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调查业发展(通用12篇)
我国市场调查业发展 篇1
为了做好防护手套产品的市场调查,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委员会自2013年7月—2014年3月, 通过信函调查, 展会现场问卷调查, 到山东省高密市、临沂市以及浙江省台州市等产业集聚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就防护手套的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开展了专题调查。通过专题调查, 对防护手套的市场发展趋势、市场营销渠道、市场认可因素, 产品价格的认可等有了初步了解。
市场现状
在对防护手套生产企业的调查中, 绝大多数企业认为防护手套市场销售稳中有升, 每年增幅15%~20%。在对16家防护手套生产企业的抽样调查中显示, 2011年共计生产销售各类防护手套3.19亿副, 2012年生产销售各类防护手套4.32亿副, 2013年生产销售各类防护手套6.53亿副,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2012年比2011年上升35.4%, 2013年比2012年上升51.2%。
在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2家防护手套的国内用户和经销商的抽样调查显示, 2011年销售各类防护手套10.6亿副, 2012年销售各类防护手套11.6亿副, 2013年销售各类防护手套14.5亿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2012年比2011年上升9.4%, 2013年比2012年上升25%。
根据152家国内用户和经销商的调查中, 各种具有特种防护性能的手套比一般防护手套销售上升增幅明显, 分别为:
耐酸 (碱) 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124%, 2013年比2012年上升25.2%;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7%, 2013年比2012年上升58.6%;耐油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275%, 2013年比2012年上升9.5%;防割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46.4%, 2013年比2012年上升33.1%;防静电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159%, 2013年比2012年上升61.3%;防热防寒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7.4%, 2013年比2012年上升34.2%;浸塑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12.9%, 2013年比2012年上升6.5%;焊工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上升0.6%, 2013年比2012年上升51.5%;一般防护手套, 2012年比2011年下降22.9%, 2013年比2012年上升26%。
综合上述调查数据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我国的防护手套市场销售将呈稳步上升发展趋势, 具有特种防护性能的防护手套增幅高于一般防护手套。
市场销售渠道
在对防护手套生产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 国内销售的防护手套, 其销售渠道基本选择通过经销商销售, 比例为100%。其中选择在经销商中采用总代理的有35%, 选择直接销售最终用户的有41%。防护手套在各类防护用品中是大宗商品, 品种多、销量大, 市场流动性最强。选择经销商进行销售的模式能形成市场销售网络, 在扩大销售稳定产品价格, 以及推广品牌等方面都会产生作用。而在防护手套的国际贸易中, 防护手套生产企业选择通过国际专业展会进行销售的有53%, 通过外贸企业进行代理销售的有65%, 为国外企业进行贴牌生产销售 (OEM) 的有41%。
市场对产品的认可因素
在对防护手套的市场认可因素的调查中, 选择产品质量是市场认可第一因素有47.5%, 选择产品价格的认可因素有36.9%, 选择认可产品品牌因素的有14.1%, 选择通过广告或其他宣传认可因素的仅有1.5%。此外, 考虑到防护手套品种多, 价格相差较大, 无法单一从产品价格上进行比较。因此, 我们在防护手套调查时将产品分为高档产品、中档产品和低档产品。在对152家经销商和用户的调查中, 选择采用高档防护手套的有27.5%, 选择采用中档防护手套的有59.1%, 选择采用低档防护手套的有13.4%。从对防护手套的档次选择调查中可以看出, 市场对中档防护手套认可度最高。因此, 防护手套市场应该巩固中档产品, 发展高档产品, 淘汰低档产品。
市场对款式和新品种的选择
在对152家经销商和用户的抽样调查中, 选择希望防护手套生产企业每年都有新款式、新品种推出的有38.6%, 选择希望防护手套生产企业每2~3年有新款式、新品种推出的占34.5%, 对防护手套款式和品种无要求的有26.9%。从这组调查数据中也可看出, 市场对防护手套生产企业能每年或每2~3年有新款式或新品种推出的企业达73.1%, 说明市场对防护手套的变化寄予较大希望, 求新求变是防护手套市场的主题。
存在的问题
通过行业调查, 目前防护手套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企业多, 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是防护手套生产大国, 每年向欧洲、美国、日本等出口各类防护手套60亿副, 国内市场也有40亿副的需求量。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在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防护手套主要生产区, 有生产企业2 000多家, 但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0余家, 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型的小企业。这部分企业生产方式落后、资金薄弱、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处于低水平、低效率、低质量的生产经营状态。就是在同一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中度也很低。因此, 造成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因而影响部分地区防护手套的行业诚信度。
产品同质化, 大部分产品无技术含量
防护手套生产企业设备简单, 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只购置一些手套织机就可以进行生产。因此, 在某些产业集聚区, 不少家庭作坊企业都在生产同一品质的防护手套, 同一地区的产品基本一样, 产品的同质化十分严重, 因而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少企业只能微利生产, 造成了企业只能考虑生存, 无法进行质量提升, 这是极需调整和改变的生产现状。
国内皮革防护手套制造产地减少
据了解, 广东省高州市是皮革防护手套的主要产业集聚区, 有各类手套企业700多家, 年产皮革防护手套2.5亿副, 其中70%出口, 30%国内销售。2013年当地政府进行环保整治, 当年11月, 高州市所有制革企业 (约200~300家) 已全部关闭。因此, 当地皮革防护手套生产企业只能去其他省购料生产, 由于皮革原料短缺, 皮革价格上升20%~30%, 皮革防护手套价格也随之上涨, 如何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 稳定皮革企业的生产是值得行业思考的问题。
市场中还存在低价伪劣产品
在市场调查中, 一些家庭作坊生产的质量低劣防护手套仍在市场中销售。每年召开的全国性劳动防护用品交易会上, 这些产品进不了展会, 但都以地摊形式去招揽客商, 而且以回纺纱为原料生产和低价销售, 影响了劳动防护用品市场的正常流通秩序。虽然行业主管部门与当地政府予以沟通, 但因这些家庭作坊式企业已经成为当地产业的主要份额, 只能靠产品的发展去引导和改造。
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据主要地位
在我国防护手套市场中, 如全球知名企业安思尔因其拥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并具有各类有效防护性能的产品, 其在国内防护手套的高端市场上占据主要销售份额。从安思尔营销的各类防护手套品种来看, 虽然部分产品国内防护手套企业也有生产, 但安思尔的品质和国际认证资质要比国内品牌全面和可靠。因此, 如何使防护手套的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值得国内防护手套企业努力提高。
市场环境与趋势
1.龙头企业正在形成, 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
在我国防护手套生产企业中,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已经在各产业集聚区涌现了一些龙头企业。如浙江省台州市的浙江东亚手套有限公司, 山东省高密市的山东星宇手套有限公司、山东登升劳保用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年产值都在亿元以上, 企业的品牌、市场影响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其不仅在国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国际市场中也有一定的份额。相信随着我国防护手套市场的发展, 防护手套龙头生产企业的影响力会逐步扩大。
2.加大防护手套研发力度, 提高科技含量。
在我国众多的防护手套企业中, 注重生产的企业多, 投入开发的企业少, 这是造成防护手套市场中含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的主要原因。但近两年来, 国内部分防护手套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研发, 如赛立特 (上海) 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加大了产品技术开发, 研制生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特殊防护功能的防护手套, 如防针刺手套, 其防护性能不仅能防割更能防尖锐物体的刺穿, 又如带LED灯的防护手套, 方便夜晚作业人员使用带有LED灯光的手套进行抢救作业。这些高科技含量手套的研发, 不仅增加了新品种, 也将会带动防护手套行业的研发力度。
3.山东省临沂市已初步形成以防护手套为主的商贸物流中心。
2000年, 山东省临沂市成立国内以防护手套为主的批发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以防护手套为主体的防护用品批发市场。现有劳保用品经营企业800多家, 年销售金额超过50亿元。全国各地的防护手套都在临沂市场有经营或代理的企业。临沂市已初步形成防护手套产品集散地, 并以批发市场优势、物流成本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防护手套用品的商贸物流中心。
4.国际防护用品企业相继在我国建立防护手套生产基地或加工基地。
国际安全防护用品跨国企业为了拓展中国市场, 降低产品成本, 开始选择在我国境内建立生产基地。如霍尼韦尔公司已经在江苏南通建立了防护手套生产基地, 安思尔公司也在有关防护手套企业开展定牌生产。外资品牌防护手套的进入, 丰富了我国防护手套市场, 满足了部分高端用户的需要, 促进了防护手套企业的发展和提高。
5.防护手套的国家标准将逐步得到完善。
国家为规范防护手套产品质量标准, 已经制订颁布了一系列的防护手套国家标准。随着防护手套防护性能提高, 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将进一步修改现有标准和制订新标准。为此, 防护手套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有关防护手套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的产品品质达到国家标准的各项要求。
6.电商模式将逐步崛起。
在市场营销中, 传统的营销模式, 即通过经销商、代理商和专业批发市场的营销模式会继续存在。在保持这种营销模式的同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电子商务营销的企业会有较好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工伤事故中, 手部伤害所占比例非常大。因此, 作业过程中, 手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本文特选取了我国防护手套的市场现状、使用情况、发展趋势等内容, 让您一睹有关防护手套的最新资讯。
我国市场调查业发展 篇2
市场发展
在中国,有多少人在为择偶而忙碌、烦恼?
2.6亿。
从前,它只是一个社会现象。现在,它还是一个钱景美好的新兴市场。
全国妇联和婚恋网站百合网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8亿单身人士,其中,23.8%的单身者的父母正在帮他们四处寻找对象。这就意味着,全国约2.6亿人正在为择偶而忙碌着。微博上,有单身网友这样调侃自己的“忙碌”状态:“不在相亲,就在去相亲的路上。”
1.8亿单身者中,有人在托媒婆,有人低调潜入婚介所,有人在大街上搭讪,有人玩网游邂逅„„但更大一批人则“潜伏”在婚恋网站上。
截至2011年1月,国内三大主流婚恋网站中,世纪佳缘网拥有注册会员3200多万,百合网和珍爱网分别拥有2600多万名会员,三者的会员数量简单相加,则几乎囊括了中国近半数的单身。
庞大的婚恋需求和网络的结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各婚恋网站如同一个24小时不歇业的门店,自动聚集会员,收集并出售会员信息。每年数亿元的营收、200%的增速,让许多人艳羡不已。
有人对你感兴趣,但请先付费
北京单身女白领小陶,3年前在世纪佳缘网注册为会员。但因为当时该网站的会员数量不多,小陶也没有把它当回事。2011年,28岁的小陶在父母的催促下开始寻找男朋友。因为经常在相亲节目中看见世纪佳缘网的广告,她便重新登录了该网站。小陶发现,自己的个人资料还在,且3年来不断有男性单身者在浏览,总计达12000多人次,其中,许多人还在站内发来了意图进一步交流的邮件。
但与3年前不同,小陶发现,现在,在世纪佳缘网上找对象,已经不再免费了。比如,要想看到那些想和自己进一步交流的邮件内容,必须付费。这类邮件一般都只显示诸如“一位男士,29岁,收入10000元~20000元,有车”之类的关键词,点击后会转到一个付费页面,上面显示着多项支付套餐和付费途径,比如可通过网银、手机卡付费、上门送卡服务等来支付一个月、半年或是一年的看信费用,费用从100元到500元不等。同理,如果对自己感兴趣的单身者发邮件、送虚拟礼物、在线聊天等,也要付费。
此外,不同的费用将注册用户分为普通用户、高级用户和钻石用户,对应的则是不同权限的服务内容。比如钻石用户可以直接在站内进行在线聊天,获得首页推荐等。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陶选择用手机支付了2元钱,看了一封男性单身发给自己的邮件。这时,网站管理员发来邮件,建议小陶使用包年套餐,并表示,这样更划算。看着不断有人浏览自己的资料,和其他的未读信件,小陶简单计算了一下,用信用卡网银向佳缘网支付了248元,成为包年看信用户。“试试看吧,毕竟多了一个找对象的渠道。”
于是,婚恋网站的一笔客户业务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完成了。
据百合网CEO田范江介绍,在中国,每年有2000万的单身男女成为婚恋网站的潜在客户。据初步统计,2010年,已经为“找对象”在婚恋网站付费的人数就达到了300多万,哪怕仅按看信费用的中间值计算,2010年便有近10亿元花在了在婚恋网站“找对象”上。
珍爱网表示,“迄今,已帮助200多万会员找到了爱人”。世纪佳缘网CEO龚海燕告诉记者,在佳缘网的后台监测中,客服人员也可以监测到会员的状态变化,每天都有很多会员将“征友进行”改为“正在约会中”或是“找到意中人”。
“没有人能够确保一个人一定能找到对象并结婚,但在这个‘剩男剩女’时代,婚恋网站能够缓解这一矛盾。当然,也不排除某一天,网站就能完全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田范江乐观地说。
“剩男剩女”的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仅北京,28岁以上的“剩女”就已超过50万。为什么有那么多城市男女找不到另一半?
“去年,我们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择偶的超价理论,即每个人都希望找到比自己实际条件更高的理想的对象;今年我们又提出了择偶错位的概念,即人们对另一半的期望是合理的,但它是不对称的,比如男性的择偶期望和女性的择偶期望不吻合,整个的单身人群的择偶期望跟整个社会情况不吻合。”田范江表示,据《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24%的女性认为自己黄金的结婚年龄是28岁~30岁,但只有7.2%的男性认同这一观点。这意味着百分之十几的女性可能成为“剩女”。另外,在择偶标准里,70%以上的女性认为对方要有房子,50%左右的男性也要求对方有房子,可在大城市里,这样的要求和现实不吻合。
“相亲网站”是一个多人对多人的公众平台,单身者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在大范围内找到自己理想的配偶。
田范江表示,几大择偶观念的改变也注定了婚恋市场的繁荣。第一,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可以相守一辈子当然好,如果不可以,也不必强求。第二,物质要求更明显,即房子、车子和资产。“近年来,我们发现,要求对方有房子的比例急剧攀升,要求找公务员的越来越多。”第三,更加看重感情,尊重自我感受。经济独立的年轻人,特别是经济压力不大的人群,往往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很多人既要有爱又要有钱,这样,能找到对象的难度就增加了一倍,以前两年就能找到合适的对象,现在可能要5年。”田范江说。
“剩男剩女”当道和“闪结闪离”等社会现象为婚恋网站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被称为“圣斗士”的80后和即将步入这一行列的85后构成了婚恋网站的主要人群。
此外,离婚率的攀高也为婚恋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增长的空间。民政部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比2008年增加19.9万对。调查表明,因为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善于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离异人群在婚恋网站的付费率是未婚人群的5倍,离异单身人群已经成为相亲网站的忠实客户群。
数亿元的线上收入
两年前,在所有的婚恋网站上查看信息都是免费的,这方便了单身者,却煎熬了相亲网站。“这几年其实都是一个市场教育期,也是一个投入期,我们做了一些线下的活动,比如线下找人、安排约会等来获得收益。”田范江告诉记者。然而,这种营收来源非常有限,在过去5年,百合网一直处于投入期,每年服务器、人员、推广等开销达上千万人民币。
在行业刚刚起步,而且没有信誉积累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贸然收费。“因为你收别人不收,这样会员会大大流逝,而规模化的会员数量才是立足的根本。要是没有耐心,你就做不了真正的婚恋网站。”田范江说。
收多少也是一门学问。单身白领朱小姐曾被推荐过珍爱网的一套类似“线下贴身红娘”的服务,为都市白领寻找条件优秀的结婚对象,收费几千元人民币,朱小姐对记者表示,当时她就谢绝了,因为作为都市的白领人群,可能还无法消费起这样的服务。
如今,佳缘网2元一封信,一年数百元的收费额已经是大多相亲网站通用的标准。“这套模式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成熟。”佳缘网CEO龚海燕告诉记者,但还有一些缺陷,比如有些人非常优秀却淹没在几百万的会员中无法被识别,所以线上服务还需要结合线下,比如一对一的推介、婚恋指导等等。
对于当前世纪佳缘网的盈利状况,龚海燕低调地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情况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据了解,2010年,有1600万人注册成为世纪佳缘网的新会员。当前相亲网站的付费率为15%左右,如果保守按照信息服务费平均每人200元来计算,世纪佳缘网线上业务就能实现4.8亿元人民币的营收。
如果说婚恋网站的线上服务是大众消费,那么线下服务就是VIP服务了。据了解,线下一对一的推介和见面,会员要支付数千元甚至上万的服务费,甚至有人支付数百万元的费用,委托婚恋网站来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当然,也有不太昂贵的线下服务,比如上百人的相亲聚会,人均花费在150元左右,但这种活动对于婚恋网站来说,收益有限,更偏重于品牌推广。
同样,婚恋网站线下收益与曾经的婚介所的收益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据田范江介绍,2010年,百合网线下享受VIP相亲服务的会员达数千名,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每位线下会员收费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如此算来当年就能纳入几千万人民币。
超高速的增长
如果说此前的5年是中国婚恋网站的市场培育期,那么,今后5年则是婚恋网站的商业化阶段。
“2010年一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相比,我们的营收涨了10倍。”田范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百合网新增用户达600多万人,线上营收达1亿多元,实现了100%的增长。
龚海燕也在感慨婚恋市场的增长速度。“我们做第一个300万的会员,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而最新的300万个会员,我们只用了两个月,这是一个非常加速度的发展。”
即使如此,中国的婚恋网站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期。“我们的在线会员的平均支付费用在100元~200元之间,而在整个认识—约会—结婚环节的费用中,这只是一个很小的量,相当于吃一顿饭的钱,所以未来在费用上我们还会有增长。”田范江预计,2011年,百合网在营收上会有一个更高的增速,而这个速度可能是200%~300%。
同时,在2011年会员新增量上,田范江表示,百合网也有一倍的增长预期。“首先,有人口结构带来的自然增长,因为每年都有进入适婚的新增人群;第二,上网人群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单身学会上网;第三,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通过网络平台来寻找。”
而在世纪佳缘、百合等网站壮大的过程中,很多中小型的相亲网站正在慢慢被淘汰。
2005年田范江创办百合网时,国内大大小小的婚恋网站有100多家,如今寥寥无几,一些不知名的小网站已经销声匿迹。“现在,如果你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婚恋网站,先准备好两三个亿吧!”田范江笑着说。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规模效益,这就是婚恋网站的特点。”龚海燕表示,婚恋网站如同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商店,而且还不需要售货员,会员自动付费;但是,并不是所有注册会员都会成为活跃用户,“有的注册一次就再也不来了,有的呆在上面就是不付费,当前的付费率还是较低的”。而且,很多人只看到婚恋网站赚钱,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投入。“我们的后台工作人员就有400多位,光人工成本一年就需要6000万元,还有带宽、服务器的费用,产品、设计的投入,此外,每年的广告推广费用也非常大。”
龚海燕表示,2011年,预计世纪佳缘网的广告推广费用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龚海燕说,未来几年,如何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口碑和用户的“配对”成功率是最重要的。
2011年将是婚恋网站快速发展的一年。百合网计划在营销推广和研发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并计划将目前330多人的团队扩大到600人;而世纪佳缘网将进一步对产业链进行延伸,从婚恋服务向产业链下端的婚嫁服务、育儿等家庭建设进行拓展。
我国物流市场竞合和发展研究 篇3
关键字:物流;竞合;市场
一、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雏型已经形成
物流产业形成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决定制定全国物流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二是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决定建立社会物流业国家统计制度,三是国家标准委员会在2005年推行物流企业分类标准。
(二)业务外包成为趋势
据调查,2004年中国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的占18%,部分外包的占55%,选择部分外包的企业比例比2003年高11百分点,比2002年高19百分点。商贸企业选择全部或部分物流外包的占27%。总体来说,工业与商贸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始打破,物流业务外包已逐渐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三)企业初具规模
由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与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组成的物流企业集群形成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行业。物流业的发展在全国造就了中远物流、中外运、中储等上百个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和几十位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家,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中流砒柱。
(四)政府推动力度明显加大,逐步形成合力
政府加大对物流业推动力度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2001,2004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商务部、交通部等部门发出了有关物流业的改革措施或管理办法;二是国务院决定成立由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公安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成的全国物流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三是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目前省级与地市级地方政府制定的物流规划已超过50个,有的已开始实施。
(五)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中外企业共赢的局面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有3个特点:①全面进入物流的相关业务领域,包括综合物流、国际货邮运输业务、港口物流、物流装备与设施、物流人才培训、物流信息软件、物流地产投资、物流展览等;②跨国物流公司在中国物流市场大投入、大手笔;③外资逐步由中外合资合作,向控股、独资方向发展。
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有利有弊。利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外国物流企业的进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物流业的原有格局,加速了中国现代物流业的诞生;②跨国物流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运作模式、管理规范、技术保障、优秀人才及大量资金,加快了中国物流业的改造、重组与升级;③外资的进入,推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市场化进程,加速了物流市场的形成。弊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外资的进入,占领了一部分中国物流市场;②外资企业与中国物流企业争夺稀缺的物流人才,对民族物流企业造成压力。总的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二、我国物流企业应对国际竞争的自身发展
(一)必须以我国物流企业的本土优势为战略基础
首先要搞好资源整合,由于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近乎无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资源极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必须进行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其次要注意文化建设,文化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觉的规则的系统化,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与凝聚力。立足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通过文化战略实现物流管理的共通、共融,应成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物流企业的战略重一点。
(二)改变经营管理理念,树立现代物流观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厂商把经营重点都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为了获取更多的效益,目前很多商家都十分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想方设法从这两个环节中找利润,却往往对物流中潜在的利润视而不见。除了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物流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不少地区和主管部门也未能意识到物流管理对市场流通、经济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带来不利影响。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广大生产企业和零售商及早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进行物流整体战略规划,建立系统化、规模化的物流管理新体制,减少流通环节成本,从物流环节中挖掘利润。
(三)寻求资本市场支持
目前,在深、沪两地的上市公司中,原来约有26家属于物流业当物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后,部分上市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这一热流,明确提出要进军并推动仓储-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按物流理念积极拓展创新运输业务。进军物流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交通运输业如:外运发展、中储股份、深圳机场,制造行业如:青岛啤酒、青岛海尔、燕京啤酒。从各上市公司从事物流活动的内容来看,几乎涵盖了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加工、代理、信息服务等物流全过程。
(四)市场体系的培育
我国混合动力客车市场调查 篇4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政策
新能源汽车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受到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来推动、规范和帮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07年12月, 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7年本) 》, 其中将新能源汽车正式列入发改委的鼓励产业目录。2009年1月, 财政部联合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通知》 (财建[2009]6号) , 决定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和南昌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2009年6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划分了成熟度, 进一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条件和发展规划, 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2009~2011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2001年起, 中国就已将电动汽车研究开发列入了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 其中一汽、东风、中通等企业先后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的混合动力电动客车项目。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之下, 准入瓶颈已经消除, 《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标准也已经正式发布, 混合动力客车成为行业热点。
二、我国主要混合动力客车生产厂家分析
混合动力客车是新生事物, 一大批客车企业 (或与客车相关的企业) 开始规划并开发混合动力客车。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7个省 (市) 的30多家企业开始涉足混合动力客车。目前我国混合动力客车已经实现量产的厂家情况如下:
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客车分公司
成立于2003年9月16日, 系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专门致力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大中型客车及底盘的SBU型事业部。北京厂区位于北京昌平区沙河镇沙阳路, 现有固定资产总额2.88亿元, 资产总额6.9亿元, 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2008年1月11日, 该公司30辆福田欧V混合动力客车正式交付广州第一巴士公司使用, 拉开了中国混合动力客车商品化的序幕。目前, 欧V混合动力客车已经在广州、北京等地实现批量销售。北京公交集团与福田汽车签署采购协议, 分批购进450辆新能源混合动力欧V客车和350辆该型号的客车底盘。其动力总成系统技术主要依托美国伊顿公司。
2. 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7年7月, 注册资本1.6亿元。主要股东有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简称株洲所) 、清华大学、三一集团。位于在湖南株洲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栗雨工业园, 占地面积288亩。其战略定为电动车辆电传动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工程化。目前该公司投入长株潭地区运营的混合动力客车已突破100台。其动力总成系统技术主要依托株洲所在轨道交通领域长期积累的核心技术 (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变流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 , 并对其进行消化、移植, 拓展到电动汽车领域。
3. 一汽客车有限公司
一汽客车有限公司由一汽客车大连客车厂、一汽客车 (无锡) 有限公司、一汽客车 (成都) 有限公司3个整车生产基地及长春底盘生产研发基地组成。一汽从1999年开始着手混合动力技术研究, 2002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启动了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项目, 自主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三轮开发。2009年4月6日, 新型解放牌CA6120URH1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在一汽客车长春中试基地下线。大连已经购置了150辆油电混合动力城市客车, 这批车主要由一汽客车大连客车厂生产。100辆气电混合动力客车将在长春市投入使用, 这批车主要由一汽客车 (无锡) 有限公司制造。一汽客车有限公司的混合动力客车属于自主科技产品, CA6120URH车采用双轴并联结构、双重动力技术。
4. 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1年10月, 主要股东有: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武汉经开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东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武汉火炬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位于国家级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市汉阳沌口) 。截止2009年6月份底, 东风电动车公司已经累计为武汉公交集团提供了近1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东风混合动力客车属于自主科技产品, 主要结构是并联方式。
5. 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7年, 属于民营企业,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工业城, 公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2001年开始进行混合动力客车研发。2008年11月底至2009年4月, 五洲龙为深圳802线投放了23辆混合动力客车, 向深圳公交提交400辆混合动力客车。五洲龙混合动力客车也向其它国家出口。五洲龙混合动力客车属于自主科技产品, 其技术路线, 并联方式、串联方式、混联方式都涉及。
6.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公司, 具有三十七年生产大中型客车的历史, 公司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建设东路10号, 并于2000年1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是我国客车行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目前, 公司拥有总资产12.3亿元, 净资产4.6亿元, 总股本2.385亿股。2010年中通公司为济南市生产300辆混合动力客车。
7. 其他厂家
中国客车行业主要排名在前位的客车厂, 都在研究混合动力客车, 也有样车出来, 但没有形成量产规模。主要原因是, 目前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 尤其是混合动力公交车都是当地政府在买单。有些主流客车厂所在省份的大城市 (如河南郑州、江苏南京) 没有列入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之中;另一原因是, 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重点支持, 如辽宁省重点支持是一汽大连客车厂研发的混合动力客车, 而丹东黄海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重点支持。
三、我国混合动力客车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 我国客车销量呈现上升趋势, 但上升趋势到2008年由于受到国Ⅱ转国Ⅲ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明显减弱, 而且一开始下降的幅度最大, 然后又逐月减弱, 逐渐呈现回暖迹象。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显示, 2009年大中客车销售163618辆。我国近几年6米以上客车销量见下图。
新能源汽车领域, 2009年全国产销量分别为5294辆和5209辆, 同比大增120.95%和113.75%, 其中对新能源车增长贡献较大的车型则是商用车。2009年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5034辆和4890辆, 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分别高达95.09%和93.88%, 而据专家推算, 新能源商用车中70%以上为客车产品。由此分析可知, 新能源客车是当前我国汽车行业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研发生产和竞争的重点与焦点。从我国现有的混合动力客车来看, 还是主要集中在公交客车上。近几年的我国6米以上的大中型公交客车销量见下表。
单位:辆
我国数据流通市场调查报告 篇5
第一个特点是“互联网+”数据驱动深度融合变革。在互联网+战略的驱动下,数据正在驱动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变革,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逐步渗透。为了调查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单位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数据中心联盟组织调查了上百家企业,收回了53份完整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数据应用已充分渗透传统产业,带来各行业融合型变革。
第二个特点是当前市场数据交易行为活跃,交易是企业收集数据的主要方式。交易是企业收集数据最主要的方式,企业的数据来自市场的`交易,也有很多是来自自身产生的数据,还有通过其他环节所产生。在调研的50多家企业里面,有将近80%的企业数据来源是以交易为主,68%的企业由自己生成,可见交易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此外,企业的数据结构是以结构化的数据为主,前面邬院士讲了很多结构化、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目前这个阶段很多企业是以结构化为主。
第三个特点,数据的权属问题尚不清晰,企业并不持有数据的全部权限。调查显示:90%的企业认为在数据应用中,以掌控数据的使用权为主,掌控数据的收益权、交易权、所有权等权限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API方式调用,进入供给方,排在第二位的是采用数据托管的方式。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将近66%企业还是采取API调用方式。
第四个特点,在数据流通过程中,企业已采取多种措施保护用户隐私。大部分企业是采用流向管控的方式,还有分类管理、数据脱敏、用户授权等一系列的方式保护用户的隐私。可以看到,企业对保护用户隐私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强。
大数据行业面临的问题与诉求
首先,数据流通的流向难以管控,授权难以界定。82%的企业调查认为他们企业自身难以管控数据在允许的范围里流动。还有,就是70%的企业认为数据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界定数据的授权信息,数据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它的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都是未来我们应该通过研究来规范的。
其次,企业对建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存在迫切需求。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都认为国家应该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标准支持。
最后,在广泛听取参与单位的建议之后,中国信通院联合产业界共同推动制订“数据流通行业自律公约”。所有参与调查单位都认为出台“数据流通行业自律公约”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单位认为公约最应包含的内容在于明确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模式选择 篇6
基于基金发行主体性质的不同,货币基金的发展模式可以分成“基金公司主导”和“商业银行主导”的发展模式两大类。发行主体性质的差异折射出金融体制的不同,使得货币基金的管理、运营和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考察国外市场,因为货币基金本质上遵循的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方式,所以基金公司发行并管理货币基金比较常见,管理运作过程与一般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基本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设立和运作货币基金更是市场主流。其具体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案一:商业银行成立全资附属的子公司作设立和管理货币基金。即由商业银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来发起和管理货币基金,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选择,国外商业银行运作货币基金,多采用这种方式。一般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集团公司,通过子公司将基金托管和基金管理于一身,如美国的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和瑞士的UBS等。
方案二:由商业银行直接发起设立货币基金。是指以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作为货币基金的发起人和管理人,货币基金的管理由商业银行原有的资金交易中心或下设的准法人机构——货币基金管理中心完成,基金的托管、销售和清算则分别由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部门、市场营销部门和资金清算部门负责,如汇丰银行。
方案三:是指商业银行开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鄄count,MMDA)。商业银行设立最低存款额度,通过设立该账户吸收公众资金,可以使用支票和ATM的账户,其利率水平一般参照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确定。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都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起成立并充当管理人角色,这是一种由基金管理公司主导的货币基金发展模式。但针对我国目前货币基金投资范围受限,投资收益率不高导致市场规模偏小的现状,在下一阶段货币基金将选择何种发展路径将直接影响到货币基金市场的发展和当局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商业银行主导的货币基金发展模式将更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开发的货币基金面向储户,可以作为银行产品的延伸,加之商业银行对货币市场较为熟悉,客户资源得天独厚,又有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基础,安全性更高。这一点在我国体现得更为充分,商业银行长期占据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且国家政府在银行后面承担着无限责任,几乎没有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主导模式是合理选择
(一) “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可以规避基金投资准入的限制
据已经发行的各货币基金公司的契约显示,其投资范围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的投资工具并不包括大额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虽然这些基金的投资范围都界定在货币市场,但因为我国的现行政策的限制,使得它们和发达国家的完全意义上的货币基金又有所不同。
从国外的经验看,票据是货币基金最主要的投资组合对象,比如,2002年末,美国所有货币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商业票据占38.6%,公司本票占7.4%,银行承兑汇票占0.1%,银行本票占2.9%。如果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基金,必然可以进入票据市场进行投资,因此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货币基金使得准货币基金成为完全意义的货币基金,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货币基金的功能。
(二) “商业银行主导”模式更利于平衡基金的风险收益
首先,长期以来,由于货币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存在,基金管理公司并不可以进入货币市场进行投资,而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市场的主导力量和主要交易成员,是货币市场资金最大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管理货币基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在货币市场交易中积累了丰富的资金交易经验,培养了丰富的管理及操作队伍,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对货币市场的产品有着更为成熟的理解,投资组合也更专业、合理,为货币基金的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基金收益并降低运作风险。
其次,由于目前基金公司发行的货币基金在投资范围上有更严格的限制,使其投资组合只能在本来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选择中不能投资票据等对象,而票据的收益通常高于其它货币工具,这实际上降低了货币基金的收益,同时由于投资组合的单一也加重了基金的投资风险。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年发行规模4000~5000亿元,收益率也明显高于央行票据等其他品种,恰恰是货币市场最具吸引力的品种。在基金投向方面,商业银行是惟一具有所有货币市场产品经营资格的机构,因此,商业银行的介入,将使得货币基金实现更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提高投资收益并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三)“商业银行主导”模式有利于提高基金的运行效率
从货币基金的辅助功能分析,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销售能力、分布合理的网络和现代化的实时清算系统,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基金的运行成本,提高投资者收益。一方面,商业银行建立了完善的基金销售网络,降低了基金运行成本,能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功能强大的清算系统。
(四)“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推动业务创新
在“基金公司主导”的发展模式中,因为货币基金本身对商业银行存款的替代性很强,加上它的资产又不是由商业银行管理,商业银行只是在该发展模式中负责托管业务,所以,不可避免地,这种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益。
从国际化的趋势看,资金业务将是银行未来经营的重点。货币基金的成立,有助于商业银行摆脱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并且可以从这项业务本身中主动预测货币市场的变化,反过来避免货币市场变化对传统业务造成的冲击。商业银行发起设立货币基金,因自身管理货币基金获取收益,为实现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会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货币基金的运作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基金能够更好地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货币基金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为其长久的运作和发展提供较好的基础。
(五)“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将加快“储蓄分流”步伐,进一步分散金融体系风险
如前所述,我国的金融体系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体系风险,这是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截至2003年10月末,我国所有金融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0.86万亿元,庞大的储蓄资金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现阶段高达4万亿的存贷差也造成了高度的风险积聚。因此分散银行体系风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艰巨的任务。从目前我国货币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比例较高可以看出,货币基金正在显现其作为储蓄替代品的作用,但从分流储蓄的角度来看,这七只基金的总规模相对还太小,只有400亿元左右,有限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基金公司还远远不具备大幅度分流储蓄的能力。
商业银行成立货币基金,有利于分流储蓄存款,减少银行的存贷差,有利于分散金融体系风险。通过发行货币基金,商业银行可以自身的信用基础作保证在居民储蓄账户和货币基金账户之间打开通道,进行大规模运作,一方面具有极高信誉度的我国商业银行更符合我国投资大众的“求稳”心态,另一方面与现有的基金公司相对较小规模运作相比,商业银行大规模运作货币基金也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收益,提高货币基金对广大居民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实现储蓄向货币基金规模化的转移,取得分散银行体系金融风险的实质性效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基金具有相当程度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也是发展壮大我国货币基金市场的有效途径。从长远来看,发展货币基金的主力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具有更好的商业信誉和强大的客户基础、丰富的客户资源,熟悉各行业现金流特点等,这些优势是基金管理公司所无法比拟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心,同时掌握着企业客户、金融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等各种类型的客户资源,通过结算、信贷、储蓄等其他多种形式,可以直接了解相关客户的投资需求、投资特点及其他相关信息,以此为背景设计和完成的货币基金更能够贴近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因此,走“基金公司主导”模式向“商业银行主导”模式渐进式过渡的发展道路,将货币基金市场推动起来,这将是壮大我国货币基金市场的现实要求和理性选择。但货币市场基金要发展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丰富货币市场工具
规范同业拆借品种;允许这些资产质量较高、信誉良好的集团公司通过财务公司定期批量发行3个月、6个月的商业票据;针对那些有一定信誉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增加银行承兑票据的发行量;将证券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现货与回购交易连接起来,并对回购协议予以进一步规范,对该交易方式强化制度约束,控制风险;允许商业银行对大公司发行一部分大额可转让存单,其利率由市场决定,并切实使转让交易发展起来。
(二)要加强货币市场的组织机制建设
首先,在允许资产质量良好、具有一定资信的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上,使银行间债券市场与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充分连接,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债券市场;其次,允许证券公司代理发行和买卖大公司的商业票据和参与二级市场交易,以促进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三)要组建中国的清算银行,加强货币市场的清算结算系统建设
凡是发达的货币市场,都有着组织合理、高度先进的资金与有价证券清算结算系统的,无论是伦敦还是纽约,都是如此。目前来看,中国缺乏的是跨银行集中统一专门办理资金清算的清算银行,资金在途时间较长,资金清算效率较低,这与货币市场的发展是极不相称的。所以,应当组建一家清算银行,专事资金清算业务,也便于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四)增加进入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
我国部分省农机产品市场调查分析 篇7
(1) 水稻插秧机。江苏省水稻种植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个别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程度已经超过90%, 全省达75.5%。从调查的数据看 (见图1) , 在用的插秧机中, 合资及国外企业几乎控制了插秧机市场, 用户购买的产品多为3万元左右的小型插秧机。
(2) 大中型拖拉机。对河南、江苏和山东3个省的拖拉机用户进行了调查 (见图2、图3及图4) 。从图2看,
国产拖拉机在市场中占主要地位, 新机器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中小功率拖拉机国内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 而大功率拖拉机国外和合资企业优势较明显。
(3) 联合收割机。在河南、江苏和山东3个省的联合收割机用户调查中 (见图5、图6和图7) , 国产产品和合资、国外产品几乎平分秋色, 在10万元以下机型中, 国内产品占优势, 10万元以上产品国外及合资产品优势强于国产。
2 用户对产品质量满意度
在用户对产品满意度调查中 (见图8、图9) , 国产农机产品满意度远低于国外及合资产品, 对于农机产品故障, 国产农机产品能上门维修达到满意的比例也远小于国外及合资产品。对于农机企业的上门服务和对产品使用是否起到关键作用的调查中, 用户都认为没有太大作用, 主要还是产品制造质量问题。
3 国产农机产品分析
(1) 技术创新是产品的生命主线。通过资料显示, 在价格较高及技术含量高的农机产品中, 国产农机产品所占比例接近零。我国的农机产品在技术含量和技术内涵上不能与合资及国外农机相比, 但国外农机在短时间内也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 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试验和改良。
(2) 农机产品仍处在小型化状态。在调查中得知, 对于多数农村用户, 由于田地数量的限制, 购买仍倾向于小型农机 (能满足自己农田作业需要即可) 。而农机作业大户和农场在购买上倾向于大功率农机产品。在我国现有的农业所有制体制下, 小型农机还将会在一定时间内占有市场优势。
(3) 农机产品种类明显不足。目前的农机产品功能, 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上, 田间管理机械发展相对落后。在果品、茶叶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业项目中, 农机产品不能满足其需要, 有的甚至是无作业机械产品。由于农业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生产企业并不注重农机产品作业需要, 使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配套问题显著。动力机械主要是速度和动力范围不能满足要求, 作业机械主要是与不同动力机械的配套性差。
(4) 调查中, 国产农机与国外及合资农机产品相比, 其劣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国产农机产品大多以销售为终点, 往往在产品价格上能处于优势, 而在技术含量和制造质量上却不占优势。
参考文献
[1]叶红.国内农机市场攀升背后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 2009 (6) :42-43.
[2]司信.农机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分析[J].农业机械, 1996 (04) :15.
我国市场调查业发展 篇8
服装纺织产业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 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也是在国际竞争中优势明显的一个产业。在我国, 服装纺织产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 竞争最充分且与终端消费者最为接近的产业之一。我国服装纺织产业曾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推动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在全球市场快速融合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服装纺织企业面临发展瓶颈。伴随成本要素的提高以及CSR意识兴起于全球, 作为世界服装纺织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我国服装纺织企业上行空间饱受压力。从全球视角看, C S R或已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服装纺织业发展的一个矛盾焦点。如果对快速上升的CSR要求缺少回应, 势必压缩企业发展的战略空间。从这一点看, C S R或已成为制约我国服装纺织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体化经济引发的C S R问题给业内企业带来成本压力, 而低成本的优势恰恰是我们过去所依赖的战略基础。对我国服装纺织企业而言, 在兼顾传统优势的同时来加强C S R建设似充满矛盾。特别是伴随企业规模的变化与产业布局的进一步调整, 以及以不同规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的崛起, 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CSR建设。本文, 通过调查服装纺织企业CSR现状、存在的问题、对CSR的认知以及取得的成绩, 来分析我国服装纺织企业CSR结构性状况, 从而为企业以柔性方式参与未来竞争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查概述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以不记名方式对江浙、广东及北京地区的服装纺织企业做判别抽样。收回问卷225份, 有效问卷200份, 调查对象为企业高管。调查时间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4月。
三、结果及分析
1. 受访者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自然情况及对CSR认知情况分析
调查对象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中男性管理者占56%。89.5%的受访者年龄在21到40岁之间, 以21到30岁的受访者居多, 所占比例6 4%。在受访者中, 有1 5%的管理者拥有企业股份, 拥有企业股份超过50%的管理者占2.5%。调查还显示, 受访者以中青年管理者居多, 他们没有企业股份, 但他们在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受访者对CSR熟知情况如下:在200份有效问卷中, 只有13名 (6.5%) 受访者对CSR一无所知。熟知CSR理念对CSR背景知识有全面了解的受访者有17人 (8.5%) 。一般性了解CSR但对细节缺乏认知的受访者占46%。总体看, 93.5%的受访者对CSR有所了解或一般了解。调查还发现, 只有17.5%的受访者参加过CSR研讨会与培训班, 82.5%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基于CSR方面的任何培训。这或许是为什么大部分管理者都能对CSR有所了解但却无法熟知的原因, 其原因也许在于, 这些受访者缺少参加研讨与培训的机会。
受访者对C S R标准与作用的熟悉情况如下: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能做到熟悉一个CSR准则, 大部分管理者可熟悉至少两个准则, 对CSR准则一无所知的管理者不多。在受访者熟悉的准则中, 被熟知频率最多的是ISO14000, 其次是CSC9000T, 排在第三位的是S A 8 0 0 0, 这三项准则被熟悉的程度非常高。在三个准则中, ISO14000与CSC9000T属于独立第三方国际准则, CSC9000T是中国自己的CSR准则。
受访者对上述准则在企业中能发挥的作用认知如下:大多数受访者对CSR准则发挥的作用表示认可, 并对“CSR准则能提高企业形象和声誉”及“CSR准则可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表示认同, 且认同比例较高, 所占比例分别为83.5%与71.5%。这表明, 大多数受访者认可CSR准则在提升企业形象、声誉及改善同利益相关者关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调研中还发现, 对“CSR标准可在企业生产与管理效率提升、员工稳定和归属感提高方面发挥作用”表示认可的受访者有6 9%。这表明大多数受访者对CSR标准在维护生产效率与员工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表示认可。但受访者对“C S R可帮助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不高 (13.5%) 。也就是说, 受访者并不认可CSR对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有显著的帮助效果。受访者也提出, 虽然他们在CSR建设做出过努力, 但来自国际贸易摩擦与保护方面的阻碍依然限制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
在对受访者基于CSR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 受访者对“不断增多的国际贸易可减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民在生活水平的差异”以及“为减少气候改变人们需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这样两个选项表示认可, 其认可比例分别为5 4%与7 4.5%。可以看出, 受访者对发展全球自由贸易以及加强全球环境保护表示认可。
在“为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平等相处企业应考虑雇佣更多的异国工作人员”这个问题上, 40.5%的受访者表示出不置可否的态度。这表明, 企业管理层对接受异国工作人员的态度不明朗。实际上有47%的受访者并不认同通过雇佣更多的异国工作人员来解决文化沟通问题。可以看出, 企业在是否雇佣更多的异国工作作者这个问题有巨大分歧。
有两个选项受访者的反对最为强烈。一个是, “为了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愿意为进口产品与服务支付更高的费用”;另一个选项是, “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愿意接受他们在环境与社会领域中推行的较低的经营标准”。对这两项表示认同的受访者比例是42%和37.5%。这表明, 企业管理人员不愿为弱势国家或弱势群体采取有损环境与社会的行为。作为同样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服装纺织企业不会因自身是发展中国家而采取降低标准的行为, 这一点得到肯定。
2. 受访企业自然情况及对受访企业对CSR认知情况分析
被调查样本基本覆盖不同经济规模的企业, 有一定的研究与参考价值。其中, 规模从201到500人的企业占22%, 规模100到200人的企业占20%, 50到100人与500到1000人的企业超过10%。规模超过3000人的企业占13.5%。如果从适合性、可行性与可接受性这三个节点来看, 被调查企业有着相对意义上的普参考价值。
调查发现, 将产品卖往国外企业占较高比例, 48.5%的企业其海外业务比重超过了50%。海外业务比重介于10%~50%的企业占26.5%, 有15.5%的企业无海外订单。其中产品售往国家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 (26%) 、西欧 (1 4.8%) 和北美 (1 3.7%, 土耳其与俄罗斯除外) , 亚洲与东欧随后, 分别为1 1%与8%。土耳其占比例最少, 只有0.8%。中美洲和印度这两个地区和国家不在中国服装与纺织企业的出口目标之内。
在确定200份有效问卷中, 有70% (138家) 企业拥有书面的道德准则与标准。这表明,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CSR问题。
在这70%有道德标准的企业中, 有101家企业的书面道德准则参考了国内的CSR标准。在拥有标准的企业中, 有84%的企业在道德标准中明确提出“腐败”问题, 只有14%的企业没有提及。可看出, 在服装纺织业, “腐败”问题已被关注。有9 4%的企业明确提出“个人权利”这个问题, 这一比例很高, 这或许是企业从更长远视角考虑自身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没有提及这一问题的企业不到3%。而涉及到“价值创造”问题的企业有7 9.7%, 这个比例并不低。“透明与公开”被谈及比例为8 3.3%, 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与日益发达的传媒不无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被提及的比例超过8 0%, 这说明服装纺织企业对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关注并非外界所说的那样。客观地说, 在企业意识中很多企业关注这个问题, 但不理想的效果或出在执行环节。而“贡献社区”被提及的比例大大降低, 只有60%企业提及这个问题, 明确反对这一问题的有2 6%。
在对道德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点的调查中, 除上述7个知识点外, 还提及“除上述7个知识点外是否知道其他知识点?”这一问题。但得到的回答并不理想, 有超过60%的企业明确提出, 他们除上述7个点外对其他并不了解。从这一点看, 受访企业只对腐败、个人权利、价值创造、透明、环境与工作条件以及贡献社区这样的常规问题保持关注。可以看出, 一些企业的道德标准在内容上依然有局限性。
四、结论
本调查, 可得到如下结论:
1. 服装纺织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CSR有所了解, 但对相关细节缺少认知。中高层管理者至少熟知一个CSR准则, 熟知最多的三个准则是ISO14000、CSC9000T与SA8000。
2. 在对C S R标准与作用的认知方面, 中高层管理者比较熟悉, 认可CSR准则对提高企业形象及声誉的作用, 对CSR在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所发挥的作用较为认可, 认同C S R可增强员工稳定性与归属感, 但对C S R可帮助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认可不高。
3. 中国服装纺织企业不会因自身是发展中国家而采取降低标准的行为。在业内, 有超过70%的企业有道德标准, 大多提及腐败、个人权利、价值创造、透明、环境与工作条件以及贡献社区等常规问题, 但道德标准在内容上依然有局限性。
4. 服装纺织企业面临明显的CSR压力, 并处进入与否的临界点, 而且这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庆良:服装纺织产业集群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J].企业家天地, 2006 (11)
[2]CNTAC:中国纺织行业CSR年度报告[R].2006
发展我国的体育市场 篇9
发展体育市场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消费需求不足。
体育市场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一国具有体育消费愿望且具有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的大小。我国虽然有13亿人口, 但是目前支撑体育市场发展的体育消费需求水平仍在低位徘徊。原因有二:一是占人口总数近70%的农村居民, 基本上没有体育消费能力, 而城镇居民中有体育消费能力的人口总数没有明显增长。二是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住房、汽车等商品, 体育消费目前尚未在人们的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三是过低的城市化水平也不利于体育消费的形成和聚集。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世界43个低收入国家中, 处在中位偏下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整体水平仍然很低, 严重制约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而使体育市场发育的动力不够、活力不足。所以, 体育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的最大问题。
2. 体育市场化程度低。
体育产业化的核心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运营新体制, 让市场机制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体制。因此, 要进一步开放体育市场, 降低各种投资主体进入这一市场的壁垒, 并通过多种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 促进体育产业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形成。目前, 体育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尤其是对无形资产资源开发不够, 对体育产业商用经济价值挖掘不足, 如体育广告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娱乐业、体育博彩业等, 加之体育产品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体育产业中尚未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运作严重不足, 体育中介机构在运作体育市场中的作用尚未体现出来, 体育服务产品的市场化营销的投入和营销手段创新严重不足。
3. 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未理顺, 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 部门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统计、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乏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 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建立新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竞赛管理中心、社会体育管理或发展中心等) 用行政手段分割和垄断项目市场, 致使项目市场的壁垒过高、进入成本过大;五是缺乏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 目前只有一部作为体育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对体育市场管理的操作性不强。
4.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
体育市场主体主要指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从供给方看, 市场主体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 (公司化比例低) , 各协会 (中心) 与其关系尚未理顺, 参与市场的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 (跨国经营、连锁经营、委托代理经营少) 、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少且品种单一、营销手段和方式陈旧, 尤其是服务营销, 市场反应速度慢以及创造需求的能力弱等方面。从需求方看, 市场主体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体育消费者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 消费能力和水平较低, 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等。
5.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发展任何一项事业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我国体育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目前体育市场缺乏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有三类:一是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和监管职能的管理人才;二是高素质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三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体育营销人才和体育产品研发人才。这三类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也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开发。
加快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的对策
1.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没有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就没有体育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因此, 发展体育市场必须把引导和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因为体育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体育消费的大众化和体育市场的扩大化。多层次、大规模的体育消费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从我国城镇居民和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看, 应该说绝大部分居民都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所以有专家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也许不是钱的问题, 而是消费意愿和消费习惯问题。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长期以来受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 人们崇尚的是“黜奢崇俭”, 这种过度的节俭限制了人们的体育消费视野, 不利于重组体育消费结构和提高消费水平。因此,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体育消费意愿, 促进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
2.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由于在体育消费市场中, 绝大多数人喜欢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 因此体育产业经营者必须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和顾客导向观念, 从市场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出发, 积极培育和拓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快培育体育训练服务市场, 积极扩大体育技术信息市场、体育服务市场和其它各类市场;加强对体育市场的调研和预测, 了解市场需要和消费潮流, 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和方式, 向消费者传递信息, 引导消费, 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体育市场的目的。
3.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国际竞争力。
要制定扶持政策, 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 鼓励和引导大型体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 力争在新世纪的头10年扶持一批在国际体育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同时, 要制定特殊政策, 扶持我国的优势运动项目开拓国际市场, 提高项目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另外, 还要充分利用后奥运效应等重大国际体育竞赛影响, 做大做强我国已有的品牌, 有计划地发展和培育新品牌。总之, 我国要想真正成为体育用品生产强国, 而不仅仅是加工基地, 就必须树立起品牌意识, 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
4. 加强法制建设, 为发展体育市场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为体育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体育市场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规范管理、公平竞争。要通过立法, 制定和完善体育市场发展的政策和有关法规, 使政府和企业行为规范化, 促进体育市场有序发展。应加大对体育市场的培育力度, 明确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 培养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的中介机构和组织,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必须消除体育市场准入壁垒, 打破行业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 给各类投资主体以平等的投资、收益机会, 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 改革现有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必须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的发展模式。换句话说, 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效控制, 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将“国家出钱, 政府办”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的模式, 转变为“自己出钱, 自己办” (或“谁投资, 谁受益”) 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要改变当前体育事业仍然以“政府办”为主的格局, 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育产业和市场的宏观管理体制, 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体育市场内在要求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市场调控机制。
6. 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
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分析 篇10
从广义的经济学定义来讲,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组成,他们之间彼此为对方提供市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育与发展电力市场已经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电力市场的定义给出一个较准确的描述。
所谓电力市场[1],就是通过采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本着公平竞争、自愿互利的原则,对电力行业中的产、供、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组织运行的机制,是电力买卖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电力市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电力市场是一种组织运行机制,它与以往的政府计划机制有所不同,它采取的是通过市场认可和法律手段来进行协调和管理。(2)电力市场的基本原则是公平竞争和自愿互利。(3)电力市场还体现了电力买卖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
2 电力市场的特点
随着一系列电力改革的深入,可得出电力市场几个特点[2]:
2.1 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
与传统的电力市场相比,我国的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由于电力市场的发电环节和供电环节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和技术特性,决定了虽然供电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但发电环节却不具有自然垄断性,一些发达国家在发电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开放发电环节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电力行业实行厂、网分开,在同网、同质、同价的前提下发电厂竞争上网已是大势所趋,这就也说明了发电环节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
2.2 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
与其他的商品市场相比,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一方面,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的,电能的生产和供应都要求瞬时性,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这就要求电力市场中的生产、供应、销售必须要有合理的计划性。另外,电力系统要求随时做到供需平衡,这就要求电力市场中的电力供应者之间、电力供应者和电力使用者之间要要协调一致,保持系统的平衡。
2.3 电价的经济杠杆作用
由于电力市场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对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因此,制定电价原则,计算贸易电价,采用电价作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是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
2.4 电力市场的转供性
随着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发展,电力系统日益成为多个地区电网互联的大电网,甚至形成跨国电网。由于各地区的资源构成不同,劳动力价格和负荷水平不同,这就造成了各地区电网的发电成本不同,因此在各地区电网之间出现了电力转供,即由发电成本低的电网向发电成本高的电网售电。当售电和购电双方的电网不相邻时,需要售电和购电电网之间的电网负责转供任务。电力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发电者和用电客户能够自由选择贸易对象。
2.5 电力市场客户的能动性
在传统电力市场中一般称电力使用者为客户,这种用户是被动的。而现在的电力市场中的电力使用者的主动性提高了,能自由的选择贸易对象。因此,电力市场的客户具有能动性。
2.6 电力市场各环节具有身份的双重性
电力市场的一些环节具有双重性,例如,当某电力公司有富裕的电能向其他电力公司输送时,该电力公司就是供应者的身份,而当需要向其他电力公司购买电能时,该电力公司就是购买者的身份,所以说电力市场具有身份的双重性。
3 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概况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已经做到了电厂和电网的分离,分别对电厂和电网资产进行了重组,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对电网资产进行重组后,设立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并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组建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中五大区域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实行计划单列。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发电竞价上网,建立了电力市场运行和政府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了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保证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保证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当前电力工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电力工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市场煤价,政府电价降低了电网企业的积极性。2008年国际煤价受热钱推动的影响而飞涨,为抑制抑制物价上涨对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冲击,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毅然决定控制上网电价,这样就造成了发电企业的政策性亏损,从而降低了发电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发电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发电企业的发展。
(2)电价形成标准不清晰。电力市场中电力和电压的稳定性问题、系统无功功率损失问题以及其他与无功功率相关的问题都需要解决。输电固定成本需要公平、合理地分摊到所有电网使用者身上,合理的分摊方法应该涉及到物理层面和经济层面。电能输送结构复杂,要遵循基尔霍夫定律,还要满足各种物理的约束,因此不能人为地指定输电成本,要立足电力网络功率传输的物理机制和市场模式来完善成本分摊机制,理清电价形成标准。
(3)需要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建立更加合理、公平的市场。电力企业监管的复杂性远高于其他行业,新的监管构架由于机构间的既有职责划分未能进行系统设计和相应整合,政府的监管能力未能形成合力发挥出来,电力监管中存在缺位和错位的问题,电力监管机构与政府部门间的职责划分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监管措施和监管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商讨,电力市场化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使政府部门能充分发挥起服务职能和协调功能。
4 结论
电力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电力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本文介绍了电力市场的定义,电力市场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并介绍了我国目前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况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有关电力市场问题,推动我国电力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保证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松怀.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实证分析 篇11
【关键词】 产权 产权交易 资本市场 市场结构 交易方式
我国的产权市场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型的特定制度环境下,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的需要,在各地地方政府组织下形成的一种资本市场的特殊制度安排。从1988年5月武汉成立第一家企业产权交易——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事务所市场至今,我国的产权市场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产权市场从最初作为国有企业资产股份制改造的一种尝试,发展到如今为股权交易、技术产权交易、国有金融资产交易、土地使用权交易、矿产经营权交易、私募基金交易等多品种、多形式的交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产权市场的资本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其资本市场的属性日趋明显。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权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一、我国产权市场交易总量分析
市场交易总量反映了市场的发展程度,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跌宕起伏,但总体上表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03年,产权交易市场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一片繁荣,交易总额不断上升,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产权市场年鉴2008,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研究网。)
第一,最近五年来,成交金额从2003年的939.9亿元增长为2007年3512.88亿元,翻了约四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在产权市场恢复发展的前三年里,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的成交金额同比增长了103.62%,但最近两年里速度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10%的增长速度。第二,从平均每宗交易的成交金额来看,产权交易的交易规模成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单宗交易平均成交金额为9.82万元,是2003年的两倍多。出现上述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于产权交易的需求巨大增长,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提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必须进场交易。强烈的刺激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也纷纷颁布了鼓励本地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也使得产权交易市场提升到了空前未有的地位。到各地产权交易市场挂牌出售资产(股权)、企业数量成倍增长,因而2004年产权交易成交金额成倍增长,增长速度高达103.62%。2006年和2007年产权市场发展速度相对平稳。
二、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有两百多家规模不等的产权交易机构。从产权市场份额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产权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2007年为例,我国产权交易列前五名的产权交易机构分别是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北京产权交易所、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广州产权交易所以及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这五家交易机构在2007年的总成交金额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4.99%,前十名的交易所成交量占全国总额的84.87%,见表2。剩下的两百多家产权交易机构仅仅构成了15.13%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中国产权市场年鉴200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地产权交易市场的发育程度和产权交易机构运作状况差异巨大。首先,产权市场存在着“东强西弱”的格局。2007年东部地区集中了全部产权交易成交金额的73.3%,中部地区只占了20.4%,而广大西部地区的产权成交金额才占到总额的6.3%[4]。产权交易地域集中程度相当高,这种集中性一方面来自于中心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势,同时也反映出成熟产权交易市场的运作经验在增强,信息聚集和辐射力不断扩大,规模优势不断增强。而广大西部地区的产权市场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历年累计交易额排前的产权交易机构均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市场发展相对较快,成熟度较高。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从开始建立起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产权交易机构的设立没有一个统一的或可以参考的标准。有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的不足,不考虑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盲目的设立机构。这就形成了许多地区产权市场“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 不能形成有效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据统计,在调查的77家产权交易机构中,2007年成交金额达到100亿元的机构有6家,平均成交量为427.04亿元,成交金额在10-100亿元的机构有24家,平均成交金额为24.96亿元,1-10亿元的机构33家,平均成交金额只有4.63亿元,而成交量在1亿元以下的还有13家交易机构,平均成交量只有5千万元,约占前六家平均成交量的0.1%。再次,从表2可以看出,有些产权交易机构与所在省市的交易额有所差别。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各省市的交易机构不只一家,另一个就是异地交易导致的。从产权交易地域来看,2007年我国产权交易仍然以本地交易为主,但异地交易和境外交易也均有上升的趋势。通过产权交易的区域合作,以业务比较活跃的产权交易机构为主体,吸收合并区域内其他产权交易所,建立区域产权交易所。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区域市场有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黄河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西部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和泛珠江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五家区域市场。区域市场的建立使得市场上异地并购逐渐活跃。
如表3所示,2007年本地交易占全部成交金额的79.08%,同比增长了0.05%;而异地交易金额增长了0.45%,
(数据来源:中国产权市场年鉴2008。)
三、我国产权交易标的属性及交易方式分析
从产权交易的标的属性来看,国有产权依然占有大部分市场,但相比以前,占比明显下降。非国有产权的交易比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07年国有产权交易金额占比59.08%,同比下降了17.18%,非国有产权交易金额占比由2006年的23.74%增长为40.92,见表4。我国民营企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许多企业纷纷通过产权市场寻求投资者。一直以来,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现有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也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担保需求,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现象。而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极低,进入门槛高,市场容量有限,于是,许多民营企业只能另谋渠道。而产权市场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融资平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可以盘活国有资产,安置企业职工,降低国企转制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看出,产权交易市场再也不是国有产权独舞的局面,非国有产权的加入,使得市场更加活跃。
(数据来源:中国产权市场年鉴2008。)
从产权交易方式来看,目前产权交易可分为协议、竞价、拍卖、招标转让等交易方式。产权交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本溢价,而不同的交易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资本溢价。产权市场刚建立初期,市场上交易方式比较单一,以协议转让为主要方式,绝大多数国有产权转让是由交易双方一对一谈判进行的。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统计的90多家产权交易机构中,到2003年为止,有招标转让记录的仅10家,交易额总和不过28.6亿元,有拍卖转让记录的28家,总拍卖金额124.5亿元,在历年交易总额6722.5亿元中所占比例分别仅有0.43%,1.85%。时隔五年之后,我国产权交易方式上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2007年,我国采取协议转让的产权交易宗数占52.29%,同比下降了8.77%,而采取拍卖转让的交易上升了6.66个百分点,占总成交宗数的16.93%,见表5所示。相比协议这种交易方式,竞价、招标以及拍卖这几种交易方式更体现透明度和公平性,有利于国有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使得产权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充分发挥。
(数据来源:中国产权市场年鉴2008。)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产权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总额逐年攀升;第二,产权交易机构发展迅速,为了使产权信息更加流畅,交易规则更加统一,我国形成了诸多区域产权市场;第三,各地区产权市场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第四,交易对象多元化,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由建立初期专门为公有制企业服务转向了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开放;第五,交易方式多样化,产权市场上交易方式逐渐摆脱单一化,竞价、招标、拍卖转让这些更高效的交易方式被看好。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构建起了一个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平台,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重新认识到了产权交易市场其独有的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嘉骊: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 邬琼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中国产权市场发展研究网[EB/OL]www.chanquan.org
我国发展同业拆借市场思考 篇12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由各类商业金融机构相互间进行短期资金借贷活动而形成的市场。该市场的参与者都是日常经营活动出现头寸盈余或不足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拆借双方通过在拆借市场上的交易, 形成的是一种短期资金的借贷关系、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是交易量大、交易频繁、交易迅速完成、交易无担保以及交易双方免存款准备金和存款担保费。这些特点使同业拆借市场能够敏感反映短期资金供求关系, 形成同业拆借利率, 并影响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
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是1986年到1991年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银行同业拆借活动迅速在全国扩展, 拆借交易量成倍增加, 但是由于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和1990年对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了两次整顿。
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1995年的高速发展和清理整顿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拆借资金量继续高速增长, 拆借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关系更加紧密, 与其他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加强, 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多元化。在此期间, 中国人民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清理整顿, 整顿的结果表现为中介机构数量减少, 拆借交易量迅速下降, 利率明细回落, 期限大大缩短, 市场秩序渐渐好转。
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的规范发展阶段。1996中国人民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再次整顿, 提出了对拆借市场的主体资格、拆借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拆借资金的拆入总量、拆借期限和签订拆借合同这几个方面的管理要求, 并且宣布建立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 该市场分为两个交易网络。位于上海外汇交易中心的全国统一拆借屏幕是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一级网络;二级网路以35家融资中心为核心组成, 进入该网络交易的有经商业银行总行授权的地方级以上的分支机构、当地的信托投资公司、城乡信用社、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等。
发展至今, 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参与机构类型较市场成立之初也更加丰富, 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主体进一步增加, 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日渐形成, 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提高, 形成的利率也将更加合理。
3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问题
3.1 交易币种单一
2002年6月我国推出了统一的国内外币拆借市场, 但拆借币种仅限于美元、日元、港元以及欧元。但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国内外的资金交流会更加频繁, 数额会更加巨大, 币种单一势必会影响拆借市场的发展。
3.2 同业拆借市场缺乏市场交易中介组织, 交易供需难以匹配
我国地域广阔, 金融机构规模相差悬殊,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市场交易的中介组织。这种中介组织的功能包括: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组织调剂当地中小金融机构之间资金, 使其完成在本地融资活动;融通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原来这些功能基本由各地的融资中心承担, 融资中心撤消后, 由于缺乏这类交易中介组织, 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信息不畅通, 由于缺乏集中交易的载体, 金融机构间很难了解其他机构的供需情况, 从而出现了一方面资金供给过剩, 有资金拆不出, 另一方面资金供给不足, 有需求拆不到资金的情况, 这也导致同业拆借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3.3 缺乏有效的经纪人制度
由于同业拆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资金拆出者对资金拆入者资信状况了解不够或尚未了解对方真实的资信状况, 而且缺乏有效的诚信评估标准或经纪人担保制度, 因而不敢轻易将资金拆给对方, 尤其是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这表明同业拆借市场现行的直接交易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太合理。在此背景下, 引进经纪人制度是一个降低信用风险的有效方式, 可以为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经纪人队伍还不规范, 经纪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需要我们发展专业的经纪人队伍, 建立具有合格的法人资格, 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同业拆借市场专业经济机构, 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
3.4 缺乏有效监管
银行间市场在为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融资平台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也为一些偏离拆借本身临时性头寸调剂基本职能的违规行为提供了某种契机。比如市场成员用拆入的资金进行其他方面投资或弥补贷款缺口、拆放资金套取高利、某些外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组织大量资金外逃等。这严重影响了拆借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们对同业拆借市场还缺乏及时明确的规划和管理办法, 缺乏合理又规范化的业务运作程序, 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业务尚未完全理顺, 对期限上的短拆长用、流向上的高风险投资和假回购真拆借等行为监管不力, 这就会造成拆借市场流动性不足和风险不稳定因素增加。
4 完善同业市场途径
4.1 丰富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品种
首先, 同业拆借市场拓宽拆借币种将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 其次, 同业拆借市场拓宽拆借币种将有助于增加市场交易品种, 进一步活跃市场交易, 扩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最后, 同业拆借市场拓宽拆借币种能够增加市场需求, 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开展外币拆借业务, 应改革现行的管理办法, 放宽以至取消外汇头寸额度限制, 对银行外汇业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次, 开展多币种拆借业务也需要在外汇市场上适时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如外汇掉期、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交易, 为金融机构外汇资金风险管理提供避险工具。
4.2 改进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方式, 建立经纪人制度
首先, 尝试培育一批专业的经纪人, 可以设立专门的同业拆借市场经纪人考试。其次, 为了进一步规范经纪人市场, 刺激该市场的发展, 提高效率, 降低佣金费用, 建议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同业拆借市场专业经纪机构。最后, 设立相应的法律规范, 使同业拆借市场经纪人、经纪公司的业务有法可依、违法可究。例如, 禁止其开展自营业务, 严格限制其为关联企业的代理行为等。
4.3 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的法律法规
同业拆借市场作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 是货币市场的一个主要部分, 在一国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体制的健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时, 该市场又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一条主要传导渠道, 在实现一国货币政策目标方面具有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在交易主体、交易币种、交易金额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 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市场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 尽快出台系统、完整、规范、有前瞻性的《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管理办法》, 以此对同业拆借的人市主体、资金来源、用途、期限与限额、运行体系、会员管理、监管主体与制度以及交易市场、交易方式、清算交易进行规范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霍文文.金融市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琪.浅析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缺陷[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4) .
[3]关允, 张丽娟.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与国内金融自由化[J].商业时代, 2007, (33) .
【我国市场调查业发展】推荐阅读:
我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06-29
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发展08-21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选择07-20
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09-06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07-26
我国保险市场05-24
我国钢材市场07-01
我国黄金市场07-02
我国股票市场分析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