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党支部

2024-07-04

流动党员党支部(共6篇)

流动党员党支部 篇1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快, 相当数量的流动党员成为新兴的群体,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成为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也给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关键词:流动党员,探索,思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快, 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从而带来相当数量党员的流动, 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员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强, 流动党员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给新时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也成为基层党组织需要攻克的重大难题。

一、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

(一) 流动党员的特点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 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 大量的大学生党员、下岗待业党员、辞职党员、在外资和私企工作的党员、农村进城务工的党员以及自己创业的党员加入了流动党员的行列。流动党员职业分布广泛, 流动性大,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 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而在流动变化中, 他们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或很少联系, 组织生活得不到保障, 难以或很少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如何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 确保党组织的正常工作开展, 党的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 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

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为了使党员管理工作体现时代的要求, 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党的组织要制定有效管理流动党员的措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 进行了积极探索, 积累了成功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1]

近年来, 各地基层党组织努力探索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模式, 不断扩大在外出党员和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实践看, 各地探索的流动党支部建设经验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总体要求明确, 加强组织管理

各地流动党支部的建设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增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大胆探索, 积极实践, 创新工作机制。

在流动党支部的建设实践过程中, 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始终将党员的组织观念、党性修养、理论学习纳入重要日程, 着眼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立足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在实践中创新学习形式, 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 有利于流动党员的作用发挥出发, 努力使广大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始终保持先进性。总体来讲, 各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实践中, 立意明确, 态度积极, 成效显著。

2.坚持基本原则, 双重管理机制

流动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在于组织关系与本人分离, 由此原籍与当地共管的双重管理制度成为必然选择, 但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每个党员, 不论职务高低, 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因此, 原籍与当地共管的双重管理机制, 应以当地党组织为主, 原籍党组织协同管理, 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主要依托流动党支部。在实践中, 如江西靖安县探索的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新模式,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街道党工委尝试的“双重管理”制度, 湖北省利川市沙溪乡驻绍兴市斗门镇流动党支部建立的“动态式网络管理方法”, 均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3.重视平台搭建, 注重服务功能

基于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的特点, 不少基层党组织将流动党支部的服务功能居于重要位置, 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以党组织的关心、爱护为主导, 因地制宜, 结合流动党员的实际现状, 搭建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的平台。如“智力帮扶”, 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流动党员创业指导站”, 为困难党员提供工作岗位等, 从思想、工作、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强了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也增强了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4.丰富组织生活, 增强组织观念

建设流动党支部的首要目的是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使每一个流动党员均能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因此, 对丰富流动党员组织生活, 各基层党组织想了很多办法, 做了大量工作。如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同不断创新党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结合起来, 克服呆板, 结合实际, 坚持以党员需求为出发点, 既有紧跟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党纪教育, 又有劳动就业政策、招商引资优惠等专题讲座, 加上轻松活泼的联欢、联谊活动, 等等。共同组成了流动党支部丰富的组织生活, 通过组织生活的洗礼, 流动党员的思想认识得到提升, 党性修养得到提高, 组织观念得到加强。

5.加强协调沟通, 发挥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流动党员也不例外。在建设流动党支部的实践探索中, 基层党组织将促使流动党员融入当地社会,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流动党支部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层党组织通过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奉献日”“党员服务区”等载体活动, 引导流动党员在当地发挥作用, 在主动融入社会中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如淮南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驻平湖市新仓镇流动党支部围绕“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中央方针政策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等“四保”要求, 从强化服务措施入手, 密切联系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 真情服务在外务工人员, 帮助他们积极应对企业倒闭、减员带来的不利影响。[2]

二、流动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

流动党支部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没有经验可循, 建设适合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 必须从实际出发, 深度把握流动党员的特点, 不断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贴近流动党员思想认识和工作实际, 有利于流动党员作用发挥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系。流动党支部的建设试点已在各地纷纷展开, 各项工作也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着流动党支部试点建设的深入和推广, 各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会越来越多。如何更深入的搞好流动党支部建设, 更切实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力量, 更有效地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 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流动党支部的建设工作。

(一) 提高对流动党支部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 对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是基于我国政治、经济、人事制度改革深化, 出现流动党员群体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 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支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同。个别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支部建设未给予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基层党组织虽然成立了流动党支部, 但开展工作不够, 更有甚者未开展实际工作。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人才流动会越来越频繁, 作为新兴的流动党员群体将越来越庞大, 党的组织管理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流动党支部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 必须提高对流动党支部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做好流动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探索工作, 积极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积累经验。

(二) 注重流动党支部管理模式推广的可行性

各基层党组织在建设流动党支部的进程中, 献计献策, 积极创新, 探索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由于目前的流动党支部建设处于试点阶段, 某些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小范围内, 各种优势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试行效果显著, 但我们需要正视一个现实, 那就是我们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需要在全党范围内普及、推广。因此,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我们的实践既要立足建设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又要着眼于管理模式推广的可行性。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完善流动党支部组织制度建设

流动党支部要有所为, 必须不断夯实自身建设这一基础, 只有这样, 党组织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成为基层人民群众的政治核心。一要加强流动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 尤其要选好配强支部书记人选。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所服务行业的特点, 建立健全组织生活、教育管理等各项制度, 保证党组织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三要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制度的有效执行, 管理的切实到位, 才能夯实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基础,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 将流动党支部建设与群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建设流动党支部不仅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举措, 而且更应该成为充实基层党组织力量,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依托。因此, 我们流动党支部的建设要与各群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 共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特别是在一些没有建立工会、团支部、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非公企业, 加大党群共建立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流动党支部要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关心员工的生产生活作为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从而提高党组织在基层群众中的地位。首先, 要关心员工生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及时掌握员工动态, 适时领导建立工会、团支部、妇联等群众性组织, 自觉帮助员工解决困难, 把广大员工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其次, 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党支部在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 做好劳资关系协调工作, 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再次, 强化服务, 密切联系当地政府、党委和企业。利用组织优势, 稳定员工心态, 确保员工利益的同时维持社会稳定, 帮助企业应对当前形势, 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五) 将流动党支部建设与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相结合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也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近年来, 非公企业党组织发展一直比较迟缓,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偏少 (这是主要原因) ;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正常,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够;三是部分企业对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建活动态度冷淡, 给党建工作带来阻力。本着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 我们可以探索流动党支部建设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针对部分非公企业党员数量少, 力量薄弱的现状, 有效整合, 几个非公企业合建一个党支部, 将流动党支部的灵活性结合到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中, 以非公企业和流动党支部的密切配合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

[2]吴丽萍, 郑田宏.淮南市流动党支部发挥积极作用服务外出务工人员[N].人民网安徽视窗http://ah.people.com.cn/GB/channel2/15/200903/30/165351.html.2009-3-30.

流动党员党支部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流动党员由此产生。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推动整个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我乡现有流动人口党支部一个,即“XX流动人口党支部”,是由县委组织部于2011年8月19批准,8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支部书记XX,委员XX、XX均由乡党委会同县人口计生委党组推选产生。本乡流动党员总数为210名,现纳入该支部管理的流动党员仅3名,无其他乡镇流动党员。党支部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按要求上墙。所有流动党员都持证参加活动,“三会一课”等制度能够得到执行且各项组织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主要为流动党员以及本乡在当地务工的群众提供教育培训、计划生育等服务。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流出党员去向掌握难。按照规定,流动党员负有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的义务,流入地党组织负有联系该党员的职责,流动

1党员能够迅速“找到组织”。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流动党员和流入地党组织无法有效地“发现”对方,常常“擦肩而过”。同样,由于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操作措施,有的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外出党员的流动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工作,有的无固定居住地,甚至有的无固定工作点且无固定居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2、流动党员身份识别较难。党员外出应该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但是很多党员外出时并未办理《活动证》,导致无法参加组织活动;另外有一些流动党员不愿主动亮明党员身份,这给流动党员的身份识别带来很大困难。

3、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存在盲区。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的活动,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同时,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造成流动党员参加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都难以落到实处,致使流动党员处于疏于管理的状态。另外流动党员的双向带动作用不明显。

4、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责任不明。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责任划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中实际关涉到三大主体

即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在实际工作中产生误区,以为流动党员的报告、联系、管理和服务是他方责任,与自己无涉。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机制,解决“无人管理服务流动党员”的问题。

一是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要建立健全联系沟通机制。两地党组织建立经常交流机制,建立流动党员报到回执制度,建立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记录制度,相互反馈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发挥作用等情况,并以党员回执及其参加组织活动记录作为行使党员权利的资格证明,实现双向互动管理。二是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要建立健全阵地共建机制。两地党组织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情况,按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在流动党员流入地相对较集中的地方或企业设立临时党支部或临时党小组,并根据党内有关规定共同为流动党组织提供物质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流动党组织有组织活动场所、有必要的活动经费。

(二)、明确流入地党组织责任,解决“管理什么人服务什么人”的问题。

要进一步明确流入地党组织的工作职责,一是严格识别流动党员的身份。对长时间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交纳党费的党员,经党组织做工作后,无正当理由,仍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交纳

党费达六个月的,按照《党章》的规定应认为“自动脱党”处理,不再具备党员身份,“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不再将其纳入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范畴。二是规范接收流动党员的程序。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流入地党组织有主动联系和接收流入本地区的党员的职责,并佐以相关的督促检查和考评措施。三是建立健全流入地党组织与“流管办”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的机制。从部门协作入手,解决进一步核实流入党员身份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障碍,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如何管理服务好流动党员”的问题。

依托党员信息库,将流动党员信息纳入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做到党员信息更新的城乡一体化。如对流入本地区的流动党员进行身份核实,并在此基础上采集录入其信息;对流出本地区的流动党员进行技术标注,定期联系,更新其在信息库中的信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外出报告、领取回执制度。实行城乡党员外出无差别报告制度,要求其在返乡时向流出地党组织提供联系流入地党组织的回执。

流动党员党支部 篇3

【关键词】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党员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逐渐加大,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第三十一章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中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党建工作的一项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关爱温暖送到流动党员心坎上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服务平台。许多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创业,寻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缺乏信息,创业没有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要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大服务格局。在城市街道社区,要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整合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服务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广大流动党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以服务为平台,吸引、凝聚流动党员向党组织靠拢。

二要建立关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流动党员维权、一对一联帮带、扶贫济困、表彰奖励等活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就学、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要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定点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党员参加就业推荐;积极保障流动党员行使党员权利,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有关部门,为流动党员提供劳动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工伤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这一系列“温暖计划”的深入实施,真正把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使流动党员能够深切体会到流入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将原来的党组织“找”流动党员变为流动党员主动“找”党组织。

2.流出地党组织要努力提供各方面服务,做流动党员的坚强后盾。一要大力实施“四助”工程,加强服务管理。积极开展“高龄党员补助、困难党员救助、创业党员扶助、流动党员帮助”的主题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这些党员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二要生活上真情关怀,切实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对妻儿老小无人照顾的流动党员家庭,党组织通过确定专人定期走访或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集中上门服务,帮助其解决春耕、看病、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婚育证明办理等生产生活难题,切实解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离乡、放心创业。

三要积极开展“智力回流”活动,倡导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加深乡情亲情,使党员积极回馈家乡。举办乡情恳谈会、老乡联谊会、茶话会等,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观念,激发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四要推进观念更新,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创新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敢于压担子,大胆启用思想好、党性强、有作为的外出党员担任村级主职干部。

五要出台优惠政策,使外出党员返乡创业有为。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建公司、建基地。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加强党建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传统党建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党建工作必须网上与网下协同一致、互为促进。

1.要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流动党员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有党支部登记发放。流入地党支部要及时验证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党支部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在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环节,进行网络转接的同时,党组织也要同步实行纸质化备案——网络备案便于网络查询、统计信息,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而纸质化备案则有助于保障党员组织关系的安全性。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要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2.要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流入地党的基层组织。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应当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以就近就便编入所在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也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进行管理。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村)、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专门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

【参考文献】

[1]戴长征.关于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8(01)

流动党员党支部 篇4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人才开发中心流动党员党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宣传资料

(一)浙江省委副书记乔传秀在杭州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摘要)

中央确定杭州市作为城市基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单位后,杭州市委和各级党组织思想重视,认识统一,行动迅速,围绕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等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实施方案,在组织准备中推广党支部建在楼道等做法,具有特色,得到了中组部和中央试点工作办公室领导的充分肯定,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点范围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乘势而上,坚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市委的统一部署,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投身于教育活动,确保试点工作扎实健康有序地开展。

省委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省委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明确要求“按照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高标准、高质量地把我省的试点工作搞好。”下面,我代表省委和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搞好杭州市的试点工作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坚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自觉性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前提是必须不断提高和深化思想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寓意深刻,言简意赅,我们要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共产党只有具备和保持先进性,才能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有作为。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党员的先进性,又是由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通过开展行进性教育活动,使党员队伍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将有力地促进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的充分发挥。

党的建设历来都是围绕着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进行的,党的十六大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只有依靠党的先进性,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广大共产党员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带领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对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产生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基于对世界上政党建设特别是我们党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透彻分析和深刻总结,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通过开展行进性教育活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必将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的新发展。我们必须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联系党在推进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联系新世纪党肩负的伟大任务,联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生动实践,充分认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其次,要深刻理解试点工作在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试点工作是中央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整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组织开展面向广大党员的重大活动,需要试点实践的探索。中央关于开展试点工作的决定,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基层实际,是完全正确的。先行试点的做法,也是我们党开展重大活动的基本做法和重要经验。历史上党的建设的许多重大活动是这样做的,近几年开展的“三讲”教育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也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取得指导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切实增强搞好杭州市试点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杭州是全国17个试点之一,又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的试点单位。这既是中央对杭州市的信任和鼓励,也是中央对杭州市的期望和重托,更是中央交给杭州市的重大政治责任。杭州作为全国试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把试点工作搞好,直接影响着整个试点工作的目的和效果,进而影响到全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十分明确,杭州市的试点,是在为下一步全国城市基层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摸索路子,也是在为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积累经验。对于杭州自身来说,切实搞好试点工作,必将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杭州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必将有力地促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的实现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战略决策的落实;必将更好地推动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希望杭州市委和各级党组织,从思想上行动上加深对中央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大意义的理解,提高对试点工作重要任务、重大政治责任的认识,增强搞好试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坚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紧紧围绕“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努力使试点工作做到对上回答问题、对下解决问题,党员真受教育、群众真感满意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必须全面把握、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以及试点工作的具体意见,坚持抓住根本,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深入扎实有效推进。

第一,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贵在坚持始终。中央确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这是统领试点工作全局的要求。只有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才能使广大党员在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解决自身存在的实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只有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才能使广大党员在不断学习中得到提高,在不断实践中受到教育;只有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才能使试点工作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和回答好中央提出的六个方面问题;只有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才能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取信于民,真正让群众感到满意。

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思想的提高推动实践的深入。在试点工作中,要引导党员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不断增强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意联系党员的思想、工作、作风实际,联系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与我省正在开展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要响应

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与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起来,努力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问题,着力提高党员素质。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作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要求,把理论武装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第二、实现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贵在求得实效。中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看一个试点单位工作做得好不好,任务完成得怎样,最主要看两条,一是存在实际问题解决得怎样,群众是否满意。二是对中央提出的六个方面问题研究回答得怎样。这一目标要求,总体来说,就是对上回答问题、对下解决问题。这两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求得实效上,最终看群众是否真感满意。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防止片面强调六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和回答,而忽视本地本单位本企业突出问题的解决;又要克服片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而忽视六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无论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试点工作不到位的表现,都会影响试点工作的效果。

第三,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贵在激发动力。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是这次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三讲”教育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也是试点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政策。它的核心,是激发党员参与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

要大力宣传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市、区委要根据城市基层组织的特点,认真总结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用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启迪、激励身边的党员,促进广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

要主动关心党员的工作和生活。我们既要对党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又要主动关心党员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对生活困难党员、下岗职工党员,要做好服务工作,落实好相关政策,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调动他们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贵在群众满意。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同样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在试点工作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吸收群众参加,注重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要让群众真感满意,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真心诚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在开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时,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了解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问计于群众。民主评议前,要通过个别谈话、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形式,找准党员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问题,纳谏于群众。在民主评议过程中,要以适当方式吸收部分群众代表参加评议;面对面地听取群众意见,求教于群众。民主评议后,可通过公示等方式将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在整改提高阶段,要将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接受群众监督,取信于群众。

要让群众真感满意,必须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让群众真得实惠。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必须将整改贯穿始终。整改工作不光是整改阶段的事,从教育活动一开始,就要针对查找的问题,能改的马上就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积极负责解决。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要突出重点,从党员队伍中最突出的问题和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要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提高党员素质,树立党员形象,充分发挥党员在各方面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真感满意。

三、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锐意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试点工作水平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成功的做法借鉴。试点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试验活动,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没有一个创新的意识,没有一股探索的勇气,没有一种进取的精神,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是难以真正取得成效的。各级党组织要善于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提高。

探索创新必须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基层放开手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全党开展教育活动提供经验。要坚持群众路线,发杨党内民主,把广大党员的生动实践,作为探索创新的不竭源泉;要以群众关注的热点、试点工作的难点、党员教育管理的弱点问题为突破口,以重点工作的创新,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要注意从基层群众的创造中吸取营养,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

四、坚持强化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试点工作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试点,是杭州市今年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中央赋予的试点任务,贵在领导,重在组织,贵在落实。各级党委一定要精心组织、精心指导、精心操作、精心协调,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实效。

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实效,必须强化领导责任制。

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实效。必须区别情况,分类施教。

杭州作为城市基层的试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其他事业单位、社区、新社团组织等七个层面,涵盖面广,涉及行业多,情况复杂。我们要区别各个层面的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学习教育的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注重分类指导。在把握总的原则下,总体工作实行统一动员、统一部署、统一步调,具体到基层单位,要按照基层单位的具体情况,把握解决好党员队伍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党员素质,让群众满意,同时在具体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上,更要立足于因地制宜,因单位制宜,实事求是,着眼实实在在的效果。

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实效,必须建立有效的督查机制。

在各个阶段,都要采取领导督查、蹲点督查、明查暗访、随机抽查、群众满意率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单位,了解真实情况,认真督查指导。督查中发现存在问题,要耐心指导,帮助纠正;工作不得力的,要及时指出,切实改进;走过场的,要严肃批评,重新进行,各级党委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效果,以有效地督促检查,促进试点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

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工作实效,必须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要处理好试点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互相促进。要通过抓好各项工作来促进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丰富试点工作内容,创新试点工作的方法,提升试点工作水平。并引导广大共产党员在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本职岗位上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地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通过试点工作的磨砺和考验,增强广大党员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责任意识和本领,锻炼广大党员干部处理实际问题、解决工作难题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塑造广大党员干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

流动党员党支部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流动党员 管理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2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大力推行,使得顶岗实习不仅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多采取“2+0.5”或“2+1”模式,学生需在外连续实习半年或者一年时间,而根据党员培养和发展规律,高职院校第三年往往是预备党员转正以及发展的关键阶段,党员所占比例也较大。因此,如何实现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培养和监管工作,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角色定位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内涵及学生管理特点。根据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有关政策规定,顶岗实习指的是在对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通过强化学生生产实习和实践,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明确规定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因此,高职院校目前所推行的学生顶岗实习模式多为“2+0.5”或“2+1”形式,即学生在校两年或两年半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最后一年或半年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到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

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呈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实习身份的双重属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以后,即由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其既要履行学校关于实习的管理和学习要求,也要执行和完成企业对员工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工作任务。二是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时间都超过半年,也就意味着学生将较长时间处于学校和企业共管的一种状态,这对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有效的过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新变化。由于行业的不同和每个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能力不一样等因素,整个班级或年级学生整体进入企业实习是很难的,尤其是文科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地域分布往往比较散,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班级和年级学生管理模式将很难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的角色定位及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因此,本文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定义为:由于参加顶岗实习而在三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学生党员。

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呈现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人数较多。高职院校学制多为三年,根据党员发展的程序和规律,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参加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不仅是预备党员发展的主体,更是学生正式党员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的主要部分。二是党龄较短。高职院校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多为预备党员或刚转正的正式党员,党龄不长,正处于政治信念、组织纪律和党员素质都需进一步加强和培养的阶段。三是流动性强。学生以“准毕业生”角色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时的学生会因就业需要而不断地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实习和预就业,这就使得学生党员实习期间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大。

二、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分布点多面广,组织生活难开展。由于企业接收实习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学生自主选择意愿不断加大等因素,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地域,从而使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呈现实习单位多、地域不一等分布散的特点。因此,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很难像传统的校内党组织生活方式正常开展,再加上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适应压力大等原因,其参加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不断减弱,从而使得实习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开展工作难上加难。

(二)党员岗位流动性强,考察培养难进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正是多数预备党员转正的培养考察期,而实习期间同一支部党员以及班级同学分布又比较散,相互之间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自综合表现。同时,由于多数顶岗实习企业重视实习学生生产管理,而往往忽视实习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再加上部分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岗位流动性不断加大,学校党组织很难只通过对一个实习单位的调查就能全面掌握实习学生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行为表现,在其转正培养和考察时也难以正常开展。

(三)党建机制有待完善,党员管理缺手段。由于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是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产生,许多高职院校仍沿用过去传统的校内学生党员面对面定期开会、学习讨论和举行活动等方法来进行管理,缺乏解决新形势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各种问题的机制和手段,这对于点多面广、分布散、流动性大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而言,局限性就逐步显现,也使得校内党组织对实习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和目标管理等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四)校企党建合作不足,教育培养缺依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中小企业占较大部分,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党建工作现状而言,不少中小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比较薄弱,而多数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对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党员管理工作载体又考虑不足,使得实习学生党员进入这类企业实习时,因缺乏校企共建的党员管理平台而在企业找不到可联系的党组织,更谈不上如何加强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新构想

(一)加强组织工作领导,完善党建工作机制。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作为高职院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育和管理,不仅是强化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将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学校顶岗实习重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二是明确学生流动党员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学生党建主管部门为中心,二级院系党组织和学生党支部共同管理的校内责任体系;三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完善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方式、教育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制度,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创新党员管理载体。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必要保障。因此,应针对实习学生党员分布不一和流动性强等特点,创建新的组织方式和载体来发挥管理作用。一是完善校内顶岗实习党员管理工作机构,统筹规划好实习党员管理的各项事务;二是把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与顶岗实习管理和服务工作相结合,依托学校顶岗实习工作站建立临时党支部,使其成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的重要平台;三是通过选派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导师共同联系等方式,与企业共建顶岗实习学生临时党支部,实现党建的校企合作;四是在学校党组织所不能覆盖且又有3名正式党员实习的地方及时建立临时党组织,以确保每一个实习党员能及时地找到党组织。

(三)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提升党员管理实效。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受自身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党组织对其教育管理的作用。因此,完善的组织生活制度、新的组织生活载体和有效的组织生活方式成为强化实习期学生党员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围绕实习学生党员自身现状和需求实际,将以往传统的学文件、读报纸等单一的校内党组织生活,优化为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党组织活动,从而使实习学生党员在党组织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党组织生活方式,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以及党员远程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实现党的组织生活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三是党员教育培养要与其职业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职业能力培训、时事研讨和就业指导等活动,从而使党组织生活不仅成为实习党员思想教育的平台,更成为其职业能力发展的平台。

(四)强化党员培养考核,注重党员目标管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其思想在不断地产生变化,他们不仅需要党组织的关心,更需要党组织的目标引领。一是结合实习学生党员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为其角色转变做好服务;二是强化实习学生党员的目标管理,结合学校顶岗实习目标管理体系,制定学生党员实习期间参加组织生活、思想汇报和模范作用发挥等管理目标,为其指明发展方向;三是加强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将实习期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考核融入顶岗实习考核体系,进而形成对学生党员实习期业绩考核和思想表现考核的综合评价。

(五)构建校企共管平台,强化协同管理效果。顶岗实习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准员工”,要真正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不仅要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力度,更需要企业参管、共管的作用发挥,只有真正发挥了校企共管作用,才能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有效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顶岗实习企业党建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共管机制和平台建设。一是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制定管理办法、共同建设管理队伍、共同参与教育培训、共同建设活动平台和共同制定评价机制等方式,逐步形成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共管的工作平台和体系。二是可以通过将学生党员管理融入现行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体系,从而将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考核与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考核相融合,进而实现对实习生党员思想考核和实习期量化考核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蒋百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方式创新浅谈[J].高教论坛,2013(11)

[2]蒋百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协同管理机制探析[J].高教论坛,2014(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2012ZZZ045)

【作者简介】蒋百平(1981- ),男,广西灌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流动党员党支部 篇6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教育管理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其中有很多是党员。这些在两新中非常活跃的党员,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社会安宁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大量的候鸟式、口袋和空挂党员依然存在,占据着我党重要的资源,但是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流动党员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流动党员存在的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流动时间较长,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内部结构构成繁琐复杂。当前流动党员的具体状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极速增长,以北京某市为例,数据显示,到2012年10月,该市流动党员共有1180人,占该市党员总数的3.5%左右;其中县域内流动的党员数量为588人,在本市其他县域流动的党员有578人,流动到外省市的党员有587人,共有505名党员从外省市流动到该市中,可见流动党员的数量较多;(2)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流动党员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二三线产业,例如服装、建筑、餐饮和运输等,流动方向则是向外省市和全国范围流动,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等;(3)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近年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台了诸多有利方针和政策,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逐渐增加,一些流动党员已经在某地区经商或者务工很多年,将近85%的流动党员选择只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4)流动党员结构内部愈加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和用工体制的影响,流动党员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就职收入较高,生活比较稳定,但是只占流动党员的小比例部分,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收入低生活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党员去向不固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流动党员都长时间在外流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情况很不稳定,当地党组织很难掌握这些流动党员的去向,一些流动党员向其他地区转移前步步高党支部,离开所在地时间较长,并且不主动转移党组织关系,党组织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一无所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都选择不上报党支部,在外地流动的党员不积极与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清楚流动党员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对流动党员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缺少管理流动党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对于外出的党员的管理不积极、不认真;再加上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地,很难管理,大部分党员都在非公企业工作,一些党员不对外表露党员身份,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3、流动党员关系难转接。外出的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一致,一些是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一些是在农忙时节返家,回家后或者忙于走亲访友,或者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等,不愿意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当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在非公企业就只,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缺少活动经费,因此基本不组织活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素质水平和年龄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要做到协调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都是持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三、改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

1、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实现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充分认识当前形式下党员流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最为首要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和各级党组织上,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罚体系,以此鼓励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

2、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流动动员服务站或者联络中心,相关部门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外出的流动党员应该登记,外来的流动党员同样要登记,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档案,与流动党员积极联络,了解他们的最新动向,针对具体情况恰当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党组织能够扩大管理范围,很多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就职,因此也要针对这个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降低党员的流失率。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流动党员要针对其数量多、范围大、分散和职业较多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在返乡前应该做好返乡培训,外出前则要与他们进行谈话,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工作。

综上,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才能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09):20.

[2] 牟严鑫.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山东大学.2014,(09):4.

[3] 董玉山.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62.

上一篇:课程项目化改造下一篇:中学师德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