功夫(kungfu)等。在《吕氏春秋》的两译本中,译者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一策略,如:参(Shen)、营室(Ying Shi)等。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采用音译加注的词,多具有以下特征:①多存在于中国古代特定时期的文献中,现代社会的使用频率较低,如:太簇(Tai Cu)、尾(Wei)等。②属于哲学概念,在汉语中存在诸多诠释方式,难以用简单的词汇完整准确地表达其含义,如:道(Tao)、仁(Ren)、气(Qi)等。

音译的不足在于,其“只起字音符号的作用,意义已被消解”[4]。对于国际认同度不高的词,须使用音译加注的形式翻译。在个别术语的音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被译入语改造,增音、减音或出现相似读音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术语外译的进一步规范。但瑕不掩瑜,音译仍可作为典籍术语翻译的重要选择。

(3)释译。即用解释说明的方式翻译某一特定术语。当某一称谓还未形成术语的功能且在文本中出现频率不高,译入语中缺乏该术语的对应表达,而意译以及音译的方式又无法完整传递原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时,需要使用释译的方法予以具体说明。

例3:

(1)是月也,以立春。

Spring begins during this month.[6]

(2)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On the day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the son of Heaven leads all the dukes,high ranking court officials and sovereigns of all feudatories to welcome the spring on the eastern outskirts of the capital[6].

上述例句中,“立春”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节气术语,“公”“卿”为官职称谓,均符合术语“本质上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语言统一体,在特定领域中是单义的”[3]这一定义。但是目前译界并没有对此类词的翻译达成统一。为了方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多数译者选择根据上下语境采用释译的方法,但相对于术语译法统一来讲,释译仅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三 结语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古代的奇书,涉猎范围极广,并贡献了大量至今仍沿用的汉语术语。之前对术语翻译问题的探讨多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而对于典籍中术语的翻译问题研究较少。对于《吕氏春秋》中专业术语译法统一的探讨,是术语翻译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常用术语译法的统一以及相关词典的编纂,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黄伟龙.《吕氏春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苏安国.《吕氏春秋》“杂家”性质再认识[D].山东:山东大学,2008.

[3]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5-141.

[4]魏向清.术语翻译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21.

[5]魏向清.术语翻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3.

[6]吕氏春秋[M].翟江月,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263.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茶学术语英译 篇5

1 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和特点

模态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能力像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跟外部环境之间沟通交流的互动方式, 如果是单一感官实现互动的称之为单模态、两个感官实现互动的称之为双模态, 而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则可以称之为多模态。作为信息互动交流的途径和媒介, 模态的主要内容包括动作、语言、图像、色彩、音乐等符号形式。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其呈现方式可以有多种, 不仅可以是语言文字, 还可以通过其他符号予以呈现, 像图像、声音、颜色、动作、形态等都可以对隐喻意义进行有效表达。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隐喻的认识和理解大多还只是从语言隐喻方式出发, 而多模态隐喻理念应用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阐释视觉图像中的隐喻现象, 并且描述出多模态隐喻类型。在信息传媒时代, 微电影、微视频的形式深受大众的喜爱, 声音、图像、画面对于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和解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 多模态隐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叙事性。在微电影、微视频或者电视广告中, 非语言模态往往具有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序列, 通过视觉内容的延伸构建一个包含一定行为事件链条的隐喻场景, 或者是通过声音的起伏、音调的不同真实模拟事件的发生。所以说, 多模态隐喻具有叙事性。

其次是动态性。由于当前大部分的多模态隐喻载体是通过动画、视频、声音等实现的, 而这些载体都具有强烈的动态性特征, 在每一个时间段, 动画、视频、声音所呈现的内容是不同的, 这也构成了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性。

最后是情感互动性。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文字语言隐喻, 多模态隐喻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之处在于能够传达文字语言隐喻无法体现的视角和情感。通过多模态隐喻手段的应用, 一方面对于声音、画面、动作等技术展现能够使得隐喻更具有审美情趣, 体现出强烈的情感效应;另一方面对于隐喻所面对的对象能够因为审美观念和审美体验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多模态隐喻的意义, 体现出多模态隐喻的价值。

2 多模态视角下隐喻的认知构建

由于人们依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互动交流, 因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所传达和理解信息的方式也具有多模态性。

2.1 平面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机制

平面多模态隐喻的呈现载体主要依靠的是文字、图像、颜色、图形构建等模态形式。随着单模态语言隐喻向多模态隐喻方向发展, 模态对于隐喻的理解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但是多模态隐喻的基本映射机制没有发生转变。对于多模态隐喻的解读关键之处在于, 要基于理解多模态的特点对隐喻的产生源域和目标域进行判断, 并且要在产生源域和目标域找寻其中存在的相似点。

以多模态隐喻类型中的A1B2型隐喻来说, 其产生源域为图像, 目标域是文字。图像是其中的标识, 而文字则是附加在图像标识中的额外价值, 图像和文字构成隐喻识别关系的过程。比如说, 在反映当时“大跃进”时期的一则漫画, 是一头比大象还大的猪, 而且猪的食物还是草。通过B2图像源于可以认识A1文字目标域“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猪被赋予了特定的隐喻含义, 阐明了当时“大跃进”时期人们没有遵求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于A2B1型隐喻来说, 其产生源域为文字, 目标域则为图像。通常而言, A2B1型隐喻以图像的形式出现, 文字则将广告产品比喻成其他事物, 将产品图像作为一个标识, 文字额外附加给图像标识的价值。比如说, 在耐克公司为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所打造的Logo, 图像是以乔丹经典的扣篮为标识, 并辅以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文字描述, 让广告受众很容易解读出耐克品牌“Just do it”这一隐喻。文字耐克A2的产生源域特性映射到图像目标域乔丹扣篮B1上, 显示出耐克品牌系列就像乔丹一样只管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如果忽视了耐克广告中的文字广告语, 广告很容易被解读成为一场篮球赛, 广告中的隐喻也无法认定。

2.2 立体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

立体多模态隐喻的主要载体是电视广告、电影视频、音乐MV等三维动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 人体视觉和听觉范围的延伸可以构建出具有故事情节的隐喻场景和隐喻画面, 画面的剪辑顺序以及声音的大小能够真切还原事情的动态发生过程。

“A的进行时是B的进行时”的隐喻模式是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比如说, 在一则汽车广告中, 画面有5条赛道、4位赛跑运动员, 其中一条跑道的赛跑“运动员”是一辆汽车, 由此可以解读出这场比赛是一项特殊的比赛, 汽车扮演的角色是一位特殊的“运动员”, 并且汽车具有赛跑运动员超快的速度、超短的加速时间这些特征, 构成了关于“Car is a strong athlete”的图像隐喻。图像场景中B2产生源域是赛跑运动员, 而目标域则是汽车, 产生源域中赛跑运动员的速度快、爆发力强、加速时间短这些优异特质都被映射到目标域汽车上。并且通过强有力的发动机轰鸣声让读者能够得到更加清楚的“感受”到汽车拥有更新、更强的性能。

在这则汽车广告图像当中, 应用不同的拍摄角度、不同的剪辑方式能够让受众运用产生源域赛跑运动员的特征去认知和理解目标域的汽车特征。在多模态隐喻视角下,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认知和理解信息特点, 形成相互之间的映射关系。

3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茶学术语英译

茶学术语是茶文化框架下反映茶学内涵的专业术语。对于茶学术语的解读和英译工作, 不仅要在文本中进行上下求索, 找寻能够帮助定夺茶学术语和符号意义的线索, 还需要充分考虑语言之外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从过去传统的文化习惯到当前现代的文化氛围, 以多模态隐喻视角对茶学术语进行英译。

3.1 茶学术语中“灶”的英译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 很多制茶工具、泡茶工具像“灶”、“壶”、“杯”这些等都是中国传统茶文化所特有的, 本文将选取“灶”通过多模态隐喻对茶工具术语进行英译。由于英语属于外来文化, 而茶学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 因而英语内容中并没有过多涉及茶学术语, 也只有简单的“tea”这些名词翻译。在多模态隐喻视觉中, 从图像、文字、声音中可以展开隐喻分析, 电影《功夫》在国外上映时, 并没有相应的英文名词翻译, 因而取汉语拼音进行音译, 中国特有的“功夫”一词可以被英译成“Kung fu”, 那么相应“灶”也可以英译成“zao”。将“灶”在烧茶中的作用, 可以以文字“zao”、结合“灶”的图像和拍摄“灶”烧茶的工艺手段, 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茶工具。

3.2 茶学术语中“芽”的英译

茶叶的中了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种, 大的小的、白的绿的、发酵不发酵的……在茶学术语中“芽”一词说的是嫩茶, “芽”通常会被翻译成“tender tea”。“tender”在英文意思中是柔弱的, 那么“tender tea”纸面意思则是柔弱的茶叶了, 当然, 纸面上的意思是明显不符合汉语语境的。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特别是刚采摘下来的嫩茶鲜美的味道, 可以在多模态隐喻下对“芽”进行解读。可以通过动态的画面进行阐述, 以刚采摘下来的嫩茶叶为素材, 将嫩茶叶的绿色、水嫩进行动态描述, 人们通过视觉延伸自然会引起味觉的反映, 鲜美的嫩芽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受到人们的喜爱。

3.3 茶学术语中“品茶”的英译

“品茶”可以说是独有的茶文化内涵, 只有品茶才能凸显出茶的意境。“品茶”的英译是“sample tea”, 这很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理解误区, 翻译不是样品茶的意思吗。那么通过多模态隐喻, 将画面置于山水间、亭阁中, 三五人在桌前品茶畅聊, 将品茶意境隐喻在风景和人们动作形态中。人们通过视觉、听觉的延伸展开联想, 认知到原来“sample tea”是这……样……品茶的, 而不是样品茶的意思。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多模态的视角隐喻下, 读者需要充分调动多重感官吸收多样的模态信号, 使得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互动, 从而形成有效的映射关系。因此, 在茶学术语的英译中, 需要以人体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为基础展开延伸, 调动人们的思维想象力, 更好地开展茶学术语的英译工作以及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茶学术语的英译。

参考文献

[1]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 2011, 01:24-29.

[2]才亚楠.从多模态隐喻视角看文化认知模式与隐喻关系解读[J].外语学刊, 2014, 04:48-51.

[3]郭霞.多模态视角下隐喻的认知构建[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5, 05:12+20.

[4]阮瑾, 张晓明, 任再新.多模态视角下隐喻的构建和解读[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62-65.

中医英译术语 篇6

武术国际化传播是促进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武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在当前武术良好的发展态势下, 武术传统文化的熏陶, 武术专业术语的交流, 武术技术的传承成为沟通武术的必备, 因此, 武术术语的英译是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当前国内外武术术语英译现状, 分析国内外武术术语英译差异, 旨在促进武术术语标准化进程, 为武术国际传播和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武术术语英译提供参考。

1 国内武术术语英译特点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 套路拳种、器械技法及散手动作多种多样, 不同的运动形式和不同的技法特点和涵义, 给武术英译带来诸多困难, 导致武术术语刊物对同一动作术语的翻译版本多样, 形成不统一的传递。再者, 武术爱好者精通武术, 但并不一定精通英语, 因此, 理解的差距导致翻译上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部分武术术语一词多译, 涵义混淆

国内武术界按照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决定, 一直将“武术”一词英译为“Wushu”, 但在国内, 这是汉语“武术”的拼音, 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 不懂汉语的大多数外国人而言, “Wushu”只是一个读音, 其意思很难理解。在一些汉译英的词典中发现, 武术被译为“martial arts”, 但是这个“martial arts”并非独指武术, 它是一个广义的武术概念, 泛指世界所有的搏击术, 其中包括空手道、柔道、跆拳道、泰拳等。但通过一些武术电影视频的传递, “Kung-fu”意为武术通常被外国人所能了解和理解, 也是宣传武术的常用词。

武术界基于保持武术文化的原味, 采用汉语拼音方法, 将“太极”翻译为“Taijiquan”, 但鉴于“Taijiquan”一词外国读者难以理解等原因, 国内体育翻译界和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借用拳击运动中空击练习的“影子拳”一词, 将其翻译为“shadowboxing”[1], 而国内新闻媒体则出于文化传播的目的, 更加明显地倾向于外国读者的接受性和认知语境, 按照英汉词典习惯用法, 翻译为“tai chi chuan”[2]。这些武术术语的一词多译必然给外国受众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1.2 中文式直译, 生搬硬套

国内武术界和体育翻译界对武术术语的英译时常出现望字生义的情况。将武术中的“步型”与“步法”混为一谈, 直译为“Step”, 如“弓步Bow step”、“马步Horse step”、“仆步Crouching step”和“虚步Empty step”[4]等;将“拳坛”、“拳谚”、“分段”和“门户”等分别英译为“Boxing circle”、“Proverbs of boxing”、“Part of a whole set of boxing”和“Schools of boxing”[3]。

武术“拳坛”、“拳诀”和“拳谚”等词语中的“拳”并非狭义的“拳术”之意, “门户”也并非只指拳术的门户, 而泛指的是武术;武术的“分段”并非只是拳术, 而是包括器械在内的所有套路;将武术中的“拳”英译为“Fist”或“Hand form”, 如果翻译的是武术手型中的“拳”, 并非不妥。但是, 将“查拳”、“华拳”、“猴拳”、“蛇拳”、“醉拳”等分别英译为“Cha fist (hand form) ”、“Hua fist (hand form) ”、“Monkey fist (hand form) ”、“Snake fist”和“Drunken fist”[5], 这就完全改变了以上术语中“拳术”的含义。

2 国外武术术语英译特点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 武术及其术语经过多年的推广, 凭借着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先进的传媒工具, 已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收集国外出版发行的有关武术或功夫、太极、气功等杂志、书籍, 以及搜索国外武术协会、组织、各高校网站有关中国文化、体育、武术或功夫网页、电影、电视频道, 经过归纳和整理, 目前统计的国外有关武术或功夫英译术语共有391条。

2.1 在国外传播较广, 但内容及数量有限

由于武术或功夫术语英译是通过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和使用人口最多的两种语言之间的汉英翻译进行交流传播, 因此, 武术或功夫英译术语已是仅次于武术汉语术语, 成为目前武术国际化推广中使用最多, 传播最广的一种武术官方专门用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少林、武当、峨眉等中国传统功夫, 以及太极拳、气功等在国外的流行, 其相应的术语也在国外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成为外国人谈论和了解中国,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使用率最高的民间用语。虽然外国人对武术的热爱和英译术语易于理解等语言优势, 但是, 由于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以及目前武术自身对各拳种的术语和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有限, 加之中外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原因, 在国外进行传播的武术或功夫英译术语内容和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目前收集和整理的英译术语仅占国内流行和常用的武术英译术语的31.3%, 其中主要内容仅限于武术或功夫流派和拳术名称、动作名称、简单要领叙述等浅层术语, 涉及较为深层的武术理论和技术内容极少。

2.2 韦氏拼音与粤语读音仍是国外拼写武术术语的主要方法

中国武术通过民间的形式传播到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其名称和术语在国外多年来多是采用由19世纪英国人威妥玛发明的一套外国人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 (即韦氏拼音) 进行拼写, 如“功夫”、“气功”、“峨眉武术”、“太极拳”、“劲”、“咏春拳”等分别翻译成“Kung-fu”、“Chikung”、“Omei Kung-fu”、“Tai chi chuan”、“Chin”[4]57-77、“Wing Chunor Ving Tsun”等, 以及上世纪70-80年代盛行的粤语功夫片多采用的是粤语拼音方法进行英译, 如“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和“蔡李佛拳”等分别翻译成“Hung gar”、“Lau Gar”、“Choy Gar”和“Choy li fut or Choi lei faht”等。由于韦氏拼音早于我国内地现行推广的汉语拼音, 以及在世界盛行的粤语功夫片的传播早于我国官方的武术传播, 在这种“先入为主”和“约定俗成”的语言环境影响下, 韦氏和粤语拼音仍然是目前国外进行武术术语英译的主要方法。

2.3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武术术语较多

随着中国在经济和体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攀升, “China中国”和“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重视。而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热爱。因此, 大部分外国人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关注更多的是具有独特运动形式的传统“Kung-fu功夫”、“Tai chi chuan太极拳”、“Chi kung气功”等, 以及在这种独特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现象与内涵, 如“Yin and Yang阴阳”、“Insubstantial and substantial虚实”、“Hardness and softness刚柔”、“Internal and external内外”[4]57-77等在国外出版发行的有关武术或功夫等杂志、以及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网站、孔子学院、武馆等处时常可见。虽然翻译不太准确, 但却引起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和兴趣。而我国近年来为迎合西方体育文化, 以丢弃传统文化为代价的现代“Wushu武术”国际推广不太受到大部分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因此, 在国外出版的各种有关武术期刊书籍、网站、电影、电视频道网站极少出现“Wushu武术”及其相关的术语。

3 国内外武术术语英译差异致因分析

根据目前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文献资料显示, 中国武术对外传播和推广的形式或途径有两种:一是民间的形式, 二是官方的形式。由于文化差异和传播形式不同等原因, 武术英译术语存在差异, 在收集和整理的国外武术或功夫英译术语391条中就有213条与国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差异率达54.5%, 下面就国内外武术 (或功夫) 英译术语差异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3.1 差异源于历史原因

中国武术以“Kung-fu功夫”的名义, 通过民间的形式传播到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早于中国武术的官方推广近100年, 特别是上世纪60-80年代武术“Kung-fu Film功夫片”的流行, 在国外, 特别是在欧美国家以“Kung-fu功夫”命名的武馆几乎遍及各大、中、小城市。因此, 武术这一“Kungfu功夫”的民间称谓及其相关用语在绝大部分外国人心中已根深蒂固, 我国以现代体育作为主概念, 传播和推广通过改良后的现代竞技“Wushu武术”运动很难在大部分外国人心中与注重文化传承的传统“Kung-fu功夫”联系起来;由于武术传播的途径、渠道和形式不同, 以及受多年“先入为主”和“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影响等历史原因, 国内外在武术术语的运用存在差异, 如国外绝大部分人只知道和使用“Kung-fu功夫”, 而不知道和不使用“Wushu武术”一词, 或直接使用广义的“Martial arts武术”英语一词;另外, 国外在进行对抗拆招练习或武术对抗比赛时, 多年来一直沿用过去中国民间的叫法, 称其为“Sanshou散手”, 而不像中国国内那样早已改为较为通俗称谓的“Sanda散打”。因此, 要消除这种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武术用语差异将有一个较漫长的传播和推广过程。

3.2 差异源于武术的理念不同

翻译是一门认知、阐释和联想的科学[5], 翻译活动是将一种语言映射和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6], 武术术语英译差异表现了国内外武术界对武术的不同认知和阐释。在国内, 武术套路被看作是一项高度程序化的运动, 将武术“套路”一词翻译为“routine”, 即程序之意。但是, 国外武术 (或功夫) 界却将武术的“套路”一词却翻译为“form”, 即架子或套子之意, 通过采访了解到:翻译为“form”是因为国外大部分武术 (功夫) 拳馆多年来一直传承的是过去中国民间传统武术 (功夫) 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即套路就是架子, 练套路就是练架子, 练散手为拆架子。又如在国内, 武术早已打破门户之见, 将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项目分类研究, 不同流派的武术被看作是不同风格特点的武术内容。翻译这些拳术或拳种通常用某“式”来表示, 如“杨式太极拳Yang style Taijiquan”、“侠家拳Xia style boxing”、“洪家拳Hong style boxing”、“余门拳Yu style boxing”等, 这些英译术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管是“式”, 还是“家”或“门”都翻译为“Style”即“式”之意;而在国外, 由于大多数武术功夫馆思想和组织体系仍是那种门派家传等单一拳种传授的旧模式上, 不认同国内的打破门户, 将武术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因此, 他们在翻译武术拳种名称时, 仍保留“氏”、“家”或“门”的特征, 如“陈氏太极拳Chen’s tai chi chuan”、“李家拳Lee gar”、“侠家拳Xia family boxing”、“余门拳Yu family boxing”、“刘氏鹰爪拳Lau’s eagle claw”等。以上的实例说明:武术术语英译差异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翻译差异问题, 它更是对武术认知理念存在差异问题。

3.3 差异源于翻译方法不同

由于作为武术术语的母语汉语翻译成英语曾经历过从韦氏拼音到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变化, 以及作为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港澳沿海一带的粤语发音及拼音与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有较大差异等原因, 虽然汉语拼音在国内早已普及, 但是对于汉语拼音不普及的国外却仍然采用国内早已不用的韦氏拼音和粤语拼音进行武术名称等内容的汉英翻译, 如国内将“太极拳”、“功夫”、“气”、“气功”、“劲”、“丹田”和“峨眉”等分别翻译为“Taiji quan”、“Gong fu”、“qi”、“qigong”、“jing”或“force”、“tantian”和“emei”等, 而国外却仍然采用韦氏拼音方法分别却翻译为“tai chi chuan”、“kung fu”、“chi”、“chi kung”、“chin”、“tan tien”、[4]57-77“Omei”等;又如国内将武术中的“师傅”、“咏春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分别翻译为“Shifu”、“Yongchunquan”或“Spring praise boxing”、“Hong style boxing”、“Liu style boxing”和“Cai style boxing”等, 而国外却采用粤语拼音的方法翻译为“Sifu”、“Wing chun”或“Ving Tsun”、“Hung Gar”、“Lau Gar”和“Choy Gar”等。

参考文献

[1]杨啸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震后身心康复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6) :74.

[2]Della Thompson.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12) :2110.

[3]段平, 郑守志.汉英英汉武术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6) :55-56.

[4]Susan Foe.The Essence of Tai Chi Chuan[M].California:North Atlantic Books, 1980:57-77.

[5]Wilss, 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 and method[M].Shanghai:SFLEP, 2001:13.

中医英译术语 篇7

一、武陵源景区旅游英译错误类别

(一) 书写错误

书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内容。旅游景点的翻译需要书写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信息功能。然而在武陵源景区探访的过程中, 却发现景区中很多翻译存在书写错误。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出口处, “游客出口”的翻译是Turists Exit, tourists漏了一个字母;“ 大圣峰” 的英语是Dasehng Peak, 字母位置颠倒。此类错误还比较多, 单词拼写虽是小事, 可是却能反映出景区的文化水平, 不能忽视, 这类拼写错误应该及时发现纠正, 以下是笔者对武陵源景区术语错误翻译类型的归纳。

1. 语法错误

在武陵源景区的翻译中, 还发现了语法错误的问题。如“人人防火, 树树平安”译成了“Everyone prevent fire, trees will be safe”, everyone是不定代词做主语, prevent应该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prevents。另外, 该句翻译有两个主语和两个谓语, 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 中间需加连词。这种错误的出现不仅是因为译者水平有限, 同样也是出于其思维的惰性表现。因此, 译者应该在翻译后多多检查是否有语法错误。

2. 一名多译

武陵源景区有些景点在不同的指示牌上翻译不同, 这会让外国游客感到迷惑不解。如“和亭”的翻译He Pavilion或Peace Pavilion, “黄石松”的翻译有Huangshi Pine和Yellow Stone Pine。

3. 表达方式汉化

在翻译旅游景点的过程中, 不能够把中英文一一对应。如“前方诸峰中有一巨峰自顶端至中部, 裂成两瓣。 (劈山救母处石碑) ”翻译为Ahead towers a giant peak split into pairs from the top to the middle.译者试图和原文的结构保持一致, 所以“前方诸峰”译为ahead towers, 然而这并不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 只会让外国游客迷惑不解。

4. 缺乏文化内涵

旅游景点的翻译一定要深究原文字里行间的词义内涵, 按译文的习惯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在景点“闺门迎宾”处的石碑上, 导游词“人们把张家界比作藏在深闺的绝代佳丽”的翻译是Zhangjiajie is regarded as the beauty hidden in the deep maiden boudoir. 该翻译并没有解释清楚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真正含义, 只是翻译了其字面意思。该句的“藏在深闺”是强调从不出名到闻名世界的过程, 所以应译成“which is at first unknown to the outside but well-known to the whole world.”

二、武陵源景区旅游英译的策略

(一) 辨明“虚实”, 突出“信息”功能

中英文在表达风格上的不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本功能特征。按翻译“目的论”的说法, 旅游原文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提供信息”, 这就要求译文的行文布局和语言表达方式必须符合英文的通用文体规范。但在汉、英旅游翻译的实际操作中, 翻译时从汉语中清楚明了地概括出有层次、有条理的实质性内容, 化“虚”为“实”, 突出英文旅游文本言简意赅的特点。如“防火意识记心中, 保护森林靠大家!”武陵源景区的翻译是Every mind should have an awareness of the fire security. Everyone should protest the forest.该句逐字翻译了中文, 但是英语文本常常使用一些简单句和短语来突出其信息功能, 所以直接用No Fire要更好。

(二) 理解原文, 尊重文化

在旅游景点翻译过程中, 既要译出旅游景点的读音, 又要译出其文化内涵, 使外国游客能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 激发他们对该地旅游的兴趣。为使译文准确、达意, 可以适当在译文中增加相关词汇、结构和表达来突出文化内涵。如:“仙人桥”, 在古代中国, 许多人信奉道家思想, 他们希望摆脱贫困, 修道成仙, 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是“仙人桥”的由来。在武陵源景区, 可以看到其翻译是Fairy Bridge或Xian Ren Qiao, 此翻译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好理解, 但是外国游客却不能从中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为了更好地还原中国文化, “仙人桥”译成Xian Ren Qiao (Taoist Immortal Bridge) 更合适, 这样中英文二者都能兼顾。

(三) 客观陈述, 清楚明了

对于旅游景点的陈述都重在神似、写意。而西方人在描写景物时更偏重于客观事物的再现, 很少使用修辞手段。如在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介绍牌上写着:以奇峰、谷幽、水秀、林深、洞奥为特色, 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天然画卷, 被誉为“扩大的盆景, 缩小的仙境”。其翻译为It features rare peaks, quiet valleys, beautiful waters, deep forests and mysterious caves. It is known as expanded bonsai, narrowed wonderland”, a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汉语中用“奇”“幽”“秀”“深”“奥”“盆景”“仙境”来描述武陵源景区的美, 但译文却没意识到外国游客在景物的描写上多是实景实写, 少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段。

结束语

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 只有高质量的英语翻译才能让海外游客获取武陵源景区景点相关的自然、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走访和调查, 发现武陵源旅游景区的英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武陵源旅游景区英译所要遵循的策略, 从而能够使武陵源景区的翻译更加准确生动, 为游客的游览增添乐趣, 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到武陵源景区。

参考文献

Newmark.1998.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医术语双语词典对比研究 篇8

1中医术语在英译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翻译是人类交流过程中最复杂的事情之一, 中医英译因为涉及语言国情方面的知识更显复杂。郭建中引用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观点, 各种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 同时他也承认语言存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 不同语系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要比同一语系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要难得多[1]。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之间的符号转换涉及更多的是文化差异问题。在对中医文献英译的过程中, 中医术语英译一直是关键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有: ( 1) 由于古汉语的语义、语法体系不同于现代汉语, 翻译过程中经过两次语码转化, 信息的缺失和遗漏是不可避免的; ( 2) 译者主体性的差异和背景不同, 翻译时必然会按照个人理解来翻译, 所以对某些术语的理解往往会存在差异; ( 3) 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不同,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经脉等为基础, 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剖学、组织细胞学等为基础。前者是从整体的角度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进而确定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后者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创建并推动医学发展。所以,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于某些脏器的功能或疾病的名称涵盖范围不同, 这为翻译带来一定难度。

正因为如此, 中医英译一直以来可谓“百花齐放, 各家学说”。有译者曾提倡借用现代医学词汇来翻译中医名词术语, 甚或建议采用拉丁词缀仿造像“acupoint”这样的英译词汇, 其理由是强调译语应具科学性; 也有译者提出采用直译加音译的方法来忠实地反映中医术语概念和特殊性; 还有一些译者采取编译的方法, 对中医核心词汇进行翻译, 仅以 《内经》为例, 笔者手头现有的英译版本达十余种, 其中全译本就有两个版本, 节译和编译版本则更多。

2两套标准化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译文不一致问题

根据译文特点, 主要有以《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 以下简称为《标准》) ( 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为代表的规定性词典及《实用英文中医词典》 ( 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为代表的描写性词典。

两套方案是不同组织、不同地区中医专业人员针对各自使用范围研究的成果, 《标准》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合作的成果, 向其各国会员组织 ( 55个国家及地区的174个成员组织) 推荐使用,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 以下简称《国际标准》) 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8个成员国的22位专家审议, 主要应用对象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具有传统医学的国家。两套标准化方案均以常用术语为收录词汇原则, 且根据专业对术语进行分类, 收词量都在4000左右, 均坚持“对应性”这一翻译原则, 《标准》尤其提到“同一性”原则, 翻译方法都以直译为主, 肯定了用现代医学术语翻译的必要性。具体异同以几个中医术语译文为例, 参见表1。

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来看, 其中的“任脉”, 《标准》英译成“conception vessel”, 是明显的误译。“任”是“指导”或“委任”之意, 任脉的功能是统摄阴脉, 译作“directing vessel”, 会更达意贴切。就原语读者而言, “脉”译为“vessel” ( 血管) , 又是误译, 应该改译为“channel或meridian”较为合适。“冲脉”的翻译从当初的chongmai到后来的Flush Vesse l ( FV) , 最后才有了“Throughfare Veseel ( TV) ”的英译形式。仅就上文列举的术语, 两套方案中至少有三个的译文是不同的, 所以, 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订、更正的过程, 5 ~ 10年修订一次会更合理。

最初, 笔者与许多同行一样, 在对中医一知半解时, 也将该标准化方案捧为至宝, 翻译查阅时不假思索进行引用。经过多年对中医知识的深入接触后, 特别在反复研读《内经》 后, 深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尤其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古汉语, 集哲学、美学、语义学为一体, 中医术语英译几乎无法用规定性翻译方法来表达其中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 推向世界的中医药和传统中医应加以区别对待。中医走向世界, 目的是与现代医学结合, 推广其毒副作用小、疗效优和独特医学知识。因此, 侧重医理方面的文献可以按照标准化方案来翻译。中医经典文献的翻译, 要有所保留, 以彰显民族的文化特色, 如文学性较强的《黄帝内经》在翻译时就不能完全根据《标准》进行翻译。

目前中医药翻译界之所以各行其是, 相关词典书的编纂标准不统一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要使国内的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日趋完善统一, 同时又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笔者认为出版一部内容全面、译文统一、具有高度权威性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双语词典, 是最好的捷径。

3中医术语双语词典在中医英译事业中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

3. 1中医双语词典推动了中医英译事业的发展

一般而言, 当知识体系由某一语言系统传至另一语言系统时, 双语词典可发挥多样性功能, 正值传播初期传入方的对应词汇尚待确立时, 双语词典就是一套由翻译人员向本学术领域提供的一系列可供领域范围内所有成员使用的译入语词汇[2]。中医药走向世界推动了中医对外交流和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 各种形式的翻译活动又催生了中医药术语双 ( 多) 语词典纷纷问世。这些中医药术语双 ( 多) 语词典的大量出版又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得力的工具, 有助于翻译活动的进一步广泛开展[3]。狭义而言, 双语词典等同于翻译词典, 专供翻译人员使用。目前, 中医专科词典种类繁多, 相应的各科中医双语词典也应运而生, 如《汉英双解针灸大辞典》 《汉英中医药大辞典》等, 不胜枚举。

3. 2现行中医双语词典在使用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就词典的宏观结构而言, 各词典收词原则基本是按照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诊治等用途收录,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名词术语主要涵盖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特点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特有的生理学的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与精气神、极具中医特色的经络腧穴和中医病理学的病因病机等方面。就词典的微观结构而言, 各词典区别主要体现在收词量、检索方法及释义等方面, 而释义原则的差异是造成术语英译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 中医药双语词典与一般专科双语词典的编纂又有所不同, 许多中医术语在英语中并无固定指称, 因而一个术语, 有的双语中医药词典少则给出一个释义, 多则二十多个释义。个别词典中, 古代中医用语与现代用语未作区分, 检索方法各异, 例如《实用汉英中医词典》 ( 张奇文,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按照汉字笔画检索, 《简明汉英黄帝内经词典》 ( 李照国,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采取拼音检索, 《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 ( 谢竹藩, 外文出版社, 2002) 则按照中医术语分类进行检索。重复性编纂越来越多, 耗时费力, 缺乏针对性。

现已面世的众多汉英中医药双语词典, 应用对象大多都是国内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和中医翻译工作者。那么, 对于不通汉语的外国中医爱好者来说, 通过一部实用的中医双语词典了解中医基本概念是其中一条途径。下面再以中医核心词汇“精”“气”“神”为例, 简要分析两部中医药双语词典对应的英译形式, 参见表2。

《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 ( 原一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侧重规定性, 虽然对于“精、气、神”给出了一个义项, 但是在释文中解释了该词目的内涵意义。《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 ( 郑凤钦,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4) 直接给出几个义项, 让读者自己选择, 由此看来, 某些中医术语的释义无法遵从科学术语的“单义性”原则, 让词典使用者难以取舍。

中医双语词典是否需要释文也是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 ( 2002) 与《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 ( 1997) 以较为准确的释文, 揭示了中医术语的内涵。《中医汉英英汉大辞典》 ( 1994) 则只提供译文, 笔者认为, 词典有无译文视词典使用者而定, 释文详细的词典适用于中医初学者, 无释文词典适用于从事中医翻译的专业人员。有学者提出双语专科词典的释文应遵从针对性、实用性和相关性原则。笔者认为, 对于中医双语词典而言, 英汉和汉英词典最起码要做到有一定的对应性。

中医术语词目的确定应遵从什么样的原则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例如,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是《简明汉英黄帝内经词典》 ( 2011) 中的一个词条, 20个汉字, 但其所录入的最短的词目如“神”仅一个汉字。所以, 中医双语词典的词目的确立原则还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 最好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体系。

4结语

中医名词术语一旦标准化就会面临某些内涵意义的丧失, 因为标准化方案在强调对等的原则下只给出术语对应的英文释义。因此, 标准化方案适合中医专业人员, 如中医翻译者, 中医务工作者等。真正让中医走向世界, 为全世界普通大众所了解运用, 有必要发行一部通用汉英中医词典及与之对照的英汉中医词典, 这样, 中、西方在中医交流方面才会逐渐消除隔阂。正如洪梅博士引用Giovanni Maciocia的观点, 医务人员面对的重要问题不是如何传达中医语言, 而是如何介绍中医的临床经验。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应该注重术语内涵的解读, 避免围绕词本身争而论不休[4]。此外, 不能把标准化方案作为翻译所有中医文献的标准, 尤其是像 《黄帝内经》这样颇具文学色彩的典籍文献, 同一个术语的涵义差异较大, 不能全部按照一个标准进行翻译。通过对中医术语涵义的统一规范而精确具体的译文解释, 才能逐步使国外的读者逐步了解中医的真谛, 保持中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因此精炼、准确的释文也应成为中医双语词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部适用于中、西方的统一规范的中医双语词典势在必行, 其翻译不应以对等为主要原则, 如何在词典中准确表达术语的内涵意义并为读者所接受理解是词典编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的细节问题还有待词典编纂者与中医英译人员及中医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方能解决。本文对于中医双语词典的研究只是做了一个概述,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期待专家学者能在该领域做进一步研究。

摘要:中医双语词典与中医英译是互补的, 互相促进的, 但是中医英译历来各行其是, 以至于必须要采取一套标准化方案来规定术语的英译。本文通过对两套标准化方案及两本汉英双语词典, 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指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与中医双语词典的应用对象应根据原文风格区别对待, 同时有必要发行一套通用汉英中医词典及与之对照的英汉中医词典, 这样, 中、西方在中医交流方面才会逐渐消除隔阂。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中医双语词典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2.

[2]魏迺杰, 冯晔.实用英文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

[3]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11, 27.

[4]洪梅.近30年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历程[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72-73.

[5]李振吉.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 26, 471

[6]世界卫生组织 (西太平洋地区)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3-32.

[7]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58, 750, 1061.

[8]郑凤钦.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4:350, 505.

中文心理学术语特点和英译策略 篇9

引 言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1],术语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是相关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术语的跨语际传播成为学科术语应用的一种常态。在中国的心理学术语中,外来术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翻译外来术语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拟从翻译学的视角和心理学历史的角度,归纳总结中文心理学术语的特点,并对主要的翻译策略进行讨论。

食品工业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受益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食品工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得到哪些政策的扶植与推动?科技创新为食品工业发展起到哪些作用?消费者的需求又发生哪些变化?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正是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佐证。

一 中文心理学术语的特点

心理学始创于19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将其从哲学学科领域中划分出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尽管古典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也“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范畴体系”[2],但其作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独立学科则始于20世纪初,比西方晚了一个世纪。“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的成立被视为我国现代心理学学科的形成标志。”[2]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心理学确定为一级学科,确立了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也标志着该学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源头是西方心理学,具有和西方现代心理学相同的科学概念体系[2],因此,其术语系统中有大量概念借自外来术语,术语翻译成为中文心理学术语产生的主要方法,很多心理学术语经过术语泛化进入日常汉语中,常见的如“抑郁(depression)”“孤独症(又称自闭症,autism)”“从众(conformity)”等。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心理学研究仍继承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心理学的宝贵学术思想,自然也沿用并保留了一些本土经典的心理学概念范畴,比如“性善论”“七情”等。这两类术语来源构成了中国心理学的术语体系,从数量上看,外来术语居多,本土术语较少,其中中国本土术语英译则更少。

从心理学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中文心理学术语有其鲜明的特点,即以多源头的翻译术语为主。“中国现代心理学术语中的外来术语主要有两大源头,一是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直接传播,二是西方心理学经日本学界间接传入中国。”[2]例如在《西国记法》中,利玛窦提出记忆在“脑囊”[2],这里的“脑囊”指的是人的大脑,而术语“直觉”(intuition)则假道日语传入中国。

其主要内容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部门,以此来帮助领导更为便捷、有效的管理企业。也可以说,管理会计一种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管理措施,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发展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总的来说,财务会计就是为企业以及与企业存在联系的组织、部门提供相应的数据自信以及财务资料。而管理会计则是以自身的专业性为根据,将企业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及分析,进而制定出科学、专业的财务报表,进而让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领导高层有效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加以实施。

逐字翻译是指翻译中不考虑语法结构等因素按照原文顺序进行翻译的方法。

鉴于我国心理学术语构成的特殊性,据作者对心理学术语数据的观察,发现心理学术语有如下三个特征:

1)基本概念体系借自西方心理学,本土术语少,如黑林错觉(Hering’s illusion)、非条件反射(又译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等;

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解决问题来解释数学思想,数学应用方法解决了数学问题.老师反映思维活动,学生掌握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生活的能力,发现数学的乐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教学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分析向学生讲授课程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和理解数学思维方法.在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教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将数学思想无形地嵌入学生中.

意译是指:“扬弃外来语语音,用汉字单字按汉语构词法制造新词,以表达外来词义。”[5]

3)心理学术语翻译和使用尚欠规范,使用大量含源语成分的短语型术语缩略词,如CR(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F 分布(F distribution)等,通过对南大术语库(NUTERM)动态心理学术语数据库关键词底表观察,保留英文字母的关键词涵盖了从A到Z的所有字母,在林崇德等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里也有同样的现象。

(1)借译

二 术语翻译方法探讨

“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活动也就是翻译活动之中,人们首要的任务是致力于符号意义的再生。换言之,翻译就其根本是意义的再生。”[3]术语的意义即是其概念意义,也就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综合表征。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符号包括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音响—形象。它们与某种概念发生联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就是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任意性,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即约定俗成。

术语是属于某一学科的特殊词汇,本学科内所有术语构成该学科的概念体系。它与普通词汇的最主要差别在于它所表征的是概念。但是,从语言符号的一般属性来说,术语也有其能指和所指的区分:“概念叫作‘所指’,音响形象叫作‘能指’。”[1]也就是说术语的能指是其物质形式,即术语符号或指称形式,而其所指则指相关的概念及其意义。本文依据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这两大分类,将术语翻译方法分成三大类进行讨论:所指为主的翻译策略、能指为主的翻译策略和所指能指融合翻译策略。

1.所指为主翻译法

对于因语言文化差异所限,能指形式较难对应创造的术语,译者应确保其所指概念意义的传递,可主要针对所指进行翻译,相关翻译方法包括:逐字翻译,直译,意译,音译+意译。

(1)逐字翻译、直译

市场决定产品销售价格,企业掌握产品生产成本。产品的制造成本标志着企业管理水平。要认真厘清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细化管理、精准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很多科学术语可以按照汉语从左到右的顺序来翻译(现在一些外国语言学家称这种结构叫作“积木”结构)。”[4]心理学作为侧重理科的交叉学科,“积木”结构术语比较常见,而且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线性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很多英语心理学短语术语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如:private self译为“私我”;social control theory译为“社会控制理论”;role coordination译为“角色协调”等。

逐字翻译法是比较简单的术语翻译方法,适用于汉英语法结构和搭配相近或相同的短语,例如“积木”结构术语。对此类结构的术语进行翻译时要考虑源语的概念,和译入语的语法、构词规则,勤查字典,适当时候应采用直译的方法。通过逐字翻译方法翻译的术语由于保留原文短语顺序和搭配,欧化程度比较深,多为新创术语,在翻译中概念意义变化较小,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概念基本吻合。

直译较之逐字翻译而言,考虑到了目的语的语法等诸多因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是既保持原文概念又尽量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逐字翻译也可纳入直译中,作为直译的起点。直译能较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同时也能比较准确表达概念,较少出现翻译过剩的问题,如术语identical element theory of transfer应译为“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2)意译

进行因子分析前,先对风险认知的13个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16,Bartlett球形检验P值为0,表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因子,同时选择方差最大法进行因子旋转,13个变量剔除因子载荷低于0.5的3个变量之后,10个变量共提取4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66.379(表3),解释效果较好。其中,第一主因子“心理风险”的贡献率为19.732%;第二主因子“功能风险”的贡献率为 16.478%;第三主因子“财务风险”的贡献率为15.234%;第四主因子“健康风险”的贡献率为14.934%。

2)术语产生方法以翻译为主,且翻译方法多为逐字翻译和直译,中文术语欧化程度较高,但渐有本土化趋势,如格式塔治疗(又译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心理年龄(又译为智力年龄,mental age)、人格心理学(又译个性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等;

心理学中personality是一个重要术语,译为“人格”,借自日语。《牛津心理学词典》对该词的定义为:The sum total of the behaviour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stinctive of an individual.(个人特有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6]

《现代汉语大辞典》(第三版)对人格的定义为: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③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汉语辞海》对人格的定义为: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平等,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②在心理学上,即“个性”;③人的道德品质。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学术语“人格”的概念意义和两本汉语词典不同,其概念意义要小于汉语词“人格”。《汉语辞海》中这样定义“个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概念意义与术语personality相符合。“人格”可作为“个性”的上义词,心理学术语personality译为“个性”似乎更为具体。

德国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垃圾处理管理体系,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政府对行政管辖区范围内及运至服务区范围内的垃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强化监管,鼓励先进的、有利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市场机制贯穿于垃圾收运处理的全过程,公私合营的PPP模式运转良好。尽管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运行机制,但都以垃圾收费作为基础,选择合格的私人企业服务商代替政府经营,私人企业服务商的服务需要满足公众、机构、工业和商业等的综合要求。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服务质量,体现出垃圾处理的公益性。

意译是对于概念而非名称的翻译,从而容易出现译文术语与原文术语在概念上的偏离,特别是用本国对等术语来翻译外来术语。这种翻译方法走的是本土化的道路,大众易于接受和传播,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翻译方法存在较大程度的意义流失,有时会导致误解。但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术语的翻译“名符其实”,可以提高效率,减轻读者负担。

2.能指为主翻译法

所指概念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术语,译者可暂时先对其能指进行翻译,确保其所指的有效输入。相关的策略有借译和音译。这种策略体现了术语跨语传播的历时性特点,其有效性主要通过时间的检验,是一种权宜的策略。

为了打破市场增速放缓的僵局,转型、革新成为了2018年厨电行业的主旋律。对于厨电企业而言,处于急速变革中的市场,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音译:“翻译外来词时,汉字扬弃其意义,仅充作记音符号。”[5]音译也称不翻之翻。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框架源自西方现代心理学,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国民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大量中文心理学术语中保留了英文字母,很多英文术语通过借译、零翻译的方法进入到中文。

如:hysteria(歇斯底里);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又译完形心理学);Eros(爱洛斯);ID(伊底)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借译术语IQ是概念和语言符号完全从英语里引入的典型例子。虽然这个术语译为“智力商数”,简称“智商”,但IQ还是经常出现。

针对部分企业遇到的节能项目“资金、技术、管理”风险问题,中国海油在系统内以试点单位为平台,引进第三方服务公司,进行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运作,帮助所属单位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的同时,实现了管理、技术、资金的“零风险”。山东海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七项节能项目,共累计实现节约标煤18 468 t,CO2减排48 387 t,节约生产成本2349万元/年,按合同期五年计算,累计节约生产成本约11 743万元。

术语questionare-data的翻译采用的是保留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翻译第二个单词的方法,两者结合构成了汉语术语“Q-资料”。

借译通过概念或词汇的完全借入,填补了目的语词汇空白。从翻译的角度看,目的语采用源语的符号和概念意义,不存在概念意义的变化。但借译术语不宜过多,它们提高了术语学习和使用门槛,不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能指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借入概念的同时借入语言形式,丰富本族语的同时也会造成目的语的污染和混乱。

基于OBE工程教育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改是以课程学习产出为核心,定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以应用型高校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应具备的能力来组织开展整个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产出反馈持续改进教学计划。

(2)音译

借译是指直接借入外文术语,将符号和概念完全引入,是对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即“音响—形象”中“形象”的零翻译。通常出现在学科发展初期,大量外来术语引入,无法短时期内对所有外来术语进行翻译和本土化。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本国语言的翻译、吸收,借译术语逐渐被本土化的术语所代替,同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等价术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表达同一概念的术语)[1]。

如:ID(本我);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questionare-data(Q-资料);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最小可觉差)。

心理学术语hysteria音译为“歇斯底里”,又译为“癔症”,是一种神经病(neurosis)。在西方心理学概念中神经病(neurosis)和精神病(psychosis)的界定是比较模糊的,美国精神病家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st Association)把神经病、精神病都称之为精神错乱(mental disorder)[7]。根据刘烈的分析,神经病和精神病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自省,而后者“极少自省或不能自省地为幻觉所惑”[7]。所以“歇斯底里”属于神经病范畴,“癔症”为中医术语,与精神错乱概念相近,在民间指“疯”。

术语Gestalt来自德文,音译为汉语“格式塔”,意为“完形、形状”,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

丙酮酸激酶是EMP途径最后一步所需要的酶,也是EMP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之一。在EMP途径中,丙酮酸激酶在K+和Mg2+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二磷酸腺苷(ADP)并且释放出能量转移到ATP中,最终生成丙酮酸,生成的丙酮酸不仅可以在乳酸脱氢酶(LDH)的作用下生成乳酸,还可以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对酸奶风味产生影响[27]。

Eros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借到心理学中代表宇宙和人的欲望与爱的一部分,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术语,意为“生的本能”。

心理学家高觉敷将ID译为“伊底”,取意于成语——伊于胡底,表存在中最深层的地方,现改译为“本我”。

音译基本不能从字面理解其概念意义,但由于音译只是对“发音”的模拟,概念意义完全借自源语,不存在概念意义的变化。同时它也是实现源语术语和译入语术语在概念上最对等的翻译方法之一。由于汉语同音字很多,在音译时应规范汉字的使用,使其具有系统性。

建立军民融合式军需战备智慧仓库,依托地方先进的信息化仓储平台,将军需物资自身保障体系和地方物流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在保障模式上,实现战时军需物资“主动~快速~可视~精准”配送式保障,形成物资精准定位管理、库与库间信息共享和智能分配算法的“中心~支点”式辐射保障体系;在仓储建设上,通过军需通用物资军地整合,达成优势互补,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形成规模储备能力;在储备管理上,先进仓储管理技术实现军地共享,将为军需部门节约大量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在物资供应上,智慧仓库将缩短军需物资保障时间及流通环节,提高保障效率。

3.所指能指融合翻译法

译者要从术语概念意义出发,即针对其所指概念进行翻译,选择符合目的语可接受性的能指形式,使两者有机融合。我们称之为对术语所指和能指的融合翻译策略。

借译+直译:phi phenomenon译为“phi现象”;substance P译为“P物质”;

音译+直译/意译:Gestalt psychology译为“格式塔心理学”,又译“完型心理学”;

结构翻译法:根据构词原理进行的翻译。metamemory译为“元记忆”;quasi need译为“准需要”;sense of... 译为 “……感/意识”。

在溶出时间为60 min、液固比为2.51、溶出温度为60 ℃ 的条件下,考察搅拌强度对铁溶出率的影响,结果如图4所示。

就术语翻译而言,要综合考虑对能指和所指的翻译,以概念意义为出发点,寻找最佳对应等价术语。

三 结语

术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学科性,需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翻译理论对心理学术语汉译进行综合考量。本文从翻译的视角对心理学术语的特点及其汉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依据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理论,英语心理学术语汉译策略可分为三大类:所指能指融合翻译策略、所指为主的翻译策略和能指为主的翻译策略,并对每类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分别进行了讨论和例证。这为英语心理学术语汉译的具体实践和其他学科术语的翻译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对应策略,同时也希望能有益于术语翻译研究与标准评价的新思考。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5.

[2]杨鑫辉.心理学通史: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第2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3-63.

[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

[4]张彦.科学术语翻译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2-53.

[5]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及近代汉字术语生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8-110.

[6]Andrew M.Colman.Oxford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564.

[7]刘烈.神经病论:兼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86-91.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10

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

【中医英译术语】推荐阅读:

名词术语英译07-20

中医术语11-27

中医药术语10-16

英译赏析05-19

诗歌英译05-29

文化英译06-02

英译工作06-14

英译研究08-05

名称英译09-11

论语英译09-14

上一篇:两定下一篇:哲学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