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共12篇)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高校快速扩招后,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上大众化之路。近年来, 高校人事制度不断改革深化, 流动党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基于这种背景, 流动党员的研究已是当代高校党建课题研究的重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配置的要求, 而且是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保持党员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流动党员概述
高校流动党员, 指因辞职或者离退, 毕业生离校, 学习进修, 学习实践, 挂职锻炼等离开原来党组织关系较长时间的党员, 他们不能参加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和民主生活会。高校流动党员的特点是青年党员居多, 分布广, 流动频繁。目前, 随着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高校发展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 并以学生党员和青年教师党员居多, 使得高校流动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现代激烈的竞争背景, 频繁的学习提升, 工作变化导致高校流动党员的流动率越来越高。
二、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群体来源分析
民办高校的流动党员主要为教职工流动党员和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职工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相对简单, 为以后三个方面: (1) 民办高校竞争激烈, 人员流动较公办院校频繁, 很多教职工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缺少信心, 通常把在民办高校工作当做权宜之计, 民办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源于公办院校退休后返聘的专家教授, 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一般留在原单位。 (2) 一部分老师认为转接党组织关系的流程相对繁琐, 需要奔波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组织部门, 甚至认为转不转党组织关系对个人自身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大部分教工不想主动转党组织关系到民办高校。 (3) 还有部分因离职或者被解聘的教职工, 因为暂时没有找到新的接收单位, 所以仍将自己的组织关系挂靠在原学校。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另一个来源是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产生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1) 个人因素。民办院校毕业生大多就职于私营企业, 许多私营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党组织, 也没有接收党员的权限, 因此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关系在原毕业学校不能及时迁出。另外,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择业, 没有接收单位只能将党组织关系留在学校。目前, 这部分群体已经越来越大, 人数逐年增加。 (2) 组织因素。受国家新政策因素影响, 自2002年起, 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中规定, 自主创业或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籍、档案留在原学校两年, 这是现阶段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将党组织关系转出的重要原因。
三、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工流动党员。
1.高校流动教师党员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认为自己是流动党员, 党员关系不在现工作的学校, 因而党组织活动可以不参加, 组织观念淡薄, 经常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还有某些党员自身思想素质低, 缺乏对党的基本认识, 认为原有党组织不愿管, 新的党组织又管不了, 从而增加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2.对于流动党员, 某些民办院校普遍呈现不会管、不愿管的现象。由于民办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制度建设比较欠缺, 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 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 不能结合流动党员自身特点管理, 不能将流动党员当成是在校党组织的成员, 从而导致出现不愿管的局面。同时, 因为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没有转接, 某些民办院校党组织便认为, 流动党员数量不多, 管与不管一个样, 管多管少一个样。因此, 在管理教育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不愿管。另外, 民办院校管理者过少, 党务工作缺少专人负责的现象严重。
(二) 学生流动党员。
1.毕业生党员比较年轻, 党龄短, 党性意识有待加强。某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上不够纯洁, 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某些人认为, 入党是一张通行证可以在公务员招考及事业单位考试中占据优势, 同时也为了今后在单位中提拔更快。
2.从社会现实看, 学生党员就业后, 跳槽几率高, 由于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党员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此外, 毕业生党员如自己不积极主动地与原来学校党组织联系, 学校很难规范他们的行为及日常管理。因为学生党员毕业后, 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学生的条件,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存放地。
四、解决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产生, 既有观念认识的偏差, 又有体制机制的障碍, 需要从更新管理理念、建章立制、完善机构、创新手段等方面逐步进行解决。
(一) 提升认识, 更新管理理念。
首先,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者, 教育管理对象要不断增强认识, 更新管理教育理念, 充分认识到流动党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果教育者自身不提升认识, 更新理念, 就会造成党员思想上的懈怠, 组织上的松散。因此, 作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组织机构, 要提高认识, 更新管理理念。做好流动党员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 把流动党员的积极力量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为流动党员, 更应该自觉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升党性修养, 严守党的纪律。我们应该看到即使工作地点变换, 不能变的是时刻牢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铭记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尽快地在流入地找到基层党组织, 不断接受党的教育管理, 发挥党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深刻认识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自己党员身份的特殊性。
(二) 建章立制, 完善管理制度。
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上, 与我们的制度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教育这个难题, 必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制定符合流动党员实际的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党日活动制度等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管理流动党员。同时建立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齐抓共管机制, 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同管理。疏通党员教育管理渠道, 突破地域限制。同时还可以采用党员身份证制度, 只要手中持有党员证, 不论党组织关系是否转出或转入, 一律接受所在地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确保高校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三) 完善机构, 理顺各方关系。
民办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管理流动党员的支部机构, 专人负责, 实现流出、流入的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 做好流动党员的规范性管理服务联动工作。流动党员的有关党支部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对具备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 鼓励或要求其及时建立党支部, 接收毕业生流动党员, 并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所在生活社区与之联系较密切的优势, 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 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纳入其经常居住地所在党组织的管理。另外,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党支部也要想办法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取得联系, 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和状态。
(四) 顺应时代, 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手段。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各民办高校既要抓好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更要利用好网络这个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新平台。
利用互联网, 简化党员党组织关系的进出手续, 使流动党员能更好地融入转入地基层党组织。在办理党员组织关系时不需要再回原工作地点, 两地的组织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登录, 打印党员组织关系回执, 节省党员来去奔波的时间和费用, 让他们真切感觉到党组织的关心, 体会他们的难处。
建立高校流动党员信息库, 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站微信群等新媒体, 及时传达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等, 可以利用邮箱、网络论坛等方式,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可以方便党员就近参加组织活动, 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通过齐抓共管的方式,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海平, 曹光柱.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学学报, 2014.4.
[2]刘凯.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北京教育, 2004.4.
[3]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4.1.
[4]宋鸿鹰.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 2011.11.
[5]徐海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9.3.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2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如何使这些流动党员及时参加党的生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层面浅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多样化,大批毕业生流向了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其中的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由于单位基层党组织的缺位、不健全,或是由于暂时的未就业,导致毕业后党组关系未能及时转出,只能挂靠在学校,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流动党员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低、具备较高的文化综合素质,但入党时间不长、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较为薄弱、党性修养有待提高。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继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征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不断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大。又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和就业渠道的增多,使得大学生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大,进一步导致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分散。
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频率高,时间长。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毕业生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频繁的变换工作,使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毕业生流动党员入党时间都比较短,党员意识很淡薄,纪律涣散,有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期交纳党费,不完成或不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极少数党员甚至与党组织失去联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龄短,素质高。
大学生党员是在入学后才开始全面接触、理解、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到大
二、大三才开始被发展,所以大多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只有1年左右,但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在高校发展党员都要求其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专业能力突出,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1、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重视不够,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
近几年来,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有的认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不多,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有的认为毕业生离
[1]校后步入社会,范围广、流动性强,与学校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教育管理工作难度特别大,所以出现畏难情绪,干脆人为忽略。
高校党建工作在管理机制上过多流于形式,相应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工作思路缺乏创新。很多党务工作者往往停留在维持已有工作成果和应付上级党组织布臵的任务上,不注重思考,从而出现“不会管”的局面。
2、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
大多数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从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实际性。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无章可循、无例可依。
一部分高校党组织已经对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机构设臵、人员与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想管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没有经费,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
3、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分散性与管理的连贯性、集中性存在冲突。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增多,分散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与党务工作要求的连贯性和集中性存在冲突,无形中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过去在高校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这些人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由于学习和工作忙,对
[2]于党的新理论和新的方针政策,学习与了解的渠道变得促狭,基本上变为纯粹的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要求,也不能接受检查与监督。特别是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思维走向多元的思维,高校在如何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方面,更是显得苍白无力。
4、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义务难履行,权利难享受。毕业生流动党员由于工作原因,没有便利的时间参与党组织活动和政治学习,不能按期交纳党费,也经常不能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无法正常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行使建议权和申诉权从而使得流动党员权利、义务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5、毕业生预备党员管理难以落实到位。
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无门,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即使回校履行转正手续,由于党组织对其知之甚少,对其帮助和指导也很难到位。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样出现了“学校管不到,校外管不了”,“党费难收缴,去向难把握,管理难实施,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一些党员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思想素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毕业生离校前,针对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后,自动参与
[3]党组织生活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让毕业生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自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例如:可以组织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和党的规章制度,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向毕业生党员详细讲解党组织关系的转出、转入程序和相应手续;让毕业生党员了解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同毕业生党员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动向和联系方式。
离校后,在新的环境中,毕业生流动党员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组织观念、理想信念、党员意识有所淡化。在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等社会因素的驱动下,这些毕业生还常常变换单位,跨地区、跨单位流动的频率较高。由于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系部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利用邮寄党课资料、飞信、短信、QQ、网络平台等常用通讯方式对其定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接受他们的思想汇报,要求他们积极参与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按期缴纳党费,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有的放矢。
通过调查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征求意见,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要明确什么情况下毕业生党员可以成为流动党员,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要明确暂留下来的程序,要明确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的权利与义
[4]务,要明确由学校哪一级党组织和部门具体负责(一般可由系部基层党组织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从学校层面明确职责后,通过层层抓落实,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健全配齐管理人员队伍,具体责任落实到党支部,以及到管理人员个人。把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纳入对基层党健的考核内容中,进一步督促落实此项工作。
3、注重校外沟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协作。高校党组织应该加强与毕业生工作单位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党组织要经常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及时沟通交流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确定专人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联系,督促流动党员增强组织观念,督促他们主动与所在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注意帮助他们解决家里的后顾之忧。要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流入地落实组织关系、发挥党员作用等情况。对本地流出党员流向较为集中的地方,可与流入地党组织协商签署共管协议,或采取派人走访、电话寻访等方式,加强协作与共管。要主动将毕业生流动党员名单传送流入地党组织备案,条件成熟后应当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和领导。
毕业生预备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要尤其注意,可以参照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意见进行评估,作为其是否能按期转正的依据。如果毕业生党员就业单位具备了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条件,高校党组织应建议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受流动党员,做好流动党员日常的教育管理。
4、建立“全程”管理模式,强化“动态”管理机制。(1)高校党组织应克服“畏难”情绪,转变以往的工作观念,以“全程”管理的理念来对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目标责任制”、“包干到人”,坚持不间断的“三会一课”制度,将毕业生流动党员按区域、行业划分到人。毕业生离校前,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将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就业动向登记在造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和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并及时变更信息,专人负责随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党员流动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和跟踪服务,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离校前教育、离校后教育以及组织关系转出后教育连贯为一体,重视全程性,突出经常性,建立长效规范的工作运行工作机制。
(2)学生流动党员队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新的流动学生党员逐步增加,每个时期也有学生流动党员转出,同时,学生流动党员的工作环境和外界形势也会发生变化。流动党员最大特点是流动性,管理必须适应流动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对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树立静态与动态双重管理的新理念,冲破行政组织静态管理限制,疏通党组织与流动党员联系、教育、管理的渠道,使流动党员能够便利地
[5]与党组织联系,按时参加党组织活动。要建立经常联系制度,随时掌握学生流动党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除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要建立联系对子,明确责任。联系人负责向学生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学习、改选、党内评先等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等。联系人要经常了解学生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对他们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联系的预备党员,联系人还要考察他们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时填写《预备党员考察表》,预备期满,负责向党组织提出是否能按期转正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流动党员都能及时找到党组织,每个党组织都能及时找到要管理的学生流动党员。
5、创新管理方式,加强人文管理。
虽然学生流动党员毕业了,但在他们的组织关系未转出之前,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仍然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也要一如既往地为他们热情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高校党组织要创新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一方面可利用现代化网络快捷、方便的特点,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站,及时发布党的最新方针、路线和政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在校园网络上设立“流动党员QQ群”、“网上党校”、“网上党支部”、“思想汇报”、“政策解读”等特色鲜明的栏目,构建“流动党员之家”,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网上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同时,要求学生流动党员按照网上党校和网上党支部的活动要求,及时自觉地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等。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流动党员的生活,这些大学生党员暂时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在心态上难免起伏不定,因此,党组织要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要经常主动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及其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高校毕业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校他们是同学的楷模,有示范效应,在外他们向社会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风采。他们的素质和党性修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模式必须加以创新,这是关乎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大事。通过关心每一个毕业生流动党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增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他们“离校不离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永葆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杜兵.新时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7(3)[2]陈阿卿.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陈轶群,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D267.6
新的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外国语学院因为学科特点,有部分学生党员存在不定期外出交流学习的情况,针对这部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学院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但伴随流动党员新特征的不断出现,教育管理日趋困难。
一、学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外国语学院目前有50名党员有过赴省内高校、台湾或国外交流学习的经历,这些学生党员分布区域较广,整体具有“被动性”和“临时性”,学生党员在交流学习时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需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增强党性修养,勇敢地、正确地看待新事物,需要党组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教育、引导和帮助。
二、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及影响
学生党员不在校内会导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上“脱管”现象的发生,如信息交流不畅通、党组织活动不参与、党内学习不到位、预备党员无法正常转正及党费缴纳不及时等问题,具体方面例举如下:
(一).流动党员中出现“挂名党员”及“三不党员”
挂名党员,指党组织关系依然在学院内,但出国交流后因学校党组织无法及时更新和掌握该党员的联系方式,不能与其进行及时沟通的学生党员;三不党员,则为在外出交流期间无法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不能及时向党组织上交思想汇报,不能按时上交党费的学生党员。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盲区”,预备党员无法按时转正
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在外出交流期间,所在党支部对其其思想及学习生活各方面表现存在“盲区”,难以发表客观准确的意见,使得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程序难以与其他预备党员一样正常进行,这给流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部分处于预备期的流动党员在应转正期间无法正常转正。
(三).流动党员返校后党员先进性不明显,对自身放松要求
多元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给予流动学生党员更为宽广的眼界,开拓学生视野,增长见闻等积极作用,同样也不乏消极影响,国家性质的不同引起的意识形态差异也会给在交流地生活半年至一年的学生带来一定影响。返回学校后,个别党员学生出现过党支部内工作技能下降或遗忘、积极性减少、党员先进性减弱的情况,部分返校的流动党员也因返校后进入校园生活最后一年而忙于自身发展,无法参加学校内党员活动。
(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形式单一
当今为信息和网络的时代,新媒体更迭频繁,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结合本校内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已存在一定习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造成工作方式与时代的脱节,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三、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困境解析
(一).政策层面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文件》从宏观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有了明确的规定,部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文件,但由同一政策具体到一线,也因具体要求不同而无法将两者完美对接,展开工作。
(二).高校管理层面
由于流动党员自身情况的差异性使得已有的管理方法不能解决所有流动学生党员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忽略了流动学生党员在学历层次、年龄、专业上的差别,使得管理方法中求同性的问题解决模式很难适应流动学生党员大跨度的差异性。
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为解决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困境,需要加强党建工作中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流动党员档案、成立网络党支部等形式,以保证流动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集体凝聚力,创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采取民主集中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支部内骨干组成支部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临时党支部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展开。因外国语学院交流学生分布地域较为分散,可在学生外出交流前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各位委员负责联系。
(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
目前,外国语学院已成功建立学院党支部学生党员成长记录信息库,旨在更好地了解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进步情况,为学生党员们提供相应帮助和指导。学院拟结合中央的通知,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联系方式按规定登记,为流动学生党员建立专属档案。学院将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指派专人统一管理流动学生党员档案,与临时党支部委员及负责成员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及时更新流动学生党员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保证日后联系的及时性和信息的有效性。
(三).成立网络党支部
目前,学院已在学院主页、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建立沟通群以保证与学生的交流,并通过校内“学工在线”网站对学生党员进行综合型管理。学院拟在媒介平台进行进行建党专栏的建立,开设“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网上流动党员党支部”作为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窗口,及时登入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相關资料,使得流动学生党员即使不在校内也能参加网络党支部大会,完成转正等相关工作。同时,外国语学院拟在社交平台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交流群”,加强同流动学生党员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外地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语
新形势下,重视和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无疑对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创新新形势下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对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推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党员队伍建设时效性和实效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园全. 新媒体平台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加强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 前沿, 2014(z1):41-43.
[2]朱孟光, 周良书. 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 探索, 2015(2):43-47.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4
一、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原因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也逐渐增多, 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毕业制度的改革, 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随之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难点。流动党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未落实就业单位、延期毕业或暂缓就业、较长时间出国在外以及较长时间在校外从事科研或实习工作未办理组织关系转接而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
二、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特点
高校流动党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党员年纪轻、党龄短;流动数量大;流动频率高;流动时间长。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复杂多样化, 高校流动党员的数量和流动频率也随之增加, 而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基本还停留在听报告、读报纸、念文件的水平, 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单一、枯燥, 已缺乏实效性, 无法跟上时代需要, 由此造成了“名册党员”、“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的出现。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流动地域广,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党员意识、理想信念和组织观念有所淡化, 在工作条件、经济利益、福利待遇等社会因素的驱动下, 常常跳槽, 使得跨单位、跨地区流动的频率较高。许多未就业的毕业生党员忙于找工作, 与党组织保持联系的越来越少, 甚至失去联系, 更谈不上对其管理教育。
三、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不健全, 流动党员活动无法开展
学生流动党员比较特殊, 不像企业下岗分流出来的党员和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 有一个固定的党组织, 他们的流动具有暂时性的特征, 而且目前全国已经实行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明确了各社区党组织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以及党员的临时管理办法。而社区党组织不愿意接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 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 毕业生党员流出以后, 流入地社区党组织、高校党组织以及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各自的责任和相应的管理等都还不明确。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但部分高校也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一些高校在人员、机构设置及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 想管但人员不足, 想指导教育、培训又没有经费, 致使一些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无法开展, 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对学生流动党员的要求不明确, 有的学生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学校, 但远离原籍居无定所, 由于学校对其没有明确要求, 因此他们不主动向学校党组织汇报情况, 也无法参加组织生活, 把自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因此党员活动难以开展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先进性难以体现。
2、认识不到位, 学生流动党员无人管理
一些高校党组织对加强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思想上存在误区, 导致了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思路、对策与办法因此在一些高校出现了学生流动党员无人问、无人管的局面。据调查统计, 我国约有33.3%的高校没有专门的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 即便在设有流动党员专管人员的学校中, 也有超过1/3的高校没有配套专项管理经费。有的人认为学生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小部分, 抓不抓都不要紧。有的人存在怕麻烦的思想, 认为这部分学生党员已经毕业, 虽然组织关系还留在学校但已经不是学校的人了, 教育和管理是接收单位的事, 是地方党组织的事情, 没必要去管;有的高校党组织认为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强, 分布广, 情况复杂, 怕管理不好。他们没有认识到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能否做好这一项工作关系到我党和学校党组织的形象;关系到我党先进性能否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学生党员未来的发展。
3、管理难度大, 学生流动党员无法管理
由于高校毕业生党员分布广、流动快, 过去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 因为党员教育管理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 学生流动党员学习与了解党的新理论、方针政策的渠道也变得狭窄, 完全变成了纯粹的个人行为, 没有检查与监督, 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也。这些都加大了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同时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学生流动党员, 完全脱离党组织, 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 处理起来也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的学生预备党员, 他们的工作情况、汇报思想以及他们的表现都难以掌握, 进一步培养和考察工作难以落实, 转正难以履行, 正常的组织程序也很难落实到位。因此在一些高校出现了学生流动党员无法管理的局面。
4、党员年纪轻、党龄短, 对党的知识学习得不够
一般党员发展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的学生群体中, 因此毕业生流动党员年纪轻、党龄短, 接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不长, 对党的知识学习得不够, 甚至很匮乏。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意识和思潮的传播与交流, 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悄然改变, 由于他们在大学期间接受党的理论教育时间有限, 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都不是很牢固, 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流动党员中研究生群体类型复杂, 管理教育也又一定的困难。据国家教育部统计中心的数字, 截至2007年9月, 全国在读研究生已达到165.34万人。研究生党员既有直接从本科考入的, 也有参加过工作的, 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相对比较成熟,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 对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忙于导师或者个人的课题研究, 没太多时间关心党支部的事务和参加组织生活, 这种惯性难于让他们在毕业后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
四、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机制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一部分, 他们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 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的整体性、先进性, 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探索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1、摸清情况、建立联系, 建立毕业生党员行前培训制度
各高校要摸清情况, 建立了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档案, 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把每一个大学生流动党员都置于党组织的管理之中。一方面对已毕业的学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要摸清并记录保存, 如: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入党时间、是否转正、毕业时间、原所在班级、入党介绍人等。另一方面做好对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对已找到工作的学生党员, 让他们及时把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就业单位的党支部;对没有找到工作或工作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学生党员, 进行毕业前的党性党规教育, 教育他们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 都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 增强党性观念,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 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2、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第一,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 学校党组织要主动管理, 要及时通报每学期的组织生活内容, 主动与他们加强联系和沟通, 提出具体要求, 如:按时交纳党费, 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使大学生流动党员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提高党性修养。第二, 要科学、合理地建立流动党组织, 真正做到哪里有大学生流动党员, 哪里就有党组织, 就有党组织的活动。对于学生流动党员, 要本着有利于党的建设, 有利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原则;对相对集中的单位, 大学生流动党员少的建立流动党小组, 流动党员中正式党员达三人以上的可以设立流动党支部, 对于相对集中的区、市, 党员多的可设立流动党总支。第三, 建立专门联系人, 实行流动党员管理目标责任制。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 建立“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系对子, 明确责任,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联系人负责向大学生流动党员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 通报党代表选举、支部改选、党内评先等情况, 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保障大学生流动党员应享受的权利。第四, 强化监督, 建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机构, 提供人、财保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使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机构, 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使党的管理教育工作能有保障的开展。
3、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大学生流动党员肩负着实践党的基本路线、完成党的基本任务的重大责任, 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是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些大学生党员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社会, 见识广, 思想活跃, 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和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 讲求利益, 实现自身价值是他们的渴求。因此, 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根据他们社会阅历短、实践经验不足、理论功底不深、理念信仰不牢固等特点, 要着重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掌握其精神实质, 用来指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开展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网络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正以其便捷的信息传输、开放的网络氛围和强大的媒体功能成为高校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的重要媒介。学校和学院在党员毕业前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QQ群, 进行网络化管理。这种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方式将使暂缓毕业的流动党员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认为, 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 因此必须创新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使学生流动党员能够继续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 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薛泉祥.关于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2]喻怀礼, 杨海明.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0 (5) .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5
凝聚流动党员,构筑辐射营盘。2007年年底,安徽省旌德县党委、孙村乡党委领导班子一行千里迢迢来到东明社区阳光驿站宣布:依托社区阳光驿站,实现两地共建,成立上海流动党支部。而岁末年初,社区阳光驿站与驻沪党支部联手开展的“敬老谱新曲”活动则拉开了两地联动、合作共建的帷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农村党员纷纷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可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兄弟中有许多曾经在当地入党的党员同志,又没有进行正常的组织接转关系,形成实际上的长时间离开党组织的现象。近年来,安徽省旌德县孙村乡外出来沪务工者达2200多人,其中有党员22人,他们中大多数几年甚至长达25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进城后他们挣了钱,可在政治上缺少正常的组织生活,但内心上还是向往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地党委了解这一情况后,酝酿在上海成立流动党支部的决定。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用创新思维改进和加强流动党员工作的作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尝试,是加强党组织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新形式之一,构建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区委组织部的肯定。
东明社区党工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外来务工党员,在工作上、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给予关心我们为你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大舞台,让党员凝聚在党支部的周围。6月1日,设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的安徽旌德县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召开“家乡经济发展座谈会”,并举行“离乡离士不离党、募捐赈灾献爱心”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支部改选和交纳“特殊党费”。社区阳光驿站提供服务与支持,两地党组织一致认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们面对新情况,对党建新事物要倍加爱护。搞好两地共建流动党支部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党支部,增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流动党员活动证》,就是让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党组织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再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孙村乡共有22名党员在上海打工,分布在上海的各个区县,真正居住或工作在东明社区的不多。是让这22名党员各自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各区县基层党支部报到,凭证参加组织生活,还是打破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东明路街道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进行了研讨。座谈中,有党员反映,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后,往往没有下文,组织生活还是不知道在哪里过。还有党员反映,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居民区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因为关心的事情不同,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既不利于党组织加强管理,也不利于流动党员作用的发挥。如果由流出地党组织、孙村乡党委出面,成立驻沪流动党支部,凭借地缘关系、乡情观念、共同利益,就更能够凝聚党员,便于形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东明路街道及时向新区组织部汇报了这些想法,经组织处同意在东明路街道试点,以党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孙村乡驻沪流动党支部。该支部在东明社区阳光驿站挂牌,对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二是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发挥流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需要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居住特点,区别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流动党支部22名党员,从年龄上看,既有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大学生,也有五十来岁的曾在老家当过村支书的老党员;从职业上看,大部分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有搞设计的、有舞龙的、有做保姆的;从生活目标上看,二三十岁的以谋生为主,三四十岁的争取有新发展,四五十岁的趋向生活安定。支部成立前,很多党员到了上海,逐渐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老吴,过去是村党支部书记,在南汇打工,住在当地一个村党支部家里好几年,他说:“从来没有人问他,组织生活在哪里过!” 党员们内心迫切希望能够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根据党员的这些特点,党支部确定了职责定位和组织活动方式。党支部的职责,突出“巩固组织、凝聚党员、联系群众、提升素质、建设家园”20个字。巩固组织,突出一个“联”字,在党委层面实行“联建”,即流动党支部在东明社区(街道)党工委和乡党委联建管理下开展工作;支部层面实行“联动”,即流动党支部与阳光驿站(两新总支)联动,日常事务寻求阳光驿站的支持。凝聚党员,突出一个“需”字,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党员、不同发展阶段党员的需求,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管理和服务,如3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谋生,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4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发展,就为他们提供项目信息;50岁左右的党员侧重交流,就与他们经常性沟通,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联系群众,突出一个“情”字,即在支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教育他们诚信做人、守法务工,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流动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务工人员之家。提升素质,突出一个“能”字,即依托党组织提供的资源,对流动党员进行个人谋生职业技能培训、融入上海的社交技能培训和联系群众的服务技能培训,并整合党员中的能人资源,进行互帮互学。建设家园,突出一个“促”字,即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家乡的新家园的建设多做贡献;同时,党支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引项目、招资金、找渠道,促进家乡发展。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6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教育管理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其中有很多是党员。这些在两新中非常活跃的党员,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社会安宁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大量的候鸟式、口袋和空挂党员依然存在,占据着我党重要的资源,但是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流动党员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流动党员存在的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流动时间较长,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内部结构构成繁琐复杂。当前流动党员的具体状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极速增长,以北京某市为例,数据显示,到2012年10月,该市流动党员共有1180人,占该市党员总数的3.5%左右;其中县域内流动的党员数量为588人,在本市其他县域流动的党员有578人,流动到外省市的党员有587人,共有505名党员从外省市流动到该市中,可见流动党员的数量较多;(2)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流动党员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二三线产业,例如服装、建筑、餐饮和运输等,流动方向则是向外省市和全国范围流动,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等;(3)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近年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台了诸多有利方针和政策,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逐渐增加,一些流动党员已经在某地区经商或者务工很多年,将近85%的流动党员选择只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4)流动党员结构内部愈加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和用工体制的影响,流动党员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就职收入较高,生活比较稳定,但是只占流动党员的小比例部分,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收入低生活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党员去向不固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流动党员都长时间在外流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情况很不稳定,当地党组织很难掌握这些流动党员的去向,一些流动党员向其他地区转移前步步高党支部,离开所在地时间较长,并且不主动转移党组织关系,党组织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一无所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都选择不上报党支部,在外地流动的党员不积极与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清楚流动党员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对流动党员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缺少管理流动党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对于外出的党员的管理不积极、不认真;再加上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地,很难管理,大部分党员都在非公企业工作,一些党员不对外表露党员身份,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3、流动党员关系难转接。外出的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一致,一些是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一些是在农忙时节返家,回家后或者忙于走亲访友,或者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等,不愿意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当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在非公企业就只,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缺少活动经费,因此基本不组织活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素质水平和年龄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要做到协调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都是持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三、改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
1、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实现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充分认识当前形式下党员流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最为首要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和各级党组织上,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罚体系,以此鼓励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
2、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流动动员服务站或者联络中心,相关部门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外出的流动党员应该登记,外来的流动党员同样要登记,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档案,与流动党员积极联络,了解他们的最新动向,针对具体情况恰当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党组织能够扩大管理范围,很多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就职,因此也要针对这个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降低党员的流失率。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流动党员要针对其数量多、范围大、分散和职业较多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在返乡前应该做好返乡培训,外出前则要与他们进行谈话,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工作。
综上,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才能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09):20.
[2] 牟严鑫.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山东大学.2014,(09):4.
[3] 董玉山.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62.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7
从源头上看,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构成主要都是在校期间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 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上, 高校的主动能够在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近年来愈发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 做好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作用, 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 仍然不是很明显。部分措施出发点是非常好的, 但是执行起来呈现出形式大于效果的现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文从高校的角度出发, 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
现阶段, 并不是所有高校都会在毕业生离校后为其保留党员关系, 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离校后, 党组织关系会随着档案转至工作单位或者户口所在地的基层党组织或者是人才市场。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所以, 进入这些企业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档案规放在当地的人才市场, 而待业、创业毕业生党员的党关系则转入到家庭所在地的基层党支部。对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部分高校认为学生已经毕业不归自己所管, 临时存放档案单位认为自己只负责档案的存放, 没有义务也没有精力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各存放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的单位在交接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过程中对自身的职责划分不清, 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无人区”。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人员和经费配备不齐全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未能引起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足够重视, 有的高校党务工作者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只是暂时挂靠, 迟早都要转出, 不会影响学校党建工作的大局, 不必花心思去管。有的党务工作者疲于应付日常党建任务,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应付, 工作成效低。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即便在设有流动党员专管人员的学校中, 也没有配套专项管理经费。人员和经费的配备不足, 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质量下降, 部分高校有意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但苦于客观事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3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形式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多数地区都设置了相关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QQ、微信等网络传媒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 成为开展流动党员工作的主要载体, 网络平台的建立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便利, 但是网络教育“来得快, 去得也快”, 单纯依靠网络平台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党组织活动相对单调, 网上学习文件及重要精神、撰写感想等形式, 难以对教育效果进行真实的监督和反馈。对流动党员而言, 网络教育虽然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但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流动党员居住地分散、空闲时间有限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客观事实, 但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过于循规蹈矩, 缺乏能够充分调动流动党员积极性和热情的创新载体。
4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过程中缺乏长效性
现阶段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多采取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方式, 但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长效性。有的流动党员工作地点变换频繁, 党组织关系也随着党员本人“颠簸流离, 居无定所”, 难以在某一个固定的基层党组织存放过长时间, 基本上处于悬空状态。这种客观事实给基层流动党员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 有些基层党组织纵然有意针对流动党员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但还没来得及实施, 一部分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又转走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低、思想上相对不成熟, 在学校里有各级党组织负责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学习党的理论政策, 离开学校后, 突然没有了规范的教育管理, 很容易迷失自己, 淡化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 提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已经成为提高党员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
[2]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党[2013]22号, 2013-07-02.
[3]中央组织部《关于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的通知》[R].组通字[2016]1号, 2016.
[4]高琼, 沈一岚, 周伯玲, 等.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3) :37-39.
[5]叶婷, 苑守瑞.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7) :3-4.
[6]刘树良, 徐超.高职院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现状和教育管理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124-128.
[7]刘天浩.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 2013 (5) :68-69.
[8]张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 :151-152.
[9]谢晓生.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4 (3) :120-121.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8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牢固的阶级基础, 党就无以立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就难以执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就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使每个党员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实现“建设和谐校园”总体目标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 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 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与目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差距, 随着流动党员人数在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逐步成为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途径初探
(一) 合理设置党组织, 不断扩大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高校后勤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实际, 按照有利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有利于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有利于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原则, 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使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前提, 也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要把制度创新贯穿于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接待登记制度、情况反馈制度、主题活动制度等。
(二)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和实际,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活动载体, 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 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要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做致富不忘家乡、帮助家乡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 做“家”在高校、奉献教育、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稳定的模范。要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对他们的关心结合起来, 从感情上贴近他们, 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从思想上帮助他们, 为他们排忧解难, 激发他们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与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根据文化水平抓教育。在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性党纪、党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适时组织流动党员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 以管理为基, 活动为媒, 努力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让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加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 对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更好地凝聚流动人员为高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维护校园安定和团结,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高校育人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 创新活动方式, 发挥好高校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 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四) 努力提高流动党员四个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 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相适应;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兼具开放、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的功能。二是资源意识。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 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 充分发挥组织功能, 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 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 明确责任, 协调配合, 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五) 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党员利益诉求渠道。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政策咨询、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党务服务、教育培训和管理创新等工作;主要为校园内党员开展活动提供阵地, 为党员提供上岗就业、职业培训、文化学习、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参与党内互助、服务群众等活动, 并及时了解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 做到平时有人访问, 难时有人帮扶, 老时有人惦念, 病时有人探望。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 保证他们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 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 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 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 那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摘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流动党员的现状, 就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9
一、我校研究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1. 毕业生党员
按照规定, 毕业生党员离校后, 党员的组织关系也一并转出。但是随着现在就业方式的多元化, 仍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党员人已离校, 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学校。原因是因为:一是到外企就业的毕业生党员, 由于单位未健全党组织, 其组织关系无从挂靠。二是灵活就业的同学或准备留学的同学, 组织关系无法落实。三是部分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 忙于找工作, 担心组织纪律的约束, 即使方便组织关系转移, 也故意拖着不办。四是已经就业但是对现状不满意的毕业生党员, 担心跳槽后, 组织关系转来转去麻烦, 等着工作稳定好再办理, 拖延转出时间。
2. 留学交流党员
随着我校国际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 出国出境学习的党员越来越多, 按照研究生学制三年计算, 大部分少则几个月, 多则两年。有的不能按照规定办理保留党籍手续。这些党员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与党组织的关系, 而且在国外的一切思想动态不好掌握。
3. 出海远洋调研的党员
我校因专业特点, 部分研究生党员需要出海或者到实验基地进行科研调查, 一般是半年或者因自然原因影响会更长时间。尤其是远洋船上科研调查, 通讯更加不畅, 学校党组织对他们鞭长莫及、联络不够。外出单位又无党组织管理。可能会出现两头都不管的情况, 导致一些党员处于事实上的流动状态。
4. 联合培养的党员
我校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 我校与国内很多水产研究所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以此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部分研究生党员进所后, 由于有的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党员无法达到成立学生支部的人数。以致研究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虽然有些联合培养单位成立了学生支部, 但是研究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活动主要在联合培养单位开展, 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差异, 无疑造成一些研究生党员和学校党建的大环境对接不畅。
二、加强流动研究生党员管理的对策
1. 重点解决好毕业生党员的转移问题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 处于流动状态的毕业生党员会越来越多, 我校要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提前做好安排, 在毕业生党员中集中开展一次以“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活动, 加强毕业生党员的转移组织关系教育工作。要使每一位毕业生党员懂得在转接党员组织关系中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对于确需组织关系暂留学校的毕业生党员, 要建立信息登记, 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做到“离校不断线”。
2. 对于出国或者外出科研调查的研究生党员, 党组织强化教育管理, 党员个人强化组织观念
就留学或者长期在外进行科研实践的党员来说, 学校党组织要加大教育管理的刚性需求。引导流动党员外出期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从流动党员个人角度来说, 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并主动与学校所在支部保持必要的联系, 每月定期提交外出期间的思想汇报, 尤其是出海科研调查的同学, 更是在通讯方式不太便捷的情况下, 每月写下思想汇报, 回岸上以后及时交给所在支部负责人。党支部也应该把支部的会议精神、近期开展的一些活动等具体情况及时地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告知流动党员。
3. 加强与联合培养单位党建对接
联合培养学生党员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前, 符合党支部成立条件的, 由学校牵头, 在联合培养单位成立研究生党支部, 支部书记可授权联合培养单位学生工作负责人来担任。并定期开展支部活动, 及时跟学校各学院党建负责人做好对接。
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 通过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库等方式, 及时掌握外出和外来的党员的基本信息。研究生党支部结合当前上海海洋大学在易班建设中的先进性经验, 在研究生党员中大力推动易班建设的同时, 借助于这个平台和其他网络工具, 研究生党员可以克服因时间冲突和地点分散造成的党组织生活开展和传达信息不畅。通过易班网络平台, 拓宽党建工作的途径, 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5. 发挥导师育人的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处世之道等方式, 从各方面影响着学生, 有些流动党员跟随导师完成科研调查, 论文设计等, 和导师有较多的接触和沟通,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 全面发挥党支部、研究生导师和流动研究生党员自身的作用, 通过校内外研究生党员“双向带动”等方式, 加强对“流动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 对于保持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 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对于研究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 去了解他们的心理, 较好的解决流动研究生党员在科研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教育。另一方面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归属与责任感, 使研究生流动党员在流动中接受教育和监督, 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力央, 詹宏海, 陈琦华.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机制面对社会发展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5, (1) .
[2]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N].光明日报, 2003211225.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10
关键词: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思考
随着各地高校扩大招生,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国家分配到现在的双向选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流动也日趋频繁。如何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 使他们在流动期间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学习,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界定
1. 流动党员的定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06年6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 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1]流动党员会主动与组织关系归属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缴纳党费、过组织生活, 无须转移党员组织关系。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涵义
一些毕业生党员离校时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等原因会将党员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 他们会在一定时间内找到单位或党组织, 而转走组织关系。也就是说, 学校只是这些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暂时保留地。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调研中了解到, 很多高校都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收效甚微, 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毕业生流动党员情况掌握困难
不少毕业生流动党员毕业后就远走他乡, 没有把联系方式和去向等信息留下, 学校不能随时和他们联系, 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
2. 毕业生流动党员履行义务困难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不主动和学校联系, 不主动汇报在外情况, 不自觉参加党员组织生活, 甚至都不能主动交纳党费, 对党员身份放任自流。
3. 毕业生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困难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宗旨观念意识不强, 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体现出正面带动作用,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
4. 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体制不健全, 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没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具体措施
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发挥党组织优势, 利用有力资源, 加强教育和管理, 促进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1. 增强党性观念, 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大学生党员一般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入党组织, 因为党龄短, 有些党员的党性意识较为薄弱, 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因此, 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 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 强化党组织观念。离校后的跟踪教育要以树立就业观念、强化政治意识、落实组织关系、报告发展动态、正常缴纳党费、按期参加党员组织生活等为主要内容, 不断巩固在校期间的教育, 为以后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奠定基础。[2]
2.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机制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 不论职务高低, 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3]
根据此规定, 高校要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多时, 可在各二级学院直属党组织下成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较少时, 可将其编入在校生党支部, 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党小组。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要编制毕业生流动党员名册, 对其入党时间、转正时间、联系方式、现工作地或居住地等情况建立专门档案。
建立联系人制度, 联系人由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担任, 至少每1-2个月同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一次, 通知毕业生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对于有条件回学校的, 应要求他们定期回校参加党内生活;对于返校困难的, 可通过短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组织他们进行学习, 确保教育管理落到实处。
高校党组织还要认真落实并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离校前要给毕业生流动党员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 使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 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 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3. 分类指导帮助, 规范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
高校党组织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提供针对性的管理, 以促进他们在流动期间更早地融入社会。对考研、录用等结果暂不确定的流动党员, 学校党组织可利用暑假时间为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对找到工作单位后没有时间回校转接组织关系者, 由其本人委托他人代为办理并负责安全寄达;对不知道中转单位党组织者, 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应帮助联系, 并加以明确;对毕业生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 在其所在党支部继续考察, 并按照程序为其转正, 等等。这种分类指导帮助, 会有效促进高校组织关系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更会有力促进毕业生党员在新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 利用网络资源, 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计算机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会日趋实现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目前高校正在使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005”, 可利用此系统实现联网, 网上登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具体信息、联系方式及现在工作地或居住地址等, 有条件的还可建立网上党支部, 毕业生流动党员也可利用联网的信息网络过组织生活、缴纳党费、汇报思想、接受教育, 这样既解决了毕业生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的不便, 又使各级党组织能够全面了解党员的基本情况, 便于教育、管理和监督。
5. 加强校地联系, 促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递
高校要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个人及其所在单位或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可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就业观进行正确引导;也可与其所在单位沟通, 督促党员组织关系的接收;也可与地方人事管理部门联系, 寻找就业出路。解决了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才会使他们尽快找到接收单位, 从而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总之, 新形势下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 但意义深远。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作为高校的党务工作者,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措施得力, 积极探索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保证每名毕业生党员都能够妥善处理好党员组织关系转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6-06-29, (2) 。
[2]刘汉柏, 陈轶群, 高校毕业生“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难点和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13) :30。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11
关键词: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12-01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体制机制的发展变革,学生党员的流动性有所增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当今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在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1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
1.1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是由某些教学体制改革学科的属性决定的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交通工程四个专业已全部进入卓越培养计划,根据纲要要求,学生要在企业学习一年;另有部分大学生党员参加校际交流项目到海外学习等,期限一般为半年,个别的还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而延长;大四的学生第二学期要到企业实习进行专业学习、教学实习等,为期一学期。
1.2 大学生党员的流动是由某些临时性的工作安排造成的
除了教学科研,其他工作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导致其流动。有的是常规化的临时性安排,如本科生军训,由于新生没有独立的年级党支部,就使得党支部不能整建制地移植到军训之中。有的是影响面较大的重大活动,如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安排了300多名学生服务于多个相关场所,其中有60多名学生党员,历时半年左右,尽管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因为学生志愿者分布在不同场馆、不同业务口、不同区域,学生党支部也不可能整建制地移植。
1.3 流动党员组织管理的一般办法有时不太适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规定了流动党员界定及管理的一般办法。但是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完全适用。一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党员的要求不同,比如参加实习的学生党员,如果由地方或驻外党组织负责安排其参加党的有关活动甚至有些将学生组织关系转入实习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二是临时性或阶段性的活动难以明确其党组织。三是流动党员的时限界定。所以,对流动大学生党员管理的责任往往仍在高校的党支部。
2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2.1 加强源头与质量控制,提升党员素质及党员意识
大学生因实习等原因外出后对党组织的关心度下降,外出前和返回时不向党支部汇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管理不严,制度不全,进出无登记,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有的学生党员不愿受约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个别大学生党员情绪低落,会逐渐疏远党组织,使学生党员处在游离状态。
2.2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党组织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创先争优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保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平时教学科研学习等各项工作中,外地实习、参加临时性的大型活动,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
2.3 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途径和办法
为了应对新的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趋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全员覆盖、有效覆盖,在保证党组织可以有效地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同时,也保证了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使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这是我们对大学生流动党员从严界定、对其管理教育从严要求的出发点之一,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方向。
3 创新流动党员活动载体,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3.1 注重流动党支部建设,完善流动党支部管理机制
(1)根据毕业生党员在企业中实习的人数成立党小组,落实党小组组长人选。(2)做好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协调、联系工作。(3)做好毕业生党员在外实习、培训的权益保障工作。(4)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带队,支部书记等实地考察慰问。
3.2 创新流动党员活动载体
(1)利用QQ群、E班、短信推行“网上”教育。(2)实行党组织生活“遥控”教育。并把学习情况作为党员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
3.3 制定管理制度,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应对新形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有效覆盖、全员覆盖,保证党组织有效地教育管理服务党员,保证党组织和党员有效地发挥作用。以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建立制度,规范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3.4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校企党建共建特色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分别于2010年9月和2011年11月主办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研讨会”,与苏州地铁、郑州地铁、杭州地铁、南京地铁等开展了学科、科研、就业、产学教育等上的合作,加强了与行业的有效对接。并组织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职前辅导主题活动、9号线大学生自管线、穿越2号线绿色出行”等多项校企党建共建活动。与杭州地铁、西安地铁公司签订了《大学生党员实习管理办法》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党组织生活,使实习的学生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校内校外党员教育的相互衔接,层层推进,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孙明.对加强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2-33.
[2]郭文倩.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44-245.
[3]张学茹.浅议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载体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182.
[4]李艳.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4-95.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篇12
高校的流动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维持高校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管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高校的流动资产主要指那些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消耗使用的资产,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资产:第一, 货币资金。它主要指学校运转中以货币形态存在的那一部分资金, 包括现金和存款。第二, 应收账款。它主要指学校的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项目资金、对外服务、借出款项等方面资金。第三, 存货。比如易耗办公用品、实习实训耗材、库存教材图书等等。高等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对于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 相对比较规范。但在流动资产管理上却暴露出许多不足的地方, 如重钱轻物、处置不当、预算粗糙等问题。本文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出发, 主要针对流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就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高校流动资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 目前高校流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忽视流动资产管理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 对于高校的办学条件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生均用房面积、实验实训条件、生均图书等等。这些多是对学校固定资产的要求, 对于流动资产却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办学过程中, 学校努力争取政府资源配置, 购置与“指标体系”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器材等, 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固定资产。对于流动资产, 却比较关心每年有多少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以及银行存款等, 很少关心如何让这些资金、往来款项、库存材料等达到良好的使用效率, 获得最佳的“性价比”。
1.2 重视现金管理、忽视物品管理
近几年,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 促使学校不断购买和添置相应的教学实验器材和办公设备以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要求。但对这些物品的管理维护却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比如设备坏了不能得到及时维护;耗材的使用随意性很大, 无可行性报告;仅仅为了评估加分重复购置设备, 实际教学中却用的很少, 造成大量资产闲置、材料积压等问题。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校资产管理长期存在着重钱轻物、重买轻管的现象。尤其在钱变成物以后, 由于没有对库存流动资产实行计价挂账或计价挂账不彻底, 导致钱物分离, 从而弱化了对库存流动资产的管理。
1.3 重视资产购买, 忽视资产处置
对于资产处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捐赠不入账。高校在办学过程中, 经常会接受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捐赠, 同时学校也会有对对口支援单位或地区的捐赠。在接受这些捐赠或对外的捐赠时, 有的学校甚至不作任何会计处理就直接就放入了单位的“小金库”里。二是往来帐款清算追缴不及时。比如对学生欠费的处理以及对学生或教师私人借款的处理, 如不及时催缴, 很容易造成长期挂账, 最后形成坏账、死账,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是资产报废不规范。对于一些耗材或废旧零件以及损坏设备的报废变卖收入大多数由使用部门自由处置, 收入不能及时足额上缴财务部门。四是部分资产长期闲置。这些资产处置行为因无任何凭据使得财务部门无法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导致会计账目不能真实反映国有资产的情况, 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
1.4 重视资产使用, 忽视预算编制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的财务预算更多停留在形式上, 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计划与控制, 缺乏必要可行性论证和评价监督过程。预算基本上就由领导和财务部门依据上年度结算数据推算形成, 预算编制的内容在学校实际运行中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财务预算对学校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缺乏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使得预算编制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
高等学校是事业单位, 长期以来都主要是靠占用国家资源、运用财政拨款来完成办学任务, 收入大多以财政拨款为主导。在开支方面, 只要觉得有需要就开支, 一般不太考虑成本和折旧问题, 那么在购置材料、设备时对资金使用效率考虑的也就相对较少。这些反映在成本核算、折旧核算、财务报表等内容上也就表现出来很多缺陷。
2 加强高校流动资产管理的对策
2.1 健全内部控制, 提高使用效率
内部控制在我国的运用发展起步很晚。1996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相继发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两个制度。2001年6月财政部又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内部会计控制———货币资金》 (试行) 两个内控文件。这些制度、法规初步规范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但一直以来这些制度和法规只在企业中施行, 在事业单位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推广和重视。目前, 在很多高校中, 除了财务部门实行了内部控制外, 其他部门差不多都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就算个别学校建立了这些制度, 大多流于形式, 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这就使高校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必然出现很多漏洞。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以财务部门为依托, 辐射带动学校其他职能部门, 互相配合与监督, 确保学校各项资产的安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加强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 必须根据各个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形成相互协调配合与监督的机制, 同时严格规范每个控制点的运行, 使资产的流入、使用、维护、流出都能够按照内控流程去操作, 从而有效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以及避免资产管理的失控和资产流失。对于货币资金, 实行“钱账分开”和“收支两条线”, 所有收入统一归于财务, 然后根据学校和部门实际运行的需要用款, 并且做好日常会计核算与监督。经常进行账龄分析, 凡是超过预期账龄的往来款项, 必须通知经办人员催其清算。
2.2 合理编制预算, 定期凊核资产
由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 学校库存物资的数量和品种也越来越多, 占用的资金也较多。库存物资管理的好坏, 对学校的正常运行和财务状况有很大影响。高校的库存物资既要保证正常教学工作和学生生活的需要, 又要防止积压, 影响资金周转。为了提高库存物资的使用效益, 尽量控制流动资产的占用量, 这就要求库存物资的存量要适中, 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在年初编制预算时, 就可以把经费与物资算在一起编制, 细化部门分项预算, 最大限度地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 必须做好库存物资登记, 做好计价挂账管理。将所有的库存物资实行专人保管, 按预算定量供应。
建立健全收发登记制度, 定期凊核资产。将各项库存资产的价格、数量、购买时间、使用年限、型号规格、存放地点、责任人员等全面登记, 并进行跟踪检查, 确保账物相符。对各类库存物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清点, 年终进行全面盘点。发现自然损毁、过期失效等物资, 应及时向财务部门报损并编制记账凭证记账。把钱与物等同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堵塞漏洞, 减少浪费。
2.3 推进信息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资产管理随着信息化的进程, 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 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记账、核算等工作, 而是更多的向着分析、预测、理财、咨询等方向发展。我们要树立会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融合的理念, 以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相融合, 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从而对整体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管理和调控, 以确保学校运行正常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信息化管理可以在业务进行的同时进行会计处理, 将各种信息集成在一个管理系统中, 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 便于不同部门使用者获取、分析和使用, 并据此作出相关决策。
2.4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执行力度
管理人员是实现管理目标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 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效果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因素密切相关。高校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掌握国内外最新的行业动态。除此之外, 还可以聘请金融、管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也可针对本校具体的资产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鼓励管理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不断从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中更新管理理念, 增强创新意识, 加深理论基础, 从而提升业务能力, 改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寿民.高校流动资产管理初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
[2]李云.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4) 33.
[3]朱西桂.试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 (3) .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论文11-21
高校教师流动11-24
高校人员流动12-01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10-22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办法08-13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结12-22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报告07-06
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08-12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计划11-11
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汇报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