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承诺书

2024-09-07

流动党员承诺书(共11篇)

流动党员承诺书 篇1

党员承诺书

(流动党员参考样本)

共性承诺:

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2.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3.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4.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5.按时足额主动交纳党费,积极参加组织开展的党员活动,定期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

6.教育引导家属子女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爱岗敬业。职责承诺:

1.在外不做与党员身份不符的事,不做有损于家乡形象的事。2.爱岗敬业,积极主动宣传家乡,利用自身工作优势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做贡献。

3.本人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如有变更将及时向党组织汇报。

4.每半年向党组织做一次思想汇报,总结在外工作、思想情况。实事承诺:

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家乡提供一条农村致富信息,引进一个经济发展项目,带领一名群众外出务工,帮扶一名贫困农户脱贫,回乡创办一个经济实体。

流动党员承诺书 篇2

一、河南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 河南省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列入党建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在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初步形成了流动党员工作的双向共管、动态组建、教育培训、服务保障、典型带动、智能管理以及组织保证等机制。

但是,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总体上仍然停留在“外延式”发展阶段, 工作的主要内容局限在建立新的流动党员组织、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制定规章制度等量的扩张上, 而对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切实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等“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还无暇顾及;并且由于缺乏“质”的提升, “量”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使当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底数难摸清、人员不稳定、组织不巩固、管理不规范、作用难发挥的问题。

二、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更新管理理念

1.规范化管理。为使流动党员能正常地参加组织生活, 及时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和帮助, 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 应突出“三个有”, 实现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完善管理网络, 做到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有家可归”。二是健全管理制度, 做到流动党员管理“有章可循”。三是规范管理程序, 做到流动党员办事“有条不紊”。

2.人性化管理。一是增强服务功能, 实现人性化管理。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地或创业地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更希望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帮助。因此, 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觉改进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 树立大管理的理念, 融服务于管理之中,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切实为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服务, 改善流动党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二是改进教育方法, 推进人性化教育。我们要调整充实教育内容,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育形式, 坚持行前教育、跟踪教育、远程教育相结合, 推进人性化教育, 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真正取得实效。三是简化工作程序, 推进人性化办公。

3.现代化管理。目前,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党建工作应该借鉴, 应积极推行电子党务。开发软件构建电子党务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处理程序性的党务工作,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 变更就业地点、联系方式, 参加活动, 收缴党费等实际难题, 开发互联网的党务活动平台, 利用网络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系, 完成学习培训、群众意见、听取汇报、开展调查等各项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

(二) 完善管理制度

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要以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为目标, 因势利导, 管好管活,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用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努力做到教育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建立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制度。各级党组织每隔半年要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排查, 确认流动党员身份, 逐人登记建立档案, 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结构、分布、从事工作等情况, 加强跟踪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利用电脑网络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网络。流动党员所在流出地党组织要切实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去向、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等, 并要落实专人负责, 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流动党员和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 了解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活动, 妥善解决他们参加选举等问题,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2.建立流动党员汇报联系制度。对长期外出且务工经商地不固定、流动性较大的党员, 实行流动党员联系卡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批准后填写联系卡, 外出落实工作地点后, 及时按照联系卡的要求, 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向原党支部报告 (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等) , 党支部做好相关记录。原党支部在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详细地址后, 每月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系, 掌握其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并向其传达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和党支部的各项决议。流动党员要按规定向原党支部汇报 (书面或电话) 一次在外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按时缴纳党费。流动党员每变更一次工作地点, 要及时向原党支部报告。党支部做好联系卡相关记录, 每季度向基层党委汇报一次本支部外出务工党员的人数、名单、流向、工作、生活、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等情况。

3.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量化管理制度, 基层党组织要与流动党员签订《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 目标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应尽可能细化,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不同层次的流动党员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办法, 及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 要表彰奖励先进, 鞭策落后, 确保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党委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以便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的, 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 情节严重的, 要做出必要的组织处理。坚持定期分析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每年年底逐级上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

4.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针对流动党员权利保障难落实的现象,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试行) 》的规定,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多关心流动党员, 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尊重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 让他们参与基层组织重大事务的决定, 参与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推选, 引导他们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党员服务站 (点) , 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经济权利、生存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等, 以权利的保障促进党员义务的自觉履行。

5.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依靠党丰富的组织体系资源实现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立体、动态管理模式, 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第二, 党组织管理与工作单位管理相结合, 流动党员既要接受所在党组织的管理, 又要接受所在工作单位的管理。第三, 党组织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社区管理教育流动党员在享受个人生活的同时, 还要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和乡规民俗, 服从大局, 多为邻里着想。

6.建立流动党员激励约束制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制定激励措施、研究约束机制,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三) 创新管理方式

1.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通过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 建立一个完善的、能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 可以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 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或生活, 都能找到党的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履行党员义务, 享受党员权利, 是保证流动党员教育培训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活动方式创新。一是注重创新, 增强活动形式多样化。二是利用科技, 推进党员管理的信息化。

3.教育管理方式创新。针对流动党员岗位分散、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的特点, 应突出“灵活、便捷、实用”原则, 明确教育管理职责, 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流动党员承诺书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流动党员管理措施 篇4

随着党员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党员离岗后又在外地自谋职业,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个难题,现就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制定如下措施:

一、对离岗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离岗党员不离党,随时随地不忘共产党员身份,始终保持遇到党组织的联系。

二、要求离岗党员坚持每月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及在外工作情况,接受教育,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三、要求不能按时回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学习的离岗党员,定期写出思想汇报寄给支部同时,党组织把自身现状及时向他们通报,定期给他们寄去学习资料,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党支部每半年举行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以巩固学习成果。

四、建立离岗党员登记簿党支部按月填写离岗党员基本情况,理解和掌握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党支部指定专人与离岗党员保持电话联系,主动关心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让他们仍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流动党员管理细则 篇5

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市司法行政律师等行业流动党员人数不断增多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流动党员是指由于从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第三条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大在律师等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第四条主要原则:一是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三是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责任感。1

第二章流出地党组织的主要责任

第五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六条流出地党组织接到党员要求流动的申请后,应及时予以答复。对于符合人员流动有关政策的,要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在流动党员外出前,要对其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对不符合规定要求流动的党员,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七条流出地党组织要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建立临时档案,确定联系人,及时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和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等情况。

第八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第九条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流出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听取党员汇报,及时详细地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第十条流出地党组织要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第三章对流动党员的基木要求

第十一条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

第十二条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离职。

第十三条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按季交纳。党费可以补交,但补交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四条流动党员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第十五条流动党员外出返回后,要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流出地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第十六条预备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期间,应定期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预备期满,应向流出地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由流出地党组织接规定履行转正手续。

第四章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方法

第十七条完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流动党员一般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简化《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手续,《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由党支部登记发放。

《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组织生活所在党支部每年审核一次。

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党组织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耍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八条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党组织,党费可委托其他党员或亲属按月代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应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出国出境定居的党员和出国出境超过假期一年以上的党员,停止党籍,其组织关系和党籍材料转到县或相当县一级党委组织部门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要创造条件使流动党员参加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回流出地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提前与外出流动党员进行联系,使其按时参加民主评议活动。对因故不能参加民主评议活动的外出流动党员,可利用节日放长假等时间对他们进行民主评议。

第二十条对在流动党员中发现的不合格党员、违纪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要向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由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按照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或给予党纪处分。

第二十一条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要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党员信息库的主要内容为流动党员的基木情况和其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奖惩、外出地点变更等情况。第二十二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实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方便离流出地较近的流动党员回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第五章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十三条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强沟通和协作,定期通报和研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员登记备案中,要增加“政治面貌”内容。各组织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行业管理部门要选派党性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负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和场所问题。

第二十四条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的登记、联系、汇报、考核、检查等项制度。律协总支和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

登记簿”。党支部还要建立“外出党员联系、汇报登记簿”,对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等情况进行详细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和考核评比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挂牌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流动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展示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要把流动党员纳入“创先争优”活动范围,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六条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情节严重的,要作出必要的组织处理。律师党总支每年底要上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局政治部每年要对局系统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组织一次抽查。各基层党组织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

流动党员承诺书 篇6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牢固的阶级基础, 党就无以立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就难以执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就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使每个党员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实现“建设和谐校园”总体目标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 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 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与目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差距, 随着流动党员人数在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逐步成为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途径初探

(一) 合理设置党组织, 不断扩大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高校后勤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实际, 按照有利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有利于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有利于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原则, 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使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前提, 也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要把制度创新贯穿于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接待登记制度、情况反馈制度、主题活动制度等。

(二)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和实际,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活动载体, 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 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要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做致富不忘家乡、帮助家乡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 做“家”在高校、奉献教育、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稳定的模范。要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对他们的关心结合起来, 从感情上贴近他们, 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从思想上帮助他们, 为他们排忧解难, 激发他们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与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根据文化水平抓教育。在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性党纪、党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适时组织流动党员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 以管理为基, 活动为媒, 努力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让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加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 对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更好地凝聚流动人员为高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维护校园安定和团结,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高校育人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 创新活动方式, 发挥好高校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 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四) 努力提高流动党员四个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 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相适应;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兼具开放、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的功能。二是资源意识。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 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 充分发挥组织功能, 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 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 明确责任, 协调配合, 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五) 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党员利益诉求渠道。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政策咨询、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党务服务、教育培训和管理创新等工作;主要为校园内党员开展活动提供阵地, 为党员提供上岗就业、职业培训、文化学习、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参与党内互助、服务群众等活动, 并及时了解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 做到平时有人访问, 难时有人帮扶, 老时有人惦念, 病时有人探望。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 保证他们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 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 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 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 那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摘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流动党员的现状, 就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流动党员承诺书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流动党员 管理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2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大力推行,使得顶岗实习不仅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多采取“2+0.5”或“2+1”模式,学生需在外连续实习半年或者一年时间,而根据党员培养和发展规律,高职院校第三年往往是预备党员转正以及发展的关键阶段,党员所占比例也较大。因此,如何实现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培养和监管工作,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角色定位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内涵及学生管理特点。根据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有关政策规定,顶岗实习指的是在对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通过强化学生生产实习和实践,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明确规定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因此,高职院校目前所推行的学生顶岗实习模式多为“2+0.5”或“2+1”形式,即学生在校两年或两年半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最后一年或半年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到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

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呈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实习身份的双重属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以后,即由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其既要履行学校关于实习的管理和学习要求,也要执行和完成企业对员工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工作任务。二是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时间都超过半年,也就意味着学生将较长时间处于学校和企业共管的一种状态,这对高职院校如何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有效的过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新变化。由于行业的不同和每个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能力不一样等因素,整个班级或年级学生整体进入企业实习是很难的,尤其是文科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地域分布往往比较散,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班级和年级学生管理模式将很难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的角色定位及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因此,本文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定义为:由于参加顶岗实习而在三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学生党员。

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呈现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人数较多。高职院校学制多为三年,根据党员发展的程序和规律,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参加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不仅是预备党员发展的主体,更是学生正式党员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的主要部分。二是党龄较短。高职院校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多为预备党员或刚转正的正式党员,党龄不长,正处于政治信念、组织纪律和党员素质都需进一步加强和培养的阶段。三是流动性强。学生以“准毕业生”角色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时的学生会因就业需要而不断地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实习和预就业,这就使得学生党员实习期间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加大。

二、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分布点多面广,组织生活难开展。由于企业接收实习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学生自主选择意愿不断加大等因素,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和地域,从而使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呈现实习单位多、地域不一等分布散的特点。因此,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很难像传统的校内党组织生活方式正常开展,再加上实习期间学生党员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适应压力大等原因,其参加党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不断减弱,从而使得实习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开展工作难上加难。

(二)党员岗位流动性强,考察培养难进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正是多数预备党员转正的培养考察期,而实习期间同一支部党员以及班级同学分布又比较散,相互之间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自综合表现。同时,由于多数顶岗实习企业重视实习学生生产管理,而往往忽视实习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再加上部分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岗位流动性不断加大,学校党组织很难只通过对一个实习单位的调查就能全面掌握实习学生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行为表现,在其转正培养和考察时也难以正常开展。

(三)党建机制有待完善,党员管理缺手段。由于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是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产生,许多高职院校仍沿用过去传统的校内学生党员面对面定期开会、学习讨论和举行活动等方法来进行管理,缺乏解决新形势下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各种问题的机制和手段,这对于点多面广、分布散、流动性大的离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而言,局限性就逐步显现,也使得校内党组织对实习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和目标管理等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四)校企党建合作不足,教育培养缺依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中小企业占较大部分,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党建工作现状而言,不少中小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比较薄弱,而多数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对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党员管理工作载体又考虑不足,使得实习学生党员进入这类企业实习时,因缺乏校企共建的党员管理平台而在企业找不到可联系的党组织,更谈不上如何加强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新构想

(一)加强组织工作领导,完善党建工作机制。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作为高职院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育和管理,不仅是强化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将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学校顶岗实习重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二是明确学生流动党员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学生党建主管部门为中心,二级院系党组织和学生党支部共同管理的校内责任体系;三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完善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方式、教育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制度,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构建组织管理网络,创新党员管理载体。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必要保障。因此,应针对实习学生党员分布不一和流动性强等特点,创建新的组织方式和载体来发挥管理作用。一是完善校内顶岗实习党员管理工作机构,统筹规划好实习党员管理的各项事务;二是把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与顶岗实习管理和服务工作相结合,依托学校顶岗实习工作站建立临时党支部,使其成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的重要平台;三是通过选派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导师共同联系等方式,与企业共建顶岗实习学生临时党支部,实现党建的校企合作;四是在学校党组织所不能覆盖且又有3名正式党员实习的地方及时建立临时党组织,以确保每一个实习党员能及时地找到党组织。

(三)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提升党员管理实效。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受自身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党组织对其教育管理的作用。因此,完善的组织生活制度、新的组织生活载体和有效的组织生活方式成为强化实习期学生党员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围绕实习学生党员自身现状和需求实际,将以往传统的学文件、读报纸等单一的校内党组织生活,优化为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党组织活动,从而使实习学生党员在党组织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党组织生活方式,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以及党员远程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实现党的组织生活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三是党员教育培养要与其职业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职业能力培训、时事研讨和就业指导等活动,从而使党组织生活不仅成为实习党员思想教育的平台,更成为其职业能力发展的平台。

(四)强化党员培养考核,注重党员目标管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其思想在不断地产生变化,他们不仅需要党组织的关心,更需要党组织的目标引领。一是结合实习学生党员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为其角色转变做好服务;二是强化实习学生党员的目标管理,结合学校顶岗实习目标管理体系,制定学生党员实习期间参加组织生活、思想汇报和模范作用发挥等管理目标,为其指明发展方向;三是加强实习期学生党员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将实习期学生党员目标管理考核融入顶岗实习考核体系,进而形成对学生党员实习期业绩考核和思想表现考核的综合评价。

(五)构建校企共管平台,强化协同管理效果。顶岗实习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准员工”,要真正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不仅要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力度,更需要企业参管、共管的作用发挥,只有真正发挥了校企共管作用,才能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有效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顶岗实习企业党建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共管机制和平台建设。一是可以通过校企共同制定管理办法、共同建设管理队伍、共同参与教育培训、共同建设活动平台和共同制定评价机制等方式,逐步形成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共管的工作平台和体系。二是可以通过将学生党员管理融入现行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体系,从而将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考核与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考核相融合,进而实现对实习生党员思想考核和实习期量化考核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蒋百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方式创新浅谈[J].高教论坛,2013(11)

[2]蒋百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校企协同管理机制探析[J].高教论坛,2014(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高校党建研究专项课题(2012ZZZ045)

【作者简介】蒋百平(1981- ),男,广西灌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流动党员学习心得 篇8

二、在上海、北京等流动党员较多的城市设立党支部,指定活动能力较强的党员任支部书记,负责在本区域内流动党员的学习等工作。

三、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不定期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对党员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

四、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流动党员发放学习书籍和材料,可利用会议集中发放或邮寄。

五、流动党员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

六、流动党员在学习中要认真记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季度通过电话、QQ群向组织汇报。

流动党员思想汇报 篇9

敬爱的党组织:

我叫韩慧晨,是耀昌食品党支部的一名流动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扎实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时刻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标准、严要求来督促自己。做到思想创新,行动在前,努力为群众做好榜样。现将我近期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思想上:本人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实践“和谐社会”的思想,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履行共产党员义务,用党员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把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满腔热情,投身到日常工作中。

二、学习上:为了应对好新挑战、新要求,我十分重视学习,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坚定政治立场。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指挥棒。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年来,“讲学习”始终摆在我生活和工作的首位。我坚持定期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同时撰写心得体会两篇。二是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每年定期参加培训班的学习,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掉队、不落伍,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三是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流动党员承诺书 篇10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教育管理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其中有很多是党员。这些在两新中非常活跃的党员,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社会安宁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大量的候鸟式、口袋和空挂党员依然存在,占据着我党重要的资源,但是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流动党员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流动党员存在的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流动时间较长,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内部结构构成繁琐复杂。当前流动党员的具体状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极速增长,以北京某市为例,数据显示,到2012年10月,该市流动党员共有1180人,占该市党员总数的3.5%左右;其中县域内流动的党员数量为588人,在本市其他县域流动的党员有578人,流动到外省市的党员有587人,共有505名党员从外省市流动到该市中,可见流动党员的数量较多;(2)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流动党员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二三线产业,例如服装、建筑、餐饮和运输等,流动方向则是向外省市和全国范围流动,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等;(3)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近年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台了诸多有利方针和政策,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逐渐增加,一些流动党员已经在某地区经商或者务工很多年,将近85%的流动党员选择只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4)流动党员结构内部愈加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和用工体制的影响,流动党员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就职收入较高,生活比较稳定,但是只占流动党员的小比例部分,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收入低生活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党员去向不固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流动党员都长时间在外流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情况很不稳定,当地党组织很难掌握这些流动党员的去向,一些流动党员向其他地区转移前步步高党支部,离开所在地时间较长,并且不主动转移党组织关系,党组织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一无所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都选择不上报党支部,在外地流动的党员不积极与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清楚流动党员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对流动党员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缺少管理流动党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对于外出的党员的管理不积极、不认真;再加上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地,很难管理,大部分党员都在非公企业工作,一些党员不对外表露党员身份,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3、流动党员关系难转接。外出的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一致,一些是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一些是在农忙时节返家,回家后或者忙于走亲访友,或者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等,不愿意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当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在非公企业就只,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缺少活动经费,因此基本不组织活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素质水平和年龄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要做到协调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都是持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三、改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

1、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实现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充分认识当前形式下党员流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最为首要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和各级党组织上,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罚体系,以此鼓励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

2、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流动动员服务站或者联络中心,相关部门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外出的流动党员应该登记,外来的流动党员同样要登记,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档案,与流动党员积极联络,了解他们的最新动向,针对具体情况恰当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党组织能够扩大管理范围,很多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就职,因此也要针对这个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降低党员的流失率。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流动党员要针对其数量多、范围大、分散和职业较多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在返乡前应该做好返乡培训,外出前则要与他们进行谈话,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工作。

综上,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才能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09):20.

[2] 牟严鑫.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山东大学.2014,(09):4.

[3] 董玉山.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62.

流动党员承诺书 篇11

一、我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1. 毕业生党员

按照规定, 毕业生党员离校后, 党员的组织关系也一并转出。但是随着现在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仍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党员人已离校, 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原因是因为:一是到外企就业的毕业生党员, 由于单位未健全党组织, 其组织关系无从挂靠。二是灵活就业的同学或准备留学的同学, 组织关系无法落实。三是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 忙于找工作, 担心组织纪律的约束, 即使方便组织关系转移, 也故意拖着不办。四是已经就业但是对现状不满意的毕业生党员, 担心跳槽后, 组织关系转来转去麻烦, 等着工作稳定好再办理, 拖延转出时间。

2. 留学交流党员

随着我校国际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 出国出境学习的党员越来越多, 按照研究生学制三年计算, 大部分少则几个月, 多则两年。有的不能按照规定办理保留党籍手续。这些党员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与党组织的关系, 而且在国外的一切思想动态不好掌握。

3. 出海远洋调研的党员

我校因专业特点, 部分研究生党员需要出海或者到实验基地进行科研调查, 一般是半年或者因自然原因影响会更长时间。尤其是远洋船上科研调查, 通讯更加不畅, 学校党组织对他们鞭长莫及、联络不够。外出单位又无党组织管理。可能会出现两头都不管的情况, 导致一些党员处于事实上的流动状态。

4. 联合培养的党员

我校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 我校与国内很多水产研究所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以此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部分研究生党员进所后, 由于有的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党员无法达到成立学生支部的人数。以致研究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虽然有些联合培养单位成立了学生支部, 但是研究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活动主要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 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差异, 无疑造成一些研究生党员和学校党建的大环境对接不畅。

二、加强流动研究生党员管理的对策

1. 重点解决好毕业生党员的转移问题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 处于流动状态的毕业生党员会越来越多, 我校要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提前做好安排, 在毕业生党员中集中开展一次以“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活动,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转移组织关系教育工作。要使每一位毕业生党员懂得在转接党员组织关系中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对于确需组织关系暂留学校的毕业生党员, 要建立信息登记, 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做到“离校不断线”。

2. 对于出国或者外出科研调查的研究生党员, 党组织强化教育管理, 党员个人强化组织观念

就留学或者长期在外进行科研实践的党员来说, 学校党组织要加大教育管理的刚性需求。引导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从流动党员个人角度来说,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主动与学校所在支部保持必要的联系, 每月定期提交外出期间的思想汇报, 尤其是出海科研调查的同学, 更是在通讯方式不太便捷的情况下, 每月写下思想汇报, 回岸上以后及时交给所在支部负责人。党支部也应该把支部的会议精神、近期开展的一些活动等具体情况及时地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告知流动党员。

3. 加强与联合培养单位党建对接

联合培养学生党员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前, 符合党支部成立条件的, 由学校牵头, 在联合培养单位成立研究生党支部, 支部书记可授权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工作负责人来担任。并定期开展支部活动, 及时跟学校各学院党建负责人做好对接。

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通过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等方式, 及时掌握外出和外来的党员的基本信息。研究生党支部结合当前上海海洋大学在易班建设中的先进性经验, 在研究生党员中大力推动易班建设的同时, 借助于这个平台和其他网络工具, 研究生党员可以克服因时间冲突和地点分散造成的党组织生活开展和传达信息不畅。通过易班网络平台, 拓宽党建工作的途径, 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5. 发挥导师育人的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处世之道等方式, 从各方面影响着学生, 有些流动党员跟随导师完成科研调查, 论文设计等, 和导师有较多的接触和沟通,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全面发挥党支部、研究生导师和流动研究生党员自身的作用, 通过校内外研究生党员“双向带动”等方式, 加强对“流动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 对于保持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 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对于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 去了解他们的心理, 较好的解决流动研究生党员在科研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教育。另一方面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归属与责任感, 使研究生流动党员在流动中接受教育和监督,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力央, 詹宏海, 陈琦华.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机制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5, (1) .

[2]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N].光明日报, 2003211225.

上一篇:家政保洁服务公司章程下一篇:对书画艺术作品的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