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精选10篇)
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篇1
浅谈对流动人口的避孕药具发放管理工作
一、流动人口药具发放管理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我国开始实行“市场零售”和“免费发放”相结合的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新模式,基本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和流动人口的需要。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但
从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中国人口的迁移与流动更加活跃,流动人口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规模大。据了解,中国流动人口(不含港澳台)总量1982年为3000万,1997年则突破1亿大关。权威人士估计,未来5至10年中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1.3亿,2010年接近1.6亿(摘自《东亚经贸新闻》)。
2、时间长。国家人口委2002年《计划生育统计公报》对2001年曾流到外省且停留时间在一月以上的11012名育龄妇女,登记了在流入地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情况。避孕药具发放情况是:被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使用药具避孕的247人,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超过半年的有177人,自行购买避孕药具的比例为61.6,由户籍地免费提供药具的占31.1,由流入地免费提供药具的占7.3。在流入地居住时间不足半年的有70人,由户籍地免费提供药具和自行购买避孕药具的分别有37人和33人。
3、年龄轻。主要集中在28—34岁,属生育旺盛期。
4、文化程度低。高中文化程度占24,其中女性占1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低只有2。他们掌握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少,自觉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的意识不强。
5、家庭性流动。夫妻、子女一同外出的占63.9。
6、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难度大。《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率不高,近二成根本没有办理;药具发放、随访难落实。据甘肃省人口委公布的统计数据,1996—2002年流动人口的计划外出生占全省计划外出生总数的78。
二、流动人口避孕药具获得方式
1、人员流出时由户籍地一次发放3—4个月的避孕药具,每返乡一次发放一次。此办法难以保证药具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且不便保管,不宜大范围推广。
2、自行购买。
3、在现居住地计划生育部门领取避孕药具的政策各地不统一,且知晓率不高,一些村(居)委会还没有设立专职药管员,因此,通过这一渠道发放的人数有限。
三、强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管理的必要性
1、法规要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有关单位应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服务。
2、群众需要。流动人口多以务工经商为主,绝大部分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收入偏低,购买药具避孕的主动性不强,意外妊娠发生多。
3、落实人口计划。部分使用药具的育龄群众外出的目的是生育,未落实长效避孕措施。如果服务工作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加强,随时有可能违法生育,影响人口计划的完成。
四、流动人口药具发放管理应该坚持的原则
1、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发放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由于户籍地管理难度大,现居住地在落实计划生育合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流入人口的药具发放管理工作。
2、满足需要的原则。流入人口的药具免费发放一般不会冲击当地的计划。要备齐药具品种,保证药具质量,减少意外妊娠。
3、防止浪费的原则。避孕药具是由国家免费供应的特殊物资,应加强管理,物尽其用,避免浪费。
4、方便群众的原则。适应新形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尽可能为群众提供便利。
5、上门服务和自行领取相结合的原则。对居住相对集中的流动人口,可以采取送药上门的方式;而居住分散或偏僻的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发放到位。
五、针对流动人口特点推行新的发放模式
1、联网服务。以区(县、市)为单位建立联动服务网,安装刷卡式避孕药具自助发放机,网点设在城市均匀分布,可以设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医院、宾馆等地,也可以设在流动人口密集区。流动人口可以在联网网点内凭卡自由领取药具,接受咨询服务;或在自助发放机上通取免费避孕药具。
2、一人一卡。初次领取避孕药具时办理免费发放卡,统一编号,号码含县、网点和对象顺序号及登记对象基本信息。本卡一式两份,发放点和本人各执一份,领取时一份签名,一份由发放点盖章交本人保存,凭此卡在任何一个网点都可领取药具,但一月限领一次一个月的使用量。
3、信息互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交换工作情况,分品种统计药具使用人数,测算下个月药具需求计划并领取药具。
4、统一培训。加强宣传,保证适当经费投入,促进流动人口药具工作的顺利展开。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发放工作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实行前要做好培训工作,统一思想,明确目的和意义,要充分利用计划生育的宣传阵地宣传流动人口药具发放的新渠道,设立新网点,宣传避孕节育知识,动员育龄群众及时落实节育措施。
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篇2
“知识型员工”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 他给知识型员工所下的定义是:知识型员工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其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我国学者张向前则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虽然按照不同标准人们可以把知识型员工分为不同类型, 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很强的自主性、很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等特点。而知识型员工的这些特点也造成了他们流动的不同特征:流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知识型员工普遍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 当企业的文化、长期战略等与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匹配时, 便会积极主动地寻找外部就业机会;流动的心理因素与外部推动作用明显, 高流动与知识型员工个人发展需求强和成熟的外部人才流动机制密切相关;流动地域范围广阔, 经济全球化使得人才流动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动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内, 国际间的流动正在增多;流动渠道多样性, 知识型员工的流动除了通过人才市场以外, 猎头公司、媒体、网络等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原因及风险
2.1 流动原因
(1) 个人因素: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注重个人发展, 忠于职业多于忠于组织, 希望通过流动展现价值和实现价值, 并实现自我增值。
(2) 企业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型员工已然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 而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动;另外, 有些企业对知识型员工不予重视, 自身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无法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和事业发展机会;此外, 组织内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可能引起知识型员工的不满, 最终选择离开目前的组织。
(3) 社会环境因素: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 也要求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就迫使知识型员工通过流动来获取新知识;新经济区域的崛起吸引着更多的知识型员工前来就业, 从而加速了知识型员工的流动;而相对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健全的人才流通市场也是其流动的重要客观因素。
2.2 流动风险
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可能导致企业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泄露、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 对企业其他员工产生消极影响并损害企业形象, 其离职会增加企业竞争力成本。
3 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3.1 知识型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1 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过多, 没有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在公司管理过程中, 往往不考虑知识型员工自主性、个性化的特点, 而过分看重权力的作用。由于知识型员工对过度管理的不满, 使得管理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过度管理限制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自由度, 使他们的工作热情减少, 创造力难以发挥。
3.1.2 过多地强调了一般的使用, 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当科技发展后, 老员工先前的技术已被淘汰, 若他们不能用新技术工作, 就面临被“炒鱿鱼”的尴尬。公司宁愿去“挖墙脚”也不愿去培训自己的员工,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培训后的老员工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 能够很快投入新的工作, 且工作起来比较顺手;而新员工必须有一段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过程。另外, 企业的这种做法使得新老员工不会忠诚于组织, 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3.1.3 过多地强调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控制, 相对弱化了激励
在公司管理过程中, 总是设法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员工, 甚至把一些激励的措施也当成了控制员工的手段。想通过给予培训的机会来留住人才, 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往往不是从激励的角度来考虑, 而是从控制的角度来限制人才的流动。
3.1.4 过多地强调了知识型员工的资本性, 忽略了需求与发展
虽然很多公司目前已认识到知识型员工是宝贵的资源, 注意到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的重要价值, 但仅仅把知识型员工看做是一种简单的投入要素, 忽略了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 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更谈不上把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3.2 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管理
企业管理讲求“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管理中的一切将围绕着人来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将成为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重要依据。
3.2.1 以人为本, 尊重人性
首先, 给知识型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和组织形式, 往往被知识型员工视为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
其次, 知识型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对自身的价值往往估计较高, 并极为看重他人、组织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
3.2.2 充分授权, 委以重任, 人尽其长, 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感
根据知识型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 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 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 允许员工自主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 而不宜进行过细的指导和监督, 更切忌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发布指令;另一方面要为知识型员工独立承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 保证其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 对员工委以重任、人尽其长, 激发其内在潜力, 使之焕发出巨大的能动性。
3.2.3 不拘一格, 招贤纳士
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人才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 或者说, 优秀人才的创造性往往蕴涵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之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创造性人才恰恰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 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这些聪明人, 不仅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伟大发明, 而且吸引来更多的聪明人加入公司。
3.2.4 采用更具激励效果的薪酬体系
近年来, 很多发展迅速的企业均致力于设立更具激励效果的薪酬体系。让员工切实感到自己是企业实实在在的“主人”而非“过客”。知识经济时代, 员工的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 而成为知识型人才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 不仅是吸引和留住一流知识型人才的前提, 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
3.2.5 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 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飞速发展, 企业所提供的培训与教育将会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 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 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 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参与竞争, 谋求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社会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并提供了可能。如何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降低流失风险, 成为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流动原因及流动风险等, 对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流动,管理
参考文献
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流动党员;党员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这也使得我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加大,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党员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导致流动党员管理还存在很多难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新形势下,研究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而且也对我国整个党员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此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
一是流动党员组织难。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8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也产生了很多新经济组织,这些新经济组织许多都没有建立党组织,特别是一些新经济组织对党的建设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很多流动党员到新经济组织工作以来,根本无法找到党组织,在这方面体现更为突出的则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由于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建高处于空白点,这就使得很多流动党员无法更好进行组织,一些流动党员也找不到党组织。二是流动党员活动难。对于那些“两不管“和“两不找“没有正式接转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来说,他们既不便回流出地党组织过组织生活,又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几乎常年不能过党的组织生活。特别是由于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其不固定,其参与组织活动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尽管有一些流动党员已经接转了组织关系,但由于一些原因,根本无法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几乎不参加党组织开展的有关学习活动,甚至长期脱离组织状态,导致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三是流动党员观念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导致流动党员管理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流动党员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由于很多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因而党性观念比较薄弱,很多流动党员组织观念差,根本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甚至一些党组织在统计党员情况的时候也不主动报告自己是党员,很多流动党员成为“隐名”党员或者是“挂名”党员。由于流动党员组织观念相对比较薄弱,这也直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流动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照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等情况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导致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最大难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要想加强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体系,特别是要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功夫。要建立社区流动党员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要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强配齐工作人员,深入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高度重视党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应当大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二是创新活动模式。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开展卓有成效的组织生活,强化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比如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来说,可以开展一些形之有效的组织活动,通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心和关注,使更多的流动党员相信党组织、依靠党组织,进而能够提升管理水平,使流动党员更好的履行党员义务。要广泛推行电子党员卡,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这将更有利于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三是加强教育引导。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要高度重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在这方面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开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比如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应当建立流动党员名册,无论流动党员走到哪里,都能够明确流动党员的身份;要经常开展一些流动党员座谈活动,提升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的加入到新的党组织中来,同时要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优秀的流动党员更好进行表彰,进而提升流动党员的积极性。
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存在的难题,主要是流动党员组织难、活动难、观念差,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力力气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要在健全组织体系、创新活动模式、加强教育引导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步入更加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总结 篇4
挖沟引渠,科学管流水
支部自建立以来,按照××书记主持全面工作,我负责具体工作实施的工作分工原则,支部工作基本上走上了正规,同时也凸现出了大多数流动党支部相似的问题,要作好流动支部的管理工作,就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合适方法,不断的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我支部组织与管理的方法。
那什么样的管理方式适合我支部的组织与管理呢?以下我就结合支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以及我支部的具体情况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谈本支部的组织与管理,首先就必须客观的分析本支部的特点,找出与其他有成功经验的流动党支部的相同点以及相似点,针对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我们可以交流借鉴其他支部的好的组织方法和成功的管理经验;而对于本支部与其他党支部不相同的和不相似的特点,我们就要努力的摸索和尝试适合自身支部组织管理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就我们第六支部而言,现在面对的问题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成员绝大多数人为近几届毕业的校友党员。
就党委办公室提供的我支部的党员个人信息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我支部集中的流动党员绝大多数都是07或08届等近几届的湖北经济学院不同院系的本专科毕业生。大家都铭记着同样的校训——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从经济学院走到了社会的各个岗位,而在此之前,很多党员同志在学校的时候可能就是院系学生会或社团联的同事,或者是同班邻班的朋友,或者有的党员是同班的同学,或者有的党员同志是室友。
而如今大家在人力资源中心党委的大家庭的影响之下,又从各行各业的各个岗位汇聚在第六支部,这是优秀校友的凝聚,是再次聚首的缘分,更是校训精神新的延续。这不仅是支部的党员同志值得高兴的事情,更是值得支部庆贺的一件事情,同时,这对第六支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也会带来极大的便利。未来在本支部组织相关活动的时候中,可能因这个校友感情层面上的关系而使活动的内容变的更加丰富、活动的气氛变的更加融洽。这也能为本支部工作的上传下达、支部与党员之间的沟通以及党员同志之间的沟通上起到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第二,人员数量庞大、人员分散。
据党委办公室提供的本支部党员信息资料以及之后我们再次收集的党员数据显示,我支部的流动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人(除去其中有写错名字导致人员重复的情况,但是这只是个别现象)。而对于人员数量而言,在现有的统计数量的基础上后期还会增加。这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首先,党籍在湖北人力资源中心党委,但是因某方面的原因而没有被统计进数据库或因党员个人信息填写错误而被划入其他支部的人员,第二,后期从湖北经济学院毕业并将户档托管在湖北人力资源中心的党员会陆续加入到本支部(据第六支部的QQ群中新加入党员的信息来看,已经有部分09届毕业的学生党员加入到了本支部)。
对于人员分散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细分来源点分散。由于湖北经济学院在三校合并之后的几年处于管理的探索阶段,院系设臵进行了多次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系调整为了院,有的院系之间的相关专业独立出来被组建成了新的院系,有的专业设臵在院系的调整中已经被撤消,而原有院系的建制又已经不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在党员资料整理的中,所属院系一栏的资料难以统一,来源细分管理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这为我支部按照院系分类设臵党小组的构想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第二,毕业去向点分散。第六支部大多数党员自毕业之后便分散到了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这导致了本支部出现了党员所处地域分散并且极其不均衡的特点,这对本支部集中组织人员举行学习交流等相关的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人员数量大,人员分散对于我们第六支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来说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也是党委其他几个大支部凸现的一个普遍难题。如果不能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支部组织管理架构的设臵就难以的落实,党员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就不能有效的开展。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第六支部初期乃至后期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第三,流动党员个人可参与党组活动的时间不集中。
据本支部现有的党员个人资料以及近期调查更新后的个人信息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党员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企业性质为私有独营的或合资的中小型企业的一线操作、基础技术岗位或基层的管理岗位。受工作量以及业务压力的影响,流动党员同志的实际工作时间都比较的长,休息时间极其有限,而且很不集中。这导致了流动党员所能独立支配的个人时间变的更少,并且很难统一。这将意味着我们无法集中流动党员进行学习与交流,也不能组织有一定规模的党组织活动。这是我们支部组织管理工作中所面对的最大矛盾之一。
第四,组织管理中的问题。
受个人工作的限制,我和蔡磊同志能投入到党支部管理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支部的建设中,一项事务完成的时间周期会被拉很长,很多工作也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例如,就支部建设中一个简单的工作会议总结,原本可以一次性理顺思路便迅速的组织稿件上报党委的,可是因为在公司的工作会耗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闲余的时间很少,能投入到党务工作的时间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次期间还要断断续续的在线或离线回复支部流动党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在太短的时间内思路难一下子理清,稿子难一次性完成,一篇总结稿件总是一天写一点,思路很乱,进度难以跟进,最后导致这么一个最简单的常规工作要拖拉很久才能完成。
对于这个问题,在工作中我们把常务的工作事项和党员同志关注比较集中的问题整理成办事指南并上传到群共享资料中,方便本支部的流动党员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也可以避免我们减少很大的工作量,对于办事指南的没有的信息,流动党员可以通过QQ即使通讯以及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支部,我和蔡磊同志会在固定的时间在线回复党员提出的问题,对于我们自己暂时也不了解的问题,我们会咨询党委,了解确认后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提问的流动党员。如果没有在线上遇到我们,支部的流动党员可以离线发送邮件或打我和蔡磊同志的电话进行咨询。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缓解我们在沟通交流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很好的解决了党务中的常规工作问题。
第五,支部中有个别党员同志对组织工作热情度和积极性不够高。
关于本支部的个别党员同志对组织工作的热情度不够高的问题,在我在与支部的部分流动党员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毕业后,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大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参与组织活动。与支部脱离的时间太久,而在社会上的时间太长,导致思想上有所动摇,意识淡化,出现了党员不愿意联系支部或回避与支部联系。第二,在校期间,对于入党的问题,由于规定过于死板,导致了很多学生党员的特点是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就是缺精神。党员觉悟达不到要求,因而在党支部的工作中表现的不积极,热情度不够高。
关于这个问题,作为个别现象,并不需要把问题严重化,但是这毕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也值得引起注意,毕竟这是个极其不好的现象,这个问题对我们组织活动是否能取得成功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后期,我觉得支部有必要加强与党员之间的沟通,以便及时的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以便支部能及时的教育引导,从而在党员的教育中起到针对性的作用。
以上是本支部从建立至今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就现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支部在组织建设与管理中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以找到更可行的措施,或避免在工作中与这些问题出现直接的冲突或解决这些问题;总之,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这些问题并且在支部的组织建设中打好基础,后期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
以下我就从今年的工作以及从其他支部的成功经验中谈谈我对本支部组织建设的一些想法,其中有些思路以及方法能较好的解决上述我支部的一些问题,望与各支部交流学习。
1,坚定组织原则,服从上级党委的领导。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中四个服从的原则,坚决维护上级党委的领导权威,同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同时自觉地维护党内同志的团结和统一,切实保证上级党委的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在支部工作中,要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既要防止和克服个人或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的情况发生,又要反对遇事推诿,互相扯皮和无人负责。鉴于支部处于成立初期,条件还不够完善,支部暂时没有成立支部委员会,我和蔡磊书记也按照明确分工的原则解决支部工作中的大小问题。同时,我们也在逐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领导班子讨论决定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要建立健支部与流动党员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决策方案进行充分论证。
党章规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党章之所以这样规定,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所决定的,也总结了党内治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任何个人,即使是知识和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有局限的,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而一些人的认识的总和,总会比一个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正确。坚持重大问题由党委民主讨论,集体做出决定,有利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正确地决定和处理问题,避免工作指导上发生重大失误,正确地履行党委的领导职责。
我们党的组织是通过各级组织间的一定联系来体现和维护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就是维护党的组织的统一。下级组织如果不服从上级组织,就等于脱离党组织领导,否认自己是党的一部分。如果这成为全党的现象,那党就失去了组织上的统—。虽然下级组织和上级组织的意见,都是党员意见的集中反映,但上级组织所集中、所反映的党员的意见的范围,比下级组织更大。而且上级机关通常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比较全面,掌握着全局。因此,判断、处理和决定问题也比下级组织有更大的准确性。有时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不完全有利于下级组织,但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有利于党的整体的,因此也必须服从上级。
所以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一定要坚持组织原则,坚决服从上级党委的领导。
2,流动党员似流水,注重引导。
流动党员似流水,这个流动的特性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难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很难将流动党员集中起来,开展团体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我觉得,要想在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有突破,就必须绕开这个难题,从流动党员的流动特性着手,找到适合这个流动管理的合适方法。也只有绕开了这个难题,思维才能开阔,才能去尝试更多的其他探索途径。
面对流动党员这湾流水,在管理上必须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党的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就如那河畔的堤、如那延绵的渠,流动党员在堤岸之间、沟渠之上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并凝聚成一股无可抵挡的力量;反之,失去了基本原则的存在,就如流水没有了沟渠、失去了堤岸,最终这股力量便会渐渐消散。所以,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中,可以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路径,可以寻求并尝试新的管理方法,但是一定不能背离党的原则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遵循党的基本原则,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走党的发展路线是流动党员管理的前提,更是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宗旨。
而就流动党员这湾流水的管理而言,重点应该把思路放在引导上,只有正确的引导党员的学习与发展,流动党员这股力量才能得到最大体现。
3,以党委为平台,以支部为点,推动党员之家的建设与发展。
党委的网站有个温馨的名字——党员之家,这不仅体现了党委党员工作的思路,更是我们支部工作的方向。将党委这个平台建设成一个温馨之家,流动党员就如走出去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组织的关心,只要流动党员想回家了,随时可以回来。这是一种革命感情的升华。同时,党员之家还应该有另一层面的含义,那就是作为流动党员的家长,党委在关心大家,同样也在监督大家的成长。这让流动党员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能自己学习,自我进步,这对党员的自我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支部的工作中,我们要及时的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要多关心流动党员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能切身的体会到党员之家的关怀,也只有如此,党员同志才会更加主动的联系党支部,并向组织汇报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个人的思想面貌,只有通过这种互动,党员之家的意义以及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在支部的组织建设中,我们要更好的发挥以党委为只要平台、以党支部为联结点的工作思路,切实的联系流动党员、关心流动党员,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不断的为推动和促进党委打造温馨和谐党员之家的美好构想而努力。
4,不拘形式,寻求灵活机制。
在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中,不论是学习交流,还是党内沟通,我们往往侧重于采用现场会议的形式,这种工作形式在传统的支部工作中确实能体现较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及时的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而且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可以让党员相互之间增进了解,内部气氛也能变的更加的融洽,而现场会议的举行也有很多的弊端,那就是必须将人员在特定的时间段集中在固定的地点,这对流动党员分散的特点来说,是个最大的冲突,所以我认为在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中,应该尽量的避免通过会议的形式将大家集中在一起举行学习交流活动。
如果我们盲目的追求现场会议的效果,在党务的各项工作中都期望将人集中,结果会导致异地工作的党员来回奔波影响个人工作,或因人员不能达到预期的数量而影响了会议的结果,从而会议精神就不能有效的体现,这也就会违背我们组织现场会议的初衷,鉴于此种情况,在具体的党务工作中,我们要抓住流动党员群体的流动特性,尝试更灵活的方式。例如组织一次支部党员的学习,我们可以提前一周或两周通知党员同志并发送学习资料。有条件能回中心党委领取书本教材的,我们可以直接发放教材,在异地工作的党员同志,我们可以发送电子学习材料,以次保证党员同志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学习教材。
学习也以主要通过自主学习为主,小规模集中学习为辅的形式完成。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学习周,集中流动党员在支部的QQ群内参与在线的学习心得交流活动,同时,在群论坛里开设学习交流专栏,供支部流动党员上传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稿件。后期支部要将好的学习稿件以及群里的交流记录制作成电子档的材料发送给每个党员。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此次学习的意义,通过这种灵活的形式,同样能起到较好的学习交流作用。
所以,在党支部的组织建设与管理中,一定要不拘形式,机制灵活,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本支部特点的工作方式。
以上便是我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党务工作思路。在学习中前进,在摸索中发展,在明年的党务工作中,我们会客观的吸取今年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明确工作方向,加强支部与党委、支部与支部、支部与支部党员以及支部党员内部的沟通,挖沟引渠,对支部流动党员的进行引导教育,为将第六支部的组织建设收到更好的成效而努力。
中共人力资源中心委员会第六支部
流动党员管理 篇5
灌口镇抓规范求实效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党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规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党委牵头、支部负责、小组管理、一级抓一级的管理网络。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学习、宣传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由村、社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做到流动党员的基本、从业情况和社会表现“三清楚”,目标、制度、责任“三落实”;建立外出报告制度,党员外出前,应主动向其所在党支部报告,对未向党支部报告且外出3个月以上的党员,党支部要及时与其进行联系,并进行批评教育;建立专人联系制
度,对流出党员,党支部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进行联系,加强沟通,随时掌握了解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和履行义务等情况。
流动党员管理 篇6
全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维护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有效解决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监督难到位、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州直机关工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把此项工作与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大力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与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采取五项举措,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领导重视是搞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关键。为此,工委专门成立了州直机关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工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州人事局(州人才服务中心)、州公安局、州民政局、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州工商联、州工商局等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并确定1名主要党政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指定1名联络员负责日常事务。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我们在州人才服务中心挂牌设立了州直机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站),向社会公布了服务咨询电话,在州就业中心和州自主择业办成立了党支部。明确了各级管理机构工作职责,构建了由州直机关工委宏观管理,各基层党组织统筹管理,州人才服务中心动态管理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
二是统一思想,认真抓好工作部署。州直机关工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广泛交换意见,在认真做好流动党员年度统计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摸底排查工作。去年12月29日州委组织部召开全州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座谈会后,我委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和单位分管领导召开了工作协调会议,认真学习传达了中组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辛桂梓同志的批示精神,以及州委组织部工作座谈会精神,就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排查摸底和统计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要求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对做好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体谅流动党员面临的困难,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使他们感受党的关爱和温暖。各基层党组织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制定了工作方案,对辖区内流动党员进行了认真摸底排查,填报了《流动党员情况统计表》,上报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三是摸底排查,做到“三知”。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是搞好流动
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前提。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委在认真做好党统工作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展了对流动党员的摸底排查工作,通过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全面查找流动党员。摸底排查工作主要通过“五查找”的方式进行,即党组织查找、党员个人包干查找、电话联系查找、发动亲朋好友查找、动员知情人查找。工作中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党员基本情况、掌握外出时间、掌握从事的务工项目、掌握新住址、掌握联系方法、掌握党费缴纳情况。经查实,现州直机关共有流动党员23名,其中党组织关系在州人才服务中心的有20名,党组织在州供销社的有3名;流动党员中跨省流动党员1名,跨州流动党员7名,州内跨县流动党员5名,因举家外出未归、打工地点和联系电话频繁更换等原因失去联系,正在与公安部门联系查找的有10名;流出1年以内的1名,流出1年以上的22名,通过排查,做到了知现状,知想法,知去向。
四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台账。根据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州直机关工委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就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与州人事局领导交换意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完善了《流动党员流入(流出)登记表》,制定印发了《两新组织党建有关情况统计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员登记表》、《州直机关党员私营企业主登记表》、《州直机关流动党员摸底调查表》;对《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情况进行多次“回头看”,查缺补漏,凡发放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必须加盖工委的公
章才能生效;坚持党支部委员分包联系外出党员制度,责任到人,要求每位外出流动党员每半年寄回一份工作总结和思想汇报;加强痕迹管理,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联系卡,建立流动党员台账,指定专人维护,做到一季一调查,半年一更新;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登记点,使流动党员能随时与组织保持联系;建立流动党员管理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明确具体分工和职责要求,规定会议时间为每半年一次。
五是丰富载体,搭建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我们于2006年在州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了州直机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向社会公开了服务承诺和咨询电话,为向流动党员和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便捷服务,搭建了务工服务工作平台,采用报刊、互联网、现场咨询、发放《劳动力转岗培训教材》、召开招聘会、组织劳务输出等形式,竭力为流动党员和群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用工推荐服务。2008年以来,州人才服务中心共召开各类招聘会22场,应聘人员达5326人,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达266人,为各企事业和用人单位推荐用工2487人;州劳动就业中心召开招聘会2次,有1600人应聘,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人员达2907人,为各单位推荐用工1334名。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积极做好预备流动党员转正、组织关系接转和党费收缴工作。对预备期满流动党员,党支部及时召开支部大会,按时讨论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凡流出党员必须填写《流动党员登记表》,对外出时间三个月以上且未转组织关系手续的党员,及时办理了《流动党员活动证》。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方面逐步走
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篇7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牢固的阶级基础, 党就无以立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就难以执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就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使每个党员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实现“建设和谐校园”总体目标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 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 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与目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差距, 随着流动党员人数在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逐步成为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途径初探
(一) 合理设置党组织, 不断扩大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高校后勤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实际, 按照有利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有利于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有利于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原则, 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使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前提, 也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要把制度创新贯穿于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接待登记制度、情况反馈制度、主题活动制度等。
(二)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和实际,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活动载体, 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 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要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做致富不忘家乡、帮助家乡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 做“家”在高校、奉献教育、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稳定的模范。要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对他们的关心结合起来, 从感情上贴近他们, 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从思想上帮助他们, 为他们排忧解难, 激发他们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与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根据文化水平抓教育。在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性党纪、党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适时组织流动党员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 以管理为基, 活动为媒, 努力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让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加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 对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更好地凝聚流动人员为高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维护校园安定和团结,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高校育人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 创新活动方式, 发挥好高校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 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四) 努力提高流动党员四个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 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相适应;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兼具开放、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的功能。二是资源意识。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 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 充分发挥组织功能, 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 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 明确责任, 协调配合, 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五) 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党员利益诉求渠道。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政策咨询、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党务服务、教育培训和管理创新等工作;主要为校园内党员开展活动提供阵地, 为党员提供上岗就业、职业培训、文化学习、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参与党内互助、服务群众等活动, 并及时了解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 做到平时有人访问, 难时有人帮扶, 老时有人惦念, 病时有人探望。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 保证他们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 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 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 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 那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摘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流动党员的现状, 就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篇8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教育管理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其中有很多是党员。这些在两新中非常活跃的党员,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社会安宁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大量的候鸟式、口袋和空挂党员依然存在,占据着我党重要的资源,但是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流动党员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流动党员存在的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流动时间较长,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内部结构构成繁琐复杂。当前流动党员的具体状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极速增长,以北京某市为例,数据显示,到2012年10月,该市流动党员共有1180人,占该市党员总数的3.5%左右;其中县域内流动的党员数量为588人,在本市其他县域流动的党员有578人,流动到外省市的党员有587人,共有505名党员从外省市流动到该市中,可见流动党员的数量较多;(2)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流动党员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二三线产业,例如服装、建筑、餐饮和运输等,流动方向则是向外省市和全国范围流动,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等;(3)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近年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台了诸多有利方针和政策,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逐渐增加,一些流动党员已经在某地区经商或者务工很多年,将近85%的流动党员选择只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4)流动党员结构内部愈加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和用工体制的影响,流动党员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就职收入较高,生活比较稳定,但是只占流动党员的小比例部分,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收入低生活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党员去向不固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流动党员都长时间在外流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情况很不稳定,当地党组织很难掌握这些流动党员的去向,一些流动党员向其他地区转移前步步高党支部,离开所在地时间较长,并且不主动转移党组织关系,党组织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一无所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都选择不上报党支部,在外地流动的党员不积极与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清楚流动党员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对流动党员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缺少管理流动党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对于外出的党员的管理不积极、不认真;再加上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地,很难管理,大部分党员都在非公企业工作,一些党员不对外表露党员身份,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3、流动党员关系难转接。外出的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一致,一些是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一些是在农忙时节返家,回家后或者忙于走亲访友,或者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等,不愿意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当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在非公企业就只,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缺少活动经费,因此基本不组织活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素质水平和年龄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要做到协调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都是持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三、改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
1、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实现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充分认识当前形式下党员流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最为首要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和各级党组织上,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罚体系,以此鼓励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
2、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流动动员服务站或者联络中心,相关部门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外出的流动党员应该登记,外来的流动党员同样要登记,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档案,与流动党员积极联络,了解他们的最新动向,针对具体情况恰当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党组织能够扩大管理范围,很多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就职,因此也要针对这个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降低党员的流失率。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流动党员要针对其数量多、范围大、分散和职业较多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在返乡前应该做好返乡培训,外出前则要与他们进行谈话,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工作。
综上,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才能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09):20.
[2] 牟严鑫.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山东大学.2014,(09):4.
[3] 董玉山.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62.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篇9
一、支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点,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专人负责,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和信息台帐,按时更新和上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二、根据流动党员外出时间的长短、地点是否固定等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组织关系的接转。
三、党支部在流动党员外出前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行前教育,帮助他们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四、每月与流入(流出)地党组织联系一次,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参加组织生活和发挥党员作用情况,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同管理。
五、支部委派专人与流动党员结对子,至少每月与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了解掌握流动党员本人和家庭情况,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篇10
一、党员外出一月不能返家的,要向支部申请登记,因外出务工或因其他事宜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要申请填写流动党员登记卡。
二、党组织或党支部有重要内容组织学习或有重大事项组织讨论通知流动党员返村时必须从大局出发,及时返回参加。
三、流动党员和村党员一样,必须坚持学习。学习资料有支部统一提供。支部统一布置的心得体会要按时交回。
四、流动党员外出后,无论到了何地都必须遵纪守法,在当地争当先锋,要努力维护自身形象。
五、流动党员自身发展好时,要求为家乡父老努力做出贡献。一年至少要承办一两件慷慨解囊的令人触目的好事,或者在公益事业上持,或者在公益事业上出资出力成绩显著。否则、要自己写出深刻的反省检讨书,总结出自己出门还不如在家好的原因。
六、流动党员的流动地址如有便更,要及时汇报支部登记,要自觉接受支部领导,随时和支部进行沟通。
【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推荐阅读: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10-22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12-03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办法08-13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12-22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06-04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报告07-06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计划11-11
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汇报11-17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12-11
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计划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