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精选8篇)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由于XXX乡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全乡7个行政村在外打工的党员共有22人,其中:荒田村有1人,XXX村有4人,坝子村有1人,社勒村有4人,下麻翁村有3人,过瓦村有9人。外出务工党员中,男党员有21人,女党员有1人,35岁以下有7人,35岁以上45岁以下有9人,45岁以上的有6人;小学学历的有3人,初中学历的有18人,高中学历的有10人;在本县三个月以上流动的党员有3人,在省内的有10人,在省外的有9人。
二、乡党委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一)、对在本县流动三个月以上的党员的管理
XXX乡在本县流动三个月以上的党员有3人,其3人都是在六枝范围内跑摩托车的,按其所在的支部,要求支书或支委同志随时与他们取得联系,若所在支部要议定某项重要事情或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必须在3天前通知本人,务必参加党员民主生活会。在交纳党费时,村支部书记应及时通知到本人,必须按时交纳党费,若因特殊情况未通知到而不能按时交纳党费的,由所在支部书记先垫支其应交纳的党费,以便各支部的党费按时上交乡党委。
(二)、对流出到省内打工的党员的管理
全乡7个村长期在外打工的党员共有10人,均在省城贵阳附近做建筑工,与他们在一起打工的非党群众比较多,除这10人党员在工地上因是骨干而长期在工地上以外,其他人都是经常来来去去的,对这10位党员的管理,按照本县流动党员的管理方法,有事或有必要事时及时与其联系或提前联系,保证能让他们回到本支部参加每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交纳党费时,能通知就通知,若到交纳党费时未通知到其本人就按在本县流动党员的方式一样,先由支委垫支其应交纳的党费,保证所在支部能够按时上交其应交纳的全部党费。党员在外的生活,支部应随时了解他们在外的生活情况,坚决让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三)、对流出省外打工党员的`管理
全乡在外省打工的党员共有9人,这9名党员都属有知识的年轻党员,年龄均在35岁以下,都在不同省份打工,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在具体中,不可能按在省内打工的党员管理方法,让他们回乡参加每次支部生活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的方式与其取得联系,告知其该支部的重要议事情况,尽可能地征求他们的意见,对其交纳的党费,只能按年度收取,每到年底,提前一个月通知到本人,让他们在限期内把各自的党费汇到村支书手中,务必把各支部的党费按时上交到乡党委。村支部随时关心外出务工党员的组织生活,经常邮寄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在外打工期间既熟悉掌握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学好一技之长,回乡后带动一方群众发展经济。
三、切实做好跟踪服务
(一)、站所相互配合,实行建帐建卡管理
乡流管办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在党员外出前,免费为其办理《流动证》,乡党政办为其办理党员关系证明,由乡流管办及劳保所办理务工证明,对外出流动党员实行台账管理。
对长期外出的党员由乡党政办出具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凡三名及以上的党员在一个务工地或厂家打工的,建立党小组,由支部邮寄学习资料,定期过组织生活。若党员的务工地发生变化,党员本人应及时通知支部,以便支部掌握其务工情况。
(二)、切实为外出务工党员做好服务
对外出务工党员属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在农忙季节,由村支部组织服务队,帮助其搞好农业生产。
外出务工党员的合作医疗费交纳。一年一度的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的交纳,由村支部先与他们取得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即是否同意从其退耕还林每亩20元补助款中支部,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由支部先垫支,待退耕还林补助款下拨后,支部从其补助款项中扣除。
外出务工党员在务工期间因生病产生的医疗费用,由其本人将住院清单、疾病证明书、医疗发票传真到乡合管办,家属将其合作医疗证、身份证、户口本交到乡合管办,由乡合管办为其办理减免事宜,事后通知本人或家属到卫生院领取减免款。
对外出务工党员的计划生育的管理,由本人将其在务工地计生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传真到乡党政办,由乡党政办及时转到乡计生办登记。
三、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
每年年底,由乡党委、政府组织返乡党员(包含非党群众)到乡召开座谈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与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谈心交心,增进友谊,交流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听一听他们在外务工的情况和对当前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在给他们做好服务的同进,
了解他们有何想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他们鼓鼓气,增强他们为脱贫致富的决心。
乡党委、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年轻党员回乡创业,为他们争取扶贫贷款,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条件,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大力发展“能人经济”,乡党委致力于把返乡人员创业人员培养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为村干部,带动全乡经济的发展。
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意识,把务工经济做好做实,通过交流,发展“亲带亲、友带友、熟人带生手”型务工经济,促进全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捐资捐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Cbm
了解他们有何想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他们鼓鼓气,增强他们为脱贫致富的决心。
乡党委、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年轻党员回乡创业,为他们争取扶贫贷款,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条件,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大力发展“能人经济”,乡党委致力于把返乡人员创业人员培养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为村干部,带动全乡经济的发展。
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意识,把务工经济做好做实,通过交流,发展“亲带亲、友带友、熟人带生手”型务工经济,促进全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捐资捐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Cbm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无疑增加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难度。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 如何实现人口有序流动,防止流动中抢生超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自己的工作地茭道镇为例,就当前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乡镇流动人口婚育信息收集困难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由于部分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员是无固定工作的打工者,其工作性质变决定了这部分人员,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随机性较大,缺少固定的住所和工作。加之很多流动人口的学历与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我国计生工作的认识不足,很多人还抱有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 使得这部分流动人口的婚育信息在采集方面非常困难。
二、对部分乡镇流动人口违法行为的处理相对困难
在现实计生工作中发现,很多流动人口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国家的基本国策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常有违反国家基本国策,甚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但在对这部分人口的处理工作中,也会由于其流动性大,如经常变换居住地点等问题,使得取证与查处非常困难。即使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抓到一部分违反国家法律的人员,对其进行处罚时,也会面临其原籍相对贫困,无力支付高昂的罚款费用等难题。此外,在现实的计生工作中,过于强调对居住地负责, 使得很多流动人口在离开所管辖的范围后,其一切信息均会随之消失,在进入下一辖区范围内后,对其进行信息采集时容易遇到造假等现象,给现实的计生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三、乡镇流动人口城乡两地共管机制难出台
各省地方人口的计划生育立法规定,生育以女方户籍管理为主的原则。“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体制与现行的生育管理存有冲突,致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和生育服务证办理两地推诿、互相冲突。另外在现实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过程中,很多负责这方面工作的领导干部迫于工作难度大,需要不断去基层进行调研,所以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便出现很多疏忽和大意的地方。对一些流动在城乡两地的人口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城乡两地的领导干部互相推诿,都认为应该是对方的工作。所以使得现实的乡镇流动人口城乡两地共管机制很难出台。
四、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综合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流动人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现实流动人口进行管理,需要我国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有序调度,以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的完善。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仅靠人口计生部门难以管理服务到位。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 一是《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前,政府缺乏统一的牵头部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决策难、 协调难、落实难”等现象,未真正形成综合治理的局面。二是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有些部门推出的政策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对人口计生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综合治理的力度。三是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流动人口“一证先行、无证否办”的规定难以落实。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我国逐年增长。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特别是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国计生工作方面的重点。在现实的计生工作中,主要存在乡镇流动人口婚育信息收集困难,对部分乡镇流动人口违法行为的处理相对困难, 乡镇流动人口城乡两地共管机制难出台,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综合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等以上问题,亟需相关各方协同配合,推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摘要: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国计生工作方面的重点。在基层的计生工作中,若能够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便能够很好地完善计生工作。现在的计生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乡镇流动人口婚育信息收集困难;对部分乡镇流动人口违法行为的处理相对困难;乡镇流动人口城乡两地共管机制难出台;乡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综合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等。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篇3
摘 要:根据全国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各级团组织应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抓住青年在镇区聚集的新特点,通过有效管理真正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为此,提出三点建议:建团形式多样化,组织方式新颖化,真正建立“实体化”大团委;以网络平台等为载体,加强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联系,建设“人文性”大团委;增强团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实用型”大团委。
关键词:“大团委”建设;乡镇流动青年;管理
中图分类号:D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27-02
一般来讲,流动人口是指那些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以工作为主要目的,在异地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人。本文主要探讨的对象“流动青年”是指离开出生地农村而进入乡镇工作,但户籍上仍属于农村人的青年。
一、城镇流动青年的基本情况
1.青年流动频繁,群体规模庞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人口流动一直保持较大规模,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更是不断扩大。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流动人口的总数为1.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在这其中15~45岁之间的青壮年占六成。①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到2010年间流动人口有2.2亿,其中约有63.0%来自农村,年龄高度集中在20~24岁。②可见,当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青年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农村青年人口流动更甚。
乡镇流动青年群体如此庞大不只对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也成为“大团委”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根据团中央关于基础组织建设的两个原则,将流动青年聚集到团组织中来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大团委建设不可避免也应直接面对的艰巨任务。
2.流动速度快,变动性强
一方面,由于改革的深入促使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年通过接受再教育、参加职业培训、出外经商等各种途径选择脱离农村、农业,转而投入城镇工作,社会流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急剧增加。流动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农村的局限使得大部分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将目光投向机会更多的城市,希望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各自人生的价值;二是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很多农民无田可耕,这就使得无地农民不得不投身外地挣钱来养家糊口,尤其是作为青年的“农N代”,想要脱离“农民”的帽子,让家人也享受到时髦的生活就只能进城出卖劳动力。
另一方面,乡镇“新来的人”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待遇、地区、工作性质等各种原因重新选择其他工作,甚至会频繁的调动工作单位,外来务工青年在陌生的乡镇就业难度很大,随时都有可能被炒鱿鱼,失去工作后再重新进入滞留群体,这既给城镇的稳定增加了隐患,也使城镇的流动青年工作积极性降低,缺乏工作活力,反过来会加剧工作调换的可能性。
3.文化水平有限,知识结构单一,价值观多元化
目前,城镇流动青年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上为主,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占少数比例,文盲比例越来越低,这意味着从农村出来的青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基本的工作需要能够满足,但文化水平却没有高到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程度。但同时,年轻人的目光灵活,学习能力强等因素很快就能融入乡镇生活,利用QQ、人人网、社区等平台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网,眼界开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引领潮流。在丰富生活、增长知识的同时,城镇流动青年并不能完全摆脱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他们即便“装备齐全”、打扮入潮,但言语举止等细节中仍会给人以低俗、非主流的印象,这种印象效应影响他们在乡镇中的形象,容易被无视和误解;他们虽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得城市化、开放化,但交往对象的狭窄和内倾性导致无法融入到城市社区,不可能有效建立起对城市社区的感情,道德责任感差,公众意识薄弱,缺乏统一规范的社会行为准则,对于道德、理想、劳动、婚姻等价值取向显现出了明显的物质性、功利性特点。
4.维权意识差,权益受损严重
用工单位方面,企业打着招收学徒和招新工的名义吸引大批青年,试用期满后却无故辞退员工,或免费加班加点,工资不能按时足额的发放到员工手中,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相当普遍。不仅如此,员工的安全、卫生、医疗保障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青年方面,在主观上法律知识的空白、业内知识的欠缺使得在与雇主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往往缺乏谈判能力,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二者关系极其不对等。虽然国家在强化劳动监察、推进工伤保险等制度上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广大成长中的流动青年来讲,既有政策仍然无法保证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享受各种平等的权利,这也助长了企业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没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不能享受国家工人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而在他们的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的时候就会通过罢工、集体上访乃至极端的方式来寻求维权,短期内影响企业招工、劳动力的合理配置,长期看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
二、对于流动青年进行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关知识的欠缺造成维权意识低和失权现象多,这又促使了他们不断的更换工作以期提高地位、改变现状,频繁的更换就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知识的长进和素质的提高,这就成为恶性循环,城镇的流动青年总是徘徊在社会底层无法真正变成社会的中坚力量。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也遵循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青团着眼于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愁,在服务社会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共青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青年服务,随着青年有序流动的数量增大,流动青年工作是共青团的又一新的历史使命。
1.建团形式多样化,组织方式新颖化,真正建立“实体化”大团委
建立数量巨大、覆盖面广的团组织是大团委建设的基础。依照区域建团,在商业街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农业产业化基地、居住社区等青年聚集的区域按照团干部专人负责的原则建团,这些地方外来务工人员易形成较大群体,建团成本低、组织方便;依照功能组织建团,在机关事业单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文体兴趣组织、社会组织等组织中以小团体形式建团,作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载体,让这些新的基层团组织直属于乡镇团委,吸引青年纳入到团组织中来。
基层团组织对新建立起来的团组织的管理方面,如团支部发展团员、缴纳团费、团籍管理、退离手续等活动要按照团组织统一的规定进行,但方式上更为灵活和自由,从基层团组织的实际出发。如可以按照流动青年工作生活不稳定的特点以个人为单位分期分批次缴纳团费。同样,作为任何一个基层团支部的团员可以在一个支部内接受组织管理的同时在其他团委参加活动。共青团作为一个“管理组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活动组织”,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和类型,不同的成员兴趣和特点合理科学的对团员青年进行新的组合。这样既能保持大团委的活力又能满足青年多元化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以网络平台等为载体,加强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联系,建设“人文性”大团委
青年人思维敏捷,爱好广泛,学习能力强,已经接受了现代化多种通讯方式,团组织应抓住青年的这一特点,利用信息化来推动共青团传统工作方式和团干部工作观念的转变,真正建设“人文性”大团委。
建立基层各级团委书记QQ群和团组织QQ群、微博、博客等,搭建青年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团委书记例会讨论大团委建设的心得分享工作经验,探讨工作发展新模式。推出共青团团务信息电子化,上级团委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发布共青团文化、团组织活动信息、党的会议精神等学习材料,使基层团支部及团员青年们随时可以学习团的知识,提高团员意识,青年团员也可以在团员群里互相学习交流,提出疑问寻求帮助等。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充分利用青少年宫、职业学校等阵地,强调知识文化在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使青年从主观上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思想水平,以此增强工作信心和社会主人翁意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发展新知识,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在活动中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识别社会中错误的“自由”、“享受”、“消费”观念,排除心理困扰,增强其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心理能力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真正体现团组织的归属性、吸引力、先进性。
3.增强团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实用型”大团委
第一,积极开展流动青年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政策服务。在城镇工作的青年掌握一技之长是保证其能够立足于城镇愉悦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联合技能培训机构或邀请权威人士对缺乏就业技能、急需工作充电的青年开设技能培训班,召开就业座谈会,设立职业介绍周,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各种政策,帮助青年办理各种证件,举办技能大赛,提高青年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全方位锻炼各种适应技能,增加自身优势,以减少进入职场的阻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引导青年知法、懂法、守法及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做青年的坚强后盾。团组织要代表青年意志在青年遭遇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及时了解合实,联合有关部门通过合法途径有效解决纠纷。
第三,改变青年择业观念,鼓励扶持青年创业。定期开展创业专题讲座,聘请有关专家帮助有意向创业的青年解答创业疑难问题,介绍创业项目,进行技术指导等,为青年提供准确、及时的政策信息服务;积极建设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青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项目,设立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为实力青年提供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吕杰.农村青年流动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2002,(5).
[2]谢维和,陆建华,曲力秋.当代青年社会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农 村 组 织 处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日趋频繁广泛,农村流动党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按照部里的安排部署,我们选择舒兰市,就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流动党员流动趋势及管理现状
舒兰市共有乡镇街区党委22个、村党支部312个、农村党员9594名。2003年,全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119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2.4%。其中,在省内流动的469名,占39.4%,在省外流动的339名,占28.4%,在境外流动的384名,占32.2%。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有三个趋势:一是数量逐年增加。舒兰市2001年有农村流动党员53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5%,2002年增加到931名,占10.4 %,2003年1192名,占12.4%,数量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流动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本乡本土流动逐步向省内、国内乃至国外流动,流动范围日趋广泛。比如,平安镇在国外打工党员89名,域外143名,占全镇农村党员总数的22%,分散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五六个国家和全国各大城市、乡村,打工地点极为分散。三是流动时间更长。部分流动党员流动地点相对比较固定,有的已连续多年在一个地方务工经商,短时间流动现象正在逐步减少。全市在外地一年以上的流动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4.8%左右,有的甚至已在外地安家落户。如平安镇金星村一些党员在韩国打工已5、6年,打工地点基本固定。由于农村流动党员具有队伍逐步扩大、流动范围广、流动时间长、居住地分散等特点,给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造成了极大困难。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电话、书信、向流入地发函、返乡教育等形式,不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管理比较松散。其中,以电话联系的占66.9%,以书信联系的占12%,从外地回来后联系的占11.3%,能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或党组织能够联系上的占90.2%,绝大多数流动党员能够自己主动交纳或通过亲友按时交纳党费。但对有些长年在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处于失管、失控状态,一年以上联系一次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占58 %。
二、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目前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四难”。
一是去向难掌握。有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不辞而别,一走就是几年,他们不与党组织联系,党组织也就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中,近半数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有10%的党员没有与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加之这些外出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二是管理难落实。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原居住地,即使返乡也是来去匆匆,无法参加原居住地党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流入地党组织对外来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有90%以上的流动党员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出现了盲区。据统计,在1192名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参加本支部活动的党员429名,占36%,不能参加支部活动的655名,占55%,能参加外地党组织活动的108名,占9%。
三是党费难及时足额收缴。大部分流动党员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委托家属代交党费,党组织因找不到本人也只好找其家属收缴党费;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组织无法收缴党费。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时交纳党费的占一半以上,由亲属代交党费的占40%左右,不交纳党费的占2.3%。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很难掌握,党费收取标准也很难确定,只能按原标准收取,产生党费收缴不足额问题。据了解,长期在外流动党员年均纯入最低的达到了3000元以上,有的可达几万元、十几万元,但由于无法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情况,只能按普通农民党员标准收取党费。
四是对“三不党员”难处理。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情况,基层党组织难以一除了之。其一,农村党员流动绝大多数是外出务工经商,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有益的,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其二,他们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是由于流动距离比较远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党员的主观故意,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够通过邮寄或由亲属代交党费,有的还经常汇报思想,只是不够及时而已。其三,当前农村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简单地对“三不党员”一律除名,不利于农村党员队伍的稳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是造成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由于农村有活动能力的年轻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纷纷外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这种情况在朝族村尤为明显。舒郊乡宏光村人口总数为435人,党员27名,在韩国打工的有114人,其中党员12名,在国内打工的党员2名,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51.5%。在家的13名党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其中40岁以下3人、50岁以下6人、50岁以上4人,村党支部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支部,并且由于优秀青年的外出,造成了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缺乏。这个村已有两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平安镇金星村总人口2548人,党员81名,全村400多人在国外打工,600多人在国内打工,其中,20名党员在国外打工,8名党员在国内打工。全村除9名村干部外,其他党员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据统计,舒兰市农村35岁以下青年农民85%以上都在外打工,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影响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优秀年轻党员的大量外出,使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整体结构失衡,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受到削弱。个别村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党员不能达到半数,不符合党的组织规定,无法进行表决。如金马镇团结村有党员25名,外出流动的有16名,只有9名老党员在家,党组织活动很难开展,党组织功能难以发挥。三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有所减弱。部分流动党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挣大钱”的心态比较严重,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除客观上起到了带领群众闯市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作用以外,其他方面的作用难以体现。通过调查,在农村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17%左右。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强。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
强,外出前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外。他们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两地党组织都无法掌握党员在流动地的政治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不能进行跟踪管理教育,从而出现流动党员名义上没有离开组织,而实际上已经脱离党组织的混乱现象;部分流动党员对党员的责任义务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按时交纳党费就算履行了义务,就应该保留其党员称号;还有流动党员的认为当党员限制多、好处少,有当不当无所谓的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意识淡薄。
二是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农村流动党员数量大、流动性强,又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太严还会引起流动党员不理解,导致对流动党员管理信心不足,劲头不大,消极等待上级出台更有效的管理办法。流入地党组织担心流动党员不稳定,不好管理,怕麻烦,怕影响自己的工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一般不太愿意接转组织关系,对流入党员情况不闻不问,很少组织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三是基层党组织设置还不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农村流动党员绝大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适应不了农村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长期在非公企业打工的农村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无人接收,党的组织活动不能参加,权利、义务无法履行,作用不好发挥。流动到境外的党员更是如此。
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当前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上还处在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互不沟通情况,各自为战的状态。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还是采取电话、书信、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等传统办法,没有从制度、机制上建立起指导全局、协调统一运作的管理办法,造成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
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原则性不强。有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认为本人入党不容易,在外务工经商,不与组织保持联系,很多情况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观上对党是有感情的,并不想脱离党的队伍,如果予以除名在感情上过不去。因此,对流动党员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大胆管理,而是用感情代替了原则,从而造成了“三不”党员数量的增多。
四、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就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指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和管理。有流动党员的各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联系。做好流动党员外出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确纪律要求。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向所在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联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以及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是及时接转组织关系。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的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地和单位建立起党组织的,原居住地党组织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方或流入单位的党组织,以利于外出党员参加其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与此同时,对流入本地的外地党员,各级党组织也应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和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三是组建临时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地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地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四是继续坚持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对未转移组织关系又没有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管理的流动党员,继续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党组织报告,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应按照就地就近、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有关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并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报告 篇5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党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范围增大、频率加快。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已成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我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截止2012年上半年,区现有流动党员242人,流出党员113人,流入党员129人,流动党员人数占全区党员人数的1.2%。在实际工作中,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流动有序、异地有家、管理有章、永葆先进”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做到流动党员情况“底子清”。区委根据流动党员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按照省、市委精神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街道、社区党组织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每半年开展一次“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对党员所在位臵、联系方式、基本情况、思想状况、愿望需求做到“五个清楚”,依托服务机构、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产业链条等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努力把每名党员都纳入有效管理和服务之中。特别是,在全市开展的“两新”组织“大排查,大组建,大提升”活动中,通过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共排查出“隐型党员”139名,全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企业,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在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
二是注重教育,提高流动党员自身素质。全区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辖区流动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政治觉悟高、发展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社会形象好的总体目标,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党员,各级党组织坚持“实用实效、灵活便捷”的原则,在学习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清明”“国庆”、“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时节,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看电教片、结对互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学党章、学法律、了解全区的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畅谈对党的认识和对我区发展的意见建议,听取他们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成了47个联谊“对子”,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手机报、先锋网等平台,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信息,及时向他们传递党的声音,通报党建动态,加强经常性教育,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回复读取手机报的体会和感受,反映实际困难及意见建议,实现党组织与党员的良性互动。三是搭建平台,提高流动党员服务质量。我区从服务关爱入手,建设流动党员精神家园和政治归宿,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一是切实保障政治权利。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参加选举、参与党内事务等权利。流出地党内选举提前通知未转出正式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参加;流动党员数量较多的基层党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或上级党组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时,按规定要求和程序在流动党员中产生代表或邀请列席代表,今年许多流动党员不远千里回到社区参加“两委”换届选举。二是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活动。注重创新活动载体,以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和党内主题活动,增强党内活动的吸引力,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一起共同来打造精神家园。三是实施温暖工程。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就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多样化服务,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其家庭、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
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发展速度加快,社区流动党员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如何开展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已成为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个难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关系转接不严肃,管理出现空白。近些年,有的外地党员虽然到了辖区内工作或务工,但没有按规定持党员介绍信及时把组织关系转至社区党支部;有的甚至与原单位党组织长期失去联系,原单位党组织无法管理,居住地所在社区党支部又不知其 党员身份,管理不到位;久而久之,造成这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失管、脱管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党员身份意识淡化,组织纪律观念松弛。流动党员多从事个体或在私企就业务工,流动性大;并且受利益驱动,一些流动党员不愿表明自己的身份,不重视自己的政治身份。有的流动党员认为,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在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主要是靠本事挣钱致富,党员身份给自己带不来什么好处,公开与不公开党员身份无所谓;甚至有的流动党员还认为,公开了党员身份,在个体经营活动中反而束缚了手脚,致使有的流动党员为了经济利益,规避党组织的监督、约束和管理,长时间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参加党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个别党员还不愿缴纳党费。
三是教育管理难到位,受教育效果不明显。由于流动党员外出的时间长短不
一、地点远近不同,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客观上要求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的放矢、灵活多样地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因而也缺乏对党员的吸引力。许多流动党员就认为参加组织生活无非就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对党组织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四是模范作用难发挥,参与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无心他顾。二是一些流动党员有的想报效家乡,但苦于渠道不畅,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三是一些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组织,对自己放松了要求。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应按照“有利于促进有序流动,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模范作用”的总体思路,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从增强责任感入手,让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
1、提高思想认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快速和广泛,其中流动党员所占比例迅速提高。流动大军能否和谐稳定,能否和谐融入当地,流动党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怎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已是当前全党面临的严峻课题。各级各地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误区,克服畏难情绪,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党建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2、明确教育管理职责。对于流动党员,流出地、流入地“两不管”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使不少流动党员从思想到行为放任自流。应尽快界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归属。建议省市组织部门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关涉流入地、流出地的特点,科学划责,明确归责,建立流出、流入两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加强督查考核。完善的督查考核机制是确保责任落实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应当研究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指标,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考核考评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定期分析研究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的新情 况、新问题,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教育管理大格局。
二是以创新精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1、在管理机制上创新。一要强化职能部门协作。联合工商、税务、公安等单位统一印发流动党员登记表,协调劳动、工会等部门结合企业职工情况调查,对流动党员情况全面普查,及时摸清流动党员的情况,建立专门台帐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建立双向互动管理机制。对流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管理卡,实行“一人一卡、一季一访、一年一评”,及时记录流出党员在外期间活动情况;对流入党员反馈流动党员信息卡,把流入党员在当地参加民主评议等情况,及时寄送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实现信息互动交流。
2、在组织设臵上创新。要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在按照地域、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组建新模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实际工作中,可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工商、税务部门在各类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中成立市场党支部,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找到“家”。
3、在服务方式上创新。要强化服务意识,把为流动党员服务放在第一位,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增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对流动党员积极倡导人性化服务。比如,设立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站、网上流动党员之家,开通求助热线,经常性为流动党员开展技能培训、维权 服务、扶贫帮困等关怀服务活动,让流动党员随时接受组织教育,感受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建立流出党员培训制度,利用他们春节回乡、忙季返乡等时机,采取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流动党员的能力和素质。
4、在组织关系转接上创新。要在县(市、区)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管理责任,做到基层组织一盘棋。明确各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党委为中心、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支部的管理监督之下。应适当减少转移环节,下放转移权限。流动党员在一个省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直接通过党组织对党组织相互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转移组织关系,可结合党内统计系统推行联网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实行数字印章,及时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
三是在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上下功夫,引导他们永葆先进性,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篇6
一、目前全乡党员队伍基本情况
XXX乡(镇)党委下属共有X个党支部,党员总数XX名,其中女党员XX名,少数民族党员XX名,少数民族女党员XX名,35岁及以下XX名,36岁-45岁XX名,46岁-54岁XX名,55岁-59岁XX名,60岁及以上XX名;大学本科XX名,大学专科XX名,中专XX名,高中XX名,初中及以下XX名。退休XX名,预备党员XX名。20XX年以来,全乡共发展党员XX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XX人,少数民族女党员XX人,35岁以下XX人,36至45岁XX人。大专及以上学历XX人,中专学历XX人,高中学历XX人,初中及以下XX人。
二、发展党员工作
(一)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1、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党员发展程序。3年来,乡党委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严格履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新党员的质量。20XX年以来,乡党委注重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注重在青年、妇女、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重点做好在有文化、有一技之长、能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2、改变以往坐等上门的被动发展党员方式,发动各部门共同担负发展农村党员的任务。要求机关各科室在自己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中注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向村党支部推荐后,由村党支部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养,同时在村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村党组织的活动中来。
3、加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力度。乡党委要求各支部对个体企业中思想进步、立场坚定的业主主动派人与他们沟通联系,为他们提供服务,进而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
4、通过开展党员“一带四”活动,进一步加强发展党员工作。乡党委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每位党员干部对四名先进青年、“三老”人员子女、科技致富带头人、积极分子进行帮带,引导其加入党组织。一是从思想上进行帮扶,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困难党员树立发展意识和信心。二是从生活上进行帮扶,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三是从生产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帮助解决小额贷款,帮助他们顺利开展春耕生产。
(二)党员发展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党组织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截至目前,今年共有XX人转为正式党员,新发展预备党员XX人,积极分子XX人,写入党申请书XX人。二是党员在群众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基础力量不断增加,目前全乡党员总数占全乡总人口的XX%左右。三是通过积极吸收农牧民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使党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党员更具代表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今年以来全乡吸收农牧民党员占新吸收党员总数的XX%。
(三)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督促力度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乡党委对各支部发展党员的标准要求有所降低。在对各支部研究通过的情况下,乡党委就不再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从而造成个别发展党员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
2、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党员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近年来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向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的生产一线的优秀青年农民倾斜,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对提高农民党员队伍的素质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民党员队伍的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从我乡三个村的情况看,近年来新发展的党员中,虽然注重了对年龄、文化、素质的要求,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发展对象仍然集中在乡镇机关、学校及村干部当中。这对改善农村党
员队伍结构,提高农民党员整体素质,发挥党员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培养、储备干部资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农村党员客观上存在的尽义务多,得到的关心照顾和教育帮助少,一部分农民党员荣誉感、责任感淡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相当一部分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从而加剧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不良的现象。
3、重把好党员入口关,轻入党后的教育与管理。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缺乏有效手段和方法,政治思想教育较为滞后。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党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较为坚定,对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怀有崇高敬意,并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骄傲。同时,政治立场坚定,旗臶鲜明,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我们也发现,在部分党员的思想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宗旨意识不强,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为自己服务意识有所增强;二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较为模糊,对社会主义存在困惑;三是部分党员忘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混同于其它一般人,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四)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要在今后发展党员工作中,乡党委将定期对各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严肃查处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违纪行为,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
二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全体党员的思想问题入手,让每一位党员认真思考“入党为什么,当了党员干什么,今后将来留什么”这个事关宗旨核心的关键问题,要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用实际行动维护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三要继续强化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引导和动员全体党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和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精神,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到对上和对下负责,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短期行为,真正解决党员的作风问题。
四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增强党员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本领,切实让广大党员做到会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五要丰富农村党员“双带”活动的内涵,使“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发展能手,把农村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和“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落到实处。
六要贯彻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提党员队伍质量和整体综合素质。同时,要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加大处臵不合格党员队伍,对党性退化,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要予以坚决清除出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党员教育管理情况
1、截止到20XX年XX月,有XX名党员因身体不好连续6个月以上没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针对这一问题,乡党委对因身体不好而没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党员采取入户教育的措施,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情况传达给这两名党员;
2、从本单位转出的党员,乡党委未进行过跟踪管理和调查。截止目前,未发现虽转出党组织关系但超过规定时间不到新的单位党组织报到的党员,无应转出但尚未转出党组织关系的党员。
3、我乡有15名党员家庭生活较为困难。党组织采取的帮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思想上进行帮扶,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困难党员树立发展意识和信心。二是从生活上进行帮扶,给他们免费发放煤、大米等生活用品。三是从生产上进行帮扶,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帮助解决小额贷款,帮助他们顺利开展春耕生产。四是尽最大可能帮助贫困党员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4、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每月给每名“三老人员”补贴生活费80元,“三老人员”也能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特别是自无职党员设岗
定责工作开展以来,“三老人员”能够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积极向党组织建言献策,为全乡各项事业的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党组织的关心和履行自身职责,“三老人员”的思想认识都有了新的变化。一是对党组织的信任度不断增强;二是履行党员义务和自身职责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三是能够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对今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要避免单纯的理论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全体党员的思想问题入手,让每一位党员认真思考“入党为什么,当了党员干什么,今后将来干什么”这个事关宗旨核心的关键问题,要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用实际行动维护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二要继续强化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引导和动员全体党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和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精神,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态做到对上和对下负责,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短期行为,真正解决党员的作风问题;将党员作风的转变落实到每一个党员,落实到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上来。
三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增强党员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本领,切实让广大党员做到会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四要丰富农村党员“双带”活动的内涵,使“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发展能手,把农村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和“增强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落到实处;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篇7
一、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原因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也逐渐增多, 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毕业制度的改革, 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随之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难点。流动党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未落实就业单位、延期毕业或暂缓就业、较长时间出国在外以及较长时间在校外从事科研或实习工作未办理组织关系转接而将组织关系留在学校。
二、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特点
高校流动党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党员年纪轻、党龄短;流动数量大;流动频率高;流动时间长。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复杂多样化, 高校流动党员的数量和流动频率也随之增加, 而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基本还停留在听报告、读报纸、念文件的水平, 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单一、枯燥, 已缺乏实效性, 无法跟上时代需要, 由此造成了“名册党员”、“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的出现。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流动地域广, 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党员意识、理想信念和组织观念有所淡化, 在工作条件、经济利益、福利待遇等社会因素的驱动下, 常常跳槽, 使得跨单位、跨地区流动的频率较高。许多未就业的毕业生党员忙于找工作, 与党组织保持联系的越来越少, 甚至失去联系, 更谈不上对其管理教育。
三、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不健全, 流动党员活动无法开展
学生流动党员比较特殊, 不像企业下岗分流出来的党员和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 有一个固定的党组织, 他们的流动具有暂时性的特征, 而且目前全国已经实行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明确了各社区党组织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以及党员的临时管理办法。而社区党组织不愿意接受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 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 毕业生党员流出以后, 流入地社区党组织、高校党组织以及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各自的责任和相应的管理等都还不明确。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但部分高校也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一些高校在人员、机构设置及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 想管但人员不足, 想指导教育、培训又没有经费, 致使一些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无法开展, 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对学生流动党员的要求不明确, 有的学生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学校, 但远离原籍居无定所, 由于学校对其没有明确要求, 因此他们不主动向学校党组织汇报情况, 也无法参加组织生活, 把自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因此党员活动难以开展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先进性难以体现。
2、认识不到位, 学生流动党员无人管理
一些高校党组织对加强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思想上存在误区, 导致了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思路、对策与办法因此在一些高校出现了学生流动党员无人问、无人管的局面。据调查统计, 我国约有33.3%的高校没有专门的流动党员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 即便在设有流动党员专管人员的学校中, 也有超过1/3的高校没有配套专项管理经费。有的人认为学生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小部分, 抓不抓都不要紧。有的人存在怕麻烦的思想, 认为这部分学生党员已经毕业, 虽然组织关系还留在学校但已经不是学校的人了, 教育和管理是接收单位的事, 是地方党组织的事情, 没必要去管;有的高校党组织认为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强, 分布广, 情况复杂, 怕管理不好。他们没有认识到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能否做好这一项工作关系到我党和学校党组织的形象;关系到我党先进性能否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学生党员未来的发展。
3、管理难度大, 学生流动党员无法管理
由于高校毕业生党员分布广、流动快, 过去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 因为党员教育管理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 学生流动党员学习与了解党的新理论、方针政策的渠道也变得狭窄, 完全变成了纯粹的个人行为, 没有检查与监督, 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也。这些都加大了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同时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学生流动党员, 完全脱离党组织, 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 处理起来也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还处于预备考察期的学生预备党员, 他们的工作情况、汇报思想以及他们的表现都难以掌握, 进一步培养和考察工作难以落实, 转正难以履行, 正常的组织程序也很难落实到位。因此在一些高校出现了学生流动党员无法管理的局面。
4、党员年纪轻、党龄短, 对党的知识学习得不够
一般党员发展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的学生群体中, 因此毕业生流动党员年纪轻、党龄短, 接受党组织教育的时间不长, 对党的知识学习得不够, 甚至很匮乏。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意识和思潮的传播与交流, 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悄然改变, 由于他们在大学期间接受党的理论教育时间有限, 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方面都不是很牢固, 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流动党员中研究生群体类型复杂, 管理教育也又一定的困难。据国家教育部统计中心的数字, 截至2007年9月, 全国在读研究生已达到165.34万人。研究生党员既有直接从本科考入的, 也有参加过工作的, 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相对比较成熟,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 对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忙于导师或者个人的课题研究, 没太多时间关心党支部的事务和参加组织生活, 这种惯性难于让他们在毕业后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
四、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机制
大学生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一部分, 他们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 直接影响着党员队伍的整体性、先进性, 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探索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
1、摸清情况、建立联系, 建立毕业生党员行前培训制度
各高校要摸清情况, 建立了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档案, 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把每一个大学生流动党员都置于党组织的管理之中。一方面对已毕业的学生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要摸清并记录保存, 如: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入党时间、是否转正、毕业时间、原所在班级、入党介绍人等。另一方面做好对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对已找到工作的学生党员, 让他们及时把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就业单位的党支部;对没有找到工作或工作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学生党员, 进行毕业前的党性党规教育, 教育他们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 都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 增强党性观念,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 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2、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第一,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 学校党组织要主动管理, 要及时通报每学期的组织生活内容, 主动与他们加强联系和沟通, 提出具体要求, 如:按时交纳党费, 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使大学生流动党员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提高党性修养。第二, 要科学、合理地建立流动党组织, 真正做到哪里有大学生流动党员, 哪里就有党组织, 就有党组织的活动。对于学生流动党员, 要本着有利于党的建设, 有利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原则;对相对集中的单位, 大学生流动党员少的建立流动党小组, 流动党员中正式党员达三人以上的可以设立流动党支部, 对于相对集中的区、市, 党员多的可设立流动党总支。第三, 建立专门联系人, 实行流动党员管理目标责任制。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 建立“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系对子, 明确责任,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联系人负责向大学生流动党员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 通报党代表选举、支部改选、党内评先等情况, 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以保障大学生流动党员应享受的权利。第四, 强化监督, 建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机构, 提供人、财保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使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机构, 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使党的管理教育工作能有保障的开展。
3、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大学生流动党员肩负着实践党的基本路线、完成党的基本任务的重大责任, 加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是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些大学生党员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社会, 见识广, 思想活跃, 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和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 讲求利益, 实现自身价值是他们的渴求。因此, 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根据他们社会阅历短、实践经验不足、理论功底不深、理念信仰不牢固等特点, 要着重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掌握其精神实质, 用来指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开展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网络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正以其便捷的信息传输、开放的网络氛围和强大的媒体功能成为高校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离不开的重要媒介。学校和学院在党员毕业前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QQ群, 进行网络化管理。这种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方式将使暂缓毕业的流动党员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认为, 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 因此必须创新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使学生流动党员能够继续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 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薛泉祥.关于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2]喻怀礼, 杨海明.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0 (5) .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篇8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和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大学生党员毕业时若就业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等党组织健全的单位,党组织关系就可以正常地随学生本人的其他档案转移到工作单位。但是,由于目前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做法,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学校之中无法正常转移。
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分析,毕业生党员未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申请暂缓就业,学生毕业离校后两年内其档案关系、党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学校;二是工作单位属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的经济组织;三是尚未找到工作或出国留学,不知将组织关系转至何处;四是工作单位尚不固定,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觉得换一个单位就要转一次组织关系,比较麻烦;五是个别毕业生党员在思想上不重视,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毕业离校时没有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出手续;六是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认为母校党组织工作比较规范,想在母校转正后再将组织关系转走。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特殊群体,目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一毕业,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连续六个月以上没有交党费,没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有的毕业生流动预备党员没有交思想汇报,预备期满了也没有递交转正申请,造成不能按时转正,有的甚至超出延期转正期限;三是由于工作的疏忽,个别毕业生党员事实上组织关系已转出,但党籍材料仍存放在原学校;四是工作单位与组织关系的脱钩,使高校党组织无法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即使流动党员本人按时交思想汇报,但也无法真正了解其思想、工作的实际表现,也给毕业生预备党员转正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五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教育管理缺乏专人负责,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将直接影响到党的生命力。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对这一特殊群体认真加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教育管理,积极探索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1.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在各院系党总支(党委)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编入该支部,统一管理。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必须明确支部成员,落实责任制,负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党费交纳、预备期满转正、组织关系转移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该支部书记原则上在各院系的党员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中产生。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花名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原所在党支部(班级)、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流向、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定期与之联系,使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同时,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加强与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和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联系,使毕业生流动党员暂缓期满或再就业时能及时流出,把组织关系和其他档案一起转往工作单位。
另外,对个别离校已超过两年或更长时间,而又无法联系上的失散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应通过其党籍材料中记录的亲属成员或主要社会关系成员取得联系,通知其本人回校把组织关系转到工作单位,或户口(父母)所在地居委党支部;对照《党章》有关条例规定,符合自动退党条件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也应通知其本人,按相关程序办理手续。
2.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培训教育工作
各院系党总支(党委)应在每年的6月份毕业生离校前举办毕业生党员培训班,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培训和教育。组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明确办理组织关系的有关手续;教育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同时,进行深入的党纪党性党风教育,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做贡献。
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对办理了流动党员登记手续的毕业生党员进行集中谈话,明确他们的基本情况、具体流向和必要的联系方法等;告知他们学校有关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具体要求,以及需要履行的必要手续等;教育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主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特别是流动预备党员,他们加入党组织的时间短,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都有待加强,因此,更加需要毕业生流动党支部的进一步教育和管理。
3.采取多渠道教育方式,加强联系管理
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定期通过电话、书信、网络与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与他们沟通工作与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对于那些在离原学校所在地较近、有条件返回学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应要求他们定期参加组织生活等党内活动;对不能返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要求至少每三个月通过信件或电子邮件以书面或通过电话以口头形式实事求是、忠诚老实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情况,及时取得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督促他们积极履行党员义务,按时交纳党费,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是毕业生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也是党组织掌握他们的思想等情况的一种途径。通过定期汇报,可以培养和增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促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党员条件来检查和要求自己,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设立网上党支部,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中各院系都有自己的网页,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本院(系)网站中设立网上党支部,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并开设相应的BBS论坛及党支部书记信箱。以此作为联系载体,使毕业生流动党员能够及时互通信息,相互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流动党支部也可以借助该网页和论坛,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使他们感到党组织时时处处都在自己身边,真正起到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的作用。
5.加强与毕业生党员工作单位沟通
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要经常与毕业生党员工作单位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教育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通过用人单位认真了解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就业后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始终感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和温暖,鼓励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在毕业生流动预备党员转正时,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参照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准确评价其思想表现、作风表现、工作表现,以对其作出按时转正或延长考察期的决定。
参考文献:
[1]陈轶群,刘春秋. 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J ].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陈阿卿. 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校, 2004(2).
【乡镇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城郊乡镇流动人口管理汇报06-05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报告07-06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10-22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12-03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办法08-13
浅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08-12
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计划11-11
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汇报11-17
桥楼乡流动党员管理办法06-09
上石镇四项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