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市场营销的认识

2024-12-29

浅谈对市场营销的认识(通用8篇)

浅谈对市场营销的认识 篇1

浅谈对市场营销的认识

学了市场营销这门课才真正对市场营销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不少人常常把营销与推销混为一谈,如把推销员称为营销员等,其实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推销、是指在一种产品或服务产生以后,运用销售策略将其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而营销则开始于一种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以前,其首先开始于寻找市场上的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然后再据此开发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最后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将其送到消费者手中。可见,营销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是尽力保证企业只生产能够卖得出去的产品,而不是推销卖不出去的产品。企业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主动方,必须以营销的思想为指导,认真分析消费者需要些什么?并最大限度地提供比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需要说明的是,营销导向并

不是说推销和促销已无作用,其实推销和促销是包含在营销之中的,是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所有的行为,企业所有的资源,无非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终端的需求、经销商的需求、销售代表的需求等需求,只有这样,企业的需求---“长久地赚钱”才能得到满足。因此需求是企业研究营销问题的核心!研究任何营销问题都不能离开需求两个字。而客户这时看到的是价值!就象老板看员工一样,我为什么用这个人,就是因为这个人能给我创造价值。我付出的工资是成本,最后获得的价值大于付出的成本,同时大于“边际成本”,所以我要用这个人。这样这个人的“营销”就成功了。企业和客户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时客户是老板,企业变成员工的角色。企业提供产品、售后服务、培训支持、促销、价格管理,销售代表频繁拜访,对客户来说都是价值。企业管理就是不断创造价值,提升价值的过程。所以简单点来看市场营销,就是企业用价值不断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对市场营销的看法

通过近段时间对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我对市场营销有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打破了我之前对市场营销观念狭隘片面的理解。市场营销观念是由外向内进行的,它起始于明确定义的市场,强调顾客的需要,协调影响顾客的所有营销活动,按照顾客的价值和满意状况建立与顾客长期的互惠关系并由此获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市场营销的定义有上百种,我比较同意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定义: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在这里市场营销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求”,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新型营销观念是以目标市场为出发点、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整合营销为手段、以通过顾客满意获取利润。与传统的推销有着本质的不同。推销观念是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以激励销售,促进购买为重点的营销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销观念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摒弃前营销观念,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标志着企业在营销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转折性的变革,由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为现代的、开放式的经营开拓型企业,为成功营销奠定了基础。从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的变化,是企业从“以产定销”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需定产”的现代营销观念的一个重大的,带有转折性的变化。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莫过于市场定位。因为,营销战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定位恰恰能做到这一点。这可以从顾客角度和竞争角度来进行解释:

1、从顾客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上顾客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从品牌到品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那到底是什么在短时间内影响到购买者的决策,普遍都认为是需要一个最简单而能够说服购买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就是当时产品的市场定位,当时是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的生产,这样你就做的比别人优秀,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全胜而出。

2、从竞争角度看,中国不少企业都有很浓的“羊群心态”,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他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去分析市场需求,也不去分析趋势,最后大家就在一个战场上互相残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此现象虽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在某些行业里仍然很严重。永久的价格战是不可能存在的,迟

早大部分企业走向差异化之路。这就要求企业对市场重新定位,细分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广化。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定位在营销战略中,至少扮演两个角色:顾客青睐的源点和竞争取胜的重点。因为,没有定位,消费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认识你、选择你;没有定位,竞争对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你。所以,可以说,定位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其实质是一个品牌持续赚钱的中坚力量。以上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认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总结一句:得正确的市场定位者得天下!

市场营销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Philop Kotler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麦卡锡(E.J.Mccarthy)(于1960年也对微观市场营销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或人类需要,实现社会目标。(《基础市场学》第1 9页)。这一定义虽比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前进了一步,指出了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企业赢利成为公司的经营目标,但这两种定义都说明,市场营销活动是在产品生产活动结束时开始的,中间经过一系列经营销售活动,当商品转到用户手中就结束了,因而把企业营销活动仅局限于流通领域的狭窄范围,而不是视为企业整个经营销售的全过程,即包括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定价、分销广告、宣传报导、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售后服务等。而格隆罗斯给的定义强调了营销的目的:营销是在一种利益之上下,通过相互交换和承诺,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实现各方的目的。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市场营销

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许多企业都把市场营销工作上升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新的经济时代要求新的营销手段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每一个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掉,就必须在营销理念、营销方式、营销策略、营销手段上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一、传统市场营销的现状1.市场营销的理念滞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从没有竞争、没有市场观念到进入完全的国际竞争局面中,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都没有及时跟上。虽然有些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有了一定的市场营销概念,有些甚至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及其发展非常熟悉。发展快、效益好、规模大的一些企业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并因此而受益非浅。但大部分企业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厂长经理们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却不高。2.市场营销人员素质较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人员素质普遍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销售队伍素质偏低。他们对营销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营销就是销售(推销)”的层面,营销管理工作落后,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营销策划工作只着眼于眼前,没有战略上的考虑等等。市场营销观念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不能取得长足发展。3.市场营销前景广阔。我国人口众多,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我国的市场营销刚刚起步,很多市场还没有开发出来,尤其是农村市场,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实现的消费零售额仅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这意味着农村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有待开发的市场。

二、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组织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1.学习型营销组织。《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组织智障,顾名思义,指的是组织或团体在学习及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建立学习型组织前提是进行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2.网络型营销组织。网络营销目前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传统营销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这个优势在于能够将产品说明、促销、顾客意见调查、广告、公共关系、顾客服务等各项营销活动通过的文字、声音、图片等手段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真正达到整合营销所追求的综合效果。正因为网络营销具备诸多的优点,它一出现便对传统营销方式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每一个希望自身业务持续发展的企业都必须重新审视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广告宣传、销售策略、合同签订、货物发运、付款方式到售后服务,并考虑将营销战略的重点转移到互联网上。3.虚拟营销组织。所谓虚拟组织,是指为实现占有某个市场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营销工作也不例外。互联网的交互式、动态性、即时性和全球无障碍等特性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成为一个最高效的营销工具。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之中,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合作各方仅保留自身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以最大效率地发挥协同优势,构造强有力的战略竞争联盟,以获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三、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管理营销管理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一是从硬式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传统宝塔式等级组织相对应的是,传统营销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集中管理和硬性管理,通过大量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且营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缺乏,营销管理的效率不高,组织绩效低下。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和经营是通过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来获得高效率的;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营销人员增多,靠强制性的硬式管理不但不能见效相反只会起反作用。知识型员工更需要与管理者的沟通,过去你说我听的指令型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为双向沟通。此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而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我所认识的市场营销

对于市场营销的课也已经上了两大节了而对于市场营销我也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市场营销”这四个字我一点也不陌生在没进入大学之前对于它我已经久仰大名了。因此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兴奋的。记得老师先向我们推销了他自己把自己的情况介绍完之后让我们开始自我推销十个名额。我怀着好奇又紧张的心上了台做了对自己的介绍按照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这第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句话人生处处须营销人生处处皆营销。第二堂课是《市场营销》这门课正式开始上课课上老师对“市场营销”这四个字做了一个概念解读。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来了解它深入它的内心。菲利普·科特勒给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通过别人进行交换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老师给我们从五个不同的层面来对它解读它的主体是个人或组织手段是等价交换目的是满足双方需求客体价值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体本质是需求管理。营销需要本着服务于人的态度我们是服务他人要做到态度好而且需要诚实。这是老师在课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就向老师说的须营销皆营销。营销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词从远古到今哪一个人不在营销小到卖菜卖水果大到卖弄学问这都是在向别人推销着自己或者是推销者产品。孔子周游列国是在向各国君王推销自己的才学希望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现在电视上播放的广告报纸上刊登的广告无不在向人们推销着自己的产品。即使是公益广告它们也在向世界推销着一种文化。我最近的在看黄一鸣写的《校园营销》一书他的那本书虽然才八万多字但是真的蛮吸引人的他说校园是一个真正渠道为王的市场校园营销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建立自己的校园渠道这使我想到了课上老师让我们自营自销商品我们也是在校园里营销推销自

己的商品这对于从未卖过商品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想看完这本书应该对我会有很大的帮助。黄一鸣在书中说过很多成功的人都会去演讲 像俞敏洪牛根生他们会去各地进行精彩的演讲当然每次演讲结束后也会向听众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也是一种市场营销的手段在演讲的同时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这就是市场营销。人生处处须营销人生处处皆营销这就是我对市场营销的认识

浅谈对市场营销的认识 篇2

一、旅游商品的作用

旅游商品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意义的商品类别, 广义的旅游商品有交通商品、餐饮商品、住宿商品、购物商品、娱乐商品等。狭义的旅游商品仅指旅游区商店对游客出售的有形商品。而一般意义的旅游商品指的是狭义的概念。 (1)

旅游购物是非基本旅游消费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 在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旅游商品购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40%至50%, 支撑着旅游业的半壁江山。中国一些中心城市也加快了旅游商品市场建设的步伐, 如北京重建大栅栏传统商业区, 成为为游客服务的商业步行街;湖南2009年、2010年连续2年在义乌举办了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 旅游购物业发展势头迅猛, 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12%提高到22.48%。

总体来看, 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市场有以下作用:

第一,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其他行业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 涉及面非常广。它对其他行业如餐饮、交通、供电等的依赖性很高, 但同时也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一般来说, 一个旅游景区的开发就意味着一个服务链条的启动, 当地的居民会根据市场需求来从事相关的服务工作, 而经营旅游购物市场相对便捷, 成为他们的首选, 如果市场运作良好, 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也就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如在“购物天堂”的香港, 旅游购物的收入可以达到旅游总收入的40%~60%。 (2) 成熟的旅游商品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成为城市新的经济优势。

第二, 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商品的生产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商品市场火爆, 那么必然会带动农业、食品业、手工业、轻工业、包装印刷业、运输业等的持续发展, 这将会在不自觉中调整了产业结构, 解决诸多社会问题。

第三, 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传播传统优秀文化艺术, 加强地区甚至国际文化交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方水土也会造就一方独特的旅游商品, 而商品中渗透的是无法磨灭的文化和艺术。旅游商品作为一种专门为外来朋友设计的商品, 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工艺技巧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工程中, 经过导游员的介绍和传播, 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等有更深刻的领悟, 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3)

二、山西旅游商品市场的现状

从目前山西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的现状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有力的组织机构和成规模的综合市场。与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境况相比, 山西旅游商品市场显得尤为弱小。政府把尽力集中在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上, 却忽略了游客出行的另一个主要目的, 即品味鉴赏异域的风土人情。因此在景区没有成规模的店面, 却有很多当地人们经营的“季节性”小作坊, 技术、体制粗放, 产品雷同、质糙, 很难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致使山西的旅游商品市场难以与宏观市场对接。

同时因为市场不规范, 相应的很多监管体制不健全, 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都没有保障。经营者因为抢顾客、抢销售而相互排挤的事情时有发生, 小商贩围追堵截游客, 强买强卖的问题比较突出, 而作为特殊消费者的游客更是因为经常购买价高质次的旅游商品而有苦难言, 长此以往, 游客购物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最终使得整个旅游商品市场更为疲软。

2.经营者的实力和能力层次不一。在山西, 从事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多为中小型企业和个体, 如五台山很多都是老年人流动经营香火等商品, 这样的经营者缺乏实力, 资本分散, 难以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再者, 这些经营者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营销培训, 有着单一而强烈的盈利目的, 却没有配套的旅游购物场所和规范化的服务, 购物小摊点、简陋的铺面,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最终使游客绕道而行。

3.旅游商品品种单一, 没有特色。从游客购物的心理来说, 希望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土特产品, 以和亲友分享;同时希望购买到有新意、并最能体现当地民族风情的纪念品。 (4) 然而山西的旅游商品开发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 没有抓住游客心理去规划商品陈列, 导致旅游商品雷同, 文化特征及地方特色不鲜明。

再者, 商品包装形象较差、档次偏低, 甚至有的商品都没有包装, 常常出现“一等货色”、“二等包装”、“三等价钱”的现象。精美的包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和炫耀的需求, 又是提高商品档次的办法。另外从商品学的角度讲, 销售包装是有相关要求的, 如商标、规格、成分、用途、保养方法、生产批号等, (5) 否则视为不合格销售商品。

4.宣传意识不强烈, 没有相应的营销刺激手段。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单一, 依赖游客的现场选择。而除此以外几乎看不到任何的营销手段, 比如在景区的沿途、旅游画报等地方没有关于山西特产的特别宣传。其实, 现代社会处于网络之中, 如果能增强宣传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潜在游客提前领略山西特产, 那么, 在旅行中购物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购物的抉择速度就会相对快, 同时也可以增加营业额。

5.导游员没有针对游客的需求去储备系统的商品知识。山西的导游员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旅行社实践培训, 都没有接受专业的旅游商品营销知识。各级旅游单位希望旅游商品能为社会创收更大利润, 但却没有从多方面重视和夯实相关知识和技能。山西的特产有很多, 但是很多导游员并没有储备系统的商品知识, 不能全面阐释商品, 不能让更多的游客因为导游员的引导而作出购买的决定。

三、促进山西旅游商品市场的几点策略

1.实行旅游购物市场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市场是发展的根据地, 山西旅游商品必须植根与市场之中, 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如开辟旅游商品专柜或旅游商品连锁超市, 改变过去旅游商品分散无序的分销状态, 满足游客特定条件下的购物需要。据悉, 佛教圣地五台山目前正集中精力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旅游商品物流中心, 精心打造国际五台山、人文五台山、风光五台山、休闲五台山、会展五台山。并在商品的规模、品牌、包装等方面做大文章, 从而进一步推动五台山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

同时, 旅游购物步行街在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十分普遍, 它是作为现代旅游城市丰富旅游活动形式, 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创造良好旅游购物环境, 扩大旅游购物消费的重要措施。 (6) 目前, 很多城市如武汉、南京等都有成规模的购物一条街。山西旅游商品市场在这方面可以下功夫。

因此, 相应的法制单位的介入是旅游商品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企业合作、市场集约, 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 增强旅游商品行业约束力, 以维护旅游者的合法利益, 实现旅游者满意与旅游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双赢”目标。

2.充分发挥地方特产优势, 逐步优化以工艺品和食品为主的商品市场。旅游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最主要因素就是它的地方特色性, 山西历史悠久, 文化绵长, 可发挥的文化题材很多, 如黄河文化、佛教文化、古建文化、关公文化等内容。而且名产很多, 以汾酒、竹叶青最为有名, 清除老陈醋也知名度颇高。此外, 大同黄花、清除葡萄、“沁州黄”小米均属名产之列。旅游景区和销售者应充分掌握旅游者的购物心理, 突出文化品牌理念, 这样才能让游客乐意接受。

3.加强宣传力度, 完善营销机制。市场的建立固然重要, 但相关的宣传工作也要做到位, 才能快速的促进营销, 扩大和提高山西旅游商品的知名度。这就要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 特别是互联网, 扩大山西旅游商品信息发布的范围, 也可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作为旅游商品的宣传舞台, 通过多种媒介报道, 使其被广大的潜在旅游者所熟知。

4.提高导游员的商品知识能力和服务技能。旅游商品的最大卖点是它的独特性, 导游员兼顾引导游客购物的工作, 是拓展旅游商品销售至关重要的人物。而导游员却普遍缺乏系统的旅游商品知识, 不能全面系统的将商品的独特性和价值传递给游客, 所以提高导游员的商品知识能力势在必行。

另外, 导游员也要做好购物时的服务工作, 贯彻服务原则, 切实按照购物的规定提供服务, 如不能随意延迟时间、如实介绍商品质量等。

总之, 为游客创造良好的购物市场, 提供高质量的销售服务, 才能使游客的购物行为有结果, 最终打造优质的山西旅游购物市场, 和旅游景区共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注释

1 谢冽, 马芳.旅游市场营销.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25页

2 谢冽, 马芳.旅游市场营销.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29页

3 樊姝玉, 杨达源, 李徐生.旅游商品开发浅析.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9 (2)

4 聂建波.旅游心理与行为.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150页

5 艾艳丰.旅游商品学.科学出版社, 2005年, 第15页

浅谈对关系营销的认识 篇3

[关键词] 关系营销关系

关系营销观念就是客户导向营销的最新发展。20世纪70年代,北欧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以建立、维护、促进、改善、调整“关系”为核心,对传统的营销观念进行革新的理论,这便是关系营销的前身。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学者巴·本·杰克逊正式提出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至此关系营销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企业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理论上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关系营销的含义

对于“关系营销”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关系营销的最早提出者巴利从服务业角度来下定义:“关系营销就是在各种服务组织中有吸引、保持和改善顾客关系”;克里斯托弗·佩恩把关系营销看作是市场营销、顾客服务和质量管理的综合;古姆松则把关系营销定义为“把营销看成是交互、关系和网络”。他的定义指出,这个过程包括了在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构成的网络中建立关系时的交互作用;格朗鲁斯认为:关系营销是从识别潜在顾客开始到与顾客建立关系,然后是维持和促进已经建立的关系,以便产生更多的业务及良好的口碑。他强调关系营销是营销不同阶段各个关系的组合体;摩根和亨特则提出了最宽泛的定义:“关系营销就是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交换的所有营销活动”。

比较以上几种观点,对于“关系营销”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1)关系营销是由许多管理“关系”的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一个社会性过程。

(2)关系营销的重点在于利益各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并形成一种稳定、相互信任的关系。

(3)关系营销的最终实现要靠产品或价值的成熟、顺利、高质量的交换。

(4)关系营销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营销目标。

从实践意义上讲,关系营销已经完全突破简单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延伸到供应商、中间商及其他与企业直接、间接联系的社会团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个人等各方面。

二、关系营销的形态

关系营销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绚丽多彩,关系复杂。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亲缘关系营销形态。指依靠家庭血缘关系维系的市场营销,如父子,兄弟姐妹等亲缘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这种关系营销的各关系方盘根错节,根基深厚,关系稳定,时间长久,利益关系容易协调,但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地缘关系营销形态。指以公司(企业)营销人员所处地域空间为界维系的营销活动,如利用同省同县的老乡关系或同一地区企业关系进行的营销活动。这种关系营销在经济不发达,交通邮电落后,物流、商流、信息流不畅的地区作用较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这种关系营销形态仍不可忽视。

业缘关系营销形态。指以同一职业或同一行业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如同事、同行、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接受相同的文化熏陶,彼此具有相同的志趣,在感情上容易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相互帮助,相互协作。

文化习俗关系营销形态。指公司(企业)及其人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信仰、风俗习俗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由于公司(企业)之间和人员之间有共同的理念、信仰和习惯,在营销活动的相互接触交往中易于心领神会,对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包装、性能等有相似需求,容易建立长期的伙伴营销关系。

偶发性关系营销形态。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突然的机遇形成的一种关系营销,如营销人员在车上与同坐旅客闲谈中可能使某顶产品成交。这种营销具有突发性、短暂性、不确定性特点,往往与前几种形态相联系,但这种偶发性机遇又会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发新产品的契机,如能抓住机遇,可能成为一个公司(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三、关系营销的特性

传统上,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被认为是对抗的或敌对的。直到最近,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引入才产生了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一种更加和谐关系的观点。而关系营销则致力于发展健康、持久的关系,它具有关注、信任、承诺和服务等特征:

1.关注性

关系营销者关注其顾客的福利。他们想要满足甚至超越顾客的期望,为顾客带来满意或快乐。关键是要密切注意顾客的期望。顾客期望是个人需要和经历、企业口碑、营销沟通等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因而顾客期望是动态的。动态意味着企业不仅仅是理解或追踪顾客期望的变化。通过与顾客的媒介和人际沟通,营销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顾客期望产生影响。当然,仅在很少的情况下,营销者能够决定顾客的期望。

2.信任和承诺性

摩根和亨特认为信任和承诺至关重要,因为信任和承诺鼓励营销者:(1)与交换伙伴合作来保持关系投资;(2)抵制有吸引力的短期替代者,从而维护与现有伙伴保持关系的顾客长期利益;(3)审慎地看待潜在的高风险行动, 因为营销者相信他们的伙伴不会机会主义地行事。当信任和承诺同时存在时,它们就会产生能够促进效率、生产率和效益的结果。

3.服务性

在关系信任和承诺的环境中,对顾客关注的结果就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愿望。关系营销要求整个组织承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这种服务应该是可靠的、感情移入的和易起反应的。

关系营销是实现赢利目标的一种手段,因此关系营销者相信优质服务能够改善企业获利率。斯托贝克·格鲁斯提出了一个服务模型,该模型假设了服务质量和获利率之间的许多联系。他们的模型体现了这样一个基本结果:“服务质量的提高将推动顾客满意度的成长;顾客满意度的成长会增加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强度;关系强度的增加会延长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寿命;关系寿命的延长带来顾客关系获利率的成长”。

四、关系营销实施成功应具备的条件:

1.完善的内部营销相支撑

内部营销的目标是使企业雇员转向关系营销的新视野,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使雇员相信引入关系营销是明智的,激励雇员开发和执行关系营销策略。内部市场的期望和需要必须得到满足。除非恰当地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其最终外部市场上的经营成功将会受到危害。如果企业不能够满足其雇员的需要,那么在能够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之前,雇员们将会转向其他工作。

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整合信息的过程,而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增进对如何管理组织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理解。它的目的是通过经营过程和技术整合的结合来改进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确保客户维持。一个好的客户管理系统能够将许多关于客户、消费特性、交易、营销效果、敏感度以及市场趋势的信息汇集起来,建立复杂的顾客数据库,使企业对每一个客户都十分了解,关系管理者应能够利用数据库来追踪纵向顾客的保持率,开展顾客流逝根本原因的调查,以及进行市场细分和建立顾客保持目标。除此之外,企业也要及时获知顾客的期望,因为顾客的期望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奖励制度

在关系营销的影响下,围绕顾客建立的组织结构会变得更加明智,而负责保持顾客的人员应不同于负责争取顾客的人员,两者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两者共同的努力,顾客关系管理者应该能够争取、转换和保持顾客。企业还需要考虑奖励其员工,在关系营销的奖励制度下,顾客关系管理者很可能按照顾客获利率,客户渗透和顾客保持等标准来奖励。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篇4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体系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浅谈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篇5

通过学习,对信息安全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添的很多乐趣。与此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法估量的危害,所以说,如何做好信息技术安全意识培养这门必修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所有老师与我一起共同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氛围。网络不同于现实生活,它虚拟、空泛、看得见却摸不着,我们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人际关系、甄别信息的真伪,正确认识网络游戏,虽然有些知识可能自己的孩子现在还用不上,但是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渗透相关的知识,孩子长大后才不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信息安全, 让学生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掌握网络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胁,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应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信息。、培养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教学重点:

解威胁信息的常见因素。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黑客进行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生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用,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师生共同讨论并解释课题:(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控性等得以保证);

3、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文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生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子信箱或在你打开某一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示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一些文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网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网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一账户,就可得到大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用QQ聊天时,某个陌生人给你发来一个网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里的所有信息,所有的“网中人”,你都会相信吗?

网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几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日常应用,讨论后,学生对病毒、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强化了一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人。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大元凶”计算机病毒(小组讨论方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和磁盘进行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教师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进行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面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行备份;

不登陆不健康的网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网址,不要从网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不制造、使用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6、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6人,对于以上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谈谈对于自己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行为。

7、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威胁的几种类型,希望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正确的使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时刻注意信息安全的重要。

8、课后作业:

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查询安全上网的方法。

网络安全活动简报

在网络安全知识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观看网络安全公益短片,并讨论网络安全知识。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增强了识别和应对网络危险的能力。

通过黑板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手抄报,不仅学习了网络知识,而且普及安全信息知识。并且能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浅谈对创新方法的认识 篇6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字:创新方法 现状 技术及应用 想法与建议

1引言

随着人类步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国家创新系统问的竞争。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它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内生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自主创新方法,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如何借鉴前人的科技创新经验方法,并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要求,从方法上支撑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关系到能否掌握创新工作重要问题。

2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2.1我国创新现状及问题

(1)科学思维培育不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活动创新思维不足,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中国申请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0.96%。

(2)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不够,仅限于对国际科学方法的跟踪、了解,缺乏对前沿方法的前瞻性研究;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脱节。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1%;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高档科学仪器基本处于空白,中档科学仪器、国产设备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软件配套性较差,占有率小。

(4)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几乎为零。

(5)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忽视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以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有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有1/3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方法思路上的创新得奖;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得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把后两个1/3基本忽略了。

2.2国外创新方法的现状

(1)瑞典:高研发投入和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瑞典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瑞典国家创新体系整合了政府产业发展署、大学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创新资源和研发实力,其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公共研发体系,对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的技术转移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瑞士: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仅有700万人口的中欧小国瑞士,在创新动力、知识创造、创新与企业精神、创新应用、知识产权等五个方面的指数均超过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绝大多数国家。

(3)芬兰:极为完善的创新中介服务网络芬兰是第一个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进行规划的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芬兰就将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支持和指导RTDI(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及为创新融资的服务机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4)日本:成效显著的知识产权战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早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日本以高度中央集权化的管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特色,建立起政府同“产学合作”积极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其知识产权战略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美国:最为成熟和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国家创新系统发育最为完善且运行较为和谐的典型国家。美国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各种规范的法规、科技政策的保证,研发和教育的高投人,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使美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科技强国,并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全面的国家创新体系。

3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

(1)头脑风暴法与综摄法应用范围。

从头脑风暴法的内涵及原则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旨在为人们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它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们相互启发,提出大量的创新性设想,从而获得问

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其时间成本较高,并且其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议召集者的引导,所以该法不太适合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主要针对那些需要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并且需要获得与此有关的大量设想的特殊问题。

综摄法的实质是把表面上看起来不同而实际上有关联的事物综合起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整个思维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使大家对陌生的事物熟悉起来、使大家对熟悉的事物陌生起来,类比贯穿了整个过程。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原来的知识来认识陌生的事物,该阶段的任务是详细地分析、了解问题;第二阶段是对原本熟悉的事物进行新的认识,该阶段的任务是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形态分析法与信息交合法应用范围

形态分析法通过对系统的全面分析,提取出构成系统的主要因素,再将各要素所对应的若干形态进行相互组合,从而获得大量的创新设想,然后逐个分析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从中筛选出适宜的方案实施。但是如果形态组合的方案过多,在筛选方案阶段所面临的工作量庞大,所以在构成系统各要素的形态组合方案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形态分析法比较有效。

通过对信息交合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该法的特点是从事物的两个方面信息来构造信息场。虽然信息交合法只能在一个二维的信息空间中寻求创新的设想,但是我们在针对一个目标问题进行创新的时候,如果多次重复使用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创新,由于信息交合法强调从事物的功能、特性等方面来探寻创新性设想,所以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3)“5W2H”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属性列举法应用范围

在面对创新问题的时候,在5W2H的提示下会从7个方面来进行分析: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首先帮助人们找出问题,再针对问题部署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将所要耗费的成本纳入考虑范围中。由于5W2H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和使用,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广告营销策划等领域。

根据奥斯本检核表法的9大问题中所列项目逐一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周密性等特征,以表格的形式、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全面思考问题,让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有一个可以依循的航标。从其问题的内容来看,都与具体的产品有关,并有助于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故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属性列举法引导人们从事物的不同属性来思考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列举的属性发生了遗漏,会导致分析、思考不全面,有可能与最佳的创新方案失之交臂,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目标对象,尽可能详尽地将其属性列举出来。此外,由于该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所以属性列举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4)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应用范围

TRIZ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通用的方法和原理抽象为40个创新原理,并且提供了预测的工具,来帮助人们预测技术系统的进化趋势,从而把握发展的方向。其TRIZ是建立在普遍性原理之上的,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创新问题,而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TRIZ的原理和工具不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

(5)中山正和法应用范围

该模型将人的大脑机能分为五个不同层次:S→O层、I→O层、I.S层、W.S层、W.R层。通过对该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山正和法善于从杂乱的问题中找出事物之间显性和隐性存在的关联,有利于理清思路,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法较适合在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那些看似模糊而且牵涉面较广的问题。

(6)六顶思考帽法应用范围

目前,六顶思考帽法已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设置为教学课程,同时也被许多全球著名的企业所采用。使用六顶思考帽法可以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客观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7)公理化设计法应用范围

公理化设计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独立性公理和信息公理来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独立性公理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要保持单个功能的独立性,这样可以保证在对某一功能对应的设计进行调整时,不会影响其他的功能。信息公理则与TRIZ最优理想解的思路一致。此外该法的整个设计过程是自顶向下展开的,通过相邻两个域之间的多级交叉映射,对4个域中的设计内容进行逐层分解、细化,得到各个域的层次结构,从而将抽象的用户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细节。以往的设计大多是基于设计人员个人所具备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而使设计的成败和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人员的个人因素。而公理化设计方法使得设计问题可以按照程式化的步骤进行,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质量,适用于创新过程中的任何设计问题。

4本人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的创新的一些机理、技巧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在认识上排不到位置,在工作上得不到重视,在投入上没有下大气力,致使我们的创新方法研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和引导,大量的科技活动摆脱不了跟踪模仿的老路,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应该说,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我国赶超国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短板,更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软肋。

根据本学期《创新设计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我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1)要明确创新方法研究工作的定位。创新方法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根据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三个层面研究工作的不同特点,明确地纳入到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当中,纳入到区域科技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中去。

(2)以项目为引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首先是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类别设置上,要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重点支持,形成一个创新方法研究的稳固平台和基础。其次是在安排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时,要对创新方法的研究指标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在研究中重点突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首先是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中,要突出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突破,工具的创造,使其作为衡量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其次在科技奖励上,要加大创新方法在奖励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奖励在创新方法上取得成效的科研成果。其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注重研究单位和企业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创造和应用水平。

(4)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人才机制上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能力的培育。在高校的学科设计上,要重点体现培养创新方法的内容;在选拔人才上,突出在创新方法上有建树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帅才的任用,使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精尖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5)以企业为主体,把创新方法作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针对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强大需求,首先是推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和吸收,推进引进的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我国本土企业创新方法的融会贯通;其次是加大对先进技术通用创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企业吸收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方法的能力和功效;其三是根据不同行业,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的技术创新方法和技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不断探索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条件平台。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何审时度势,在这场国际创新竞争中占得先机,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终得出了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浅谈对临床输血的认识 篇7

在必须输血的情况下, 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而不是简单地对患者进行全血输入治疗。全血在保存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成分失去活性或丧失功能, 只有红细胞保存完整, 因此只有治疗失血性休克或者大量失血时才考虑加适量全血。同时主张输入库存血和自身输血新观念。明确输血已经由传统的全血输血治疗阶段过渡为成分输血阶段, 此法可最大程度地降低输血风险。

1 输血及其风险性

输血的概念:输血是将血液或血液的某种成分输给患者, 以补充血量或增加血浆蛋白等成分的含量, 达到改善循环或改变血液成分, 提高血液带氧能力和增强抵抗力等目的。

输血的风险绝不是零, 有时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与疾病传播,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早期传染病存在病毒感染“窗口期”而难以检出抗体, 检测试剂和检测方法局限导致有些传染病被漏检, 极少数受血者会因输血而面临感染传染病的危险。所以我们医务人员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可不输的尽量不输血, 必须要输血的在输血前与患者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 树立正确的输血观念

2.1 树立缺什么补什么, 科学合理和安全有效的输血观念

传统的输血治疗是不管患者的治疗需要一概输给全血, 这是十分不合理及不正确的。实践证明:大约80%以上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 所缺乏的不是全血, 而仅仅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如果千篇一律输给全血, 患者得不到足够治疗量所需的血液成分, 其他大量血液成分不但发挥不了作用, 反而增加了患者的循环负担。同时作为刺激物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对日后输血将带来不同程度的输血免疫反应, 或产生无效性输注等不良效果。如果将全血分离, 制成单一成分的血小板、白细胞, 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缺乏的成分, 这样就能达到缺什么补什么的目的, 大大提高了疗效, 又可一血多用, 合理使用血源、节约血源, 还可以减少不必要成分输入造成的不良反应, 这就是现代输血新概念———成分输血。目前国际上输成分血的比例占90%以上, 现代输血治疗已普遍进入成分输血的阶段, 在上海现代成分输血已高达97%以上。

成分输血就是用现代技术把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禁止输人情血、安慰血, 而应该实施缺什么补什么的新概念, 如缺红细胞补红细胞, 缺白细胞补白细胞, 缺血小板补血小板。

2.2 树立新鲜血未必比库存血好的输血观念

(1) 新鲜血各种成分抗原性强, 易引起输血反应; (2) 新鲜血含有大量存活的淋巴细胞, 因此增加了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 (2) 梅毒螺旋体在 (4±2) ℃保存的血液中可存活3 d, 因而3 d内的血液尚有传染梅毒的可能性, 超过3 d的血反而安全; (4) 输血的目的是补充血小板粒细胞, 12 h内的血才算是新鲜血, 但新鲜血中所含的血小板粒细胞不纯不浓达不到治疗效果, 因而输新鲜血弊大利小, 不主张输用。

2.3 树立全血不全的输血观念

全血离开血液循环并加入抗凝剂后可发生保存损害。在保存的过程中, 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 所以全血中只有红细胞保存比较完整, 其余的成分不是丧失功能就是丧失活性。如血小板要求在 (22±2) ℃振荡的条件保存, 因血小板有易凝集的特点, 而且还需氧, 血小板在全血中12 h以后大部分活性丧失, 24 h全部丧失。白细胞中对临床有治疗价值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而中性粒细胞在4℃保存时最长不超过8 h, 全血中1 d活性全部丧失。全血细胞的疗效与红细胞相似, 但不良反应增多。

2.4 树立急性失血未必补全血的输血观念

急性失血时晶体液扩容加红细胞输注, 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失血量大且有进行性出血可以考虑加适量全血。

2.5 树立自身输血观念

自身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 经保存和处理后, 当患者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输血时, 再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疗法。

自身输血的优点有: (1) 节约血源; (2) 减少同种异体输血; (3) 避免输血传播性疾病和同种异体免疫性输血反应; (4) 反复放血和刺激红细胞再生使患者造血速度加快。因此要增强自身输血意识, 树立自身输血观念。

3 强化依法输血意识

首先, 我们一定要明确如今的输血工作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 输血是有法可依的。主要的输血法规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4) 《输血指南》等。

其次, 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依法从事和管理临床输血行为, 强化风险意识, 增强工作责任感, 严格按照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从事临床输血工作, 强化质量意识, 减少输血带来的各种风险。

浅谈对科学评价的认识 篇8

摘要:科学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让学生在科学评价下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尊重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

科学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一个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尤其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有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其实就是发展性评价。既然是发展性评价,那么评价的方式就应该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如何整合、协调各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多种水平的形成性评价

评价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某些学科的特点可采用复式教学与评价,即根据复式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水平的评价。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分成的A、B、C不同水平层次的三组情况,在检查学生的目标实现程度时,分别出三套同一内容不同要求的检查题,让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完成的结果,也许后进生会得到好成绩,而尖子生则可能会取得不理想的成绩,或者大家都得到较好成绩。不管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能做A、B、C三组成绩的横向比较,而是让学生自己作成绩的前后纵向比较,看是进步还是退步。当然,A、B、C三组的学生并不是恒定的,随着他们学习水平的变化可以随时作出调整。

二、个体内差异的评价

当试图判断或解释一个学生某一方面的进步时,必须将其与该学生的另一些方面相比较,然后作出适当的评价。通过这种个体内的差异的比较而作出的评价,就是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教师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作横向比较,以此了解学生在内容相关程度高的学科中的学习情况,还可以经常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的智力相比较,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相比较,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科特长。这些做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其学习潜力。

三、主要的评价方法及评价工具

教学评价的方法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为完成教学评价任务所采用的某些工作方法。而教学评价的工具,则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评价工作时常用的一种评价技术,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测定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这如同医生看病中的诊断方法和探查器具那样,既有其联系的地方,又有其不同的方面。无论是教学评价的方法还是教学评价的工具,都受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所制约。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既有数量化方法,也有非数量化方法,视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同时,在这两种方法下,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进程与要求适当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这中间还可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与目的,灵活使用绝对评价或相对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方法具有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无论是哪种评价方法,都需要使用一定的评价工具,即要有一定的评价技术。常用的评价工具有:1.教师自制的各科测验;2.各类标准测验;3.行为观察记录;4.问卷法;5.交谈法;6.创作作品分析;7.技能实演;8.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考察报告;9.个案分析;10.各类奖惩。

四、注重评价过程,体现多元魅力

1.师评,为学生树立自信

“老师,我来说,我们的发现是增加垫圈数量使小车运动速度加快!”“你们的发现真棒!第一颗发现星就送给你们小组了!”“老师,我来说……”“我们还发现……”学生争相说着自己的发现,对科学的热情溢于言表。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让教师的评价更好地激励学生,我把赏识教育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标志,比如发现星、笑脸娃娃等。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不是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发现,为了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我们应及时抓住学生点滴的闪光之处,用真挚的话语去温暖每一颗敏感的心。“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寥寥数语,让久违的笑容重新又回到了孩子的脸上,那一份份饱含着期待的话语被学生小心地收藏在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中。所以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盯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用真诚的话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爱,增进师生感情,发挥隐性教育的效果。

2.生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次上台讲解,没想到我也能说得不错,现在我比以前有勇气了,胆量大了些,我还发现了自己的说话才能,在大家面前表现了成功,展示了才华,重新认识了自己。”这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做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历程,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提高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努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自赏自责中敢于自我肯定,提升自我,写下“我对自己说”,明确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还需努力的地方。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悦纳自己,增加了学生成功的积极体验,使他们找到了自我增长点,不断激励自己进步。

3.家长评,对学生的理解与鼓励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在多元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分层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要依据不同的目标实施评价。

学生自身的认知与思维层次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在同一项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达到较低的标准,也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在较高的要求下达到更高的标准。

在开展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关注评价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实施激励性的科学素养综合评价,让科学课的评价为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而服务,进而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科学课学习中,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上一篇:桃源小学2009年秋季学校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临江仙,临江仙刘埙,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