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通用8篇)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1
2011年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摘要:2011年,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有所放缓,全国炼油能力稳步增长;成品油仍保持净出口态势,但进口增速放缓,出口明显减少;国内市场整体供需平衡,但局部时段再次出现柴油供应紧张;成品油价格走势与国际油价基本一致,呈现阶梯式先涨后跌的态势。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将以稳为主,但增速略有回落。受此影响,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将继续小幅放缓。由于供应增长不足,全年供需整体偏紧,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保持较高到位率,同时油品质量清洁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2011年,中国,成品油市场,供需,进出口,价格,展望
一、2011年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
2011年,我国经济平稳回落,成品油消费增速有所放缓,全国炼油能力稳步增长;成品油仍保持净出口态势,但进口增速放缓,出口明显减少;国内市场整体供需平衡,但局部时段再次出现了柴油紧张;成品油价格走势与国际油价基本一致,呈现阶梯式先涨后跌的态势。
1.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
2011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2.42亿吨,同比增长5.2%,较2010年11%的增速明显回落。其中,汽油消费量为7200万吨,同比增长7.4%;煤油消费量为1800万吨,同比增长3.5%;柴油消费量为1.5亿吨,同比增长4.6%。近年来我国成品油消费变化情况见图1。
供应能力增长。随着我国成品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炼油能力持续增加。2011年末我国炼油能力已达5.6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全年共加工原油4.1亿吨,同比增长3.4%,生产成品油2.5亿吨,同比增长3.8%。
2.进口规模增加,出口规模明显减少
2011年,我国成品油仍保持净出口态势,全年净出口成品油418万吨。其中,进口成品油848万吨,同比增加1.2%;出口成品油1266万吨,同比减少20.5%。柴油供应总体偏紧,可供出口资源明显减少,拖累了整体成品油出口规模的增长。近年来我国成品油进出口变化情况见图2。
我国成品油进口、出口同时存在,但品种结构差异显著:进口的主要为供应偏紧的煤油和柴油,这两种油品分别占进口总量的71%和27%,而汽油进口量只有1.5%,且为一些特殊品号;出口的主要为供应过剩的汽油,其占出口总量的33%,而煤油和柴油的出口主要供应港澳地区,分别占出口总量50%和17%。
3.供需整体平衡,局部时段柴油再现紧张
2011年,我国成品油市场供需整体平衡,但四季度由于资源供应阶段性不足,柴油市场再次出现阶段性资源紧张,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区部分时段加油站再次出现了排队或断供现象。2011年成品油生产、消费和库存分月变化情况见图3。全年成品油产量高于消费量480万吨。
4.成品油价格前升后降
2011年以来,受地缘政治、欧美经济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先扬后抑,整体高位运行。在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约束下,我国成品油价格基本与国际油价走势保持一致,整体呈现阶梯式先涨后跌的态势。全年成品油价格共调整3次,汽柴油价格累计分别上调550元/吨和450元/吨。2011年国内柴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变化情况见图4。
二、2011年我国成品油市场特点
2011年我国成品油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八大特点。
1.消费增幅前高后低,区域消费西高东低
2011年,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速前高后低,其中柴油消费变化最为明显。这既与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有关,也与主要用油行业的运行特点密切关联。2011年,我国以“控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货币供应总量M2同比增速自3月份起逐步走低,促使经济增速平稳回落;在货币政策与其他配套政策的调控下,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5月起逐步放缓,加之今年我国汽车消费刺激政策退出,房地产、汽车两大主导产业对上游工业品的需求明显减少,导致三季度末以粗钢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进入下行通道。用油行业增速放缓,使柴油消费增长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减弱,消费增速逐月回落。部分经济指标与柴油消费同比增速变化情况见图5。
2011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持续实施,西部地区基础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2%,增速高于东部近8个百分点。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加之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部分加工生产、能源开采等行业向内地转移加速,带动西部地区公路运输显著增长。前11个月,西部地区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9.4%,高于东部地区3个百分点。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西部地区成品油需求量明显增长。全年西部地区炼厂成品油产量同比增长140万吨,调出资源量却同比减少20万吨,大量资源转入本地消化。
2.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炼油扩能以改扩建为主
201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全年我国消费石油4.5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2.53亿吨,对外依存度增至55.6%,较上年增加2.6个百分点。由于2011年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60%,成为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
为保障国内油品供应,2011年我国炼油能力继续增长。但与往年不同,2011年我国并无新建炼厂投产,新增炼油能力均为现有炼厂装置改扩建以及配套深加工装置升级,抚顺石化、辽阳石化、宁夏石化、长岭石化以及北海石化5家炼厂完成扩能改造,新增炼油能力1600万吨/年。
3.成品油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外资源补充国内市场
为保障国内成品油供应,我国自7月1日起大幅下调了成品油进口关税,其中汽油关税下调至1%,柴油实施零关税政策。由于国内汽油供应充足,政策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柴油贸易方面。从历史数据来看,受关税调控的“一般贸易”进口多发生在供需关系紧张时(见图6),但2011年在零关税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石油企业主动引入外部资源,下半年以来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柴油达到56万吨,同比增长65%。
4.柴油供应整体偏紧,四季度再现供应紧张
2011年,我国柴油市场供应整体偏紧。据统计,全年国内产量(扣除来料加工)略多于消费量40万吨,市场
供需关系较为脆弱,特别是四季度再次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柴油供应紧张的现象。
四季度国内柴油供应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柴油库存水平过低。经过三季度消费旺季的消耗,到10月底全社会柴油库存已经处于较低水平,适逢出厂价下调和国际油价上升,部分受价格抑制的需求得以释放,导致供应压力骤增。二是汽柴油价差不合理,柴油价格偏低。2007年以来,国家为避免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受到高油价的冲击,调价时采取柴油少涨多降的办法,造成汽柴油价差偏离国际市场和生产成本,不利于引导企业多产柴油。三是由于多年供应紧张,导致柴油储备量偏低,使得国家和企业在供应紧张时期无法通过释放库存来增加供应。
柴油供应紧张的问题在过去5年内已经出现三次,其内在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这说明我国成品油储备量太低,市场保障能力还比较脆弱;另一方面,几次供应紧张均发生在调价前后,说明我国成品油价格杠杆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5.国内价格波动幅度低于国际,到位率水平整体较高
2011年,受中东北非局势、欧美债务危机以及伊朗核问题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高位波动,且波幅明显增大。但受限于国内通胀压力较大,2011年国家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均有所保留,全年国内93号汽油批发均价为9365元/吨,波幅为8%;0号柴油批发均价为8550元/吨,波幅仅为4%,明显低于国际油价18%的波动幅度。
国家价格调整滞后且不到位造成全年炼油行业成本压力明显增加,进而使得全年市场价格到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品种来看,全年93号汽油实际批发价格达到规定价格的99.6%,0号柴油实际批发价格达到规定价格的102.8%。分经营单位来看,社会经营单位为保持竞争力,实际出货价格低于主营单位。与此同时,由于存在调价前后囤积或抛售的投机行为,社会经营单位价格到位率波动更为明显(见图7)。
6.航煤价格改革先行,价格机制改革呼之欲出
一直以来,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都是我国成品油市场关注的焦点。2011年7月份,我国航煤定价机制率先进行改革,规定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月调整一次,具体出厂价格由进口到岸完税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贴水由供需双方考虑市场供求、运费、交易数量、国际市场油价走势等因素协商确定。改革后,我国航煤价格基本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供求关系比较稳定,没有出现供应紧张或过剩的情况。
当前,国内关于完善汽柴油价格机制的呼声高涨。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改革可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下放定价权,即由权威机构定期发布指导价,企业根据供求情况自行调整销售价格;二是缩短调价周期,从1个月调整为15天或10天。改革的主要意图仍然在于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并通过价格杠杆快速调整供需关系,平抑投机需求造成市场波动。结合我国当前宏观政策取向,预计新价格机制将于国内通胀水平回落到一定范围时推出。
7.民营企业利润空间减少,多种渠道反映利益诉求
2011年,地方炼厂成本持续走高。主要加工原料M100燃料油全年均价为6157元/吨,同比上涨500元/吨;胜利原油全年结算均价为5420元/吨,同比上涨近1000元/吨。在原料成本明显提高的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增长有限,地方炼厂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民营批发和零售企业经营状况也不理想。根据国家限价和地炼出厂价简单测算,民营单位0号柴油批发和零售平均毛利分别为-62元/吨和237元/吨,在加油站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经营加油站基本无利可图。
为此,2011年以来,民营石油经营企业以工商协会、联合团体等组织形式通过电视台、网络媒体、报纸专栏等多种媒介反映面临的困境,呼吁放开进口配额管理等,以保证民营石油企业的油源供应和合理价差。但如果价格机制不理顺,放开进口配额不会增加进口资源,保证价差更是无从谈起。
8.终端网络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2011年,成品油销售企业继续加强终端网络建设,并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工作重点。继中国石化之后,中国石油也实现了“一卡在手、全国加油”,并成立客服中心,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水平。同时,便利店等非油业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中国石油为例,2011年加油站开店率达到60%,较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终端网络的信息化程度和配套服务水平均有明显提升。
我国加油站非油业务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展快、收入增长迅速。2011年,尽管受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物价涨幅上升的影响,我国加油站非油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社会零售总额。据统计,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①,而同期两大石油集团的非油业务收入增长均超过36%。
第二,形式更加丰富和健全。经过几年的发展,快餐、汽车服务、穿梭餐厅等新兴业务开始出现,更好地体现了加油站非油业务便利和快捷的特点。但便利店依然是主要的非油收入来源,两大集团的便利店业务占其整体非油收入的比重均超过95%,而且非油业务增量中90%也是来自便利店业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营水平有所提高,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正逐渐养成在加油站便利店购物的消费习惯。
第三,专业化分工更加清晰。非油业务是便利店、快餐、汽车服务等不同行业在加油站平台的组合,服务内容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明显增强。为适应这一特性,石油公司从曾经的便利店员一个岗位,逐步增加了快餐服务员、汽修技工、洗车工等多个专业性岗位,并辅之以配套的标准和技能要求。
三、2012年成品油市场展望
2012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将以稳为主,但增速略有回落。受此影响,国内成品油需求将继续小幅放缓,但由于供应增长不足,全年供需整体偏紧,我国成品油价格将保持较高到位率,同时油品质量清洁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
1.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油品需求增速小幅回落
从2011年投资增长结构来看,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业投资仍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在外需震荡下行的影响下将进行结构性调整,整体投资力度亦将有所减弱;同时由于国家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2011年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长不足3%,加之预计成交量仍将持续低迷,将导致后期新项目投资明显放缓。预计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较2011年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在20%左右的较高水平。
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据统计,自2010年11月以来,全球共出台190多项贸易保护政策,其中80余项涉及我国,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壁垒持续抬高。同时,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形成打压。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5.11%。受上述因素影响,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20.3%,比2010年增速放缓10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人民币仍存在一定升值压力,外贸出口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由于外需不振,2012年我国将继续着力开拓国内市场,着力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时,由于2011年“控物价”的调控政策已逐步见效,CPI回落趋势确立,而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后期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将继续稳步增强。
综合考虑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两降一稳”的发展趋势,预计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以稳为主,全年经济增速维持在8.5%8.8%,比2011年略有放缓(见图8)。受此影响,预计2012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将平稳回落,其中汽油和煤油需求将同比增长约6%,柴油需求将同比增长4.7%。
(1)汽油需求将同比增长6%
汽油需求的增长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其标志是国内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重心由衣食类的轻工业产品转向汽车、房产等重工业技术密集产品,重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轻工业增速,“重化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参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一阶段汽车销量增速与GDP增速比值一般在1.5左右,因此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销量潜在增长率在12%14%左右。但考虑到2009年和2010年我国汽油车销量增速高达48%和33%,刺激政策透支了购车需求,同时考虑到2012年部分城市治堵措施难有放松,预计2012年汽油车销量增速在7%左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2012年全国汽油消费将同比增长约6%。
(2)柴油需求增速将回落至4.7%左右
柴油主要用于公路运输、机械动力等方面,其需求的增长与各用油行业的变化密切关联。2012年,由于以铁路为代表的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减弱,整体建设规模扩张幅度有所放缓,终端对各种工业基础材料和大宗商品的物流需求增速将有适当回落,公路物流和建筑用油增速将适当放缓;由于商品房市场进入全面调整期,保障房建设规模相比2011年减少300万套;加之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增长乏力,导致上游钢铁、水泥以及其他相关重工业的增速也将适当回落,工矿、电力行业的用油需求增速也将稳中有降。但是,2012年我国将继续增大农机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使得2012年农业用油将继续稳步增长。目前,在我国柴油整体消费结构中,物流、工业、建筑和电力等行业用油仍占70%左右,农业用油约占20%。预计2012年柴油总体需求同比增长4.7%左右,增速较2011年进一步回落。
(3)煤油需求将同比增长约6%
鉴于世界经济近期仍将难以摆脱低迷走势,预计2012年国际航空运输难有明显起色,但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将支撑国内航线成为2012年航空运输的主要增长点。按照民航客运周转增长11%、货运周转增长7%测算,预计2012年煤油消费量同比增长约6%。
综合三大类成品油终端需求行业运行情况,预计2012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同比增长5%左右,较2011年小幅放缓。近年来我国三大类成品油消费变化情况见图9。
2.成品油供应将整体偏紧
为保障国内成品油供应,2012年我国炼油行业仍将继续扩能。根据目前掌握的新建和扩建计划,2012年主营单位共有7家炼厂产能将有所增加,扩能方式仍以现有炼厂改扩建为主。预计2012年末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5.7亿5.8亿吨/年,全年新增产能3600万吨/年,扩能速度较2011年有所加快。
按照主营炼厂开工率为90%、地方炼厂开工率为40%粗略测算,同时考虑到2012年大部分扩建能力将在下半年投入使用,预计2012年我国成品油产量约为2.53亿吨,考虑到替代燃料的影响,预计全年产量低于需求量约70万吨,全年供应形势总体偏紧,但供应缺口总量不大,可以通过炼厂提高负荷率、成品油收率或鼓励进口来补充。
3.油品质量将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将继续推进成品油清洁化进程,全国范围内90号汽油退市的趋势仍将延续,国Ⅲ标准柴油的消费比重也将持续提高。近日,北京就“京Ⅴ”标准广泛征求意见,“京Ⅴ”标准在继续降低车用汽柴油的含硫量的同时,将汽油牌号调整为89号、92号和95号,与国际标准接轨。另外,广东有将柴油质量,南京、天津有将汽柴油质量升级到国Ⅳ标准的计划。预计2012年在国家政策推动和试点城市示范的带动下,我国油品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在油品清洁化的进程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注释:
① 另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的监测数据,2011年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5.9%,增速比2010年放缓2.2个百分点。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2
1.1 供需格局转变导演“前高后低”行情
2011年国内玉米行情整体走势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3—9月份的持续上涨期, 走出一波令人瞩目的大涨行情。主要原因, 一方面从供给角度看, 这个时期的供应量较少。由于2009年玉米大幅减产, 中央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在加大临储玉米的投放以平抑价格。经过近一年半以来的消耗, 临储玉米已所剩无几, 国家调控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需求却是相当旺盛的。一是2011年猪粮比从低处持续回升, 仔猪价格不断攀高刺激玉米的饲用需求。二是深加工行业仍有较大利润空间。即使在频频受限的条件下, 以淀粉为原料的玉米精深加工企业盈利依然可观, 这使得玉米深加工需求不减反升。
第二个是10月份至年底的理性回落期。截至12月29日, 中储粮玉米收购均价与收购价格下滑至2 182.2元/t, 近3个月的阴跌令价格回落至6月底的水平。随着猪粮比的攀升, 10月份生猪存栏量达到47 516万头, 同比增加3.76%, 市场开始饱和, 生猪出栏量大增, 猪肉价格持续下跌, 拖累玉米的饲用需求。此外, 小麦/玉米比价倒挂严重, 导致小麦替代玉米数量增加, 市场人士估算, 2011年小麦饲用数量将达到1 100万~1 200万t, 其中对玉米的替代量将达600万t。在这个时期, 国际粮价也出现了逆转, 9月份以后, 国际玉米价格自高位回落, 美玉米到港价格比国产玉米还要低, 进一步对国内市场构成抑制。在利空因素占主导的情况下, 玉米行情迎来了阶段性的低迷期。
1.2 玉米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一致
2011年大连玉米期货指数走势与现货行情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表现为前半段高位震荡, 后半段大幅回落, 尾盘出现反弹势头, 但由于期货是反映了市场对远期价格的预测, 两者又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1.3 政策性玉米投放量大减
2011年政策性投放量较2010年大幅下降, 成交情况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2011年国家临储玉米周均投放量54万t, 主要为跨省移库玉米, 进入7月份以后虽然持续投放, 但规模十分小, 8月份移库玉米停止销售之后, 临储玉米的投放量也仅剩几百万吨,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总体而言, 2011年国家政策性玉米由于储备规模有限, 对市场的调控能力相应地减弱了。
1.4 多措并举限制玉米深加工行业
同样备受关注的是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行业的限制政策。国家陆续出台了限制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扩张的政策, 譬如收紧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信贷资金, 部分主产省限制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 调整玉米深加工企业增值税, 对淀粉、酒精企业实施环保核查等针对深加工行业的管理措施, 限制玉米深加工行业以保证价格稳定的政策意图非常明显。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深加工行业进行了控制, 但其增长势头不减,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由于存在各方利益的博弈, 国家调控政策效果被削弱, 目前深加工行业的高利润周期仍未结束, 深加工企业利润依然可观。这导致玉米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1.5 国内外玉米产需规模大幅扩大, 紧平衡格局未放松
2011年是我国玉米的丰产年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1年我国玉米总产19 575万t, 较2010年增加1 750万t, 增幅达到9.8%。但与此同时, 消费量也大幅增长, 较2010年增长2 700万t或16%, 增速高于产量增长水平, 消费总量达到19 100万t, 基本与产量持平, 年度产需结余约为75万t。
2011年国际玉米供需格局也偏紧。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库销比下降至14.6%的历史最低水平, 而2011年虽然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达到8.67亿t, 但库销比仍维持在14.6%的低位, 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事实上2011年国际玉米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 这源于低迷的经济环境带来的重大利空效应, 尤其是玉米的工业需求受到较大的抑制。2011年刚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为救市而释放大量流动性的一年, 由此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 特别是石油价格, 从而大力提振了以乙醇为主的玉米工业需求。随着全球经济放缓, 粮食的工业需求将趋于平稳, 短期内难再现大幅提升的契机。
1.6 玉米进口规模扩大, 多渠道拓展国际粮源
2011年我国粮食的国际贸易程度继续深化, 玉米进口规模的扩大备受国内外市场的瞩目。2010年我国玉米净进口144万t, 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意味着我国玉米进口大国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如果再考虑从美国进口的DDGS和猪肉, 我国玉米的对外依存度更高。以前我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 2011年开拓了与阿根廷的贸易, 对中国而言颇具长远的意义。相比起美国, 阿根廷玉米的国内消费量较小, 出口/产量比高达67%, 这意味着阿根廷玉米的国际贸易化程度很高, 供给更具价格弹性, 中阿两国有深度拓展的空间。
2 2012年展望
随着工业属性的加强, 玉米行情对经济的依存程度不断加深。2012年将是全球经济进入“深水区”, 寻求“再平衡”的调整期, 经济运行轨迹必定曲折迂回。为此, 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1年的2.8%下滑至2.6%, 而我国也把“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 经济放缓已成为市场较为一致的预期。
2.1 经济低迷拖累玉米工业需求
低迷的经济将抑制玉米的工业需求, 而工业需求正是国际玉米价格大幅波动的主因, 以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美国为例, 2008—2011年其工业用玉米消费量 (以USDA非饲用消费量估算, 下同) 占比分别为39.00%、51.59%、55.40%以及58.00%。从中发现, 玉米工业需求的膨胀在2009年, 较2008年增加了12.59%, 随后的年份升幅较为平稳。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阻, 全球生物燃料产出更出现了10年来首次的下滑, 日产量从2010年的182.2万桶降至181.9万桶, 这对作为主要原料的玉米、蔗糖等农产品需求的影响较大。据USDA数据, 2011年全球玉米工业需求约为35 795万t, 虽然同比仍保持增长态势, 但增幅和增速分别为1 283万t和3.7%, 较前几年1 800万~3 000万t和5%~10%的增长有较明显的下滑。除经济因素外, 美国政府对乙醇燃料行业补贴政策的取消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该行业的发展。2012年1月1日, 美国取消了一项价值约6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政策, 同时取消了一项曾经推动国内生物燃料行业发展的关税, 结束了对该行业长达30年的财政支持。这对消耗了近40%玉米产量来发展生物燃料的美国玉米市场而言, 是个利空的消息, 短期内难再现大幅提升的契机。
不过, 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并非就会从此沉寂。从市场角度看, 石油价格如不回落至2008年低位, 用玉米生产乙醇仍有利可图。据业内人士测算, 根据工艺成本, 如果原油价格50美元/桶, 对应的保本玉米价格为1 186元/t。因此, 以当前约100美元/桶的石油价格为标准, 能承受的玉米价格为2 372元/t, 而CBOT 2012年1月12日玉米指数为604.6美分/蒲式耳, 折算1 506.7元/t, 说明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的比较优势仍较为明显, 玉米的工业需求将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趋于平稳。
2.2 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升级拉升玉米饲用需求
尽管经济放缓, 工业需求增长受抑制, 但国际玉米价格总体上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其支撑因素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升级所引发的饲用需求膨胀。一般而言,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 人们往往会从以含低价卡路里的谷物为基础的饮食, 转向更多样化且富含肉、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的饮食。这一转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谷物的需要量增加, 第二个阶段则是这一需要量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富含高价卡路里的食品。中国无疑是国际粮食市场关注的重点, 其中以玉米饲用消费量的增长为首。有专家称, 在“十二五”末, 即2015年, 中国玉米市场产需缺口将达到150亿kg, 占2011年玉米总产的7.8%。连续两年超过100万t的进口规模确立了我国玉米净进口国的地位。
2.3 紧供需格局支撑国内玉米价格
面对较为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 整体偏紧的供需格局仍成为我国玉米价格的长期支撑。虽然2011年玉米大幅增产, 但与此同时需求量有更大的增幅, 产需相抵, 仅盈余75万t左右。玉米消费量的变化主要来自工业需求和饲用需求, 其中饲用需求占比仍维持在70%以上。如上所述, 人们膳食结构的升级决定了这部分需求长期增长的趋势, 美国很多经济学家更认为, 中国将在5~10年内超越日本, 成为美国玉米的最大外国买家, 而日本2010年收购了大约6.1亿蒲式耳 (折合154万t) 的美国玉米, 这与国内的估算数据也基本相当。可以说, 我国玉米饲用消费已经进入大幅增长的通道这一说法得到国内外市场和学界人士的一致认同。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3
1.1 全球经济复苏放缓
2010年全球经济恢复性上升,世界贸易进出口额均实现2位数增长,其中,出口增长14.5%,进口增长13.5%,创60年来的最高纪录,刺激集装箱航运市场强劲反弹,远东至欧洲的集装箱运价曾创下美元/TEU的历史峰值。进入2011年,由于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顽疾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加之新的世界性经济难题出现,全球经济再次减速,期望中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引擎再度发力并未如期而至。世界贸易组织将2011年全球贸易出口增长率从之前的6.5%下调至5.8%,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率由4.5%下调至3.7%,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率由9.5%下调至8.5%。
1.2 主要出口航线运价跌多涨少
全球贸易下滑给集装箱运输市场带来冲击,加之运力严重过剩,2011年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一路走软,即使在运输旺季也未见反弹,9月后运价更是一路下跌,逐步接近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上海航运交易所2011年12月30日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跌破900点整数关口,报收于881点,创下2009年8月以来的新低,较2010年同期下降16.4%。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及需求下滑影响,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我国15条出口航线运价跌多涨少,整体呈现弱市状态,其中欧洲航线、地中海航线、美西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和美东航线运价分别较2010年同期下跌41.5%,33.0%,19.0%,12.0%和11.0%。由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较为强劲,运输需求稳定,该区域航线运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香港航线运价上涨10%,韩国航线运价上涨20%。
1.3 船公司业绩下滑
受运价大幅下跌、经营成本上升、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船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据Alphaliner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全球十五大船公司的平均营运利润下跌9%,较第二季度的平均营运利润下滑8%;除赫伯罗特外,其他14家船公司的利润均下降3%~25%,其中马士基第三季度亏损2.97亿美元。
受业绩不佳拖累,部分船公司开始从太平洋航线、欧洲航线等主流航线撤出部分运力,其中,由中远集运、川崎汽船、阳明海运、韩进海运等4家船公司组成的CKYH联盟从2011年12月8日起暂停亚洲——北欧航线,撤出7艘~集装箱船;马来西亚国际航运甚至正式宣布撤出班轮业,因为其过去3年的亏损高达7.89亿美元。
1.4 运力持续过剩
我国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11年1—11月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有所增长,但增长率较上年同期大幅放缓,呈现逐月下滑态势,11月吞吐量下降,其中,欧美航线的集装箱吞吐量均出现下降。
在运量下滑的同时,运力仍在继续增长。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已达,较上年同期增加102万TEU,增幅为7.2%,其中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运力增长最为显著,该船型运力较2010年增长23.4%。受运力过度增长影响,大量集装箱船闲置。据Alphaliner统计,截至11月底,全球闲置集装箱船210艘,运力合计50万TEU,闲置运力占总运力的3.5%,为2010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闲置集装箱船数量尚未达到2009年的高点,但运力闲置有加速趋势。
2 2012年展望
2.1 经济增长乏力,前景不容乐观
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及新兴国家高通胀压力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增长缓慢及外贸保护主义的挑战。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我国商务部的预测显示,2012年欧美外需市场难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类综合成本上涨压力将持续,外贸进出口形势严峻。
鉴于市场前景低迷,船公司在打价格战的同时,更注重以服务质量来争取客户。例如,马士基开展“天天马士基”服务,以规模化和准班率来赢取市场份额,捍卫其亚欧航线领头羊地位。达飞€柕刂泻:皆肆艘约坝?家船公司(商船三井、东方海外、现代商船、赫伯罗特、美国总统轮船和日本邮船)组成的G6联盟纷纷跟进,导致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2012年,集装箱航运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组合,轮番上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严酷市场法则,直至整个市场被几大联盟逐渐瓜分,市场集中度提升。
2.2 运力难消化,运价持续低迷
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全球集装箱船订单约440万TEU,占目前船队规模的29%,2012年仍是新船交付高峰期。据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预计,未来2年运力过剩将达10%。以目前船队规模为基数测算,到2013年,全球闲置运力将达150万TEU,相当于2009年底闲置运力的最高纪录。运力过剩将直接抑制2012年集装箱航运市场的复苏。
2011年12月30日,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推出的出口集装箱中远期运价交易产品上海——美西航线和上海——欧洲航线的远期运价分别报收于美元/FEU和737美元/TEU,均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前景仍显黯淡。
友情提示:“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和国际油船运输市场2012年展望”请见《水运管理》2012年第3期。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2-02-02)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4
票据市场2016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风险事件频发,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监管新政纷纷出台,外部检查、内部自查接连不断,票据市场交易略有回落,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发展。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票据市场进入标准化场内交易的新篇章。资产证券化初步尝试,资产管理蓬勃发展,票据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纵观2016年票据市场,有问题,有亮点;展望2017年票据市场的发展,有期待,有梦想。
一、2016年票据市场发展
(一)总体交易情况
2016年,受经济增速放缓、风险事件频发、监管趋严以及金融行业“去杠杆”等因素影响,票据市场整体保持活跃但略有回落。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3.6万亿元,同比下降18.1%;三季度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9.5万亿元,同比减少10.7%,新世纪以来承兑环节首次出现大幅下降,说明实体经济有效资金需求不足,经济增速仍处于寻底阶段。前三季度,金融机构累计贴现70.2万亿元,同比下降6.7%,票据交易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说明市场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交易意愿下降;其中电子商业汇票占比过半,达到60.9%,同比大幅提升40个百分点,电票占比提升较快。三季度末贴现余额5.7万亿元,同比增长32.5%,呈逐月上升趋势,占各项贷款比重5.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整体信用环境不佳,银行不良率上升导致惜贷情绪,愿意将更多资源投放在收益偏低、但具有银行信用担保的银行承兑汇票。
(二)利率走势情况
2016年票据市场资金化特征显著,票据利率走势整体呈现稳中趋降走势,但在年初年尾波动较大。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一改前期多次降准降息“大水漫灌”的刺激方式,但仍通过“MLF 逆回购”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向市场累计注入约2万亿元流动性,维持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票据利率自年初春节高点一路走低,往年在季末、月末等信贷重要时点会明显起伏的现象也已然不明显,票据资金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票据利率波动较大的两个时间段分别为春节前备付金等导致市场资金稀缺以及年末债券市场“钱荒2.0”,二者也均为资金因素。随着票据利率的快速下降以及利差水平持续收窄,获利空间不断压缩,市场整体盈利水平有所下降。
(三)业务创新情况
2016年,面对传统票据业务模式经营利差不断收窄、风险事件频发以及监管趋严的现实情况,各类经营机构积极探索票据业务创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纸票电子化取得历史性突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建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票据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票据业务迈入全面电子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交易集中化的新时代,必将对中国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京津冀协同票据交易中心、武汉票据交易中心、前海票交平台等区域性、地方性交易平台纷纷成立,为纸票电子化、票据标准化添砖加瓦。二是票据资产证券化(ABS)初步尝试。3月29日,全国首单基于票据收益权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华泰资管-江苏银行“融元1号专项资产支持计划”成功发行,标志着中国票据业务“证券化”之门正式开启。另外,票据资产管理等产品不断趋于成熟并创新发展。三是电子票据业务得到迅猛发展,前三季度,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累计承兑6.14万亿元,同比增加53.7%,累计转贴现42.8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了1.7倍,电子票据在票据整体承兑和贴现业务中的比重已达半壁江山。
(四)业务风险特点
2016年,票据市场面临的风险形势更为严峻,经济增速下行导致企业违约向银行传染,票据中介挪用资金向银行转嫁,票据从业人员投资失败诱发道德风险,票据经营机构迫于利润压力不审慎经营等等,全年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呈现频发和突发特点,同时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和转化特性较为明显。一是案件频发、金额巨大。年初农业银行发布信息称“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相续中信银行、天津银行也爆出票据业务发生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分别为9.69亿元和7.86亿元,以及随后爆出的其他票据案件,笔者预计今年涉及风险的票据资金可能会超过上百亿元。二是信用风险、违约风险有所抬头。经济仍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企业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逃债等事件时有发生,票据逾期率、承兑垫款率显著提高,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不付、连环追索的新闻不绝于耳,整体信用环境形势严峻。三是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合规风险较为突出。假票、克隆票、假章等票据诈骗案件居高不下,票据掮客无孔不入,与银行业务人员内外勾结,联手诈骗银行资金,诈骗行为已渗透到票据办理过程中的各个操作环节。一些票据掮客借用银行账户、假冒银行工作人员、克隆背书章等形式参与到票据交易链条中,一票多卖、资金挪用等现象频发,一旦出现资金损失就会“跑路”,欺诈风险显著提升。各家行纷纷开展自查,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合规风险更加凸现。
(五)监管政策频出
2015年12月31日,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5]203号)出台,主要列举了七大违规问题,还指出了两项禁止事项,包括不得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以及机构和员工不得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严禁携带凭证、印章等到异地办理票据业务。2016年4月2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26号文),要求严格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票据业务风险,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明确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全部通过电票系统办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则上单张出票金额在1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全部通过电票办理。电票交易主体扩大到全银行间市场,自2016年9月1日起,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以外的、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的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加入电票系统,开展电票转贴现(含买断式和回购式)、提示付款等规定业务。整体市场交易活跃度将因此大幅提升、市场容量也将大幅增加。2016年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票据交易平台接入准备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6]224号),明确了票交所的分期内容及测试安排。2016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2016]第29号公告《票据交易管理办法》对外发布,对票据交易规则予以明确,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
(六)去年预测验证情况
2016年1月份我们课题组发布了《2015年票据市场分析及2016年票据市场展望》,在交易方面,考虑到2016年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票据承兑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因整体信用环境不佳,银行“贷款意愿下降,将通过增加票据贴现余额来撑规模”。在利率方面,我们预计“2016年市场资金面仍将保持适当宽裕,票据利率仍会维持在较低水平,不乏仍将延续下行的可能,但利率的起伏在不同阶段不同时点将显著加大。”在创新方面,考虑到票据市场运作效率、创新能力、风险防范水平提升以及市场信息整合等需求迫切,我们专门一章节说明“票据交易所众望所归,局部性、区域性有望成立”,今年12月8日全国性交易平台上海交易所正式上线,京津冀协同票据交易中心、武汉票据交易中心、前海票交平台等区域性、地方性交易平台纷纷成立。同时预计“票据资产证券化有望首先进行试水并规模化发展”也已成为现实。在风险方面,我们预测“票据信用风险凸显,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合规监管更趋严格,操作风险上升明显”,与2016年市场情况基本相符。同时,我们预计“票据机构体系、制度体系、市场体系、利率体系、风险体系、创新体系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也基本符合市场发展趋势。
二、2017年票据市场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一)国际因素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与国际因素不断接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2017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弱复苏,金融资金面趋紧,不确定因素增大。一是美国经济复苏趋势相对稳定,特朗普政策“减税、内部刺激、外部贸易保护”短期将拉高经济增速,这将会促进美联储进一步加息,预计2次左右。二是欧元区政治格局更趋动荡,经济复苏仍然艰难,货币政策宽松将延续但空间受限。三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货币政策料将延续宽松。美元强势归来及加息预期,将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加大金融市场波动性,影响各类资产的配置,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对经营机构的研判能力和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内经济金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出新要求,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深化调整进程加快,经济增速预计保持在中高速增长的筑底阶段,“稳”成为明年经济政策总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首次提出“稳健中性”,要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抑制房地产泡沫和去杠杆,透出偏紧的信号。
(三)票据市场环境
伴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票据市场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市场和监管对于票据业务的关注程度已显著提升,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票据市场发展迎来新的时代,市参与主体不断扩大,这对市场体系、经营模式、交易方式、产品创新需求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票据市场总体向好,虽然交易量会延续适当减少的趋势,但发展将更趋健康合理。一方面,票据业务在总量和结构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控上需要进一步平衡,在法律基础和市场操作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目前在各类业务创新和发展方向上,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把握;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都为票据业务参与经济发展和适应金融趋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票据业务依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三、2017年票据市场展望
(一)票据市场业务总量预计延续适当减少趋势,结构有所调整,交易活跃度进一步优化
从供给端看,票据交易量与GDP正相关程度很高,2017年国内经济增速仍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预计6.5%-6.7%,略低于2016年增速,实体经济有效资金需求延续低迷。从需求端看,经济不佳,整体信用环境持续严峻,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贷款意愿下降,票据业务代替流动性贷款趋势明显,2016年票据承兑余额和贴现余额合计15万亿,短期贷款余额30万亿,占比已经达到一般,且有不断提高趋势。承兑量和承兑余额预计在上半年会延续下降趋势或同比少增,下半年随着经济企稳回暖有所回升,同时,银行受实体信贷需求不旺及自身放贷意愿下降影响,将通过增加票据贴现余额来撑规模。从交易方式看,电票将占到绝对比重,按照《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全部通过电票系统办理,纸票交易逐渐退出市场舞台。
从交易主体看,上海票据交易所上线第一批名单只有43家金融机构,且以大中型机构为主,《票据交易管理办法》([2016]第29号)显示,直贴行将承担更为显著的背书责任,中小银行为提高票据流动性需要进行增信,说明参与主体将按照规模、信用等指标进行市场分层,大中型银行更具优势,以往相当部分直贴市场被中介机构所影响的局面会有所改善,直贴量会下降,市场活跃程度会趋于理性,周转速度有所回落,转贴现量料将延续适当减少趋势。从交易品种看,票据资金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在信贷需求相对充裕、资金相对偏紧的背景下,资金业务将备受市场青睐。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和票据定位改变,票据规模和资金业务在银行机构间可能会出现差异化调整。
(二)票据利率易上难下,波动幅度料将加大
票据利率主要取决于银行信贷规模和市场资金两方面因素。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速,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实体信贷需求不旺,信贷规模对票据利率的影响已明显下降,市场流动性情况成为制约票据利率的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筑底徘徊阶段,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适时可能采取降准政策,但同时肩负“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目标,降息可能性不大,料将稳中偏紧。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国际产业转移,对外进出口短期难有起色,美元加息预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占款料将延续减少趋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货币投放模式由长期资金转为短期资金,市场不稳定性有所提升。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以及理财价格竞争,银行资金成本不断上升。因此,2017年市场资金面料将整体维持平稳,票据利率易上难下,利率的起伏在不同阶段不同时点将显著加大,这既受国内外政策窗口的影响,也受国内资金投放总量、投向、投放时间以及与国际资金博弈的影响。
(三)票据创新更具活力,跨界融合进一步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加速深化”期,金融市场层次不断丰富,不同类型市场间、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连通性增强,金融机构业务合作加强,票据业务在跨市场合作和业务创新中的运作模式日益多样,适时引进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企业、个人以合适的方式进入票据市场,丰富市场经营主体,加快跨市场合作创新,促进票据市场不断涌现更多的跨专业和跨产品的组合产品以及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相融合的综合服务产品。票据资产证券化虽已迈出第一步,但仍处在摸索尝试阶段,离市场化、规模化还有很大距离;票据资产管理发展较为迅猛,但模式单
一、流动性差,为摆脱信贷规模和资本占用的约束,提高收益,银行将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加快创新步伐,探索更多类型票据产品模式,提升运作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增加票据业务综合收益。随着近年来金融脱媒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票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票据市场利率波动更趋频繁,经营主体在票据业务经营中规避利率风险和信贷规模调节风险的业务需求增加,为票据衍生产品推出提供良机,票据衍生产品包括掉期、远期、期权等产品创新预计将加快进程。
(四)票据风险形势仍不容乐观,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信用风险总体可控。2017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信用风险已得到一定程度释放,整体信用环境料不会进一步迅速恶化,但经济仍处于底部徘徊,短期难有大幅改善。二是市场风险管理难度增加。一方面,受到利率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挤压、货币投放路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票据业务资金成本不断抬高。另一方面,除了受信贷规模调整、资金供给因素以外,经济资本约束、流动性管理、跨市场波动传导影响增强,票据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料将增强,市场风险影响因素叠加,银行机构错配和杠杆力度短期难降,利率风险应高度重视。三是合规风险有所缓释。2016年风险事件频发,监管政策频出,票据市场经历了内外部集中性、反复性、深入性检查风潮,随着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地,票据业务逐渐回归本源,合规风险矛盾料将有所缓和。四是操作风险相对可控,道德风险仍然存在。2017年电票交易将占主导地位,票据交易所促进纸票电子化,交易周转保持平稳,操作风险总体可控,但道德风险不容小觑,尤其是票交所全部功能逐步实现后,对票据中介、中小经营机构的防控任务艰巨。预防欺诈风险,避免将票据风险通过交易形式向金融机构予以渗透和扩散。
(五)票交所时代各参与主体积极调整,相得益彰
票交所对票据市场参与者实行会员管理制度,金融机构法人可申请成为会员。会员下设系统参与者,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及其授权分支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和非法人投资产品可作为系统参与者加入票据交易平台交易系统。从事票据承兑、贴现、交易、质押、保证业务的金融机构均需加入票交所系统,其他金融机构可自行决定是否加入票交所系统从事票据交易。因此,进入票交所时代,各银行总行将在票交所担负起本行票据吞吐职责,而分行则主要发展承兑业务和直贴业务,非法人产品经营管理思路要适应,财务公司运作要把握重点,企业、行业要积极适应电票发展,各参与主体在经营管理、制度办法、系统、交易员管理等方面将会有新的调整、补充、提升。
(六)票据交易所建设加快推进,发展空间无限
票据交易所一期虽然已经上线投产,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仅实现纸质商业汇票交易功能以及会员交易客户端,共有43家机构参与;2017年二期实现纸质、电子商业汇票交易功能,以及会员与系统直连问题,完成所有市场参与者全部成为交易所会员,系统建设完善步伐会加快。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为票据市场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发展空间,在进一步丰富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加大跨业、跨界创新的力度,适时引进信用证、保理、大额存单等货币市场产品在票据交易所挂牌交易,逐步扩展成为货币市场交易所,将来也可以探索与货币子市场、保险投资资管市场、信托证券资管市场、票据ABS市场创新力度,逐步发展成为金融市场交易所。
(七)票据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更为完备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5
1.1 行业出现十年来最严重亏损
我国实体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让迅速发展的我国钢铁行业受到强烈冲击,行业深层次问题相继暴露,盈利急转直下,行业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营业收入减少,成本增加。据我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1-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9401.4亿元,同比下降6.52%;销售成本27758.07亿元,同比下降4.29%;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1834.33亿元,同比增长7.70%。
同时,钢铁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同比由盈变亏。1-10月亏损企业亏损额289.23亿元,同比增长29倍,亏损面39%,同比增加32.26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为亏损52.23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849.2亿元。
1.2 下游需求锐减是钢铁行业危机根源
钢材需求下行与粗钢产能的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订单不足,导致钢铁企业今年经营困难、效益大幅下降。
房地产投资在调控大背景下不断放缓,1-11月增速降至16.7%,基础建设投资在进入下半年后有所好转,但全年投资增速降至20%左右,为近年较低水平。与建筑业相比,工业更为惨淡,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10.0%左右,机械行业中工程机械增速大幅下滑,汽车产销增速仅6.5%,家电中部分产品出现负增长。与前两年相比,2012年用钢行业明显缺乏亮点,导致整体需求处于偏弱格局,成为抑制今年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2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23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持平。从环比看,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6%。
1-11月,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5946亿元,同比增长6.54%,环比下降
1.3个百分点。
对比来看,特钢、铁矿石等行业也遭遇了下游需求下滑的严冬,企业盈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部分企业依然有利润,整体表现依然略好于一般钢铁企业。中高端钢管的下游用户主要是能源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今年以来能源行业投资不断加速,带动中高端钢管的订单状况良好,部分公司明显受益,相对于其他钢铁企业而言,钢管公司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2013年期待投资拉动需求,行业前景仍不乐观
2.1 产能增长势头依然难遏制
2012年国内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并在4月日均产量创201.9万t新高,全年粗钢产量预计为7.1亿t,较2011年的6.83亿t增加3.95%。产能仍将是制约整个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考虑整体经济环境不佳、钢市难以出现根本性好转以及钢厂盈利困难等因素,产能释放将受到影响,预计2013年粗钢产量为7.3亿-7.4亿t,较2012年增加2%-3%。
粗钢产量水平持续居高不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1月全国累计钢材产量分别为87041万t,同比增长7.2%,仍处于较高水平。
2.2 房地产和铁路投资是明年需求恢复的关键
铁路基建重启,明年或达6000亿元。1-11月,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为4636亿元,同比增长0.9%,出现投资增速回升。按照“十二五”建设目标,年均需完成铁路建设投资4333亿元,约可拉动粗钢需求1386万t。
房地产投资开始回稳,调控政策基调短期难以改变。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477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7%,增速比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62413万m2,下降7.2%,降幅比1-10月缩小1.3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企稳预期加强。“十二五”期间,中央计划新建保障性的住房总共是3600万套,而至“十二五”末期,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要提高到20%以上,将持续拉动钢材需求。
预计2013年我国经济小幅回升,稳定增长,投资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结构有望优化,钢材需求或将小幅增长。国内钢材需求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小幅增长2%左右,需求总量约6.9亿t。
2.3 供求关系仍未改善,库存总体维持高位
今年以来社会库存也保持高位震荡,并没有显著的“去库存”。在产量高速增长、大部分终端行业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库存总体在1400万-1800万t的范围内波动,近两年库存大体相当。
流通市场库存向钢厂转移趋势明显,也折射出流通行业加速洗牌。从企业库存情况看,今年初中钢协会员企业产成品钢材库存超过1000万t,以后基本上是逐月上升,到7月底达到最高值1418万t。10月中旬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材库存总量为1104万t,尽管较7月最高值下降了22%,但仍处于近年较高水平。贸易商受信贷问题困扰,“蓄水池”作用大幅削弱。
我国钢材进出口情况总体稳定。据海关快报统计,1-10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4578万t,同比增长11.8%;累计进口钢材1155万t,同比下降12.2%。预计全年钢材出口量在4500万t左右,与去年大体相当;预计全年进口在1200万t左右,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0.4%。
2.4 全球经济复苏仍在继续,国内经济有企稳迹象
全球经济复苏仍在继续,国内经济有企稳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9日公布全球经济预测数据,预计2013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为3.6%,比7月时的预测值下调了0.3个百分点,但对我国的2013年预测值仍高于2012年。
三季度GDP降幅明显收窄,环比增速继续上升,经济增长呈现触底回升迹象。我国经济面临结构性和周期性调整两大难题,7%-8%左右的GDP增速将成为常态。我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4%,近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已有向好迹象。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预计为7.6%,而全年增速为7.5%左右。
2.5 钢市起点较低,明年改善空间大
钢价已接近极度低迷。9月初,中钢协CSPI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曾跌破99,是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截止12月初,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上升到104,上升了5个点。钢材价格虽然有所回升,但增幅很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铁矿石价格承压下滑。在年初小幅上涨后一路下滑,8月皮尔巴拉粉矿到岸平均价格131美元/t,较2011年的170美元/t下降22.9%;1-10月累计均价为1658元/t,较2011年均价(1933元/t)下降14.2%。
钢铁企业成本情况将逐步改善,但难一蹴而就。国内外铁矿石产能、产量稳步增长,价格长期来看将处于下降通道。1-10月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达到10.9亿t,同比增长16.2%,预计全年有望达到15亿t左右。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新增矿石产能超过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6
MARKET ANALYSIS
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
马根萍 程 俐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摘 要 2008年,中国沥青总产量约为848万吨,同比减少88万吨,降幅为9.4%;净进 口量为320万吨,同比降低10%;表观消费量为1168万吨,同比减少124万吨,降幅为9.6%。2008年国内沥青价格和进口沥青价格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起大落,下半年价格急剧下滑。2009年,在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公路建 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预计2009年国内沥青市场需求量同比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求总量约为1428万~1596万吨。沥青的销售价格在经过第一季度的低位盘整期后,有望 在二、三季度回升到一定高度,四季度可能有所回落或维持在相对合理的位置。
关键词 中国
沥青 市场分析 产量 进口 表观消费量 价格
趋势预测
青产量所占比例同比下降明显。
一、2008年国内沥青市场供需下滑
1.国产沥青产量下降
2008年,中国沥青总产量约为848万吨,同比减少 88万吨,降幅为9.4%。其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 团的总产量约为490万吨,同比下降3%,占全国沥青总 产量的57.8%;地方炼厂的产量约为201万吨,同比下降 25.4%,占总产量的23.7%。
2008年地方炼厂沥青产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一方面,受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地方炼厂开工率整体水平处于近年来的新低,沥青产 量同比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尽管国际原油价格自7月 底开始从高位快速回落,但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 内经济增速放缓,下半年沥青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价格 不断下跌,严重打击了地方炼厂开工生产沥青的积极 性。总的来说,全年地方炼厂开工率处于较低水平,沥
从沥青产量分布情况来看,2008年国内沥青产量 仍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及华东地区的山 东、浙江和江苏省,2008年上述重点地区的沥青总产量 为710万吨,占全国沥青总产量的84%。按省份来说,辽 宁省的沥青产量仍居首位,2008年该省沥青总产量为 18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2008年国内沥青产量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沥青净进口量减少
据海关数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进口沥青约321 万吨,同比降低10%;出口沥青约1.44万吨,同比增长 44%。从月度变化特点来看,国内沥青进口量全年呈倒 U型。上半年在国内市场多重利好因素的刺激下,进口 总量逐月快速递增,且在6月份达到顶峰,该月共进口 沥青36万吨,与进口量最少的月份相差1倍;下半年受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沥青市场需
·48·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MARKET ANALYSIS
市 场 分 析
表1 2008年国内沥青产量分布
地
区 省
份 产量,万吨 所占比例,%
东
北 辽
宁 180 21.3华
北 河
北 64 7.内蒙古
山
东
华
东 江
苏 319 37.6
浙
江
华
中 河
南 24 2.8
湖
北
华
南 广
东 114 13.4西
南 四
川 17 2.0
陕
西
西
北 甘
肃 130 15.4
新
疆
资料来源:百川资讯网。
-400-350-300-250 万吨
-200-150-100-50 0 新加坡
41.2万吨,14%
日本
16.2万吨,5%
泰国
12.2万吨,4%其他
12.2万吨,4%
韩国
221.4万吨,73%
图2 2008年1-11月中国沥青 分国别进口量与所占比例
求逐渐萎缩,再加上沥青消费淡季的到来,沥青进口量 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沥青出口量各月波动较大,全年呈锯齿型变化特 点,其中10月份受国内沥青产量剧增但需求不旺的影 响,沥青出口量居全年之首。2008年国内沥青进出口总 量月度变化趋势见图1。
从沥青进口来源国看,2008年我国沥青进口来源 以韩国、新加坡和日本为主,全年从这三个国家进口的 沥青约占总进口量的92%。其中从韩国进口的沥青总量 量的73%,进口量和所占比例与2007年同期相比均显著 增加。此外,从日本进口的沥青总量也由2007年的第5 位跃升至2008年的第3位。2008年前11个月我国沥青分 国别进口量与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近年来,受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和产能的限制,我国 每年均从国外进口一定量的重交沥青、改性沥青等高 等级沥青来满足国内沥青需求缺口。2000年以来,我国
35 30 2
5万吨20 量,15 进口 10 5 0 进口量 出口量
0.25 0.2 0.15 0.1 0.0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
图3近年来我国沥青供应缺口变化
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国内高等级道路沥 青的缺口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沥青供应缺口达到356 万吨。2008年由于国内沥青市场需求整体下滑,沥青供 口变化趋势见图3。
3.国内沥青市场需求下滑
2008年,国内沥青表观消费量约为1168万吨,同比 减少124万吨,降幅为9.6%。从各月沥青表观消费量变 化特点来看,我国沥青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其中 二、三季度属于全年的消费旺季,沥青表观消费量明 显高于其他季节。2008年国内沥青表观消费量月度变 化情况如表2所示。
从市场需求总量来看,2008年沥青市场需求总量 同比显著减少。主要原因除2008年为公路建设小年,导
万吨 量,出口 继续位居各国之首,前11个月共进口221万吨,占总进口 应缺口同比也相应有所回落。近年来我国沥青供应缺
致道路沥青需求萎缩外,还包括:上半年受国家宏观 调控和紧缩银根政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公路项目 由于资金投放不到位而不能上马或推迟工期,从而严 重影响了沥青的市场需求;进入下半年,国际油价持续 加重,大部分贸易商为等待更低的价格纷纷推迟冬储 备货。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下滑,但沥青的价格回落严重滞后,导致市场观望气氛
图1 2008年国内沥青进出口总量月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数据,其中12月数据为估计值。
2009.1
国际石油经济·49·
市 场 分 析
MARKET ANALYSIS
表2 2008年国内沥青表观消费量月度变化
单位:万吨
月份 国内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1月
20 0.08 7
12月 49 19 0.08 68
3月 77 27 0.07 10
44月 74 32 0.18 106
5月 83 36 0.15 119
6月 77 36 0.18 11
37月 77 34 0.05 111
8月 73 29 0.16 101
9月 73 23 0.02 96
10月 80 25 0.21 10
511月 70 22 0.16 9
212月 64 18 0.1 82
合计 848 321 1.44 1168
注:12月进出口数据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国内产量数据来自百川资讯网,进出口为海关数据。
5600 5400
5200
5000 4800 4600 4400 4200 吨
40003800元/
3600 3400 3200
国产重交
建筑沥青 3000
普通沥青
改性沥青 2800
2600 2400
2200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图4 2008年国内沥青批发价格月度变化趋势
1)国际原油和燃料油价格快速回落致使国内沥青价格 缺乏基本面支撑;2)与燃料油价格相比,沥青价格回 落滞后,导致市场看跌气氛浓厚,大部分贸易商一直在 期待沥青价格与燃料油真正接轨,因而纷纷推迟冬储 备货需求;3)冬季属于沥青消费淡季,国内沥青需求 惨淡;4)下半年进口沥青价格的迅速回落,也在一定程 度上拖累了国产沥青价格的下滑。
从全年的变化情况来看,2008年国产重交沥青平均批发价格为3817元/吨,同比增长了31.9%;普通沥青平均批发价格为3691元/吨,同比增长了32.7%;建筑沥 4993元/吨,同比分别增长了33.0%和19.8%。
2.进口沥青价格剧烈波动
2008年国内进口沥青价格基本上也是随着国际原 油价格的变化而不断调整。1-8月,进口沥青离岸价呈 逐月递增趋势,8月以后,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回 落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进口沥青价格也开始下滑。2008年进口沥青价格月度变化趋势见图5。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50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从沥青需求结构来看,2008年国内石油沥青的消 费领域仍然主要集中在道路建设,道路沥青占沥青消 费总量的91%左右,继续保持了上升势头。随着高速公 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我国道路沥青需求中的 重交沥青和改性沥青等高等级沥青所占比例继续增 加,而普通沥青所占比例相应减少。据统计,2008年 国内重交沥青消费量占道路沥青消费总量的比例约为 续增加外,还呈现产品多样化和功能化的特点;其他 特种沥青如减噪沥青、彩色沥青等环保型道路沥青品 种的需求也明显增加。86%,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改性沥青除了消费总量继 青和改性沥青全年的平均批发价分别为3692元/吨和
二、2008年沥青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1.国内沥青批发价格先涨后跌
2008年,国内沥青批发价格走势呈―成本驱动 型‖,基本上随着原油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其中1-7月 中旬,国际原油价格连创新高,支撑沥青价格快速上 涨;从7月下旬开始,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 遭遇重挫,不断跳水,国内沥青市场也陷入低迷,沥青 价格相应地进入下行通道。国产重交沥青12月批发均 价为2611元/吨,与7月份创下的4465元/吨的历史最高 纪录相比,累计下跌了41.5%。2008年国内各种沥青批 发价格月度变化趋势见图4。
下半年国内沥青价格急剧下滑的原因主要包括:
/吨
吨 元/
美元
新加坡离岸价
泰国离岸价
韩国离岸价
国内进口重交沥青批发价
1000
图5 2008年进口沥青价格月度变化趋势
·50·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2008年,进口沥青价格之所以剧烈波动,除受国际 原油价格疯涨猛跌的直接影响外,还与相关产品—— 燃料油的价格变化密切相关。上半年国际燃料油价格 持续攀升,且明显高于沥青价格,国外相关炼厂纷纷扩 大燃料油的生产规模,使得沥青产量偏低,从而带动 沥青价格上涨;下半年国际燃料油市场需求整体疲软,尤其是发电用油和船用油需求同比急剧减少,需求的 低迷拖累燃料油价格迅速下滑,国外相关炼厂纷纷把 产能转向价格回落滞后的沥青,但沥青市场需求也随 即陷入低迷,导致沥青资源供应过剩,价格下跌。
从全年统计情况来看,2008年从新加坡进口的沥 青平均离岸价(FOB)为417美元/吨,同比上升134美元 /吨,增幅为47.3%;韩国进口沥青FOB平均价格为398 美元/吨,同比上升113美元/吨,增幅为39.6%;泰国进 口沥青FOB平均价为408美元/吨,同比上升46%;国内 进口沥青批发价为3228元/吨,同比增幅为24.5%。
三、2009年国内沥青需求总量预测
对比2008年国内沥青的实际消费情况,2009年国 内沥青需求总量将显著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从2008 年底开始,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项工程 的资金将能够得到及时保证,道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将 使沥青需求保持旺势;二是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投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城市道路、省际公路以及县、乡、村公路建设和改造的大力推进,我国的公路建设从2009年开始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 潮,国内沥青需求也将相应地稳步增长。
按照交通部的投资计划,2009年中国交通行业将 实现1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投资将主要用于公路、港口 码头以及航道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分析近几年 来交通行业的投资结构,可知公路建设总投资占交通 行业总投资的比例在84%左右(见表3),2009年公路 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若按照平均水平84%计算,将
表3近年来交通行业和公路建设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项 目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9年
交通行业总投资 5485 6231 6490 10000
公路建设总投资 6445 7384 7777 8400
公路建设投资占比,% 85 84 83.6 84
注: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7。
市 场 分 析
MARKET ANALYSIS
总共有8400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公路建设。
近三年我国万元公路投资消费沥青量一般稳定 在0.18~0.20吨(包括建设与维护消耗用量),考虑物 价因素的变化,近年来万元公路投资消费沥青量总体 呈下降趋势。若取万元公路投资消费沥青0.17~0.19吨 计算,2009年我国沥青需求总量约为1428万~1596万 吨。
四、2009年国内沥青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1.利好因素分析
(1)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投资交通建设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决定投资4万亿元 来拉动内需,其中公路交通建设是重点投资领域。交 通运输部也出台了相应的公路交通建设投资计划,计 划2009-2010年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年均 1万亿元水平。随着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投资交通建设 这一利好政策的逐步实施,国内沥青市场将得到显著 提振。
(2)国内现货资源量处于低位水平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四季度国内经济 发展放缓,社会对沥青的需求整体低迷,因此大部分 炼厂纷纷选择减产或停产沥青,这在一定程度上抽紧 了国内沥青资源,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看跌,加剧了 贸易商的观望情绪,致使2008年冬储的沥青资源非常 少。国内现货资源量处于低位水平将对2009年上半年 国内沥青市场形成利好。
(3)灾后重建带动需求
四川道路交通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启动,按照灾后 重建规划,四川省将投入773亿元用于灾后道路交通重 建,按照计划,2009年底第一批开工的道路将完成建 设。届时四川地区将出现一波沥青需求高峰,局部地 区沥青需求旺盛的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
(4)存贷款利率下调至较低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12 月23日起,央行连续第5次下调了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 基准利率。目前银行存贷款利率已处于近两年来的最 低水平,这有利于公路建设资金得到保证,从而确保工 程施工和沥青摊铺工作顺利进行。
(下转第56页)2009.1
国际石油经济·51·
市 场 分 析
MARKET ANALYSIS
产和经营将产生哪些影响?在这里提出我们粗浅的看 法,抛砖引玉,供业界人士讨论。
1.第一阶段(2009-2012年)(1)原油
2010年以后,PV Oil每年将为荣桔炼厂采购100万 300万吨迪拜原油(或同品质原油)。越南作为新买 家,可能会影响到迪拜原油贴水和价格,并影响价格联 动的其他中东原油价格和贴水。
(2)成品油
Petrolimex(占比55%)与外商合资的100万立方米 云丰湾成品油保税库已于2008年初动工,预计一期工 程50万立方米库区将于2009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该 保税库位于越南中南部,在新加坡与中国海南、广东 航程的中间,并且港口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停靠10万吨 级成品油船。可以作为调剂中国华南地区、越南本地以 及东南亚地区成品油供需的中转库。
荣桔炼厂建成后,越南成品油进口总量将减少,PV Oil已经开始寻找成品油出口的买家。越南是中国成 品油出口的一个重要目标国,这势必降低中国对越南(上接第51页)
2.利空因素分析(1)国际油价维持低位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向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陷入减缓发展的局面,原油的需求严重受 挫,受此拖累,原油价格近期在40050美元/桶附近宽 幅震荡。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全球经济的低迷态势 不可能在短期内扭转,油价的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在短 期内出现。国际油价持续维持低位将使沥青价格缺乏 基本面支撑。
(2)对东盟进口沥青实施零关税政策
2009年,随着商务部对东盟七国进口沥青开始实 行零关税政策,国外沥青将以更低的价格大量进入中 国市场,届时国产沥青与进口沥青抢夺国内市场份额的 竞争局面将愈演愈烈。
(3)成品油税费改革政策实施
成品油税费改革政策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正式执 行,征收消费税后将提高炼厂生产燃料油的成本,而消 费税增加的成本不可能全部转嫁给用户,炼厂亦将承 担一部分,因此炼厂可能会转移更多燃料油的产能至
·56·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的成品油出口量,并挤占中国对越南周边其他国家如老 挝等的成品油出口份额。
(3)石脑油
2012年,头顿龙山联合石化装置投产,每年将需要 300万吨石脑油原料。在越南的其他炼厂投产之前,越 南石脑油的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有可能为中国 的石油公司带来新的贸易机会。
2.第二阶段(2013-2015年)
根据对越南石化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了解,2015年,由PetroVietnam 合资的1号、2号、3号炼厂和 Petrolimex合资的云丰炼厂这4家炼厂将建成投产,届 时越南的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840万吨,成品油产量 将到达2500万吨。2015年,越南将成为原油净进口和成 品油净出口国。届时会对我国的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 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8-12-09
编
辑:夏丽洪
沥青产品。沥青产量的预期增加将加大企业的销售压 力,最终导致沥青价格的下跌。
3.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总体而言,2009年国内沥青市场利 好因素的影响占上风,尤其是在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 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公 路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沥青需求有望持续 增长并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综合各种因素分 析,预计2009年一季度,在国内经济低迷及各种利好 政策实施尚未发挥效应的情况下,沥青价格将继续处 于低位盘整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复苏、原油价格的触 底反弹以及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发挥,沥青价格将有望在二、三季度回升到一定的高位;四季 度,随着沥青消费淡季的到来,需求减少,沥青价格可 能有所回落或维持在相对合理的位置。
收稿日期:2009-01-12
编
辑:王立敏
ENGLISH ABSTRACTS
the author proceeds to examine trader behavior.This becomes the basis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and research findings surrounding pricing mechanisms for crude oil futures.Subsequent research, drop of 9.4%.At 3.2 million tons, net imports fell 10% year-on-year.Apparent consumption, at 11.68 million tons, was down 1.24 million tons year-on-year, a decrease of 9.6%.2008 saw major fluctuations in the price of both domestic and it is argued, should focus on observing trader behavior in order to uncover the factors which shape oil prices;furthermore, studies of crude oil futures pricing should incorporate capital market shifts, spot markets and futures markets.This will offer a groundbreaking look at the intrinsic rules governing oil prices.Defining and debating the ―rationality" or ―irrationality‖ of trader behavior
may also have an immediate impact on subsequent studies of oil prices.The petroleum product market in 2008 and upcoming trends in 2009 By Tang Xianghua, Ding Shaoheng and Gong Manying from PetroChina Planning & Engineering Institute 43T hroughout 2008, world oil prices hit a series of peaks
and valleys;in China, meanwhile, pricing adjustment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these international shifts.Supply and demand are increasingly at odds in the oil product market.At the pre-market stage, resources are scarce;post-market, sales are dismal.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major causes at work: 1)The industry received a boost from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first half, particularly oil for automotive and agricultural uses.2)Due to the downturn in the global economy,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flagged quarter by quarter, with a notable slowdown in oil product consumption during the fourth quarter.3)Domestic pricing adjustments have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shifts in world oil prices, creating a severe supply-demand imbalance in this market.Against a backdrop of sluggish macro-
economic growth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oil product consumption is expected to total 214 million tons in 2009, up 2–3% year-on-year.This represents a sharp drop from last year’s 10% growth.Meanwhile, growth in refinery capacity is outstripping growth in demand, and refineries will experience a noticeable decrease in operation rate.Furthermore, the authors recommend well-timed adjustments to the pricing of domestic oil products along with world oil prices.In addi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d fine-tune a commercial oil reserve system.It must also plan the building of refinery capacity ratio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market cycles.The Chinese asphalt market: looking back at 2008 and ahead to 2009
By Ma Genping and Cheng Li from PetroChina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48I n 2008, China’s asphalt output totaled approximately
8.48 million tons, down 880,000 tons year-on-year, or a
·84·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imported asphalt, follow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world oil prices.Prices plummeted during the second half.In a bid to spur domestic demand, the government has expressed strong support for policies encouraging the building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China can expect a new wav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2009.The coming year should see significant year-on-year demand growth within the domestic asphalt market, with projections totaling 14.28 million to 15.96 million tons.While a dull first quarter is anticipated, selling prices may pick up during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In the fourth quarter, prices are likely to dip again or maintain a reasonable level.Transition ahead for Vietnam’s oil product market
—National and regional market impact of Vietnam’s first refinery
By Wang Haodong, Liu Xinghong and Shi Baoming from China International United Petroleum & Chemical Co.(2006U nder its Power Master Plan for the refinery industry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7
一、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回顾
(一) 国际油价走势
2015年, 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最高和最低结算价分别为67.77和36.11美元/桶, 均价为53.60美元/桶, 同比下跌45.85美元/桶或46.1%;WTI原油期货全年最高和最低结算价分别为61.43和34.73美元/桶, 均价为48.76美元/桶, 同比下跌44.15美元/桶或47.5%。截至2015年底, 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为37.28美元/桶, 较2014年底下跌35.0%;WTI原油期货结算价为37.04美元/桶, 较2014年底下跌30.5%。2015年, 布伦特与WTI全年均价之间的价差进一步收窄至4.81美元/桶, 同比下降1.16美元/桶;并在12月下旬价差出现短暂反转, 其中12月24日达到高点, WTI当日结算价高于布伦特价格0.21美元/桶, 主要原因是美国取消长达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提振了WTI油价。
2015年, 国际油价继续大幅下跌, 主要原因是全球原油供需过剩、美元走强以及投机商做空等。按照油价走势,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4月, 国际原油价格在震荡中攀升, 美国炼油厂罢工、炼油厂季节性检修抑制了原油需求, 欧佩克产量持续增长, 全球供需过剩的担忧日益加剧, 推动布伦特油价在1月中旬跌至六年低点46.59美元/桶, 但美元疲软、中东的动荡局势等提升了投资情绪, 油价震荡走高至5月初的年内高点67美元/桶。第二阶段:5-8月, 在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背景下, 欧佩克继续坚持“不减产”政策、伊朗核协议的达成促使其提高出口等利空因素推动布伦特油价在8月底跌破43美元/桶低点, 但在8月最后三个交易日受利好消息刺激, 短暂推动油价大幅反弹超过24%。第三阶段:9-12月, 在欧佩克再次决定沿用“弃价格、保份额”的战略、美国和俄罗斯等国仍在开足马力生产石油、美国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等利空因素影响下, 油价一路下跌至年底37美元/桶附近。 (图1)
从近几年国际油价走势来看, 本轮油价下跌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 油价自高位跳水, 形成断崖式下跌态势, 长达3年多的高油价时代瓦解, 并且本轮油价下跌主要由于供给侧过剩, 不同于2008年因需求侧疲软导致的油价下跌。 (图2)
(二) 石油供需及库存情况
全球石油需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最新预测, 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平均为9447万桶/日, 同比增长167万桶/日或1.8%。其中, 经合组织 (OECD) 成员国石油需求总量为4616万桶/日, 同比增长43万桶/日或0.9%;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量为4831万桶/日, 同比增长124万桶/日或2.6%。相对于2014年, 2015年石油需求的增长步伐明显加快, 虽然全球经济依然低迷, 但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推动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
全球石油供应:根据IEA最新预测, 2015年全球石油产量平均为9631万桶/日, 同比增长256万桶/日或2.7%。其中, 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为3868万桶/日 (含666万桶/日的天然气液产量) , 同比增长120万桶/日或3.2%;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为5763万桶/日, 同比增长137万桶/日或2.4%。2015年, 欧佩克在6月和12月份召开的两次会议上决定维持每日3000万桶的石油产量目标不变, 然而欧佩克的产量一直在攀升, 远超过欧佩克的官方产量上限, 主要原因是欧佩克成员国都在竭力争夺市场份额, 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包括美国和俄罗斯也维持高产量。2015年, 美国石油产量为1291万桶/日, 同比增长92万桶/日或7.7%, 美国产量的增长也反映出其非常规油气生产有较好的韧性;俄罗斯石油产量为1106万桶/日, 同比增长15万桶/日或1.4%。 (表1)
OECD石油库存: 根据IEA最新统计, 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预计为29.82亿桶,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47亿桶或9.0%, 满足需求天数达到64天, 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天, 明显高于过去两年的平均水平。 (表2) (表3)
(三) 国内石油市场
据Wind资讯数据, 2015年国内石油需求延续中低速增长态势, 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5.47亿吨, 同比增长2816.9万吨或5.4%;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平稳, 全年累计生产原油约2.15亿吨, 同比增长331.1万吨或1.6%;累计进口原油3.36亿吨, 同比增长2712.4万吨或8.8%;累计出口原油286.6万吨;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60.8%, 较2014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
二、2016年国际原油市场展望
(一) 国际油价走势预测
展望2016年, 美元走强和供需过剩的基本面料将继续打压油价。美国升息周期的开启将促使美元走强, 同时令油价承压。此外, 除非地缘政治因素造成石油供应出现重大中断, 否则全球石油供需过剩的现象料将持续, 最早可能到2016年下半年才会趋于均衡。在当前全球石油库存处于历史高峰水平之际, 欧佩克至少在上半年维持高产, 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 尤其是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弹性超过预期, 即使全球石油需求有所增长, 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耗过剩的供应, 因此油价在一年时间内将难以突破每桶60美元。更长远的来看, IEA称随着部分地区产量下降且全球原油需求持续增长, 油价将从2017年开始回升, 未来几年将升至每桶80美元。
据路透社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机构预测布伦特和WTI原油2016年全年油价均值分别为52.5美元/桶和49.8美元/桶。另据全球能源咨询机构环球透视 (IHS Global Insight) 预计, 布伦特和WTI原油2016年全年油价均值分别为54.39美元/桶和51.59美元/桶。
(二) 石油供需及库存情况预测
全球石油需求:鉴于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有望加快, 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将继续维持增长趋势, 但随着国际油价回暖, 加之年初暖冬天气, 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可能将较2015年放慢, 并且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迹象已经在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据IEA最新预测, 2016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为9568万桶/日, 较2015年增长121万桶/日或1.3%, 其中, 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需求略升3万桶/日, 至平均4619万桶/日;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平均为4949万桶/日, 较2014年增长118万桶/日, 增幅2.4%。
全球石油供应:鉴于低油价已令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页岩油产量受到冲击, 2016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将转为下降。据IEA最新预测, 2016年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日产量将较2015年下降58万桶或1.0%, 至5705万桶/日。对于欧佩克成员国2016年石油产量, IEA认为, 市场对其需求有所下调为3170万桶/日, 低于2015年平均3202万桶/日的实际产量水平。
OECD石油库存:在全球石油市场供应过剩至少保持到2016年下半年的背景下, 预计2016年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将继续增加, 但油罐仍不会承压, 主要由于美国闲置的存储能力启用以及新存储设施的加入。据美国能源情报署 (EIA) 预测, 2016年底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将达到30.3亿桶。
摘要:2015年, 国际油价继续大幅下跌, 布伦特油价同比下跌超过46%, 对石油石化等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回顾了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 重点分析油价走势、供需关系及库存情况, 并对2016年市场走势进行展望, 认为市场供应过剩仍将持续, 油价料将继续低迷。
关键词:原油市场,国际油价,石油供需,石油库存
参考文献
[1]金凯讯财经资讯, 《2015年原油市场报告》
[2]Wind资讯金融, 行业分析数据
[3]国际能源机构 (IEA) , 《Oil Market Report》, 2016年1月19日
[4]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5]全球能源咨询机构 (IHS Global Insight) , 《Crude Oil Market Report》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 篇8
1.1 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形势
1.1.1 回 顾
在经历2010年的恢复性快速反弹后,2011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缓。估计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跌至4.0%,世界贸易增长率跌至7.5%,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由3.1%跌至1.6%。
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阻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2011年前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增长率分别为0.4%,1.3%和2.5%,估计全年GDP增长1.5%,低于2010年3.0%的增长水平;但从工业生产数据来看,2011年1—9月美国月度工业生产同比增长率均超过3.2%,这是在2001—2008年期间从未出现过的现象。欧元区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率由2010年的1.8%下滑到2011年的1.6%;但与美国一样,2011年1—8月欧元区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同期水平,表明欧元区实体经济基本面尚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约1.5万亿美元,回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对居民、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造成的冲击是直接的,而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的现金流依然充足,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投资品的需求依然较大。此外,日本经济受地震和核泄漏影响已连续3个季度下滑。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通货膨胀持续高企的压力。2011年前三季度,“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均超过9.0%,巴西和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7.0%和6.0%左右;“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率也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7.5%降至2011年的6.4%。
1.1.2 展 望
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包括:(1)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趋缓,世界各国更加注重结构调整;(2)发达国家继续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以缓解债务危机的影响;(3)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明显削弱,经济形势较2011年有所好转;(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刺激内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012年世界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持续存在;(2)发达国家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业市场疲软制约外需复苏;(3)汇率变动导致国际贸易成为零和博弈乃至负和博弈,贸易摩擦此起彼伏。
在上述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将延续2011年的低速增长态势,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增长率略低于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跌破6%。
1.2 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形势
1.2.1 回 顾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积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由图1可见,2011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GDP由快速回升转为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9.7%,9.5%和9.1%,估计第四季度同比增长8.7%,全年累计增长9.2%,低于2010年1.2个百分点,略高于此前9.0%的预期增长率[1]2 。
图1 2008—2011年我国季度GDP同比增长率
2011年1—11月,我国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5%,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同比增长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效果有所显现。同期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7.0%,略低于预期。另据海关统计,2011年1—11月,我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3万亿美元,名义同比增长23.6%(扣除价格因素后,估计全年增长约14.0%),其中: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21.1%;进口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延续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的态势。由图2可见,2010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额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贸易方式来看,2011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例达到48.4%,较2010年上升2.7个百分点,近10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例,表明我国外贸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图2 2010—2011年我国月度日均外贸进出口额
1.2.2 展 望
展望2012年,促进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包括:(1)我国“十二五”规划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较快增长;(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拓宽投资空间;(3)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4)地方债试点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2012年抑制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不利因素包括:(1)我国国内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等三大领域,其中,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严厉的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投资出现实质性放缓,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趋缓;(2)企业效益指标回落,表明自筹资金能力下降;(3)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对其投融资能力形成制约。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预计2012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将回落至18%。
从消费来看,虽然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但促进内需增长在短期内难以见效,预计201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仍将维持2011年的水平。
从外贸来看,世界经济走势低迷,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导致外需乏力的情况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产生消极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预期不减,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经营效益造成不利影响。预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仍将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其中:出口总额将名义增长16.0%,进口总额将名义增长18.5%。
在上述情境下,预计2012年我国GDP将增长8.5%。本文在此基础上展望2012年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情况。
2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2011年回顾
2.1 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预期增长
在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2011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35亿TEU,比上年增长11.9%,实现预期增长[1]3,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稳居全球首位。由图3可见,2011年我国港口月度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率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全年经济贸易发展前高后低,加之2010年11月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基数较大,导致2011年11月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率下降。此外,从近年来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实际增长水平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拉动效果正逐步消失(见图4)。
2.2 内贸航线快速增长,外贸航线增长乏力
在国内投资快速增长、空箱调运量上升、装箱率提高等因素的推动下,2011年1—10月我国内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增长23%。此外,由于集装箱航运市场低迷引发航线重组,加之水路集疏运优势日益显现,2011年内支航线得到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同样增长23%。内贸航线和内支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是推动2011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2位数增长的主要因素。
nlc202309021052
从外贸航线来看,虽然2011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4.3%,但同期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仅增长6.4%,其中欧美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仅增长3.0%~4.0%,与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快速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2011年外贸航线月度集装箱吞吐量于7月达到高峰,此后连续环比下降,11月同比下降3.0%,估计全年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5.5%。导致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幅与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明显背离的主要原因如下:(1)受通货膨胀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外贸价格指数总体保持10%的增长率,实际贸易增长率应在14%左右,与我国外贸海运适箱货量的增幅一致;(2)2011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出口,使得集装箱的平均载质量增长;(3)外贸滚装货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传统适箱货;(4)2011年我国外贸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5个百分点,进口重箱增长较快,导致空箱调运比重下降,从而抑制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长。
2.3 外贸航线结构调整,非传统航线快速增长
2011年是我国外贸多元化继续取得进展的一年,在与传统贸易伙伴的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与东盟、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贸易比重进一步提高,直接拉动外贸航线结构调整: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等传统航线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非传统航线的集装箱吞吐量则增长约12%,继续成为我国外贸航线结构调整的亮点。
2.4 北方及长江下游港口增长较快,南方港口增长较慢
2011年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幅明显逊于内贸航线,导致以外贸航线箱量为主要支撑的上海港、深圳港等增长乏力,而以内贸航线箱量为主要支撑的北方港口则增长强劲。2011年1—10月,大连港、营口港、连云港港和日照港等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均增长20.0%以上,天津港增长16.0%,南京港和苏州港分别增长28.0%和25.4%,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和广州港分别增长10.4%,13.3%,9.7%和13.9%,深圳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估计与上年持平。
2.5 我国通过韩国港口中转的集装箱量再现涨势
韩国港口(特别是釜山港)一直是我国外贸集装箱在境外中转的主要港口。随着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发展,我国通过韩国港口中转的集装箱一度出现数量缓慢上升、比重逐步下降的态势。2005年我国与釜山港之间的集装箱运量为277万TEU,其中中转箱占54.3%;2008年我国与釜山港之间的集装箱运量为309万TEU,其中中转箱数量略有上升,但所占比重降至51.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降低运营成本,船公司对航线网络和挂靠港口进行微调,韩国港口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转运输,中转箱占我国与韩国港口间集装箱运量的比重转为上升趋势。如图5所示,2010年中转箱占我国与釜山港之间集装箱运量的比重上升为54.7%;2011年前三季度中转箱运量增长21.0%,所占比重上升为57.8%。
集装箱运量的比重
3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2012年展望
GDP和外贸进出口总额是影响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如前所述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预计2012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77亿TEU,比上年增长8.3%,增长率下降3.6个百分点。
(1)外贸航线增长进一步放缓。由于外贸增速下降,加之贸易结构继续调整,预计2012年我国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至4%左右,其中: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及日本地震影响减弱,美国和日本航线有望与平均增长水平持平;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航线将继续疲软;东盟、澳洲、拉丁美洲、非洲、中东等航线有望高于平均增长水平。
(2)内贸航线和内支航线继续快速增长。在投资和内需继续增长及水路集疏运优势进一步显现的情况下,预计2012年内支航线和内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将增长14%。
(3)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依然不平衡。从时间来看,由于经济贸易发展不平衡、春节公休和基数影响等原因,预计2012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从区域来看,由于各地区投资、消费和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加之港口吞吐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差异仍将存在,并且可能较2011年有所扩大。
(4)码头作业费率有望提高。虽然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2年保持2位数增长,但由于劳动力、能源和资本等成本上升,2011年前三季度码头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仍然勉强维持在2008年同期水平,加之大型集装箱码头投产步伐放缓,码头产能过剩的局面有所改善,预计2012年我国集装箱码头企业将适度提高作业费率。
参考文献:
[1] 贾大山. 2010年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回顾与2011年展望[J]. 集装箱化,2011,22(1).
(编辑:张敏 收稿日期:2011-12-29)
【我国成品油市场回顾及2012年展望】推荐阅读:
成品油市场营销10-29
成品油市场价格分析10-06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三十年回顾10-05
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特点分析2010007-02
马里成品油管道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07-02
我国十五能源科技发展成就及展望05-25
浙江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细则_浙商务商发〔2010〕240号06-17
我国LED技术及市场前景分析07-05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市场营销论文11-16