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手册

2024-09-18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精选8篇)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 篇1

59097473.doc 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房屋租赁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房屋租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住宅租赁和非住宅房屋租赁他人居住的,依照本规定管理。

第三条 房屋租赁管理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

第四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出租房屋管理机构。出租房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房屋租赁管理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等综合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负责出租房屋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和租赁当事人的户籍管理。

建设(房屋)行政部门负责房屋租赁市场、出租房屋建筑结构安全的监督管理和房地产经纪的行业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经纪活动进行综合监督管理,查处利用出租房屋进行无照经营等违法经营行为。

民防行政部门负责人防工程的租赁管理。

卫生、人口计生、规划、税务、国家安全和城市管59097473.doc 理综合执法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房屋租赁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在社区、村建立负责房屋租赁管理、服务的基层管理服务站(以下简称基层管理服务站),并保障其工作所需的经费、办公场所。

第六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应当协助有关行政部门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督促出租人、承租人自觉遵守国家和本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居民制定房屋租赁管理公约,对房屋租赁实行自治管理。

第二章 出租登记

第七条 本市实行房屋出租登记制度。办理房屋出租登记不得收费。

第八条 出租人应当自与承租人订立房屋租赁合同之日起7日内,到房屋所在地的基层管理服务站办理房屋出租登记手续,并填报下列内容:(一)出租人、承租人姓名或者名称、证件种类和号码、住所地,实际居住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户籍地;(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租金和租赁期限;

(三)房屋权属证书或者房屋来源证明;

59097473.doc(四)本市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 房屋租赁合同变更或者终止的,出租人应当自合同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5日内,到房屋所在地的基层管理服务站办理登记变更、注销手续。

在房屋租赁合同有效期内,居住人员发生变更的,承租人应当自变更之日起2日内告知基层管理服务站,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房屋租赁居间活动,应当书面告知租赁当事人到房屋所在地基层管理服务站办理房屋出租登记手续;提供房屋租赁经纪委托代理业务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房屋出租登记、变更、注销手续。

第十一条 基层管理服务站应当为办理房屋出租登记的当事人提供下列服务:(一)宣传有关房屋租赁管理的规定和安全使用房屋的知识;

(二)告知有关人员办理流动儿童入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等事项的规定和流程;

(三)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出具与房屋租赁有关的证明;

(四)受当事人委托提供办理暂住登记、暂住证件,办理普通地下室登记备案,交验、登记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纳税代办服务等;(五)提供维权服务信息;(六)市和区、县人民政府59097473.doc 规定的其他服务项目。

基层管理服务站为当事人提供服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基层管理服务站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经营性活动。

第三章 管理规范

第十二条 出租房屋的安全由房屋所有人负责。房屋承租人应当对其使用行为负责。

房屋所有人将出租房屋委托他人管理的,应当书面报告房屋所在地的基层管理服务站。

第十三条 出租房屋的建筑结构和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建筑、消防、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条件,不得危及人身安全。

禁止将违法建筑和其他依法不得出租的房屋出租。

第十四条 出租人有权对承租人使用房屋的情况进行监督。出租人不得向无身份证明的人出租房屋;不得以出租房屋的方式为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发现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有犯罪活动嫌疑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对多人居住的出租房屋,出租人应当建立居住人员登记簿,并按规定报送基层管理服务站。

出租人出租房屋的收入,应当依法纳税。

第十五条 承租人应当配合出租人进行房屋出租59097473.doc 登记;不得利用租赁房屋从事非法生产、加工、储存、经营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和其他违法活动,不得损害公共利益或者妨碍他人正常工作、生活。

第十六条 向境外单位、人员出租、转租、转借房屋,或者承租人留住境外人员的,出租人、承租人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国家安全管理的规定。

第十七条 房屋管理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房屋进行安全管理:(一)建立房屋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二)按规定对所管房屋进行安全检查,并将安全检查情况予以记录,妥善保存。

(三)按照有关行政部门或者基层管理服务站的要求提供房屋安全检查结果。

(四)发现危及房屋使用安全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立即制止,并督促责任人改正;拒不改正的,及时报告房屋所在地有关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从事房屋租赁经纪业务的机构应当依法成立,取得营业执照,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条件。

从事房屋租赁经纪活动的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房地产经纪资格证书。未取得房地产经纪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房屋租赁经纪活动。

第十九条 本市对房屋租赁经纪委托代理业务实行银行代收代付、风险准备金、客户资金与自有资金分帐户管理等资金监管制度。具体办法由市建设(房屋)59097473.doc 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经纪人员从事房屋租赁经纪业务,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在经营场所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房地产经纪资格证书复印件。

(二)房屋租赁经纪业务,由房地产经纪机构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书面经纪合同,统一收取佣金、开具发票。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揽业务。(三)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房地产经纪机构执行业务。

(四)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借、出租房地产经纪资格证书。

(五)不得占用、挪用或者拖延支付客户资金。(六)不得居间、代理出租不符合出租条件的房屋。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本市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房屋租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房屋租赁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管理、使用房屋租赁信息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房屋租赁信息保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 公安、建设(房屋)、工商行政管理、民防、卫生、人口计生、规划、税务和城市管理综合执59097473.doc 法等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执法责任制,落实对房屋租赁管理的监督检查责任;在执法中发现不属于本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告知同级出租房屋管理机构,出租房屋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告知有关行政部门依法查处。

房屋管理单位、房地产经纪机构、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配合有关行政部门对房屋租赁进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 市和区、县有关行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对基层管理服务站及其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

第二十四条 基层管理服务站应当建立巡视制度,采集房屋租赁信息,对房屋租赁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并做好下列工作:(一)发现登记信息不实的,予以更正;

(二)发现未登记的,进行补登;(三)发现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督促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进行整改;(四)发现违反治安、消防、卫生、计划生育、建筑结构安全等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报告上级出租房屋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

第二十五条 经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出租房屋属于危险房屋的,建设(房屋)行政部门应当告知房屋所有人、承租人按规定采取解危措施。采取解危措施,需要承租人或者其他使用人暂时迁出的,承租人或者其他使用人应当及时迁出。出租房屋危及人身安全,并且房屋所有人、承租人拒绝对出租房屋采取解危措施的,建设(房屋)行政部门应当依法采取强制加固、修缮措施,59097473.doc 并可以责令承租人或者其他使用人限期迁出。

强制加固、修缮发生的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因阻碍加固、修缮造成的损失,由阻碍加固、修缮的责任人承担。

第二十六条 建设(房屋)、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部门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检查有关资料,了解房地产经纪业务情况和客户资金、风险准备金等方面的管理情况;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房地产经纪机构营业执照、房地产经纪人员资格证书。

建设(房屋)、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的有关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具有房屋租赁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公安机关按照下列规定处罚:(一)出租人、承租人、房地产经纪机构未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办理房屋出租登记、变更、注销手续的,责令改正,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59097473.doc(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出租的房屋存在治安、消防安全隐患的,责令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出租人向无身份证明的人出租房屋,或者发现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有犯罪活动嫌疑,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出租人未建立居住人员登记簿,并按规定报送基层管理服务站的,责令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五)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承租人使用租赁房屋时损害公共利益或者妨碍他人正常工作、生活的,处警告,并责令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下列行为,由建设(房屋)、工商行政管理、民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按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出租的房屋存在建筑安全隐患的,责令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房屋管理单位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责令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使用未取得房地产经纪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房屋59097473.doc 租赁经纪活动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房地产经纪机构未落实资金监管制度的,责令改正,并处 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五)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经纪人员从事房屋租赁经纪业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或者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第(四)项规定,出借、出租房地产经纪资格证书的,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出租的房屋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已经规定行政处罚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5年6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3号令发布,根据1997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第一次修改,根据2004年6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50号令第二次修改的《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59097473.doc 组织机构

城镇工委、城镇办事处成立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委员会,由城镇工委副书记任主任,由城镇办事处主管综治工作的副主任和延庆派出所所长任副主任,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委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治理科,由综合治理科科长任流管委办公室主任,由延庆派出所主管副所长任流管办副主任,并设一名专职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成员由综合治理科工作人员组成。

流管委工作职责

负责贯彻落实市、县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关于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的决策和部署;负责贯彻落实城镇工委、城镇办事处关于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的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负责研究解决本地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承担上级流管委和城镇工委、城镇办事处交办的其它事项。

59097473.doc 流管办工作职责

承担本地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贯彻落实本地区流管委关于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部署;负责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的管理、培训、考核等工作;领导社区来京人员和出租房屋服务站开展工作。

工作目标

严格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凭证管理、强化监督”、“管理与服务并举、打击与防范并重”的原则,逐街、逐院、逐楼、逐户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地毯式走访,做到一户不漏。

严格执行“五见面”制度:见房主、见房客、见证件、见房屋、见物品,做到“入一户、登一户,了解一户、掌握一户”,“见一人、登一人,了解一人、掌握一人”,实现流动人口“人来登记、人走核销”,出租房屋无隐患,台帐健全详实的工作目标。

59097473.doc 规范建设

根据市流管办、市公安局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社区(村)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站的工作意见》(京流管办„2007‟4号)的精神,严格规范社区服务站建设,服务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房主。

一、硬件

统一标识:服务站标牌安装在明显位置,标牌质地、式样、尺寸按市流管办统一规定,设立“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登记处”标识桌签。

统一公示:服务站的职责任务、服务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具体地址、接待时间、联系方式等,应向社区群众和流动人口公开,方便服务群众,接受群众监督。

统一台帐:服务站建立有关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础工作规范台帐,作为服务站工作基础资料,统一保管和使用。

固定地点:服务站办公地址选在社区明显位置,配置必需的办公设备,保持服务站的相对稳定性。

二、软件

人员配备:服务站的站长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副站长由社区居委会治保主任担任。服务站按照实际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专职管理员。

59097473.doc 工作制度

管理责任制度:

服务站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检查登记和日常基础管理服务工作,对管理员工作失职造成发生重大问题的,按有关规定倒查追责。

工作报告制度:

服务站应定期向城镇办事处流管办报告工作情况,工作中发现的违法问题和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

联系协作制度:

服务站应加强与社区居委会、派出所以及物业、房屋中介等部门、单位的联系,了解掌握有关信息,互通情况,加强协作。

目标考核制度:

城镇办事处流管办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确定服务站工作任务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考核。

严格保密制度:

服务站应对所登记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信息内容妥善保管,防止失密、泄密,出现问题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59097473.doc 管理员职责任务

1、信息采集:负责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信息的采集、登记、录入工作,并定期检查巡视,动态维护;

2、检查监督:检查督促流动人口按规定办理暂住证件,检查督促房屋出租单位或个人按规定办理租赁登记手续,检查督促招用、留宿流动人口的单位(个人)按规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3、代办办理:代办暂住登记、暂住证件,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查验、登记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代办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依法代理征收出租房屋税款;

4、收集报告:收集并报告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信息,检查出租房屋治安、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报告违法犯罪行为;

5、法制宣传:开展政策法规、安全知识、精神文明等宣传教育活动,向流动人口、招用留宿流动人口的单位(个人)以及房屋出租单位(个人)宣传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措施;

6、提供服务:为合法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人员提供服务和方便,收集群众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上报;

7、建立档案:管理员将信息完整录入信息平台后,将登记表取回服务站进行存档,做到档案规范,一户(一人)一档。

59097473.doc 工作标准

一是流动人口登记率达到95%以上;出租房屋登记率、宣传教育率达到100%。

二是督促出租房主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的督促率和对出租房主登记情况检查率达到100%。

三是对重点出租房屋、重点流动人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对重点人做到“四知”:一知暂住人员登记办证情况,来自地区和体貌特征概况。二知暂住人员来京时间长短。三知暂住人员在京从事职业或来京原因。四知暂住人员现实表现、人员交往情况。

四是协助相关行政管理机关,对不办、漏办证件和不履行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教育;对拒不改正的单位、个人及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五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档案及各项管理制度,每月提供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积极分子和信息员的人选,并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

59097473.doc 纪律要求

1、服从领导,听从指挥;

2、依法管理,遵守规定;

3、忠于职守,认真负责;

4、杜绝虚假,实事求是;

5、提高警惕,保守秘密;

6、遵纪守法,不谋私利;

7、文明服务,不耍特权;

8、标识统一,行为规范。

禁止行为

1、严禁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2、严禁知情不举、隐瞒不报;

3、严禁酗酒滋事、打击报复;

4、严禁弄虚作假、泄露秘密;

5、严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59097473.doc 百分目标管理考核细则

为了适应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员队伍,根据市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员队伍中严格实行百分考核办法,对管理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行考核,每月考评一次,年终进行综合汇总,促进流管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规范管理员行为,使辖区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百分制考核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素质考核,第二部分为业务能力考核,具体扣分、加分细则如下:

一、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基础分50分)

1、服从领导工作安排,完成好本职工作(10分)

出现不服从命令或者本职工作未完成的,一经查实将扣除当月得分10分。

2、加强政治理论培训学习(5分)

无故不参加政治理论培训学习的将扣除当月得分5分。

3、全月工作无投诉(5分)当月工作没有被群众投诉,得5分。每被投诉一次,经核实后,情况属于管理员自身责任的扣5分。

4、无违反“八项纪律”、“五不准”现象(10分)每违反“八项纪律”、“五不准”现象中的任何一条59097473.doc 扣10分。

5、遵守考勤制度(5分)

准时上下班,不缺席、不迟到。无故缺席、迟到的一次扣5分。

6、请销假制度(5分)

病假、事假提前请假,无故不请假,将扣除当月得分5分。

7、管理员之间团结互助,分工合作(5分)因发生不团结现象而影响工作的扣5分。

8、搞好服务站卫生、爱护公物(5分)卫生脏乱差,或无故损坏公物的,扣5分。

二、业务能力分(基础分50分)

1、积极参加业务培训(5分)不参加业务培训的扣除5分。

2、按时、按量完成各项工作指标(5分)未完成各项工作指标的扣除当月得分5分。

3、流动人口办证率达95%(10分)每月工作中在检查、抽查时发现一人未办《暂住证》将扣1分,以此类推。

4、出租房屋备案率达100%(10分)对本社区内的出租房屋户进行备案登记,在检查中发现有一户未登记的扣1分,以此类推。

5、抽查情况(5分)当月工作中未抽查到,得基础分5分。抽查过程中,59097473.doc 每发现一户未登记,扣5分。抽查无遗漏的,不扣分。

6、台帐、档案管理(5分)

做好档案整理、建档、保管、保存工作。档案管理混乱、不存档将扣除5分。

7、信息反馈(5分)

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发生漏报信息的,扣5分。

8、按时完成临时性工作,必要时加班(5分)未完成的扣5分。

9、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5分)发现一户未签订责任书将扣5分。

年底考核时,月评70分(含70分)以上为及格,全年总得分840分以上的可参加年度考核。当月评分低于70分的,将扣除管理员绩效工资50元;低于60分(含60分)的,将扣除绩效工资100元;低于50分(含50分)的,将扣除绩效工资200元。第一次月积分不及格的,予以口头警告,第二次予以书面告诫,第三次予以辞退。

年底考核时总分低于840分的,将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凡被一票否决的社区居委会,年终考评将取消其集体以及党支部(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治保主任个人综合性的先进和优秀评选资格。

城镇办事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一月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 篇2

一、河南省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 河南省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列入党建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在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 初步形成了流动党员工作的双向共管、动态组建、教育培训、服务保障、典型带动、智能管理以及组织保证等机制。

但是,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总体上仍然停留在“外延式”发展阶段, 工作的主要内容局限在建立新的流动党员组织、摸清流动党员底数、制定规章制度等量的扩张上, 而对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切实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等“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还无暇顾及;并且由于缺乏“质”的提升, “量”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使当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底数难摸清、人员不稳定、组织不巩固、管理不规范、作用难发挥的问题。

二、创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更新管理理念

1.规范化管理。为使流动党员能正常地参加组织生活, 及时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和帮助, 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 应突出“三个有”, 实现流动党员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完善管理网络, 做到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有家可归”。二是健全管理制度, 做到流动党员管理“有章可循”。三是规范管理程序, 做到流动党员办事“有条不紊”。

2.人性化管理。一是增强服务功能, 实现人性化管理。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地或创业地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更希望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得到组织上的关怀和帮助。因此, 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觉改进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 树立大管理的理念, 融服务于管理之中,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切实为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服务, 改善流动党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二是改进教育方法, 推进人性化教育。我们要调整充实教育内容,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育形式, 坚持行前教育、跟踪教育、远程教育相结合, 推进人性化教育, 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真正取得实效。三是简化工作程序, 推进人性化办公。

3.现代化管理。目前,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党建工作应该借鉴, 应积极推行电子党务。开发软件构建电子党务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处理程序性的党务工作,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 变更就业地点、联系方式, 参加活动, 收缴党费等实际难题, 开发互联网的党务活动平台, 利用网络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个人之间的沟通联系, 完成学习培训、群众意见、听取汇报、开展调查等各项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

(二) 完善管理制度

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要以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为目标, 因势利导, 管好管活,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用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努力做到教育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建立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制度。各级党组织每隔半年要对流动党员进行一次排查, 确认流动党员身份, 逐人登记建立档案, 掌握流动党员的数量、结构、分布、从事工作等情况, 加强跟踪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利用电脑网络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网络。流动党员所在流出地党组织要切实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去向、工作单位、住址、联系电话等, 并要落实专人负责, 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流动党员和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 了解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活动, 妥善解决他们参加选举等问题,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2.建立流动党员汇报联系制度。对长期外出且务工经商地不固定、流动性较大的党员, 实行流动党员联系卡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 批准后填写联系卡, 外出落实工作地点后, 及时按照联系卡的要求, 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向原党支部报告 (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等) , 党支部做好相关记录。原党支部在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详细地址后, 每月通过适当方式 (电话或信件等) 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系, 掌握其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并向其传达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和党支部的各项决议。流动党员要按规定向原党支部汇报 (书面或电话) 一次在外生产、生活、工作等情况, 按时缴纳党费。流动党员每变更一次工作地点, 要及时向原党支部报告。党支部做好联系卡相关记录, 每季度向基层党委汇报一次本支部外出务工党员的人数、名单、流向、工作、生活、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等情况。

3.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量化管理制度, 基层党组织要与流动党员签订《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书》, 目标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应尽可能细化,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不同层次的流动党员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办法, 及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 要表彰奖励先进, 鞭策落后, 确保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党委每半年要对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以便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对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不负责的, 对有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帮助, 情节严重的, 要做出必要的组织处理。坚持定期分析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每年年底逐级上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情况。

4.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针对流动党员权利保障难落实的现象,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试行) 》的规定, 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 建立流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多关心流动党员, 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尊重流动党员的民主权利, 让他们参与基层组织重大事务的决定, 参与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推选, 引导他们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党员服务站 (点) , 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经济权利、生存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等, 以权利的保障促进党员义务的自觉履行。

5.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模式, 主要是指依靠党丰富的组织体系资源实现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立体、动态管理模式, 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第二, 党组织管理与工作单位管理相结合, 流动党员既要接受所在党组织的管理, 又要接受所在工作单位的管理。第三, 党组织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社区管理教育流动党员在享受个人生活的同时, 还要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和乡规民俗, 服从大局, 多为邻里着想。

6.建立流动党员激励约束制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制定激励措施、研究约束机制, 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三) 创新管理方式

1.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通过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 建立一个完善的、能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 可以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 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或生活, 都能找到党的组织, 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履行党员义务, 享受党员权利, 是保证流动党员教育培训落到实处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活动方式创新。一是注重创新, 增强活动形式多样化。二是利用科技, 推进党员管理的信息化。

3.教育管理方式创新。针对流动党员岗位分散、分布面广、流动性大的特点, 应突出“灵活、便捷、实用”原则, 明确教育管理职责, 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14-01

引言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生党员管理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程度相差很大,因此流动生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也有很多困难,全面分析存在于学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性党员就是指因为一些原因从而导致的学生党组织没有随着学生一同转移,而这些党组织会被暂时保存在学校学生党员群体中,那么针对一部分特殊的党关系,如何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学生流动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1、顶岗实习或者是单位实习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有顶岗实习的计划,因此,一部分的党员学生会在毕业之间,进入工厂或者企业进行实习工作,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党员就变成了流动党员,但是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因此,其党员关系,还需要被暂时保留在学校。

2、待就业学生党员

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

3、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

有些高职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了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就无法把组织关系转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具有年龄偏低,整体素质较高,但是党员意识薄弱,可塑性强等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

2、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

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也很难积极的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流动管理困难的现象。

3、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切实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流动党员党组织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掌握基本情况,是目前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要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

强化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提供学生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从实际的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在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的机构,规范党员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要增强高职院校党组织的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联系制度,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3、创新模式在流动毕业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结束语:

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从目前存在于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 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流动党员管理材料 篇4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要求,自觉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了7个工作小组,深入调查摸底,完善组织设置,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力求“管住、管好、管活”每一名流动党员。

(二)严格制度,规范程序。针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繁琐,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易流失的实际,我们专门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不流失”。

(三)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乡党委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并上报上级党委备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信函和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3、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对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关系接转、教育管理的实施和监督,组织领导和纪律作出明确规定,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四是加强对党员管理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特别是要强化他们为流动党员服务的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部分外出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支部报告,有些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

四、几点建议

(一)要确定好流出地党组织联络人。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对一挂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互通党组织和个人之间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要选配好临时党组织负责人。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尤其应把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热心帮助他人和有一定文化水平作为选配的主要标准。

(三)要发挥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作用。要将《活动证》的发放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目标,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确保流动党员外出后,能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能及时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能及时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应该参加的党内活动。

(3)实行有效化引导,发挥流动党员先锋作用

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建设。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流动党员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指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同时要求广大流动党员不仅把就业岗位看成谋生的场所,同时要把它看成落实社会责任感的地方,实现个人动机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能力优势,为社会和人民做

实事、做好事。

2007年,张家镇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深入开展“我为家乡作贡献”活动,引导和带领他们为家乡的建设献策出力。做到“四引”。一是营造氛围“引”。为增强在外创业人员对回乡投资兴业的热情和信心,镇党委委利用会议、简报、慰问信、广播等手段,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烈氛围,对“引凤还巢”对象的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二是亲情感召“引”。镇党委将在外创业有成人员的亲朋故旧等关系疏理出来,利用之间关系,引导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报效家乡。通过节日走访、召开座谈会、邀请回乡等形式,介绍家乡的巨大作用、区位优势、产业特点、招商重点、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与他们共商家乡发展大计。通过叙乡情、谈亲情、话友情,使在外人员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诚意,进一步坚定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培植载体“引”。引凤还巢,需要培植载体、种好梧桐。为使在外创业的“金凤”有巢可还、有树可栖,镇党委根据实际,对闲置土地、厂房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帐,为“引凤还巢”打下基础。对本镇现有的产业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招引“还巢”项目进行配套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四是强化服务“引”。通过创设优良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业环境,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象服务外来投资商一样,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由项目落户地负责项目申报、厂房建设等一条龙服务工作。同时在全镇流动党员中开展“四比”竞赛活动,即“比合法挣钱谁的多,比向支部汇报思想谁的勤、比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谁的好,比带头创办致富项目谁的新”,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建设,投身为民为村的“双培双带”工程。通过开展“引凤还巢”工程后,该镇流动党员涌显一大批在外创业“能人”回到家乡,一大批“凤还巢”对象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如榕津村流动党员古益民外出广东中山市横栏镇办灯饰玻璃工艺厂,致富后回家乡帮扶古荣宝办起榕津阳光蜡烛长,投资100万元,主要销往全国各地;榕津村流动党员古喜光外出广东九江致富后回家乡同安200万元办起石材厂;古龙村林建章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种植马蹄,今年种植面积达170亩,且有很好的销路,估计今年纯收入达10万元;古龙祝英龙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近100头,年收入近5万元;古龙叶少雄和叶自雄兄弟两外出外出致富后回家办起一个养牛厂,目前存黄牛70头;老鸦村陶少周外出致富后回家发展种植葡萄,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520亩,亩产收入可达近8000元。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20:04

要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教育经常化,党性大增强”的目标,就要针对流动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快、难召集、难集中、难组织、难同步”的特点,积极探索立足流动党员工作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流动党员教育之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经验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育培训制度。党委(党组)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科学安排教育培训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做到定期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统一学习与思想交流相结合。针对流动党员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的实际,乡镇党组织可以采取确定党员活动日、送教上门的办法,使党员及时接受教育。组织部门要组织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订阅党报党刊,同时,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党组织,及时建立电教播放点,组织流动党员观看电教片,发挥党员电教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增强教育培训效果。2007年1月,平乐县在张家镇榕津村建立了平乐县第一个流动党员培训基地,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培训场所,意在通过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通过教育培训,达到“五牢记”要求,即牢记党员称号、牢记党性观

念、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纪国法、牢记家乡建设。

网络教育制度。党组织要通过开辟“流动党员之家”、“网上党校”等专门网站方便流动党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拥有自己的学习园地。要设有讨论专页和测试专页,让流动党员开展讨论和交流,检验学习效果,并通过网络向组织和家乡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各个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举办“网上培训班”,安排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课程,聘请专家教授通过网络授课,提高外出党员,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的认识。培训班结业时应颁发结业证书。

双向管理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定期向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流动性大、无固定单位或居住地的党员,一般保持原来的党组织关系不变,但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按期交纳党费。建立“1+1、1+2”专人联系制度,把流到外地的党员和在家党员全部结成联系对子,通过电话、书信或网络等方式保持经常联系,采取邮寄资料,电话交流情况,书面传递体会文章等形式,缩短空间和时间距离,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保证学习教育效果。同时强化监督,对于党的意识淡化,不参加组织生活,失去先进性的,要按不合格党员严肃处置,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19:453、“两册一簿”制度

(1)党支部对外出的流动党员必须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册”掌握党员流动情况,联系办法,并及时备案。

(2)对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建立积极分子登记册,对教育培养情况、考察谈话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册子登记备好案。

(3)对外出务工党员反馈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逐条进行登记,并及时备案,结合本镇情况进行实施。

4、跟踪联络制度

(1)同外出党员经常联系,并有专人负责。

(2)党员外出前,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办公室进行登记,并领取流动党员流动证。

(3)外出党员务工异地转移时,必须在15天内通知支部或镇党委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以便随时保持联系。

5、回归管理制度

(1)要抓住每年大部分外出党员回乡过春节的机会,开好座谈会或茶话会,交流思想、互通信息,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献策。

(2)流动党员返乡时,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报到,并汇报工作。

6、巡视探访制度

(1)镇党员领导每年要巡视、探望流动党员一次。

(2)要经常关心流动党员及其家属的生活,每年慰问家属一次。

7、培养发展制度

(1)注重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积极分子,做好教育培养、管理工作。

(2)对已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的入党积极分子,原支部指定一名支委和一名在同一地方务工的务工党员负责联系。

(3)经培养、考察,符合发展条件的,应及时回原支部办理有关接受预备党员手续。

(4)接受预备党员必须召开原支部大会讨论,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三)狠抓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1)实行规范化管理,理顺流动党员隶属关系

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三多一缺”的现象,要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安家”,就要各个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规范运作。对流入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对流入本地的党员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同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转接组织关系。二要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借助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两支队伍力量,逐村逐户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形式,做到“三清”,即流动党员的人头清、基本状况清、联系方式清。让把组织关系介绍信装在口袋的党员和没有公开身份的党员亮明身份。三要对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撤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明确划分给相应的乡镇或工业园区管理。四要核实党员身份,理顺组织关系。对未转组织关系、身份不够明确的流动党员逐一通过电话、发函核查,使流动党员身份得到确认。同时,积极帮助流动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接转,对暂时不便接转的统一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五要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坚持“先建组织,后转关系”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新组建基层党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活动阵地。对流出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双联动管理”制度。对于流出到外地的党员,党支部根据外出党员与常住党员亮明身份,时间在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无法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持证参加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活动,同时要积极向原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分散外出务工经商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转移正式党组织关系,积极参加那里党组织的活动,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

流动党员的管理 篇5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意 见

各支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中返原籍或回城定居,也增加了全乡流动党员的数量。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市、区委有关文件精神,避免流动党员管理上“真空”,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加强我乡流动党员管理制定如下意见,望各支部认真贯彻执行。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对符合人才合理流动有关政策规定,党组

织积极予以支持。对流动中的党员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措施,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严格规定,认真搞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

1、党员外出时间达六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应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地方单位的党组织。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可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所去单位所在的街道、社区、村、乡镇党组织。

2、外出时间六个月以内党员、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应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各支部要进一步与流动党员做好衔接,对外出党员提出要求,了解党员外出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保持联系,正确用好《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外出党员将持有的《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验证并接受当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党组织查验,并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3、外出务工经商时间长但无固定地点,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要求党员通过适当方式主动与原所在支部保持联系,汇报外出活动情况,按时参加所在支部的会议、按时向原所在支部交纳党费。如党员中途变更从业单位或地点,应及时向原所在支部报告。

4、对于外出流动党员,未按照规定转走组织关系,无

正当理由,不参加所在支部的党的生活、不按时参加所在支部会议、不按期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经所在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可以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程序将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乡党委,再逐级向区委呈报,予以批准。

5、对流动中的党员,凡是按规定转来组织关系的,经乡党委确认转向有关支部时都应予以接纳,不得拒绝接收。

三、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模作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使其在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外出党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按时参加党的会议,按规定交纳党费,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做到带头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在劳动、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

中共新源乡委员会

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篇6

一、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 系

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二、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的应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外出超过六个月并有固定地点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往流入地。

三、党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台帐》,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

四、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党支部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有关材料,发现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五、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入流动人员党支部后纳入正常管理范围。流动党员要认真填写《党员基本情况登记表》,与党支部保持密切联系。如有工作单位变动或联系地址及通讯方式变更时须在一个月内报告党支部。

六、流动党员党支部按照机关工委安排和要求,采取流动党员平时自学与集中过组织生活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党员政治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活动,严格组织生活、加强教育管理。

七、流动党员固定组织活动日为每季末最后一个星期六,活动时间:下午16:00—18:00,遇节假日顺延至下周六。

八、党员要自觉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因事不能参加的,必须提前向党支部请假,外出或在外地工作半年以上的,至少每三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党支部汇报自己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

九、如果党员长期(超过六个月)外出,暂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经支部同意后,可申请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持证参加所在单位或街道居委会党的组织活动、并按时缴纳党费,每年返回后及时向托管党支部汇报情况。

十、党支部每年年底要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填写《党员民主评议登记表》,支部签署意见后存入本人档案。

十一、流动党员中的预备党员转正。预备期内要经常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预备期满,本人应及时向流动人员党支部提交转正申请报告,经考察其政治思想和工作表现,具备转正条件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转正手续。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 篇7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牢固的阶级基础, 党就无以立党;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就难以执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就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使每个党员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是实现“建设和谐校园”总体目标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 从教育的作用来看, 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和谐的校园, 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与目前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差距, 随着流动党员人数在高校的不断增加, 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逐步成为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途径初探

(一) 合理设置党组织, 不断扩大流动党员管理的覆盖面。

要根据流动党员的高校后勤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实际, 按照有利于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有利于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有利于发挥流动党员作用的原则, 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使党员不论流动到哪里, 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前提, 也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要把制度创新贯穿于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接待登记制度、情况反馈制度、主题活动制度等。

(二) 创新教育管理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不断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

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和实际,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活动载体, 坚持“业余”、“小型”、“务实”的原则, 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要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模范, 做致富不忘家乡、帮助家乡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 做“家”在高校、奉献教育、遵守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稳定的模范。要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对他们的关心结合起来, 从感情上贴近他们, 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从思想上帮助他们, 为他们排忧解难, 激发他们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与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根据文化水平抓教育。在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性党纪、党的知识教育的同时, 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适时组织流动党员交流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 以管理为基, 活动为媒, 努力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让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加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 对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更好地凝聚流动人员为高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维护校园安定和团结,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活动方式, 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高校育人创新活动方式, 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 创新活动方式, 发挥好高校在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尝试推广网络党日活动、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 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 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 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 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四) 努力提高流动党员四个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要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 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 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相适应;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兼具开放、协调、服务、教育和监督的功能。二是资源意识。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 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 充分发挥组织功能, 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三是服务意识。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 针对他们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责任意识。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出地、流入地各级党组织的共同责任。要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 明确责任, 协调配合, 共同把流动党员教育好、管理好。

(五) 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党员利益诉求渠道。

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成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政策咨询、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党务服务、教育培训和管理创新等工作;主要为校园内党员开展活动提供阵地, 为党员提供上岗就业、职业培训、文化学习、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参与党内互助、服务群众等活动, 并及时了解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 做到平时有人访问, 难时有人帮扶, 老时有人惦念, 病时有人探望。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 保证他们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 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 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 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 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 那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摘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由于有些流动党员长时间没有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 党性观念逐渐淡薄, 不能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不能起表率模范作用, 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和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流动党员的现状, 就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流动党员管理手册 篇8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当前,在党员在各地区间的流动性加快成为历史潮流和现实存在。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应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元氏县域流动党员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元氏县共有党委36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558个,党员17200人。流动党员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截止9月底,县域内流动党员842人,占党员总数的4.8%,比2011年同期的663人增长26.9%。二是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流动党员多数只限于在本县、本市内流动,现在全县跨市流动党员达到46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4.6%。三是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流动时间超3个月的39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6.6%,比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强,不便掌握去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流入、流出无登记,返乡后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党员不断更换务工地点,更新联系方式,造成党组织联系沟通上的困难。

二是规范化差,不易教育管理。因为在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设置方式等,党组织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多数流动党员从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使这些党员很难方便的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

三是约束力弱,不好发挥作用。有一些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不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在推动所在地和家乡建设等方面根本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从党组织来说,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缺乏工作主动性,出现了工作学习上的“死角”。部分流动党员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复杂,出现“逐利”趋向,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掌握欠缺,不知道在流动时应履行的责任,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二是管理机制的缺陷。首先是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适应于管静不管动,达不到流动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动态管理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的特点,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斥,客观上造成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事业不热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三、对策思考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必须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切入点。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机制,积极地推行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远程教育”、返乡之后“补课教育”,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必须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关键要素。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大党建观念,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密切配合的双重管理模式。流出地党组织以联系汇报、返乡管理、远程送学等工作为重点。流入地党组织协助抓好日常管理工作,邀请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同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12371”党员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双重覆盖”。二是要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行業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党组织这个“流动堡垒”,为流动党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落脚点。发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和弘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流动党员是人才资源的理念,找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从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创业就业、发挥模范作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主题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眼界宽、信息多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传信息、引技术、上项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入地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氛围,畅通渠道,结合流动党员实际,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服务区”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参考文献

[1]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国人事报,2010-12-31.

[2]常玉芳.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2005.

[3]陈晓丽.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上一篇:中班美术种子粘贴画下一篇: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