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2024-06-09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精选7篇)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1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是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他们中许多人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党员将越来越多。为了使党员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上级组织部的部署和要求,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实现的“五个一”目标,桥楼乡党委经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推动我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上新水平。特制订流动党员具体管理办法:

一、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1、在乡党委直属单位、村委会和居委会中确保做到“两有”;

2、在下岗职工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的流动党员中健全完善党组织。对符合条件建立党组织的,乡党委要做好党组织的组建工作。真正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和党员温暖的家”。

二、抓好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

1、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各单位组织要将外出或流入在册党员的姓名、年龄、流动去向、期限、职业、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入册登记,建立外出党员和流入在册党员登记卡。

2、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外出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外来流动党员要定期向原所属党组织进行沟通联系汇报,党组织要定期向流动党员通报本单位本地区的形势,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3、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考核检查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和《流动党员考核证》,证随人走,年终凭证民主评议和考核。

三、加强分类管理,创新管理机制。

对下岗分流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离退休党员中的流动党员,以及关、停、破、转、并企业职工党员组织关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党组织专人联系流动党员制度,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电脑网络化。

四、解决突出问题,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

针对我乡少数流动党员中组织观念淡薄,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发挥党员作用以及党组织关心不够,管理渠道不畅,关系不顺等突出问题,尤期是对“三不党员”(不办理组织关系,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按照“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原则,教育为主,处分为辅。经教育确实改正错误的流动党员,给他们一个争取做合格党员的机会;确属不合格党员,经教育仍不改变的,按照党的纪律进行处置,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结性。

2010年2月12日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2

一、河南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 河南省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列入党建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在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初步形成了流动党员工作的双向共管、动态组建、教育培训、服务保障、典型带动、智能管理以及组织保证等机制。

但是,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总体上仍然停留在“外延式”发展阶段, 工作的主要内容局限在建立新的流动党员组织、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制定规章制度等量的扩张上, 而对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切实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等“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还无暇顾及;并且由于缺乏“质”的提升, “量”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使当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底数难摸清、人员不稳定、组织不巩固、管理不规范、作用难发挥的问题。

二、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更新管理理念

1.规范化管理。为使流动党员能正常地参加组织生活, 及时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和帮助, 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 应突出“三个有”, 实现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完善管理网络, 做到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有家可归”。二是健全管理制度, 做到流动党员管理“有章可循”。三是规范管理程序, 做到流动党员办事“有条不紊”。

2.人性化管理。一是增强服务功能, 实现人性化管理。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地或创业地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更希望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帮助。因此, 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觉改进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 树立大管理的理念, 融服务于管理之中,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切实为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服务, 改善流动党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二是改进教育方法, 推进人性化教育。我们要调整充实教育内容,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育形式, 坚持行前教育、跟踪教育、远程教育相结合, 推进人性化教育, 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真正取得实效。三是简化工作程序, 推进人性化办公。

3.现代化管理。目前,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党建工作应该借鉴, 应积极推行电子党务。开发软件构建电子党务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处理程序性的党务工作,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 变更就业地点、联系方式, 参加活动, 收缴党费等实际难题, 开发互联网的党务活动平台, 利用网络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系, 完成学习培训、群众意见、听取汇报、开展调查等各项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

(二) 完善管理制度

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要以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为目标, 因势利导, 管好管活,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用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努力做到教育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建立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制度。各级党组织每隔半年要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排查, 确认流动党员身份, 逐人登记建立档案, 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结构、分布、从事工作等情况, 加强跟踪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利用电脑网络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网络。流动党员所在流出地党组织要切实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去向、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等, 并要落实专人负责, 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流动党员和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 了解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活动, 妥善解决他们参加选举等问题,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2.建立流动党员汇报联系制度。对长期外出且务工经商地不固定、流动性较大的党员, 实行流动党员联系卡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批准后填写联系卡, 外出落实工作地点后, 及时按照联系卡的要求, 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向原党支部报告 (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等) , 党支部做好相关记录。原党支部在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详细地址后, 每月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系, 掌握其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并向其传达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和党支部的各项决议。流动党员要按规定向原党支部汇报 (书面或电话) 一次在外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按时缴纳党费。流动党员每变更一次工作地点, 要及时向原党支部报告。党支部做好联系卡相关记录, 每季度向基层党委汇报一次本支部外出务工党员的人数、名单、流向、工作、生活、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等情况。

3.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量化管理制度, 基层党组织要与流动党员签订《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 目标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应尽可能细化,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不同层次的流动党员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办法, 及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 要表彰奖励先进, 鞭策落后, 确保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党委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以便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的, 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 情节严重的, 要做出必要的组织处理。坚持定期分析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每年年底逐级上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

4.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针对流动党员权利保障难落实的现象,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试行) 》的规定,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多关心流动党员, 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尊重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 让他们参与基层组织重大事务的决定, 参与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推选, 引导他们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党员服务站 (点) , 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经济权利、生存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等, 以权利的保障促进党员义务的自觉履行。

5.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依靠党丰富的组织体系资源实现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立体、动态管理模式, 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第二, 党组织管理与工作单位管理相结合, 流动党员既要接受所在党组织的管理, 又要接受所在工作单位的管理。第三, 党组织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社区管理教育流动党员在享受个人生活的同时, 还要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和乡规民俗, 服从大局, 多为邻里着想。

6.建立流动党员激励约束制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制定激励措施、研究约束机制,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三) 创新管理方式

1.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通过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 建立一个完善的、能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 可以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 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或生活, 都能找到党的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履行党员义务, 享受党员权利, 是保证流动党员教育培训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活动方式创新。一是注重创新, 增强活动形式多样化。二是利用科技, 推进党员管理的信息化。

3.教育管理方式创新。针对流动党员岗位分散、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的特点, 应突出“灵活、便捷、实用”原则, 明确教育管理职责, 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4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牢固的阶级基础, 党就无以立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就难以执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就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使每个党员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实现“建设和谐校园”总体目标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 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 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与目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差距, 随着流动党员人数在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逐步成为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途径初探

(一) 合理设置党组织, 不断扩大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高校后勤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实际, 按照有利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有利于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有利于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原则, 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使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前提, 也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要把制度创新贯穿于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接待登记制度、情况反馈制度、主题活动制度等。

(二)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和实际,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活动载体, 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 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要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做致富不忘家乡、帮助家乡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 做“家”在高校、奉献教育、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稳定的模范。要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对他们的关心结合起来, 从感情上贴近他们, 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从思想上帮助他们, 为他们排忧解难, 激发他们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与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根据文化水平抓教育。在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性党纪、党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适时组织流动党员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 以管理为基, 活动为媒, 努力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让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加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 对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更好地凝聚流动人员为高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维护校园安定和团结,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高校育人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 创新活动方式, 发挥好高校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 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四) 努力提高流动党员四个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 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相适应;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兼具开放、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的功能。二是资源意识。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 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 充分发挥组织功能, 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 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 明确责任, 协调配合, 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五) 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党员利益诉求渠道。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政策咨询、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党务服务、教育培训和管理创新等工作;主要为校园内党员开展活动提供阵地, 为党员提供上岗就业、职业培训、文化学习、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参与党内互助、服务群众等活动, 并及时了解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 做到平时有人访问, 难时有人帮扶, 老时有人惦念, 病时有人探望。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 保证他们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 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 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 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 那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摘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流动党员的现状, 就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5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当前,在党员在各地区间的流动性加快成为历史潮流和现实存在。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应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元氏县域流动党员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元氏县共有党委36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558个,党员17200人。流动党员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截止9月底,县域内流动党员842人,占党员总数的4.8%,比2011年同期的663人增长26.9%。二是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流动党员多数只限于在本县、本市内流动,现在全县跨市流动党员达到46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4.6%。三是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流动时间超3个月的39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6.6%,比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强,不便掌握去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流入、流出无登记,返乡后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党员不断更换务工地点,更新联系方式,造成党组织联系沟通上的困难。

二是规范化差,不易教育管理。因为在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设置方式等,党组织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多数流动党员从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使这些党员很难方便的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

三是约束力弱,不好发挥作用。有一些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不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在推动所在地和家乡建设等方面根本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从党组织来说,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缺乏工作主动性,出现了工作学习上的“死角”。部分流动党员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复杂,出现“逐利”趋向,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掌握欠缺,不知道在流动时应履行的责任,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二是管理机制的缺陷。首先是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适应于管静不管动,达不到流动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动态管理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的特点,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斥,客观上造成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事业不热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三、对策思考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必须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切入点。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机制,积极地推行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远程教育”、返乡之后“补课教育”,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必须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关键要素。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大党建观念,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密切配合的双重管理模式。流出地党组织以联系汇报、返乡管理、远程送学等工作为重点。流入地党组织协助抓好日常管理工作,邀请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同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12371”党员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双重覆盖”。二是要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行業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党组织这个“流动堡垒”,为流动党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落脚点。发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和弘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流动党员是人才资源的理念,找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从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创业就业、发挥模范作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主题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眼界宽、信息多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传信息、引技术、上项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入地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氛围,畅通渠道,结合流动党员实际,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服务区”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参考文献

[1]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国人事报,2010-12-31.

[2]常玉芳.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2005.

[3]陈晓丽.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6

关键词: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D267.6

新的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外国语学院因为学科特点,有部分学生党员存在不定期外出交流学习的情况,针对这部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学院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伴随流动党员新特征的不断出现,教育管理日趋困难。

一、学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外国语学院目前有50名党员有过赴省内高校、台湾或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这些学生党员分布区域较广,整体具有“被动性”和“临时性”,学生党员在交流学习时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需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增强党性修养,勇敢地、正确地看待新事物,需要党组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教育、引导和帮助。

二、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及影响

学生党员不在校内会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脱管”现象的发生,如信息交流不畅通、党组织活动不参与、党内学习不到位、预备党员无法正常转正及党费缴纳不及时等问题,具体方面例举如下:

(一).流动党员中出现“挂名党员”及“三不党员”

挂名党员,指党组织关系依然在学院内,但出国交流后因学校党组织无法及时更新和掌握该党员的联系方式,不能与其进行及时沟通的学生党员;三不党员,则为在外出交流期间无法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不能及时向党组织上交思想汇报,不能按时上交党费的学生党员。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盲区”,预备党员无法按时转正

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在外出交流期间,所在党支部对其其思想及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存在“盲区”,难以发表客观准确的意见,使得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程序难以与其他预备党员一样正常进行,这给流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部分处于预备期的流动党员在应转正期间无法正常转正。

(三).流动党员返校后党员先进性不明显,对自身放松要求

多元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给予流动学生党员更为宽广的眼界,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闻等积极作用,同样也不乏消极影响,国家性质的不同引起的意识形态差异也会给在交流地生活半年至一年的学生带来一定影响。返回学校后,个别党员学生出现过党支部内工作技能下降或遗忘、积极性减少、党员先进性减弱的情况,部分返校的流动党员也因返校后进入校园生活最后一年而忙于自身发展,无法参加学校内党员活动。

(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形式单一

当今为信息和网络的时代,新媒体更迭频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结合本校内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已存在一定习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造成工作方式与时代的脱节,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三、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困境解析

(一).政策层面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文件》从宏观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有了明确的规定,部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文件,但由同一政策具体到一线,也因具体要求不同而无法将两者完美对接,展开工作。

(二).高校管理层面

由于流动党员自身情况的差异性使得已有的管理方法不能解决所有流动学生党员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忽略了流动学生党员在学历层次、年龄、专业上的差别,使得管理方法中求同性的问题解决模式很难适应流动学生党员大跨度的差异性。

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为解决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困境,需要加强党建工作中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流动党员档案、成立网络党支部等形式,以保证流动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集体凝聚力,创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采取民主集中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支部内骨干组成支部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临时党支部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展开。因外国语学院交流学生分布地域较为分散,可在学生外出交流前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各位委员负责联系。

(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

目前,外国语学院已成功建立学院党支部学生党员成长记录信息库,旨在更好地了解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进步情况,为学生党员们提供相应帮助和指导。学院拟结合中央的通知,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按规定登记,为流动学生党员建立专属档案。学院将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指派专人统一管理流动学生党员档案,与临时党支部委员及负责成员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及时更新流动学生党员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保证日后联系的及时性和信息的有效性。

(三).成立网络党支部

目前,学院已在学院主页、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建立沟通群以保证与学生的交流,并通过校内“学工在线”网站对学生党员进行综合型管理。学院拟在媒介平台进行进行建党专栏的建立,开设“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网上流动党员党支部”作为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窗口,及时登入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相關资料,使得流动学生党员即使不在校内也能参加网络党支部大会,完成转正等相关工作。同时,外国语学院拟在社交平台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交流群”,加强同流动学生党员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外地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语

新形势下,重视和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无疑对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创新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对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推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党员队伍建设时效性和实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园全. 新媒体平台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加强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 前沿, 2014(z1):41-43.

[2]朱孟光, 周良书. 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 探索, 2015(2):43-47.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篇7

一、我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1. 毕业生党员

按照规定, 毕业生党员离校后, 党员的组织关系也一并转出。但是随着现在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仍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党员人已离校, 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原因是因为:一是到外企就业的毕业生党员, 由于单位未健全党组织, 其组织关系无从挂靠。二是灵活就业的同学或准备留学的同学, 组织关系无法落实。三是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 忙于找工作, 担心组织纪律的约束, 即使方便组织关系转移, 也故意拖着不办。四是已经就业但是对现状不满意的毕业生党员, 担心跳槽后, 组织关系转来转去麻烦, 等着工作稳定好再办理, 拖延转出时间。

2. 留学交流党员

随着我校国际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 出国出境学习的党员越来越多, 按照研究生学制三年计算, 大部分少则几个月, 多则两年。有的不能按照规定办理保留党籍手续。这些党员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与党组织的关系, 而且在国外的一切思想动态不好掌握。

3. 出海远洋调研的党员

我校因专业特点, 部分研究生党员需要出海或者到实验基地进行科研调查, 一般是半年或者因自然原因影响会更长时间。尤其是远洋船上科研调查, 通讯更加不畅, 学校党组织对他们鞭长莫及、联络不够。外出单位又无党组织管理。可能会出现两头都不管的情况, 导致一些党员处于事实上的流动状态。

4. 联合培养的党员

我校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 我校与国内很多水产研究所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以此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部分研究生党员进所后, 由于有的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党员无法达到成立学生支部的人数。以致研究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虽然有些联合培养单位成立了学生支部, 但是研究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活动主要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 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差异, 无疑造成一些研究生党员和学校党建的大环境对接不畅。

二、加强流动研究生党员管理的对策

1. 重点解决好毕业生党员的转移问题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 处于流动状态的毕业生党员会越来越多, 我校要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提前做好安排, 在毕业生党员中集中开展一次以“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活动,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转移组织关系教育工作。要使每一位毕业生党员懂得在转接党员组织关系中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对于确需组织关系暂留学校的毕业生党员, 要建立信息登记, 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做到“离校不断线”。

2. 对于出国或者外出科研调查的研究生党员, 党组织强化教育管理, 党员个人强化组织观念

就留学或者长期在外进行科研实践的党员来说, 学校党组织要加大教育管理的刚性需求。引导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从流动党员个人角度来说,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主动与学校所在支部保持必要的联系, 每月定期提交外出期间的思想汇报, 尤其是出海科研调查的同学, 更是在通讯方式不太便捷的情况下, 每月写下思想汇报, 回岸上以后及时交给所在支部负责人。党支部也应该把支部的会议精神、近期开展的一些活动等具体情况及时地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告知流动党员。

3. 加强与联合培养单位党建对接

联合培养学生党员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前, 符合党支部成立条件的, 由学校牵头, 在联合培养单位成立研究生党支部, 支部书记可授权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工作负责人来担任。并定期开展支部活动, 及时跟学校各学院党建负责人做好对接。

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通过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等方式, 及时掌握外出和外来的党员的基本信息。研究生党支部结合当前上海海洋大学在易班建设中的先进性经验, 在研究生党员中大力推动易班建设的同时, 借助于这个平台和其他网络工具, 研究生党员可以克服因时间冲突和地点分散造成的党组织生活开展和传达信息不畅。通过易班网络平台, 拓宽党建工作的途径, 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5. 发挥导师育人的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处世之道等方式, 从各方面影响着学生, 有些流动党员跟随导师完成科研调查, 论文设计等, 和导师有较多的接触和沟通,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全面发挥党支部、研究生导师和流动研究生党员自身的作用, 通过校内外研究生党员“双向带动”等方式, 加强对“流动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 对于保持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 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对于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 去了解他们的心理, 较好的解决流动研究生党员在科研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教育。另一方面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归属与责任感, 使研究生流动党员在流动中接受教育和监督,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力央, 詹宏海, 陈琦华.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机制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5, (1) .

[2]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N].光明日报, 2003211225.

上一篇:“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结对提升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